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评论:先说陶瓷产业“转移”再说“提升”

评论:先说陶瓷产业“转移”再说“提升”

陶瓷艺术 陶瓷瓷砖 瓷砖陶瓷

2021-05-03

陶瓷艺术。

人人都说"转移"与"提升",笔者试论二者在逻辑上的一些关系,并由此展开对一些问题的论述。

那么,先说“转移”,再说“提升”。

先不问佛山陶瓷的转移对承接转移地的经济贡献,对中国建陶业多产区格局形成的影响,也不争论转移之于佛山陶瓷的利或弊,首要问:为什么要转移?或,什么因素导致如此大规模的持续性转移?

不容回避的答案应该是,基于环保压力,陶瓷行业以粗放式生存状态在佛山区域的发展空间已经十分有限,或者说,本地政府及公众舆论对佛山陶瓷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企业关闭、外拓或搬迁。

由此引发的问题很显然是,佛山陶瓷的转移为转入产区带来了什么?基于环保压力而带来的转移,将原封不动为新产区输入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烙印,这是不需推断的论断。从实证角度而言,早有消息披露说,承接佛山陶瓷大规模转移的广东清远市,局部地区正面临着佛山南庄早年经历过的环保阵痛。

转移之后,佛山陶瓷的生产方式有没有质的提升?从目前的情况看,政府及公众寄予厚望,但进展十分缓慢。许多陶业人士参观过意大利或西班牙,惊叹别国的清洁生产,但回国后依旧缺乏全面改良的决心与动力;当然,这既是宏观的问题也是微观的问题,苛责哪一个环节都是不公正的。

但是,如果转移既没有给承接方带来新形象,也没有使旧产地焕发新面貌,那么关于“转移”与“提升”的讨论就远没有取得实质性意义。

说了“转移”再说“提升”。

我们需要追问:究竟是呼吁在转移中提升,或因为需要提升才转移,还是建议以整体提升的方式转移呢?

依靠前面的论述基础,我们发现,这些疑问都只能得出不如人意的答案。

我们最后发现,在我们放声讨论“转移”与“提升”这种大话题时,当中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包括二者的关系竟是那么暧昧。于是,我们最后需要抓紧的,应该还是,我们为什么转移,以及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升的原动力与支撑点在哪里。

taoci52.com扩展阅读

评论:清远电荒 为陶瓷产业转移敲响了警钟


很多在清远设有生产线的陶瓷企业近日叫苦连天,因为近日来用电非常紧张,以至与众多在清远设有陶瓷生产线的佛山陶瓷企业不得不停电,实施错峰用电的措施,而损失每月达上千万元。据清远市供电局负责人表示,清远市目前供电缺口高达40%。同样的也有佛山陶瓷企业老板因担心电荒在短期内无法解决,将已在肇庆买下的地皮转手卖掉了。

无独有偶。本报记者近日在采访各陶瓷产区时也发现,佛山与高安两地也出现类似清远的“电荒现象”。其中江西高安有陶瓷企业负责人表示,上个月由于电力设备损坏停电停了半个月,在当地的陶瓷企业每个损失都在上百万以上,并且经常在没有任何通知的情况下突然停电。而佛山则有陶瓷企业表示虽采取相关应对措施如利用自己的发电设备供电,但需要连续作业和耗电量大的设备仍无法使用。上述产区的陶瓷企业对于电荒给经营带来的影响感到颇为无奈。

一直以来,为承接各地陶瓷企业在候鸟式迁徙与扩张中所释放出的产业资源,“低成本法”就变成了各地产区“筑巢引凤”的头道菜。各个新兴产区端上桌面的牛肉也大多是资源如何丰富、交通如何便利、土地如何便宜、税收如何优惠等等“硬件设备”。企业在众多利好消息的刺激下往往就容易忽视一些软性配套条件。例如上述所指的清远、高安两地,在企业上马后短短几年内就遭遇电荒等瓶颈,相信是多数陶瓷企业当初进行投资时所没有料到的。

企业遭遇“水土不服”的事例何止此一项,最近江西高安某陶瓷企业老板向本报报料称企业在当地无法获得正常经营,准备投奔“他乡”。原因在于当地百姓经常上门闹事,以田地遭到“污染”等理由向企业漫天要价,在得不到满足情况下就聚众起哄,轻则吵闹漫骂,重则封门打人。而匪夷所思的是,当初引资时信誓旦旦为企业“保驾护航”的政府部门竟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做起了“壁上观”。更为严重的是,当地街道等一线主管部门为了减少农民的骚扰而好“息事宁人”,竟然在背后怂恿百姓到企业大闹特闹,在不可收拾的关键时刻站出来扮演“黑白脸”。“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企业最终不得不硬起头皮当起了“冤大头”。

