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淘词语文网 > 陶瓷知识 > 简一瓷砖 > 导航 >

一瓷一剑一茶一水一人家 龙泉元素融入上海世博会

一瓷一剑一茶一水一人家 龙泉元素融入上海世博会

简一瓷砖 简一瓷砖是 一平方瓷砖

2020-09-01

【www.taoci52.com - 简一瓷砖】

“一瓷一剑一茶一水一人家”拥抱世博 世博会被誉为“经济、科技和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世博会。浙江丽水市凭借“一瓷一剑一茶一水一人家”拥抱世博,成为浙江省参与上海世博会的最大赢家之一。

剑瓷:世博会上赚足眼球

世博会开幕后第1个月的30天时间里,9位浙江龙泉青瓷界的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丽水市高级工艺美术师将在世博园区的中国元素活动区内,现场表演拉坯、修胎、刻花等技艺,19件代表当代龙泉青瓷最高水平的精品也随同展出,这也成为继2009年成功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后,龙泉青瓷最大规模的一次亮相。

世博会浙江馆中还展出了一只精美的龙泉青瓷碗。这只青瓷碗放在中厅,直径8米,可升降,是浙江馆最核心的部分。除了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外,这只碗同时又是一个影像装置,参观者通过它能看到浙江最具代表性的景色和人物等。二楼的后厅,还有11个直径1米左右的青瓷碗,用影像不断地展现着浙江11个市的风貌。

6月18日至6月22日举办的上海世博会“浙江周”活动期间,龙泉青瓷入选具有浓郁浙江特色、集中浙江优秀的民间传统“物华天工”浙江民间工艺精品展。此次展会期间,共有20件优秀龙泉青瓷作品,其中国家级大师作品4件、省级大师作品7件、地市级大师及高级工艺美术师作品9件,将与全世界人们面对面,展示龙泉历史悠久、绚丽多彩的地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短兵相接的年代里,龙泉宝剑引无数英雄豪杰竞折腰。1915年,龙泉宝剑被带到了巴拿马世博会上,将其所蕴含的中国诚信高洁的美德、高超精湛的铸造工艺呈现在了大洋彼岸。此事过后近百年,古艺铸剑厂高级工艺美术师汤汝平制造的“圆梦奥运之剑”又一次亮相世博。该剑长2888毫米,重56公斤,剑身最宽处140毫米,钢护手最宽处380毫米,经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认定为中国最长最大的宝剑。世博会上,龙泉也通过这把巨型宝剑,向世界展示了龙泉宝剑的风采和独特魅力。

张家:成为世博“居民”

2009年,世博会浙江馆在全省寻找“最浙江”的六户代表家庭,几经选择,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张绍斌家庭有幸入选。

张绍斌出生在一个制瓷世家,祖父张高礼和叔公张高岳都是制作仿古青瓷的高手,从1996年开始,张绍斌开始龙泉青瓷胎釉的研究。期间,他曾多次对大窑、溪口等古窑址作实地考察,精研古窑瓷片,并对龙泉地区的瓷土矿源进行了千余次的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张绍斌终于烧制出理想的弟窑粉青、梅子青、天青和哥窑薄胎厚釉、米黄色釉。这些釉的釉层厚、釉色纯,米黄釉如冻石一般,为青瓷界所惊叹,这也推动了我市制瓷技术发展。

2009年9月份,张家突然得到通知,被告知已经入选“最浙江”世博家庭,年过六旬的他不禁激动万分。张绍斌对青瓷艺术的痴迷还直接影响到了他的子女。如今,他25岁的女儿张英英也步入陶瓷制作行业,且小有成就,被认为是龙泉青瓷界新秀。儿子则就读于陶瓷学院,也立志当一名制瓷艺人。

茶水:对接世博经济

世博会期间,浙江丽水除了在浙江馆展示自已的魅力外,还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场合参与世博。

龙泉金观音是继青瓷、宝剑后的丽水第三宝,目前在全市种植面积已达1万亩以上,成为兰巨、龙南、竹垟一带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今年的上海豫园茶文化节上,龙泉金观音首次亮相上海市场。丽水举办的“龙泉金观音”推介宣传活动以“龙泉茶瓷,韵添世博”为主题,通过茶艺表演、展示展销、专家论坛的互动交流,展示了龙泉优越的生态和深厚文化底蕴。

上海世博会上,龙泉产的披云高山活水称为浙江馆唯一指定饮用水。184天世博会期间,来自原始森林的披云天然水和馥郁鲜爽的龙泉金观音,将成为浙江馆内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各国政要的专用茶水。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明初龙泉官窑瓷特征(一)


以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征集到的大量残片为实物标本,对其器型、纹饰、胎釉、工艺等方面作一分析。

一、种和器型

可分五大类,梅瓶、玉壶春瓶、执壶、碗、盘,每一类都有光素无纹与刻花两种,花纹相同的器型其规格大小也基本一致。兹将各类所代表的原器分述于下:

