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景德镇清代镇窑复烧开窑成功认证仪式举行

景德镇清代镇窑复烧开窑成功认证仪式举行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0-09-01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清代镇窑复烧开窑成功认证仪式举行

6月16日是我国传统端午节,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舞龙彩船,锣鼓齐鸣,一片民俗节日的热烈气氛,景德镇清代镇窑(第2窑)复烧开窑认证仪式隆重举行。首都博物馆张鹏主任代表首都博物馆接收了镇窑(第2窑)复烧的6种12件复仿制首都博物馆康熙、雍正和乾隆年间的古瓷藏品并宣读了收藏证书。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西省佛教协会会长纯一法师,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于平,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王国聘教授,江西日报社副巡视员赵抗援,景德镇市政协副主席王祖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黄卖九、赖德全,邓希平等嘉宾出席仪式。

据了解,清代镇窑(第2窑)的复烧是古窑民俗博览区和中国首都博物馆共同进行的,景德镇市文博专家和首都博物馆文博专家紧密合作,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60乡位老艺人共同参与。瓷坯成型生产进行了半年多,6月1日开始满窑,6月9日封窑门,6月12日点火。经过一昼夜的烧炼,在烧窑把桩师傅的判断下,13日12时15分歇火。经2天的冷却后,复烧开窑认证仪式在今天举行。

在期待而热烈的气氛中,景德镇清代镇窑里的一排排匣钵被20多位窑工从高到低搬出,万件瓷坯经过烈火的烧炼蜕变为精美的瓷器,引起了人们的一阵阵欢呼。开窑认证仪式上,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张茄兰、首都博物馆业务部主任龙宵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卖九、赖德全对出窑瓷器进行了品赏鉴定,他们一致认定,出窑制品质优良,复烧获得成功。

北京市文物局充分肯定了镇窑复烧活动,高度评价了古窑民俗博览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希望北京和景德镇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西省佛教协会会长纯一法师在仪式上发表祝词。他说,这次亲临现场见证了清代镇窑复烧成功,表示热烈祝贺。祝愿古窑民俗博览区和景德镇市弘扬祖国优秀历史文化取得更大成绩。

据镇窑复烧专家顾问团主持人周荣林研究员告诉记者,这次复烧的品有四个亮点:一是复仿制了首都博物馆的6件景德镇古瓷藏品,有清康熙豇豆红釉洗、清雍正祭红釉玉壶春瓶、清雍正粉青小口瓶、清雍正青花云龙纹尊、清雍正缠枝葫芦纹橄榄瓶、清乾隆青花折枝花果纹蒜头瓶;二是装烧的6518只青花碗全部由古窑民俗博览区清代圆.器作坊的老艺人全手工制作;三是高温颜色釉瓷的釉料由景德镇颜色釉瓷世家传人李端祥使用祖传秘方配制;四是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如、刘远长、赖德全的作品和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范敏祺设计的传统茶杯。周荣林研究员说,这次复烧的成功将证明,古窑民俗博览区镇窑复烧技艺传承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对景德镇市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是有力的推进。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景德镇清代镇窑复烧纪实


我们生活在陶瓷的世界,却很少知道它是如何烧制出来的;我们知道中国的景德镇是瓷都,却很少知道,世界上最大的柴窑经过300多年,仍在景德镇燃烧。

经过柴火高温烧炼和冷却后,22日上午,时隔15年于今年10月19日点火复烧的景德镇清代镇窑开窑,近2万件瓷器在惊叹声中与世人见面。

景德镇清代镇窑复烧意义非同寻常。吉尼斯英国总部全球认证官现场认证并宣布,景德镇清代镇窑创造了新的吉尼斯纪录,是世界上最大的柴烧瓷窑。

镇窑复烧:在保护中生产 在生产中保护

镇窑是中国传统陶瓷窑炉中独具风格的瓷窑,由于历史上景德镇烧窑主要燃料是松木,所以也叫"柴窑"。这种类型的窑是明末清初景德镇首创,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为"景德镇窑",简称"镇窑"。清末鼎盛时期,景德镇有100多座镇窑。 

镇窑窑炉的型制体量、结构比例、砌筑材料和手工技法代表了传统制瓷窑炉营造技艺最高水平。镇窑里不同窑位温度不一样,可以同时烧造出高低温几十种不同类型的瓷器,这是目前任何现代窑炉都做不到的。

