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墙面 > 导航 >

专家揭秘古瓷文物市场95%为赝品

专家揭秘古瓷文物市场95%为赝品

瓷砖墙面 古代文物瓷器有哪些 古代文物瓷器精品漫谈

2021-05-11

瓷砖墙面。

故宫专家揭秘古陶瓷造假

分布

杨静荣教授告诉记者,目前,仿造最为密集的三个地区为:景德镇、禹县神镇和福建龙泉地区。据了解,目前仅景德镇一地,个体窑厂已近万家。

高档仿造古陶瓷,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城市和国外。香港和台湾地区,往往作为仿造古陶瓷销往国外的中转站。

调查背景

杨静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文物市场95%为赝品。”此语一出,四座皆惊。这对于时下红火的文物收藏界,无异于晴天霹雳。

杨静荣教授现为故宫博物院陶瓷组研究员,从事古代陶瓷研究三十余年,遍访各地古陶瓷仿制企业。长时间与仿造者直接接触,使他了解到很多鲜为人知的细节。记者近日走访了这位国内以敢说实话著称的古陶瓷专家,为读者揭开古陶瓷造假的内幕。

[古陶瓷造假·利润]

一件高仿瓷至少赚20万

仿造分工逐渐细化,各环节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要价越抬越高

提及古陶瓷造假,杨静荣教授更愿意用“仿造”一词。“基本上,每个高水平的仿造组织者都会供养两个制瓷环节的技术高手。”杨教授举例说,在景德镇,一位仿造高手以每月每人万元的薪酬,分别供养一个专门研究用料配方和一个进行拉坯的技术人员。

“这样下来,成本也随之增高。”杨教授说,由于高仿瓷对技术要求非常高,基本上每年两名技术工人合作只能完成一件作品,仅他们每年的工资总额就达20余万元。

同时,仿造过程的分工逐渐细化,各环节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其要价也越抬越高。例如,将新瓶作旧这道工序,在各地已经成为一个谋生的专业,在仿制企业密集的村镇,可以见到满街涂写的“专业作旧”广告,就像大城市中“刻章办证”的小广告。

杨教授说:“一件高仿瓷,市场行价约为五六十万元。”除去工人工资、材料费用、租用窑厂等费用,每件高仿瓷的利润至少为20万元。据说,上世纪90年代,第一件高仿元青花的瓷瓶,在国外就拍出了300余万元的高价,其利润率之高可见一斑。

[古陶瓷造假·手段]

新瓷配旧器真价难辨识

用老锔子、旧底儿蒙人,将高仿瓷打碎当“残片”卖,或老胎新画、废瓷复烧

手段1:新瓷老锔

文物收藏界第一次发现这种手法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一件青花瓷瓶被认定为元代器具,在国外拍出300万元人民币。“当时专家看到锔子(用来连接器物的金属两脚钉)是元代的,便认为这个瓶子的朝代没有问题,后来,经过仔细探访,我们才发现仿制者的这种手法。明代的锔子现在市场上能卖到几百元一个,比几年前的价格翻了好几倍。”杨教授说,仿制者把新制的瓷器打碎,用古代的锔子将碎片连接在一起。一般收藏者看到锔子是明代的,就推断陶瓷的年代也为明代,便上了当。

手段2:新瓷老底

杨教授自己就曾上过这样一次当。十年前,他在福建农村考察时,当地人出示了一件底儿上有贡御落款的瓷碗。“我看落款和宋代建州窑的非常相似,同样的器物,当时故宫还没有藏品,就买了下来。”回到宾馆后,杨教授仔细观察才发现,碗底儿处有一圈胶,说明是重新粘在一起的。

因瓷器底儿上的印记落款很难仿制,故一些仿制者从破损或者不具备很高经济价值的瓷器上将旧底儿切割下来,与仿制的瓷身接在一起,烧成新瓷器。

手段3:老胎新画

一些古瓷器表面釉层脱落,将它表层釉刮去后,在老胎上重新上釉,很多经验老到的收藏家都会被蒙住。“比如,清代的人物图案瓷器传世量少,如果在旧胎上绘出这样的图案,一个旧瓶子身价立即翻了成百上千倍。”

