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生产瓷砖 > 导航 >

佛山陶瓷转移只是生产基地的转移并非产业转移

佛山陶瓷转移只是生产基地的转移并非产业转移

生产瓷砖 瓷砖生产 陶瓷艺术

2021-05-25

生产瓷砖。

佛山陶瓷转移只是生产基地的转移,并非产业转移

生产环节迁移是增加市场竞争力的手段

一个产业是否成为一个城市的支柱,与其生产线在什么地方无关

佛山是我国的陶瓷龙头生产基地,全国还没有一个地方有佛山这样的地位。从世界角度来说,佛山也是最大的产区。佛山陶瓷占世界产量的20%-30%,占我国产量的半壁江山。当然,陶瓷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佛山建筑陶瓷已经有

20-30年的发展历史,它使环境受到了污染和破坏也是存在的,所以怎么发展陶瓷产业,是继续扩大还是进行转移,这个问题令人关注。

国内陶瓷业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内地跟着广东走,广东跟着台湾走,台湾跟着欧洲跑”,除了说明大多数企业缺乏创新的本领,也说明广东在陶瓷市场上举足轻重的作用。

佛山是我国的陶瓷龙头生产基地,全国还没有一个地方有佛山这样的地位。从世界角度来说,佛山也是最大的产区。佛山陶瓷占世界产量的20%-30%,占我国产量的半壁江山。当然,陶瓷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佛山建筑陶瓷已经有20-30年的发展历史,它使环境受到了污染和破坏也是存在的,所以怎么发展陶瓷产业,是继续扩大还是进行转移,这个问题令人关注。佛山陶瓷产业何去何从,确实引人关注,也引起了争论。

近年来,佛山陶瓷工场大规模外迁,对此有人担心:整个佛山陶瓷产业在转移,是不是千年佛山陶将不复存在了?但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佛山陶瓷企业为了拓展发展空间与提高综合成本竞争优势,不断扩张,将成熟的生产车间工场迁往周边地区,使得佛山陶瓷产区的规模越来越大,技术创新与竞争力不断升级,正逐步实施从过去的以生产制造为主的单一粗放式“腰鼓型”结构,向研发、物流等集约式“哑铃型”结构的转型,提高核心竞争力。

生产环节外迁

去年8月,佛山东鹏陶瓷斥资2亿元北上山东淄博组建山东东鹏公司,今年初已投产,年产销额约1.5亿元,占整个东鹏年产销值的10%至20%。一年来,佛山几十家陶瓷企业相继在山东掀起“圈地攻城”的热潮。

全国最大的陶瓷生产企业新中源,它的迁移规模之大令人称叹。早在2000年,新中源就投资5亿元率先在四川省夹江建当地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建陶企业。其他陶企如中盛、新美、新粤中等也纷纷跟着西进。去年上半年,新中源在河源建起了48条生产线,几个月后,又在清远兴建了13条抛光砖生产线和一个洁具厂。不久的将来,新中源的生产基地将不再在佛山。新明珠陶瓷集团前不久已在清远斥资数亿元低成本扩张建成新陶瓷厂。

佛山陶瓷的生产环节外迁,多年前就已开始。著名陶企欧神诺,其管理营销中心设在佛山石湾,而生产车间早已搬至佛山三水区;更多的陶瓷企业生产车间多年前就已向外扩张至周边的南海区及三水区,不再设在佛山市中心城区的石湾镇、南庄镇。但这种短距离、近范围且小规模的外迁,并没有引起业内外人士对佛山陶瓷产业是否转移的关注。

“走出去”是强化成本优势

目前国内几大陶瓷产区中,佛山陶瓷产区拥有技术、品牌、销售网络等多重优势,而生产优势则随着珠三角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弱化。该行业经过了20世纪90年代的高速发展之后,陶瓷原料中心的地位已不明显,特别是廉价、优质的黑泥和低温瓷砂越来越少,佛山陶瓷的燃料能源成本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使佛山陶瓷生产业发展的空间受到制约,陶瓷企业必须考虑土地、生态环境、成本(能源、资源、劳动力、运输)的压力,走出佛山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生产基地加速向资源地、市场地转移。这种资源、市场优势互补,是佛山陶瓷产业低成本扩张,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强化成本竞争优势、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东鹏陶瓷董事长何新明对生产迁移的战略性转移颇有体会:佛山地区一些品牌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知名品牌,走出佛山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正是时候。同时,佛山一些陶瓷企业正由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变,走出佛山是为了创造产品的成本优势;借地理位置优势抢占某一区域产品低中高档消费市场分流是为了集中精力加快佛山陶瓷产业转型,即从以前生产大、营销与科研小的“腰鼓型”,转变成生产小、营销与科研大的“哑铃型”,从而提升佛山陶瓷产品的设计创新水平、技术含量,打造强势的佛山陶瓷区域品牌,培养并造就一批在世界上有良好知名度、美誉度以及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企业,改变中国陶瓷产品档次低、价值低、多模仿、同质化现象严重、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不高的现状。

