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官窑 > 导航 >

明初龙泉官窑瓷特征(一)

明初龙泉官窑瓷特征(一)

古代瓷器官窑 宋钧官窑瓷器鉴别特征 简一瓷砖

2020-07-03

古代瓷器官窑。

以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征集到的大量残片为实物标本,对其器型、纹饰、胎釉、工艺等方面作一分析。

一、种和器型

可分五大类,梅瓶、玉壶春瓶、执壶、碗、盘,每一类都有光素无纹与刻花两种,花纹相同的器型其规格大小也基本一致。兹将各类所代表的原器分述于下:Www.taoCI52.cOM

1、梅瓶 直口,短颈,圆肩,上腹鼓,下腹向内斜收,弧度大小不等,圈足外撇,宽而浅。刻花均相同,颈饰秋葵,肩部饰云肩式开光,隙地饰云纹,开光内填折枝莲花,瓶身刻碧桃翠竹,近底部刻缠枝灵芝四株。盖有两式,其中一种为双口盖,俱作宝珠型钮,三层台阶式盖,有刻花的盖面刻莲瓣纹,盖身刻秋葵纹。通高在38厘米左右,带盖通高超过40厘米。

2、玉壶春瓶 撇口外卷,束颈,溜肩,垂腹,圈足。有刻花者颈部分两层装饰,上刻狭长蕉叶纹,下刻牡丹纹,腹部刻太湖石和树木,近底部刻莲瓣纹,圈足饰卷草纹。通高在32厘米左右。

3、执壶 壶体与玉壶春瓶相同,腹部一侧装弯流,另一侧按曲柄,流与颈之间有云型横片相连。一种颈短腹硕,另一种颈相对细长一些,腹也稍瘦一些。有刻花者颈部刻竹叶灵芝纹(另一种刻狭长蕉叶纹),壶身腹部对应开光内刻串枝葡萄(另一种为折枝桃),开光外点缀菊花、石榴花等四季花卉,近底部刻蕉叶纹,圈足饰曲带纹。规格大小与玉壶春瓶相近。

4、碗 碗有三种样式,墩子碗、菊瓣纹碗和小碗。(1)墩碗。直口,深腹,圈足。有刻花者器口沿内外及圈足往往饰卷草纹、曲带纹、回纹等,内外腹壁刻莲花、牡丹、山茶、扁菊、石榴花、月季、桃花等缠枝或折枝花卉及折枝瑞果,碗底有山茶、灵芝、莲、宝相团花等。其中底刻山茶纹的口径最小,在18厘米左右,而底刻灵芝纹的口径较大,在27厘米左右。(2)菊瓣纹碗。侈口,腹斜收,圈足较窄。外腹壁均刻缠枝灵芝,近底部刻菊瓣纹。内底有刻折枝双桃、葡萄等三种花纹。菊瓣纹碗在刻花处理手法上似较随意一些,釉色也稍次,口径在20厘米左右。(3)小碗。撇口,弧壁,圈足,少数呈“紫口”,有刻花者一般只在外壁刻饰缠枝花卉,内壁光素,口径一般在11厘米左右。

5、大盘 大盘主要有菱花口折沿与圆口两种,还有一种为圆口折沿,仅发现一例。大盘的花纹种类非常丰富,计有20多种,有些未见于传世完整器。(1)菱花口盘。花瓣有十二与十六之别,折沿,敞口,浅圈足。腹壁作瓜棱状,并由此型成十六(或十二)组开光,以此为基本单元刻饰花纹。折沿正反面边饰种类有卷草纹、杂宝、如意云纹、缠枝灵芝、姜芽海水纹、缠枝或折枝小花等,内外腹壁除变型莲瓣纹、莲托八宝等,大多为折枝花草果实,有牡丹、月季、菊花、山茶花、石榴花、栀子花、莲荷、萱花、水仙、灵芝、枇杷、荔枝、樱桃、桃子、葡萄、林檎等,盘底主题花纹有牡丹、仙桃、荔枝、樱桃、缠枝莲、一把莲、石榴、枇杷等。型制普遍较大,口径多在50厘米以上。(2)圆口盘。敞口,弧腹,浅圈足,一部分盘底向上拱起,腹较浅。口沿正反面边饰种类有卷草纹、如意云纹、缠枝灵芝、缠枝或折枝小花等,内外腹壁除竹叶灵芝、姜芽海水纹外,多为缠枝或折枝花草果实,品种与菱口盘基本相同。盘底主题花纹除五爪龙纹外,有牡丹、仙桃、月季、芍药、木芙蓉、秋葵、葡萄、林檎、木樨、松竹梅、山楂、荔枝、一把莲等。规格大小比较多样,小者口径仅31厘米,大者口径达70厘米。

二、胎釉和器足等工艺特征

胎较厚重,并且呈底部胎厚、边缘薄状态,其中大盘、墩碗、梅瓶的胎都比较厚,而玉壶春瓶、执壶、小碗、菊瓣纹碗的胎却比较薄,可见其厚实程度根据具体器型而定。胎色较白,少数白中泛灰,胎质细腻。施多次釉,从其断面看,以施三层釉为多。大盘等口沿处均有囤积釉现象,型成一圈明显的自然厚唇状。梅瓶、玉壶春瓶、执壶等器物内壁釉较薄,并留有垂流痕。釉面均匀莹润,少数残器局部有开片,质感成熟沉稳,釉色青翠,也有粉青、灰青,少数呈黄色。

梅瓶、玉壶春瓶、执壶等器内胎体均有手工制作的旋坯痕迹,并削足垫烧,圈足底无釉,多呈火石红色。大盘、碗则裹足施釉,外底部一圈无釉,多呈火石红色。不少残底都还留有垫烧支具的痕迹,有些残底还粘附着窑具。我们收集到的瓷片中也有一些窑具,以盘型垫具为多,大小不等,型制稍有差异。此外,在考察窑址现场时还看到很多匣钵,有些型体非常巨大,证实这些大件器物乃是用匣钵覆盖烧造的。然发现一圆口折沿盘正面盘底中间竟粘有圆柱形窑具,颇令人费解。另外,我们在残片中还发现了刻有花纹的素烧坯,说明有些器物是经过素烧后再釉烧的。从修复的情况来看,这些官窑器型制巨大,由此也可见出当时烧制工艺水平之高。如执壶的柄腹之间用铆钉接合这一处理手法就非常高明,这样一来既稳固,又不影响美观,其烧造工艺之心思巧妙由此可见一斑。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明初龙泉官窑瓷的特征分析


明清期间,青花瓷器的主产地集中于江西景德镇。由该镇产出的青花瓷制品,品类花色众多,质料上乘。从外观上看,其大多数产品型制作工规整,轮廓自然舒展,装饰图案线条流畅而富于变化。当中特别要以那些贡品官窑(明代称“御器厂”,清代称“御窑厂”)器和部分“官搭民烧”器为其代表。此类瓷作皆为瓷中精品。这些精品瓷作,首先在制胎、拉坯及修坯方面,操作流程要求极其严格,工艺十分考究。因此成品瓷,胎土匀净,胎质洁白坚密。而在器表图案装饰方面,更是一展两朝画师之所长,他们对瓷胎上的画作进行缜密地推敲,并予以合理布局。

随着时代的变迁,两朝画师所用青花颜料(氧化钴)在不同阶段也不尽相同。既有采用明代早中期从阿拉伯(伊拉克)等地区购进的进口“苏麻尼青”料;也有明中期以后取自国内新疆的“回青”料、浙江的“浙青”、江西的“平等青”和云南的“珠明料";还有明至清代民窑最常用的江西“石子青"等青料。国产青料的使用,早在明代早中期民窑青花瓷图案中就有所反映。如明成化年的“青花夔龙纹盖罐”,既是明中期典型的民窑器,所用青料就是国产“石子青”,其发色蓝中带灰。而此时官窑器的青料仍以进口料为主。到明成化年后期,由于进口“苏麻尼青”料的严重匮乏以至枯竭,官窑器上的图案也必须以国产青料来作画。成化晚期的官窑器,基本上采用的是呈色淡雅清亮产自江西的“平等青”。为能达到青料发色的完满,瓷艺匠师们,只能在原有民窑国产青料的使用基础上加大研发力度。他们经过在画作中的长期实践,创造性地用国产钴料研配出各种不同色阶,因而得到了迅速地推广及运用,最终摆脱了进口青料在青花产业上的局限。

