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意瓷砖 > 导航 >

陶灯照亮西域之路

陶灯照亮西域之路

陶意瓷砖 古代瓷器灯 古代小瓷器灯

2020-05-15

陶意瓷砖。

陶灯,是紧随石灯之后,最早为人类服务的灯具之一。它的历史,几乎和我们使用陶器的历史一样长。

最初的陶灯,没有固定的形制,通常以日用陶器代之。许多陶制器皿,都曾被当做灯具的替代品。随着灯具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古人逐渐把它的形制确定在少数最适合做为灯具的器皿上。诸如碗、盏、盆、豆、等等。这以后,古代灯具虽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造型千变万化,但都没能脱离开这些最基本的造型。

先说碗和盏。陶碗和陶盏属餐饮具,但也是被借用为灯具最多、最简便的器皿。另外,家家都有,可以随意取用。其中“盏”字,直到今天仍被沿用为灯具的单位名称。只是“盏”比较低矮,光照范围受到了限制。所以,大部分的灯盏和灯碗都须有一个灯台,将其托起。在这方面,它不如“豆”。

豆,是古代食物的盛器。由敞口承盘、高柱执柄,还有喇叭口圈足三部分构成。豆,又有不同的材质。《尔雅·释器》说:“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这其中的瓦豆,就是陶豆,亦称“登”。豆有高柱,可以把灯光送得更远。由于有了这样的优势,又经过不断地改进,终于形成了很有代表性的豆形灯。登,由此而成为灯具最原始的名称。

灯盆,或称油盆,不属于家庭照明用具。灯盆通常是在祭祀祖先的祠堂或搞宗教活动的寺庙里使用。是确保烟火绵绵不绝的大型长明灯具。

大约在五千多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晚期,出现了一种形状类似于今天“壶”的原始陶器。它的名字叫“”,高度约三四十厘米不等,是古代的酒器。在考古发掘中,曾多次发现过一种体积很小的形器,这显然不是酒器。因为那时人所喝的是度数极低的“酒水”,皆用大杯。按常理推测,酒壶不可能比酒杯还小。所以我认为,这种形器可能属于最古老的灯具之一。我收藏的一件齐家文化小陶“”,高6厘米,应是一例。如果这一说法可以成立,它还应该是后来壶形灯的鼻祖。那么,以往许多专家认为壶形灯是在唐代以后,才经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的理论,恐怕就要被动摇了。

既然说到了西域的壶形灯,不妨简要地介绍一二。我所介绍的“西域”是广义的。它跨过了我国的新疆和中亚地区,主要指西南亚、北非和欧洲的一些地方。实事求是地说,最早的陶灯是在那里点燃的。

在埃及国家博物馆的展厅内,摆放着五千多年以前,古代埃及人使用的、十分完整也十分古朴的陶制油灯。灯在古埃及人的心目中十分重要,这可以从陶灯装饰的日、月形手上看得出来。灯具中确有壶形灯,但说与中国的壶形灯是否有什么传承关系,还有待研究。历史上,类似的文化,几乎同时产生于地球不同部位的现象,屡见不鲜。

比古埃及稍晚,古希腊也有了陶灯,且与古埃的大同小异,也是壶形,但彩绘华丽精美,散发着十分浓郁的荷马时代气息。

在教皇国梵蒂冈的古代文物博物馆里,保存着大约2500年前的古罗马陶灯。

在约旦王国首都安曼的历史博物馆里,收藏着从加瓦等地出土的、两千多年以前的陶灯。这些古代陶灯精雕细刻,制作十分精美,堪称阿拉伯雕塑艺术品。

我国的两汉时期,陶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有许多陶灯的造型就是取像于人物、动物或器物。像我收藏的胡人俑灯、熊形烛台以及双兽头三足盘灯等等,均属此类。汉代还产生了施釉陶灯。灯具表面施以彩釉,使灯具更加华丽。汉代陶器用釉,以黄色或绿色的低温釉为主。陶灯表面的釉层降低了吸水(吸油)率,使灯具更省油,也更容易清洗了。

三国、两晋以后,瓷器的普及使陶灯的用量大大降低。但是由于陶灯的烧制工艺简便,价格低廉。故此,在民间仍颇受欢迎。

从原始社会到近代,陶灯的风格粗犷、质朴、逸趣纵横。别小看抓一把随意揉捏的陶土,它塑造出了世间形态生动、活泼、可爱而不造作的芸芸众生。于民俗之中,蕴蓄着大雅。冷眼看去,有些陶灯似乎略显稚拙,但如能静下心来,仔细品味,你就可以感受到在稚拙的表象之下,有一股掩盖不住的灵秀之气。

