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瓷片 > 导航 >

谁埋下瓷片百万成谜 北京发现全国大瓷器坑

谁埋下瓷片百万成谜 北京发现全国大瓷器坑

瓷砖瓷片 全抛瓷砖 全屋瓷砖

2021-05-11

瓷砖瓷片。

在北京西城区毛家湾1号,北京文物局等发掘出近百万片陶瓷残片,且大都来源于明朝早中期。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梅宁华说,这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的瓷器坑。目前,该瓷器坑如何形成,尚是待解之谜。

左为青花大罐,右为康熙五彩罐。记者浦峰摄

已整理出70多万片

31日,一千多箱陶瓷残片整齐地堆放在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据介绍,发掘工作8月3日结束,目前已整理出的陶瓷残片共70多万片,还有部分尚未整理。

瓷片来源于西城区毛家湾1号。该地目前是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办公点,昨日,大楼正在整修,地面上坑坑洼洼,但发掘出瓷器的坑已经铺设好供暖管道,并已经添埋。

据介绍,埋藏陶瓷残片的大坑呈不规则长方形,长7.8米,宽5米,最深的东南角距离地表4.3米,大坑之内,满满当当地装满了陶瓷残片。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梅宁华说,在盛产瓷器的景德镇,也未一次性出土过如此大量的瓷器。初步估计应该是明代中后期埋下的。

残片年代跨度200年

此次出土的陶瓷残片绝大多数是属于明代早中期的,有极少数属于元朝,大概年代跨度为200年。蹊跷的是,在70多万残片中,却拼不出一个完整的器皿,有的器皿有使用过的痕迹。

除了年代不一之外,残片并非来自一个地方,而是产自全国各个窑口,包括景德镇窑、龙泉窑、钧窑、瓷州窑、枢府窑、德化窑、哥窑等,其中以景德镇烧造的最多。

同时,这些瓷片多是民窑产品,仅有个别出自官窑。所出的器型基本涵盖了日用瓷、陈设瓷和建筑用瓷等。

出土瓷片在釉色上,以青花釉、白釉为主。瓷片中,采用步施釉手法的器皿也占不少,而此种技术目前已经失传。

梅宁华说,此次发掘的陶瓷残片,对中国明清时期的瓷器研究有着重大的价值。市文物研究所将对所有瓷片清洗分类后,再进行进一步研究,并随时向社会公布研究成果。

■分析

瓷器坑形成有三种可能

31日,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孔繁峙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坑形成有三种可能。

1.瓷器库的碎窑处理地据史书记载,毛家湾位于明皇城西北角的西侧。可能当时在此设立了一个瓷器仓,存放宫廷所需陶瓷。久而久之,一些碎瓷则堆放在固定的位置,形成这个瓷器坑。

2.皇宫破碎用品堆积地该瓷器坑可能是当时宫中用过的旧瓷破瓷的堆放地,这样就能解释为什么没有完整的器皿,而且有使用过的痕迹这两点。

3.运输中的碎窑处理地毛家湾在当年可能是水路运输的某个终点站。在运输途中,一些瓷器损坏后,为了不造成环境污染,人为挖出大坑,用于掩埋这些碎窑。

孔繁峙表示,目前,这些都是推测,相关部门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确认瓷器坑的来源。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全国大陶瓷琉璃文化城落户博山


博山作为淄博陶瓷的佼佼者,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同时又被称为我国著名的“陶琉之乡”、“机电泵业城”和新材料基地。今天的博山,正在酝酿着一股前所未有的文化浪潮:如今一项足以撼动全国陶琉文化的项目在博山启动——中华陶瓷琉璃文化城。

据调查,博山区目前获得高级职称的陶琉艺术大师达到70余人,拥有陶琉品种1200余种、1000多种花色,博山陶琉业传承着源源不断的艺术气息。中华陶瓷琉璃文化城建设项目,为更多喜爱陶瓷琉璃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也把淄博陶瓷琉璃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向全国。项目总投资7亿元,占地面积454亩,总建筑面积487200平方米,目前一期工程已经竣工。

建成后的陶琉文化城将成为集旅游、文化、休闲、商业、四位一体的新型旅游休闲娱乐中心。为了能提前领略陶瓷琉璃文化城的韵味,记者迫不及待地走进文化城中,整座陶琉城仿明清北方时的建筑风格,走在其中感觉气势磅礴,道路蜿蜒曲折,院落曲径通幽,各种寺庙、公园、古商业街三者浑然一体,给人一种宛若天成的质感。跨进景区标志建筑“炉神庙”中,一座座仿古香炉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底蕴,瞬间把人带回了时间的走廊。

中华陶琉文化城项目2008年2月开工,预计2010年2月完工,博山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我们博山陶琉艺术种类繁多,陶瓷产品包括骨质瓷、高白瓷、美质强化瓷、琉璃工艺品包括花球、琉璃雕刻、内化鼻烟壶等十几类工艺品,陶琉文化城的落地,将把我们博山最美的工艺作品展现给全国人民,而且还能带来地区经济效益,改善周边居民的居住质量。”

