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青瓷器 > 导航 >

青瓷世家官窑梦

青瓷世家官窑梦

古代青瓷器 古代官窑瓷器 古代青瓷器制作

2020-09-01

古代青瓷器。

龙泉官窑礼品

龙泉官窑瓷器

赖建平是青瓷世家第八代传人,他的人生轨迹、他所有的梦想和追求都与“龙泉官窑”的振兴交织在—起。

陶瓷界的“中华老字号”

2006年10月,北京。阳光和煦。国家商务部“中华老字号”授牌仪式在北京饭店举行。一位身材颀长、浓黑的剑眉下眼睛炯炯闪光的男子,步履快捷地走上主席台。他,就是“龙泉官窑”的掌门人赖建平。

欢快的乐曲响起来了,一种幸福感和成就感从赖建平心头涌起,他很想有人分享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这时,父亲赖自强的身影飞快地闪入他的脑幕。为龙泉青瓷奋斗了—辈子的父亲,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获得终生难忘的记忆。那是1959年的10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日子里,赖自强带领同仁设计制作的100套“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茶具和200个花瓶,入选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纪念品,在首都人民大会堂展出。40多年后,由儿子赖建平来北京见证龙泉青瓷的新辉煌了。在欢快的进行曲中,赖建平接过沉甸甸、光灿灿的“中华老字号”铜牌,也接过了历史的评价和国家的信任。

在全国陶瓷界,唯一获得“中华老字号”称号的便是“龙泉官窑”。龙泉官窑是千年窑火炼铸成的珍宝,是一代代龙泉青瓷人所憧憬的民族瑰宝,是值得保护和创新的文化精粹。

授牌仪式结束后,赖建平去听文化部请来的著名学者、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演讲。舒乙的话说到了赖建平的心里:“中华老字号是民族的东西,是几千年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你们作为掌门人,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演讲结束后,赖建平向舒乙递上了名片及龙泉官窑的资料。随后又专程前去拜访舒乙先生,向他述说了龙泉官窑的历史和现状,说起祖上对龙泉窑的贡献,说起窑史与家史难分难解的联系。舒乙听着介绍,频频点头,连声叮嘱要“坚守祖业”。回到龙泉不久,赖建平收到舒乙寄来的题词“朴瑜至美”。

在北京期间赖建平还专程拜访了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吕济民先生。交谈中,赖建平介绍了近年来在挖掘龙泉官窑传统的基础上,下工夫创新官窑瓷品,使新打造的“官”字品牌瓷品已成为外交礼品的经历。吕济民先生频频点头说:“据我看,‘龙泉官窑’瓷品的各项工艺已达到一定的水准,可以与古代龙泉官窑媲美。”得到吕济民先生的认可,赖建平颇为欣喜,后来又得到吕老寄来的“龙泉官窑瓷中精品”的题词,更是喜上加喜。

他还得到冯骥才“龙泉官窑民族瑰宝”、邵华泽“青瓷耀中华珍品数官窑”、肖峰“龙泉官窑南宋遗韵”、邹德忠“官藏奇绝千年韵窑出精妙万世传”等名人题词。文化名人对龙泉官窑的赞誉,也是对赖建平传承和光大官窑瓷业的高度肯定和支持。

青瓷世家在浙江的不凡经历

清代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一对青年夫妻挑着箩筐,风雨兼程,从福建永春州德化县梅上里党坪出发,一步一步走进浙江地界。男的姓赖名永称,在老家协助大哥赖永魁从事瓷业,因度日艰难,便应身在浙江的亲友之邀,迁徙到龙泉谋生。他们步行到龙泉县西乡木岱村时,见这里瓷土丰厚,流水潺湲,是个烧瓷器的好地方,就决定在这里居住,并挖建了长长的阶级龙窑,将厂号定名为“赖永顺”。

其时,赖永称肯定没有想到,在龙泉青瓷日渐衰落行将消失的情势下他在浙江建窑烧瓷,这一举动竟会被记录进地方志:“福建德化县一位姓曾和姓赖的瓷工迁居龙泉木岱村,发现该地瓷土矿藏丰富,就在木岱村重新开始兴建瓷窑,以后瓷器从木岱村扩展到附近。”

看一看龙泉青瓷史,便能洞明赖永称此番点燃窑火的历史意义,更能掂量出赖家在龙泉瓷业延续和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南宋时,随着越窑的衰退,龙泉青瓷成了主流瓷器,而且形成哥窑和弟窑两类美学特征不同的流派。朝廷在龙泉设立官监民烧的官窑基地,开片多姿多样的官窑瓷器成为宫廷使用的上等瓷品。明末及清朝,由于税重利微,又实行海禁,生活难以为继的龙泉瓷民纷纷关闭瓷窑,龙泉窑所剩无几,气息奄奄。

就在此时,赖永称在龙泉木岱村重建窑场,重烧青瓷,重打品牌,使已经干涸的青瓷之河重新丰盈起来,流动起来。这不能不在龙泉青瓷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赖氏青瓷世家传到第七代赖自强,已是抗日战争时期了。

由于抗战的需要,要修建丽水至福建浦城的战备公路。这条公路正好通过赖氏世代建窑烧瓷之地。一听是为了抗日,爱国之情在赖氏传人心里升腾起来,赖自强慨然同意毁窑筑路。当他们看到赖氏几辈人用身家性命经营起来的窑厂被毁,虽然眼眶里蓄满了泪水,痛惜的心紧缩得厉害,可他们还是慢慢地转过身子,渐渐地离开原先赖以生存的窑场。因为他们知道国家生存比个人生存重要,抗日之路比个人生活之路重要,没有国哪有家?不打败鬼子,哪有自己的事业?

直到1957年国营龙泉瓷厂挂牌成立,赖自强凭精湛的手艺在厂里担任技术科长。在赖自强的主持下,厂里成立了专业的青瓷车间。赖自强带领技术骨干进行青瓷胎釉、造型和生产工艺试验。试验硕果累累,对龙泉青瓷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赖自强熟悉龙泉青瓷的传统工艺,是个善于思考、敢于探索的改革者。多少年来龙泉窑都是烧木柴的,如此烧下去,那得烧掉多少树木?赖自强做了煤烧倒焰窑和隧道窑的试验,并获得了成功。窑工们击掌庆贺,连绵群山上的森林伸出数不清的手,向赖自强致意。赖自强是个不停步的改革者,后来又发展到油烧梭式窑。他还改革了青瓷工艺的全部工序,使这朵古老的工艺之花焕发出盎然生机。

由此,赖自强被瓷界称为现代龙泉青瓷之鼻祖和一代宗师。

第八代传人重建“龙泉官窑”品牌

1993年,青瓷世家第八代传人赖建平在杭城最繁荣、最亮丽的湖滨租下3个柜台,开起龙泉青瓷店铺。各种造型的青瓷琳琅满目,哥窑弟窑的瓷器俱全。龙泉青瓷从大山深处走向现代化的城市,走向千家万户。古老而清丽的青瓷与同设在湖滨的王星记扇子、西湖绸伞等传统名牌产品互相辉映,竞艳斗奇,增添了杭州传统文化的氛围。