在景德镇市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有一座蛋型清代镇窑,建于清乾隆初年,距今已300多年。窑场占地约800平方米,窑炉长18米,体积近300立方米,曾为清朝皇族和民间烧制出多批精美陶瓷。中国国家文博研究员、景德镇市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周荣林介绍说,它是目前景德镇仅存的一座完好保持了镇窑原貌的柴窑。1995年前一直维持正常烧炼生产,窑火熊熊燃烧,但近十年来没有正常烧炼,窑体出现了自然裂缝等破损。

10月18日,为期五天的景德镇中国国际陶瓷博览会隆重开幕,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800多名陶瓷精英在景德镇开展有关陶瓷的经贸、科技等活动。19日,景德镇清代镇窑复烧点火仪式在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举行,吸引了众多中外陶瓷爱好者的关注。

专家认为,此次复烧无论对保护古代镇窑还是抢救传统技艺都有重要意义,古窑必须"在保护中生产,在生产中保护"。

景德镇清代镇窑开窑现场

烧炼:技艺传承人"土法"测温 近2万件瓷器精彩面世

景德镇传统瓷窑营造技艺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日上午,景德镇清代镇窑这座镇窑举行了隆重的复烧仪式,众窑工身着清代服饰,一切烧窑工艺完全按照清代时期的模式进行。在长达23小时里,窑工不间断地加窑柴烧炼,没有任何现代化仪器监测的情况下,他们用一双"火眼金睛"观测窑膛温度,掌控火候,并用两天时间将窑温降下来。

负责控制烧窑火候的把桩师傅胡家旺介绍,判断窑炉温度主要凭借把桩师傅的经验,"利用烟囱的抽力、窑炉的结构和满窑形成的火焰走向来控制窑炉的温度,窑炉有几个观火口,我有几十年把桩经验,可以根据火焰的颜色准确判断窑炉的温度。"胡家旺说,这次镇窑复烧不借助任何仪器,完全按照传统方法,使用传统燃料,所以意义重大。 

22日上午,景德镇古老的镇窑里人声鼎沸。在镇窑里经过1320℃高温的松柴烧炼后,满窑的瓷器陆续被师傅们忙碌地搬出窑洞,有的师傅不断地敲开"匣钵",取出烧制成功的瓷器,当师傅说"这是大师的作品时",人们激动地发出惊叹声后迅速围上去。

这次复烧共烧大小瓷器近2万件,大部分是传统制瓷老艺人和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在隆重的开窑仪式现场,中国观复博物馆馆长、著名古陶瓷鉴赏家马未都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隆夫、刘远长、中国国家文博研究员周荣林等在现场点评了一些刚出窑的陶瓷精品。专家们说,古窑复烧开窑,让传统制瓷技艺再现,让人们见证了"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术"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

吉尼斯英国总部全球认证官吴晓红博士现场认证并宣布,景德镇清代镇窑创造了新的吉尼斯纪录,是世界上最大的柴烧瓷窑(The record for largest wood fired ceramaic kiln)。

保护和传艺:让窑火千年不息

景德镇传统瓷窑营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传统坯源不足,管理单位将这座镇窑窑炉缩小三分之一,最终因比例失调,几次点火烧瓷均以失败告终。1995年最后一次烧窑后,再也没有烧过。由于十几年来没有正常烧炼,窑体出现裂缝。周荣林认为,传统手工技艺只有在生产中才能得到有效保护。让镇窑窑火生生不息,才能把瓷窑营造技艺和烧成技艺传承下去。  

根据柴窑维护原理,每烧100多次,柴窑就要重新砌筑。柴窑烧炼过程中的把桩、驮坯、架表等手工绝技只有在烧炼过程中才能得以传承。因此,无论从保护古代镇窑还是抢救传统技艺的角度,都有必要重烧镇窑。  

今年8月1日,这座清代镇窑的挛窑工程正式启动。"挛窑"是瓷业俗语,指砌窑和补窑。景德镇目前仅有两位"挛窑"师傅,年龄都在65岁以上。负责这次挛窑工作的余云山师傅告诉记者,"挛窑"全部用手工操作,不借助任何工具,"挛窑"最难的是砌筑窑炉的拱形顶部。整个工程耗时24天,完全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维修,恢复了镇窑原来烧300担瓷坯的规模。

余云山说,近十五年都没有为这么大的镇窑进行"挛窑",如果这座镇窑再不复烧,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可能失传。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说,镇窑是瓷器烧成的一种很好方式,松木燃烧后会流出松油,不仅温度高,而且窑火的气氛很好,烧出来的白瓷、青花瓷和颜色釉等瓷器釉面呈色效果非常好。"现在全球著名博物馆收藏的景德镇瓷器都是柴窑烧成的。镇窑是继承、展示、恢复景德镇传统瓷器烧成工艺的极好载体,景德镇陶艺家对镇窑很留恋。"  

