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陶瓷艺术 > 导航 >

先秦陶瓷

先秦陶瓷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陶瓷瓷砖

2020-09-01

陶瓷艺术。

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就出现了陶器。据对南方地区洞穴居住遗址中出土的陶器残片作碳-14测定,证明其年代距今约9,000~10,000年左右。

制陶的发明与人类使用火有密切的关联。先人们在日常生活作息中可能偶然发现被火烧过的土地或粘土变得坚硬而不易变型,这可能导致他们有意识地用粘土来制作他们所需要的器物。

在我国新时器时代不区域的文化类型中都有不同形制,不同工艺及装饰的陶器发现,这表明各地区文化的陶瓷发源应该是独立的。

最早的制陶技术一般认为是捏制法和贴敷法等,然后才发展到泥条盘筑法。至少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可能已出现了陶车,因此,陶器的制作就由慢轮陶车代替了泥条盘筑。轮制陶器在技术上是一个飞跃,它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同时也可能使当时的制陶业成为一种特定的劳作而引发社会分工。此外,因轮制陶器对坯体的要求更高,因此迫使先人们更加重视原材料的採集、淘炼,这对后来瓷土的发现不能不说是一大诱因。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及青铜时代早期,各地域文化均有相当精采的陶器产生。我们可以看到距今4,000~6,000年前仰韶文化彩陶,其纹饰活泼生动,器表光滑平整,显然是经过精心修坯。类此琢器已显现出慢轮修整的迹象。马家窑文化陶器经碳-14测定,其年代约为公元前3190~前1715年间。这种泥质红陶多採用几何来装饰,线条流畅,色泽鲜艳。大汶口文化的白陶型制相当特别,要求成型工艺难度较高,烧成温度也较高。龙山文化以砂质黑灰陶和泥质黑灰陶的数量最多,特别是素面磨光黑陶最具特色。这种黑陶器壁薄如蛋壳,修胚均匀,显示出当时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至迟在青铜时代中期人们就已经发现了瓷石并遂渐在制陶生产中加以应用,而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瓷石不同于粘土的特性。因此,在青铜时代中、晚期原始青瓷开始出现。在山西夏县东下冯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已发现了原始瓷瓷片,晚商或商周之际的瓷窑亦已被发现,故原始瓷的烧制至迟在商代已经开始。

原始瓷与陶器的主要区别在于:

陶:原料是粘土,中温(1000℃或以下)烧成,表面无釉。

原始瓷:原料是瓷石,高温(1200℃或以上)烧成,表面有釉,为氧化钙质的石灰釉。

从无釉到有釉,又是陶瓷工艺中的一大进步,它为瓷器的出现奠定了工艺模式的基础。

与各地域文化都有各自的陶器生产略有不同,原始瓷的烧制地区相对集中,主要在长江下游以南的吴越境内,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则很少发现。此时江南窑扬所烧制的原始瓷已有相当的水准,特别是进入春秋战国以后,虽然王公贵族大部份仍以採用金属制品为主,但亦有不少精美的陶瓷制品出现,如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原始青瓷甬钟,虽只是冥器,但从其制作工艺来看已完全不亚于真正的日用礼器。又如本网所入藏的战国原始青瓷虎子,也是极为精美之实物。

在世界各地均有古老的陶器出土,从它们的形制、原料采用、制作工艺等各方面来看,各地的陶器应是互不相通独立起源的。而原始瓷和瓷器却都是在中国首先出现然后流向世界各地,可以说是中国人首先发明了瓷器,在英文中,瓷器(China)就和中国同名。

小编推荐

陶瓷文化:郑建明:浙江东苕溪流域先秦时期原始瓷窑址群的特点


瓷器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而浙江又是瓷器的故乡,是古代越人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瓷器的出现深刻改变了古人的社会生活、行为模式,不仅是最普遍的日常用品,而且渗透到了社会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支撑浙江作为世界瓷器起源地的重要证据,是大量古代瓷窑址资料,尤其是大量先秦原始瓷窑址及汉六朝时期的成熟青瓷窑址,数量庞大,时代上早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发展序列完整、制瓷技术高超,是探索世界瓷器起源、证明中国是瓷器的起源地的最重要与最直接材料。

