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元昌隆瓷器 > 导航 >

玩收藏要能捂:100元淘的瓷器卖3000元

玩收藏要能捂:100元淘的瓷器卖3000元

古代元昌隆瓷器 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别 如何鉴别元明清瓷器

2020-12-28

古代元昌隆瓷器。

爱上收藏有十几年了,认识了许多藏友,也听过不少藏友酸甜苦辣的收藏故事。收藏爱好者中,一类人是从兴趣开始,在藏海中寻找自己喜欢的宝贝,几年之后,专业知识变得比较丰富,因为兴趣,他会对这个区域的藏品做更多的了解,不急不躁,慢慢地累积经验,越往后,吃亏上当的机会就越少。而另一类人收藏只是为了投资,收藏也很盲目,没有目标,只要觉得能赚钱就收,价高时就出手。因为藏品涉及范围广,无法具备全面的收藏知识,这样就无法保证每次都能赚钱,甚至还有赔钱的时候。

我和同事老刘是同时走上收藏这条道的,我只喜欢古币和古瓷,而老刘什么都淘。记得那时,我和老刘每到周末就骑着摩托车往乡村跑。每到一个村庄,我们就划分地界,一个往东一个往西,各自寻找自己的宝贝。返回时,已是收获颇丰,每次老刘都比我淘得多,但回了城里,老刘就直接拿到古玩市场上卖出,能赚多少算多少,如同一位小小的古玩商人,但却少了商人那份才智和狡黠,因为每次赚一点钱就卖了,有收藏价值的也是那样,实在是太可惜了。而我淘来的宝贝一般都是做一些保养处理就囤积于家中,空闲时拿来把玩,感受赏玩乐趣。

那次,我发现老刘淘到一件民国粉彩缠枝花瓷火锅,器型硕大,是很少见到的类型,高约18厘米,口径23厘米,胎釉俱佳,粉彩绘制的花纹精细,做工也非常到位,就连里面的保温铜胎和边上的铜环都是原配,只是有些铜锈而已。流传这么久,品相如此完好,实在是难得。可老刘又要拿去卖,这也太可惜了,于是我立即阻止,问老刘得多少钱才卖?老刘告诉我,100元淘的,500元就可以卖。我知道,别人给300元老刘也会卖,但为了以后不让老刘说我闲话,我立即拿出600元给老刘。时隔一年,这件民国粉彩缠枝花瓷火锅被另一位藏友看中,给出了3000元的价格,但我还是不舍得出手。我想老刘知道后肯定肠子都悔青了,但这种事时刻都在老刘身上发生。

十几年来,老刘一直坚持自己的做法,但市场毕竟是有限的,乡村能淘到的宝贝也越来越少,后来,老刘只能渐渐地放弃收藏,而我早些年淘到的宝贝如今价格已涨了几倍,甚至数十倍,那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啊。收藏要从兴趣开始,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急于得到回报,有价值的藏品肯定能增值。一句话:玩收藏要能“捂”。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大爷250元淘个大盘子 专家估价100万元


“花250元买回一只大盘子,现价超过100多万元!”昨日上午,一场比拼民间宝物的赛宝大会,在成都武侯祠大街238号拉开帷幕,其中一件明朝宣德年间的青花留白大盘,被专家估价100万元以上。持有人李大爷透露,他只花了250元就买回了这件宝贝。

 花了250元 “捡”回青花瓷盘

“上等精品!”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知宴手持放大镜,对准一只大瓷盘研究10多分钟后赞叹。几位藏家立刻起身去看这个大瓷盘:大瓷盘非常沉,盘沿是均匀的流线型,盘中央洁白,盘身有白色凸起缠枝牡丹,四周点缀着青色菱形图案,青花纹饰清晰雅致。盘底印有“大明宣德年间制”7个大字,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李知宴说,经鉴定,这个青花瓷盘烧制于明朝宣德时期,出自景德镇窑,是一件难得的精品,最保守的估价在100万元以上。

藏品主人李大爷非常激动,他今年87岁。李大爷说,去年他来到位于罗马假日广场的古玩物市场。这只盘子并不是非常起眼,他扫了一眼就走了。但他觉得心里很不踏实,又跑回去仔细看了看盘子,发现盘底写着“大明宣德年间制”。他也不知道盘子是真是假,但一问要价才250元,也不是很贵,就掏钱买下了。

李大爷称,30多年来,他已淘了几千件藏品,包括青铜器、瓷器、陶器、字画等。他开玩笑说,已经可以开一个小型博物馆了。

 家有9只碗 每只价值12万

昨日上午,一位身着紫色T恤的男子,抱着一只黑色布袋走进鉴宝室,“专家,您帮我看一下这两只碗值不值钱?”男子小心翼翼地打开布袋,打开里面的盒子,拿出两只碗。这位男子说,他姓宾,一大早从郫县赶来。

李知宴拿着放大镜仔细研究,并自言自语地说:“釉色青中闪绿,苍翠欲滴;釉质肥厚,多小气泡及垂流现象;釉层均匀,釉面玻璃质强……”李知宴最后鉴定称,这两只冬青釉瓜枝碗出自宋朝,估计一只碗值12万元左右。宾先生说,他家总共有9只同样的碗,从祖上传下来的,是祭祖的祭器。分家后,他们兄弟九人,一人分得一只碗,但大家一直都不知道碗值多少钱。宾先生表示,回家以后要把好消息告诉他的几个哥哥。

收藏菜鸟千元淘到宝近乎奢望


袁先生的“官窑”瓷瓶为现代仿品,仿“官窑”釉纹“贼光”刺眼。

袁先生近日晒出一个几年前从古玩商手里买回来的“官窑”小瓷瓶;广州张小姐则晒出一个家传的瓷瓶,据称是“官窑”古瓷。遗憾的是,经不同专家鉴定,均非“官窑”真品,其中袁先生的是现代仿瓷,张小姐的则是清末民初的杂窑瓷。

贼光刺眼实非官窑

袁先生晒出的“官窑”瓷器,是小件品,品相比较完整,据称是几年前花了1000多元买回来的。本报邀请两位专家,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兼陶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黄明威、省收藏家协会陶瓷委员会专家杨庆强,为袁先生做了面对面的现场实物鉴定。

黄明威、杨庆强两位专家一致认为,这其实是现代仿品,仿“官窑”釉纹,但“贼光”刺眼,釉脂及足口亦不对路,明显是现代仿品,收藏价值不大。真正的“官窑”瓷,如果是1000多元买到,等于“执到宝”,这种机会对于普通收藏者,尤其是初入门的古陶瓷收藏者来说,简直就是奢望,贪便宜倒易陷入仿品陷阱。专家估值约百元。

清末杂窑瓷约值千元

张小姐晒出的“官窑瓷”,也是小件品,品相稍差,外表有明显的磨损痕迹。据称是祖辈传下来的。本报邀请到为张小姐进行鉴宝的专家,是广州佳士得博览中心古陶瓷鉴定专家、广州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李鸿基先生。

专家认为,这是件老东西,但并不是张小姐所认为的“官窑”瓷,其实应该是清末民初的杂窑瓷。所谓杂窑,就是民间一些不出名的窑场的统称。与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官窑”一样,这件藏品也产于江浙一带,但与真正“官窑”差别巨大。虽非“官窑”真品,但鉴于该藏品非新仿品,也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专家估值约千元。

