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简一瓷砖 > 导航 >

中国紫砂学术第一人 毛大步

中国紫砂学术第一人 毛大步

简一瓷砖 毛瓷器鉴别真品 简一瓷砖是

2020-05-20

简一瓷砖。

玩紫砂、玩茶器,大多兴致所至,盘桓消遣,移思休闲,破闷解乏,寻趣找乐……倘做一本正经地慎重求知、严谨考证,反而可能失去原本的情趣与本来的意义。但要步入高端收藏,必然触及其专业与学术。否则只能停留浅显,一辈子也不会进步。专业与学术的见解,更不受阶级、等级、资历、疆域与年龄等诸多限制,能者为师,惟才是举。所以有必要,重点探讨,大家参与,群策群力,共同完善“已知与未知”的紫砂方面的专业知识。希望大家在丰收物质收藏的同时,也取得专业上、精神上收获的双丰收,真正达到“陶冶心灵”。学术探讨,决非一人之力而能成就,需要大家热情参与,不吝赐教,切磋砥砺,去伪存真而渐臻。

紫砂研究,昔为小道,虽有文人参与,官宦相扶,却终难成器。而今盛世,紫砂天下,不可同日而语!紫砂学术研究,不迷权威,多为本悟,借鉴史实,综观高论,求知求解,重视佐证,奉行真理……

学术研究,远离利益之争,不分远近之别;跳出圈子看圈子,往往看得最为客观与真切。紫砂,是所有爱好者的信仰。真正紫砂,不是某个人的“杰作”;也绝非某集团的“产物”。大家皆信佛,而“佛”并非就是某个庙堂的摆设;或是某个圈子里的图腾。佛,应在各自心中。

学术研究,应是科学性的务实探索,理智性的细微分析,公正性的真实反映,其实毋需急功近利。看待紫砂,收藏者、制造者、经营者,各自有着鉴赏方式:或从外、或从内、或从感觉,不求一致。所以紫砂学术应分:专业学术、民间学术,商业学术。彼此虽然有别,但此中有交叉,也常存共识。

专业学术,是以历史遗存资料、陶瓷专家、学院教授、研究学者等共同谱写的典籍资料。民间学术,是以普通的行业作者、民间收藏爱好者与其他领域爱好者等发起与参与完成的专业资料。商业学术,是以投资者、开发商、经营者与相关作者等以提升商业价值而进行的专业策划宣传资料。妄自分界,姑且听之。即便是商业学术,也能从中找到许多有价值的紫砂资料和取得一定的社会宣传效应……

紫砂学术研究,乃是对整个紫砂艺术的充分理解及细化。其中包括起源、成分、造型、工艺、沿革、发展、鉴赏等等。紫砂创造包罗万象,专业要求甚高;历史发展趋于狭窄,现代拓展过多,多元时代学术作用显著。对于紫砂定论,大家莫衷一是,有认为“紫砂”:代表原料、代表性能、代表工艺、或代表品牌……

其实,应有小紫砂与大紫砂之分:“小紫砂”是小圈子里的产品,“大紫砂”是所有与之相关事物。因此紫砂宣传工作,应无门户之见,抛却个人喜好,放低利益关联,客观地围绕“大紫砂”而开展。紫砂宣传,是承载着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必须讲求实事求是、公平公正。专业学术,至关重要……

任何一种艺术,到了一定成熟阶段,自然而然产生专业学术。没有学术的艺术,应是伪艺术。紫砂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都是“艺”为境界,“术”是追求与达到的手段,二者同样攸关品质。大多紫砂业者偏于“术”的完善;而教授学者却重于“艺”的提升;各有所长,资源互补,彼此互惠。倘见“高端学术”而无“高端作品”是不适合的;只见“精良作品”而缺“学术论述”也是不适合。

“工艺品”地位,远远未及“艺术品”;作品专业学术高度在成熟艺术市场是与商业价值来划等号。工艺层面可以临摹、代作;而学术则不能。论文可以抄袭,而境界却不能因此提高,所以学术最难。专业学术虽难,即便专研有成,理论亦很难转换成商品而从中牟利;故而“吃力不讨好”,从者寥寥……

任何一种学术探究,都会引发争议,紫砂犹为如此。道理不说不清,自在各种争辩中逐渐明朗起来。学术争论很正常,因为侧重点各不相同,各有各的依据与理由,往往就是在争论中得到进步与完善。譬如鉴定古壶问题,有根据出土、有依据工艺、有通过比对与排除、有任凭经验与感觉,各显神通。历代名家真品,自有过人处;要是仅仅依照工艺精良程度来断定真伪,虽有道理,似乎也未是稳妥。若是依照出土时间来判定,自然较为科学;倘是作品本身艺术高度不够、工艺粗浅,也会存有疑虑。民间流传器物,品类繁多,花样百出,有很多很难判明其真正身份,这极需大家来共同鉴赏与评定。所谓公有公理、婆有婆理,兼听则明;学术研究聚集各方真知灼见,探讨共识,理清沟渠,分明泾渭……

