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多厚 > 导航 >

古玉收藏 赝品多风险大

古玉收藏 赝品多风险大

瓷砖多厚 古代瓷器收藏 怎样鉴别玩玉瓷器

2020-06-05

瓷砖多厚。

收藏家周毛弟和戴正安都是爱玉之人,尤其喜爱古玉,经常和三五个好友一起赏玉、斗玉,也会为一件藏品的真假优劣争执不下。周毛弟说,他们都是古玉的终极收藏者,不会去买卖就无所谓价格,乐趣就在于“把玩之中贴近了那段遥远的历史”。

现在的市场已经无漏可捡

毋庸置疑,新玉一直是玉器市场的主角,占有了三分之二的市场,不论从交易量的大小还是活跃度来看,古玉都是曲高和寡。对此,收藏家戴正安解释说:“因为古玉收藏门槛很高,除了存世真品少之外,多数藏家还欠缺收藏知识。大多数传世古玉早被文物部门收了,偶有漏网者,也早被藏家笑纳。因此,现代古玩市场上的古玉很少。但我们都知道,玩古董是在不断把玩中形成正确经验。古玉的稀缺性导致多数藏家很难接触到真品和珍品。市场上流通的大量仿古赝品导致多数藏家不能形成正确的鉴别方式。我有一位朋友曾经在某展览会上买了一块古玉,价格大约在5万元左右,拿来让我一看,假的。有时候朋友介绍也不靠谱。前不久一位藏友经人介绍说有一批出土古玉保存完好,他兴冲冲地去乡下花大价钱买了10块古玉,专门拿来让我看,结果全是假的。”

“古玉市场不打假是行规,一般也没有鉴定证书,旧货市场上赝品玉器泛滥是人所共知的,之所以有买家前赴后继地上当,那是因为捡漏心理导致,其实现在的旧货市场已经无漏可捡了。”收藏家周毛弟谈起15年前的一次捡漏经历还很兴奋,“15年前,我每天早上四五点便在城隍庙一带赶集。因为天色还暗,我拿着手电筒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地找宝贝,人很多很拥挤,我在一个摊位前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他正和摊主讨价还价,他是当时上海玩古董的行家,他和人家讨价还价的东西,我也很喜欢,于是我一直站在他身后听他砍价。他杀价不成转身离开,我赶紧买下了那件器物,我刚买下来就见他又转回来了……其实捡漏不在于便宜,而在于得到宝贝的喜悦。”

拥有玉褚龙是藏家的最高境界

戴正安为了收藏古玉,曾经把自己珍藏的字画、瓷器卖掉,如今在他众多古玉藏品中还有一件令藏友艳羡的玉褚龙。“中国人自古喜欢玉,新玉收藏重料不重雕,而古玉是看年代,与那个时代的典型器比对,如果是典型器则价值连城。比如红山文化的玉褚龙就是收藏古玉者膜拜的典型器,玉褚龙是古人和上天沟通的器物,也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是远古时期部族的族长才能拥有的器物。从器型上说,它像龙和蛇的结合,是无价之宝,市场造假也多。上世纪80年

代,在上海拍卖过一件玉褚龙,当时的成交价是240万元,后来就几乎没有出现在拍卖市场中。玉褚龙存世量很少,其中大部分在国家博物馆中,还有极少量的在藏家手中,不会轻易拿出来示人,更不会随意买卖。因为对于一个古玉藏家来说,拥有一件玉褚龙就代表着他的收藏境界,代表着古玉收藏领域的权威地位。我们几个古玉爱好者经常一起相约赏玉、斗玉,一次,有位收藏古玉几十年的藏友拿出了珍藏的玉褚龙,让大家一起把玩。我们看了认为是假的,他不相信,于是我拿了自己收藏的玉褚龙给他看,一见我的藏品他服了,说他收藏了十几年的古玉,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开门’的东西,希望我卖给他。而我也是收藏了几十年古玉,就一件玉褚龙,哪里舍得卖呢。后来他专门拿了一些比较得意的藏品来拜访我,我一看多数都是假的。高古玉水很深,行家都不会轻易出手,加上高古玉缺乏一套公认的定价体系,限制了古玉收藏市场的发展。”

古玉市场价值的判断是个难题

周毛弟表示古玉市场价值的判断是个难题。“玉的好坏认定也很难统一。越是近代,玉质越好,工艺水平越高,但人文价值则越少。年代越久远,玉的人文价值越大,所以汉以前古玉极具收藏价值。每个时代都有代表器型,关键要看古玉的年代是否悠久,纹饰是否精美,形质是否漂亮,存世量还要少,物以稀为贵。当然高古玉的材质不可能很好,因为交通不便高古玉往往是就地取材。此外市场价值还与每个时期的标准器型有关。比如红山的S龙、褚龙、太阳神;汉朝的汉八刀、握珠都是典型器物。当然也有一些不能用价格来衡量,有些高古器物有文化考古价值,但未必有市场价值。有很多器物有经济价值但未必其文化内涵和考古价值就高,有些老物件历史悠久但存世量较多,其市场价值必定不高。如果既有考古价值又有经济价值,那么它未来的潜力和空间就很大。因为古玉进入流通领域的很少,所以参照国际市场价格走势,是衡量国内高古玉未来价值的最好渠道,国际上著名拍卖行和博物馆的馆藏玉器,多是以收藏中国高古玉为主。”

“近几年,有些人把玉器收藏作为一种投资方式,利用各地古玩市场的地区差价,利用古玩市场的价格与拍卖会价格差价,适时买进卖出,进行投资。”周毛弟认为收藏古玉陷阱很多,而投资古玉风险很大,“真品少、赝品多、变现难,收藏的渠道很窄,真品有些是家传的,有些是藏家之间转让的,还有些是早年捡漏。现在有人说出土的古玉多是在编故事。”

收藏古玉要有专题性和针对性

与新玉价值判断需要考量雕刻师傅的名气不同,古玉没有名和款,那么如何判断一块古玉的收藏价值呢?戴正安说:“古玉雕琢难度很大,在当时工艺非常落后、原始的情况下,把一块原石雕琢出来要花费很长时间,甚至可能要历经几代人的加工,才能成器。因此古玉蕴含了极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不可否认,目前藏家是以收藏明清古玉为主,因为存世较多造假少,交易也比较活跃。明清玉是权力的象征,和红山古玉等特定的社会关系不能同日而语。以瓷器为例,清三代与宋代五大官窑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古董玩到一定程度时,多数藏家会越发迷恋年代久远的器物以及当时的文化,清代瓷器到达了巅峰,追求一种极致的细腻,但匠气太重,缺少了火的文化和艺术。”

周毛弟认为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一个代表性的文化,不具可比性。“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商周青铜器,宋朝五大官窑,清三代的瓷器,老三代青铜器,唐朝的金银器和唐三彩……高古玉收藏在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有一段收藏的空白阶段,那段时期很多高古玉以较低的价格流向了海外。后来逐渐有人开始玩老物件,上世纪80年代是玩青铜器和高古玉器,明清玉器没有市场,现在是回过头来玩明清玉,关键是因为高古玉真东西太少,藏家眼光又不够,只有玩熟悉的东西。”

戴正安表示收藏古玉要有专题性和针对性,因为中国玉器史有8000年之久,一般人的财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收藏各朝代的每一类玉器。“应该有针对性地收藏。可以从造型和纹饰方面来收藏;也可以从工艺方面来收藏;或者还可以从年代方面来收藏。”