收藏课堂

官窑两大鲜明特点

接连两个持宝者所藏“官窑”瓷都被鉴定出非真品,对持宝者信心有所打击。广州佳士得博览中心古陶瓷鉴定专家李鸿基,以其研究和教学用的“官窑”瓷片做活教材,为晒宝市民讲述了“官窑”瓷有两大鲜明特点:一是“釉如堆脂”,二是“紫口铁足”。

官窑,从广义上讲,与民窑相对,统称为朝廷烧造瓷器的窑场;从狭义上来讲,是指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位于江浙一带,在中国古陶瓷史上负有盛名。用釉普遍很厚,从原址挖掘出来的官窑碎瓷片侧面可以看出,有的釉层比瓷胎还厚,晶莹纯厚如堆脂。瓷片外表都有纵横交错的大块纹片,有的透着胎色,更显得其釉冰清玉洁。由于特殊的上釉及支烧方法,成品“官窑”瓷器自出炉后,口部和足部就呈紫黑色,俗称“紫口铁足”。另外,“官窑”光泽也是温润柔和的,如果太亮,有贼光,则必为膺品。

家中是否藏有宝物?如何识别宝物价值?如何探究宝物后面的人文历史?不妨把你的宝物“晒”出来,我们将帮你请专家进行品鉴,和广大读者朋友共同分享。

收藏瓷器:慧眼“淘”真金


瓷器一直是收藏品市场上的热点,也是众多收藏品类中,增值较快的一种。日前,记者在武汉市博物馆雅清艺术空间举办的精品展中看到,展出的一些精品瓷器受到了不少投资者的青睐。一只标价10万元的青花瓷瓶更是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随着收藏品市场的升温,人们对瓷器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不少藏家认为,瓷器品类繁多,不同财力的人群都可投资;而且,眼下瓷器市场正处于上升期,国内的瓷器价格远未达到顶峰,现在正是入市的好时机。

瓷器藏品价格猛涨

近年来,瓷器收藏市场逐年看好。不少业内人士称,近四五年来,整个瓷器市场的投资收益正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上涨。而对于个别精品瓷器,一两年内身价翻几番者更是比比皆是。

上周,藏友王先生告诉记者,3年前他以千元购得一个清中期的小瓷瓶,几易其手后,前些时他获悉这只瓷瓶以2万元的价格被一外地买主买走。“我脱手太早了。”王先生不无遗憾地说。

展出当天,据雅清艺术空间的负责人胡吕宏介绍,此次展出的这些瓷器中,既有明代的老货,也有民国时期的精品,已经有人达成了几个购买意向。他说,以前的瓷器收藏市场上,人们的收藏重点一直是官窑瓷器,尤其是明清的官窑作品,非常受追捧;但近期来看,随着瓷器市场的火热,收藏者的队伍日渐壮大,以前不为市场看好的民窑瓷器,近期行情也开始抬头,价格稳步攀升。

作为中国的国粹,与其他收藏品相比,瓷器集多种艺术、工艺为一体,蕴涵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这也使其溢价的空间被放大。胡吕宏说,眼下,国内的瓷器市场持续走高,尤其是中档的青花瓷器市场走势很好,其中的一些精品往往都能以较高的价格成交。而从年代来讲,只要是到了年代的古瓷器,无论做工精细与否,一般都能拍出好价钱;至于近现代的瓷器作品,只要工艺好,或出自名家之手,也能卖出好价钱,而且极具增值潜力。

选择多,投资门槛不高

武汉收藏商会执行会长黄国强告诉记者,相对于书画等其他收藏品来说,瓷器的选择性较宽。从明清官窑作品,到民窑精品,从价格较高的古瓷,到工艺精美的现代作品,都能从中挑选出值得投资的精品。而且,不同瓷器的投资额也相差很大,无论是财大气粗的大藏家,还是资金有限的中小投资者,都可以进入。

一位常在古玩市场看行情的藏友告诉记者,他在市场上淘得的瓷器,价格最高的都不超过千元,其中很多都在三五百元上下。但只要是看准了“下手”,即便是两三百元买进的货品,也有不小的利润空间。他认为,一般的民窑瓷器在市场上往往百余元就能买到,门槛并不高,投资风险相对较低,而且目前正处于上升期,非常适合中小投资者进入。

另外,黄国强说,现代瓷器的市场价格还存在一些地域差异,把握好这一差异,将为投资者带来可观的收益。比如,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的市场购买力不同,一样的货品就会形成差价;另外,南方和北方的艺术品存量不同,也会带来价格差异,笼统来讲,瓷器窑口产地的瓷器价格相对较低。

最好中长期持有

投资收藏品市场的人们,都知道东西到手后,要“捂一捂”会更热的道理。一来是等市场行情,二来是等真正识货的而且愿意出价的买家。经营瓷器多年的古玩店老板毛伟国告诉记者,瓷器收藏也同此理,较适合中长期投资。

据统计,改革开放20余年来,瓷器的价格已疯长了几百倍。但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收藏品市场日渐受到关注,今后这种涨势将很难再有。但同其他收藏品一样,瓷器市场,尤其是古瓷市场同样也存在冷暖期。一般来说,古瓷的价值最少要通过5年至10年以上,才能形成比较可观的回报。

因此,对于做中长期投资的收藏者来说,就会形成一定的资金压力。对此,毛伟国认为,投资者不妨灵活一些,比如一次性购回了10件货品后,可以先拿出三五件藏品参与市场流通,然后借卖出品的差价保持资金流通,缓解长期持有藏品带来的资金压力。

另外,目前,瓷香炉、瓷枕、瓷佛等民窑作品正处于涨势,而且此类作品历朝历代都生产,数量较多,眼下的价格也不贵。有业内人士认为,投资者如果能及早涉足,选购一些精品做长期收藏,应该会有较好的行情可以期待。

辨明真伪再“下手”

在收藏品市场,瓷器类的仿品和赝品是最多的。对此,胡吕宏认为,投资者在提高自身辨别能力的同时,也应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胡吕宏说,瓷器的仿品和赝品历朝历代都有,很多时候仿品是对真品的艺术再创作的过程,因此,仿品中也不乏精品。尤其是有了年代的仿品,市场价格和升值潜力并不低。因此,对投资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提高辨别能力,对近现代的仿品要有一定的了解,看准了再“下手”,避免以真品的价格买了赝品。

业内人士认为,对新手来说,投资瓷器之前,最好先补一下相关的历史知识,了解每个朝代瓷器作品的特征,学会通过观察瓷器的器形、胎质、重量、纹饰、颜色等方面,判断瓷器的大致年代。掌握一定基础知识之后,可以到博物馆或一些精品展中参观真品,以形成直观的认识。

3000元买“水书”注碗 被专家鉴定为无价国宝


考古发掘的水书文稿

一个普通“注碗”的外观

水书是我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水族的独特文字,是一种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文字符号,它传承了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民俗等文化信息,并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然而,由于缺少实物考证,因此,水书出现的起源时间,最早也只能推进到明朝。不过,记者昨从贵州考古界了解到,经过多位古文字历史专家考证发现,扬州民间藏有一只堪称国宝级的真品“八莲瓣陶瓷注碗”里书写的十个神秘符号,正是夏朝传承下来的水书文字。这就意味着,水书最早形成的历史源头是夏代而不是明朝初期。令人更加震撼的是,这只“八莲瓣陶瓷注碗”还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存世最完整的宋朝青花瓷器,而注碗中的文字,极可能就是失传已久的《易经》中的第一部——夏代“连山易”中的部分古老文字。

意外发现

扬州藏有一只国宝级的“水书注碗”?

