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古董 > 导航 >

专家解析古董收藏潜在风险

专家解析古董收藏潜在风险

古代瓷器古董 古代瓷器收藏 古代著名瓷器古董

2020-07-03

古代瓷器古董。

周末如果你去古玩市场,那熙熙攘攘的人流会让你暗暗吃惊:不分男女老幼,无论蓝领白领或金领,都对收藏表现出了莫大的兴趣。近年来,民间收藏市场确实是一再加温,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其中,越来越多的资金争相涌入。这种趋势在一些统计数据中得到了直观的体现:据欧洲美术基金会的统计,2010年我国艺术原创作品和古董艺术品的交易总额为989亿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3%,首次超越英国上升至全球第二位,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法国一家机构发布的2010年全球艺术品市场趋势报告显示,2010年按照全球各国艺术品拍卖收益的统计数据,中国排名全球第一。收藏市场的发展大趋势很好,这是事实,但是对于普通收藏爱好者或正准备“试水”收藏市场的老百姓来说,“收藏市场水深”也是必须加以清醒认识的事实大量赝品充斥市场,各种风险隐藏其中。如果花大价钱买回一堆“破烂儿”,那损失可就大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冷静看待收藏热呢?请看本报记者的调查采访。

●近一时期,股票证券市场形势持续低迷,房地产市场也处于调控期内,于是更多手有余钱的人把投资目光转向了收藏领域,从而助推收藏市场进一步走热。

●“收藏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提醒有意加入收藏大军的人必须认真考虑这句话。“打眼”也就是看走眼被人蒙骗的事在收藏市场经常发生,行家认为:十贪九打眼,防止打眼,戒贪为首要一招。

“粮油一分利,百货十分利,珠宝百分利,古玩千分利”

现在进收藏市场,从啥起步最好?对于这个问题,可能每位专家给出的意见都会有所不同,这就如同问“孩子长大了干什么好”,很难回答清楚,更没有标准答案。

但藏家们公认无异议的是,目前如果能淘到真正的好东西,那么所带来的收益确实非常可观。

沈阳市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李晓旭还兼任协会的会员藏品交流中心主任,他平日都会坐在藏品交流中心,与会员们一起品鉴藏品。那里总是坐着一屋子的人。

李晓旭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开始搞收藏,尤其偏爱瓷器。他说:“那时瓷器还不像现在这么贵,但工薪收入者要想买到自己喜欢的好瓷器,也真得口挪肚攒才行。 ”

对于这项爱好,家人刚开始时并不支持,但是近几年随着自家藏品的增多,已不需要再多投入钱财,靠自己的藏品流转就可运行,“老伴看不用往外花钱了,还往家里拿东西,也就不再干预。 ”李晓旭笑着说。

谈到经济收益,李晓旭说:“那是显而易见的。远的不说,就跟五六年前的行情比一下,民国以前的瓷器真品如果品相好,到现在价格上涨10倍都不止。 ”

在沈阳北市古玩城,有藏家专门回收人民币,第三套人民币中1角面值的新钞,收购价为10元,是其票面价值的100倍。

沈阳市古玩行业商会副会长夏立杰最近被评为当地的十大优秀收藏家,他的长项是字画收藏。谈到市场形势,夏立杰说:“从字画市场就能看出来,老百姓手里的钱确实比从前多了,大量资金进入了字画市场。 ”

他指着面前的清代菊花四条屏告诉记者,这是6年前在拍卖行竞买来的,当时只有他一个人举牌,花了1.5万元,现在行情大涨,刚有人给开出20万元的价码,但他不想卖。也就是6年的时间,这个四条屏的价格就涨了10多倍。

早有一种关于“盛世搞收藏”的说法:“粮油一分利,百货十分利,珠宝百分利,古玩千分利。 ”

从投资回报来看,这句话还真不算夸张:2010年,徐悲鸿的作品《巴人汲水图》以1.71亿元拍出,与当初藏家的收购价相比暴涨了100多万倍;再比如齐白石的作品,10多年前1平方尺不过四五万元,今年5月齐白石的一幅 《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竟然以4.255亿元的价格被人收藏,创造了中国近现代书画市场的新纪录。

1年前,中国民间收藏文化创新论坛公布了这样的数字:自2004年以来,中国艺术品收藏投资年回报率为26%,文物、古玩每年升值率为20%。

进入收藏行:真的要从兴趣喜好出发

在沈阳市收藏家协会会员藏品交流中心,陈列架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藏品,以瓷器居多,也有铜器和书画。

中心主任李晓旭分析说,入行搞收藏的无非有两个目的,一是个人爱好,一是投资增值。

他拉开了一个抽屉,里面满满当当都是陶瓷残片,然后说,纯粹出于爱好而搞收藏的人,对于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即使得到一块残片也会欣喜万分,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可能成长为真正的藏家。李晓旭说他身边有200多位这样的藏家。

另一部分人则是为当下收藏市场的热度所吸引,手里有余钱,又觉得放到股市、楼市里都不放心,就搞起了收藏投资。

李晓旭提醒说,即便认定收藏有较大投资潜力,但还是要真有这方面的兴趣才可考虑加入。收藏市场很宽广,瓷器、字画、竹雕、木雕、牙雕、古籍、邮票、钱币,还有民俗系列,当然也包括宝玉石,等等。每一种类又有很多分支,比如瓷器又分为高古瓷、明清瓷和现代瓷,书画则有古今和各种门派、风格之分。这里面的知识博大精深,要想玩得得心应手,必须肯下苦功夫学习。

如其所言,记者采访每一位藏家时,几乎都能看到在他们身边有许多专业书及各种材料,讲到某处要点,总要从典籍里翻出证明。可见,如果没有兴趣支持,是根本达不到这样专业程度的。

比如瓷器,李晓旭说:“据我看,当下的瓷器收藏是95%外行人在玩95%的赝品。收益很高是不错,可一旦买了赝品,损失有时是100%。”他举例解释说,如果有人说他在地摊上买到了宋代官窑的瓷器,那一定不能信,因为即使从全球私人收藏范围来看,此类藏品都是屈指可数的,你要说买到了一件真品,那其实比中彩票还要难。

沈阳市古玩行业商会副会长夏立杰最近兴办了字画装裱业务,他说:“学习字画鉴赏看书学习是一方面,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实际品鉴,通过更多的对比研究才会提高水平,做字画装裱也可以积累品鉴能力。 ”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张祥去年初才在古玩市场“露面”,但一出手就引起了藏界的关注,他拿出来的是和田古玉。为啥他能“一鸣惊人”呢,原因在于此前的雄厚积累,他家往上数5代就开始藏玉。

