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如何鉴别古瓷器 > 导航 >

如何在赝品泛滥的古瓷市场中选真品

如何在赝品泛滥的古瓷市场中选真品

如何鉴别古瓷器 全瓷的瓷砖 怎样鉴别古瓷器的年代

2021-05-21

如何鉴别古瓷器。

随着收藏市场的日益火爆,古瓷器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收藏界的第一大门类,吸引了众多收藏者的目光,尤其是近年来高额的利润回报和不断扩大的升值空间,更是使古瓷市场人脉迭升。但同时,也使得大量的赝品流入市场,一时鱼龙混杂,令人难辨真伪。那么,如何在赝品泛滥的古瓷市场中选真品?

1、学习古瓷器知识。瓷器是由中国古代首先发明并长期烧造后传遍世界各地的器皿。中国瓷器的制作历史悠久、窑口众多、产量极大,除了历代流传下来的传世品外,地下出土物中要数瓷器最为丰富。瓷器的种类较多,需要先对某类做系统性的学习,便于全面的掌握。比如釉下彩和青花,要看画功是否熟练、清晰,色泽是否莹润、透明,釉下装饰注重工笔式写意,必须是手工绘制,不是印花、贴花,而且颜色要光亮;

2、多看、多问、少出手。多数古瓷收藏者喜欢从旧货古玩市场上“淘宝”,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就整个瓷器收藏界来说,珍贵古瓷数量是较少的,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因其十分珍贵,即便收藏大家也不易得之。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贵的,民间能用得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极少。但元青花在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所以如果在地摊或旧货市场上发现了它的踪影,实属可疑,收藏者一定要慎之又慎。

3、追求品相高的。收藏界有句“行话”:“瓷器一破,不值半个;瓷口起毛,不值分毫。”意即瓷器没有好的品相,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收藏的古瓷要基本完整,不能有冲、炸、磕、崩、掉彩等明显的毛病。古瓷收藏还讲求艺术性,瓷器看上去要有美感,不能是粗糙的、低档的;制作工艺要精,彩绘纹饰要美观,色彩搭配要妥当,审美情趣要高雅,这样才能称得上是艺术品。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古瓷器收藏真品与赝品的较量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爱好者甚多,但有经验者确是少数。故而旧货古玩市场举目可见赝品卖的红火,被一些收藏爱好者当作“稀世珍宝”抱回家中“珍藏”。火爆的市场、高额的利润,致使大量的仿品流入市场,因此防伪呼声日甚,专家们为此不断撰文著书,揭露伪品特征,传授鉴赏经验。但是,这些文章把收藏爱好者的鉴伪能力好像是提高不多,倒把造伪者的作伪技术提高了不少。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做旧手法越做越到家,搞的一些专家们也真伪难辨,一些仿做精品甚至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著名拍卖公司的舞台。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收藏爱好者存在的认识误区无疑也给制售赝品者以可乘之机。马广彦先生撰文对误导爱好古瓷收藏者的各种情况作了无情的揭露,并指出要靠提高自身鉴赏能力,才能摆脱误导干扰,成功的进行收藏。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首先要走出古瓷收藏的误区。

旧货古玩市场能买到精品

珍贵古瓷相当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因其十分珍贵,即使皇家也不易得之。如干隆皇帝得到五大名窑的珍品,便御笔题诗,铭刻器底,足见其珍爱的程度。几百年来人们尽力蒐求,流散民间不被认识重视埋没的国宝都会被你碰上,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贵的,民间能用的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及少。但元青花在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即便地摊小贩亦知其贵重。若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当慎之又慎。至于那些有官款的或有官窑工艺纹饰图案的历代官窑瓷器,更是罕见有流入民间的可能性。官窑瓷器的烧造管理十分严格,宫廷选剩的次品都是就地砸碎销毁,在当时的民间是见不著这些官窑瓷器的,连皇家用瓷的纹饰也是民间禁用的,如明代和清代的龙凤纹饰。《中国陶瓷史》既有《明代景德镇御窑厂大事年表》,对御窑厂的烧造和管理禁令都有记载。《明英宗实录》载:“禁江西绕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督察院榜谕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资,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告者,连坐。”官窑瓷器除皇宫自用外,便是御赐庙宇的祭器和外交馈赠的出口瓷。这些瓷器都很难流散民间,且透过数百年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在战乱年代流出宫廷德瓷器,当时即已十分昂贵,经列强疯狂掠夺,多流出国外,少数得以保存的都是有赖国内大收藏家的努力。了解了这些情况,再来看目前市面上那些打著官窑款的瓷器,很容易见到,这种情形是要冷静分析的。无论古墓出土、旧楼偶得、贵胄家传,无非都是编造的故事。走出随处可购珍贵名瓷官窑精品的误区,可以帮助我们面对那些仿冒的珍品,冷静观察分析,克服那种看到一点珍品特征便主观肯定不及其余的激动情绪和鉴定态度。