“将水书文字形成的历史源头,由明朝初期推到夏代,还得从一只国宝级的‘宋瓷水书’注碗说起”。贵州省荔波县档案局局长姚炳烈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如是表示。姚炳烈告诉记者,2003年年底,扬州曾有一位爱好收藏的藏友,自称藏有一只北宋早期河南临汝窑烧制的“八莲瓣陶瓷注碗”,而碗内还书写着十个神秘的符号。这些符号虽经四方求证,但始终没有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这位藏友看到贵州新闻媒体刊发有关水书和水族古文字的新闻报道的之后,遂给贵州省档案局致函,希望能够帮助其破解注碗中文字含义。后来,贵州省档案局又将李先生的求助信,转交给了荔波县档案局(水家学会)。

姚炳烈介绍,当他收到省档案局转来的求助信,一看信中临摹的神秘符号,便意识到这就是水书。不过,令他感到奇怪的却是,水书作为水族的独特文字,主要在贵州南部山区传播,而如今却出现在中原文物上,这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了弄清信中临摹的神秘符号究竟是不是水书,姚炳烈便找来当地几位认识水书的水书先生,水书先生告诉姚炳烈,信中临摹的符号正是水书,而且是几个天干地支的符号,它们分别代表季节、时辰、数字等。

水书先生根据注碗里的水书符号排列,画出来的连山卦

两组水书对比符号:即夏陶24个水书符号和“八莲瓣陶瓷注碗”里的十个水书符号

姚炳烈告诉记者,为了慎重起见,他便将信中的神秘符号全部抄录了下来,然后让每一位水书先生单独辨认。在经历一天时间的短暂辨认之后,几位水书先生所写出的每一个字(符号)的含义,基本完全吻合。而且他们还从档案局现存的水书中,找到与“八莲瓣陶瓷注碗”里10个符号一模一样的文字记载,并一一标明了出处。

初步考证

神秘符号竟是夏代水族文字?

水书先生们的考证结果,不禁触动了姚炳烈的想象力:“难道在宋代,就有水族人到中原去烧制瓷器了吗?”为了进一步研究和确认“八莲瓣陶瓷注碗”与水书的因果关系,姚炳烈通过电话要求扬州藏友为其提供“八莲瓣陶瓷注碗”的实物照片。在姚炳烈的一再要求之下,扬州藏友便给荔波档案局寄去了“八莲瓣陶瓷注碗”的实物照片。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姚炳烈等一批水书历史研究专家意外地发现,扬州藏友收藏的“八莲瓣陶瓷注碗”基本排除了假冒的可能,这就意味着水书文化研究将出现划时代的“分水岭”。姚炳烈表示,由于水书一直流传在民间,因此,水族古文字形成于哪一个年代,基本是无从考证。尽管目前征集到的水书原件,历史最长的也不过是明朝初期。在这种缺少实物考证的情形之下,水书出现在中原文物上,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在河南二里头找到历史渊源?

据介绍,就在荔波档案局进一步研究水书产生的历史源头时,扬州藏友为荔波档案局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八莲瓣陶瓷注碗”里的10个神秘符号,与河南二里头出土的陶器上的24个神秘符号(即24个符号与水书象形古文字有众多的相同和相似之处)非常相似。姚炳烈在得知这个情况后,便再次邀请多位水书先生参加水书比对研究。初步比对研究结果是,水书中确有与夏陶符号完全相同的记载。这就是说,“八莲瓣陶瓷注碗”里的水书,完全可将水书形成的历史时间,由明朝推到3000多年前的夏朝时代,甚至更久远的年代。事后,荔波档案局又为扬州藏友收藏的“八莲瓣陶瓷注碗”里的10个神秘符号的出处,出具了权威的认定书。

对话扬州藏友

为买“水书注碗”曾四次故意“被骗”

为了解“八莲瓣陶瓷注碗”的相关背景,记者几经周折,终于与扬州藏友取得了联系。这位藏友告诉记者,经国内多位考古专家和“央视鉴宝”栏目的专家鉴定,他所收藏的“八莲瓣陶瓷注碗”,确实系北宋早期河南临汝窑烧制的青花瓷器。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拍摄的专题片“破译水书”也印证了这种判断。而夏商二里头文化历史专题博物馆——河南偃师商城博物馆王竹林馆长,在电话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比对研究,如今存世的古代青花瓷数量,除了元代还有几十件完整的瓷器外,宋朝烧制的青花瓷基本没有几件,加上该瓷器里又出现了夏代的水书文字,因此,它的价值无论是从古文字考据还是陶瓷考古上来说,均堪称国宝级古玩。

谈到收藏“八莲瓣陶瓷注碗”的往事,藏友满脸的兴奋。藏友告诉记者,二十多年前,自己帮朋友购买玉器时,认识了几个河南商人。当时,由于他们不懂瓷器的收藏价值,因此,才将“八莲瓣陶瓷注碗”以极低的价格卖给我市一位古玩商人。藏友表示,当他得知这一情况后,便直接找到了那位古玩商人,并表示自己想看看“八莲瓣陶瓷注碗”。看完之后,藏友吃惊地发现“八莲瓣陶瓷注碗”里居然有10个类似古代象形文字的符号,在这种情况下,藏友意识到这是一件品相很好的古瓷。于是,便要买走“八莲瓣陶瓷注碗”。不料,那位古玩商人却故意抬高价格。

“为买回‘八莲瓣陶瓷注碗’,必要的砍价策略少不了”。藏友说,当时为了买回“八莲瓣陶瓷注碗”,他曾先后四次故意“被骗”。即四次出高价向古玩商人购买了四件收藏价格不高的瓷碗。藏友表示,“故意‘被骗’不是不懂行,而是要消除藏友的戒心和取得对方的信任。”在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之后,古玩商人发现“八莲瓣陶瓷注碗”一时还很难脱手,加上“八莲瓣陶瓷注碗”里的神秘文字符号又属于书写文字。按照当时识别古玩的先例,类似象形文字的古文字符号,应该属于刻画文字。如果不是,则可能是假冒的古玩。在这种两难的心理影响之下,古玩商人才将“八莲瓣陶瓷注碗”以3000元较低的价格,转卖给了藏友。

考证猜测

猜测一是失传《易经》中的“连山易”?

据姚炳烈介绍,当他第一眼看到那个注碗中文字时,他便发现“八莲瓣陶瓷注碗”有八个莲花瓣一样的碗边。其中,十个符号中的八个在碗内壁,两个在内碗底。姚炳烈说,当他把“八莲瓣陶瓷注碗”的照片拿给水书先生们看后,一位水书先生提出,这只瓷碗是依次占卜的记录。水书先生谢朝海认为,“八莲瓣陶瓷注碗”不是用来装饭和其他用的,它是用来打卦占卜的。因为这个注碗里的符号,与连山水书记载中的占卜内容相符,加上连山水书也是一本打卦祭祀用的经书。因此,可以推断注碗里的文字符号,就是一次占卜记事。

谢朝海说,注碗里的水书符号排列,实质就是一幅水族的连山卦,它预测了25年以后,将发生一次变故。简言之,这只“八莲瓣陶瓷注碗”就是为记录这个占卜结果而特别烧制的。对于谢朝海的这个解释,结论不论是对是错,但连山卦这个词,却让姚炳烈眼前一亮。姚炳烈告诉记者,他曾在一本书看到过,中国的易经原本有三部。一部是夏朝的连山易,一部是商代的归藏易;另外就是周易。而“归藏易”早已经失传,如今保存下来的只有周易。为此,“八莲瓣陶瓷注碗”中表现出来的连山卦,可能正是失传已久的夏代连山易中的一次卜卦。

经了解,根据扬州藏友提供的“八莲瓣陶瓷注碗”实物图片显示,水书先生们认为:“八莲瓣陶瓷注碗”内壁上的8个文字,表明了该碗装窑点火的最佳季节、日期及时辰,而碗底的“一”和“七”,可能代表某种序号。在这种情况下,姚炳烈表示,截止到如今,尽管破译“八莲瓣陶瓷注碗”里的神秘夏陶符号工作仍在继续之中,但上述解释却与夏陶符号“可能是制陶工匠为表示某种特殊含义而刻画的”说法相吻合,为破译神秘的水族水书增强了信心。

猜测二

“宋瓷水书”就是一部古代兵法戒律?