北市古玩城的玉器档口里,有回头教子玉龙钩,有瓦棱纹鱼玉雕件,有宋代风格的执莲童子玉雕,还有凤在上龙在下的青玉雕等。因为家庭文化熏陶和个人爱好的原因,张祥几乎熟知每一件玉藏品所蕴含的历史故事,讲解起来头头是道,“玉石界有句行话,"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玉器尤其是和田老玉,在过去只有宫廷和官宦人家才能拥有,只是到了近现代才进入到普通百姓家。 ”

“喜欢点什么? ”你到古玩城逛,卖家常常会这样问你,听起来好像是随便一问,但是通过答话,你的鉴赏水平立刻会被行家掂量出个八九分来。

专家忠告:“不懂的东西最好别碰”

今年33岁的马红君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现在从事服装设计工作。他有一个特殊的朋友圈子,其中很多人都对玉器很有研究。马红君说他一有闲暇就要到各处古玩城逛逛,总感觉时间过得太快,还没逛几家半天就过去了。

做为一名爱好者,如今小马对各种玉雕器物已经积攒了一些知识和鉴赏能力,但是当记者问起他有何心得时,他却不好意思地说:“也是交了不少学费的。 ”

入行要交学费,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也成了收藏的“题中应有之义”,就是那些已经很有成就的收藏大家,一般也都有过交学费的经历。但也惟其如此,才会真正激发藏友学习研究的兴趣。

沈阳鲁园古玩城的一位卖家李文广搞收藏已经有30多年了,据他介绍,当初是起步于八一公园花鸟市场的,直到今天,到地摊“淘宝”的热情依然不减。

说到交学费,李文广说,自己从事收藏这么多年了,可没少经历过,记得最惨痛的一次,是花8000元买了一件藏品,买回去却发现是赝品,在手里压了好多年,后来才以800元转手,损失很大。

如何防赝品?他的体会是没啥别的办法,只能是下功夫提高自己的知识和眼力,“你不懂的东西最好轻易别碰。 ”

在沈阳收藏界有了名气后,夏立杰常常被人请去“鉴宝”,但一段时间之后,他就回绝这类邀请了。夏立杰说,自己见的赝品实在是太多了,可请他去鉴别的人又都不愿听到真话,这样自己左右为难,只好不再去了。

夏立杰说,他认为在收藏种类中,字画收藏的收益很高,但遭遇赝品的风险也更大,“花好几万元兴冲冲买回来的居然是赝品,其实就是一张废纸,那种失落感很难承受,有这钱还真不如进股市去试试运气。 ”

即便字画是真迹,也会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夏立杰认为当前古画卖不过今画就是不太正常的现象,这也反映出市场明显的炒作因素。这就要求书画收藏者不仅要有辨别真伪的能力,还得对市场走势有很好的了解和预判。

收藏品的炒作也有很多教训: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日本陷入了高股价、高房产的泡沫经济时代,资金大量涌向凡·高、莫奈、雷诺阿等西方一流艺术大师的作品收藏领域。1987年至1990年,国际拍卖会上40%的西方印象派作品均落入了日本买家手中。这4年间,日本从西方进口的艺术品总价竟然达到了138亿美元。

但是在90年代后,经济泡沫破灭,那些高价艺术品或成为银行的抵押品,或滞留在私人藏家之手卖不出去,而成为了有价无市的“鸡肋”。据估计,当年以50亿美元购入、现仍保存于日本各银行中的画作,如今即使能够卖出也只能收回14亿美元,而且这还是个比较乐观的估计。

而对于我国当下的收藏热,有关部门也多次提出泡沫警示。业内人士也从专业角度给出了提示,民间收藏防范风险的最好办法只能是提高鉴别眼力,收藏真品和精品,不盲目跟风炒作热点。

民俗收藏稀缺就是宝

旱烟袋、旗袍、民国瓷砖、荷包,只有几平方米的空间内,摆满了上一个时代的老物件沈阳鲁园古玩城一家档口的卖品很有地方民俗特色。

卖家李文广笑着说:“我搞的是有点杂。 ”他拿起一块民国瓷砖说,高峰期自己藏了1万多块这样的瓷砖,在这方面可能是品种最全的藏家了,很多民俗研究者著书都到他这里找资料和素材。

收藏民国瓷砖成了他的长项,寻找和收藏的主要目标是山水系列,红猴、大象图案等稀缺品种。每次搞到新藏品,他都要进行分类,哪些可以转卖,哪些自己要永久收藏。

不久前,他还向一家民俗博物馆转让了140件棉布旗袍,而手中的一件民国时期孩子满月服饰却无论如何也没给这家博物馆,李文广说它是难得一见的精品。

李文广说:“收藏品是一个时代的记录,民俗用品收藏,收藏的不仅是历史,而且还有地方人文风俗。 ”

他拿起手边的一件丝质旗袍说:“相对其他物品,服装的保存难度更大一些,在民间无论怎样精心保管,也难免腐蚀和虫蛀,所以年头越久,留存下来的必然越来越少,而稀缺就是宝。 ”

我省珠宝消费今年超千亿元

大部将转化为个人藏品

来自辽宁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省包括黄金、钻石、翡翠等珠宝首饰销售额度预计超过千亿元,总体水平居于全国前列。

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名誉会长刘永春指出,辽宁作为珠宝玉石生产大省,已经发现有丹东黄金、抚顺煤精石、阜新玛瑙、宽甸紫水晶、瓦房店金刚石等珠宝玉石资源,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珠宝投资消费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保障。

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办公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张文禹认为,无论从资源的稀缺性和长期增长性,还是从收藏变现渠道的方便程度看,目前我省珠宝玉石仍然拥有最广泛的收藏受众面。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古董瓷器收藏


有人说,粮油一分利,珠宝百分利,古玩千分利。一件清雍正的青花缠枝莲纹大碗曾在1997年的广州艺术品(公物)拍卖公司春季拍卖会上以1.5万元“屈就”,当时无人回应。但是在今年元月该公司的迎春拍卖会上,它却拍出了38万元的高价。

业内人士说:广州是瓷器收藏的“宝地”,只要留些心眼,说不定您也能淘出千分利。

“淘瓷”“钱途”无限

一位瓷器爱好者告诉笔者,前不久他在韶关淘到一件清末的外销瓷器,只花了100元,没想到在古玩市场上被人用10倍多的价钱买走了。

国家文物鉴定会委员、文物鉴定专家曾土金说:“一方面,瓷器和其他古董一样都属于动产,变现快。另一方面,它的升值空间可能大得让人难以预料。所以,作为投资是很好的。”

瓷器收藏的层次很多,内容很广。除了明清官窑瓷器外,民窑中的精品瓷和本地的广彩也非常具有收藏和投资价值。

瓷器投资要有三股力

收藏同样具有风险,投资不当也可能血本无归。瓷器的收藏投资要有三股力:这就是眼力、实力和魄力。

曾土金说,瓷器的魅力要先能把自己“迷”倒,才能拿着它去吸引其他买家。而实力是指一定的资金投入,魄力是投资的勇气。

收藏贴士:如何选购瓷器?

