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诗词 > > 导航 >

宋词:黄庭坚的诗欣赏

宋词:黄庭坚的诗欣赏

李清照的诗 古诗欣赏

2021-09-24

诗。

文字发挥到极致应该就是中国的诗词了,想要学好语文,诗词的功课也不能落下,哪里有快速帮助我们理解诗词的文章?一起来看看《宋词:黄庭坚的诗欣赏》一文里的内容里吧。

摘要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

[宋]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黄庭坚的诗

【注释】:

此词为春行纪游之作,大约写于作者贬谪时期。

全词情景交融,反映了词人出世、入世交相冲撞的人生观和孤芳自赏、不肯媚世以求荣的品格,体现了词人超轶绝尘、游于物外的审美理想。

开头一句,词人采用比兴手法,热情赞美瑶草(仙草)象碧玉一般可爱,使词作一开始就能给人一种美好的印象,激起人们的兴味,把读者不知不觉地引进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从第二句开始,则用倒叙的手法,逐层描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景象。

“春入武陵溪”,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里,词人巧妙地使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陶渊明描写这种子虚乌有的理想国度,表现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黄庭坚用这个典故,其用意不言自明。这三句写词人春天来到“桃花源”,那里溪水淙淙,到处盛开着桃花,树枝上的黄鹂在不停地唱着婉转悦耳的歌。

“我欲穿花寻路”三句,写词人想穿过桃花源的花丛,一直走向飘浮白云的山顶,一吐胸中浩然之气,化作虹霓。在这里,词人又进一步曲折含蓄地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幻想能找到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

然而“祇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两句,曲折地表现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词人采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很富有令人咀嚼不尽的诗味。

“红露湿人衣”一句,是从王维诗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脱化而来,黄庭坚把“空翠”换成“红露”,化用前人诗句,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下片继写作者孤芳自赏、不同凡俗的思想。词人以丰富的想象,用“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弹瑶琴)”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与众不同。“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两句,表面上是说李白不在了,无人陪他饮酒,言外之意,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他不以今人为知音,反而以古人为知音,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我为灵芝仙草”两句,表白他到此探索的真意。

“仙草”即开头的“瑶草”,“朱唇丹脸”指第三句“溪上桃花”。苏轼咏黄州定惠院海棠诗云:“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花容美艳,大抵略同,故这里也可用以说桃花。这两句是比喻和象征的语言,用意如李白《拟古十二首》之四所谓“耻掇世上艳,所贵心之珍”。“长啸亦何为”意谓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形象,高华超逸而又不落尘俗,似非食人间烟火者。词人以静穆平和、俯仰自得而又颇具仙风道骨的风格,把自然界的溪山描写得无一点尘俗气,其实是要在想象世界中构筑一个自得其乐的世外境界,自己陶醉、流连于其中,并以此与充满权诈机心的现实社会抗争,忘却尘世的纷纷扰扰。

扩展阅读

宋词:王安石的诗有哪些欣赏


摘要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的诗有哪些

[注释].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的。

3.为:因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简析】:

这首诗通过写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洁白无瑕,赞美了梅花高贵的品德和顽强的生命力。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宋词:衣上酒痕诗里字欣赏


摘要

晏几道(1030-1106,一说1038—1110,一说1038-1112),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汉族,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

出处

宋•晏几道《蝶恋花》

原文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阑空替人垂泪。

注释

酒:酒渍。

衣上酒痕诗里字

赏析

词句的意思是,衣上的酒痕,诗里的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情绪。

此词忆念旧情。诗是别时所赠,所以一字一句都叙的是离情。现在看来,它引起了种种回忆,那点点泪痕、行行文字,仿佛都渗透着凄凉的情绪。这里的细节写得极好,它把往时与今时的感情凝聚起来,耐人寻味。

晏几道(1030-1106,一说1038—1110,一说1038-1112),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汉族,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晏几道为小晏,时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如《鹧鸪天》中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等词句,备受人们的赞赏。有《小山词》传世。

宋词:定风波黄庭坚赏识


摘要

此词为作者贬谪黔州期间的作品。写出他穷困险恶的处境中,不向命运屈服的博大胸怀;主要通过重阳即事,抒发了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乐观奋发精神。铸词造句新警生动,用典自然贴切,其豪迈之气动人心魄。