紫砂学术研究,必须领会“传统法度”、“创新精神”、“融入时代”、“持续发展”等重要含意。日益庞大的紫砂产业,需要专业学术背后支撑。学术研究容不得虚伪敷衍,专业追求才能不断进步。紫砂事业发展有许多种方式,商业成功是最直接的;但未必最持久;专业成功,才能算永久的成功!专业学术与商业策略,如车轮两侧,行业发展中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不应厚此薄彼,兼顾才得平稳。专业研究的重要性、紧迫性、时代性与必要性的课题,应是每个参与者面临的心灵拷问与资质检测。技师评级晋升,必须提交专业论文,已充分说明紫砂业者学术问题在理论层面的重要性与必须性。紫砂事业的千秋大计,或许更多依赖于专业学术进步的健康发展。专业学术,应具历史高度的前瞻性……

学术专研的终极,应是多方面裨益:既利于鉴赏、更利于创作;使低者渐能,能者更高,高者超越。学术研究的提倡,不仅能推动艺术进步,尚能侧面规范市场、督促公平交易,引领积极向上的风尚。任何艺术品甄别优劣,均为依据专业素养与创作能力;而鉴赏识别的“审美艺术”,主要源自专业学术。何为模仿拼凑、何为借鉴完善;何谓创新进步、何谓退化萎缩;统统地逃不出专业学识炼就的法眼。紫砂虽是与茶结缘,守望相助,荣辱与共;但紫砂艺术自成体系,历以创造新奇、惠泽大众而盛誉。紫砂不为服务于茶而独立生存,主要依赖于专业学术的成熟与发挥;自此,才真正称之为紫砂艺术品。学术研究的实际意义,始于无形,潜移默化,功在当代,利于千秋;应值得大家兴师动众来投入……

艺术创作没有规律、标准可循;而审美、鉴赏有标准;创作与收藏有各自标准,但皆奉学术为准绳。专业学术历来是艺术行业的核心动力、发展的后续能源;由此才能繁衍繁盛,光前裕后,创造无限。紫砂,所有爱好者的珍惜宝贝;学术,所有艺术品的特征属性;紫砂专业学术,是紫砂大厦的柱础。于制造而论,学术为树之根系;于收藏而言,则是宝藏开启之匙。紫砂艺术的社会地位不断攀升,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广,倘见产业渐巨,而学术匮乏,难免看似荒谬。机遇时代,欲将紫砂再建伟业,传遍天下,“大紫砂”的观念攸关至要,专业学术的完善迫在眉睫。所以学术问题,不仅是紫砂作者的研习专项;也是所有参与“紫砂游戏”者的必修科目,无从回避。紫砂是宜兴的骄傲,是华夏的瑰珍,也是全人类的物质遗存;行业者尽力做好发扬传承,责无旁贷……

编辑推荐

一把新紫砂壶,泡第一泡茶的缘分


紫砂壶是一种典型的手工艺陶器,是中国陶瓷艺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紫砂陶材料特殊,陶泥具有砂性,所制作的陶器内外均不施釉,制品烧成后,主要呈现紫红色,因而被称为紫砂。紫砂陶器成型工艺特别,手工成型是主要方法。其造型式样极为丰富,陶器色泽古朴典雅,器物表面还常镌刻诗文书画作为装饰,从而更加增添了造型的书卷气息,成为一种具有高雅气质和浓厚文化传统的实用艺术品,从一个方面鲜明地反映了中华民族造型审美意识,并且从把玩中体会着博大精深的中国紫砂文化。

壶的保养一般便通称为养壶。养壶的目的在使其更能够涵香纳味,并使壶能焕发出本身浑朴的光泽。一把新壶从开始泡第一泡茶的时候就开始和你结缘了,你就要细心地呵护它。新壶显现的光泽往往都较为暗沉,然而紫砂天生具有吸水性,倘若任其吮吸壶内的茶液,时间久了,便能使壶色光泽古润。如果养壶的方式得当就能养出其晶莹剔透、珠圆玉润的最佳艺术效果。

想养好壶,首先要尽量选择质地上乘的紫砂壶,那些低劣、残缺之壶养得再好,终究也是残缺。养壶还有外养与内养之说,只有内修外养,兼收并蓄,才能养出好壶。外养就是要勤泡茶、勤擦拭。泡茶时,壶的温度较高,壶壁上的细孔会略微扩张,此时要用细纱布擦拭氤氲的水汽,让茶油顺热吸附于壶壁之中,久而久之,壶壁就逐渐生辉了。内养的关键是一壶不事二茶。因为紫砂壶有特殊的气孔结构,善于吸收茶汤,一把不事二茶的茶壶冲泡出来的茶汤才能保持原汁原味的茶来。否则,相互混杂,几无个性可言,养出来的壶品性也不见得高雅。

第一堂陶瓷课


告别了多彩的暑假,今天上午,我们迎来了生动的开学第一课陶瓷课。

我可是个爱瓷的“瓷都”人,一向仰慕瓷厂里那些把瓷土变天使、用泥土塑精灵的叔叔阿姨们,对这次动手实践的机会可以说是望穿秋水了。

幸福时刻到来了,在老师的一声令下,我们各就各位。我捋起袖子,准备大显身手。首先,我扯了一大块泥团,然后把它放到了那不停旋转的托盘上,我想把它做成一个“国色天香”的花瓶……真是,不做不知道,一做吓一跳。这做陶瓷怎么就这么难呢?我费尽心思,满头大汗,筋疲力尽,可手下那泥团还是泥团,没多大变样。唉,这梦想和现实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狼狈不堪的我不得不伸出粘满湿泥的手向老师求援:“老师,帮帮忙吧……”