“苏麻尼青”料与优质国产料的相继应用,使画师们能更充分地运用其手中的丹青妙笔,在作画时挥洒自如,尽情地采用勾、描、填、涂、抹、皴等行笔技法。凡在瓷胎上绘制花鸟鱼虫、山涧溪流、海浪祥云、怪石芭蕉、草木瓜果或是楼台水榭、神仙佛道、飞凤游龙、瑞兽八宝、刀马人物以及人物故事、玩婴嬉戏等诸多的装饰图案,均能展示出他们高超而深厚的艺术功力。

明早期永乐、宣德年的官窑瓷器,纹饰题材日趋丰富,以动植物图案为主要装饰,作画用进口“苏麻尼青”料。如“青花花果带盖梅瓶”,为明永乐官窑传世品。通高41.2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12.2厘米。瓶设钟式宝珠纽盖、溜肩鼓腹,腹上提、胫内敛。器表青花图案发色浓艳,大小不均深陷胎骨中的黑褐色斑点,不规则地散布于略带晕散的花果叶蔓之中。盖面绘缠枝莲与折枝海棠纹,肩部勾画变形覆莲瓣纹。主题纹饰或以双勾填色或以平涂勾边的写实技法,将叶蔓、花朵、石榴、枇杷和桑椹等花果描绘的鲜嫩欲滴,香气四溢。而胫部则以平涂勾边,细描叶脉纹来绘制重叠上仰的蕉叶纹一周,该纹象征环抱托起之寓意,使梅瓶挺拔而显稳重。

“青花海水白龙纹扁瓶”,明宣德官窑传世品。通高47.4厘米、口径8.1厘米、底径15.7厘米。直口、束颈、溜肩、圆扁腹。颈部饰青花缠枝牡丹花纹,以单勾平涂技法绘成,颈下肩部书横向“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器腹满饰勾边露白青花海水波涛,使蓝白相间的波涛翻腾汹涌、层次分明。青花发色浓艳深蓝,亦有小颗粒黑褐色晶斑散布于图案之间。主题纹为一条穿波戏浪回首观望的白龙,白龙轻舒利爪,回首开口,舞动劲键的躯体,搏浪前行,神态威猛,极富动感。

“青花一束莲纹折沿盘”,明宣德的传世品。高7.9厘米、口径44.8厘米、底径29厘米。折沿、弧壁、深腹、圈足。沿面绘青花海涛浪花纹,海涛以单线细描,浪花双勾露白。这种蓝白互用的表现手法,尽显浪涛汹涌澎湃之立体感。内壁平涂勾边,饰一周青花缠枝莲纹,莲花绽放、叶蔓繁茂。盘内心主题纹为青花一束莲。朵花、叶蔓分别以双勾填色、一笔点画绘制而成。青花呈色浓艳,图案运笔细腻流畅。

进入明中期后,纹饰发展趋于多样化,除动植物纹外,人物和景物装饰图案也较常见。此时的官窑器,最善用由“回青与石子青”配制而成的国产混合青料,“佛头青”是此时最上乘的青料,其发色深蓝泛紫,清亮艳丽。“青花云龙纹罐”,明嘉靖官窑传世品。通高52.8厘米、口径24.7厘米、底径30厘米。直口圆唇、溜肩、鼓腹,平底略凹。颈之间书“大明嘉靖年制”横向楷书款。肩部巧用勾边填色技法,饰以青花缠枝莲纹。腹部主题纹,亦以勾边填色之法绘制出青花双龙庆寿图。双龙腾空飞舞,张口瞪目,首尾相随,龙首与龙尾之间草书一“寿”字。整体纹饰布局繁满,龙文虽矫健生动,但图案线条较前朝龙纹比照仍觉力度欠缺。

“青花人物龙凤纹盘”,明万历官窑传世品,足底书“大明万历年制”楷书款。高5.5厘米、口径32厘米。撇口、弧壁、浅腹、圈足。内壁饰青花双龙凤火珠云气纹,青花主题神仙人物纹绘于盘心。主题人物纹与辅助龙凤纹,皆以勾边填色绘画而成。人物清瘦高古,衣无折皱,眉目迷蒙,给人某种神秘之感。龙凤纹体态修长,飞舞飘逸。

我国青花瓷器的图案装饰工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至清代时已经完全成熟。此时官窑和民窑器的图案题材不仅广泛,而且绘画更为精湛。清康、雍、乾三代,是青花瓷发展中的又一鼎盛时期。“康乾盛世”,为了满足皇族的需求和高档瓷的外销,御器厂开始实施“官搭民烧”制度,至此形成了清初制瓷业“百花齐放”、“官民竞市”的繁荣景象。清代官窑器所用青料,为色泽深蓝闪黑或灰蓝淡雅的珠明料和浙青料;而石子青料则为民窑最善用的青料。这些国产青料着色稳定,质佳量足,在青花瓷产业中已无可替代。如清康熙民窑“青花如意开光牡丹纹将军罐”,1984年,广东省东莞市大朗松山乡出土。通高41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18.8厘米。设白釉瑞兽纽盖,直口,短颈,丰肩鼓腹,广平底。采用国产石子青料作画,青料深蓝闪灰。盖、颈部分饰青花缠枝牡丹与缠枝莲纹,腹绘四对称如意头开光,内饰蓝白青花缠枝牡丹各一朵,底足处饰四朵互对上仰的荷花。取蓝地留白、勾边的绘画技法,使图案布局疏密有序,大大增强了花卉图案的立体感。

“青花柳亭山水纹盘”,清康熙传世品。高5厘米、口径38厘米、底径23厘米。撇口、浅腹、圈足。近盘缘处,饰一周变形连体青花如意云纹,而青花柳亭山水主题纹绘于盘心。图案所用青料为石子青料,色泽青翠淡蓝稍泛灰色。主题图案只取勾边填色、白描平涂而无皴染的表现技法,这就造成了整体画面层次感不够明晰,画工欠精细的缺憾。但以其画作的意境而言,那傍山水榭,泊岸渔舟,垂柳飘曳,水天茫茫的景色,确也令人倍感诗意浓浓。

清雍正民窑“青花夔龙纹盘”,1984年西沙金银岛出土。高3.9厘米、口径30厘米。敞口、深腹、弧壁、圈足。盘内壁饰青花夔龙三条,头尾相随舞动嬉戏。盘心则绘一团形夔龙,其昂首摆尾作跃起状。夔龙纹体态丰满,图案以平涂、勾边、溜白等技巧绘画而成。青花色泽深蓝泛灰,应该为国产石子青料。

2005年4月份,一批龙泉窑瓷片流散到杭州等地的古玩市场,后经笔者证实为明初龙泉官窑遗物(本报2005年11月16日第六版有相关报道)。

现以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征集到的大量残片为实物标本,对其器型、纹饰、胎釉、工艺等方面作一分析。

一、种和器型

可分五大类,梅瓶、玉壶春瓶、执壶、碗、盘,每一类都有光素无纹与刻花两种,花纹相同的器型其规格大小也基本一致。兹将各类所代表的原器分述于下:

1、梅瓶 直口,短颈,圆肩,上腹鼓,下腹向内斜收,弧度大小不等,圈足外撇,宽而浅。刻花均相同,颈饰秋葵,肩部饰云肩式开光,隙地饰云纹,开光内填折枝莲花,瓶身刻碧桃翠竹,近底部刻缠枝灵芝四株。盖有两式,其中一种为双口盖,俱作宝珠型钮,三层台阶式盖,有刻花的盖面刻莲瓣纹,盖身刻秋葵纹。通高在38厘米左右,带盖通高超过40厘米。