专家指出,转型就是要分流出附加值低、技术成熟的生产环节,集中精力攻克陶瓷产业的两端(即设计、研发,品牌管理、营销、会展、物流)。从当前佛山陶瓷产业转型形势看,佛山陶瓷企业只是将生产部分外移,并没有将研发中心、销售中心外移。

最近,位于佛山的全国建陶业最高研究机构———中国建陶研发中心正式运作,世界领先、国内惟一的陶瓷粉体彩印技术在此诞生;全国建筑陶瓷行业首个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企业,落户佛山市南海区的蒙娜丽莎陶瓷集团;佛山去年下半年建成了全国空前的两个陶瓷博览城———中国陶瓷城与华夏陶瓷博览城,并在此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佛山陶瓷博览会;去年佛山地区有6个陶瓷品牌获得广东省著名商标,今年7月有4个陶瓷品牌被评为中国建筑卫生陶瓷知名品牌。这些都是佛山陶瓷产业分流生产环节后强化两端、做强产业的好开端。

迁移综合效益利大于弊

分析人士认为,陶瓷工场集体迁走,短期内虽对政府的GDP、税收与就业等有所影响,但长远看,却有利于做强一个大产业。而研发、品牌管理、会展、物流等环节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足以弥补甚至大过生产环节外迁的损失。因为产品作为粗放式的低附加值的一个环节,是一分一分地赚;而品牌、资本与技术,作为产业的核心,是一元一元地赚。

例如,新中源陶瓷,随着工场不断迁移及规模的扩大,而相应留在佛山总部的100余位品牌营销管理人员,他们同样创造着较高的劳动价值与社会效益;而且他们有较强的消费能力,是带旺佛山房地产、车市等综合消费的重要力量之一。

对于工场外迁,巨额民间资本投向别处,表面上看是当地资本的流失。应该动态地看待资本流向,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过程中,一时的资本外流是短暂的,资本总是寻找最大利润的地方,一旦原来地方(包括新产业)有了资本增值的新机会,这些民间资本又会“杀”回原来极为熟悉的投资环境,寻求低风险高回报。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帆认为,一个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将会发生转移,而这个产业不再只是以生产制造来赚取利润。佛山陶瓷转移现象是生产基地的转移,不是整个陶瓷产业的转移。同时,一个产业在不在这个城市,应看其注册地、销售中心、管理总部在不在这个城市,而与生产线在哪个城市无关。松下、波音在全世界都有生产线,但它的产业因为总部在日本、美国而早已成为日本、美国的品牌。另外,一个产业的竞争力强不强,有没有生命力,关键在于创新能力、产品档次、品牌知名度及美誉度。(小飞)

taoci52.com延伸阅读

佛山陶瓷生产线有望转移到重庆


中国陶都佛山欲将其大量生产线转移到重庆。昨天,佛山陶瓷协会负责人称,重庆对高档建筑陶瓷的需求非常大,因此在重庆建一个建陶基地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佛山陶瓷有悠久历史,近年已成了我国甚至世界的陶瓷之都。其陶瓷年产15亿平方米,占据了世界产量的20%%。佛山陶瓷产量达到全国市场的一半,去年佛山仅在建陶市场上,就拥有800亿的GDP份额。

“佛山这两年的陶瓷市场份额在萎缩。”佛山中国陶瓷城的负责人表示,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烧油炼陶的成本正在增加。相反,在川渝两地,天然气的成本较低,烧制陶瓷可以大大降低成本。而且在川渝建厂,还能增加对北方和长江流域市场的辐射。目前,佛山的陶瓷企业非常愿意将陶瓷生产线转移到川渝城市。

