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淄博瓷砖 > 导航 >

淄博考察团 外面的陶瓷世界很精彩

淄博考察团 外面的陶瓷世界很精彩

淄博瓷砖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2020-06-04

淄博瓷砖。

编者按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催生文化产业的崭新崛起。在把陶瓷琉璃产业定位为文化创意产业后,淄博陶瓷面临新的机遇和新的空间。作为全国重要陶瓷产区之一,淄博陶瓷与其他产区之间互相竞争、互相促进正在成为常态。今年上半年,市人大陶瓷考察团对南方六大陶瓷产地和城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近距离感受了全国各大陶瓷产区的最新发展态势,归来后形成了丰富敏锐的考察报告。这份报告记录总结了这些城市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做法和思路,希望对淄博的陶瓷企业有所启发。

4月9日至19日,我和市政府咨询宋锡坤、市人大财经委、市财政局、省陶瓷公司的相关人员组成市人大陶瓷考察团,特邀中国轻工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长杨自鹏领队,中国陶瓷画刊主编毛增印参加,到陶瓷产区“五都一市”(陶都宜兴,瓷都景德镇、德化、佛山、潮州,深圳市)进行了为期11天的专题考察,参观和考察了16家陶瓷企业,8处陶瓷专业市场,走访拜见了12位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并在江苏宜兴、广东潮州召开陶瓷产业发展座谈会,开展了多种形式文化交流活动。考察活动行程紧凑,收获颇丰;考察团成员深受启迪,感触良多。

“五都”陶瓷文化历史悠久,陶瓷产业基础雄厚,陶瓷产品精美独特,城市形象鲜明靓丽,在国内外均享有“陶都”“瓷都”盛誉。他们传承创新,把陶瓷文化和现代产业融合互动,引领陶瓷品牌塑造,代表中国陶瓷的先进水平和发展趋势。深圳市则是开辟陶瓷文化市场的领头雁。他们的主要特点是:宜兴独步尚紫砂,景德妙绘誉中华,德化神塑中国白,佛山转型聚精华,潮州出口领潮流,深圳激活瓷文化。

宜兴独步尚紫砂

江苏省宜兴市古称荆邑、阳羡,是世界著名的“中国陶都”。宜兴制陶已有7000多年历史,尤以温润雅致的紫砂、如冰似玉的青瓷、古朴凝重的精陶、美观耐用的均陶、色彩绚丽的美彩陶“五朵金花”名扬世界。“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的紫砂陶,独步千年,成为一绝。考察团一行现场参观了阳羡紫砂博物馆,观摩了紫砂生产工艺演示。在参观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鲍志强工作室时,其传统的艺术精萃和精湛的制作水平,让人拍手叫绝。在明代兴建的宜兴“老龙窑”遗址,我们看到“老龙窑”历经600年沧桑,但仍在烧制产品。大家有幸现场同窑工一起劳动,体验了“老龙窑”的装窑过程。

宜兴紫砂集书画、雕塑、篆刻、诗文为一体,艺术内涵独特,制作工艺精湛,师承脉络清晰,从时大彬、陈鸣远、顾景洲、蒋蓉等大家名家,到一般的作坊匠人和陶工,皆代代传承有序,生生不息。目前,宜兴陶瓷界名家荟萃,人才辈出。我们拜访了曾获得过20多个国家级陶瓷设计金奖的“陶人葛”主人——博士葛军先生,其独特而时尚的经典力作,映照出新一代紫砂人传承发展,勇于创造的时代风貌。

在“一日看遍中国陶瓷精华,览尽全国陶瓷文化”的中国陶都陶瓷城,宜兴市组织了陶瓷发展座谈会,杨自鹏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陶瓷不但是物质产品,也具有重要文化属性,陶瓷创作要适应大众文化品味和艺术欣赏的需求,引领和带动陶瓷文化产业发展,获取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景德妙绘誉中华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江西景德镇是闻名世界的“瓷都”。其艺术陶瓷在全国水平最高,影响最大,大师荟萃,人才辈出。路边的陶瓷灯架,山体的陶瓷壁饰,星罗棋布的陶瓷商店,庞大的陶瓷销售市场,文化旅游的体验展示等,浓厚的陶瓷文化氛围感人至深。古窑博物馆和刚修复的“葫芦窑”烧制出了别具一格的产品,陶瓷老艺人现场手拉坯、绘画、演示制作瓷器的工艺过程亲切生动。通过游览生产、销售、旅游融为一体的陶瓷市场,我们感受到瓷都的现代气息。

景德镇制瓷“新平冶陶,始于汉世。”从宋代开始就有御窑,元、明、清代成为中国皇家用瓷的主要产地,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为四大传统名瓷。其最具代表性的“人间瑰宝”青花瓷,蓝白相映,怡然成趣,晶莹明快,使人赏心悦目。赢得“东方艺术明珠”美誉的粉彩,为瓷上国画,温润柔和,精美高雅,成为经久不衰陶瓷艺术精品,畅销国内外市场。有中国仿古陶瓷第一人之称的黄云鹏大师创立的国际陶瓷文化交流中心,熔古创新,倾力打造“景德皇窑”品牌,其影响越来越大。

