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汝窑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稀世之珍的汝窑瓷

稀世之珍的汝窑瓷

汝窑瓷器的鉴别 现代汝窑瓷器的鉴别 全瓷的瓷砖

2020-09-01

汝窑瓷器的鉴别。

五大名窑我们都清楚,是汝、官、哥、钧、定。而汝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的魁首,自古以来流传甚广。

历史上关于汝窑的记载很多,然而以讹传讹的民间说法也很多。电视剧中偶尔也做一些表现,比如我在一部电视剧里看到有个演员抱着个青花大瓶子说这是汝窑,就觉得这简直是个笑话。

烧造时间短,数量也有限

汝窑非常稀少,很不容易碰到。因为汝窑的烧造时间非常短,只有20来年。

南宋有一个人叫周辉,他在《清波杂志》中这样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他在南宋的时候都发出这样的感叹近尤难得,那我们到今天就更为难得了。

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在雍正七年(1729年)有过一次统计,让太监刘希文、王太平整理了汝窑,就是看看雍正时期宫里到底有多少汝窑。他统计了一次,这个档案现在有,可以查到,有31件。那时候统计的汝窑我们要注意一点,有的东西是官汝不分的,或者钧汝不分,因为它们有的颜色很接近。当时对这些并不是一个科学的判断,而是凭人去判断,所以会有一点误差,但大致不会差很多。那时候,皇宫里才有31件,很少。

那么今天,我们有多少汝窑呢?台北故宫是汝窑最集中的地方,现在精确的统计是21件。当然,汝窑现在统计不是非常精确,因为有个别的汝窑在个人手里。但是有一个统计比较精确,就是说全世界有记录可查的是67件,其绝大部分都在世界级的博物馆里,说起来这都是稀世之珍。

上供的御器,釉里加玛瑙

汝窑非常珍贵,历史上各类文献记载推崇备至,都认为它是上供的一个御器,给皇上用的。

南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有一段记载,他说“绍兴二十一年十月,高宗幸清河郡王第。张俊进奉:汝窑酒瓶一对、洗一、香炉一、香合一、盏四只、盂子一、出香一对、大奁一、小奁一。”一共多少件呢,16件。这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汝窑最多的一次。

他说的是什么事呢?说的是宋高宗,就是南宋的第一个皇帝赵构。他在1151年的时候到清河郡王张俊家巡幸,可能出门走到他这儿就进了他们家,那他当然受宠若惊了,皇上都直接上我们家了,他就拿了一批汝窑进奉给皇帝。这在当时是非常贵重的礼品,所以记在周密的《武林旧事》中了。

那么大奁一、小奁一是什么呢?在有的专业书上称之为奁。这个很巧,奁在全世界现在就有两个,一大一小,一个在英国大维德基金会,它那件是大的,直径有23.8厘米。另外一件是小的,直径18厘米,小5.8厘米,在北京故宫里。所以有人认为这两件就是大奁一、小奁一。直径小5.8厘米,它的周长看着就小很多,那个奁我亲手拿过,很轻。

史书上也有记载,南宋周辉的《清波杂志》中这样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这段记载非常重要,就是它的釉色是靠玛瑙呈现的。中国古代对玉和玛瑙都充满了敬畏之情,一听说玛瑙、珍珠,这都是很贵重的东西,那么据说它在烧造汝窑的时候加了玛瑙末,把玛瑙粉碎以后加到釉里,然后烧制,所以它的釉色的光泽跟别人是不一样的。

这里有一个巧合,就是汝州这个地方本身就产玛瑙,所以这不是空穴来风。从来没有记载过任何其他瓷器在釉中使用过玛瑙,但从科学的角度上讲,玛瑙究竟能不能对釉产生好处,至今没有一个结论。

公开卖高价,实为夹生胎

那么汝窑有没有公开卖过呢?历史上卖过。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卖过一只,这个汝窑是一个很小的盘子,直径8厘米。当时烧完了之后才发现这个盘子变形了,有点拧着,北京话叫翘棱,所以这个盘子没有通过,顺手给扔在废料堆里,就掩埋了。结果由于它小,一个巧劲儿没有碎,后来出土以后,就被人认出来。

