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瓷器在古代的作用 > 导航 >

宋瓷之“魅”“魅”在纯净古朴 不事雕琢

宋瓷之“魅”“魅”在纯净古朴 不事雕琢

瓷器在古代的作用 唐宋瓷器鉴别方法 古代官字在瓷器上的写法

2020-05-20

瓷器在古代的作用。

中国旧瓷碗

日前,一位纽约市民6年前用3美元淘来的中国旧瓷碗(如图),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拍出了222.5万美元(约合1382万元人民币)的天价,而买家则是著名的艺术品交易商乔瑟普·埃斯肯纳茨(ESKENAZI)。这件北宋时期的定窑珍品高价成交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宋代瓷器巨大的魅力。

作为古玩爱好者,你可以不知道埃斯肯纳茨,但绝不会不知道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埃斯肯纳茨就是当年1568.8万英镑(约合人民币两亿元)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天价纪录的创造者。而其对于宋代瓷器的偏好,更是在近年来连续举办的宋代瓷器展览中可见一斑。

早在2003年11月,埃斯肯纳茨首次举办中国宋瓷的系列展。两年后,埃斯肯纳茨受去世不久的著名鉴赏家HansPopper的继承人的委托,在画廊举办宋代艺术品展览并销售。2007年3月,埃斯肯纳茨在纽约第三次举行宋瓷展。展出过去几年新收藏的20件罕见宋瓷。

在中国古代瓷器中,宋代堪称瓷器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宋瓷纯净古朴、不事雕琢的自然之美,乃是陶瓷史上永远的经典,其温厚而含蓄的釉色,呈现出明澈与幽静的意境,凝结着古拙与朴素的艺术精神,更为后世所仰慕。宋代,出现了定窑、钧窑、官窑、哥窑、汝窑五大名窑,宋瓷以其器形优雅、釉色纯净、图案清秀,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无论从质量还是品种来说,宋瓷都堪称中国瓷器中最顶尖的代表,宋代的青瓷、白瓷、黑瓷以及釉下彩绘都当之无愧为个中极品。

宋瓷存世量极为稀少,加上资本炒作及古陶瓷交易监管等种种原因,真正能够交易的宋瓷少之又少,宋瓷价值之前也没得到真正的体现。苏富比亚洲区副主席及中国瓷器及工艺品部国际主管仇国仕表示,“这件北宋定窑刻莲花纹碗是我所见的定窑瓷器中,刻划工艺最佳者之一,绝对是上乘珍品。器形及纹饰或未算十分罕见,但其雅致刻画及象牙白釉色,出类拔萃,诚为瑰宝。”

综观宋代瓷器的拍卖,虽然火爆程度不如青花、彩瓷那样引人注目,但是每有精品出现,总是能够引起市场的关注。在2012年的香港苏富比的拍卖市场上,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的专场拍卖,激烈竞逐后拍品以2.0786亿港元成交,创造宋代瓷器新的世界拍卖纪录。此前的纪录是由一件南宋官窑粉青釉纸槌瓶保持,其在2008年香港苏富比春拍的“逸翠凝芳——日本藏宋瓷及古画”专场上,以6753万港元成交。

相较明清瓷器而言,宋瓷存世量稀少,更显珍贵,因而只要有精品释出,往往会有不错的回报,像一件北宋时期的刻花褐彩梅瓶,2000年6月7日在伦敦苏富比春拍中以50.5万英镑拍出,创造了当时磁州窑瓷器的最高成交价。至2004年11月1日香港佳士得“龙凤传珍”专场再拍时,拍出了1350.375万港元,至今仍保持着磁州窑瓷器的拍卖最高纪录。

然而,在目前的拍卖市场上,能够真正被承认的成交纪录却不多,就像许多内地的拍卖行都曾拍卖过所谓的“汝窑”,成交价也达到了上千万元,但是在业内人士看来,宋代瓷器精品如果不是流传有序的话,是很难被认可的。

延伸阅读

古朴典雅绞胎瓷


绞胎瓷以“花纹出胎骨、天然去雕饰”,在北宋时已享有盛誉,其表里如一、内外通透的特性在陶瓷王国独树一帜。器型百变、釉色天成,绞胎瓷则是从胎土上别具匠心的陶瓷艺术奇葩。同时,它又是唐代河南巩县窑烧造的,继唐代白瓷与唐代三彩之后又一个闻名世界的陶瓷品种。绞胎陶瓷的出现,冲脱了隋、唐以前单调青白两色瓷的束缚,开启了陶瓷的色彩篇章。

一、“绞”出变幻无穷的盛世风华

顾名思义,绞胎陶瓷是将不同的胎土像绞麻花一样绞制,最终呈现一种特别的风貌。通常是用两种或三种不同颜色的瓷土,一般主要是白色与褐色,或白色与褐色或青色,分别制成泥条,然后再像绞麻花或绞花卷馍一样将它们绞在一起,制成新的泥料,直接拉坯成型,或切成片状来拼贴或镶嵌使用的一种陶瓷器。

这种制瓷工艺,可以做出几形纹、回形纹、团花纹、菱花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等各种美丽的纹路,变幻无穷,具有非常明显的艺术特色。它往往与划线填彩、拼贴及镶嵌工艺一起使用,使制作出来的器物纹饰非常精美漂亮。

绞胎工艺最早出现于唐代。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受汉代漆器的木纹工艺影响而发展起来,另一种说法是受唐代金银器纹饰的影响而创造的。

二、绞胎品牌响彻唐宋

现在比较公认的说法,绞胎陶瓷最早出现在河南巩义窑,这种制造方法从唐代开始,一直到宋金时期都有烧造,元以后渐趋没落。在唐代,生产绞胎陶瓷的窑口除了河南巩县窑外,还有山东淄博窑、陕西黄堡窑等,五代时期有浙江上林湖地区的越窑、山西介休窑等,北宋到金代则有河南焦作当阳峪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浑源窑等。

唐代的绞胎陶瓷实用器非常多,形制主要以碗、盘、杯、钵、壶、砚、枕、罐等小件为主,其中可见使用磨痕,偶尔也有俑之类出现。

唐代绞胎陶瓷一般多使用单色釉,以黄釉较多,也有绿釉或单色釉中加彩的,但一般较少见。其中有一种细绞如头发丝般的绞胎器工艺非常精妙,可惜完整的难以见到。绞胎也有不上釉的,如常见的缍丸、绞胎砚等。

