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成语故事 > 导航 >

成语故事:伤风败俗

成语故事:伤风败俗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动画 中国成语故事

2021-09-26

成语故事。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时,常常会有成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每一个成语故事都需要我们牢记在心的,哪里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成语故事勒?值得大家学的成语故事内容就在《成语故事:伤风败俗》里,你确定不来学习一下?

【成语】: 伤风败俗 伤的成语、俗的成语接龙

【拼音】: shāng fēng bài sú

【解释】: 伤、败:败坏。指败坏社会风俗。多用来遣责道德败坏的行为。

【成语故事】:

唐宪宗时,佛教盛行,连宪宗也笃信佛教。有一次,宪宗把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一块遗骨迎进宫内供奉。韩愈反对宪宗这一做法,特地写了《论佛骨表》,呈交给宪宗进行谏阻。在《论佛骨表》中,韩愈说:佛教是从外国传来的,中国古时候根本没有。尧、舜、禹等古代圣人不知道有什么佛教,但他们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他们在位的时间长,寿命也很长。佛教是从东汉明帝时期传人中国的,明帝在位只有18年,宋、齐、梁、陈和北魏后的各个朝代,对佛教无比信奉,但那些朝代的命都很短。就拿梁武帝来说吧,他祭相不用牲畜,自己不吃荤,还三次出家当和尚,结果还是被叛军包围,活活饿死。他本想求佛得到保佑,但却悲惨死去。现在,陛下把佛骨迎到宫里来供奉,使王公大臣们奔走施舍,浪费大量的财富。有的百姓愚昧无知,甚至发狂地烧的自己的身体,以表示自己对佛的虔诚。这败坏风俗的事,会被人们当作笑话四处传播,可不是一件小事啊!依我看来,应当把那块佛骨扔进水里或者投入火中才是!

小编推荐

成语故事:一败涂地的意思


【成语】: 一败涂地 一的成语、地的成语接龙

【拼音】: yī bài tú dì

【解释】: 一旦失败就肝脑涂地。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成语故事】:

汉高祖刘邦是江西人,秦朝末年是泗水亭亭长(秦代制度,十里设一亭,十亭设一乡。亭长,像是后来的保甲长、村长一样。

有一次,他奉命送一批民工去骊山建造秦始皇的陵墓。一路上,每天都有很多民工逃跑,刘邦是个有智谋的人,他怕民工逃光了自己会被治罪。于是,他对大家说:你们到骊山做苦工,就算不累死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重回家乡,现在你们自己去找活路吧!

当时秦二世非常残暴,陈胜的起义军攻下了陈县,那里的县令想投靠陈胜,但他想做领导,他的手下劝他去把刘邦帮忙,他答应了。当刘邦到城外时,他却反悔而且下令关城门要杀两个手下,刘邦知道后写了一封信射进城里,调动城内的老百姓杀了县令。后来老百姓都推举他做县长,刘邦在大家的帮助下很快就在沛县正式起义了。

成语故事:两败俱伤的典故


【两败俱伤成语故事/典故】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名叫淳于的人,他很聪明,遇事总是能想出很多好办法,讲话也很幽默。

当他知道齐宣王正在召集兵马准备去攻打魏国时,就去晋见齐宣王,想要劝说他不要去攻打魏国。

他给齐宣王说了一个关于韩子卢和东郭逡[qūn]的故事。据说。韩子卢是最棒的猎犬,东郭逡是最有名的狡兔。有一天,韩子卢追赶东郭逡,想要把他捉来吃了,东郭逡在前面拼命地逃,韩子卢在后面拼命地追。追了很久,结果他们两个都跑得没有力气不能动弹,倒在山脚下死了。这个时候正好有个农夫路过,毫不费力就把他们两个一齐带回家煮了吃掉。儿童故事

齐宣王一听,说道,我不明白你说的这个故事和我现在去攻打魏国有什么关系,淳于说道:“大王现在去攻打魏国,在短期内是不可能打赢的,到头来双方都会弄得百姓贫穷,钱财尽失,两败俱伤,不仅老百姓,吃苦国家,兵力也会大大受到损伤,如果到时秦国和楚国趁机攻打我们,不就是让他们有一并吞掉齐国和魏国的机会了吗。”齐宣王听了淳于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停止了攻打魏国的计划。

