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板 > 导航 >

中国首件瓷板微雕《唐诗三百首》在江西问世

中国首件瓷板微雕《唐诗三百首》在江西问世

瓷砖板 瓷砖墙面 瓷器在古代的作用

2021-05-06

瓷砖板。

近日,中国首件瓷板微雕插屏《唐诗三百首》在江西创作完成。据悉,此件旷世绝品是中国硬派微雕艺术创始人、工艺美术大师胡绍宇先生继《香港、澳门回归瓶》之后的又一“精品力作”。

此件瓷板插屏为圆形,直径为:31.5CM,取材于原景德镇艺术瓷厂制作的白釉瓷板,胎质细腻,釉色洁白、温润。在面积仅为15×15CM见方的瓷面上胡绍宇先生采用其独创的硬派微雕绝技将《唐诗三百首》共计11900余字雕刻其内。在高倍放大镜下观看,字迹虽细如蝇足,却清晰可见,其运刀如用笔,遒劲刚毅,且极富金石雕刻韵味。

瓷面微雕部分的装饰采用古代线装书的形式雕刻而成,周边配以崭刻的梅花海水纹。整件作品清新秀丽,文饰方圆规矩,古韵悠长。琢工之精细,构思之匠心可谓大师“呕心之作”。据胡绍宇先生介绍,完成此件瓷板微雕插屏共耗时一年之久,是其首次采用瓷板为载体,集硬雕、脆雕、微雕于一体的一件硬派微雕艺术精品。www.Taoci52.Com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首件青花瓷“军用水壶”


骑战马驰骋在广阔的草原上,一个大汉潇洒地从马背上的皮囊中拿出一个扁壶,豪迈畅饮……昨日看到这个式样独特的元青花“四系扁壶”时,一段珍藏的历史就这样自然地呈现出来。“四系扁壶”是云南省首件通过科学鉴定确认的元青花,它是古人放在马背上装水、装酒的特殊器物,而这个扁壶背后还背负着收藏界一个争论不休的谜题。

云南首件元青花现世

“四系扁壶”式样独特,它小口卷唇、溜肩、体呈扁长方形,肩部两端向下垂到底,长方形砂底,两肩各塑贴两条螭龙,两面绘有鱼藻纹。此类扁壶虽为元代特有,但并非中国传统器物造型。可以想象的是,当年成吉思汗的马队向欧洲大陆飞砂走石进发的过程中,随军工匠们从西亚和欧洲的器物中捕捉到了造型灵感。

去年12月,云南藏家刘渊在云南省第二届全国民间收藏品交流大会上“淘”到了这件宝贝。那是一个江西人摆的地摊,刘渊一眼就看出摊子上虽然没有什么“好东西”,但是这个人却有些来历。几番交谈后,江西人终于从背后的竹箩中拿出这个“四系扁壶”,叫价8000元。

“当时没有科技手段可以检测,我自己也不是很确定,找来了收藏界的朋友,对方也说是好东西,最后我咬咬牙,以3000元的价格成交。”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刘渊颇为快意。

中国元青花十分罕见

元青花究竟有多珍贵呢?据报道,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的一件《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以1568.8万英镑拍出。2006年7月11日,号称“天下第一拍”的伦敦克里斯蒂(又译“佳士得”)拍卖行,一只31厘米高的元青花鱼纹罐以190万英镑的高价拍出,加上拍卖行的佣金等用项,此罐身价足有210万英镑。

“中国有没有元青花?收藏界都还没有结论,有的专家说国内的元青花早已随着历史流到国外去了,而有的则说,中国有很多元青花,我觉得这两种说法都不对!”云南省收藏家协会会长李德昆对于云南发现元青花非常兴奋,“中国有元青花,但是不多,因此太珍贵了。”