中华陶琉文化城,如同博山文化产业的标杆,带动着一批品牌文化产业的兴盛,博山已经慢慢成长为一个树立创新品牌文化产地的新兴市场。

从杭州老虎洞窑瓷片堆积坑说起


1996年至2001年间,考古工作者对杭州老虎洞窑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了龙窑窑炉、素烧炉及一些工场作坊遗迹等,特别重要的是清理了20余个瓷片堆积坑。老虎洞窑址的瓷片堆积坑是极富特色的一种处理窑场残次品的方式,大量器物打碎后挖坑掩埋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烧制品外流。

纵观我国历代窑址对于残次品的处理方式,一般都是随意倾倒处置,只有在需要对所烧器物严格管理的情况下,才会采用挖坑填土掩埋的方式。公布的考古发掘简报介绍了该窑址的位置、窑炉,窑场建筑物营建非常精致,南宋瓷片堆积坑中出土许多器形很大、造型仿青铜器的宫廷祭祀用器等,综合了诸因素后认为,“杭州老虎洞窑址即是文献记载的南宋‘内窑’窑址,也就是学术界所谓的南宋‘修内司官窑’窑址”。这样的结论是非常正确的。那么,什么是修内司官窑?营建修内司官窑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修内司官窑始烧于何时?修内司官窑究竟有多长时间的烧造活动?对于这些问题,笔者认为老虎洞窑址的南宋瓷片堆积坑,能够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宋代官窑设置考述

南宋《坦斋笔衡》论陶器中有关修内司官窑的记载如下:“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俟矣。” 北宋、南宋朝廷分别在政和年间以及宋室南迁后两次自置窑烧造了分别名为“官窑”和“内窑”的器物,它们遵循了同一种制度。“内窑”由于叶文中指出窑址所处的位置在修内司,所以学术界又称其为“修内司官窑”。

宋室南渡后置建修内司官窑是“袭故京遗制”。故京遗制指的就是徽宗时期宫廷规范祭祀礼仪以及制作合乎礼制的祭祀用器。从历史文献中可以得知,北宋初期宫廷使用的陶瓷器物最主要的来自于越窑和定窑制品。这些越窑和定窑制品只是一些普通生活用瓷,它们与宫廷祭祀用器无关。宋神宗元丰元年为了表示祀天“尚质贵诚之意”,祭器中部分青铜器如、簋、尊、豆被陶器所替换。需要说明的是,宋代文献资料中提到的“陶器”大都指的是瓷质的祭祀用器。所以元丰元年以陶器替代部分青铜祭器的质地应该是瓷器,且很有可能是定窑制品。

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和叶《坦斋笔衡》都谈到由于定窑有芒从而被北宋朝廷认为不堪用。但是无论是在现代考古研究书籍还是史书记载中,都能够找到在北宋中晚期以至到南宋时期,定窑制品中的生活用品同样与诸如汝窑、钧窑制品那样极受统治者青睐或者被用作宫廷装饰陈列用器和赏赐后宫嫔妃用物的描述,如刻有“奉华” 铭文款的汝窑、钧窑、定窑瓷器都是北宋晚期宫廷使用的器物。

元丰元年以后朝廷只是在祭天仪式时“所设簋尊豆改用陶瓷祭器”,到了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设立议礼局后提出除了先前祭天时需用陶瓷礼器以外,以后祭祀感生帝、神州地祗(即祭地)也应使用陶礼器,从而最终确立了宋代宫廷祭天地和配享祖先等礼仪活动中必须使用部分陶瓷礼器的制度,宫廷自置窑烧造陶瓷礼器势在必然。历史上的宋徽宗是个亡国之君,但是在政和年间,宋徽宗罢了议礼局设立兼具制定礼器样式和制造礼器功能的礼制局以后,集中新造了一批仿三代的“新成礼器”(其中应有部分陶瓷祭器)的行为,则是遵循了他“先王制器必尚其象,然后可以格神明”的宗旨。这就是“故京遗制”。