1、梅瓶 直口,短颈,圆肩,上腹鼓,下腹向内斜收,弧度大小不等,圈足外撇,宽而浅。刻花均相同,颈饰秋葵,肩部饰云肩式开光,隙地饰云纹,开光内填折枝莲花,瓶身刻碧桃翠竹,近底部刻缠枝灵芝四株。盖有两式,其中一种为双口盖,俱作宝珠型钮,三层台阶式盖,有刻花的盖面刻莲瓣纹,盖身刻秋葵纹。通高在38厘米左右,带盖通高超过40厘米。

2、玉壶春瓶 撇口外卷,束颈,溜肩,垂腹,圈足。有刻花者颈部分两层装饰,上刻狭长蕉叶纹,下刻牡丹纹,腹部刻太湖石和树木,近底部刻莲瓣纹,圈足饰卷草纹。通高在32厘米左右。

3、执壶 壶体与玉壶春瓶相同,腹部一侧装弯流,另一侧按曲柄,流与颈之间有云型横片相连。一种颈短腹硕,另一种颈相对细长一些,腹也稍瘦一些。有刻花者颈部刻竹叶灵芝纹(另一种刻狭长蕉叶纹),壶身腹部对应开光内刻串枝葡萄(另一种为折枝桃),开光外点缀菊花、石榴花等四季花卉,近底部刻蕉叶纹,圈足饰曲带纹。规格大小与玉壶春瓶相近。

4、碗 碗有三种样式,墩子碗、菊瓣纹碗和小碗。(1)墩碗。直口,深腹,圈足。有刻花者器口沿内外及圈足往往饰卷草纹、曲带纹、回纹等,内外腹壁刻莲花、牡丹、山茶、扁菊、石榴花、月季、桃花等缠枝或折枝花卉及折枝瑞果,碗底有山茶、灵芝、莲、宝相团花等。其中底刻山茶纹的口径最小,在18厘米左右,而底刻灵芝纹的口径较大,在27厘米左右。(2)菊瓣纹碗。侈口,腹斜收,圈足较窄。外腹壁均刻缠枝灵芝,近底部刻菊瓣纹。内底有刻折枝双桃、葡萄等三种花纹。菊瓣纹碗在刻花处理手法上似较随意一些,釉色也稍次,口径在20厘米左右。(3)小碗。撇口,弧壁,圈足,少数呈“紫口”,有刻花者一般只在外壁刻饰缠枝花卉,内壁光素,口径一般在11厘米左右。

5、大盘 大盘主要有菱花口折沿与圆口两种,还有一种为圆口折沿,仅发现一例。大盘的花纹种类非常丰富,计有20多种,有些未见于传世完整器。(1)菱花口盘。花瓣有十二与十六之别,折沿,敞口,浅圈足。腹壁作瓜棱状,并由此型成十六(或十二)组开光,以此为基本单元刻饰花纹。折沿正反面边饰种类有卷草纹、杂宝、如意云纹、缠枝灵芝、姜芽海水纹、缠枝或折枝小花等,内外腹壁除变型莲瓣纹、莲托八宝等,大多为折枝花草果实,有牡丹、月季、菊花、山茶花、石榴花、栀子花、莲荷、萱花、水仙、灵芝、枇杷、荔枝、樱桃、桃子、葡萄、林檎等,盘底主题花纹有牡丹、仙桃、荔枝、樱桃、缠枝莲、一把莲、石榴、枇杷等。型制普遍较大,口径多在50厘米以上。(2)圆口盘。敞口,弧腹,浅圈足,一部分盘底向上拱起,腹较浅。口沿正反面边饰种类有卷草纹、如意云纹、缠枝灵芝、缠枝或折枝小花等,内外腹壁除竹叶灵芝、姜芽海水纹外,多为缠枝或折枝花草果实,品种与菱口盘基本相同。盘底主题花纹除五爪龙纹外,有牡丹、仙桃、月季、芍药、木芙蓉、秋葵、葡萄、林檎、木樨、松竹梅、山楂、荔枝、一把莲等。规格大小比较多样,小者口径仅31厘米,大者口径达70厘米。

二、胎釉和器足等工艺特征

胎较厚重,并且呈底部胎厚、边缘薄状态,其中大盘、墩碗、梅瓶的胎都比较厚,而玉壶春瓶、执壶、小碗、菊瓣纹碗的胎却比较薄,可见其厚实程度根据具体器型而定。胎色较白,少数白中泛灰,胎质细腻。施多次釉,从其断面看,以施三层釉为多。大盘等口沿处均有囤积釉现象,型成一圈明显的自然厚唇状。梅瓶、玉壶春瓶、执壶等器物内壁釉较薄,并留有垂流痕。釉面均匀莹润,少数残器局部有开片,质感成熟沉稳,釉色青翠,也有粉青、灰青,少数呈黄色。