有一天,赖建平在书店里看到—本《文物》杂志上登有关于“龙泉青瓷”的文章,立即掏钱买下,晚上便在灯下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这篇文章的观点触动了赖建平的灵感,他的思路像一只飞翔的大鸟,迅速从古代穿过时间隧道飞到现代,飞到大山之中的一个个龙泉窑,飞到当下的青瓷市场。他双目炯炯有神地望着窗外纷繁的街市,左手下意识地握紧了拳头:注册龙泉官窑瓷业有限公司,注册“官”字商标,打响自己的品牌,让古老的高品质的龙泉官窑得以恢复和发展,让高品格的“龙泉官窑”走向全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赖建平辗转于著名官窑研究专家之间,求教官窑制作的工艺:又组织技术人员研究当代高品质瓷器的生产经验,古今结合,既继承传统,又不断创新;既集聚老窑工探讨传统工艺,又亲自潜心研究新工艺,力保底部打上“官”字印记的瓷品确是精品。他不愧是“龙泉官窑”掌门人,在他的监管下,“龙泉官窑”操作规范,把关严格,所生产的瓷品被专家认为已与古代龙泉官窑质量相当。经过认证,证书和荣誉接踵而至。2004年,北京一家集团慕“龙泉官窑”之名前来定制350件官窑瓷器。赖建平足足烧制了2300多件,然后亲自一件一件挑选,最终将350件珍品交给对方,其余的全部销毁。对方既惊讶又信服,赞美“龙泉官窑”瓷器精美,连操作也仿效古制,实在让人敬佩!

200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六十华诞。此前国家财政部与赖建平联系,要定做300多套瓷品作为礼品,让赖建平提供样品。赖建平推荐了4套,国家财政部选定其中的3套。赖建平依样烧制了1000多套。赖建平认为,这套礼品意义很不一般,每套都必须是精品,每件都要有官窑瓷品的精彩。于是他戴着眼镜一件一件精挑细选,稍有一点瑕疵就落选。如此严之又严,最终在1000多件产品中只挑出了250套。赖建平坚持官窑的品格和品质,使“龙泉官窑”又一次获得了荣誉。

赖建平为了让龙泉官窑重放光芒奉献了全部心智和力量,“龙泉官窑”现已成了文化部、财政部、浙江省政府等政府机构对外文化交流的礼品。

几十年来,赖建平—直在做官窑梦,梦境不断更新。2008年春夏之交,赖建平瞅着那么多华贵的官窑瓷器陈列品,心想应该有个艺术馆来陈列这些高雅的瓷品,让人们在艺术馆里浏览龙泉青瓷的历史,欣赏青瓷文化的美丽。于是,他向有关部门打报告要求建立“龙泉官窑艺术馆”。一年之后,在有关部门领导的支持下,他开始筹办,一步一步将华彩的梦变成真真实实的艺术宫殿。

相关阅读

青瓷


中国的瓷器,大概可分两大系:青瓷系和白瓷系。其中青瓷的发现时间最早,远在东汉(公元25—220年)就有初期的瓷器出现。至晋朝(公元265—419年)瓷器已相当精美。青瓷可以说是中国瓷的鼻祖。什么是青瓷呢?那是由于色釉里面含有一定的氧化铁,经过高温烧成呈现青色或黄色(视烧成时火焰的性质而定)的瓷器。

古人用“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形容这种釉色的美丽非凡,著名的“柴窑”作品除了美丽的色釉以外,还有它特殊的地方,这就是古文中所载的“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青如天”是说色釉的色彩;“明如镜”是说色釉的光亮;“薄如纸”是说胎骨薄的程度;“声如磐”是说胎骨坚实细密扣之能声音悦耳。如果真能具备这些特点,该是一种很理想的作品了,可是至今没有发现它的实物。考古挖掘的古陶瓷实物证明,我国元代以前的瓷器,大多数都是青色声近似青色。青色来源于釉青,所以称为“青釉器”。青釉器中胎质比较致密而符合“瓷”的标准的就叫做“青瓷”。我国古代瓷器的品种很多,但最先发明的是青瓷。从东汉直到清初停产为止,其问有1千几百年的历史。全国并有许多烧造青瓷的窑场,在南方有浙江的越窑、瓯窑、龙泉窑等;北方则有河南临汝的汝窑,开封的北宋官窑,陕西铜川市的耀州窑等。

如果你到博物馆去参观一次,就会发现我国元代以前的瓷器,大多数都是青色或近似青色。青色来源于釉青,所以称为“青釉器”。青釉器中胎质比较致密而符合“瓷”的标准的就叫做“青瓷”。我国古代瓷器的品种很多,但最先发明的是青瓷。

在博物馆里,你还可以看到我国古代从陶到瓷的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陶、原始青瓷和青瓷这三个阶段。从工艺发展的角度来看,原始资和青瓷是一脉相承地发展起来的,所以原始瓷可以说是青瓷的前身;是从陶到瓷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过渡性产物。

青釉瓷器是以铁质为着色剂的高温颜色釉品种。考古学家们说青瓷是中国瓷器的鼻祖。古人写出了“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脏赞咏青瓷。青瓷不但包括蓝、绿,而其质方面也有深浅不同。是因为釉层厚度和差别,烧成后呈现不同色调的缘故。景德镇烧制青釉瓷器远在唐代即已开始。《中国青瓷史略》介绍,“离镇二十里,在湘湖田间,地名白虎湾的公路上,发现糖代烧造的青釉碎片极多,公路上,发现一般较厚,薄的较小,盘子底有釉,色泽极似长沙出不士的东西,青釉带黄。青的程度已接近越窑的艾色(即橄榄色)。施釉薄,有极细纹片,外面有凹痕,个一切制作显然是唐代的风格,后于湖田镇南入山约两三里,地名胜梅(俗称杨岭)的山坡,又发现当年烧造时成叠的窟底货之长,证实了当年景德镇也是烧造青器的“。宋代,景德镇取各地名窑之长,在虾青、秘色以及白定的基础上创制了影青瓷,它的特点是瓷质极薄,釉面白而青,暗雕塑花纹,内外都可映光,故有人以叫隐青、或罩青。《竹陶说》载“近来出土之器甚多,有一种碗蝶,质薄而色白,微似定,市肆人呼为影青,以其釉色白,微带青色。

在古代,特别在元、明以前,人们所用的瓷器大部分是青瓷。青瓷从东汉开始出现,直到清初停产为止,其间有一千几百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烧造青瓷的窑场遍布全国各地,其中比较著名的窑场,在南方有浙江的越密、瓯窑、龙泉窑、杭州郊坛下官窑,在北方则有河南临汝的汝窑、开封的北宋官窑、陕西铜川市的耀州窑等。在博物馆里,你可以看到所有这些窑场的代表性作品,历史上相传的宋代五大名窑,即官窑、哥窑、汝窑、定窑和钧窑,其中官窑、哥窑和汝窑都是以烧造青瓷而闻名于世的。