二、南宋修内司官窑的设置年代考证

承袭故京遗制的南宋修内司官窑,其建窑的主要目的亦应该是为了烧制一批陶瓷礼器。那么南宋朝廷究竟在哪一年需要自己置窑烧造礼器呢?宋室南渡初的十几年时间朝廷处于战乱时期,尽管当时的处境非常困难,高宗仍自绍兴元年起先后在绍兴、临安、建康举行了四次每三年一祭的明堂大礼。明堂大礼作为国家重要的宗教活动仪式,必须要使用部分陶瓷祭器,故朝廷在绍兴元年和四年数次下旨越州烧造。关于烧造这些陶瓷祭器的生产窑址,经1998年联合考古发掘,发现寺龙口越窑址就是当时烧造这些陶瓷祭器的窑场。寺龙口越窑址南宋层有两种类型的制品,一种是传统越窑类的仿青铜器式器物和较精美的碗盘类产品;还有一些天青色乳浊釉产品,这种产品的工艺以及装烧方法完全有别于传统越窑烧制技术,器形大多是碗、盆、花盆、瓶、鸟食罐等。北宋晚期越窑已经全面衰落,但是还有个别窑场在烧制一些粗劣的民用产品。从绍兴元年四月礼部上书到九月十八举行明堂大礼一共只有近五个月的时间,朝廷不可能要求窑工采用一种全新工艺来烧制祭祀用器,只有利用现成的窑炉,采用越窑传统烧制方法才是最便捷可靠的。由于这批礼器样制是采用三礼图样式,所以高宗以及朝廷一些官员纷纷指责不合古制。绍兴四年八月三日高宗曰:“事天以诚为主,如器用陶匏之类,贵其质也,若惟事华丽,恐非事天之本”,由此看来,绍兴元年以来越窑寺龙口窑场制作的礼器纹饰繁复,与徽宗时期的新成礼器的样式断然不符。史书记载从高宗绍兴元年到绍兴十年、朝廷每三年一祀国之大典都是采用明堂一种形式,这表明了在绍兴十年以前,时局一直不稳定。在绍兴四年高宗因对祭祀用器制度不合古而耿耿于怀,但是要改造这些祭器的愿望直到绍兴十年也没实现,因此可以认定在绍兴十年以前,朝廷根本无力、无暇自己制窑来烧制陶瓷礼器。

南宋政权真正谈得上较为安定当在绍兴十二年(1142年)左右。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宋金议和成功,特别是在绍兴十二年八月宋高宗亲自至浙江临平迎回生母韦太后以及徽宗梓宫以后,宋金关系彻底缓和。臣僚们在绍兴十二年提议的“来岁举行郊天(即郊祭)之礼”的意见应该得以实施。“郊祭”不同于“明堂”的形式,它是在国之南郊设坛举行祭天的一种仪典,所需的祭器有别于“明堂”使用的那种,必须重新制作一批。这次绍兴元年以来的第一次“郊祭”对于南宋政权来说意义重大,但是要准备这次郊祭的祭祀用器同样面临绍兴元年那样一种时间紧迫的局面。《中兴礼书》记载这次郊祭所用“陶器由平江府烧造”,然而,平江府自唐以来就不是重要的瓷器产地,至今在平江府辖地内也未发现重要的青瓷器窑址。但是平江府却是砖陶制品的生产地,所以关于这批陶器的质地似乎有探究的必要。另据《续资治通鉴》记载绍兴十三年“祭器应用铜玉者,权以陶、木,卤簿应有用文绣者,皆以缬代之。” 似乎这次郊祭凡是应用铜制作的祭器最后皆以陶来代替了。“祭器应用铜玉者,权以陶、木”这段话许多人将它理解为是南宋政权为了节俭的缘故,但是查找资料可以发现并不如此。如绍兴四年制作的明堂祭器就包括了铜、铁、竹木、陶瓷等等,可见绍兴十二年以前的几次明堂大礼基本上还是遵循北宋时期的习惯,使用各种材质的礼器。使用部分陶瓷礼器遵循的是事天尚质的古礼。但是《中兴礼书》这段话是绍兴十三年的特殊事例,几千件原该由铜制作的祭器权以平江地区的陶制品所替代了。

绍兴十三年十一月郊祭刚结束,太常博士刘进言:“国之大事在祀。……今时方中兴……望明诏有司讲求祀典,凡不可阙者,并先次复旧,其他以次施行。”从刘的上奏可以得知,南宋政权是从绍兴十三年左右“时方中兴”并且把恢复旧制的国家祭典作为“中兴”的一个重要内容。果然绍兴十四年七月八日高宗谕宰执曰:“国有大礼,器用宜称,如郊坛须用陶器,宗庙之器,亦当用古制度”。在调集了各部门相关人物成立礼器局以后,立即开始了制作礼器的工作,并在绍兴十四年七月命有司改作祭器,三年乃成。关于这三年来围绕制作礼器的相关内容史书中记载较为详细,从这些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得知为了制作这批依政和六年徽宗皇帝明文诏书已行旧制的新礼器。第一,朝廷为此成立的礼器局除了调集懂礼器的门下省、户部官员段拂、王以外,还有修内司的王晋锡且由王晋锡负责制造。二、除制作郊坛使用的礼器外还有供太庙用的祭器,这些祭器除了其他材质以外,强调部分祭器须用陶器。三、为了存放这批新礼器除扩充了太庙建筑以外还设立了祭器库。四、新礼器在绍兴十六年全部制作完成,考古制度严格,高宗极为满意。这批新礼器存放在太庙和祭器库中,需要时随时取用。直到南宋中期的赵彦卫在他所著《云麓漫钞》还写道“今之太常所用祭器雅乐,悉绍兴十六年礼器局新造”。新礼器的制作时间整整延续了三年,就大规模制作礼器方面,南宋文献唯一记录了在这三年中烧制这批新礼器的详细情况,以后南宋时期的所有历史文献中,再也没有像这样兴师动众大规模制造礼器的记录。如果南宋时期朝廷有必要自己置窑烧制陶瓷祭器的话,这三年是最恰当的,而老虎洞窑址的那几个浅浅的用土覆盖填埋的瓷片堆积坑则是这次朝廷烧制祭器活动过程的真实纪录。