上述事例说明,硬性条件都可以“眼见为实”,但软性环境却无法触摸。当企业遭遇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投资环境,无疑会给后续的经营活动留下隐患。尤其是目前各地陶瓷企业,在新一轮“圈地运动”式的高歌猛进中,更加要慎之又慎。

佛山陶瓷转移只是生产基地的转移并非产业转移


佛山陶瓷转移只是生产基地的转移,并非产业转移

生产环节迁移是增加市场竞争力的手段

一个产业是否成为一个城市的支柱,与其生产线在什么地方无关

佛山是我国的陶瓷龙头生产基地,全国还没有一个地方有佛山这样的地位。从世界角度来说,佛山也是最大的产区。佛山陶瓷占世界产量的20%-30%,占我国产量的半壁江山。当然,陶瓷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佛山建筑陶瓷已经有

20-30年的发展历史,它使环境受到了污染和破坏也是存在的,所以怎么发展陶瓷产业,是继续扩大还是进行转移,这个问题令人关注。

国内陶瓷业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内地跟着广东走,广东跟着台湾走,台湾跟着欧洲跑”,除了说明大多数企业缺乏创新的本领,也说明广东在陶瓷市场上举足轻重的作用。

佛山是我国的陶瓷龙头生产基地,全国还没有一个地方有佛山这样的地位。从世界角度来说,佛山也是最大的产区。佛山陶瓷占世界产量的20%-30%,占我国产量的半壁江山。当然,陶瓷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佛山建筑陶瓷已经有20-30年的发展历史,它使环境受到了污染和破坏也是存在的,所以怎么发展陶瓷产业,是继续扩大还是进行转移,这个问题令人关注。佛山陶瓷产业何去何从,确实引人关注,也引起了争论。

近年来,佛山陶瓷工场大规模外迁,对此有人担心:整个佛山陶瓷产业在转移,是不是千年佛山陶将不复存在了?但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佛山陶瓷企业为了拓展发展空间与提高综合成本竞争优势,不断扩张,将成熟的生产车间工场迁往周边地区,使得佛山陶瓷产区的规模越来越大,技术创新与竞争力不断升级,正逐步实施从过去的以生产制造为主的单一粗放式“腰鼓型”结构,向研发、物流等集约式“哑铃型”结构的转型,提高核心竞争力。

生产环节外迁

去年8月,佛山东鹏陶瓷斥资2亿元北上山东淄博组建山东东鹏公司,今年初已投产,年产销额约1.5亿元,占整个东鹏年产销值的10%至20%。一年来,佛山几十家陶瓷企业相继在山东掀起“圈地攻城”的热潮。

全国最大的陶瓷生产企业新中源,它的迁移规模之大令人称叹。早在2000年,新中源就投资5亿元率先在四川省夹江建当地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建陶企业。其他陶企如中盛、新美、新粤中等也纷纷跟着西进。去年上半年,新中源在河源建起了48条生产线,几个月后,又在清远兴建了13条抛光砖生产线和一个洁具厂。不久的将来,新中源的生产基地将不再在佛山。新明珠陶瓷集团前不久已在清远斥资数亿元低成本扩张建成新陶瓷厂。

佛山陶瓷的生产环节外迁,多年前就已开始。著名陶企欧神诺,其管理营销中心设在佛山石湾,而生产车间早已搬至佛山三水区;更多的陶瓷企业生产车间多年前就已向外扩张至周边的南海区及三水区,不再设在佛山市中心城区的石湾镇、南庄镇。但这种短距离、近范围且小规模的外迁,并没有引起业内外人士对佛山陶瓷产业是否转移的关注。