在唐至五代时期,巩县窑绞胎陶瓷就有裴家、杜家等著名制瓷作坊出现。宋金时期,河南焦作的当阳峪窑的绞胎也是名噪一时。当阳峪窑与唐代相比,胎土更细腻,温度更高,瓷化程度也更高。主要以白、黑两色胎土为主,施透明釉。当阳硲窑绞胎的纹饰主要以羽毛纹为主。做工与烧制都很精细,也是我国宋金陶瓷的一个杰出代表。

宋金以后,由于战乱与国力的不断下降,当阳峪窑火衰退,至元时绝迹,绞胎陶瓷完全没落了。上个世纪以来,绞胎陶瓷在中国重新得到关注。如今,绞胎瓷在消失六百多年后,又在它的故乡起死回生。 

三、表里如一的君子之风

拿起几片绞胎陶瓷标本来观察,可以看到瓷器内部的纹路,与外部浑然一体,可谓表里如一。

孟子有篇“君子本色,表里如一”,表达了对君子本色的尊敬与欣赏。而绞胎陶瓷内外相通、表里如一的特点,正是古时文人雅士“君子情怀”的象征。它的这种特性深受士大夫阶层的喜爱,相传宋代诗人苏轼在首次拜访自己岳父时,送的就是亲自到河南定制的绞胎陶瓷。

这落梅惊风、淡淡如菊的绞胎陶瓷,正如高风亮节、肃肃如松的君子。岁月会让表面的美丽纹饰变得斑驳,而永远不会被磨蚀的,是纯粹的内在与不灭的风骨。

四、君子和而不同

绞胎瓷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质,它表里如一被称为“瓷中君子”,每一件绞胎瓷纹饰都不尽相同,被诠释为“君子和而不同”。中国当阳峪绞胎瓷研究所所长孟凡斌表示这种说法是来源于它的工艺特性,绞胎瓷由几种不同的泥巴融合在一起,很和谐。

失传数百年,谁人复活?

当阳峪绞胎瓷器技法,自宋代之后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已失传数百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种技艺是在日本复活并用在陶艺上,复活者就是日本的小山富士夫。

小山富士夫上世纪30年代曾来焦作,但却与当阳峪古瓷窑址擦肩而过。因为,当时小山从日本到焦作,是为了考察焦作西部月山一带宋代古窑遗址。那时的他,并不知道当阳峪窑的存在。好几年后,卡尔贝克给他寄去了《关于焦作陶瓷器的记录》,还有当阳峪绞胎瓷的残器和一些碎片的照片,本意是想请他看一看那是不是失传已久的古中国的一个瓷种——绞胎瓷。

小山富士夫慧眼识珠,他仅凭考察报告和照片上的残器碎片,便感受到当阳峪绞胎瓷技艺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撰写了《北宋修武窑》一文,把当阳峪绞胎瓷介绍给了日本陶艺界。

这件事有点不可思议,三个外国古陶瓷专家的交流阴错阳差,考察过当阳峪古窑遗址的司瓦洛和卡尔贝克,只是做了做学问。没考察过当阳峪古窑遗址的日本人,却让当阳峪绞胎技艺在日本开花结果,绞胎技艺最终成为日本陶艺界引以为荣的一种技法,还有了一个日本名字——“练上手”。其中两位陶艺大师——松井康成和伊藤赤水,艺术成就最为显赫,他们在享有国际声誉的同时,也被日本当做“国宝”。

与日本相比,国内是另一种情形。当阳峪古窑遗址及其历史文化价值由于陈万里等专家的考古发现,逐步被人们所认知,古窑遗址表层的瓷器碎片,被收藏爱好者席卷一空。但绞胎瓷技艺的复活,却无人问津。

直至上世纪80年代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梅健鹰教授及焦作本地的多家企业和个人,才先后投入到复活绞胎瓷的工作中。

陶瓷历史知多少之宋瓷中的官窑系统


宋瓷有两大系统,一个是官窑系统,就是我们常说的宋代五大名窑;还有一个民窑系统,分为八大窑系。我们先从宋代的官窑系统,也就是宋代五大名窑讲起。

我们都清楚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汝窑作为老大,有“汝窑为魁”之称。

宋代的五大名窑和民窑的八大系统,只有官窑和哥窑的命名方式是特例,其他都是以窑口地址作为命名的依据。“官窑”是一个特定的称谓,专指宋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梁所设的官窑所造瓷器;至于哥窑的名称来历,相传宋代龙泉章氏兄弟各主窑事,哥者称哥窑,为宋代各窑之一。汝窑不用说了,就是宋代汝州所烧的窑;过去汝窑的窑址不明,直到20世纪80年代,汝窑窑址在河南宝丰清凉寺被发现,我们才确切知道这个窑口的位置。定窑,就是定州所烧的窑。

名窑之魁——汝窑

汝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的魁首,是老大。汝窑名气很大,自古以来流传甚广。南宋人叶(音置)在《坦斋笔衡》里有这样一段记载,他说:“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古人的这些记载,对后人产生很大的影响,收藏宋瓷的人,言必称汝窑。

汝窑非常稀少,原因是汝窑的烧造时间非常短,只有二十来年。今天全世界有记录可查的汝窑大约有67件。汝窑业非常珍贵,史书上也有记载,《清波杂志》里这样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这段记载非常重要,提出汝窑的釉色是靠玛瑙呈现的。宋代在烧造汝窑的时候,釉里加了玛瑙末,所以汝窑釉面的光泽跟其他瓷器不一样。

汝窑是宋徽宗在位期间烧造的瓷器,烧制这种青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徽宗的追求。当时*臣蔡京和各种道士都在撺掇宋徽宗信奉道教,导致宋徽宗后来笃信道教,他大力推行道教,称自己是“教主道君皇帝”。而道教对青色的追求,直接影响了宋徽宗的审美。

大同小异——官窑、哥窑

官窑颜色比汝窑透亮一些,显得更青绿一些。今天官窑的概念,一般情况下指的是明清官窑,带有明确朝代纪年的瓷器。实际历史上的官窑,从宋代宫廷就有烧造。官窑是北宋定的主调。北宋官窑在北文章转载于华夏陶瓷网宋末年宋徽宗时期才开始烧造,窑址不明。

