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 导航 >

古瓷收藏 赝品和真品间的较量

古瓷收藏 赝品和真品间的较量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古代瓷器收藏 全瓷的瓷砖

2020-03-13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爱好者甚多,但有经验者确是少数。故而旧货古玩市场举目可见赝品卖的红火,被一些收藏爱好者当作“稀世珍宝”抱回家中“珍藏”。火爆的市场、高额的利润,致使大量的仿品流入市场,因此防伪呼声日甚,专家们为此不断撰文著书,揭露伪品特征,传授鉴赏经验。但是,这些文章把收藏爱好者的鉴伪能力好像是提高不多,倒把造伪者的作伪技术提高了不少。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做旧手法越做越到家,搞的一些专家们也真伪难辨,一些仿做精品甚至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著名拍卖公司的舞台。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收藏爱好者存在的认识误区无疑也给制售赝品者以可乘之机。马广彦先生撰文对误导爱好古瓷收藏者的各种情况作了无情的揭露,并指出要靠提高自身鉴赏能力,才能摆脱误导干扰,成功的进行收藏。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首先要走出古瓷收藏的误区。

旧货古玩市场能买到精品

珍贵古瓷相当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因其十分珍贵,即使皇家也不易得之。如乾隆皇帝得到五大名窑的珍品,便御笔题诗,铭刻器底,足见其珍爱的程度。几百年来人们尽力搜求,流散民间不被认识重视埋没的国宝都会被你碰上,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贵的,民间能用的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及少。但元青花在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即便地摊小贩亦知其贵重。若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当慎之又慎。至于那些有官款的或有官窑工艺纹饰图案的历代官窑瓷器,更是罕见有流入民间的可能性。

官窑瓷器的烧造管理十分严格,宫廷选剩的次品都是就地砸碎销毁,在当时的民间是见不着这些官窑瓷器的,连皇家用瓷的纹饰也是民间禁用的,如明代和清代的龙凤纹饰。《中国陶瓷史》既有《明代景德镇御窑厂大事年表》,对御窑厂的烧造和管理禁令都有记载。《明英宗实录》载:“禁江西绕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督察院榜谕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资,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告者,连坐。”官窑瓷器除皇宫自用外,便是御赐庙宇的祭器和外交馈赠的出口瓷。这些瓷器都很难流散民间,且通过数百年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在战乱年代流出宫廷德瓷器,当时即已十分昂贵,经列强疯狂掠夺,多流出国外,少数得以保存的都是有赖国内大收藏家的努力。了解了这些情况,再来看目前市面上那些打着官窑款的瓷器,很容易见到,这种情形是要冷静分析的。无论古墓出土、旧楼偶得、贵胄家传,无非都是编造的故事。走出随处可购珍贵名瓷官窑精品的误区,可以帮助我们面对那些仿冒的珍品,冷静观察分析,克服那种看到一点珍品特征便主观肯定不及其余的激动情绪和鉴定态度。

按图索骥往赝品上凑

目前收藏类理论书籍很少研究和关注民窑瓷器,有些理论专著是研究我国瓷器艺术成就和历史的,书中的论述对象往往选择最能代表当时成就的名品和官窑瓷器。其叙述的工艺纹饰特征也是主要以官窑名瓷为依据的。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仿伪者往往依据这些资料描述的特征和图片进行仿制。在民间收藏活动中,一辈子也难碰上一件珍品,所以这些书籍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各时期的制瓷成就和代表名品,于实际收藏活动的指导意义并不太大。但是,市面上的仿品却有很多特征与书本上相符,如果我们没有走出按图索骥的误区,便最容易上当。再有一种情形便是一些作者迎合兴起的收藏热,编辑出版一些指导购藏的的图录,常常为了给书本增色,便不惜抄录一些根本不可能在民间流传或世上交易的珍品图片,随意的标上参考价格,使人产生这些珍品曾在市面上出现而被廉价购走的错觉。比如明宣德仅存在西藏萨迦寺的一对五彩碗,便被收录于一本图录书中,标价仅28万元。这种稀世珍品价值连城,世界各大博物馆都没有踪影,民间如何碰得到,更何止28万元。因此,对目前那些普通出版书籍要分析消化,去伪存真,不可盲从。更不能拿着那些珍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的名瓷图片在市面上去对号入座。像至正型元青花象耳瓶,因其在元青花瓷中的独特地位,便出现许多高仿品,如果按图索骥,正好入了仿伪者的道儿。

生怕漏掉稀世珍品

仿伪者利用当前许多收藏爱好者阅历不深,辨伪能力不强的弱点,专门制作一些稀奇古怪的伪品,作旧后在市上兜售,让人觉得稀少必珍贵,但又苦于没有参照器物和资料,虽然心中没底,又怕漏了货,因此,掏钱买了赝品。在收藏古瓷活动中捡漏,只有当鉴赏水平很高时才有可能。一般有漂亮外观的古瓷珍品,人们都知道值钱,商贩们也不容意以廉价买到,所以售价都不会低。至于瓷器珍贵与否,往往表现在瓷器所含历史文化信息量上,这就不是仅外观漂亮就能决定,藏家需要对中国瓷器各个历史时期的烧制工艺状况与发展有较多的了解,在收藏中有高人一筹的鉴赏水平,才有可能捡漏。没有丰富的鉴别经验和对古瓷的历史文化知识,如何谈的上捡漏呢?如果怕漏货凭侥幸购买,只能导致上当买赝品的后果。