先秦时期浙江原始瓷窑址主要分布在浙江北部以德清县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东苕溪位于浙江省北部,发源于临安境内的天目山南麓,流经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瓶窑一带,南北贯穿德清、湖州市中部,在湖州市区与西苕溪汇合后注入太湖。河流流经的区域是西部高大的天目山脉与东部水乡沼国的过渡地带,低山起伏,河湖纵横,既有山上制瓷的瓷土、燃料之利,也有舟辑运输之便,制瓷条件相当优越(图1)。

先秦时期窑址主要分布于东苕溪中游两岸(图2),可以划分成两个大的窑址群:一个是以德清龙山为中心的原始瓷窑址群,规模大、数量多,从夏商时期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主体窑址群;一个是以湖州青山为中心的青山窑址群,数量相对较少,时代主要集中在商代。

整个东苕溪流域先秦时期原始瓷窑址群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是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从夏代开始出现窑址,历经商、西周、春秋、战国诸时期,连绵不绝,是目前国内已知出现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商周时期窑区(图3)。

第二是窑址密集、生产规模大。从目前已掌握的材料来看,这一时期的窑址已发现近150处,占了全国先秦时期原始瓷窑址总数的90%以上(图4)。许多窑址,分布面积大、堆积层厚,产品产量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图5)。

第三是产品种类丰富。除生产日用的碗、盘、碟类器物外,还大量烧造象征身份与地位、具有特殊意义的仿青铜礼器和乐器,包括鼎、卣、簋、豆、壶、壘、罐、瓿、盘、盆、鉴、三足盘、镂孔瓶、提梁壶、提梁盉、匜、钵、镇和甬钟、句鑃、錞于、鼓座等。而这些大型礼乐器的生产,目前仅见于这一窑区(图6-图8)。

第四是产品质量高。本窑区的许多产品,特别是战国时期的产品体型硕大、制作规整、胎质坚致细腻、釉色青翠、施釉均匀、玻璃质感强,几乎可以与东汉以来的青瓷相媲美。

第五是龙窑的起源与发展。龙窑的出现与瓷器的烧造密切相关,东苕溪流域是目前最早的龙窑发现区域(图9)。窑具形态各异,装烧工艺成熟。春秋时期出现作为间隔具的托珠,形体小、制作精细,可有效地保护釉面。战国时期则涌现各种支烧具:有直筒形、喇叭形、托盘形和浅盘形等多种形式(图10、图11)。使大量高质量青瓷的烧成成为可能。

第六是独立窑区的出现。自夏代开始,本地区即形成独立的窑区而不再依托于遗址中,并且已有相当的规模,说明制瓷业已作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门类存在。

因此以德清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的先秦时期原始瓷窑址群,无论是从生产时间、窑址规模,还是窑址产品种类、产品质量、装烧工艺等方面,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制瓷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为汉代成熟青瓷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作者:郑建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陶瓷欣赏


青花瓷:

青花瓷是釉下彩的一种,先在干燥的土坏上用。蓝色的色料绘上各种图案。再淋上一层透明釉,即可入窑烧成。

唐三彩:

唐三彩是低温釉烧成的陶器,三彩并非只有三个颜色,出土作品以黄褐绿三色最多。而且唐代作品最为出色,故以此命名为唐三彩。

交趾陶:

广东五岭以南古称交趾,当地陶匠发明集合捏塑、彩绘、烧窑艺术及一身的工艺,故称交趾陶。交趾陶为低温烧成,多取材自中国传统动物、人物或吉祥物。原为庙宇装饰,今为艺术极品,收藏者众。 

现代陶: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准的提高,带动艺文风气,陶瓷也成为美术科系里的一门课程。有愈来愈多受过正统美术训练的艺术家投入陶瓷创作的行列。这些新生代陶艺家,具有化工基础,有实验的能力,在造型、构图、釉色上亦不甘于受传统中国陶艺的约束。无疑地,陶瓷已成为艺术家表现其创作理念的媒介之一

