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灯 > 导航 >

鸡娃灯趣话

鸡娃灯趣话

古代瓷器灯 古代小瓷器灯 鸡油黄瓷器鉴别

2020-07-03

古代瓷器灯。

历史上,陕西民窑曾烧造出形形色色的瓷灯以供民间日用,其中有一种别致的灯具称作“鸡娃灯”。它一般长10厘米左右,可握于掌中,造型小巧可爱,酷似一只雏鸡,在装饰上多采用朴实无华的黑釉和酱釉,也有青花制品。其形状如同一只带流小壶,从壶口中注入灯油,在流状小嘴中放入灯捻。壶口有小平沿,有的还用长短不等、两端尖锐的细铁条缠绕成一个叉形把手。鸡娃灯壶口小、重心低,不易倾倒且便于携带,在陕西渭河以北的煤矿一带,除了农家使用外,小煤窑一直也把它用作矿灯,铁叉状的把手很方便插挂固定。渭北鸡娃灯的造型演变与用途通过近年来陕西铜川陈炉耀州窑考古调查得知,至迟在清代陕西渭北就已烧造黑釉鸡娃灯了。

清代的鸡娃灯形体饱满,形如雏鸡,腹部鼓圆,方唇敛口,口沿较窄,灯口形状与宋代梅瓶采用的蘑菇口近似。灯捻口的水平位置稍低于注油口,颈较短,平底内凹,施釉不及底。

民国时期,渭北烧造鸡娃灯的窑口增多,澄城、白水等县民窑也有烧造。陈炉窑烧造的黑瓷鸡娃灯曾见有“孟明堂制”款,有的还模印阳文“孟明堂”“天下第一”“孟”等款识。民国时期的鸡娃灯流部增长,口沿加宽,腹部略扁圆,灯捻口的位置与注油口平齐。

到了解放初期,灯流改为素面无釉并与壶口平齐以方便叠烧。灯腹呈长方形,造型显得方正呆板,底足也由平底内凹改为平足。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电力在农村普及,煤矿照明也改用电灯了,鸡娃灯遂告停烧。直到80年代以后,耀州窑复制厂又开始烧青花瓷及黑瓷鸡娃灯,但这时的鸡娃灯已不是实用灯具,而是作为民间工艺瓷烧造的。

2002年以来,铜川市文物考古部门在陈炉镇一带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古窑址调查及地层解剖,陈炉镇窑场包括上店、立地坡、陈炉三处,从新的考古收获可知,类似鸡娃灯造型的壶形瓷灯在金元时期并未烧造。

上店和立地坡发现的金代瓷灯有两种,金代前期为敞口、斜腹、平底,腹部由斜向微弧演变,金代后期出现一种厚壁、敞口、斜腹、圈足的灯具。蒙元灯与金代相类似,但灯腹较为圆弧,多沿用宋金以来的敞口、斜腹、平底灯造型。此种灯在蒙元还演变出一种敛口灯,腹部为斜腹略弧,到元代后期腹则更弧。金代后期出现的厚壁敞口斜腹灯到元代前期变为直口斜腹,元代后期又变为敛口、斜弧腹,还出现了平底灯。引人注目的是,元代后期耀州窑立地坡窑区还烧造省油灯。

明代瓷灯则有两种,一种沿用宋金以来的敞口、斜腹、平底,另一种胎体厚重,口沿有刻槽。明代早期未见,中期由斜腹向斜弧腹演变,口沿明代中期为敛口,晚期为敞口。

清代灯仅见于晚期,有两种类型,一种为敛口形,造型似高足杯,但较矮,中间有灯柱。另一种为鼓形,顶有注油孔和灯芯孔,这种鼓形灯在民间使用较多,俗称闷灯。

与渭北鸡娃灯相似的带流壶形灯在山西、河北等其他北方省份民瓷中也存在,有的还在壶流的两侧各贴塑上一只弯曲牛角,造型如卧牛,称之为“卧牛灯”。2005年笔者在新疆参观学习时,在吐鲁番的坎儿井遗址陈列文物中也见有黑釉鸡娃灯,当地称之为“靴形灯”,黑瓷、釉陶和铁制品均有。维吾尔族历史上曾使用这种瓷灯作为地下挖掘导水横井时的定向灯,在黑暗的地下挖掘坑道时,只要使用三盏以上的油灯,确保油灯排列为一条直线,就能保证挖掘坑道的笔直,与现代枪支“三点一线”的瞄准原理相同。鸡娃灯在新疆被用作挖掘坎儿井的定向灯,这也为我们重新认识渭北鸡娃灯的用途提供了新思路,鸡娃灯在陕西主要使用于渭北产煤区,除了煤矿中用作照明具,它们很可能也曾被作为挖掘坑道的定向灯使用。鸡娃灯与明清书灯的造型比较