按图索骥往赝品上凑

目前收藏类理论书籍很少研究和关注民窑瓷器,有些理论专著是研究我国瓷器艺术成就和历史的,书中的论述对象往往选择最能代表当时成就的名品和官窑瓷器。其叙述的工艺纹饰特征也是主要以官窑名瓷为依据的。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仿伪者往往依据这些资料描述的特征和图片进行仿制。在民间收藏活动中,一辈子也难碰上一件珍品,所以这些书籍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各时期的制瓷成就和代表名品,于实际收藏活动的指导意义并不太大。但是,市面上的仿品却有很多特征与书本上相符,如果我们没有走出按图索骥的误区,便最容易上当。再有一种情形便是一些作者迎合兴起的收藏热,编辑出版一些指导购藏的的图录,常常为了给书本增色,便不惜抄录一些根本不可能在民间流传或世上交易的珍品图片,随意的标上参考价格,使人产生这些珍品曾在市面上出现而被廉价购走的错觉。比如明宣德仅存在西藏萨迦寺的一对五彩碗,便被收录于一本图录书中,标价仅28万元。这种稀世珍品价值连城,世界各大博物馆都没有踪影,民间如何碰得到,更何止28万元。因此,对目前那些普通出版书籍要分析消化,去伪存真,不可盲从。更不能拿著那些珍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的名瓷图片在市面上去对号入座。像至正型元青花象耳瓶,因其在元青花瓷中的独特地位,便出现许多高仿品,如果按图索骥,正好入了仿伪者的道儿。

生怕漏掉稀世珍品

仿伪者利用当前许多收藏爱好者阅历不深,辨伪能力不强的弱点,专门制作一些稀奇古怪的伪品,作旧后在市上兜售,让人觉得稀少必珍贵,但又苦于没有参照器物和资料,虽然心中没底,又怕漏了货,因此,掏钱买了赝品。在收藏古瓷活动中捡漏,只有当鉴赏水准很高时才有可能。一般有漂亮外观的古瓷珍品,人们都知道值钱,商贩们也不容意以廉价买到,所以售价都不会低。至于瓷器珍贵与否,往往表现在瓷器所含历史文化资讯量上,这就不是仅外观漂亮就能决定,藏家需要对中国瓷器各个历史时期的烧制工艺状况与发展有较多的了解。

古瓷器收藏真品与赝品的比对较量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爱好者甚多,但有经验者确是少数。故而旧货古玩市场举目可见赝品卖的红火,被一些收藏爱好者当作“稀世珍宝”抱回家中“珍藏”。火爆的市场、高额的利润,致使大量的仿品流入市场,因此防伪呼声日甚,专家们为此不断撰文著书,揭露伪品特征,传授鉴赏经验。但是,这些文章把收藏爱好者的鉴伪能力好像是提高不多,倒把造伪者的作伪技术提高了不少。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做旧手法越做越到家,搞的一些专家们也真伪难辨,一些仿做精品甚至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著名拍卖公司的舞台。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收藏爱好者存在的认识误区无疑也给制售赝品者以可乘之机。马广彦先生撰文对误导爱好古瓷收藏者的各种情况作了无情的揭露,并指出要靠提高自身鉴赏能力,才能摆脱误导干扰,成功的进行收藏。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首先要走出古瓷收藏的误区。

旧货古玩市场能买到精品,珍贵古瓷相当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因其十分珍贵,即使皇家也不易得之。如干隆皇帝得到五大名窑的珍品,便御笔题诗,铭刻器底,足见其珍爱的程度。几百年来人们尽力蒐求,流散民间不被认识重视埋没的国宝都会被你碰上,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贵的,民间能用的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及少。但元青花在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即便地摊小贩亦知其贵重。若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当慎之又慎。至于那些有官款的或有官窑工艺纹饰图案的历代官窑瓷器,更是罕见有流入民间的可能性。官窑瓷器的烧造管理十分严格,宫廷选剩的次品都是就地砸碎销毁,在当时的民间是见不著这些官窑瓷器的,连皇家用瓷的纹饰也是民间禁用的,如明代和清代的龙凤纹饰。很多珍贵瓷器都很难流散民间,且透过数百年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在战乱年代流出宫廷德瓷器,当时即已十分昂贵,经列强疯狂掠夺,多流出国外,少数得以保存的都是有赖国内大收藏家的努力。

了解了这些情况,再来看目前市面上那些打著官窑款的瓷器,很容易见到,这种情形是要冷静分析的。无论古墓出土、旧楼偶得、贵胄家传,无非都是编造的故事。走出随处可购珍贵名瓷官窑精品的误区,可以帮助我们面对那些仿冒的珍品,冷静观察分析,克服那种看到一点珍品特征便主观肯定不及其余的激动情绪和鉴定态度。

仿伪者利用当前许多收藏爱好者阅历不深,辨伪能力不强的弱点,专门制作一些稀奇古怪的伪品,作旧后在市上兜售,让人觉得稀少必珍贵,但又苦于没有参照器物和资料,虽然心中没底,又怕漏了货,因此,掏钱买了赝品。

在收藏古瓷活动中捡漏,只有当鉴赏水准很高时才有可能。一般有漂亮外观的古瓷珍品,人们都知道值钱,商贩们也不容意以廉价买到,所以售价都不会低。至于瓷器珍贵与否,往往表现在瓷器所含历史文化资讯量上,这就不是仅外观漂亮就能决定,藏家需要对中国瓷器各个历史时期的烧制工艺状况与发展有较多的了解。

