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宋代哥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宋代哥窑瓷器如何鉴定收藏,价格多少!

宋代哥窑瓷器如何鉴定收藏,价格多少!

宋代哥窑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怎样鉴别宋代哥窑的瓷器

2021-04-26

宋代哥窑瓷器鉴别。

窑瓷器文物价值几何,五大名窑"中谜团最多。

近几年,拍卖市场上的康雍乾瓷器一次次地拍出天价,人们对青花、粉彩、斗彩等瓷器的

认识越来越深入,但宋代瓷器却少有现身拍卖行,一是因为大量新藏家的审美标准转向了艳俗

与富贵,二是因为宋瓷稀少,位列宋代五大名窑的哥窑瓷就更是少之又少。

哥窑是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对哥窑的课题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然而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

近些年来哥窑瓷器拍卖市场上价格相当不菲,接下来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些宋代哥窑瓷器拍卖成交价:

2010年中信拍卖成交作品。

以2020.775万成交宋哥窑梅花洗

宋哥窑梅花洗“五福聚宝盘”经典哥窑之代表器物,釉面滋润如酥,冰凉柔滑,光泽柔和,气泡自然开裂,紫黑色胎,釉面厚,圈足与胎体同为紫黑色,表面含有铁红锈色(铁足,火石红色),呈现哥釉虽历经千百年,光泽依然柔和如新之特征,金丝铁线满布,开片裂纹自然均匀,细小(百极碎,鱼仔纹),釉面与胎体紧密贴合,梅花型五面突出,外观浑圆,大器端正,充分显示古人高超设计与烧制精工技巧。保存良好,底色如白玉,裂纹自然千变,器型世上仅见,实为难得之哥窑经典传世品。

1008万成交宋哥窑鱼耳炉

2009年荣宝拍卖成交作品。

由于哥窑瓷造型端庄古朴,器身釉色滋润腴厚,传世者弥足珍贵。传世哥窑瓷器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国外一些大型博物馆及少数收藏家手中,总数也不过百件左右,以至哥窑破损残片也被视为珍稀之物,完整器更是寥寥无几。此次荣宝付拍之宋哥窑鱼耳炉,来源可靠,传承有序,开门见山,品相全美,广得业内人士及学界泰斗之认可。鱼耳炉为仿商周时期礼器铜簋的形制,因可用来焚香而得名,是宋代官窑瓷器中的名品。此件宋哥窑鱼耳炉为直口、弧腹、圈足,造型醇厚古拙,两侧置鱼形耳向外扩张,增加了器物庄严、凝重的感觉,颇为古朴典雅,在造型上属标准的宋鱼耳炉形制。此鱼耳炉通体施青灰色釉,釉色莹润,以灰青为主泛米黄色,釉面上布满了大小不一的“金丝铁线”纹片;开片自然,错落有致,纵横交织如网,层层迭迭,晶莹透亮,在青釉的掩映下,犹如冬天江河里的冰块碎裂,相得益彰,饶有趣味。

功能介绍:以藏会友,古玩、古董、艺术品的交流、交易平台,真正的将藏品流通、流动起来,实现藏品的有进有出!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官窑瓷器价格 如何鉴定


南宋官窑瓷釉呈色非常丰富,大体上有粉青、灰青、天青、月白、淡黄、密腊、鹅皮黄等,其中以粉青色为最佳。本文根据十余年来仿制南宋官窑的实践,主要探讨南宋官窑瓷釉面粉青色形成条件及影响釉面呈色的有关因素。

一、南宋官窑瓷粉青色釉对釉中碱土金属氧化物RO、碱金属氧化物R2O含量的要求

浙江是青瓷的发源地,其釉的发展过程可以按三个历史时期,划分成三个阶段:

1.商周时期,为釉的孕育和形成阶段。此阶段釉中主要熔剂碱土金属氧化物RO的含量逐渐提高到15%,碱金属氧化物R2O的含量较低,变化不大,一般不超过3%,而着色剂Fe2O3的含量较高,一般在3%以上。随着窑炉设备和烧制技术水平的提高,烧成温度能达到1200C,此温度能把釉浆烧成光亮、半透明、富含玻璃相的瓷釉面。该阶段是原始青瓷出现时期,即以陶到瓷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釉都比较薄,有小裂纹,胎,釉结合不好,多数易剥落,带有一定的原始性。

2.汉至隋唐五代时期,釉的成熟阶段,该时期碱土金属氧化物RO的含量增加到18%以上,碱金属氧化物R2O的含量仍变化不大,不超过3%,而Fe2O3含量降低到3%左右,这就形成了真正的石灰釉。这个时期窑炉的烧成温度接近1300C,胎、釉交界处的中间层得到充分反应,使得胎、釉结合良好,无剥釉现象。汉、晋时期的越窑青瓷是这个阶段典型的代表。

3.宋代以后,釉的提高阶段。这个时期,釉中碱土金属氧化物RO的含量又重新降低到15%以下,而碱金属氧化物R2O的含量从前一时期的3%左右增加到5%左右,这就形成了石灰——碱釉。石灰——碱釉的出现,为釉面粉青色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官窑青瓷时处南宋,是浙江青瓷最辉煌的时期,南宋皇宫对瓷釉面呈色要求很高,要求釉面呈色青中略带黄,不泛灰,柔和、淡雅、悦目的粉青色是南宋官窑瓷追求的最高境界。要达到粉青色釉,一方面,釉的物性必须为石灰——碱釉,另一方面,釉层必须很厚,长期试验显示:釉层厚度只有在1mm以上,才有可能出现粉青色,这个厚度比越窑青瓷釉要厚许多倍。石灰——碱釉中的碱金属氧化物R2O在高温时的粘度比碱土金属氧化物RO要大得多,这就使得厚厚的釉层在高温熔融阶段不会因流淌而使釉层变得很薄,瓷釉厚度能保持在1mm以上,这就是南宋官窑能以薄胎厚釉闻名于世的物质基础。总之,釉面出现粉青色,釉面厚度须在1mm以上。玻化程度很高的釉,且厚度在1mm以上,就只有石灰——碱釉能提供这样的物质条件。故南宋官窑青瓷釉中碱金属氧化物R2O的含量应在5%左右,而碱土金属氧化物RO的含量应低于15%。

二、釉面呈色与着色剂铁含量的关系

釉面呈色与着色剂铁含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用含铁的天然物质来装饰陶瓷器在我国有着古老的渊源和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釉。南宋官窑瓷釉的着色元素为铁,由釉料中使用紫金土这种富含铁的原料带入,因此,釉料中紫金土的含量对釉面呈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试验表明,釉料中Fe2O3的含量在1%左右时,釉面能呈现纯正的粉青色;含量在0.7%以下,色泽偏淡,为淡青、月白等色;含量在1.2%以上,色泽偏深,色调碧绿,呈现翠绿色。

三、釉面呈色与烧制气氛的关系

南宋官窑青瓷釉着色元素是铁(Fe),而Fe只有在Fe2+态时,才呈现青色。自然界中的紫金土,其铁元素以Fe3+态存在其中,因此,南宋官窑瓷釉必须采用还原气氛烧制,通过还原介质使Fe2+=Fe3+在高温烧制时达到相对平衡,还原比值(Fe2+和Fe3+含量比值)的大小,决定了釉面的色调。温度一定时,在强还原气氛下,还原比值大,釉面呈现悦目的粉青色;还原气氛较弱时,还原比值小,釉面色调偏灰,出现灰青色;在中性气氛和弱还原气氛下,还原比值很小,Fe2+基本上是Fe3+高温分解所致,釉面色调偏黄,呈淡黄、密腊、鹅皮黄等色。如在氧化气氛中烧制,则呈现亮黄色。因呈色元素Fe在不同气氛下,呈现不同颜色,同一种颜色,因还原比值不同,其色调亦不同。而南宋官窑瓷的烧制设备——龙窑,因体积庞大、燃烧点分布不均匀,且是平焰烧制,窑内气氛差别很大,能形成强还原的区域不多,这正是南宋官窑瓷釉呈色异常丰富的关键原因。

