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 导航 >

十亿不卖稀世珍瓷: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

十亿不卖稀世珍瓷: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卖瓷砖的 古代瓷器瓶

2020-08-13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编者按

南京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2500年的建城史、1700年的建都史,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数量众多的珍贵文物。坐落于朝天宫的南京市博物馆馆藏文物达10万余件,藏品上溯远古,下迄民国,其中,南京人头骨化石、青釉羽人纹盘口壶、青瓷莲花尊、“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七宝阿育王塔等一批国宝级文物蜚声中外,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本报将从今日推出《南京国宝档案》栏目,带领读者走近南京的文物珍品,感受博大精深的古都文明。

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的“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出土于将军山的明代黔宁王沐英墓。自上世纪50年代出土以来,这件国家一级文物一直是市博的镇馆之宝,也是足以留名中国陶瓷艺术史的一件杰作。

梅瓶最早出现在唐代,流行于宋、元、明之际,是我国古代一种盛酒用具,因其口部小巧只能插入梅枝而得名。梅瓶以小口、短颈、丰肩、长胫,上部丰满、下部颀长的造型在瓷器中独具一格。市博珍藏的这件梅瓶高44.1厘米,肩部绘有珊瑚、灵芝和缠枝莲花等吉祥纹饰,下部为卷草纹和宝莲纹,瓷器腹部则以较大篇幅描绘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历史故事。

据市博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件梅瓶的绝妙之处,在于成功地将水墨画技法运用到瓷器绘画当中。工匠用苏泥勃青釉料为墨,以白瓷胎为底,凭借娴熟的勾、皴、点、染的笔法,在干涩的瓷胎上尽情挥洒,巧妙地运用了青花所特有的清冷意境来表现月光如水的夜晚,浓淡晕染相宜,纹饰主次分明。作者的构思布局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把故事中三个不同空间的人物,用连环画的结构展现出来。画面中,萧何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韩信急于负气出走的灰心落寞,艄公不急不慢、悠闲自得,这些心态细节,均在艺人的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细腻传神。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博物馆收藏的各地传世、出土的元代青花瓷器只有100多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元青花另有200多件。在此之中,绘有人物故事图案的少之又少,因此世界上许多大型博物馆都将元青花作为艺术珍品收藏。专家表示,这件青花梅瓶在制胎、绘画、烧造等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现今存世的元青花中未见相同者,加上以历史故事为装饰题材的元青花瓷器在绘制和烧造上难度很大,堪称“稀世珍瓷”。2005年,一件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拍出2.3亿元人民币的高价,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成交价的世界纪录。而“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一直被视作市博价值连城的镇馆之宝,外界流传有“十亿不卖”的说法,其珍稀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本报记者朱凯Www.TAOci52.CoM

南京国宝档案

名称:“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

年代:元代中晚期

体形:高44.1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13厘米

展览地点:南京市博物馆《玉堂佳器》精品展厅

编辑推荐

古代瓷器:镇馆之宝: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编者按

南京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2500年的建城史、1700年的建都史,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数量众多的珍贵文物。坐落于朝天宫的南京市博物馆馆藏文物达10万余件,藏品上溯远古,下迄民国,其中,南京人头骨化石、青釉羽人纹盘口壶、青瓷莲花尊、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七宝阿育王塔等一批国宝级文物蜚声中外,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本报将从今日推出《南京国宝档案》栏目,带领读者走近南京的文物珍品,感受博大精深的古都文明。

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的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出土于将军山的明代黔宁王沐英墓。自上世纪50年代出土以来,这件国家一级文物一直是市博的镇馆之宝,也是足以留名中国陶瓷艺术史的一件杰作。

梅瓶最早出现在唐代,流行于宋、元、明之际,是我国古代一种盛酒用具,因其口部小巧只能插入梅枝而得名。梅瓶以小口、短颈、丰肩、长胫,上部丰满、下部颀长的造型在瓷器中独具一格。市博珍藏的这件梅瓶高44.1厘米,肩部绘有珊瑚、灵芝和缠枝莲花等吉祥纹饰,下部为卷草纹和宝莲纹,瓷器腹部则以较大篇幅描绘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历史故事。

