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生产瓷砖 > 导航 >

北流:全国大日用陶瓷生产基地产业转型

北流:全国大日用陶瓷生产基地产业转型

生产瓷砖 瓷砖生产 全抛瓷砖

2021-04-01

生产瓷砖。

作为全国最大的日用陶瓷生产基地北流市,针对陶瓷等一批工业企业设备落后所带来的严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做好进与退、减与增、调与转产业转型的文章,实现生态环境质的飞跃: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获广西科学发展十佳县(市);今年1月,捧回“国家园林城市”称号;7月,荣膺“中国最美文化生态旅游名市”称号;今年1-9月全市财政收入14.49亿元,同比增长21.05%。

“退二进三”,最早指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缩小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于北流,即指把城区直接烧煤的企业或其他工矿企业,整合提升进入工业园区,实行清洁化生产,腾出城区土地,发展附加值高的第三产业,实现绿色发展。这意味着,一大批重污染、能耗大、效益差的工业企业要搬迁、改造或关闭停产。

为抓好产业转型,强壮陶瓷产业,北流成立“退二进三”办公室合力攻坚。为鼓励全市60多家陶瓷企业如期“退”出城区,除出台一系列奖励扶持政策外,政府每年投入2000万元支持陶瓷技改和更新;企业每拆掉一根烟囱,财政补助25万元,最大程度减少企业损失;全面推动工业园区的提质扩容,年内将完成投资3亿多元,以加快形成日用陶瓷、建筑陶瓷、艺术陶瓷、新型陶瓷等产业集聚,夯实打造400亿元陶瓷产业基础。为防止新企业二次污染周边环境,该市要求企业“净身入园”,实现100%的污水处理。目前,全市40多家陶瓷企业已进入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的日用陶瓷工业园区;共关停企业19家,其中关停并拆除、搬迁企业15家,完成改制企业5家,共拆除烟囱41根;淘汰落后水泥生产线9条、产能90万吨,完成减排项目42个,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95%,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36%。今年1-9月,全市工业总产值(预计)225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仅陶瓷产业产值超80多亿元,全年有望突破100亿元。

如何让脆弱的生态坚强?北流坚持生态立市理念,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了与百姓密切相关的商业、物流、旅游等产业齐头并“进”步伐。坚持“严格选商选资,严格产业准入”,扶持发展一批生态工业企业尽快“进”城。如加快物流市场等一批商贸物流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城北区集商贸、会展等为主的经济圈;建成国际陶瓷贸易城、家居建材商贸城;重点培育发展健康食品和电子产业等一批龙头企业,以及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形成以陶瓷、水泥、电子、制药等8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产业集群;建成广西县级市面积最大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采取政府主导多元投入方式,大规模实施市政攻坚工程,全面加快完善城市道路、城市集中供水、供气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公交设施等一批市政工程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8.18%和100%。

通过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让绿色丰富城市的内涵成为全民共识,该市共建成各类公园、游园25个,城区建成区绿地率32.79%、绿化覆盖率37.9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83平方米。三项绿化指标居广西前列,均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TAocI52.COm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江西萍乡打造全国工业陶瓷生产基地


为使工业陶瓷成为萍乡湘东经济增长点,萍乡市在湘东区灯芯桥、长春、杞木农村一带已经规划出土地1万亩建设萍乡陶瓷生产基地专门生产工业陶瓷。首期开发建设3000亩,新建供气站,负责通路、通水、通电、通气、平整土地。目前已有10余家陶瓷及相关配套企业入园实地考察,有16家陶瓷企业签订入区协议。

萍乡工业陶瓷基地是萍乡陶瓷产业聚集区,为陶瓷行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构建了一个招商引资的强大磁场。萍乡的工业陶瓷起步早,基础好,该基地将以工业陶瓷作为支柱产业发展,仅陶瓷产品就有瓷环、瓷砖、催化剂和分子筛、蜂窝陶瓷等9个系列,品种上1000个,新产品新技术不断,工业陶瓷占据了全国工业陶瓷70%的份额,萍乡市湘东区也成了全国工业陶瓷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