梅瓶、玉壶春瓶、执壶等器内胎体均有手工制作的旋坯痕迹,并削足垫烧,圈足底无釉,多呈火石红色。大盘、碗则裹足施釉,外底部一圈无釉,多呈火石红色。不少残底都还留有垫烧支具的痕迹,有些残底还粘附着窑具。我们收集到的瓷片中也有一些窑具,以盘型垫具为多,大小不等,型制稍有差异。此外,在考察窑址现场时还看到很多匣钵,有些型体非常巨大,证实这些大件器物乃是用匣钵覆盖烧造的。然发现一圆口折沿盘正面盘底中间竟粘有圆柱形窑具,颇令人费解。另外,我们在残片中还发现了刻有花纹的素烧坯,说明有些器物是经过素烧后再釉烧的。从修复的情况来看,这些官窑器型制巨大,由此也可见出当时烧制工艺水平之高。如执壶的柄腹之间用铆钉接合这一处理手法就非常高明,这样一来既稳固,又不影响美观,其烧造工艺之心思巧妙由此可见一斑。

瓷痴一瓷知史,一瓷鉴史


——记古瓷收藏者陈定喜一瓷知史,一瓷鉴史。

从古朴粗拙的绳纹陶片,到层层叠翠的冰裂纹片;从素雅纯净的青花瓷片,到莹润剔透的甜白釉片……他孜孜以求火与土的陶瓷艺术。

他,就是南充市古董收藏爱好者陈定喜。走进62岁的陈定喜老人的家,如同走进上下千年的陶瓷博物馆,与陈定喜老人交谈,如同翻开一部8000年历史的陶瓷艺术长卷。

陈定喜的古文化情结缘于家传的宋代瓷水缸坛。暑夏缸水清洌沁心,寒冬缸水暖似春阳。“也许是这缸水孕育我,我从小就爱古文化!”陈定喜指着厅内珍藏的水缸笑着告诉记者。

十年浩劫时期,南充大量文物遭到破坏,这是陈定喜老人心中抹之不去的痛。眼见西山脚下绵亘数里的十八道牌坊惨遭破坏,雕龙画凤,线条流畅的残垣断壁散落在荒草之间,陈定喜怆然涕下,悲从中来,决心收藏一直钟爱的古瓷,为保护南充文物尽绵薄之力。工作之余,他便背着口袋,拿着铲子,奔劳于川北地区的乡村院落、建筑工地,四处收集瓷片标本。1998年,在市二府街工地上,陈定喜给民工买烟、买水,白天与民工一起吃饭、劳动,将挖得的瓷片堆放在一块,晚上便将瓷片清理、分类、编号。突然,一内胎洁白坚硬外釉呈酱色的瓷片跃入陈定喜眼帘,这简直让人难以相信,这竟是在中国陶瓷史上享有“千古绝唱”美誉的宋代紫定。“灿紫晶澈,如熟葡萄,璀璨可爱。”陈定喜喜不自胜,把玩于掌间,扣之清脆若滴,似与千年前的祖先对话,陈定喜为古

人精湛的制瓷工艺深深折服。“这片紫定标本和如今仅存的宋代白塔就可证明北宋时期南充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陈定喜朴实的话饱含了对川北热土朴实的情感。

作为我市收藏界的前辈,陈定喜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几十年来积累的陶瓷文化知识、总结的鉴别经验教授给藏友。“单靠个人的收藏力量是不够的,要让更多的人参与收集、保护古文物!”他就是这样一位热衷收集古瓷标本的平凡老人。多年来,他收集历朝历代的瓷片数以万计,从4000多年前的朴素自然的绳纹沉泥瓦,到润泽如玉的金代月白釉,从沁人心脾的宋代刻花青瓷,到缤纷鲜明的明清彩瓷……历经泥沙掩埋、千年沧桑的瓷片生动记录着川北的繁荣与衰落,默默见证着陈定喜的不懈追求……

钱汉东,遍访中国名窑第一人


钱汉东不是考古界人士,是上海一家语文类杂志的主编。钱汉东却完成了一件令考古界惊讶的大事:行程10余万公里,走遍中国名窑。这位普通的文化人,于是乎成为新闻的“焦点”。

CHINA—瓷器,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走遍中国名窑”,钱汉东在4年前许下这个心愿。不在专业内,又不是有钱人,什么样的缘由让这个年近半百的人如此冲动?喜欢陶瓷,文人的一种雅趣。然而,对于钱汉东来说更有一种气节和情感。他听说,中国的陶瓷研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是由英国人、日本人说了算。“一个人活着,总要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现在,终于到了中国陶瓷由中国专家做出科学界定的时候了,我应该为其做点什么?”这样的自问,使他不能自持,倾己积蓄,舍弃假日,踏上漫漫寻访路。

哥、宫、定、汝、钧、邛、婺、越、邢……4年中,他踏访了50处古窑遗址。当年的窑址,如今大多在荒野处。不言而喻,漫漫寻访路,险象环生。在西藏曲贡,差点翻车丧命;在宁夏灵武,脚面被灼伤;在河北定窑,被困机场20小时;在新疆吐鲁番,顶着47度高温;在安徽繁昌,颠簸十几小时山路,腰椎病犯……