中国·陶瓷艺术(一)——中国陶瓷概述


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第一篇 中国陶瓷概述

陶瓷的类别:陶器与瓷器

举世闻名的中国陶瓷,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个伟大贡献。

陶瓷,是由粘土或主要含粘土的混合物,经成形、干燥、烧制而成的制品的总称,分为陶器、瓷器和炻器。由于炻器数量很少,故主要介绍陶器、瓷器两类。

(1)陶器

陶器是以粘土为原料烧制成的实用器皿。陶器的烧制温度一般不超过摄氏1000度,胎质粗松,器表一般无釉或只涂有低温釉,故具有吸水性、敲击之声不清脆等特点。

中国陶器源远流长,早在约一万年前,中国人的祖先就发明了陶器。原始陶器是泥质陶器,制作简单,表面无装饰。新石器中期,以仰韶文化为代表,出现了彩陶艺术,多为红陶。新石器晚期,红陶开始转向黑陶。其后,以黑陶为主的龙山文化亦称黑陶文化,是中国陶器文化中的精品。

随着历史的发展,彩陶、釉陶、白陶等相继出现。唐代,制陶工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最为著名的陶器工艺品当推唐三彩。唐三彩是唐代低温铅釉陶质生活用具和陶塑艺术品的总称。它以黄、绿、蓝作基调,经过反复的窖变,呈现出深绿、浅绿、翠绿、蓝、黄、白、赭、褐等多种颜色,展示了盛唐时期文化艺术的风韵。其中,尤以唐三彩马最为有名。明代,江苏宜兴的紫砂陶工艺,驰名中外,紫砂陶壶堪称一绝,享有“世间茶壶称为首”的赞誉,在国际搏览会上屡获殊荣。

(2)瓷器

瓷器是以高岭土等作为原料,经过摄氏1200度的高温,并涂以高温釉烧制而成。

瓷器是由陶器演变发展而来的。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就创烧出了原始青瓷器。自东汉时期始,瓷器工艺日见成熟。从魏晋南北朝时起,南方和北方的青瓷就渐渐有了区别。南方青瓷以浙江越窖为代表,北方青瓷以河北邢窖为代表。北朝晚期,河北邢窖烧制出了白瓷,揭开了中国瓷器史上又一个新篇章。唐代,最终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

在唐代制瓷工艺中,在青釉、黑釉、褐釉等器物上另外施加不同颜色的釉,烧制成绚丽多姿的彩瓷,开创了瓷器装饰艺术的新手法。彩瓷的出现,标志着陶瓷发展史上第三个阶段的开始。

宋代,是陶瓷技艺的繁荣时期,以高度发展的单色釉著称于世。

元代,瓷器出现了青花、釉里红和多颜色釉,把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制瓷工艺结合起来。

明清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瓷业中心。“珐琅彩”和“粉彩”代表了清代陶瓷的最高成就。其中珐琅彩瓷器被誉为“世界奇迹。”

中国是世界上陶瓷出口最早的国家,素有“瓷国”美誉。世界各国人民通过陶瓷器皿来了解中华文明,并把陶瓷作为中国的代名词(China)。

陶瓷渊源与发展概述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相对来说,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

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解放后在西安半坡史前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叹为观止。相传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夏禹,禹则传给其子,开始了所谓的“家天下”。夏传至桀,暴虐无道,商汤将之放遂,自立为帝,所以以征讨得天下者,自汤开始。商得天下后统治达六百余年(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前后),一直到纣王。后被武王征伐,纣王自杀,于是天下归于周。周朝的统治时期大致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事实上的有效统治在公元前771年就已结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称为战国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崛起,大一统之中国开始,但秦王朝只持续到公前206年,就被汉朝所取代。在这千数百年间,除日用餐饮器皿之外,祭祀礼仪所用之物也大为发展。

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汉朝,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创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在这一时期,烧造技艺有所发展,较为坚致的釉陶普遍出现,汉字中开始出现“瓷”字。同时,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中国与罗马帝国开始交往,促使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从此一时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来影响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时传入我国。