taoci52.com小编推荐

青花瓷的西域风情


永宣青花瓷器的伊斯兰风格

伊斯兰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流传广泛,经久不衰,迄今仍影响着数以亿计的世界广大人口。千姿百态的伊斯兰文化根深叶茂、源远流长。伊斯兰教自七世纪在阿拉伯半岛诞生后到八世纪中期,中东人民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建立了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伊斯兰教也得到迅速广泛的传播。信仰的人数仅次于基督教成为世界第二大宗教。伊斯兰教步入华夏大地已有千余年之久,九世纪到十三世纪是伊斯兰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伊斯兰文化的空前繁荣和广泛传播对中世纪的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对元末以来中国的手工制造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丝织品的花纹、印染品的图案、陶瓷器的造型与装饰、金银器的镶嵌、建筑的式样等各方面,都留下了明显的痕迹,伊斯兰艺术已经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开花,在我国的回族、维吾尔、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塔尔……等十个民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文化已不再是异质的外域文化,而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明代初期的永乐、宣德青花瓷正是吸收了世界上先进和强大的伊斯兰文化的营养。使它们在雄浑壮美之中散发着均衡和谐的异国风情。

英国学者威尔斯在《世界简史论》中说:“正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的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自从汉代的丝绸之路和中国海到波斯湾的海上航线开辟以后,中国与中东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愈加频繁,中国商品大量出口到中东地区换来大量的当地商品,扬州唐城遗址中发现了波斯陶片。进入了十四世纪,景德镇的青花瓷几乎销往所有远东、中东和南亚国家。在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把进口的中国陶瓷作为模型,来仿制近似的陶器。反过来,穆斯林器物对中国的制瓷业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历史上所有的灿烂文化的产生,都毫无例外地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营养。永宣青花之所以具有动人心魄的魅力,也恰恰证明了它吸收和融汇外来先进文化的能力。十四世纪时,中国的周边国家的文化较为落后,拿不出什么象样的东西供中国知识界惊羡和学习,只有近东和西亚国家的伊斯兰艺术蓬勃发展,给予中国青花瓷器的制作以极大的启迪。在大量的青花瓷器远播西亚诸国的同时,它们的王朝也携带方物特产频繁地来中国朝贡,将宝物奉献宫廷。皇帝对于这些宝物的装饰十分有兴趣,命画家将这些装饰画样提供给景德镇的制瓷艺人,于是便生产出成批的具有伊斯兰风格的青花瓷器。

明代初期,政府出于长治久安的对外政策的需要,对周边西域国家进行安抚,以使西域强大的部族帖木耳对明朝称臣,必需按照伊斯兰的模式来烧制瓷器,完全迎合穆斯林的审美情趣,在赏赐给他们的国王时能得到国王的喜爱。事实证明,明政府的选择是非常明智的,这些带有明显的伊斯兰风格的瓷器,深受国王的宝爱,被当做最珍贵的礼品镶嵌在神庙的墙壁上,供真主和神灵来使用。由于世世代代的精心保管,我们现在在西亚和近东所见到的永乐、宣德朝官窑青花瓷器,绝大多数完美无缺,形如“库出”(指烧成之后不曾使用即入库收藏的官窑瓷器)。而且小批量的赐赠,也无法满足需要,中东、西亚、南亚的王朝大量地定购中国瓷器,其中帖木耳王朝、蒙兀儿王朝、萨法维王朝最为突出。

目前在伊朗、伊拉克、印度、土耳等国家收藏的永宣青花瓷器数量很多,总数数倍于我国的本土收藏,全球范围内最集中最重要的境外明初青花器的收藏要数伊朗的阿德比尔宫博物馆和土耳其的伊斯坦堡博物馆。这两所博物馆的前身,都是伊斯兰的宗教神庙,所收藏的明初青花瓷大多是最高档次的精美官窑。有些器物在国内已遗存不多了。也有许多器物出口之后在当地由金匠们增添了附加装饰,如壶的金流和金柄,瓶的金盖,碗的金边等,金饰精工细刻,十分讲究,更烘托出皇家的气质。

青花瓷烧造史上有许多新颖奇特的造型,都是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在永宣之际创制的,如大背壶、天球瓶、僧帽壶、双耳葫芦扁瓶、双耳扁瓶、多角烛台、花浇、无裆尊、卧足碗、深腹折沿洗等……,特别流行口径在60公分左右的大盘,这些形制都特别适合穆斯林的生活起居习惯,许多造型都是依照西域进贡来的金银器、玻璃器甚至陶器为样本的。具体到各种纹饰,几何原理的应用,环带、开光、分段切割、多角对称的处理手法,加之普遍密集的花纹布局都使人耳目一新。特别是最广泛使用的西蕃莲纹样(一种团形的多叶莲花)就是从痕都斯坦,今天的巴基斯坦北部、阿富汗东部一带的玉质盘子上的蕃莲图案移植过来的。明代文献中多次提到的"回回花"就是这种纹样,永宣青花瓷器上的回回花装饰无所不在,即使是传统的龙凤纹样,也总是以西蕃莲为底衬的。有的则干脆书写可兰经的语录,直接歌颂真主。