近几年景德镇实施陶瓷产业战略性转型,取得了很大成效。一年一度的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为中外陶瓷文化交流、经贸洽谈等搭建了高层次平台;景德镇陶瓷工业园区吸引了海畅、金意陶、欧胜诺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陶瓷企业入园发展,形成了“天下窑器汇聚”的局面。台湾独资企业法蓝瓷有限公司创造的“法蓝瓷”品牌,实现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的融合,造就了华丽、时尚、灵动之风格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成为可与欧洲百年品牌争高低的国际陶瓷艺术精品,是景德镇陶瓷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德化神塑中国白

福建德化瓷都文化广场上,矗立着一尊“渡海观音”瓷雕。高6.4米,用瓷土8吨多,由137块瓷件组成。是仿照现存英国博物馆的明代德化艺术巨匠何朝宗原作而精心制作的。“渡海观音”出神入化,栩栩如生,是德化陶瓷最完美的艺术体现。

德化是我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商代已开始烧制原始青瓷,明代德化瓷器驰名中外,欧洲人称之为“东方艺术珍品”。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创新,当今已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中国瓷都德化”。洁白如雪、温润如玉的中国白系列产品,鬼斧神工、炉火纯青的神佛雕塑,“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结晶釉是德化陶瓷最显著的特色和产业支柱,已成为国内外著名品牌。德化遵循“传统瓷雕精品化,日用陶瓷艺术化”的原则,注重将现代文化因素融入陶瓷创作过程,发展创意品牌,相继开发出兰玉瓷、色釉瓷等新瓷种,工艺瓷出口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艺术陶瓷出口基地。

考察团一行参观了福建泉州龙鹏陶瓷集团,德化陶瓷博物馆、陶瓷一条街、中国白艺术博览中心,与中国白艺术馆馆长、陶瓷大师陈仁海进行了认真的交流,充分感受到了德化人“创世界名牌,立民族志气”的气魄和胸怀。

佛山转型聚精华

广东佛山是陶瓷文化和现代产业高度集聚的地方,建筑陶瓷产量世界最大,艺术陶瓷、工业陶瓷各领风骚,是陶瓷总量和实现利税均占全国陶瓷行业首位的龙头城市。薪火相传500年的“南风古灶”和“石湾公仔”传统艺术精品则展现了千年陶都深厚的文化底蕴。

考察团一行参观了石湾美术陶瓷厂、潘柏林陶塑艺术中心、石湾珍陶馆、佛山市大唐陶业有限公司。同石湾陶塑传承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锺汝荣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石湾现代陶瓷艺术创始人梅文鼎先生进行了交流。鲜活灵动、栩栩如生的石湾雕塑把我们带入了神奇的世界。在大唐陶业有限公司陶瓷艺术馆里。随着唐嘉先生用古齐国乐器陶埙吹奏的悠扬动人的乐曲,我们充分感受到其前卫时尚的设计理念,欣赏了风格独特的现代印象派陶艺作品,特别是其独创的陶瓷琉璃相互辉映,异彩纷呈的“金玉满堂”等窑变作品,体现出了广东改革开放的前沿思维方式和新颖独特的制作工艺,引领现代陶艺创作走向新的境界。

佛山建筑陶瓷则经历了由发展总量上规模、提高质量创名牌、集聚企业打市场等不断地调整升级过程,现在产业转型升级进入实施强中心战略、发展总部经济阶段。2010年仅禅城区就有近百家企业300余条窑炉拆除,转移建陶生产能力20多亿平方米。著名的“中国建陶第一镇”南庄镇已蝶变成全国最大的陶瓷展示贸易中心,其辖区内已有150多家国内外知名陶瓷企业总部入住,1100多家研发和营销中心成功运营,正在向世界级的陶瓷总部中心迈进。

潮州出口领潮流

潮州是生机勃勃的“中国瓷都”和“国家日用陶瓷特色产业基地”。其日用陶瓷和卫生陶瓷规模和效益均居全国第一位。潮州陶瓷最大的特色是实现陶瓷生产专业化,引领出口陶瓷新潮流。2010年出口创汇占全国陶瓷创汇总额的35%以上。

潮州市委书记骆文智提出:突出创新驱动核心,擦亮“中国瓷都”的金字招牌。潮州正在实现陶瓷产业从“潮州制造”向“潮州创造”转变,从“卖产品”向“卖标准”、“卖创意”转变。近年来,潮州陶瓷创新的品种达2.3万种。已获国家级奖励的有150多种。制定国家级陶瓷标准12个,拥有中国名牌产品8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潮州陶瓷生产专业化程度很高,陶瓷原料、成型、烧成、彩绘各有专门企业,分工协作,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从市场上拿来样品,不到一个星期就可交货。使我们称奇的是,潮州陶人创造的不足1厘米微型手拉壶,圆润灵巧而又端庄雅致,可以用来沏茶倒水,品香闻味。