公元1127年,南宋接替北宋。当时为了区分,北宋官窑就称为“旧官”,南宋官窑就称为“新官”。宋代的官窑,到了元代就戛然而止,一下停住了。因为它跟社会背景发生了冲突,元代人不欣赏这种青色的宋瓷。直到清代,皇宫才开始主动地去临摹。了解这些社会背景,对瓷器鉴定会有好处。

哥窑是与官窑类同的一个窑口,非常接近。它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也有开片。哥窑和官窑的接近程度,有时候连专家都分辨不清。哥窑是中国古代陶瓷,尤其五大名窑中疑团最多的窑口。因为史书上的记载都不太详细,哥窑的窑址至今不明。

特立独行——钧窑、定窑

宋代五大名窑中,汝、官、哥三种瓷器都是青瓷,仅从颜色就可以辨识。从科学上讲,钧窑也属于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为主的瓷器。钧窑的颜色有玫瑰紫、钧红、天蓝、月白,非常多。

钧窑主要的烧造时期是宋金元时期,它有钧官窑和钧民窑之分。它是从北宋的徽宗时期开始烧造的,有人认为是“汝停钧代”,即汝窑停止烧造以后,钧窑就出现了。汝窑和钧窑有些外部特征很接近,工艺也比较接近。钧窑的工艺中有一点不同,它是乳浊釉,一种不透明的釉。官窑、哥窑、汝窑,都属于透明的玻璃釉,釉是透亮的;钧窑不是玻璃釉,是乳浊釉。

钧窑对中国陶瓷史有个巨大的贡献。它以铜为呈色剂,在高温下一次呈现红色。这不仅是对中国陶瓷史的贡献,也是对世界陶瓷史的贡献,这个贡献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都是辉煌的。

宋代五大名窑中,定窑与其他四窑不同,它是白瓷,那四个都是青瓷。那四大名窑里,除了极个别的以外,都不动雕工。只有定窑是以纹饰作为表现形式。直接原因是因为定窑的釉面非常薄,而其他四窑的釉面非常厚,所以定窑可以用刀来雕刻,体现它的纹饰之美。

宋代的审美观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宋代的宫廷审美,它代表着官方和贵族的利益。青瓷的收敛、温厚、宁静、含蓄,以颜色作为表现形式,强调的是内心的一种感受。青瓷受到宋徽宗个人的喜好而提倡,这是宋代官方陶瓷美学的一个写照,注重精神至上。

古朴厚重的原始瓷


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原始瓷青釉双系弦纹罐

原始瓷器是在制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瓷器的原始阶段制品。一种用含铁量在2%左右的粘土成型,经过人工施釉,有1200℃左右的高温烧成的青釉制品。这类器物在五十年代前尚未被人们认识。一度曾有“釉陶”、“青釉器”等不同名称。现国内外陶瓷界多数人已同意用“原始瓷器”命名,但也有少数人仍沿用“釉陶”,国外亦有称为炻器的。器物大多是尊、罍、簋、壶、匜、盂、豆、罐、鼎、杯等盛器,至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一部分钟、錞于等仿青铜礼器。

原始瓷青釉编钟

原始瓷器其烧造技艺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为区别于后来的瓷器而被称为“原始瓷”。原始瓷的生产以长江中下游较为发达,釉色多呈青黄,在氧化焰中烧成。经过人工施釉,有1200℃左右的高温烧成的青釉制品。这类器物在五十年代前尚未被人们认识。中国的原始瓷器大约在商代(公元前16-前11世纪),中国人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并积累经验,通过对原材料的选择改进,提高烧成温度,并在器表施釉,终于烧制出了原始的瓷器。在数千年中,中国的瓷器大致经历了原始青瓷、青瓷、白瓷和彩瓷等发展阶段。

探秘浙江地区战国原始瓷生产高度发展的原因浙江地区的原始瓷生产在战国时期达到了顶峰,主要表现在窑址增加、窑区增多、烧造规模扩大,产品器类大幅增加、大量仿铜制品出现,技术和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显著提高等,其原因主要在于于越民族坚守用仿铜原始瓷礼器替代青铜礼器随葬的传统,推崇、模仿中原礼乐制度的同时发展、健全越国礼制,以及盛行厚葬之风等。 吴越文化区域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兵器,为什么少见青铜礼器,却多有仿青铜礼器的原始瓷呢?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客观原因就是吴越地区铜矿资源比较稀缺,长江下游地区包括吴越地区的铜矿资源比较稀缺,铜矿储存量小,加之生产力水平较低、冶铜技术手段相对滞后等方面的原因,使得铜原料的使用更加紧张……

原始瓷青釉双系绳纹罐

原始瓷与陶器区别首先,从胎质上看,原始瓷与陶器有着很大的区别。原始瓷其胎质是用瓷土烧制而成,而陶器的胎质则是用陶土烧就的,二者胎料不同。其次,从釉看,原始瓷与陶器的不同之处表现为,陶器一般不施釉,而原始瓷则施釉。第三,相对于陶器来说,原始瓷的瓷土比较细腻,同时又是施釉的,所以原始瓷实用器物较多。原始瓷与陶器的另一个区别表现为,原始瓷除了那些小件的实用器皿以外,还有大量的仿青铜礼器的器物……

原始瓷与东汉青瓷的区别东汉时期原始青瓷制作精致,胎多为灰白色,施釉方法已改为浸釉法,生活日用器入碗、盘、罐、盘口壶等成为主流。东汉青瓷在造型和装饰上与原始青瓷很相似,但是在胎釉的化学组成以及烧成温度等方面则有本质的不同。东汉青瓷胎质致密坚硬,胎色多为灰白或淡青灰色,瓷化程度较高,敲击声音清脆。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紧密,仅个别有剥釉、积釉现象;釉色青绿,也有些为青黄,但釉面匀净。

原始瓷青釉弦纹乳钉撇口罐

原始瓷与成熟瓷器的区别原始瓷与成熟瓷器之间既有联系也存在差异。原始瓷的制作工艺不如后来的瓷器成熟,首先在胎质方面,尽管原始瓷的胎料(瓷土)也经过一定的淘洗,但肯定不如成熟瓷器那么精细,是它的淘洗比较粗制。所以原始瓷与后来的成熟瓷相比较,显得比较粗糙。其次,原始瓷的烧造温度虽然也高达上千度,但还是没有后来的成熟时期的瓷器特别是青花瓷器的烧造温度高,所以原始瓷不如成熟瓷器精致细腻,也不如成熟瓷器色彩丰富。