“走出去”是强化成本优势

目前国内几大陶瓷产区中,佛山陶瓷产区拥有技术、品牌、销售网络等多重优势,而生产优势则随着珠三角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弱化。该行业经过了20世纪90年代的高速发展之后,陶瓷原料中心的地位已不明显,特别是廉价、优质的黑泥和低温瓷砂越来越少,佛山陶瓷的燃料能源成本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使佛山陶瓷生产业发展的空间受到制约,陶瓷企业必须考虑土地、生态环境、成本(能源、资源、劳动力、运输)的压力,走出佛山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生产基地加速向资源地、市场地转移。这种资源、市场优势互补,是佛山陶瓷产业低成本扩张,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强化成本竞争优势、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东鹏陶瓷董事长何新明对生产迁移的战略性转移颇有体会:佛山地区一些品牌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知名品牌,走出佛山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正是时候。同时,佛山一些陶瓷企业正由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变,走出佛山是为了创造产品的成本优势;借地理位置优势抢占某一区域产品低中高档消费市场分流是为了集中精力加快佛山陶瓷产业转型,即从以前生产大、营销与科研小的“腰鼓型”,转变成生产小、营销与科研大的“哑铃型”,从而提升佛山陶瓷产品的设计创新水平、技术含量,打造强势的佛山陶瓷区域品牌,培养并造就一批在世界上有良好知名度、美誉度以及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企业,改变中国陶瓷产品档次低、价值低、多模仿、同质化现象严重、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不高的现状。

专家指出,转型就是要分流出附加值低、技术成熟的生产环节,集中精力攻克陶瓷产业的两端(即设计、研发,品牌管理、营销、会展、物流)。从当前佛山陶瓷产业转型形势看,佛山陶瓷企业只是将生产部分外移,并没有将研发中心、销售中心外移。

最近,位于佛山的全国建陶业最高研究机构———中国建陶研发中心正式运作,世界领先、国内惟一的陶瓷粉体彩印技术在此诞生;全国建筑陶瓷行业首个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企业,落户佛山市南海区的蒙娜丽莎陶瓷集团;佛山去年下半年建成了全国空前的两个陶瓷博览城———中国陶瓷城与华夏陶瓷博览城,并在此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佛山陶瓷博览会;去年佛山地区有6个陶瓷品牌获得广东省著名商标,今年7月有4个陶瓷品牌被评为中国建筑卫生陶瓷知名品牌。这些都是佛山陶瓷产业分流生产环节后强化两端、做强产业的好开端。

迁移综合效益利大于弊

分析人士认为,陶瓷工场集体迁走,短期内虽对政府的GDP、税收与就业等有所影响,但长远看,却有利于做强一个大产业。而研发、品牌管理、会展、物流等环节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足以弥补甚至大过生产环节外迁的损失。因为产品作为粗放式的低附加值的一个环节,是一分一分地赚;而品牌、资本与技术,作为产业的核心,是一元一元地赚。

例如,新中源陶瓷,随着工场不断迁移及规模的扩大,而相应留在佛山总部的100余位品牌营销管理人员,他们同样创造着较高的劳动价值与社会效益;而且他们有较强的消费能力,是带旺佛山房地产、车市等综合消费的重要力量之一。

对于工场外迁,巨额民间资本投向别处,表面上看是当地资本的流失。应该动态地看待资本流向,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过程中,一时的资本外流是短暂的,资本总是寻找最大利润的地方,一旦原来地方(包括新产业)有了资本增值的新机会,这些民间资本又会“杀”回原来极为熟悉的投资环境,寻求低风险高回报。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帆认为,一个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将会发生转移,而这个产业不再只是以生产制造来赚取利润。佛山陶瓷转移现象是生产基地的转移,不是整个陶瓷产业的转移。同时,一个产业在不在这个城市,应看其注册地、销售中心、管理总部在不在这个城市,而与生产线在哪个城市无关。松下、波音在全世界都有生产线,但它的产业因为总部在日本、美国而早已成为日本、美国的品牌。另外,一个产业的竞争力强不强,有没有生命力,关键在于创新能力、产品档次、品牌知名度及美誉度。(小飞)

评论:陶瓷企业应该尽快实施“海外转移”


就国内陶瓷对外扩张而言,新中源是鼻祖。2001年新中源就走出广东省到四川建厂,以后又陆续到湖南、江西、辽宁、湖北建厂。今年陶瓷行业掀起了一股战略布局热:科勒在山东淄博投下巨资,冠军在成都布局,斯米克落子江西丰城,广东企业东鹏、唯美等先后也到江西丰城。