顺祥陶瓷集团和伟业陶瓷有限公司这两个企业都是以出口为主的日用陶瓷生产企业,琳琅满目的陶瓷产品紧连欧美市场,国际化水平很高。潮州市副市长卢淳杰告诉我们:创新、包容的潮州文化是陶瓷发展的力量和源泉。潮州和淄博陶瓷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广泛的交流,中央电视台连续播放的“淄博陶瓷当代国窑”形象片在全国影响很大。

潮州电视台、潮州日报跟踪报道了考察团考察情况,并对我们进行了专题采访。

深圳激活瓷文化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早在五年前,就把文化旅游产业规划为未来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把陶瓷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发展平台予以扶持。通过激活瓷文化,催生了一批传统陶瓷文化与现代科技成果相融合,具有国际水平的陶瓷企业。

我们这次主要考察了深圳永丰源和“斯达高”两家企业。走进深圳永丰源陶瓷有限公司近万平米的具有现代水准的展示体验室,董事长刘权辉领我们走到镶嵌着水晶的大型瓷板影壁前,瓷板中用现代电子影像和传统的广东喜庆狮子舞“南粤风情”向我们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永丰源前身是潮州一个经历了五代传承的老陶瓷企业,2004年到深圳投资创业,用七年创造了陶瓷传奇。他们弘扬陶瓷工艺文化传统,引进和使用现代陶瓷设备,聘请欧美的创意设计师,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现代与传统结合,自主创新出一大批包括收藏珍品瓷、经典礼品瓷、国宴会所家具瓷等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名牌产品,“国瓷永丰源”畅销国内外。永丰源“扎扎实实干事业,轰轰烈烈讲故事,红红火火创传奇”的文化产业思路,使我们茅塞顿开,感受到了现代陶瓷企业文化的魅力。

深圳市政府依托永丰源,发挥山地资源优势,采取政府监管、企业投资模式建设占地90公顷的瓷文化创意产业园——“观澜瓷谷”,最终目标是建成世界级的高端陶瓷文化中心。

学习借鉴“五都一市”的经验和做法,传承发展“刚健、醇厚、清润”的文化内涵,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淄博陶瓷当代国窑”旗帜引领下,淄博应该建设成为底蕴深厚的千年陶瓷文化圣地,水平先进的现代陶瓷产业基地,特色鲜明的当代国窑文化旅游体验中心。tAoci52.Com

小编推荐

淄博陶瓷历史悠久


淄博是齐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大的陶瓷科研基地、中国五大瓷都之一,陶瓷历史悠久驰名中外。早在距今8000年前的“后李文化”时期,淄博就开始了陶瓷生产。到唐宋时期,淄博陶瓷生产已颇具影响,寨里窑的青瓷、磁村窑的黑釉瓷、博山窑的绞胎和彩瓷等都曾名噪一时,博山成为陶瓷的集中产地和销售中心,以“瓷城”闻名遐迩。改革开放以后,淄博陶瓷取得长足发展,又开发出了滑石质瓷、高长石质瓷、高石英质瓷、骨质瓷等新瓷种,刻瓷艺术更是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

目前淄博已经形成出口陶瓷基地、高档宾馆用瓷基地、高级玻璃陶瓷耐火材料基地、装饰材料基地、建筑陶瓷基地、高新技术基地等六大生产基地。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工业陶瓷、建筑陶瓷竞相发展。产品远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率达到了60%以上,为我国陶瓷生产技术和陶瓷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淄博陶瓷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曾为我国陶瓷在国际上取得了第一枚质量金牌、第一枚创造发明金牌,在生产科研上也创造了不少“中国陶瓷之最”,有的还填补了世界空白。淄博陶瓷还被誉为“第三代国瓷”。

菊花纹和团花纹


扁菊花纹

洪武青花缠枝菊纹碗

一种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特指明洪武时期瓷器上的菊花图案。菊花是多子多福的象征,自古以来颇受人们的喜爱。菊花纹饰早在宋、元瓷器装饰中已经出现,花形近似团形。而洪武时期瓷器则将菊花形状处理成扁圆形,故称作扁菊花纹。

扁菊花纹外围通常为两层长圆形菊瓣,内层菊瓣为白色,外层菊瓣填色留出白边,花形清晰,时代特征鲜明突出,菊花的花蕊则画成椭圆形双线圈,内填网格纹。扁菊花纹常用青花或釉里红描绘在盘、碗等陶瓷日用品的内外壁,典型作品有洪武青花缠枝菊纹碗、釉里红缠枝菊纹玉壶春瓶等。

团花纹

斗彩团花纹马蹄碗

一种典型的陶瓷(器)装饰纹样,在隋代已渐成熟,常见有模印的团花纹饰。明清之时,团花纹再度盛行,其构图方式基本为对称排列,常见有团莲、团菊及一些不知名的植物纹饰。明代前期团花纹饰尚较少见,成化之后方大量出现,以斗彩团莲花为主,另有团菊、团灵芝等,表现手法有利用团形开光内填绘花卉纹和直接将花卉描绘成团花形两种,绘工精细,组织形式工整。清代团花纹饰以康、雍、乾三朝为盛。康熙朝在同一纹饰中分别绘有不同的植物花朵,如四季花卉一般,构图饱满,此为创新之举。乾隆、道光两朝团花纹马蹄碗较多,唯嘉庆朝少有。