寻访中国名窑,是以身和心去触摸历史,感受文明。站在几近废墟的古窑前,遥想当年的辉煌,钱汉东感慨良多。兴兴衰衰,起起落落。人类是文明的创造者,人类又是文明的刽子手。保护文明,和创建文明同样重要。每至一处,钱汉东细心考察,还忙着采访,忙着记日记……回来后,又一头钻进故纸堆,忙着求证。他将自己的感慨写出来,将自己的见解道出来。日积月累,他几乎完成了一项庞大的工程:“中国古名窑田野调查”。

今天,钱汉东将这项“调查”,切换成一部图文并茂的《寻访中华名窑》,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病中的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汪庆正,看到这本书,欣慰地说:“这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陈香梅女士闻知后致函道:“中国瓷器在国际上地位非常高,这是中国人的骄傲。中国早就应该有人来做这项弘扬中华传统陶瓷文化的基础工作。钱汉东先生以一己之力,寻访古窑遗址,实在是为国家为民族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遍访中国名窑第一人。钱汉东的贡献,在于他对古窑址的保护。在他的呼吁下,有些废弃了的古窑址,得到重新修葺。在于他对古陶瓷研究上的一些新知。龙山文化为何一夜间消失?唐三彩为何有灰白底色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人们对陶瓷文化的兴趣。在于他首次以人文理念将万年陶瓷史分成5个阶段:蒙昧、萌芽、建制、高峰、独秀。在于他散文化的笔调,使更多的人读懂陶瓷艺术。

可以说,从此中国陶瓷研究史上,记下了钱汉东这样一个“圈外人”的名字,而且十分地出彩。

景德镇“一瓷一塑”展:追忆雕塑名家尹一鹏


日前,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大学美术学院、广西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协办,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研究院承办的“‘一瓷一塑’尹一鹏艺术回顾展”,在中央美术学院陶溪川美术馆(景德镇)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尹一鹏先生的亲朋好友和众多学生代表,怀着激动而崇敬的心情参加了开幕活动,深切追忆和缅怀尹一鹏先生。

尹一鹏先生(1935—2013)广西桂林人,中国高校陶瓷雕塑教育的重要开拓者,现代艺术教育家、雕塑家。曾有人对尹一鹏先生的为人和成就做过这样的描述:起伏的人生,绝佳的技艺,也许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件至美作品,于时空中再现生命的蓬勃,在泥土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他是一位朴素学者,却为世人呈现出绚丽传奇。在艺术的世界里,他的作品别具神韵,纯净至美;在教育的征途上,硕果满天。

尹一鹏先生凭借深厚的学养和开阔的眼界,博采众长,吐故纳新,在瓷塑上集大成而自成一派。他和同时代的雕塑家一起,让雕塑从学院走出来,走向社会、走向公众、走向城市空间。直到去世之前,他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户外公共雕塑的创作,他的作品遍及国内各地。尹一鹏先生的瓷塑有三大特点:一是融合西方现代艺术形式与禅宗美学思想,通过极简的造型,呈现具有空寂意味的审美意境;二是融合非洲木刻艺术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艺术形式,从而形成同时凸显个人审美经验和造型法则的独特风格样式;三是融合传统陶瓷艺术和当代审美精神,将古陶俑、德化瓷塑以至“文革瓷”上的一些优秀形式因素加以发扬光大,从而改变了陶瓷雕塑领域在造型样式上的陈陈相因的俗套和流弊。

作为艺术教育家,尹一鹏先生耕耘陶瓷艺术教育数十载,治学勤勉严谨,待人宽厚儒雅,工作鞠躬尽瘁。他是大学(原学院)陶瓷雕塑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和学科带头人。在学院任教期间,他培养出大量杰出的艺术人才。中国雕塑界常为人津津乐道的“陶院现象”,就是对尹一鹏先生作为艺术教育家的充分肯定。

尹一鹏先生的学生、景德镇雕塑协会会长曹春生教授接受采访时,动情地告诉记者,尹一鹏先生离开我们已经3年了,尹先生的为人与成就令人敬佩。现在包括景德镇在内的全国许多知名雕塑家,几乎都是尹先生的学生,他不仅是大学陶瓷雕塑学科的创始人之一,更对景德镇雕塑艺术的发展做出过极大贡献。这次举办的展览,就是对他艺术和教育成就的一次回顾和纪念。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对展览的成功举办,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我市能多举办一些类似的艺术活动,进一步培养年轻人对陶瓷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刘远长还呼吁,要多为艺术展览搭建更大的平台,吸引更多人来关注艺术的发展。