鸡娃灯与卧牛灯造型大同小异,而与我国传统的浅盘、碗状瓷灯明显不同,渊源应是来自一种带流的壶形灯具。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都烧制过带流的壶形瓷灯,时人称之为“书灯”。“书灯”这一称呼在元代就已出现了。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明宣德官窑烧制的青花壶形书灯,通高12.7厘米,通体描绘花草图案,肩上横书“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此灯制作精巧,造型为一扁腹小壶立于托盘之上,与此相似的青花瓷灯在清雍正时也曾烧造过。

把明清官窑烧制的青花书灯省去了高座、执柄和灯盖,不就是民间“鸡娃灯”的造型吗?这种壶形瓷灯的灯捻从流部放入油壶里,由于带有壶盖,油料不易挥发,并收美观、实用、省油、清洁之功。我国宋元时期南北方都烧制过腹部注水的“省油灯”,如四川邛崃窑、浙江龙泉窑都有烧造,笔者在藏友处还见过一件元至明初时期耀州窑烧造的黑瓷省油灯。这些宋元时期的浅碗形夹腹省油灯,制作费时费工,灯油在敞开的瓷盏中也比较容易挥发,虽然在夹层中注入冷水,“每夕一易之”,但节油效果一般也仅有百分之一二十。而明代开始出现的壶形瓷灯,灯油在相对封闭的壶体中很难挥发,效果优于此前的省油灯,因此敞口的夹腹注水灯最终被节油效果更佳、制作和使用更为简便的壶形瓷灯所取代。壶形带流灯与外域文化的关联民间鸡娃灯的造型源于明代御窑书灯,这一发现使人们对鸡娃灯不由刮目相看,也使人们对其造型渊源更产生了兴趣。在历史上,我国传统瓷灯多采用平底台盘状或浅碗形、杯形造型,不仅瓷器如此,汉唐时代常见的陶灯、玉灯、金属灯具也是如此,在我国明代以前的古陶瓷灯具里确实没有这种腹部封闭的壶形灯具。

明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把一批造型奇特的西亚阿拉伯风格金属器皿带回朝廷,因此永宣时期的景德镇御窑厂仿照西亚金属器皿烧造出大量的青花瓷和白瓷,这些风格奇特的精美瓷器既可以满足宫廷使用,也可作为礼品与伊斯兰文化区交流。在此种背景下,永宣官窑烧造出造型与传统迥异的壶形瓷灯——“书灯”。上行下效,民窑遂仿效书灯,借鉴这种外来造型,并加以简化,烧造出了鸡娃灯。由于这种造型便于制作与使用,省油效果明显,遂在清代、民国时期流行开来。

壶形带流油灯历史久远,其造型来自西亚和北非,甚至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科学》杂志中译本1983年第4期刊登有Fitch所著《科萨的油灯》,记载了罗马带嘴油灯的发展演变。该文介绍,在意大利罗马以北120公里的科萨古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罗马文化中主要的室内照明用具油灯的演变规律:“最初的油灯是粘土手制的浅钵,为轮制或手制,钵中装有半钵油,灯芯就漂在液面上。后来,一些富有想象力的陶匠在陶灯烧制之前,把钵的边缘捏出一个小唇口,这样,灯芯的一头就可以高出油面之上。下一步的改革是把钵的边缘除了捏出的唇口之外均向里弯,以减少灯油被溅出的危险。再下一步,唇口消失了,手制的锥形陶嘴取代了它的位置。”2005年,笔者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古罗马&汉长安——东西文明比较大展”上,见到了心仪已久的罗马油灯,展览陈列有数盏罗马陶制壶形油灯,还展示了一件庞贝出土的带人物雕塑的三嘴青铜壶形灯,庞贝出土的两盏红陶质壶形灯还装饰有鹰形及面具纹装饰。