佛山最大的建陶生产企业东鹏集团的负责人称,在重庆市场,东鹏每年的销售收入都远远高于全国许多城市,因此也希望实现战略资产转移,在重庆辐射周边市场。

佛山是我国的品牌之都,拥有全国名牌和驰名商标54个,为全国第一,和温州并列。佛山有南海、顺德、禅城三个区。南海区大沥镇是中国内衣名镇,顺德区乐从镇是中国家具之都,禅城区南庄镇是中国建筑陶瓷第一镇,此外还有占据全国汽车音响市场40%份额的三水产业基地。顺德连续4年位列中国百强县第一。

全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落户广东清远


全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20日在广东清远市清新县奠基。相关人士表示,示范基地的陶瓷产业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分散、耗能污染的陶瓷产业,而是经过高新技术改造、升级了的陶瓷产业,它将成为中国重要的陶瓷出口基地,参与国际竞争。

佛山禅城(清新)产业转移工业园位于清新县禾云镇和龙颈镇域内,远期有条件规划建设为70.9平方公里的大型产业转移园区和产业新城,主要承接佛山的陶瓷建材产业及配套产业,计划落户12家陶瓷企业,建设陶瓷生产线103条,年产值达100亿元。将打造成广东省最大的陶瓷清洁生产基地、全国新型建筑陶瓷生产示范基地。

2008年,广东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提出力争到2012年,珠三角地区功能水平显著提高、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在办好现有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基础上,形成一批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的产业转移集群,推动广东省产业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

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示范基地奠基仪式上表示,全国陶瓷产业示范基地是广东省推动“双转移”的又一重要成果。既为佛山的产业发展腾出了空间,也为粤北清远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在清新的陶瓷产业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陶瓷产业,而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过的,升级了的陶瓷产业。”

前来参加奠基仪式的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刘江说,希望该产业转移能够采用先进生产设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陶瓷生产标准,建成重要的陶瓷出口基地,面向国际、参与竞争。

评论:先说陶瓷产业“转移”再说“提升”


人人都说"转移"与"提升",笔者试论二者在逻辑上的一些关系,并由此展开对一些问题的论述。

那么,先说“转移”,再说“提升”。

先不问佛山陶瓷的转移对承接转移地的经济贡献,对中国建陶业多产区格局形成的影响,也不争论转移之于佛山陶瓷的利或弊,首要问:为什么要转移?或,什么因素导致如此大规模的持续性转移?

不容回避的答案应该是,基于环保压力,陶瓷行业以粗放式生存状态在佛山区域的发展空间已经十分有限,或者说,本地政府及公众舆论对佛山陶瓷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企业关闭、外拓或搬迁。

由此引发的问题很显然是,佛山陶瓷的转移为转入产区带来了什么?基于环保压力而带来的转移,将原封不动为新产区输入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烙印,这是不需推断的论断。从实证角度而言,早有消息披露说,承接佛山陶瓷大规模转移的广东清远市,局部地区正面临着佛山南庄早年经历过的环保阵痛。

转移之后,佛山陶瓷的生产方式有没有质的提升?从目前的情况看,政府及公众寄予厚望,但进展十分缓慢。许多陶业人士参观过意大利或西班牙,惊叹别国的清洁生产,但回国后依旧缺乏全面改良的决心与动力;当然,这既是宏观的问题也是微观的问题,苛责哪一个环节都是不公正的。

但是,如果转移既没有给承接方带来新形象,也没有使旧产地焕发新面貌,那么关于“转移”与“提升”的讨论就远没有取得实质性意义。

说了“转移”再说“提升”。

我们需要追问:究竟是呼吁在转移中提升,或因为需要提升才转移,还是建议以整体提升的方式转移呢?

依靠前面的论述基础,我们发现,这些疑问都只能得出不如人意的答案。

我们最后发现,在我们放声讨论“转移”与“提升”这种大话题时,当中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包括二者的关系竟是那么暧昧。于是,我们最后需要抓紧的,应该还是,我们为什么转移,以及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升的原动力与支撑点在哪里。

甘肃平川被命名为中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


为期两天的第二届中国西部(白银•平川)陶瓷峰会暨平川陶瓷文化节于19日在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举行,峰会上,平川区被命名为西部地区唯一一家“中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

秉承“承接转移、合作共赢”为主题,平川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活动期间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9项,项目全部落户节会承办地平川区,签约项目资金总额达12.1亿元。其中陶瓷生产项目8项,新建扩建陶瓷生产线15条,年可形成各种墙砖、地砖生产能力6700多万平方米。