随着主流企业全国布局的展开,一个新的问题也顺理成章地推出:陶瓷企业什么时候到国外建厂。最近坊间传新中源的下一个布局就是越南。为什么是越南?据分析,投资越南有以下几大优势:一是出口美国市场的关税非常低。中国企业直接出口美国是200%的关税,而越南出口美国的关税才10%。美国人对中国搞贸易保护主义,是出于政治上的打压,而对中国潜在的竞争对手越南的“扶持”同样也有地缘政治上的考量(当然可能也包含有对越战的负疚因素),二是越南出口到东南亚国家是零关税。而从中国出口到印尼、马来西亚及印度则经常遭到贸易壁垒的阻止。比如去年印度就对中国实施反倾销制裁。三是越南有较好的区位优势支撑,比如在出口方面就有金兰湾这样的优质港口。四是越南改革开放以来,投资环境持续向好,基础设施的建设也突飞猛进,需要大量建材。五是在越南设厂消耗的是当地的不可再生资源。

相比台湾陶瓷企业,大陆企业普遍有一种“安土重迁”的意识。台湾陶瓷企业在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越南等地多有投资,台湾陶瓷企业在东南亚一带的投资是上世纪80年代陶瓷产业向境外转移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今天,当转移到大陆部分的台资企业正面临内地新兴企业竞争压力很大的时候,落到东南亚一带的台资企业则正享受着纵横国际市场的便捷。

陶瓷企业到越南或东南亚其他国家设厂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即国家鼓励“中国制造”要“走出去”。近年来,“中国制造”面临内地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困境:不断遭受反倾销、反补贴、337调查、安全壁垒等。于是,在这样的压力下,企业跑到海外设厂置换身份,成为当地法人,获得原产地商标或相关证明,便成为规避在中国内地生产风险的必然选择。更重要的是,“走出去”作为民间企业的一种市场行为,现在正在转变为国家意志。商务部最近牵头制定了一份《关于推进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并已率先动用“政府攻关”在俄罗斯、赞比亚、柬埔寨、巴基斯坦等国设立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并通过招投标的形式让企业按市场原则来主导园区的规划和基础实施建设。商务部希望国内生产能力较大、竞争优势较强的行业,如纺织、轻工、家电、建材行业等的企业逐步“走出去”进入境外经贸合作区。目前,最典型的一个个案是红豆集团拿到了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区的开发权,这意味着他们也获得了一笔不少的政府资金支持及相关便利。

在国内陶瓷行业环境容量、资源承载不足,产业调整升级诉求已经相当强烈的大背景下,如何顺应“中国制造”向“海外转移”,进行“资本输出”的大势,确实是当前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以为,行业协会及相关政府部门需密切跟踪国家在“中国制造”海外转移方面的相关优惠政策,并组织行业主流企业到境外考察并进行政府攻关,尽早参与到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中去。当然,如果能争取到在东南亚地区,比如越南设立以建材类为主的工业园区则更为上策。

佛山陶瓷产业转移 配套企业该何去何从


陶瓷行业轰轰烈烈发展到今天,陶机装备功不可没。在经历了从模仿到自主创新,从进口到出口的漫长岁月后,我国陶机装备已日趋成熟,在建陶行业占据一席之位。理应看到,目前陶机市场内忧外患,内忧表现为人民币升值,劳动成本提高等外患是如萨克米等国际知名陶机品牌打入中国市场,与中国陶机企业同台竞技这四年来,油价同期上涨4.2倍,高企的油价给整个行业造成繁重压力。我国陶机在荆棘满布的道路上蹒跚前行,敢问中国陶机装备离世界还有多远?毛主席赋诗曰:“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越是艰险,陶机企业越是迎难而上。且看陶机精英的见解——

华清环保总经理曾芳

不恶性竞争,不打价格战

华清环保主要是处理废气、废水的环保公司,目前与诸多知名陶瓷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往来和合作关系。作为一家环保公司,我们一直把工程的安全和工程质量摆在首位,始终坚持一个原则:不恶性竞争,不打价格战。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全面积累公司资源,为公司长远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今年的重点,曾芳表示:今年已经引进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把华清打造成环保品牌。身为环保工作者,责任重大,环保工作是在为人类作一项长久工程,但是最难的地方是需要三位一体,即需要政府、企业和老百姓三方面配合。据媒体报道,目前佛山癌症的比例中,呼吸道癌症占整个比例的90%。可见佛山整个城市的污染已经不是简单的污染了,环保治理刻不容缓。所以对于环保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必须竭尽全力,让全民参与环保工作。令人痛惜的是,目前一些环保公司为了贪图眼前利益,追求短视行为,对环保工程进行偷工减料,这种心态和做法都是非常危险的。