据市博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件梅瓶的绝妙之处,在于成功地将水墨画技法运用到瓷器绘画当中。工匠用苏泥勃青釉料为墨,以白瓷胎为底,凭借娴熟的勾、皴、点、染的笔法,在干涩的瓷胎上尽情挥洒,巧妙地运用了青花所特有的清冷意境来表现月光如水的夜晚,浓淡晕染相宜,纹饰主次分明。作者的构思布局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把故事中三个不同空间的人物,用连环画的结构展现出来。画面中,萧何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韩信急于负气出走的灰心落寞,艄公不急不慢、悠闲自得,这些心态细节,均在艺人的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细腻传神。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博物馆收藏的各地传世、出土的元代青花瓷器只有100多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元青花另有200多件。在此之中,绘有人物故事图案的少之又少,因此世界上许多大型博物馆都将元青花作为艺术珍品收藏。专家表示,这件青花梅瓶在制胎、绘画、烧造等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现今存世的元青花中未见相同者,加上以历史故事为装饰题材的元青花瓷器在绘制和烧造上难度很大,堪称稀世珍瓷。2005年,一件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在伦敦佳士得(微博)拍卖会上拍出2.3亿元人民币的高价,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成交价的世界纪录。而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一直被视作市博价值连城的镇馆之宝,外界流传有十亿不卖的说法,其珍稀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本报记者朱凯

元青花梅瓶借花赞高士


2009年3月,首都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青花的记忆”的元代青花瓷展览,共展出来自国内外25家博物馆的73 件顶级珍品。在这次被誉为“元青花盛宴”的展览中,第一件展品就是武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四爱”之名有讲究

武汉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器型豪放,胎体厚重,青料浓郁,所绘图案构图严谨,题材独特,笔法工整,是元青花艺术中的集大成者,在我国青花瓷系列中显得弥足珍贵。

这件“四爱图”梅瓶为元末时期景德镇窑烧造,高37.6厘米,口径6.2厘米,底径13厘米。小口外侈,短颈,丰肩,平足。通体绘青花纹饰,分三组,肩部饰凤穿牡丹纹。腹部主题纹饰为四个菱形开光,故事取材高雅,分别绘有中国古代四位高士闲情逸致、恬静自然的场景。

“四爱”之名颇有讲究,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喜爱兰花,兰花为传统寓言纹饰,古人以幽谷兰花喻隐逸之君子;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酷爱莲花,莲花纹饰象征身居高位,廉洁奉公,而且莲与廉同音,意蕴“一品清廉”之意;人称“梅妻鹤子”的北宋著名诗人林和靖一生未婚,痴爱梅花的高雅和白鹤的飘逸;东晋诗人陶渊明深爱菊花的傲霜品性,淡泊名利,向往美好的田园生活。

该青花瓷纹饰中陪衬的景物结合主题,四组画面情景交融,造型秀美,线条流畅,色泽浓艳,为了解元代青花瓷制造工艺及人物图案纹饰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这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为传世珍品,上世纪八十年代购自民间,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为国宝级文物,代表了我国青花工艺在元代已达到相当高。

诸瓶之尊——梅瓶


哥窑《梅瓶》 作者:叶小军

瓷中行话“卧器不如坐器,坐器不如立器”,而立器中又以梅瓶为至尊,原因何在?是制作难度大的缘故?不是,是它的作用引起的。

梅瓶最早出现在唐代,大量广泛使用在辽、宋、金、元时期,尤以辽宋为盛。此间,不但南北窑竞相生产,且金银器皿和漆器等材质也多有制作,都是作为储酒用的容器,名曰“经瓶”。文人好酒,自然对其格外倾心,诉以诸多褒词,将它列为诸瓶之尊再理所当然不过了。