罗马造型的壶形灯其实早在唐代就传人了我国。1959年新疆巴楚曾出土过一盏唐代壶形铜灯,造型与中国传统的浅盘式灯迥异。此灯高度仅有7.1厘米,外形如同一把没有盖的长嘴小壶,铜灯由灯盏和灯座两部分组成,壶嘴中应是放入软灯芯,研究者普遍认为这件铜灯模仿自罗马灯具,甚至可能就是一盏罗马铜灯,是通过丝绸之路由西亚辗转传人的。

这种西方灯具的传入,对我国古代灯具的造型改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代以前,我国油灯多为敞口造型,使用的灯芯大多是在台盘中央直立的硬质纤维。唐代以后,受到西方灯具软质灯芯的影响,逐渐盛行用软质纤维搭在唇沿上的灯具,这种变化与壶形灯在我国的流行趋势是一致的。明清、民国时期,无论大江南北,民间已多使用壶形带嘴油灯,壶口盖塞住后,既省油又便于端持,遂成为民间油灯的流行样式,而鸡娃灯就是壶形灯的一种变形。

通过分析比较,现代人看起来土得掉渣的民瓷鸡娃灯,应是模仿白明代官窑书灯,造型源自西亚阿拉伯金属灯具,很可能还可远溯至罗马灯具。鸡娃灯历史上曾借鉴了时髦的舶来品造型。一盏鸡娃灯竟然有着中西文化交融的宏阔背景,真是让人感叹不已。民瓷真是不简单,其内涵和流变博大精深,小小鸡娃灯带给我们的启示可谓多矣。

taoci52.com精选阅读

风韵绰约话瓷灯


灯是古代日常使用的照明用具,在我国有着最悠久的历史,早在大约一万年前即出现了陶灯。后来各种材质的照明用油灯不断的改进与变化提高,石灯、金灯、银灯、铜灯、玉灯、铁灯、陶灯与瓷灯等相继问世。我国古代陶瓷油灯造型端庄典雅,釉色绚丽多彩、艺术风格风韵绰约。它不仅广泛用于民间,也大量使用于宫廷消费,成为古代灯具艺术中最为耀眼的一枝奇葩。

我国各地名窑特色多岐、风格多样,大江南北几乎每个窑场都生产过陶瓷油灯。位于我国中原地区的磁州窑是著名的民间窑系,其产品注重民用特点,生产过许多丰富多采的瓷灯。磁州窑瓷灯造型种类甚多,均依据其使用场所而形成不同品类。有盏式灯、支柱灯、高台灯、牛头灯、多系灯、把手灯、三头灯、壁挂灯、长臂灯、省油灯等。它们被用于各种场合,如家庭用把手灯,旅社客栈用高台灯、三头灯,祭祀用小灯盏,及专供煤矿下窑挖煤用的壁挂灯、长壁灯等等,众多的造型满足了北方民众社会生活各方面需要。

磁州窑瓷灯除极具实用、美观、清洁、安全与节油等功用特点外,陶瓷匠人们还擅长将人物、动物、瑞兽雕塑与灯的造型相结合,制作成狮子灯、儿童灯、瓷猫灯、猴顶灯、牛头灯等富有想象的形状,使油灯造型更加传神生动,增加了丰富的美学与吉祥涵义。这类油灯通常还采用白、黑、黄、酱、绿、蓝等釉色进行装饰,呈现出流光异彩,艳美夺目的艺术效果,为油灯赋予许多审美情趣与观赏美感。

黑釉支柱灯系由灯座、灯柱与灯壶三部分组成。灯壶由灯柱支撑,属于燃亮部分。支柱上安有把手,便于手持移动,坐立在圆灯座上。圆盘形灯座可使油灯放置稳固,又起到可以承接上部灯壶偶尔流油的作用。整个造型既注意到照明效果又富有空间美感。三系油灯在釉壶的肩部按接有三个系子,既可穿绳提吊使用,又可手持或平稳放置使用,由于灯嘴较长,使用中又不会烧手,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

磁州窑白地黑彩婴孩手托灯,是一微作蹲状、双手用力托着油碗的婴孩形象。油灯中的婴孩作裸身状,胸前带着绘有纹饰兜肚,脸部流露出稚气。这件富有想象与创造力的作品,反映出古时我国民间钟爱儿童,期盼人丁兴旺的愿望。