杨教授告诉记者,这样的瓷器在北京的古玩市场“摆着不少”。

手段4:冒充残片

几年前,某古玩城的一家商户称自己在古代窑址里发现了一批被打碎瓷器的“残片”。其他商户一听便纷纷前来购买。

“没过多久这家商户就关了店离开,我后来经过多方打听才得知,这些残片是高仿瓷的碎片。”杨教授说,打碎了的瓷片难以辨别其真伪,很容易骗人。

手段5:废瓷复烧

“在发掘整理古代窑址时,经常会见到一些因为炉温没有达到一定温度而烧生了的废弃瓷瓶。”杨教授告诉记者,这些瓶子都是老器物,只要重新烧制一次,能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平,而且现在的检测手段不易辨别出来。

[古陶瓷造假·出手]

伪造出土地就蒙捡漏者

销售者将仿制品放入农民家、墓地,或者运到国外,冒充古董

骗术1:农家“埋雷”

“‘埋雷’就是销售者把仿造的陶瓷品放在农民家里,当收藏者到农村收集东西时,由农户卖给他们。这迎合了很多收藏者认为农民手里的东西都是从地里挖出来的真品,在农村能够捡漏的心理。”杨教授告诉记者,销售者现在“埋雷”的地点已经走出了国门,“伊朗乃至欧美的许多国家都能见到这样的‘雷’,对待海外回流文物需要小心鉴别。”

骗术2:虚假出土

杨教授曾经遇到自称藏有大运河挖出来瓷器的收藏者:“他告诉我,亲眼看见这些东西从河底挖出来,肯定不会有假。”但当杨教授看到这些瓷器时,发现了仿制的痕迹。

杨教授说,许多销售者会把仿制品放入墓地里,再当着买家的面把东西挖出来。“都相信眼见为实,可眼睛毕竟有看不见的地方。在文物界有这样一种说法——你看见挖出来,你看见埋进去了吗?以此来讽刺销售者的这种行为。”

[造假打假·博弈]

造假者执著,破解检测仪

X光废了热释光鉴定法

杨教授曾遇到一些陶瓷仿造者向他咨询购买最新的测定年代的仪器。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研究破解的方法。“每次科技鉴定推出新的技术,仿造者就会想尽办法找到应付的方案。”

上世纪70年代,英国人发明了热释光法测定瓷器年代。当时被证明测定结果的误差不会超过50年,成为测定文物年代的主要科技手段。上世纪80年代,一位日本收藏家在洛阳买下一件陶俑,回国后经过热释光测定为1000年前的器物。当这个日本人回到洛阳告诉卖者这个消息时,卖者感到十分疑惑,因为那件陶俑是新仿制的。仿制者请了各方面专家研究,最终了解到,每次经过海关的X光照射后,陶瓷在热释法下测定的年代会增加500年。有了这一秘诀,很多仿制者纷纷效仿。热释光鉴定法被突破,使得研究者手中这些价值百万的精密仪器如同废铁。

近几年,国家博物馆推出了原料无损测定的新方法,通过这一方法可以测定制作原料的成分中是否含有现代化工原料。不久后,仿制者也立即拿出了解决方案:用旧料。

仿制者瞄上最新鉴定技术

日前,中陶鉴定中心推出了一项新的鉴定方法。这种针对陶瓷釉彩进行检测其脱玻化系数的方法已经引起了仿制者的重视。“就我所知,他们正在寻找这个方法的结果计算公式,希望能够突破。”(本版撰文晨报记者白明辉实习生张睿)

链接·专家档案

杨静荣

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1979年进入北京故宫博物院工作,从事文物鉴定工作36年。中央电视台《鉴宝》专家组组长、北京逸仙专修学院教授、中陶古艺术品鉴定技术开发中心技术总监、国土资源部主办《宝藏》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2002年入选《中国文物报》中国文博界百位“学术成就显著,具有创新精神”的专家学者。个人独立专著已出版的有《颜色釉》、《古陶瓷鉴识》、《颜色釉陶瓷的鉴赏和鉴定》等多部著作。