瓷器投资除了可以在有良好信誉的正规文物商店购买以外,通过拍卖公司参与竞买也是不错的选择。虽然国内的所有拍卖公司基本上都不保真,但他们的专业鉴定人员都会尽量保持拍品的可靠性。一般来说,一场拍卖会所展示的艺术品中,有八成左右的艺术品可靠就已经很不错了。

那么,如何参与选购竞买呢?瓷库中国专家建议:首先就要仔细看样,定好心理价位。看样是竞买活动顺利进行的第一个步骤,顾客应对物品的真伪、成色、规格等细细观察。至于拍品上标有的参考价,顾客如果不懂行,可到相关商店或市场去了解一下同类档次的价格,确定自己竞买的最高出价、即“心理价格”。其次是运用竞价技巧。拍卖场上,竞买者应冷静观察场上的竞价情况,稳定自己的竞价心态,守住心理价格。竞价时,一般可按加价幅度轮番出价,但价格接近心理价位时应谨慎,避免受拍卖场上竞价气氛的影响,盲目超出心理价位的界限。

古董收藏的技巧


讯 早些年曾经流传过一个段子,关键词是“钱多、人傻、速来”,乃是招呼闺蜜分享商机的手机短信。在记者看来,这一词一顿的六个字,运用到古董收藏市场,也十分妥帖和精彩。一读到下面这一则与收藏有关的新闻后,这六个字第一时间浮现我的脑海。据昨日《信息时报》报道,南越王博物馆和广东文物鉴定所联手开展惠民鉴宝活动,不少爱好古董和家有珍藏的市民,携带坛坛罐罐乘兴而来,扫兴而归———绝大部分玩意儿是假货,即专家口中善解人意的含蓄称呼:仿品。专家还提供了一个未言及来源的背景数据,表示社会藏品中,只有3%是真的。

按照这个百分比,断定古玩是一个陷阱密布、尔虞我诈的行当,恐怕不算离谱吧?据上述报道,现场还有人因藏品被鉴定为赝品,不服气而与专家争辩起来。这貌似突兀,但并不奇怪。专家不但会走眼,也可能玩猫腻。曾有好几个国家级文物鉴定权威,卖身骗子,联手将一件21世纪玉片串成的玩意,鉴定成“金缕”“银缕”玉衣,并称价值超过20亿元,而骗子借此假古董忽悠了银行5亿元贷款。更有意思的是,这件天价假货,就出自北京电视台《天下收藏》特聘鉴定专家之手。尽管与古玩文物业完全绝缘,但我按捺不住好奇心,很想多嘴一问,这个行当,究竟是在玩古董、玩钱,还是玩人?具体一点,多少玩家没被骗?有多少专家不骗人?

专家建议大家可以收藏一款适合自己的古董。

古董瓷器收藏技巧


古董瓷器收藏技巧,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那么古董瓷器收藏技巧是什么呢?

第一,要“古”。古瓷、古董贵在一个“古”字。古瓷器属于传统收藏,加之瓷器的保存不如金玉、铜石等物容易,越古越少,越古越贵。韩国历史上盛产李朝白瓷的时期大概相当于中国的明朝,韩国人对它们极为珍视,品相上乘的李朝白瓷常常会被韩国人视作传家宝贝。目前,李朝白瓷佳品的拍卖成交价多在数百万元人民币,一般白瓷也有数十万元人民币的落锤价。虽说其在拍场上的价格远低于同时代的明朝青瓷,但相比现代的爱马仕瓷器而言,400 多年前的古瓷显然更具收藏价值,使用起来也更显“高大上”。

第二,要“稀”。物以稀为贵。器少、人无我有,这样的古瓷便是人之所欲。如宋代汝瓷,便因其稀有而倍加珍贵。据有关资料统计,从北宋晚期至今传世的御用汝瓷总数不超过百件,且分别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少数收藏家手中,故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件”的说法。在当前国内外古瓷收藏界,多以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作品为热点。而剧中的李朝白瓷因在16 世纪被韩国部分民窑模仿烧制,因此在总体稀缺性上尚不算极为罕有,都教授使用它们做餐具也不算太过暴殄天物。

第三,古瓷的价值还在于瓷器是不是“美”。器物精美、制造工艺复杂或别有艺术情趣的作品自然受人追捧,其收藏价值也就愈高。具体而言,古瓷器的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造型,看古瓷的器型是否完整、端正,是否能给人以堂堂大气或秀丽典雅的美感;二是装饰,判断古瓷还在于它的刻划、模印、贴塑、施釉、绘画、题词等装饰手法是否得当,装饰效果是否能产生相应的艺术美感。越是造型完整端庄、装饰得当的古瓷器,其市场价格也越高。在剧中,女主千颂伊在打扫客厅时不慎打破的瓷罐正是因有朝鲜16 世纪著名才子许筠先生的亲笔题词,所以其装饰之“美”、身价之高便不比寻常,所以也难怪“八风不动”的教授亦心疼得不能自已。

此外,由于瓷器属于易碎品,因此在保存时应注意防震、防挤压、防碰撞、防千颂伊这样的“女主”。在存放地点的选择上要避免“都教授式”的无保护性摆放,— 般建议将古瓷存放于有软囊的锦盒或有玻璃门的橱柜中,橱柜的托板应考虑选用木质搁板,以降低拿取时的碰擦隐患。另外,木质搁板上最好不要涂抹油漆,以防止油漆和涂料粘连陶瓷藏品的底部。摆放时,瓷器底下也不宜垫放厚纸等物,以免发生倾倒等意外。

古瓷鉴藏专家斥古董市场鱼目混珠


古瓷鉴藏专家朱正泽正在讲解新老钧瓷的鉴别要领。

陶瓷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关陶瓷艺术的历史甚至被认为可以等同于中国文化史。而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的宋瓷,历来都是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最引人注目的藏项之一,也是全球各大博物馆和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瑰宝,其市场价值不言而喻。