六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兴起的佛教艺术对陶瓷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显痕迹。公元581年隋朝夺取了权力,结束了长期的南北分裂局面,但它只统治到公元618年就被唐所取代。

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70年)被分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陶瓷的工艺技术改进巨大,许多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即使用当今的技术鉴测标准来衡量,它们也算得上是真正的优质瓷器。唐末大乱,英雄竟起,接踵而来的是一个朝代争夺局面,即五代,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960年。连年战乱中却出现了一个陶瓷新品种——柴窑瓷,质地之优被广为传颂,但传世者极为罕见。

陶瓷业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在色品种日趋丰富。由于东北的(辽)契丹族和(金)女真族的入侵,宋的统治者被迫南迁,再后则被蒙古族所灭。公元1280年,元朝建立,枢府窑出现,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陶瓷产业中心,其名声远扬世界各地。景德镇生产的白瓷与釉下蓝色纹饰形成鲜明对比,青花瓷自此起兴文化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也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明朝统治从1368年开始,直到1644年。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在世界上是绝对最好的,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上独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窑、浙江的龙泉窑、河北的磁州窑也都以各自风格迥异的优质陶瓷蜚声于世。随着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的自杀身亡,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从吴三桂召满清大军入关到1911年清室覆灭,满清统治垂二百余年。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认为是整个清朝统治下陶瓷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工艺技术较为复杂的产品多有出现,各种颜色釉及釉上彩异常丰富。到清代晚期,政府腐败,国运衰落,人民贫困,中国的陶瓷制造业日趋退化。

民国成立以后,各地相继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机构,但产品除沿袭前代以外,就是简单照搬一些外国的设计,毫无发展可言。民国初,军阀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曾特制了一批“洪宪”年号款识的瓷器,这批瓷器在技术上不可谓不精,以粉彩为主,风格老旧。由于内战频仍,外国入侵,民不聊生,整个陶瓷工业也全面败落,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前,未出现过让世人注目的产品。

元朝陶瓷


十三世纪中叶,蒙古帝国以其强大的军事武力,灭宋灭金,入主中原,至1279年忽必烈率大军覆灭了汉族在南方的赵宋政权,进而控制了整个中国的土地。元朝的统治只有九十余年,而且又连年混战,所以从整体上看,元代陶瓷业基本上承袭了前代旧制,除青花、釉里红等品种,没有太多发明。

但仅就江西景德镇陶瓷而言,情况却大不一样,元朝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一个原因是景德镇地处皖赣边区,受战争影响不大,社会经济状况较为安定;二是当地原料丰富,开挖使用较为便利,技艺上博采众长,产品制作精致,有“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美誉;三是因为宫廷重视,在景德镇设立了全国唯一一所管理陶瓷产业的机构──浮梁瓷局;再一个原因就是出口量增大,从另一个角度刺激,促进了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使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元代青花、釉里红的出现,使我国在瓷器装饰艺术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陶瓷装饰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哪一种装饰类型能达到青花瓷那样影响巨大而且流传深远。青花瓷器的真正全盛时期在明代,制造技术传播至近东、日本等到国,最后传到欧洲。

虽然青花瓷器的产生和发展都与景德镇相关,但首先使用氧化钴为着色剂进行彩绘装饰,最早出现在近东。早在九世纪,米索不达米亚地区还生产了一种陶器,先在胎体上罩一层含有氧化锡不透明的白釉,再在釉面上用氧化钴做彩料绘制图案,使画面在入窑焙烧后呈现美丽的蓝色。而景德镇的青花瓷器与其他品种的最大不同点就在于原料的不同,它所使用的是长石瓷土和长石釉料,经过高温烧制后坯釉结合良好,所描绘的图案体现得淋漓尽致。

据考古发现,早在唐代就已出现过用含有钴的蓝釉彩用来装饰,这到早期青花的出现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到元代,烧制青花瓷器的窑址有江西景德镇和吉州、云南玉溪、浙江江山等,其中产量和质量都以景德镇为最。景德镇地区是在当地宋代影青和卵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釉下彩绘的技术上和艺术上受到过磁州窑的影响。