唐三彩赝品已经极度泛滥


一位收藏家告诉记者,河南洛阳孟津县有个南石山村,上世纪90年代初,因为能成功修补出土的唐三彩文物,南石山村被视为"唐三彩复活之地"。从那时开始,这里不仅可以为博物馆修补唐三彩,还能仿制唐三彩,以至于村里已经拓展出文物仿制厂20多家,小作坊则遍地都是,形成完整的唐三彩"产业链"--制胎、上釉、烧造、药水泡、黄土埋,以假乱真的唐三彩俯拾皆是,这些东西来到市场,足以让一些专家"打眼"。

在村里某公司的样品展览室内,一对近1米高的仿三彩仕女俑标价36万元,一座仿古三彩马的标价为18.8万元。当地人甚至对来访的客人说,"只要你拿出图纸,这里各朝各代的文物都能做。"在这里花几十元、几百元买的仿制品,到了市场可以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地卖出,一位收藏家说,"类似的村子在其他地方还有,假货源源不断地流入市场,致使目前国内唐三彩的私下交易,赝品已经极度泛滥。"

唐三彩走俏国内外艺术市场,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仿品也逐步充斥其间。唐三彩仿品主要有三种:一是清末仿品,二是民国仿品,三是1949年解放以后至今的当代仿品。一般情况下,仿品与真品有以下一些区别:第一,真品系手工制作,同一产品,尺寸并不尽相同;仿品则多用注浆模制,产品大都规范统一,同类产品尺寸相同。第二,真品各种人俑的头部和足部、动物俑的足部及其底盘,均露胎不施釉;仿品则画蛇添足,多施满釉。第三,真品的上釉方法为刷、淋、点,不注重满釉,讲究自然流淌的艺术效果,有的部位甚至还有露胎的地方;仿品则多用喷釉,釉色均匀,缺少自然流畅的潇洒感。第四,真品陈旧感自然,富有层次并深入肌里。如有可能可在不显眼处轻轻敲击一两处胎表,就可发现陈旧感是由胎表向里渗透的。仿品的胎,经做旧处理虽有陈旧感,但绝无真品胎经岁月侵蚀而显露出累累沧桑的自然感,其旧仅在胎表不入肌里,新的感觉依稀可辨。

仿古瓷不等于古瓷赝品


仿古属艺术品仿真复制范畴。国外艺术仿真复制业已成为消费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西方国家,无论在政府办公室、大酒店、大宾馆,还是写字楼、客厅、卧室,随处都可以看到艺术复制品。

景德镇瓷器仿古,历来有之,如明代制瓷名家周丹泉、陈仲美等所制仿古瓷.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境地;清代的郎窑、年窑、唐窑以仿历朝古瓷著称,其中唐窑“仿肖名窑诸器,无不媲美”;民国时期虽仿古成风,亦有精品问世。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瓷业生产发展,仿古瓷成为一大生产种类。景德镇各瓷业单位聚集一批专业人员和能工巧匠,烧制了很多外形和内在质量较高的仿古瓷。尤其是中国轻工业部陶研所与建国瓷厂不仅仿制宋代的影青刻花、元代的青花和釉里红、明清两代的祭红、郎窑红、豇豆红、翠青、霁蓝、茶叶末、窑变花釉、三阳开泰等颜色釉瓷,更有仿历史上著名的“汝、定、哥、官、钧”五大名窑珍品;人民瓷厂在上世纪60年代为北京明定陵博物馆复制了一口“云龙”千件大瓷缸,署款为“大明嘉靖年制”,陈列在定陵的地宫;艺术瓷厂按照北京故宫提供的样品,成功地复制了清代同治皇帝婚典御用瓷,粉彩黄地龙凤樽、鼎、罍、彝四大系列40个品种共224件。

1979年7月23日,国家用瓷办公室与上海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签署《关于仿古瓷器产销协议》,指定景德镇市艺术、曙光、建国、雕塑四个瓷厂(1980年后增加人民瓷厂)定人定车间为乙方仿制古瓷。3年间共生产、销售仿古瓷61306件、价值900多万元。此外,景德镇陶瓷馆与东风瓷厂为故宫博物院及有些省市的博物馆仿制了不少名贵古瓷,如他们仿制的元明青花,获得陶瓷考古专家的好评。

由于仿古瓷销路不断扩大,颜色釉、釉里红、青花挂紫、斗彩等工艺技术都得到传承和提高。为保证一些独门技艺后继有人,国家特许老艺人自带艺徒、子承父艺,从而推动了陶瓷仿古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除国有企业外,少数民营企业和作坊开始仿制古瓷,曾一度产销兴旺。90年代以后,在利益的驱动下,民营企业和作坊跟着做仿古瓷的越来越多,经过市场的“考验”,其间的差别也就越来越大了。

一是高仿品。生产高仿品的企业,有雄厚的资金,还有一定的制瓷知识和古瓷鉴赏能力。他们用高薪聘用专业人才,对各个朝代的名瓷,从瓷土、胎釉、纹饰、外形等都一一进行研究分析,用实物或残片进行对比,反复试制,直到处处到位为止。对烧成的瓷器,亦进行严格的拣选,以十选一或几十选一的作法,落选者决不入市。在销售时说明是仿制的,明卖明买,不搞所谓做旧。由于这类瓷器数量不多,成本高,卖价自然不低。佳洋陶瓷有限公司高仿元代《鬼谷子下山》瓷罐,从制胎、绘画到成瓷一丝不苟,层层把关,达到了造型真实、纹饰逼真的效果。高仿品亦属高档艺术品,是有较高经济价值的。