淄博陶瓷:历史悠久工艺独特


位于鲁中部的新兴工业城市淄博,是古齐国的都城,是驰名世界的瓷都之一。这里生产的琉璃品和陶瓷制品不仅享誉国内外,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从发掘的北辛文化遗址看,早在公元前5100年,山东就有了制陶业。到公元前4000年大汶口文化时期,山东的制陶技艺已达较高水平。从出土的大汶口彩陶看,慢轮成型,能塑造鬻、鼎、觚、豆、钵、罐、盘、背壶等多种器形,能用土红、赭石、白垩士、碳黑等颜色在陶器上用直线、斜线、弧线精细地勾绘出各种规矩整齐的几何形纹、花瓣纹、八角星纹等图案。可以说,大汶口文化时期,这里已成为山东制陶的良好开端。而稍后的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2600年--前2000年),山东制陶业已可以生产黑色磨光、薄如蛋壳的黑陶,表明山东的制陶技艺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淄博陶瓷,据文献记载,盛于宋代(960年前后),“居人相袭善为陶”,遂有“瓷城”、“瓷都”的誉称。近几十年来,当地政府从继承祖国遗产和发展淄博经济出发,始终把陶瓷产业作为淄博的经济龙头来抓。近年来,“国际淄博陶瓷琉璃节”的连续成功地举办,使本已闻名于世的淄博陶瓷、琉璃成为海内外市场的抢手货。淄博的陶瓷、琉璃业在新科技的刺激下,在保存、继承传统工艺,不断挖掘恢复失传特色产品的基础上,大胆、成功地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新材质,开发新产品,使淄博陶瓷琉璃真正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一般说,淄博陶瓷是淄博陶瓷和琉璃的统称。如果按其工艺和产品,淄博陶 瓷和琉璃又有不同的历史和特点。下面,我们分类简述。

淄博美术琉璃 又称“料器”。它是以博山当地盛产的琉璃料条加工制作而成各种工艺美术晶的统称。史志和当地古代琉琉炉遗址发掘所得证实,博山美术琉璃的成批生产,至少已有600年的历史。明代万历年间,博山一带,料炉遍地,已是中国琉璃工艺晶的主要产区,清初,博山的琉璃制品“北至燕,南至百粤,东至高丽,西至河外,其行万里。”(清·孙廷铨《颜山杂记》)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诏令内务府造办处设立玻璃厂后,每年召博山琉璃工匠赴京服役,博山琉璃技艺遂流传北京。当时博山西冶街的城门上有“珍珠玛瑙翠,琥珀琉璃街”十个大字,很能说明博山琉璃的特色和当时玻璃业的盛况。

博山美术琉璃种类很多,主要分为料兽、刻花、花球、珠帘等大类。博山料器以历来能逼真地仿制各种玉石、玛瑙、珊瑚等宝物的材质而闻名,主要品种有晶莹夺目、色彩艳丽的各种琉璃花球和古朴凝重的鸡肝石料制成的花瓶、文具,在国外颇受欢迎,另外。黄玉般的鸡油黄也是难得的珍品。其他如各种套料雕刻的花插、烟缸、灯具以及各种料珠、手镯、挂坠等,更具有浓郁的民族和民间色彩,现择其要者述之:

料珠 是博山所产各种形式琉璃珠子的统称,因规格、制作工艺和价格档次不同分为三类:米珠类,又有圆珠、莲子珠、顼琏珠、瑶珠、佛珠等品种,而每个品种内又有多种形状和规格之分。如圆珠即有小米珠“二六”,“五钱”、豆型珠、帘子珠、建珠等10余种规格。擀珠类,形态和色泽都较特殊,工艺技术难度更大,以仿制各种名贵玉石为特色,有仿珊瑚珠、红玛瑙珠、松绿珠、猫眼珠、凤眼珠、猴珠、灯笼珠、料渣珠等等。管珠类,用拉制成细小的空心琉璃管切割而成,因管径的粗细、切割的长短、管料的色彩各异,也有多种规格和色泽。料珠是博山琉璃制品中历史久远,花式规格丰富、产量最大、最有特色的一个品类,长期以来一向是各民族各阶层人们所喜爱的装饰品。今已为国家规定应保证供应的民族必需品之一。

料兽 是博山琉璃制传统小型儿童玩具之一。它以狮、虎、狗、马、牛、猴、羊等为题材,长不足寸,塑形古拙冼练,憨态可掬,头部特大,四足粗状,身背板平,艺人们戏称为“小板凳。”用色则大红大绿。也有一种体形较大,重达二三斤的,当地人称为“狮豹”。它色彩艳丽,形色生动,有民间狮舞之风貌,是传统料兽的代表作。博山传统料兽,民间文化特色浓郁,雅俗共赏,不仅在民间流传极广,而且也素为国内外美术界、民间艺术界和民俗学界人士所共珍。

料玉盆景 是博山美术琉璃品种之一,用玻璃料制成仿玉石纹采下端带有小孔的花瓣、叶片和枝干,以细金属丝串缀成整枝花木,放入花盆而成,宛如名贵玉石雕刻的仿玛瑙、珊瑚、茶晶、紫晶、芙蓉石等的花朵,仿墨玉、岫玉、金星石等叶片,是观赏性的装饰工艺品。