高科技造假行家也很难识别

齐家文化玉器因为真品较多也为藏家所推崇。对此,周毛弟说:“齐家文化是指在甘肃这一地带,齐家文化玉器有一些动物器型。之前出土的也有齐家文化玉器,只不过当时多数人不认识,就把其混淆为红山文化。目前市场上齐家文化玉器造假的也很多,不过这个市场越是赝品多,玩的人就越多,流通量也大,假的比真的卖得好。甚至可以说有些赝品推动了收藏。其实从古到今,历代仿古玉及赝品古玉就不曾中断过。目前市面上流行的赝品古玉主要是仿红山文化玉器、良渚文化玉器、汉代出土玉器等。仿造最多就是红山文化玉褚龙,造假者的作旧工艺也在不断提高,很难识别。”

如何辨别古玉的真假?周毛弟说:“对于古玉真伪鉴定的问题,可以采用专家鉴定加高科技手段辅助的双重鉴定方法。造赝品就是为了赚钱,造假者往往会仿制市场价值高的器物。青海料、俄罗斯料的仿古对于行家来说很容易辨别,那种低端的粗糙的仿品也容易识别。现代有人利用古玉料,请高手仿造出当时的标准器型,仿得非常逼真,能以假乱真卖大价钱。”

周毛弟也有看走眼的时候。“20多年前,我买了一块玉佩,当时第一眼看到的时候觉得很熟悉很漂亮,典型的战国玉佩,有红的沁色。我以2万元买下,可是拿回家仔细一看它是软玉,高仿的。它的硬度比一般的和田玉要软一些,是一块天然的红岫玉,那时我对这种玉料的鉴赏水平还不够,所以看走眼了。”

周毛弟认为古玉鉴定只看沁色是不够的,“因为未必是年代越久沁色越深,如果一块古玉存放的环境比较好,那么即便年代久远,器物及沁色也一样很漂亮,而年代近的器物如果存放环境不好,腐蚀严重,其沁色也会很深。沁色不是一年两年可以看得出门道的,都是长期经验的积累。沁色也可以人为做上去,现在沁色造假已经发展到把其他古玩上真的沁色,就像移植皮肤一样,移植到一块玉料上。所以辨别古玉的真假,还是要看器物本身的包浆、沁蚀、玉质、形神、腐蚀、文饰等各个方面。”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古瓷器收藏真品与赝品的较量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爱好者甚多,但有经验者确是少数。故而旧货古玩市场举目可见赝品卖的红火,被一些收藏爱好者当作“稀世珍宝”抱回家中“珍藏”。火爆的市场、高额的利润,致使大量的仿品流入市场,因此防伪呼声日甚,专家们为此不断撰文著书,揭露伪品特征,传授鉴赏经验。但是,这些文章把收藏爱好者的鉴伪能力好像是提高不多,倒把造伪者的作伪技术提高了不少。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做旧手法越做越到家,搞的一些专家们也真伪难辨,一些仿做精品甚至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著名拍卖公司的舞台。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收藏爱好者存在的认识误区无疑也给制售赝品者以可乘之机。马广彦先生撰文对误导爱好古瓷收藏者的各种情况作了无情的揭露,并指出要靠提高自身鉴赏能力,才能摆脱误导干扰,成功的进行收藏。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首先要走出古瓷收藏的误区。

旧货古玩市场能买到精品

珍贵古瓷相当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因其十分珍贵,即使皇家也不易得之。如干隆皇帝得到五大名窑的珍品,便御笔题诗,铭刻器底,足见其珍爱的程度。几百年来人们尽力蒐求,流散民间不被认识重视埋没的国宝都会被你碰上,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贵的,民间能用的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及少。但元青花在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即便地摊小贩亦知其贵重。若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当慎之又慎。至于那些有官款的或有官窑工艺纹饰图案的历代官窑瓷器,更是罕见有流入民间的可能性。官窑瓷器的烧造管理十分严格,宫廷选剩的次品都是就地砸碎销毁,在当时的民间是见不著这些官窑瓷器的,连皇家用瓷的纹饰也是民间禁用的,如明代和清代的龙凤纹饰。《中国陶瓷史》既有《明代景德镇御窑厂大事年表》,对御窑厂的烧造和管理禁令都有记载。《明英宗实录》载:“禁江西绕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督察院榜谕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资,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告者,连坐。”官窑瓷器除皇宫自用外,便是御赐庙宇的祭器和外交馈赠的出口瓷。这些瓷器都很难流散民间,且透过数百年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在战乱年代流出宫廷德瓷器,当时即已十分昂贵,经列强疯狂掠夺,多流出国外,少数得以保存的都是有赖国内大收藏家的努力。了解了这些情况,再来看目前市面上那些打著官窑款的瓷器,很容易见到,这种情形是要冷静分析的。无论古墓出土、旧楼偶得、贵胄家传,无非都是编造的故事。走出随处可购珍贵名瓷官窑精品的误区,可以帮助我们面对那些仿冒的珍品,冷静观察分析,克服那种看到一点珍品特征便主观肯定不及其余的激动情绪和鉴定态度。

按图索骥往赝品上凑

目前收藏类理论书籍很少研究和关注民窑瓷器,有些理论专著是研究我国瓷器艺术成就和历史的,书中的论述对象往往选择最能代表当时成就的名品和官窑瓷器。其叙述的工艺纹饰特征也是主要以官窑名瓷为依据的。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仿伪者往往依据这些资料描述的特征和图片进行仿制。在民间收藏活动中,一辈子也难碰上一件珍品,所以这些书籍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各时期的制瓷成就和代表名品,于实际收藏活动的指导意义并不太大。但是,市面上的仿品却有很多特征与书本上相符,如果我们没有走出按图索骥的误区,便最容易上当。再有一种情形便是一些作者迎合兴起的收藏热,编辑出版一些指导购藏的的图录,常常为了给书本增色,便不惜抄录一些根本不可能在民间流传或世上交易的珍品图片,随意的标上参考价格,使人产生这些珍品曾在市面上出现而被廉价购走的错觉。比如明宣德仅存在西藏萨迦寺的一对五彩碗,便被收录于一本图录书中,标价仅28万元。这种稀世珍品价值连城,世界各大博物馆都没有踪影,民间如何碰得到,更何止28万元。因此,对目前那些普通出版书籍要分析消化,去伪存真,不可盲从。更不能拿著那些珍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的名瓷图片在市面上去对号入座。像至正型元青花象耳瓶,因其在元青花瓷中的独特地位,便出现许多高仿品,如果按图索骥,正好入了仿伪者的道儿。

生怕漏掉稀世珍品

仿伪者利用当前许多收藏爱好者阅历不深,辨伪能力不强的弱点,专门制作一些稀奇古怪的伪品,作旧后在市上兜售,让人觉得稀少必珍贵,但又苦于没有参照器物和资料,虽然心中没底,又怕漏了货,因此,掏钱买了赝品。在收藏古瓷活动中捡漏,只有当鉴赏水准很高时才有可能。一般有漂亮外观的古瓷珍品,人们都知道值钱,商贩们也不容意以廉价买到,所以售价都不会低。至于瓷器珍贵与否,往往表现在瓷器所含历史文化资讯量上,这就不是仅外观漂亮就能决定,藏家需要对中国瓷器各个历史时期的烧制工艺状况与发展有较多的了解。

