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美家美瓷砖 > 导航 >

哥窑中的极美藏品

哥窑中的极美藏品

美家美瓷砖 怎样鉴别宋代哥窑的瓷器 美缝瓷砖

2020-06-12

美家美瓷砖。

2011年7月4日,国家一级文物宋代哥窑代表作品青釉葵瓣口盘在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发生损坏事故。26天之后,故宫才承认损坏珍品文物一事。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平视图。资料图片

文物原属:宋代哥窑烧制,为宫廷御用瓷器。

文物现状:清宫旧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家一级文物,编号“6817故145365”。2011年7月4日损坏。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宋,高4.1cm,口径20.2cm,足径7.5cm。

盘呈六瓣葵花式,浅腹,坦底。腹壁向里凸出6道棱线,圈足亦随腹壁起伏变化。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圈足露胎处呈黑褐色。

此盘造型优雅、大方,线条富于变化,为哥窑的代表作品。 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在文物定级中被定为“一级乙”。

哥窑是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对哥窑的课题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然而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哥窑,神秘的残缺美


哥窑又名哥哥窑、琉田窑是中国古时五大瓷窑之一,为宋代浙江处州人章生一在龙泉琉田创建的瓷窑。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图为哥窑八方贯耳扁瓶

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对哥窑的课题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然而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图为哥窑八方碗

流传于世的“哥窑”经典器大多源自清宫旧藏,由于这批器物与古文献中的记载的“哥窑”特征不符,而且没有考古资料佐证,因而造成了中国陶瓷史上最大的悬疑。图为哥窑胆式瓶

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图为哥窑葵花洗

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因为土质含铁量较高,烧胚时发生氧化,瓷器胚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图为哥窑青釉贯耳瓶

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图为哥窑青釉弦纹瓶

“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图为哥窑青釉鱼耳炉

哥窑


【概括介绍】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遗憾的是,宋哥窑的窑址,至今还没有被人们发现,我们只有从传世作品上去解读哥窑的历史。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因为土质含铁量较高,烧胚时发生氧化,瓷器胚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称“紫口铁足”。一般来说,大器小开片者和小器大开片者颇为珍贵。由于哥釉瓷细致、精美,以后各代对它都有仿造。特别是到了清代,还出现了一个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后期,哥釉明显地不如清前期,颜色越来越深,开片越来越细碎,釉面甚至出现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质也变得疏松。

【名称由来】

相传宋代龙泉章氏兄弟各主窑事,哥者称哥窑,为宋代名窑之一。窑名最早见于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一书,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稿》称“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极碎”;《处州府志》又载:“从其兄其生一,所主之窑,皆浇白断纹,号百极碎,亦冠绝当世”,曹昭《格古要论》,“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

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卷六“镇仿古窑考中关于”哥窑的记载,哥窑,宋代所烧,本龙泉琉田窑,处州人章姓兄弟分造,兄各生一,当时别其所陶,曰哥窑。土脉细紫,质颇薄,色青浓淡不一。有紫铁足,多断纹隐裂如鱼子。釉惟米色、粉青两种,汁纯粹者贵,唐代《肆考》云:古哥窑器,质之隐纹如龟子,古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碎器纹则大小块碎。古哥器色好者类官,亦号百极碎,今但辨隐纹耳,又云汁釉究不如官窑。”

清代《南窑笔记》“哥窑”条记载:即名章窑,出杭州大观之后,章姓兄弟,处州人也,业陶,窃做于修内寺,故釉色仿佛官窑。纹片粗硬,隐以墨漆,独成一宗釉色,亦肥厚,有粉青、月白、淡牙色数种。又有深米色者为弟窑,不堪珍贵。间有溪南窑、商山窑仿佛花边,俱露本骨,亦好。今之做哥窑者,用女儿岭釉加椹子石未,间有可观,铁骨则加以粗料配其黑色。由此,哥窑铁足,釉面莹润多断纹,风格特征近类南宋官窑。哥窑器以纹片着称,其中多为黑黄相交,俗称金丝铁线。

龙泉黑胎青瓷可能就是明清文献中的哥窑


中国古陶瓷学会2011年年会暨龙泉窑国际学术研讨会总结会揭开哥窑神秘面纱,龙泉黑胎青瓷可能就是明清文献中所述的哥窑。参加总结会的有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王莉英,副会长袁南征、孙新民、李建毛、粟建安、沈岳明、李广宁及全体参会会员。