老师二话没说,来到我跟前。他重新把那块泥放到托盘上,我觉得很奇怪,那团顽皮的泥怎么一到老师手里就变得听话了?不一会儿,泥团立了起来。老师又向泥团上洒了一些水,将大拇指插进泥团中心,另外几只指头轻轻捏住外面,慢慢向上拉,不一会儿工夫,一个花瓶已出落得“亭亭玉立”,像模像样。

我捧起一块泥,学着老师的样子,开始制作起来……工夫不负有心人,我的花瓶终于捏成了,虽然不像老师制作的那样精美,但毕竟“成形了”,有那个模样了。

这就是我的开学第一课,也是我第一次学做陶瓷,是我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忘不了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手忙脚乱,忘不了老师的细心指导,更忘不了自己的梦想将来做一个陶瓷大师!

神秘砂第一季壶中天地第一集


宜兴地处江南,人杰地灵,陶文化誉满世界,陶文化中紫砂工艺尤为杰出,壶人利用紫砂泥的可塑性造出一件件富有艺术色彩的工艺品,随着紫砂文化的发展,关于宜兴地区的传说逐渐被流传发掘,一桩桩奇异的民间传说引起世人高度兴趣,神秘的紫砂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魔力,丁山老镇历史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神秘砂将带您进入一个未知的紫砂世界,在玄幻、灵异、恐怖中寻求真知。

神秘砂第一季壶中天地

第一集老村

当宏国得到那把鱼化龙紫砂壶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0点多,尽管窗外已是街道冷清一片寂静,可宏国心中的高兴劲就象十个八个太阳般的亮堂。

据说这把鱼化龙是一位“摸金”高手从一座清代县令墓里找到的。壶的本身并不太吸引人,真正引起宏国兴趣的是关于这把壶的传说。

根据该壶的发现者,也就是那位盗墓者说,在墓中发现壶的地方同时找到一块陶板,陶板上用小篆刻着这样几个字:得此壶者,如是有缘,可大福大贵!

宏国打量着这把鱼化龙,心里寻思着何为“有缘”?

这是一把用传统底槽清泥制作的鱼化龙壶,壶身通体由波浪纹构成,壶盖的子处有个吐着舌头的龙头,做得相当逼真;壶身原本应该一侧是条鱼,另外一侧是条破浪而出的四爪金龙,可现在这把鱼化龙壶龙和鱼都做到了同一侧上,细细看来,仿佛那条巨龙张着血盆大口扑向那条惊慌失措的鲤鱼,宏国仔细检查了这把壶,除了龙和鱼的位置和传统鱼化龙壶有区别,其他并无特别之处,难道关键就在龙和鱼位置上?宏国百思不得其解,感觉有些困倦,只能先行休息,等明天再作打算。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天就亮了,宏国稍稍梳洗一下,便匆匆赶往菜场买菜去了。

买好菜,宏国回到家里,把刚买的鱼往水池里一放,急忙跑去卫生间方便,在他解完手走出卫生间的时候,忽然听到一声凄厉的惨叫,登时感觉全身莫名其妙地阴冷。

什么声音?宏国心里发毛,胆战心惊地顺着声音的方向小心翼翼地走去,房间里的气氛让他感觉无比的压抑,可他寻遍了房间每个角落也没发现什么不对,正当他满腹狐疑地走进厨房想做早餐的时候,忽然发现,鱼不见了。

哪里去了?宏国使尽全力把厨房翻了个遍都没找到那条鱼,心里不仅嘟囔道:“是不是自己不小心让野猫跑进来把鱼叼走了?”心想也罢了,就当自己是做了回善事。

宏国草草地喝了几口粥便走进自己家的房间。

鱼化龙壶端放在床头柜上还象昨天一样透着神秘的气氛,宏国点上一支烟盯着壶思考良久,脑海里忽然闪过一道灵光,“难道秘密在壶里面?”宏国这才想起昨天只顾看壶身上龙和鱼的位置,忘了打开盖子检查壶的里面,于是他满怀期待地打开壶盖。

就在他打开壶盖的一刹那,宏国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出现在鱼化龙壶里面的是一条只剩下鱼头的鱼骨架,两只鼓在外面的死鱼眼睛仿佛冒着绿光死死地盯着宏国,宏国只觉得头皮一麻,紧接着眼前一黑栽了下去。

不知过了多久,宏国被一阵凉风吹醒,他站起身一看,大呼奇怪,原来宏国身处的地方已经不是自己的房间,而是一个陌生的村落外。

“我怎么到这里来了?这是什么地方?”宏国自问道。

这是一个中国传统的自然村落,村子坐落在一座不大的山脚下,村中房子建筑结构很象5-60年代早期山村,散落着大小形状都差不多的木结构楼房,村子外面是一片环绕4-5米高的树林,如果在远处是发现不了这个村庄的。