在上世纪80年代,这个歪歪扭扭的小盘子当时卖了154万美金。当时像我们现在特别值钱的元

今年最火的歌莫过于周杰伦的《青花瓷》,称其火不仅是因为这首歌上了春晚,更因歌中之词被《百家讲坛》主讲人马未都指出的露怯之处。

歌词中唱到的“天青色等烟雨”,据说只有汝窑才是天青色。

于是有关“青花瓷”究竟写的是汝窑还是青花的争论也逐渐蔓延开来。

据传,词作者方文山作词时本想选定宋朝时的“汝窑”为歌名。可由于汝窑造型简单素雅,虽有一种朴素的内涵,却总觉得不足以形容多变的爱情。此外,除了特性,汝窑的名字也不够凄美。几经转折,最终歌名才确定用《青花瓷》。

不管这个传说是否属实,其实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什么是青花,什么是汝窑还是很难分清的。本期《晨报讲堂》为读者请来马未都老师做我们的特邀堂主,为您讲述神秘的汝窑。

青花、清代的粉彩、永宣青花等这些非常名贵的瓷器,现在甚至卖到了上亿的珐琅彩,当时也就卖个二三十万美金。

关于汝窑的特征古书上记载比较含糊,说有蟹爪纹,蟹就是咱们吃的大闸蟹。这个蟹爪纹说得非常抽象,各种书上记载说得也不是很清楚,大致就是说大闸蟹的蟹爪尖上都是小毛刺。再有就是鱼鳞状的开片,汝窑的开片跟所有的开片都不一样,是斜着的,正因为裂纹不是直着的,所以有折光率,看着很漂亮。

汝窑胎是灰色的,浅浅的灰色,像烧了香落下来的香灰,它的胎呢,很薄,一般情况下胎和壁都是一边厚。一般瓷器都是壁厚,边上薄,它呢,一般情况下是裹足烧,所谓裹足烧是非常专业的,就是足部一般都没有釉,它是足部有釉,裹过来,然后支很小的钉,芝麻钉,把这个东西支在空中烧,工艺非常讲究。

其实从科学的角度讲汝窑是个夹生胎,没烧熟,夹生馒头。为什么夹生呢?就是不能把它烧熟了,如果烧熟了,那个釉色就达不到那么漂亮了。为了釉色的漂亮就不能使胎烧熟,温度不能达到1300度,1200多度就行了。所以,在艺术追求上,有时候并不按照科学规律创作。

无纹更珍贵,款识有学问

汝窑的釉色是天青色,跟当时的其他窑口比起来它的颜色是天青色。

明代的曹昭在《格古要论》里这样说:“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这是他对汝窑一个精确的描写,说它的颜色是淡青色,有蟹爪纹的真,没有的就更好了。我们现存的汝窑器大部分都有蟹爪纹,但是有少部分的不开片,就是所谓的无纹者。

汝窑在一般的情况下是素器,不带纹饰,釉厚,不能刻画。那么历史上是否有“无纹”的汝窑呢?英国的大维德基金会里有一个汝窑洗,椭圆的,中间刻着两个对头的鱼。

过去的书上记载,说这个东西都是花,看不清楚,釉厚,刻的鱼模模糊糊,非常不容易看清楚。以至乾隆时期的那些太监们看了半天,说这个汝窑上有如意暗花。他为什么说有如意暗花?那两个头啊,被太监们看成两个如意头了。其实这个东西,不要说看照片,就是看实物都看不清楚。就说当年乾隆时期宫廷的画谱,他画下来这件东西的时候就叫如意暗花。这件东西全世界现在也是两件,一件在英国,一件在台北故宫。