堆花料器 是博山美术琉璃传统品种之一。在刚成型的器物需要装饰花纹的部位,迅速粘上软化好的色料,并立即用钳、剪、铁片等小工具以拉、剪、搓、塑等方法塑出多浮雕似的花、叶或禽鸟等形像,稍加整形后放入退温箱内逐渐冷却即成。器形简洁流畅,花饰自然生动,可作为花瓶、花插、烟具、台灯座等,既可实用又有观赏价值,是一种普及性的琉璃工艺美术品。

套料刘花 也称“套料雕刻”、“套色琉琉雕刻”。以两层以上彩色琉璃高温融套制成器皿的坯胎,经退温冷却后,再用传统的玉石雕刻技艺用器表按设计的图案逐层精心雕磨,刻掉图案以外的套料,保留最内层色料,衬托出已刻好的不同色料层的图案花纹,具有浮雕艺术效果。最后再经抛光,整个器身和不同色彩的花纹都晶莹滋润,宛若玉雕。器形虽多为壶、瓶、罐、坛、盘、盒等,但一般都不作实用,是一种较为贵重的陈设工艺品。“套料雕刻”是博山美术琉璃品中独具特色的雕刻品种。

鸡肝石 是博山美术琉璃品中特有的一种著名色料,因其色如鸡肝、纹如佳石而得名,特点是在大片紫红色中隐有姿态万千的黑色斑纹,有的如重峦迭蟑,云影水痕,有的如古木奇石,繁花纤草,天趣盎然,令人遐想。它最适合制作格调高雅的器物,如成套文房用具,既是实用品,又是古朴凝重、典雅大方的案头陈设艺术品,历来受国内外文化艺术界人士珍爱,并多次作为高层次工艺品参加全国和国际展览,广受赞誉。

鸡油黄 博山美术玻璃中名贵色料之一。它光泽晶莹如玉,滋润欲滴,色黄似鸡脂,艳丽而不浮华,天然玉石中无此色,所以愈益显得珍奇。此料多用以制成造型古朴端庄的瓶、壶、罐、盒、盘等器皿,刻以浮雕花纹。含蓄蕴藉,格调高雅,是盛销的高档美术琉璃工艺品。

淄博美术陶瓷 淄博陶瓷与琉璃并称双珍,且历史比琉璃要早得多,称誉海内外的时间也长得多。在宋代,淄博被誉称“瓷都”,不仅因其遍地瓷炉,居人相袭善陶,陶瓷产品丰富,更重要的是研制生产出了“两点瓷”(也称“油点瓷”或“天目釉”)、“茶叶末釉”等历来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的稀有瓷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淄博人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除恢复了几种历史失传的名贵色釉,成功地仿制了“龙山文化”的蛋壳陶之外,还创造了“红金晶釉”、“鸡血红釉”、“金星釉”和几十种黑釉变化釉。在陶瓷彩绘基础上,解决了自古以来乌金釉上不能加彩绘的难题,种类不断丰富,各种浮雕、堆雕、圆雕题材广博,人物、动物、花卉、博古文物,式样俱全,园林陶瓷古朴而新颖。并首创粉装饰画挂盘和人物肖像刻瓷挂盘,多次作为国家领导人出访时赠送外国国家元首的礼品。

在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一下“雨点釉陶”。“雨点釉陶”产于博山,始于宋代,因漆黑的釉色表面上星布着斑点而得名。如果用雨点釉陶器盛茶水,则斑点便象金星般熠熠发亮。雨点釉陶当时盛行于世,并流传东瀛,为日本人所珍爱。其后,全国兴起青花白釉瓷,油滴瓷制作技艺逐渐湮没失传,后人虽曾多次努力试验,但仍未恢复。本世纪20年代,著名博山陶瓷艺人侯相会经多年反复探索实验,直到1936年才取得成功,博山“雨点瓷”自此扬名海内外。其技艺特点是:在点亮似漆的底色上,疏密有致地遍布小如粟米大如黄豆的银白色圆点,以茶水入器,器内金光熠熠,如注入清水或白酒,则银星闪耀,映日视之,晶莹夺目,器形端庄凝重,古抽朴雅,有宋代遗韵。现在侯老艺人已谢世,幸喜绝技后继有人,博山美术陶瓷厂生产的雨点釉陶器有双龙瓶、天球瓶、柳叶瓶,以及盘、盏、茶具、文具、酒具等种,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