南宋趙德麟在《侯鯖録》一书中曾提到梅瓶即经瓶,是一种储酒的容器,但缺乏实例引证,后来在大量出土的辽、宋、金、元等墓室壁画中得到了证实。如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赵大翁墓室壁画;辽天庆元年(1111年)韓师训墓室壁画;山西洪洞县元泰定元年(1324年)广胜寺水神廟明应王殿壁画等等都有梅瓶装酒的描绘。画中还有一种陈设,名酒置,类似狭长的案几,面上镂出空洞,将梅瓶插入其中,有插三件的也有插五件的,这在赵大翁壁画中的过道西壁下部可清晰看到。古代,官宦和文人雅士大多嗜酒如命,爱屋及乌,对酒的痴迷自然波及装酒的瓶,梅瓶成诸瓶至尊也顺理成章了。

酒文化历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中国人从种植五谷开始便酿酒,农耕文化始终贯穿着酒文化。到了游牧民族统治中国的元朝,剽悍粗犷的个性对酒精的刺激更为依赖,自然对盛酒的梅瓶在装饰和观赏上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到了元朝,梅瓶在观赏功能上有了一次更高的飞跃,特别是瓶身的绘画,颇为精致,除了龙凤花卉还绘上戏曲故事,潇洒流暢的笔触和传神的造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瓶体上,让豪饮者在醉眼朦胧中欣赏酒具的美,这是最高的精神享受!

到了明代,梅瓶虽仍被用作储酒的容器,如明早期山东鲁王朱檀墓出土的梅瓶,瓶内仍有储酒遗痕,但多为陈设观赏用器。到了明中期,基本作为插花器皿了。我们从唐寅的《采菊图》和陈老莲的《岁朝图》中均可清晰看到,前者,陶渊明身后的仆童双手捧着插着菊花的梅瓶;后者,为瓶花清供,瓶内插着水仙、山茶、玉兰、梅花等时令花卉。梅瓶插花格外典雅,极符合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自明代中期以后,梅瓶作为花器已渐成时尚,也是画家笔下的常见题材。

到了清代,梅瓶基本上不再作储酒器皿,只作陈设或插花之用,因而康雍亁三朝都试图在梅瓶的器型和瓶身的画工上下功夫,但往往弄巧成拙,尤其是在瓶肩上加上系环,或加大口径等等,大都失去了昔日质朴素雅的风彩。虽如此,梅瓶在瓶中的至尊地位始终屹立不倒!

梅瓶自诞生以来就和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并深受他们的喜爱,在瓶类中有着其他瓶器所无法替代的地位。我们知道,古陶瓷界受人追捧的国宝级文物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现分别藏于扬州市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和北京颐和园,十几年前,早在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尚未创天价前,此梅瓶已被业内人士估价八亿元,这只是估价,当然,也有专家认为“全世界仅存三件”乃一家之言,民间收藏无法统计。这也足以说明梅瓶在陶瓷界的地位!

古代瓷器:元青花梅瓶借花赞高士


2009年3月,首都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青花的记忆”的元代青花瓷展览,共展出来自国内外25家博物馆的73件顶级珍品。在这次被誉为“元青花盛宴”的展览中,第一件展品就是武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四爱”之名有讲究

武汉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器型豪放,胎体厚重,青料浓郁,所绘图案构图严谨,题材独特,笔法工整,是元青花艺术中的集大成者,在我国青花瓷系列中显得弥足珍贵。

这件“四爱图”梅瓶为元末时期景德镇窑烧造,高37.6厘米,口径6.2厘米,底径13厘米。小口外侈,短颈,丰肩,平足。通体绘青花纹饰,分三组,肩部饰凤穿牡丹纹。腹部主题纹饰为四个菱形开光,故事取材高雅,分别绘有中国古代四位高士闲情逸致、恬静自然的场景。

“四爱”之名颇有讲究,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喜爱兰花,兰花为传统寓言纹饰,古人以幽谷兰花喻隐逸之君子;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酷爱莲花,莲花纹饰象征身居高位,廉洁奉公,而且莲与廉同音,意蕴“一品清廉”之意;人称“梅妻鹤子”的北宋著名诗人林和靖一生未婚,痴爱梅花的高雅和白鹤的飘逸;东晋诗人陶渊明深爱菊花的傲霜品性,淡泊名利,向往美好的田园生活。