应当说永宣青花瓷器由于用途十分特殊,绝大多数用于政府的对外赐赠,所以造型、纹饰也很特殊,几乎所有新创的品种都能在伊斯兰文物中找到范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永乐青花花卉大背壶,小口、圆唇、短颈,颈上有凸起的弦纹一道,肩两侧安小环耳。腹部呈馒头状向上微鼓,中部凸出小圆圈。壶背部平坦无釉,露细沙胎,中部与面相应处有小圆圈凹进,圈内施白釉。由于无底,无圈足,此壶只可贴背平放,根本无法站立,而平放之后由于侧面有孔,盛水后即会流出,所以还不知道它的实际用途。与此相同的大背壶台湾故宫博物院也有收藏。美国华盛顿的佛瑞尔美术馆(Gallery of Art )收藏有稍晚的宣德朝青花大背壶。背壶的原型是伊斯兰的镶银铜扁壶,从铜壶肩铸的双耳来看,无底平背的扁壶是作为壁壶贴挂在墙上使用的,照搬到瓷器上由于胎厚体重,肩部的小环耳无法承受壶身的巨大重量,双耳已成为纯粹的装饰,没有实用功能了。其他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永乐青花龙纹天球瓶,小口,直径,腹部硕大如球,仿叙利亚的铜瓶的造型。永乐青花双耳扁瓶,仿伊斯兰玻璃双耳扁瓶。永乐青花双耳蒜头瓶,仿伊斯兰蒜头口双耳铜扁瓶,永乐青花龙柄花浇,仿伊斯兰玉龙花浇。永乐青花卧足碗,仿伊斯兰镶金银碗。宣德青花执壶,仿伊斯兰铜执壶。宣德青花僧帽壶,仿伊斯兰铜僧帽壶。宣德青花深腹沿盆,仿伊斯兰镶银铜深腹折沿盆。宣德青花罐,仿伊斯兰陶罐。宣德青花无裆尊,仿伊斯兰黄铜器座。宣德青花八角烛台,仿伊斯兰九角铜烛台。宣德青花敛口钵,仿伊斯兰铜钵。宣德青花笔盒,仿伊斯兰镶银铜笔盒。宣德青花葫芦扁瓶仿伊斯兰银双耳葫芦扁瓶。

以上所举诸例形制,时代特征十分鲜明,永宣以后则很少烧制,是景德镇御窑奉皇帝之命,专门为西域诸国定烧的,它们或者作为礼品赏赐给西域诸王;或者作为贸易瓷用于与西域国家换取良马。随着明政府对外政策的转变,宣德朝以后,这种几乎完全伊斯兰化的官窑瓷器基本停烧了。说起西域,古人与今人的解释不同,明朝所称西域是指甘肃以西,(包括新疆)阿富汗、土耳其、巴基斯坦、印度、伊朗、伊拉克、叙利亚,以及沿地中海东部的一些国家,那里的人们从古至今大多信奉伊斯兰教,为伊斯兰艺术的集聚地。

充满了西域风情的青花瓷器,不仅得到外国王室的喜爱,也同时受到明朝宫廷的认可,它们独特的造型和新颖的纹样超尘脱俗,不同凡响,大有将相之风,为一代青花瓷器之冠。它如此地灿烂,不仅得助于中华民族的深厚文明,而且得助于伟大的伊斯兰艺术,是中国瓷器装饰融汇外来文化的光辉典范。

鸡娃灯趣话


历史上,陕西民窑曾烧造出形形色色的瓷灯以供民间日用,其中有一种别致的灯具称作“鸡娃灯”。它一般长10厘米左右,可握于掌中,造型小巧可爱,酷似一只雏鸡,在装饰上多采用朴实无华的黑釉和酱釉,也有青花制品。其形状如同一只带流小壶,从壶口中注入灯油,在流状小嘴中放入灯捻。壶口有小平沿,有的还用长短不等、两端尖锐的细铁条缠绕成一个叉形把手。鸡娃灯壶口小、重心低,不易倾倒且便于携带,在陕西渭河以北的煤矿一带,除了农家使用外,小煤窑一直也把它用作矿灯,铁叉状的把手很方便插挂固定。渭北鸡娃灯的造型演变与用途通过近年来陕西铜川陈炉耀州窑考古调查得知,至迟在清代陕西渭北就已烧造黑釉鸡娃灯了。

清代的鸡娃灯形体饱满,形如雏鸡,腹部鼓圆,方唇敛口,口沿较窄,灯口形状与宋代梅瓶采用的蘑菇口近似。灯捻口的水平位置稍低于注油口,颈较短,平底内凹,施釉不及底。

民国时期,渭北烧造鸡娃灯的窑口增多,澄城、白水等县民窑也有烧造。陈炉窑烧造的黑瓷鸡娃灯曾见有“孟明堂制”款,有的还模印阳文“孟明堂”“天下第一”“孟”等款识。民国时期的鸡娃灯流部增长,口沿加宽,腹部略扁圆,灯捻口的位置与注油口平齐。

到了解放初期,灯流改为素面无釉并与壶口平齐以方便叠烧。灯腹呈长方形,造型显得方正呆板,底足也由平底内凹改为平足。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电力在农村普及,煤矿照明也改用电灯了,鸡娃灯遂告停烧。直到80年代以后,耀州窑复制厂又开始烧青花瓷及黑瓷鸡娃灯,但这时的鸡娃灯已不是实用灯具,而是作为民间工艺瓷烧造的。