扁壶属景德镇出产

在买下“四系扁壶”后,虽然刘渊天天把玩,越看越爱,但始终不能确定这个扁壶究竟是不是真正的元青花。

事情在今年7月有了转机,云南省收藏家协会古陶瓷检测实验室从德国引进了高精度的EDX-3600L古陶瓷检测分析仪,可以通过分析陶瓷成分,和数据库中数据进行对比,确认陶瓷的年代和所出窑口。

经过检验,“四系扁壶”所含元素完全符合元青花的数据,丝毫不含现代元素,确系景德镇所出的元青花。“只不过这件器皿有些粗糙,应该是元末衰退时期所生产的。”刘渊说。

鸡首壶


出现于三国末年,流行于两晋至隋的—种壶式,因壶肩部塑鸡首形而得名、亦称鸡头壶、天鸡壶、罂。烧制鸡首壶的瓷窑主要有越窑、瓯窑,壶的造型与盘口壶相似,不同的是肩部一侧安鸡首,另一侧是鸡尾,前后对称。鸡首有空心、实心之分,前者多为实用,后者是冥器。三国末年的器皿较为少见。西晋时期的鸡首壶特点是壶身、壶颈比较矮,鸡首多无颈,鸡尾甚小。东晋壶体略高,鸡首有了颈部,鸡尾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略高于壶口的圆股形曲柄。东晋中、晚期在把手的上端饰龙首和熊纹,器形优美。1972年江苏南京化纤厂东晋墓出土青瓷鸡首壶,底部刻“罂主姓黄名齐之”、可知晋时称此类器形为罂。南北朝时期,壶体修长,鸡首的冠部较大,颈部细长,盘口增高。浙江绍兴南池乡尹相公山南朝墓出土一件鸡首壶,碗形口,下接细长的弦纹颈,肩部前有圆嘴的鸡首,后贴上翘的鸡尾,壶下有承盘,湖南曾出土龙柄三足壶,装饰与上述南朝墓鸡首壶相似。隋代的壶鸡首趋于写实,作昂首曲颈打鸣状,壶柄贴塑龙形饰。此外,还派生出羊首、鹰首或虎首壶。隋代以后。鸡首壶几乎匿迹。清代康熙时期,宜兴陶艺大师陈鸣远制有紫砂天鸡壶,直口,长颈,丰肩.肩—侧设鸡首形流,其风格与上述鸡首壶相似,是仿古作用。(见图145)

凤首壶


流行于唐代的一种壶式。又称龙凤壶。源于波斯萨珊朝金银器的造型,用龙凤纹作装饰,明显地融合了中国传统风格。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青瓷凤首龙柄壶,壶盖塑造成一个扁状高冠、大眼、尖嘴的凤头,与壶口恰相吻合,由口沿至底部装置一条螭龙形壶柄,龙头伸向壶口,前肢攀壶肩,后肢连底座、瘦长的壶身上堆贴着层层繁缛瑰丽的纹饰。唐三彩凤首壶造型更接近于萨珊朝金银器,凤冠作圆环状,有直口、撇口造型、中空。作为壶流的凤嘴有的张开、有的尖喙合并,两侧可向外流水。凤首后部恰似一束长羽披落在壶体肩部,巧妙地形成曲柄。广东广州瑞南路出土的唐青瓷凤壶、印度尼西亚出土的唐白瓷凤首壶在器形上有较大的变化,凤冠做成花冠状,凤首成为一种装饰而不再充作壶流,壶体呈球状.肩部有管状流,凤首后部与壶肩部有曲柄相接。唐代以后凤首壶基本上消失,元代偶有出现。1974年北京旧鼓楼大街元代窖藏中出土了一件青花凤首壶,小口,直颈,扁圆形壶体,椭圆圈足。仰首曲颈的凤首作流,凤尾卷曲作壶柄。壶腹绘展翅飞翔的凤纹。明宣德时期亦有一种以凤首作流、龙首为柄的执壶。元、明时期的凤首壶造型与唐代的凤首壶虽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受异域风格的影响应该是它们之间的共性。

《洪岩导游歌》巨型陶瓷书法瓷板问世


乐平人的诗,乐平人的书法,乐平人画的画,乐平人的创意,就连书法的内容也是关于乐平的风光。这样的作品你见过吗?这样的创意是谁的?这些乐平人又是谁呢?