三、对修内司官窑停废的推测

叶《坦斋笔衡》“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 很可能是指在绍兴十四至十六年南宋宫廷烧造祭器(其中应有部分生活用瓷)这件事。在完成了这项任务后,宫廷没有必要再自行管理如此一座动员朝廷许多部门、花费大量精力、财力的窑来专门烧造其他生活用器。

南宋初期朝廷对于生活用瓷的使用性质不一定像今人想象的那么等级森严,如笔者见到两件釉下刻篆体“进”字款的南宋越窑器物残片,“进”字笔迹一模一样应该出自同一人之手,但是一件碗底由工匠后刻上“≡≡”(坤)字即坤宁殿用物;还有一件器盖后刻“清河”字款很可能是绍兴十二年被封为清河郡王的张俊府第用物。

所以在集中精力烧造完新礼器以后,宫廷所需生活用瓷完全可以采用由下一级官府管理的专为官府烧制陶瓷器物的窑场来解决,于是就有了“后郊坛下别立新窑”这一说法。《中兴礼书》有这样一段记载“(绍兴)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工部状,据辖军器所申,契勘见承指挥,添修太常寺景钟等,数内铜钟祭器等共二万七千五百九十三件,缘上件礼器原系礼器局制造,今来除铜器、竹木器,本所差人编检相验可以添修外,有陶器共二千二百三十八件,内有不堪四百六十件,难以添修。窃见太庙陶器,见委临安府添修,付乞指挥一就令临安府添修制造。”这段记载中由于有“见委临安府添修”,所以往往被作为在绍兴十九年以前修内司官窑还没有建立的依据。但是也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由于此时“修内司”内窑以及为烧制新礼器成立的机构已撤销,所有这三年来烧造活动的废品也已被挖坑填埋处理干净,只好下令其后朝廷另立的属临安府管辖的“郊坛下新窑”来烧造。由于两窑成立的目的以及主要烧造物不同,所以与(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澈,为世所珍”相比较,后郊坛下“‘新窑’大不俟矣”了。

投资4亿元 南庄兴建全国大陶瓷市场


南庄将斥资4亿建佛山陶瓷综合市场,该市场集陶瓷产品批发零售、仓储、物流、网上交易多功能于一体,预期在今年3月动工,2008年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陶瓷综合批发市场。

项目总投资4亿元

据介绍,即将动工的佛山陶瓷综合市场位于禅城经济开发区季华桥路脚、季华路以南,距佛山一环入口不足1公里。项目总占地面积500亩,预计总投资4亿元。该市场将建设独立商品展示商铺区、仓储物流区、前铺后仓式一体商铺区、大型的停车场和综合服务区等。功能包括展示、批发、零售、仓储、物流、酒店服务,辐射国内和国际市场。既与南庄的华夏陶瓷博览城紧密联系,又与石湾的陶瓷市场相连。有关专家认为,该市场将是全国最大的陶瓷业综合性市场,将带动禅城区专业市场业态升级。

填补陶瓷专业市场空白

南庄是佛山陶瓷的主要销售和物流中心,佛山陶瓷综合市场将填补南庄在专业陶瓷综合批发市场方面的空白。

南庄镇建筑陶瓷年产量占全国建陶产量20%,是中国最大的建陶生产基地之一,拥有全球最大的陶瓷生产企业——新中源陶瓷企业集团和全国最权威的行业研发中心——中国建筑陶瓷研究开发中心。但在南庄陶瓷产业链中,却一直缺少大型的专业销售市场。2002年建成的华夏陶瓷博览城填补了南庄陶瓷产品在展示、展览、贸易方面的空白,但面对每年6亿平方米的建陶生产量,建设大型的批发市场迫在眉睫。

南庄镇委委员梁梓熙介绍,佛山陶瓷综合市场以陶瓷和陶瓷相关产品、及建材批发零售为主,与华夏陶瓷博览城功能互相补充,完善了南庄的陶瓷商贸物流体系,使南庄真正成为陶瓷贸易和物流的中心,推动南庄向城市经济优化升级。佛山陶瓷综合市场是南庄镇委、镇政府今年成功引进的第二个第三产业大项目。

该项目的投资者也表示,南庄自身有陶瓷产业支撑,发展陶瓷综合市场有较好的基础,具有极佳的专业市场发展前景。

村民坐享城市化红利

除了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该市场的建设还将给当地村民带来可观的收益。

据了解,佛山陶瓷综合市场落户地是南庄堤田村,南庄镇有关负责人透露,镇政府努力通过留成地开发增加村民收入,让堤田村民分享到城市化的红利。

该市场的建设为村民带来了什么收益?堤田村委会主任刘允桥跟记者算了一笔账:“市场的租金为村民带来每人每年1000多元的收入,以后还随着租金递增分配会不断提高,而且市场投资者表示会优先聘请村民,村民的就业机会就多了。”