那末,为什么我们的祖先最先发明的瓷器是青瓷而不是白瓷?为什么在古代青瓷比白瓷更为普遍?我们知道,要烧制外观洁白的白瓷首先要有合适的瓷土,特别是含铁量比较低的瓷土,可是这种含铁低的瓷土矿在地面上分布较少,比较不容易获得,而含铁量较高的瓷土矿则分布较广,比较容易获得。古代由于地理上的限制,特别在交通运输不方便的条件下,对于这种大量需要的原料,一般都只能就地取材,就地使用,所以古代大多数窑场只能用含铁量较高的原料来制造瓷器。可是在开始时,用含铁量较高的瓷土烧制的瓷器,胎呈灰白色,釉的色调黄不黄,青不青,不太好看。博物馆中陈列着的原始青瓷和早期青瓷就是这个样子。然而实践出真知,我国劳动人民在改造社会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斗争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加深和提高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认识,他们发现,利用这种含铁量较高的瓷土也能烧制十分美观的瓷器,其关键在于在烧成过程中要掌握窑里面的气氛,在适当的时候烧适当的还原焰。所谓还原焰就是窑炉里的气体中含有一定量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一种还原性气体,它能把釉料中的大部分氧化铁还原成氧化亚铁;从而使釉呈现一种比较悦目的青色。青瓷的釉色到了唐代已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唐代诗人陆龟蒙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来赞美越窑青窑。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中对越窑青瓷也作了“越瓷类玉”的高度评价。到了南宋时期,浙江龙泉窑所烧造的青瓷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的釉色简直像碧玉和翡翠一样引人入胜。这种青瓷后来逐渐传入朝鲜、日本、中东和欧洲,并曾使那些国家的人们为之倾倒。

欧洲人把中国青釉瓷器称为“雪拉同”。这个名词来源于是6世纪晚期,法国作家杜尔夫的长篇小说《牧羊女亚司泰来》被子搬上舞台。剧中男主角雪拉同穿的一件青色衣服极惹人喜爱,这种颜色一下就成为法国流行的颜色了。正巧中国的青瓷第一次传入法国,那青翠欲滴的釉色使法国人为之倾倒。以至一时找不到适当的名称呼它,只有雪拉同那件衣服的颜色可以与之匹敌,于是人们就称这种青瓷为“雪拉同”。直到今天,欧洲许多人还常常这样称呼中国的釉瓷器。

中国陶瓷人的七彩梦


中国,从来不缺故事!

从《三国演义》到《水浒传》,

从《七剑下天山》到《射雕英雄传》。

中国人,从来不缺梦想!

从《红楼梦》到“中国梦”,

从陶瓷大国梦到陶瓷强国梦!

然而,一个延续千年的中国陶瓷人的七彩梦却少有人知。

千百年来,中国陶瓷人一直有一个梦想,一个七彩的梦想,以为代表的国瓷,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想尽各种办法来实现陶瓷釉面装饰的绚丽多姿,七彩缤纷。然而,要实现七彩缤纷,就必须要突破红釉,因为红黄蓝是主要基础颜色,而红釉却是一个千古未解的难题!

在景德镇流传着这样一个凄美的传说。

明宣德年间,有一天皇帝穿着一身红袍,偶然从一件白瓷旁边走过,突然发现白瓷被染成红色,格外鲜艳夺目,于是皇帝传下圣旨,命令御窑厂马上烧出这种红色瓷器。然而由于铜红的呈色极不稳定,在烧制中对窑炉的气氛又十分敏感,稍有变异便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常常很多窑都难以烧出一件通体鲜红的产品,所以要得到比较纯正的红釉十分不易。正当窑工们屡烧不成眼看限期已到,就要大祸临头时,其中一位窑工的女儿得到神仙托梦,要她投身熊熊燃烧的窑炉之中,以血染瓷便可成功。于是她勇敢地投身入窑,只见一团炽烈的白烟腾空而起,满窑瓷器皆成红色。这个传说虽极富传奇色彩,但如此悲壮的故事,充分说明红釉烧之不易,后人遂以“祭红”命名宣德时期的一种特殊红釉瓷,即以此纪念这位传说中的烈女。

中国陶瓷艺术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在众多色彩斑斓的瓷器中唯独没有大红色高温红釉瓷,这是因为红色釉不耐高温,烧制非常困难,有“千窑一现”、“十窑九不成”之说。因此烧制大红釉成为世界史上一道千古难题,更是历代能工巧匠们的梦想。

在明清时期,虽然出现了轰动一时的钧红、铜红、铅红、郎窑红、豇豆红,特别是钧红,呈色虽属于红釉范畴,但严格说是在具有蛋白石般光泽的青色釉面上,杂以红色、紫红色,或深、或浅、或呈斑块状、或是放射状,并非通体红色。而郎窑红色彩虽然是最鲜艳的一种,结束了明代以来近二百年红釉瓷哀落的局面,使我国陶瓷的彩釉装饰出现了更加繁荣的局面,但有一个关键点,是红色极不稳定,而且红色达不到大红。

世界性的技术难题

时间进入到公元2010年,在建筑陶瓷行业,意大利、西班牙开始出现了喷墨印花技术,并开始进入中国建陶行业。从技术原理上讲,喷墨打印可以达到打印出与图片一模一样的瓷砖产品的效果。然而,没有大红墨水,打印出来的结果是色彩偏淡或者是失真。国外墨水鼻祖对此也是一筹莫展,组织了很多科技人员攻关,至今依然没有取得突破。而作为陶瓷“祖宗”的中国,从宋代以来,红釉就一直是所有陶瓷人心中的痛,更遑论墨水。

难点在哪里?

高温的大红色釉已经难以做出来!

而墨水要求磨细到亚微米甚至是纳米级!还能烧出大红色??

纳米是个什么概念?是1mm的100万分之一。打个比方,就是一根铅笔芯直径的100万分之一。从技术原理上讲,颗粒越细越容易氧化,在瓷砖高温烧制时,温度达到1000℃以上就没有颜色了,而我们的瓷砖在窑炉中烧成的温度要达到1120℃以上,要做出高温大红墨水就难上加难。国外的专家不是不想做,从墨水成功应用后一直组织技术攻关,但就是做不出来。(据传国外近几个月才做出“粉红色”墨水)

高温陶瓷大红墨水成了世界建陶行业的一个制高点!

