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欣赏 > 导航 >

瓷器(花觚)欣赏及鉴别

瓷器(花觚)欣赏及鉴别

古代瓷器欣赏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剔花瓷器鉴别

2020-09-11

古代瓷器欣赏。

花觚这一瓷器品种产生于清初,主要盛行于顺治、康熙、乾隆时期。随着瓷器从乾隆后期及嘉庆开始衰退,这一品种已渐消失。我们欣赏不同时期得花觚时,可领略到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造型的变化,在欣赏它的艺术美感的同时,从色彩、胎釉、造型、胎体去辨别不同时期的品种,增强鉴别真伪得能力。

顺治时期(1644-1661)

顺治 青花山水人物图花觚

顺治瓷器处于明末清初的过渡阶段,其造型,胎釉,纹饰都具有鲜明的过渡特性,造型古朴,顺治花觚其次的釉质青白;器物口沿施酱黄黄釉,深浅不一,黄釉口是顺治时期的重要特征,花觚所绘内容大都以"山石花鸟"为主,青花料在这一时期已采用浙江料,圈足足根由明代的斜削变为滚圆的泥鳅背装。

官窑瓷都是青花款,为"大清顺治年制""顺治年制"双行楷书款,民窑则多写干支年款,玉堂佳器等古语款。产量也不小,故现存数量相对较多,在图案装饰布局上另一个主要特征是在器下部多绘有芭蕉叶图案,在器型上口沿外敞角度同其它同时代同类品种相比较小,器中部未有明显突出部分,整体性较强,器高在20cm-44.5cm之间。

康熙时期(1662-1722)

康熙 青花五彩人物图花觚

这一时期德花觚品种在当时也是较常见德品种之一,造型古拙,凝重质朴。瓷土精细,瓷质坚密,胎体厚重,为清代各朝比重最大,釉面光洁细腻,胎釉结合紧密,有紧披光亮感。康熙瓷器器口施加含粉的白釉以及器里釉色与器物釉面基本保持一致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青花用料以青翠的"翠毛兰"为代表。五彩以红、黄、紫、绿、蓝、黑等,很少用青花,这一时期的花觚所绘图案大多为山水、人物。口沿敞口角度加大近90゜,口沿及底沿部多有装饰纹带,或双蓝圈,器中部明显隆起把所绘内容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

雍正时期(1723-1735)

雍正时期为清代盛世,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水平,器型风格轻巧俊秀,玲珑妩媚,但象花觚类器型较少见。

乾隆时期(1736-1795)

乾隆 釉下三彩花觚

这一时期青花已用两广料,色调稳定,沉着,浑厚,花觚外型与康熙花觚正相反,口沿敞口角度减小,中部隆起加大,底部外敞角度加大,整个器型显得匀称稳重,中部有隆起装饰线,"轧道工艺"又称"钯花""锦上添"。这一时期得瓷胎总体上"坚不及康熙,细不及雍正",瓷器造型规范,胎釉精细,绘画秀丽,质量上乘,但艺术格调不如前两朝,已呈现衰退的趋势。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康熙青花辛夷寿石图花觚赏析


这件藏品是我今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购得,为原纽约戴润斋旧藏。这件花觚的造型是从上古青铜器觚而来,撇喇叭口,微鼓腹,下承撇足,胎骨坚致雪白,通体内外施光洁明润的白釉,外壁上近足胫处绘一丛芝兰寿石,石丛中伸出一株枝干遒劲的玉兰树,树上生出朵朵婀娜洁白的玉兰花,留白的花朵映衬在青花晕染的底色上,营造出仿如月色迷茫中花儿摇曳生姿的气氛,充满了浪漫迷人的艺术气质。青花发色明快淡雅,渲染得层次分明,犹如水墨淋漓的画卷,充分表现出了康熙青花的特点。

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的文人雅士们掀起了一种生活艺术化的风潮,这件青花花觚,就是一件这个风尚中的代表性作品。选用了清雅高贵的玉兰花作为主题,再渲染出月下花影的气氛,更加突出了清远益香、宁馨动人的艺术氛围,使这件青花瓷器成为了纯粹的艺术品,真是低调而华贵,品位高雅,耐人寻味。

康熙时期使用的青花料是浙料,特点是呈色清新明快,青翠宜人,可以进行渲染而得到层次分明的效果,素有“墨分五色”的美誉,即渲染的浓淡能分出五个色阶,大大增强了青花的表现力,受到后人的特殊赞美。这件花觚上素白的玉兰花以水墨般淋漓的青蓝色为底子,仿造云影月色,反衬得花朵更加雪白无瑕。富有高雅的文人趣味,可算是康熙民窑青花中的罕见精品,耐人寻味。

清康熙青花指日高升图花觚


花觚,在赵汝珍《古玩指南》中描述如下:“觚,酒器也,容三升。旧说为八角形,今之所见者,则为圆形,或四方形者,与壶之状相反,腹部最小,底大于腹,口又大于底,均敞口,今人多作插花之用,故群称为花觚。”安康市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清康熙青花指日高升图花觚(图1),青花发色纯正,釉质肥润,胎质细密,寓意吉祥,吸引不少参观者驻足欣赏。

此器高22、口径17、底径12.5厘米;呈喇叭口,长腹内收,胫外撇,内壁施白釉,玉璧底足,糙面露胎。瓷绘纹饰是这件器物一大亮点。其纹饰为三段式布局。其中,颈部饰郊野景致,在树木、芭蕉(图2)、花草间,主体绘一头戴乌纱帽、身穿官袍、一手拿笏板置于胸间的古代官人,两个伺童一前一后。一伺童高举扇伞,为前面官人遮阳,另一伺童右手高举指向空中的太阳(图3),寓意“指日高升”。“指日高升”指很快就可升官,旧时官场预祝之词。腹中部饰一周缠枝连纹。胫部饰一周花草蝴蝶纹。

该器青花发色纯正,呈青花五色,胎质呈糯米胎,具有康熙青花瓷典型特征。康熙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青花缠枝莲纹花觚鉴藏