2、玉壶春瓶 撇口外卷,束颈,溜肩,垂腹,圈足。有刻花者颈部分两层装饰,上刻狭长蕉叶纹,下刻牡丹纹,腹部刻太湖石和树木,近底部刻莲瓣纹,圈足饰卷草纹。通高在32厘米左右。

3、执壶 壶体与玉壶春瓶相同,腹部一侧装弯流,另一侧按曲柄,流与颈之间有云型横片相连。一种颈短腹硕,另一种颈相对细长一些,腹也稍瘦一些。有刻花者颈部刻竹叶灵芝纹(另一种刻狭长蕉叶纹),壶身腹部对应开光内刻串枝葡萄(另一种为折枝桃),开光外点缀菊花、石榴花等四季花卉,近底部刻蕉叶纹,圈足饰曲带纹。规格大小与玉壶春瓶相近。

4、碗 碗有三种样式,墩子碗、菊瓣纹碗和小碗。(1)墩碗。直口,深腹,圈足。有刻花者器口沿内外及圈足往往饰卷草纹、曲带纹、回纹等,内外腹壁刻莲花、牡丹、山茶、扁菊、石榴花、月季、桃花等缠枝或折枝花卉及折枝瑞果,碗底有山茶、灵芝、莲、宝相团花等。其中底刻山茶纹的口径最小,在18厘米左右,而底刻灵芝纹的口径较大,在27厘米左右。(2)菊瓣纹碗。侈口,腹斜收,圈足较窄。外腹壁均刻缠枝灵芝,近底部刻菊瓣纹。内底有刻折枝双桃、葡萄等三种花纹。菊瓣纹碗在刻花处理手法上似较随意一些,釉色也稍次,口径在20厘米左右。(3)小碗。撇口,弧壁,圈足,少数呈“紫口”,有刻花者一般只在外壁刻饰缠枝花卉,内壁光素,口径一般在11厘米左右。

5、大盘 大盘主要有菱花口折沿与圆口两种,还有一种为圆口折沿,仅发现一例。大盘的花纹种类非常丰富,计有20多种,有些未见于传世完整器。(1)菱花口盘。花瓣有十二与十六之别,折沿,敞口,浅圈足。腹壁作瓜棱状,并由此型成十六(或十二)组开光,以此为基本单元刻饰花纹。折沿正反面边饰种类有卷草纹、杂宝、如意云纹、缠枝灵芝、姜芽海水纹、缠枝或折枝小花等,内外腹壁除变型莲瓣纹、莲托八宝等,大多为折枝花草果实,有牡丹、月季、菊花、山茶花、石榴花、栀子花、莲荷、萱花、水仙、灵芝、枇杷、荔枝、樱桃、桃子、葡萄、林檎等,盘底主题花纹有牡丹、仙桃、荔枝、樱桃、缠枝莲、一把莲、石榴、枇杷等。型制普遍较大,口径多在50厘米以上。(2)圆口盘。敞口,弧腹,浅圈足,一部分盘底向上拱起,腹较浅。口沿正反面边饰种类有卷草纹、如意云纹、缠枝灵芝、缠枝或折枝小花等,内外腹壁除竹叶灵芝、姜芽海水纹外,多为缠枝或折枝花草果实,品种与菱口盘基本相同。盘底主题花纹除五爪龙纹外,有牡丹、仙桃、月季、芍药、木芙蓉、秋葵、葡萄、林檎、木樨、松竹梅、山楂、荔枝、一把莲等。规格大小比较多样,小者口径仅31厘米,大者口径达70厘米。

二、胎釉和器足等工艺特征

胎较厚重,并且呈底部胎厚、边缘薄状态,其中大盘、墩碗、梅瓶的胎都比较厚,而玉壶春瓶、执壶、小碗、菊瓣纹碗的胎却比较薄,可见其厚实程度根据具体器型而定。胎色较白,少数白中泛灰,胎质细腻。施多次釉,从其断面看,以施三层釉为多。大盘等口沿处均有囤积釉现象,型成一圈明显的自然厚唇状。梅瓶、玉壶春瓶、执壶等器物内壁釉较薄,并留有垂流痕。釉面均匀莹润,少数残器局部有开片,质感成熟沉稳,釉色青翠,也有粉青、灰青,少数呈黄色。

梅瓶、玉壶春瓶、执壶等器内胎体均有手工制作的旋坯痕迹,并削足垫烧,圈足底无釉,多呈火石红色。大盘、碗则裹足施釉,外底部一圈无釉,多呈火石红色。不少残底都还留有垫烧支具的痕迹,有些残底还粘附着窑具。我们收集到的瓷片中也有一些窑具,以盘型垫具为多,大小不等,型制稍有差异。此外,在考察窑址现场时还看到很多匣钵,有些型体非常巨大,证实这些大件器物乃是用匣钵覆盖烧造的。然发现一圆口折沿盘正面盘底中间竟粘有圆柱形窑具,颇令人费解。另外,我们在残片中还发现了刻有花纹的素烧坯,说明有些器物是经过素烧后再釉烧的。从修复的情况来看,这些官窑器型制巨大,由此也可见出当时烧制工艺水平之高。如执壶的柄腹之间用铆钉接合这一处理手法就非常高明,这样一来既稳固,又不影响美观,其烧造工艺之心思巧妙由此可见一斑。

三、纹饰特点

纹饰种类上以植物花果为主,其中牡丹纹有八种不同样式,数量最多。大部分纹样品种都是元代龙泉窑青瓷所没有的,尤其是折枝果纹,几乎未见于明代以前的龙泉窑器物。

刻工娴熟,刀法流畅,一般主线刀痕特别宽,并兼有工笔画的韵味,与民窑刻花的草率随意型成鲜明对比。且刻花与上釉融合得恰到好处,更显出花纹之精美。

在构图上也体现出精心的艺术构思与灵活性。主题纹饰与辅助纹饰搭配合理,花纹多而不乱,有层次感,整体性强,主题明朗。并结合具体器型配饰图案,如菱口盘的内外壁根据瓜棱状刻饰折枝花果,圆口盘的内外壁却通常饰缠枝花果,盘型较小则花纹布局简,反之则繁等等。

四、几点认识

1、与同时期的景德镇官窑器比较发现,目前发现的瓷片中,除梅瓶以外,其他四类与景德镇永乐官窑器的相似度最高,甚至能找出器型纹饰完全一致的实例。梅瓶在造型上虽然与景德镇永乐官窑器有差异,但花纹也能在永乐官窑器中找出同样的例子。另外,我们在窑具中发现其中一个圆柱形窑具表面刻有“戍年永字弍号”等字样,字迹不太工整,估计刻字之人识字不多,且干支中没有“戍”字,此“戍”字很可能为“戌”字之误,以天干地支纪年法推算,此“戍年”应该指永乐四年(1406丙戌年)或永乐十六年(1418戊戌年)。无独有偶,据悉,某藏家还收藏到刻有“永乐十二年”等字样的窑具,惜未能目睹证实。因此目前发现的明初龙泉官窑遗物很可能为永乐朝遗物,是否可将之定位为永乐瓷呢?当然,在窑址没有系统科学发掘之前,这个结论可能为时过早。

2、如果以明初景德镇各朝官窑特点为参照系,看待国内外明初龙泉官窑的传世完整器,明显以洪武、永乐为多见,尤其永乐一朝的存世量可能最多。近几年一些国际大拍卖行如苏富比和佳士得等推出的“龙泉官窑器”即以永乐朝为主,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修复的大盘一项就找到近十件相对应的完整器。而且这些永乐朝器物的纹饰构图布局等处理手法也很成熟,永乐一朝很可能为龙泉官窑的最盛时期。