省油灯是我国古代陶瓷工匠的一大创造发明。过去灯油大都采用豆油作燃料。古人奉行勤俭,尤其是清贫文人最注重节油,磁州窑生产的省油灯即满足了这种社会需求。它的特点是盛油部位的油碗采用了中空的双层结构,以空气隔热。有的可注入凉水降低燃油温度,减少灯油不必要的蒸耗。此种类型的省油灯很受欢迎,宋代文学家陆游在《宅居记事》中曾评述道:“书灯勿用铜盏,唯磁盎最为省油”,对陶瓷省油灯赞美可谓溢言于表。

狮子形油灯则将赋予吉祥含义的瑞兽狮子,塑造成陶瓷灯具。狮子在我国民俗文化中,不仅象征着力量、能够驱魔辟邪,而且也象征着万象更新的含义。在油灯中威严的狮子不仅成为美好形象,也能发挥出照明的功用。磁州窑的三彩狮子灯,采用印坯成型,先素烧后再挂釉二次烧成。其中的绿釉与黄釉成色鲜艳秀美,突出了美好与吉祥的艺术内涵。

现在人类社会早已步入先进的照明时代,陶瓷油灯早被淘汰,风韵不在。不过磁州窑瓷灯在造型与装饰方面的创意和巧妙构思,为后人留下隽永的美感,它们已经被作为珍贵艺术品而由人们收藏与鉴赏。(刘志国)

异彩纷呈说古灯


灯,是人类使用时间最长的生活用品之一,许多文献中都有关于灯的记载,唐诗中更有不少歌颂灯盏、吟咏照明的诗句。今天,当传统意义上的灯具渐渐退出人类生活的时候,收藏、展示、研究灯具,探究灯文化,就成为一件意义深远的事。

中国人的祖先何时开始使用灯具?目前还很难说清。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在战国更早的墓葬中还没有发现灯具,但到了汉代,随葬品中灯具就多了起来。

古灯所用材质很多,早期的有青铜铜灯、陶灯、石灯,随后又有铁灯、木灯、竹灯、玉灯、锡灯、鎏金的灯、镀银的灯,近代又有玻璃灯、景泰蓝灯、合金的马灯。各种材质,又能细分。如陶瓷灯可分为黑釉、白釉、青瓷、青花、五彩灯,石灯可以分为红砂岩、青砂岩、花岗岩、大理石等多种,木灯的木料,有以楠木为框架的,也有以红木为主的。秦汉有青铜灯,唐代有三彩灯,宋代有青瓷灯,明清的灯具则花样翻新,每个时期的灯具都有各自特点和代表器物,总的趋势是越做越精巧、越用越美观、越来越实用。

古灯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但多数灯具的基本结构并没有多大变化。一般都由灯座、灯柱、灯碗几部分组成,底座与灯盘由灯柱相连,都有储油的容器,都有点燃的灯捻。古灯也有一些差别,如有一根灯芯的,有多根灯芯的,有单支烛台的,也有多支烛台的。

古灯根据实际需要有多种使用、摆放方式:有台摆式,有落地式,有壁挂式,有垂吊式,有携带式。从古灯的功能来看,有用来照明的实用灯,有用于宗教仪式的礼仪灯,也有用于祭祀或陪葬的冥器灯。

古灯所用燃料,也在不断演进。此前的火把、火烛,只是燃烧自身来照明,有了灯具才改变了这一状况。早期照明的燃料,可能有松脂,紧接着就是动物油、植物油,后来又有了蜡烛,近代又使用煤油等燃料。1882年,上海有了电灯公司,虽然电灯最初只有几百盏,但它们很快便以其独有的优势迅速普及,各式各样的古灯也因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古灯发展总的趋势,造型上越来越精巧,功能上越来越完善。有的古灯,不仅有灯捻,而且可以根据需要调节亮度、风向;有的古灯,有多种装置,即可挂在空中,又可摆在台上;有的灯外加透气的金属孔罩,可以保证灯油采风燃烧,防止灯烟直冲出来。