收藏定位不切实际

对所处地区正常可能收藏的瓷器品种缺乏认识,不从实际出发确定收藏品位,盲目按照书本上著录的瓷器去决定收藏定位档次,这是许多爱好者的通病。对那些有收藏价值又有条件买到的古瓷不屑一顾,只想买那些没有可能出现的珍品瓷器,正好跌入制售赝品者的圈套,损失了钱财,出不了收藏成果。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收藏定位观,主观上便拉开了接触珍品的距离。中国陶瓷艺术如同一条大江,源远流长,从创烧成功原始青瓷到明清两代的瓷器,瓷窑异彩纷呈,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这些瓷器都很有收藏价值。民间收藏应把着眼点放在历代地方瓷窑和明清民窑瓷器上,注重其中有特色有个性的品种,这才是成功之道。民窑瓷器 并非像一些人认为的没有收藏价值,官窑瓷器的烧制就是建立在民间瓷器成功的基础上的。

在宋代五大名窑以外的耀州窑系、磁州窑系、龙泉窑系瓷器都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同样元明清的景德镇民窑产品在国内的许多博物馆都有收藏。尤其是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官搭民烧,民窑烧制出许多价值很高的瓷器精品;清代的康熙时期,高大精美的大件瓷器大多是民窑烧制的。诚然官窑瓷器十分昂贵,除非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否则,收藏定位在那些珍稀名瓷和官窑精品上都是不切实际的,只能把自己引入歧途。而国内一些知名的收藏家的做法是在专题上做文章,比如收集历代瓷酒具、瓷文房用具、历代青瓷等,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值得借鉴。而像徐展堂这样一名瓷精品为收藏对象的成功者,虽然值得敬仰,却不是我们大多数爱好者有条件效仿的。

一个有志于古瓷器收藏的爱好者,除了走出上述认识上的误区外,重要的事多看真品,从真品入手再结合书本知识,才能形成经验。多与同好交流切磋心得体会,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不要轻信那些商贩保真的诺言,凭借对他们的信任决定取舍。要在收藏中学习鉴赏,鉴赏中指导收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古瓷器收藏真品与赝品的比对较量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爱好者甚多,但有经验者确是少数。故而旧货古玩市场举目可见赝品卖的红火,被一些收藏爱好者当作“稀世珍宝”抱回家中“珍藏”。火爆的市场、高额的利润,致使大量的仿品流入市场,因此防伪呼声日甚,专家们为此不断撰文著书,揭露伪品特征,传授鉴赏经验。但是,这些文章把收藏爱好者的鉴伪能力好像是提高不多,倒把造伪者的作伪技术提高了不少。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做旧手法越做越到家,搞的一些专家们也真伪难辨,一些仿做精品甚至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著名拍卖公司的舞台。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收藏爱好者存在的认识误区无疑也给制售赝品者以可乘之机。马广彦先生撰文对误导爱好古瓷收藏者的各种情况作了无情的揭露,并指出要靠提高自身鉴赏能力,才能摆脱误导干扰,成功的进行收藏。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首先要走出古瓷收藏的误区。

旧货古玩市场能买到精品,珍贵古瓷相当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因其十分珍贵,即使皇家也不易得之。如干隆皇帝得到五大名窑的珍品,便御笔题诗,铭刻器底,足见其珍爱的程度。几百年来人们尽力蒐求,流散民间不被认识重视埋没的国宝都会被你碰上,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贵的,民间能用的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及少。但元青花在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即便地摊小贩亦知其贵重。若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当慎之又慎。至于那些有官款的或有官窑工艺纹饰图案的历代官窑瓷器,更是罕见有流入民间的可能性。官窑瓷器的烧造管理十分严格,宫廷选剩的次品都是就地砸碎销毁,在当时的民间是见不著这些官窑瓷器的,连皇家用瓷的纹饰也是民间禁用的,如明代和清代的龙凤纹饰。很多珍贵瓷器都很难流散民间,且透过数百年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在战乱年代流出宫廷德瓷器,当时即已十分昂贵,经列强疯狂掠夺,多流出国外,少数得以保存的都是有赖国内大收藏家的努力。

了解了这些情况,再来看目前市面上那些打著官窑款的瓷器,很容易见到,这种情形是要冷静分析的。无论古墓出土、旧楼偶得、贵胄家传,无非都是编造的故事。走出随处可购珍贵名瓷官窑精品的误区,可以帮助我们面对那些仿冒的珍品,冷静观察分析,克服那种看到一点珍品特征便主观肯定不及其余的激动情绪和鉴定态度。

仿伪者利用当前许多收藏爱好者阅历不深,辨伪能力不强的弱点,专门制作一些稀奇古怪的伪品,作旧后在市上兜售,让人觉得稀少必珍贵,但又苦于没有参照器物和资料,虽然心中没底,又怕漏了货,因此,掏钱买了赝品。

在收藏古瓷活动中捡漏,只有当鉴赏水准很高时才有可能。一般有漂亮外观的古瓷珍品,人们都知道值钱,商贩们也不容意以廉价买到,所以售价都不会低。至于瓷器珍贵与否,往往表现在瓷器所含历史文化资讯量上,这就不是仅外观漂亮就能决定,藏家需要对中国瓷器各个历史时期的烧制工艺状况与发展有较多的了解。

古瓷器收藏 赝品的较量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爱好者甚多,但有经验者确是少数。故而旧货古玩市场举目可见赝品卖的红火,被一些收藏爱好者当作“稀世珍宝”抱回家中“珍藏”。火爆的市场、高额的利润,致使大量的仿品流入市场,因此防伪呼声日甚,专家们为此不断撰文著书,揭露伪品特征,传授鉴赏经验。但是,这些文章把收藏爱好者的鉴伪能力好像是提高不多,倒把造伪者的作伪技术提高了不少。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做旧手法越做越到家,搞的一些专家们也真伪难辨,一些仿做精品甚至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著名拍卖公司的舞台。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收藏爱好者存在的认识误区无疑也给制售赝品者以可乘之机。马广彦先生撰文对误导爱好古瓷收藏者的各种情况作了无情的揭露,并指出要靠提高自身鉴赏能力,才能摆脱误导干扰,成功的进行收藏。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首先要走出古瓷收藏的误区。