景德镇市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管理处主任陈武平告诉记者,古镇窑将每年烧炼两次,全部采用古代烧炼技术,将为数不多的把桩、驮坯、架表工艺传承人推上一线,努力实现传帮带,使古柴窑烧炼技艺后继有人。

景德镇清代镇窑复烧 让窑火千年不息


镇窑复烧:在保护中生产 在生产中保护

镇窑是中国传统陶瓷窑炉中独具风格的瓷窑,由于历史上景德镇烧窑主要燃料是松木,所以也叫"柴窑"。这种类型的窑是明末清初景德镇首创,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为"景德镇窑",简称"镇窑"。清末鼎盛时期,景德镇有100多座镇窑。 

镇窑窑炉的型制体量、结构比例、砌筑材料和手工技法代表了传统制瓷窑炉营造技艺最高水平。镇窑里不同窑位温度不一样,可以同时烧造出高低温几十种不同类型的瓷器,这是目前任何现代窑炉都做不到的。

在景德镇市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有一座蛋型清代镇窑,建于清乾隆初年,距今已300多年。窑场占地约800平方米,窑炉长18米,体积近300立方米,曾为清朝皇族和民间烧制出多批精美陶瓷。中国国家文博研究员、景德镇市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周荣林介绍说,它是目前景德镇仅存的一座完好保持了镇窑原貌的柴窑。1995年前一直维持正常烧炼生产,窑火熊熊燃烧,但近十年来没有正常烧炼,窑体出现了自然裂缝等破损。

10月18日,为期五天的景德镇中国国际陶瓷博览会隆重开幕,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800多名陶瓷精英在景德镇开展有关陶瓷的经贸、科技等活动。19日,景德镇清代镇窑复烧点火仪式在历史文化博览区举行,吸引了众多中外陶瓷爱好者的关注。

专家认为,此次复烧无论对保护古代镇窑还是抢救传统技艺都有重要意义,古窑必须"在保护中生产,在生产中保护"。

烧炼:技艺传承人"土法"测温 近2万件瓷器精彩面世

景德镇传统瓷窑营造技艺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日上午,景德镇清代镇窑这座镇窑举行了隆重的复烧仪式,众窑工身着清代服饰,一切烧窑工艺完全按照清代时期的模式进行。在长达23小时里,窑工不间断地加窑柴烧炼,没有任何现代化仪器监测的情况下,他们用一双"火眼金睛"观测窑膛温度,掌控火候,并用两天时间将窑温降下来。

负责控制烧窑火候的把桩师傅胡家旺介绍,判断窑炉温度主要凭借把桩师傅的经验,"利用烟囱的抽力、窑炉的结构和满窑形成的火焰走向来控制窑炉的温度,窑炉有几个观火口,我有几十年把桩经验,可以根据火焰的颜色准确判断窑炉的温度。"胡家旺说,这次镇窑复烧不借助任何仪器,完全按照传统方法,使用传统燃料,所以意义重大。 

22日上午,景德镇古老的镇窑里人声鼎沸。在镇窑里经过1320℃高温的松柴烧炼后,满窑的瓷器陆续被师傅们忙碌地搬出窑洞,有的师傅不断地敲开"匣钵",取出烧制成功的瓷器,当师傅说"这是大师的作品时",人们激动地发出惊叹声后迅速围上去。

这次复烧共烧大小瓷器近2万件,大部分是传统制瓷老艺人和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在隆重的开窑仪式现场,中国观复博物馆馆长、著名古陶瓷鉴赏家马未都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隆夫、刘远长、中国国家文博研究员周荣林等在现场点评了一些刚出窑的陶瓷精品。专家们说,古窑复烧开窑,让传统制瓷技艺再现,让人们见证了"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术"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

吉尼斯英国总部全球认证官吴晓红博士现场认证并宣布,景德镇清代镇窑创造了新的吉尼斯纪录,是世界上最大的柴烧瓷窑(Therecordforlargestwoodfiredceramaickiln)。

保护和传艺:让窑火千年不息

景德镇传统瓷窑营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传统坯源不足,管理单位将这座镇窑窑炉缩小三分之一,最终因比例失调,几次点火烧瓷均以失败告终。1995年最后一次烧窑后,再也没有烧过。由于十几年来没有正常烧炼,窑体出现裂缝。周荣林认为,传统手工技艺只有在生产中才能得到有效保护。让镇窑窑火生生不息,才能把瓷窑营造技艺和烧成技艺传承下去。