从事环保工作多年,最大的感触是:作为从业者,我们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政府也应该更多的引导企业改变牟取眼前利益和暴利的观念,爱护我们共同生存的家园。作为企业,应该认清行业形势,真正把环保工作提上日程,千万不能在环保上压缩资金。

目前很多企业喜欢做面子工程,建花园厂房,搞形象工程,这些都没有错,但唯独对环保投入吝啬不已,陶瓷车间乌烟瘴气,一些企业依然是废水、废气肆意排放,员工们在高温车间挥汗如雨。试想:如果一个人连五脏六腑都已病入膏肓,华丽的外表还有意义吗?因此企业应该更清醒的审视环保工作。

环保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从政府、企业改变思维开始,大家一起重视环保、参与环保、加强环保,我想碧水蓝天不再是梦想,华清一直不辱使命,与环保工作相随。佛山永利工业皮带总经理王永杰

在浮躁的社会中保持清醒和冷静

市场没有淡季和旺季之分,虽然现在陶瓷行业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但是今年我们的生意还不错,订单一直比较红火。

做皮带已经有比较长时间了,我们希望能在专业做精做强的前提下,有所突破。永利皮带将迈向更高的台阶,如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们每天都在推陈出新,研发新的皮带,因为市场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在最头疼的问题是:在中国这个法制不健全的国度,很多自主创新的企业都是吃力不讨好,赔了夫人又折兵。因为模仿的企业实在太多,创新的速度远远比不上模仿的速度。要知道,创新的成本是巨大的。

对于笔者问起他做了这么久企业的感想时,王永杰表示:感触最深的是心态很重要,无论世事如何变迁,都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把产品做好,把服务跟上,这是基础,也是根本,社会很浮躁,但是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目前产业升级和转移迫在眉睫,因此对于一个经营者而言,对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也在不断思变,与时俱进。针对多元化经营问题,我认为人的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专心专注把一件事情做好已经很不错了。做一件事不难,但长时间全力以赴做好一件事,需要毅力和坚持。

我一直秉承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包括对员工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此外我觉得做人的心态很重要,不能因为有几个钱了就洋洋自得,要平心静气,正确处理好工作和家庭事务,家庭和睦才能事业兴旺。

蓝桥机械总经理何毅弘

精耕细作,逐一突破

随着产业的升级和调整,目前陶瓷对节能减排的要求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力成本上升,“人性化”的企业文化更加重要。先进的科技取代落后的生产力,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成为大势所趋。机械设备自然义不容辞。蓝桥机械自成立以来,一直积极推动产业升级,为此不断努力,比如我们推出的智能尺寸检测仪,主要针对当今陶瓷产品的对角线、平整度误差大的问题研发而成。目前第一代智能检测仪已经在汇亚、新润成、金欧雅等企业投入使用,而新近推出的原装进口智能检测仪准备投入市场检测的精密度高达2微米。作为一家年轻的陶瓷机械装备企业,我们主要做一些差异化的产品,包括检测色差、平整度,和建立一系列相关的标准化。

坚持扎根佛山,把一个个产品精耕细作,对产品进行逐一突破,接下来将继续加大研发力度,将陆续推出各类适合行业发展的新型产品。中国陶机装备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多远?

希望陶瓷机械设备销售部经理李寿清

经过长达十几年时间的发展,如今我国的陶机装备产品质量已经比以往有了较大的提升,如力泰、科达等企业的部分产品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国内品牌在本国有较完善的服务体系,更方便快捷地服务于陶瓷企业。

不足:意大利等陶瓷强国的产品比较领先,产品的领先源于陶机装备技术的不断创新。我国的陶机装备目前需要向节能的方向发展,这是必然的趋势。

金利顺窑炉总经理彭芳

相比意大利、西班牙等陶瓷发达国家的陶机设备而言,目前我国的陶机装备最大的优势是造价比较低,而且生产的量比较大,一些陶机能达到国际的领先水平(如科达的抛光机),但与意、西等的最大距离是内在质量有差别,长期使用下来,不足就显现出来,质量不够稳定。

润昌机电总经理李建章

中国的陶机装备具有迎合变化的能力,对市场需求的触觉敏锐,模仿创新的能力比较强,所谓“模仿创新”,是在模仿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改良,这是中国企业的特色。同时,不足有两点,一是虽然陶机企业有一定的规模,量有增加,但是没有人思考如何做得更好,真正用心去做的很少另一方面是如今我国有些陶机企业的生产方式仍是粗放型的,比如说螺丝和支架,外国已经实现标准化生产,但我国很多方面仍然没有统一的标准,很多时候“各自为政”,现炒现卖,做出来的产品难免与西方的有差距。