据悉,这次“‘一瓷一塑’尹一鹏艺术回顾展”将一直持续至10月10日。

岳玉明:四川瓷器收藏第一人


近日,记者有幸走进西南岳氏会所,在这个以古陶器、瓷器为陈列主体的会所内,摆满了各种精美的瓷器。这些精美的瓷器,几乎涵盖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其中不乏一些精品、珍品。“这是清代早期的青花梅瓶,此瓶大气高雅,胎体致密,手感好,其画面富有强烈的乾隆官窑特点;这是明代的香炉……”听西南岳氏会所创办人、著名瓷器收藏家岳玉明讲述各朝各代古陶瓷不同年代的特征,就像是在看一本古陶瓷的百科全书,让记者心生佩服。当记者问其是如何走上收藏之路以及如何走向成功时,岳先生用他的故事,将他与古陶器、瓷器的缘起缘生娓娓道来。

十四岁开始涉足收藏

“我是无形当中喜欢上收藏的。”岳玉明告诉记者,“14岁那样,我跟当地的师傅学跟班(学徒弟),一天我遇一个出售珊蝴、玛瑙的人,称如果把头发丝缠在上面,用火烧,头发丝都不烧断,那么就是真品。我当时觉得好奇,就花了几角钱买了一些。”据岳先生介绍,后来这些珊蝴、玛瑙经当地一位老收藏家鉴定为真品,而且转手后,还赚了一些钱。“那时,我就认为搞收藏是一个很好的投资项目,从此我就和收藏家、古玩商接触,从他们那里学习古玩收藏知识,同时开始尝试收购古玩。就这样,我便与收藏结下了不解之缘。”

“18岁那年,我已经有了一定的资金,我就开始从事建筑业,但喜欢收藏的我,对收藏也更加青睐,就在那年,我无意间收购到一个铜碗,重量达1.6斤,后来经当地日杂公司的一个鉴定师鉴定为金碗,当时感到特别兴奋,然而,正是这一件藏品,对我的收藏事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使我更加坚定了从事收藏的信心。”

据了解,岳玉明在建筑业上摸爬滚打7年后,积累了部分财富并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这时25岁的岳先生便开始在自己的收藏事业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自始至终地朝着一个收藏大家的方向努力着。

投师著名专家李知宴

“开始的时候,古陶瓷收藏对我来说还是一片空白。”岳玉明回忆道,“那时,我什么也不懂,又没有老师指点,只能靠与其他收藏爱好者交流意见来相互学习。由于没有老师,收藏方面的知识不够丰富,吃了不少亏,交了不少学费,特别是在18岁至25岁这段时间,我买了不少赝品、假货,上当受骗的事对我来讲是家常便饭,损失高达几十万元。虽然在这期间有过放弃收藏的念头,但我一直相信自己有能力、有信心成为一名收藏大家,所以才一直走到今天。”

正因为这种零散接收的知识并不全面,加之对中国历史和陶瓷研究不多,这对岳先生来讲是一个很大的阻碍。不过,岳玉明决心要做一个职业的古陶瓷收藏家,希望得到国内著名瓷器专家指点。“最后,我有幸认识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知宴先生,并拜李先生为师,在李先生的精心指导下,我苦学了三年。在这整整三个年头里,我把自己封闭起来,把《中国历史》、《中国陶瓷史》等书籍看得滚瓜烂熟,而且我还经常到国内很多博物馆去参观,并找机会与博物馆的专家相互交流、学习。”

岳先生认为,要想成为一个收藏名家,不仅要拥有一定数量的藏品,而且必须对每一件藏品进行研究。“有时候,为了搞清楚一件瓷器的真假,经常一个晚上不睡觉,遇到疑惑的地方,不是请教老师,就是自己查阅相关资料。总之要对瓷器的釉面、胎质、画工等进行仔细研究,并把真品与赝品进行对比,直到弄清楚为止。”

据了解,岳玉明为了使自己能够迅速成长,有一段时间,仅用于观察、鉴别瓷器釉面、胎质的高倍放大镜就用坏了几十个。现在的岳玉明跟记者聊起古陶瓷时,信手拈来的就是各朝各代的年号、年份和古陶瓷不同年代的特征,听他介绍,就像是在看一本古陶瓷的百科全书,让记者心生佩服。

2006年,岳先生还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书画、铜器杂件以及古陶瓷鉴定估价师专家证。2007年1月,还被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特聘为《鉴定估价师》专家顾问。不过在岳玉明的眼里,这些并不满足。“古陶瓷收藏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知识无穷,非常考验人的悟性和耐性,只有勤奋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古陶瓷的意义。我永远是学生。”岳玉明告诉记者,自己会一边做收藏,一边不断充电。打算活到老,学到老。

搞收藏苦中有乐

据记者了解,岳先生经过30多年的精心收藏,到目前为止已经收藏了各类瓷器数千件,其中不乏一些精品、珍品,而岳先生创建的西南岳氏会所也正在申报成立博物馆。“瓷器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我们民族文化之一,我组建一个瓷器博物馆就是希望我们的民族文化得以继续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先辈们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30多年来,为了使自己的博物馆能够早日建成,我几乎没有出售过一件藏品,所以现在才会有这么丰富的藏品。”