该青花瓷纹饰中陪衬的景物结合主题,四组画面情景交融,造型秀美,线条流畅,色泽浓艳,为了解元代青花瓷制造工艺及人物图案纹饰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这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为传世珍品,上世纪八十年代购自民间,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为国宝级文物,代表了我国青花工艺在元代已达到相当高。

陶瓷最美器型——梅瓶


有一种瓷器瓶式,

有一双宽大的肩膀,

象个有担当的男人,

顶天立地,

它叫,梅瓶。

梅瓶,也称经瓶,

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

用途为酒器、花器。

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

因其造型挺秀、俏丽,

被认为是天下第一器型。

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

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品种多样。

宋代各地瓷窑都有烧制梅瓶,

但以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梅瓶最初用来盛酒或其它液体,

宋时称“经瓶”,

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经瓶”这一名称的由来,

与宋代皇家的经筵制度有关。

所谓经筵,就是皇帝为讲论经史

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每次讲完经后,

作为学生的皇帝要款待老师,

当时的酒就是装在这样的瓶子里,

所以它又叫“经瓶”。

绿宝石艺术陶瓷馆馆藏

后来,瓶子的功能发生了变化,

文人喜欢用它插花,

由于它的口很小,

与瘦骨嶙峋的梅枝正好相配,

插一枝梅花显得特别雅致,

所以就有了现在的名字“梅瓶”。

梅瓶的重心在上面,头重脚轻,

却并没有让人看得不舒服。

梅瓶在唐代晚期出现的时候,

曲线没这么圆,上下偏直,

器型略微显得笨拙。

历经多个朝代的再设计和再创造,

梅瓶的造型越发优美、挺秀和俏丽。

无论梅瓶的造型怎样变化,

其“上部重大,下部窄细”的

整体造型一直没有被改变,

所改变的只是细节,

如腰线升降、瓶腹大小。

重心较高的造型容易倾倒,

为了保持瓶体稳定,

工匠们巧妙地将瓶体下部加厚,

致使底足厚重不易碰倒,

保障了它的实用功能。

绿宝石艺术陶瓷馆藏

“天下第一器型”梅瓶,

一直被沿用到现在。

无论造型还是装饰,

其无不表现出中国工匠的才智,

和他们那朴实无华的艺术语言。

陶瓷最美器型——梅瓶

中国陶瓷传统器形——梅瓶


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扬州博物馆

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系有一对为白地黑花梅瓶,瓶身一书“清沽美酒”,一书“醉乡酒海”,作盛酒的用具是明白无疑的。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因此,这类器多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意造型优美。

扬州镇馆之宝梅瓶“出镜”


2000年,法国总统希拉克访问中国,本来首站是在上海,可他却执意要先到扬州。希拉克非常钟情东方文化,尤其痴迷于中国文化。当时,他提出了一个希望,那就是一定要亲眼看一看扬州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举世闻名的瓷器。那么,这是一件什么样的瓷器呢?本期节目,我们就带您探秘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赏国宝

缓步走进扬州博物馆偌大的国宝展厅,只见空旷的展厅里,只陈列着一个展柜,几束金色的光晕集中在这个恒温恒湿的玻璃展柜上,一抹耀眼而动人心魄的深蓝,直入我们的眼帘:它,就是我们要找寻的、也是法国总统希拉克曾经仔细观赏过的中国国宝——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这只梅瓶不仅釉色极富艺术感染力,而且高达43.5厘米的高度,也同样给人以震撼,可以说它是瓷器艺术里的一朵奇葩。

最吸引人的是梅瓶的装饰纹样:只见白龙环绕瓶身一周。中国古人将龙作为吉祥如意的象征,而白龙更显高贵圣洁。

从整体上看,主体纹饰白龙和火焰宝珠与辅助纹饰四朵火焰形云,相映成趣。云龙、宝珠施青白釉,两种釉色对比鲜明、强烈,好似威武、悍猛的巨龙叱咤于万里蓝天之中,以蓝釉点缀的眼珠,在青白釉的衬托下,尤为突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探国宝