为了发展瓷业,元代统治者实施了多种管理手段,除设立行政机构外,对具有一定技术的工匠也很重视,规定免去工匠的一切差科,对他们的技艺实行“世袭制”,既使生产专门化,又使得特殊技艺后继有人。

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特点是形态较大、胎体较厚、份量较重。装饰花纹所使用的青花料,有进口与国产两种。进口料颜色鲜蓝、艳丽,采用影青作面釉,所绘图案构图严谨、笔法工整、描绘细致。这类产品体积都比较大,系当时浮梁瓷局的高档产品,其器型豪放、青料浓重,总体风格气势磅礴。国产青料发灰较淡,一般施以乳浊的卵白釉,所绘图案构图疏朗,笔法淳朴,风格粗犷。这类产品大部分为小件产品,多为普通民窑所生产,目的也多为日用器皿。装饰纹样主要有松梅竹莲、龙凤鹤鹿、人物花鸟、卷草锦地等,此外,历史故事也风兴一事。

元政府意识到发展瓷业并积极对外贸易,对元朝经济有重要意义,是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元政府建立相应的港口外销管理机构,鼓励对外贸易,使这一时期在瓷器的外销数量、质量等方面,较宋代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和提高。在土耳其和伊朗两国的博物馆里,收藏着一些极为珍贵的元青花瓷器,代表着这一时期青花艺术的风格特点。随着瓷器的大量出口,促进了对外交流的发展,对一些国家的宫廷上层社会在日常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人们普遍重视对这些元代瓷器的珍藏和陈列,让后人追忆过去的历史。在东非的伊斯兰教地区,景德镇青花瓷和龙泉青瓷被镶嵌于宫殿、寺庙或其他纪念性建丽上,视同珠宝,重视程度可想而知。

此外,元代景德镇创烧的另一著名产品为卵白釉器。这种产品亦称“枢府窑器”,相传是为元朝官府枢密院的定烧器,有些器物上有“枢府”字样,但烧制这类卵白釉瓷器的窑场还同时烧造青花瓷和黑釉瓷。卵白釉的特征是釉层较厚,呈失透状,色泽如鹅蛋白,它的出现为明代永乐甜白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6年,在朝鲜新安海底打捞出一艘元代沉船,载有中国瓷器近两万件,包括当时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官窑、钧窑以及景德镇等窑场的大量产品,成为考查元代各窑址产品情况的可靠实物佐证。

元代开始出现分室龙窑,这种窑依山而建,倾斜度为12──22度之间,长度近60m,宽2──3m,分窑室17间,这种分室龙泉窑为以后的阶梯窑打下了基础。这种窑炉的特征是装窑容量大,适合于多种坯釉同时烧成,在窑室的前、中、后部不同的窑温下放置不同的产品;这种窑适合以柴为燃料,升温快,冷却也快,充分利用窑室内的热量。元未明初,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葫芦型窑,之后演变为蛋形窑,这种窑形延续使用至今。

陶瓷诗话


翻开中国诗史,可以发现最早写陶瓷的诗歌历代写陶瓷的诗,不少是赞美陶瓷制品的精美。四川陶瓷风格独特,大诗人杜甫曾赋诗赞曰:“大邑烧瓷轻且坚,叩如衣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唐代越地陶瓷产品也很著名。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咏道:“九秋风露越瓷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两句诗写秋季出窑,季节虽是草木凋黄,可是窑内却烧出了千峰叠翠的好瓷。

另有一些咏陶瓷的诗,则是赞美制瓷师傅的技艺。瓷都景德镇,早在明代就成为全国瓷器手工业的中心。当时民间窑厂壶公窑的创办人昊十九(原名昊为),是技艺高超的制瓷名师。他烧造的一种高级艺术瓷盏,造型优美,釉色绚丽,明如朱砂,艳若流霞,被称为“流霞盏”。有人题诗相赠:“为觅丹砂到市廛,松声云影自壶天,凭君点出流霞盏,去认关亭九曲泉。”