不服输的中国陶瓷人

经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陶瓷大国,并且占据了世界建陶60%的份额。但是,我们还不是陶瓷强国,因为一些关键的陶瓷装备、工艺技术,我们都跟在意大利、西班牙后面亦步亦趋,还有很大的差距。

但是中国陶瓷人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敢闯敢干,以科达洁能、中窑企业、金刚企业为代表的国产陶瓷技术装备企业坚持自主研发,陶瓷装备在大范围内实现了完全国产化;而在意大利、西班牙陶瓷墨水推出3-4年后,道氏、明朝科技、国瓷康立泰、迈瑞斯、色千、汇龙、三陶等优秀的中国陶瓷墨水企业也完全突破了关键技术,使陶瓷墨水不断国产化,2015年已经达到了国产化70%的不俗业绩。

但是,在这个国产化进程中,在高温陶瓷大红墨水这个拦路虎面前,所有的企业都一筹莫展。

国外做不出的,中国陶瓷人就一定做不出吗?

一个不是专业做墨水的企业,中国建陶行业以创新闻名的瓷砖生产标杆企业---广东宏宇集团瞄上了这个世界性的技术高地。2013年,以余国明为带头人的宏宇集团技术创新团队决定要攻克这个世界难题,因为他们有“高温大红釉面砖”和“高温大红基印花釉”研制成功的基础和底气。(2013年3月22日,广东省科技厅组织国内顶尖的陶瓷专家组,认定了宏宇集团的“高温大红釉面砖”为“国际先进水平”。2014年10月25日,中国建材联合会组织的专家组又一致认定宏宇“高温大红基印花釉的研制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但是,由于没有研发生产过陶瓷墨水的经验,对墨水生产不熟悉,找谁合作呢?多年的产学研合作,使宏宇人自然地想到了学院。经过沟通,陶院告诉宏宇集团,国家科技部和广东省科技厅都将“发色鲜艳的墨水”列为科技攻关项目,学院自己也有这个科技立项,于是双方决定联合攻关。陶院方面以材料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汪永清为项目带头人,生产企业方面以宏宇集团瓷片厂厂长余国明为项目带头人。2013年10月,双方签订联合研发合同,从这时开始,强强联合的两大技术团队向这个建陶行业的世界技术高地发起冲锋。

艰苦卓绝地探索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凭着当时的爱国热情,一时地冲动要攻克世界技术难题,实现一个中国陶瓷人千年的梦想,想一想说一说很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从哪里下手?

虽然有“高温大红釉面砖”和“高温大红基印花釉”研制成功的基础,但那毕竟是釉料,和墨水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

权衡左右费疑差,万事开头难。

产学研团队发现,做墨水,原料要磨得很细,要达到纳米级,最少要达到2m以下。谙熟技术原理的产学研团队知道,要突破这样高难度的关键技术,肯定不能走别人走过的常规路子,得另辟蹊径。

入手的方向是最关键的,产学研团队分析所有能发红色的颜料,双方确定选出最能发大红色的“镉硒红”作为发色色料。然而镉硒红色料发红色是靠包裹,包裹物在高温下保护硫硒化镉不被氧化,能发红色。但墨水要经喷头喷出,就一定要磨到2m以下的细度。磨到如此细,包裹物早就不存在了。怎么办?产学研团队想到了在研发“高温大红釉”和“高温大红基印花釉”中积累的技术经验。釉面砖的红釉也要磨,大红基印花釉磨得更细,它们都能发出大红色。细度磨到2m以下,按原来的做法还能发出大红色吗?余国明向笔者透露了他当时的想法。

根据这个经验,产学研团队决定以“高温大红釉”和“高温大红基印花釉”两大项目研发成果为基础,冲击世界陶瓷高温大红范畴的最难点----高温陶瓷大红墨水。确定了这一研发方向后,产学研团队双方商定,由宏宇集团负责调试不同的配方,研制具有“二次包裹能力的基础釉料”寄给陶院。陶院负责把基础釉料和镉硒红色料磨成不同细度,再按不同比例混合,用水调匀试烧看颜色。这样,冲击世界难题的第一关而且是最重要的一关就落到了宏宇集团技术团队的身上。

然而,虽然“高温大红釉”与“高温大红基印花釉”都能在1120℃的炉温下,稳定烧出大红色,但毕竟镉硒红色料要做成墨水,必须磨细到2m以下才能顺利通过喷墨机的喷头。和前期的两个项目相比,墨水的难度相差的不是一两个数量级。

余国明团队研制出多个配方基础釉料,寄到陶院试烧,结果都失败了,试样全是白色。再按照烧出颜色的变化进行调整,还是失败,只是试样有点发黄……

世界难题毕竟是世界难题,事情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顺利。

2014年3月,宏宇研发骨干把再次调制好的基础釉料带到景德镇陶院,直接和汪院长团队一起试验。试验结果仍然失败!试样完全没有大红色,只有一点点粉色的影子。

项目组一起研究讨论,看资料、看录像、分析数据,双方都不得要领。

整个产学研团队一下子陷入困境!

个时候,宏宇的老板梁桐灿来电话给予了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搞科技攻关,不要怕失败,这点损失不会对我们造成影响。现在要静下心来,理一下思路,看方向有没有错,确定技术思路后重新再来,不要怕挫折!

项目组重新看试样颜色,回顾国内某个团队用同样的办法做,据说磨了两个小时,就完全没有颜色了。而自己的试样是磨了四个小时,细度达到2m以下的,虽然没有发出大红,但却发出粉红色啊!这不就说明自己的研发方向没有错吗?不要放弃,再调整配方!

善于协调的宏宇集团市场总监王勇建议集团副总经理欧家瑞带领科技攻关小组去婺源散一下心。赣南的3月,正是这个美丽的中国乡村漫山遍野油菜花初开未盛的季节,充满了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黄花三月婺源开,兴致浓浓北赣来。不为芸苔山漫艳,只缘红墨色消埋。攀山数度逢狼虎。赴院多回荡雾霾。待到春风吹漾遍,金花灿烂展胸怀!”(悟变恒《七律·红墨与花海》)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研发的艰辛,同时也显示出产学研团队对项目的成功充满必胜的信心。

产学研团队静下心来,分析失败的原因和近半年的研发心得。他们发现,基本方向是对的,现在的问题是必须重新研发一种基础釉,能二次包裹磨得很细的镉硒红色料,使它在烧成的过程中不被氧化。

一切从头再来,这个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是局外人所不能体会的。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攻关,2014年5月中旬,汪永清院长兴奋地告诉宏宇集团,新研发的样品终于烧出了大红色!

“千方试遍终呈色,赣北传言。雨过春天,灿烂芸苔初见嫣。”(悟变恒《采桑子·大红墨水料显色》)。在研发高温陶瓷大红墨水的艰苦征程上,宏宇和陶院人终于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而且是关键的一步!