我曾见过一个鼓状的陶瓷灯。这个鼓形灯,虽然只有成人拳头大小,但看起来很厚重,它的侧面有一个繁体“卫”字,上面有两个孔,一个是注油的,一个是放灯捻的。不用时,可将两个孔堵死,随身携带,相当方便,也不占多大地方。据分析,这个灯应该是军用品。

我还见过非常漂亮的青花瓷灯,堪称是环保灯。那个灯实际上由两部分组成:一件上面有完整的灯座、灯柱、灯碗;另一件则是灯罩,呈四方形,也是青花瓷的。这个灯是不需要吹熄的,只要把灯罩一罩,灯就慢慢熄灭了。

有种宋代的古灯,居然有个夹层,中间注油,夹层注水。水起降温作用,可节油三分之一左右。

陶灯照亮西域之路


陶灯,是紧随石灯之后,最早为人类服务的灯具之一。它的历史,几乎和我们使用陶器的历史一样长。

最初的陶灯,没有固定的形制,通常以日用陶器代之。许多陶制器皿,都曾被当做灯具的替代品。随着灯具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古人逐渐把它的形制确定在少数最适合做为灯具的器皿上。诸如碗、盏、盆、豆、等等。这以后,古代灯具虽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造型千变万化,但都没能脱离开这些最基本的造型。

先说碗和盏。陶碗和陶盏属餐饮具,但也是被借用为灯具最多、最简便的器皿。另外,家家都有,可以随意取用。其中“盏”字,直到今天仍被沿用为灯具的单位名称。只是“盏”比较低矮,光照范围受到了限制。所以,大部分的灯盏和灯碗都须有一个灯台,将其托起。在这方面,它不如“豆”。

豆,是古代食物的盛器。由敞口承盘、高柱执柄,还有喇叭口圈足三部分构成。豆,又有不同的材质。《尔雅·释器》说:“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这其中的瓦豆,就是陶豆,亦称“登”。豆有高柱,可以把灯光送得更远。由于有了这样的优势,又经过不断地改进,终于形成了很有代表性的豆形灯。登,由此而成为灯具最原始的名称。

灯盆,或称油盆,不属于家庭照明用具。灯盆通常是在祭祀祖先的祠堂或搞宗教活动的寺庙里使用。是确保烟火绵绵不绝的大型长明灯具。

大约在五千多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晚期,出现了一种形状类似于今天“壶”的原始陶器。它的名字叫“”,高度约三四十厘米不等,是古代的酒器。在考古发掘中,曾多次发现过一种体积很小的形器,这显然不是酒器。因为那时人所喝的是度数极低的“酒水”,皆用大杯。按常理推测,酒壶不可能比酒杯还小。所以我认为,这种形器可能属于最古老的灯具之一。我收藏的一件齐家文化小陶“”,高6厘米,应是一例。如果这一说法可以成立,它还应该是后来壶形灯的鼻祖。那么,以往许多专家认为壶形灯是在唐代以后,才经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的理论,恐怕就要被动摇了。

既然说到了西域的壶形灯,不妨简要地介绍一二。我所介绍的“西域”是广义的。它跨过了我国的新疆和中亚地区,主要指西南亚、北非和欧洲的一些地方。实事求是地说,最早的陶灯是在那里点燃的。

在埃及国家博物馆的展厅内,摆放着五千多年以前,古代埃及人使用的、十分完整也十分古朴的陶制油灯。灯在古埃及人的心目中十分重要,这可以从陶灯装饰的日、月形手上看得出来。灯具中确有壶形灯,但说与中国的壶形灯是否有什么传承关系,还有待研究。历史上,类似的文化,几乎同时产生于地球不同部位的现象,屡见不鲜。

比古埃及稍晚,古希腊也有了陶灯,且与古埃的大同小异,也是壶形,但彩绘华丽精美,散发着十分浓郁的荷马时代气息。

在教皇国梵蒂冈的古代文物博物馆里,保存着大约2500年前的古罗马陶灯。

在约旦王国首都安曼的历史博物馆里,收藏着从加瓦等地出土的、两千多年以前的陶灯。这些古代陶灯精雕细刻,制作十分精美,堪称阿拉伯雕塑艺术品。

我国的两汉时期,陶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有许多陶灯的造型就是取像于人物、动物或器物。像我收藏的胡人俑灯、熊形烛台以及双兽头三足盘灯等等,均属此类。汉代还产生了施釉陶灯。灯具表面施以彩釉,使灯具更加华丽。汉代陶器用釉,以黄色或绿色的低温釉为主。陶灯表面的釉层降低了吸水(吸油)率,使灯具更省油,也更容易清洗了。