宏国看看四周到处都是树林和旷野无处可去,只能向村落走去。

走了10多米,宏国在一座老木楼前停了下来,木楼门前地上有一堆土块引起了他的注意。当他蹲下身来仔细看那堆土块的时候,不仅惊叫起来:“这不是紫砂原矿料吗?”原来,在当地政府封闭几处紫砂原料矿藏以后,很少见到这样摆放在露天里的原料矿了。本地紫砂艺人制壶的泥料一般都是泥商原来囤积的原矿,不过价格高得惊人,一般中低档商品壶只能用同样中低档的紫砂矿料添加色料佐色练制的化料,俗称化工泥;关于化工泥的争论近几年无论现实和网络上都讨论得很激烈,其实业内人士都知道,早在民国时期,前辈们就有用氧化钴练制民国绿泥的事实存在了。

“年轻人,你来了啊?”正在宏国仔细打量那堆矿料的时候,身后忽然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着实把他吓了一跳,他猛地站起身来,机械地回过身去。

那是一个上了年纪的慈祥老者,老者年龄70开外却一点也不显老态,只见他身穿一件绣有团寿图案的老式唐装,手里捧着一把养得和老人脸色一样红光满面的紫砂壶,透过壶表面养成的包浆,清晰的调砂恰倒好处地分布在紫砂壶面上,宏国心想,这应该是一把名匠用上好清水泥制成的上新桥壶。

“我,我,我......”宏国想说些什么却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

“年轻人是不是在想在这里怎么还有那么多原矿紫砂料啊!”老者笑着问道。

“是啊!是啊!”宏国答道。

老者笑着说:“年轻人,请进寒舍小坐,待我慢慢叙来!”说罢伸出右手对着身后的老楼作了个请的动作。

宏国随着老者走进老楼。

老楼尽管显得有些古久,却一点没破败的迹象,楼前滴水檐下的雕花很精致,细看竟是一排精细的茶壶图案,不禁瞧得宏国暗暗称奇;进得门厅,正对着门口的木墙上挂有一幅中堂,中堂上画有一老僧手捧一钵盂,钵盂里装有五色土,老僧表情栩栩如生,画得相当精细,正当宏国看得入神的时候,老者已经命人奉上好茶,两人入座边饮边聊起来。

老者笑着说道:“知道中堂上画的老僧是谁嘛?”

“应该是五色土传说中的异僧!不过关于这个传说详细的情况我了解的还不多。”宏国边答边饮了一口茶,眉头一舒心想:“上好的雨前茶。”

“确实是五色土传说中的异僧。”老者点点头说道:“在明周高起著的《阳羡茗壶系》有这样的记载:相传壶土初出用时,先有异僧经行村落,日呼日:卖富贵。土人群嗤之。僧日贵不要买,买富何如。因引村叟,指山中产土之穴去。及发之,果备五色,烂若披锦。”

关于这段传说宏国也略知一二,大概说的是古时有一个老和尚。一天,他背着个囗袋来到了宜兴县丁蜀,一边走一边喊“卖富贵喽,卖富贵喽!”很多人都围过来看。老和尚手捧的钵盂里装有五色土,这五色土有黑、黄、绿、红、紫五种颜色,非常好看。

一个老者问老和尚:“这些泥巴有什么用?”老和尚说:“它比金子、银子还宝贵哩。”

众人听了纷纷笑老和尚说疯话,老和尚不理众人嗤笑,继续道:“不卖贵买富如何?”

随即抓起一把紫色土,捏成了一把茶壶,对着壶吹口气,壶里面咕咕直响,好象有水。老和尚端起茶壶往碗里竟然倒出了茶水。老者端起碗喝了一囗禁不住大呼好香的茶水啊,他忙把茶碗递众人喝,那壶里的茶好象永远倒不完,很多人喝过了,壶里的茶还是满满的。于是,大家都争着要买五色土。

老和尚说:“要买土请随我来!”

于是领着老者等一群人带了铲子镐头来到黄龙山土矿处说:“富贵在此!”

众人拿起铲子镐头,果然挖到了烂若披锦的五色土,大家高高兴兴取了土,按照老僧说的练制方法回家练成紫砂泥。

从此,人们用五色土制作茶壶,拿到街上去卖,五色土果然变成了黄金。

渐渐地,丁蜀的紫砂壶成了天下闻名的宝贝。今天,人们都把它当作陶瓷中的珍品呢。

老者笑了笑道:“你知道那老僧究竟是何许人吗?”

宏国摇了摇头说:“这只是个传说,难道真有其人吗?”

老者答道:“传说并不是全都是世人编撰的,此老僧是我爷爷。”

宏国一听此言大惑不解道:“是老先生的爷爷?如果是这样,老先生岂不有好几百岁的高龄?”

老者听罢哈哈一笑:“年轻人,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有些奇异之事只是世人无法理解而已。”

宏国听得一头雾水。

老者端起茶杯饮了一口,继续道:“想你还是不能明白个中缘由,这样吧,让孙子带你到处看看,你就会明白我所言非虚。”说罢喊出里间的孙子说道:“供春,带宏先生到处看看,切记不要去龟山石窟!”

“供春?”宏国吃惊地看着面前这个十多岁的小孩想道:“不会是历史上制作供春壶的那个传说中的高人吧?”