在签约项目中,佛山市龙舟技术推广有限公司建设年产500万平方米抛光砖生产线2条,年产500万平方米仿古砖生产线1条,年产750万平方米瓷片生产线1条,投资额3亿元;广东澳翔陶瓷有限公司建设年产500万平方米高档抛光砖生产线2条,年产600万平方米内墙砖生产线2条,投资额3亿元;佛山市友邦卫浴有限公司建设年产8万套休闲卫浴生产线1条,投资额1.5亿元;沈阳大唐陶瓷有限公司建设年产500万平方米抛光砖生产线1条,年产500万平方米内墙砖生产线1条,投资额1.2亿元。

峰会上,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命名平川区为西部地区唯一一家“中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平川区拥有千年制陶历史文化,目前已形成了4大门类、100多个品种的陶瓷产业,陶瓷生产企业达到15家,从业人员5000余人,年总产值近5亿元。

本次峰会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甘肃省白银市人民政府主办,白银市平川区人民政府承办。中国各大陶瓷主产区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中国陶瓷行业知名企业均踊跃参会,来宾遍及广东、江西、福建、山东、四川、湖南、湖北、江苏、河北、北京、浙江、辽宁、河南、广西、内蒙、宁夏、天津、甘肃等18个省、市、自治区。

十地喜迎佛山新一轮陶瓷产业转移


这边厢,是十余家翘首待嫁的南庄陶瓷企业;那边厢,是来自全国十多个地区招商团的准新郎。近日,南庄陶瓷企业与国内陶瓷产区合作洽谈会在“中国建陶第一镇”的南庄举办,南庄数十家准备进行产业转移的陶瓷企业家和来自湖北黄梅、江西高安、重庆秀山、广东恩平沙湖、山西运城空港,江西萍乡湘东、河北秦皇岛卢龙、河南许昌紫云、湖北蕲春、江西宜丰、瑞昌等十多个地区的政府招商团齐聚一堂,争相承接佛山新一轮的陶瓷产业转移。

南庄陶瓷产业转移按部就班

从05年的佛山陶瓷向我省西部转移的西迁风潮到06年向中部省份的转移风潮,如今,如此众多的陶瓷产区聚集一起商谈产业转移大事,还是新娘子上花轿-头一遭。据了解,按照佛山市有关整治工作要求,计划对南庄辖区内的75家陶瓷企业,分门别类开展整治工作,重点整治“淘汰转移”类企业。原则上将现有陶瓷企业的低端生产线全部搬离南庄:2008年1月1日前,完成第一批16家企业的关停工作;2008年底前,完成56家企业整治;2009年底前,完成全部陶瓷生产企业的整治工作,以达到“一年初见成效、两年根本转变”的目标。

据了解,南庄的陶瓷产业专项整治工作近期已取得了第一阶段的重大突破,第一批16家陶瓷生产企业已经全部关停,宣告了南庄镇陶瓷产业专项整治第一阶段初战告捷。在南庄,不少村都认识到陶瓷产业调整提升的重要意义,认为陶瓷产业整治是一次发展的机遇,纷纷希望通过这次整治,淘汰落后的陶瓷生产环节,改善生活和居住环境,引进高新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城市经济。据南庄村表示,该村将对原厂址彻底改造,改进经济发展模式,以引进低能耗、无污染的新产业。整治中,溶洲、东村、南庄等村已经成功关停了一批高污染、低效益的陶瓷厂,引进了新的产业,土地价值升幅达50%。

向中西部省区转移仍是大趋势

众所周知,20多年来,我国陶瓷产业一直以高能耗、高污染的方式发展,虽成为世界最大陶瓷生产基地,但却以牺牲环境和资源、能源过度消耗为代价。

在新的政策形势下,在土地、能源、原材料等市场资源的重新配置下,以及产业优化提升需要和节能减排工作推动下,佛山陶瓷产业正在进行着新一轮的转移和战略布局。

记者了解到,向中部省份发展中的三、四级城镇迁移仍是佛山新一轮陶瓷产业转移的大趋势,譬如向四川、山东、江西、湖北、湖南等全国各地转移。南庄从2002年建设华夏陶瓷城始,就拉开了陶瓷产业调整的序幕,一方面大力发展陶瓷会展、商贸物流、研发和企业总部等现代陶瓷服务业,一方面推动高能耗、高污染陶瓷企业的转移。但大型陶瓷企业在新的地区,逐步改变了原来的粗放式发展,积极采用先进生产技术,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给投资地带来了真正的实惠。譬如佛山新中源陶瓷在四川夹江、湖北当阳、湖南衡阳、江西高安、辽宁法库等地区投资设厂,新明珠陶瓷在广东肇庆、江西高安等地投资设厂,其中仅高安的投资就达20亿元。两家龙头企业的投资同时带动了大批企业进行转移扩张。