然而,正因为宋名窑陶瓷艺术品量少价高,且宋朝至今已逾千年,一些无良商人从几百年前就开始通过造假来蒙骗藏家,从中攫取高额利益。日前,古瓷鉴藏专家朱正泽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直斥当前古董市场鱼目混珠,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不具备专业知识又无高人指点的大众藏友,就算打醒十二分精神,仍很难避免上当受骗。

为使更多的收藏爱好者能够掌握鉴赏宋瓷五大名窑基本要领,朱正泽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认识,分别从胎、釉、型、工、纹五个方面为广大藏友逐一进行介绍和分析。

汝窑

简介

汝窑被誉为五大名窑之首,因地处古汝州而得名。按照传统的说法,“只有其境内的临汝县和宝丰县清凉寺产汝瓷,临汝窑为民窑,清凉寺为御用官窑”,“汝窑无大器”,“汝瓷存世七十余件”。然而,朱正泽研究指出,随着近年张公巷窑址、文庙窑址、段店窑址等的科学考古发掘,其标本无论从艺术欣赏、工艺造型和用工用料上看都不输于清凉寺窑,甚至高于它,由此“汝窑无大器”之说亦不攻自破,而“汝瓷存世七十余件”的说法则明显带有商业炒作之嫌。

鉴别要点

胎:有灰胎,香灰胎,黄白胎,白胎,烧成后露胎处多呈肉红状,支钉烧造者支钉痕处并非露出胎质,应为支钉胎痕。

釉:以青色为主色调,有天青、粉青、豆青、卵青、虾青、月白、乳白、天蓝等色。多为一次施釉,也有二次施釉或补刷。釉面有极细的冰裂纹,即蟹爪纹,少有无纹者。釉中亮泡如珠,有泡若晨星之说。放大镜下釉似云雾,如流云,多蕴蒙泡、内侵泡不一而论。高古汝瓷历经八百余年沧桑岁月,按物质运动规律必有自然氧化,行话叫“开门”。当然,在密闭条件下,古瓷不能充分氧化,就算宝光莹润、无明显外变,但也必有内变,有心者用高倍放大镜观之久而必有所悟。

型:汝瓷器型既有仿商周青铜礼器造型,也有当时的实用器型,以仿青铜礼器器型为贵。

工:特点是裹足,足底施釉;支钉支烧,钉痕小如芝麻,色白而闪黄,呈不规则分布。

官窑

简介

官窑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官窑泛指历代由朝廷督办、专门烧制御用瓷的瓷窑;狭义的官窑则是单指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平时一般称“宋官窑”。

据文献记载,北宋后期在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设置过官窑即北宋官窑,但至今未找到窑址。南宋官窑在浙江杭州,其中的一座郊坛下官窑已经过科学发掘,发现了窑炉、窑具及瓷器碎片。出土的器物主要有盘、碗、碟、洗、炉及仿商周秦汉古铜及玉器的造型。

鉴别要点

胎:呈黑灰或黑褐色,北宋官窑胎体较厚重,南宋官窑胎体较轻薄。

釉:釉色是官窑瓷器技术和艺术上的最高追求,它创造出粉青、月白、米黄、大绿等经典釉色,这些釉色色泽幽雅,北宋官窑釉层更厚且多层,底部胎釉均为酱色的保护釉,无流淌现象。釉中气泡大中小全有,以大中泡为主,且每个釉层皆有,重叠交错造成“聚沫攒珠”的美感。

型:盘、碗、碟、洗、炉及仿商周秦汉古铜及玉器的造型,北宋官窑端庄厚实,南宋官窑更显秀美,南北官窑均显古朴之美。

工:由于胎体中含铁量较高,大部分器物的口、足沿等釉层较薄的部位泛出铁红色,古代文献称为“紫口铁足”,这种特征以南宋官窑更为明显。

纹:釉面上分布着长短、深浅不一的裂纹“开片”。它原本是一种釉面缺陷。瓷胎比瓷釉的膨胀系数大,瓷器烧成冷却的时候,收缩幅度大的胎体就会把玻璃质的釉层拉碎,釉面出现开片。

哥窑

简介

古称“哥哥洞窑”,窑址至今悬而未决,为我国陶瓷史上一大悬案。据史料记载,浙江龙泉南宋时有章家二兄弟,均以陶为业,各主一窑,兄所主之窑名哥窑,弟窑亦称龙泉窑。烧制的各式碗、盘、瓶、炉等,造型优雅有古韵,有的器物有刻划、堆塑等装饰,哥窑瓷采用多次施釉的工艺,创出了粉青、梅子青、淡紫色或黄米色等绝顶釉色,把青瓷的美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哥窑有细碎的开片,俗称“文武片”,开片大小相同称作“百圾碎”,弧形叫“蟹爪纹”。

鉴别要点

胎:胎土色调有黑褐色、茶褐色、黄褐色、青灰色等多种,胎骨较坚细,叩之声音清脆。

釉:有粉青、灰青、梅子青,淡紫色或黄米色等,开片纹路通常小于官窑器,但也有较大开片。

型:哥窑的型制与宋官窑器基本相似,常见有盘、碗、碟、洗、小杯、瓶、炉等,大小基本相类,有的甚至更小。总的说,所烧的产品均为小器。

工:哥窑粉青色是在还原焰中烧成,窑温最高,因而应属最好釉色。灰青釉烧造于中性焰中,米黄色产生于氧化焰中,三种釉色色调的不同主要是窑内气氛的不同所造成,形成了各种有特色的釉调。

纹:哥窑瓷釉面都有开片,开片的色调也有多种,有红褐色、茶褐色、黑褐色、淡褐色、棕红色、淡黄色等。

钧窑

简介

因所在地河南禹县古称“钧州”而得名。钧窑的特点在于它的釉色。钧瓷两次或多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釉色华丽夺目、灿若云霞,故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说,宋代诗人曾以“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

北宋时期,钧窑有一部分窑场专烧御用瓷,被称为“官钧”。

鉴别要点

胎:钧瓷胎体厚重,少薄胎器形。

釉:钧瓷以釉色取胜,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还有窑变交相融汇。

型:钧瓷是北方陶瓷文化的代表,粗狂、豪放、古朴、端庄、雄浑为其显著特点。主要有碗、盘、洗、花盆器型等。

工:工艺的重点是“窑变”,讲究“火的艺术”,故它不以工巧取胜,用一般陶瓷工艺的标准来衡量它,往往会因此与优异钧瓷失之交臂。

纹:行纹名贵的有珍珠点、鱼子粒、鱼子纹、蛛网纹、蚯蚓走泥纹、袈裟片、菟丝缕、蟹爪痕等,这些纹路为钧瓷的审美增添了极多的情趣。钧瓷釉面的典型特征是“蚯蚓走泥纹”,它的形成是因钧瓷的釉厚且黏稠,所以在冷却的时候,有些介于开片和非开片之间的被釉填平的地方,会形成像雨过天晴以后,蚯蚓在湿地爬过的痕迹。在过去曾以是否具有蚯蚓走泥纹作为钧瓷珍品的必备条件。有的钧官窑器上还有大写的一、二到十这样字样,数字越小,器型就越大。