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花觚(一对)

西藏博物馆作为综合性一级博物馆,林林总总馆藏有近6万件套藏品;其中史前文物数量众多,展示了西藏地区远古历史文化;历史文物精彩纷呈,展示了藏民族光辉历史和灿烂文明以及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历史事实;民族文物特色鲜明,展示了藏民族悠久的民俗文化。

博物馆担负着引领风尚、传承文明、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促进稳定的重要职责。随着免费开放工作的不断深入,公众对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如何将博物馆职能外延,究竟博物馆镇馆之宝当属何物的问题困扰着我们。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研究价值入手,众多藏品均可称之为镇馆之宝。鬼斧神工的竹、角、牙雕制品,美轮美奂的瓷器精品,惟妙惟肖的玉雕制品,雍容华贵的服饰,珠光宝气的饰品,端庄秀丽的造像,精美绝伦的绘画唐卡等等,皆可鉴选出镇馆之宝。这里向大家推出的是五供之一的一对青花花觚。不仅因其级别高、品相佳,而且因其背后深藏的故事之神秘。

乾隆时期,由于政治局势稳定,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文化空前繁荣,瓷器制作水平也处于历史上的巅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窑瓷器生产所取得的高度成就,与这三朝皇帝对瓷器生产的关心和对 瓷器的喜好有密切关系。尤其是督陶官制度的建立,更是有效地确保了该时期大量精美旷世之作层出不穷。其中康熙时期江西巡抚郎廷极督造的“郎窑”、雍正时期 内务府总管年希尧督造的“年窑”和乾隆时期内务府员外郎唐英督造的“唐窑”广为人们所熟知。这一对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花觚,根据其腹部开光中的题款可以得 知,它就是由唐英所监造的“唐窑”产品,系乾隆五年唐英为北京东直门外坝北长店村二道街东口观音大士殿所特制的五供之一(五供即一个香炉、两个烛台、两个花觚或花瓶)。据史料记载,唐英在雍正、乾隆时期前后20多年的时间里监督管理景德镇御窑厂,毕生致力于制瓷工艺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他所督造的瓷器也因此被称为“唐窑”。这对花觚形体高大精美,青花纹饰秀丽流畅,表现出乾隆时期高超的制瓷技艺,是“唐窑”中的珍品。故宫藏有一件,成对珍藏实属难得少有。这对精品之作是为北京一寺院观音大士殿特制,现因何缘由藏于西藏博物馆?五供中其余如今又藏于何处?花觚背后的故事耐人寻味!

北宋钧窑瓷器及精品欣赏


北宋钧窑做到窑变可控,颜色既然可以出来这么多种.钧窑瓷器向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台甫窑中以“釉具五色,美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古人曾用“斜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机动、变革玄妙之美。传统钧瓷瑰丽多姿,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葱翠青……釉中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青,可谓纷彩争艳。釉质乳光晶莹,肥厚玉润,类翠似玉赛玛瑙,有鬼斧神工之美。钧窑烧成温度已经到达1350℃-1380℃之间,延承了传统钧窑胎质精致,釉色壮丽夺目标特点,又联合了当代审美,器形饱满玲珑。独特研制的玛瑙釉水在烧制后形成更加光显的条理感,十多种釉色壮丽多彩,周身还充满珍珠点、兔丝纹、鱼子纹和曲折迂回的蚯蚓走泥纹等生动美好的流纹给人无穷遐想的空间。

钧窑是宋、金、元时期北方地域规模巨大的紧张窑场之一,其遗址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内,最闻名的窑场位于禹州旧城北门内的钧台与八卦洞附近。传说钧台是大禹传位予其子的地方,故一样平常以为钧窑得名于钧台。

钧窑瓷器素以瑰丽的釉色而著称于世,特殊是所创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氛围中烧成的铜红窑变釉,更使其名声大振。这种釉天然天成、变革万千、异彩纷呈,按变革的水平及色彩差别被赋以玫瑰紫、茄花紫、丁香紫、海棠红等美誉。

金、元时期,河南、河北、山西、浙江的很多窑场都曾烧造钧釉器物,形成巨大的钧窑体系。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广东石湾等地也都曾烧造仿钧釉瓷器。由此可见钧窑影响之大。

钧窑是宋、金、元时期北方地域规模巨大的紧张窑场之一,其遗址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内。话说,“纵有产业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钧窑是宋代“五台甫窑”之一,素以古朴的造型、瑰丽的釉色著称于世。除了常见的天蓝釉之外,最为世所珍的是铜红窑变釉,按变革的水平及色彩差别被赋予玫瑰紫、茄花紫、丁香紫、海棠红等美誉。本次展览,特殊展出了玫瑰紫釉长方四足花盆、天蓝釉双耳三足香炉等差别釉色的藏品,让观众一饱眼福。

“民钧”器皿类钧瓷(上) 乳光幽兰

宋、金、元时期钧窑产量最大的是碗、盘、洗、罐、瓶、炉、枕等生存用品,釉色以带乳光的天蓝居多,部门饰有红或紫赤色斑块,少见通体玫瑰紫和海棠红器物。由于这类产物重要供民间一样平常所用,故人们风俗称之为“民钧”。

以氧化铁着色的青釉是我国烧造汗青最久长的传统高温釉,钧窑创造性地在釉料中参加氧化铜作着色剂,在高温还原氛围下烧成铜红窑变釉。这种天蓝中带紫红的乳光釉瓷器在金、元时期深受民间喜好,北方河南、河北、山西的很多窑场,乃至南边浙江地域的个别窑场,都受其影响而烧造钧釉器物,产物也重要是供民间利用。

从表面上看,钧釉根本上都是浓淡不一的天蓝色乳光釉,釉层乳浊、不透明,施釉较厚,可遮掩胎体的颜色和缺陷。

科学检测效果表明,钧釉属于典范的“液—液”分相釉,釉料化学组成的特点是高硅低铝,并含有磷、钛、钙等元素,因而能在高温熔融状态下产生液相分离,在一连的玻璃相介质中,悬浮着无数圆球状微小颗粒和睦泡,将入射光线散射,致使釉层乳浊不透明、釉面出现柔润的天蓝色乳光。