刘允桥说,该项目落户后目前收益最明显的是带动了土地升值。“市场旁边的零碎地块,原来没有人愿租,现在市场落户后大家都抢着要租,租金也上升了不少。另外市场建成后带来的大量人流物流车流必然会带旺饮食、商店和其它服务业,村民的物业出租收入也必然增加,这是一个无价之宝的项目。”

堤田村的村民代表黄伯也说:“佛山陶瓷综合市场落户堤田我们都很高兴。扩建后堤田市场的租金收入也从40万元增加到100多万元。开发好留成地,集体收入会增加,村民肯定会得到实惠。”

北流:全国大日用陶瓷生产基地产业转型


作为全国最大的日用陶瓷生产基地北流市,针对陶瓷等一批工业企业设备落后所带来的严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做好进与退、减与增、调与转产业转型的文章,实现生态环境质的飞跃: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获广西科学发展十佳县(市);今年1月,捧回“国家园林城市”称号;7月,荣膺“中国最美文化生态旅游名市”称号;今年1-9月全市财政收入14.49亿元,同比增长21.05%。

“退二进三”,最早指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缩小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于北流,即指把城区直接烧煤的企业或其他工矿企业,整合提升进入工业园区,实行清洁化生产,腾出城区土地,发展附加值高的第三产业,实现绿色发展。这意味着,一大批重污染、能耗大、效益差的工业企业要搬迁、改造或关闭停产。

为抓好产业转型,强壮陶瓷产业,北流成立“退二进三”办公室合力攻坚。为鼓励全市60多家陶瓷企业如期“退”出城区,除出台一系列奖励扶持政策外,政府每年投入2000万元支持陶瓷技改和更新;企业每拆掉一根烟囱,财政补助25万元,最大程度减少企业损失;全面推动工业园区的提质扩容,年内将完成投资3亿多元,以加快形成日用陶瓷、建筑陶瓷、艺术陶瓷、新型陶瓷等产业集聚,夯实打造400亿元陶瓷产业基础。为防止新企业二次污染周边环境,该市要求企业“净身入园”,实现100%的污水处理。目前,全市40多家陶瓷企业已进入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的日用陶瓷工业园区;共关停企业19家,其中关停并拆除、搬迁企业15家,完成改制企业5家,共拆除烟囱41根;淘汰落后水泥生产线9条、产能90万吨,完成减排项目42个,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95%,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36%。今年1-9月,全市工业总产值(预计)225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仅陶瓷产业产值超80多亿元,全年有望突破100亿元。

如何让脆弱的生态坚强?北流坚持生态立市理念,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了与百姓密切相关的商业、物流、旅游等产业齐头并“进”步伐。坚持“严格选商选资,严格产业准入”,扶持发展一批生态工业企业尽快“进”城。如加快物流市场等一批商贸物流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城北区集商贸、会展等为主的经济圈;建成国际陶瓷贸易城、家居建材商贸城;重点培育发展健康食品和电子产业等一批龙头企业,以及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形成以陶瓷、水泥、电子、制药等8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产业集群;建成广西县级市面积最大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采取政府主导多元投入方式,大规模实施市政攻坚工程,全面加快完善城市道路、城市集中供水、供气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公交设施等一批市政工程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8.18%和100%。

通过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让绿色丰富城市的内涵成为全民共识,该市共建成各类公园、游园25个,城区建成区绿地率32.79%、绿化覆盖率37.9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83平方米。三项绿化指标居广西前列,均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弋阳现全国大优质瓷石矿 预测17亿吨


江西省国土资源厅今天通报了江西省地勘基金项目“紧缺和优势资源保障工程”首期地质找矿项目成果情况。首期地勘基金项目共有包括“新余梅山煤矿实现了‘红盆地’下找煤”等3个项目获得重大突破。

这三个项目分别为:新余梅山煤矿实现了“红盆地”下找煤、弋阳大源岭—来龙岗瓷石矿实现优质瓷石找矿、安福灯盏窝铁矿实现中深部找铁等3项项目。其中,弋阳大源岭—来龙岗瓷石矿勘查到的瓷石矿体,预测远景资源量达17亿吨,为目前全国第一大优质瓷石矿。

其中的弋阳大源岭—来龙岗瓷石矿已勘查到的瓷石矿体平均厚度104米,最大厚度149米,已探明控制的瓷石矿资源储量5亿吨,预测远景资源量达17亿吨(500万吨为大型),为全国第一大优质瓷石矿。对充分满足江西省陶瓷工业发展需要、建设新的大型优质陶瓷原料基地作用重大。

据悉,江西国土资源厅2009年共集中投入6400万元,紧抓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煤矿、铁矿、瓷石矿等长产资源的矛盾,优选找矿勘查区,经过技术人员连续作战,首期地质找矿项目取得了3项重大突破。

据江西省国土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首期地勘基金项目成果中的龙岗瓷石矿、安福灯盏窝铁矿及南城县蒋源水泥硬灰岩采矿权将拟在2010年1月中旬进行集中拍卖,预计采矿权询价底价超2亿元。