沈梦荣:探寻中国古瓷之源


浙江省湖州市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这里有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众多历史人文景观。千百年来,这里名人辈出,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富商巨贾不胜枚举。虽然800多年来,这里从不产瓷,却被学术界称之为中华瓷器文化发展之源头。

大约在公元前1600多年的商代中期,中国出现了早期瓷器,即现在人们所说的原始瓷。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原始瓷的发源地却始终未有定论。近年来,随着对德清窑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在湖州市德清县境内及湖州东苕溪流域等地陆续发现了数十处从商代中期到战国时期的古窑址,并出土大量品质较高的原始瓷标本。2008年4月,由故宫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古陶瓷学会以及德清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瓷之源——原始瓷与德清窑学术研讨会”在德清县隆重举行,有来自全国各地及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对中国原始瓷的起源、烧造工艺、年代和发展历程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最终确定湖州市德清县具有悠久的制瓷历史,早在商周时期就是原始瓷的诞生地及中心产区,至战国时期,原始瓷的烧造已达到了当时的最高工艺水品。德清窑上溯商周,历经战汉、两晋南北朝直至唐宋时期才停烧,作为中国瓷器的发展源头可谓实至名归。

瓷器易碎,千年前的瓷器,能保存至今,品相完好者甚少,尤其是原始瓷,由于年代久远,幸存下来而不碎的更是寥寥无几。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国内艺术品市场的不断繁荣,尤其是将艺术品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理财的方式后,明清官窑瓷器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追捧和关注,价位也是一路飙升,而在我们这个以瓷器为荣耀,以瓷器为标志的国度中,那些记录着悠远历史和文化的原始瓷却未能得到社会足够的重视,所谓“瓷之瑰宝”的桂冠,也多被戴在那些年轻、华丽、漂亮的青花、粉彩、珐琅彩瓷器的头上,至今与原始瓷、高古瓷无缘。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提倡,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原始瓷及高古瓷的珍贵,并且有意识地进行专题收藏,沈梦荣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藏家。受湖州当地浓郁的人文环境影响,沈梦荣很早便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玩艺术品有浓厚的兴趣。作为中国古陶瓷界泰斗耿宝昌的学生,他经过不断的努力和钻研,已成为当地专门收藏和研究德清窑瓷器的领军人物,藏品更是涵盖了自产生至停烧历代各纹饰、各器型的德清窑瓷器千余件之多,并且系统梳理了从商代中期开始,历经西周、春秋战国、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直至宋代的整个德清窑烧瓷的发展脉络。

据沈梦荣介绍,他早年跟大多数古陶瓷收藏者一样,也热衷于元明清瓷器的收藏。后来,在其老师耿宝昌的建议下,开始关注家乡的德清窑原始瓷,并逐渐认识到德清窑原始瓷的价值和重要性,于是改变了收藏方向,将原有藏品悉数转让,集中全部精力收藏和研究德清窑原始瓷。“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收藏家,必须要建立一个自己的收藏体系,如果什么都想收藏,玩得比较杂,成不了真正的收藏家。我生长在湖州,因此在德清窑的收藏上具备了一定的先天优势,而且我也有责任保护、传承家乡这一悠久的历史文化。”沈梦荣说,考古发掘表明,早在战国时期以前,德清窑原始瓷的烧造工艺就已经非常成熟,如亭子桥窑址等,当时是专为越国王室和贵族阶层烧造高档生活与丧葬用瓷的,具有早期官窑性质,并且早在西周时期即以龙窑烧制瓷器。

多年的古陶瓷收藏使沈梦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收藏理念。他认为,原始瓷、高古瓷的文化历史价值远高于明清瓷器。从工艺上来说,王室贵族及宫廷御用的原始瓷、高古瓷代表了当时的最高烧造工艺,属于那个时期的高档奢侈品,许多明清瓷器的器型及装饰手法,都是从原始瓷、高古瓷上借鉴、演变而来,而在数量上却要比明清瓷器少得多,尤其是保存完好的整器更难得。因此,沈梦荣相信,随着收藏群体的不断成熟,文物政策的进一步开放,民众对于文化保护意识的不断加深,未来原始瓷、高古瓷在经济价值方面也将会逐渐缩小与明清瓷器的差距,价值和价格将逐渐回归一致。

所谓“藏而优则示”,如今沈梦荣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湖州当地成立一家德清原始瓷博物馆,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认识到德清窑原始瓷,更好地保护、研究、传承这一中华瓷文化之源。与此同时,沈梦荣也在积极筹备成立湖州古陶瓷学会。

德清窑原始瓷的发现,彻底理清了中国陶瓷文化发展的整个脉络,也找到了中国瓷器发展的源头。如今,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瓷之源——德清窑原始瓷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据悉,前不久,有韩国学者专程来到德清县考察,并就德清窑原始瓷出国办展的可行性与当地文化主管部门进行了深入探讨。另据了解,目前德清窑已成为日本、韩国等海外学者对于原始瓷考证的一个重要研究项目,其悠久的文化历史价值和高超的烧造工艺在海外也形成了较大影响。

沈梦荣说,他期待第三届“瓷之源——原始瓷与德清窑学术研讨会”上会有更多好消息。

《红楼梦》中瓷器的探讨和猜想


《红楼梦》中的贾府无疑是中国清代上层官僚家族的缩影,生活相当豪华奢侈。其拥有的文玩古董品种极为丰富,金银器、玉器、珐琅、瓷器、书画、漆器、根雕、铜器、西洋器皿等无所不有,且珍稀罕见。从宝玉自娘胎里带来的通灵宝玉、宝钗挂着的黄金璎珞开始,到诸如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赵飞燕立着舞的金盘、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宝榻、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汗巾、仇十洲《艳雪图》、米襄阳《烟雨图》、颜鲁公墨迹、三尺多高青绿古铜鼎、錾金彝、宋代杯盏(瓜分 瓟斝、点犀乔)等等;至于沉香拐杖、伽楠念珠、白玉比目磬、绿玉斗、虾须镯、孔雀裘、绫罗绸缎、宫廷绢纱、金碗银筷、宝砚宝墨、翡翠玛瑙、玻璃屏风、自鸣钟、西洋自行船、玻璃盆、楠木圈椅、墨龙大画、名家法帖等珍稀物品更是目不暇接。真可谓:“白玉为堂金作马,珍珠如土金如铁,洋洋洒洒《石头记》,热热闹闹古董会”。

《红楼梦》是一部小说,更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一个反应。如今且对这部小说中涉及的瓷器作些探讨与猜想。《红楼梦》中到底有多少瓷器珍玩?有哪些品种?如何珍贵?作何评价?从那里来?等等

其一、《红楼梦》中有哪些瓷器珍玩?包括哪些品种?