还有一种瓷器诗,是直接写在瓷器上,也饶有兴味。长沙铜官窑是我国唐代著名的瓷窑。它生产的许多瓷壶的外壁和碗盏的内心上,便有各种诗句、联句。比如不少酒壶上,就题有这样的诗:“白玉非为宝,千金我不须,怀念千张纸,心藏万卷书。”……

更为独特而有趣的是,陶瓷上画中藏诗,诗画合一。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陶瓷馆里,有一只青花釉里红花瓶,烧制于雍正时的景德镇御窑。瓶上画“岁寒三友”松竹梅,画中的竹叶便是由一首五言诗组成。诗曰:“竹有擎天势,苍松耐岁寒。梅花魁万卉,三友四时欢。”其构思之巧妙,画面之别致,真可谓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陶瓷习俗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陶器的国家之一,至今有近万年的历史;瓷器却是中国最先发明的,从东汉发明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始,至今,也有两千年的历史。中国陶瓷发展的历程,可谓漫漫陶瓷路。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陶瓷,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风采和魅力,它在满足中国人民自身的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时,凝聚了中国人的心路历程,是中国民族心理和审美心理的凝聚与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之一。

伴随着中国陶瓷制造技术、陶瓷工艺水平和陶瓷艺术水平的发展与进步的历程,中国陶瓷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作为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陶瓷习俗文化,伴随着中国陶瓷前进的脚步,而发生、发展与延续。

王卫平作品:镶器,综合装饰《千年窑火》

陶瓷习俗,是专指陶瓷行业范畴内的一种习俗,是在陶瓷的创作、陶瓷生产、陶瓷与销售等过程中和在各个环节中产生的一种约定俗成的风俗与习惯,展现和反映了陶瓷人的生活、生产习俗和心理的、精神的面貌,也反映了陶瓷人的管理水平与管理特色,反映了陶瓷本身的发展过程的面貌。陶瓷是由人来创造,由人来生产,由人来销售,由人来品评,由人来消费,一句话,一切都与人有关。因此,陶瓷生产、创造与销售过程,是伴随着悲欢离合的过程。陶瓷制品是鲜活的人的思想、观念、心理、情趣的凝聚物。

在中华大地,名窑象璀璨的星星,分布在各地。各地名窑和各个陶瓷产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陶瓷习俗。正如景德镇是中国的瓷都一样,景德镇的瓷业习俗是中国陶瓷习俗的最集中、最典型的代表和反映。本篇以景德镇瓷业习俗为例,介绍中国的陶瓷习俗的风貌。

景德镇瓷业习俗,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行帮、行会、会馆。这属于管理方面的,是陶瓷各行各业自发形成的组织(行帮、行会)以及这些组织的管理机构(会馆),行使着在本帮、本行范围内的管理、约束、调控、奖惩与联络感情的职能。

清代著名的督陶官唐英曾奉敕编绘《陶冶图说》,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反映景德镇的陶瓷生产习俗,影响很大。此处以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内的瓷祖庙里收藏的民间青花《陶冶图说》以反映唐英的《陶冶图说》的面貌。与瓷业有关的行业莫不有行会和行帮,甚至连一些细微的事如挑瓷器、拣废瓷等都有行帮,都有行规来约定,组织非常严密、规范和细致。这些行帮,可以分成许多类别。一般来说,可以从地域、从行业本身进行分类。从地域上分,有徽(州)帮、都(昌)帮和杂帮(除以上两帮外的其他区域的行帮)。都帮人多势众,是一个较有影响的大帮,清代郑廷桂在《陶阳竹枝词》中有一首诗反映这种情况:“蚁蛭峰窠巷曲斜,坯工日夜画青花,而今尽是都鄱籍,本地窑帮有几家。”在另一首诗里,更是这样来描述都帮:“江南雄镇记陶阳,绝妙花瓷动四方。廿里长街尽窑户,赢他随路呼都昌。”从行业上分,可以分为商帮、手工业行帮和工人行帮。行业行帮和地域行帮相应交织,如徽帮主要是商帮,都帮主要是工人行帮。这些行帮纷纷设立会馆,或者公所,或者书院,名称尽管不同,其职能都是一样的。如徽帮有徽州会馆,福建有福建会馆。福建会馆天后宫,供奉天后娘娘。