本次会议是在龙泉枫洞岩窑址、瓦窑垟窑址的考古发掘,及龙泉窑核心地区考古调查尤其是生产黑胎产品窑址调查取得的重大成果基础上召开的。龙泉窑考古队初步判断龙泉黑胎青瓷可能就是明清文献中所述的哥窑。对于这一成果,与会专家给予了积极回应。不少专家认为,龙泉窑考古队的考古发掘成果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做的初步研究,无疑深化了对于龙泉窑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也拓展了对于哥窑学术问题的研究视野,他们的发现和研究值得高度重视。

关于龙泉窑的空间分布,专家们认识基本一致,即龙泉窑主要分布于瓯江流域,其主体遗存和瓷业生产中心分布在龙泉市,而龙泉市作为核心区的大窑、金村、溪口产品质量最高。在龙泉窑的出现时间上,主要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龙泉窑始烧于唐代,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金村等地生产的刻划花淡青釉青瓷是最早的龙泉窑产品,其时代在五代末到北宋早期。

龙泉窑的分期也是此次会议众多专家关注的焦点之一,专家们最后得到了大致相同的分期结果,即南宋至元代早期是鼎盛时期,明中期以后式微,而明代早期是最后一个高峰,期间烧制了高质量的宫廷用瓷。

专家们还认为,由于龙泉窑窑址数量众多,规模庞大,产品质量高,在国内外均有大量的龙泉窑产品出土,国内江西、广东、福建出现了仿烧龙泉窑青瓷窑系,而龙泉窑的青釉制造、釉下刻花等技术还传入日本、朝鲜、越南、泰国、伊朗、土耳其、埃及等国家,对当地青瓷制造技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藏品分享活动在陶瓷资讯中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


陶瓷资讯事业的重要性

各种形式的藏品分享活动,在国内与国际的很多平台操纵下,有着经常性的特点,虽然各种类型的藏品进行分享,给受众带来的是不一样的感受,但是在整体性的基础之上,藏品分享活动,也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关注度极高,影响也非常大。所以在陶瓷资讯的组织中,藏品分享的资讯内容,一直占有着非常大的比例,而且有着很强的经常性特点,结合实际进行广泛的传播,也是对藏品分享本身的一个意义推动。

来自国际和国内的陶瓷类信息,综合性很强,个性特点也很明确,尤其是从居高不下的资讯信息主题来看,藏品分享,是对收藏人的一种认可,也是对藏品艺术价值更好的展示。藏品分享享受一种特别有意义的活动,来自于不同国家地域的各类陶瓷藏品,艺术价值极高,与现代艺术品的创作这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整体的陶瓷产业进步,也需要传统陶瓷精品的支撑。

发展陶瓷事业,陶瓷资讯的作用是十分积极重要的,尤其是各类艺术作品活动,陶瓷大师们的作品分享,陶瓷藏品的各类展示,让现代人感受不同时代特色的陶瓷作品,体验一种完美的质感,还有就是充分体验一种艺术之美,用一种资讯的方式,进行广泛的艺术传播,达到推动产业发展,传承陶瓷文化的目的,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把握好各种机会,这是一个时代进步的需要。

谜团重重的哥窑瓷器在拍卖中竟领跑宋代瓷器?


"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

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炉、尊、洗及碗、盆、碟等。多见仿古造型,底足制作不十分规整,釉面常见缩釉和棕眼。

而《中国陶瓷史》这样叙述:造型有各式瓶、炉、洗、盘、罐等。论胎有厚薄之分,其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胎色有黑灰、深灰、浅灰、土黄多种色调,釉色也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各色。从时间上讲,这里应有早晚之别,从产地说也有恐非一个瓷窑的作品,情况是比较复杂的。

记载"哥窑"的古文献主要有:元代的《至正直记》,明代的《格古要论》、《遵生八笺》,清代的《博物要览》以及明代的《浙江通志》等。但究竟哥窑窑址何在?性质如何?一直是陶瓷史研究中众说纷纭、悬而未决的问题。

流传于世的"哥窑"经典器大多源自清宫旧藏,由于这批器物与古文献中的记载的"哥窑"特征不符,而且没有考古资料佐证,因而造成了中国陶瓷史上最大的悬疑。

为区别于明、清文献中所记载得哥窑(龙泉章生一窑),宫中名为"哥窑"的传世品,后世鉴赏家称其为"传世哥窑"。

由于原来被认为哥窑的龙泉黑胎开片瓷被认为是"龙泉仿官"和"龙泉官窑",宋代似乎就不存在哥窑,文献关于哥窑的记述被认为是以讹传讹。然而,仔细研究和分析,就会发觉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其关键在于"龙泉官窑"和杭州郊坛下官窑孰先孰后的问题并未真正得到解决。由于"龙泉官窑"的立论建立在"龙泉仿官"的基础上,认为仿官是不可能的,却又与官窑相一致,自然是官窑,并认为杭州郊坛下不能满足朝廷之需,再在龙泉烧造以充不足。这一观点很自然地派生出杭州郊坛下官窑早于龙泉官窑的定论。