3、通过以上特征分析,我们可以此为参照,并结合景德镇官窑器衡量出传世品中具有典型龙泉官窑风格的器物,为这些长期以来被忽视的龙泉官窑器正名。如浙江盘龙2005秋拍上的一只龙泉刻花盘应该是龙泉官窑器,该盘口径18.3厘米,里外遍饰花纹,除内口沿下边饰为卷草纹外,盘底及内外腹壁均刻海石榴花,外底部一圈无釉,型制规整,釉层肥厚饱满。从其胎釉、纹饰风格及垫烧工艺看,与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的龙泉官窑器是一致的,而其器型与纹饰又与景德镇明成化至弘治年间的官窑青花器非常相似。此盘原为江西省文物商店旧藏,一直保存于官方机构。由于这种与明成弘治纹样相一致的器物极其少见,这件盘的出现对研究明代龙泉官窑的发展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南宋​龙泉​窑瓷的时代特征


知止而能定,

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慮,

慮而後能得,

書房和家作為工作一天之後聚神,

內觀和內修之所,應宜清雅,戒奢豪,

讓自己身心能徹底放鬆,

止,而後方能觀。

欢迎关注最美文房,美得让你窒息!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弇口碗

南宋龙泉窑可分为前期和中晚期两个阶段。

前期,正是南宋政局动乱期。宋高宗赵构自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建立南宋政权后,到定都临安(杭州)前后的10多年时间内,女真族仍没有停止他们野蛮的掠夺战争。

南宋 龙泉窑青瓷凤耳瓶

随着金兵铁骑的长驱直入,南宋政府选择了唯一出路-逃亡。于是从河南商丘至建康(南京)、扬州、杭州、绍兴、宁波,直至入海至温州、台州,最后返越州(绍兴)、杭州。一路颠沛流离,风云难测。

朝廷如此,民间的动荡更甚,此时生产力发展处于低谷。龙泉窑产品除了生产一些日用器皿及冥器,供当地民间使用以外,一如北宋时期。

南宋 龙泉窑青瓷莲瓣碗

如作为冥器的五管瓶、盘口壶等仍沿袭北宋末年旧制继续生产,只从器型上稍加改进。如五管瓶上腹部比北宋时稍瘦,从肩部分成两级,最后演变成一级,肩部凸起,器身光素无纹,盖钮以各种动物如鸡、犬、鸟代替花苞钮装饰。胎为灰色,施淡青或青灰色釉。

南宋中晚期,是龙泉青瓷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瓯窑、越窑、婺州窑因资源枯竭等原因相继衰落。而地处浙西南山区的龙泉有着丰富的瓷土和燃料,为发展瓷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南宋 龙泉窑青瓷樽式炉

南宋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鼓励对外贸易,使龙泉青瓷生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据考古发掘证明,当时的龙泉及毗邻地区,窑厂遍布,除龙泉大窑、金村、溪口、安福等外,庆元县的上垟,云和县的梓坊、水碓坑,遂昌县的湖山,缙云县的大溪滩、碗窑山,以及泰顺、文成、永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瓷窑体系。

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双凤耳盘口瓶

南宋初年,北方大批窑工"随驾南来",纷纷涌入浙江。

这批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落户龙泉,重操旧业,他们把北方的制瓷技术融合到龙泉青瓷的制作上;加上南宋官窑对龙泉窑的影响,使龙泉窑产品技艺大进,质量不断提高。

首先是坯料的改革。原先使用的坯料仅以瓷石一种拉坯成型,由于瓷石中氧化硅含量相当高(7%以上),所产瓷器胎骨厚重,严重影响其美观程度。

南宋后期龙泉窑把杯

于是,匠师们采用瓷石和紫金土配成胎料,由于紫金土中含有较高的氧化铝和氧化铁,铝的含量增加,抗弯度大大加强,制成薄胎瓷器,就能在高温下不易变形,解决了笨重呆板的问题,使龙泉窑产品壁薄如纸,轻盈秀美。以崭新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

如果说,龙泉窑在胎坯的改革中,解决了粗、重、笨的缺点,在质量上完成了一次飞跃的话,那么在釉色的变革中,使它成为人见人爱的艺术品,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为打开国际市场,并为皇室提供贡品打开了方便之门。

南宋 龙泉窑粉青釉莲瓣碗

龙泉窑原先使用的是一种含钙量较高的石灰釉,它的特点是高温下粘度较小,易流动,因此这类釉一般显得比较薄而透明,光泽感强。

而石灰碱釉的特点是高温粘度大,不易流动,这样可使釉层施得更厚,使器物外观更为饱满。

为了获得最佳效果,匠师们还采取多次素烧、多次施釉的复杂工艺,使釉层变得更加丰厚,色泽更加沉稳。同时,匠师们还熟练地掌握了烧成温度和还原气氛,创造出青玉般的粉青釉和翡翠般的梅子青釉。

南宋龙泉窑蟠龙瓶

考古发掘证明,龙泉窑在烧制工艺上完成了胎坯、釉色、多次素烧、多次施釉以及熟练掌握烧成温度和还原气氛等复杂工艺后,其产品结构也作了重大调整。

一些以前不见的陈设、祭祀用器大批出炉,如鬲式炉、贯耳瓶、凤耳瓶、鱼耳瓶、八卦炉;文具用品中的笔筒、笔洗、笔架、水盂等,式样新颖,品类繁多,作为冥器的多管瓶、盘口瓶等此时已不见,为堆塑龙瓶、虎瓶所代替。

此时的龙泉窑因釉色优美造型别致,多数光素无纹。有刻划花的器物其装饰手法亦与北宋时期有明显不同。

南宋龙泉窑青瓷琮式瓶

此时盛行单面刻划花,以刻为主。纹饰多样,有莲花、莲瓣、荷叶、蕉叶、如意等;动物有凤凰、飞雁、游鱼等。

纵观南宋龙泉窑青瓷,每一件器物都设计精妙,匠心独运,造型端庄秀丽,釉色温润如玉。即使露胎,出筋,也刻意为之,做到一丝不苟,从不经意中见深意。

造型与装饰,露胎与釉色,互为关联,自然流畅,妙然天成,表现了一代匠师高超的艺术造诣。

南宋龙泉窑弦纹瓶

值得一提的是,龙泉大窑、溪口曾生产过黑胎厚釉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两种精美瓷器,尤其黑胎厚釉青瓷无论器型、釉色、胎骨都与郊坛下官窑瓷器非常相像。

因此,藏界与理论界有人误认为是郊坛下官窑器,有人则冠以"龙泉官窑".笔者认为,这批所谓的"龙官",其实是龙泉窑的仿官产品,它或许为满足郊坛下官窑之不足,而上供朝廷;或许是朝廷大臣得不到官窑器而在龙泉仿烧。

尽管这批仿官产品,由于在不同地点、不同胎釉、化学成分仍有差别外,其精美程度不亚于官窑器,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南宋龙泉窑堆塑蟠龙莲瓣纹盖罐

同时,白胎厚釉青瓷在烧造工艺上,不但采用了南宋官窑烧造技术,而且还有所创新。

如在胎料中加入少量的紫金土,使胎色白中带灰;圈足底部或佛像的脸、手等露胎处,呈红色。釉色光洁滋润,多数不开片。这些都是南宋龙泉窑的特征。

南宋的龙泉瓷有早期和中晚期的区别,在鉴定时要加以注意。

明官窑瓷的六大特征


明代先后有16个皇帝在位执政,共经历276年。到目前为止,除洪武、建文、洪熙、正统、景泰、天顺、泰昌未发现写有皇帝年号款的官窑瓷器外,其他各期均有遗存实物为证。明代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中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江西景德镇的瓷器烧造技术,在宋元的基础上,又有很大的提高。“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明代景德镇瓷业无论官窑、民窑都极兴旺。当时朝廷在景德镇设“御厂”,专烧供宫廷使用的瓷器。在生产御用瓷的过程中,造就了一批制作仿古瓷的名家。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明嘉靖、隆庆间,以仿宣德、成化瓷器而成名的崔国懋,号称崔公窑,为当时民窑之冠。又有周丹泉“尤精仿古瓷,每一名品出,四方竞重购之”。万历时昊十九,仿制白釉脱胎瓷,所制“流霞盏”、“卵幕杯”最为著名。宋元时期,瓷器以单色釉为主,到了明代,五彩、斗彩逐渐流行起来。明代各个时期的瓷器,其品种之间,既有称为“大明器”的相同风格,又有各个时期不同的特征。