原始瓷工艺特征,胎料为瓷土原始瓷有五大工艺特征。第一,原始瓷的胎料已经开始使用瓷土。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分;含铁量低。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在3%以下。第二、拉坯成型,原始瓷为拉坯成型。因为瓷土的可塑性较强,易于拉坯成型,尽管陶土也有可塑性,但其可塑性却远远比不上瓷土,所以原始瓷器物都是拉坯成型,而不像大量的陶器特别是大件的陶器,大多是盘筑而成的。第三、原始瓷施釉,与陶器相比,原始瓷施釉,而陶器一般不施釉。原始瓷所施的釉基本上是青绿色的或者是青黄色的,即青中泛绿和青中泛黄的颜色。所以说原始瓷有时也被称为原始青瓷,颜色较为单一,不如明清器丰富多彩。第四、烧造温度颇高,原始瓷的烧造温度高于1000度。原始瓷的烧造温度高于陶器的烧造温度而低于后来成熟瓷器的烧造温度。而原始瓷的烧造温度一般在1000度到1100度左右,因为瓷土的性能决定其必须达到这个温度才能烧制成型。

原始瓷考古发现,龙游发现商早期原始瓷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浙江龙游城东嘉溢鑫城开发区域内,发现了20多座古墓,并对埋藏较浅和毁坏严重的6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清理发掘,在其中一座商代土墩墓内发现商代早期原始瓷器。湖州老鼠山发现原始瓷湖州市东林镇的老鼠山原始瓷窑址距今已有3500年左右,它的发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虽然在老鼠山只挖掘了1个月,但已发现大量的古人在烧制时留下的豆、罐、盆等原始瓷器皿。该窑址烧造应属于商代。新郑发现原始瓷尊1953年3月,在郑州新郑望京楼二里岗商代城址出土了一件原始瓷尊,现藏于国家博物馆,成为“国宝级”藏品。郑州原始瓷尊和青釉瓷尊的出土,标志着郑州开启了中国瓷器制造史的新篇章。西安汉墓出土原始瓷5火烧山窑址出土原始瓷2007年3月,发掘面积近900平方米,揭露窑床3条、灰坑10多个。揭露的窑炉遗迹清晰可见,是我国迄今已经发现的最早烧制原始青瓷的窑炉遗迹。出土器物绝大多数为原始瓷器,另有少量窑具。

原始瓷青釉双系刻花罐

原始瓷产地之争,浙江东苕溪原始瓷东苕溪位于浙江省北部,向北流经杭州余杭、德清与湖州,注入太湖。低山起伏,山上有丰富的瓷土、烧料,山下河网密布,运输便利,制瓷条件相当优越。以德清为中心、包括湖州南部地区在内的东苕溪中游地区是商周原始瓷窑址的最重要分布区。江淮群舒故地原始瓷西周、春秋时期,江淮群舒故地青铜文化继夏商时期继续发展,新出原始瓷是江淮青铜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淮群舒故地周代原始瓷和苏浙、皖南等南方地区的共性较多,但江淮之间的原始瓷在出土数量和器物的精美程度上都远不如吴越地区。江西原始瓷产地江西吴城遗址位处樟树山前乡吴城村,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于1973年修水库时被发现,是江南地区首次被发现的商代遗址。曾发掘出青铜器、陶瓷、窑炉、祭祀广场等古文物,其中,陶瓷中出现了大量的原始瓷,中国有考古专家认为中国原始瓷就源于吴城。河南郑商原始瓷在河南郑州等地商代遗址,发现很多带釉的瓷尊、瓷罍和瓷罐等,以及这些器物的碎片,胎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在千度以上,叩之有金属声,烧成温度较高,烧结温度较高。自1929年安阳殷墟发现原始瓷器以来,对原始瓷产地的研究就未曾中断。

收藏宋瓷从喝茶开始


《闲事与雅器——泰华古轩藏宋元珍品展》正在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展览,280件不同功用的漂亮宋元器具共同构建出宋人优雅闲适、清净精致的生活情趣。用了20多年光阴收藏这批珍品的藏家,是香港泰华古轩主人麦溥泰。麦溥泰昨日接受了记者电话采访,分享收藏趣事。

喜欢喝茶而收藏宋代茶具

麦溥泰致力于收藏海内外的宋元文物,其中以宋人所谓“四般闲事”(烧香、点茶、挂画、插花)之茶器为主线。其泰华古轩藏品曾参加过2010年“北京首都博物馆世界华人收藏精品展”,2011年“河南禹州钧官窑遗址博物馆开馆特展”,2012年“香港国际古代艺术品大展”等。

本次展览的280件(套)器物,时代从唐至明纵跨近千年,其中大部分为宋代(包括北宋、南宋和金代)的器物,材质以瓷器为主,也有金、银、铜器、漆器、石器、玛瑙等;器类又以茶、酒器为主,又有花器、香器与文具,这些不同功能用处的器具,将宋人平和优雅、含蓄蕴藉的诗意生活展现在现代观众面前。

麦浦泰告诉记者,他收藏宋元瓷器,是从喝茶开始,“我特别喜欢喝茶,所以我的目标锁定在茶器,而从接触宋代茶器开始,我发现它正合我意,宋代瓷器的造型简洁、流畅,没什么装饰,也不强调色彩,一般都是单色釉,沉静、简淡,让我很着迷。”麦浦泰说,在用宋代茶器喝茶的过程中,他又感受到宋人闲适的生活态度,“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不只是读书、考功名,而是趣味盎然、生机勃勃的。虽然生活时有动荡,但他们的内心始终有所追求,注重个人的生活品质和修养。”

而最能代表宋人文化趣味的,莫过于“四般闲事”,即烧香、点茶、挂画、插花,麦浦泰说,宋代的士大夫们都喜欢郊游雅集,他们聚会时,流行用茶末点茶,也会有酒器、果品,还会焚香,在宋代文人画中也时常能看到宋人做这些“闲事”。

麦浦泰用了20多年收藏宋元器具,对于如何买到这些藏品,麦浦泰说,是来自拍卖行和古董商,“参加竞拍的过程非常刺激,因为你已经有所钟情,当这件作品开拍时,你的心就会提到嗓子眼上,直到它一槌定音属于你了,才会长长地舒一口气。”除了参加竞拍,麦浦泰的很多宋元器具,是他靠古董代理人到欧洲、美国、日本等地的古董商行“淘宝”回来的。