然而,没有足够的考古资料证明这一观点,并由此还引发出种种疑团:郊坛下不能满足朝廷之需,为什么不就地扩充、就近扩充,而要到千里之外的龙泉建窑烧造?宋室南渡带来了北方工匠,他们惯于圆窑用煤烧造,何以能在杭州建立龙窑用柴烧造?文献关于哥窑的论述难道一定都是空穴来风吗?哥不能仿官,但官却可以仿哥,各朝各代的官窑都建立在民窑的基础上,难道就不存在官仿哥的可能吗?宋室南渡,皇帝漂泊13年,这期间南渡窑工在何处生存?如何生存?是吃皇粮还是自谋出路?这些疑问最终都聚焦在龙泉最初的黑胎开片瓷的年代和性质上,也就是说龙泉最初的黑胎开片瓷会不会是皇帝颠沛流离的十余年中北方工匠和龙泉窑工技艺结合的产物?

"哥窑"是中国五大名窑中唯一未解谜底的瓷窑,而哥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哥窑烧制技艺成为揭开哥窑秘密的关键课题。众多权威专家认为:当今中国,"叶氏哥窑"制瓷作坊所研究的成果在该领域最具代表性。

叶氏哥窑瓷器制品能够代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进行交流。

2014年5月份,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国家文化部与法国文化机构在法国达芬奇博物馆举行了名为《2014中法工艺大师巅峰对话》的文化交流活动。叶氏哥窑的六件瓷器精品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应邀参加该交流活动。

哥窑文化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叶氏哥窑制瓷技艺能够充分表现哥窑文化的深厚内涵,这在需要文化大发展的当今时代显得弥足珍贵。

叶氏哥窑烧制技艺是当代瓷器文化发展的新动力。

在中国瓷器界最具代表的专业博物馆之一的"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于2014年6月至9月举行了名为"太璞古香"的传世哥窑传承展(暨叶氏哥窑制瓷技艺成果展)。展览展示了叶氏哥窑几十年研究的经历和传世哥窑的技艺特征,展出了一百多件仿宋哥窑制品,为广大瓷器爱好者展示了传统瓷器艺术的新天地,弥补了中国瓷器文化的一项重要空白。展览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好评。

叶氏哥窑制瓷技艺研究成果将成为当代哥窑瓷器艺术的里程碑。

列丛书中专门收录了《太璞古香》叶氏哥窑瓷器精品集。该系列丛书旨在引导广大文化艺术爱好者正确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叶氏哥窑瓷器精品集的出版,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今社会对传统瓷器艺术及烧制技艺的重视。该书收录了180余件叶氏两代人经历几十年所制作的瓷器精品,以及关于当代哥窑制瓷技艺的论文。该书的出版成为了当代哥窑瓷器领域的重要事件。

北京保利秋拍中推出的“佞宋”专场,一件元哥窑倭角方洗以260万元起拍,2300万元落槌,加佣金2645万元成交,超最低估价9倍之多。

此件倭角方洗,造型小巧可人,四方倭角,斜直壁,器身随口沿起伏凹凸变化,内外满施灰青釉,所敷施釉色厚润犹如凝脂,宝光内蕴,仔细观察可见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后世鉴赏家称之为“聚沫攒珠”,最为令人称道。周身纹片致密,静穆古雅,深者呈紫褐色,浅者则为金黄色,大小纹片相间,深浅两色交织,遂成典雅美观的“金丝铁线”。底部四倭角处各有一支钉痕,可见黑褐色胎骨,细腻坚质。哥窑多为精巧之物,常入文房清供,其中作为笔洗使用,更是后世文人所推崇。

哥窑真品数百年来深得世人珍视,当中能得以目睹真容、抚鉴亲赏者寥寥无几,故明中后期摹古成风,精仿者颇具宋哥遗韵。入清以降,好古天子乾隆皇帝品鉴内府旧藏文物时对哥窑颇为推崇,在《清高宗御制诗集》中其曾对历代陶瓷赞咏诗共190首,其中赞咏哥窑为二十首。诗文之中流露出其对哥窑独特之珍爱。乾隆皇帝曾如此赞颂和推崇哥窑,反映了哥窑在艺术上追求质朴无华、淡雅自然,极易触动文人内心深处,正因为如此才得以铸就了中国陶瓷史上一段不可泯灭的精彩传奇。