1、釉面

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青花品种除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少数器物釉面洁白外,其余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这种白中闪青的釉面,贯穿于整个明代的始末。除“亮白釉”这种特点以外,釉面大多匀净,少有桔皮纹现象(宣德另论)。器口及足边微有重釉痕迹,又因釉质凝肥,偶见缩釉裂斑。

2、造型

一般都显得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3、胎体

琢器都较厚重,圆器的胎体也较清代的厚重。永乐、宣德器里规矩,俗称“净里”;其他时期的盘碗类,内壁欠平整,有凹凸不平感。琢器的腹部有多至两层的衔接痕迹。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显;正德以后,嘉靖、隆庆、万历及明末各朝,胎体接痕特别显露,民窑器物尤甚。明代所有瓷器露胎处(底足,器口等)多有火石红痕迹,俗称"黄衣",其胎质虽不及清代康熙时细腻、坚硬,但还是具备坚致缜密的特征。

4、纹饰

深受当时的画风影响,多为写意。既无工笔画之板滞,又无图案画之拘谨。画面豪放而潇洒,笔意酣畅而纯熟,构图疏简而高古。所画龙纹状多凶猛,晚期龙纹有苍老之态。前期所绘凤纹与元代一样,颈部无发毛。因明代崇尚火德,故在龙、狮及兽身上多带有火焰纹。并且,带宗教色彩的纹饰较为流行。嘉靖以后所画儿童形象,头部很大,额角及后脑凸出。

5、款识

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书款。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物上书写本朝年号款、干支款、图记款、吉祥款等。款字多以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宋书等。除永乐、宣德、弘治、万历朝有篆书款以外,其余多为楷书款。一般格式为“大明XX年制”;成化、正德时亦有少数写“造"字款识;隆庆官窑多写“大明隆庆年造”。民窑款识,多随意书写,草率不而规则。

6、器足

大件器物多为砂底。有名的永乐、宣德大盘,均为质地圆腻,光滑温润的白砂底。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了末期更为严重。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高足等。

明初景德镇“空白点”瓷第一期


明初景德镇窑“空白点”瓷

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世界古瓷学界,关于中国古瓷研究的主流,有两种趋势:(1)西方国家对景德镇窑元,明初(特别是永乐、宣德)釉里红、青花官窑瓷的研究;(2)东邻日本对元、明景德镇窑(官窑、民窑)青花及初步对明代早期后阶段“空白点“瓷的探索。”空白点“系指宣德以后成化以前这一历史阶段,即正统、景泰、天顺三个王朝(公元1436~1464年29年间)。

几百年公认的“空白点”瓷器,既不见官窑落款,又不见民窑款式。这就无怪乎人们对它生疏了!

建国后,田野考古工作中,15世纪30年代至六十年代(1436~1464年)的明代墓葬,不是没有接触到,只是出土的陪葬瓷器素面无纹。1953年发掘的江苏省江宁县西善桥死于景泰七年的明司礼太监金英墓,只有一件白釉带盖瓷瓶;1974年发掘的江苏省溧水县乌山正统年明附马都尉宁瑛、咸宁公主(永乐帝女)夫妇合葬墓出土的随葬瓷器也仅有白釉瓷碗一对。要依靠白釉瓷找到分期与断代的因素是不容易的。

早在40年前,日本古瓷界已开始向“空白点”进行了试探,能够给这一历史阶段的某些青花瓷纳入明代早期的“民窑”范畴,并熟悉了对明代景德镇窑瓷的分期(早、中、后附晚明)。但是,日本正式对“空白点”进行研究,还是在70年代开始的。

1975年日本出版藤冈了一先生著《明の染付》陶磁大系煤中称这历史阶段的青花瓷为“景德镇窑黑暗时代の青花”,对它的按语是“暧昧模糊”。藤冈先生引用我国出土的新鲜资料,列举了几件正统青花瓷,也包括南京博物院的青花牡丹孔雀梅瓶。这就说明了日本在研究“空白点”中有了新的进展。

诚然,我们的条件是得天独厚的,超越外人,1963年冬至1964年春,南京后宰门明故宫玉带河出土的明景德镇瓷,从洪武到崇祯,汇集的数量之多,装饰纹样之丰富多彩,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还有1956年南京牛首山明正统七年兴建的弘觉寺塔“龙宫”出土的青花瓷盖罐五只,周身瓜楞,圈足、盖沿菱花边,装饰花纹,缠枝牡丹的两只“光子”内画杂宝三只。又一起是1958年江西省新建县朱元璋三世孙朱盘烒墓出土的五只青花瓷罐(据原文引《朱氏八支宗谱》记载,朱盘烒死于正统二年春正月),主题纹饰同属缠枝花,实为罕见的珍贵文物。

实践证明,这个时期的官窑,客货都不落款(帝王年号款)。是故既不见于文献著录,又何怪乎莫辨真伪。过去,国内外收藏家乃至博物馆、院,对其质量较次的误认为永、宣客货,细致精美的错认为失款成窑;时代鉴定偏高偏低,产生差误,背离真实;至于行商估客,向有成化精,正德粗之说,误人误已,以讹传讹。凡此种种,影响深广,迄今仍未清除。以致原来已经隐晦不彰,淹没无闻系五百余年之久(未见明、清两代任何有关记载流传)的名瓷,又平白遭受到长期的诬网,实属遗憾。

澄清上述混乱,反璞归真,阐明与展示它的本相,给予公正评价及应有地位,希望能够引起普遍重视和得到妥善保存。

根据现在仅有确切可靠的出土资料,对“空白点”进行了研究,给他们作出了分期和断代,也摸索到它们继承与影响的内在联系,为明景德镇窑陶瓷的研究增补了新内涵,也算我对当时景德镇窑流汗出力的陶瓷匠师们“显潜德之幽光”吧!终究由于受到作者本人专业素养之不够和出土遗存数与质等多方面的局限,以致蹉跎岁月,荏苒至今,浮光掠影,仑猝成篇。不过姑妄言之,亦所以抛砖引玉,聊供参考云尔。至于全面解决问题之日,尚有待于将来这三朝古窑址发掘之时。

本文和广大读者见面时,由衷地感激具有真知卓见的有关陶瓷专家和对研究工作关怀鼓励的有关领导以及大力支持我的有关工作人员与馆藏集蒐照片者。

“空白点”瓷器真面目

景德镇窑明初古窑址,虽然迄今尚未完全发现,但从现已出土的有关文物看来,能说其中没有“空白点”三朝景德镇窑瓷吗?