世界闻名的中国陶瓷


明代青花海水龙纹扁瓶,故宫博物院藏。其装饰采用了刻划龙纹与青花彩绘相结合的手法,两条白龙在蓝色的海浪波涛中追逐飞舞,神奇生动。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陶瓷是中国传统工艺中最重要的工艺品种之一。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就已制作和使用陶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原始瓷器就已经出现。就工艺而言,陶和瓷是一种工艺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瓷是由陶发展而来的。两者在原料、烧成温度和物理特性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区别。瓷器出现后,陶器并没有终止生产,而是形成了两个支流各自发展。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杰出的工艺品种彩陶已经出现,此时的文化被称为彩陶文化,因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亦称为仰韶文化。彩陶是一种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纹样,造型优美,装饰精巧。彩陶的分布很广,较为著名的有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中下游和淮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距今4500—6400年)、长江中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其中以仰韶文化最为发达。彩陶以装饰见长,由于当时人们多将器皿置于地上,于是彩陶的装饰带往往偏上,并考虑了俯视、侧看等不同的装饰视角,以体现完整的效果。

彩陶工艺衰落以后,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地区兴起了以黑陶为特征的黑陶文化,它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县,因此也称为龙山文化。黑陶的制作工艺已采用轮制,这项重要的技术革新使器形浑圆工整、器胎厚薄均匀,并提高了制陶生产力。此时,封窑技术已被掌握,而且陶窑有所改进,火口很小,火膛较深,利于增高窑室温度。黑陶工艺色彩乌黑、器体轻薄、器表光亮、易于穿绳或附加手持的器耳等。由于黑陶的陶胎是灰黑色的,不易装饰,所以它往往以造型取胜。

原始瓷器最早出现于商代,釉色青绿略带黄褐色,但其原料处理和坯泥炼制仍比较粗糙。东汉后期,瓷器工艺进入成熟阶段,浙江出现专门的瓷窑,成为青瓷的中心产地。六朝时期,青瓷一统天下,烧造的地域进一步扩大。

北朝晚期,白瓷的成功烧造开创了中国陶瓷史上的新纪元。隋唐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商业贸易空前繁荣,推动了制瓷业的进步和瓷器市场的扩大,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器生产格局: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以越窑最为典型,瓷胎轻薄致密,釉质温润如玉;北方邢窑白瓷是“北白”的代表,瓷胎坚实致密,色白如雪,叩之发出金石之声。唐三彩色彩斑斓,种类繁多,是唐代陶瓷中风格独特的一枝奇葩,其中既有生活用品,又有随葬品。到了唐末五代时期,中国陶瓷史上开始出现了名窑林立的局面。

彩陶工艺衰落以后,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地区兴起了以黑陶为特征的黑陶文化,它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县,因此也称为龙山文化。黑陶的制作工艺已采用轮制,这项重要的技术革新使器形浑圆工整、器胎厚薄均匀,并提高了制陶生产力。此时,封窑技术已被掌握,而且陶窑有所改进,火口很小,火膛较深,利于增高窑室温度。黑陶工艺色彩乌黑、器体轻薄、器表光亮、易于穿绳或附加手持的器耳等。由于黑陶的陶胎是灰黑色的,不易装饰,所以它往往以造型取胜。

原始瓷器最早出现于商代,釉色青绿略带黄褐色,但其原料处理和坯泥炼制仍比较粗糙。东汉后期,瓷器工艺进入成熟阶段,浙江出现专门的瓷窑,成为青瓷的中心产地。六朝时期,青瓷一统天下,烧造的地域进一步扩大。

北朝晚期,白瓷的成功烧造开创了中国陶瓷史上的新纪元。隋唐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商业贸易空前繁荣,推动了制瓷业的进步和瓷器市场的扩大,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器生产格局: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以越窑最为典型,瓷胎轻薄致密,釉质温润如玉;北方邢窑白瓷是“北白”的代表,瓷胎坚实致密,色白如雪,叩之发出金石之声。唐三彩色彩斑斓,种类繁多,是唐代陶瓷中风格独特的一枝奇葩,其中既有生活用品,又有随葬品。到了唐末五代时期,中国陶瓷史上开始出现了名窑林立的局面。

宋代是一个名瓷辈出的时代,新兴瓷窑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国各地,地方风格浓郁,逐渐形成六大窑系,即北方的定窑系(今河北曲阳)、耀州窑系(今陕西铜川)、钧窑系(今河南禹县)、磁州窑系(今河北磁县)和南方的龙泉青瓷窑系(今浙江龙泉)、景德镇青白瓷窑系(今江西景德镇)。定窑印花白瓷构图严谨,耀州窑刻花青瓷犀利潇洒,钧窑瓷窑变姹紫嫣红,磁州窑黑地白花瓷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龙泉青瓷葱翠欲滴,景德镇青白瓷晶莹剔透,它们为中国陶瓷开辟了新的境界。此外,宋代盛行斗茶,黑釉茶盏因便于衬托白色茶沫观察茶色而受宠一时。茶具由此具有了超越实用功能的风雅价值,其中以福建建窑兔毫盏最为突出。