旧货古玩市场能买到精品

珍贵古瓷相当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因其十分珍贵,即使皇家也不易得之。如乾隆皇帝得到五大名窑的珍品,便御笔题诗,铭刻器底,足见其珍爱的程度。几百年来人们尽力搜求,流散民间不被认识重视埋没的国宝都会被你碰上,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贵的,民间能用的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及少。但元青花在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即便地摊小贩亦知其贵重。若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当慎之又慎。至于那些有官款的或有官窑工艺纹饰图案的历代官窑瓷器,更是罕见有流入民间的可能性。官窑瓷器的烧造管理十分严格,宫廷选剩的次品都是就地砸碎销毁,在当时的民间是见不着这些官窑瓷器的,连皇家用瓷的纹饰也是民间禁用的,如明代和清代的龙凤纹饰。《中国陶瓷史》既有《明代景德镇御窑厂大事年表》,对御窑厂的烧造和管理禁令都有记载。《明英宗实录》载:“禁江西绕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督察院榜谕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资,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告者,连坐。”官窑瓷器除皇宫自用外,便是御赐庙宇的祭器和外交馈赠的出口瓷。这些瓷器都很难流散民间,且通过数百年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在战乱年代流出宫廷德瓷器,当时即已十分昂贵,经列强疯狂掠夺,多流出国外,少数得以保存的都是有赖国内大收藏家的努力。了解了这些情况,再来看目前市面上那些打着官窑款的瓷器,很容易见到,这种情形是要冷静分析的。无论古墓出土、旧楼偶得、贵胄家传,无非都是编造的故事。走出随处可购珍贵名瓷官窑精品的误区,可以帮助我们面对那些仿冒的珍品,冷静观察分析,克服那种看到一点珍品特征便主观肯定不及其余的激动情绪和鉴定态度。

按图索骥往赝品上凑

目前收藏类理论书籍很少研究和关注民窑瓷器,有些理论专著是研究我国瓷器艺术成就和历史的,书中的论述对象往往选择最能代表当时成就的名品和官窑瓷器。其叙述的工艺纹饰特征也是主要以官窑名瓷为依据的。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仿伪者往往依据这些资料描述的特征和图片进行仿制。在民间收藏活动中,一辈子也难碰上一件珍品,所以这些书籍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各时期的制瓷成就和代表名品,于实际收藏活动的指导意义并不太大。但是,市面上的仿品却有很多特征与书本上相符,如果我们没有走出按图索骥的误区,便最容易上当。再有一种情形便是一些作者迎合兴起的收藏热,编辑出版一些指导购藏的的图录,常常为了给书本增色,便不惜抄录一些根本不可能在民间流传或世上交易的珍品图片,随意的标上参考价格,使人产生这些珍品曾在市面上出现而被廉价购走的错觉。比如明宣德仅存在西藏萨迦寺的一对五彩碗,便被收录于一本图录书中,标价仅28万元。这种稀世珍品价值连城,世界各大博物馆都没有踪影,民间如何碰得到,更何止28万元。因此,对目前那些普通出版书籍要分析消化,去伪存真,不可盲从。更不能拿着那些珍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的名瓷图片在市面上去对号入座。像至正型元青花象耳瓶,因其在元青花瓷中的独特地位,便出现许多高仿品,如果按图索骥,正好入了仿伪者的道儿。

生怕漏掉稀世珍品

仿伪者利用当前许多收藏爱好者阅历不深,辨伪能力不强的弱点,专门制作一些稀奇古怪的伪品,作旧后在市上兜售,让人觉得稀少必珍贵,但又苦于没有参照器物和资料,虽然心中没底,又怕漏了货,因此,掏钱买了赝品。在收藏古瓷活动中捡漏,只有当鉴赏水平很高时才有可能。一般有漂亮外观的古瓷珍品,人们都知道值钱,商贩们也不容意以廉价买到,所以售价都不会低。至于瓷器珍贵与否,往往表现在瓷器所含历史文化信息量上,这就不是仅外观漂亮就能决定,藏家需要对中国瓷器各个历史时期的烧制工艺状况与发展有较多的了解,在收藏中有高人一筹的鉴赏水平,才有可能捡漏。没有丰富的鉴别经验和对古瓷的历史文化知识,如何谈的上捡漏呢?如果怕漏货凭侥幸购买,只能导致上当买赝品的后果。

收藏定位不切实际

对所处地区正常可能收藏的瓷器品种缺乏认识,不从实际出发确定收藏品位,盲目按照书本上著录的瓷器去决定收藏定位档次,这是许多爱好者的通病。对那些有收藏价值又有条件买到的古瓷不屑一顾,只想买那些没有可能出现的珍品瓷器,正好跌入制售赝品者的圈套,损失了钱财,出不了收藏成果。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收藏定位观,主观上便拉开了接触珍品的距离。中国陶瓷艺术如同一条大江,源远流长,从创烧成功原始青瓷到明清两代的瓷器,瓷窑异彩纷呈,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这些瓷器都很有收藏价值。民间收藏应把着眼点放在历代地方瓷窑和明清民窑瓷器上,注重其中有特色有个性的品种,这才是成功之道。民窑瓷器并非像一些人认为的没有收藏价值,官窑瓷器的烧制就是建立在民间瓷器成功的基础上的。

在宋代五大名窑以外的耀州窑系、磁州窑系、龙泉窑系瓷器都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同样元明清的景德镇民窑产品在国内的许多博物馆都有收藏。尤其是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官搭民烧,民窑烧制出许多价值很高的瓷器精品;清代的康熙时期,高大精美的大件瓷器大多是民窑烧制的。诚然官窑瓷器十分昂贵,除非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否则,收藏定位在那些珍稀名瓷和官窑精品上都是不切实际的,只能把自己引入歧途。而国内一些知名的收藏家的做法是在专题上做文章,比如收集历代瓷酒具、瓷文房用具、历代青瓷等,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值得借鉴。而像徐展堂这样一名瓷精品为收藏对象的成功者,虽然值得敬仰,却不是我们大多数爱好者有条件效仿的。