四、釉面呈色与釉料玻化程度的关系

陶瓷釉料同玻璃一样,都是由玻化氧化物,即网络组织氧化物(如SiO2)和变性氧化物(如CaO、MgO、Na2O、K2O)及中间性氧化物(如Al2O3、Fe2O3)组成,其完全熔融时的温度,是由其本身的化学成份决定的。一定铁含量的釉,其熔融温度的高低对色调深浅(如Fe元素在还原气氛中呈色)影响很小,因此铁含量相同,但化学成份不同,即熔融温度不同的官窑青瓷釉能烧出非常相似的粉青色来。釉面色调的深浅虽然同熔融温度的高低关系不大,但与釉的玻化程度关系很大,玻化程度高(烧成温度接近熔融温度,高温保温时间长),则釉面呈色偏深;而玻化程度低,则釉面呈色偏淡。试验显示,南宋官窑粉青釉的烧成温度大约在1250±20C,也即1230-1270。

五、釉面呈色与胎体铁含量的关系

陶瓷釉虽然类同玻璃,但因釉必须融合在坯体表面,所以釉的化学成份不象玻璃那样自由,它受到胎体化学成份的制约,釉和胎之间必须形成良好的中间层。中间层的化学组成比较复杂,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胎体的化学成份起到非常重要作用。把同一种釉施在不同胎体上,烧制时会形成不同的中间层,而该中间层对釉面呈色的影响非常大。具体对用铁元素做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釉面呈色而言,同一种成份的釉,与不同含铁量的胎配合成瓷,在同一烧成制度下,含铁量高的胎,釉面呈色深;含铁量低的胎,釉面呈色浅。试验显示,南宋官窑粉青色瓷胎的含铁量为3±0.3%。

六、釉面呈色与釉层厚度的关系

南宋官窑青瓷之所以被后世所推崇,主要因其独特的上釉工艺,使釉层较厚,釉面能形成滋润如玉的效果。可见,釉层厚度对釉面呈色效果影响非常大。试验显示,在同等条件下,釉层薄,呈色深;釉层厚,呈色淡。这是因为,瓷胎、釉经高温烧制,能形成结合良好的中间层,如釉层薄,胎釉中间层距釉表面近,而中间层铁含量高,对釉面影响较大,使釉表面呈色加深;反之,厚釉,中间层距釉表面远,对釉表面呈色影响相对减小,釉面呈色淡雅。如胎体厚度在4±0.5mm时,釉层厚度控制在1.0——1.5mm时,釉面能呈现纯正的粉青色,釉层厚度在0.8mm以下,釉面呈灰青色,釉层厚度在1.5mm以上,色泽偏淡,呈现如月白等色调。

七、釉面呈色与胎体厚度的关系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胎体的厚度对釉面呈色亦有一定的影响,胎体薄,釉面呈色淡,胎体厚,釉面呈色加深。因此,当胎体厚度在2mm左右时,0.7mm左右的釉层厚度就能使釉面呈现粉青色,大量出土的薄胎粉青色残瓷片就是很好的例证。

综上所述,南宋官窑瓷釉形成柔和、淡雅、悦目的粉青色,需要许多相关条件,且要求比较苛刻,现归纳如下:

1.釉必须是石灰——碱釉,即碱土金属氧化物RO的含量在15%以下,碱金属氧化物R2O的含量在5%左右。单一的石灰釉,其高温粘度较小,釉层因流淌而变薄,无法形成厚釉层;而单一的长石釉(碱釉),其高温粘度较大,很难使厚度达1mm以上的釉层流淌均匀,特别是在玻化程度很低的烧成制度下。因此,只有石灰——碱釉才能形成釉面平整而釉层较厚的釉,石灰——碱釉是南宋官窑粉青色釉形成的物质基础。