传世哥窑多藏于博物馆,拍场屡现天价

据了解,传世哥窑以仿三代铜器造型为主,常见的有胆式瓶、贯耳长颈瓶、弦纹瓶、八方贯耳瓶、葵花口盘、葵花口洗、双鱼耳炉、三足炉、菊瓣口盘和圆口碗、盘等。仅收藏在台北故宫、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等少数博物馆。传世哥窑胎体较厚,胎质细腻,胎呈黑、深灰、浅灰、土黄等色。釉色有灰青、月白、深灰、青黄和米黄。釉质肥润,有油酥光和缩釉小坑。釉面开裂有不规则的细碎纹片,纹片呈黑、黄二色,浅黄色的为“金丝”,深黑色的为“铁线”,俗称“金丝铁线”。

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哥窑因工艺复杂、身世神秘,所以传世量最为稀少。据估算,宋代传世哥窑目前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仅几百件,以致多年来拍卖市场屡屡出现哥窑逐高的天价。2004年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哥窑六瓣葵花盘,被一日本收藏家以146万美元购得;2010年苏富比在伦敦以100万英镑拍过一件宋代哥窑瓷。宋哥窑鱼耳炉北京荣宝斋2009年拍出1008万 ;近年最贵的有成交记录的价格大约是300多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000多万元。

对于藏家来说,拥有一件宋哥窑足以傲视同侪。1992年,佳士得(香港)拍卖过一件宋代哥窑八方贯耳瓶,虽然当时有人持不同看法,但仍拍出1000万港元以上的价格。就算是清代仿品,如今的价值也十分惊人,2006年,一件清雍正“仿哥窑八卦纹龙耳宝月瓶”以23.2万英镑成交。随着亿元古董时代的到来,哥窑这种高古瓷的价值不可限量。

2017年,元哥窑倭角方洗以2645万元成交,再次刷新哥窑瓷器拍卖纪录,业界预测,哥窑瓷器价值仍待挖掘。

怎么分辨真伪哥窑、哥窑的特征主要哪几点?


哥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稀世珍品,明代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对哥窑的课题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然而到现在未找到确切窑址。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随着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充实,对哥窑的认识已渐趋清晰。然而;由于缺乏同代文献,且后代文献常是一鳞半爪,零零碎碎,有的还互相矛盾,仍无法揭开层层面纱,呈现它的真实面目。

主要特征:

哥窑其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其二、“ 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其三、“ 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官、哥釉气泡密集似"攒珠",是指哥窑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表上。这类特征不易模仿。

其四、“ 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传说之一

关于金丝铁线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宋代龙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亲。章村根的擅长制青瓷而闻名遐迩,生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学、吃苦,深得其父真传,章生二亦有绝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后,兄弟分家,各开窑厂。

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厂即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开的窑厂即为弟窑。兄弟俩都烧造青瓷,都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筹,烧出“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下,其声名传至皇帝,龙颜大悦,钦定指名要章生一为其烧造青瓷。

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进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掺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他惊呆了,满窑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都开裂了,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像鱼子,有的像柳叶,有的像蟹爪。

他欲哭无泪,痛定思痛之后,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浓浓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纹马上变成茶色线条,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纹立即变成黑色线条,这样,不经意中形成“金丝铁线”。

哥窑青瓷的介绍


哥窑瓷器的胎色有深灰、浅灰、黑灰和土黄等多种色泽,釉色更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的不同,而以油灰为主。其主要特点是釉面布满龟裂的纹片,通常称之为“开片”。这种由细小裂纹所形成的片纹,大小有别、裂纹颜色的深浅也不一。由于器形的不同和釉料收缩区域的不一样,在器物上造成了外观效果的差异,即由于纹片的交错呈现各种不同的形状:形成所谓细眼者俗称“鱼子纹”;纹片细碎者也叫“百圾碎”;较粗疏的黑色龟裂和细密的黄色裂纹交错着,呈现深浅颜色层次的碎纹,叫做“金丝铁线”。总之,它们舆底色形成色泽上的对比,深浅相近、条块分明,非常自然贴切。一件器物的周身布满这种碎裂的纹片,它好像隆冬江河中的冰裂变化万千,在艺术上别具一种古朴、自然的天趣,富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宋代哥窑青瓷就以其自然的开裂现象而博得人们的喜爱。

