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为什么古代瓷器好 > 导航 >

古瓷器收藏:古瓷赝品泛滥为什么不是坏事

古瓷器收藏:古瓷赝品泛滥为什么不是坏事

为什么古代瓷器好 古代瓷器为什么这么贵 古瓷器鉴别

2021-02-12

为什么古代瓷器好。

古瓷器收藏:古瓷赝品泛滥为什么不是坏事?随着收藏市场的日益火爆,古瓷器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收藏界的第一大门类,吸引了众多收藏者的目光,尤其是近年来高额的利润回报和不断扩大的升值空间,更是使古瓷市场人脉迭升。但同时,也使得大量的赝品流入市场,一时鱼龙混杂,令人难辨真伪。但是,古瓷赝品泛滥不是坏事。那么,古瓷赝品泛滥为什么不是坏事呢?

首先,专家不认这看似坏事,但对古瓷收藏者来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作为一个古瓷收藏者,尽管我对他们诋毁了珍贵文物,让文物大量低价流失深恶痛绝,但同时我也要感谢那些伪专家们,如果不是他们集体喊假,如果古瓷都是天价,哪有我们平民老百姓收藏的机会,所以,专家不认使古瓷在国内的价格,相对海外来说,要低十倍甚至百倍,这正是古瓷收藏的大好机会。

第二,赝品泛滥看似坏事,但对有眼力的收藏家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文物也好、赝品也罢,只要真真假假在一起,真品也只能当成仿品卖,价格自然也不会是拍卖公司的天价了,在民间,几万、几十万、几百万甚至都可以买到拍卖行几千万、几亿元的珍贵古瓷,你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第三,古瓷较低价收藏,过了这个村就不再有这个店了。国家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大破土,可以说这是史无前例的,也是今后数百年数千年也不会再有这种情况发生。加之地下文物不可再生,今天虽然大量出土,明天绝不可能再有这种情况,今天有不花大价钱收藏古瓷的历史机遇,明天绝可能再有这样的好机遇。今天花几万、几十万买一件古瓷,将来你要买同一件古瓷,至少要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成本。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古瓷收藏有什么技巧?


古瓷收藏有什么技巧?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爱好者甚多。可火爆的市场、高额的利润,致使大量的仿品流入市场。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做旧手法越做越到家,搞得一些专家们也真伪难辨。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避免收藏一些假古瓷呢?这就需要注意以下一要三不要:

要长些陶瓷学问。我国的陈设艺术陶瓷,分陶和瓷两大类。陶主要产地有以紫砂壶和花盆着称的陶都江苏宜兴,有以陶塑人物和动物造型见长的广东石湾,还有生产唐三彩的河南洛阳,生产黑釉陶罐的山西浑源,生产刻花陶器的四川荣昌等;瓷主要产地有以生产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四大传统名瓷的瓷都江西景德镇,有以釉下五彩装饰美术瓷而闻名的湖南醴陵,有生产雨点釉和发展刻瓷艺术的山东淄博,生产花釉和象牙瓷的河北邯郸,生产白瓷的福建德化,生产青瓷的浙江龙泉,生产釉上彩花瓷的广东潮州,生产仿南宋官窑艺术瓷的浙江萧山等。陈设艺术瓷作为商品,价格并非越高越好,这需要认真加以鉴别,比如釉下彩和青花,要看画功是否熟练、清晰,色泽是否莹润、透明,釉下装饰注重工笔式写意,必须是手工绘制,不是印花、贴花,而且颜色要光亮。对陈设艺术陶瓷的选购,既要看整体效果,也要仔细察看器形是否周正,有无变形,釉面是否光洁,色度有无异样。选购陈设艺术陶瓷要在白天光线好的地方,灯光往往会出误差,对瓷质可轻轻弹叩,听声音是否清脆响亮,沙哑声音有裂纹的,再好看也不值钱,而且有裂纹的陶器不易保存。

一不要总想从旧货古玩市场买到珍稀名瓷。珍贵古瓷相当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因其十分珍贵,即使皇家也不易得之。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贵的,民间能用得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及少。但元青花在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即便地摊小贩亦知其贵重。若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当慎之又慎。