原来,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个传说:供春,即龚春,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人,学宪吴颐山的家僮。吴颐山未中进士前,读书宜兴金沙寺(在今宜兴湖滏镇)。供春发觉金沙寺僧人将制作陶缸陶瓮的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制成壶样。便“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坯茶匙穴中,指掠内外”,做成“栗色暗暗如古金鉄”的茶壶,这就是后来名闻遐迩的紫砂茶壶。因壶为供春所制,通称供春壶。供春壶开创了宜兴茶壶的新天地。供春,才是实实在在的、有名有姓的第一个制作紫砂茶壶的大师。

供春见宏国若有所思,咯咯笑道:“不要多想啦,我就是你想的那个供春,好不容易可以出去玩,咱们边走边说。”说罢拉起宏国就往外跑,身后传来老者无奈的笑声。

宏国被供春拉着跑出老楼十多米才放慢脚步,宏国依然不解地问他:“你真的是制作供春壶的供春?”

“是啊!”供春笑着道:“现在不要问,一会你就明白啦!”

见到供春这样说,宏国也只好不再问什么了。

一路上,宏国看到村里的老楼几乎都用木雕装饰有壶形图案,而且每件雕刻得惟妙惟肖,略看下就象是用紫砂壶粘上去的一般,如果不细看,根本看不出这是用木雕工艺雕刻出来的,直把宏国看得暗暗称奇。

走了有10分钟的光景,两人来到一座木塔前,木塔呈锥形,下粗上尖,从上到下分有若干层,塔身并不高,最高的那层用手去够也能够得到,每层上面都摆放着紫砂壶,越往下约多,每件紫砂壶做功都相当精细,有些壶竟然和名家出手的名器一模一样,宏国不由得佩服这些壶的制作者,不过这些壶放在这里干什么用?这木塔又是什么?这些问题让宏国不免有些疑惑。

看着一脸茫然的宏国,供春笑着说:“这是晚上村子里举办斗茶用的壶塔,上面摆放的是各家各户参加斗茶的壶。”说完不等宏国有所反应便指着几把紫砂壶介绍起来,经过他那么一介绍,直把宏国听得捂着肚子大笑不止。原来,供春介绍的几件紫砂壶都是宏国听说过的大师巨匠的作品,引他大笑的原因是因为供春说这些壶就是大师门为了斗茶活动专门新制的。可宏国确切知道供春说的这些大师早就过世了,去世的人怎么可能又活过来再做茶壶呢。

看到宏国大笑不止,供春干脆拉起宏国来到一座作坊前,供春对着宏国做了个禁声的动作,然后带着他蹑手蹑脚来到作坊的窗前,示意宏国往里面看,宏国小心翼翼地往窗里一看,禁不住大吃一惊,险些喊出声来。

紫砂人与艺德的思索


紫砂壶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产业之所以能闻名于世,必然是有着自身特有的文化理念。作为中国特色的紫砂文化,你我所熟悉的紫砂陶艺也是如此,它特殊的署款文化,造就了无数位大大小小的艺人们。

世人在注目宜兴,世界在关注紫砂,如何经营名人效应?如何稳步健康发展宜兴紫砂更值得你我思考。

紫砂市场的混乱和无序状态由来已久,它不但直接侵害到消费者的利益,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造成资源浪费,同时紫砂艺品的低水平,低档次,低价位与假冒伪劣直接危及整个宜兴地区的经济发展。数百年薪火相传的制陶生产受到严重制约,国际形象与声誉受到严重的破坏,正常的商业流通渠道受到干扰,从业者敬业精神受到伤害。而为数不少的制假贩假者不仅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反而心安理得以此为荣偷着乐。

说点真心话,更基于对紫砂的关爱,虽然每一个问题都是一记令人难堪的重击,但我们应该拿出面对问题的勇气。因为面对紫砂乱象,相信许多朋友一样大声呼吁了好多年,面临这样的局面宜兴本地的制陶业也在努力中。

紫砂是宜兴的名片,作为我们宜兴人拥有这样得天独厚的稀世珍宝,怎能不好好珍惜,不好好维护呢?但现今社会上一些不好的现象也渐渐腐蚀到了宜兴这片古老的土地,纯朴的宜兴人有些也开始变得心态浮躁,急功近利,虽然受市场因素和利益驱动,陶艺人员有增无减,各种商业性的展览,名目繁多的金奖、银奖评比活动。利益驱动的各类荣誉证,不负责任的吹捧拨高常见报道。出现了一种表面繁荣的泡沫现象,凡此种种,对传统的陶艺,尤其是对紫砂艺术的声誉,利弊相生、不可小观。

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我们会发现传统的却是最有价值的,最有生命力的。看看欧洲的那些小城大多是以当地的特色产品和美丽的环境去吸引世人目光的,他们销售的不仅仅是他们的产品,还有他们的特色文化,而得到的不仅仅是产品的销售收入,还有源源不短的旅游收入。随着世界信息的快速流通,国与国、地区与地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地球村”的概论日渐成形,紫砂产业所形成的“紫砂村”将与爱壶人紧密联结,身为“紫砂村民”的你我,难道还不能正确看待问题嘛?……用心想象一下,如果一位游客看到本地这样的环境,我想宜兴失去的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游客,而是失去了“中国宜兴”这块几百年的紫砂金字招牌啊!