清华节能窑业副董事长王炳铭

中国的窑业目前在东南亚等地区已经处于领先地位,比起其他发展中国家起码有十年的领先优势。而比起意大利等陶瓷强国,我国的窑炉行业已经基本突破了技术瓶颈,在电气控制技术上达到相近的水平,但我国产品与这些国家的真正差距是材料的差距,尤其是耐火材料。如果我国产品也使用更优质的耐火材料,相信效果会更好。此外,意大利等国家的窑炉产品坚持做精,因此意大利等国家产品的附加值比较高而我国产品更为注重的是产量,在“精益求精”方面稍稍逊色。

评论:陶瓷产业不应背负“原罪”


近两年来,中国建陶产业面临着世界金融危机和低碳经济所带来的双重压力,对于前者,经过业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整个产业在虚惊一场之后仍旧一路狂奔,和中国经济一道,呈现出逆势飘红的可喜局面。而后者所带来的压力却是愈来愈大,特别是整个产业目前仍停留于重增长、轻治理的发展阶段,导致社会公众一提起陶瓷企业,就不由自主想到白烟蔽日、尘土飞扬、机器轰鸣的生产场景。在低碳概念大行其道的今天,超短的产业链,致使建陶企业始终需要直面原料、能源、环保等问题,并因此背负了沉重的“原罪”。

在与同行交流时,不少人尤其是“老板级”人士,虽然对今后的发展仍然信心满怀,但隐约之间却对陶瓷产业的未来感到忧虑和迷茫:我们的原料还能用多久?越来越稀缺的能源能支持行业的长久发展吗?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我们的产业每次都能过关吗?这些都是记者们每次必问的问题。联想到意大利、西班牙等建陶强国,当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建陶制造业就会每况愈下,或不同程度的萎缩或外迁转移到东欧等相对落后国家。以此类比,我国陶瓷产业将来也会遭遇压缩、迁移甚至消亡的境地吗?这确实让人感到担忧!而笔者更担忧的是,企业家对产业前景的悲观预期,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甚至会让有些人产生“赚快钱、短钱”的想法,从而影响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觉得非常有必要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企业的发展是为了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一定的资源和能源是不可避免的。其实陶瓷的制造和钢铁制造是同一个概念,对材料和能源的消耗由它的生产工艺决定的,就如同人饿了就要吃饭一样,合理的消耗是必须的,也是正常的。而且我们生产所用的大部分材料都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其对环境的污染非常小;另外,就目前来看,陶瓷行业对资源的消耗并未影响到其高速发展的势头,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建陶产品的普遍需要,并折射出建陶产品对社会的价值和意义。鉴于以上几点,行业人士对于所从事的行业应当有充分的信心和定力,而不应该有“原罪”感。

笔者与陶瓷结缘已三十多个春秋,对行业的变迁感触颇深,也一直坚持认为,陶瓷产业是传统产业而非落后淘汰产业。千百年来,陶瓷一直在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不仅日用瓷、建筑陶瓷是人类日常生活所需,陈设瓷、艺术瓷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奇葩珍粹。当众多材质湮没在浩瀚历史长河中渺无影踪,陶瓷依旧在岁月流转中华彩依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于陶瓷的需求还在不断地巩固提升,陶瓷依然是人类生活、文明发展的基本必需品,陶瓷产业仍将长盛不衰。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以陶瓷中耗能较大的瓷砖与天然石材、木地板、塑胶地板等系列替代品进行对比,预测一下陶瓷的发展前景。天然石材本身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瓷砖本来就是石材的理想替代品;木地板消耗森林资源,树木虽可再生但有一定的生长周期,而瓷砖采用自然界储量丰富的现成泥土、沙石烧制,采料简单直接。塑胶地板属于有机化工产品,与以无机材料为原料的陶瓷相比,有机化工污染的后果将更为不堪。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干脆不使用瓷砖,也不使用石材或木地板,甚至不用塑胶地板,回到水泥铺地、三合土筑地的过去呢?正如人类不可能再回到石器时代一样,这显然也是不现实的。

各种材质相比之下,陶瓷产品仍然具有原料丰富、取材简单、材质性能好、使用范围广等难以比拟的优势。纵然科技发展至今,几千年前发明的陶瓷,其地位依然无可撼动,并且还在不断巩固和提升。