2.釉中着色元素铁Fe的含量,对呈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铁Fe含量在1%左右,呈现粉青色的概率就大,而小于0.7%,则呈色基本偏淡,多为月白等色,大于1.2%则呈色偏深,多为翠绿等色。

3.烧制气氛是釉面呈色的决定因素。强还原气氛下,釉面可呈现粉青色,弱还原气氛下,呈灰青,中性气氛下,呈淡黄色或黄灰色,氧化气氛下,则完全呈现鲜亮的黄色。由此可见,必须在还原气氛下烧成才能呈现青色,烧制气氛的控制,对釉面呈色至关重要。

4.釉料玻化程度对釉面呈色的影响没有烧制气氛明显,但对色调的调控,亦是非常重要的。玻化程度高,胎、釉中间层反应充分,中间层的铁含量得以提高,且釉层因玻化程度相对较高,釉层因流淌而变薄,故釉面色调加深。反之,则偏淡。

5.胎体着色元素铁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釉面呈色。胎体铁含量变化,胎釉中间层铁含量亦随着变化,在胎、釉铁含量差值较大时,甚至改变釉面层铁含量,使釉层呈色发生很大的变化。胎体含铁量低,釉面呈色偏淡;胎体含铁量高,釉面呈色加深。胎体铁含量在3%左右时,釉面易形成粉青色。

6.釉面厚度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减小胎体对釉面呈色的影响,厚釉层使釉面距中间层远,呈色受其影响减轻,且因厚釉能使光产生乳浊效果,故釉层厚度达1mm以上时,釉易形成柔和、悦目的粉青色。当然,太厚,达1.5mm以上,则易形成月白色,而太薄,小于0.7mm,则易泛灰,形成灰青色。

7.胎体厚度对釉面呈色的影响,虽然不是很大,但当胎体厚度在2mm以下时,胎体铁总含量很低,对釉面影响力较小,故釉层厚度在0.7mm左右时,釉面就能形成纯正的粉青色。当然,胎体太薄,高温承载能力低,器物易变形,大多不能烧成正品。

哥窑瓷器收藏品鉴定


哥窑窑址至今未发现,成为一个有趣的历史之谜,但故宫博物院存有大批宫中旧藏的哥窑瓷器收藏品,为我们研究哥窑带来诸多方便。

根据宫中旧藏的哥窑瓷器观察,其主要特征如下:

一、造型

哥窑瓷器造型以仿古的碗、盘、洗、瓶、炉等为主,造型均有一种端庄的古色古香气息。碗、盘、洗多有菱花形口及葵花形口等式样,此外,尚有盒、壶及文房用具等。

二、胎釉

哥窑瓷器为黑胎,因其胎中含铁量较多,故烧成后呈现黑色、紫黑色和黄棕色。

哥窑瓷器釉是代表中国传统美学内涵的一种装饰釉,其釉属于无光釉,釉层凝厚,有的甚至厚到与胎相等的程度。其颜色变化丰富,有奶白、蛋白、米白、粉青、灰、灰绿、奶酪黄等多种。哥窑釉面均开有形态各异的纹片,按形状划分,有梅花纹、网状纹、细碎纹等多种。因胎中含大量可溶性盐类金属,烧成时渗出于底足、口缘及裂纹的缝隙中,与釉面形成强烈的颜色对比,形成“紫口铁足”“金丝铁线”的特殊装饰效果。其黑色纹片按颜色划分,有黑蓝、浅黄、鳝血等各种。