链接·专家支招

学会看鉴定报告

杨教授告诉记者,目前有两种鉴定报告,一种是科技方法,一种是鉴定专家。科技方法以国家博物馆的无损鉴定为主,这种方法出具的鉴定报告,只能标示出陶瓷的原料成分是否具有现代化工原料,但并不能就此推定没有现代原料成分就为古陶瓷。另一种方法主要依靠专家的“眼学”。所以,专家在业内的口碑很重要。“开具鉴定的专家是否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鉴定能力是收藏者需要考虑的主要方面。”

不要迷信高科技

正如杨教授在前面提到的,由于现代古陶瓷仿制的日益高科技化,现代鉴定技术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杨教授认为,不应该一味依靠高科技手段,我国传统的鉴定手法其实也很有用处。例如,一件出土文物,如果想鉴定,最简单的方法是在上面泼凉水,然后闻是否有墓地的味道,埋的时间越久,土味越浓。

拍卖会上擦亮眼

拍卖会是很多收藏爱好者搜集真品的地方。目前北京每年有拍卖会多次,但是杨教授指出,拍卖会上的拍品并不一定是真品,买家需要擦亮眼。

taoci52.com编辑推荐

专家教你如何识别“海归文物”中的赝品?


“海归文物”也有赝品专家教你如何识别

人们常以为海外回流的文物件件是真品,其实不然。上海敬华艺术品拍卖公司在为今春艺术品拍卖征集瓷器拍品时,从“海归文物”中多次发现赝品。瓷器鉴定专家常福全说,参与拍卖要多看、多问、少掏钱,不要盲目“崇洋”。

南京有位企业家新近收藏了两件价值不菲的元、明瓷器“珍品”,日前邀请常福全去鉴定,其中一件洪武釉里红扁瓶,是企业家亲自带了顾问从印度一位藏家手中购买的;还有一件瓷罐是从印尼一个有名望的家族中收购的,经鉴定全是赝品。那位企业家顿足大呼:“这下可惨了!”

近年来,随着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逐渐回暖,收藏队伍不断扩大,致使长期流散在海外的文物纷纷回流,出现在内地拍卖市场。也有不少人利用旅游、出差的机会,从海外文物商店或藏家手中购买文物,回来参加投拍。

常福全说,这些海外赝品,尤其是瓷器,就是迎合这种心理应运而生的。这些运用高科技仿制出来的“文物”,常人很难辨别,专家有时也会看“走眼”。加上50年代,上海、北京和广州的工艺品进出口公司都设有特艺部,专把景德镇制作的仿古产品作为工艺品出口换汇。这批瓷器现在也有人从海外买回来,作为古董参加拍卖。

如何识别新旧瓷器

胎质:旧:紧密、细腻

新:疏松、粗糙制作:旧:工艺精致,一丝不苟

新:工艺粗劣,不拘小节造型:旧:线条流畅,形体庄重美观

新:线条生硬不畅,外形笨拙画意:旧:内容充满当时的气息,画面有山有水有人物,且栩栩如生新:内容充满现代气息,画面呈麻木感款式:旧:字体工整流畅,规规矩矩

吴爱华:专家揭秘现代名瓷收藏攻略


吴爱华:专家解秘现代名瓷收藏攻略

年近七旬,颇具学者风度的张海国先生是上海著名的现代陶瓷收藏家、上海市总工会退休职工大学等大专院校客座教授、上海市收藏协会名誉理事、卢湾区收藏协会副会长、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近日在上海天地盛甲艺术会所,他成功举办了个人陶艺生涯的50年回顾展。为了揭开现代陶瓷收藏“神秘面纱”,笔者对千里之外的张海国进行了电话专访。

长期来讲,收藏市场将不断升温

面对价格不断攀升的古瓷精品,张海国告诫陶瓷收藏爱好者,如果你资金有限的话,那么收藏到古旧名瓷的可能性几乎没有,稍有不慎,就会上当买来假货,而当代名家艺术瓷器是优秀的原创作品,艺术的含金量高,升值空间大。虽然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艺术陶瓷价格会有一个调整期,但这个调整期也正是收藏艺术陶瓷的大好机会。

张海国在电话另一端告诉我说,景德镇近几年现代陶艺名作的价格变化很大,将其作为长期投资的价值可见一斑:如著名陶艺家、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周国桢的动物瓷塑作品从1993年初的每件1000元左右,提高到了目前的5000元,精品更达万元以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陶瓷学院名誉院长秦锡麟的作品也由1993年的3至4万元一件,上升到了目前的20万元;就连一些默默无闻的陶瓷学院讲师的作品,10年里价位也翻了几倍。