钧窑天蓝釉葵口盘

北宋,高2.9cm,口径13.3cm,足径8cm

盘呈八瓣葵花式,敞口,弧腹,浅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口沿及盘壁出筋处釉层较薄,隐隐映出灰色胎体。圈足内无釉,外底留有三个支烧钉痕。

钧窑天蓝釉卧足盘

北宋,高2.3cm,口径12.6cm ,底径3.8cm。

盘敞口,浅弧腹,平底,卧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口沿处釉层较薄,隐隐暴露黄灰色胎体。卧足内无釉。

钧窑天蓝釉盘

北宋,高4.3cm,口径18.4cm,足径6cm。

盘敞口,浅弧腹,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外壁施釉不匀,有流釉征象。口沿处釉层较薄,隐隐映出灰色胎体。圈足内无釉。

钧窑天蓝釉折沿盘

北宋,高2.5cm,口径17.7cm,足径10.4cm。

盘折沿,浅弧腹,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口沿处釉层较薄,映出酱黄色胎体。圈足内无釉。外底留有三个支烧钉痕。

钧窑天蓝釉菱花口折沿盘

北宋,高3cm,口径19cm,足径6.5cm。

盘折沿,六瓣菱花口,浅弧腹,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外壁施釉不匀,有流釉征象。口沿处釉层较薄,隐隐映出灰色胎体。圈足底部无釉。

钧窑天蓝釉海棠式盘

北宋,高2.6cm,口横23.7cm,口纵12.2cm,底横18cm,底纵7.5cm

盘呈四瓣海棠式。折沿,浅弧腹,平底。里、外施天蓝色釉,外壁施釉不匀,有流釉征象。口沿处釉层较薄,隐隐映出灰色胎体。外底留有三个支烧钉痕。

钧窑天蓝釉盏托

北宋,高5.6cm,口径5.9cm,底径4cm

盏与托连烧,圆口,中部出托沿,圈足中空。通体施天蓝色釉。

盏托又称茶托子,为古品德茗用具,以防手持茶盏烫手,最早见于唐代。据唐代《资暇集》纪录:“茶托子,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烫指,以碟子乘之……大家为便。”厥后开始不停出现各种材质与外形的盏托。

钧窑天蓝釉盏托(平视图)

钧窑天蓝釉碗

北宋,高7.9cm,口径18.9cm,足径5.7cm

碗敛口,深弧壁,圈足。通体及圈足内均施天蓝色釉,足底无釉。

此碗圈足处不施釉,暴露胎色呈黄铜色。清代乾隆天子御制诗《题钧窑碗》,此中有“围匡底用以铜锁,口足原看似铁坚”句,形貌的正是这种似铜铁色的圈足。

钧窑天蓝釉碗(俯视图)

钧窑天蓝釉碟

北宋,高2.1cm,口径10.3cm,足径4.7cm。

碟平口外翻,浅弧壁,圈足。通体釉色呈天蓝色,是钧窑最具代表性的尺度釉色。圈足底部无釉。

对此件器物之用途说法不一,有的以为是日用类的浅碟,有的以为属于文房类的笔掭。而据传世钧窑墩式碗造型的尺寸、巨细来看,这种浅碟有大概是墩式碗的盖子,与碗配套利用。

钧窑天蓝釉墩式碗

北宋,高5.9cm,口径10.7cm,足径5.1cm。

碗呈墩式。敞口,直壁,近足处内收,圈足。通体施天蓝色釉,圈足底部无釉,以备利用垫饼垫烧。釉层乳浊,好似蔚蓝天空之色,故曰“天蓝”釉。口沿处一周略呈淡黄色,为还原氛围烧成所致。

此碗器形古朴慎重,给人敦厚淡雅之美感。

钧窑天蓝釉墩式碗(平视图)

窑月白釉瓶

高28cm,口径4.8cm,足径7cm。

瓶唇口,口沿微撇,长颈,颈部上宽下窄如喇叭形,圆腹下垂,圈足。通体施月白釉,口沿处釉薄微显胎色,足边呈酱色。

钧窑被称为宋代五台甫窑之一,其重要釉色有月白、天蓝、紫红等,胎重釉厚。此瓶为宋钧窑的民窑产物。民窑器物形制多为碗、盘、瓶、罐之类生存用品,釉色以天青或天蓝釉居多,无官钧之玫瑰紫和海棠赤色。此瓶造型别致,釉色匀净,为民窑中较好的作品。

钧窑天蓝釉碗

北宋—金,高8.2cm,口径19cm,足径5.7cm。

碗敛口,深弧壁,圈足。通体及圈足内均施天蓝色釉,足底无釉。

钧窑地处今河南省禹州,在宋、金对峙时期这里属于金代统治范围。此碗在碗形、釉色、底足处置惩罚等方面与典范的宋代钧窑有肯定差别,或为金代钧窑成品。

钧窑天蓝釉碗(俯视图)

钧窑月白釉单柄洗

高7.3cm,口径20cm,底径6.7cm。

洗长圆形,口沿的局部为伸出的花瓣形折沿,沿下有一环形柄,通体施天蓝釉,釉质凝厚润泽。

洗有陶和瓷成品,陶洗重新石器期间至汉代均有制作,瓷洗以唐代越窑、宋代钧窑,尤其是元代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的成品为多。钧窑大部门产物的根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较淡的蓝色称天青,较深的称天蓝,此件比天青更淡,故称月白,具有萤光般的幽幽光泽。

钧窑月白釉单柄洗(平视图)

钧窑月白釉梅瓶

北宋,高29cm,口径4.8cm,足径7.5cm。

瓶唇口,短颈,溜肩,弧腹,腹下渐敛,圈足。通体施月白色釉,近足处无釉。

梅瓶为盛酒用具。陶瓷梅瓶始见于唐代,宋代以后开始盛行。此件梅瓶形态饱满,釉厚而滋润,堪称宋代钧窑瓷器中的佳构。

梅瓶的式样在《饮流斋说瓷》中有专门形貌:“梅瓶,口细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当,故名梅瓶也。”