目前,该区有陶瓷企业174家,产品远销欧美、日本、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量40余万吨,产值达10多亿元,有2.3万人从事陶瓷行业。萍乡陶瓷产业正迎来新一轮发展,工业陶瓷基地的吸引力已初步显现,可以预见,萍乡工业陶瓷生产基地的建设必将催生一个现代化的陶瓷城。

桂平建筑陶瓷生产基地开工


3月25日,广西桂平市建筑陶瓷项目一期隆重开工,标志着桂平市打造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约化建陶生产基地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据了解,桂平市陶瓷工业集中区已被列入自治区今年重点推进工业前期项目,是桂平市今年重点推进的项目之一。该集中区位于桂平市蒙圩镇,规划占地约20000亩,其中规划专用码头用地约2000亩、商贸配套用地约2500亩,计划总投资250亿元人民币,建设300条建陶生产线、建陶产品展览中心和商贸市场,建成后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环保达标、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化建陶生产基地。

该项目建设开发期为10年,其中:一期(2009-2014年),投资130亿元;二期(2014-2019年)投资120亿元。项目建成后,年产建陶约10亿平方米,年产值400亿人民币,提供8万个就业机会,实现年税收15-20亿元。目前已有灵海陶瓷有限公司建陶项目、高贵陶瓷有限公司建陶项目、合亿陶瓷有限公司建陶项目及中联建陶项目等4个项目入驻。其中灵海陶瓷有限公司建陶项目、高贵陶瓷有限公司建陶项目、合亿陶瓷有限公司建陶项目已进入大规模建设期。

佛山陶瓷转移只是生产基地的转移并非产业转移


佛山陶瓷转移只是生产基地的转移,并非产业转移

生产环节迁移是增加市场竞争力的手段

一个产业是否成为一个城市的支柱,与其生产线在什么地方无关

佛山是我国的陶瓷龙头生产基地,全国还没有一个地方有佛山这样的地位。从世界角度来说,佛山也是最大的产区。佛山陶瓷占世界产量的20%-30%,占我国产量的半壁江山。当然,陶瓷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佛山建筑陶瓷已经有

20-30年的发展历史,它使环境受到了污染和破坏也是存在的,所以怎么发展陶瓷产业,是继续扩大还是进行转移,这个问题令人关注。

国内陶瓷业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内地跟着广东走,广东跟着台湾走,台湾跟着欧洲跑”,除了说明大多数企业缺乏创新的本领,也说明广东在陶瓷市场上举足轻重的作用。

佛山是我国的陶瓷龙头生产基地,全国还没有一个地方有佛山这样的地位。从世界角度来说,佛山也是最大的产区。佛山陶瓷占世界产量的20%-30%,占我国产量的半壁江山。当然,陶瓷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佛山建筑陶瓷已经有20-30年的发展历史,它使环境受到了污染和破坏也是存在的,所以怎么发展陶瓷产业,是继续扩大还是进行转移,这个问题令人关注。佛山陶瓷产业何去何从,确实引人关注,也引起了争论。

近年来,佛山陶瓷工场大规模外迁,对此有人担心:整个佛山陶瓷产业在转移,是不是千年佛山陶将不复存在了?但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佛山陶瓷企业为了拓展发展空间与提高综合成本竞争优势,不断扩张,将成熟的生产车间工场迁往周边地区,使得佛山陶瓷产区的规模越来越大,技术创新与竞争力不断升级,正逐步实施从过去的以生产制造为主的单一粗放式“腰鼓型”结构,向研发、物流等集约式“哑铃型”结构的转型,提高核心竞争力。

生产环节外迁

去年8月,佛山东鹏陶瓷斥资2亿元北上山东淄博组建山东东鹏公司,今年初已投产,年产销额约1.5亿元,占整个东鹏年产销值的10%至20%。一年来,佛山几十家陶瓷企业相继在山东掀起“圈地攻城”的热潮。

全国最大的陶瓷生产企业新中源,它的迁移规模之大令人称叹。早在2000年,新中源就投资5亿元率先在四川省夹江建当地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建陶企业。其他陶企如中盛、新美、新粤中等也纷纷跟着西进。去年上半年,新中源在河源建起了48条生产线,几个月后,又在清远兴建了13条抛光砖生产线和一个洁具厂。不久的将来,新中源的生产基地将不再在佛山。新明珠陶瓷集团前不久已在清远斥资数亿元低成本扩张建成新陶瓷厂。