尽管破译“注碗水书”里出现的水族文字工作,已经有了不少新的发现。但最终的破译结果,仍需等待专家的最后考证。不过,记者却根据夏代陶瓷上刻画的符号表发现,“八莲瓣陶瓷注碗”里有6个水书符号与夏陶出土的水书文字符号一致,其余四个符号则略有变化。

扬州收藏者告诉记者,经过20多年的研究与揣摩,他认为:“八莲瓣陶瓷注碗”实质就是一部行军打仗的古代兵法戒律。其综合意解为,为武用兵之道应切记,平坦的川道、灌木草丛堵塞处、低洼之地、丘陵山谷中间不能屯兵,久辎安灶做炊。对于这种解释,扬州藏友认为,这也符合春秋孙武所总结的“苞、源、塞、险、阻忌屯兵”的用兵法则。

新闻延伸

水书究竟是什么?

水书,水族的文字,水族语言称其为“泐睢”,由水书先生代代相传,其形状类似甲骨文和金文,主要用来记载水族的天文、地理、宗教、民俗、伦理、哲学等文化信息,最新的考古研究表明,水族文字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陶上的符号有相通之处,水书先生甚至可以大致解读其含义,这引起了考古学界的重视。进而提出了水族先民可能来自北方和夏陶符号是一种文字。2002年3月,“水书”纳入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水书又称“鬼书”、“反书”,其一是指其结构,有的字虽是仿汉字,但基本上是汉字的反写、倒写或改变汉字字形的写法。“水书”文字为何与汉字不一样,其写法与汉字相反,这些问题令世人百思不得其解。其二就是:在古代,水族先民因受统治阶级迫害,相传其祖先“陆铎公”创制“鬼书”以反对和报复统治者。

记者亲历一次荒唐的古玩估价:3000元买一张证书


一位观众端详拍卖会预展的展品

藏品鉴定,本应是辨别真伪、判断价值的严肃课题,然而,当鉴定证书与市场挂钩后,任何真相都能被价格左右、被欲望扭曲。记者与收藏专家亲历了一次荒唐的“古玩估价”

看走眼的“掌眼”

“什么叫专家?……‘专’是术业有专攻。有一首歌曲叫‘像雨像雾又像风’,现在很多专家是‘鉴玉鉴瓷又鉴画’,十项全能,能不出错?”

专家吴树告诉记者,他曾接触过的几个富豪藏家,每人都买了几千万到几亿元不等的藏品,埋单前都经过国内知名专家“掌眼”(请人鉴定真伪),认定是真品。可是,后来经别的专家鉴定又全是假的,拍卖公司也说是假,结果全砸在了手上。

在收藏界,辨别真伪已经成为“死结”。无论是偏主观的“眼学”,还是偏客观的科学鉴定,都存在很多问题。

先说眼学。所谓眼学,是指鉴宝专家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根据艺术品的外形来分辨真假。以陶瓷而论,有“六看”:看造型;看胎釉;看工艺;看纹饰;看彩料;看款识。很多人认为“眼学”的主观性、随意性太强,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景德镇,不少高仿大师对“眼学”鉴定一笑了之。

专家为什么会看走眼?行内人介绍,一是专家水平有限,二是仿制水平太高。国内有不少专家几乎是“万金油”,古瓷也懂,古画也行,顺便看看青铜器,鉴定证书一开就是几千元进账。结果却老是看不准、看不透。吴树告诉记者,他认识一位台湾女士,叫徐小虎,是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博士,一生只研究一个人的画———吴镇(元代画家,“元四家”之一),吴镇几十年间换了什么笔、什么纸、什么墨、画风为什么改变,全部了如指掌。“什么叫专家?这才是专家。‘专’

是术业有专攻;有一首歌曲叫‘像雨像雾又像风’,现在很多专家是‘鉴玉鉴瓷又鉴画’,十项全能,能不出错?”

再说科学鉴定。对于古玩,主要是采用成分分析法,包括碳14(误差几百年,不能鉴定明清古玩)、微量元素、冷光谱、X射线等分析法。通过分析古玩的元素构成,与真品数据库比照,符合条件的即为真品。

看似完美的科学手段,却有先天不足。真品数据库的匮乏是其致命软肋。黄云鹏拥有一座古瓷片私人博物馆,里面几千片古瓷都是他的“师傅”。相比这种规模的资料贮备,不少科研机构的数据库就相形见绌了。吴树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据他了解,即使是样本较多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元青花瓷片方面,也仅仅完成了200多片的数据分析,历朝历代瓷片样本才1000多片。

古画的鉴定同样很难。在广州原西关古玩城开了多年店铺邱老板对技术鉴定不屑一顾。“现在的高仿古画,用的都是当时朝代的古纸,科学鉴定的结果必‘真’无疑!”

随便买的“证书”

随便在网络上找一找,便能看到五花八门的鉴定网站。记者随便点开一家留着北京电话号码和地址的“中×古艺术品鉴定技术开发中心”,发现“专家团队”里的好几十人,个个都是收藏鉴定界如雷贯耳的大腕,叶佩兰(故宫博物馆研究员,长于鉴定瓷器)、夏更起(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也名列其中,总顾问还是原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吕济民,但在网站介绍中,隐去了“原”院长的“原”字。

这家中心声称可以进行各种藏品鉴定,“眼学”和科技鉴定都行,收费标准都是2500元/件。还提供照片鉴定服务:只要把照片发到电子邮箱,同时把鉴定费200元汇到中心的账户上,两三天内就有答复。

“这种公司太多了,运作方式都差不多:打着几个名人的旗号,平时常常参加些所谓的‘公益鉴宝’活动,随便给藏家看看东西,实为推销鉴定服务。你的东西要被认真鉴定,最终还得到公司或者中心去‘放血’。”林士民告诉记者。记者还真在网站上发现,这家中心乐于“公益鉴宝”,前不久还拉着专家们去天津走了一遭,接下来又到著名的“热钱”投资地鄂尔多斯举行大型“公益鉴宝”大会,在鄂尔多斯网上,羊城晚报记者找到了这次免费鉴宝活动的消息:市民可以免费鉴定两件藏品,但现场不提供鉴宝证书,专家不与收藏者合影。

“公益鉴宝”靠不靠谱?吴树曾拿了两件藏品去体验,结果看到的是典型的“钓鱼游戏”———在北京世纪坛举办的一次鉴宝大会上,吴树带着一只唐三彩粉盒、一件“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角烛台”,排队等候一位拥有众多国字号头衔专家的鉴定。两个小时后终于见到了专家,对方只看了不到一分钟,就下了结论:“唐三彩粉盒,‘老的’(古物),没意思,不值钱!

