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文物瓷器有哪些 > 导航 >

[文物]出水文物迷住瓷都专家

[文物]出水文物迷住瓷都专家

古代文物瓷器有哪些 古代文物瓷器精品漫谈 大理石瓷砖

2021-05-08

古代文物瓷器有哪些。

本报讯备受世人瞩目的“碗礁一号”出水瓷器,昨日上午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在福州市博物馆与市民见面。仅昨日上午,就有二三百名市民前来参观。其中,有好奇的市民和文物专家,还有专程从“瓷都”景德镇赶来的造瓷专家。

“哇!这图案实在太美了。”一位女士蹲在展柜前,对着一尊博古图四开光罐惊叹。

“这个,你帮我拍一下。”女士对身边拿着相机的中学生说。

原来,这位女士是福州市第十八中的老师,听说博物馆展出“碗礁一号”出水瓷器,她带着班上的学生来参观。

“这些瓷器的工艺和图案画风,是现代的工匠怎么模仿都模仿不出来的。”站在记者身边的王先生说道。

王先生说,他是景德镇一家瓷器厂的老板,也是一名造瓷专家。得知“碗礁一号”出水瓷器昨日展出的消息后,专程赶来。他说,他是想来看看老祖宗做的宝贝,见见他们的手艺。

“几百年前,祖宗们做出来的东西真的是太好了,你看那图案的纹路、瓷器的色泽,实在太漂亮了。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做不出来这么好的东西,很多工艺都失传了。”王先生叹息着。

看着展出的瓷器,王先生在展厅里转了一圈又一圈,久久不愿离开。

记者见到文史专家、福州市文物局原局长曾意丹时,他正目不转睛地看着一个瓷罐,这是9月20日出水的、让诸多文物专家惊叹的将军罐。因为沉于海底多年,将军罐的盖子上牢牢地粘着一个海蛎壳,这让曾意丹觉得十分有趣:“像是将军的帽子上戴了一朵花,非常妙。”

曾意丹说,这些瓷器上的图案很多都是有典故的,一个图案就是一个故事。

据悉,现场所有都是三级以上的文物,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有很重要的意义。

taoci52.com编辑推荐

专家揭秘古瓷文物市场95%为赝品


故宫专家揭秘古陶瓷造假

分布

杨静荣教授告诉记者,目前,仿造最为密集的三个地区为:景德镇、禹县神镇和福建龙泉地区。据了解,目前仅景德镇一地,个体窑厂已近万家。

高档仿造古陶瓷,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城市和国外。香港和台湾地区,往往作为仿造古陶瓷销往国外的中转站。

调查背景

杨静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文物市场95%为赝品。”此语一出,四座皆惊。这对于时下红火的文物收藏界,无异于晴天霹雳。

杨静荣教授现为故宫博物院陶瓷组研究员,从事古代陶瓷研究三十余年,遍访各地古陶瓷仿制企业。长时间与仿造者直接接触,使他了解到很多鲜为人知的细节。记者近日走访了这位国内以敢说实话著称的古陶瓷专家,为读者揭开古陶瓷造假的内幕。

[古陶瓷造假·利润]

一件高仿瓷至少赚20万

仿造分工逐渐细化,各环节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要价越抬越高

提及古陶瓷造假,杨静荣教授更愿意用“仿造”一词。“基本上,每个高水平的仿造组织者都会供养两个制瓷环节的技术高手。”杨教授举例说,在景德镇,一位仿造高手以每月每人万元的薪酬,分别供养一个专门研究用料配方和一个进行拉坯的技术人员。

“这样下来,成本也随之增高。”杨教授说,由于高仿瓷对技术要求非常高,基本上每年两名技术工人合作只能完成一件作品,仅他们每年的工资总额就达20余万元。

同时,仿造过程的分工逐渐细化,各环节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其要价也越抬越高。例如,将新瓶作旧这道工序,在各地已经成为一个谋生的专业,在仿制企业密集的村镇,可以见到满街涂写的“专业作旧”广告,就像大城市中“刻章办证”的小广告。

杨教授说:“一件高仿瓷,市场行价约为五六十万元。”除去工人工资、材料费用、租用窑厂等费用,每件高仿瓷的利润至少为20万元。据说,上世纪90年代,第一件高仿元青花的瓷瓶,在国外就拍出了300余万元的高价,其利润率之高可见一斑。

[古陶瓷造假·手段]

新瓷配旧器真价难辨识

用老锔子、旧底儿蒙人,将高仿瓷打碎当“残片”卖,或老胎新画、废瓷复烧

手段1:新瓷老锔

文物收藏界第一次发现这种手法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一件青花瓷瓶被认定为元代器具,在国外拍出300万元人民币。“当时专家看到锔子(用来连接器物的金属两脚钉)是元代的,便认为这个瓶子的朝代没有问题,后来,经过仔细探访,我们才发现仿制者的这种手法。明代的锔子现在市场上能卖到几百元一个,比几年前的价格翻了好几倍。”杨教授说,仿制者把新制的瓷器打碎,用古代的锔子将碎片连接在一起。一般收藏者看到锔子是明代的,就推断陶瓷的年代也为明代,便上了当。