2002年以来,铜川市文物考古部门在陈炉镇一带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古窑址调查及地层解剖,陈炉镇窑场包括上店、立地坡、陈炉三处,从新的考古收获可知,类似鸡娃灯造型的壶形瓷灯在金元时期并未烧造。

上店和立地坡发现的金代瓷灯有两种,金代前期为敞口、斜腹、平底,腹部由斜向微弧演变,金代后期出现一种厚壁、敞口、斜腹、圈足的灯具。蒙元灯与金代相类似,但灯腹较为圆弧,多沿用宋金以来的敞口、斜腹、平底灯造型。此种灯在蒙元还演变出一种敛口灯,腹部为斜腹略弧,到元代后期腹则更弧。金代后期出现的厚壁敞口斜腹灯到元代前期变为直口斜腹,元代后期又变为敛口、斜弧腹,还出现了平底灯。引人注目的是,元代后期耀州窑立地坡窑区还烧造省油灯。

明代瓷灯则有两种,一种沿用宋金以来的敞口、斜腹、平底,另一种胎体厚重,口沿有刻槽。明代早期未见,中期由斜腹向斜弧腹演变,口沿明代中期为敛口,晚期为敞口。

清代灯仅见于晚期,有两种类型,一种为敛口形,造型似高足杯,但较矮,中间有灯柱。另一种为鼓形,顶有注油孔和灯芯孔,这种鼓形灯在民间使用较多,俗称闷灯。

与渭北鸡娃灯相似的带流壶形灯在山西、河北等其他北方省份民瓷中也存在,有的还在壶流的两侧各贴塑上一只弯曲牛角,造型如卧牛,称之为“卧牛灯”。2005年笔者在新疆参观学习时,在吐鲁番的坎儿井遗址陈列文物中也见有黑釉鸡娃灯,当地称之为“靴形灯”,黑瓷、釉陶和铁制品均有。维吾尔族历史上曾使用这种瓷灯作为地下挖掘导水横井时的定向灯,在黑暗的地下挖掘坑道时,只要使用三盏以上的油灯,确保油灯排列为一条直线,就能保证挖掘坑道的笔直,与现代枪支“三点一线”的瞄准原理相同。鸡娃灯在新疆被用作挖掘坎儿井的定向灯,这也为我们重新认识渭北鸡娃灯的用途提供了新思路,鸡娃灯在陕西主要使用于渭北产煤区,除了煤矿中用作照明具,它们很可能也曾被作为挖掘坑道的定向灯使用。鸡娃灯与明清书灯的造型比较

鸡娃灯与卧牛灯造型大同小异,而与我国传统的浅盘、碗状瓷灯明显不同,渊源应是来自一种带流的壶形灯具。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都烧制过带流的壶形瓷灯,时人称之为“书灯”。“书灯”这一称呼在元代就已出现了。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明宣德官窑烧制的青花壶形书灯,通高12.7厘米,通体描绘花草图案,肩上横书“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此灯制作精巧,造型为一扁腹小壶立于托盘之上,与此相似的青花瓷灯在清雍正时也曾烧造过。

把明清官窑烧制的青花书灯省去了高座、执柄和灯盖,不就是民间“鸡娃灯”的造型吗?这种壶形瓷灯的灯捻从流部放入油壶里,由于带有壶盖,油料不易挥发,并收美观、实用、省油、清洁之功。我国宋元时期南北方都烧制过腹部注水的“省油灯”,如四川邛崃窑、浙江龙泉窑都有烧造,笔者在藏友处还见过一件元至明初时期耀州窑烧造的黑瓷省油灯。这些宋元时期的浅碗形夹腹省油灯,制作费时费工,灯油在敞开的瓷盏中也比较容易挥发,虽然在夹层中注入冷水,“每夕一易之”,但节油效果一般也仅有百分之一二十。而明代开始出现的壶形瓷灯,灯油在相对封闭的壶体中很难挥发,效果优于此前的省油灯,因此敞口的夹腹注水灯最终被节油效果更佳、制作和使用更为简便的壶形瓷灯所取代。壶形带流灯与外域文化的关联民间鸡娃灯的造型源于明代御窑书灯,这一发现使人们对鸡娃灯不由刮目相看,也使人们对其造型渊源更产生了兴趣。在历史上,我国传统瓷灯多采用平底台盘状或浅碗形、杯形造型,不仅瓷器如此,汉唐时代常见的陶灯、玉灯、金属灯具也是如此,在我国明代以前的古陶瓷灯具里确实没有这种腹部封闭的壶形灯具。

明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把一批造型奇特的西亚阿拉伯风格金属器皿带回朝廷,因此永宣时期的景德镇御窑厂仿照西亚金属器皿烧造出大量的青花瓷和白瓷,这些风格奇特的精美瓷器既可以满足宫廷使用,也可作为礼品与伊斯兰文化区交流。在此种背景下,永宣官窑烧造出造型与传统迥异的壶形瓷灯——“书灯”。上行下效,民窑遂仿效书灯,借鉴这种外来造型,并加以简化,烧造出了鸡娃灯。由于这种造型便于制作与使用,省油效果明显,遂在清代、民国时期流行开来。