现在一般喜欢瓷器的人首先都要看款识,就连电视剧里演的都是很习惯地翻看后面。宋代的时候并没有这个制度,但是它后面有没有这些东西呢?有。

汝窑的款识是这样的,第一种是甲乙丙,我们一听很简单,这是编号、序号,但这种编号都不是烧制的时候写上去的,都是后来刻上去的。

第二种就是底下写了很明确的内容,比如写奉化。奉化是指南宋时候的奉化堂,南宋德寿宫的配殿,是宋高宗赵构时的宠妃刘贵妃居住的地方。所以今天有好多汝窑写“奉化”的都是她的。刘贵妃这个人还有点才华,会画画。她自己就有两个方章,画完画以后都盖在上面。所以说,奉化款的汝窑瓷都应该是刘贵妃的私人之物。

台北故宫里有个纸槌瓶,这个纸槌瓶也刻着奉化两个字。中间留有一块空地,乾隆皇上看见了以后觉得自个儿也得刻上点什么,就写了一首诗刻在上面。乾隆是这样说的:“定州白恶有芒形,特命汝州陶嫩青。口欲其坚铜以锁,底完而旧铁余钉。”

这个瓶子到了乾隆的时候,口都碎了,就镶上了一个铜圈,至今这个瓶子还在台北故宫,镶着当年的铜圈。他说“口欲其坚铜以锁”,意思是说我要让这个口变得坚硬一点,只好用铜给它包上。乾隆对一个破瓶子这样珍惜,想想后来的人,当然就更希望得到这样的东西了。

还有一种款识写的是一个字蔡。当时姓蔡的官大的都有谁呢?不用猜,蔡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过去的宋代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蔡应该指的就是蔡京。后来因为他是奸臣,就把他换成蔡襄了。中国人还是有很强的好恶,你是一个坏人,我就把你换下去。但是,蔡京当时的地位也是可以使用汝窑的。

编辑推荐

寻宝记第三季:元瓷之珍 青花奇葩


近年来,随着瓷器收藏的升温,“元青花”这个词被很多人所熟知。您知道吗,我们安庆就曾出土过两件元代青花瓷珍品,现在正陈列于安徽博物院,下面让我们走进它们。

这一件青花菱花口盘高1.3厘米,口径16.2厘米,底径13.7厘米 菱花口,浅腹,平底、,内外施釉,外底全部露胎,胎体洁白,质薄坚细。盘内的青花图案,线条流畅,构图生动,富有生机

刘东安徽省博物院馆员:这件瓷器呢,就是莲池纹,主要它的一个纹饰呢可以看到是,一个上面下面各有一束莲花。

另一件瓷器是青花匝,匝高4.3厘米,口径13.2厘米,底径8厘米,流长2.8厘米 流下有一卷云形小系,胎质洁白细腻,釉下施青花。青花呈色浓艳,并有铁锈斑点。内底绘折枝花卉,腹内外壁各饰卷草纹一周j

刘东安徽省博物院馆员:这个主要器形,前面带个流,就是带个嘴,是盛水之后呢,可以在这个留口中,把水给倒出来,主要是盥洗的时候使用的一种器物。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件元青花虽然器形不大,但却因为制作精巧且存世量小,所以在1994年被国家文物专家鉴定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刘东安徽省博物院馆员:因为元青花很多是外销瓷,在国外发现很多,大件器物也有。都在国外,国内的瓷器呢,博物馆收藏的元代青花瓷大概也只有100来件,所以是非常珍贵的。

两件宝物的发现,还得从1977年说起,这一年,当时安庆市的反修路89号,也就是现在的双井街中段卫山头居民在清理旧房基时,发现了一个土窖穴,穴内发现了一个大陶罐,里面盛放了8件瓷器。其中就包括现陈列于安徽博物院的这两件元代青花瓷。

据安徽省博物院馆员刘东考证,“卫山头”这一地名源于明代,是当时军事守卫机构所在地,由此推测,此地在元代时期也可能已是军事机构。这两件元瓷珍品的出土表明,安庆在元末已经初显繁荣。

刘东安徽省博物院馆员:但是至少能说明,当时这个安庆,这个地方经济很繁荣,这样比较好的瓷器,也在安庆有销售,有人家收藏。

安庆广播电视台天天直播记者陈恒、章夏乔报道。

我国汝窑瓷的演变历史


我国瓷器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中国的五大名瓷“汝、钧、官、哥、定”备受欢迎。汝窑瓷器釉色光润,古朴典雅,因产于汝州而得名,位于五大名瓷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