一个有志于古瓷器收藏的爱好者,除了走出上述认识上的误区外,重要的事多看真品,从真品入手再结合书本知识,才能形成经验。多与同好交流切磋心得体会,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不要轻信那些商贩保真的诺言,凭借对他们的信任决定取舍。要在收藏中学习鉴赏,鉴赏中指导收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如何在赝品泛滥的古瓷市场中选真品


随着收藏市场的日益火爆,古瓷器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收藏界的第一大门类,吸引了众多收藏者的目光,尤其是近年来高额的利润回报和不断扩大的升值空间,更是使古瓷市场人脉迭升。但同时,也使得大量的赝品流入市场,一时鱼龙混杂,令人难辨真伪。那么,如何在赝品泛滥的古瓷市场中选真品?

1、学习古瓷器知识。瓷器是由中国古代首先发明并长期烧造后传遍世界各地的器皿。中国瓷器的制作历史悠久、窑口众多、产量极大,除了历代流传下来的传世品外,地下出土物中要数瓷器最为丰富。瓷器的种类较多,需要先对某类做系统性的学习,便于全面的掌握。比如釉下彩和青花,要看画功是否熟练、清晰,色泽是否莹润、透明,釉下装饰注重工笔式写意,必须是手工绘制,不是印花、贴花,而且颜色要光亮;

2、多看、多问、少出手。多数古瓷收藏者喜欢从旧货古玩市场上“淘宝”,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就整个瓷器收藏界来说,珍贵古瓷数量是较少的,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因其十分珍贵,即便收藏大家也不易得之。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贵的,民间能用得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极少。但元青花在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所以如果在地摊或旧货市场上发现了它的踪影,实属可疑,收藏者一定要慎之又慎。

3、追求品相高的。收藏界有句“行话”:“瓷器一破,不值半个;瓷口起毛,不值分毫。”意即瓷器没有好的品相,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收藏的古瓷要基本完整,不能有冲、炸、磕、崩、掉彩等明显的毛病。古瓷收藏还讲求艺术性,瓷器看上去要有美感,不能是粗糙的、低档的;制作工艺要精,彩绘纹饰要美观,色彩搭配要妥当,审美情趣要高雅,这样才能称得上是艺术品。

古玉收藏 赝品多风险大


收藏家周毛弟和戴正安都是爱玉之人,尤其喜爱古玉,经常和三五个好友一起赏玉、斗玉,也会为一件藏品的真假优劣争执不下。周毛弟说,他们都是古玉的终极收藏者,不会去买卖就无所谓价格,乐趣就在于“把玩之中贴近了那段遥远的历史”。

现在的市场已经无漏可捡

毋庸置疑,新玉一直是玉器市场的主角,占有了三分之二的市场,不论从交易量的大小还是活跃度来看,古玉都是曲高和寡。对此,收藏家戴正安解释说:“因为古玉收藏门槛很高,除了存世真品少之外,多数藏家还欠缺收藏知识。大多数传世古玉早被文物部门收了,偶有漏网者,也早被藏家笑纳。因此,现代古玩市场上的古玉很少。但我们都知道,玩古董是在不断把玩中形成正确经验。古玉的稀缺性导致多数藏家很难接触到真品和珍品。市场上流通的大量仿古赝品导致多数藏家不能形成正确的鉴别方式。我有一位朋友曾经在某展览会上买了一块古玉,价格大约在5万元左右,拿来让我一看,假的。有时候朋友介绍也不靠谱。前不久一位藏友经人介绍说有一批出土古玉保存完好,他兴冲冲地去乡下花大价钱买了10块古玉,专门拿来让我看,结果全是假的。”

“古玉市场不打假是行规,一般也没有鉴定证书,旧货市场上赝品玉器泛滥是人所共知的,之所以有买家前赴后继地上当,那是因为捡漏心理导致,其实现在的旧货市场已经无漏可捡了。”收藏家周毛弟谈起15年前的一次捡漏经历还很兴奋,“15年前,我每天早上四五点便在城隍庙一带赶集。因为天色还暗,我拿着手电筒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地找宝贝,人很多很拥挤,我在一个摊位前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他正和摊主讨价还价,他是当时上海玩古董的行家,他和人家讨价还价的东西,我也很喜欢,于是我一直站在他身后听他砍价。他杀价不成转身离开,我赶紧买下了那件器物,我刚买下来就见他又转回来了……其实捡漏不在于便宜,而在于得到宝贝的喜悦。”

拥有玉褚龙是藏家的最高境界

戴正安为了收藏古玉,曾经把自己珍藏的字画、瓷器卖掉,如今在他众多古玉藏品中还有一件令藏友艳羡的玉褚龙。“中国人自古喜欢玉,新玉收藏重料不重雕,而古玉是看年代,与那个时代的典型器比对,如果是典型器则价值连城。比如红山文化的玉褚龙就是收藏古玉者膜拜的典型器,玉褚龙是古人和上天沟通的器物,也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是远古时期部族的族长才能拥有的器物。从器型上说,它像龙和蛇的结合,是无价之宝,市场造假也多。上世纪80年