哥窑的胎敲击起来,没有那种悦耳的金石声,而是近似破碎的“噗噗”声,愈是真品声音愈哑。

三、仿品

仿哥窑始于永乐末年。据《皇明纪略》记载:明仁宗当太子时,曾令人成功地仿成哥窑器,但永乐仿哥窑器,至今未能找到传世品。台湾故宫藏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青花瓷款的哥窑盘和碗,但是否为明仿,尚有争议。属成化款的仿哥窑器在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均有收藏,其胎质细洁、白净致密,釉色有粉青和米黄两种,釉色滑润,光泽度很强,开片整齐。成化以后,明代仿哥窑器精品不多。清雍正唐英时,又恢复仿哥窑生产,制作精良,既有大小纹片错落有致的“金丝铁线”,也有单纯的大纹片或小纹片,釉色以深浅灰青居多,部分有“紫口铁足”,其胎质较厚。乾隆以后继续仿烧,官窑多书本朝款。

清代在仿哥窑的基础上,又发明了蓝釉哥窑、绿釉哥窑及哥釉青花和堆花铁沙青铜器纹饰的品种。民窑仿哥窑盘一种,底有七个酱色支钉,俗称“七星盘”,为雍正及乾隆早期产品。

仿哥窑产品自清至今,一直未断,但其精品仍为官窑所出。

民国时仿哥窑产品也不少,但总的特点是精细程度不够,略显粗糙。真的哥窑产品釉色并不统一,而民国仿品则颜色基本以米黄色为主。造型也变得越来越离奇,仿到后来,干脆在底款书上“成化年制”。民国时仿此品种尚情有可原,而到了80年代,竞也兴起仿古狂风,又生产了一大批仿民国所产的粗制滥造产品,且价格比新瓷高出几倍。这完全是一种纯商业性的生产,实在没有多大价值。

宋代定窑瓷器价格和鉴定方法


定窑是中国宋代主要瓷窑之一

后世誉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

6月6日,中国舍得拍卖国际(澳门)有限公司主办的首届艺术品专场拍卖会赢得开门红,一件宋代定窑美人枕以3.5亿港元的高价落槌,加上13%佣金,最终成交价高达3.9555亿港元(约合人民币3.1644亿元)。不仅成为当场最高成交拍品,更创下今年春拍迄今为止最高的成交价格。文化部中国艺术品市场管理委员会会长李彦君接受采访时说,这个价格,刷新了定窑瓷的世界拍卖纪录,也是澳门自有拍卖以来成交价最高的拍品。

这件北宋定窑美人枕是本场拍卖的封面拍品,以1000万的价格起拍,买家纷纷应价,价格很快就突破了亿元大关,此后场内形势更加焦灼,最后只剩下场内前排先生与后排女士一起竞价。当价格飙到3亿港元时,前排先生在出价时开始略有迟疑,而女士的价格却始终紧追不舍,最终这件美人枕经过60余口叫价,女士以3.955亿港元的天价竞得拍品。

定窑产品:

多为生活日用的饮食具、酒具、茶具、寝具,还有佛前供器,以民间用瓷为大宗,北宋后期亦烧制宫廷或官府使用的精致器物。瓷器的品种以白瓷为主,兼烧青釉和少量的黑釉、彩釉及绿釉瓷。器类有碗、盘、杯、碟、盏、盏托、渣斗、盆、洗、瓶、壶、罐、薰炉、枕等。

宋周密《志雅堂杂钞》曾说:“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

定窑瓷器鉴定方法一、要有玉质感。宋代制瓷追求玉质效应,以有玉质感的为上品,特别是作为宫廷烧造的瓷品,更是必须要烧出玉质感来的。因此,一件定瓷器物上手(无论是白定,还是色釉定都是如此),首先要看有无玉质感?真品应是釉水莹润,富有灵动之气,就如白玉一般的。仿品因胎釉原料和烧造温度等不易掌握,很难烧出玉质感来。一般都是气韵呆滞、釉色苍白,无玉质感可言。个别能烧出玉质感来,但常见色彩显新,有火爆之感。