2010年6月18日上午,记者在景德镇老鸭滩最大的瓷板烧制厂看到了这件巨型书法作品《洪岩导游歌》,并为大家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据悉,《洪岩导游歌》为3.04米的书法大瓷板,中青年实力派书法家方毅所作,作品采用油料书写,字字发色均匀,共用了两个多月时间进行创作。成品以后将被乐平市委市政府永久保存。

书法巨作《洪岩导游歌》采用唐楷书写,其融入北碑之峻劲,有劲险醇古的风格,于平正中见险绝,形态端庄刻厉而不板滞,紧密刚劲而不局促,宏伟磅礴,浑厚墩重,气势开张,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巨型书法瓷板采用汉朝的瓦当文化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吉祥神兽为中间及边缘的饰纹,为书法作品增加了审美神秘,纹饰采用黄色为底色增加了作品的高贵之气。

方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接到这个通知(指创作书法巨作《洪岩导游歌》)时感到责任重大,同时能为家乡乐平做点事也深感荣幸。由于瓷板太大给创作带来了三难:一难,书写难;创作的时候没有办法来回自由书写,一会走到上方,一会又到瓷板下方,来回走动无数次,到了中间实在够不着的地方就只好请三四个人来帮忙边搬动边书写。二难,计算难;因书法内容篇幅巨大,每个字的位置和字与字之间的距离都必须精确无误,稍有不慎全盘皆输。三难,烧制难;陶瓷不像宣纸,写完了就算完工,它还要经历高温的检验,这把火要是烧得不好的话,就会前功尽弃。”

虽然是历尽艰辛,但是书法巨作《洪岩导游歌》经方毅之手中的问世。从艺十九年的中青年书法家方毅,他把书法艺术、陶瓷语言、料性把握等完美的结合起,给我们呈现他的精美之作,这也不难看出他在书法上所花的时间与精力。

另悉,为乐平市委市政府创作书画结合的作品是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詹明荣的创意。此次被乐平市委市政府永久存放的作品一共有两套。一套是以书法《洪岩导游歌》为主,以两幅60×1.2米的瓷板画为两边配画,一幅是詹明荣主笔的《文山石林》,另一幅是胡达明所作的《共库风光》主题都是乐平的山水风光。

还有一套是以2.6米大型瓷板画《繁荣昌盛》为主体,配以两幅60×1.2米的书法瓷板,瓷板画由四位乐平籍的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汪桂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何叔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庆庚、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詹明荣合作完成,作品寓意故乡永远繁荣昌盛。

元代青花瓷文化展首博开幕 73件元代青花瓷亮相


由北京市文物局主办的“青花的记忆--元代青花瓷文化展”20日在京举行开幕式,来自中外25家博物馆的73件元代青花瓷在首博首次集体亮相。

据悉,本次展览是首都博物馆、北京艺术博物馆、北京青花文化交流中心等主要承办方历经2年准备,精心打造的国内外元青花瓷盛会。展览将持续至6月21日,有元代青花瓷标准器青花凤首扁壶等73件国内外博物馆珍品被集中展出。

首都博物馆馆长姚安介绍,目前存世的元青花瓷器总量极少,而且部分流散日本、美国、土耳其、伊朗等国。其中,伊朗是除中国外保存元代青花瓷器最多的国家之一。这次的展品中将包括青花蓝地白花杂宝双风纹菱花口大盘等6件由伊朗国家博物馆珍藏的青花瓷。

据悉,为了让喜欢青花瓷的观众更好地参观,首都博物馆还将向观众提供多方位服务。展览不仅配置了图录、电子光盘资料片、免费折页,还有部分纪念品出售。此外,为配合展览,首都博物馆还将举行“元青花瓷与中华文化国际论坛”大型学术会议等。