‘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角烛台’,假的,要是真东西,那是几千万的活儿!”但专家又不经意地问:“这个烛台花多少钱买的?”“6万多!”吴树佯称。“6万多?我劝您呀,想买真正的好东西、值钱的东西,没有一定的门道只会是劳民伤财!”“您能给我一个联系方法吗,有时间我去向您讨教。”专家立即递给吴树一张名片。

几天后,吴树来到专家的办公室,这次他又带了两样东西:一件唐三彩贴花小罐;另一件还是“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角烛台”,和前几天鉴定的那只赝品是一对,但青花料有些晕散,更符合苏麻离青料的特征。来到办公室鉴定,就没有免费的午餐了:每件东西鉴定费300元,若要开具鉴定证书,另外再收3000元。吴树发现,这位专家鉴定有规律可循,只交300元鉴定费但不开鉴定证书的,东西往“紧”里看,一般说成是仿品或高仿品;而对于那些交3000元开鉴定证书的,一般都鉴定为真。

3000元买一张证书,值吗?吴树解释,这是藏品估价的敲门砖。

一般来说,如果藏家要想把藏品“上拍”,或在送礼时证明其身价,一张“鉴定证书”是绝对不能少的。藏品有专家“掌眼”并签字画押,可信度能提高不少。

由是,专家们甚至还成为藏品拍卖链条上的掮客,挣“二道”钱。

吴树暗访的专家便是这么个角色———交完600元鉴定费后,专家表态:“这只唐三彩小罐还不错,这只烛台嘛也还有一眼!(行话,意为初步印象不错)”“不知道能不能拿去上拍?”吴树提出要给烛台开一张鉴定证书。专家说:“没问题!严格说起来您这件东西也不是百分百符合真品的所有特征。当然,由我这里开出鉴定证书,拍卖公司还是会收的……”“那您就给我开两张吧,我想把这两件东西都给‘上拍’……”

交完6000元钱,专家让助手把东西搬进另外一间房子,只见里面已经摆了几十件瓷器和玉器,全部是藏家们拿来鉴定、准备送拍的。在送拍登记簿上,密密麻麻写了好几页纸,吴树的两件东西排在200多号。根据委托拍卖合同,藏家自愿委托将物品送交拍卖,按照委托拍卖物品的保留价收取1%的保管费和其他手续费。青花烛台专家估价600万元,吴树给出保留价300万元,连带那只唐三彩小罐,一共付给这位专家所在的鉴定公司3万元。

吴树粗略算了一笔账:按登记自己物品那页纸上的交费总数,委托起拍价至少五六百万元,按比例计算,20位委托人总共交费大约是50多万元。鉴定专家的助手含糊地告诉吴树,这笔钱他们能拿到1/10左右。拍卖掮客费加上鉴定证书的费用,光一页纸上登记的客户,这位专家就能有10万元左右进账。

隐于市的鉴宝高手

据了解,当今鉴宝专家分成几种,从优到劣,第一种是出自新中国成立前的名门望族或清宫后裔,本身就是大藏家,见过大量真品,眼力超凡,但不靠鉴宝谋生,只偶尔露峥嵘;二是新中国成立前即在琉璃厂等古董行业谋生的人,新中国成立后转入国家文物部门,从事文物鉴定,鉴宝经验丰富,但由于自己不事收藏,事不关己自然不够尽心,眼力也比第一种稍逊;第三种是学术派和经验派,学术派有学历、缺眼力,理论知识丰富而实战经验不足,容易被高仿品骗倒,经验派有眼力缺学历,也包括考古队出身的人,往往只认自己见过的东西,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只要是自己没见过的精品或珍品,常常断真为假;第四种最多,就是类似上文所述那位专家一样的“江湖郎中”,他们或者在国家文博单位工作过,或者获得过非文物部门的一些技术职称,对鉴定缺乏正规学习和锻炼,却擅长于包装自己,言必称“专家”、“理事”、“研究员”,是什么都敢鉴、什么证都能开的“砖家”。

而即使是著名专家,也常常犯下低级错误。2006年,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秘书长张浦生在公开场合表态,目前全国元青花瓷完器的真品还不到300件,在全球目前仅有的几百件元青花瓷完器中,只有不到30件绘有人物形象,中国仅保留有八件,分别藏于江苏、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和香港的专业收藏机构。“这是典型的‘外来和尚能念经’,盲目把国外的理论请进国内,国外专家说300件,国内专家就跟着念。我不能理解的是,还有那么多元青花在土里埋着,怎么就知道总数了?上次在国家博物馆,讲解员竟然也这么说,我认为这简直太荒谬了。”据了解,在江西高安博物馆,单从一座元代晚期的窖藏里就出土了24件质量上乘的元青花和釉里红瓷器。

黄云鹏认为,真正的鉴定高手,不是专家,而是商家。“仿古瓷不可能做到100%乱真,谁都没这个本事。真正的专家在产区、在市场里。比如鉴定景德镇瓷器的专家在景德镇,定窑的在定窑,龙泉的在龙泉。博物馆专家只看到库房里的瓷器,数量有限,不懂工艺,不调查窑址,能鉴定好吗?就算一般的能鉴定出来,但高仿做旧当真卖,他们就迷糊了。你看那些卖老瓷片的文盲,康熙雍正,一看一摸就知道真假,为什么?他们做了二三十年的生意,过手的瓷器十几万片,能看错吗?”

记者亲历一次"荒唐的"古玩估价:3000元买一张证书


一位观众端详拍卖会预展的展品

藏品鉴定,本应是辨别真伪、判断价值的严肃课题,然而,当鉴定证书与市场挂钩后,任何真相都能被价格左右、被欲望扭曲。记者与收藏专家亲历了一次荒唐的“古玩估价”

看走眼的“掌眼”

“什么叫专家?……‘专’是术业有专攻。有一首歌曲叫‘像雨像雾又像风’,现在很多专家是‘鉴玉鉴瓷又鉴画’,十项全能,能不出错?”

专家吴树告诉记者,他曾接触过的几个富豪藏家,每人都买了几千万到几亿元不等的藏品,埋单前都经过国内知名专家“掌眼” (请人鉴定真伪),认定是真品。可是,后来经别的专家鉴定又全是假的, 拍卖公司也说是假,结果全砸在了手上。

在收藏界,辨别真伪已经成为“死结”。无论是偏主观的“眼学”,还是偏客观的科学鉴定, 都存在很多问题。

先说眼学。所谓眼学,是指鉴宝专家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根据艺术品的外形来分辨真假。以陶瓷而论,有“六看”:看造型; 看胎釉;看工艺; 看纹饰;看彩料;看款识。很多人认为“眼学”的主观性、随意性太强,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景德镇,不少高仿大师对“眼学”鉴定一笑了之。

专家为什么会看走眼? 行内人介绍,一是专家水平有限,二是仿制水平太高。国内有不少专家几乎是“万金油”,古瓷也懂,古画也行,顺便看看青铜器,鉴定证书一开就是几千元进账。结果却老是看不准、看不透。吴树告诉记者, 他认识一位台湾女士,叫徐小虎,是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博士,一生只研究一个人的画———吴镇(元代画家, “元四家”之一),吴镇几十年间换了什么笔、什么纸、什么墨、画风为什么改变,全部了如指掌。“什么叫专家? 这才是专家。‘专’

是术业有专攻;有一首歌曲叫‘像雨像雾又像风’,现在很多专家是‘鉴玉鉴瓷又鉴画’, 十项全能, 能不出错? ”

再说科学鉴定。对于古玩,主要是采用成分分析法,包括碳14 (误差几百年,不能鉴定明清古玩) 、微量元素、冷光谱、X 射线等分析法。通过分析古玩的元素构成,与真品数据库比照,符合条件的即为真品。