根据柴窑维护原理,每烧100多次,柴窑就要重新砌筑。柴窑烧炼过程中的把桩、驮坯、架表等手工绝技只有在烧炼过程中才能得以传承。因此,无论从保护古代镇窑还是抢救传统技艺的角度,都有必要重烧镇窑。

今年8月1日,这座清代镇窑的挛窑工程正式启动。"挛窑"是瓷业俗语,指砌窑和补窑。景德镇目前仅有两位"挛窑"师傅,年龄都在65岁以上。负责这次挛窑工作的余云山师傅告诉记者,"挛窑"全部用手工操作,不借助任何工具,"挛窑"最难的是砌筑窑炉的拱形顶部。整个工程耗时24天,完全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维修,恢复了镇窑原来烧300担瓷坯的规模。

余云山说,近十五年都没有为这么大的镇窑进行"挛窑",如果这座镇窑再不复烧,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可能失传。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说,镇窑是瓷器烧成的一种很好方式,松木燃烧后会流出松油,不仅温度高,而且窑火的气氛很好,烧出来的白瓷、青花瓷和颜色釉等瓷器釉面呈色效果非常好。"现在全球著名博物馆收藏的景德镇瓷器都是柴窑烧成的。镇窑是继承、展示、恢复景德镇传统瓷器烧成工艺的极好载体,景德镇陶艺家对镇窑很留恋。"

景德镇市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管理处主任陈武平告诉记者,古镇窑将每年烧炼两次,全部采用古代烧炼技术,将为数不多的把桩、驮坯、架表工艺传承人推上一线,努力实现传帮带,使古柴窑烧炼技艺后继有人。

景德镇窑


景德镇窑是自宋室南迁以后,随着景德镇瓷业不断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在我国陶瓷窑炉发展过程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特别在明、清时期,景德镇不仅是国内外著名瓷区,而且产品质量之高,生产规模之大,制作之精,品种之多,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在国际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制作工艺过程中,窑炉结构和烧成技术是影响最大的关键技术。

景德镇窑的发展过程,很可能是在龙窑的基础上先形成元末明初时期的葫芦形窑[44],然后逐渐形成小型蛋形窑[45],清末至今,随着瓷器产量的不断扩大,已由原来小型的蛋形窑改为至今仍继续采用的大型蛋形窑。柴窑的主要部位尺寸如图1所示。

表1 窑砖和泥浆的化学成分(m%)

名称

SiO2

Al2O3

Fe2O3

TiO2

CaO

MgO

K2O+Na2O

窑砖

66.28

17.83

6.85

0.76

0.44

1.88

2.96

泥浆

68.33

22.03

3.87

0.97

0.78

1.40

2.64

蛋形窑的结构是窑前部高而宽,后部低而窄,全窑长18~20m,窑前高度约5.4m窑尾约2.3m,窑底倾斜度为3°,全窑容积约150~200m3。紧接窑尾末端设有一与窑长相等的烟囱,高约16~18m,窑墙和窑顶厚度约02.0~0.25m,窑身两侧用窑砖围砌成一护窑墙,与窑身之间留有0.2~0.3m空隙,作为空气隔热层,以减少窑内热的损失。窑的前部有一个窑门,高约3m,宽约0.6m,进门处有一火坑,在火坑上部与窑底水平高度处,全部用烧过的旧匣体和窑砖砌成火床(或炉栅),长约1.2m,宽约0.7~0.8m,炉条之空间设有用窑砖砌的骑子(即斜放窑砖)。高温烧成时,烧窑工常常将斜放的骑子用铁钩钩下,以增加窑内的空气量,提高烧成温度。装窑完毕后,即将窑门用窑砖封闭,上部留一0.3×0.4m的投柴孔,投柴孔上部用两只匣钵砌的窑眼,以作为观察前部火色、估计窑温之用。投柴孔下部留一发火孔(除渣孔),另在窑顶靠近烟囱前设有看火孔,以配合观察窑内的瓷器成熟程度。烟囱的断面似半截蛋形,全部由窑砖砌成,壁厚约0.10~0.12m,上口断面约2m2,烟囱断面高尖处一般都朝向窑身的方向,现就其热工技术特点简述如下:

(1)从我国陶瓷窑炉发展过程而论,景德镇的蛋形窑采用一般耐火度极低的粘土砖(耐火度1300℃)和砌窑灰缝泥浆作为砌筑材料,造价低廉,施工方便。所使用的窑砖的化学成分和泥浆的化学成分列于表4-2。惊人的是未使用耐火度高的耐火砖和耐火材料。窑砖的物理性能如表2所列。

表2 窑砖的物理性能

耐压强度

105Pa

抗弯强度

105Pa

体积密度

(g/cm3)