二不要受古瓷鉴定理论书的误导。收藏者往往依照古瓷鉴定理论书中的特征,按图索骥,往赝品上凑。目前,有些理论专着是研究我国瓷器艺术成就和历史的,书中的论述对象往往选择最能代表当时成就的名品。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仿伪者往往依据这些资料描述的特征和图片进行仿制。在民间收藏活动中,一辈子也难碰上一件珍品,所以这些书籍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各时期的制瓷成就和代表名品,于实际收藏活动的指导意义并不太大。但是,市面上的仿品却有很多特征与书本上相符,如果按图索骥,便最容易上当。再有一种情形便是一些作者迎合兴起的收藏热,编辑出版一些指导购藏的图录,常常为了给书本增色,便不惜抄录一些根本不可能在民间流传或世上交易的珍品图片,随意地标上参考价格,使人产生这些珍品曾在市面上出现而被廉价购走的错觉。

三不要把收藏定位放得太高。对所处地区正常可能收藏的瓷器品种缺乏认识,不从实际出发确定收藏品位,这是许多爱好者的通病。对那些有收藏价值又有条件买到的古瓷不屑一顾,只想买那些没有可能出现的珍品瓷器,正好跌入制售赝品者的圈套。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收藏定位观,主观上便拉开了接触珍品的距离。

总之,收藏者要多与同好收藏的人士交流切磋心得体会,优势互补,共同提高。还应该多看真品,从真品入手再结合书本知识,才能形成经验。只有在收藏瓷器中学习鉴赏,鉴赏中指导收藏,循序渐进,才能逐步提高。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古瓷收藏有什么技巧?”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为什么说高古瓷难鉴定


为什么说高古瓷难鉴定呢?

一是窑口多。据资料统计,唐五代至宋金时期,全国各地官民杂窑数以千计。由于瓷土成分、制作工艺及烧成方法等特殊原因,即使同一窑场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其产品各有特点,也难以考量。

二是工艺粗。高古瓷绝大多数是民间杂窑产品,因其主要系供民间使用的大路货日用瓷,故它在当时不需要先进的设备和精湛的制作、烧成工艺,因此现代仿品制作起来相当容易。

三是可供鉴别的信息要素少。高古瓷不像明清官窑器一般在形制、釉色、纹饰发展源流有绪,高古瓷特别是民窑高古瓷在这些方面可供作为确定标准的信息和要素就少得多。如果不从全面、综合的要素上去鉴断,会使人产生迷茫。

四是烧制缺点诱人走入误区。民窑高古瓷工艺环节简单粗放,会出现一些缺点,而这些缺点又折射出其属于高古瓷真器的身份。但这些缺点和特征,又往往被现代民间仿品延用及还原,使人们从这些缺点上认仿为真。

收藏古瓷器要注意什么?


收藏古瓷器要注意什么?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爱好者甚多。可火爆的市场、高额的利润,致使大量的仿品流入市场。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做旧手法越做越到家,搞得一些专家们也真伪难辨。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避免收藏一些假古瓷呢?这就需要注意以下一要三不要:

要长些陶瓷文化。我国的陈设艺术陶瓷,分陶和瓷两大类。陶主要产地有以紫砂壶和花盆著称的陶都江苏宜兴,有以陶塑人物和动物造型见长的广东石湾,还有生产唐三彩的河南洛阳,生产黑釉陶罐的山西浑源,生产刻花陶器的四川荣昌等;瓷主要产地有以生产青花瓷、玲珑、粉彩、颜色釉四大传统名瓷的瓷都江西景德镇,有以釉下五彩装饰美术瓷而闻名的湖南醴陵,有生产雨点釉和发展刻瓷艺术的山东淄博,生产花釉和象牙瓷的河北邯郸,生产白瓷的福建德化,生产青瓷的浙江龙泉,生产釉上彩花瓷的广东潮州,生产仿南宋官窑艺术瓷的浙江萧山等。陈设艺术瓷作为商品,价格并非越高越好,这需要认真加以鉴别,比如釉下彩和青花,要看画功是否熟练、清晰,色泽是否莹润、透明,釉下装饰注重工笔式写意,必须是手工绘制,不是印花、贴花,而且颜色要光亮。对陈设艺术陶瓷的选购,既要看整体效果,也要仔细察看器形是否周正,有无变形,釉面是否光洁,色度有无异样。选购陈设艺术陶瓷要在白天光线好的地方,灯光往往会出误差,对瓷质可轻轻弹叩,听声音是否清脆响亮,沙哑声音有裂纹的,再好看也不值钱,而且有裂纹的陶器不易保存。

一不要总想从旧货古玩市场买到珍稀名瓷。珍贵古瓷相当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因其十分珍贵,即使皇家也不易得之。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贵的,民间能用得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及少。但元青花在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即便地摊小贩亦知其贵重。若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当慎之又慎。