手段2:新瓷老底

杨教授自己就曾上过这样一次当。十年前,他在福建农村考察时,当地人出示了一件底儿上有贡御落款的瓷碗。“我看落款和宋代建州窑的非常相似,同样的器物,当时故宫还没有藏品,就买了下来。”回到宾馆后,杨教授仔细观察才发现,碗底儿处有一圈胶,说明是重新粘在一起的。

因瓷器底儿上的印记落款很难仿制,故一些仿制者从破损或者不具备很高经济价值的瓷器上将旧底儿切割下来,与仿制的瓷身接在一起,烧成新瓷器。

手段3:老胎新画

一些古瓷器表面釉层脱落,将它表层釉刮去后,在老胎上重新上釉,很多经验老到的收藏家都会被蒙住。“比如,清代的人物图案瓷器传世量少,如果在旧胎上绘出这样的图案,一个旧瓶子身价立即翻了成百上千倍。”

杨教授告诉记者,这样的瓷器在北京的古玩市场“摆着不少”。

手段4:冒充残片

几年前,某古玩城的一家商户称自己在古代窑址里发现了一批被打碎瓷器的“残片”。其他商户一听便纷纷前来购买。

“没过多久这家商户就关了店离开,我后来经过多方打听才得知,这些残片是高仿瓷的碎片。”杨教授说,打碎了的瓷片难以辨别其真伪,很容易骗人。

手段5:废瓷复烧

“在发掘整理古代窑址时,经常会见到一些因为炉温没有达到一定温度而烧生了的废弃瓷瓶。”杨教授告诉记者,这些瓶子都是老器物,只要重新烧制一次,能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平,而且现在的检测手段不易辨别出来。

[古陶瓷造假·出手]

伪造出土地就蒙捡漏者

销售者将仿制品放入农民家、墓地,或者运到国外,冒充古董

骗术1:农家“埋雷”

“‘埋雷’就是销售者把仿造的陶瓷品放在农民家里,当收藏者到农村收集东西时,由农户卖给他们。这迎合了很多收藏者认为农民手里的东西都是从地里挖出来的真品,在农村能够捡漏的心理。”杨教授告诉记者,销售者现在“埋雷”的地点已经走出了国门,“伊朗乃至欧美的许多国家都能见到这样的‘雷’,对待海外回流文物需要小心鉴别。”

骗术2:虚假出土

杨教授曾经遇到自称藏有大运河挖出来瓷器的收藏者:“他告诉我,亲眼看见这些东西从河底挖出来,肯定不会有假。”但当杨教授看到这些瓷器时,发现了仿制的痕迹。

杨教授说,许多销售者会把仿制品放入墓地里,再当着买家的面把东西挖出来。“都相信眼见为实,可眼睛毕竟有看不见的地方。在文物界有这样一种说法——你看见挖出来,你看见埋进去了吗?以此来讽刺销售者的这种行为。”

[造假打假·博弈]

造假者执著,破解检测仪

X光废了热释光鉴定法

杨教授曾遇到一些陶瓷仿造者向他咨询购买最新的测定年代的仪器。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研究破解的方法。“每次科技鉴定推出新的技术,仿造者就会想尽办法找到应付的方案。”

上世纪70年代,英国人发明了热释光法测定瓷器年代。当时被证明测定结果的误差不会超过50年,成为测定文物年代的主要科技手段。上世纪80年代,一位日本收藏家在洛阳买下一件陶俑,回国后经过热释光测定为1000年前的器物。当这个日本人回到洛阳告诉卖者这个消息时,卖者感到十分疑惑,因为那件陶俑是新仿制的。仿制者请了各方面专家研究,最终了解到,每次经过海关的X光照射后,陶瓷在热释法下测定的年代会增加500年。有了这一秘诀,很多仿制者纷纷效仿。热释光鉴定法被突破,使得研究者手中这些价值百万的精密仪器如同废铁。

近几年,国家博物馆推出了原料无损测定的新方法,通过这一方法可以测定制作原料的成分中是否含有现代化工原料。不久后,仿制者也立即拿出了解决方案:用旧料。

仿制者瞄上最新鉴定技术

日前,中陶鉴定中心推出了一项新的鉴定方法。这种针对陶瓷釉彩进行检测其脱玻化系数的方法已经引起了仿制者的重视。“就我所知,他们正在寻找这个方法的结果计算公式,希望能够突破。”(本版撰文晨报记者白明辉实习生张睿)

链接·专家档案

杨静荣

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1979年进入北京故宫博物院工作,从事文物鉴定工作36年。中央电视台《鉴宝》专家组组长、北京逸仙专修学院教授、中陶古艺术品鉴定技术开发中心技术总监、国土资源部主办《宝藏》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2002年入选《中国文物报》中国文博界百位“学术成就显著,具有创新精神”的专家学者。个人独立专著已出版的有《颜色釉》、《古陶瓷鉴识》、《颜色釉陶瓷的鉴赏和鉴定》等多部著作。