从聚集到分散,从聚集到迁移,从低级到高级,从重视经济利益到重视环境保护……佛山这个中国最大的建筑陶瓷产区正经历着新一轮的历史蜕变。这也是国内所有建筑陶瓷产区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又一轮的陶瓷产业调整过程中,政府推动,媒体宣扬,政策扶持,企业跟进的陶瓷战略性转移步伐将更加铿锵有利和利国利民。

转移升级:佛山陶瓷在涅槃中获得新生


【提要】目前,禅城陶瓷产业优化升级专项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截止2010年8月,禅城区政府已组织93家建陶生产企业完成关闭和外迁,22家完成了清洁生产改造。在禅城区建陶产能总体下降超过30%的情况下,陶瓷企业通过开展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提升了产品价值,2008年规模以上陶瓷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2%。

记者:不久前佛山市委书记陈云贤在接受本网专访时,把禅城区陶瓷行业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成功的典范来介绍。在此,请您具体介绍一下禅城区目前陶瓷行业转移升级的总体情况。

胡安泉:2008年,由佛山市委市政府牵头,我们开展了陶瓷产业优化升级专项工作,实行了“三个一批”——扶持壮大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转移淘汰一批。围绕这“三个一批”,推动整个产业的整治和转移。禅城区原有上规模的建筑陶瓷企业115家,到今天为止,转移关迁了93家,仅留下22家。具体说来,佛山陶瓷产业的专项整治工程包含转移、转型、升级三层意含。转移分“三环”,第一环是转移到广东省内的区域,比如开平、清远、肇庆等;第二环辐射到广东省外,如江西、湖北、四川;第三环则到我国边疆区域,比如说新疆米泉、沈阳法库。

转型则是陶瓷总部还在,但生产基地都转移出去,改做别的行业。如南庄的罗南村,11个陶瓷厂都关了,转型为海盛东方城,转做商贸为主,由第二产业转为服务业。

升级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换鸟”。换一些什么“鸟”呢?主要是围绕引进新产业,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南庄,就将由原来的专业镇转型为未来的新兴产业基地,将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陶瓷装备业、陶瓷会展业等。

通过整治之后,禅城区陶瓷现在是“四个一”、“五个城”:

“四个一”指一个总部基地——中国陶瓷总部基地;一个国家级的研发中心——华夏陶瓷研发中心;一个会展中心——佛山国际会展中心;一个基地园——陶瓷装备基地。“

五个城”——中国陶瓷城、中国马赛克城、瓷海国际、华夏陶瓷城、国际家居博览城。

事实上,从这“五个城”概念的演化也能看到我们产业发展方向。企业的升级,已不单单是产品制造上的升级,更是一种观念上的升级,我们的企业已经从注重产品研发升级到更注重产品的应用上,更注重缔造灵性的空间,让产品充满内涵。在上海世博会上,很多国家馆应用了我们佛山的陶瓷。

佛山陶瓷的价值体现在哪?就体现在建筑物的整体上。佛山陶瓷企业里除了原来的产品工艺设计师之外,现在还设有建筑设计师,甚至城市规划师。陶瓷企业不再像以前那样只盯住自己的产品,而是更注重自己的产品如何能更好地与建筑相协调,从而与整个城市相协调。

记者:在产业转移升级中碰到哪些困难?

胡安泉:第一个困难首先是来自于思想观念。很多本土出生的企业家们,思想上所受的冲击很大,在某种意义上说,产业转移升级是需要壮士断腕般的勇气的。企业员工、技术人员中也存在不同的想法。转移出去的一些企业也出现了“水土不服”等问题。

第二个困难是经济的冲击。一些企业要转移走,对企业是损失,对政府税收是损失,对一些产业工人是损失,对当地的上下游行业都产生损失。第三个困难来自于换“鸟”的压力,“腾笼换鸟”,“笼”腾出来了,换什么“鸟”来,怎么换“鸟”,那“鸟”来不来?这些都是问题。