近几年,迅速增长的销售额也说明了现代名瓷作品的艺术魅力。10年前,景德镇陶瓷学院师生在上海美术家画廊展出一周,成交额为15万元。到了2003年,上海南京路上景德镇艺术瓷器公司举办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名家作品展览,每天的成交额是4至5万元。2007,上海城隍庙一家陶瓷商店举办了几次景德镇名家陶瓷展,仅一次成交额就达70万元。

目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和艺术鉴赏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人们在解决房子和车子后,更多人会选择艺术品进行投资。难时黄金,盛世收藏。从长期来讲,艺术陶瓷市场将越来越火暴。

如何收藏现代名瓷

面对未来将不断走强的艺术陶瓷收藏市场,陶瓷爱好者如何开展收藏呢?张海国建议,要从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着手,多了解熟知陶艺家的情况是收藏现代陶艺的基本法则。因为,作品的作者直接影响着现代陶艺作品的价值,而名家名瓷精品能经受时间的考验,能抵御市场“泡沫”的风险。

收藏时应着重挑选艺术个性较为突出、知名度较高的作者,因为知名度具有品牌效应,市场的认可度大,就能减小投资风险。像周国桢、王怀俊、李菊生、任瑞华、钟莲生、郭文连、宁刚、王锡良、刘远长、张育贤等,都是值得关注的现代陶艺名家。这些名家的作品各有特色,其中周国桢以动物雕塑见长,王怀俊擅长釉上彩人物,李菊生则以综合装饰人物为主,抽象现代陶艺是任瑞华的特色。

一般来说,艺术品上有作者款的比没有作者款的珍贵;作者知名度高的比作者知名度低的珍贵;有作者收藏证书的比没有作者收藏证书的珍贵。购买时应到大商店或信誉好的陶艺作品专卖店,也可在陶艺作品展览上,直接向陶艺家购买。

最后,张海国提醒收藏爱好者,收藏现代名瓷还要有精品意识。因为哪怕是同一作者的作品,也有优劣好坏之分,价格相差甚远。这就好比同样是张大千的画,在拍卖会上有的拍出数百万,有的却无人问津流了标。

半个世纪里,张海国除了收藏了近现代名人名家陶艺作品200余件外,他还收藏高古陶瓷精品2000多件,既有宜兴紫砂,福建白瓷,又有龙泉青瓷,洛阳三彩,还有法国、英国、卢森堡、荷兰等国外精品。相信藏品颇丰的张海国的现代名瓷收藏方法会对您的收藏起到“夜明灯”的作用。

[文物]出水文物迷住瓷都专家


本报讯备受世人瞩目的“碗礁一号”出水瓷器,昨日上午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在福州市博物馆与市民见面。仅昨日上午,就有二三百名市民前来参观。其中,有好奇的市民和文物专家,还有专程从“瓷都”景德镇赶来的造瓷专家。

“哇!这图案实在太美了。”一位女士蹲在展柜前,对着一尊博古图四开光罐惊叹。

“这个,你帮我拍一下。”女士对身边拿着相机的中学生说。

原来,这位女士是福州市第十八中的老师,听说博物馆展出“碗礁一号”出水瓷器,她带着班上的学生来参观。

“这些瓷器的工艺和图案画风,是现代的工匠怎么模仿都模仿不出来的。”站在记者身边的王先生说道。

王先生说,他是景德镇一家瓷器厂的老板,也是一名造瓷专家。得知“碗礁一号”出水瓷器昨日展出的消息后,专程赶来。他说,他是想来看看老祖宗做的宝贝,见见他们的手艺。

“几百年前,祖宗们做出来的东西真的是太好了,你看那图案的纹路、瓷器的色泽,实在太漂亮了。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做不出来这么好的东西,很多工艺都失传了。”王先生叹息着。