然而,在这风光无限的镇馆之宝背后,还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原来,1976年唐山大地震过后,扬州也被防震、抗震的紧张气氛笼罩着。一个名叫朱立横的年轻人,把家里祖传的一只瓷瓶,卖给了扬州文物商店。当时负责收购的兰福华师傅认为这是一件线上的文物(以乾隆六十年(1795年)为界线,乾隆及其以上年份的文物不能出口),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仅以18元成交,结束了它在朱家尘封的历史。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文物局为了培养专业人才,在扬州设立了华东文物培训中心。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冯先铭先生被邀请到陶瓷鉴定班授课。冯先生在扬州工作期间,文物界的同行请冯先生到博物馆、文物商店看东西,解决“疑难杂症”。白龙梅瓶便是文物商店的首选,自打它收购回来,有关断代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有人看清中期,有人看明前期……

冯先铭当年见到白龙梅瓶,犹如伯乐见到了千里马,他凝神屏气从上到下仔细端详了一番,又翻过来看底足,情不自禁地不断点头赞叹:沙底,火石红,龙的形态,钴蓝釉……真是好东西啊!原来,根据他多年鉴定瓷器的经验,他认定:这根本就不是明清时期的器物,而是年代更早的元代景德镇的产品;不仅如此,这还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国宝级的稀世珍宝。为什么这么说呢?

元代陶瓷史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创烧出了无与伦比的青花,釉里红,宝石蓝釉……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国内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凤毛麟角,馆藏稀缺,民间难寻,人们一度忽视了元代瓷器的重要价值。而这件偶然发现于民间的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恰好正是冯先铭努力寻找的元代蓝釉白花瓷器的典型器。因此,它的发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回到北京之后,冯先铭先生一气呵成把他对白龙梅瓶的研究心得写成文章发表出来,这件稀世珍宝终于名闻天下。

不能出口的线上文物,店里不便流通的商品成为国宝之后,扬州文物商店慷慨作出决定,在结束了六百年的颠沛流离之后,这件闪耀着特殊光彩的元代霁蓝釉大梅瓶,正式入藏扬州博物馆。从18块钱,到三个亿,从默默无闻,到惊艳于世,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的传奇故事和它的价值,给人们带来了说不尽的赞美和感叹。

磁州窑珍珠地刻花梅瓶赏析


磁州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的观台镇与峰峰矿区的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叫磁州,故名。 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续。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磁州窑系庞大,黄河南北均有此类风格制品,清末民初,此窑大量生产青花制品,覆盖华北华南广大地区,兰花花碗、盘等用品。代表民间青花的盛世。现代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瓷区之一,其产品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具有极高的欣赏、收藏、使用价值。 磁州窑的釉色较为丰富,有白釉,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尤以白釉最为出名。 该磁州窑珍珠地刻花梅瓶属白釉系列,底径6.7cm,口径4.3cm,高26.9cm,是宋代典型梅瓶器型。造型为蘑菇翻卷小口、短颈、丰肩、收腹、内凹足。从整个造型看,端庄挺拔,器物线条流畅,型体饱满、匀称、轻盈,充满一种亭亭玉立的美感,非常生动。珍珠地始见于唐代,这种融汇了西方外来设计因素的器皿图案,运用此技法来表现物体表面的视觉效果,在当时也属登封窑使用较高级的装饰技艺。密集的圈点纹饰,也有较大面积的花卉图案,形成视觉对比,表现了梅瓶的精细和大气。制作技艺高超,装饰法独特,纹饰生动、精美,口部、腹部、裙部及足部,分割点比例对称,艺术感极强,显示出磁州窑技术的娴熟,最能代表表现宋磁州窑典型文化和艺术精神的珍罕瓷器,极具很强的观赏价值和很高的收藏价值。 现此磁州窑珍珠地刻花梅瓶珍藏于上海远大博纳拍卖有限公司,将参加上海远大博纳和香港环球国际联合举办的2014香港秋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