壶形带流油灯历史久远,其造型来自西亚和北非,甚至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科学》杂志中译本1983年第4期刊登有Fitch所著《科萨的油灯》,记载了罗马带嘴油灯的发展演变。该文介绍,在意大利罗马以北120公里的科萨古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罗马文化中主要的室内照明用具油灯的演变规律:“最初的油灯是粘土手制的浅钵,为轮制或手制,钵中装有半钵油,灯芯就漂在液面上。后来,一些富有想象力的陶匠在陶灯烧制之前,把钵的边缘捏出一个小唇口,这样,灯芯的一头就可以高出油面之上。下一步的改革是把钵的边缘除了捏出的唇口之外均向里弯,以减少灯油被溅出的危险。再下一步,唇口消失了,手制的锥形陶嘴取代了它的位置。”2005年,笔者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古罗马&汉长安——东西文明比较大展”上,见到了心仪已久的罗马油灯,展览陈列有数盏罗马陶制壶形油灯,还展示了一件庞贝出土的带人物雕塑的三嘴青铜壶形灯,庞贝出土的两盏红陶质壶形灯还装饰有鹰形及面具纹装饰。

罗马造型的壶形灯其实早在唐代就传人了我国。1959年新疆巴楚曾出土过一盏唐代壶形铜灯,造型与中国传统的浅盘式灯迥异。此灯高度仅有7.1厘米,外形如同一把没有盖的长嘴小壶,铜灯由灯盏和灯座两部分组成,壶嘴中应是放入软灯芯,研究者普遍认为这件铜灯模仿自罗马灯具,甚至可能就是一盏罗马铜灯,是通过丝绸之路由西亚辗转传人的。

这种西方灯具的传入,对我国古代灯具的造型改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代以前,我国油灯多为敞口造型,使用的灯芯大多是在台盘中央直立的硬质纤维。唐代以后,受到西方灯具软质灯芯的影响,逐渐盛行用软质纤维搭在唇沿上的灯具,这种变化与壶形灯在我国的流行趋势是一致的。明清、民国时期,无论大江南北,民间已多使用壶形带嘴油灯,壶口盖塞住后,既省油又便于端持,遂成为民间油灯的流行样式,而鸡娃灯就是壶形灯的一种变形。

通过分析比较,现代人看起来土得掉渣的民瓷鸡娃灯,应是模仿白明代官窑书灯,造型源自西亚阿拉伯金属灯具,很可能还可远溯至罗马灯具。鸡娃灯历史上曾借鉴了时髦的舶来品造型。一盏鸡娃灯竟然有着中西文化交融的宏阔背景,真是让人感叹不已。民瓷真是不简单,其内涵和流变博大精深,小小鸡娃灯带给我们的启示可谓多矣。

探寻陶企转型之路专题研讨会佛山举行


7月24日上午,沈阳五洲城·瓷海国际继佛山瓷海国际“情牵五载筑梦瓷海”五周年晚会精彩之势,于佛山市马哥孛罗酒店举办了盛大的“重塑东北陶瓷商业模式——探寻陶企转型之路”专题研讨会。

在本次研讨会上,主办方五洲城·瓷海国际盛邀各方专家,紧扣中国陶瓷行业的发展脉搏,以“商业模式的变革与重塑”为主题,深入探索陶瓷企业转型升级之路和新商业模式给陶瓷行业带来的机遇。

诸多陶瓷企业代表对于五洲城·瓷海国际的陶瓷品牌形象展示、物流仓储、总部经济等方面的功能十分认同。五洲城·瓷海国际总经理林莹表示,希望通过五洲城·瓷海国际的打造,发挥佛山陶瓷总部的资源优势、运营优势,构建一个南产北销的互动平台,重塑东北陶瓷市场的盈利模式。

专题研讨会之后,五洲城·瓷海国际组织商家考察了佛山瓷海国际。五洲城商管公司总裁陈文军表示,此次活动为东北陶瓷行业转型升级、再创辉煌提出了发展蓝图,得到了东北、沈阳商家的一致认可,为东北陶瓷行业再次腾飞奠定了基础。

风韵绰约话瓷灯


灯是古代日常使用的照明用具,在我国有着最悠久的历史,早在大约一万年前即出现了陶灯。后来各种材质的照明用油灯不断的改进与变化提高,石灯、金灯、银灯、铜灯、玉灯、铁灯、陶灯与瓷灯等相继问世。我国古代陶瓷油灯造型端庄典雅,釉色绚丽多彩、艺术风格风韵绰约。它不仅广泛用于民间,也大量使用于宫廷消费,成为古代灯具艺术中最为耀眼的一枝奇葩。