汝窑瓷器产于汝州,由于汝州方圆百里之遥,大量的方解石、钾钠长石、长石砂岩、叶腊石、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较广,丰富的陶土资源,为汝窑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

勤劳智慧的汝州人民用泥巴制作陶器生活器皿时,由于火候过高烧造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陶器产品,表面光滑细腻,色彩迷人,为世上少见。激发了汝州制陶艺人们的聪慧技能,在不断的摸索和改进中,使这一发现越来越成熟。

1988年9月于鲁山县段店古窑址,亦发现残破天蓝釉汝瓷缸,属唐代早期产品。汝窑瓷器在唐时期已经出现,陶瓷业的兴盛,在贞观盛世使汝州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在北宋时期,北方烧造青瓷中心在汝州(现今的汝州市),汝州四方烧造青瓷器的古窑遗址很多,形成“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南北两大瓷区,数百公里,上千座窑炉。鼎盛时窑炉达到了三百多处,影响汝州多地,是汝窑生产历史上的昌盛时期。

北宋时期官府还在汝州设窑场,其产品称之为“汝窑”。“汝窑”出现的时期在越窑衰败之后,产品主要供宫中御用,御拣退之件,方许出卖,近尤难得。但在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迁。由于长期兵灾战祸,汝窑瓷器被毁,技艺失传。虽然元、明、清历代民间窑场仍然不断烧制,但因种种原因,均未成功。

民国27年到30年(1938至1941年),资本家李绍初曾在汝州蟒川严和店汝窑旧址建窑试仿汝瓷,也以失败而告终。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说:“汝窑釉色最难仿,比定、钧、耀等窑难度大的多,不易仿制,因此传世制品根本无乱真之作。”汝窑瓷器制作讲究,极难仿制,同时也反映出汝窑瓷器的珍贵程度,汝窑瓷器工艺上的失传对制瓷业也是一大损失。

历经数百年变迁,汝官窑址一直是一大谜题。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者为寻找汝官窑遗址,曾在汝州市、联郏县、鲁山、宝丰、宜阳、新安等周边10多个县市,发现多处窑址,均属于民窑系统。

1987年根据宝丰县提供的实物标本,经上海博物馆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复查并进行试掘,终于在宝丰县西大营镇凉寺村南河旁台地上找到了汝官窑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内涵丰富,窑具、瓷片堆积如丘,厚2~3米,最厚者在6米以上。

试掘中,出土20多件宫廷御用汝瓷,有鹅颈瓶、折肩壶、细颈小口瓶、碗、盘、洗、盂、茶盘托、器盖等。这一考古新发现,解决了中国陶瓷史上一大悬案,找到了北宋五大名窑之魁的汝窑瓷器的遗址,为我国的陶瓷史考证再度提供有力的根据,令众人再次目睹汝窑瓷器的风采,感受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与高超、娴熟的技艺。