三国、两晋以后,瓷器的普及使陶灯的用量大大降低。但是由于陶灯的烧制工艺简便,价格低廉。故此,在民间仍颇受欢迎。

从原始社会到近代,陶灯的风格粗犷、质朴、逸趣纵横。别小看抓一把随意揉捏的陶土,它塑造出了世间形态生动、活泼、可爱而不造作的芸芸众生。于民俗之中,蕴蓄着大雅。冷眼看去,有些陶灯似乎略显稚拙,但如能静下心来,仔细品味,你就可以感受到在稚拙的表象之下,有一股掩盖不住的灵秀之气。

鸡首壶


出现于三国末年,流行于两晋至隋的—种壶式,因壶肩部塑鸡首形而得名、亦称鸡头壶、天鸡壶、罂。烧制鸡首壶的瓷窑主要有越窑、瓯窑,壶的造型与盘口壶相似,不同的是肩部一侧安鸡首,另一侧是鸡尾,前后对称。鸡首有空心、实心之分,前者多为实用,后者是冥器。三国末年的器皿较为少见。西晋时期的鸡首壶特点是壶身、壶颈比较矮,鸡首多无颈,鸡尾甚小。东晋壶体略高,鸡首有了颈部,鸡尾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略高于壶口的圆股形曲柄。东晋中、晚期在把手的上端饰龙首和熊纹,器形优美。1972年江苏南京化纤厂东晋墓出土青瓷鸡首壶,底部刻“罂主姓黄名齐之”、可知晋时称此类器形为罂。南北朝时期,壶体修长,鸡首的冠部较大,颈部细长,盘口增高。浙江绍兴南池乡尹相公山南朝墓出土一件鸡首壶,碗形口,下接细长的弦纹颈,肩部前有圆嘴的鸡首,后贴上翘的鸡尾,壶下有承盘,湖南曾出土龙柄三足壶,装饰与上述南朝墓鸡首壶相似。隋代的壶鸡首趋于写实,作昂首曲颈打鸣状,壶柄贴塑龙形饰。此外,还派生出羊首、鹰首或虎首壶。隋代以后。鸡首壶几乎匿迹。清代康熙时期,宜兴陶艺大师陈鸣远制有紫砂天鸡壶,直口,长颈,丰肩.肩—侧设鸡首形流,其风格与上述鸡首壶相似,是仿古作用。(见图145)

长丰村:黄泥巴烧出陶瓷“金娃”


贵州省雷山县丹江镇长丰村,是远近闻名的陶瓷村。在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带动下,该村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制陶产业,陶瓷制品大放异彩,年产值80多万元,当地群众靠陶制品走上致富路。

长丰村陶瓷生产至今已有近80多年的历史,全村80%的农户从事陶瓷生产,村内所生产的陶瓷制品长期以来一直以碗、罐为主。近年来,随着雷山县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酒楼、饭店、农家乐等餐饮业拉动了对陶瓷餐具、茶具等陶瓷制品的需求。长丰村抢抓机遇,大胆创新,结合传统的陶瓷加工技艺,合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原有的制陶基础上试制酒楼饭店餐具,使得如今的陶瓷制品向实用型与观赏型完美结合,产品质量更为上乘,纷纷吸引了不少省内外客商前来订购,长丰村陶瓷制品也因此被市场激活,陶瓷产品卖价越来越好,形成了产得出、销得快、收益大的良好局面。

目前长丰村陶瓷制品已远销广西、广东、湖南、贵阳等省内外,全村陶瓷业年总产值已达80多万元,制陶农户年均收入上万元。

陶瓷“国娃”将在北京奥运主会场展出


潮州生产的584尊陶瓷“国娃”于日前全面完工,开始在全国各地举行巡回展览,并将于8月运至北京奥运会主会场展出供国内外友人参观,其中一部分还将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国友人。

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重要收藏品之一,“国娃”系列陶瓷产品是经北京奥组委批准、由国家一级画师关玉良创作。去年6月,知名画家关玉良大师在接受2008年奥运收藏品设计这一任务后,决定将陶瓷作为这些奥运收藏品的制作材质。