我国各地名窑特色多岐、风格多样,大江南北几乎每个窑场都生产过陶瓷油灯。位于我国中原地区的磁州窑是著名的民间窑系,其产品注重民用特点,生产过许多丰富多采的瓷灯。磁州窑瓷灯造型种类甚多,均依据其使用场所而形成不同品类。有盏式灯、支柱灯、高台灯、牛头灯、多系灯、把手灯、三头灯、壁挂灯、长臂灯、省油灯等。它们被用于各种场合,如家庭用把手灯,旅社客栈用高台灯、三头灯,祭祀用小灯盏,及专供煤矿下窑挖煤用的壁挂灯、长壁灯等等,众多的造型满足了北方民众社会生活各方面需要。

磁州窑瓷灯除极具实用、美观、清洁、安全与节油等功用特点外,陶瓷匠人们还擅长将人物、动物、瑞兽雕塑与灯的造型相结合,制作成狮子灯、儿童灯、瓷猫灯、猴顶灯、牛头灯等富有想象的形状,使油灯造型更加传神生动,增加了丰富的美学与吉祥涵义。这类油灯通常还采用白、黑、黄、酱、绿、蓝等釉色进行装饰,呈现出流光异彩,艳美夺目的艺术效果,为油灯赋予许多审美情趣与观赏美感。

黑釉支柱灯系由灯座、灯柱与灯壶三部分组成。灯壶由灯柱支撑,属于燃亮部分。支柱上安有把手,便于手持移动,坐立在圆灯座上。圆盘形灯座可使油灯放置稳固,又起到可以承接上部灯壶偶尔流油的作用。整个造型既注意到照明效果又富有空间美感。三系油灯在釉壶的肩部按接有三个系子,既可穿绳提吊使用,又可手持或平稳放置使用,由于灯嘴较长,使用中又不会烧手,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

磁州窑白地黑彩婴孩手托灯,是一微作蹲状、双手用力托着油碗的婴孩形象。油灯中的婴孩作裸身状,胸前带着绘有纹饰兜肚,脸部流露出稚气。这件富有想象与创造力的作品,反映出古时我国民间钟爱儿童,期盼人丁兴旺的愿望。

省油灯是我国古代陶瓷工匠的一大创造发明。过去灯油大都采用豆油作燃料。古人奉行勤俭,尤其是清贫文人最注重节油,磁州窑生产的省油灯即满足了这种社会需求。它的特点是盛油部位的油碗采用了中空的双层结构,以空气隔热。有的可注入凉水降低燃油温度,减少灯油不必要的蒸耗。此种类型的省油灯很受欢迎,宋代文学家陆游在《宅居记事》中曾评述道:“书灯勿用铜盏,唯磁盎最为省油”,对陶瓷省油灯赞美可谓溢言于表。

狮子形油灯则将赋予吉祥含义的瑞兽狮子,塑造成陶瓷灯具。狮子在我国民俗文化中,不仅象征着力量、能够驱魔辟邪,而且也象征着万象更新的含义。在油灯中威严的狮子不仅成为美好形象,也能发挥出照明的功用。磁州窑的三彩狮子灯,采用印坯成型,先素烧后再挂釉二次烧成。其中的绿釉与黄釉成色鲜艳秀美,突出了美好与吉祥的艺术内涵。

现在人类社会早已步入先进的照明时代,陶瓷油灯早被淘汰,风韵不在。不过磁州窑瓷灯在造型与装饰方面的创意和巧妙构思,为后人留下隽永的美感,它们已经被作为珍贵艺术品而由人们收藏与鉴赏。(刘志国)

异彩纷呈说古灯


灯,是人类使用时间最长的生活用品之一,许多文献中都有关于灯的记载,唐诗中更有不少歌颂灯盏、吟咏照明的诗句。今天,当传统意义上的灯具渐渐退出人类生活的时候,收藏、展示、研究灯具,探究灯文化,就成为一件意义深远的事。

中国人的祖先何时开始使用灯具?目前还很难说清。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在战国更早的墓葬中还没有发现灯具,但到了汉代,随葬品中灯具就多了起来。

古灯所用材质很多,早期的有青铜铜灯、陶灯、石灯,随后又有铁灯、木灯、竹灯、玉灯、锡灯、鎏金的灯、镀银的灯,近代又有玻璃灯、景泰蓝灯、合金的马灯。各种材质,又能细分。如陶瓷灯可分为黑釉、白釉、青瓷、青花、五彩灯,石灯可以分为红砂岩、青砂岩、花岗岩、大理石等多种,木灯的木料,有以楠木为框架的,也有以红木为主的。秦汉有青铜灯,唐代有三彩灯,宋代有青瓷灯,明清的灯具则花样翻新,每个时期的灯具都有各自特点和代表器物,总的趋势是越做越精巧、越用越美观、越来越实用。

古灯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但多数灯具的基本结构并没有多大变化。一般都由灯座、灯柱、灯碗几部分组成,底座与灯盘由灯柱相连,都有储油的容器,都有点燃的灯捻。古灯也有一些差别,如有一根灯芯的,有多根灯芯的,有单支烛台的,也有多支烛台的。