佛山陶瓷的生产环节外迁,多年前就已开始。著名陶企欧神诺,其管理营销中心设在佛山石湾,而生产车间早已搬至佛山三水区;更多的陶瓷企业生产车间多年前就已向外扩张至周边的南海区及三水区,不再设在佛山市中心城区的石湾镇、南庄镇。但这种短距离、近范围且小规模的外迁,并没有引起业内外人士对佛山陶瓷产业是否转移的关注。

“走出去”是强化成本优势

目前国内几大陶瓷产区中,佛山陶瓷产区拥有技术、品牌、销售网络等多重优势,而生产优势则随着珠三角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弱化。该行业经过了20世纪90年代的高速发展之后,陶瓷原料中心的地位已不明显,特别是廉价、优质的黑泥和低温瓷砂越来越少,佛山陶瓷的燃料能源成本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使佛山陶瓷生产业发展的空间受到制约,陶瓷企业必须考虑土地、生态环境、成本(能源、资源、劳动力、运输)的压力,走出佛山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生产基地加速向资源地、市场地转移。这种资源、市场优势互补,是佛山陶瓷产业低成本扩张,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强化成本竞争优势、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东鹏陶瓷董事长何新明对生产迁移的战略性转移颇有体会:佛山地区一些品牌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知名品牌,走出佛山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正是时候。同时,佛山一些陶瓷企业正由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变,走出佛山是为了创造产品的成本优势;借地理位置优势抢占某一区域产品低中高档消费市场分流是为了集中精力加快佛山陶瓷产业转型,即从以前生产大、营销与科研小的“腰鼓型”,转变成生产小、营销与科研大的“哑铃型”,从而提升佛山陶瓷产品的设计创新水平、技术含量,打造强势的佛山陶瓷区域品牌,培养并造就一批在世界上有良好知名度、美誉度以及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企业,改变中国陶瓷产品档次低、价值低、多模仿、同质化现象严重、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不高的现状。

专家指出,转型就是要分流出附加值低、技术成熟的生产环节,集中精力攻克陶瓷产业的两端(即设计、研发,品牌管理、营销、会展、物流)。从当前佛山陶瓷产业转型形势看,佛山陶瓷企业只是将生产部分外移,并没有将研发中心、销售中心外移。

最近,位于佛山的全国建陶业最高研究机构———中国建陶研发中心正式运作,世界领先、国内惟一的陶瓷粉体彩印技术在此诞生;全国建筑陶瓷行业首个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企业,落户佛山市南海区的蒙娜丽莎陶瓷集团;佛山去年下半年建成了全国空前的两个陶瓷博览城———中国陶瓷城与华夏陶瓷博览城,并在此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佛山陶瓷博览会;去年佛山地区有6个陶瓷品牌获得广东省著名商标,今年7月有4个陶瓷品牌被评为中国建筑卫生陶瓷知名品牌。这些都是佛山陶瓷产业分流生产环节后强化两端、做强产业的好开端。

迁移综合效益利大于弊

分析人士认为,陶瓷工场集体迁走,短期内虽对政府的GDP、税收与就业等有所影响,但长远看,却有利于做强一个大产业。而研发、品牌管理、会展、物流等环节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足以弥补甚至大过生产环节外迁的损失。因为产品作为粗放式的低附加值的一个环节,是一分一分地赚;而品牌、资本与技术,作为产业的核心,是一元一元地赚。

例如,新中源陶瓷,随着工场不断迁移及规模的扩大,而相应留在佛山总部的100余位品牌营销管理人员,他们同样创造着较高的劳动价值与社会效益;而且他们有较强的消费能力,是带旺佛山房地产、车市等综合消费的重要力量之一。