经过半年时间的努力,终于攻克了“国娃”制作过程中的多项技术难关,顺利生产出23种造型、29个花式的“国娃”。

这些“国娃”作品摆着各种颇似体育动作的造型,光着头,脸上没有明显的五官,小身体长得胖乎乎,显得憨态可掬,全身被绘上龙、凤、牡丹花等各种充满中华民族特色的艳丽图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理念很好地结合到一起,也把泥釉窑火与人文精神浑若天成般地统一起来,整个作品透出一种原始、野性、蓬勃的气息。

目前,这批“国娃”作品已全部交货。另据透露,奥运会结束后,关玉良还计划于今年底把这些作品带到国外展出,让全世界人民分享中国的奥运艺术和陶瓷艺术。

鸡年漫话鸡纹瓷


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远在3000多年前,我国甲骨文中就出现了“鸡”字。《韩诗外传》卷二中讲道,“首戴冠者,文也;足附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鸡的德行和英姿,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赏识。 

人们对鸡既然喜爱有加,鸡的形象自然也就很早地出现在陶瓷作品中,鸡腿瓶、鸡首壶、鸡心碗等器皿在汉代就开始大量制造。但是,鸡作为纹饰出现在瓷器上不会早于元代。 

蒙古人统一中原后,以彩绘青花瓷与釉里红为代表的釉下彩瓷成了新贵御用的上品,而瓷器绘画装饰也变为主流。起源于汉代的花鸟草虫纹饰瓷器,在这以后就进入了一个创新的时代,各个窑口创造出许多新式花鸟纹饰,其中就有鸡纹饰。元代的鸡纹饰器物数量虽然不多,缺陷也是明显的,在细节描绘上就不够细腻。但是在图画上,它却有构图繁缛、笔法生动、流畅的特点。 

进入明代,鸡的形象便大量出现在瓷器纹饰中,成为这一时期瓷器的主要纹饰之一。明永乐、宣德之后,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彩料和彩绘技术大大提高,以及白瓷质量的提高,昂贵的彩绘瓷更加流行。最具代表性的为成化斗彩,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成化时代,斗彩器的颜色品种多、且能根据画面内容需要自如配色。这些因素致使羽毛色彩繁多的鸡能够被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了。以最负盛名的成化斗彩鸡缸杯为例,器表绘有子母鸡五只,轮廓线由青花勾勒,内填红、黄、绿、墨等色,特别是鸡冠的红色,几乎与真鸡冠一致。整个纹饰构图新颖,描绘精湛,色彩逼真。 

清代饰有鸡纹的器物以康熙、雍正、乾隆、光绪四朝较为常见。前代鸡纹与明代相比有了较大的进步,风格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雍正官窑的艺术成就极高,构图的层次分明,图画内容若小品,清新写意,色彩淡雅明丽,线条细腻流畅,画工精湛,生动活泼。 

鸡年收藏鸡纹瓷器又成收藏时尚。

鸡缸杯收藏投资


在香港苏富比春拍季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被上海藏家刘益谦先生以2.8亿买下后,即成为刘先生除“功甫帖”又一个另收藏界大为热衷谈论的话题。

2.8亿港元成交的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

之后的国内春拍,更是家家公司都有与之相关的拍品。刹那间“鸡缸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由于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本身就很名贵,所以历史上历朝历代都不乏仿制之作。拍卖公司也看中了这个突入起来的“卖点”,纷纷征集到历史上的“摹古”鸡缸杯,以满足众君对于“鸡”的渴求。借助“天价”鸡缸杯真品,这些历史上的“仿品”也表现不俗。其中目前最为精细的清雍正官窑斗彩“鸡缸杯”也已经价值1500万元左右一只,而这次国内“鸡缸杯”拍卖盛宴中,即便残粘的清代民窑仿品也多在10万元上下成交!可见,今年古陶瓷艺术市场确为“鸡”的天下。

市场售价几十元的鸡缸杯仿品

与此同时,大量的鸡缸杯仿品也在网上迅速蹿红,卖家多号称“纯手工高仿鸡缸杯”,其售价从十几元到几千元不等。虽然很多店家都贴出了“香港苏富比春拍:成化斗彩鸡缸杯2.8亿”的媒体消息作为噱头。但仿制水平的确参差不一,搞得爱好者步履维艰,选购无措。