定窑

简介

定窑是最早为北宋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的窑场,也是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烧造白瓷的窑场。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由于善于运用印花、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定窑将白瓷的素白装饰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元朝文人刘祁在其《归潜志》中曾撰文赞扬定窑的精美,称“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其实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

鉴别要点

胎:胎骨较薄且精细,颜色洁净,瓷化程度高。

釉:白釉,黑釉,绿釉,酱釉。

型:常见器型有碗,盘,瓶,罐,炉,枕,壶等。

工:定窑采用覆烧法,这能提高产量,也能节约大量燃料,但由于这种工艺导致器物口沿无釉:烧成后盘碗形成“芒口”而影响外观,导致定窑最终逐渐走向了衰亡。

纹: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还有因釉下垂而形成的泪滴纹,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记者冯善书

古玉收藏 赝品多风险大


收藏家周毛弟和戴正安都是爱玉之人,尤其喜爱古玉,经常和三五个好友一起赏玉、斗玉,也会为一件藏品的真假优劣争执不下。周毛弟说,他们都是古玉的终极收藏者,不会去买卖就无所谓价格,乐趣就在于“把玩之中贴近了那段遥远的历史”。

现在的市场已经无漏可捡

毋庸置疑,新玉一直是玉器市场的主角,占有了三分之二的市场,不论从交易量的大小还是活跃度来看,古玉都是曲高和寡。对此,收藏家戴正安解释说:“因为古玉收藏门槛很高,除了存世真品少之外,多数藏家还欠缺收藏知识。大多数传世古玉早被文物部门收了,偶有漏网者,也早被藏家笑纳。因此,现代古玩市场上的古玉很少。但我们都知道,玩古董是在不断把玩中形成正确经验。古玉的稀缺性导致多数藏家很难接触到真品和珍品。市场上流通的大量仿古赝品导致多数藏家不能形成正确的鉴别方式。我有一位朋友曾经在某展览会上买了一块古玉,价格大约在5万元左右,拿来让我一看,假的。有时候朋友介绍也不靠谱。前不久一位藏友经人介绍说有一批出土古玉保存完好,他兴冲冲地去乡下花大价钱买了10块古玉,专门拿来让我看,结果全是假的。”

“古玉市场不打假是行规,一般也没有鉴定证书,旧货市场上赝品玉器泛滥是人所共知的,之所以有买家前赴后继地上当,那是因为捡漏心理导致,其实现在的旧货市场已经无漏可捡了。”收藏家周毛弟谈起15年前的一次捡漏经历还很兴奋,“15年前,我每天早上四五点便在城隍庙一带赶集。因为天色还暗,我拿着手电筒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地找宝贝,人很多很拥挤,我在一个摊位前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他正和摊主讨价还价,他是当时上海玩古董的行家,他和人家讨价还价的东西,我也很喜欢,于是我一直站在他身后听他砍价。他杀价不成转身离开,我赶紧买下了那件器物,我刚买下来就见他又转回来了……其实捡漏不在于便宜,而在于得到宝贝的喜悦。”

拥有玉褚龙是藏家的最高境界

戴正安为了收藏古玉,曾经把自己珍藏的字画、瓷器卖掉,如今在他众多古玉藏品中还有一件令藏友艳羡的玉褚龙。“中国人自古喜欢玉,新玉收藏重料不重雕,而古玉是看年代,与那个时代的典型器比对,如果是典型器则价值连城。比如红山文化的玉褚龙就是收藏古玉者膜拜的典型器,玉褚龙是古人和上天沟通的器物,也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是远古时期部族的族长才能拥有的器物。从器型上说,它像龙和蛇的结合,是无价之宝,市场造假也多。上世纪80年

代,在上海拍卖过一件玉褚龙,当时的成交价是240万元,后来就几乎没有出现在拍卖市场中。玉褚龙存世量很少,其中大部分在国家博物馆中,还有极少量的在藏家手中,不会轻易拿出来示人,更不会随意买卖。因为对于一个古玉藏家来说,拥有一件玉褚龙就代表着他的收藏境界,代表着古玉收藏领域的权威地位。我们几个古玉爱好者经常一起相约赏玉、斗玉,一次,有位收藏古玉几十年的藏友拿出了珍藏的玉褚龙,让大家一起把玩。我们看了认为是假的,他不相信,于是我拿了自己收藏的玉褚龙给他看,一见我的藏品他服了,说他收藏了十几年的古玉,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开门’的东西,希望我卖给他。而我也是收藏了几十年古玉,就一件玉褚龙,哪里舍得卖呢。后来他专门拿了一些比较得意的藏品来拜访我,我一看多数都是假的。高古玉水很深,行家都不会轻易出手,加上高古玉缺乏一套公认的定价体系,限制了古玉收藏市场的发展。”

古玉市场价值的判断是个难题

周毛弟表示古玉市场价值的判断是个难题。“玉的好坏认定也很难统一。越是近代,玉质越好,工艺水平越高,但人文价值则越少。年代越久远,玉的人文价值越大,所以汉以前古玉极具收藏价值。每个时代都有代表器型,关键要看古玉的年代是否悠久,纹饰是否精美,形质是否漂亮,存世量还要少,物以稀为贵。当然高古玉的材质不可能很好,因为交通不便高古玉往往是就地取材。此外市场价值还与每个时期的标准器型有关。比如红山的S龙、褚龙、太阳神;汉朝的汉八刀、握珠都是典型器物。当然也有一些不能用价格来衡量,有些高古器物有文化考古价值,但未必有市场价值。有很多器物有经济价值但未必其文化内涵和考古价值就高,有些老物件历史悠久但存世量较多,其市场价值必定不高。如果既有考古价值又有经济价值,那么它未来的潜力和空间就很大。因为古玉进入流通领域的很少,所以参照国际市场价格走势,是衡量国内高古玉未来价值的最好渠道,国际上著名拍卖行和博物馆的馆藏玉器,多是以收藏中国高古玉为主。”