专家解析古董收藏潜在风险


周末如果你去古玩市场,那熙熙攘攘的人流会让你暗暗吃惊:不分男女老幼,无论蓝领白领或金领,都对收藏表现出了莫大的兴趣。近年来,民间收藏市场确实是一再加温,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其中,越来越多的资金争相涌入。这种趋势在一些统计数据中得到了直观的体现:据欧洲美术基金会的统计,2010年我国艺术原创作品和古董艺术品的交易总额为989亿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3%,首次超越英国上升至全球第二位,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法国一家机构发布的2010年全球艺术品市场趋势报告显示,2010年按照全球各国艺术品拍卖收益的统计数据,中国排名全球第一。收藏市场的发展大趋势很好,这是事实,但是对于普通收藏爱好者或正准备“试水”收藏市场的老百姓来说,“收藏市场水深”也是必须加以清醒认识的事实大量赝品充斥市场,各种风险隐藏其中。如果花大价钱买回一堆“破烂儿”,那损失可就大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冷静看待收藏热呢?请看本报记者的调查采访。

●近一时期,股票证券市场形势持续低迷,房地产市场也处于调控期内,于是更多手有余钱的人把投资目光转向了收藏领域,从而助推收藏市场进一步走热。

●“收藏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提醒有意加入收藏大军的人必须认真考虑这句话。“打眼”也就是看走眼被人蒙骗的事在收藏市场经常发生,行家认为:十贪九打眼,防止打眼,戒贪为首要一招。

“粮油一分利,百货十分利,珠宝百分利,古玩千分利”

现在进收藏市场,从啥起步最好?对于这个问题,可能每位专家给出的意见都会有所不同,这就如同问“孩子长大了干什么好”,很难回答清楚,更没有标准答案。

但藏家们公认无异议的是,目前如果能淘到真正的好东西,那么所带来的收益确实非常可观。

沈阳市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李晓旭还兼任协会的会员藏品交流中心主任,他平日都会坐在藏品交流中心,与会员们一起品鉴藏品。那里总是坐着一屋子的人。

李晓旭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开始搞收藏,尤其偏爱瓷器。他说:“那时瓷器还不像现在这么贵,但工薪收入者要想买到自己喜欢的好瓷器,也真得口挪肚攒才行。 ”

对于这项爱好,家人刚开始时并不支持,但是近几年随着自家藏品的增多,已不需要再多投入钱财,靠自己的藏品流转就可运行,“老伴看不用往外花钱了,还往家里拿东西,也就不再干预。 ”李晓旭笑着说。

谈到经济收益,李晓旭说:“那是显而易见的。远的不说,就跟五六年前的行情比一下,民国以前的瓷器真品如果品相好,到现在价格上涨10倍都不止。 ”

在沈阳北市古玩城,有藏家专门回收人民币,第三套人民币中1角面值的新钞,收购价为10元,是其票面价值的100倍。

沈阳市古玩行业商会副会长夏立杰最近被评为当地的十大优秀收藏家,他的长项是字画收藏。谈到市场形势,夏立杰说:“从字画市场就能看出来,老百姓手里的钱确实比从前多了,大量资金进入了字画市场。 ”

他指着面前的清代菊花四条屏告诉记者,这是6年前在拍卖行竞买来的,当时只有他一个人举牌,花了1.5万元,现在行情大涨,刚有人给开出20万元的价码,但他不想卖。也就是6年的时间,这个四条屏的价格就涨了10多倍。

早有一种关于“盛世搞收藏”的说法:“粮油一分利,百货十分利,珠宝百分利,古玩千分利。 ”

从投资回报来看,这句话还真不算夸张:2010年,徐悲鸿的作品《巴人汲水图》以1.71亿元拍出,与当初藏家的收购价相比暴涨了100多万倍;再比如齐白石的作品,10多年前1平方尺不过四五万元,今年5月齐白石的一幅 《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竟然以4.255亿元的价格被人收藏,创造了中国近现代书画市场的新纪录。

1年前,中国民间收藏文化创新论坛公布了这样的数字:自2004年以来,中国艺术品收藏投资年回报率为26%,文物、古玩每年升值率为20%。

进入收藏行:真的要从兴趣喜好出发

在沈阳市收藏家协会会员藏品交流中心,陈列架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藏品,以瓷器居多,也有铜器和书画。

中心主任李晓旭分析说,入行搞收藏的无非有两个目的,一是个人爱好,一是投资增值。

他拉开了一个抽屉,里面满满当当都是陶瓷残片,然后说,纯粹出于爱好而搞收藏的人,对于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即使得到一块残片也会欣喜万分,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可能成长为真正的藏家。李晓旭说他身边有200多位这样的藏家。

另一部分人则是为当下收藏市场的热度所吸引,手里有余钱,又觉得放到股市、楼市里都不放心,就搞起了收藏投资。

李晓旭提醒说,即便认定收藏有较大投资潜力,但还是要真有这方面的兴趣才可考虑加入。收藏市场很宽广,瓷器、字画、竹雕、木雕、牙雕、古籍、邮票、钱币,还有民俗系列,当然也包括宝玉石,等等。每一种类又有很多分支,比如瓷器又分为高古瓷、明清瓷和现代瓷,书画则有古今和各种门派、风格之分。这里面的知识博大精深,要想玩得得心应手,必须肯下苦功夫学习。

如其所言,记者采访每一位藏家时,几乎都能看到在他们身边有许多专业书及各种材料,讲到某处要点,总要从典籍里翻出证明。可见,如果没有兴趣支持,是根本达不到这样专业程度的。

比如瓷器,李晓旭说:“据我看,当下的瓷器收藏是95%外行人在玩95%的赝品。收益很高是不错,可一旦买了赝品,损失有时是100%。”他举例解释说,如果有人说他在地摊上买到了宋代官窑的瓷器,那一定不能信,因为即使从全球私人收藏范围来看,此类藏品都是屈指可数的,你要说买到了一件真品,那其实比中彩票还要难。

沈阳市古玩行业商会副会长夏立杰最近兴办了字画装裱业务,他说:“学习字画鉴赏看书学习是一方面,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实际品鉴,通过更多的对比研究才会提高水平,做字画装裱也可以积累品鉴能力。 ”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张祥去年初才在古玩市场“露面”,但一出手就引起了藏界的关注,他拿出来的是和田古玉。为啥他能“一鸣惊人”呢,原因在于此前的雄厚积累,他家往上数5代就开始藏玉。

北市古玩城的玉器档口里,有回头教子玉龙钩,有瓦棱纹鱼玉雕件,有宋代风格的执莲童子玉雕,还有凤在上龙在下的青玉雕等。因为家庭文化熏陶和个人爱好的原因,张祥几乎熟知每一件玉藏品所蕴含的历史故事,讲解起来头头是道,“玉石界有句行话,"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玉器尤其是和田老玉,在过去只有宫廷和官宦人家才能拥有,只是到了近现代才进入到普通百姓家。 ”

“喜欢点什么? ”你到古玩城逛,卖家常常会这样问你,听起来好像是随便一问,但是通过答话,你的鉴赏水平立刻会被行家掂量出个八九分来。

专家忠告:“不懂的东西最好别碰”

今年33岁的马红君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现在从事服装设计工作。他有一个特殊的朋友圈子,其中很多人都对玉器很有研究。马红君说他一有闲暇就要到各处古玩城逛逛,总感觉时间过得太快,还没逛几家半天就过去了。

做为一名爱好者,如今小马对各种玉雕器物已经积攒了一些知识和鉴赏能力,但是当记者问起他有何心得时,他却不好意思地说:“也是交了不少学费的。 ”