市场价位几千的某品牌精仿鸡缸杯

从显示的销量来看,几十元一只的鸡缸杯仿品最受欢迎,虽然制作的画面和造型已经与成化原作完全背离,所用的彩料也明显带有工业化学的味道,但短短几天内依然有几百件的销售业绩。而高价位的鸡缸杯大多是有品牌的,虽然价格有些也高达万元一只,但与原作在气势和韵味上还是更为接近的。有些仿古陶瓷领域的品牌更是专业到将成化斗彩文物资料与产品进行直接对比,足见其对其仿制产品的信心,以及残酷的市场竞争气息。。这些相似度很高的“纯手工”鸡缸杯,可以说已经超出了一般陶瓷产品的范畴,而应该作为收藏级别的艺术品来看待。

对于这股刚刚兴起的鸡缸杯风潮,笔者认为应该参考以下几点建议,提醒更多喜欢“鸡缸杯”艺术品的爱好者少被卖家“忽悠”,买到称心如意的“天价鸡”。

1.“一分钱绝对一分货”。

低价格在手工世界里绝对做不出来“高品质”,即便打出的广告是手工制品,估计也要减少不少程序作为代价。可以说目前最贵的就要算“人工费”了,本来就是手工的制品,要是靠减少人工作为代价,再好能好到哪里?

借用【佰年集雅】“高仿”与“低仿”细节对比图1借用

2.“便宜少好货;好货不便宜”。

大家要弄明白便宜、省钱是失去了哪些换来的?工业用的彩料和胎釉比原生矿物的要价格低廉很多。淘洗、提纯、配比、制作上都要比天然矿土的省时省力。如果单纯为了摆着撑撑门面,无所谓。但是要用来喝茶的话,笔者认为尽量还是放弃,毕竟入口的东西,长期使用对身体有害!

借用【佰年集雅】“高仿”与“低仿”细节对比图2

3.“像不像三分样”。

鸡缸杯之所以贵,那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说白了,也就是成化皇帝和万贵妃享受宴饮乐趣用的酒具而已。无论“真品”和“仿品”既然都是要拿来实用,所以相似度是否能和原作一致笔者认为才是关键,买一个“差之千里”的鸡杯,估计体会不到“天价艺术”韵味,倒是容易成为笑柄而颜面顿失。成化皇帝生性懦弱、平庸。从书法和绘画作品上依然可以察觉到他稚气未脱,依赖,渴望被呵护的特点。所以鸡缸杯真品上的鸡看似童趣质朴,但也绝非跟幼稚园的孩子涂鸦一样荒诞可笑。而且鸡缸杯里蕴含的周易学理,是一般人所不能领会的。所以只有接近真品的仿品才能找到“天价”的奥秘。

借用【佰年集雅】“高仿”与“低仿”细节对比图3

4.“曲高和寡,要耐得住寂寞”。

能够欣赏艺术品的是少数人,能够理解“天价”艺术品的更是绝对的少数派。鸡缸杯的价格和实际体量是完全不对等的,直径8公分价值2.8亿,跟谁说都需要费番口舌。购买仿品也一样需要魄力和可能的被“品头论足”,其中自然也少不了孤独求败似的“寂寞”。所以,好东西永远是需要慢慢品位的,艺术的领域切不能降低自己的标准去迎合大众的掌声。正所谓,“不可低首求同群”。

借用【佰年集雅】“高仿”与“低仿”细节对比图4

5.“精工细作才经得住时间考验”。

艺术品永远和工艺品有差距!工艺品永远和民俗品有差距!民俗是生活最基础的元素,并不是艺术品的代表!很多人认为民俗的文物就是古代艺术的代表是片面的。艺术投资就是如此,正确的区分艺术品与产品两者的不同,从而找到价值的可持续增长点。鸡缸杯从明代晚期开始就有仿品。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到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同治、光绪可以说每个朝代都有做的精品和劣品。如今这些昔日的仿品已然成为了文物,而当年精细的仿品,依旧是今天主导市场价格的“宠儿”。

借用【佰年集雅】“高仿”与“低仿”细节对比图5

标准的鸡缸杯造型对比图标准的鸡缸杯造型对比图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鸡娃灯趣话》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鸡娃灯趣话》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