二不要受古瓷鉴定理论书的误导。收藏者往往依照古瓷鉴定理论书中的特征,按图索骥,往赝品上凑。目前,有些理论专著是研究我国瓷器艺术成就和历史的,书中的论述对象往往选择最能代表当时成就的名品。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仿伪者往往依据这些资料描述的特征和图片进行仿制。在民间收藏活动中,一辈子也难碰上一件珍品,所以这些书籍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各时期的制瓷成就和代表名品,于实际收藏活动的指导意义并不太大。但是,市面上的仿品却有很多特征与书本上相符,如果按图索骥,便最容易上当。再有一种情形便是一些作者迎合兴起的收藏热,编辑出版一些指导购藏的图录,常常为了给书本增色,便不惜抄录一些根本不可能在民间流传或世上交易的珍品图片,随意地标上参考价格,使人产生这些珍品曾在市面上出现而被廉价购走的错觉。

三不要把收藏定位放得太高。对所处地区正常可能收藏的瓷器品种缺乏认识,不从实际出发确定收藏品位,这是许多爱好者的通病。对那些有收藏价值又有条件买到的古瓷不屑一顾,只想买那些没有可能出现的珍品瓷器,正好跌入制售赝品者的圈套。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收藏定位观,主观上便拉开了接触珍品的距离。

总之,收藏者要多与同好收藏的人士交流切磋心得体会,优势互补,共同提高。还应该多看真品,从真品入手再结合书本知识,才能形成经验。只有在收藏中学习鉴赏,鉴赏中指导收藏,循序渐进,才能逐步提高。

紫砂壶收藏为什么薄古厚今?


紫砂壶收藏为什么薄古厚今?宁波茶具,尤其是紫砂壶收藏存在着一个“薄古厚今”的情况,很多古代茶具藏家不敢轻易购买,市场反应平淡,当代一些名家的作品却被越炒越高。近日宁波举行的一场古代茶叶与紫砂茶具专场拍卖中,紫砂壶拍卖成交率很低,一些紫砂新壶冒充老壶,纷纷流拍。与清代陈年普洱老茶频频拍出近千万元高价的反差十分强烈。

时大彬壶4万元成交?

9月27日举办的宁波富邦2012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推出了皇家御贡清代茶叶当代紫砂茶具专场,一批号称古董壶的拍品遭遇冷场。

一款陈仲美壶,标有“陈仲美款”,以11万元成交;一把标有清代“王南林制”款的紫砂壶以3.5万元成交;另一把“大清乾隆款壶”图录上起拍价仅2万元;标有“允公款”的允公壶,传为明代宜兴制壶高手之作,则干脆以1万元起拍价流拍。

有着二十多年玩壶经历的资深藏家周先生分析,类似的明清名家古董壶若是真品,恐怕500万元都不一定能买到。另外,辨识印章真实度还须对紫砂泥料的泥性有一定的了解,比如,一般明清老壶印章刻在泥料上颗料较大且颗粒感明显,烧成后看上去颗粒粗犷,肌理感丰富。与此相对照,看过预展拍品实物后他断定这些紫砂壶拍品是新料,属仿冒明、清代款。

而一把时大彬壶以4万元成交。周先生告诉记者,时大彬制壶若是真品,将是无价之宝,目前连全国各大博物馆都找不到时大彬制作的紫砂壶。

紫砂壶收藏“薄古厚今”

“古董壶年代的划分,大致从明代到民国为界,真正的古董壶大都在各大博物馆及收藏家手中,数量较少”,据周先生透露,从最近几次全国各大拍卖场紫砂壶拍卖的情况来分析,古董壶的成交价远不及当代工艺大师的壶价格高。

与古董茶拍卖场、市场遭冷遇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当代名家紫砂壶作品的飞涨。

一位宁波玩壶者告诉记者,5年前,徐渭明制作的一件紫砂分茶公道壶才4000元,现在已要价3万元。徐渭明的一件代表性名壶已从当年的3万元升到目前的10万元。连他的儿子制作的紫砂壶,也从几年前的几千元一件升到现在的几万元。他收藏的十年前一把名家顾景舟做的壶当时价值20万元,而如今价值已超过百万元,顾景舟的代表性作品最高甚至上千万元。在2010年中国嘉德(微博)的拍卖会上,顾景舟制、吴湖帆书画的相明石瓢壶,估价220万至320万元,成交价则达到了1232万元。

真假难辨古董壶收藏小众化

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大师应书良认为,茶具收藏“薄古厚今”的原因是古董茶具资源稀缺,造假严重,藏家不敢贸然进入。另外一个原因是,在市场过度炒作的影响之下,现代人收藏更看重的是名气,只有极少数人能鉴别藏品本身的史学价值、艺术价值。他指出,考证过去的紫砂老壶,辨认紫砂壶制作者的真假等,首要依据便是艺人在紫砂壶上留下的具有个人代表性的印记,如刻刀划下的名字、年号等,又如印章在紫砂壶上留下的款识标记。