看似完美的科学手段,却有先天不足。真品数据库的匮乏是其致命软肋。黄云鹏拥有一座古瓷片私人博物馆,里面几千片古瓷都是他的“师傅”。相比这种规模的资料贮备, 不少科研机构的数据库就相形见绌了。吴树告诉羊城晚报记者, 据他了解, 即使是样本较多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在元青花瓷片方面, 也仅仅完成了200多片的数据分析,历朝历代瓷片样本才1000多片。

古画的鉴定同样很难。在广州原西关古玩城开了多年店铺邱老板对技术鉴定不屑一顾。“现在的高仿古画,用的都是当时朝代的古纸,科学鉴定的结果必‘真’无疑! ”

随便买的“证书”

随便在网络上找一找,便能看到五花八门的鉴定网站。记者随便点开一家留着北京电话号码和地址的“中×古艺术品鉴定技术开发中心”,发现“专家团队”里的好几十人,个个都是收藏鉴定界如雷贯耳的大腕,叶佩兰(故宫博物馆研究员,长于鉴定瓷器)、夏更起(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也名列其中,总顾问还是原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吕济民,但在网站介绍中,隐去了“原”院长的“原”字。

这家中心声称可以进行各种藏品鉴定,“眼学”和科技鉴定都行,收费标准都是2500元/件。还提供照片鉴定服务:只要把照片发到电子邮箱,同时把鉴定费200 元汇到中心的账户上, 两三天内就有答复。

“这种公司太多了,运作方式都差不多:打着几个名人的旗号, 平时常常参加些所谓的‘公益鉴宝’活动,随便给藏家看看东西,实为推销鉴定服务。你的东西要被认真鉴定,最终还得到公司或者中心去‘放血’。”林士民告诉记者。记者还真在网站上发现,这家中心乐于“公益鉴宝”,前不久还拉着专家们去天津走了一遭,接下来又到著名的“热钱”投资地鄂尔多斯举行大型“公益鉴宝”大会,在鄂尔多斯网上,羊城晚报记者找到了这次免费鉴宝活动的消息:市民可以免费鉴定两件藏品,但现场不提供鉴宝证书,专家不与收藏者合影。

“公益鉴宝”靠不靠谱? 吴树曾拿了两件藏品去体验,结果看到的是典型的“钓鱼游戏”—— —在 北京世纪坛举办的一次鉴宝大会上,吴树带着一只唐三彩粉盒、一件“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角烛台”, 排队等候一位拥有众多国字号头衔专家的鉴定。两个小时后终于见到了专家,对方只看了不到一分钟,就下了结论:“唐三彩粉盒,‘老的’(古物), 没意思, 不值钱!

‘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角烛台’,假的,要是真东西,那是几千万的活儿! ”但专家又不经意地问:“这个烛台花多少钱买的? ”“6 万多! ”吴树佯称。“6 万多? 我劝您呀,想买真正的好东西、值钱的东西,没有一定的门道只会是劳民伤财! ” “您能给我一个联系方法吗,有时间我去向您讨教。” 专家立即递给吴树一张名片。

几天后,吴树来到专家的办公室,这次他又带了两样东西:一件唐三彩贴花小罐;另一件还是“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角烛台”,和前几天鉴定的那只赝品是一对, 但青花料有些晕散,更符合苏麻离青料的特征。来到办公室鉴定, 就没有免费的午餐了: 每件东西鉴定费300 元, 若要开具鉴定证书, 另外再收3000元。吴树发现, 这位专家鉴定有规律可循,只交300 元鉴定费但不开鉴定证书的, 东西往“紧”里看,一般说成是仿品或高仿品;而对于那些交3000 元开鉴定证书的, 一般都鉴定为真。

3000 元买一张证书,值吗? 吴树解释,这是藏品估价的敲门砖。

一般来说,如果藏家要想把藏品“上拍”,或在送礼时证明其身价,一张“鉴定证书”是绝对不能少的。藏品有专家“掌眼”并签字画押,可信度能提高不少。

由是,专家们甚至还成为藏品拍卖链条上的掮客,挣“二道”钱。

吴树暗访的专家便是这么个角色———交完600 元鉴定费后,专家表态: “这只唐三彩小罐还不错, 这只烛台嘛也还有一眼! (行话,意为初步印象不错) ” “不知道能不能拿去上拍? ”吴树提出要给烛台开一张鉴定证书。专家说: “没问题! 严格说起来您这件东西也不是百分百符合真品的所有特征。当然,由我这里开出鉴定证书,拍卖公司还是会收的……” “那您就给我开两张吧,我想把这两件东西都给‘上拍’……”

交完6000 元钱, 专家让助手把东西搬进另外一间房子,只见里面已经摆了 几十件瓷器和玉器,全部是藏家们拿来鉴定、准备送拍的。在送拍登记簿上,密密麻麻写了好几页纸,吴树的两件东西排在200 多号。根据委托拍卖合同,藏家自愿委托将物品送交拍卖, 按照委托拍卖物品的保留价收取1%的保管费和其他手续费。青花烛台专家估价600 万元,吴树给出保留价300 万元,连带那只唐三彩小罐,一共付给这位专家所在的鉴定公司3 万元。

吴树粗略算了一笔账:按登记自己物品那页纸上的交费总数,委托起拍价至少五六百万元,按比例计算,20 位委托人总共交费大约是50 多万元。鉴定专家的助手含糊地告诉吴树,这笔钱他们能拿到1/10 左右。拍卖掮客费加上鉴定证书的费用, 光一页纸上登记的客户,这位专家就能有10 万元左右进账。

隐于市的鉴宝高手

据了解, 当今鉴宝专家分成几种,从优到劣,第一种是出自新中国成立前的名门望族或清宫后裔, 本身就是大藏家,见过大量真品,眼力超凡,但不靠鉴宝谋生,只偶尔露峥嵘;二是新中国成立前即在琉璃厂等古董行业谋生的人,新中国成立后转入国家文物部门,从事文物鉴定,鉴宝经验丰富,但由于自己不事收藏,事不关己自然不够尽心, 眼力也比第一种稍逊;第三种是学术派和经验派, 学术派有学历、缺眼力,理论知识丰富而实战经验不足,容易被高仿品骗倒,经验派有眼力缺学历,也包括考古队出身的人,往往只认自己见过的东西, 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只要是自己没见过的精品或珍品,常常断真为假;第四种最多,就是类似上文所述那位专家一样的“江湖郎中”,他们或者在国家文博单位工作过,或者获得过非文物部门的一些技术职称,对鉴定缺乏正规学习和锻炼,却擅长于包装自己,言必称“专家”、“理事”、“研究员”,是什么都敢鉴、什么证都能开的“砖家”。

而即使是著名专家,也常常犯下低级错误。2006 年,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秘书长张浦生在公开场合表态,目前全国元青花瓷完器的真品还不到300 件,在全球目前仅有的几百件元青花瓷完器中,只有不到30 件绘有人物形象, 中国仅保留有八件,分别藏于江苏、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和香港的专业收藏机构。“这是典型的‘外来和尚能念经’,盲目把国外的理论请进国内,国外专家说300 件,国内专家就跟着念。我不能理解的是,还有那么多元青花在土里埋着, 怎么就知道总数了? 上次在国家博物馆,讲解员竟然也这么说,我认为这简直太荒谬了。”据了解,在江西高安博物馆,单从一座元代晚期的窖藏里就出土了24 件质量上乘的元青花和釉里红瓷器。

黄云鹏认为,真正的鉴定高手,不是专家, 而是商家。“仿古瓷不可能做到100%乱真,谁都没这个本事。真正的专家在产区、在市场里。比如鉴定景德镇瓷器的专家在景德镇,定窑的在定窑,龙泉的在龙泉。博物馆专家只看到库房里的瓷器,数量有限,不懂工艺,不调查窑址,能鉴定好吗? 就算一般的能鉴定出来,但高仿做旧当真卖,他们就迷糊了。你看那些卖老瓷片的文盲,康熙雍正,一看一摸就知道真假,为什么? 他们做了二三十年的生意,过手的瓷器十几万片,能看错吗?”