佛山96家陶企已被自行转移或关停


为调整提升佛山陶瓷产业,从去年4月至今,佛山已有96家建筑陶瓷生产企业自行转产、结业或被依法关闭。这是记者前日在佛山市政协视察该市陶瓷产业升级和污染整治情况时获悉的。

前日下午,佛山市政协副主席杨军辉、袁毅桦带领20多名市政协委员,先后参观禅城区南风古灶陶艺创意产业园和强辉陶瓷有限公司,并听取了佛山市经贸局的情况汇报。

陶瓷产业是佛山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与高新技术产业相比,却存在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为实现合理利用资源、推进节能减排,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去年7月,佛山市政府明确提出调整提升佛山陶瓷产业的工作思路和目标,以节能减排为切入点,“扶持壮大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转移淘汰一批”,推动现有陶瓷生产企业加快改造提升。据悉,截至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该市299家建筑陶瓷企业,各区规划转移关停235家。自去年4月以来,该市已经有96家建筑陶瓷企业自行转产、结业或被依法关停,占拟关停企业的4成多,其中多数是污染严重、群众意见大、生产管理差、规模小的企业。

同时,瓷海国际、中国陶瓷城总部基地正在建设中,佛山(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工程即将奠基,多个国家级陶瓷研发、检测中心正式落户禅城,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已初具规模并逐步向打造世界陶瓷文化圣地方向努力。

杨军辉表示,陶瓷产业要调整升级,企业家要树立两大环保观念:一是要有动态的环保观念,结合本地实际,用“活”指标来衡量企业是否污染;二是要有治理污染的自觉性,否则,治理污染只能是被赶着走。

评论:清远电荒 为陶瓷产业转移敲响了警钟


很多在清远设有生产线的陶瓷企业近日叫苦连天,因为近日来用电非常紧张,以至与众多在清远设有陶瓷生产线的佛山陶瓷企业不得不停电,实施错峰用电的措施,而损失每月达上千万元。据清远市供电局负责人表示,清远市目前供电缺口高达40%。同样的也有佛山陶瓷企业老板因担心电荒在短期内无法解决,将已在肇庆买下的地皮转手卖掉了。

无独有偶。本报记者近日在采访各陶瓷产区时也发现,佛山与高安两地也出现类似清远的“电荒现象”。其中江西高安有陶瓷企业负责人表示,上个月由于电力设备损坏停电停了半个月,在当地的陶瓷企业每个损失都在上百万以上,并且经常在没有任何通知的情况下突然停电。而佛山则有陶瓷企业表示虽采取相关应对措施如利用自己的发电设备供电,但需要连续作业和耗电量大的设备仍无法使用。上述产区的陶瓷企业对于电荒给经营带来的影响感到颇为无奈。

一直以来,为承接各地陶瓷企业在候鸟式迁徙与扩张中所释放出的产业资源,“低成本法”就变成了各地产区“筑巢引凤”的头道菜。各个新兴产区端上桌面的牛肉也大多是资源如何丰富、交通如何便利、土地如何便宜、税收如何优惠等等“硬件设备”。企业在众多利好消息的刺激下往往就容易忽视一些软性配套条件。例如上述所指的清远、高安两地,在企业上马后短短几年内就遭遇电荒等瓶颈,相信是多数陶瓷企业当初进行投资时所没有料到的。

企业遭遇“水土不服”的事例何止此一项,最近江西高安某陶瓷企业老板向本报报料称企业在当地无法获得正常经营,准备投奔“他乡”。原因在于当地百姓经常上门闹事,以田地遭到“污染”等理由向企业漫天要价,在得不到满足情况下就聚众起哄,轻则吵闹漫骂,重则封门打人。而匪夷所思的是,当初引资时信誓旦旦为企业“保驾护航”的政府部门竟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做起了“壁上观”。更为严重的是,当地街道等一线主管部门为了减少农民的骚扰而好“息事宁人”,竟然在背后怂恿百姓到企业大闹特闹,在不可收拾的关键时刻站出来扮演“黑白脸”。“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企业最终不得不硬起头皮当起了“冤大头”。

上述事例说明,硬性条件都可以“眼见为实”,但软性环境却无法触摸。当企业遭遇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投资环境,无疑会给后续的经营活动留下隐患。尤其是目前各地陶瓷企业,在新一轮“圈地运动”式的高歌猛进中,更加要慎之又慎。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佛山陶瓷转移只是生产基地的转移并非产业转移》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佛山陶瓷转移只是生产基地的转移并非产业转移》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生产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