应书良提醒,目前市场上所谓的老壶,大部分是后代人仿的,甚至新壶做旧、臆造的壶也有很多,许多玩壶不深的人很容易上当。前两年台湾等地海外回流到宜兴的产品,很多都是仿品。究其原因,无非是假壶或来历不明的壶太多,导致投资者不敢下手,转而收藏一些有明确制作年代、传承有序及当代工艺大师的作品。

“古董紫砂壶市场遇冷的原因还有不实用,这种年代久远的古董紫砂壶一般不适合饮用,因此有时候反而不如新壶受欢迎。”宁波一位历代茶具收藏大家告诉记者。

古瓷收藏ABC


收藏古代瓷器同收藏其他文物一样,有许多学问和知识,按这些“讲究”搞收藏,就会物质、精神双受益,品味到无穷的乐趣,不按“讲究”办事,等于花钱买烦恼。因此,收藏爱好者要投身古瓷收藏活动中,不能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选择正确的收藏方向

如果单纯为了学习和研究古瓷,从中获得知识的满足,可以从收藏古瓷片和伤残古瓷器入手。如果为了陈设观赏,就要注意收藏在古瓷史上艺术性高、有代表性的东西,这些东西在当时也属于精美产品。

如果为了保值升值而收藏,把古瓷当作投资对象,那就得非常谨慎,。由于制赝售假者作祟,伪器充斥,几可逼真,稍有不慎,损失惨重。故一定要请行家帮助“掌眼”,写不可自作主张,轻率收购。

二、坚持不懈的求知欲望

古代瓷器,文化历史内涵十分丰富,知识学问博大精深。这个特点既是诱发人们不断追求的魅力,也是促进人们刻苦钻研的动力。只有踏实学习,尊重实际,虚心求教,器而不舍,方能在鉴藏水平上不断提高,进入行家里手之列。

三、健康平稳的收藏心理

搞收藏最大的目的是有益于身心健康。因此,调整好收藏心理,把握住思想承受力是至关重要的。一要喜乐有度,烦恼有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是收藏活动中正常现象。只要潜心学习,不断磨练,得总会大于失的。

四、仁义谦和的交友风格

广交友,善切磋,疑义相析,美器共赏,这是收藏特有的趣乐所在,藏友之间决不可以相互妒忌,而应当讲仁义,讲忠厚,讲信用,互相尊重,共同提高。那种没有道理的自以为是,盲目自满的固执己见,都会影响与藏友之间的交流,对自己的进步是一种损失。

五、科学实用的鉴定知识

古瓷收藏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鉴定水平的高低。初入此道的同志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切入:1.要以书为师2.要以物为师3.要以人为师4.要以赝为鉴,重视反面教员的作用,经常留心新仿古瓷器的各种特征,进行真赝品的对比分析。5.抓住古瓷鉴定和辨析的基本要领学习,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6.重视博学多识,学会辩证思维,一直是群和科学思维方法为辨赝识真的有力工具。

专家揭秘古瓷文物市场95%为赝品


故宫专家揭秘古陶瓷造假

分布

杨静荣教授告诉记者,目前,仿造最为密集的三个地区为:景德镇、禹县神镇和福建龙泉地区。据了解,目前仅景德镇一地,个体窑厂已近万家。

高档仿造古陶瓷,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城市和国外。香港和台湾地区,往往作为仿造古陶瓷销往国外的中转站。

调查背景

杨静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文物市场95%为赝品。”此语一出,四座皆惊。这对于时下红火的文物收藏界,无异于晴天霹雳。

杨静荣教授现为故宫博物院陶瓷组研究员,从事古代陶瓷研究三十余年,遍访各地古陶瓷仿制企业。长时间与仿造者直接接触,使他了解到很多鲜为人知的细节。记者近日走访了这位国内以敢说实话著称的古陶瓷专家,为读者揭开古陶瓷造假的内幕。

[古陶瓷造假·利润]

一件高仿瓷至少赚20万

仿造分工逐渐细化,各环节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要价越抬越高

提及古陶瓷造假,杨静荣教授更愿意用“仿造”一词。“基本上,每个高水平的仿造组织者都会供养两个制瓷环节的技术高手。”杨教授举例说,在景德镇,一位仿造高手以每月每人万元的薪酬,分别供养一个专门研究用料配方和一个进行拉坯的技术人员。