二、釉色如象牙之白。五代之后,定窑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妆土了。所施白釉的釉水为白中闪黄,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谓的“象牙白”色。少数质差的釉为白中微闪灰黄。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状,因为施釉较薄,所以薄处能隐约看到胎色。在器物的折腰处可见积釉呈浅浅的黄绿色。积釉处气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这也是一个鉴识时要注意的要点。仿品因掌握不了定窑特定的烧成气氛,故难以烧出“象牙白”的釉色来。釉色常不是偏白就是偏黄,在器物折腰处也难见浅黄绿色。

三、要见“竹丝刷痕”。定窑的制胎工艺中,在胎半干之时,有用竹丝刷子旋修这一道工艺,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丝刷痕”。定窑因为施釉较薄,烧成后,在釉薄处透过釉面就隐约可见竹丝修胎所留下的刷痕。这是定窑瓷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在鉴识时必须特别留意。仿品中常不见这种“竹丝刷痕”。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够自然,据此可以鉴别。

四、釉面常见“蜡泪痕”。这种“泪痕”是由于上釉不均匀,入烧时釉水垂流所致。垂流釉的下部似蜡泪状凸起,球面下部呈浅水绿色。这种“泪痕”只出现在盘碗的外部。有否“泪痕”也成为鉴识是否北定的一个基本特征。当然,不是每一个定窑瓷都有“泪痕”,但有“泪痕”比没有“泪痕”的要容易确认。一般的仿品是较难做出这种“泪痕”来的。

哥窑瓷器鉴定


裂纹

哥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前者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釉器有“紫品”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铁色”相悖。

釉色

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底足

哥窑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元青花价格多少,怎么鉴定


青花瓷是在成型的胎体上用钴料描绘纹样,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烧成的釉下彩品种。青花瓷器出现于唐代,到元代发展成熟。元代青花瓷器所用的钴料有两种,一种是进口料,特点是高铁低锰,发色浓重艳丽,浓厚处有黑色斑点;另一种是国产料,特点是高锰低铁,发色蓝中泛灰。目前国内虽有一定数量的元代青花瓷器出土和传世器物,但大部分流散海外,尤以土耳其、伊朗、英国等各大博物馆的收藏量最多。

2005年伦敦佳士得春拍一件元青花鬼谷出山图罐以2.28亿元人民币成交,元青花一夜之间遍地开花,民间拥有几件"元青花"的人比比皆是,拥有几十件、甚至上百件的瓷器收藏品人士也很多。而随着元代青花瓷器收藏热升温,市场上许多赝品充斥其中,这种现象令人担忧。

现在仿制者已经逐渐掌握了元代青花瓷器的烧造工艺,仿制的水平越来越高,市场上陆续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高仿元代青花瓷器,从选料、加工、绘画、成型、装匣到烧制完全按照元代工艺进行,一丝不苟,这样烧成的仿品几乎与真品相差无几。景德镇瓷器当地人士曾透露,制作一件高仿的元代青花瓷器,仅彩绘一项就需要人工费8000元,如果加上其它的费用,其成本最少在2万元以上。但是一旦出手的话,其利润至少要翻数倍。世博会礼品中,也不乏高仿元青花作品。

所以在收藏元代青花瓷器时,一定要提高警惕,睁大眼睛,多看多比较,多到博物馆去对照实物,要特别注意制作工艺。元代青花瓷器的制作工艺极富特色。首先,器物胎体采用分段制作粘接技法,所以器底与器腹之间往往留有明显的接痕。梅瓶的颈部与肩部连接处多不修胎,有毛糙感;高足杯的足与腹相接处用胎接,足内顶端无釉,留有凸起的接痕;盘、碗的口沿较薄,至底部渐厚。其次,器物施釉采用醮釉与荡釉技法,所以圈足处往往留有浸釉时手握的指印痕。瓶、罐的圈足多呈内凹状,挖足较浅;盘、碗的圈足多呈外侧斜削状,有不规整感。第三,器物内外均施釉,除玉壶春瓶底部施釉外,其余器物底部多无釉,但常有釉斑或釉块的粘痕。