元、明、清三代是中国陶瓷工艺发展的新阶段,造型多样,釉色缤纷,装饰华丽,彩瓷大量流行。彩瓷可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釉下彩是指在釉下进行彩绘,即在胎体上彩绘之后再罩上一层无色透明的釉,以1300℃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其特点是色彩光润柔和,清淡雅致,同时彩在釉下不易磨损,不易变色。但由于釉下彩的色料要经高温烧成,而能经受高温的色料并不多,所以它的品种远不及釉上彩丰富。釉下彩为唐代长沙窑所首创,宋元以后,出现了包括青花、釉里红等在内的许多新品种。釉上彩是在已烧好的瓷器上进行彩绘,再在窑中烘烤而成,由于烘烤温度不高,经受得起这种温度的色料很多,因而色彩极丰富。但由于是装饰在釉上,釉上彩经摩擦或与酸碱接触之后,易褪损变色。釉上彩首创于宋磁州窑,始称“宋红绿彩”。到了明代,釉上单种彩和多种彩的制作已经很发达。入清以后,釉上彩的创新更多,有古彩、珐琅彩、粉彩等。

元代的釉下青花瓷和釉里红很有特色。瓷都景德镇在元朝时崛起,青花驰名天下。青花是用钴盐类金属颜料绘制的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器,只使用一种颜色,一次高温烧成,工序较为简便,因此在瓷器装饰上应用广泛。由于调色浓淡、用色层次不同,青花的艺术效果如同民间蓝印花布一般,既简朴又典雅,既丰富又统一,广受人们喜爱,自元以后成为中国陶瓷的主要品种。青花装饰题材多为传统水墨画,明净素雅,极具风韵;受到当时戏曲小说的影响,题材还有历史人物、小说传奇等。釉里红因其红色的釉下彩而得名,最初是自然形成的色釉效果,后来成为人工装饰品种。釉里红色彩华丽,气氛热烈,符合中国的传统欣赏习惯,自元代创烧以来,受到广泛欢迎。青花釉里红俗称“青花加紫”,即在青花纹饰间用铜红加绘果实、花蕊等,是元代景德镇创烧瓷器的杰出代表之一,以色彩绚美著称。由于烧成难度大,它一直被视为中国古瓷的名贵品种。

明代制瓷技术有了新的突破,陶车旋坯取代了竹刀旋坯,吹釉代替了蘸釉,大大提高了瓷器的质量与数量。加之经济和交通的发展,明代官窑民窑大量烧造,以满足宫廷享用、百姓日用以及外销的需求。明代以后的瓷器以白瓷为主,为陶瓷工艺的装饰开辟了广阔天地。景德镇仍是全国制瓷中心,此外浙江龙泉青瓷、福建德化白瓷、江苏宜兴紫砂陶等亦驰名国内外。其中,德化白瓷以佛像瓷雕最有特色;紫砂陶因紫砂泥色泽紫红而得名,以造型取胜,由紫砂陶制成的茶具让饮茶人爱不释手。

清代陶瓷在釉色方面品种增多,例如康熙时期(1662—1722)有红釉,雍正时期(1723—1735)有碧玉釉、胭脂水以及质白如雪、薄胎露光的脱胎器,乾隆时期(1736—1795)的釉色更是红、青、绿、黄、紫俱备,丰富多彩。在彩绘方面,古彩、粉彩、珐琅彩水平较高。古彩是康熙时期的重要品种,它继承明代五彩技法,色彩浓艳,层次分明。粉彩始于康熙年间,雍正年间最为发达,其主要特征是色调柔和淡雅,笔力精细工整。到清代中期,西方装饰艺术传到中国,洋彩开始使用。珐琅彩始制于康熙年间,最早用进口原料,亦称“洋瓷”。雍正时期,已能自己烧造原料。乾隆时期,珐琅彩的制作达到顶峰。珐琅彩的瓷胎是景德镇生产的,运到北京后施彩,进行第二次烧造。其彩料色泽晶莹,质地凝厚,用作装饰有凸起之感。除烧造中心景德镇外,清代陶瓷的生产几乎遍及全国,产品除了供应朝野需求外,还大量外销世界各国。明清时期的陶瓷发展,对今日中国陶瓷有着重大影响。

清明雨上的陶瓷世界


《历书》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故得名清明。”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节气。

说起清明节,人们脑海中总是会想起“清明时节雨飞,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一缕忧伤与哀思自然萦绕于心。

其实,古代诗词中涉及清明节的内容,不少都描述了古人欢欢喜喜过清明的景象。比如,王维就写道:“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柳永笔下的清明就更加热闹,简直是载歌载舞:“乍疏雨,洗清明。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盈盈,斗草踏青。”

可见,清明节是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久远的文化礼俗的。

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的活动。在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极具特色的节日。

今天,就让我们从古玩瓷器中,一窥古人清明习俗的二三踪迹。

在古代,清明祭祀的参与者不仅有平头百姓,还有君王大臣,大家都要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踏青郊游赏春光

放风筝:

在古代,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更是为了祈求放走晦气,消灾解难。许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把自己知道的灾祸疾病写在风筝上,然后等风筝升到天空中时就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飘逝,希望带走所有的秽气,带来好运。

蹴鞠在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宋徽宗也是著名的球迷之一,还养了一支自己的球队。而后,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好了,今天就介绍到这里吧。不过我们需要记住无论瓷上清明是怎样的风景秀美,或者千姿百态,文化要传承下去,美好的记忆也要传承。而这些藏品,就是最好的文化载体,永恒的记忆。