当记者问及30多年来,收藏这么多藏品是否容易的时候,岳玉明叹息道:“苦哇!有时很难以用言语来形容。有时为了弄清楚一件藏品的真假,还得放弃与家人团聚机会,时常工作到深夜;有时为了购得一件藏品,还得自己亲自外出,特别是以前交通不方便的时候,还得走一两天的路程……你说其味不苦吗?不过每当想起在收藏过程中结识的众多收藏家、专家以及看到自己心爱的藏品,自己又感到了无限欣慰和快乐!”本报记者 卢建波 文

藏家档案

岳玉明: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人,从14岁开始涉足古玩收藏,曾投师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知宴,苦学三年后出师,以鉴赏为业,渐有声名。历经近40年的学习和研究,他从一名普通的收藏爱好者,已经成长为收藏界赫赫有名的瓷器收藏家、古玩鉴定专家,被誉为“四川瓷器收藏第一人”。2006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书画、铜器杂件以及古陶瓷鉴定估价师专家证。2007年1月,被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聘为《鉴定估价师》专家顾问。现任四川省收藏家协会理事、四川崇州市收藏家协会副理事长、四川省雅安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四川省双流县工商联藏品商会事理等职务。

一诗一酒透醇香:陶瓷酒瓶


一诗一酒透醇香:陶瓷酒瓶

记得在我还是一个小小的女娃的时候,总喜欢依偎在爸爸的怀里,和爸爸一起看《三国演义》。那时候刚刚开始识字的我,虽不知孰为曹操,孰为诸葛孔明,却对那一张张生动的面孔记忆深刻,与此同时深刻地印在我脑海中的,还有那那时候在我眼里看来很古怪的、古典的喝酒方式,直到现在早已长大成人,仍未忘记。长大了越发懂得感性之后才发现,原来用酒瓶斟酒喝,比起用普通玻璃酒瓶更别有一番风味。

中国自古就是酿酒之乡,酒具制造业的历史、包括陶瓷酒瓶制造业的历史源远流长。出土的陶瓷酒瓶和当代制造的陶瓷酒瓶,展示着中国酒文化和陶瓷制造业发展的灿烂历史,透露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变幻的历史过程,很有收藏价值。

1998年在成都水井坊遗址,出土一件青釉青花瓷器瓷片,上有“天号陈”三字。考古专家考证,此物是出自乾隆年间江西省景德镇的青花瓷酒具,“天号陈”三字应当是乾隆御驾亲征至成都时所题写,由此可知其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随着社会对陶瓷酒瓶的鉴赏程度越来越高,陶瓷酒瓶的收藏价值也在逐年升高,于是近年来,陶瓷酒瓶的收藏逐渐演变成一股热潮。

在众多酒瓶中,具有中国传统风格个特色的陶瓷酒瓶更是独领风骚,近年来受到不少藏家的青睐而推崇备至。在大量陶瓷酒瓶上,我们能够感受到这种厚积薄发的传统文化影响,也因此构成了酒瓶收藏的重要价值。中国的酿酒史源远流长,酒瓶也随着酿酒业的发展不断得到关注,通过对酒瓶的收藏,可以了解我国酿酒、饮酒和各种名牌酒品的发展历史,见证我国酒类包装的发展。

陶瓷酒瓶的收藏价值主要分两方面:

历史价值。

如新石器时代盛酒的多系陶罐,到了商周时代则变为青铜器支撑的壶、钫为主,汉代以后历朝出品的酒瓶更是推陈出新,一直到当代以陶、瓷、玻璃酒瓶为主。

艺术价值。

陶瓷酒瓶可谓“雅俗共赏”。 一般来看,“俗”陶瓷酒瓶,数量多,制作较粗糙,构思缺乏想象,工艺不规范,造型朴素、变化较少,线条单一,装饰无华,色彩单调。比较“俗”的陶瓷酒瓶,即使是宋代的,品位也不高、缺乏欣赏价值。通常书写随便,不规范。“雅”陶瓷酒瓶,数量少,选料讲究,制作精细,工艺高超,构思奇妙,想象丰富,造型逼真,线条和谐,色彩丰富,装饰典雅,浑圆脂润,品种繁多。就造型看,有人物形,如不倒翁、关公头形;有动物形,如飞禽走兽、鱼蟹虾虫形;有植物形,如树杆、竹节形;有神仙形,如彭祖、大佛形;有其它日常生活物品或用品形,如飞机、火车、火箭、葫芦、布袋、房屋、编磬、鼎、牛角形。有现实主义派的,也有抽象派的。有中国传统形式的,也有中西结合形式的。所以用“百花齐放”来称赞“雅”陶瓷酒瓶的造型,恰如其分。