入行要交学费,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也成了收藏的“题中应有之义”,就是那些已经很有成就的收藏大家,一般也都有过交学费的经历。但也惟其如此,才会真正激发藏友学习研究的兴趣。

沈阳鲁园古玩城的一位卖家李文广搞收藏已经有30多年了,据他介绍,当初是起步于八一公园花鸟市场的,直到今天,到地摊“淘宝”的热情依然不减。

说到交学费,李文广说,自己从事收藏这么多年了,可没少经历过,记得最惨痛的一次,是花8000元买了一件藏品,买回去却发现是赝品,在手里压了好多年,后来才以800元转手,损失很大。

如何防赝品?他的体会是没啥别的办法,只能是下功夫提高自己的知识和眼力,“你不懂的东西最好轻易别碰。 ”

在沈阳收藏界有了名气后,夏立杰常常被人请去“鉴宝”,但一段时间之后,他就回绝这类邀请了。夏立杰说,自己见的赝品实在是太多了,可请他去鉴别的人又都不愿听到真话,这样自己左右为难,只好不再去了。

夏立杰说,他认为在收藏种类中,字画收藏的收益很高,但遭遇赝品的风险也更大,“花好几万元兴冲冲买回来的居然是赝品,其实就是一张废纸,那种失落感很难承受,有这钱还真不如进股市去试试运气。 ”

即便字画是真迹,也会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夏立杰认为当前古画卖不过今画就是不太正常的现象,这也反映出市场明显的炒作因素。这就要求书画收藏者不仅要有辨别真伪的能力,还得对市场走势有很好的了解和预判。

收藏品的炒作也有很多教训: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日本陷入了高股价、高房产的泡沫经济时代,资金大量涌向凡·高、莫奈、雷诺阿等西方一流艺术大师的作品收藏领域。1987年至1990年,国际拍卖会上40%的西方印象派作品均落入了日本买家手中。这4年间,日本从西方进口的艺术品总价竟然达到了138亿美元。

但是在90年代后,经济泡沫破灭,那些高价艺术品或成为银行的抵押品,或滞留在私人藏家之手卖不出去,而成为了有价无市的“鸡肋”。据估计,当年以50亿美元购入、现仍保存于日本各银行中的画作,如今即使能够卖出也只能收回14亿美元,而且这还是个比较乐观的估计。

而对于我国当下的收藏热,有关部门也多次提出泡沫警示。业内人士也从专业角度给出了提示,民间收藏防范风险的最好办法只能是提高鉴别眼力,收藏真品和精品,不盲目跟风炒作热点。

民俗收藏稀缺就是宝

旱烟袋、旗袍、民国瓷砖、荷包,只有几平方米的空间内,摆满了上一个时代的老物件沈阳鲁园古玩城一家档口的卖品很有地方民俗特色。

卖家李文广笑着说:“我搞的是有点杂。 ”他拿起一块民国瓷砖说,高峰期自己藏了1万多块这样的瓷砖,在这方面可能是品种最全的藏家了,很多民俗研究者著书都到他这里找资料和素材。

收藏民国瓷砖成了他的长项,寻找和收藏的主要目标是山水系列,红猴、大象图案等稀缺品种。每次搞到新藏品,他都要进行分类,哪些可以转卖,哪些自己要永久收藏。

不久前,他还向一家民俗博物馆转让了140件棉布旗袍,而手中的一件民国时期孩子满月服饰却无论如何也没给这家博物馆,李文广说它是难得一见的精品。

李文广说:“收藏品是一个时代的记录,民俗用品收藏,收藏的不仅是历史,而且还有地方人文风俗。 ”

他拿起手边的一件丝质旗袍说:“相对其他物品,服装的保存难度更大一些,在民间无论怎样精心保管,也难免腐蚀和虫蛀,所以年头越久,留存下来的必然越来越少,而稀缺就是宝。 ”

我省珠宝消费今年超千亿元

大部将转化为个人藏品

来自辽宁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省包括黄金、钻石、翡翠等珠宝首饰销售额度预计超过千亿元,总体水平居于全国前列。

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名誉会长刘永春指出,辽宁作为珠宝玉石生产大省,已经发现有丹东黄金、抚顺煤精石、阜新玛瑙、宽甸紫水晶、瓦房店金刚石等珠宝玉石资源,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珠宝投资消费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保障。

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办公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张文禹认为,无论从资源的稀缺性和长期增长性,还是从收藏变现渠道的方便程度看,目前我省珠宝玉石仍然拥有最广泛的收藏受众面。

古玩收藏:高仿赝品多 持古需谨慎


赝品民国侍女盘正面

在一个不打假的行当,搞收藏谨防上当受骗。“交学费”不仅针对初出茅庐的人,老江湖也免不了“挨一刀”。9月19日上午,笔者来到隆昌县张宗基的家中,听他讲述他的古玩收藏经历……

高仿赝品多持“古”需谨慎

张宗基在收藏江湖里已经“混迹”几十年了。对于如今的古玩收藏市场情景,他侃侃而谈……

古玩是不可再生的,因此也愈加珍贵。如今,随着收藏爱好者的增多,市场上的仿品也越来越多。随着科技的发达,有些高仿品已经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蒙骗了许多搞收藏的“老江湖”。

“如今,很难遇到一件年代够久远的古玩了,仿品充斥着市场。”张宗基感慨道。

张宗基凭着几十年的收藏经验告诉笔者,文玩物价每年都有上涨,目前的价位就比改革开放初期上涨了几十倍。

就连环画来说,最早出版的1956年《铁道游击队》十册全套售价已达10万元,上世纪80年代的连环画也卖到了几百元不等。

瓷器买卖猫腻多一月上三次当

在众多古玩类别中,瓷器是张宗基的最爱,也是他最擅长收藏的一类。张宗基认为,瓷器代表着中国的古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外国人用瓷器“Chi-na”称谓中国,可见瓷器的价值。

瓷器又是收藏类别中最难辨别的一种,仿品之多,仿造之像,几乎能以假乱真。近一个月,张宗基在买瓷器上,就遭受了三次挫折……

第一件是在朋友处买的一件黑釉瓶,看起来是宋代瓷器。张宗基买到以后是又惊又喜,仔细观看后却发现,器形有些古怪,便找到收藏行家邓先生瞧瞧。结果邓先生只是晃了一眼便说:“东西不对。”

“这个就是我买的第二件瓷器——赝品民国仕女盘。”只见该仕女盘颜色与民国时期瓷器相当,不论是瓷器光泽还是图案,都看不出破绽,盘中侍女画工也十分精致。假东西最终都逃不过行家的眼睛。张宗基仔细研究时,便发现釉色有异。于是找到收藏圈内的行家谢先生看,谢先生也认为东西有问题。最后,张宗基带着赝品来到内江找爱瓷器的张先生看,一开始张先生也说是民国的,始终看不出破绽。后来张先生拿出放大镜仔细观察,嘴里冒出一句:“是印刷品,还有网格,是喷涂的新货。”

笔者也拿着高倍放大镜仔细看,还真看到画中侍女图的线条是由多个点组成的。再用放大镜看一件真品小蝶瓷盘上的图案,无论放多大,图案仍清晰不变,不是点状构成。

张宗基在近一个月买到的第三件假货也是在一藏友处购买的,是一个杯子,说是元代的。买回来与同行分享,便发现釉色不对。

买卖擦亮眼谨防被“故事”蒙骗

在逛古玩摊子的时候,藏家也心怀目的。看上一件像样的货,便拿在手上犹豫,此时要是有人争着买,由于怕真品丢失,便会心慌地出价购买走。

许多人在购买古玩时,喜欢听商家以及一些藏品交流人士讲述藏品的故事。不少人为了让假货脱手,有可能会为藏品编织一个美满的“故事”。当买家相信故事了,便很容易对藏品动心了。