在麦浦泰的藏品里,宋代的精品超过三四百件套,而其他时期的,他自己也说不准有多少了。在这些数量众多的宋代茶具中,在日常生活中,麦浦泰是否会使用它们?麦浦泰说,一些民间、古代的宋朝器具,就会使用,但如果买到很稀有的博物馆级藏品,就不会使用它们,“我觉得我有历史责任,如果使用这些博物馆级藏品,使它们损伤了,我觉得对不起古人。”

在自己收藏宋元文物过程中,是否遇到赝品,麦浦泰告诉记者,自己虽然收藏了这么多年,有一些经验,但仍不能盲目自信,他一般是依靠古董行家“帮帮眼”,“行家们在这个行业浸润多年,眼力好,也有广泛的渠道,相信专业才能不出或少出差错。”

深圳市望野博物馆馆长阎焰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宋代陶瓷器皿,这类制品都属于实用器具,而完全出于陈设欣赏目的生产的艺术瓷非常少,因时间推移今天我们将这类器用视为文物和艺术陈列品了。不过阎焰也说,宋人器皿,茶、酒、水器为大宗,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器用,主要是观赏它的工艺、造型、花纹等艺术表现形式,至于“民用生活类”的这个概念,对宋瓷收藏没有什么特别的影响。要讲影响,最大的影响就是器物的精美程度及工艺表现形式。

年轻人成为宋瓷收藏生力军尽管日常用具方面的宋瓷在拍场并无特别亮眼表现,但麦溥泰提到,在自己20余年的收藏过程中,的确感受到越来越多人介入宋瓷收藏,自己竞争对手变多了。这样是否意味着宋瓷收藏变热了?

阎焰说,关于宋瓷的收藏,20世纪初叶以来,就一直被藏界关注。美国、英国、法国、瑞士、日本等西方世界的收藏机构和收藏家一直都很重视,今天最主要的古代陶瓷精华多在海外。“国内关注宋瓷收藏严格意义说应该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华北区域大面积的旧城改造,大量出土高古陶瓷城市遗迹标本开始。也是在此后社会流散高古陶瓷大量进入各地的旧货市场和古玩城,后被海外收藏家关注,而形成潮流。”

阎焰说,同时期内地也有许多陶瓷收藏爱好者关注宋瓷的收藏和研究,同时近几十年国内的窑址调查和发掘,给古陶瓷的研究和收藏提供了最重要的学术支撑。如今所说的宋瓷收藏热原因,是因为近两年各地拍卖市场上,这类宋瓷的成交热和行业关注度高而形成的涟漪效应。阎焰认为,古陶瓷的收藏以后会更热,这的确是可以肯定的,所有喜爱宋瓷的朋友都会遇到激烈的竞争。80后、90后的年轻收藏爱好者已然是这类收藏的生力军。

采访中,麦溥泰也谈到,现在完整的宋代茶、酒器往往创造天价,那么这类宋瓷存世量多吗?阎焰说,客观而言,现在完整的茶、酒器类宋瓷制品,存世量不是很多,毕竟七八百年过去了,这些古代陶瓷难以完整保存。完好无损、整套组合者,较少。“整器”的收藏价值比有瑕疵的肯定是要高的。

不过阎焰同时表示,在高古陶瓷收藏的序列里,世界各地公私机构收藏的许多世界级宋瓷名品,也都是有残损修复的,就已经公开发表的图录材料研究比对,这类被世界各地公私机构收藏的残损品的数量高达30%以上,但残损并不影响那些稀绝高古陶瓷的行业价值,“同时我们还要细致判断,近些年高古陶瓷的修复出售已经是一门很大的产业了,且修复水平和技术日新月异,最新的古陶瓷修复技术可以做到紫外线荧光灯都无法照射出来,对这类修复完全需要有经验的鉴赏者用肉眼和触觉来判断。所以,一件高古陶瓷的品相如何不是简单看一眼就能定的。”

“南海一号”宋瓷流入天光墟?


江门范罗岗“天光墟”出售“南海一号”宋瓷实质是将瓷器放水池浸泡炮制出来的假货

每逢周日凌晨至中午,江门范罗岗古董市场许多来自各地的小贩带着各式各样的假古董在这里兜售,以假乱真,令不少市民上当受骗。

真货:“南海一号”打捞的青白釉喇叭瓶,釉色青白色,没有斑迹。

假货:瓶子上的斑绣痕迹是造假者用氟哌酸抹上去,其功能是去掉瓷器的光泽,让瓷器看上去陈旧,使人误解为旧货。

真货: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展示的“南海一号”打捞上来的青白釉刻划婴戏纹碗。

假货:这件是假的青白釉刻划婴戏纹碗。专家指出,在假货图案里,造假者所画的笔画不工整,线条不匀称,第一眼就看出来是造假的。

近日,一些小贩在江门范罗岗“天光墟”市场等地兜售一些号称来自“南海一号”上的宋代海捞瓷,而且将瓷器如何打捞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

记者调查发现,范罗岗市场上出售的“古董”,玉器、瓷器、古旧家具等,应有尽有,时间跨度从唐代至民国。尽管这些假宋瓷表面上足以以假乱真,但是最终逃不过专家的金睛火眼!专家们指出,这些所谓的来自“南海一号”的宋瓷,实质上是通过层层造假工艺,炮制出来的假货。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黄文生

卖家“故事”:打捞“南海一号”时渔民私藏

老陈是新会一家房地产公司的主管,他平日最大的爱好就是到“天光墟”淘宝,家里摆放着近百件“老古董”。老陈告诉记者,他每逢周日都来这里淘宝,几年下来,买了大批“元青花”、“清三代青花”、“民国粉彩”等瓷器,还有一批从海上打捞出来的宋代“斗笠碗”、“茶盏”等,每买一件,他都仔细查阅了书本,所买品种都有书本所讲的特征,自信满满的老陈对这些瓷器深信不疑。