珍瓷之上品荷香


图1图2图3图4

黑王辉

春有牡丹夏有荷,秋有菊花冬有梅。四季皆有花开,岁岁都有花香。而夏天的代表花便是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它有摄魂夺魄之美,更以其高洁孤傲的性格使得无数人为之膜拜。古人便把荷花绘制在瓷器上,以表达对荷花的喜爱之情。今天就来盘点一下我所收藏的荷花瓷器。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宋代著名诗人范成大在杭州西湖边上赏荷花,“映日荷花别样红”,美得令人心醉。图1是一只清代光绪年间的粉彩六角碗,碗口呈六边形,各边长6.5厘米,边角微微凹陷内折,高4.5厘米,上面绘制的正是一丛映日盛开的红色荷花。只见荷叶圆而肥大,荷花从水中伸出长颈,有的迎风浅笑,有的顺风娇羞,令人想起徐志摩那首名诗《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如同身临其境,置身画中。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在赏荷花,随便也看几眼正在采莲的美丽姑娘,想不到豪放派的边塞诗人,竟也如此温情婉约。图2是一只清代的净手盆,它敞口,深腹,圈足,口径40.5厘米、底径28.3厘米、高13.3厘米,为同治年间官窑作品,底部绘制的,正是一幅美丽的荷塘景色。只见绿水悠悠,浮萍点点,荷叶如盖,荷花娇艳,有的灿烂绽放,有的含苞待放,有的似开未开,还有一枝高擎的莲蓬。在荷花前面,有一只白色的鹭鸶,正伸着头觅食。这情形,就像乡间夏天,蓦然回首,瞥见这般精致的美景。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苹。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这是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在赏荷花,荷花的芳香让他想起曹植笔下的洛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不由得心向往之。图3是一只清代的青花盘,它直径26.3厘米,高5.5厘米,上面绘制的正是荷花连成一片的情形。只见深色的荷叶一片翠绿,浅色的荷花粉嫩恬淡,风清月白之间,花叶交映之间,一片动人的颜色。“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一片荷塘月色,正是为你停留,忽然就温暖了心灵。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这是荷塘之外的李商隐,听着隐隐的轻雷,忽然就明白,原来相思的泛滥成灾,不过是烟尘一缕,袅袅余烟。图4是一只民国年间的将军罐,直口、鼓腹,一收到底,圈足,上面有盖子,形似古代将军的帽子,它口径17.3厘米、底径15.8厘米、通体高21.7厘米,上面绘制的正是荷香时节,鸟舞蜂闹的情形。只见池塘一角,红莲绽放,鹭鸶仿佛被荷香吸引,凝神细望,荷花之上,正有一只蜜蜂在嗡嗡飞舞。这正是古代一个美好的寓意,“一路连封”,不断封王封爵,对于做官之人来说,自然是求之不得。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这一幅幅美丽的荷香图,又怎能不让人生出怜爱之情?

乾隆皇帝典藏的历代珍瓷


乾隆皇帝典藏的历代珍瓷

落痕/文

华夏收藏网讯乾隆皇帝在位时,曾经亲自考订文物,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清宫典藏。现今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热河行宫及南京博物院等机构中的传世藏品,很多都可以追溯出乾隆皇帝亲手典藏的痕迹,真实再现他鉴赏文物的经过。

据史料记载,从乾隆二十年(1755)开始,乾隆皇帝陆续降旨绘制陶瓷和青铜器图册。其中,绘制于乾隆五十年(1785)的《珍陶萃美》和《精陶韫古》,就是真实记录乾隆皇帝典藏的历代名窑珍瓷的两本图册。据台北故宫博物院公布的相关资料来看,虽然目前陶瓷图册已与画中瓷器分开保存,但是通过档案记载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青铜器多宝格的组装样式,仍能追溯出陶瓷图册原来亦应与画中瓷器共置于一个木匣中,而且整个木匣即为一组瓷器多宝格,图册正是这组多宝格的典藏图录。

这两本图册,均画工精湛,写实逼真,毫厘无差,装帧古雅。既是一本可以赏玩的古玩册,也可以说是一份内府藏瓷的档案资料。从图册的形式上看,乾隆可能是受到了《宣和博古图》册的影响或启发。每一本都画有十件瓷器,每页作对开装裱,上页为品名与图画,下页记录尺寸、釉色、形制、款识和前人的品评。通过图册,可以清晰地看到乾隆皇帝典藏过的这些历代陶瓷珍品。如《珍陶萃美》收录了宋哥窑葵花碗(图1)、宋龙泉窑素洗(图2)、宋定窑蟠龙碟(图3)。

透过这两本图册,我们似乎不难看出,乾隆皇帝在陶瓷上的鉴赏品位是极高的,而他的这种品位其实并不在其书画鉴赏水平之下,甚至可与宋徽宗相提并论。从乾隆皇帝在古瓷上的御题诗或题跋中可窥知,他对历代古瓷的定位、辨别和审美等方面一直都在努力探索和求证,从而达到了他当时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