紫砂陶艺文化可说是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中,“人文”色彩仅次于书画艺术的一个品项。几乎每一件紫砂壶都有一组款识,不但标示出它出自何人手底,这种特殊的署款文化,使得紫砂陶艺有别于玉器、铜器、瓷器等。在紫砂世界里,一个款识代表一个制陶人、一种风格,代表着一种工艺水平、更表示着一种责任。透过这种“自报家门”的署款文化,也让我们在数百年后的今天,得以透过文献、传器,梗概知悉这些陶艺先辈们的制器风格与点滴佚事。

细读“紫砂的字典”里,我们看尽了隐藏在狂热之后的贪婪与丑态。然而在爱壶人的耳中、眼中,无疑是一种幻灭与打击!一把紫砂壶到底写明了什么,告诉我们:陶人辛苦半生所经营起的个人效应,是禁不起攸攸众口的负面传播的,尤其是在名人效应已成为未来紫砂的行销主流下,再不知爱惜,真的要难免被大众、市场唾弃。

紫砂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又集艺术、收藏及实用为一体,还有谁能不折服于它的艺术魅力?还有谁会怀疑他的历史地位?还有谁会不坚信它虽然历经沧桑却仍能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呢?紫砂陶艺术品,要小点俗气,多些创新,少些模仿,十年磨一剑才是硬道理啊!此处无声胜有声,你一言我一语,一传十,十传百,你不知我不觉....。。或许,世界因你一言一行而改变....。。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言轻而不呐喊......。“器堕于地,不可摄也;言处于口,不可及也,慎之哉!”这是“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的告诫。

自从鲍照在《代白头吟》中写下“直知朱丝绳,清如玉壶冰”的诗句后,世人便将壶和德联系到了一起。王昌龄的一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历经数百年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物皆有德,紫砂壶是紫砂泥做的,当然也就有泥德。说的泥德,我更应该有泥质。制壶人应用自己的颜色和质感让人悟出做人的道理。内敛的,含蓄的,深远的一定好于张扬的,浮艳的,浅薄的....。。有德之物一定会与人交流。有一种心的沟通。相处得久了,还可以物我两化。再谈谈和泥有关的应该是泥名,我认为这些名字应该是最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起的再花哨也是商业的需要嘛。对泡茶没有任何的功效意义,对收藏也没有任何意义。不妨大家细心想想,我们知道子冶石瓢、寿珍掇球、大彬如意、景州提壁等等,可是我们记住了这些壶是什么泥做的呢?

对紫砂市场的现状,我们也是要这样看待,虽然,假壶经常来伤害我们爱壶人、买壶人的心灵,但是我们还是会期盼着管理,期盼着正规,难道让自己抱着壶却扬弃紫砂生存的环境。喜欢宜兴,大有人会把去宜兴朝圣,黄龙山、龙窑、紫砂厂、娘娘庙、大水潭、紫砂博物馆等地方,去亲自走一走,看一看,摸一摸,踩一踩,心里会感受到那种沉积的紫砂文化,感觉到自己与紫砂的相融与充实。

天、地、人、茶四者与紫砂壶的统一


紫砂壶茶器的风行和推广,也带给壶艺以变革。自时大彬起,一反旧制,制作紫砂小壶。周高起《阳羡名壶系》说:“壶供真茶,正是新泉话火,旋瀹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冯可宾也在《茶笺》中对紫砂小壶的盛行趋势作了说明:“茶壶以陶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紫砂小壶的精巧,带给人不光是茶的真味,而且融汇着天、地、人、茶的统一意念。说了茶具的诸多的好处,重点来了,如何选购一把紫砂壶呢?

专家认为应留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紫砂茶壶主要分:“光货”和“花货”两大类。所谓“光货”,就是以几何造型为主,如圆形、半圆形、旦形、方形、多方形、筒形等,壶体不加其它装饰物者;所谓“花货”,主要是仿形壶,如南瓜壶、竹节壶、鱼篓壶、梅段壶、鼠葡壶、荷叶壶、盉形壶等,有时还加上昆虫、鱼蟹等装饰。这两大类,各有各的妙处,只要做工好,爱壶者都喜爱。

二、既然是紫砂壶,首先就得看紫砂的质量。现在的紫砂泥是由专门的厂家从地下采出,制成紫砂泥卖给制壶人。固然紫砂泥是一样的,但到了制壶人的手里,他们还要掺入其它材料,如砂粒以及呈现不同颜色的矿物质等。拿起壶可以用手摸一摸壶身,好的紫砂壶,不但有砂的感觉,而且还光润不滞。粗砂壶,宜兴对这种壶叫“调砂壶”。所谓调砂,就是在紫砂泥中掺入一部门粗砂粒,这种壶不但造型古朴,而且透气性好,用久了,会透出“湛然之光”则更加可爱。紫砂壶的表面是不“挂浆”的,只有劣质壶才用“挂浆”的方法去掩饰泥料的差劲,所以这种劣质壶最好不要买。还有一种挂釉的紫砂壶。对于这种壶,除了要看紫砂的质量外,还要看釉色是否稳重纯正,釉面是否平均,釉边是否整洁,假如是开片青釉,那就更理想了。也有壶面贴砂者,即在壶的表面上粘贴一层同色的粗砂粒,这种壶多见于小型壶,只要手工精细,也是可以买一把的,很有装饰趣味。