钧窑天蓝釉折沿洗

北宋—金,高7.6cm,口径31.1cm,底径15cm。天津博物馆藏。

洗折沿,弧壁,玉璧形底。通体内、外施天蓝色釉,釉中有褐色杂质斑痕,外底无釉。

钧窑天蓝釉折沿洗(平视图)

钧窑天蓝釉缸

北宋—金,高14.6cm,口径17.9cm,底径7.9cm。

缸敛口,鼓腹,圈足。通体施天蓝色釉,口沿、足边呈酱色。

由于钧窑申明远播,致使仿钧之风遍及北方各地。据考古观察,现在发现烧造钧瓷的窑口已有4省27个县、市,河南除禹州外,汝州、郏县、许昌、新密、登封、宝丰、鲁山、内乡、宜阳、新安、焦作、辉县、淇县、浚县、鹤壁、安阳、林州等地均有烧造。在河北磁县、山西浑源县和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等地也烧造钧瓷。

钧窑天蓝釉三足筒式炉

北宋—金,高20cm,口颈26cm,底径14.5cm。

炉直口,深腹折底,宽圈足。折底处有三处露胎痕,呈长条状,原为三足,后磨去。里、外通体施天蓝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纹”征象。口沿、足边处呈酱色。

“蚯蚓走泥纹”系指在釉中出现一条条逶迤延伸、是非不一的釉痕,犹如蚯蚓在土壤中游走留下的陈迹,它是钧瓷的一个紧张特性。“蚯蚓走泥纹”产生的缘故原由较复杂,有一种说法是由于钧窑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施釉又特殊厚,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在高温烧制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釉流入清闲所造成。

钧窑天蓝釉三足筒式炉(局部特写)

钧窑天蓝釉三足炉

北宋—金,高7.2cm,口径7.9cm,足距5cm。

炉圆口,折沿,直颈,鼓腹,底下承以三足。施天蓝色釉,里施半釉,外壁满釉。口部边沿釉薄处呈酱黄色。

钧窑烧造做工讲求的摆设用瓷,如花盆、花盆托、鼓钉洗、出戟尊等。这类摆设用瓷在清宫中多有收藏,被称为传世钧瓷。除此之外,钧窑也生产碗、盘、瓶、炉等日用品,产物多施天蓝色釉。

钧窑天蓝釉三足炉

北宋—金,高4.9cm,口径6.1cm,足距3.5cm。

炉唇口出沿,短颈,鼓腹,腹下渐收,底下承以三足。附后配铜盖。通体施天蓝色釉,足上施酱釉。

钧窑为我国北方闻名瓷窑,在古钧州境内,故名钧窑,亦称“均窑”、“钧州窑”。钧瓷以“釉具五色,美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古人曾用“斜阳紫翠忽成岚”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机动变革之玄妙。

钧窑天蓝釉玉壶春瓶

北宋—金,高16.7cm,口径4.8cm,足径4.7cm。

瓶撇口,细长颈,溜肩,垂腹,圈足,足心内凹。通体施天蓝色釉,近底处垂釉显着。圈足内素胎无釉。

钧窑素被以为有“官”、“民”之分,“官钧”多烧造宫廷摆设用瓷,以供御赏;“民钧”则大量烧造碗、盘、瓶、罐等日用生存用瓷,深受北方民间百姓的广泛喜好。这两种钧瓷因性子差别、生产目标差别,以是造型、质地和装饰风格有很大区别。

钧窑天蓝釉鸡心盖罐

金,通高9cm,口径6.2cm,足径4.8cm。

罐敛口、鼓腹,圈足。状如鸡心,故名“鸡心罐”。 附平顶圆盖,盖顶置圆钮。外施天蓝色釉,边沿釉薄处呈酱黄色。

传统钧瓷釉色瑰丽多姿,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葱翠青等,不胜罗列;釉中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青,可谓纷彩争艳。钧瓷通常釉质乳光晶莹、肥厚玉润,类翠、似玉、赛玛瑙,有鬼斧神工之美。

钧窑天蓝釉葫芦瓶

金—元,高25.5cm,口径5.2cm,足径10.9cm。

瓶呈葫芦形,上小下大,束腰,圈足。造型敦厚丰满,制作风雅。从传世钧窑瓷器来看,葫芦瓶较为少见。通体施天蓝色釉,釉层肥厚,釉面匀净,釉色光亮莹润。

钧窑天蓝釉折沿盘

元,高3.5cm,口径12cm,足径5.5cm。

盘折沿,浅弧腹,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口沿处釉层较薄,映出酱黄色胎体。圈足内无釉,外底留有三个支烧钉痕。

钧窑天蓝釉折沿盘(俯视图)

钧窑天蓝釉碗

元,高9cm,口径18.5cm,足径5.6cm。

碗敛口,深弧壁,圈足。内、外施天蓝色釉,底部无釉露胎。

此碗碗足较宋代高,且底部无釉,表现出元代钧窑产物的特性。

钧窑天蓝釉碗(俯视图)

钧窑天蓝釉盘

元—明初,高3.2cm,口径13.1cm,底径7.1cm。

盘敞口,浅弧腹,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外壁施釉不匀,有流釉征象。口沿处釉层较薄,隐隐映出灰色胎体。圈足内无釉。

钧窑天蓝釉盘(平视图)

钧窑天蓝釉罐

元—明初,高19cm,口径14cm,足径12cm。

罐唇口,短颈,圆腹,腹下渐敛,圈足。通体施天蓝色釉,近足处无釉。

钧窑月白釉塑贴莲荷纹双耳三足炉

元,通高24cm,口径14.5cm,足距10cm。

炉平口,深腹,内凹式圈足,底下承以三足。口沿上对称置冲耳。里、外施月白色釉,外底有垂釉痕。圈足无釉,铁褐色胎,胎质精致坚致。外壁及耳面塑贴折枝花草纹装饰。

钧窑月白釉塑贴莲荷纹双耳三足炉(反面)