古灯根据实际需要有多种使用、摆放方式:有台摆式,有落地式,有壁挂式,有垂吊式,有携带式。从古灯的功能来看,有用来照明的实用灯,有用于宗教仪式的礼仪灯,也有用于祭祀或陪葬的冥器灯。

古灯所用燃料,也在不断演进。此前的火把、火烛,只是燃烧自身来照明,有了灯具才改变了这一状况。早期照明的燃料,可能有松脂,紧接着就是动物油、植物油,后来又有了蜡烛,近代又使用煤油等燃料。1882年,上海有了电灯公司,虽然电灯最初只有几百盏,但它们很快便以其独有的优势迅速普及,各式各样的古灯也因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古灯发展总的趋势,造型上越来越精巧,功能上越来越完善。有的古灯,不仅有灯捻,而且可以根据需要调节亮度、风向;有的古灯,有多种装置,即可挂在空中,又可摆在台上;有的灯外加透气的金属孔罩,可以保证灯油采风燃烧,防止灯烟直冲出来。

我曾见过一个鼓状的陶瓷灯。这个鼓形灯,虽然只有成人拳头大小,但看起来很厚重,它的侧面有一个繁体“卫”字,上面有两个孔,一个是注油的,一个是放灯捻的。不用时,可将两个孔堵死,随身携带,相当方便,也不占多大地方。据分析,这个灯应该是军用品。

我还见过非常漂亮的青花瓷灯,堪称是环保灯。那个灯实际上由两部分组成:一件上面有完整的灯座、灯柱、灯碗;另一件则是灯罩,呈四方形,也是青花瓷的。这个灯是不需要吹熄的,只要把灯罩一罩,灯就慢慢熄灭了。

有种宋代的古灯,居然有个夹层,中间注油,夹层注水。水起降温作用,可节油三分之一左右。

金意陶欲行“足球豪门VS陶瓷豪门”营销之路


亚陶·十一届春季陶瓷博览会不仅仅是陶瓷产品的大型展销会,同时还通过论坛等形式为新时期的中国陶业献上了不少思想盛宴。4月18日,家天下网与佛山市佛亚展览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陶瓷中国风风行世界”高峰论坛在佛山华夏陶瓷城隆重举行。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会长丁卫东、广东省装饰协会顾问胡小梅、福美软瓷研发中心主任苏湘鄂、金意陶陶瓷总经理张念超、金意陶陶瓷产品总监冯平、澳斯曼市场部总监许加富、大唐合盛市场部总监曹彦、陶艺轩董事长唐永源、金牌卫浴销售总监曾小羚及广州陈万里建筑设计事务所董事长陈万里等知名设计师参加了此次会议。

企业家与设计师们就陶瓷行业如何把中国文化融进陶瓷制作,让中国陶瓷再次风行世界;如何借陶交会的平台向世界推广中国陶瓷和陶瓷产品设计等多个话题激情碰撞,共探陶瓷行业的发展新思路。

会上,张念超透露,2008年金意陶将抓住奥运会的大好时机,通过与意甲豪门切尔西的邀请赛等一系列体育活动大行“足球豪门VS陶瓷豪门”营销之路,而有与会企业领导人对此销售模式提出了不同看法。在提到如何让中国陶瓷“风行世界”时,丁卫东提醒大家:“对于反倾销的问题我们一分为二看,有时候对我们有好处。我们不能靠低价,如果靠低价将是死路一条。”

如何开启瓷器收藏之路


从商代开始出现原始瓷至今,中国瓷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由于它厚重的历史文化意蕴及其不可再生性,无论是传世或出土出水的古瓷器,都被视为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其中的珍稀精品价值城,拍卖会上槌起槌落,每引得大腕巨贾激烈竞争。随着国运昌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百姓投资取向的日趋多元化,中国古瓷器收藏热不断升温,瓷器收藏爱好者队伍不断壮大。由于古瓷日少和其自身的极大增值潜力。古玩市场上的大量赝品应运而生,坑蒙拐骗的事时有发生,致使一些初入道而集藏心切者上当受骗,遭受损失。因此,对于囊中羞涩的业余集瓷爱好者来说,如何量力而行迈出关键的第一步,尽量做到少交学费而又藏品日富并进而有所研究呢?笔者的体会是:多读、多看、多转。从伤残瓷收藏入手。

虚心刻苦地学习钻研有关中国瓷器历史及鉴赏方面的专业书籍,从无知到有知,对古瓷器形成初步的理性认识。经常到博物馆和收藏家家里观摹实物,多听介绍并尽量当面请教,为今后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积累感性认识和经验。经常到古玩市场或地摊上转转走走,细心观察别人是怎样选择和鉴别及至购买古瓷器的,现场取经并验证自己的眼力,逐渐熟悉和掌握一般古瓷器的行情及参考价,为日后独立开展收藏活动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矗当有了相当的阅历和知识积累以及资金准备之后,开始收藏的第一步应该以伤残古瓷器为首选目标,坚持以伤残古瓷器作为见习标本,引导初级阶段的收藏活动。自己有把握或有行家掌眼,遇上完整器当然也不要坐失良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必有所得。