代,在上海拍卖过一件玉褚龙,当时的成交价是240万元,后来就几乎没有出现在拍卖市场中。玉褚龙存世量很少,其中大部分在国家博物馆中,还有极少量的在藏家手中,不会轻易拿出来示人,更不会随意买卖。因为对于一个古玉藏家来说,拥有一件玉褚龙就代表着他的收藏境界,代表着古玉收藏领域的权威地位。我们几个古玉爱好者经常一起相约赏玉、斗玉,一次,有位收藏古玉几十年的藏友拿出了珍藏的玉褚龙,让大家一起把玩。我们看了认为是假的,他不相信,于是我拿了自己收藏的玉褚龙给他看,一见我的藏品他服了,说他收藏了十几年的古玉,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开门’的东西,希望我卖给他。而我也是收藏了几十年古玉,就一件玉褚龙,哪里舍得卖呢。后来他专门拿了一些比较得意的藏品来拜访我,我一看多数都是假的。高古玉水很深,行家都不会轻易出手,加上高古玉缺乏一套公认的定价体系,限制了古玉收藏市场的发展。”

古玉市场价值的判断是个难题

周毛弟表示古玉市场价值的判断是个难题。“玉的好坏认定也很难统一。越是近代,玉质越好,工艺水平越高,但人文价值则越少。年代越久远,玉的人文价值越大,所以汉以前古玉极具收藏价值。每个时代都有代表器型,关键要看古玉的年代是否悠久,纹饰是否精美,形质是否漂亮,存世量还要少,物以稀为贵。当然高古玉的材质不可能很好,因为交通不便高古玉往往是就地取材。此外市场价值还与每个时期的标准器型有关。比如红山的S龙、褚龙、太阳神;汉朝的汉八刀、握珠都是典型器物。当然也有一些不能用价格来衡量,有些高古器物有文化考古价值,但未必有市场价值。有很多器物有经济价值但未必其文化内涵和考古价值就高,有些老物件历史悠久但存世量较多,其市场价值必定不高。如果既有考古价值又有经济价值,那么它未来的潜力和空间就很大。因为古玉进入流通领域的很少,所以参照国际市场价格走势,是衡量国内高古玉未来价值的最好渠道,国际上著名拍卖行和博物馆的馆藏玉器,多是以收藏中国高古玉为主。”

“近几年,有些人把玉器收藏作为一种投资方式,利用各地古玩市场的地区差价,利用古玩市场的价格与拍卖会价格差价,适时买进卖出,进行投资。”周毛弟认为收藏古玉陷阱很多,而投资古玉风险很大,“真品少、赝品多、变现难,收藏的渠道很窄,真品有些是家传的,有些是藏家之间转让的,还有些是早年捡漏。现在有人说出土的古玉多是在编故事。”

收藏古玉要有专题性和针对性

与新玉价值判断需要考量雕刻师傅的名气不同,古玉没有名和款,那么如何判断一块古玉的收藏价值呢?戴正安说:“古玉雕琢难度很大,在当时工艺非常落后、原始的情况下,把一块原石雕琢出来要花费很长时间,甚至可能要历经几代人的加工,才能成器。因此古玉蕴含了极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不可否认,目前藏家是以收藏明清古玉为主,因为存世较多造假少,交易也比较活跃。明清玉是权力的象征,和红山古玉等特定的社会关系不能同日而语。以瓷器为例,清三代与宋代五大官窑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古董玩到一定程度时,多数藏家会越发迷恋年代久远的器物以及当时的文化,清代瓷器到达了巅峰,追求一种极致的细腻,但匠气太重,缺少了火的文化和艺术。”

周毛弟认为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一个代表性的文化,不具可比性。“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商周青铜器,宋朝五大官窑,清三代的瓷器,老三代青铜器,唐朝的金银器和唐三彩……高古玉收藏在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有一段收藏的空白阶段,那段时期很多高古玉以较低的价格流向了海外。后来逐渐有人开始玩老物件,上世纪80年代是玩青铜器和高古玉器,明清玉器没有市场,现在是回过头来玩明清玉,关键是因为高古玉真东西太少,藏家眼光又不够,只有玩熟悉的东西。”

戴正安表示收藏古玉要有专题性和针对性,因为中国玉器史有8000年之久,一般人的财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收藏各朝代的每一类玉器。“应该有针对性地收藏。可以从造型和纹饰方面来收藏;也可以从工艺方面来收藏;或者还可以从年代方面来收藏。”

高科技造假行家也很难识别

齐家文化玉器因为真品较多也为藏家所推崇。对此,周毛弟说:“齐家文化是指在甘肃这一地带,齐家文化玉器有一些动物器型。之前出土的也有齐家文化玉器,只不过当时多数人不认识,就把其混淆为红山文化。目前市场上齐家文化玉器造假的也很多,不过这个市场越是赝品多,玩的人就越多,流通量也大,假的比真的卖得好。甚至可以说有些赝品推动了收藏。其实从古到今,历代仿古玉及赝品古玉就不曾中断过。目前市面上流行的赝品古玉主要是仿红山文化玉器、良渚文化玉器、汉代出土玉器等。仿造最多就是红山文化玉褚龙,造假者的作旧工艺也在不断提高,很难识别。”

如何辨别古玉的真假?周毛弟说:“对于古玉真伪鉴定的问题,可以采用专家鉴定加高科技手段辅助的双重鉴定方法。造赝品就是为了赚钱,造假者往往会仿制市场价值高的器物。青海料、俄罗斯料的仿古对于行家来说很容易辨别,那种低端的粗糙的仿品也容易识别。现代有人利用古玉料,请高手仿造出当时的标准器型,仿得非常逼真,能以假乱真卖大价钱。”

周毛弟也有看走眼的时候。“20多年前,我买了一块玉佩,当时第一眼看到的时候觉得很熟悉很漂亮,典型的战国玉佩,有红的沁色。我以2万元买下,可是拿回家仔细一看它是软玉,高仿的。它的硬度比一般的和田玉要软一些,是一块天然的红岫玉,那时我对这种玉料的鉴赏水平还不够,所以看走眼了。”