在这些藏品中,老陈最骄傲的是据称来自“南海一号”的宋瓷。然而前几天老陈被狠狠“打击”了。

老陈向记者讲述购买这些宋瓷的经过。今年年初,老陈在“天光墟”认识一名卖瓷器的年轻人,这名年轻人告诉老陈,他的老乡有“南海一号”的瓷器,并带老陈来到了附近一家宾馆,自称是年轻人老乡的德仔告诉老陈,他共有10多件“南海一号”的瓷器,是早年从阳江渔民家里收回来的。

德仔对老陈说,在上世纪90年代初,第一次打捞“南海一号”时,打捞出几千件宋代的瓷器,这些瓷器全部都是由渔船运上岸的,有些渔民把其中一部分瓷器扔下水里,事后再捞回,并收藏在家里。

老陈回家后,立即上网对照,发现这些斗笠碗从形状、特征、颜色等,与宋代斗笠碗一模一样,价格却十分便宜,老陈赶紧买了下来。

上周,老陈邀请了一名古董专家到他家“鉴宝”,这名专家一看老陈买入的古董,连连摇头地对老陈说:“这些所谓的古董从外形、工艺都与真品不同,每件均有做旧的痕迹等,不用放大镜观察,一看就是十足的假货。”

记者观察:地摊上到处有“国宝”

记者到范罗岗“天光墟”市场调查,该市场分上下两层,面积有数千平方米,摆满了各类卖“古董”档摊,由于小贩众多,这些档摊连市场通道、地下天井以及市场外面的通道都被占满了。

记者发现,范罗岗“天光墟”市场共有100多个档摊在摆卖,而摆卖的大多以瓷器、玉器为主,每个档摊铺在地上的货品平均300件以上,整个范罗岗共有数万件“古董”在销售。

令记者惊奇的是,许多在博物馆才能看到的宝物,在地摊上竟然比比皆是。记者发现,在地摊上,除了“元青花”、清三代“梅瓶”以及大批民国粉彩外,还有一些宋代“均窑”、“哥窑”出品。据知情者介绍,这些所谓的“古董”,基本都是“流嘢”!

记者在其中一档驻足,拿起了其中一只宋代“斗笠碗”,问小贩:“这只碗是否真品?”自称姓黄的小贩滔滔不绝说起,这只“斗笠碗”的来历、特征以及收购的过程等。

据黄某介绍,他这里所卖的瓷器,大部分都是海捞瓷,是渔民从海上打捞起来的。这些海捞瓷跨越了宋代至明代,有宋代的盘、碟、盂、粉盒,还有明代的出口精美青花瓷等,品种众多。

记者向黄某咨询这只“斗笠碗”价格。

“现在所有古董都进入低迷期,便宜点也卖给你,去年还卖1500元,现在500元给你算了!”当记者再次询问小贩这只“斗笠碗”来历时,小贩说:“这些‘宝贝’是专门从海南文昌县对开海面上打捞上来的,我们从渔民手里收购的。”

“为何宋代的瓷器这么便宜呢?”记者表示有所疑问。“其实,这些瓷器不单是‘南海一号’有,南海共有几千条沉船,渔民会经常捞到各种瓷器,这些瓷器到处都有,数量很大,所以十分便宜。”黄某说。

见证人辟谣:“南海一号”瓷器没有外流

昨天,记者专门采访了当年打捞“南海一号”的一些见证人。据介绍,“南海一号”从发现到整体打捞,到进入“水晶宫”里,保护措施十分严格,不大可能有船上的瓷器外流。

1987年,广州救捞局等发现深埋在27米之下的古代沉船,后来把这条沉船命名为“南海一号”;2004年5月,“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确定,2007年12月“南海一号”古沉船起吊,至12月28日“南海一号”完成整体打捞,正式进入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里。整个过程均进行严格保护。

据介绍,“南海一号”从被发现至进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的20年里,广东阳江边防武警官兵每天至少往返40海里,守卫着沉船附近的海域,仅从2005年至2007年两年时间里,边防武警官兵监视进入沉船海域附近的可疑船只就达近百艘。

“南海一号”进入“水晶宫”后,阳江边防武警官兵每天值班,守卫着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而“南海一号”进入“水晶宫”后,由专家进行保护式挖掘,全部有录像监控,而挖掘现场是封闭的,过程又向观众开放。据介绍,在船上出土的每件文物都有详细的登记,有编号,有名称,根本不可能外流。

专家剖析:假海瓷实为水池泡出来

那么,这些假宋瓷是如何制作的,如何分别真假宋瓷?记者昨天采访了江门市蓬江区民俗传承馆馆长雷伟亮。

雷伟亮是宋瓷专家,多年来一直研究宋瓷。昨天,他向记者介绍,假冒宋代的海捞瓷经常在“天光墟”上出现,而这些“海捞瓷”做假十分普遍。他拿起了一只假的青白釉刻划婴戏纹碗,对记者说,假宋瓷上所画的图案笔画不工整,线条不匀称,这是分辩假货第一标志;另外,宋瓷是采用当时特有的麻仓土制作的,因此宋瓷胎底有特有的颜色,而现在麻仓土已经很少了,造假者不可能再找到麻仓土制作假宋瓷,真假宋瓷胎底完全不同。

雷伟亮介绍,宋瓷造假有两种,分别是出土宋瓷造假及海捞宋瓷造假。出土宋瓷造假,造假者用胶水把泥土等粘在假瓷器上,然后埋在泥土里,几天后再挖出来,这样,在瓷面上就会沾满了黄泥,使人产生这件瓷器是从地下出土的错觉。

海捞瓷造假比较普遍的方法是,造假者把假瓷器放到水池里,在水池里再放上一些贝类动物,让其在水池里繁殖。几年后,贝类动物就会在瓷器上繁殖,贝类动物死后粘在假瓷器表面上,造假者再把它打捞上来当真品出售。

专家建议:最好到现场了解宋代瓷器

雷伟亮提醒收藏者千万不要相信这些小贩所讲的“故事”。目前,宋瓷的数量并不是小贩所说的数量巨大。他介绍,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宋代陶瓷窑为6个瓷窑系,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色调优雅。定窑、汝窑、官窑、哥窑、均窑为北宋时“五大官窑”。宋代陶瓷不管是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处于巅峰地位。因此,宋瓷价格比较高,并不是小贩所说的一只“斗笠碗”只卖500元。

雷伟亮向记者说,收藏者最好亲身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观看该馆展示的展品,通过实物观察与研究,更深入地了解宋瓷的历史、特征等,这样才能提高对假货的识别能力。