“这样下来,成本也随之增高。”杨教授说,由于高仿瓷对技术要求非常高,基本上每年两名技术工人合作只能完成一件作品,仅他们每年的工资总额就达20余万元。

同时,仿造过程的分工逐渐细化,各环节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其要价也越抬越高。例如,将新瓶作旧这道工序,在各地已经成为一个谋生的专业,在仿制企业密集的村镇,可以见到满街涂写的“专业作旧”广告,就像大城市中“刻章办证”的小广告。

杨教授说:“一件高仿瓷,市场行价约为五六十万元。”除去工人工资、材料费用、租用窑厂等费用,每件高仿瓷的利润至少为20万元。据说,上世纪90年代,第一件高仿元青花的瓷瓶,在国外就拍出了300余万元的高价,其利润率之高可见一斑。

[古陶瓷造假·手段]

新瓷配旧器真价难辨识

用老锔子、旧底儿蒙人,将高仿瓷打碎当“残片”卖,或老胎新画、废瓷复烧

手段1:新瓷老锔

文物收藏界第一次发现这种手法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一件青花瓷瓶被认定为元代器具,在国外拍出300万元人民币。“当时专家看到锔子(用来连接器物的金属两脚钉)是元代的,便认为这个瓶子的朝代没有问题,后来,经过仔细探访,我们才发现仿制者的这种手法。明代的锔子现在市场上能卖到几百元一个,比几年前的价格翻了好几倍。”杨教授说,仿制者把新制的瓷器打碎,用古代的锔子将碎片连接在一起。一般收藏者看到锔子是明代的,就推断陶瓷的年代也为明代,便上了当。

手段2:新瓷老底

杨教授自己就曾上过这样一次当。十年前,他在福建农村考察时,当地人出示了一件底儿上有贡御落款的瓷碗。“我看落款和宋代建州窑的非常相似,同样的器物,当时故宫还没有藏品,就买了下来。”回到宾馆后,杨教授仔细观察才发现,碗底儿处有一圈胶,说明是重新粘在一起的。

因瓷器底儿上的印记落款很难仿制,故一些仿制者从破损或者不具备很高经济价值的瓷器上将旧底儿切割下来,与仿制的瓷身接在一起,烧成新瓷器。

手段3:老胎新画

一些古瓷器表面釉层脱落,将它表层釉刮去后,在老胎上重新上釉,很多经验老到的收藏家都会被蒙住。“比如,清代的人物图案瓷器传世量少,如果在旧胎上绘出这样的图案,一个旧瓶子身价立即翻了成百上千倍。”

杨教授告诉记者,这样的瓷器在北京的古玩市场“摆着不少”。

手段4:冒充残片

几年前,某古玩城的一家商户称自己在古代窑址里发现了一批被打碎瓷器的“残片”。其他商户一听便纷纷前来购买。

“没过多久这家商户就关了店离开,我后来经过多方打听才得知,这些残片是高仿瓷的碎片。”杨教授说,打碎了的瓷片难以辨别其真伪,很容易骗人。

手段5:废瓷复烧

“在发掘整理古代窑址时,经常会见到一些因为炉温没有达到一定温度而烧生了的废弃瓷瓶。”杨教授告诉记者,这些瓶子都是老器物,只要重新烧制一次,能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平,而且现在的检测手段不易辨别出来。

[古陶瓷造假·出手]

伪造出土地就蒙捡漏者

销售者将仿制品放入农民家、墓地,或者运到国外,冒充古董

骗术1:农家“埋雷”

“‘埋雷’就是销售者把仿造的陶瓷品放在农民家里,当收藏者到农村收集东西时,由农户卖给他们。这迎合了很多收藏者认为农民手里的东西都是从地里挖出来的真品,在农村能够捡漏的心理。”杨教授告诉记者,销售者现在“埋雷”的地点已经走出了国门,“伊朗乃至欧美的许多国家都能见到这样的‘雷’,对待海外回流文物需要小心鉴别。”

骗术2:虚假出土

杨教授曾经遇到自称藏有大运河挖出来瓷器的收藏者:“他告诉我,亲眼看见这些东西从河底挖出来,肯定不会有假。”但当杨教授看到这些瓷器时,发现了仿制的痕迹。

杨教授说,许多销售者会把仿制品放入墓地里,再当着买家的面把东西挖出来。“都相信眼见为实,可眼睛毕竟有看不见的地方。在文物界有这样一种说法——你看见挖出来,你看见埋进去了吗?以此来讽刺销售者的这种行为。”

[造假打假·博弈]