“空白点“的上下限介乎宣德与成化之间,那末第一期—正统,其艺术风格必然是受它的上一个王朝宣德的影响,同时第三期—天顺,除继承正统和景泰的传统外,也必然孕育着下一个王朝成化瓷的成长因素,这是很自然的。换句话说,在”空白点“第一期的瓷器身上必然展示宣德瓷的某些特征,第三期也同样地预肇成化瓷的开端,而那些既然显现第一期的特征又夹杂着第三期萌芽因素并独立展示本时期特殊创造性,显然属于第二期—景泰王朝。本着事物发展规律及尊重它们相互间内在联系的客观现实,就是弄清楚”空白点“瓷本相的哲学理论根源。

根据这个道理,特地挑选了已经作好分期(早期),但不属洪武、永乐、宣德的所有画松竹梅纹的青花碗而伴之以相似装饰纹样的宣德、成化瓷,按时代先后序列为: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从釉质、釉色、足型、装饰花纹观察,分析、归纳,得出关于这三朝断代因素的“酵母菌种”。从而对“空白点”瓷有了正确的认识。

第一期— 正统王朝

一、 釉质与釉色

1. 器身:釉质细平腴润,无片纹,稀薄的则属个别。在手镜放大下仍见极细橘皮纹。釉泛水青色,腻白釉为数极稀,其中如刀切凝脂的一种,表、里、底三面一致,有的或加酱色釉口。论它的官窑产品瓷质之精、釉色之美,超越任何瓷窑产品,宛如白料砗磲,更无论霜和雪了!但是几百年来,人们徒然对成化瓷之赞赏,而忽略了“空白点”第一期的“腻白”釉瓷,未免遗憾。

2. 底釉:盘—①极淡卵青,釉汁凝聚、流淌印痕,仍见极细橘皮纹。②白釉微含青味,见第二层复釉流淌晕漫的周界痕迹,并有针鼻眼大小缩釉细点,釉表也有显著橘皮纹。③刷“僵白釉“作地,其上有二次罩釉时之淡月白色淋离斑驳浓釉垂流印痕,釉表密布针鼻眼大小缩釉细点。④白釉稍僵,略带青味,见显著细橘皮纹及第二次复釉刷抹印痕,其上也密布针鼻眼大小缩釉细点。⑤苹果青釉,开细白片纹,釉质腴润,釉表见不明显细橘皮纹。

碗—一般白釉略含青味的最多,见针鼻眼大小缩釉细点;极淡卵青底釉居次;腻白如刀切凝脂;底面见“僵白釉“刷抹印痕,其上有淡卵青复釉淋漓斑驳痕迹,并有针鼻眼大小缩釉细点;个别底面见辐射线状挖足”跳刀“痕迹。

第一期末年向第二期过渡的,底面光润,圈足与器胫交接处范围内凝釉莹莹,泛淡豆青色。

二、 造型

1. 盘—其特点是圈足外壁作不同角度的向心倾斜。圈足与底面垂直的为数极少。盘之属拱口的亦复很少,花形口和折沿的则较常见。足深甚浅,依然保留元及明初遗制。盘类造型有下列几种:

① 拱口、弧壁、深腹、圈足、釉底,“足高“>“足深”。

② 侈口、弧腹、圈足外壁向心倾斜,“足深”极浅。

③ 敞口折沿弧腹、圈足外壁向心倾斜,足深极浅,釉底。

④ 撇口、弧腹、圈足、釉底或沿微折,盘里周壁模印菊瓣纹暗花,圈足外壁向心倾斜、釉底。

⑤ 卷口、弧壁、浅腹、丰胫、圈足外壁向心倾斜。

⑥ 花形口:菱花口、折沿、鼓腹、或腹深较浅或盘里周壁模印菊花瓣纹,圈足外壁向心倾斜、釉底;葵瓣型敞口、盘胫方折、圈足外壁向心倾斜、浅底。

2. 碗—有下列几种形式:

① 圆唇、直口、弧腹、矮足、深底(特大碗)。

② 撇口、弧腹、矮足、深底(特大碗)。

③ 撇口、弧腹、丰胫、圈足、圈足边墙较厚。

④ 撇口、弧腹、圈足、圈足丰上敛下。

⑤ 撇口、弧腹、丰胫(甜食小碗P544)或削胫,小圈足、圈足中腰以下外侈。

⑥ 撇口、弧腹、丰胫、圈足较矮、中碗或大碗。

⑦ 侈口、弧腹、圆胫、圈足,足端露胎线平切(甜食碗)。

⑧ 侈口、弧腹、丰胫、圈足,下部微敛(大碗)。

⑨ 圆唇、口沿微折、弧腹、丰胫、圈足下部微敛。

3. 盆连(花盆托盘)—厚胎,菱花边折沿,圈足肥厚与底面垂直,“足深”甚浅,小于“足高”,足端露胎线平切后内,外沿加工修削。

三、 足型

第一期, 圈足边墙外直,内壁稍稍外侈,和底面组成之角略大于90°;弧壁丰胫矮圈足。足深等于足高,或小于足高,有少数大于足高。圈足直胫,自上而下,逐渐敛缩。

盘:①底较深:足深等于足高;圈足边墙与底面垂直;足端露胎线内外沿两面切削,外沿刀力较重。②底极浅:足深等于足高或小于足高;圈足内壁与底面垂直,或二者组成之角略小于90°;圈足外壁向心倾斜与器胫组成150°角;足端露胎线内外沿两面切削,一面(内或外)重刀。③底极浅,圈足下端稍敛,足深小于足高(约小1/3);圈足内壁与底面垂直;圈足外壁向心倾斜;足端露胎线内外沿两面切削,外沿刀力较重。

碗:①圈足边墙与底面垂直:足深等于足高或大于足高2倍至了倍;足端露胎线内外沿两面切削,或有加工修饰,仍见旋削印痕。②圈足下端略收,足深等于足高,或略大于足高;一般圈足较深,亦有圈足较矮。③圈足直径较小,下端微敛,足深略大于足高;圈足露胎线平切,或外沿加轻刀旋削。④圈足下部向外侈张,其内辟与底面组成之角稍稍大于90°,足深略大于足高;足端胎线平切,或内外边缘切削呈鲫鱼背形。

一期后阶段向二期转化:足深略大于足高,圈足微侈,其内壁自上而下近1/2处起,旋刀作离心方向斜削,向外侈张尤其明显。釉底面平。足端露胎线平切,外沿轻刀旋削,骨沿稍稍打磨。

四、 装饰

色料特点:青花发色,一般靛青色,色调深沉幽黯居多,在不同器物上或有浓淡。呈色剂以国产青料为主,偶见掺和苏泥渤青作品,为数极少。

装饰特点:主题花纹有正圆松针球(秉承宣德遗风,见图一,二);侧枝半放梅花及其蓓蕾;竹叶排列叶尖向上,左右纷披,像百合花植株模样;不见湖石和地皮景;内壁(自上而下)口沿“重十字菱形纹带”,碗里腹壁素面;外壁(自上而下)口沿多双线弦纹;碗心双重圈内画松竹梅团花(见图三),或中心双线圆圈,外围莲瓣八片,各写梵文一字。

布局繁密,盘碗均两面绘画。纹样多二方连续,。图案多于绘画,人物少见,缠枝牡丹和富有宗教艺术气氛的缠枝莲托八宝常用在盘碗表里,此外松竹梅图并鱼藻纹(如以鳜鱼一尾为中心,四围五丛弧形水草,狮子盘球(线条简练,神态如生;布局讲求均衡而失之疏淡),异兽、荷花也常见。

人物画见于这一时代的末期,绘画仙山胜境南极老人图已含有二期特征(见下期插页),像高耸云端的双峰及参考苏州博物馆与主题纹饰近似的青花大盘之所得,沿该盘内壁缠枝莲叶形已预肇二期因素的萌芽。另三件婴戏图的想是比它微早的作品;儿童面目姣好,惹人喜爱,迥异二期。缠枝莲甚广(见图五),缠枝牡丹次之。缠枝莲上有的托八宝,其法轮光焰整体上尖下圆,组成封闭图形,不同于第二期的芒穗状。缠枝莲和缠枝牡叶型相似。叶型有:蝌蚪形、豆荚形、桃实形、曲线纹。至于缠枝牡丹而夹以凤凰,显得内容丰富,比宣德时代的云凤装饰,更富有生活气息了。