陶瓷文化:宋瓷之美何止五大名窑 磁州耀州窑系影响至远


南宋建窑茶盏

回望两宋,我们忍不住会发出“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的感喟。宋代离我们很远,却又近在咫尺。倘若悉心观照的话,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回闪着宋代的身影,有时像马远笔下的一丛修竹,摇曳生姿,有时像苏东坡吟诵的赤壁大战,惊涛拍岸。更直接的证据是,我们许多触手可摸的器物,到那个朝代就发展得非常精致了,比如家具、园林、赏石、首饰、服装、文房用品等,闻香、品茶、抚琴等雅致的休闲方式也整理出一整套高度仪式化的程式。

今天,在讨论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时,我们从宋代汲取的话题最有趣味。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内涵,它紧跟着绚烂辉煌的唐代之后粉墨登场,打造了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文化类型,那是一种相对封闭、相对内省、色调淡雅但又不乏炫目亮点的文化类型。中国瓷器披一肩岁月风尘走来,略经整饬与梳理后,就很自觉地与宋代成熟的哲学思想与飘逸的道教文化以及市民社会高度认可的趣味相适应,并达到中国陶瓷史上第一个高峰。

宋瓷之美,何止五大名窑

说起宋瓷,不少人一定会轻轻念出:汝、哥、定、均、官……其实,宋瓷何止五大名窑!

在博物馆里,我们可以看到宋瓷以一个规整的方阵向我们走来,在北方窑口中,除了汝窑、定窑、均窑之外,还有庞大的磁州窑系、同样窑场很大而影响至远的耀州窑系,还有登封窑、介休窑、扒村窑、浑源窑、大同窑、长治窑、鹤壁窑、淄博窑、霍县窑等,北宋的官窑应该特指汴京的官窑,“雨过天青”的汝窑因为特别珍稀而受到最高礼遇。而在南方呢,则有景德镇窑、龙泉窑、吉州窑、越窑、建窑、繁昌窑、同安窑、泉窑、西村窑、潮州窑、永福窑、衡山窑等,南宋哥窑的窑址迄今也未发现,成了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南宋官窑是高宗南渡后在杭州另立的新窑,是汴京官窑的延续,因称南宋官窑,今有郊下坛和修内司两处遗址供我们怀想。

两宋时期,中国陶瓷的覆盖面积不仅广大,而且在工艺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铜红釉发现并应用,釉上红绿彩也出现了,覆烧工艺得到推广,刻花与印花以及白地黑花等富有民间美术趣味的装饰技术被大面积采用。尤其到了南宋,高岭土的使用使青瓷的烧造成为美丽的现实,从此中国瓷器有了可与宝石比美的细腻质地与华美光泽。另外,从文化意义上说,民间趣味与文人审美在陶瓷上的体现,两宋作出了极大贡献与高品位的示范。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上的高峰,必定有着坚实而广泛的民众基础,宋瓷的繁荣及深远影响,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行情参考

古玩市场宋瓷的品种与价格

●景德镇窑影青瓷斗笠大碗1万元至3万元

●景德镇窑影青瓷执壶2000元至5000元

●湖田窑刻划镗锣洗2000元至5000元

●吉州窑茶盏1000元至4000元

●建窑茶盏2000元至5000元

●龙泉窑三足弦纹香炉8000元至1万元

●龙泉窑鬲式炉2万元12万元

●磁州窑绘图枕头1万元至6万元

●磁州窑绘图大罐2万元至14万元

●耀州窑刻划茶盏2万元至6万元

●均窑小碗2万元至8万元

陶瓷文化:宋瓷的“十窑一珍”


宋玉字青釉钵

宋龙泉弦纹炉

说到宋瓷,很多人会对“五大名窑”如数家珍。在古陶瓷鉴赏家周继海先生眼中,汝、官、钧、哥、定尚不足以代表宋瓷的辉煌,他以“十窑一珍”概述宋瓷大貌:汝、官、钧、哥、定、龙、耀、建、湖、磁,一珍为吉州窑。周继海表示,宋瓷是世界文化发展中的重要现象,是中国文化、艺术、工艺史上令世人仰慕的辉煌,想要真正领略其惊世之美,还需了解宋代瓷器成功烧造的几大因素。

宋代文化的传承和普及,为瓷业的发展创造了理想的环境,为制瓷行业培养了大量的艺术人才,使制瓷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何以将吉州窑称为一珍,周继海先生说:“烧瓷需要一千多度的高温,而树叶是一点就着的东西,谁能想到把树叶烧在瓷器上,谁又敢这么做,而且还真的烧成了,可见这些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之解放、追求之大胆、想象之丰富、构思之巧妙、制作之精良,凸显了宋人的文化品位和艺术追求。”周继海赞叹道:“吉州木叶天目碗,注茶入盏,叶飘水中,茶水清香,叶片清泽,其艺术巧思可谓妙趣无穷,已成为世人争相珍藏的佳品。”

工艺的传承和支撑,对于瓷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周继海介绍道,古代印度、埃及、罗马等国的古陶技艺非常精湛,不亚于当时中国的制陶水平。然而由于无法克服从陶到瓷的技术难题,它们最终止步于辉煌的瓷文化圣殿之外;中国得以架构起从陶到瓷的桥梁,继而一步步缔造瓷器大国的神话,工艺是保障,也是动力,而工艺的传承和创新要依靠个人,因而工艺问题最终还得回归到人才。

我国商代已有少量原始青瓷出现,但技术欠成熟,其成功尚存偶然性。西晋时,制瓷工艺瓶颈得到突破,瓷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达到我国瓷器制造的第一高峰。后经南北方之间的技术传播和人才交流,全国的瓷器制造业日渐稳定、成熟。唐代时北有邢窑、南有越窑,为第二个高峰。“我将唐代称为‘中国瓷器的第一个成熟期’,它是进入宋代瓷器发展高峰的门槛,为宋瓷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周继海强调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赞誉宋瓷之精妙,切不可忘记晋、唐工艺师们的血汗。