张宗基介绍说,如今普通的古玩市场上的玉器、铜器、瓷器等文玩杂件真假难辨。实在要买,也要找懂行又信得过的人一起鉴定好,方可下手,千万不能轻信“故事”。

尤其是仿古瓷,随着科技的发达,越做越逼真,一眼是很难辨别真假的,有些借助工具都很难辨别。“我接触瓷器二十多年了,至今也要‘交学费’,可想古玩买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张宗基笑言。

有时逛古玩市场,张宗基遇到假货也要买回家好好斟酌这仿品中的“道道”。如今的假货比以前的假货更加“麻人”,一不小心就掉入陷阱,多学点假东西的特征对鉴别真品是十分有用的。(实习生张玲玉文/图)

古瓷器收藏真品与赝品的比对较量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爱好者甚多,但有经验者确是少数。故而旧货古玩市场举目可见赝品卖的红火,被一些收藏爱好者当作“稀世珍宝”抱回家中“珍藏”。火爆的市场、高额的利润,致使大量的仿品流入市场,因此防伪呼声日甚,专家们为此不断撰文著书,揭露伪品特征,传授鉴赏经验。但是,这些文章把收藏爱好者的鉴伪能力好像是提高不多,倒把造伪者的作伪技术提高了不少。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做旧手法越做越到家,搞的一些专家们也真伪难辨,一些仿做精品甚至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著名拍卖公司的舞台。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收藏爱好者存在的认识误区无疑也给制售赝品者以可乘之机。马广彦先生撰文对误导爱好古瓷收藏者的各种情况作了无情的揭露,并指出要靠提高自身鉴赏能力,才能摆脱误导干扰,成功的进行收藏。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首先要走出古瓷收藏的误区。

旧货古玩市场能买到精品,珍贵古瓷相当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因其十分珍贵,即使皇家也不易得之。如干隆皇帝得到五大名窑的珍品,便御笔题诗,铭刻器底,足见其珍爱的程度。几百年来人们尽力蒐求,流散民间不被认识重视埋没的国宝都会被你碰上,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贵的,民间能用的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及少。但元青花在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即便地摊小贩亦知其贵重。若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当慎之又慎。至于那些有官款的或有官窑工艺纹饰图案的历代官窑瓷器,更是罕见有流入民间的可能性。官窑瓷器的烧造管理十分严格,宫廷选剩的次品都是就地砸碎销毁,在当时的民间是见不著这些官窑瓷器的,连皇家用瓷的纹饰也是民间禁用的,如明代和清代的龙凤纹饰。很多珍贵瓷器都很难流散民间,且透过数百年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在战乱年代流出宫廷德瓷器,当时即已十分昂贵,经列强疯狂掠夺,多流出国外,少数得以保存的都是有赖国内大收藏家的努力。

了解了这些情况,再来看目前市面上那些打著官窑款的瓷器,很容易见到,这种情形是要冷静分析的。无论古墓出土、旧楼偶得、贵胄家传,无非都是编造的故事。走出随处可购珍贵名瓷官窑精品的误区,可以帮助我们面对那些仿冒的珍品,冷静观察分析,克服那种看到一点珍品特征便主观肯定不及其余的激动情绪和鉴定态度。

仿伪者利用当前许多收藏爱好者阅历不深,辨伪能力不强的弱点,专门制作一些稀奇古怪的伪品,作旧后在市上兜售,让人觉得稀少必珍贵,但又苦于没有参照器物和资料,虽然心中没底,又怕漏了货,因此,掏钱买了赝品。

在收藏古瓷活动中捡漏,只有当鉴赏水准很高时才有可能。一般有漂亮外观的古瓷珍品,人们都知道值钱,商贩们也不容意以廉价买到,所以售价都不会低。至于瓷器珍贵与否,往往表现在瓷器所含历史文化资讯量上,这就不是仅外观漂亮就能决定,藏家需要对中国瓷器各个历史时期的烧制工艺状况与发展有较多的了解。

古瓷收藏 赝品和真品间的较量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爱好者甚多,但有经验者确是少数。故而旧货古玩市场举目可见赝品卖的红火,被一些收藏爱好者当作“稀世珍宝”抱回家中“珍藏”。火爆的市场、高额的利润,致使大量的仿品流入市场,因此防伪呼声日甚,专家们为此不断撰文著书,揭露伪品特征,传授鉴赏经验。但是,这些文章把收藏爱好者的鉴伪能力好像是提高不多,倒把造伪者的作伪技术提高了不少。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做旧手法越做越到家,搞的一些专家们也真伪难辨,一些仿做精品甚至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著名拍卖公司的舞台。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收藏爱好者存在的认识误区无疑也给制售赝品者以可乘之机。马广彦先生撰文对误导爱好古瓷收藏者的各种情况作了无情的揭露,并指出要靠提高自身鉴赏能力,才能摆脱误导干扰,成功的进行收藏。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首先要走出古瓷收藏的误区。

旧货古玩市场能买到精品

珍贵古瓷相当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因其十分珍贵,即使皇家也不易得之。如乾隆皇帝得到五大名窑的珍品,便御笔题诗,铭刻器底,足见其珍爱的程度。几百年来人们尽力搜求,流散民间不被认识重视埋没的国宝都会被你碰上,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贵的,民间能用的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及少。但元青花在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即便地摊小贩亦知其贵重。若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当慎之又慎。至于那些有官款的或有官窑工艺纹饰图案的历代官窑瓷器,更是罕见有流入民间的可能性。

官窑瓷器的烧造管理十分严格,宫廷选剩的次品都是就地砸碎销毁,在当时的民间是见不着这些官窑瓷器的,连皇家用瓷的纹饰也是民间禁用的,如明代和清代的龙凤纹饰。《中国陶瓷史》既有《明代景德镇御窑厂大事年表》,对御窑厂的烧造和管理禁令都有记载。《明英宗实录》载:“禁江西绕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督察院榜谕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资,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告者,连坐。”官窑瓷器除皇宫自用外,便是御赐庙宇的祭器和外交馈赠的出口瓷。这些瓷器都很难流散民间,且通过数百年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在战乱年代流出宫廷德瓷器,当时即已十分昂贵,经列强疯狂掠夺,多流出国外,少数得以保存的都是有赖国内大收藏家的努力。了解了这些情况,再来看目前市面上那些打着官窑款的瓷器,很容易见到,这种情形是要冷静分析的。无论古墓出土、旧楼偶得、贵胄家传,无非都是编造的故事。走出随处可购珍贵名瓷官窑精品的误区,可以帮助我们面对那些仿冒的珍品,冷静观察分析,克服那种看到一点珍品特征便主观肯定不及其余的激动情绪和鉴定态度。