看着展出的瓷器,王先生在展厅里转了一圈又一圈,久久不愿离开。

记者见到文史专家、福州市文物局原局长曾意丹时,他正目不转睛地看着一个瓷罐,这是9月20日出水的、让诸多文物专家惊叹的将军罐。因为沉于海底多年,将军罐的盖子上牢牢地粘着一个海蛎壳,这让曾意丹觉得十分有趣:“像是将军的帽子上戴了一朵花,非常妙。”

曾意丹说,这些瓷器上的图案很多都是有典故的,一个图案就是一个故事。

据悉,现场所有都是三级以上的文物,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有很重要的意义。

专家认为陶瓷业应变传统优势为市场优势


日前从中国陶瓷协会获悉,今年1-2月份,全国日用陶瓷企业中,亏损企业的亏损额达到15881万元,同比增长7.67%。

尽管亏损额增加,但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日用陶瓷企业的产量、总产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均呈上涨趋势,同比增长幅度分别为32.56%、23.95%、23.55%、23.04%和31.17%。另外,日用陶瓷出口量出现下滑趋势,同比增长为-1.54%,而出口金额同比增长12.14%。另外,1-2月份,日用陶瓷进口量同比增长22.26%,进口金额同比增长16.67%。

据有关专家分析,原材料涨价等种种不利因素,使陶瓷行业整体受到冲击,从而导致全行业亏损。据统计,目前陶瓷行业成本涨幅为10%-20%不等。除上游燃料和原材料成本增加外,国家对陶瓷产业的下游--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也给陶瓷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房地产业被调控的情况下,一些工程款不能及时到账,导致陶瓷企业的资金周转不灵。资金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尚能挺过去,但对于众多中小企业来说,就不亚于一场灾难。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李龙土认为,我国传统陶瓷发展的历史比较悠久,基础也比较好,当务之急是依靠现代制备技术,不断提升传统陶瓷生产工艺的技术水平,变传统优势为市场优势,使传统和现代两个方面结合好。

而广东佛山大唐合盛有限公司董事刘小玮则认为,陶瓷行业今天面临的局面,固然与宏观经济环境有关,但另一方面,也是由陶瓷企业间的无序竞争所导致。产品的差异性不明显,只能以价格竞争作为制胜法宝。在一味的斗价中,只要成本上涨,则利润更低,结果伤了别人,也伤了自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佛山办事处主任蓝卫兵告诉记者,企业走产品差异化之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才是在对外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必由之路。

中国收藏界95%是赝品 盛世收藏一片繁荣


如今电视鉴宝节目火得很,鉴宝专家很吃香,还到全国各地去鉴宝。拍卖行也是不断暴出天价,一件艺术品几个亿已经不稀罕了。全国收藏大军已近亿人。“盛世收藏”,一片繁荣。

可惜,知情者透露,这不过是虚假繁荣,实际上,“95%的收藏者,收藏了95%的赝品,95%的人赔钱。”原因是,高仿的瓷器被拿到拍卖行当古董,一拍就是上百万;名画家本人都说那是假画,照样拍出高价。

如今造假已经成一个行业,一条龙。有记者调查,2007年广州春拍一对元青花云龙纹梅瓶以341万成交。于是很快到处都冒出“梅瓶”来。据调查,最先是五粮液集团为了一个明代酒窖中的梅瓶所有权打官。于是有人就跑到景德镇专门订做了一批仿明梅瓶,运到离泸州老窖不远的地方埋起来,然后假称找到了万历年一个酒窖,再领着台商去实地考查,大骗一票。后景德旁边一个县一处工地上出了一窖元青花梅瓶,几十只。于是又有人请各家瓷器作坊加班加点赶造梅瓶,大赚特赚。国内收藏界每两三年都会有一两个有影响的骗局,热闹一阵,上当的自然都是收藏家。

如今景德镇做仿古瓷的有上千家,上档次的也有几十家,民间高手更是不计其数。仿就是仿,把仿的当古的卖就是另一回事了。据知情者透露,“全国几乎所有拍卖公司都来景德镇进货”。不少高仿品拿去拍卖行拍卖,卖出一百万,制作者提三成。大家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

当然,搞收藏的都有几个钱,上当亏了也不至于没饭吃。何况还有那些要装门面的大款,明知是假的,也无所谓。所以这个虚假繁荣还会继续演下去,装点这个尚转型的时代。

古瓷器收藏:古瓷赝品泛滥为什么不是坏事


古瓷器收藏:古瓷赝品泛滥为什么不是坏事?随着收藏市场的日益火爆,古瓷器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收藏界的第一大门类,吸引了众多收藏者的目光,尤其是近年来高额的利润回报和不断扩大的升值空间,更是使古瓷市场人脉迭升。但同时,也使得大量的赝品流入市场,一时鱼龙混杂,令人难辨真伪。但是,古瓷赝品泛滥不是坏事。那么,古瓷赝品泛滥为什么不是坏事呢?