二是中仿品。选料、制作比较讲究,均为手工操作,价格合理,亦有一定的市场。企业改制前建国瓷厂的颜色釉及釉里红、人民瓷厂的青花、艺术瓷厂的粉彩及古彩、曙光瓷厂的青花及浇黄三彩、雕塑瓷厂瓷雕等,按定单作为陈设瓷进行生产,品种较多,数量较大,质量较好。现在仿古瓷中的多数民营企业和作坊,也生产这种大路货,但底款打的是古代年号,也有不打底款的,这种瓷品的利润较普通陈设瓷和日用瓷强得多。

三是低仿品。用料不讲究,绘制较粗糙,有的以贴代画,卖价低廉。更有甚者,搞花纸贴、印子戳,马马虎虎地打上“大明某某年制”、“大清某某年制”底款。这样粗制滥造的仿古瓷,不但卖不起价钱,而且同行之间打价格战.自相残杀,影响极坏。

仿古瓷作为当今景德镇瓷业生产的主要品种之一,它能继承传统技艺,使为数不多(或孤品)的古瓷展现在更多人面前,也为陶瓷爱好者、收藏家提供了一条购买的途径。仿古瓷不是膺品,它们之间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膺品通过“做旧”故意隐瞒其假身份,以假充真蒙骗买家;而高仿品一开始就声明不是真品,但他仍是艺术品。

对仿古瓷生产,首先要讲“度”和“量”,“度”就是讲质量。忌假冒,不懂不要仿。“量”就是限数量、忌盲目,多了不值钱;其次要加强监管力度,从严打击“做旧”哄骗顾客的恶劣行为。并且需要一个有权威的仿古瓷鉴定机构,当好购买者参谋,改变混乱现状,维护瓷都形象;再就是,瓷器不要随意打古代年号。除高仿品外,现在市场上有些粉彩、古彩、颜色釉陈设瓷和青花文具,生产工艺和原材料本来就是现代的,根本没有必要打什么明、清纪年款,应该用厂名或者制作者姓名,只要质量过得硬,顾客同样是欢迎的。

赝品如何防


现在市场上仿制品的青花瓷器可谓铺天盖地,而真正的古瓷器已经几乎没有了。而那些只存于博物馆中的传世佳品,也被仿造得满市场都是。许多人喜欢到古玩市场上去碰运气捡漏,可99.99%捡到的都是“地雷”。

专家们说在收藏的时候要多看实物,因为理论的描述毕竟抽象,对同一个鉴定方法的描述,不同的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书上都可能用不同的观点去解释同一种现象。故此,笔者认为,收藏必须要多看博物馆的实物,能有机会看到馆藏精品的细节最好。因为在鉴赏瓷器的过程中,往往是细节决定结果的。收藏是需要有极大的热情才能做到持之以恒的坚持。也只有这样,青花瓷的历史才不会间断,也正是有着那些收藏家,青花瓷才会继续抒写那绚烂而崭新的明天。

Tips:青花瓷"的真伪辨识法

近年古代青花瓷的市场价一路攀升,所示两器物其价格分别达到60万至80万;380万至460万,但目前市场上的赝品不少,藏家应从以下几方面辨伪存真:

1、青花器的特点是纹饰层次多,画面满,清晰和严谨,繁而不乱。

2、在器物图案体裁上常以花草山水、人物等做纹饰,花草、山水、人物的绘画手法生动活泼,笔法挥洒自如,不但流畅而且多样化。

3、“青花瓷”在图案绘画填色手法上所呈现出的留白空间特点成为元代“青花瓷”最显著的特色。

4、辨别“青花瓷”的真伪要从瓷器胎质及声音加以考证。一般元代“青花瓷”真品在敲打器物声音上前者清脆、有震手之感,而后者则声音坚硬,钢化成度高。

5、在绘画手法上,真品笔法流畅、洒脱形象、生动活泼。而仿品追求形似及纹饰,故呈现出笔法生硬滞涩,毫不流畅洒脱。

古瓷器收藏 赝品的较量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爱好者甚多,但有经验者确是少数。故而旧货古玩市场举目可见赝品卖的红火,被一些收藏爱好者当作“稀世珍宝”抱回家中“珍藏”。火爆的市场、高额的利润,致使大量的仿品流入市场,因此防伪呼声日甚,专家们为此不断撰文著书,揭露伪品特征,传授鉴赏经验。但是,这些文章把收藏爱好者的鉴伪能力好像是提高不多,倒把造伪者的作伪技术提高了不少。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做旧手法越做越到家,搞的一些专家们也真伪难辨,一些仿做精品甚至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著名拍卖公司的舞台。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收藏爱好者存在的认识误区无疑也给制售赝品者以可乘之机。马广彦先生撰文对误导爱好古瓷收藏者的各种情况作了无情的揭露,并指出要靠提高自身鉴赏能力,才能摆脱误导干扰,成功的进行收藏。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首先要走出古瓷收藏的误区。