浅谈宋代哥窑瓷器 宋哥窑长颈瓶鉴藏


在2011年的北京瀚海春拍中一件哥窑胆瓶以8,050,000元人民币成交,再次证明了哥窑是属于极高价值的名窑瓷器。对于哥窑的拍卖还可以追溯到1992初,香港佳士得拍卖公司在拍卖预展时,在日本等地展览过的一件宋代哥窑贯耳瓶。

该贯耳瓶与故宫首都博物馆的一件藏品相类似,更加说明了其珍稀性。据了解,当时香港大收藏家欧百龄先生亦曾亲自前往观赏。“但遗憾的是那次的拍卖会被业界众说纷纭,所以才拍到了千万元,否则价位还会更高。”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文物研究会理事何满光先生说道。

作为资深的古陶瓷收藏家何满光,被业界行家们称之为“何伯”。根据何伯对哥窑器的探究,他认为哥窑的产地暂不可考。何伯告诉记者,宋代哥窑器物身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器形多以仿青铜器为本,古拙、质朴、浑厚、胎质坚细。哥窑有瓷胎、沙胎两种胎质;胎骨厚薄不一;胎色呈黑灰、黄等数种。由于釉层非常厚,使器物的外观圆润饱满,其中胎质疏松者叩之声音沙哑,呈色土黄,似欠火力,釉质凝厚如堆脂,釉色有粉青、月白、灰黄、深浅米黄多种。釉面均开裂有不同角度的冰裂纹状纹片,色浅黄者如金丝,色黑者宛如铁线,两者交错如织,故名“金丝铁线”。釉中蕴含的气泡密集,显微镜下如同凝聚的釉面则光泽莹润,油滑如酥、如肤微汗只感。器物口沿多精锐窄小,故厚釉难以留存而显现胎骨黑色,此一现象传统上称为“紫口”,垂釉多在口边下处形成略为高突的环形带,除“官窑”外,是为宋代瓷器一绝。后世各窑口作品及历代仿哥窑器均无此特殊现象。宋哥窑器底足工艺分为施釉裹足支钉烧和露胎圈足两种,多数器足因呈黑色而被称之为“铁足”。支烧者钉痕小若芝麻,此为宋器之共同特征;而器型的大小,则决定支钉多少。有些器内留有不等的支钉痕,采用叠套烧所致,此后无这一烧法。露胎圈足,足背平齐或略圆,修足干净利落,手抓不起。器型有贯耳瓶、八方杯、壶等,均为宋代初期所盛行。

何伯说:“至于何谓“宋哥”?何谓“后仿”,就必须要深入分析了解。例如明清以来仿哥窑器很多,大部分都是景德镇所烧制。尽管是工艺精美,但较之宋哥却欠缺一种古朴沉静的韵味。”他还表示,若要对宋代哥窑器物有所全面认识,必须要做到唯物辩证,用传统的目测加科学检验所得到的结果是最具说服力的。

浅谈宋代“哥窑”瓷器——鉴别方法...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金丝铁线、紫口铁足”是哥窑众所周知的特征。除此之外哥窑也以釉色制胜,哥窑瓷器里外披釉,均匀光亮,晶亮润泽。不一样时期的哥窑也略有不一样,今日瓷库中国小编为您分析的就是宋代哥窑特征。哥窑瓷器从色泽区别,有月白、灰黄、粉青、灰青、油灰、深浅米黄等品种。哥窑瓷最明显的特征是釉色沉厚细腻,光泽莹润,好像凝脂;若置之于显微镜下,可见瓷釉中包含的气泡好像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间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其网纹之色浅黄者宛如金丝,细黑者如铁线,二者相互交错,因此被名之为“金丝铁线”。

特点

宋代哥窑胎质坚细,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边稍下处构成稍微凸出之环形带,因口沿处胎骨略黯而被称之为“紫口”,此为宋哥窑瓷之一绝,虽然今后历代有许多仿宋哥窑,但在烧制上皆未能臻此绝艺。