首先,专家不认这看似坏事,但对古瓷收藏者来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作为一个古瓷收藏者,尽管我对他们诋毁了珍贵文物,让文物大量低价流失深恶痛绝,但同时我也要感谢那些伪专家们,如果不是他们集体喊假,如果古瓷都是天价,哪有我们平民老百姓收藏的机会,所以,专家不认使古瓷在国内的价格,相对海外来说,要低十倍甚至百倍,这正是古瓷收藏的大好机会。

第二,赝品泛滥看似坏事,但对有眼力的收藏家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文物也好、赝品也罢,只要真真假假在一起,真品也只能当成仿品卖,价格自然也不会是拍卖公司的天价了,在民间,几万、几十万、几百万甚至都可以买到拍卖行几千万、几亿元的珍贵古瓷,你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第三,古瓷较低价收藏,过了这个村就不再有这个店了。国家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大破土,可以说这是史无前例的,也是今后数百年数千年也不会再有这种情况发生。加之地下文物不可再生,今天虽然大量出土,明天绝不可能再有这种情况,今天有不花大价钱收藏古瓷的历史机遇,明天绝可能再有这样的好机遇。今天花几万、几十万买一件古瓷,将来你要买同一件古瓷,至少要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成本。

高古陶瓷造假揭秘


目前,仿造最为密集的三个地区为:景德镇、禹县神镇和福建龙泉地区。据了解,目前仅景德镇一地,个体窑厂已近万家。

新瓷配旧器真价难辨识

手段1:新瓷老锔

文物收藏界第一次发现这种手法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一件青花瓷瓶被认定为元代器具,在国外拍出300万元人民币。当时专家看到锔子(用来连接器物的金属两脚钉)是元代的,便认为这个瓶子的朝代没有问题,后来,经过仔细探访,才发现仿制者的这种手法。明代的锔子现在市场上能卖到几百元一个,比几年前的价格翻了好几倍。仿制者把新制的瓷器打碎,用古代的锔子将碎片连接在一起。一般收藏者看到锔子是明代的,就推断陶瓷的年代也为明代,便上了当。

手段2:新瓷老底

因瓷器底儿上的印记落款很难仿制,故一些仿制者从破损或者不具备很高经济价值的瓷器上将旧底儿切割下来,与仿制的瓷身接在一起,烧成新瓷器。

手段3:老胎新画

一些古瓷器表面釉层脱落,将它表层釉刮去后,在老胎上重新上釉,很多经验老到的收藏家都会被蒙住。比如,清代的人物图案瓷器传世量少,如果在旧胎上绘出这样的图案,一个旧瓶子身价立即翻了成百上千倍。

手段4:冒充残片

几年前,某古玩城的一家商户称自己在古代窑址里发现了一批被打碎瓷器的“残片”。其他商户一听便纷纷前来购买。

手段5:废瓷复烧

在发掘整理古代窑址时,经常会见到一些因为炉温没有达到一定温度而烧生了的废弃瓷瓶。这些瓶子都是老器物,只要重新烧制一次,能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平,而且现在的检测手段不易辨别出来。

骗术1:农家“埋雷”

‘埋雷’就是销售者把仿造的陶瓷品放在农民家里,当收藏者到农村收集东西时,由农户卖给他们。这迎合了很多收藏者认为农民手里的东西都是从地里挖出来的真品,在农村能够捡漏的心理。销售者现在“埋雷”的地点已经走出了国门,伊朗乃至欧美的许多国家都能见到这样的‘雷’,对待海外回流文物需要小心鉴别。