首宋汝窑中国古瓷中的“大熊猫”


青瓷之首宋汝窑:中国古瓷中的“大熊猫”

5月11日至13日,深圳迎来一场特别的文化盛会——作为第六届文博会的活动之一,汝窑研讨会在龙岗大澳湾山庄举行。全国顶级的汝窑学者、专家及收藏家在这里聚首,共同探寻中国青瓷魁首的秘密,商讨如何保护与传承这一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华彩乐章的昙花一现

汝窑可以说是中国古瓷中的“大熊猫”,不仅珍贵而且极其稀缺。中国古瓷中,宋瓷为首,而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中,汝窑排列首位,自古就有“青瓷之首,汝窑为魁”之美誉。汝窑可以说是中国的古瓷之尊。

何为汝窑?古瓷以州定名,五代至晚清宝丰为汝州属地,故称汝瓷。北宋晚期皇室建汝官窑专烧御用瓷,供皇家御用,集民间的能工巧匠,严密的工艺流程,科学的胎釉配方,而烧制出精美的瓷器。现在我们所说的“汝窑”,就是指这一时期的汝瓷。然而,因靖康之乱,金兵入侵中原宋朝被迫南迁,大量汝瓷毁于一旦,窑址荒没,工艺失传。专家学者们的普遍观点是,北宋汝官窑只烧制了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汝窑仿佛一曲华彩的乐章,但只是昙花一现。

汝窑是北宋时间出品,到了南宋便有了“近尤难得”之说,受到皇家、贵族、文人雅士的“热烈追捧”,而窑址难寻工艺失传,更让汝窑一直以来成为亦幻亦真的传奇。

汝窑之美体现在很多方面,但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其色彩。据专家研究,汝窑采用釉内掺和玛瑙,使玛瑙的结晶体在高温下溶解于釉料之中,产生斑斓光彩于釉内,在阳光照射下霞光四射,柔和玉润,颜色主流为天青、天蓝,光泽含蓄内敛,像丝绸般柔和,让人爱不释手。

曾有人统计,现在传世汝瓷不足百件,且分别珍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及我国香港极少数私人手中,难得一见。所以在河南西南一带,现在仍有“纵有家产万贯,小如汝瓷一件”的说法。我国著名艺术大师李苦禅先生曾挥笔写下:“天下博物馆,无汝(瓷)者,难称尽善美也。”

千古之谜的各家之言

在研讨会的嘉宾名单上,记者看到了叶喆民的名字。现在讲中国古瓷研究,叶家是绕不过去的。叶喆民的父亲叶麟趾和陈万里在中国古瓷学界并称“南陈北叶”,叶麟趾最早确定了定窑遗址的位置,而叶喆民,则在1985年公开了他8年前几次考察研究后的结论——河南宝丰县清凉寺藏有汝窑遗址的重要线索。

这次研讨会,叶喆民老先生带来了他的《关于汝窑的再认识》,讲述汝窑窑址的发现和地理沿革,论述汝窑的主要特征、胎釉工艺,解析汝窑名称的混乱及其是否北宋官窑的问题等。

这次研讨会,可谓名家云集,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阎振堂,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著名陶瓷鉴定家耿宝昌,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著名陶瓷鉴定家李知宴,香港宋瓷雅集会社首席专家、执行理事潘彦伯,香港永宝斋斋主、著名古董商、收藏家翟健民……

汝窑因其传奇身世带来了许多专家学者和收藏家们的探寻——

河南宝丰县清凉寺及汝州张家巷瓷窑遗址中出土了不少具汝窑美丽特征的宋代青瓷器,世上只有70余件汝窑的认知已不符合事实,存世宋汝窑到底有多少?汝窑是什么?认定为汝窑的标准又是什么?文博、收藏、考古各界存在着不同意见,没有统一的认识,对宋代汝窑保护与传承所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有学者认为“宋五大名窑”的提法不符合宋代瓷器生产的实际,就出现了汝窑烧变的地域说与特征说,到底谁是谁非?台北故宫最得意的镇馆之宝——“奉华”铭汝窑遭到研究者的质疑,真相到底如何?面对面的讨论显然是释疑的最好方法。有研究者认为:河南宝丰县清凉寺瓷窑遗址既不是“贡窑”,也没有“御用汝官窑”之特征,而是一处民窑。对宝丰清凉寺瓷窑遗址性质的探讨,其意义可谓深远!