周毛弟认为古玉鉴定只看沁色是不够的,“因为未必是年代越久沁色越深,如果一块古玉存放的环境比较好,那么即便年代久远,器物及沁色也一样很漂亮,而年代近的器物如果存放环境不好,腐蚀严重,其沁色也会很深。沁色不是一年两年可以看得出门道的,都是长期经验的积累。沁色也可以人为做上去,现在沁色造假已经发展到把其他古玩上真的沁色,就像移植皮肤一样,移植到一块玉料上。所以辨别古玉的真假,还是要看器物本身的包浆、沁蚀、玉质、形神、腐蚀、文饰等各个方面。”

仿古瓷不等于古瓷赝品


仿古属艺术品仿真复制范畴。国外艺术仿真复制业已成为消费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西方国家,无论在政府办公室、大酒店、大宾馆,还是写字楼、客厅、卧室,随处都可以看到艺术复制品。

景德镇瓷器仿古,历来有之,如明代制瓷名家周丹泉、陈仲美等所制仿古瓷.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境地;清代的郎窑、年窑、唐窑以仿历朝古瓷著称,其中唐窑“仿肖名窑诸器,无不媲美”;民国时期虽仿古成风,亦有精品问世。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瓷业生产发展,仿古瓷成为一大生产种类。景德镇各瓷业单位聚集一批专业人员和能工巧匠,烧制了很多外形和内在质量较高的仿古瓷。尤其是中国轻工业部陶研所与建国瓷厂不仅仿制宋代的影青刻花、元代的青花和釉里红、明清两代的祭红、郎窑红、豇豆红、翠青、霁蓝、茶叶末、窑变花釉、三阳开泰等颜色釉瓷,更有仿历史上著名的“汝、定、哥、官、钧”五大名窑珍品;人民瓷厂在上世纪60年代为北京明定陵博物馆复制了一口“云龙”千件大瓷缸,署款为“大明嘉靖年制”,陈列在定陵的地宫;艺术瓷厂按照北京故宫提供的样品,成功地复制了清代同治皇帝婚典御用瓷,粉彩黄地龙凤樽、鼎、罍、彝四大系列40个品种共224件。

1979年7月23日,国家用瓷办公室与上海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签署《关于仿古瓷器产销协议》,指定景德镇市艺术、曙光、建国、雕塑四个瓷厂(1980年后增加人民瓷厂)定人定车间为乙方仿制古瓷。3年间共生产、销售仿古瓷61306件、价值900多万元。此外,景德镇陶瓷馆与东风瓷厂为故宫博物院及有些省市的博物馆仿制了不少名贵古瓷,如他们仿制的元明青花,获得陶瓷考古专家的好评。

由于仿古瓷销路不断扩大,颜色釉、釉里红、青花挂紫、斗彩等工艺技术都得到传承和提高。为保证一些独门技艺后继有人,国家特许老艺人自带艺徒、子承父艺,从而推动了陶瓷仿古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除国有企业外,少数民营企业和作坊开始仿制古瓷,曾一度产销兴旺。90年代以后,在利益的驱动下,民营企业和作坊跟着做仿古瓷的越来越多,经过市场的“考验”,其间的差别也就越来越大了。

一是高仿品。生产高仿品的企业,有雄厚的资金,还有一定的制瓷知识和古瓷鉴赏能力。他们用高薪聘用专业人才,对各个朝代的名瓷,从瓷土、胎釉、纹饰、外形等都一一进行研究分析,用实物或残片进行对比,反复试制,直到处处到位为止。对烧成的瓷器,亦进行严格的拣选,以十选一或几十选一的作法,落选者决不入市。在销售时说明是仿制的,明卖明买,不搞所谓做旧。由于这类瓷器数量不多,成本高,卖价自然不低。佳洋陶瓷有限公司高仿元代《鬼谷子下山》瓷罐,从制胎、绘画到成瓷一丝不苟,层层把关,达到了造型真实、纹饰逼真的效果。高仿品亦属高档艺术品,是有较高经济价值的。

二是中仿品。选料、制作比较讲究,均为手工操作,价格合理,亦有一定的市场。企业改制前建国瓷厂的颜色釉及釉里红、人民瓷厂的青花、艺术瓷厂的粉彩及古彩、曙光瓷厂的青花及浇黄三彩、雕塑瓷厂瓷雕等,按定单作为陈设瓷进行生产,品种较多,数量较大,质量较好。现在仿古瓷中的多数民营企业和作坊,也生产这种大路货,但底款打的是古代年号,也有不打底款的,这种瓷品的利润较普通陈设瓷和日用瓷强得多。

三是低仿品。用料不讲究,绘制较粗糙,有的以贴代画,卖价低廉。更有甚者,搞花纸贴、印子戳,马马虎虎地打上“大明某某年制”、“大清某某年制”底款。这样粗制滥造的仿古瓷,不但卖不起价钱,而且同行之间打价格战.自相残杀,影响极坏。

仿古瓷作为当今景德镇瓷业生产的主要品种之一,它能继承传统技艺,使为数不多(或孤品)的古瓷展现在更多人面前,也为陶瓷爱好者、收藏家提供了一条购买的途径。仿古瓷不是膺品,它们之间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膺品通过“做旧”故意隐瞒其假身份,以假充真蒙骗买家;而高仿品一开始就声明不是真品,但他仍是艺术品。

对仿古瓷生产,首先要讲“度”和“量”,“度”就是讲质量。忌假冒,不懂不要仿。“量”就是限数量、忌盲目,多了不值钱;其次要加强监管力度,从严打击“做旧”哄骗顾客的恶劣行为。并且需要一个有权威的仿古瓷鉴定机构,当好购买者参谋,改变混乱现状,维护瓷都形象;再就是,瓷器不要随意打古代年号。除高仿品外,现在市场上有些粉彩、古彩、颜色釉陈设瓷和青花文具,生产工艺和原材料本来就是现代的,根本没有必要打什么明、清纪年款,应该用厂名或者制作者姓名,只要质量过得硬,顾客同样是欢迎的。