两败俱伤,形容两个能力差不多的人互相争斗,都受到损伤,谁也没得到好处。

小朋友,淳于巧妙地用猎犬和狡兔的故事,成功地说服了齐宣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当我们遇到事情也要多思考,千万不能为了一点小事,就冲动地与人争斗,搞得两败俱伤。

成语故事: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 战国策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 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 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    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 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 亡羊补牢 ,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成语故事:围魏救赵


【成语】: 围魏救赵 围的成语

【拼音】: wéi wèi jiù zhào

【解释】: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成语故事】:

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救赵。田忌准备与魏军主力交锋,孙膑却说:现在魏国的主力部队在攻打邯郸,魏国都城大梁内一定空虚。如果我们直接攻打大梁的话,魏国一定会撤兵回大梁的,这样既可解救赵国,又可给魏国很大打击。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庞涓果然中计,撤军回救大梁,途中遭到齐军的伏击。这个成语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

成语故事:从善如流


【成语】: 从善如流 从的成语、流的成语接龙

【拼音】: cóng shàn rú liú

【解释】: 从:听从;善:好的,正确的;如流:好像流水向下,形容迅速。形容能迅速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

【成语故事】:

郑国是春秋时的小国。它为了防御楚国,和晋国签订了盟约。结盟的第二年,楚国即发兵进犯郑国。晋军有约在先,便派兵救援,路上与楚军相遇,楚军不战而退。晋将赵同等人主张乘机攻占楚国的蔡地。他们催请栾书元帅下令行动,但中军佐知庄子不让栾书元帅发兵,说:楚军已撤,郑国转危为安,我们就不该进攻楚国。栾书元帅觉得有理,毅然命令大军撤回晋国。

对此,《左传》称赞栾书的举动是从善如流宜哉!

从善如流指听从好的、正确的意见,就像流水向下那样迅速、自然。

成语故事:背道而驰


【成语】: 背道而驰 背的成语、驰的成语接龙

【拼音】: bèi dào ér chí

【解释】: 背:背向;道:道路;驰:奔跑。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

【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魏国的臣子季梁,奉命出使到外国,可是他在路途中听到魏王准备要攻打赵国邯郸的消息,就赶紧回国去劝魏王。

匆忙回国的季梁对魏王说:“我在太行山下,看到一个驾着车子的人,他赶着马想要去北边,说他准备到楚国去。”魏王说:“楚国应该是向南走的,为什么他要往北走呢?”

季梁回答说:“我也这么跟他说的啊!可是,他认为他的马是匹好马,速度非常快,加上他也带了足够的钱;而且车夫经验丰富,所以他觉得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因此,他不听我的劝告,就继续往北走了。”魏王听了之后,哈哈大笑说:“这个人是个疯子。虽然他有很多好的条件,但是他却往反方向走,怎么可能到得了目的地呢。”

接着季梁就告诉魏王说:“大王说的话一点也没错。但是,像大王现在这样一直攻打附近的国家,这种举动也会让大王离称霸的目标越来越远,这不也是和那个往反方向去走的人一样吗?”

成语故事:见利忘义


【成语】: 见利忘义 见的成语、义的成语接龙

【拼音】: jiàn lì wàng yì

【解释】: 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

【成语故事】:

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对娘家的人封王封侯,排斥异己,诛杀功臣。不久,吕后也死了,她在遗诏中指定内侄吕产为相国,吕禄统领京都禁卫军。吕氏家族掌权,激起一批功臣不满,太尉周勃与丞相陈平密议对策。他们巧使妙计,把吕党要人郦寄争取过来,由他去说服吕禄,把兵权还给周勃。

这时,大将军灌婴联合齐王刘襄等刘家军,回京师欲诛吕氏家族。郦寄与吕禄本是知交,吕禄听了郦寄的话,终于把北军归周勃指挥。前相国曹参的儿子曹窋又配合朱虚侯刘章控制了南军,在未央宫杀死了吕产。其余吕氏大官,也都被周勃派人抓获,一一斩首。吕氏势力全被消灭后,周勃、陈平等大臣迎立代王刘恒为帝,就是汉文帝。在诛吕这场斗争中,郦寄也出了力,所以袭父爵为曲周侯,但舆论说他出卖朋友。

《汉书》记载说: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作者班固认为郦寄不属于见利忘义。

成语见利忘义,指看到有利可图就忘掉了道义。

成语故事:以貌取人


【成语】: 以貌取人 以的成语、人的成语接龙

【拼音】: yǐ mào qǔ rén

【解释】: 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的的品质才能。

【成语故事】: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淡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孔子。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