对于工场外迁,巨额民间资本投向别处,表面上看是当地资本的流失。应该动态地看待资本流向,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过程中,一时的资本外流是短暂的,资本总是寻找最大利润的地方,一旦原来地方(包括新产业)有了资本增值的新机会,这些民间资本又会“杀”回原来极为熟悉的投资环境,寻求低风险高回报。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帆认为,一个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将会发生转移,而这个产业不再只是以生产制造来赚取利润。佛山陶瓷转移现象是生产基地的转移,不是整个陶瓷产业的转移。同时,一个产业在不在这个城市,应看其注册地、销售中心、管理总部在不在这个城市,而与生产线在哪个城市无关。松下、波音在全世界都有生产线,但它的产业因为总部在日本、美国而早已成为日本、美国的品牌。另外,一个产业的竞争力强不强,有没有生命力,关键在于创新能力、产品档次、品牌知名度及美誉度。(小飞)

唐山已成为我国大的骨质瓷生产基地


有关资料显示,到今年11月底,河北唐山市的骨质陶瓷产量已经达到12000万件,占全国的90%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骨质瓷生产基地。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长杨自鹏介绍,骨质陶瓷主要把牛骨经过高温脱脂脱油、加上石英、粘土等原材料制作的陶瓷产品,具有轻、柔、透的特点。近些年,骨质瓷作为日用陶瓷中的高档产品发展迅猛,已经成为日用陶瓷的主导产品。河北、山东、江西和广东等地涌现一批骨质陶瓷生产企业,但总体上说其他地方的骨质陶瓷从企业数量到产量都不太,只有河北唐山骨质陶瓷产业异军突起,成为我国最大的骨质陶瓷生产基地。

唐山陶瓷工业协会会长张志强介绍,目前唐山市的骨质陶瓷生产企业成规模的就有100余家,小企业更是数不胜数,年产量已经达到15000万件,绝大多数供出口,其产品产量、质量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海格雷、红玫瑰、长城、隆达等一批企业在产品、设计、开发上走在全国的前列,成为骨质陶瓷行业的排头兵。近几年,唐山骨质陶瓷企业每年都要推出上千个新品种,在完成产品成型、质量等重大科研活动后,最近两三年,重点推出个性性陶瓷产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唐山隆达骨质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志全介绍,该公司年产骨质瓷2000万件,70%的供出口,出口市场遍及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的主要国家。每年研发的新产品多达300多个,其生产的一件高73厘米、宽40厘米的"深刻瓷",釉面刻上了《陋室铭》,成为国内首创,获得国家专利。今年推出的以婚庆为主题的"梦幻天使"、"网络情缘"等个性化产品走俏市场。

陕西火凤凰艺术陶瓷生产基地投入生产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王益区王家河工业园区的陕西火凤凰艺术陶瓷有限责任公司内,偌大的生产基地,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相当于三个足球场大的生产车间着实让人感到震撼。

该项目总投资6.8亿元,占地217亩,主要经营陶瓷材料、陶瓷酒瓶、艺术陶瓷、日用陶瓷以及陶瓷研发等。属于用工密集型的高效益生产企业。公司现有员工20余人,全线建成投产后将直接解决当地村民500-600人就业问题,实现企业发展,百姓富裕。

至于为什么叫火凤凰,这个名字有什么深意,总经理江波告诉记者说:“耀州瓷是我市一个非常著名的品牌,但是自宋朝以来逐步没落。我们希望能让我们的耀州瓷重新焕发出往日的辉煌,让耀州瓷这只凤凰涅槃重生,把耀瓷的文化艺术经过现代的工艺创新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们一直与西凤酒厂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秉持的一个概念就是“名瓷装名酒”,用耀州瓷装西凤名酒,这样的产品也能更多得到消费者的喜爱。”

该项目计划建设2.45万平方米的钢结构大型生产车间一座,建设现代化高科技自动窑炉生产线4条,计划于今年年底建成。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国花瓷酒瓶1095万个,年产值达11亿元,年利税总额达3.7亿元。

“陶瓷产业是铜川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支柱产业。火凤凰目前是西北最大的瓷业生产基地,王家河工业园区本着‘墙内的事企业办,墙外的事政府办’的服务理念,全力服务保障项目建设,确保企业早日达产达效。”王家河工业园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任秦川告诉记者。

广东肇庆顷力打造陶瓷生产基地


记者日前从肇庆市陶瓷行业协会成立大会上了解到,肇庆陶瓷业将用10年时间铸造2个世界品牌、3个中国驰名商标、10个中国名牌产品,将肇庆打造成为全球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