“近几年,有些人把玉器收藏作为一种投资方式,利用各地古玩市场的地区差价,利用古玩市场的价格与拍卖会价格差价,适时买进卖出,进行投资。”周毛弟认为收藏古玉陷阱很多,而投资古玉风险很大,“真品少、赝品多、变现难,收藏的渠道很窄,真品有些是家传的,有些是藏家之间转让的,还有些是早年捡漏。现在有人说出土的古玉多是在编故事。”

收藏古玉要有专题性和针对性

与新玉价值判断需要考量雕刻师傅的名气不同,古玉没有名和款,那么如何判断一块古玉的收藏价值呢?戴正安说:“古玉雕琢难度很大,在当时工艺非常落后、原始的情况下,把一块原石雕琢出来要花费很长时间,甚至可能要历经几代人的加工,才能成器。因此古玉蕴含了极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不可否认,目前藏家是以收藏明清古玉为主,因为存世较多造假少,交易也比较活跃。明清玉是权力的象征,和红山古玉等特定的社会关系不能同日而语。以瓷器为例,清三代与宋代五大官窑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古董玩到一定程度时,多数藏家会越发迷恋年代久远的器物以及当时的文化,清代瓷器到达了巅峰,追求一种极致的细腻,但匠气太重,缺少了火的文化和艺术。”

周毛弟认为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一个代表性的文化,不具可比性。“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商周青铜器,宋朝五大官窑,清三代的瓷器,老三代青铜器,唐朝的金银器和唐三彩……高古玉收藏在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有一段收藏的空白阶段,那段时期很多高古玉以较低的价格流向了海外。后来逐渐有人开始玩老物件,上世纪80年代是玩青铜器和高古玉器,明清玉器没有市场,现在是回过头来玩明清玉,关键是因为高古玉真东西太少,藏家眼光又不够,只有玩熟悉的东西。”

戴正安表示收藏古玉要有专题性和针对性,因为中国玉器史有8000年之久,一般人的财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收藏各朝代的每一类玉器。“应该有针对性地收藏。可以从造型和纹饰方面来收藏;也可以从工艺方面来收藏;或者还可以从年代方面来收藏。”

高科技造假行家也很难识别

齐家文化玉器因为真品较多也为藏家所推崇。对此,周毛弟说:“齐家文化是指在甘肃这一地带,齐家文化玉器有一些动物器型。之前出土的也有齐家文化玉器,只不过当时多数人不认识,就把其混淆为红山文化。目前市场上齐家文化玉器造假的也很多,不过这个市场越是赝品多,玩的人就越多,流通量也大,假的比真的卖得好。甚至可以说有些赝品推动了收藏。其实从古到今,历代仿古玉及赝品古玉就不曾中断过。目前市面上流行的赝品古玉主要是仿红山文化玉器、良渚文化玉器、汉代出土玉器等。仿造最多就是红山文化玉褚龙,造假者的作旧工艺也在不断提高,很难识别。”

如何辨别古玉的真假?周毛弟说:“对于古玉真伪鉴定的问题,可以采用专家鉴定加高科技手段辅助的双重鉴定方法。造赝品就是为了赚钱,造假者往往会仿制市场价值高的器物。青海料、俄罗斯料的仿古对于行家来说很容易辨别,那种低端的粗糙的仿品也容易识别。现代有人利用古玉料,请高手仿造出当时的标准器型,仿得非常逼真,能以假乱真卖大价钱。”

周毛弟也有看走眼的时候。“20多年前,我买了一块玉佩,当时第一眼看到的时候觉得很熟悉很漂亮,典型的战国玉佩,有红的沁色。我以2万元买下,可是拿回家仔细一看它是软玉,高仿的。它的硬度比一般的和田玉要软一些,是一块天然的红岫玉,那时我对这种玉料的鉴赏水平还不够,所以看走眼了。”

周毛弟认为古玉鉴定只看沁色是不够的,“因为未必是年代越久沁色越深,如果一块古玉存放的环境比较好,那么即便年代久远,器物及沁色也一样很漂亮,而年代近的器物如果存放环境不好,腐蚀严重,其沁色也会很深。沁色不是一年两年可以看得出门道的,都是长期经验的积累。沁色也可以人为做上去,现在沁色造假已经发展到把其他古玩上真的沁色,就像移植皮肤一样,移植到一块玉料上。所以辨别古玉的真假,还是要看器物本身的包浆、沁蚀、玉质、形神、腐蚀、文饰等各个方面。”

光绪官窑:晚清瓷器收藏的潜在热点


纵观近几年艺术市场,明清宫廷艺术品一直是被众藏家追捧的对象。其华丽的造型,精湛的工艺以及明清时期皇室追求极致的艺术品位,使得此类艺术品成为市场中炙手可热的收藏佳品。

但长期以来,大多数藏家沉浸在追捧清三代的热潮中,认为晚清的官窑瓷器因国运衰退而不如前朝。其实,在晚期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烧制的官窑器中,光绪一朝在品种和数量上均居首位,光绪官窑瓷器的烧制可谓达到晚清最高水平,有藏家早已开始涉足晚清官窑瓷器精品的收藏,亦有业内人士称,清中晚期官窑瓷器有望成为艺术市场潜力股。

收藏界有一流行语:“瓷器要玩清三代”。清三代指康熙、雍正、乾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康乾盛世,盖因康熙、乾隆各在位60年,雍正承上(康)启下(乾),整顿吏治,使清朝出现了一个强盛时代,而陶瓷工艺更达到历史最高峰。但是,“清三代”身价已高,尤其是官窑器,十分稀少而且价格高昂,收藏难度非常大。

清代中晚期瓷器自然成了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收藏人士认为同治、光绪时期景德镇制瓷数量巨大,工艺粗劣,因此这两朝瓷器长期不受重视,市场也不受关注,价格亦未拉高。然而,较早涉足晚清官窑瓷器收藏的顺德藏家梁先生则认为,晚清官窑瓷器也有不少精品,尤其是烧制达到晚清最高水平的光绪官窑,近几年在拍场上的成交价及涨幅也最高。