原料和烧结温度的不同,是陶与瓷的两大区别,而胎体能否经受足够高的烧结温度,还在于原材料的性质。宋人将瓷土加工提炼,不断提高其精细程度,改革出更加理想的原料。宋瓷的又一亮点在于釉色,天青、天蓝、粉青、纯绿……周继海称赞宋瓷釉色漂亮至极,“在10世纪工艺品中无与伦比”。除了工艺效果最出色的青瓷,黑白釉也属宋代所长。宋人偏好纯色而不古板,他们消磨掉了色彩的棱角,使黑釉阳光而不压抑,白釉柔和而不惨淡,青釉温润而不僵化,创造出了登峰造极的釉色表现力。原材料的提高,釉色的艺术再造和器型上纤细、典雅的艺术倾向,最终汇集成了宋瓷个性鲜明而不张扬的高雅之美。

北宋青白瓷粉盒:沉淀宋瓷文化深厚内涵


宋代是中国瓷器的繁盛时期,南北瓷窑林立,定、钧、官、哥、汝等五大名窑争奇斗艳,各领风骚。提及宋瓷,自然绕不开宋代开创的瓷器新品种——青白瓷。1988年1月9日,合肥市城南乡朱岗村马绍庭夫妻墓中发掘出土了一个精美小巧的北宋青白瓷粉盒,这个粉盒外观朴素内敛,脱尽匠气,浓缩了当时上流社会的审美趣味与艺术追求。

青白瓷乃汉族制瓷工艺之精品

“青白瓷是宋元时期由景德镇以及那些受其影响的窑场烧制、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时代特征的瓷器品种。青白瓷一直从宋代红到元代,非常受欢迎,甚至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国外。”市文物管理处工作人员、馆员夏腾告诉记者。

所谓青白瓷,顾名思义就是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瓷器品种。色质如玉的青白瓷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有些釉色上乘的青白瓷器看上去宛若玉器,美不胜收。夏腾说,在中国瓷器史上,有“瓷器仿玉器始于宋代”之说,这种可以仿玉的瓷器指的正是青白瓷。正因为釉色独特,所以青白瓷又有“影青”、“隐青”、“映青”之称。宋元时期,以江西景德镇为中心,形成了辐射安徽、浙江、湖北、福建、四川、广东以及广西等地的庞大青白瓷烧制体系。

从宋至元,青白瓷的特征也有所不同。“这个青白瓷粉盒就体现了北宋青白瓷器的不少特征,比如,胎质细密,釉色青白,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则为淡淡的青色等。”夏腾指着瓷粉盒告诉记者。

粉盒中留有女主人生前用的粉宋代瓷器的器形非常丰富,几乎囊括了生活中所能用到的大多数用具,从瓷碗、瓷盒、瓷罐、瓷枕至瓷砚、瓷盘、瓷盏托等一应俱全。在宋瓷的庞大家族中,粉盒是一种用途广泛、样式繁多的瓷器品种,它是古代爱美女人存放胭脂水粉的化妆盒,是闺房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它被当时的许多才子佳人用作承载心意的定情之物;它曾作为皇室对外交往的珍贵礼品,走出“国门”;它还曾作为畅销物品,经“丝绸之路”远销国外。“可以说,粉盒沉淀着宋代瓷文化的深厚内涵,而不同窑口、不同样式的粉盒,又共同构成宋代瓷器发展的一道风景线。”夏腾说道。

早在唐代,粉盒就已经十分普遍,只不过那时绝大多数的粉盒比较粗陋。直到宋代,粉盒的设计和制作迎来了新的阶段,此时的粉盒大多“质地优良,做工精巧,光照见影”。宋代粉盒造型多样,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扁圆形、椭圆形、菱形等,而其中区别多体现在不同窑口的制作方式、施釉方式、釉的材质的不同。这个北宋青白瓷粉盒呈扁圆形,子母口,矮圈足。由盒盖和盒身两部分组成,细看可以发现盖上有不规则刻花,圈足以上施青白釉。“从这个墓葬其他随葬品的规格来看,这个粉盒应当是当时的精品。尤其是这粉盒内还残留着部分敷脸用的粉,可见它是女主人生前使用过的、十分珍爱的粉盒,所以在死后会随主人入葬。”

茶之灵性,壶之趣味


茶具文化和饮茶习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文人雅士平时经常聚集一起,且鼎且缶,以啜以饮,视为可获得无穷的情趣。据汉代《华阳国志》,司马相如《凡将篇》和杨雄的《方言》等书中记录了,武王伐纣时就出现将茶作为贡品,和反映西汉时代买茶、烹茶、饮茶的事,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曾有“人固不可一日无茶饮”之语。可见饮茶在古代人们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唐代以前,茶器与食器不分。随着饮茶风气更为普及,茶器并日趋工巧,唐代末年出现了饮茶最理想的茶壶──紫砂壶,以紫砂泥为原料,经艺人精心制作,其壶颜色紫红、质地细柔,造型古朴,泽地典雅,贵如鼎彝。宋代的紫砂壶已在文人中广为使用,大诗人欧阳修曾诗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诗中的“紫瓯”即紫砂壶。宋代后期到明代的宜兴紫砂生产的崛起,很快成为全国的紫砂器生产中心,在以后的数百年中,宜兴始终是一领中国紫砂壶制作风骚,直至今日。

清代中期,“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加入紫砂壶设计制作过程,使集书法、绘画、工艺为一体的紫砂壶刚问世,就赢得社会肯定,称赞“曼生壶”是中国紫砂壶制作历史中的又一个里程碑。此后,许多书画家参与紫砂壶的绘画和书法,诸如海上画派盟主任伯年和吴昌硕,为热恋紫砂壶,曾几乎荒废本业。这一习俗至今沿袭。

宜兴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地处太湖之滨。古代称阳羡,唐代已是著名的产茶基地,许多名茶年年进贡,供皇府上下享用。唐代“茶仙”卢寺云:“天子须赏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因此,在宜兴很早就出现用丁山和蜀山的泥土,制作饮茶的紫砂壶。明人周高起的《阳羡茗壶录》一书中记载,明代嘉靖制紫砂器艺人龚春的出现,把中国紫砂器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龚春本名“供春”,少时为吴颐山的伴僮,当吴颐山的金沙寺读书时,他就偷闲出来,私访金沙和尚,精淘细土,勤于折捏制,终成大家。龚春成宜兴紫砂制作的一代宗师后,他的作品被称为“供春壶”,当时有“供春之壶,胜于金玉”之美称。从此,宜兴紫砂艺术发展迅速,百品竟新,名家辈出。

紫砂壶有的具有历史价值,有的具有艺术价值,有的还具有示范后世的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收藏,是一种美学,而不是“玩物丧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