旧货古玩市场能买到精品

珍贵古瓷相当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因其十分珍贵,即使皇家也不易得之。如乾隆皇帝得到五大名窑的珍品,便御笔题诗,铭刻器底,足见其珍爱的程度。几百年来人们尽力搜求,流散民间不被认识重视埋没的国宝都会被你碰上,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贵的,民间能用的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及少。但元青花在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即便地摊小贩亦知其贵重。若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当慎之又慎。至于那些有官款的或有官窑工艺纹饰图案的历代官窑瓷器,更是罕见有流入民间的可能性。官窑瓷器的烧造管理十分严格,宫廷选剩的次品都是就地砸碎销毁,在当时的民间是见不着这些官窑瓷器的,连皇家用瓷的纹饰也是民间禁用的,如明代和清代的龙凤纹饰。《中国陶瓷史》既有《明代景德镇御窑厂大事年表》,对御窑厂的烧造和管理禁令都有记载。《明英宗实录》载:“禁江西绕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督察院榜谕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资,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告者,连坐。”官窑瓷器除皇宫自用外,便是御赐庙宇的祭器和外交馈赠的出口瓷。这些瓷器都很难流散民间,且通过数百年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在战乱年代流出宫廷德瓷器,当时即已十分昂贵,经列强疯狂掠夺,多流出国外,少数得以保存的都是有赖国内大收藏家的努力。了解了这些情况,再来看目前市面上那些打着官窑款的瓷器,很容易见到,这种情形是要冷静分析的。无论古墓出土、旧楼偶得、贵胄家传,无非都是编造的故事。走出随处可购珍贵名瓷官窑精品的误区,可以帮助我们面对那些仿冒的珍品,冷静观察分析,克服那种看到一点珍品特征便主观肯定不及其余的激动情绪和鉴定态度。

按图索骥往赝品上凑

目前收藏类理论书籍很少研究和关注民窑瓷器,有些理论专著是研究我国瓷器艺术成就和历史的,书中的论述对象往往选择最能代表当时成就的名品和官窑瓷器。其叙述的工艺纹饰特征也是主要以官窑名瓷为依据的。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仿伪者往往依据这些资料描述的特征和图片进行仿制。在民间收藏活动中,一辈子也难碰上一件珍品,所以这些书籍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各时期的制瓷成就和代表名品,于实际收藏活动的指导意义并不太大。但是,市面上的仿品却有很多特征与书本上相符,如果我们没有走出按图索骥的误区,便最容易上当。再有一种情形便是一些作者迎合兴起的收藏热,编辑出版一些指导购藏的的图录,常常为了给书本增色,便不惜抄录一些根本不可能在民间流传或世上交易的珍品图片,随意的标上参考价格,使人产生这些珍品曾在市面上出现而被廉价购走的错觉。比如明宣德仅存在西藏萨迦寺的一对五彩碗,便被收录于一本图录书中,标价仅28万元。这种稀世珍品价值连城,世界各大博物馆都没有踪影,民间如何碰得到,更何止28万元。因此,对目前那些普通出版书籍要分析消化,去伪存真,不可盲从。更不能拿着那些珍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的名瓷图片在市面上去对号入座。像至正型元青花象耳瓶,因其在元青花瓷中的独特地位,便出现许多高仿品,如果按图索骥,正好入了仿伪者的道儿。

生怕漏掉稀世珍品

仿伪者利用当前许多收藏爱好者阅历不深,辨伪能力不强的弱点,专门制作一些稀奇古怪的伪品,作旧后在市上兜售,让人觉得稀少必珍贵,但又苦于没有参照器物和资料,虽然心中没底,又怕漏了货,因此,掏钱买了赝品。在收藏古瓷活动中捡漏,只有当鉴赏水平很高时才有可能。一般有漂亮外观的古瓷珍品,人们都知道值钱,商贩们也不容意以廉价买到,所以售价都不会低。至于瓷器珍贵与否,往往表现在瓷器所含历史文化信息量上,这就不是仅外观漂亮就能决定,藏家需要对中国瓷器各个历史时期的烧制工艺状况与发展有较多的了解,在收藏中有高人一筹的鉴赏水平,才有可能捡漏。没有丰富的鉴别经验和对古瓷的历史文化知识,如何谈的上捡漏呢?如果怕漏货凭侥幸购买,只能导致上当买赝品的后果。

收藏定位不切实际

对所处地区正常可能收藏的瓷器品种缺乏认识,不从实际出发确定收藏品位,盲目按照书本上著录的瓷器去决定收藏定位档次,这是许多爱好者的通病。对那些有收藏价值又有条件买到的古瓷不屑一顾,只想买那些没有可能出现的珍品瓷器,正好跌入制售赝品者的圈套,损失了钱财,出不了收藏成果。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收藏定位观,主观上便拉开了接触珍品的距离。中国陶瓷艺术如同一条大江,源远流长,从创烧成功原始青瓷到明清两代的瓷器,瓷窑异彩纷呈,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这些瓷器都很有收藏价值。民间收藏应把着眼点放在历代地方瓷窑和明清民窑瓷器上,注重其中有特色有个性的品种,这才是成功之道。民窑瓷器并非像一些人认为的没有收藏价值,官窑瓷器的烧制就是建立在民间瓷器成功的基础上的。