杭州发现大量宋元瓷器瓷片 近百人挖宝


谁都不知道这一锄头下去会碰到什么,或者仅仅是一团南宋遗留的泥巴,也可能是北宋龙泉窑葵口碗的一个碎片——一群近百人的队伍抱着对一夜暴富的向往,在杭州城南一个施工工地挖掘了一个多月。

大量宋元时期精美瓷片出土,至少十件完整瓷器被挖走……

戴头灯、扛锄头、背布袋近百人翻墙进工地连夜挖宝

工地围墙外是逐渐平静的马路,围墙内是越来越热闹和亢奋的挖宝人群——杭州城南一个建筑工地内,夜晚10点开始就会有人聚集,他们戴着头灯,扛着锄头,肩上还斜背一个布袋,他们只有一个目标:土层中的龙泉窑、越窑瓷器、瓷片。

“这个地方每天晚上人很多的,一挖就是一晚上,挖了好久了。”前天,杭州市民蒋女士给本报96068热线打来电话,她说这个建筑工地上有很多人在挖宝,还有人挖出了不少宝贝,听说值很多钱。

蒋女士担心的是,如果真是宝物,这些就该归国家所有,不应该就这么被人随意挖走。

根据蒋女士提供的线索,记者于前天晚上零点左右顺利找到了这个工地。

围墙外的马路上行人不多,喧嚣的城市已经开始渐渐平静。

“昨晚运气不好啊,除了瓷片还是瓷片。”有两个男人边交谈边走过来,“是的,今天如果能出一件完整器就好。”两人都戴着头灯,扛着锄头,向工地东面走去,一个转弯就不见了人影。

记者赶紧跟了上去,并遇到了一个正在翻墙的小伙子。小伙子姓吴,二十五六岁,河南人。他没有带锄头,只是来看看土(看土:观察土层中有价值的东西多不多)。“完整器不多的,昨天晚上只出了一件完整器‘素烧观音’,其他的没有听说。”小吴把记者当成了来工地收购瓷器的老板,很关照地带记者进入了工地。

走过多根混凝土底层圈梁,再顺着湿滑的泥土下行六七米就是他们的挖宝地——这里应当是地下一层的施工工地,约七八百平方米的施工面上堆着高低不等的泥土并造成了1~8米左右的落差。一束灯光就是一个人,五六个人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单独挖着,声响很小,彼此之间也没有交谈声。

随着夜幕深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记者头顶的圈梁并下到这个“致富工作平台”上来。“这是南宋的,没有什么价值,最多只能卖一两块钱。”“这个黑陶还不错吧,年纪是很老了,工艺差一些,如果你要,1000元拿走。”

晚11点半,这个工地上至少有30人在挥锄挖宝,不少人已经小有收获;到次日零点半,工地上的人数暴增至80~90人,这时的工地上已经是头灯一片了;昨天凌晨1点半左右记者离开时,挖宝人达到近100人,几乎每个人的布袋里都已经装了些瓷器、瓷片。

他们基本都是职业挖宝人挖到的多是些瓷器碎片

黑的是土,白的是瓷片,随便踢一脚,随手翻一块土都能找到一两片大小不等的瓷片。顺着土层断面从上往下看,能清楚地找到各个年代不同风格的瓷片,但经过一两千年的挤压,绝大部分瓷器都已经被压碎。

“哎呦,碎了,碎了。”一声惊呼下引来了不少围观人,一件被断代为北宋龙泉窑的葵口碗瞬间变成了瓷片。

挖宝人姓杨,他是个体户,他找到的这个断面可能是当晚最好的风水宝地。“可惜了,这里的土被压得太实了,混凝土一样硬,不然今晚我就可以有大收获了。”他说自己在这个工地挖了已经近1个半月,他看到的出土完整器已经超过十件,包括越窑碗、龙泉盆、碟和素烧观音。

这个工地上的近百号人都是专业在工地淘挖瓷片的,来自江西、安徽和河南,有条件的会三五人组成一组,获利后也是集体平分;单个掘宝的,自己既是打工者又是老板,一年能碰到一件品质较好的完整瓷器就足够了。

25日夜、26日晨的几个小时内,记者看到挖出的完整器少之又少,除了一个黑陶罐外就是一个拳头大小的类似“龙首”的龙泉青瓷笔搁。

至于小杨那个挖碎的葵口碗,不停有人围来讨价还价,从最开始的1500元出价,到最后的1.2万元成交,买的和卖的同时走出工地,带走了还留在工地上所有人的羡慕目光。

挖到宝的人走了,没有挖到的却因为被挖走的宝贝而更加兴奋。几乎每一个人都相信,说不定哪一锄下去就会露出某件完整器的一角:胎质紧密、造型规整、釉色肥厚油润……

考古部门将专人驻点若发现精品会要求施工方停工

神秘施工工地挖出大量瓷片等出土器物,引得周边市民关注,也引起了杭州市文保部门的重视。

昨天下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一室王征宇主任和其他考古专家一同赶到文物出土地调查,现场鉴定了部分出土文物,并与施工方一起商讨了下一步的保护方案。