哥窑瓷器里外披釉,均匀光亮,晶亮润泽,不只扣之瓷音清亮,并且外型挺立大方,概括亦柔软流通。归于青瓷系的哥窑器,以釉色制胜。

宋代哥窑在后世备受大家喜爱,元明清仿制者颇多,且各有个性,被称为仿哥窑或哥釉,但其制造工艺已不能与宋代哥窑相媲美。清乾隆帝尤喜赏宋代哥窑,尝怅然作诗赞云:“铁足圆腰冰裂纹,宣成踵此夫华纷。

鉴定

宋代哥窑瓷器鉴定主要从外型、胎骨、釉色等方面着眼。它的胎质呈黑色,细腻、坚实。釉面淳厚润泽,釉面开有巨细纹片。器物以瓶、炉、洗、碗、罐为主。

60时代时,浙江省文物考古单位曾对龙泉大窑等几处窑址进行了开掘,发现不少黑胎片纹青瓷,大有些为平常生活用瓷。但与另一有些传世的哥窑器物相对照,这二种哥窑的外型、胎色、釉面和纹片均有不同之处。为此,文物界将这些原藏于宫殿、现保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的保藏品及流散于民间和国外的这类哥窑器称之为“传世哥窑”。

器形

传世宋代哥窑瓷器以仿古代青铜器外型的器物为主,如鱼耳炉、乳钉五足炉、胆式瓶、八方穿带瓶、弦纹瓶等,也有盘、碗、洗之类。它的胎骨较厚、胎质细腻,烧练时大有些在器底用支钉,而当前发现的龙泉哥窑是不必支钉烧成的。这一闻名世界的传世哥窑的产地迄今还未发现,尚待文物考古专家的分晓。

历年拍卖成交记录:

元哥窑敛口钵式洗

2014-11-22香港拍卖会

成交价:RMB43,700,000

宋代哥窑葵花洗

2013-09-01香港拍卖会

成交价:RMB32,480,000

宋哥窑梅花洗

2010-12-30香港拍卖会

成交价:RMB20,203,775

宋哥窑纸槌瓶

2013-10-27香港拍卖会

成交价:RMB18,147,000

国信国际:推荐国内优秀艺术家及作品,提供艺术品鉴赏、鉴定、交流、收藏和投资等综合服务。我们秉持“投资创造价值,价值引领投资”的理念,与20万高端用户共同领略艺术之美。

▍主编微信:13918792448

红瓷的瓷器如何鉴定 市场价格如何


红瓷,是中国特有的瓷器品种,从专业术语上讲,红瓷又称釉里红。顾名思义,红瓷以中国传统的大吉大利大红色为主色,大红的瓶上裹着比黄金还贵重的稀有金属钽烧制而成的精美图案,整件器物洋溢富贵、吉祥。

红瓷历史悠久,凝聚了深厚的历史底蕴,蕴含高超的艺术功底,是传统文明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是当代瓷器珍品。

一般人认为,中国瓷器以青蓝白诸色闻名,红色为主色调的瓷器并不多见。事实上,中国红瓷历史源远流长。红瓷的发展历史可分为晚唐的始创期、元明的成熟期、明清的极盛期、当代的复兴期等几个特性明显的阶段。

红瓷始于晚唐,但从工艺角度分析,红瓷的技术成熟期是元朝。元朝景德镇发展并创新了前朝以来的釉里红技术,开始了批量生产釉里红的历史。明清是红瓷发展的极盛期。明洪武是釉里红发展史上的第一个极盛期,本朝釉里红大多色呈较淡,红色晕散,纹饰以花卉为主,有较多扁菊花纹是一大时代特征。明宣德是釉里红瓷发展的又一高峰,该时期红瓷创新性分为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两大类。

清代在红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清康熙朝,自明成化以来的红瓷技术日渐走下坡的颓势一举得以遏止,并得以继续向前发展。

清康熙红瓷制造工艺相当突出,该朝红瓷成品色调浓艳鲜亮,有不同的浓淡层次,品种也较为多样,有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加彩、釉里三彩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