在宋代五大名窑以外的耀州窑系、磁州窑系、龙泉窑系瓷器都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同样元明清的景德镇民窑产品在国内的许多博物馆都有收藏。尤其是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官搭民烧,民窑烧制出许多价值很高的瓷器精品;清代的康熙时期,高大精美的大件瓷器大多是民窑烧制的。诚然官窑瓷器十分昂贵,除非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否则,收藏定位在那些珍稀名瓷和官窑精品上都是不切实际的,只能把自己引入歧途。而国内一些知名的收藏家的做法是在专题上做文章,比如收集历代瓷酒具、瓷文房用具、历代青瓷等,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值得借鉴。而像徐展堂这样一名瓷精品为收藏对象的成功者,虽然值得敬仰,却不是我们大多数爱好者有条件效仿的。

一个有志于古瓷器收藏的爱好者,除了走出上述认识上的误区外,重要的事多看真品,从真品入手再结合书本知识,才能形成经验。多与同好交流切磋心得体会,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不要轻信那些商贩保真的诺言,凭借对他们的信任决定取舍。要在收藏中学习鉴赏,鉴赏中指导收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文物交易市场真品不过5%?


市场假货多是瓷器、玉器,拍场假货多是书画

本报记者亲赴景德镇揭秘造假链条

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洛阳、杭州、南京、蚌埠、景德镇……吴树的文物市场暗访之旅,历时一年,行经多省。零距离看过了文物交易市场中诸多行当的“内幕”之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文物市场总体违法!

瓷器造假之“接底”

景德镇御窑厂周围店铺林立,常有人租铺但不开张,闭门在内掘地三尺,找寻埋在地下的清代瓷片。由于瓷器底部是鉴定的重要部位,因此仿制高手们便用将旧底和新器身拼合的手法,做出从外表上看不出丝毫痕迹的仿制品。古瓷底的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如今光绪年间的底一个要2000元左右,道光的要 5000元,乾隆的要6000~7000元,康熙的约8000元,雍正的最贵,约10000元。

“文物交易市场”

真品不过5%?

吴树称,国内“文物交易市场”上主要的流通商品有两类,一是真东西,主要是出土文物、传世品,二是假货。从比例来看,前者不过占去5%,而充斥市场95%以上的则是后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属于国家所有。国家指定保护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石刻、壁画、近代现代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除国家另有规定的以外,属于国家所有。”并且“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改变而改变”。

而在所谓“传世品”部分,文物法规定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收藏通过下列方式取得的文物:(一)依法继承或者接受赠与; (二)从文物商店购买;(三)从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购买;(四)公民个人合法所有的文物相互交换或者依法转让;(五)国家规定的其他合法方式。这些文物可以依法流通。

一般认为,文物法确立了公民个人拥有和流通文物的合法性。但珍贵文物、国有文物等仍属于不能交易的范畴。所谓珍贵文物,是指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主要包括国家规定的一、二、三级文物。目前各地大量出现的各种私人博物馆、艺术馆、文物或艺术品主题会所等,建立的依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但对于法律的不同理解仍然存在,有专家就认为,对于文物保护法所言的“依法转让”问题,并非通常意义上的“买卖”,私人可以无偿转让或者互相交换,如果涉及“有偿”,仍需通过文物商店或有合法资质的拍卖机构的途径。

中华工商业联合会古玩业商会常务理事李广琪认为,现在人们往往把“旧货”跟“文物”混为一谈,其实旧货并不一定有实际的文化价值。对两者进行明确的区分很有必要。

艺术品制假已形成专业“地下市场”

与“真”文物面临的纠结局面相比,“假”文物、艺术品的泛滥影响则更大。在收藏圈子中,不时可以听到某某藏家花了上亿巨款,收购了满室“国宝”,经专家鉴定却无一真品,欲哭无泪。也常有鉴赏家抱怨:屡屡被人邀请“掌眼”,但乘兴而来,却几乎次次要败兴而归!吴树称,近两年市场上假货最多的是瓷器、玉器,在拍卖市场中最猖獗的,则是书画。

经过数十年的江湖历练和经济洗礼,国内的文物和艺术品制假已经形成了一个分工明确、网络严密、技术高超、渠道通畅的专业“地下市场”。如以书画而言,上海仿陆俨少、程十发,广东仿高剑父、高奇峰,西安仿石鲁,香港仿林风眠、陈之佛,台湾仿张大千、黄君璧。生产者、中介者、售卖者各司其职,产品档次也划分明确,顶尖的仿品进大拍场,甚至进入博物馆收藏。

日前,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一件被称为“壶王”的“镇馆之宝” ——长沙窑大壶被媒体质疑是赝品。其捐赠者安徽淮北的民间收藏家丁仰振也被卷入其中。根据中央电视台的报道,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约600件藏品是从丁仰振手中征集而来。虽然对此事的调查尚无最终结论,但不难看出,仿品至少已经发展到可以令专家、藏家们“集体困惑”的程度了。

根据吴树的说法,目前最受市场追捧的陶瓷赝品主要有“官、哥、汝、钧、定”宋代五大名窑生产的器物和景德镇生产的元明清官窑瓷器,其中造假时间最长、造假水平最高、对文物市场杀伤力最大的是后者。