空隙率

(%)

真密度

(g/cm3)

透气率

(kg·/cm2/mm)

111.5

23.3

1.95

27.09

2.65

0.021

(2)装窑容量大,适合于多种坯釉烧成。根据实际记载,窑室面积约200m3,可装瓷器20t,匣体柱约40余柱,随着窑内前后温度的不同,约5排一种配方,全窑共装约24个坯釉配方产品。窑室前部装高温坯釉产品,即精细白瓷(1300℃);中间部位烧中温坯釉瓷器,那普通白瓷,温度为1250℃上下;窑的后部装低温坯釉粗瓷(或称灰可器),温度为1200℃上下。此外,在窑内还装有高、中、低温颜色釉,在烟囱底部装匣钵处温度为950~1000℃,常装低温釉瓷,如法华釉产品。窑内各部位装窑产品的利用率很高,如无高超和熟练的烧成技术是难以办到的。

(3)以柴作燃料,烧成时间短,烧成周期快,产品质量高,是蛋形窑最大的特点。全窑烧成时间共20~24h,最高温度1300℃,窑前部的CO含量为5~8%,窑中部为4~6%,窑的后部为2~4%,最后部(在烟囱底部)为1~2%,说明在烧成过程中全窑处于弱还原焰与重还原焰变化之中。窑内压力的分布情况为,窑前部自窑成5m处至发(清)火孔的动压维持在1.33×102Pa左右,窑中部自窑底0.1m高至发(清)火孔3.95m处的动压维持在零压左右,窑的底部(约0.1m高)为0~(―4-6)× 133.2Pa。说明窑内大部分处在零压阶段,过量空气极少,这是景德镇陶工们为了用含铁量较高的原料制造具有独特风格的泛青白瓷,经历了多少代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才达到了如此高度的筑窑和烧成技术水平。

景德镇蛋形窑的炉栅强度与倒焰窑、阶级窑相比[26]如表3所列。由表中数据表明,景德镇窑的炉栅强度最小,热效率最高,燃料消耗量也最低。景德镇窑烧成时间短,单位耗柴量低,加上在一窑内装入多种瓷器品种同时烧成,确实是代表我国古代瓷器烧成水平的一项伟大创举。

表3 炉栅强度表

窑 别

项 目

炉栅面积(m2)

窑室几何容积(m2)

倒焰窑

4~6

100~120

20~30

阶级窑

4~5.0

160~200

36~40

景德镇窑

0.90~0.95

180~200

190~200

我国陶瓷烧成技术和窑炉发展的过程相当长,随着地区和时代的变化,其改进也是多种多样的,简要的概括起来可以归纳成下述图表作为总结。

景德镇成功烧出特大吉州窑陶瓷


都说吉州窑无大件,可学院副教授刘晓玉却在瓷都景德镇成功研烧出一批系列特大件的传统吉州窑陶瓷作品。最大的作品直径达到100厘米!

12月6日,在刘晓玉位于湖田的工作室内,记者看到了该批作品:黑釉木叶纹大碗3件(尺寸为:口径94cm×高30cm,口径86cm×高30cm,口径,64cm×高22cm)、黑釉剪纸吉祥文字纹大碗1件(口径82cm×高43cm)、黑釉剪纸鹿纹大碗1件(口径81cm×高45cm)、黑釉剪纸鸳鸯纹大碗1件(口径82cm×高43cm)、黑釉剪纸凤梅纹大碗1件:(口径89cm×高26cm)、釉下彩绘水波纹香炉1件:(直径76cm×高74cm)、釉下彩绘鸳鸯纹莲荷纹三足炉1件(直径46cm×高25cm)、釉下彩绘莲花纹香炉1件(直径100cm×高14cm)、釉下彩绘鱼纹盘1件(直径100cm×高14cm)。

刘晓玉2008年毕业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美术研究科文化遗产保存学,研究方向为古陶瓷,获博士学位。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其父刘品三是国内著名吉州窑陶瓷研究专家、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吉州窑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晓玉告诉记者,吉州窑是中国现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名窑遗址之一。它始于晚唐,兴于五代,极盛于南宋,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曾创造出“木叶天目、剪纸贴花天目”等别具匠心、独一无二的名贵产品。但是在已知的考古发掘中尚未发现出土有大件吉州窑瓷,因此研究吉州窑陶瓷的学者们常说的一名话是“吉州窑无大件”,为了挑战这一难度,将吉州窑传统艺术发扬光大,刘晓玉花费了一年的时间进行设计与制作。在画面设计中根据吉州窑纹样简率、粗犷、奔放、工整、精细的特点,将吉州窑传统的代表性画面风格分别装饰不同造型的器皿上。以求达到吉州窑瓷自然拙朴、生动有趣的特点,此次烧成的11件吉州窑大件陶瓷作品的面世,堪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吉州窑制作工艺的重大突破。