紫砂陶艺是中国传统工艺之一,紫砂酒瓶是紫砂陶艺中的一朵奇葩。“雅”紫砂酒瓶选料考究,制作精巧,造型奇妙,光润亮泽,庄重洒脱,雕刻集中国书法、绘画、诗词诸艺术于一体,极有收藏价值。当代,宜兴紫砂壶厂制作的“开封府酒”紫砂酒瓶,圆形长壶嘴,树枝形三柱高提手,阴刻名家书写“开封府酒”四字和“宋风熏人醉,流连忘故里”诗句,大方典雅,耐人寻味,兼有观赏和实用价值,大可收藏。中国陶瓷艺术闻名于世,江西景德镇、宜兴;浙江龙泉窑;山东淄博;山西;河北唐山;河南巩义;湖南醴陵;湖北;四川邛窑;广东佛山石湾;广西北流;福建建窑等著名陶瓷器生产地制作的陶瓷酒瓶,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重要代表。宋代浙江龙泉窑制作的影青酒瓶、江西湖田窑制作的蓝玉酒瓶、元代制作的“四不像”酒瓶、四川明代邛窑制作的精品“邛崃大全烧坊”酒瓶、河南巩义制作的唐三彩酒瓶、江西景德镇清代制作的“天号陈”酒瓶等,都是极品。

收藏家之所以喜欢收藏,除了因为收藏物的价值之外,还因为收藏物的观赏意义与能够让人大开眼界,增长见识。

一诗一酒透醇香。陶瓷酒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在这里得到了无限的延伸。此时此刻,手把一壶温热的美酒,浅斟细酌,共赏天下,岂不美哉?

​龙泉瓷​:瓷器收藏中的一匹黑马!


每一类瓷器,都有自己的标签,好记好认。比如,提起元青花,就会联想到大罐子;说到北宋汝窑,脑补画面一定是小盘子。今天要说的是,龙泉窑。它的标签器型是什么呢?请看——南宋 龙泉窑青瓷凤耳瓶台北故宫馆藏很多关于龙泉窑的书,封面上都印着这件瓶子。再看看局部细节: 龙泉窑在今天的浙江省,主烧青瓷,北宋时开始流行,与北方的汝窑等名窑,南北呼应,相得益彰。

这个时候的龙泉窑,与北方五大名窑的追求一致:纯净、素雅;内敛、含蓄。

南宋时,依然如此。到了元代,风云突变,南方的另一处窑址景德镇,慢慢做大,渐渐一统江山。随着元青花的诞生,青瓷的地位越发尴尬。再加上当时的国际环境:元代国风开放,四海通达,其瓷艺品味,早已不同于宋朝的简素之风,渐趋丰富华饰。

为了求生存,景德镇之外的各处窑场,不得不纷纷改造生产线,寻求差异化品牌战略。龙泉窑的升级改造,简单说就是:纹饰由光素向浮雕效果迈进。具体工艺上,采用雕刻、模印、堆塑,偶有涩胎浮雕黑科技。

于是,元朝的龙泉窑,整体美学风格由内向变得热闹起来,生动盎然。

元 龙泉窑青釉贤媛四艺图狮钮盖罐 估价:700万-900万港元 香港苏富比2017年10月同为龙泉窑制造,宋、元不同时期的风格真是迥异,后者甚至有点矫枉过正了,用浮夸来形容也是可以的——

元朝时,“浮夸”的龙泉窑很受市场欢迎,改革成功。

但是,几百年后的今天,这件浮雕效果的龙泉窑罐子,却不幸流拍......

原因之一,也许是忙碌的现代人,更需要安静的东西。流拍不止这一件:

南宋 龙泉青釉印双鱼折沿盘

估价:3万-4万港元

香港苏富比2017年秋拍

元 龙泉青釉贴龙纹大盘

估价:30万-50万港元

香港苏富比2017年秋拍

元-明初 龙泉窑青釉贴双鱼折沿盘

估价:18万-25万港元

香港苏富比2017年秋拍

流拍的让人心痛......

拍卖市场的天价成交与流拍,其实都有很大程度的偶然性,不必过于较真,也未必就预示着某种趋势。传承到今天的元代龙泉窑器物,多数是这一类的小浮雕,轻描淡写,率性可爱。其实,已经圈粉无数了——元 龙泉窑青釉贴牡丹纹小盖盒 成交价:12.5万港元 香港苏富比2017年6月元 龙泉窑青釉贴双鱼纹盘 成交价:13.75万港元 香港苏富比2017年6月以下是大英博物馆所藏的元代龙泉窑瓷器,我们专门挑选了浮雕效果的贴花类器物,开眼吧——

元 青釉盘

此盘圆唇,折沿,施青釉,盘心饰四个用两种不同颜色的胎土,制作的贴花鱼纹;盘沿处同样以两种颜色的胎土,饰八个贴花贝壳状装饰。

青釉鸟栖桃枝纹盘

此盘呈菱花形口,盘心饰三个露胎贴花桃枝纹,纹饰罕见。桃在中国传统中为长寿的象征。

青釉月梅纹盘

此盘呈五出花口形,饰梅枝及新月图案。盘心在釉上饰模印而成的贴花岩石梅枝及月亮纹,露胎素烧,纹饰且以白、褐及黑色沥粉着色。

此盘可能在烧好后又经火,或者在烧窑中过烧,以致釉面出现大量开片。此类纹饰非常罕见。

青釉四鱼纹盘

元代龙泉窑的陶工,采用了一种新的装饰技法,将素胎纹饰贴于釉面之上,露胎素烧而成的橘红色,与青釉釉色形成鲜明对比,即露胎贴花。

具体工序是:

首先在器物上装饰部分刻花纹饰,如花卉纹,而后整器上釉,但底足有一圈无釉,以方便窑具承托。

其次,将坯泥滚压成饼形薄片,再以模具按压出特定形状,制作成小贴花装饰,贴于器身。

此盘上的四条鱼形装饰,即为此塑贴装饰手法制作。

青釉八仙花卉纹八棱瓶

器身分八棱,陶工们在每一面饰三个印花凸雕开光,而中间位置的开光在上釉前会涂抹蜡或油脂,以确保素烧,形成鲜明对比的色彩效果。

素烧开光处,其中四个重复饰有八仙中的两位仙人图案,以祥云环绕,间隔以花卉纹开光。

八仙是神话及历史传说中的男女形象的集合体,每一位都穿着不同服饰,拿着不同的宝物。如钟离权头扎丫髻、手持蒲扇,而李铁拐面容奇特,拄拐,手持葫芦。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可以在朋友圈分享此文!

购买古董、参加拍卖、鉴定等服务

如何识别外销瓷(一)


综观全球古陶瓷艺术品,如果以质量、档次而言,无疑都是中国的最好。我的这一点见解大家都不会反对吧!过去,中国陶瓷产品因使用者的身份而分为官窑、民窑精品、一般民窑几类;外销瓷当然也不例外。

“外销瓷”这一名称,很多人都熟悉,但是分辨实物就不太容易了。我曾经接触过不少收藏家,他们的藏品素质都算不错,其中外销瓷也占相当比例,可能受到“外销瓷是大量订制及粗糙的”这一传统意识的影响,而误将自藏的外销瓷看作内销民窑精品。作为一个收藏者首先要分清楚各类物品,才能掌握好购入瓷器的市场价格。

所谓“外销瓷”,顾名思义,就是销往中国境外之瓷器。外销瓷概括为两大类:第一类由境外的订购者根据自己设计款式或自备颜料、规格等,来到中国订制的瓷器;第二类则是由境外专程来中国的外国人或者已在中国境内的外国要员,到中国市场购买专为对外贸易所烧制出售的运回国的瓷器。第二类瓷器一般盛行于18世纪后,例如有一定数量的Yen Yen瓶(即凤尾瓶)、五彩瓷器等等。

现试举两个实例与读者共赏 :

第一例是3个青花盖罐、2个觚为一组的青花陈设品(图1),通高44cm,绘画风景花卉,现在的市场参考价大约3万英磅。此类陈设品所绘题材是很广泛的,当时经营陶瓷的商业市场和今天的商业市场有相同的一面,陶瓷商人为了多接一些订单,而各出奇谋。例如:在陶瓷画上不同的图案,特别是中国民间故事、战将故事(或称刀马人)、八仙人物、缠枝花草及风景等等,这些图案都使洋人回味无穷。当时输出的外销瓷总量很多,依照着色划分,除青花以外,还有粉彩、五彩、广彩及描金等等。规格由10cm高至60cm高的都有。此类陈设品,因时间久远,现存的大多都破缺不成套装,一般只能见得到单一花觚或者单一遗失了盖子的罐子。即便这样,仍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亦成为现今市场上比较难求的藏品。

第二例是“克拉克”瓷盆。此类瓷器都是葡萄牙人订购的。“克拉克”本是葡萄牙一种商船的船名“Kraak”译音,澳门习惯称“加佬瓷”,这只是翻译成普通话和粤语的分别。葡萄牙从16世纪已开始在中国海域同中国商船进行海贸(笔者注:当时中国境内禁止对外通商,所以外国商船只能在中国沿海海域与中国商船私下交易),当时的中国商人已给了他们一个很有信用的印象。据记载,葡萄牙船长乔治·卡布拉尔首次在中国南部海域向不熟悉的中国商船订购了一批瓷器,准备献给当时的葡萄牙王,但被对方要求预付全部货款,而交货期却是1年后。因为当时他一定要购得瓷器回国,只好抱着赌博的心态,向对方预付了全数金额,并约定一年后交货。令葡萄牙人惊讶的是,中国帆船商人果然准时无误地如约到达该海域交货,用诚信取得了良好信誉。自此,外国商船便很放心地与中国商船展开频繁的交易。可见,自古至今,生意之道,首要信誉良好;鉴古证今,无论收藏界业者还是收藏者之间的交流,亦不能例外,诚信及信誉是首要的。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一瓷一剑一茶一水一人家 龙泉元素融入上海世博会》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一瓷一剑一茶一水一人家 龙泉元素融入上海世博会》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简一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