骗术2:虚假出土

造假打假·博弈

X光废了热释光鉴定法

上世纪70年代,英国人发明了热释光法测定瓷器年代。当时被证明测定结果的误差不会超过50年,成为测定文物年代的主要科技手段。上世纪80年代,一位日本收藏家在洛阳买下一件陶俑,回国后经过热释光测定为1000年前的器物。当这个日本人回到洛阳告诉卖者这个消息时,卖者感到十分疑惑,因为那件陶俑是新仿制的。仿制者请了各方面专家研究,最终了解到,每次经过海关的X光照射后,陶瓷在热释法下测定的年代会增加500年。有了这一秘诀,很多仿制者纷纷效仿。热释光鉴定法被突破,使得研究者手中这些价值百万的精密仪器如同废铁。

近几年,国家博物馆推出了原料无损测定的新方法,通过这一方法可以测定制作原料的成分中是否含有现代化工原料。不久后,仿制者也立即拿出了解决方案:用旧料。

仿制者瞄上最新鉴定技术

日前,中陶鉴定中心推出了一项新的鉴定方法。这种针对陶瓷釉彩进行检测其脱玻化系数的方法已经引起了仿制者的重视。“就我所知,他们正在寻找这个方法的结果计算公式,希望能够突破。”

学会看鉴定报告

目前有两种鉴定报告,一种是科技方法,一种是鉴定专家。科技方法以国家博物馆的无损鉴定为主,这种方法出具的鉴定报告,只能标示出陶瓷的原料成分是否具有现代化工原料,但并不能就此推定没有现代原料成分就为古陶瓷。另一种方法主要依靠专家的“眼学”。所以,专家在业内的口碑很重要。“开具鉴定的专家是否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鉴定能力是收藏者需要考虑的主要方面。”

不要迷信高科技

正如在前面提到的,由于现代古陶瓷仿制的日益高科技化,现代鉴定技术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杨教授认为,不应该一味依靠高科技手段,我国传统的鉴定手法其实也很有用处。例如,一件出土文物,如果想鉴定,最简单的方法是在上面泼凉水,然后闻是否有墓地的味道,埋的时间越久,土味越浓。

拍卖会上擦亮眼

拍卖会是很多收藏爱好者搜集真品的地方。目前北京每年有拍卖会多次,但是拍卖会上的拍品并不一定是真品,买家需要擦亮眼。

高古瓷市场为何不温不火?


10年前,藏界就有人大喊“高古瓷要大涨”,而10年后,除了少量名窑精品报价迅速攀升外,大多数高古瓷还处于价值凹地。当下,与明清瓷器动辄拍出天价的商场行情对比,高古瓷全体行情却未有大的攀升,为何高古瓷商场行情为何不及明清瓷呢,业界专家认为首要由文物流转方针的影响、古今中外审美取向区别所、高古瓷真假难辨赝品众多、内冷外热的保藏大环境这四方个面的要素所形成的。

也曾是商场的宠儿

实际上,高古瓷在前史上也曾是保藏家的宠儿,也有过明清瓷望尘莫及的商场价位。专家称,在民国期间,一件中档的宋瓷就能换五件中档的乾隆官窑瓷器。民国时高古瓷的报价远高于明清瓷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高古瓷和明清瓷的行情完全调了。

多年来一向推崇高古瓷保藏的翟健民介绍,从欧美的世界拍卖商场看,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高古瓷商场曾有过一段时间的火爆。以后跌进低谷,阅历了长期的寂静,商场行情一向不温不火。

文物流转方针的影响

首都博物馆原常务副馆长、国家级资深陶瓷判定专家、我国文物学会文物判定委员会副会长张宁称,关于商场而言,宋瓷之所以如今无法与元、明、清瓷器抗衡,首要遭到国家方针的影响,并不是自身的价值没有元、明、清瓷器高。元青花、明清官窑中的斗彩、搪瓷彩、釉里红等固然有自个的文明价值与艺术价值,并且距今年限较近,存世量相对较大,而宋代瓷器存世量较小,加之,乾隆期间之前的瓷器,国家的方针规定只允许在国内流转,出口遭到必定限制,世界商场因而遭到很大的影响,关于世界商场而言,宋瓷的位置远远高于其它期间的瓷器。