钧窑月白釉塑贴莲荷纹双耳三足炉(侧面)

“民钧”器皿类钧瓷(下)辉煌窑变

钧釉的紧张特性之一是铜红窑变征象。窑变本是陶瓷在烧成过程中,因釉料中含有多种着色剂而形成的偶尔征象,但因色彩斑斓、纹理天然,遂渐渐成为一种特别装饰。

钧釉窑变结果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局部窑变,即在天蓝釉局部涂抹含铜色料,烧成后形成紫赤色斑块,色斑呈色虽天然天成,且外形、浓淡不一,但与底釉有较显着的分界限,“民钧”产物多属此类。另一类是在天蓝釉中参加氧化铜,烧成后,天蓝、紫红两色融会、渗化,使整个釉面出现斑驳陆离的视觉结果,各种色彩间无显着界限。“官钧”产物中的海棠红、玫瑰紫等即属此类。

盘敞口,折沿,浅弧腹,圈足。足内满釉,外底留有三个支烧钉痕。里、外施天蓝色釉,釉面有不规则的紫红斑块,如同蔚蓝天空上的几朵红霞,壮丽多彩。

此盘胎体厚重、坚固,釉层肥厚莹润,釉面有“蚯蚓走泥纹”,这也是宋代钧瓷的重要特性之一。

钧窑里天蓝外玫瑰紫釉折腰盘

北宋,高3.6cm,口径17.6cm,足径6.4cm。

盘撇口,浅弧腹,折腰,圈足。里施天蓝色釉,口沿及器外施玫瑰紫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纹”。

此盘釉层肥厚,釉色光亮壮丽,造型别致,做工讲求,属于民间钧窑烧造的器皿。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

北宋—金,高4.1cm,口径8.3cm,足径2.9cm。

碗敛口,深弧腹,圈足。胎呈褐色,质地坚致。里、外施天蓝色釉,上有紫红斑,匀净光润。口沿呈浅黄色,圈足涂褐色釉。

北方中原地域的民间钧窑系产物中,时常会在蓝色底釉上涂抹红(紫)色斑块。红斑系氧化亚铜胶体粒子的呈色,这些釉斑的外形不定,没有规律,具有随性率意的特性,融合在底釉中,犹如窑变天然形成的结果一样平常。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平视图)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

北宋—金,高8.2cm,口径20cm,底径6.5cm。开封市博物馆藏。

碗口微敛,深弧腹,圈足。碗内施天青色釉,内壁有一大块玫瑰紫色斑,斑上有数点鹦哥绿。外壁满施玫瑰紫色釉。此碗造型规整,胎质坚致,釉质莹润,窑变色彩美丽犹如朝霞彩云,堪称北宋至金代钧窑瓷器中的珍品。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

北宋,高7.8cm,口径24cm,足距13.5cm。

花盆托以凹、凸线构成六瓣菱花形。敞口,折沿,弧形腹壁,下承以三个云头形足。外施玫瑰紫色釉,里施天蓝色釉,外底涂抹酱色釉,刻数量字“二”。盆托内部釉面有显着的“蚯蚓走泥纹”,为钧窑独有的特点。三个云头形足与器形搭配谐调,加之所施壮丽的玫瑰紫色釉,愈显器物的精致。

钧窑始烧于北宋,最初为民间所建,因烧制的瓷器釉色青中带红,如同壮丽的晚霞,非常雅观,北宋晚期被宫廷看中。由于其时宫廷用于莳植花木的盆、奁及室内摆设器皿的需用量大增,朝廷遂抽集民间窑业的良好工匠在河南禹县八卦洞附近创建官窑,专门烧造宫廷摆设用瓷。此件器物釉质肥润,色彩壮丽,是官钧中的珍品。底部刻有标明器物巨细的数量字“二”,表明其为整套器物中较大者。

现在本帖笔墨,重要摘录自故宫官网和展出时的先容,看来不免有失偏颇。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

北宋,高7.8cm,口径24cm,足距13.5cm。

花盆托以凹、凸线构成六瓣菱花形。敞口,折沿,弧形腹壁,下承以三个云头形足。外施玫瑰紫色釉,里施天蓝色釉,外底涂抹酱色釉,刻数量字“二”。盆托内部釉面有显着的“蚯蚓走泥纹”,为钧窑独有的特点。三个云头形足与器形搭配谐调,加之所施壮丽的玫瑰紫色釉,愈显器物的精致。

钧窑始烧于北宋,最初为民间所建,因烧制的瓷器釉色青中带红,如同壮丽的晚霞,非常雅观,北宋晚期被宫廷看中。由于其时宫廷用于莳植花木的盆、奁及室内摆设器皿的需用量大增,朝廷遂抽集民间窑业的良好工匠在河南禹县八卦洞附近创建官窑,专门烧造宫廷摆设用瓷。此件器物釉质肥润,色彩壮丽,是官钧中的珍品。底部刻有标明器物巨细的数量字“二”,表明其为整套器物中较大者。

钧窑天蓝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修复)

北宋,高6.9cm,口径23cm,底径15cm。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花盆口呈菱花形,宽平折沿,外沿起边,瓜棱状弧腹,与花口相对应,平底,底下承以三个快意头形足。釉色天蓝,釉面光亮,匀净细润。满釉支烧。

钧窑菱花式三足花盆托(残片)

北宋,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北宋,高15.8cm,口径22.8cm,足径11.5cm。

花盆呈六瓣葵花式。折沿,深腹,圈足,盆壁里、外分别凸起、凹进六条直线纹。表里满釉,釉色为窑变的玫瑰紫色,边、线呈酱色。底有五个渗水圆孔,外底刻划数字“七”。

此花盆为河南禹州官钧产物,为宫廷摆设用瓷。北宋官钧窑瓷器的造型重要有花盆、花盆托、出戟尊等,釉则使用铁、铜的差别特点,以高温还原焰烧出铜红窑变或纯天青、月白等多种色釉,改变了以往单色釉占主导职位的局面。此花盆瑰丽的玫瑰紫釉及花瓣式的造型使其愈显精致、华贵。