肇庆得天独厚的资源能源、交通和政策优势已成为佛山等珠三角陶瓷企业产业转移和低成本扩张的理想选择地。据了解,肇庆市在对外来陶瓷企业进行园区规划建设的同时,还采用了先进技术解决了陶瓷生产中的污染排放问题,目前已培育出高要金陶工业园、高要白土陶瓷集聚基地、四会龙湾陶瓷工业城、鼎湖永安陶瓷工业园4个工业园区,陶瓷生产厂60多家,投资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

记者还获悉,肇庆拟再规划建设高要禄步西江陶瓷工业城、四会迳口北江建材工业城(佛山产业转移园)2个大型园区,占地面积达4万亩。预计到2008年底,两园区进入的陶瓷生产厂家达到80多家,总投资额100亿元以上,每年的产出高出200亿元,陶瓷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每年税收超5亿元。

佛山精品陶瓷生产基地框架基本确定


记者24日从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了解到,本报9月报道过的佛山精品陶瓷生产基地项目的框架已基本确定。

据项目规划方案编制人、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黄希然介绍,佛山市政府、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正在组织编写精品陶瓷生产基地的规划方案,项目选址工作也正在进行当中。工业园初步的规划方案已经得到了政府的肯定,佛山市委书记林元和、佛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子甫等党政领导在听取有关方面汇报时指示,要加快工作进度,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向企业和社会征求意见,尽快拿出具体规划。企业对此项目响应非常积极。此前,佛山市及各区的党政领导先后到东鹏、金意陶及新明珠的生产基地实地调研。下一步,佛山市将组织官员、专家和企业负责人考察西班牙、意大利等陶瓷强国的陶瓷工业园,分析其产业水平、生产布局、产品结构、原料、颜料以及陶瓷产业与城市共生共融的情况。

黄希然介绍,佛山精品陶瓷生产基地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将以高效、节能、环保实现做“精品陶瓷”的定位。为此,基地将使用天然气作燃料、原料车间外设、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措施,确保二氧化硫、粉尘、废水的零排放。他表示,禅城区的陶瓷生产线大多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地改造提升的空间已经不大。精品陶瓷生产基地一定要建成装备先进、效率高、能耗低的清洁生产示范基地,提升产业水平,实现佛山传统陶瓷产业的现代化。精品陶瓷生产基地要代表佛山先进水平,实现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目标,从而落实政府扶优扶强政策,也为佛山陶瓷总部经济提供生产能力支撑。

中部地区大陶瓷生产基地落户湖北浠水


湖北浠水县政府30日宣布,总投资60亿元的浠水陶瓷产业园在该县兰溪工业集中区奠基。该项目计划用6年时间建成占地6000亩、拥有60条现代化生产线的中部地区最大陶瓷生产基地和国内首家花园式陶瓷产业园。

湖北浠水素有中国“窑炉之乡”美誉,窑炉建筑安装、窑炉机械制造产业处于全国前列,占据行业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作为非金属矿藏大县,浠水可供陶瓷生产的矿产资源占其原料配方的90%以上。其中,钾钠长石、瓷砂、粘土等埋藏较浅、极易开采,适合大规模生产仿古砖、墙砖、地面砖、釉面砖等建筑陶瓷产品。

当日奠基的浠水陶瓷产业园由浠水县政府与广西新中陶公司联手打造,现已有首批3家陶瓷企业入园开工,3家陶企签约待建,预计今年底可建成2至3条生产线。待园区全部建成后,项目年产值可达60亿元,安排就业2至3万人。

浠水近年依托产业配套优势和矿产资源优势,科学制订“巩固窑炉,发展陶瓷”的战略目标。同时结合交通区位优势、水电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实行定向招商。2008年,第一家佛山陶瓷企业落户浠水,并顺利取得湖北首张输美陶瓷认证许可证。目前,以浠水红粘土作原料的陶瓷餐具已顺利出口美国。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北流:全国大日用陶瓷生产基地产业转型》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北流:全国大日用陶瓷生产基地产业转型》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生产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