景德镇的会馆(公所或书院)众多,清嘉庆年间有七所,至建国前夕,计27所。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景德镇瓷业的状况。

陶瓷首饰


瓷,从商代原始青瓷起源,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瓷器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瓷器是中华民族凝结的一种特有的东方审美意识,几千年来,从粗陶瓦罐到精陶细瓷,陶瓷总是给人们惊喜。

瓷,曾经穿过中国西北的丝绸之路,千里迢迢,被骆驼商队带往世界各地,成为风靡西方的奢侈品,贵族们将此作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

早在16世纪的欧洲,一股“东方热”就在贵族之间盛行,来自东方的瓷器和丝绸深得“太阳王”路易十四及其大臣们的喜爱。

首饰在人们的印象中,应该由珍珠、钻石、玉、珊瑚、琥珀、玛瑙、水晶、金属来制造,尤其是金、银首饰最多。然而,陶瓷首饰在首饰藏品中也以其迷人的姿态独树一帜。

刺绣、丝绸、开襟、水袖、唐装,青花瓷色,都是时尚界常常用来代表东方风格的一种文化符号。我们的古典,都正在成为流行。

瓷,“CHINA”这个最具东方韵味的尤物,将古老的魅力重新舒展开来,在我们艺术家的手上,散发出最新鲜的光芒。

陶瓷首饰是一种特殊的新型首饰,具有新颖、独特的风格。它或凭造型出奇,或借釉色取胜,或在装饰上展现新姿,创造了一种意蕴隽秀的艺术形象。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陶瓷材料的成形、装饰方法多样,通过设计者的双手,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陶瓷首饰似宝石,似美玉,胜玛瑙,开拓了首饰设计的审美视野,满足了不同个性的人们对现代首饰的多种审美需求。

女人对饰品的天然喜爱亘古至今,随着返璞归真的归属心理,饰品的材质也正在回归,尤其随着现代女性的知性和对品味的追求,关注饰品的外在形式的同时,也同样需要饰品具备“饰如其人”的内在呼应。和金银珠宝的脂粉气相比,瓷饰的高贵,精致,雍容华贵却超凡脱俗之美,正是现代女性的新宠。

瓷饰是一个极大的空白市场,全国各大城市都没有专门的瓷饰专卖店。不同于金银等贵金属或宝石,瓷饰本相对低廉,使其身价倍增的是其造型,彩绘带来的艺术价值,这便决定了其巨大的利润空间。

瓷饰的这种高质低价的特性,使她更加平易近人——每个女人,都可以轻松地拥有好几样自己喜欢的瓷饰。

由于陶瓷首饰的制作工艺简便,成本低,能真正做到价廉物美,益于首饰的大众化,也益于收藏。世界上首位陶瓷首饰的设计者——德国的克劳斯·戴姆布朗斯基教授,自1972年起便在高等院校从事陶瓷首饰设计的研究工作,他设计的作品获得国家和国际大奖。他的设计风格,造型以半圆、椭圆、方形见多,以渐变重叠形式构成,装饰用金黄色、黑色等对比强烈的色彩,给人以鲜艳感。有的造型还全部不装饰,充分显示材质美。

陶瓷首饰装饰有行云流水、斑斓夺目、五彩缤纷的颜色釉,有青翠欲滴、温润如玉的冰纹釉,有晶莹剔透、光泽闪烁的结晶釉。我国的陶瓷首饰品种繁多,色彩瑰丽、造型奇特且意境美妙,充分展示了火的魅力。这是其他首饰所不能替代的。

一种产品要想获得长久而宽广的市场,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柱,而不是一时的流行或者冲动。瓷饰不仅是一个财富项目,更是一种民族工艺,在其巨大的商业利润背后,有着坚实深厚的民族文化之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