据《宋史纪事本末》卷五十载,宋徽宗崇宁“四年十一月,以朱勔领苏杭应奉局及花石纲于苏州……”“嘉混名木,类聚区别”。这些花木,有的是作为盆景陈列的。而其时的钧窑天然要为宫廷烧造制作盆景所用的器皿,于是便有大量钧窑花盆及花盆托出现。此件花盆应就是此中之一。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局部特写)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俯视图)

钧窑葵花式花盆(残片),北宋,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托

宋,高6cm,口径19cm,足距8cm。清宫旧藏。

花盆托呈六瓣葵花式,敞口,折沿,底坦平,底下凸起葵花形窄圈,圈下承以三个快意头形足。内施天蓝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纹;外壁施玫瑰紫色釉,外底涂酱色釉汁,并有刻划的数量字“十”。

此种刻划数量字“十”的葵花情势花盆托,应与同式样的刻划雷同数量字的花盆配套利用。数量字“十”表明这是同类器物中尺寸最小的。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托(平视图)

北宋,高7.9cm,口径23.8cm,底径15cm。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花盆托葵花口,宽平折沿,外沿起边,弧腹呈瓜棱状,分别与花口和足部相对应,平底,底下承以三个快意头形足。釉色天蓝,釉面莹润。满釉支烧。

两岸故宫比力,不谈紫禁城修建,只论藏品,北京故宫除了清代宫廷文物占上风外,藏品总数目也多于台北故宫,但论及最佳构级文物的数目,特殊是字画、瓷器、珐琅器等传世文物,台北故宫要胜出。

不外天下范围来说,故宫重要是字画瓷器宫廷文物强,开国后的出土文物收藏,国博远胜故宫,国内省级博物馆也是各擅胜场。

钧窑葵花式三足花盆托(残片)

北宋,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三足花盆托

北宋,高8.1cm,口径21.6cm,足距13.7cm。

花盆托呈葵花式,敛口,折沿,鼓腹,底出边,下承以三个云头形足。里、外凸起、凹进六条线纹。通体满釉,里施天蓝色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口沿、底边釉薄处呈酱色。造型敦厚古朴,胎体厚重,釉层较厚,为制止烧成时塌底,外底留下用一圈支钉支烧留下的钉痕。一足内壁刻数量字“九”,刻字笔画较粗而深,应为原刻;底部刻数量字“七”,刻字笔画较细、较浅,应为清宫后刻。新刻数量字与旧刻差别,大概是清宫为了与造型、釉色相近的花盆配套利用。

钧窑月白釉葵花式三足花盆托(修复)

元—明初,高9.6cm,口径24.5cm,底径17.6cm。2004年河南省禹州市原禹州制药厂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花盆托呈葵花形,敞口,平沿,深腹壁,平底,矮圈足。底下承以三个快意头形足。月白色窑变釉,光亮莹润,边棱处呈褐黄色,底部涂有酱色釉汁。胎质坚致,胎色灰白。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四足花盆

北宋,高12.7cm,口横21.7cm,口纵16.8cm;足横12cm,足纵8.4cm。

花盆团体呈四瓣海棠式。敞口,折沿,口沿起边,深腹,底下承以四个云头形足,一足磕缺。外施玫瑰紫色釉,里施天蓝色釉,外底涂抹酱色釉。此花盆的釉层比别的官钧窑产物稍薄。底有五个渗水圆孔。外底有一周支烧钉痕,并有刻划的数量字“七”。

南宋哥窑也烧造同样造型的花盆,大概是受到北宋钧窑器形的影响。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四足花盆(俯视图)

北宋,高12cm,口纵23cm,口横15.5cm,底纵17cm,底横10cm。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花盆呈海棠形,敞口折沿,口沿起边,深腹弧壁,平底,底下承以四个快意头形足。底部开有五个渗水小圆孔。除足底刷酱色护胎釉以外,余皆施满釉,釉层光亮,匀净细润,开片密布,并有“蚯蚓走泥”纹。表里釉色皆紫,紫中泛蓝,紫蓝相间,窑变美好,色彩美丽。

钧窑海棠式四足花盆(残片)

北宋,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四足花盆托

北宋,高5cm,口横17.4cm,口纵13.8cm。

花盆托团体呈四瓣海棠式。敞口,折沿,口沿起边,浅腹,底下承以四个云头形足。外施玫瑰紫色釉,里施月白色釉,口沿及足边均釉呈酱色。此件花盆托的釉层比别的的官钧窑产物稍薄。外底有一周支烧钉痕,并刻有数量字“八”,表明这件器物为同套器物中较小者。

此器使用器形和釉色的变革,使得本来单一的造型显得多姿多彩,表现了钧窑制瓷工艺的高超程度。此件海棠式花盆托应与刻有雷同数量字的海棠式花盆配套利用。

元明青花瓷器精品及图片欣赏


明宣德青花龙纹盘

假如说什么东西最能代表中国,那便是瓷器,在英文里『CHINA』既是中国,也是瓷器的意思,这是各人都知道的。假如说中国瓷器中什么品种最为享誉天下,那便是青花瓷,这可以算是国瓷了。

明永乐青花轮斑纹绶带耳葫芦扁瓶

青花瓷属于釉下装饰,即在瓷土坯上先用青料(钴料)绘制斑纹,施透明釉后,高温一次烧成,温度通常要到达1280℃以上。钴料是玄色的,假如不施透明釉罩盖,烧出来照旧黑的,但施了釉再烧,便显现美丽的蓝色。

元代青花云龙纹四系扁瓶

青花瓷始见于唐代,在印尼黑石号、扬州唐城遗址均有发现,但总体数目非常稀疏,如今知道其产地在河南巩义,此窑重要以生产三彩瓷器而著名。唐青花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空缺,直到元代晚期(公元14世纪早中期,但此时元青花的出现与唐青花之间没有一定接洽)才大量出现。