古今中外审美取向区别所造成的使

当下,保藏商场上都是明清瓷器特别是明清官窑对比走俏,而高古瓷则难以望其项背。为何会如此呢,业界专家表明,其间最首要的一个要素即是如今国内保藏界对高古瓷的文明艺术价值和保藏价值的了解遍及缺乏,大多国内藏家对高古瓷的知道缺乏,高古瓷的文明艺术特征与他们的审美兴趣不符,没有构成保藏高古瓷的文明氛围和审美情味。

高古瓷鉴赏家老妖表明,对比而言,高古瓷在国内保藏商场上的受重视程度远远不及明清瓷,这其间除了商场的老练度、资金、社会全体价值取向等要素外,还有很主要的一个要素应该是审美取向的疑问。与明清瓷的绮丽、俊美不一样,高古瓷体现的审美兴趣更多以真诚、宛转为主。当然,这其间也有受技术开展前史所限的要素,但本来高古瓷中不乏精巧、灵秀之作。即便是五台甫瓷这么为其时王公贵胄所珍爱赏玩的最高艺术品类,其美学寻求的要点仍是力求体现浓艳、洒脱的我国传统文人气质。简单说,对高古瓷的赏识要求更高的艺术档次。

古陶瓷鉴赏家余乃刚称,从清代到如今,咱们的审美观渐渐变得俗气了,不喜爱文人化的朴素优雅的东西,而喜爱绮丽喜庆的东西。

在古陶瓷保藏鉴赏家汪帮宏看来,作为传统保藏大项的高古瓷,沉寂多时,其报价仍在低位,将来跟着社会的开展和大家鉴赏能力的进步,对高古瓷的知道将会发作大的改动,高古瓷报价的回归将是大势所趋。

真假难辨赝品众多

值得注意的是,真假难辨、赝品众多所形成的保藏风险本钱加大也是高古瓷商场行情遇冷的要素。国内如今五台甫窑的瓷器中,最受追捧的汝窑珍品存世量十分稀疏,但商场上的赝品却层出不穷,真假难辨,存在较大的保藏风险,形成大多数藏家对其望而却步。

据业界人士介绍,由于高古瓷器相对来说制造技术对比简单,文饰并不杂乱,因而也变成赝品众多的重灾区。如今文物贩子的造假已达空前绝后的境地,现已不单是小商小贩的个人做法,而构成了大资金投入的产业链做法。

国家文物判定委员会委员、闻名文物鉴赏家赵自强称,如今的造假者很聪明,他们用一些碎瓷片为质料,从头回炉,做个新的出来,机器无法识破,由于资料的确是“真的”;还有一些仿品是拼接而成的,底部是真的,但上半部分是假的、新做的,即所谓的老底新瓷。

内冷外热的保藏大环境所形成的

在陶瓷保藏中,当下国内藏家大多把要点放在明清彩瓷上,较少重视高古瓷。与其价值对比,国内高古瓷的报价却遍及偏低,高古瓷在世界商场上的行情远高于国内,高古瓷保藏存在“内冷外热”的景象。

据有关资料显现,如今国内高古瓷的成交数量和成交报价远远不及国外商场。一段期间以来,在内地拍卖商场上成交的高古瓷数量缺乏欧美商场高古瓷总成交量的1/3,而中高档高古瓷在内地拍出的报价也只达到欧美中档的水平。

我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乔万宁表明,一向以来,高古瓷国内商场行情与欧美、日韩对比有很大距离。欧美高古瓷商场老练已久,对高古瓷的价值和报价也有充沛的知道。日韩商场对比偏心单色釉的高古瓷。

在古陶瓷保藏家、鉴赏家楼钢看来,本来,艺术品商场与股票商场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有庄家,都有操盘手。关于我国古陶瓷而言,庄家不在我国而在欧洲。早在七年前他就曾撰稿称欧洲的庄家正在对我国明清瓷器拉高出货,而将回笼的资金用于高古瓷器的建仓。十多年来,除掉一些特定的器物,明清瓷器的买家大多是我国人而卖家大多是欧佳人,反过来,高古瓷器的买家基本上是清一色的欧佳人,鲜有我国人呈现。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专家揭秘古瓷文物市场95%为赝品》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专家揭秘古瓷文物市场95%为赝品》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墙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