造假者执著,破解检测仪

X光废了热释光鉴定法

杨教授曾遇到一些陶瓷仿造者向他咨询购买最新的测定年代的仪器。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研究破解的方法。“每次科技鉴定推出新的技术,仿造者就会想尽办法找到应付的方案。”

上世纪70年代,英国人发明了热释光法测定瓷器年代。当时被证明测定结果的误差不会超过50年,成为测定文物年代的主要科技手段。上世纪80年代,一位日本收藏家在洛阳买下一件陶俑,回国后经过热释光测定为1000年前的器物。当这个日本人回到洛阳告诉卖者这个消息时,卖者感到十分疑惑,因为那件陶俑是新仿制的。仿制者请了各方面专家研究,最终了解到,每次经过海关的X光照射后,陶瓷在热释法下测定的年代会增加500年。有了这一秘诀,很多仿制者纷纷效仿。热释光鉴定法被突破,使得研究者手中这些价值百万的精密仪器如同废铁。

近几年,国家博物馆推出了原料无损测定的新方法,通过这一方法可以测定制作原料的成分中是否含有现代化工原料。不久后,仿制者也立即拿出了解决方案:用旧料。

仿制者瞄上最新鉴定技术

日前,中陶鉴定中心推出了一项新的鉴定方法。这种针对陶瓷釉彩进行检测其脱玻化系数的方法已经引起了仿制者的重视。“就我所知,他们正在寻找这个方法的结果计算公式,希望能够突破。”(本版撰文晨报记者白明辉实习生张睿)

链接·专家档案

杨静荣

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1979年进入北京故宫博物院工作,从事文物鉴定工作36年。中央电视台《鉴宝》专家组组长、北京逸仙专修学院教授、中陶古艺术品鉴定技术开发中心技术总监、国土资源部主办《宝藏》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2002年入选《中国文物报》中国文博界百位“学术成就显著,具有创新精神”的专家学者。个人独立专著已出版的有《颜色釉》、《古陶瓷鉴识》、《颜色釉陶瓷的鉴赏和鉴定》等多部著作。

链接·专家支招

学会看鉴定报告

杨教授告诉记者,目前有两种鉴定报告,一种是科技方法,一种是鉴定专家。科技方法以国家博物馆的无损鉴定为主,这种方法出具的鉴定报告,只能标示出陶瓷的原料成分是否具有现代化工原料,但并不能就此推定没有现代原料成分就为古陶瓷。另一种方法主要依靠专家的“眼学”。所以,专家在业内的口碑很重要。“开具鉴定的专家是否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鉴定能力是收藏者需要考虑的主要方面。”

不要迷信高科技

正如杨教授在前面提到的,由于现代古陶瓷仿制的日益高科技化,现代鉴定技术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杨教授认为,不应该一味依靠高科技手段,我国传统的鉴定手法其实也很有用处。例如,一件出土文物,如果想鉴定,最简单的方法是在上面泼凉水,然后闻是否有墓地的味道,埋的时间越久,土味越浓。

拍卖会上擦亮眼

拍卖会是很多收藏爱好者搜集真品的地方。目前北京每年有拍卖会多次,但是杨教授指出,拍卖会上的拍品并不一定是真品,买家需要擦亮眼。

评论:古瓷造假不是仿古瓷惹的祸


央视《经济半小时》日前播出的《真功夫岂能制造假瓷器》节目,看后让笔者痛心和迷惘。古瓷市场造假之罪名不应完完全全地戴在著名瓷都景德镇的头上,而古瓷造假也不是仿古瓷惹的祸。

仿古瓷产业是一个传统产业,它主要萌芽于两宋。从宋代的玉瓷窑仿古以后,形成于元代,成熟于明代,繁荣于清代前期,衰落于清代后期,到现在一直没有中断过,其基本上存在于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后半期,并对这一时期瓷器的发展进程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景德镇现代制作仿古瓷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当时是正常有序规规矩矩的,属景德镇瓷业产生的开发项目,其产品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个体瓷业蓬勃兴起,樊家井、筲箕坞、罗家坞出现了家庭式作坊,生产一些大路货的仿古瓷,尔后又涌现出佳洋陶瓷等一些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等定点生产的高仿、精仿古瓷的生产企业。它们在每一件仿古瓷的底款上标明仿制的年代,出售时的标签写明仿制的品名,并非假冒做旧之赝品,深受收藏界的喜爱。