台北故宫认为典藏于世的汝窑只有70余件,台北故宫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很多专家见汝窑就说是“假的”,他们鉴定汝窑真假的依据又是什么?什么样的鉴定才算是汝窑的科学鉴定?其标准又是什么?

据《宋会要辑稿》载,宋代皇家官窑的东西窑务,监官3人、工匠1200人、十大工种,其产业化规模不比现代陶瓷厂的规模小,分工协作的专业化程度也决非现代仿造小瓷窑可比。观点纷呈,考据难辨,现在,对汝窑本身及其烧变工艺的认知,正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之中,直接威胁着中国瓷器烧变的保护与传承。作为华夏珍贵历史文化遗留物的宋代汝窑,绝对算得上是华夏历史文化的珍稀遗产,其烧造工艺及天青釉配方到现在也未破解,继承与发扬无从谈起,产业化就更不可能。

与会的名家也带来了他们对汝窑的看法和追问,他们带来的论文涉及汝窑的艺术、汝窑遗址的悬疑、汝窑瓷器的真伪等诸多方面,是多年调查研究的心血之作。

人文龙岗的转型之路

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保护与传承”,作为本次研讨会的承办单位,龙岗区文产办主任黄虎告诉记者,宋汝窑的抢救与保护,现在已是刻不容缓。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传承宋汝窑这一华夏珍稀历史文化遗产,不要让宋汝窑毁灭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为关心并真心保护宋汝窑的人提供建言的平台,这是龙岗区政府主办第六届文博会中国汝窑研讨会的目的。本届研讨会看似汝窑的专项讨论,实则涉及宋瓷烧变史及宋瓷烧变工艺的探索,为现代瓷器的借鉴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才有可能找到宋瓷造极于中国瓷器的秘方,使现代陶瓷工艺研究及产业化发展能再次屹立于世界之颠。

这一研讨会的举行,也应和着龙岗区的转型发展之路。

龙岗是深圳的文化重镇,深圳又名鹏城,这一名称来自古有的大鹏所城;龙岗是岭南文化、客家文化的重要代表地,承载着深圳最悠久的历史和人文精神,有距今7000多年的咸头岭新石器遗址、体现客家风情的鹤湖新居等围屋和村落。在“人文龙岗”的大战略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龙岗区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几年来,龙岗区大力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围绕 “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安全发展、人本发展”的要求,强力发展文化产业,将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促进产业转型、加快城市更新、提升龙岗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着力促进文化和经济的融合与互动。

本届文博会,龙岗成为深圳分会场最多的区,有9个分会场,其中就有陶瓷文化产业园分会场。深圳斯达高瓷艺有限公司是深圳市陶瓷龙头企业及市重点文化企业,企业在园区内将形成完整的瓷艺研发生产链,并将充分利用该工业区的厂区资源做大陶瓷产业,在园区周边创建中华名窑创新基地、陶瓷艺术大师交流基地、特色陶瓷教研基地等,最终形成一个集“传统文化、特色旅游、创新产业、文博会展”为一体的生态陶瓷文化园区。

龙岗区文产办负责人表示,举办汝窑研讨会,对龙岗发展传承陶瓷文化,做大做强陶瓷产业,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明年,大运会即将在龙岗举行,高端文化产业成为龙岗下一步发展的重要目标。汝窑的研讨是中国古瓷的顶级峰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在龙岗举行汝窑研讨会,可谓顺应天时地利,也标志着龙岗的文化产业将向着最高端的标准起跑前行。