山东淄博陶瓷生产历史文化


陶瓷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中国陶瓷以其独特的魅力远播海内外,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淄博是齐文化的发祥地。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地位。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早在距今8000年前的“后李文化”时期,淄博地区就开始了陶瓷生产。西周初,齐国始专设“陶正”官,管理陶器生产,并在齐都城内设立制陶作坊,从事陶器的专业化生产。魏晋南北朝前后,淄博地区的陶瓷生产完成了由陶器向瓷器的过渡。唐宋时期,陶瓷生产技艺日趋精进,规模不断扩大,窑址星罗棋布,逐步形成了淄博特色,出产了一批颇有影响的陶瓷名品,寨里窑的青瓷、磁村窑的黑釉瓷、博山窑的绞胎和彩瓷等都曾名噪一时。明清时期,淄博陶瓷产品器型厚重,装饰独特,产销两旺,形成了以博山为代表的陶瓷生产和销售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淄博陶瓷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立足当地资源,开拓创新,开发出了滑石质瓷、高长石质瓷、高石英质瓷、骨质瓷等新瓷种,刻瓷艺术更是独树一帜,形成了淄博陶瓷的新特色,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工业陶瓷、建筑陶瓷竟相发展,产品远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我国陶瓷生产技术和陶瓷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刻瓷艺术为淄博陶瓷增色


“淄博人对陶瓷的情感可以用"特殊"来形容,因为我刚调到淄博的时候,与淄博的各界人士谈起陶瓷的时候,大家特别兴奋。后来了解到,虽然它占淄博G D P的比重不是很大,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是淄博的一张名片。”这是淄博市的一位领导在一次陶瓷会议上的一番话。“淄博陶瓷是淄博工业产业的根,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淄博陶瓷的文化内涵是任何一个产业所不能媲美的。当代国窑的标志是一些重要领域代表国家,除了日用陶瓷进入国宾馆等国家的一些场所,淄博的刻瓷大师的作品作为国家礼品赠送国际友人,所以,市委提出"淄博陶瓷 当代国窑"当之无愧!”被誉为“陶瓷书记”的淄博市原市委书记杜祥荣接受记者采访时,历数了在不同时期淄博陶瓷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特别提到了淄博的刻瓷艺术在“当代国窑”中的地位。

刻瓷艺术最早发端于乾隆宫廷造办的技艺,在光滑坚硬的瓷面上绘刻人物、花鸟和书法,它凝聚了书法、绘画艺术,也展示艺人刀法之美,还展现陶瓷作为刻瓷载体的工艺水平。刻瓷这门综合艺术所传达的特有的审美属性也使宫廷的刻瓷匠师们乐此不疲。1982年,被誉为淄博刻瓷“第一刀”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明文先生把刻瓷技艺带到美国田纳西州的世博会上,同一年,李梓源在德国第34届慕尼黑手工艺品博览会获得金奖,淄博的刻瓷艺术从此走向世界,让世界通过刻瓷艺术了解了淄博,淄博也因刻瓷艺术名扬海内外。淄博刻瓷传承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技艺和价值。

张明文先生开创了淄博刻瓷艺术的先河,他的作品内容新颖,构思奇特,随物赋形,一瓶、一罐、一碟、一盏,在他手里由于被赋予新的生命而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我国政府把淄博刻瓷大师的刻瓷作品作为国礼先后馈赠给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国内外许多艺术家、收藏爱好者也把刻瓷作为珍贵藏品收藏。

目前,淄博的国家级、省级刻瓷大师达到了100多位,其中国家级的大师20余位,这对淄博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淄博刻瓷大师已经成为“当代国窑”一朵奇葩。

世界上首枚陶瓷邮票


3月20日,奥地利邮政发行了世界上首枚陶瓷邮票(见图)。虽然之前通过网络搜索我们看到许多有关陶瓷邮票的新闻,但从权威部门发行的角度来说,此次的这枚邮票应该算陶瓷邮票的“开山鼻祖”。

这枚世界首创的陶瓷邮票属于“奥地利经典品牌”系列邮票,系为宣传奥地利著名的瓷器品牌奥格腾瓷器(AugartenPorcelain)而发行。奥格腾瓷器工厂是世界著名的瓷器制造商,其历史可追溯到1718年,已经有近300年的历史,也是欧洲的著名瓷器产地之一,其创立初期就开始使用的装饰图案“维也纳玫瑰”,也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经典设计图案,这也是为什么此次陶瓷邮票上的图案就是“维也纳玫瑰”。

据介绍,印刷邮票所使用的“纸张”—陶瓷系在奥格腾瓷器工厂以960摄氏度的高温烧制24小时制造而成,其后上釉并在更高的温度下进行釉烧硬化。邮票图案是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印上去的,为保证邮票图案(也就是陶瓷图案)的色牢度和对比度,相关色彩也要被加热至820摄氏度的高温。在以上的陶瓷邮票制作过程中,除了由于要在短时间内大量制造无法手工绘制图案而采用丝网印刷技术之外,其余采用的都是传统的奥格腾瓷器制造工艺和流程。

除了陶瓷邮票之外,近年来奥地利邮政还发行过水晶邮票、刺绣邮票、陨石邮票、3D邮票等新奇邮票品种。袁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