仿古瓷是一门高超的制作技艺,但由于仿古瓷的价格和古瓷价格相差甚远,所以很多不法商人从中发现了敛财机会,它们云集景德镇,低价购买仿古艺术品,然后通过做旧、炒作、编故事等手法,最终以真品的价格,进入古玩和拍卖市场,欺骗消费者和收藏爱好者。当然,把仿古瓷当作真品的现象,不是现在有,而且古而有之,把仿古瓷做旧,做成那种旧的样子,当成真的古瓷去卖,卖的不是仿古瓷,而是卖掉了做人的道德,赚到的是钱,失去的是诚信。

古瓷市场假货充斥,不能把责任完全归咎于仿古瓷产业。不能因为景德镇仿古技艺的高超,就要戴上一顶古瓷造假基地的帽子,其它产瓷区就不会发生古瓷造假现象吗?无论是为皇帝专门烧造瓷器的御窑,还是传承制瓷技艺用于谋生的民窑,在后代仿前代,此窑仿彼窑的过程中,陶瓷技艺得到了继承和创新,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去面对现实,不去刻意夸大,也不执意地回避。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其一,经济利益的驱动,让那些不法商人丧失了诚信,眛着良心将仿古瓷做旧,仿冒古瓷真品,骗取他人钱财,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其二,法律的漏洞,让造假者有空子可钻。陶瓷鉴定专家胡智勇一席话,从法律层面进行了诠释,《拍卖法》颁布不保真以后,对此市场似乎有点迷茫。其三,对仿古瓷市场监管缺乏手段和打击力度。古瓷造假的现象,作为消费者和一些陶瓷发烧友是防不胜防,就是有一定鉴定专业知识的人士,在景德镇仿古瓷市场也会“马失前蹄”,有看走眼的时候。有关部门对仿古瓷市场做旧假冒古瓷的现象,要采取措施进行严格监管和坚决打击。

古瓷造假现象被曝光,对景德镇的仿古瓷产业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也不是一件坏事。前人的陶瓷技艺作为人类的财富不但可以共享还得继续传承;独门绝技还得研究、仿制、提升而不流失;仿古瓷这个产业还得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但如何完善法律法规,堵塞《拍卖法》不保真的漏洞,不给造假者有机可乘;地方政府如何加强对仿古瓷市场监管和打击力度,把仿古瓷当作特种行业进行管理,建立和健全行业规范,通过行业协会进行自律;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时,观点不能偏颇等,这些都值得深思。

高古瓷收藏介绍


说起瓷器收藏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清三代,原因就在于清三代的瓷器无论是工艺还是造型方面都达到了历史顶峰,这也使得清三代的瓷器成为人们竞相收藏的对象,价格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抬高了。

然而俗话说“玩高古是收藏陶瓷的最高境界”。“高古瓷器”,也就是咱们平常说的老窑瓷。就在人们望着清三代瓷器感叹价高的时候,老窑瓷因其价格相对低廉而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在国外的一些拍卖会上频频露脸,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焦点。

高古瓷历经商周的萌芽期,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原始期,直至隋、唐、宋末元初的成熟巅峰期,高古瓷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起初都是以器型、釉色取胜,不论是六朝青瓷,唐之邢越,又或者宋之龙泉等。然而明清时期,整个封建体制都在走下坡路,整个社会无论是道德、审美或者社会意识的主体方面已经无法和唐宋相比较,迈入了一种世俗的衰落阶段。而从整个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看,明清瓷追逐工艺的革新,纹饰的亮丽,比如“马上封侯”等寓意纹样都非常世俗化,给人一种浮华之感。

宋瓷所追求的则是极致的简洁、素雅,内涵丰富,达到了审美的升华。正如北宋,元丰七年德应侯碑形容耀州窑瓷器:“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叩其声,铿铿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寻常百姓,都追求这种高雅的美感和艺术造诣。从唐代开始直到南宋,高古瓷始终与帝王、宫廷对它的重视息息相关,它的魅力与价值已经介入到国家层面的礼器和日常生活中。后世的瓷器做工固然细腻,神韵却不如先代。从这点上来看,宋瓷要远高于明清瓷。

再加上近期从龙泉青瓷、湖田影青为代表的老窑瓷器拍卖情况来看,可以说是价格年年走高,有眼光的藏家估计已经收购了不少精品,许多古玩行的老板也开始惜售,想等到老窑瓷价格腾飞的那天再出手,眼看一件件老窑瓷被拍出天价,老窑瓷无疑就是文物艺术品市场上的一只潜力股。

要想入手一件上好的瓷器,就得了解这些老窑瓷~下面就先给大家讲讲老窑瓷的几个最出色的种类和窑口:

1.越窑

中心产地位于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区,始终以生产青瓷为主,质量上乘。陆羽《茶经·四之器》中评述茶碗的质量时写道:"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陆羽煮饮绿茶,故极推崇越瓷。