三、有人买壶先看壶底印章。当前市上卖的普遍壶,壶底的名家印章可以说都是假的。所以,只要壶的质量好,式样满足就可以买。

四、买壶时将壶拿在手里,先看一看有无裂纹及破损,一般壶身的裂纹多发生在壶口及壶底的边棱处。然后小扣壶身,听一听有无破裂声,最好的办法是装满净水试验,如有裂纹很快就能看出。再把壶身放低,俯视壶嘴、壶盖、壶把是否在一条直线上,壶嘴、壶把是否端正,随后将壶盖掀开,看一看壶口是否端正,圆的要圆、方的要方,再看以壶口为中央,壶身是否与壶口同心。最后将壶平举至与视线水平位置,看一看壶身四面是否等高,否则壶身就不正。再盖上壶盖,检查壶口与壶盖的旷量,旷量过大则不可取。紫砂壶的壶身是打片镶接的,都有接缝,一般在壶嘴处。加工精细者多不留痕迹,加工粗拙者,不但接缝显著,而且还有刮削刀痕,这种劣质工艺品茶壶最好不买,由于这种痕迹是无法消除的,也可以说是一种残缺。

中国紫砂起源


紫砂创始在何时,在我国陶瓷史上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明、清时代的史籍中明确地说,紫砂陶器创始于明代弘治、正德年间,金沙寺的和尚和书僮是创始人。如明周高起在[阳羡名壶系-创始篇]中说:"金沙寺僧,逸其名,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兴陶缸翁者处,搏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传口柄盖的,附陶家穴烧成,人遂传用"。周容[宜兴瓷壶记]说:"今吴中较茶者,必言宜兴瓷,始万历,大朝山寺僧(即金沙寺僧)传供春者,吴氏小吏也"。供春和吴氏是何许人呢?[宜兴县志]记载说:供春是明正德年间公元1504年__公元1521年提学副使吴颐山随带的书僮,吴读书于湖洑金沙寺中(此寺今仍尚存遗址)。吴梅鼎的[阳羡茗壶赋]说:"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之功。信陶壶之鼻,亦天下之良工"。这些记载清楚地说明紫砂创制于明代中晚期,绝对不提宋代已有紫砂的事实。

1976年宜兴红旗陶瓷厂在施工中发现了紫砂古窑遗址,才得到证实宜兴陶瓷生产的始于新石器时代。宜兴是个古老的县,始设县于秦,远在新石器时代,勤劳的人民就在这里开创了原始陶瓷生产活动。先后多次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古文化遗址七处,其中就有新石器时代遗址五处。古窑址近百处,其中有汉代窑址三处,六朝窑址三处,隋、唐、五代窑址九处,宋、元窑址二十处,明、清窑址六十多处。因此民间传说,把越国的范蠡奉为"宜兴陶瓷创业的祖师"或"陶朱公"是不真实的。

古紫砂窑址位于宜兴蠡墅村羊角山,是丁蜀镇黄龙山的支脉系统,这里是盛产紫砂泥矿的地方,所以古人把窑建在原料的产地。古紫砂窑址是埋在长约十公尺的土堆下面,经破土清理,共分三层,上层厚二公尺余,为近代废窑陶瓷碎片堆积,以缸、翁碎片为主。第二层为混合堆积,从元代以迄清代初年,延续时间较长,堆积层较厚,约二至三公尺,多为瓯窑缸、缶、翁和肩部饰有菱花的陶罐、玉壶式的釉陶壶等残片,尤其后两种具有元、明代陶瓷造型风格;其次还发现"宜均器"残片,与瓯窑制品极为相似。另外在附近偏北方向,发现有瓯窑遗迹,说明所堆积是元未明初瓯窑的堆积物。第三层为早期紫砂堆积层,厚1.5公尺,断面呈灰紫色,主要是紫砂壶残片,有壶身、壶嘴、壶盖等。在此堆积的附近,发现了一座长约十公尺、宽约一公尺余的龙窑一座,其中亦有紫砂片。窑的下层,是黄土,是建窑时用黄土人工填成的.南端用小砖砌成倾斜的砖垛两排,这一种小砖与江南地区常见宋墓砖极为相似。

根据发掘出土的大量紫砂器残片分析研究,可以分辨出主要造型有:壶、罐两个大类,其中以壶为大部,均呈紫红色,器物里外无釉,从残片复原的器型分有高颈壶、矮颈壶、提梁壶等三类。紫砂泥质较粗糙,器身表面细密度亦差。由于没有用匣装,而是直接入窑烧成,因而常有火疵现象,在成型方法上已脱离用陶轮拉坯的做法,根据紫砂泥不同于其他陶土性能,而采用泥片镶接法,壶嘴、壶把、壶的子(俗称壶盖、壶顶)的粘接,则采用穿洞捏塞法。为后世紫砂器成型开创了新的工艺,奠定了紫砂器造型的基础。例如:龙头壶的壶嘴,捏成龙头型。六方形壶,壶的颈部起线,壶嘴根部附加菱花形纹饰,以及壶把上带有小孔的处理等,都相当成熟。从复原的三件造型、装饰来看,线条流畅,饰纹恰到好处,绝非免强而为之的处女之作。