异兽如犀牛望月,惟本期所独有。形象有回首仰望和仰首前瞻两种,作盘心装饰,二者四围皆用道家杂宝作补白纹样(见图六)。

香草龙纹饰用于瓷碗外壁或盘心或口吐莲花。香草龙肢体劲健,花纹一直延续到十六世纪二十年代。

花卉题材,完全图案化,如荷花:正面荷叶一片横陈,荷 叶后蓼兰一株,双穗高高下垂,又盛开莲花两机,左右并列,组成对称荷花图案。

此外有二方连续缠枝灵芝,用在盘碗里壁,不作主题。还有“如意轮方旋杵”图象,虽然盛行于第二期的佛教艺术图案,但在本期渐露头角。此图像仅用于碗心。另有一种飞龙出水图装饰盘心,象征当时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边饰:有蓆纹,常用在折沿盘的口沿正面;还有承袭宣德青花的綯纹;用在口沿外或环绕盘碗心,(见图十);还有连续人字纹环绕盘心(见图十一),为本期所独有,不见于明王朝其它时代。它和这期缠枝莲叶型一样,列为断代因素之一。卷草纹暨颠倒错列的品字心三角形饰纹带,也见于碗盏口外;梵字“真言”,也作为边饰,和重十字菱形纹带一样用在盘、碗口沿里壁。

莲瓣及其变体:瓷器的胫部多数使用莲瓣或其变体作装饰。本期莲瓣轮廓线里再加一瓣心,并微涂钴兰,每两片莲瓣之间吐露它内层花瓣的尖头,整体意味着一朵盛开的干叶莲花。单层莲瓣未见。

变体莲瓣“以钉螺形作内涵的最是普遍。从钉螺形内涵物演变的也有不少(见图十二、十三、十四)。其次还有桃形及其变体(见图十五、十六、十七、十八)。

有时代特征堪作断代因素用的呈“螺蛳靥“形的(见图十九),有繁简构图之分,常用在盖的顶面钮座部分和器胫位置。

少数盘件圈足外壁有莲花瓣小花朵朵(见附图二十)。

一期向后阶段(向二期)转化,装饰有所变化:松针球成椭圆状(见图七);梅枝小花朵间夹杂三两朵显然不相称的盛开大梅花(见图八、九);实线一笔画竹竿,自然生态竹叶;内壁多数无纹样,少数缠枝灵芝,或鸡爪状叶缠枝牡丹点出地皮景。

明代龙泉官窑龙纹碗


至元二年(1336)元廷下令“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元史·舆服》)自此,特定龙纹成为元明清帝王的专用纹饰,龙纹器被奉为最高等级的御用品。

2005年,笔者在发现并认定大窑枫洞岩窑址为明初龙泉官窑遗址的过程中,双角五爪龙纹盘残片即是一条线索和依据。后来大窑枫洞岩窑址经文物部门正式挖掘后也出土了少量龙纹残片,除了龙纹盘外,还有龙纹高足杯。在数以吨计的官器残片中,龙纹残片却是屈指可数,其特殊珍贵不言而喻。时至今日,笔者又接触到一件大明龙泉官窑龙纹碗,特对相关问题作一些思考和总结。

该龙纹碗(图1)直径为18厘米,敞口圆唇,弧腹,圈足,外底环形一圈涩胎垫烧,内壁光素,碗心饰印花龙纹,外壁刻饰双龙,龙呈行龙姿,首尾相逐,环绕器壁,隙地点缀云纹。通体施青釉,釉汁肥腴滋润。此碗造型规整,釉色翠润,纹饰布局严谨,刻工深邃灵动,其胎釉工艺特征均为明初龙泉官器之典型。

类似龙纹碗还见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的龙纹碗(图2),不同之处是台北故宫所藏的明初官窑龙纹碗外壁光素,内壁刻双龙,内底还饰有十字宝杵纹。与本品龙纹碗装饰风格高度相似的还有龙纹匜式盂、龙纹高足杯。龙纹匜式盂见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图3),龙纹高足杯除枫洞岩窑址所出外,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也有珍藏(图4)。此两种均内外刻花,外壁刻饰行龙。

此外,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有一件“明龙泉窑海水龙纹梅瓶(图5)”,亦作环壁的行龙式样,该梅瓶式样不见于大窑枫洞岩窑址所出的官窑梅瓶,尺寸亦较小,高度只有21.6厘米,整个造型风格与同时期的景德镇官窑梅瓶相一致。高足杯、匜式盂和梅瓶无疑为酒器,龙纹碗亦有可能用作酒盏。

龙纹式样差别稍大的是龙纹盘。龙纹盘造型有折沿口和敞口两种,前者罕见,可资参照的器物如伦敦苏富比2009年春节拍卖会0063号拍品(直径40.5厘米,图6)。敞口盘(图7)传世数量稍多,直径有30多厘米、40多厘米等不同规格,北京故宫博物院、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等均有珍藏,国际大拍上亦有数例。两类盘造型虽不同,纹样布局大致相同,均为内壁刻缠枝莲,内底刻龙纹,龙呈倒挂回升姿势,隙地缀饰云纹,龙的形象气质稍有差异,折沿盘龙纹面目较温和,而敞口盘龙纹多呈凶猛凌厉之态。从处州青瓷博物馆征集到的盘类瓷片来看,折沿盘数量(不包括菱口折沿)也是远少于敞口盘,两类纹饰风格存在一定差异,折沿盘或为洪武或永乐早期之物,烧制时间上很可能早于敞口盘。另,2005年处州青瓷博物馆在整理征集到的明初龙泉官窑瓷片过程中,还曾发现一批“次官窑”残片,五爪龙纹盘数量较多且集中。说其“次”,主要表现为与“正品”相比,胎壁相对较薄,尺寸相对较小,外底涩圈的处理也较随意,刻功相对草率,釉不佳多泛黄泛灰,有喑哑之色,但其造型纹样和龙纹的处理手法和“正品”龙纹盘无异,所以笔者认为此类“次品”或系主要针对龙纹盘的试烧品,龙纹器在制作要求上或高于一般的官窑器。

比对各例明初龙泉官窑龙纹器可发现,不同器型种类,器物上的龙纹式样虽存小异,却有大同,大部分应制作于同一时代。而其具体烧制时间,笔者认为以永乐朝为主,首先,根据《大明会典》、《明实录》等文献的记载,明初龙泉官窑的始烧时间至迟在洪武二十六年,停烧时间最早在成化元年,永乐一朝无疑为鼎盛期。而更关键的还是与同时期景德镇官窑龙纹器的比较。

明初景德镇官窑龙纹器,自洪武朝即有烧造,但洪武年间的龙纹器传世较少,最有代表性的是1964年南京明故宫玉带河疏浚工程中出土的白釉红彩龙纹盘残片(图8)。至永乐朝,龙纹器大量涌现,青花器、釉里红器,碗、盘、高足杯、梅瓶、盖罐等均有龙纹的出现,龙纹式样也较丰富,以行龙最为常见。就龙纹特征而言,洪武龙纹基本承自元代,头小,颈细,身细长,周身披鳞片,衬火焰纹,头部和肘部的毛发要比元代少,永乐龙纹总体上形体壮硕,趾爪有力,毛发浓密,形象凶猛威武,颈腹部有横条纹区别于覆盖鳞甲的背部,张口伸舌者上颚比下颚长而突起,头发上竖,有怒发冲冠之势。

明代景德镇官窑烧制时间长,序列完整,各朝龙纹器特征之异同可考诸于大量实物。通过比对发现,上述几种龙泉窑龙纹器之龙纹与景德镇永乐官器龙纹最为接近,如行龙躯体和四肢的姿势角度大体一致,龙身颈腹部也装饰横条纹,这类横条纹基本未见于元代及洪武龙纹。火焰纹、飘带云也能找出极相似的例子。龙泉器的龙纹头发也呈上竖状,但发较稀疏,向额前倾斜,龙鼻的两侧有对称的长曲须,上颚长,下颚饰疏须,其格局是一致的。不过明初龙泉官窑的烧制时间偏短,综合诸多龙纹器来看,龙纹特征并无大的分歧或变化,其龙纹式样相对单一,如口部均作微闭状,没有景德镇那种张口伸舌的龙,毛发样式上,只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龙纹碗内壁上的龙纹和伦敦苏富比2009春拍折沿盘龙纹较为特殊。而两者最明显的区别莫过于龙爪的处理,景德镇官器龙纹除五爪之外,还见有三爪、四爪者,趾爪排列多呈风车状,明龙泉官窑龙纹器目前所见者均为五爪,趾爪刻划如鹰爪,有锋利刚劲之感,较景德镇龙爪更为雄健有力。