古瓷选购—古瓷和仿古瓷的区别


真正的古代瓷器是国家的文物,是“无价之宝”,而仿古瓷却是作伪处理的假古董,如果作伪手法高超,几可乱真。那样怎么区别它们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的7个方面来鉴别古瓷器收藏品:

1.古瓷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泽静穆如玉;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但是仿古瓷往往做去浮光的处理,主要方法有:

①用酸涂或浸,但釉面苍白,在放大镜下见伤痕。

②用兽皮打磨,但在放大镜下见无数平行的细条状纹。

③用茶水加少量碱久煮或烟久薰,但釉色不正。 

④入土久埋

2.出土的古瓷土锈进入釉里,伪造者土锈附于表面,用水浸洗即去之。

3.瓷器纹饰,真者用笔(刀)流利自然,伪者则生硬,做作,呆板,缺乏活力。

4.古瓷的金色日久磨损,易变色,或只留下痕迹;新瓷金色鲜艳,光泽耀眼。

5.古瓷中的低温铅釉,釉面可见一层银色,瓜皮绿釉较明显,新瓷则无。

6.釉上彩瓷(五彩、粉彩、古彩)一般达一百年之久的,在光照下彩色的周围有“彩虹”般的光晕,有的仅隔60年的釉上彩瓷也会出现此现象,但年岁愈久愈明显。

7.旧胎后挂彩自光绪以来多见,解放后很少见。是否属于后挂彩,着重看如下几个方面:

①釉上彩色是否有当时彩色特征:

②纹样的布局、形象、用笔等是否有当时的风格。后加彩多画的拘谨,呆板,纤细,缺乏当时的风格;

③纹样是否压着了釉面伤痕,有这现象的必然是后加彩;

④后挂彩的彩色一般光泽度强。此后,后加款、换底、换款、换口、补彩、修补器物残缺等现象也在鉴定中常遇见,都必须认真区别。

另外提醒广大收藏爱好者不应盲目跟风,选购时一定要擦亮双眼。对古瓷器类产品知识,要有一定的认知。要从各个年代所产陶瓷的特点来鉴别。

古瓷的收藏鉴赏


北宋钧窑玫瑰紫釉鼓钉水仙盆(口沿有修) 此盘浅腹,口底均敛,三云头形足,口沿下和底处各环列一圈鼓钉纹。器表为玫瑰紫釉交融,器内有天青色釉,并分布着几条明显的蚯蚓走泥纹。鼓钉下垂釉相交融,给人以流动感,增添了器物的艺术魅力。底为酱釉,并刻有数字“八”,表明它是同套器物中的第八件。钧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由于其创造性地烧制成功了铜红釉,铸造了钧窑瓷的特色。此件为官钧的代表精品。

灿烂辉煌的瓷器是中国人在世界文明史上书写的又一奇迹,然而,由于其易碎,故传世的作品并不是很多,精品更是屈指可数。今天,拥有一件绝世瓷器已成为全球藏家的梦想。甘肃虽贵为文物大省,但是瓷器却并非我们的强项牞至今出土或传世的精品瓷器寥寥无几,广大钟爱瓷器的藏家因此每每只能空叹奈何。幸运的是,通过省收藏者协会会长鲍建和先生的介绍,记者在兰州的一些藏家手中发现了一些可谓价值连城的瓷器,在此推出,以飨好家。

清乾隆青花粉彩山水人物纹瓶 “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撇口,束颈,溜肩,圆腹下敛,圈足。颈部及足部绘青花缠枝花卉纹,腹部绘青绿山水,笔法自然,山水景色秀丽怡人。青花粉彩是乾隆时期借斗彩的装饰方法,用粉彩色料代替五彩色,形成了青花设定轮廓,以粉彩涂染点缀装饰的新品种。

体端庄稳重中见秀美。小口,宽唇平折,颈部细短,丰肩,鼓腹,下腹内收至中部,通体以弦纹装饰。釉色青翠,晶莹滋润。“梅子青”为龙泉窑中最好的釉色,烧制不易,因而此器十分珍贵。

明宣德鱼子蓝釉莲瓣梨行壶(缺盖、底有崩)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地口,圆腹,卧足,腹一侧有直流,另一侧为执。通体施鱼子蓝釉,釉色纯如宝石蓝般,均匀圆润,有玻璃光泽,胎质白细坚致,腹部饰几组凸起梨形装饰,造型古朴庄重。

瓷器收藏炙手可热

瀚陇拍卖公司的鲍小姐告诉记者,随着艺术品收藏的升温,近年来中国瓷器在国际国内大型拍卖会上屡创天价。自2005年7月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在伦敦克里斯蒂创下2.67亿元人民币的中国艺术品拍卖最高价后,2005年10月,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在香港苏富比成功拍出,成交价达1.15亿港币,创造了清代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也是艺术品在亚洲拍卖的最高价。今年6月5日,在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粉彩八仙过海图盘口瓶以5280万元成交,创造了中国国内瓷器拍卖的最高纪录。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瓷器本身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它的稀有。瓷器不易保藏,所以古瓷器传至今日且保存完好者本就不多,精品更是屈指可数。因而每当有精品被公开拍卖时,引起无数藏家的围抢也就不足为奇了。

瓷器发展简史

“初创于商代、真正创制于东汉时期的中国瓷器,是中国人为世界文明史的又一重要贡献。”省博物馆的王琦向记者介绍道,“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高度成熟;宋代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各具特色,创造了我国瓷器史上的第一个辉煌;经过元瓷的过渡后,瓷器步入了下一个辉煌,即明清时代。明代形成了几乎是景德镇一枝独秀的局面,以代表了釉下彩发展的最高阶段的青花为最主要的产品,制作出了驰名中外的洪武青花。清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都超过前代,加之大多皇帝独好古风,所以制作了大量的前朝仿制品。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其中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等。”