按图索骥往赝品上凑

目前收藏类理论书籍很少研究和关注民窑瓷器,有些理论专著是研究我国瓷器艺术成就和历史的,书中的论述对象往往选择最能代表当时成就的名品和官窑瓷器。其叙述的工艺纹饰特征也是主要以官窑名瓷为依据的。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仿伪者往往依据这些资料描述的特征和图片进行仿制。在民间收藏活动中,一辈子也难碰上一件珍品,所以这些书籍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各时期的制瓷成就和代表名品,于实际收藏活动的指导意义并不太大。但是,市面上的仿品却有很多特征与书本上相符,如果我们没有走出按图索骥的误区,便最容易上当。再有一种情形便是一些作者迎合兴起的收藏热,编辑出版一些指导购藏的的图录,常常为了给书本增色,便不惜抄录一些根本不可能在民间流传或世上交易的珍品图片,随意的标上参考价格,使人产生这些珍品曾在市面上出现而被廉价购走的错觉。比如明宣德仅存在西藏萨迦寺的一对五彩碗,便被收录于一本图录书中,标价仅28万元。这种稀世珍品价值连城,世界各大博物馆都没有踪影,民间如何碰得到,更何止28万元。因此,对目前那些普通出版书籍要分析消化,去伪存真,不可盲从。更不能拿着那些珍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的名瓷图片在市面上去对号入座。像至正型元青花象耳瓶,因其在元青花瓷中的独特地位,便出现许多高仿品,如果按图索骥,正好入了仿伪者的道儿。

生怕漏掉稀世珍品

仿伪者利用当前许多收藏爱好者阅历不深,辨伪能力不强的弱点,专门制作一些稀奇古怪的伪品,作旧后在市上兜售,让人觉得稀少必珍贵,但又苦于没有参照器物和资料,虽然心中没底,又怕漏了货,因此,掏钱买了赝品。在收藏古瓷活动中捡漏,只有当鉴赏水平很高时才有可能。一般有漂亮外观的古瓷珍品,人们都知道值钱,商贩们也不容意以廉价买到,所以售价都不会低。至于瓷器珍贵与否,往往表现在瓷器所含历史文化信息量上,这就不是仅外观漂亮就能决定,藏家需要对中国瓷器各个历史时期的烧制工艺状况与发展有较多的了解,在收藏中有高人一筹的鉴赏水平,才有可能捡漏。没有丰富的鉴别经验和对古瓷的历史文化知识,如何谈的上捡漏呢?如果怕漏货凭侥幸购买,只能导致上当买赝品的后果。

收藏定位不切实际

对所处地区正常可能收藏的瓷器品种缺乏认识,不从实际出发确定收藏品位,盲目按照书本上著录的瓷器去决定收藏定位档次,这是许多爱好者的通病。对那些有收藏价值又有条件买到的古瓷不屑一顾,只想买那些没有可能出现的珍品瓷器,正好跌入制售赝品者的圈套,损失了钱财,出不了收藏成果。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收藏定位观,主观上便拉开了接触珍品的距离。中国陶瓷艺术如同一条大江,源远流长,从创烧成功原始青瓷到明清两代的瓷器,瓷窑异彩纷呈,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这些瓷器都很有收藏价值。民间收藏应把着眼点放在历代地方瓷窑和明清民窑瓷器上,注重其中有特色有个性的品种,这才是成功之道。民窑瓷器 并非像一些人认为的没有收藏价值,官窑瓷器的烧制就是建立在民间瓷器成功的基础上的。

在宋代五大名窑以外的耀州窑系、磁州窑系、龙泉窑系瓷器都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同样元明清的景德镇民窑产品在国内的许多博物馆都有收藏。尤其是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官搭民烧,民窑烧制出许多价值很高的瓷器精品;清代的康熙时期,高大精美的大件瓷器大多是民窑烧制的。诚然官窑瓷器十分昂贵,除非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否则,收藏定位在那些珍稀名瓷和官窑精品上都是不切实际的,只能把自己引入歧途。而国内一些知名的收藏家的做法是在专题上做文章,比如收集历代瓷酒具、瓷文房用具、历代青瓷等,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值得借鉴。而像徐展堂这样一名瓷精品为收藏对象的成功者,虽然值得敬仰,却不是我们大多数爱好者有条件效仿的。

一个有志于古瓷器收藏的爱好者,除了走出上述认识上的误区外,重要的事多看真品,从真品入手再结合书本知识,才能形成经验。多与同好交流切磋心得体会,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不要轻信那些商贩保真的诺言,凭借对他们的信任决定取舍。要在收藏中学习鉴赏,鉴赏中指导收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破解作伪古玉


一些黑心古董商为了提高玉器的价格,往往采取各种手段将玉器作旧,现笔者将几种作伪方法揭示出来,以防藏友被骗上当。

老提油:据传甘肃的深山中有一种虹光草,将它捣成汁液,拌入少许瑙砂搅匀,再将新玉器浸入,用点燃的新鲜竹枝烘烤,草汁便渗入玉器纹理中,呈现出鸡血红色。

新提油:这个方法适用于含石质量较差的夹石玉,选红木屑或乌木屑入水,再将夹石玉放入浸泡,用火烘,汁液即可渗入玉器纹理中,含石处呈现红色或黑色。

伪石灰古:古玉中有一种俗称“鸡骨白”的玉器,这是由于子玉受地火所致。凡玉经火其色即变白,形同石灰,故俗称石灰浸。这种方法制成的玉,虽说颜色相似,但有火烧裂纹,而真的古玉是没有裂纹的。

羊玉:将活牛或活羊的腿部割开,把小件玉器填入缝合,经过数年之后,血液浸入玉中,冒充古玉中的红丝沁,但这种玉没有古玉温静,显得枯涩。

狗玉:将狗杀死,剖开腹部,趁狗血尚热未凝固时,把玉器放入狗腹中并缝合,埋入地下,过数年后取出,玉上出现有土花血斑。但与真古玉相比,带有新玉的颜色与雕琢的痕迹。

梅玉:选用质地疏松的玉质,如石性较重的玉或玉皮,用浓重的乌梅水烹煮,重复数次,疏松之地被乌梅水浸泡透呈现水浸痕,再用“提油法”上色,以仿造“水坑古”,但不如真古玉自然。

风玉:选用石性较重的玉质,用乌梅水加浓灰水蒸煮后,将玉器趁热放置于寒冷的风雪中,使质地坚硬的玉器冻裂出细如发丝的纹理,最后也用“提油法”上色,以冒充“牛毛纹”古玉。

叩锈:将玉器用铁屑与热醋拌和浸泡,再埋到潮湿的地下十几日,取出埋到大路下数月。玉器由于铁屑的腐蚀而形成深红色的橘皮纹,并带有不易消除的土灰斑。然而,这种假古玉的红色较浮,时间稍长土灰斑和红色均会消退。

草根收藏 赝品率高达98%?