《红楼梦》第三回,“右边几上摆着汝窑美人觚……几上茗碗瓶花俱备”;

六回,“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儿”;

七回,“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里”;

十七回,“……各种各样,皆是名手雕镂五彩,销金嵌玉的。……或供设瓶花,或安放盆景。”;

二十二回,“每人一个宫制诗筒;”

二十七回,“外头屋子里桌子上汝窑盘子架儿底下放着一卷银子”;

三十七回,“你再瞧那槅子尽上头的一对联珠瓶还没有收来呢”;

四十回,“那一边设着斗大一个汝窑花囊”、“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案上止有一个土定瓶”;“一个上头放着一分炉瓶,一个攒盒。”

四十一回,”“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众人都是一色的官窑脱胎甜白盖碗”、“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

四十四回,“将一个宣窑磁盒揭开,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

五十回,“一面命丫鬟将一个美女耸肩瓶拿来”;

五十三回,“只一张高几设着高架璎珞、花瓶、香炉等物”;

六十三回,“那四十个碟子,皆是一色白粉定窑的;

一百五回,查抄物品中“古瓷瓶十七件”、“金戗碗八个”。

通过以上资料我们发现,《红楼梦》前八十回对文玩古物的描述极为丰富,而后四十回由于乃高鹗所补,因此描绘几乎没有,实为一大遗憾。通过阅读《红楼梦》,我们基本可以知道,贾府所拥有的瓷器多属摆件、文房用品、日常生活器皿类。主要有:花瓶、盘子、碟、花盆、盖钟、坛、诗筒、盒、香炉、碗、攒盒等。包括:汝窑美人觚、瓶、小盖钟、旧瓷坛、宫制诗筒、汝窑盘子、联珠瓶、汝窑花囊、大官窑盘子、土定瓶、成窑五彩小盖钟、官窑甜白盖碗、鬼脸青花瓮、宣窑瓷盒、美女耸肩瓶、花瓶、花盆、香炉、粉定碟子、古瓷瓶等。

其二:《红楼梦》的瓷器品种到底有多珍贵?我们如何评价?

《红楼梦》中瓷器品种不仅丰富,而且较为珍稀,典型的包括:宋五大名窑中汝窑、官窑、定窑制品,还有成化斗彩、永乐甜白、五彩、颜色釉、宣德青花等。下面我们对书中出现过的五大名窑瓷器进行探讨与猜想。

《红楼梦》中贾府收藏的宋代五大名窑瓷器较多,几乎每个主子房内至少有一个,再根据一百五回,查抄的“古瓷瓶十七件”,也可知其总体概况。文中涉及的宋代五大名窑实际上只有四大名窑,即汝窑、官窑、定窑、钧窑。品种主要是:汝窑美人觚、汝窑盘子、汝窑花囊、官窑大盘、土定瓶、粉定碟子、鬼脸青花瓮等。

1、汝窑。汝窑为宋代著名瓷窑,南宋文人笔记中曾多次提及。汝窑位列五大名窑之首,窑址位于河南宝丰清凉寺。传世数量不足百件,所谓“汝瓷瑰宝,天下第一”。汝瓷造型,简而精、朴而实;汝瓷色泽青如天,面如玉;汝窑的开片,丝如发,质如金;汝窑质感,润如肤,堆如脂。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古云“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汝窑造型盘、洗较多,碗极少,尊、瓶等琢器尤为稀少(包括玉壶春瓶、胆瓶及纸槌形),记载中还有香炉、盒及出香等器。

《红楼梦》中的汝窑:

汝窑美人觚(第三回):实际上就是汝窑花觚。觚原为酒具,上大下小中间细,因其为仿古铜器制造,其体颀长,线条流畅,犹如婷婷玉立之少女,故名“美人觚”,珍稀罕见。

汝窑盘子(第二十七回):汝窑传世品以盘、洗较多,盘有大小深浅之分,此件汝窑盘子传世极少;

北宋清凉寺汝窑狻猊小香薰炉

汝窑花囊(第四十回):《红楼梦》中探春居室中古董陈设最多,斗大的汝窑花囊,异常珍罕,可谓无价之宝。“花囊”这种瓷器造型为平面盘口,收颈,扁腹,圈足,顶面有三孔或多孔用以插花。收藏界有“汝窑少大器”之说,但实际上汝窑是有大件的。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和《收藏快报》联手举办寻找国宝的大型系列电视活动,就有一尊宋代汝窑狻猊香熏(是修复品,实际上冯先铭《中国陶瓷》一书中就有狻猊出香的记载),在众多藏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台胞专场的民间国宝。有人以为此件汝窑花囊当为雍正仿品,认为宋代尚无此种造型的大器出现,这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只能说明斗大的汝窑花囊没有发现或没有记载,并不能说完全没有,清雍正仿宋代五大名窑作品几乎都有样本,既然雍正时期有,宋代就可能有。

2、官窑。宋代官窑分北宋汴京(河南开封)官窑与南宋修内司及郊坛官窑(浙江杭州)。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大官窑实际上就属于这类,或称大观窑。这件“大官窑大盘”(第三十七回)实际上就是北宋官窑大盘。北宋官窑传世品很少,其器物主要有碗、瓶、洗等,胎体显厚,且呈黑色,釉为淡青色,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著称,有“紫口铁足”的特征。北宋官窑传世作品,其价值无法估量。

3、定窑。定窑以产白瓷而驰名,还一度为官府烧制宫廷用瓷。定窑印花器在当时就为邻近地区瓷窑所仿效,形成了以定窑为中心的定窑系,有“土定”、“新定”、“北定”、“粉定”等。赵汝珍《古玩指南》说:“其白似粉故名粉定,亦曰白定;质粗而色稍黄者为低,俗呼土定。”红楼梦中提到的土定瓶(第三十七回),就是指漳河、汾河流域民窑所烧的仿制瓷。而粉定碟子(第六十三回)则是在景德镇烧的,“粉定”比“土定”瓷质较细。

4、钧窑。钧窑是中国宋元时期北方瓷窑,钧窑在河南省禹县,位于今河南禹州,因古属钧州,故名。以钧瓷着称于世,属北方青瓷系统。传世不多,评价甚高。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还有窑变。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

四十一回,“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那这个鬼脸青的花瓮应是什么东西?提起鬼脸青,就让人想起《水浒传》中的杨志。杨志被称为“青面兽”,原因在于他颜面左侧上下眼睑、颧部有一巴掌大小的褐斑,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脸上有个大块的胎记,中医称之为青记脸。因此这里的“鬼脸青”与此应为同意,就是指器物上有大块青斑。据说,“鬼脸青”是个俗语,它是指宋、元时钧窑所烧的窑变釉瓷。因窑内火候温度不匀,釉有薄厚,表面出现流釉现象,形成大块斑状,如鬼脸一般而得名。“鬼脸青”是古代瓷器中相当名贵不可多得的上品,妙玉用它收梅花上的雪,亦可见其珍贵。