元釉里红


元代制瓷业是宋,金制瓷业的继续和发展。元瓷夹在宋和明清两个制瓷业高峰之间,过渡性十分明显。一方面,宋、金时期的一些名窑,如磁州窑、钧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的传统产品仍在继续烧造,特别是龙泉,青白系诸窑,由于外销的需要,大件器型增多,生产规模普遍扩大;另一方面,元代中晚期景德镇又正式烧出了青花,釉里红,钴蓝釉,铜红釉,卵白釉等新品种,为它日后成为瓷都奠定了基础。钧窑

元朝统治时期,北方定窑、耀州窑巳经走向衰落,钧窑和磁州窑则继续发展。

元代钧窑系的烧造中心仍是河南禹县。这时期钧瓷的影响比宋朝还大,烧钧瓷的窑口在河南广有分布,河北、山西也有,形成了一个钧窑体系。和宋、金不同的是元钧瓷的胎子更厚,更粗糙、疏松,有砂粒及砂眼,胎子颜色深灰或土黄。胎釉结合不如宋钧紧密,釉子胳粗,有大气泡和棕眼。颜色一般是月白色或蓝灰色,个别器物上有紫红色彩斑,是人工有意涂抹而不是釉中所含铜元素在高温中的自然晕散。釉厚,自然垂流多不到底,底足无釉,露深黄色或浅褐色胎。

元钧瓷一般光素无纹,炉、罐、瓶等立器有的模印贴花或堆塑纹饰,纹饰模糊不清。元钧瓷常见有盘、碗、罐、炉、瓶、盆等。碗多敛口,收腹,小圈足,底足心有旋削残留的鸡心凸起。炉多直口或浅盘口,直颈,鼓腹,有3个小尖足或兽足,有的有耳。

与宋代钧窑瓷器相比,元代钧窑瓷器流传后世的数量要多,但其价值与宋钧却相差很大,主要是因为元钧瓷胎质粗松,釉色僵硬,存世量多。

元代已有青花瓷器,釉里红的烧制已较成熟,釉里红是一种传统的彩绘瓷器,是元代景德镇制瓷业的重要成就。元朝官窑只景德镇一处,官窑器内均烧有“枢府”字号。元瓷釉厚,多仿钧窑瓷器,以天兰色兼带紫斑为贵,花纹图案有:划花、印花、雕花等。这一时期出现了窑变、青花、釉里红的技法。为釉下装饰和以后的釉上装饰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的瓷器,除一部分保留了宋代的制瓷遗风,通常采用划花、刻花、印花以外,又创造出用毛笔在胎上绘画的方法。这种用彩料画出花纹后,烧制的瓷器,就叫作“彩资”。“彩瓷”一般分为“釉上彩”与“釉下彩”两大类。在胎坯上画好花纹后,再上釉入窑烧制,称为“釉下彩”在烧制好了的瓷器上再加以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叫作“釉上彩”,这时期的青花、釉里红瓷器,就是属于“釉下彩”。明代以后出现的新彩、五彩、粉彩等,都属于“轴上彩”的范畴。

总之,元代在继承前代瓷器发展的基础上,又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从而在世界陶瓷史上为祖国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元代次瓷器的突出成就,无论在造型、纹饰以及烧造技术等方面,都为明、清两代瓷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元代瓷器在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影响 也是十分深远的。

几十元淘来的仿品竟被专家认定为宋瓷真品


神垕老街旁到处是仿古陶瓷摊档。

仿古瓷拉坯高手朱占坡现场表演拉坯。

由神垕镇民间高手做旧、在当地仅售几十元一件的当代汝窑瓷器,居然被几位来自北京的资深专家一致认定为宋代的真品。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就发生在不久前的河南省禹州市钧官窑址博物馆。

“我们仅仅是测试一下当地的仿古工艺,没想到其逼真程度竟能让专家大跌眼镜。”4月15日,该博物馆一位工作人员颇为感慨地告诉来访的南方日报记者。禹州神垕镇素有“中国钧瓷之乡”的美称,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钧瓷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当代北方最大的仿古陶瓷工业重镇。馆长张金伟则透露,近年来,国内多起古陶瓷文物贩假案件,涉案标的的生产源头都一路追溯到了神垕。尽管新世纪以来,当代钧瓷产业迅速崛起,带有现代工艺师落款的作品也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自己的市场,然而,仿古陶瓷产业在当地依然是不少匠人的赖以生存的手艺。

钧瓷之乡不只生产钧瓷

一踏入禹州的地界,仿佛就能闻到空气里飘着的那股浓浓的陶瓷的气味。

尤其是穿过启功题写的那块“神垕镇”的牌匾,踏着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走进“七里长街”,看到肖河两岸林立的那些古老的戏台、神庙、楼宇、民宅和商行,木雕石刻,青瓦灰砖,无不写满数百上千年的历史沧桑,记者不知不觉便穿越到了民谣所唱的当年“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的那种繁华。

禹州古名阳翟,乃夏朝古都,学史的人都知道,这是大禹治水的地方。其辖下的神垕是与周庄、凤凰、西递齐名的千年古镇。

从地理上来看,神垕是禹州市、郏县、汝州市三县(市)交界处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全镇总面积49.1平方公里,总人口42000人,其中镇区人口3.2万人。然而,就是在这个镇区建成面积不过10平方公里的地方,积淀了中国数千年陶瓷文化的精粹。宋代汝窑走向衰落后,神垕便由于生产出“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而引起皇家重视,很快由民窑转向官窑,进而扬名天下。

在一些人的印象中,神垕人只生产钧瓷。“事实上,由于千百年来,当地的陶瓷工艺代代相传,从未间断,因而,神垕的匠人不仅熟稔生产钧瓷,而且擅长制作汝、官、哥、定等其它著名窑口的瓷种,甚至在磁州窑、耀州窑等其它窑口的瓷种制作工艺下亦不输于原产地的工匠。”兼任禹州市陶瓷研究所所长的张金伟同时也是当地一位颇有名气的陶瓷艺人,对当地的陶瓷文化历史发展脉络能够梳理得清清楚楚。在他眼里,神垕人的仿古陶瓷制作技艺堪称一绝,甚至已经达到了能够以假乱真的地步。近年来许多曾经在拍卖市场高价成交的所谓陶瓷文物,其实就是神垕一些当代民间高手的“杰作”。

接待记者的另一位禹州市钧官窑址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则透露,前不久北京来的几位专家集体鉴定了他们馆里提供的一件汝瓷,经过反复讨论,大家均一致认定其为宋代的真品。“但颇为遗憾的是,这件东西只不过是我们此前从一位神垕的匠人手里买过来的高仿品。由于仿制品经过人为做旧,细节上处理得非常到位,所以连专家都看走眼了。”