在部分收藏界业内人士眼中,一些鉴宝活动过于注重娱乐性,有“作秀”之嫌。

近年来,泉州举行了多场寻宝、鉴宝活动,一些具有地域、人文特色的藏品由此露出庐山真面目。这些藏品不乏何朝宗、弘一法师、张瑞图等人的作品,有的民间宝物甚至在国家级博物馆也见不到。鉴宝也让一些赝品浮出水面。赝品之泛滥,以至于有专家称,民间鉴宝中的赝品率高达98%。专家认为,民间收藏乱象始于利益之争,收藏有道,藏家要保持平常心态。

寻宝鉴宝热民间珍品掀起盖头

近几年来,泉州已多次举行大型寻宝、鉴宝活动,央视一些收藏节目也先后走进德化、石狮、晋江、泉州进行拍摄。泉州藏友热情极高,纷纷拿出珍藏宝贝让专家一鉴真伪,一些民间珍宝也得以为大众所识。

2006年底,中央电视台“2006民间寻宝记”走进泉州的德化、石狮等地寻宝。在德化评出了十件重点宝物。在石狮和台胞专场,评出了石狮“最佳”十大民间宝物。

2008年,央视“寻找国宝”大型电视系列活动再次走进泉州石狮,活动持续四天,4000多藏友携带近万件藏品参选,800多位台胞也参加了此次盛会。最终评出了“石狮专场·台胞专场”和“泉州专场·台胞专场”的“国宝”2件、“民间宝物”22件和“民间优秀藏品”22件。被评为石狮、泉州两地“民间国宝”的藏品分别是宋代汝窑狻猊香熏和泉州江加走掌中木偶。

2012年5月,央视寻宝栏目走进晋江,专家从2300余件(套)藏品中选出76件“宝贝”。海选过程中,发现本地一位藏家持有晋江籍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的一幅4米长的大幅字画真迹,另有本地藏家持有福建最后一位状元吴鲁,以及一代高僧、杰出艺术大师弘一法师的书法手迹。

2013年9月,央视寻宝再次走进德化。藏友陈启兰收藏的明代“瓷圣”何朝宗的自在观音瓷塑摘得“最具历史文化价值奖”。

今年9月25日,“首届海峡两岸·东亚文化之都大型鉴宝活动”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行(详见早报9月26日A06、07版及9月27日A05版),评出了18件优秀宝贝。

赝品泛滥98%是假货

也有收藏界人士指出,寻宝鉴宝活动固然“收获”了一些民间宝贝,但一些极具看点的民间珍品甚少出现在其中。

福建省收藏家协会理事张五鹏透露,泉州地区有不少有实力的藏家,专门收藏高档藏品,有不少价值连城的好东西都在泉州藏家的手中。“但是,真正的行家都很低调,不爱拿出自己的珍藏去显山露水。”

一位不愿具名的泉州收藏界业内人士则将“鉴宝”活动说成“作秀”。他透露,某次由电视台主办的寻宝活动,主办方曾找到他要求出具一些藏品。他笑称,当时自己店里的几位员工都因此上过电视,拿着他的藏品天花乱坠地“编故事”。“从这个角度说,一些鉴宝活动多是娱乐性,当不得真。”

与一些手握珍品的藏家的低调相比,在一些专家看来,参与鉴宝活动的藏品可谓赝品泛滥成灾。

“民间藏品98%都是赝品。”9月25日,世界华人收藏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主任王立军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行的首届海峡两岸·东亚文化之都大型鉴宝活动上如是表示。作为著名青铜器、佛造像、陶瓷鉴定专家,王立军经常外出鉴定,赝品的泛滥让他深恶痛绝。

参与此次鉴宝活动的北京元青花俱乐部会长张庆玉对此深有感触。当天,他遇到一位从事业余收藏已18年的“收藏家”李先生,李先生带来了手中大部分藏品,但经鉴宝专家鉴定,基本都是赝品。“民间收藏可以推广中国的文化艺术,但一定不要盲目收藏”。

但也有收藏爱好者对专家将自己的藏品鉴定为赝品不服气,在某次鉴宝现场,有人为此反驳称,“藏品是在外国买回来的中国古董,怎么会是假货呢?”

“难道外国就没有假货吗?”专家反问。

勿轻信证书有的专家也不靠谱

有意思的是,尽管民间艺术品市场赝品泛滥,但鉴定证书却很多。王立军说,正是证书害了很多人。在他看来,出现这种现象,有的是鉴定专家眼力问题,有的是鉴定专家职业操守的问题。

“鉴宝专家见多识广,当然靠谱。”泉州藏友钟先生表示,他绝对相信鉴宝专家的眼光。在一次鉴宝活动中,他曾与央视鉴宝栏目的一位专家合影,如今,每次外出参加与收藏有关的活动,他总会将这张照片带在身上,他说他骨子里有些专家崇拜。

另一位收藏爱好者王先生就对一些专家的专业水准,甚至鉴宝动机都持怀疑态度。有一次,他曾拿着已上拍并入书价值一千多万的藏品去测试某鉴宝专家,谁知那位专家在几米开外见到藏品便喊“假的假的,拿走拿走”。此外,王先生还听说,有“专家”明明知道人家手上的藏品是真的,但故意说成假的,然后再找人私下与持宝人洽谈,从而低价获得藏品。

泉州博物馆馆长陈建中认为,鉴宝能力的锤炼需要阅历与专业知识的积淀,有些鉴宝专家专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即便是一些顶级专家,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他建议收藏者要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不要人云亦云。他还强调,收藏者有一大忌,便是爱参照藏宝书籍。他说,书上介绍的藏品多为国宝,价值不菲,多有无良商家照图仿古造假。

鉴宝专家的职业道德也很重要。万冬青说,鉴宝活动的不同性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鉴宝专家的态度。“如果是商业鉴宝活动,水分相对多些,不能保证出现贿赂专家,花钱买证书的事,毕竟,有的藏品,即便是赝品,有了证书,拍卖时便能获利数倍甚至数十倍。”如果是公益性质的鉴宝活动,专家相对顾及个人品牌,会看得更加仔细,鉴宝相对公正。

收藏有道不要被利益绑架

9月25日,在中国闽台缘举行的鉴宝活动上,来自台湾的专家徐志诚介绍,海峡两岸对待藏品的心态略有不同,台湾收藏者是冲着对古玩的喜好而收藏它,大陆收藏者更多的是看到了它们未来的升值空间。

“收藏曾经是边缘文化,现在变成主流文化。过去是小众文化,现在变成大众文化,去哪里鉴宝都是人山人海。”王立军认为,越来越多的民间力量介入收藏,对收藏的发展是有利的,但也因此导致一些人为了利益,而频繁制造赝品。

泉州博物馆馆长陈建中也认为,民间收藏乱象正是始于利益的作假。他介绍,部分藏家收藏知识十分欠缺,又一心想靠收藏致富,这让仿古、造假者有机可乘,他们通过制作、贩卖物非所值的“古玩”,从中牟取暴利。

2011年初,在北京被拍出2.2亿元天价的一套“汉代玉凳”成为当年拍卖市场的“最贵玉器”。一年后证实,这件玉器为高仿工艺品,最初售价仅为230万。天价藏品虽是赝品的极端例子,而被炒至几万几十万的中高端仿古造假品更是数不胜数。赝品多,自然有人看走眼会上当,遇到这种情况,大多数购买者只能自认倒霉。张五鹏把这称为“交学费”,不过他也表示,藏家在购买之前做足准备,是可以避免上当受骗的。

“收藏亦有道,心态要平和,不要老想着靠收藏发财致富。”万冬青认为,收藏是种手段,雅玩才是目的。

赝品“坑爹”四大杀招


“价值24亿”的“金缕玉衣”

艺术品鱼龙混杂,怎么才能买到真迹?大部分人自己都鉴定不了,只能相信专家。专家可信吗?殊不知,不相信专家倒好,太过相信专家,往往是给自己“挖坑”。比如,“金缕玉衣”事件就是其中的典型。

2011年9月,北京燕山华尔森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谢根荣一审被认定为贷款诈骗罪,因为偏贷6亿多元,被判处无期徒刑。他用于诈骗的道具,竟是两件经过专家鉴定“价值连城”的“金缕玉衣”。