此外,镇江博物馆近年来在一座南宋古井里发现了两件紫砂壶。壶身、壶嘴、壶底用泥片捏成,壶颈部留有刀削痕,壶身留有很明显的手捏痕,并且上半截还施了釉。据考证,认为是宋代酒壶。从用泥粗糙,制型朴素,比较古老看,在时代上可能早于南宋。不过今后还得作进一步研究,才能得出更正确的结论。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具极高学术与历史价值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出版座谈会今天在京举行。由朱培初、宋兆麟、梅建军等五位学者组成的学术委员会认为“这部成系列的文献性学术著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将为维护中国的文化命脉和保护民族特质作出贡献,对中国科学院科学与人文研究领域的开拓也有创新价值。”

中国的传统工艺源远流长,种类繁多,但长期以来未曾有系统的著述问世,不少优秀的传统技艺,有的已经失传;有的被现代工艺所替代;有的虽然延续至今,却又缺乏系统的文字记载整理,如再不进行抢救,则前景堪忧。

1995年,在华觉明研究员等知名学者的倡导和推动下,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正式成立,同时筹划编撰《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一书,意在国家尚未立法保护之前,先将已知的优秀传统工艺及其研究成果以文字、图片的形式著录存世,为日后抢救保护做准备。1996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和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鼎力支持下,《全集》编辑委员会正式成立,路院长亲任主编。1999年1月,《全集》完成立项程序,被确认为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科研项目,为《中国传统技术综合研究》的两个子课题之一。

在《全集》编写过程中,编委会从全国延请学养深厚的权威学者或常年从事传统工艺调查研究、卓有成效的中年学者主持各卷的编撰,同时坚持规范化运作和严格把关,质量、文字、图片、内容都有明确的要求。出版者大象出版社精心审校和做装帧设计,用铜板纸印刷,图随文走。各分卷大致分:历史沿革、工艺、所用的原料、设备、技法、历史上著名的工匠、作坊等内容。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分为《漆艺》、《金银细金工艺和景泰蓝》、《造纸》、《印刷》、《中药炮制》、《陶瓷》、《雕塑》、《丝绸织染》、《传统机械调查研究》、《金属工艺》、《民间手工艺》、《酿造》、《文物修复和辨伪》、《历代工艺名家》等14卷。《全集》出版后,在社会各界获得广泛好评。2007年,《全集》前七卷荣获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并被列入全国“三个一百”优秀图书书目。

目前,在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的支持下,《全集》又增补6卷,其中《甲胄复原》已于2008年出版,其余5卷将在2011年完稿。全部出齐后共20卷,成为一部成系列、覆盖传统工艺所有十四大类的文献性著作。

紫砂文化:中国最早紫砂壶


历史上,宜兴紫砂就发源于蜀山地区,当时周围窑户相对集中,紫砂艺人散布在方圆几公里范围内。在考古发掘中,各个土层中的出土器物时代特征明显,是很好的断代标准器,时间上大致可分为清代初期、清代早期、清代中期、晚清民国时期。而在出土器物中,也发现了小规模的明代崇祯时期的紫砂陶片及陶质器物形制,而明代以前的地层中,没有发现任何紫砂的痕迹。这就可以初步断定,紫砂被有目的地使用应始于明朝中晚期。

1965年,在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明代嘉靖十二年(1533年)司礼太监吴经墓中,曾经出土了一把紫砂提梁壶,根据墓志考证发现,这是目前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的明嘉靖早期紫砂壶。

紫砂壶鉴赏如人,嗜好成癖


日本国奥玄宝阑田君所著《阳羡茗壶图录》(共二册,光绪二年著)自序中称:“予于茗壶嗜好成癖,焉不论状之大小,不问流之曲直,不言制之崐今古,不说泥之精粗,款之有无,敬有适于意者辄购焉藏为把玩。”很真切实义的表达了他对紫砂壶的爱恋之情。

一次他养病于注春居,既而少愈禅恬身闲,忽雅兴寄怀,草草起笔先录我之所有,并及诸有年藏,编为画录,他把所录三十二把过的图谱称之为“注春三十二先生肖像”,拟定名号现摘于下:梁园遗老,鹤神人,独乐园丁,萧山寺隐,卧先生,出离头陀,倾心佳侣,藏六居士,凌波仙子,方山逸士,陶家佳友,跌坐逃禅,丽阑女史,帝乡仙驭,儒雅宗伯,铁石丈夫,银台醉客,潇衣御史,一枝栖隐,老朽散人,浴后妃崐子,卧轮禅师,红颜少年,采薇山樵,连城封侯,寿阳公主,用拙迂生,风流宰相,逍遥公子,断肠少妇,渔童樵青。

对其“先生”名号,无不贴切入微,恰到好处,壶如其人此乃崐其二也。崐奥阑田君潜忙于赏壶,确实达到“凡人”望尘莫及的深度,怪不得他还说:崐茗壶图录缘切将竣,顿忘病之在体也。我想奥阑田先生之赏壶高格,应该说是一种极佳的楷模。

奥阑田先生如其人,亦可谓人如其壶,与造壶者一起,更易觉察体型大而笨者是造之总有大而笨的感觉,精明强悍者所制必定力度强器型壮,体弱细腻者所作必定细小型弱,圆圆胖胖的壶也同此形象。情趣麻利者所作一定干净利落,拖泥带水的必定乌七八糟。此说还在于外形之比,它与精神相比,后者更为吻合,做学问者壶上必定可以看到学问之所在,越上档次越是明显,若有高手专为金钱而造壶,他作之壶必定显现出争钱者的本相,有兴者可以追入紫砂圈子来,目睹一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