上述龙纹器种类,除大盘、高足杯之外,均未见于大窑枫洞岩窑址,所以,明初龙泉官窑的规模应不止枫洞岩一处窑址,肯定还存在其他的烧造工场,而明代龙泉官窑龙纹器或还存在更多的品种。参照同时期的景德镇官窑来看,龙泉官窑与之一致在永乐朝出现诸多龙纹器,此或与朱棣有意彰显皇权,展示开国之蓬勃豪阔气象有关,而此时的龙纹形象自然也是一派威武神气,昂然向上的神态。

宋代官窑瓷器的特征


宋代官窑瓷器的特征有这么几个:

胎:北宋官窑胎色紫褐、釉色浅,南宋官窑胎色呈灰黑色、深灰色、紫褐色,均色深,故称“黑胎”,胎质一般较薄,胎质细密。

釉:北宋官窑胎色有月白、粉青、大绿、油灰等色。在当时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后世则以粉青为上,月白次之,油灰最下。修内司窑之器因先有汴京官窑所鉴,故出品更佳。釉水下流故口上釉稀薄,而且微露紫色,称其器为紫口铁足,并以此为贵。汴京官窑与修内司窑均有窑变。釉色晶莹,釉面有开片纹,釉斑则以鳝鱼血为上,墨纹次之,光彩辉耀,尤觉奇异。

南宋前期釉较薄、滋润、呈乳浊状,有玉质感,釉色以粉青为主,间有灰青、青黄、蜜蜡等色,通体满釉,史称薄胎薄釉青瓷。南宋后期,釉色与前期相同,而釉层加厚(多次上釉)有的器物釉的厚度超过胎,有垂流釉现象,多用垫并烧造,足端无釉呈深灰或灰褐色,为薄胎厚釉青瓷。

造型:有纸锤瓶、贯耳瓶、瓜棱瓶、筒子渣斗、花盆、香炉、盘、碗、洗子等。

“龙泉官窑”之谜揭晓:确实曾为明代官窑


龙泉窑究竟是不是官窑?龙泉窑进入明朝后是否已经走向衰落?这两个“世纪悬案”终于有了答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徐苹芳先生昨天十分激动地说:明代龙泉窑为中央政府烧制瓷器的地方终于被找到,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

一百年来,专家学者围绕着龙泉窑到底有没有设立过官窑,如果有又是在什么时期设立等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索。近四个月来,人们把“龙泉官窑”之谜的答案寄托在大窑龙泉窑遗址的考古发掘上。经过4个月的野外工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窑龙泉窑遗址的枫洞岩窑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突破。经过专家论证,确认这个窑址是明代宫廷用瓷的产地。这次发现颠覆了此前“龙泉窑至明代已衰落”的说法。专家认为,这一发现在学术上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大窑龙泉窑遗址在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均属于具有重大价值的古文化遗址,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窑遗址范围内有126处窑址,年代从五代始烧至清代结束,贯穿各时代的全过程,2005年列入国家100处重点大遗址。

2006年9月6日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龙泉市博物馆联合组建了由13人组成的考古队,对大窑龙泉窑遗址的枫洞岩窑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

本次发掘的枫洞岩窑址,其烧成年代为元、明时期,出土了以吨计算的大量瓷器。发掘共揭露房子6处,是窑炉北侧的房子,其考究的建筑设施和精心选择的地理位置,都显示出窑场主人的富有和气派。出土遗物中较多的为明代龙泉青瓷,一批制作工整、纹样精细、釉色滋润、器形庞大的瓷器,其精美程度是以往龙泉窑瓷器中少见的,特别是有些器形明显不是一般的日用器,而且在现存于世的类似实物中,主要见于两岸故宫和土耳其的托普卡比宫等高规格收藏机构,说明其产品的性质非同一般。

这次野外考古发掘将于下月中旬结束。2007年3月开始对发掘出土的遗物标本进行整理。

元代龙泉青瓷有什么特征?


元代龙泉青瓷有什么特征?龙泉窑因主产地在浙江龙泉市而得名。始烧于北宋之前,烧造历史较长,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烧造年代最长的窑口之一,占有重要的地位。龙泉器物胎质坚硬灰白,釉层薄而透明,以“青翠欲滴,温润如玉”而著称。石灰碱釉的运用和多次上釉技术的掌握,烧制出亮青、粉青釉等佳器,尤其是梅子青器享誉海内外。进入到元朝,龙泉青瓷精湛的烧造技术不仅经久不衰,而且产量巨大,窑址遍布浙江省瓯江两岸,如大窑、溪口、大白岸、小白岸、梧桐口、笔架山等。以其精湛技艺和精美的釉色为基础,龙泉窑产量比宋代扩大了好几倍。1975年,在韩国西南部的新安海底发现一艘元代沉船,打捞出l万多件瓷器,其中龙泉青瓷占了9000多件。1980年10月29日,高安元代窖藏出土239件瓷器,其中龙泉青瓷168件。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元代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龙泉窑系。

下面结合高安窖藏出土的部分龙泉窑器物,就元代龙泉瓷的烧制、类别、纹饰等的主要特征进行浅析。

窖藏龙泉青瓷的主要特征

元代龙泉窑的窑址已发现数百处之多,种类丰富,影响面大。南宋时期,有些窑口生产的精品佳作曾作为宫廷贡品。元代龙泉窑产品除部分继承宋代传统以外,在器型和装饰上又有创新,突出了时代特征。创新品种有高足杯、菱口盘、荷叶盖罐等。

在传统观念中,元代龙泉窑瓷器大多笨重粗劣,胎体不修边幅,装饰效果简单平俗,胎质也显粗糙,难觅温润如玉者,质量上与宋代相比差距甚远。但从高安元代窖藏出土的168件龙泉窑瓷器看,不乏精品力作。

在器物类型上,较之南宋之前器物更是略胜一筹。如洗类有双鱼洗、蔗段洗、宝杵洗、印花洗等,都属元代龙泉青瓷中佳器。布局合理匀称,装饰纹样线条优雅,其精湛的工艺与超凡的艺术效果密切结合,相得益彰,达到了和谐完美的境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有的属国内难得一见的珍品。

在装饰手法上,尤以刻、划、贴手法居多;装饰题材有花卉、莲花、宝杵、水波纹及堆贴龙、鱼等,技法娴熟,刻划洒脱、豪放,与器物的浑厚融为一体,给人以朴实、粗犷的美感。以大盘为例,盘沿平折,有的盘心堆贴有独龙戏珠,工艺惟妙惟肖,独具匠心,有王者风范。

在釉色上,釉面明澈温润,苍翠如玉,不仅出现了精美的粉青釉和亮青釉瓷器,还有极为罕见的梅子青釉佳器。

在造型上,出土的168件器物中,主要以盘、碗、洗、碟等为主。在器物成型修足过程中,根据不同类型分别采取了卧足、圈足、平足等工艺。足底无釉处均显现火红色护胎釉,胎体厚重,烧结坚致。这均是元代龙泉窑器物的主要特征。

高安元代窖藏龙泉器物之精美,实属罕见,为我们研究元代龙泉窑藏瓷提供了大量规范的实物依据,改变了我们对元代龙泉瓷原有的观点和看法。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明初龙泉官窑瓷特征(一)》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明初龙泉官窑瓷特征(一)》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官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