链接:古玉制假手法种种

火烧法

将玉件直接放在火上烧或涂上火碱后用石灰包好,放到锯末里埋起来,这样在玉石上烧出的白色叫“鸡骨石”,如果将其立即冷却就会产生牛毛纹;若在水中加入不同颜色的化学物质,便会制出各色牛毛纹玉石。之后用砂纸沾猪油,对其表面打磨直至出现光泽。

酸咬法

将玉器在需要加颜色的地方用化学方法加热,放入硝酸、硫酸的水中,接着把需要保留色彩的地方用混合物封好隔离,再放入特制液体中浸泡,使颜色浸入到玉石缝隙中。最后对其进行全身封闭打磨。

加压法

将器物打磨、着色、上油后,用按一定比例的混合碱包裹好,放入高压釜内,几天后取出,再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处理完成。这种手法一般用来仿制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时期的玉器。

“研究所”里造出

高科技“杀猪”仿品

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景德镇一处偏僻的民房中,记者见到了在行内以仿制清代某种瓷器著称的A先生。他告诉记者,自从数年前经他手制作的一件东西在香港苏富比的拍卖中拍出千万元以上的高价以来,进入各大拍行的他的仿制之作,至少过百件,“翻开那些图录,(某种瓷器)很多都是我的”。

A先生的这所民房中,从拉坯到烧成的设备一应俱全,大袋大袋的陶土堆放在地上,分门别类,等待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调配。书柜中大陆、台湾等各种版本的陶瓷类书籍、杂志堆满。工人正在制作的器皿有六七种,每种数量都不大。他自言这里就是一个“研究所”,而自己从事的则是高科技的研究工作。他告诉记者,要做出一件够等级的仿品,需要从选料、制胎、颜料配置、器型设计、绘制、装饰风格等所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丝毫不能马虎。一种颜色的调配,要不停地做出样品来比照、实验,直到与想要仿制的器物完全一致为止。他拿起一个花瓶,几个面的装饰纹样、颜色各不相同。这就是一个“实验色卡”。根据层层历练烧成的仿品,与真品的相似程度往往高达八九成以上,不要说外行,就是“老鸟”也很难不走眼。据说A先生所制作的某类清代瓷器,因为真品与仿品实在难以甄别,目前在市场上已经没有人敢下手买了。

根据行内人的说法,类似A先生这种水平的仿制高手,在景德镇约有十来位。他们各是一种瓷器的专家,各有秘不示人的绝活、配方,多“大隐隐于市”,低调烧瓷,少与他人往来,仅通过固定、长期合作的渠道进行交易。近期有一位香港的资深藏家专程到景德镇考察瓷器仿制,看了一些高手的十几件作品之后,连称:“看不懂!看不懂!”

除了这类手法,瓷器仿制中的“杀猪”(指用假货骗人)手段还有不少。

有图有真相

近日,在某知名论坛网友“愤青的小鸟”发帖曝光了不良商贩把石头“变”成翡翠的全过程,令人惊悚。

交易市场“乱象”并非生产乱而是操作乱?

文物仿制品一般来说有三种:一种是收藏、学术机构为了研究、教学、陈列等之用制作;第二种是为了满足一部分人的收藏和观赏需要,或作为工艺礼品、纪念品仿制;第三种则是纯粹为了以假乱真而仿制。前面两类仿制品,往往有仿制的标识,或者在尺寸等方面有所区别,第三种则没有。

而在前两类仿制品中,也有高下之分。在景德镇作仿古瓷规模最大的黄云鹏的主题公园般的工作坊中,成百上千的泥坯整齐堆放,展厅中有从宋到清各个朝代的仿品,价格从数百元到数万元不等。然而在行内人看来,这些仿品的水平并不高,只能作为礼品和纪念品之用。但国内某著名博物院曾经仿制作为纪念品出售的一批高仿瓷器,却曾经被人磨去仿制标识后当做真品高价交易。

李广琪在景德镇也有自己的品牌和瓷窑,他的主营业务,是高仿瓷器的生产。在北京古玩城中他的店铺里,四壁摆满了各种高仿瓷器。他说自己从来都明确说明,自己卖的就是高仿器。但这并不能避免他的产品进入拍卖行,并被当做真品拍卖出去。他坚持认为,所谓文物、艺术品交易市场的“乱象”,并非生产乱,而是操作乱。换言之,“乱”的原因在交易环节。

A先生也称,自己从来没有跟人说过自己的东西是真东西,所有的买家也都知道买去的是仿品。但“至于他们买去之后干什么,我不问,也不关心”。有时自己的作品通过拍卖公司或者其他途径卖出了高价,但那个钱也不是进了自己口袋。

李广琪说,文物、艺术品收藏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因此规范市场首要的就是素质教育:一方面,是玩家的素质教育,学会自己给自己掌眼;另一方面,是对鉴定机构、交易机构的人员进行职业水平和道德、操守的教育;还有一方面,是政府的监管不能缺位,现在监管太不力。

为何能以假乱真?