在刘晓玉烧制的大碗里,记者发现里面有一枝枝栩栩如生的树枝。刘品三说,自古以来,“木叶贴花纹碗”中的叶子只有一片,而此次突破的难点在于,要在直径1米的大碗中把一枝树叶烧上。该碗的烧制工艺是经过高温一次烤成,这些叶子脉络分明,生动地浮在碗里。装饰新颖,构思巧妙,其构思妙在给人以真切、自然天趣的艺术效果。此外,在这些新烧成的吉州窑作品里,还有大量的剪纸贴花。刘晓玉把民间十分流行的剪纸艺术与陶瓷装饰结合起来,把民间剪纸搬上了瓷器表面。吉州窑独创的黑釉剪纸贴花工艺,具有强烈的民间艺术风格。

景德镇窑址


中国古代著名的瓷窑址。位于今江西省景德镇市。始烧于南朝,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均为著名瓷器产地。

烧造历史 景德镇瓷窑,据元蒋祁《陶记略》记载,南朝时期即已有瓷业,唐代已烧白瓷,其时景德镇名新平,又名昌南镇。北宋初年,向京师贡白瓷,宋真宗景德年间贡瓷得到赏识,改镇名为景德镇,并设置监镇,由官监民烧,创烧出影青瓷。元代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监烧瓷器,创烧出卵白色的“枢府”釉瓷及釉下彩的青花、釉里红瓷器。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中国著名的制瓷中心。明代在此设置御器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御器厂控制了最熟练的工匠、垄断优质瓷土和釉料,对制瓷工艺过程制定统一的、精细的分工,规定了各道工序的规格,使制瓷水平大为提高。明代主要烧造青花瓷器,同时创烧出点彩、釉下彩、釉上彩、斗彩等多种彩瓷品种。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由于帝王对瓷器的奢求,在仿制古代名窑瓷器,创造新品种,仿造其他手工业品及制作专供外销的外国形式的“洋器”等方面都获得成功。青花及多种彩瓷品种,闻名中外。清代御器厂的监窑官如臧应选、刘源、郎廷极、年希尧、唐英等对景德镇制瓷技术的提高,起了促进的作用。他们督制的瓷器,被称为“臧窑”、“郎窑”、“年窑”、“唐窑”等。其中尤以唐英的贡献大,他亲自参与烧造,并总结经验,编写出《陶成记事碑》和《陶冶图说》两部清代制瓷工艺史的重要资料。清末,景德镇制瓷业已趋衰落。

调查研究 对景德镇窑址的研究,从清代即已进行,如唐英的著作,及蓝浦的《景德镇陶录》和朱琰的《陶说》等。1949年以前关于景德镇制瓷业的著作,有江思清的《景德镇瓷业史》,吴仁敬、辛安潮的《中国陶瓷史》等。50年代初,景德镇陶瓷馆、故宫博物院陈万里及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先后对窑址进行调查。到70年代,景德镇陶瓷馆又作了试掘。从调查和试掘中了解,该窑址主要分布于市区及其近效、南河流域、东河流域3个区域,窑址点分布密集,各地点时代不一,最早为五代,最晚至清代,文献中提及的唐代白瓷窑址则迄今尚未发现。景德镇地处赣东山地之间,有附近的麻仓山、高岭山及稍远的婺源、祁门等地供应瓷石。高岭土是制造白瓷最优异的原料,因出产在景德镇东的浮梁县高岭山而得名,也因此成为世界通用的瓷土名称。

窑炉结构及烧造工艺 五代窑址发现于石虎湾、杨梅亭、黄泥头、南市街、湘湖、湖田、瑶里等处。但尚未找到窑炉和作坊。出土白瓷,胎、釉洁白,胎质致密有透光感;青瓷胎厚呈灰色,釉层薄。两者皆用支钉重合叠烧,制作较粗。

中国陶瓷艺术基金启动仪式在景德镇举行


3月31日上午,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陶瓷艺术基金启动仪式在景德镇华艺拍卖有限公司举行。

启动仪式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相声大师、表演艺术家,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姜昆,学院党委书记冯林华,中国健康扶贫工程组委会副秘书长、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陶瓷艺术基金监事陈晓奇,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戴志诚,以及王锡良、周国桢、戴荣华、李菊生、熊刚如、吕金泉等陶瓷艺术家,各大窑口代表和基金会的理事单位代表参加仪式。