“发生这种‘意外’一点都不奇怪。”应禹州市钧官窑址博物馆和陶瓷学者、《神垕影像民族志》纪录片拍摄组负责人王洪伟博士邀请,这几天与南方日报记者一起在禹州考察交流的古陶瓷收藏家、广州市当代艺术研究院理事长冯玮瑜表示,很多学者,虽然长期与古董打交道,但是他们接触的多是真品,对于市场上流通的赝品则较少上手,更不用说去钻研仿古陶瓷是怎么做出来的。

此前,曾有媒体分析,除了龙泉窑的瓷种神垕镇不能生产,其它任何瓷种,当地的匠人都能在自己的手工作坊里边鼓捣出来。不过,记者实地调查发现,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与龙泉窑颇为神似的玉石釉陶瓷在当地已开始风生水起。这或许意味着,神垕镇的仿古陶瓷制作工艺已经全面覆盖古今各色名窑瓷种。

行业

高仿瓷可在文物市场以假乱真

在禹州的神垕,仿古陶瓷的研究、制作和销售,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

站在大刘山的文公窑窑口门前的一块高地上,可以鸟瞰到该镇的大部分地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第一次来神垕,从这里远眺,整个镇区都布满了各种各样的大烟囱。这些大烟囱,可以见证当时全镇除了民居,最多的就是窑厂。”当代艺术家杨国辛在记者面前回忆道,随着气窑的普及,煤窑在当代逐步退出陶瓷的工业生产。现在所能看到的大烟囱虽然已所剩无几,但搭载上了新技术的当地陶瓷产业却越来越大。

记者在当地走访发现,除了老街,在包括神垕新区在内的其它地方,大路两旁和街头巷尾都可以看到陶瓷的作坊和门店。在老街旁边的一座古玩城里边,是仿古陶瓷的大卖场,站在停车场中间,记者看到,汝窑、哥窑、定窑、磁州窑、耀州窑……各色中国老窑口瓷种应有尽有。在一楼一家主推磁州窑的门店里边,白底黑花、外观素雅的仿古磁州窑碗罐盆洗,高中低档一应俱全,价格高低则以高仿工艺的粗细来论。随行的当地匠人朱占坡告诉记者,别看有些罐子在这里几十元一个,到了北京潘家园或广州的荔湾区,同样的东西就可以被古玩店卖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神垕人便开始背井离乡,到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古玩街开店卖古董。在北京潘家园和广州荔湾区,随便逛一下便可以遇到神垕来的古董商。”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辛国正是土生土长的神垕人,早年也曾经从事过仿古陶瓷的生产。上世纪九十年代,他曾经多次送货到广州沿江路一带。他透露,以前买家对上游产业了解不多,这一行很好做,神垕出产的仿古器很多在外地古玩城都是被当成真古董来叫卖,中间商在下游的流通销售环节一倒手,利润就可以翻上几十倍。而流入到拍卖市场上的高仿器,其卖价就更加吓人。

在全国,除了神垕,目前能够在不同领域如此成规模地仿制古代陶瓷的地区,只有江西景德镇、福建龙泉、河南洛阳孟津南石山村和禹州的宝丰县。其中,景德镇专门制作元明清官窑高仿品,南石山村主要生产高仿唐三彩,宝丰县主攻高仿汝窑瓷品。业界流传过一件荒唐的故事,河南烧制的仿北魏陶俑,在北京古玩市场上曾经被某文物研究机构列为抢救性收购的北魏珍贵文物。

由于历史悠久,陶瓷文化的积淀较为深厚,神垕的仿古陶瓷工业在上述所有地区当中,“综合实力”被视为是最强的。在河南省古陶研究所副所长、河南省陶瓷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国政的帮助下,记者也实地淘了两只高仿古瓷,一只是仿宋钧瓷鸡心碗,一只是仿元钧瓷大碗。拿到实物后,记者翻开张金伟馆长赠送的博物馆藏图录一看,外观上与图录的真品几无二致。“这是接了老底做出来的高仿品,底足是真的,只有碗身是新制,如果经过认真做旧,拿到市场上去可以以假乱真。”文国政说,不仅釉色、纹路与对应年代的真品高度相似,而且连那个年代的朱毛孔都原样做出来了。神垕匠人的仿古技艺由此可见一斑。

■分析

新工艺能否代替仿古技术引领产业?

神垕人的仿古陶瓷制作工艺,在千百年来代代相传。正因为仿古和做旧的工业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使得这片陶瓷文化沃土长出一代代“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新师傅。

近代最有名的钧瓷世家卢氏,其作品如折边盘,乳钉罐,天青釉加紫红彩,异常精美,曾流入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误作“宋钧”珍藏。《钧瓷史略》亦记载:“禹县神垕镇艺人卢广同、卢广文等兄弟,善仿宋钧,珍珠刻花,能作到以假乱真。”上海、开封古玩店常把卢钧误作宋钧收购。

“神垕人善作仿古瓷器,与当地匠人学习精神有着直接的关系。”王洪伟被誉为“当代钧瓷研究第一人”,他近十年来曾经调查和访谈过当地数十名陶瓷工匠,有些是闻名全国的国家级工艺大师,有些则是从未抛头露面的“世外高手”。在他访谈过的艺人当中,刘志钧的仿古工艺远近皆知,其作品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以假乱真,全因为长期对古代陶瓷残片的收藏和研究。几乎每一次听到哪里有古瓷品出土,他都会第一时间前往。

朱占坡曾经也是当地仿古陶瓷产业链上一位非常有名的拉坯高手。从十几岁开始,在刘富安等匠人的推介下,他就帮着韩美林等艺术家拉坯。由于学习能力强、悟性高,他很快顺势进入了对古代陶瓷经典器型的制作。他拉出来的仿古瓷,不仅器型形神兼备,而且连重量都很少有出入。

“镇上搞仿古的民间艺人举不胜举。”文国政也说,今天的神垕镇上的陶瓷厂,大大小小已经发展到上千家,据粗略统计,其中专注仿古工艺的作坊就有60多家,容纳的相关从业人员多达数千人,已经形成一条巨大的产业链,生产的仿古瓷器,多达1000多种。

不过,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当地匠人生产的仿古陶瓷可以在市场上以假乱真,但是,大部分受访的匠人均表示,随着国内古董市场的日益成熟,收藏者对上游仿古产业链的认识也在不断加强。“现在想要把一件仿古瓷器当成真古董卖给玩家的难度越来越大了。”神垕老街附近古玩城的一位卖家在记者面前感慨道,“外面的人老说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古陶瓷造假基地,而实际上,我们的东西绝大多数都是以仿古瓷器卖给下游商家的,买家不再像以前那么好忽悠。现在整个仿古产业的利润很低,能正儿八经在外面开店的,赚的都是辛苦钱。”

仿古瓷器的微利时代,倒逼着一大批原来的匠人陆续退出了这个古老的职业,开始转型到当代陶瓷的生产。新世纪以来,像孔家钧窑、大宋官窑等一批品牌厂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品牌时代的到来,也在神垕及周边催生了一大批像刘富安(已故)、孔相卿、杨志、晋佩章、张金伟、文国政、任星航、辛国正这样的工艺大师。新一代的陶瓷艺人,开始把目光转移到推动当代钧瓷艺术的创新发展,志在树立优质个人品牌。

不过,在业界看来,新一代艺人的崛起,并不意味着仿古陶瓷即将落幕。毕竟在当代钧瓷产业上,神垕还存在只求规模、不求精品的粗制滥造现象,当代作品普遍艺术含量比较低,“低价竞争”的格局短期或难打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