2.邢窑

在今河北内丘、临城一带,该窑始于隋代,盛于唐代,主产白瓷,质地细腻,釉色洁白,曾被纳为御用瓷器,一时与越窑青瓷齐名,世称"南青北白"。陆羽在《茶经》中认为邢不如越,主要因为他饮用蒸青饼茶,若改用红花比较,或要反映真实的茶汤色泽,则结果正好相反,所以两者各有所长,关键在于与茶性是否相配。

3.汝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今河南宝丰清凉寺一带,因北宋属汝州而得名。北宋晚期为宫廷烧制青瓷,是古代第一个官窑,又称北宋官窑。釉色以天青为主,用石灰一碱釉烧制技术,釉面多开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较薄。

4.钧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今河南禹县,此地唐宋时为钧州所辖而得名。始于唐代,盛于北宋,至元代衰落。以烧制铜红釉为主,还大量生产天蓝、月白等乳浊釉瓷器,至今仍生产各种艺术瓷器。

5.定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今河北曲阳润磁村和燕山村,因唐宋时属定州而得名。唐代已烧制白瓷,五代有较大发展,白瓷釉层略显绿色,流釉如泪痕。北宋后期创覆烧法,碗盘器物口沿无釉,称为"芒口"。五代、北宋时期承烧部分宫廷用瓷,器物底部有"官"、"新官"铭文。宋代除烧白瓷外,还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品种。

6.南宋官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烧制的瓷器薄胎,呈黑、灰等色;釉层丰厚,有粉青、米黄、青灰等色;釉面开片,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有"紫口铁足"之称。16世纪末,龙泉青瓷在法国场上出现,轰动整个法兰西,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语言称呼它,只得用欧洲名剧《牧羊女》中女主角雪拉同所披的青色长袍来比喻,于是"雪拉同"成为青瓷的代名词。现在龙泉窑又有新的发展。杭州南宋官窑遗址建立了南宋官窑博物馆。

7.哥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至今遗址尚未找到。有的文献上将浙江龙泉官窑称为哥窑,实为讹传。传世的哥窑瓷器,胎有黑、深灰、浅灰、土黄等色,釉以灰青色为主,也有米黄、乳白等色,由于釉中存在大量气泡、未熔石英颗粒与钙长石结晶,所以乳浊感较强。釉面有大小纹开片,细纹色黄,粗纹黑褐色,俗称"金丝铁线"。从瓷器的釉色、纹片、造型来看,均不同于宋代龙泉官窑。

8.建窑

在今福建建阳。始于唐代,早期烧制部分青瓷,至北宋以生产兔毫纹黑釉茶盏而闻名。兔毫纹为釉面条状结晶,有黄、白两色,称金、银兔毫;有的釉面结晶呈油滴状,称鹤鸽斑;也有少数窑变花釉,在油滴结晶周围出现蓝色光泽。种茶盏传到日本,都以"天目碗"称之,如"曜变天目"、"油滴天目"等,现都成为日本的国宝,非常珍贵。该窑生产的黑瓷,釉不及底,胎较厚,含铁量高达10%左右,故呈黑色,有"铁胎"之称。宋代盛斗茶之风,视建窑所产茶碗为最佳之器。

9.景德镇窑

在今江西景德镇。始烧于唐武德年间,产品有青瓷与白瓷两种,青瓷色发灰,白瓷色纯正,素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磐"之誉。它在宋代主要烧制青白瓷。元代为宫廷烧制青白瓷,上有"枢府"字样,还烧制青花、釉里红等品种。至明代它成为全国瓷器烧制中心,设立了专为宫廷茶礼烧制茶具的工场。这时青花瓷有很大发展,茶具传到日本,日本茶道之祖村田珠光十分喜爱,称之"珠光青瓷"。此时,釉上彩、斗彩、素三彩、五彩等品种相继出现,还烧造了多种名贵蓝、红釉、甜白釉瓷器。清代时它又创制珐琅彩、粉彩等多种新品种。自宋代开始,景德镇瓷器就远销日本,明清时大量输入欧洲,同时也奠定了"景瓷宜陶"的瓷都地位。

10.龙泉窑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宋代六大窑系。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宋代龙泉青瓷是青瓷工艺的历史高峰。其青瓷的釉色与质地之美,亦如巧夺天工的人造美玉,全世人为之倾倒。

还有美轮美奂耀州窑、磁州窑、吉州窑等等。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古瓷器收藏:古瓷赝品泛滥为什么不是坏事》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古瓷器收藏:古瓷赝品泛滥为什么不是坏事》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为什么古代瓷器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