哥窑瓷器釉面所产生的纹片,本属于烧造工艺上的一种病态,它是由于胎体和釉面的膨胀系数不一致所造成的。一件瓷器如果膨眼系数一致、釉面没有裂缝、胎与釉的结合紧密,那么出色作品的坯釉就具有浑然一体的效果。但当胎的膨胀系数比釉的膨胀系数小到一定程度时,釉就会在烧成后的冷却过程中形成裂纹。哥窑青瓷器物上的开片就是这一原因所造成的。可是这一烧成中的弊病—釉面所产生的大小、疏密的块面分割,即使哥窑青瓷形成一种自然的裂纹美,这就犹如画家变败笔为神奇一样,给哥窑青瓷器物增添了生机,在当时它给人们以一种崭新的艺术享受。

藏品掌故说定瓷


古器皿以瓷为上,这也是我们泱泱大国“CHINA”的来历。

浩瀚的瓷海中,定窑之瓷,惟以装饰见长,又尤为古人今人所推崇。古有“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之句,今有“晶莹薄壁似轻沙,细看全无半点瑕。敲若磐音飘古刹,收藏中外悦千家”之语。定窑,坐落在河北省曲阳县,古代吏属定州管辖,故称定窑。始建于唐,兴于宋,宋辽之战后失于元。定窑遗址,规模宏大,堪称奇观:东起北镇(龙泉镇)通天河畔,西燕川山下,方圆20华里,当地民间称“一溜十八坡”。相传:早年间“大窑”(官窑)三千六,小窑(民窑)如牛毛。从现存遗址看,定瓷当年产量大不用说,产品精更有佐证,

现存刻有“官”、“新官”、“尚食局”、“凤华”、“聚秀”、“定州公用”等字款足以证明,当时定窑瓷器几乎覆盖了整个宫廷和国家有关部门,而且人皆以拥有一件定瓷为荣。

古定瓷造型设计多用“纵”法,线形多直立,讲究挺拔俊美,少妩媚婀娜。既不随汉唐的强健深透,也不似后代明清的繁琐累赘。定瓷除盘碗两大类外,尚有瓶、罐、尊、枕、人物等。现藏品为数虽少,但很精美。如刻花梅瓶、孩儿枕(均为北宋后期,藏故宫博物院)、剔花折枝牡丹枕(金,藏定州博物馆)。

定窑刻划花是定窑形成风格的主要表现形式。现存的大规模窑址残片中,60%—70%为手刻花纹,讲究用刀和刀法,用刀同中国画(写意)用笔极为相近,提按顿挫、翻转仰卧,八面来风。刀线分长短,有变化,刀法别深浅,见韵律。刻划花刀法的使用驻刀有痕,锋回路转,徐疾有致,与北宋文同的写竹用笔暗合。

定瓷印花华贵庄重,不像刻花那样在一件器物上尽情地表现个性和灵感,而是先把图案进行基础性加工,制成陶范,然后再往湿坯上压印,工艺要求十分考究。上海博物馆所藏北宋后期的“印花云龙盘”,其龙像威严勇猛欲动,白云缭绕一派祯祥。南京博物馆藏南宋印花鸳鸯莲花双鱼碗、曲阳文管所藏北宋后期印花狮子戏球盘均根据不同景物赋予不同手法,寓动于静,平中见奇。

定窑根飘逝水八百载,中间很少有人问津。1972年,曾参与侵华战争、号称“中国通”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问起自己当年驻守且知之尤深的定窑,当时周恩来总理回答“正在恢复”。从此,定瓷真正开始新的生命。

然而,几百年的定窑生产史从萌生到泯灭,有关技术工艺连片言只字也未存留,“恢复”其实意味着从零起步。定瓷的新生,必须提到三个人:陈文增、蔺占献、和焕。他们都是保定地区工艺美术定瓷厂建厂初期的骨干,也都是视定瓷为终身事业的有心人。凭着定窑残留的无数碎片,凭着到各个博物馆的无数次临摹,凭着在深山中淘尽山石的决心,他们一步步走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1984年1月15日,香港各大媒体聚焦九龙尖沙咀的新港中心,同时发布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河北艺术陶瓷展”会上,沉寂800多年的定瓷重现光彩,其艺术风格“比宋时有过之而无不及”。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哥窑中的极美藏品》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哥窑中的极美藏品》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美家美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