贾府所藏宋五大名窑的作品应该远远不止提到的这些,尤其是公子、小姐以及其他主子房内的陈设用器,绝大多数可能是宋瓷。《红楼梦》三十七回,“你再瞧那槅子尽上头的一对联珠瓶还没有收来呢”,麝月还说:“那联珠瓶得空也该收来了。老太太屋里还罢了。太太屋里人多手杂,别人还可以,赵姨奶奶一伙的人见是这屋里的东西,又该使黑心弄坏了才罢。太太也不大管这些,不如早收来是正经。”那这个联珠瓶是什么东西呢?实际上联珠瓶就是一种两瓶相连的瓶状摆器,取“珠联璧合”的吉祥意思,也称“连体瓶””。它是瓶的一种样式,因器形自肩至上部两瓶连接一起,下腹至足部分成两个瓶身,故名。新石器时代彩陶中已有双连器物,唐代流行的瓶式,越窑和唐三彩均有制品。宋代传世品极少,至清代乾隆年间较为流行,品种包括青花、粉彩、珐琅彩、单色釉等等。《红楼梦》中所提到的陈设器(尤其是瓶)几乎都是宋代瓷器,再根据其器型、用途(用于插桂花),可推测它可能就是宋代官窑粉青双连瓶。

对于《红楼梦》中的宋代五大名窑瓷器,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如有人认为《红楼梦》中宋代五大名窑作品全部属于清仿宋,清雍正皇帝热衷于仿制宋代五大名窑,因此这些宋代瓷器可能属于雍正时期,即官仿官。我以为值得商榷,如联珠瓶曾被宝玉用于插桂花献给贾母,连赵姨娘都企图打它的主意,足可见其珍贵。同时一百五回中提到“查抄物品中古瓷瓶十七件”,这说明这些瓷瓶都是古瓷,《红楼梦》所反映的正是清三代时期的官僚生活,如果是清雍正仿,何来古字?再者,《红楼梦》中栊翠庵的尼姑妙玉,她收藏的珍稀古玩包括“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小茶盘、成窑五彩小盖钟、官窑脱胎甜白盖碗、绿玉斗、宋代玉恺珍玩铭文杯”等等,无不令人瞠目结舌。由此比对,贾府拥有宋代五大名窑瓷器毫不夸张,亦合情合理。同时,《红楼梦》中描绘薛宝钗的书房时,写道“案上止有一个土定瓶”、因此贾母嗔怪王熙凤“不送些玩器给你妹妹,这样小器!”还命鸳鸯去取些古董来。“止有”二字说明土定瓶作为宋代定窑民窑器很不入贾母法眼,“取些古董”说明这个“土定瓶”算不上古董,必得不仅有年代还得有档次的古董玩器才行。“取些”恰恰说明贾府所藏古董很多,贾家平时用的碟子尚且是清一色的粉定,而且随随便便一拿就是四十多个。再者,平时贾府吃穿所用,动则数百、千两白银,因此就不难理解贾府拥有宋代五大名窑的真实性了。当今人们在研究的时候切不可以当代的人的眼光评介古代的事情,我们不能因为现今五大名窑存世的数量比较稀少,或者拍卖价格高不可攀,就认为这些东西连当时的豪门大家族都用不起,未免显得鼠目寸光。料想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连马未都等收藏家尚且能淘得宋五大名窑之品,更何况是在四百多年前的康雍乾盛世时期(1662-1795),其间发生过多少次毁灭性的战争、掠夺、灾害以及自然变迁,五大名窑历经千年至今自然是存世极少,千金难求。故笔者以为书中提到的这些瓷器当为宋朝时期之珍品,只可惜不知花落谁家,或许早已不存于世了。

解读汝窑青瓷


x 新世纪伊始,汝窑遗址于清凉寺民宅下被意外地揭开,特别是随之而出的各式汝窑残器,使全面解读汝瓷有了直接依据。

作为五大名窑之首的遗存物,倘若不破不残不废,这等器具,确是好样的,有些还堪为汝瓷佼佼者。然而,用于研究探讨,如此不修边幅的残件,只因坦露了汝瓷奥秘,无疑,也属好样的。这些残件,展示了下列特征:

釉色以青而蔚蓝的天青为主色调。亦有虾青、粉青、豆青、卵青、灰青、茶青、葱青等多种色阶,但色色略异而皆含青闪蓝是汝釉之美的特色。

釉层较薄,釉面温润柔和。光泽感多数不强,少数晶莹;多数开片,个别无纹片;

胎体较厚,质地欠紧密。胎色以香灰色为主,这种色,类似燃过后的香灰、于浅灰中微微闪黄。少部分的胎质呈土灰色;

绝大多数产品用支烧法生产,裹足满釉,底有芝麻细小挣钉。个别品种采用垫烧,足端露胎。

上述特征,多数已为历代学者及鉴赏家众品一辞。但也有误会,比如釉色,宋代《咸淳起居注》的“天青色”属言之有物,尔后的明《留留青》“色如哥而深,微带黄”、清《南窑笔记》“有深淡月白色二种”等解说,则与汝器表征有出入,显然系“官”、“哥”与“汝”的张冠李戴。当然,这是宋汝至明清时已呈凤毛鳞角的一种无奈,又受历史条件所限,没有博物馆、图刊之类作交流借鉴,故难煞了古人。独独胎体,前不久,我们还称之为“薄胎”、“胎体都很薄”,那才是对一代名窑真正的不解。

汝窑的胎体,普遍显得较厚。与同类器型的定窑瓷比较,前者厚度为后者的1至2倍。汝瓷胎质,明显松软,远不如越瓷、定瓷、龙泉瓷来得坚致。手感亦相对较轻,其胎骨,缺乏瓷质通常应有的玻璃相。

这类玻璃相也即我们惯说的瓷化程度,它关系到胎体的强度与硬度,还赋于胎质适度的透明和光泽感。关于它的生成,现代陶瓷科学认为,条件不外乎二个:外因,相关的窑温;内因,瓷胎中石英、绢云母及高岭土、长石等多种岩石状矿物质所占的份额比例。然而,汝瓷的釉色能发得如此蔚蓝卓绝,其烧成温度当毋庸置疑,症结自然在坯土本身。再从胎质干枯发涩及出现较多的间隙分析,汝瓷坯泥成份存在着先天的某些失调该是确切的。考虑到长石与绢云母的特点为高温下粘度大、熔融范围宽,可促成瓷化并提供足够的玻璃相,而石英起减粘作用,过多的石英不利于熔融。因而可以断定,汝瓷胎泥中的长石及绢云母不足,或者石英过量,是造成瓷化不良主因。当然,详尽的配伍成份还需科学检测作结论,这里提出的仅属个人的一些认识,想说明的是汝胎现状:由于瓷土先天不足,烧成后的汝胎,近似陶胎。从质量计宜,汝窑匠师才不得不增加胎体厚度,以弥补粘纬度和强度之不逮。

汝窑胎体不是不想做薄,只是薄不了。从其裹得严严实实惟露出一丁点的小挣钉上,我们可以窥出匠师当时的心境。这个小铮钉,自然成了汝窑的象征。而这个凝结着香灰色胎记的芝麻形小挣钉,折射出的却是汝州人博采众长的务实与创新精神。