据了解,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成立于1994年,是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在国家民政部注册的社会团体。以广泛争取海内外热爱和关心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团体、企业和个人的支持与捐赠,根据国家文艺政策,资助精品文艺项目创作工程,培养优秀文艺人才。资助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合作活动,扶持多元文化发展。它致力于增进中国文学艺术界的国际交流,推动中国文化艺术“走出去”,并资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扶持老、少、边、穷地区文学艺术事业,开展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生活的文化活动,促进中国文学艺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为宗旨。

中国陶瓷艺术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一是争取国家支持;二是艺术家作品捐赠;三是社会企业捐赠。中国陶瓷艺术基金的用途,一是资助重要陶瓷艺术创作科研项目的实施;二是表彰、奖励中国陶瓷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艺术家和相关个人;三是举办各种陶瓷艺术创作和展览活动;四是资助国内国外陶瓷艺术交流活动;五是开展陶瓷文化艺术培训和图书出版。

在启动仪式上,姜昆表示,我们国家正在处于一个伟大的文化复兴时代,陶瓷人深深感到历史的责任,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陶瓷事业的各项工作,必须要有长效资金的强大支持与保障,成立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陶瓷艺术基金有利于集社会民间的各方力量,更好地支持中国陶瓷艺术的创作和学术的稳健发展,不断提升我国陶瓷艺术水平,必将为中国陶瓷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陶瓷艺术作出积极的努力和贡献。这是他第二次来景,中国陶瓷艺术基金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有了一只专门致力于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专项基金,必将为中国陶瓷艺术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景德镇古窑博览区:明清御窑青窑复烧点火


清明复烧缅先烈,追溯历史忆窑神。4月6日,清明小长假第二天,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全国唯一一家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游客络绎不绝,感受传统制瓷技艺,追溯瓷都千年文化底蕴。

10点许,记者来到古窑民俗博览区,景区服务中心前小广场停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自驾车、旅游车;沿着窑砖小道走进窑神童宾广场,庄严威武的窑神童宾青铜像吸引着不少游客驻足感受千年古镇窑火精神;在一号圆器作坊内,揉泥、拉坯、印坯、利坯、画坯等一系列手工制瓷工序前满是游客在拍照留念,全国各地的游客在此来回穿梭,从瓷诞生的第一道工序开始,细细品味古法制瓷的艺术魅力。

11点08分,景德镇明清御窑青窑复烧点火。“明清时节,是祭拜祖先,缅怀先烈的日子。追溯历史,陶瓷行业有一个很有名的英雄,就是窑神童宾。在明代万历年间,童宾为烧制龙缸窑以身殉职,他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受到后代人民的敬仰……”点火现场,景德镇古窑负责人向全国各地的游客介绍了清明复烧点火的意义,并带领游客一起致敬窑神童宾。随后,景德镇古窑负责人同把桩师傅、点火嘉宾们一同将熊熊的火把掷入窑内,窑内窑火燃起,引发现场一阵阵欢呼。

“我对景德镇充满了向往,对文化的传承有浓厚的兴趣,通过这次点火,希望能够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来自广西百色游客杨强在点火后激动地对记者说。

据悉,青窑、龙缸窑、风火窑、色窑、爁熿窑、匣窑,是明清御窑“六式窑”,“六式窑”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制窑水平,大量精美的御用瓷器皆出自其中。近年来,景德镇古窑景区一直致力于通过展示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活态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景德镇在线讯

景德镇古窑初探


据现有考古资料,景德镇尚未发现唐代及唐以前的窑址。在已发现的窑址中,属早期的有胜梅亭、石虎湾、黄泥头等窑,均为五代时期。宋代窑址已发现的有湖田、湘湖、南市街、柳家湾等窑,都烧青白瓷。

胜梅亭窑 胜梅亭窑又叫杨梅亭窑,是景德镇的一处五代至宋代瓷窑。窑址在景德镇湖田进南山二两公里处的胜梅亭村,是目前所发现的南方地区烧造白瓷的最早窑址之一。胜梅亭窑烧造青瓷和白瓷。胜梅亭窑和这里的石虎湾窑,黄泥头窑白瓷烧造的成功,对于景德镇地区宋代青白瓷的制作,以及元、明、清时期瓷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入宋以后,胜梅亭窑仍继续烧造,但已改烧青白瓷。