元代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

而且元青花一经出现,便趋于成熟,在短短的三十余年时间里,成绩了中国瓷器艺术的一个顶峰。至今关于元青花瓷器的劈头动因、时间等题目还是学术界热切关注的题目。

元代青花爵杯

上世纪40、 50年代从前,我们并不知道元青花的存在,由于元青花瓷器不像明清瓷器,尤其是官窑瓷器有明白的纪年款,也受到传统收藏观念的影响,『元代无青花』是其时广泛的熟悉。直到50年代,美国人波普根据藏于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的云龙纹象耳瓶上的铭文确认了元青花的存在,并据此辨识出了一大批馆藏于天下各地的元青花。

明成化青花龙纹小杯

上世纪40、 50年代从前,我们并不知道元青花的存在,由于元青花瓷器不像明清瓷器,尤其是官窑瓷器有明白的纪年款,也受到传统收藏观念的影响,『元代无青花』是其时广泛的熟悉。直到50年代,美国人波普根据藏于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的云龙纹象耳瓶上的铭文确认了元青花的存在,并据此辨识出了一大批馆藏于天下各地的元青花。

元末明初青花人物图执壶

元青花之以是特别,为世所珍,不但在于传世量稀疏,更在于:起首,它利用的是入口的『苏麻离青』料,高铁低锰,色泽浓艳深沉、幽蓝古朴;其次,画意精美,尤其以汗青故事最具特色,最能感动民气,如鬼谷子下山、三顾茅庐、昭君出塞、萧何月下追韩信等;再次,笔法遒劲有力、流通潇洒;构图犬牙交错、条理分明,总而言之,到达了一个极高的美学田地。

明宣德青花折枝花果纹斗笠碗

元代之后,青花瓷生产有数十年的惨白,颠末明代洪武一朝的铺垫,终于在永乐、宣德时期再度崛起,开启了明清时期长达五百年的皇家御窑范例,官管、官作、官样,有明白的年款,如『大明宣德年制』,为成化及今后青花瓷器的生产奠基了坚固的底子。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篇》中说:“本朝瓷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古今之冠。如宣窑品最贵,克日又贵成窑,出宣窑之上。盖两朝天纵,注意曲艺,宜其精工云云”。永、宣时期的青花瓷器,仍旧利用入口的青料,不但继续了传统的器类、器形,还做了大量的创新。别的,还吸取了伊斯兰地域的因素,生产了不少具有外域风格的器物。

明嘉靖青花婴戏图盖盒

永宣之后,又有成、弘、嘉、万,各具特色,如成窑秀气雅丽、嘉窑靛青凝紫。万历以后,官窑生产衰败,民窑异军突起,瓷器生产之盛,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此时的景德镇『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

明成化青花折枝花草纹盖罐

永宣之后,又有成、弘、嘉、万,各具特色,如成窑秀气雅丽、嘉窑靛青凝紫。万历以后,官窑生产衰败,民窑异军突起,瓷器生产之盛,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此时的景德镇『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

明万历青花观音像

永宣之后,又有成、弘、嘉、万,各具特色,如成窑秀气雅丽、嘉窑靛青凝紫。万历以后,官窑生产衰败,民窑异军突起,瓷器生产之盛,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此时的景德镇『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

明宣德青花海水白龙纹扁瓶

永宣之后,又有成、弘、嘉、万,各具特色,如成窑秀气雅丽、嘉窑靛青凝紫。万历以后,官窑生产衰败,民窑异军突起,瓷器生产之盛,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此时的景德镇『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

元代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罐

青花瓷属于釉下装饰,即在瓷土坯上先用青料(钴料)绘制斑纹,施透明釉后,高温一次烧成,温度通常要到达1280℃以上。钴料是玄色的,假如不施透明釉罩盖,烧出来照旧黑的,但施了釉再烧,便显现美丽的蓝色。

元代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青花瓷属于釉下装饰,即在瓷土坯上先用青料(钴料)绘制斑纹,施透明釉后,高温一次烧成,温度通常要到达1280℃以上。钴料是玄色的,假如不施透明釉罩盖,烧出来照旧黑的,但施了釉再烧,便显现美丽的蓝色。

明永宣青花龙纹花口盘

青花瓷属于釉下装饰,即在瓷土坯上先用青料(钴料)绘制斑纹,施透明釉后,高温一次烧成,温度通常要到达1280℃以上。钴料是玄色的,假如不施透明釉罩盖,烧出来照旧黑的,但施了釉再烧,便显现美丽的蓝色。

元代青花三顾茅庐大罐

青花瓷属于釉下装饰,即在瓷土坯上先用青料(钴料)绘制斑纹,施透明釉后,高温一次烧成,温度通常要到达1280℃以上。钴料是玄色的,假如不施透明釉罩盖,烧出来照旧黑的,但施了釉再烧,便显现美丽的蓝色。

明成化青花瑞兽纹花觚(一对)

明亡清兴,青花瓷的故事没有闭幕,它在『鲜花与掌声』中继承演绎……

明万历青花花草军持

明亡清兴,青花瓷的故事没有闭幕,它在『鲜花与掌声』中继承演绎……

耐人寻味的唐窑青花缠枝莲纹花觚


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花觚(一对)

西藏博物馆作为综合性一级博物馆,林林总总馆藏有近6万件套藏品;其中史前文物数量众多,展示了西藏地区远古历史文化;历史文物精彩纷呈,展示了藏民族光辉历史和灿烂文明以及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历史事实;民族文物特色鲜明,展示了藏民族悠久的民俗文化。