专家鉴伪

历代仿制、伪造瓷器之风之所以盛行,一为赏古悦旧,一为利之所趋。本报特约专家王琦为我们介绍了几种常用的作伪手法及实用的辨伪窍门,望能对广大藏家有所帮助。

作伪方法

整器作伪即后人根据前代的某一器物,照样或照文献的记型造假。为使所仿之器更酷肖真品,往往采用烟嚣、茶水煮、假出土、复窑等手法。

部分作伪指器物的部分是后补或后配的。后补的有补缺、补釉。后配的有配腿、配手、插头、安把、镶流嘴等。此类伪品只要仔细观察就能找出其破绽。因为,原来的器形或釉色与修补后的多少是有差别的。

后加款即在原无款的器物上加款,具体方法有:一种是在原无款的旧器或新仿器上加刻、加书稀有年号款。还有一种是将原无款或有款但损坏或普通款的器底旋切下来,换嵌上带真款的同类或别类器的款。这种方法民国时较流行,且技术也很高明。

后加彩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作伪手法。一是在旧器脱釉后加刻暗花,施釉后再上彩。二是将旧器改造成新品种。

辨伪常用的基本方法

分类法即将各时代的同类器(包括相同器形、相同纹饰题材)理成发展序列,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再找出其不同点,来摸索它们的发展规律和各时期的特征。

比较法主要是利用考古发掘出来的、有地层年代的器物作为标准器物,将所需鉴定、辨伪的器物与之比较,从而得出鉴别的结论。

鉴别法即利用同时代的同类器或不同类器上的时代特征来对照、比较所需鉴别的器物,从而得出综合鉴别的比较合理的结论。“辨其色泽,度其厚薄,审其片纹,观其气泡,也要用手摩,以别粗细,用手扣敲以察音响”。这也是鉴定通用的手段。

古玩收藏:高仿赝品多 持古需谨慎


赝品民国侍女盘正面

在一个不打假的行当,搞收藏谨防上当受骗。“交学费”不仅针对初出茅庐的人,老江湖也免不了“挨一刀”。9月19日上午,笔者来到隆昌县张宗基的家中,听他讲述他的古玩收藏经历……

高仿赝品多持“古”需谨慎

张宗基在收藏江湖里已经“混迹”几十年了。对于如今的古玩收藏市场情景,他侃侃而谈……

古玩是不可再生的,因此也愈加珍贵。如今,随着收藏爱好者的增多,市场上的仿品也越来越多。随着科技的发达,有些高仿品已经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蒙骗了许多搞收藏的“老江湖”。

“如今,很难遇到一件年代够久远的古玩了,仿品充斥着市场。”张宗基感慨道。

张宗基凭着几十年的收藏经验告诉笔者,文玩物价每年都有上涨,目前的价位就比改革开放初期上涨了几十倍。

就连环画来说,最早出版的1956年《铁道游击队》十册全套售价已达10万元,上世纪80年代的连环画也卖到了几百元不等。

瓷器买卖猫腻多一月上三次当

在众多古玩类别中,瓷器是张宗基的最爱,也是他最擅长收藏的一类。张宗基认为,瓷器代表着中国的古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外国人用瓷器“Chi-na”称谓中国,可见瓷器的价值。

瓷器又是收藏类别中最难辨别的一种,仿品之多,仿造之像,几乎能以假乱真。近一个月,张宗基在买瓷器上,就遭受了三次挫折……

第一件是在朋友处买的一件黑釉瓶,看起来是宋代瓷器。张宗基买到以后是又惊又喜,仔细观看后却发现,器形有些古怪,便找到收藏行家邓先生瞧瞧。结果邓先生只是晃了一眼便说:“东西不对。”

“这个就是我买的第二件瓷器——赝品民国仕女盘。”只见该仕女盘颜色与民国时期瓷器相当,不论是瓷器光泽还是图案,都看不出破绽,盘中侍女画工也十分精致。假东西最终都逃不过行家的眼睛。张宗基仔细研究时,便发现釉色有异。于是找到收藏圈内的行家谢先生看,谢先生也认为东西有问题。最后,张宗基带着赝品来到内江找爱瓷器的张先生看,一开始张先生也说是民国的,始终看不出破绽。后来张先生拿出放大镜仔细观察,嘴里冒出一句:“是印刷品,还有网格,是喷涂的新货。”

笔者也拿着高倍放大镜仔细看,还真看到画中侍女图的线条是由多个点组成的。再用放大镜看一件真品小蝶瓷盘上的图案,无论放多大,图案仍清晰不变,不是点状构成。

张宗基在近一个月买到的第三件假货也是在一藏友处购买的,是一个杯子,说是元代的。买回来与同行分享,便发现釉色不对。

买卖擦亮眼谨防被“故事”蒙骗

在逛古玩摊子的时候,藏家也心怀目的。看上一件像样的货,便拿在手上犹豫,此时要是有人争着买,由于怕真品丢失,便会心慌地出价购买走。

许多人在购买古玩时,喜欢听商家以及一些藏品交流人士讲述藏品的故事。不少人为了让假货脱手,有可能会为藏品编织一个美满的“故事”。当买家相信故事了,便很容易对藏品动心了。

张宗基介绍说,如今普通的古玩市场上的玉器、铜器、瓷器等文玩杂件真假难辨。实在要买,也要找懂行又信得过的人一起鉴定好,方可下手,千万不能轻信“故事”。

尤其是仿古瓷,随着科技的发达,越做越逼真,一眼是很难辨别真假的,有些借助工具都很难辨别。“我接触瓷器二十多年了,至今也要‘交学费’,可想古玩买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张宗基笑言。

有时逛古玩市场,张宗基遇到假货也要买回家好好斟酌这仿品中的“道道”。如今的假货比以前的假货更加“麻人”,一不小心就掉入陷阱,多学点假东西的特征对鉴别真品是十分有用的。(实习生张玲玉文/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