那么中国经济强大之后,陶瓷产业会否效法欧洲陶瓷强国将生产转移到周边相对落后的国家吗?笔者认为也不大可能。首先,中国是地域大国,幅员辽阔,原矿资源丰富,产业转移在国内基本可以实现,无需兴师动众跨国生产徒增成本;其次中国是人口大国,陶瓷需求量非常巨大,世界上哪一个国家有如此雄厚的原矿资源?又能承受如此巨大的产能?再者陶瓷运输量大直接导致成本水涨船高,从市场角度来说也不太现实。

既然我们没有原罪,陶瓷产业也无可替代、难以外迁,更不会走向消亡,是否就意味着陶瓷产业前景一片光明、我们这些陶业人士就可以高枕无忧呢?

绝对不是!我们必须警醒的是,陶瓷的原料构成和生产工艺决定了它必然要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与能源,陶瓷产业也必然无法回避原料、能源、环保这三大问题,而此前三十年建筑陶瓷产业的粗放式发展,更让这三大问题成为陶瓷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死穴”,使陶瓷产业的未来蒙上了浓重的阴影。鉴于此,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更要强化危机意识,真正积极行动起来,即便已不能防范于未然,也务必做到亡羊补牢。

首先是在宏观上,陶瓷产业在宏观上要合理规范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从发达地区向欠不发达地区梯度转移发展,形成营造腾挪的空间。其次是具体到各个陶瓷企业,要积极降低能耗、节约能源。陶瓷产业的之所以多年来形成高污染的社会形象,并不是技术上不能治理,而是需要企业认真踏实地对环境污染予以整治。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不仅是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而且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评论:谈谈建筑卫生陶瓷文化的提升


卖马桶的职业经理人也进入到电视剧的主要角色了,瓷砖已经高贵地投入到美女的怀抱之中,可见,近两年来,经过泥与火一番更深入的对话、产品与市场的一场角力后,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业的文化在提升。建筑卫生陶瓷产品已从行业化全面走向了社会化。

在日前上演的电视连续剧《结婚进行曲》里,由著名演员徐峥主演的男主角姚翔是一位在我国首都北京卖马桶的职业经理人,从他的职业生涯里反映出了马桶这一产品在社会文化上的提升。马桶,在城市里,从从前不能登大雅之堂,需要从闺阁中拎出去冲刷的红色木桶(即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也依然盛行着),到现在可以固定在家中的高档设备,只短短的近20年时间里,在家居历史上抒写出了划时代的一笔。马桶,从阴暗羞涩走向冠冕堂皇,从粗俗进入高雅。这不能不说是卫生陶瓷行业进入社会舞台的一大升级版,而现在又被编剧者搬上银幕,更体现出了卫生陶瓷在家居文化上被广泛接纳的社会效果。

再着眼建筑陶瓷,广东地区的“瓷模”又在近一年以来风起云涌,并几乎在行业圈里走向盛行,兴起了一派瓷砖业的新风貌。将瓷砖导入时尚领域,上升了文化的层次,激活了企业生存的细胞。(当然,以佛山为主体的广东陶瓷文化的兴起,佛山集群媒体的作用也功不可没。)

为产品找模特做点缀,以前也只有服装业因为时装上市的必要才有。其后是跑车(汽车、摩托车),为了点缀,形成一种鲜亮的对比与呼应。如今潮流所涌,进入到建筑陶瓷行业,催生了一个时代性的新名词--“瓷模”。给消费者以美的享受,也达到“惊艳”的吸引眼球效果。在难免被视为是一种有待辩证的“做秀”的同时,也不失为一种文化提升的现象反映。

时装模特表现的是设计师的匠心与潮流的趋向。车模可形成一道风景,美女与跑车互补,速度与美度的融合。砖是硬的,刚与柔的结合,家居之美的气息的营造,都具有新世纪里物质文明的象征意义。

然而,对于“瓷模”,文化讲究的是雅,应用模特,重要还在于如何把握在一定程度上的得体的表现。如何从单一的做秀中跳出,营造概念,成就一个产品的文化宣传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上升产品的文化层次,是“瓷模”价值的所在。而一旦超过了一定的应用尺度就会变得俗———那种带有色彩性的、为宣传而纯做“美女秀”的俗气。