造假者:

专家水平不行

高科技鉴定无效

那么“假”为何能“乱真”?这些在景德镇生,景德镇长,在瓷器行业中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人,对每一位仿制高手的手法都了然于胸。“我们不可能看不出来”,一位常常在国内各大城市间奔波,为拍卖行和仿制高手们“牵线搭桥”的人士称。而对于那些频频在大众媒体上露面的专家,他们却大都持轻视的态度。 “专家只有理论,不懂制作,谈不上懂瓷器。他们说什么什么标志是某个时期的典型标志,是鉴定标准,却不知道那个就是某种生产手法造成的,我们复原那种手法就是了。”A先生说。

而对于各种物理、化学等高科技鉴定手法,很多人也并不太在乎。一方面,鉴定机构手头现有的数据库数据远远不足,“即使真的是老东西,他数据库里没有的,都说是新的,你说它怎么管用?”另一方面,各种测试方法都有年代的误差范围,高古的文物误差五十年不太能造成大影响,但清代或者民国的东西,到现在也就一百来年,这种程度的误差,就令测试结果不能起到任何参考作用。

还有一点,很多高仿的东西,买家买去不过是为了洗钱或者送礼之用,价格越高反而越好,遑论其艺术和工艺水准,的确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而高度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话语权垄断,也为“假作真时真亦假”提供了完美的土壤。从今天的江西、河南、河北的瓷窑中烧出的“宋瓷”、“元瓷”、“清瓷”,在某位藏家的密室中放置若干年,在拍卖市场上周转了几个来回之后,谁还会在乎它们的真假?

古陶瓷收藏市场 如何提高古陶器收藏水平?


国富书藏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手头富裕的钱多了,就有了温饱之余在精神和物质方面更上一层的追求。于是,各种各样的收藏就蓬勃而生,既丰富了收藏者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带来了藏品增值的物质收获,充分体现了收藏引申的种种乐趣。

古陶瓷收藏于其他类型的收藏项目相比较,由于起点高,投资多,难度大等客观原因,造就了古陶瓷收藏者层次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如何加入收藏古陶瓷的行列?如何提高古陶瓷收藏爱好者的水准?答案既简单又明了。

一是读书。开卷有益,多读几本行人士有关古陶瓷的书籍,出不掌握各个朝代陶瓷器的造型、纹饰、胎釉、支烧方式及款识等鉴赏知识和方法。

二是拜师。请记住收藏中有一大忌,那就是自以为是、孤芳自赏。每每买进意见物品总是暗暗自喜,以为捡到了一个大钱包。殊不知在收藏误区中预先越深,终有一日经高手指点方才梦醒,损失已重,后悔莫及,深知拜师如此这般重要。

三是手勤脚勤。如今古玩市场如雨后春笋,给收藏爱好者提供学习两集。书本上的知识、老师的传授固然重要,但要在真假难辨的市场和总“沙里淘金”就必须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因为每一次真金白银的购买行为的实施,最终还是取决于自己。多跑一线能觉察市场的千变万化,及时掌握行情。

四是不听信故事。有过买卖古陶瓷经验的人都知道,当遇到一件较高档次的古陶瓷,特别是官窑瓷器时,大凡总附有一段令人着迷的故事。古陶瓷收藏初学者一旦为故事所动心,就会失去对物品真实性的辨别能力,吃“药”就在所难免了。

五是定位。收藏需要眼力,财力和魄力,这点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和有限的,量力而行、扬长避短、合理定位就是最好的选择。有人收藏经历数年,投入“学费”不少,但收获甚微。究其原因,“心高眼低”是其一。一件较高品位的瓷器在当今市场往往价格不菲,它仅仅是人人追求的目标,但不是人人能够吃得上的“馅饼”,非官窑不收那只是少数人的“痴人说梦”。“杂乱无章”是其二。人云亦云,甭管三七二十一有“利”可图就收入藏室,殊不知如今市场“捡漏”的机会基本不存在了。但是,在我们这个开放的收藏品市场中并不是没有投资回报的机会,只要心术正、定位准,凭着一颗平常心,一步一个脚印开展和搜从活动,金秋硕果累累的收获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这里很有必要反反复复提及古陶的收藏。近年来市场上有这几千年历史的汉代前后的古陶瓷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眼前,一件完整无缺,品相绝佳的青釉陶器价额也仅仅是几千元,与之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千万的宋元明清瓷器相比,工薪阶层收藏爱好者选择前者收藏既显得明智,又能做到量力而行,因为两者相比的升值空间也是一目了然的。当然,搞古陶瓷收藏是需要有先知先觉的洞察力和决心的。

学习、研究、收藏和鉴赏古代陶瓷,必须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每一位专家、学着和收菜耗着务必遵循的一个癸规律,也是唯一正确的政工之路。无论是谁若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走上弯路,甚至成为一个失败的收藏者,这并非危言耸听,因为在我的身边经常能耳闻目睹一些收藏者投资巨大却“全军覆没”的实例,足以我们借鉴。

投资如同农民播种一样,需要有一个较漫长的过程,投资古陶瓷收藏同样道理,今天买入明天就能翻番有点不显示。因为古陶毕竟不能直接等于金钱,封不能随意方便的当做现金流入市场。就目前现状而言,不论一个古陶如何珍贵,也不论它的价值有多高,了解这个价值的人毕竟是少数。为此,在市场中投入大把的现金不一定能买到一定好的古陶瓷,而一个号的古陶器也不一定能马上换回一大把现金,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位已经投资古陶收藏和跃跃欲试的收藏爱好者都应该了解和明白的道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