王主任介绍,经过考古所专家的现场查看与分析,初步判断该建筑工地在南宋时应该处在古临安城外围,不属于民众聚居地,但是宋以后这个地方肯定是有人居住的。在泥土中发现的碎瓷片等器物,主要是各个朝代遗留下的地层堆积物,时代跨度比较大,从宋到民国都有。出土的瓷片以浙江本地产的龙泉窑青瓷为主,也有部分景德镇产的青花瓷。“现场局部探挖得到的瓷片均为民窑,是民众日常所用的碗、盆、壶、罐等的残片,没有发现完整器。”王主任认为该探访发现完整瓷器的可能性比较小。

“这些瓷器,通俗点说来,就是老百姓平时用的碗盆破碎后,被随便堆埋于此的,所以出土完整器的概率很小。就算有,估计是一些档次不高的瓷器。”王主任解释说。总体上来看,这批文物的考古价值和收藏价值都不会太高,但出土量还是比较大,瓷片的密集度较高——如果放在大杭州工地考古的面上来看,和过往的发掘比较,这里出土瓷片量属于中上等水平。“以前杭州的工地里也发现过有遗迹动向,出土过重要文物,但是最近发现文物的工地数量不多。”

不过,文物考古部门依然十分重视施工工地内的挖宝情况。虽然出土的只是一些一般性文物,工地所在地也没有明显遗迹动向,但毕竟是出土文物,同样记录了历史的变迁,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所以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仍然会像对待重要文物一样,对这些器物予以重视。王主任说,接下来,考古所会派业务人员在工地驻点,并寻求建设单位配合,将出土的瓷器统一收集,放进考古所的库房中妥善保存。

“一旦发现精品,我们会和施工方进行沟通,必要的时候会要求他们停工。发现的精品器物也会做成图录,定期给市民进行展览。”王主任说。

盗挖瓷片情节严重者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近年来,杭州多个建筑工地相继发现过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瓷器瓷片,其中不少工地被职业挖宝人盗挖盗采。事实上,这种行为存在极大法律风险。

浙江君安世纪律师事务所梅宁律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在古城区拆迁改造过程中,出土的文物都应归国家所有,任何人都不能侵占和擅自处理,严禁私自挖掘、盗窃、哄抢、私分或者非法侵占国有地下文物的违法行为。

“擅自挖掘地下文物的行为触犯了法律法规,情节严重者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他说,表面上是盗挖瓷片,但实际上很可能会破坏古文化遗址,使得这些文物遭到不可逆转性破坏。另一方面,收藏这些瓷片也可能会面临处罚。

“既然文物法规定出土文物不得私自占有,那么购买并收藏这些瓷片就是收购赃物的一种表现,是违法的。”梅宁认为,因为地下文物走私、买卖仍有市场,盗掘、拼复、买卖产业链尚未割断,所以在从严惩处的基础上,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保护文物的全民意识;建立完善遗址及周边地区治安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安保措施,增强治安巡逻,消除隐患,堵塞漏洞。他同时也呼吁类似文化遗存地的附近居民应提高警惕,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防止再发生盗掘事件。

谁冷落了瓷器展销


远道而来的江西万余件瓷器,近日在省体育场拉开展销帷幕,然而,与以往展销相比,无论是购者还是观者均少得可怜,展销会呈现出“门庭冷落车马稀”的凄凉景象。那么,是谁造成这一尴尬局面,砸了瓷展的买卖呢?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这样的瓷展在本市先后举办过十几次,平均一年两次,均以来自江西的瓷器为主。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瓷器已从以往单一的实用性拓展到收藏、观赏领域,应当说,在本市还是有很大市场的。参展商也正是看准了这一行情才不远千里而来。可是,在以往的这类展销中,商家放出的“口风”均是“听信传言,轻率来并,赔本甩卖……”对此说法,省城的其他媒体还以同情的笔调发过报道……一而再,再而三,怎么每次都是轻率来并?有过购买或参观经历的人首先感到了其中的猫腻,他们对商家失去了信任,而后敬而远之。虽然,挑选一件上好的瓷器,应当是非常专业的事,多数市民对此较为陌生,但他们完全可以鉴别商家的报价,至少是价位高的为“优”,反则为“劣”吧?那么,商家的报价又有多大的准确性呢?居住在太原铜业公司的一位李师傅说,去年他在同类展销会上花260元买了一对花瓶,就是商家号称的“轻率来并”价,这次还是这些外地商家,但同样的花瓶仅要价200元。

记者在现场看到,空旷的卖场上购者寥寥无几,还没有经营者多。一位30多岁的女商家说,展销三天卖下的不够1000元,连场地租赁费也不够。另一位经营商说,来过太原几次,这次是最差的一次。

一位市民说,卖家一会儿说是“赔本价”,一会儿说是“最低价”,对此他不敢贸然掏腰包。诚信待客,是任何商家都该遵守的原则,几年的市场经济,消费者已逐步成熟,如果只为眼前利益而急功近利,市场的报复肯定也是无情的。

元青花瓷器有哪些谜


元青花瓷器有哪些谜?青花的创烧有宋代创烧说和唐代创烧说,但地点都不是景德镇,与景德镇没有传承关系,也没有因果关系。而且到目前为止,几乎未见完整器,都是一些残片,这些残片的胎质跟景德镇的胎质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也不能认为所谓的唐青花、宋青花跟元青花有什么直接关系。元青花瓷器有很多谜。那么,元青花瓷器有哪些谜呢?