为什么在开始收藏活动的初级阶段要从伤残古瓷器入手呢?笔者认为:

一、易看易懂。 伤残古瓷器多是开门见山一目了然的真货,具备一定知识的初入道者可直接从其伤口观察到瓷器的胎、釉质地,容易辨识。买回家后可做为研究参考的实物标本,从而达到锻炼提高眼力的目的。另外,古玩市场上伤残器仿冒赝品较少,走眼受骗的概率较低,有利于维护心理平衡及收藏积极性。

二、易寻易购。多数收藏家对伤残古瓷器兴趣不大,有的甚至不屑一顾。因此比较容易遇到,不用苦苦寻觅。由于贷源较足且少有竞买对手,市场价位较低,商贩一般不会出价过高,竞且易于讨价还价,相对来讲容易成交。

三、投资少,风险校完整古瓷器价格昂贵大多数工薪族买不起。伤残古瓷器虽说增值的机遇较小和增值的幅度较小,但由于投资少,降价亏本的风险也较小,即使一时走眼买进人为做旧做残的假货,损失也不大。

四、学习修补、有利提高。买进伤残古瓷器后,可通过查找资料,按原图样,运用学到的知识学习修补,尽量修复和恢复其器型原貌,有利于提高和掌握一定的古瓷器修补技术,享受其苦中有乐的情趣。

五、可保值增值。由于伤残古瓷器购入价相对较低,随着收藏者增多和货源日趋减少,同样存在保值和增值的市场潜力,珍稀和精美残器(甚至瓷片)的市场前景仍然看好,没有亏损的后顾之忧。

因此,可以说收藏伤残古瓷器同样存在一个起点要高、选择要注重文化及历史价值,尤应注重艺术和经济价值的问题。那么,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伤残古瓷器大海里始何独具慧眼、大海捞珍呢?笔者认为:

一、尽可能选美选精。选购伤残古瓷器除了应注意去伪存真外,还要去粗取精,尽量选择器型美、纹饰和釉色美、产地和窑口正、制造工艺精的残器,以确保其较高的残缺美欣赏价值,使其在经济上能保值增值。

二、尽可能选择伤残程度轻的。古瓷器的残缺伤损程度与其价格和价值密不可分,选购时应尽量选损伤程度较轻者,既易于修补,又可提高其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三、尽可能选择藏品中缺项和有据可查的。一般伤残古瓷器出手较难,选购时应避 免重复积压,尽量选购自己藏品中没有的,用有限的资金丰富自己的收藏品样式品种。同时还要较多地选择有据可查、通过参考资料可修补恢复原貌的伤残器。

从某种意义上说,伤残古瓷器是初涉古瓷收藏者的阳光地带,但也绝不是真空地带。一些所谓的古董商将高仿品作旧后人为地使其受伤,这就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因此收藏者在购买时同样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警惕上当。

古玩圈中故事长,坑蒙拐骗有奸商。

捡漏还须防陷井,随缘量力自安然。

雅兴集瓷初学步,伤残古器可导航。

修心养性怡情趣,聚宝痴梦莫贪婪。

这是笔者在集瓷找乐中自拟的几句口头禅,抛砖引玉,恳请专家及同行批评指正,并以此与有志于收藏祖国古瓷器的初入门和未入道者共勉。

乾隆粉彩春灯婴戏双耳瓶


乾隆时期的粉彩有如下特点:

1.乾隆粉彩利用粉彩粉润柔和的质感,用粉化的各种彩料仿制各种工艺品,能准确地表现出所仿之物的色彩和质感,可谓惟妙惟肖。

2.乾隆粉彩有一个独有的特征,即器物口部及底部都施松石绿釉。松石绿釉非常浅淡光润,釉面犹如粥皮,由于是一种低温彩釉,釉面常常带有细小的纹片。

3.乾隆官窑粉彩的纹饰一般是“大内”送来的图样,主题纹饰按不同时节都有严格规定,主纹是缠枝花,分别加施变龙、变凤、蝙蝠或缨络、八吉祥等,组成各种祥瑞吉庆、美意延年内容的图案。

4.乾隆粉彩的造型工艺更是精益求精,不论是高达一米多的大型陈设瓷,还是小至几厘米的扳指儿、鼻烟壶,造型都非常规整,很少出现夹扁或歪塌现象。

此件清乾隆粉彩春灯婴戏双耳瓶为乾隆粉彩的代表作品,无论从色彩、器形、工艺上都有很大的特点,尤其在文化内涵上更是反映了封建帝王希望“百子千孙”、“江山永固”的思想。同时也反映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盼望有子传宗接代的良好愿望。此瓶细长颈,撇口,耳作如意形,喻“平安如意”,硕腹,平底,矮圈足,口及耳描金,颈至肩及腹底以如意云头为边,在红地上画缠枝番莲间饰蝙蝠。腹部彩绘高山流水,庭舍楼台,配以树石花草,众婴孩嬉戏其间,或舞龙或提灯,足边描回纹,器内及底均施湖绿色釉,底描红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款。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灯照亮西域之路》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灯照亮西域之路》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意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