新晋“江西省工艺美术家”首聚鹰潭


2013年1月25日,第三届“江西省工艺美术家”颁证仪式在龙虎山风景区隆重举行,龙虎山风景区管委会、省工艺美术学会等单位领导和荣获第三届“江西省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的艺术家、新闻媒体共70余人出席颁证仪式。

为进一步加强培养和造就更多优秀工艺美术人才,经江西省轻工行业管理办公室同意,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决定开展第三届“江西省工艺美术家”评审活动。

采访中,记者获悉,凡取得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高级技师资格者和不具备上述资格但具有国家级大师两人联名推荐并证明其连续从事工艺美术工作30年的陶瓷艺术工作者,连续从事工艺美术工作20年的非陶瓷类工作者,均可申报第三届“江西省工艺美术家”。

据介绍,评审活动自2012年6月启动以来,得到广大工艺美术工作者的热烈响应,他们申报积极踊跃,报名门类多,不仅有陶瓷,还有刺绣、漆画、砚雕、炭雕等各种艺术门类。整个评审活动分资格审查及工艺成就业绩评分、现场创作、作品评审三个阶段。现三个阶段的工作均已完成,经资格审查组和专家评审组审查,经过7天公示,评审领导小组审定,51人荣获第三届“江西省工艺美术家”。

另外,根据张景寿等六位同志在江西省工艺美术界的特殊贡献,经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研究,决定特别授予张景寿、徐焕文、蒋根水、杨修勇、曹金星、徐有为六位同志“江西省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并授予张景寿、徐焕文、蒋根水三位同志“江西省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荣誉称号。

记者了解到,江西省工艺美术家的评审,坚持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主导,专家评审,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坚持德艺双馨,以作品为主,好中选优,科学、民主、规范的原则;坚持评审标准公开、评审结果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原则。对此,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表示,他们将努力把好事办好,为推动我省工艺美术行业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附:第三届江西省工艺美术家入选名单

凤首壶显气派


北宋出品定窑瓷器,俗称粉定、白定,专供宫廷御用定窑瓷大都镶金嵌银,豪华气派,民间使用的一般日用器皿称之为土定。定窑始于唐、盛于宋、衰于元,窑址唐宋时在定州境内,即现今河北省曲阳县灵山镇涧磁村、燕山村等地,定窑以白瓷为主,也产少量紫定、黑定等。定窑白瓷取代于唐邢窑白瓷而显赫于天下,其色为暖白色,白中闪黄,恰似略施脂粉的少女肌肤,惹人喜爱。白定瓷胎体薄而轻,釉层玻璃质感强,光亮有流淌现象,俗称泪痕,釉色有莹白、甜白、牙白,纹样有划花、刻花、印花等。元代人刘祁在《归潜志》中赞誉白定瓷: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在宋元时期白定为上,黑定、紫定等不及白定受推崇。

笔者藏有一件定窑凤首瓜棱执壶,高23.6厘米,底径6.9厘米,通体施甜白釉,凤首生动、可爱。凤首上承荷叶花口,凤颈下接八筋瓜棱壶体,短壶嘴从壶体中突起,曲手柄将凤颈与瓜壶连为一体,底部满釉。此件凤首瓜棱执壶造型优美,设计比例恰到好处,壶体除八条瓜棱外,中间略现一条接缝痕,体现了工匠手工拉坯工艺水准。

据考证,宋代定窑器底部一般都刻写“官”、“新官”、“尚食局”、“尚药局”等铭款,这阴刻款识是在制作时即由工匠手工刻写后上釉,圈足糙底垫烧而成。在定瓷烧制时就留下铭款的做法,系五大名窑中首屈一指。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中国首件瓷板微雕《唐诗三百首》在江西问世》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中国首件瓷板微雕《唐诗三百首》在江西问世》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