博物馆担负着引领风尚、传承文明、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促进稳定的重要职责。随着免费开放工作的不断深入,公众对文化需求的不断提 升,如何将博物馆职能外延,究竟博物馆镇馆之宝当属何物的问题困扰着我们。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研究价值入手,众多藏品均可称之为镇馆之宝。鬼斧神工的 竹、角、牙雕制品,美轮美奂的瓷器精品,惟妙惟肖的玉雕制品,雍容华贵的服饰,珠光宝气的饰品,端庄秀丽的造像,精美绝伦的绘画唐卡等等,皆可鉴选出镇馆 之宝。这里向大家推出的是五供之一的一对青花花觚。不仅因其级别高、品相佳,而且因其背后深藏的故事之神秘。

乾隆时期,由于政治局势稳定,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文化空前繁荣,瓷器制作水平也处于历史上的巅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窑瓷器生产所取得的高度成就,与这三朝皇帝对瓷器生产的关心和对瓷器的喜好有密切关系。尤其是督陶官制度的建立,更是有效地确保了该时期大量精美旷世之作层出不穷。其中康熙时期江西巡抚郎廷极督造的“郎窑”、雍正时期内务府总管年希尧督造的“年窑”和乾隆时期内务府员外郎唐英督造的“唐窑”广为人们所熟知。这一对乾隆 青花缠枝莲纹花觚,根据其腹部开光中的题款可以得知,它就是由唐英所监造的“唐窑”产品,系乾隆五年唐英为北京东直门外坝北长店村二道街东口观音大士殿所 特制的五供之一(五供即一个香炉、两个烛台、两个花觚或花瓶)。据史料记载,唐英在雍正、乾隆时期前后20多年的时间里监督管理景德镇御窑厂,毕生致力于 制瓷工艺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他所督造的瓷器也因此被称为“唐窑”。这对花觚形体高大精美,青花纹饰秀丽流畅,表现出乾隆时期高超的制瓷技艺,是“唐 窑”中的珍品。故宫藏有一件,成对珍藏实属难得少有。这对精品之作是为北京一寺院观音大士殿特制,现因何缘由藏于西藏博物馆?五供中其余如今又藏于何处? 花觚背后的故事耐人寻味。

花浇瓷器


花浇是古代给花浇水用的,一般都是瓷器,口沿一侧有流,直颈,口、肩之间连有曲柄。宋代已有烧制,流行于明永乐、宣德时期,延续至清,流行于明清。明初永乐、宣德时期瓷器中花浇器形最为常见,浇花用器其实就是今天的喷壶。

花浇器形

花浇瓷器器形一般有两种,一种新的造型为仿照西亚地区黄铜及白玉花浇而烧制。永乐花浇颈较长,腹较圆,柄为龙形细柄,无款;

另一种是宣德花浇则为短颈,扁腹,如意形柄。纹饰以海水纹、缠枝花、莲瓣纹为主,其款识写在花浇肩部。清雍正、乾隆时期仿永乐、宣德时的花浇器形,除青花外,还有天蓝釉、仿汝釉、窑变釉及茶叶末釉等。

青花缠枝莲纹花浇

青花缠枝莲纹花浇,高14.7cm,口径8cm,足径4cm。

花浇直口,直颈,溜肩,硕腹,足内凹,一侧以螭龙为柄,柄两端各有一头,一衔于外口,一作柄尾。通体绘青花纹饰,口部边沿绘缠枝莲纹,颈部绘海水江崖及花瓣纹各一周,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莲纹,近足处绘变形如意头纹一周。

此花浇青花色泽浓艳,有黑色结晶斑。其造型风格系仿西亚黄铜壶器物。

东青釉描金天鸡花浇

东青釉描金天鸡花浇,清乾隆,高18.3cm,口径2.3cm。

花浇呈天鸡形,昂首直立,长尾垂地,背驮一个曲柄胆瓶,鸡嘴为流,瓶口为注水口。花浇通体施东青釉,鸡身遍体以金彩描绘羽翼,瓶体上以金彩描绘蕉叶与螭龙纹。

天鸡是一种祥瑞的神鸟,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之句。此花浇是一件清代宫廷的传世器皿,器形小巧精致,描金一丝不苟,体现出皇家用器的高贵大气。此器既可用来浇花,又可作为陈设器摆放于殿堂中,将实用性与观赏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汝窑茶具鉴别方法及介绍


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之首,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汝窑茶具、功夫茶具称。

汝窑窑址位于河南省汝州。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擎,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汝瓷始烧于唐,兴盛于北宋(公元1086-1106年的二十年间),因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亦称“汝官瓷”。汝瓷制作工艺精湛,用料考究,配方独特,烧成技艺高超,由于铁还原达到了最佳效果,超越了当时所有的窑口,是中国青瓷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创举。北宋后期,由于宋金战乱而失传。元以来,历代仿烧不断均难成功,所以弥足珍贵,成为稀世珍宝。

汝窑瓷器在北宋时常刻“奉华”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汝州东北方烧造的汝窑是稍有花纹装饰的青瓷,釉色极润泽而带葱绿是早期的产品;南方烧造的,多有印花或刻花的装饰,隐隐浮现在透明的艾绿釉之下,但制作时代可能晚到南宋;市区出土的大多是汝窑新窑器,多为天青色汝官瓷。汝瓷还生产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

汝瓷是一首无字的诗,是一幅立体的画;是一串跳动的音符,是一曲文化的绝唱;是一道华夏文明的灵

鉴别方法

造型方面

仿品显得呆滞,缺乏神韵。尤其是采用注浆成型者,更缺乏神韵。所仿汝窑三足弦纹樽往往胎体过厚。笔者曾问仿制者为什么不将胎体做薄些,回答说是胎体做薄了极易变形。看来还是胎体配方存在问题。另外,臆造的器型也很多,尤应引起注意。

釉质方面

仿品的釉质很难达到与真品完全一致,往往带有乳浊感,普遍偏向“钧釉”,釉色也多偏蓝。釉面不是无开片就是开片无不及而过之。

制作工艺方面

支钉痕不是过大就是过小,钉痕的颜色往往过白。

还见有在仿品上錾刻乾隆御题诗者,只要看看真正的汝窑瓷器上所錾刻的乾隆御题诗就会发现,仿品上所錾刻御题诗的字体根本达不到乾隆时的刻诗水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