石虎湾窑 石虎湾窑是景德镇的又一处五代至宋代的瓷窑,位于湘湖与湖田之间的石虎湾,离景德镇约十公里。同胜梅亭窑一样,这里也同时烧造青瓷和白瓷。青瓷胎骨一般较厚,偶尔也有很薄的,均呈灰色。青釉带黄,像一般人所称的蟹壳青;釉层极薄,有极细的纹片。瓷釉洁白,器型有盘、碗、洗等。盘底宽边,迭烧而成,宽边上有支烧的痕迹;盘心里也有敲去支烧的遗存部分;底心有釉。石虎湾窑入宋以后,改烧青白瓷。

柳家湾窑 柳家湾窑是一处青白瓷窑场,窑址在景德镇东南二十公里的寿安乡境内。遗物堆积面积约达一万平方米。烧瓷年代为北宋中晚期至元代。柳家湾窑产品以盏,杯,碗为大宗。釉色多呈淡青,也有湖绿、粉青、浅绿、米黄等色,均清亮光洁,幽倩雅淡。它的瓷器装烧,均采取单件仰烧。器底垫泥饼,与匣缶本相隔;饼径均小于器物圈足内。烧出的瓷器,圈足端光洁而有釉。

湖田窑 古文献中都有关于这个瓷窑的记载。窑址在湖田村。窑场遗迹与遗物堆积面积达四十万平方米。从调查、试掘的资料看,这处窑场兴烧于五代,到明代隆庆,万历之际才结束,延续烧造了六百年。湖田窑的产品,以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卵白釉和青花最有成就。

龙江窑 龙江窑或称大龙缸窑。缸窑,是明代官窑之一。窑场也在景德镇。龙缸窑专烧大缸,因缸上多画云龙,故统称龙缸。明代初年有龙缸大窑三十二座,后因青窑数量少,龙缸窑空闲,将其中的十六座改砌为青窑,仍存十六座烧龙缸。

烧制龙缸的工艺较特殊,烧时要先溜火达七昼夜。溜火时火力缓小,起初缓缓起火,使水汽渐干渐热;然后紧火烧二昼夜,到缸匣红而复白,前后皆明亮时,方可止火封门。待过十日窑内冷却后,方开窑。所烧之器有青双云龙宝相花缸,青双云龙缸,青双云龙莲瓣大缸,青花白瓷缸,青龙四环戏潮水大缸等种类。

青窑 明代御器厂的官窑分六种,即:风火窑、色窑、大龙缸窑、大小滥煌窑、匣窑、青窑,这里风火窑是总称,色窑和滥煌窑就是锦窑,匣窑是烧匣钵的,真正烧瓷器的只有龙缸窑和青窑。青窑就是官窑中烧造除大件龙缸以外的各种瓷器的瓷窑。所谓“青”并不是指青色,而是指瓷器的成色。明以来,景德镇瓷器的成色是“上品为青”,如呼“头青”、“提青”、“三色青”之类。为了保障瓷器的成色质量,青窑的窑制都很小。

军窑 有些曾经记载“景瓷”历史方面的书内,提到景德镇有过“军窑”,说是“均”窑之误。其实“军窑”是有的,不但宋朝有,明朝也有。明朝景德镇有几种窑:一为御窑厂,一为民窑。军窑是凡在军籍的,在景德镇的瓷窑,就叫军窑,与民窑性质大致相同。浮梁县志陶政编就有“除见厂役官匠窑座外,诸凡‘军’,‘民’新旧窑座”一语,可为证明。景德镇为什么有“军窑”呢?原来在元代末年。农民纷纷起来革命,有位都昌人于光,带领都昌农民占据了景德镇附近各县,于光把景德镇的珠山作为大本营。后来于光归附了朱元璋,朱元璋用调虎离山之计,把于光个人调往西北去负责军事,他的部下仍留在镇。他们在明朝都已入了军籍,不回都昌,就在景德镇营窑业,所以有“军窑”之名。

小南窑 小南窑是以地名窑,窑在景德镇。据《陶录》记载,小南窑的窑室很小,窑包与伏着的青蛙相类,当时称作“虾蟆窑”。文献中说其产品“器粗整,土填黄,体颇薄而坚。惟小碗一式,色白带青,有青花;花只兰朵竹叶二种。其不画花,惟碗口周描一二青圈者称白饭器。又有坦而浅,全白者仿宋碗,皆盛行一时。”这里所谓的“白饭器”,直到今天还是人们常使用的碗类之一。

景德镇的古窑还有“陶窑”、“霍窑”、“臧窑”、“年窑”、“郎窑”、“唐窑”等。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景德镇清代镇窑复烧开窑成功认证仪式举行》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景德镇清代镇窑复烧开窑成功认证仪式举行》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