1、蓝色纹饰

第一个谜就是它为什么是蓝色的。首先,蒙古人尚白尚蓝,是受波斯文化的影响。波斯的工艺提倡繁缛,与宋的追求完全不一样。蒙古当时跟西域的关系密切,在13世纪初,由于成吉思汗异军突起,他和他的继承者多次征服了中亚、西亚,打通了中西文化交通的要道。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崇尚伊斯兰文化的突厥人涌入中国,其中包括工匠、天文学家、医学家等,带来了西域的文化。

元朝建立以后,又有大批穆斯林知识分子、商人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元代的各类文献中,都将这种东来的穆斯林统称为“回回人”。历史上伊斯兰国家的贸易能力都非常强,愿意跟其他地区进行贸易。南宋彭大雅《黑鞑事略》中有这样的记载:“鞑人初始草昧,百工之事,无人而有……后灭回回,始有物产,始有工匠,始有器械,盖回回百工技艺极精,攻城之具尤精。”鞑人,是一种蔑称,就是元人一开始什么都不懂,没有工艺,自从灭了“回回”以后,把工匠、器械都带回来,就慢慢发达了。

蓝色是伊斯兰文化的主色调,今天去中东我们依然可以看见到处都是以蓝色为主的建筑。

2、突然成熟

第二个谜就是它没有初创期,没有萌芽期,一出来就是一棵参天大树,没有小苗。过去任何一个窑口的发展脉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元青花则不然,你看见的时候,就不是襁褓中的婴儿,而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

这有多种解释。有的说元青花不是元代早期出现的,而是出现于元代的中晚期,受波斯的影响,原材料和工艺都是从波斯输入的。另外一种说法是元代以后,大量北方工匠南迁。北方工匠绘画能力都比较强,比如磁州窑就是以绘画为主。工匠到了南方景德镇驻扎下来,在景德镇这么漂亮的瓷胎上重新开始作画,就跟一个画家到另外一个地方画画似的,只不过就是换了纸,换了颜料而已,技艺上没有什么区别。元青花的这种突然成熟,至今从学术角度上讲,还有很多问题尚待研究。

3、题材众多

第三个谜是元青花为什么题材众多。元青花跟其他瓷器的题材表现不一样,它的题材尤其多,有花卉、鱼藻、翎毛走兽、龙凤、人物,什么都画。元青花早期的题材大致都是花卉、翎毛走兽、龙凤,后期出现了大量戏剧故事,画人物。

后期画人物的第一个原因是元青花受元曲和小说的影响,愿意画情节。第二个原因是在元朝后期,朱元璋没拿下江山之前,长时间驻扎于景德镇。他对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应该有过影响,由于他的关注,人物纹的作品开始逐渐增多。

4、造型硕大

第四个谜就是元青花大器特别多,大盘、大罐、大瓶。土耳其托布卡比宫里有元青花大件瓷器几十件,都是中国当时出口的。

元青花瓷器多有一个原因,就是跟蒙古人的性格有关。蒙古人性格粗犷,不拘小节。比如江西高安出土的元青花当中有一个把杯。所谓“把杯”,就是高足杯,喝酒用的,下面的足可以用手攥着。为什么做成这样呢?因为元人是马上民族,他骑在马上,一只手腾出来就可以攥住这个杯子。“欲饮琵琶马上催”,就是这个感觉。高安出土的这个把杯,上面写着两句诗,非常有意思:“人生百年常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我能活一百年,一年三百六十天,我天天喝醉一场,也无非是三万六千场,人生苦短啊。我们说过,元代开始就有蒸馏酒了,度数开始提高了,但就用这杯子,要喝蒸馏酒也够呛。

高安当时还出土了六个带盖的梅瓶,梅瓶也是装酒的,每个瓶子底下都有一个字,写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古代说的六艺。

六艺很有意思。第一是礼,说的是礼节,道德水准。过去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这是第一个要求。第二是乐,是音乐,修养,素养。你懂得音乐,你的修养就比较高。第三是射,古代的射,就是射箭,指技艺,生存的一个本能。第四是御,御是驾御,驾御马车的人叫御手嘛。指你的行动能力。第五是书,书法,形象思维。第六是数,算术,逻辑思维。

礼、乐、射、御、书、数,掌握这六艺,你就是一个全才,在今天的社会也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周礼·保氏》就有这样的说法:“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高安出土的六个梅瓶全部带盖。底下六个字,盖上六个字,互相都是对应的。当时可能就是为了配套,底是“礼”字,就拿写“礼”的盖扣上。江西高安出土的元青花,是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一批出土元青花,每个都精美至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谁埋下瓷片百万成谜 北京发现全国大瓷器坑》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谁埋下瓷片百万成谜 北京发现全国大瓷器坑》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瓷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