通过“瓷模”现象,折射出的另一个概念是行业中企业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因此,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更应该注重的还是自身内在的文化打造,是否具备“大灶”的熔炉(每次用智能打字打“打造”两字时,前面总是会同时出现“大灶”来),能够煅烧出更坚硬品质的产品与企业精神来。也许我们的企业更应该深省的是:如何去建立自己强健的企业团队,美好的企业形象,而不仅仅是为了维护一种外在的形式之美———靠“惊艳”来吸引消费者眼球的那种“秀”。

从中也揭示了一个概念: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业正从基本的经营模式进入到产品与文化相结合的综合模式的演变阶段。有关企业如果缺少应有的企业文化(包括产品文化),就很有可能被行业进化历史的发展所淘汰。

全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落户广东清远


全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20日在广东清远市清新县奠基。相关人士表示,示范基地的陶瓷产业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分散、耗能污染的陶瓷产业,而是经过高新技术改造、升级了的陶瓷产业,它将成为中国重要的陶瓷出口基地,参与国际竞争。

佛山禅城(清新)产业转移工业园位于清新县禾云镇和龙颈镇域内,远期有条件规划建设为70.9平方公里的大型产业转移园区和产业新城,主要承接佛山的陶瓷建材产业及配套产业,计划落户12家陶瓷企业,建设陶瓷生产线103条,年产值达100亿元。将打造成广东省最大的陶瓷清洁生产基地、全国新型建筑陶瓷生产示范基地。

2008年,广东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提出力争到2012年,珠三角地区功能水平显著提高、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在办好现有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基础上,形成一批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的产业转移集群,推动广东省产业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

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示范基地奠基仪式上表示,全国陶瓷产业示范基地是广东省推动“双转移”的又一重要成果。既为佛山的产业发展腾出了空间,也为粤北清远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在清新的陶瓷产业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陶瓷产业,而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过的,升级了的陶瓷产业。”

前来参加奠基仪式的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刘江说,希望该产业转移能够采用先进生产设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陶瓷生产标准,建成重要的陶瓷出口基地,面向国际、参与竞争。

让陶瓷产业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对于已举办15届的陶博会而言,借助陶瓷这个泥与火交融的艺术,依托陶博会这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像抓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样,下功夫做好陶瓷产业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工作,对于做大做强唐山陶瓷产业意义重大。

一是在陶瓷产品的设计、研发、创新上进行“补链”。充分吸收借鉴陶博会传播的新信息、发布的新产品、展示的新技术,引导陶瓷行业向产业链上游出发,着力在陶瓷产品的设计、研发、创新上进行“补链”,进一步健全完善陶瓷研发机构,并加快建立陶瓷行业院士工作站、窑炉技术装备分会等创新性交流平台,不断提高陶瓷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此,一方面,应设立引导基金,对陶瓷产品的设计、研发、创新给予重奖,并从技术、人才、劳动力、服务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另一方,应充分利用专业学院的优势,扶植发展陶瓷专业教育,建立我市陶瓷人才的培育基地。

二是在陶瓷产业的延伸配套、融合、衍生和品牌打造上进行“建链”。广泛借助陶博会的影响辐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助推全市陶瓷产业逐步向陶瓷新材料产业转变、向陶瓷机械装备迈进、向陶瓷产业链下游发展,重点在陶瓷产业的延伸配套、融合、衍生和品牌打造上进行“建链”。在延伸配套上,大力发展纳米陶瓷、电瓷电器和陶瓷机械、陶瓷装备以及水暖五金等配套产业。在融合上,加快陶瓷创意文化产业园区和陶瓷文化创意公园建设,促进陶瓷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实现艺术与实用的联姻。在衍生上,下大力做好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传统瓷业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使之成为独具魅力的陶瓷旅游资源。在品牌打造上,在加大包装、宣传和推介力度的基础上,狠抓兼并重组,引领小微陶瓷企业从简单地追求“单打冠军”,向谋取“团体冠军”转变,联手打造知名陶瓷品牌,全面提升我市陶瓷行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是在陶博会的功能完善、陶瓷业态的拓展上进行“强链”。在完善陶博会“展示、交易、交流、合作”功能的同时,重点强化提升其招商引资功能,吸引一大批战略投资者来我市投资兴业。尤其是着眼于打造永不落幕的陶瓷文化盛会,尽快规划建设唐山国际陶瓷贸易城,并使之成为中国北方和全国最大的陶瓷集散基地、交易中心乃至区域定价中心,促进陶瓷产业与现代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评论:先说陶瓷产业“转移”再说“提升”》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评论:先说陶瓷产业“转移”再说“提升”》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