光绪瓷器的价格缘何居晚清瓷器之首?这与当时景德镇瓷器烧制的复兴有重要的因果关系。历史学者将光绪朝称为晚清王朝的回光返照期。因太平军和捻军起义被平息,光绪时期社会秩序相对进入到了一个所谓“同光中兴”的平稳期。瓷器生产方面,在光绪大婚、慈禧六十大寿、七十大寿等重要喜事的推动下,上行下效,烧制数量之多,品种之全,达到了乾隆以后的盛期。景德镇御窑厂烧制了大量仿古瓷,仿康熙、乾隆两朝瓷器最多,尤以仿康熙青花瓷成就最高。除此之外,光绪本朝也出了一大批官窑瓷器精品。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日前,梁先生向记者展示了几件他前些年收藏的光绪官窑瓷器。其中有一只“光绪粉彩秋操杯”,器形为变形的牡丹状,以粉彩饰花瓣,淡绿釉饰花梗。此器制作精细,牡丹花瓣纹脉络清晰,以花梗为中轴,两侧基本对称,花梗内空,从梗端直通花蕊内,可藉以吸水。花梗背面书褚彩小楷款“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纪念杯”。可见此杯是为一次安徽秋操专门烧制的。光绪年间曾经举行过几次秋季军事操练,秋操纪念杯,是当时操练后的纪念品。光绪三十四年也就是1908年10月,光绪皇帝驾崩,应该说这次检阅秋操是光绪皇帝在位时的最后一次。

梁先生介绍说,此次秋操总共有5000名淮军参加,当时烧制的“光绪粉彩秋操杯”也有5000只,但由于难以保管,留存至今的也不会太多。此件瓷器曾被收入《清代瓷器赏鉴》一书。

如果说“光绪粉彩秋操杯”尚属纪念品,那么另一件光绪官窑“仿元天历簋”则属宫廷之物。据悉,簋,原指古代放置食物之器皿。其形状或方或圆,有木制的、竹制的、陶制的和铜制的几种。原是当时贵族的食器或祭器,后来又渐渐流传到民间,故广东民间有“九大簋”之说,极言其饭菜之丰盛,夸耀其筵席规格之高。

此器为清光绪官窑瓷器仿上古青铜器皿,形制古朴端庄,工艺精雕细琢,堪称清晚期瓷器精品。折沿口斗形盖钮,自上而下弧形盖,四方形由小而大。四条折痕将盖身分成四面,两面光素,一面浮雕一条回首苍龙。另一面书浅浮雕阳文楷书“仿元天历簋”,子母口紧紧相扣,各有两圈回文相对。器身自上而下为回纹、海水纹,两侧各雕饰龙耳一双,下承四只梯形足。

此器通体施黄釉,但黄釉薄,不似鸡釉黄透润,然用之于仿青铜器皿,则恰到好处,因其色泽沉穆含蓄,更显古色古香之美,器底正中加施白釉,并用青花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另据介绍,黄釉瓷在古陶瓷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黄色一向是帝王专用色,黄釉瓷器更是明清宫廷用瓷,决不许民间使用。

另外,还有一件霁蓝赏瓶也颇为精美。赏瓶,顾名思义,做赏赐之用,是雍正朝出现的一种新型瓷器品种。据《清档》(雍正记事杂录)载:“雍正八年十月奉命再将赏用瓷瓶烧造些来”,故称“赏瓶”,此种造型、纹饰一直延续于清代,成为传统的官窑瓷器品种。

此器口沿撇口,溜肩,圆腹,圈足,器形优美,通体施霁蓝釉,灯草口。据梁先生介绍,单色釉瓷器烧造时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所以成品器往往于口沿露出白胎,呈现出旋状白线,俗称“灯草口”。只见此霁蓝赏瓶釉面均匀、滋润,“灯草口”规整,底部修足整齐,露胎润滑,线条既敦厚又秀美,底部款识“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楷书款 ,在霁蓝釉上加蓝釉款,称为“蓝上蓝款”。

梁先生认为,光绪瓷器存世量大,近年来上拍的数量也日渐增多,收藏起来比较容易成专题,将是未来晚清官窑瓷器收藏中的一个潜在热点。

收藏为高风险行为本该用闲钱


收藏品市场是一个高风险市场。普通百姓应从爱好出发,将收藏作为提升生活品位、格调的雅趣。如果把收藏看做发财的机会,甚至借钱、举债做收藏,这就背离了收藏的根本。

表哥又来北京了。这次,他带来了“宝贝”:一件据称是清雍正年间的大花瓶,接近1米高,很小心地装在大口袋里。这是表哥花几千元从乡下收购的。他说,曾在电视上看过,一只类似的花瓶拍卖出了200多万元,“如果这个花瓶能卖出哪怕一半的价,就能脱贫致富了。”

表哥的愿望很迫切,现实却总是让人失望。在北京翰海拍卖行,文物专家说,这确实是一只清代的花瓶,但在民间类似花瓶不少,价值不高,不能参加拍卖。表哥不甘心,计划再找几家拍卖行看看。他说,家里收藏的明清“文物”不少,有几十件,都是用节衣缩食省下的钱买来的,“虽然眼下花费很多,但将来一定能发大财。”

这两年,收藏热席卷全国,像表哥这样民间收藏者越来越多。收藏对象也从传统的陶瓷、书画、古玩等,延展到白酒、玩具、报纸、门票……无奇不有。2010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艺术品市场,全国的民间收藏者已经超过7000万人。一些人省吃俭用搞收藏,一门心思发大财。

什么原因让收藏市场持续升温、高热不退?

首先是一夜暴富的诱惑。目前社会上因古董生财的事例,经常会出现,这些故事刺激着人们,不少人总想借此发一笔横财。另外,一些媒体连续推出鉴宝类节目、版面,也为收藏热推波助澜。比如,除央视外,目前专门开设鉴宝节目的地方电视台已有10多家,收藏成了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应该说,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国力日益强盛,一些有财力、有兴趣的人愿意用手里的闲钱来收藏古玩、字画,进而推动市场升温,这本无可厚非。但值得警惕的是,当下收藏热兴起,却不完全是闲钱推动的结果,资本推动的痕迹更加明显。这两年,不仅有大量民间资本涌入收藏领域,一些原来投资房地产、股票及其他行业的资金也流入艺术品市场,收藏泡沫已经出现。由于监管难到位、规则不健全,在逐利动机下,一些古玩要价虚高,大量赝品以假乱真,交易过程不够透明,那些不具有专业知识、对市场操作认识较浅的收藏爱好者,要想通过收藏市场赚大钱,几乎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即使是收藏品市场管理制度相对完善、监管比较到位的国家,在货币升值、流动性泛滥的背景下出现的收藏热,也难逃泡沫破裂的命运。

有业内人士分析,1987到1990年间,全球艺术品收藏大热,国际拍卖市场上40%的西方印象派作品落入日本买家手中。如今,日本人累计以50亿美元购入、仍保存于日本藏家手中的画作,在现在的拍卖市场上最多值十几亿美元。泡沫之大触目惊心。