黄庭坚 北宋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

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定风波黄庭坚

宋词:李清照最有名的十首诗欣赏


摘要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1.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另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李清照最有名的十首诗

3.《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6.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7.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8.《清平乐》--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9.、《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10.《乌江》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唐诗:温庭筠的诗欣赏


摘要

温庭筠(约812年-约866年),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男,汉族,唐代并州祁县(今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有“温八叉”之称。

菩萨蛮·宝函钿雀金鹦鹏

[唐]温庭筠

宝函钿雀金鹦鹏,

沉香阍上吴山碧。

杨柳又如丝,

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

芳草江南岸。

鸾镜与花枝,

此情谁得知。

温庭筠的诗

【注释】:

此首,起句写入妆饰之美,次句写人登临所见春山之美,亦“泰日凝妆上翠楼”之起法。“杨柳”两句承上,写春水之美,仿佛画境。晓来登高骋望,触目春山春水,又不能已于兴咸。一“又”字,传惊叹之神,且见相别之久,相忆之深。换头,说明人去信断。末两句,自伤苦忆之情,无人得知。以美艳加花之人,而

独处凄寂,其幽怨深矣。“此情”句,千回百转,哀思洋溢。

温庭筠(约812年-约866年),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男,汉族,唐代并州祁县(今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有“温八叉”之称。

宋词:听取蛙声一片全诗欣赏


摘要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文学家。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出处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丰年:丰收的年份。听取:听。

听取蛙声一片全诗

赏析

词句意思是,夜风吹起阵阵的稻花香,农夫们兴高采烈地谈论着今年将是丰收的一年;一路上听到阵阵蛙声,到处响成一片。描写夏夜乡村夜色的宁静美好,告知我们农家又将获得丰收,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文学家。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在晚年时写的《清平乐·村居》这首流传千古的词。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宋词:程颢的诗解析


摘要

程颢(hào)(1032年—1085年7月9日)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世居中山(今保定定州),后从开封徙河南(今河南洛阳)。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春日偶成

[宋]程颢

云淡风轻过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程颢的诗

[注释](1)偶成:偶然写成。(2)傍:靠近。(3)时人:当时的人。

[译文]天空飘着淡淡的白云,春风轻轻地佛着人面,时当近午,我漫步于野花之间,随着一行垂柳来到河边。当时的人不知我心里多么快乐,说我偷闲学那些到处游荡的少年。

程颢(hào)(1032年—1085年7月9日)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世居中山(今保定定州),后从开封徙河南(今河南洛阳)。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宋词:辛弃疾的诗赏识


摘要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的诗

【注释】

①作于闲居带湖期间。黄沙:即黄沙岭。见上篇注①。此夏夜小唱,深具艺术魅力。上片夜景,意在写静,却出之以动。鹊啼、蝉鸣、蛙喧,愈闹而愈静,是为动中见静法。下片时转景移,山雨欲来,心绪由安闲而焦躁。结韵妙语:就急欲避雨而言,先推出茅店,后补以“忽见”,则恍惚惊喜之态,跃然纸上;就全篇而言,至此点出夜行者,返照全词,则无一不是作者“夜行黄沙道中”的见闻和感受,词脉由是畅通一体。

②“明月”两句:月光惊飞枝上乌鹊,清风送来夜半蝉声。按: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苏轼《次周令韵送赴阙》:“月明惊鹊未安枝。”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辛词“明月别枝惊鹊”句与以上诗句景象仿佛。别枝:远枝。方干《寓民郝氏亭》:“蝉曳残声过别枝。”或作“离别树枝”讲,意亦通,但与下文“半夜”失偶。

③“稻花”两句:稻花飘香,蛙声一片,似在歌唱丰年。或谓“说丰年”者,守夜农人。似太实,且欠韵味。

④“七八个星”两句:天外星稀,山前欲雨。卢延让《松寺》:“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以数词对偶,骈文中屡见,如庾信《小园赋》:“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

⑤“旧时”两句:转过溪桥,忽见记忆中的茅店就在眼前。两句用倒装句法。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唐诗:李商隐的诗全集欣赏


摘要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锦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的诗全集

【注释】:

古瑟有弦五十条。柱,调整弦的音调高低的支柱;思读去声,因律诗不得一连出现三个平声。蓝田:在今陕西省蓝田县东南,古代著名的美玉产地。

【简析】:

本诗属于一首晚年回忆之作,虽然有些朦胧,却历来为人传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