那么,把这件假金缕玉衣鉴定为珍品的专家是哪些人呢?他们分别是世界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主任王文祥、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北京大学宝石鉴定中心主任杨富旭、中国宝玉石协会原秘书长李劲松、原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史树青(已故)。这5位专家个个赫赫有名,不过拿了几十万的评估费之后,他们在装着“金缕玉衣”的玻璃柜子外“走了一圈,看了一看”,就给出24亿元的天价估值。

大收藏家马未都称,目前全世界最贵的中国文物,是2010年11月11日拍出的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价格5160万英镑。在此10多年前,把一件“金缕玉衣”评估出24亿元,简直是笑话。

中央电视台2011年315晚会曝光了虚假鉴定文物的利益链条:只要给出鉴定费,200元买的普通瓷器就摇身一变,成了价值20多万的光绪仿品,身价一下就翻了上千倍。如果开鉴定证书,只要多交钱,还可以写成康熙官窑,身价立即变成上百万元。可见,鉴定证书是多么的廉价和随意,更毫无权威可言。

“权威鉴定”迷惑性太大,骗你没商量!本人和收藏圈的朋友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看法,但凡遇到有“专家鉴定证书”的藏品,莫不多长一个心眼。试想,如果东西是“大开门”的真迹,掏鉴定费去请专家出证书干嘛?只有自己都吃不准,才需要找“专家”来壮胆。

典型案例

石鲁假画骗倒海内外

搞收藏的朋友,大多有这样的经历:遇到有人推销藏品,巧舌如簧,或说是祖上传下来的,或说是盗墓得到的,故事曲折生动。而一买作品,绝对上当受骗。

2005年,河南商丘破获的“石鲁假画案”颇具代表性。造假者精心策划,他们先找人临摹一批冒充“长安画派”创始人、国画大师石鲁的画作,然后编造了一个和“文革”中落难的石鲁相遇相知的传奇故事,并在媒体上刊发《石鲁一批遗作惊现河南》的消息。

故事说,“文革”期间,河南省宁陵县农民郭伦信在西安为生产队卖白腊杆时,偶遇落难的石鲁。

石鲁嗜酒如命,郭伦信就将家乡酿制的张弓酒送给他喝。石鲁每次都喝得醉醺醺的,然后挥毫作画,画一张,自觉不满意,揉揉扔掉,再画一张,仍觉不美,再揉揉扔掉。郭伦信从地上捡了不少石鲁的醉中画。石鲁是个最讲义气的人,他对郭伦信在非常时期的关心很是感激,将自己的多幅作品慷慨馈赠给郭伦信。这样,郭伦信所保存的“石鲁遗作”多达上千幅。

随后,造假者请石鲁生前的故交好友为伪作写题跋,到北京举办了“石鲁遗作展”和“石鲁遗作研讨会”,甚至邀请数十位文艺界著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当这批假画有了“合法”身份后,造假者大肆鼓吹自己所藏的赝品是“金不换”,有恃无恐地高价推销假画。河南省某干部听信了故事,把赝品当作宝贝,先后从郭家父子手中买假画近200幅。原郑州市某区委书记竟个人购买假画400多万元,把其中一部分作为贵重礼品,行贿有关政要。案发时,造假者已牟利4000多万元。

“我的瓶子是祖上传下来的,祖上当过大官……”“这个陶罐是刚从工地挖出来的。”你看电视台鉴宝栏目时,是不是曾经看到这样的场面:拥有宝物者说某件物品是祖传的,家里放几十年了,专家却说是新仿的,最多10年?这些人编完故事之后,连自己都相信了,你听着能不真实?越是假东西,故事往往越是“真实”。你需要记住:但凡故事太动人,买东西时,一定要多长个心眼。

典型案例

X光能让新瓷变古董

说到这里,有人不服气了,既然专家不可信,那么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检测,总该可信了吧?机器的确不会说谎,不过,如果你相信“科学手段”,也可能上当受骗。

瓷器是古玩中的一大项,近年瓷器价格涨幅惊人,10年前只要几千元钱的瓷器,如今价格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价格飙升的同时,造假也在泛滥,造假者往往借用最新陶瓷科研成果,突破当前的科技鉴定手段,最为典型的就是用X光让新瓷变古董。

欧洲一家最有名的博物馆打算以令人乍舌的价格,买进6件中国唐三彩陶器,为了保险起见,该馆用最新的热释光技术进行测定。结果,发现3件唐三彩的制造年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唐代开国至今仅1300多年,怎么会有年代如此久远的唐三彩呢?经专家会诊,终于发现这3件器物都是有人故意对其进行人工辐照,致使测得的热释光年龄远远超过了唐三彩的实际年龄。

据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香港古董商在河南购得了一批唐三彩的高仿品,运回香港冒充文物贩卖,不想却发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有顾客拿着买到的瓷器,去做热释光的年代检测,居然顺利过关,被测定为唐代真品。古董商人闻讯后,大喜过望,马上又拿了几样东西去检测,可又被定为现代的赝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古董商人百思不解,反复对比琢磨,终于找到了其中的蹊跷。原来,他当时买的唐三彩比较多,除自己随身携带了几件,坐飞机回港外,其余都是从陆路托运回来的。现在,能够蒙混过关的全是自己带回来的,托运回来的都露出了破绽。古董商苦苦思索,终于想到了机场的安检环节。那时的安全检查还是采用X光检测,会不会是X光在作怪呢?于是他拿了几件赝品瓷器,跑到机场去过安检的仪器,然后再送去做热释光的年代检测,果然都被鉴定为年代久远的老古董。热释光的技术密码,就此被破译了。

如果收藏新人仅凭科学技术进行检测,很可能会因此掉入造假者的圈套。比如古画造假,他们往往选用同时期的老宣纸,甚至连装裱也是同时期作品上剥下来的,如果仅仅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去检测纸的新旧,赝品就“变”成了板上钉钉的真迹。汉代木俑在古玩市场和拍卖行曾价格一路走高,于是便有人将汉墓中出土的楠木棺材加工成木俑,完全可以骗过先进的测试仪器。

大量用现代高科技制造的“高仿古董”、“逼真文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因此,高科技鉴定只能当作辅助手段,倘若仅仅依靠高科技鉴定结果买东西,恐怕吃亏上当再所难免。

典型案例

造假高手转战海外

如果你留心拍卖会,会发现很多海外“回流”的艺术品专场,这些作品往往拍得非常好,价格不低,而且成交率高。

中国经济迅猛发展,艺术品价格不断走高,吸引着海外文物古玩藏品争相涌入,一些早年被劫掠或者流失海外的艺术珍品,纷纷回归中国。

前几年业内盛传,北京一造假者10多年前属于北漂一族,靠在画家村卖自己的书画过日子,颇为艰难。后仿制徐悲鸿、李可染等书画大家,卖伪作,其身价已达千万,如今早已移居海外。因为其伪作经常上拍,成交价格也不俗,在书画市场火爆时,要想得到他的仿作,还必须现金买断。后来,由于藏家开始小心对付这位造假者的赝品,他又将仿品先送到国外出版,再以“回流”之名,进入国内书画拍卖市场。

因为早年中国积贫积弱,无数珍宝流失海外。不少人觉得,老外不懂中国艺术品,也不会造假,因此买回流的东西比较可靠。不少造假者利用国人“海外有宝”的心理,将假古董“出口转内销”,或送上拍卖会,或拿着报关清单唬人,具有很强的迷惑性。

当然,如果你再到日本或者美国,看到某件“国宝”乱扔在某家古玩店的角落,也一定要瞪大眼睛,因为这东西很可能就是国内刚运过去,专门用来“钓鱼”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