归根到底,收藏是一个文化行业,收藏品市场是一个高风险市场,既有淘宝的机会,也有很多陷阱。从历史上看,古人都是用闲钱“玩古董”。现实生活中,普通百姓投身收藏,也应坚持从爱好出发,将收藏作为提升生活品位、格调的雅趣。如果一味把收藏当成发财的机会,甚至借钱、举债做收藏,这就违背了收藏的根本。将来,一旦泡沫破裂,弄得个血本无归甚至倾家荡产,后悔就来不及了。

叶家古董收藏的传奇经历


叶伟特和他的收藏

金镶玉系列之第四款

蓝地球系列之金珊瑚

再好的小说家无论怎样费尽心思搭构故事,结果很难出乎意料。现实生活看似平淡无奇,却时刻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谁也无法预料未来。叶家从潮汕来到了香港,由富甲一方到被迫数次偷渡……叶家近半个世纪的经历足以构成一个曲折的电影脚本。

叶伟特向我讲述他的往事时,淡定从容,没有回避,不做躲闪,那份坦然与平静就像在说别人的故事。

潮汕记忆

新中国成立前,潮汕地区的蔡家在当地是有名的大户,做的是钱庄生意。叶伟特说:“蔡家就是我的外公家。他们在上世纪初盖的大宅院至今留存,只是里面早已住进了"72家房客"。”蔡家宅子之大超乎想象。叶伟特仅举一两例,可窥其貌,上下三层的砖石建筑,固若金汤。站在屋内一角,看不见走廊尽头;蔡家的孩子们骑着脚踏车在屋内转一圈需要10多分钟;最小的洗漱间也是百余平方米。

叶伟特的外祖父蔡英杰是蔡家的大少爷,他不喜欢钱庄的生意,于是独自去汕头,开了一家小糖果店,做得有滋有味。蔡家富裕,蔡英杰闲暇无事就喜欢收藏些古董。1937年5月,日本人制造“青山清案”,派兵舰进入汕头港。蔡英杰觉得汕头不可久待下去,将糖果店关张,回到了老家潮安。当时战事频繁,也无生意可做,只能吃老本。

抗日有几年了,有一天,一个中国人带了一个日本军官来找蔡英杰。军官说自己喜欢中国艺术品,想请他帮忙收集。于是蔡英杰在家里开始做起了古董生意,不过客人只有这一位。叶伟特说:“估计当时我外公也不太懂好坏吧,可收来的货全部都被买走了。当时挣了很多钱,家里特意做了很多衣柜,专门用来装钱,里面全是现金,到最后所有的柜子都塞不进了,门都关不上。”

日本投降后,蔡英杰正式在潮安开了古董店,他的店以翡翠经营为主。其他还有两家做得比较大的,有一家姓吴的专做瓷器,还有一家姓刘的只做紫砂壶。所以那时在潮汕流传一句话:吴家瓷,蔡家玉,刘家壶。叶伟特向我说明,潮汕人很爱喝茶,所以紫砂在这里很流行。在他小的时候还看到周边地区出土过很多紫砂壶,叶伟特的母亲当时也收了不少出土的紫砂壶。

蔡家以经营翡翠为主,这是因为潮汕人的偏好,也因为当时南方有很大的翡翠交易市场,那时全国分为广州、北京、上海三大翡翠交易市场。潮汕虽属广东,但到广州也需要15个小时,市场相对闭塞,蔡英杰因此成为独霸粤东地区的最大的翡翠行家。那时货品主要卖给越南、日本、柬埔寨、老挝等地。翡翠的发货分为东京庄、越南庄、柬埔寨庄,全部都有“庄口”。老挝也有很多华侨在买,日本和东南亚是翡翠当时的主要市场。

东京庄的东西必须是最顶级的。翡翠不怕小,但颜色、水头一定要精。越南庄的东西相对差很多。叶伟特小时候曾看到一些行家会收很多珍珠,这些珍珠都是国外进口,买的人都是国内做药材生意的,不过这些珍珠都是从地下渠道进来。叶伟特印象最深的还是看母亲做柬埔寨华侨的生意。他说:“那会儿华侨都是拿皮箱装钱,我那时小,喜欢打开装钱的皮箱,里面有电动刮胡刀,那时觉得这东西太神奇了,对钱一点感觉都没有。”

然而平静的生活没能维续多久。1956年全国范围内开始公私合营,蔡英杰的公司在合营之后没多久,被政府派驻的公方代表上告,说在经营的时候有偷税漏税。叶伟特说:“就这样,外公被抓起来了,判了8年刑,关了5年后放了出来。”蔡英杰出狱后不久,叶伟特的母亲和父亲结婚。“我父亲是海员,香港人。外公有时候卖东西到香港后,就让我父亲顺便把账收回来。”世事难料,没多久,公安机关以“特务罪”将叶伟特的父亲抓了。其理由是,每天都有港币进来,是想搞组织,这些钱就是串联的经费。蔡英杰再次陷入牢狱之灾,这次他被判15年徒刑,叶伟特的父亲被判8年徒刑。

其实叶伟特出生的时候,蔡英杰已经去坐牢了,这些事情都是他的母亲讲述给他的。“当时我父亲坐牢,我母亲又没有工作,其间生了3次大病,几乎毙命。”说到这时,感觉不到叶伟特有任何不满或牢骚。“或许这就是宿命吧,都是过去的事情了,难道现在还要再回头去怨天尤人吗?”叶伟特继续向我讲述着往事:“其中有一次非常危险,母亲约了一个朋友到家说事,可来了之后怎么敲门也不开,可他又听到房间里面有动静。觉得很不对劲,于是踹门而入。母亲当时已经昏厥,我还小,不知什么状况,一直就坐在她旁边。母亲的朋友背上她就往医院跑,当时家里只有两元钱,手术和住院的费用都是朋友掏的。”

生活的艰苦,让叶伟特的母亲不得不选择偷渡去香港。“早先,我大舅在内地的时候是陆军,二舅则在山东乳山当海军。但是因为他们身份不好就提早复员,回来当了老师。"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学生批斗得厉害,无奈之下,他们偷渡到了香港,并在那里开了几家珠宝店。”叶伟特的母亲带着年幼的叶伟特前后偷渡了3次,可都没有成功。被抓后,一船的人都被挂着“叛国投敌罪”的牌子站在卡车上,全汕头游街。叶伟特母亲的朋友们就踩着单车在后面紧紧跟着。

“粉碎"四人帮"后,外公和父亲的案件被定为冤假错案,直接由中央批示,得以平反,不过他们都在监狱里待了8年。”叶伟特说,经过叶家多方面的努力,终于在1978年整个家族13个人分三批入境到香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