汝窑的成就

汝窑的妙,妙就妙在集传统工艺之长。

汝釉的奇,奇就奇在独一无二的“内有玛瑙为釉”。

就艺术而言,纹饰图案的鲜活与线条平面的敦实,实同一概念上的二个不同的高度。于标本上可见,汝窑制瓷技艺不亚于当时堪称一绝的定窑白瓷。汝窑作品,无论胎壁的厚薄,弧线的准确,整体的浑然,还是修坯的细洁(不露竹丝纹),乃至釉层的匀净(不见泪痕)均出乎意料地精致。这类精致不等同形体上单纯的对称、规范、严谨,而是整体的简约和凝炼,是由线条营造出的三维空间所拥有的无限美意。诚如眼下汝人之绝活,比定瓷更见线条的流畅和整体的出神入化。欣赏之余,时时会生出一番恍如天工的感慨,一如定瓷在手,惊其纹饰精湛,常有一种美不胜收的感动。但二者相比,汝瓷的返璞归真不免让人流连得更长久,从中品味到的文化内涵更博大。比如圈足外卷,这是两晋至唐五代越窑偶而为之的一种底部形态,而此时的汝窑已普遍应运至盘、碗、洗,只是越发灵巧、圆润、宏达。比如支烧痕,汝窑虽然借鉴了越窑、耀州和岳州窑的工艺。但是,从支痕的大小、形状反映出的心痕手迹,汝窑这宋时出生的小弟,比起汉唐已见名传的三位大哥显得还是棋高一筹。瞧瞧芝麻钉之细小,部位之恰到好处,惹人喜爱之模样,汝窑工匠之用心良苦一目了然。再包口裹足满釉,汝窑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赢得宫廷青睐被指派烧造供御瓷实属必然。

比工艺创新更震撼世界的是汝窑釉色,它比中国陶瓷史上曾有过的梦想在北宋晚期如愿如偿。关于天青釉,相传为五代周世宗柴荣所创,“当日清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景德镇陶录·卷七》引《唐氏肆考》),这便是迷人的柴窑。明宣宗酷爱其貌,于《宣德鼎彝记》将宫内“柴窑”列为名窑之首(柴、汝、官、哥、定)。清代重要专著《南窑笔记》还把柴窑特征归为四如:“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该“四如”屡屡见诸陶瓷专著。只是到了二十世纪中叶,因缺乏相应实物与理论支持,致陶瓷学界对明清的记载存疑,认为古人可能将五代秘色瓷或景德镇窑影青瓷,误当传说中的柴窑。近年,又有学者提出“柴窑就是五代耀州窑瓷器中的精品。”之说,核心也是釉色。总之,釉色天青,非同小可,此乃商、周原始青瓷至宋代诸多青瓷系列长期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然而,汝窑大获成功,并以传世70件器物及新近面世的无数天青釉瓷片,证明了自己的业绩。

铜官窑题诗


偶尔从网上读到一首诗,很美。朴素而隽永。诗曰: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查阅了一番,此诗为唐代铜官窑瓷器题诗,作者可能是陶工自己创作或当时流行的里巷歌谣。

唐铜官窑,莫非是我的老家铜川,曾旧称铜官,且有瓷窑历史,也有诗画题于瓷器之遗物。这么好的诗句,自己只是恍惚读过,怎么没有细究呢?

事实上,此铜官窑非彼铜官窑,重名重姓的事情见怪不怪。

说是1974年至1978年间,此题诗瓷器出土于湖南长沙铜官窑窑址。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下册,《全唐诗续拾》也有版本为: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也有另外版本: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还有一首相近的诗: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自从君去后,常守旧时心。洛阳来路远,不用几黄金。

无论哪个版本,不管是怎么演绎的,都是难得的好诗。

自古文人雅士题诗于壁,备受人推崇,唐长安雁塔题诗,更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何等潇洒。

也许是陶工们想到了文人雅士的风流倜傥,何不移诗和书画于陶瓷品,过一把风雅瘾,流传后世。洋人喜爱中国陶瓷,以诗书画陪衬,更有审美价值。此举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铜官窑出产的瓷器比以前更畅销,远抵朝鲜、日本、菲律宾及中亚、西亚等地,拓宽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到现在,这些国家还出土不少铜官窑的陶瓷器,其生命力依然光彩照人。

驰名中外的唐代长沙铜官窑,不仅把诗题写于瓷器上,别开生面,尤其是首创釉下彩瓷新工艺,装饰感更突出,且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

唐代长沙铜官窑是未见于史籍记载的民间瓷窑。在已发现的几百件器物上题写的诗句有数十首,基本是流行在市井里巷的歌谣,唐代潭州的民俗风情也凸现在这些瓷诗里。

这些瓷器上的诗,产生在中唐安史之乱后。瓷器上所题都市商贾、歌楼妓馆、游子旅人的诗,根植于都市社会的土壤,成为中唐新兴市民文学的一个品种。多数不能登大雅之堂,不论国制朝章,也不热衷于佛理宣传。以写实为宗,朴实无华,毫不造作。

铜官窑不远的书堂山,相传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父子读书处,有洗笔池等遗迹。欧氏父子苦读经典,书艺超群,势必也影响了铜官窑的能工巧匠。

《水经注》载:“铜官山,亦名云母山,土性宜陶,有陶家千余户,沿河而居”。指的是铜官镇至石渚河一带的制陶产业。

望城县的铜官是一个古镇,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陶器证明,早在2100多年前的西汉,这一带就有陶器生产。铜官窑又名长沙窑,为唐朝至五代时期的有名古窑之一,中国陶瓷釉下彩的发源地。

关于“铜官”之名的由来,据传三国时期,铜官为吴国和蜀国的分界处,吴将程普与蜀将关羽约定互不侵犯,共铸铜棺,故名“铜棺”。由于铜棺不雅,后人改称“铜官”。

1923年1月,毛泽东在郭亮的陪同下来铜官考察工人运动,成立了铜官陶业工会。

素以收诗最全著称的《全唐诗》中,却未见这些瓷器上的诗词,尤显其珍贵。文博前辈萧湘先生曾著《唐诗的弃儿》,专门研究长沙窑瓷器上的诗词,成为中国瓷诗的首席知音。

重名的还有安徽的铜官山区,位于铜陵市西南部。而陕西铜川的旧称铜官,与长沙铜官窑类似,同样以陶瓷闻名。

耀州瓷名传天下,黄堡、陈炉古镇以瓷都著称。也多次浏览老家瓷器上的诗书画图案,许是忽略了其观赏价值,未作仔细揣摩,抑或如湖南铜官窑的瓷诗有待明眼人去发现。也许有如“君生我未生”的妙诗,遭遇“唐诗的弃儿”之命运,还得及时去挖掘,去保护,去抢救。

如今在老家土塬上,下行十里可抵黄堡古镇,上行二十里可达陈炉古镇。如果有一天,面对一件搜寻到的老瓷器上绝妙的诗句,自然会首先想到南方唐朝无名氏的传世之作:“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