链接·专家支招

学会看鉴定报告

杨教授告诉记者,目前有两种鉴定报告,一种是科技方法,一种是鉴定专家。科技方法以国家博物馆的无损鉴定为主,这种方法出具的鉴定报告,只能标示出陶瓷的原料成分是否具有现代化工原料,但并不能就此推定没有现代原料成分就为古陶瓷。另一种方法主要依靠专家的“眼学”。所以,专家在业内的口碑很重要。“开具鉴定的专家是否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鉴定能力是收藏者需要考虑的主要方面。”

不要迷信高科技

正如杨教授在前面提到的,由于现代古陶瓷仿制的日益高科技化,现代鉴定技术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杨教授认为,不应该一味依靠高科技手段,我国传统的鉴定手法其实也很有用处。例如,一件出土文物,如果想鉴定,最简单的方法是在上面泼凉水,然后闻是否有墓地的味道,埋的时间越久,土味越浓。

拍卖会上擦亮眼

拍卖会是很多收藏爱好者搜集真品的地方。目前北京每年有拍卖会多次,但是杨教授指出,拍卖会上的拍品并不一定是真品,买家需要擦亮眼。

黑陶文物欣赏


黑陶的烧造,与灰陶一样均采用强还原气氛烧成。之所以会呈现黑色,是因为在烧成后期将窑停火封门,在窑顶孔上浇水,燃料中的碳素与蒸气结合渗入胎体即成黑色。

这件猪纹钵是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由夹炭黑陶制成。

这是一件重要而又别致的陶器,1975年出土于陕西华县太平庄,为泥质黑陶土制成,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晚期器物。

这件仿铜黑陶罍,出自郑州二里岗遗址,黝黑光亮的质感给人一种凝重典雅的感觉,颈、肩部一道道的弦纹和腹部细致的兽面几何纹,与青铜器十分相像。

黑陶骑马女俑,由墓中出土的石质墓志可知,墓中所葬者为元故耀州同知王世英和妻子萧氏。

这对黑陶骑马女俑大小相当,造型基本一致,只有细微的差别。都是黑陶制品,乌黑润泽,讨人喜爱。

龙山文化黑陶双系壶,目前我国出土的黑陶文物制品以龙山文化出土最多、最为精致。

蛋壳陶,器壁极薄,最薄处接近蛋壳,但质地却极坚。因其薄如蛋壳,故称为蛋壳陶。据实测最薄处仅0.2-0.3毫米,可称为是巧夺天工,被赞誉为史前时代的黑科技。

专家教你如何识别“海归文物”中的赝品?


“海归文物”也有赝品专家教你如何识别

人们常以为海外回流的文物件件是真品,其实不然。上海敬华艺术品拍卖公司在为今春艺术品拍卖征集瓷器拍品时,从“海归文物”中多次发现赝品。瓷器鉴定专家常福全说,参与拍卖要多看、多问、少掏钱,不要盲目“崇洋”。

南京有位企业家新近收藏了两件价值不菲的元、明瓷器“珍品”,日前邀请常福全去鉴定,其中一件洪武釉里红扁瓶,是企业家亲自带了顾问从印度一位藏家手中购买的;还有一件瓷罐是从印尼一个有名望的家族中收购的,经鉴定全是赝品。那位企业家顿足大呼:“这下可惨了!”

近年来,随着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逐渐回暖,收藏队伍不断扩大,致使长期流散在海外的文物纷纷回流,出现在内地拍卖市场。也有不少人利用旅游、出差的机会,从海外文物商店或藏家手中购买文物,回来参加投拍。

常福全说,这些海外赝品,尤其是瓷器,就是迎合这种心理应运而生的。这些运用高科技仿制出来的“文物”,常人很难辨别,专家有时也会看“走眼”。加上50年代,上海、北京和广州的工艺品进出口公司都设有特艺部,专把景德镇制作的仿古产品作为工艺品出口换汇。这批瓷器现在也有人从海外买回来,作为古董参加拍卖。

如何识别新旧瓷器

胎质:旧:紧密、细腻

新:疏松、粗糙制作:旧:工艺精致,一丝不苟

新:工艺粗劣,不拘小节造型:旧:线条流畅,形体庄重美观

新:线条生硬不畅,外形笨拙画意:旧:内容充满当时的气息,画面有山有水有人物,且栩栩如生新:内容充满现代气息,画面呈麻木感款式:旧:字体工整流畅,规规矩矩

致远舰更多文物出水 发现将士遗骸已不完整


水下测绘。(图据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致远瓷盘复原图样

随着辽宁丹东港沉船被确认为致远舰,有更多的出水文物被发现。由于北方天气转凉,海况复杂,今年对致远舰的考古调查也将于10月中旬结束。

记者获悉,在今年的考古调查中,在海底发现了致远舰将士的遗骸。“这些遗骸都已不完整了,但这些甲午将士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和铭记。”参与此次考古工作的甲午史专家陈悦说,除了遗骸,考古队员还在水下发现了一枚铜质钮扣。

对于这些遗骸,甲午海战中广乙舰管带、济远舰继任管带林国祥的四世孙林其浩表示,希望可以建立一座“甲午海战致远舰无名将士墓”以及纪念碑供后人凭吊。史料记载,甲午黄海海战中,致远舰上252名官兵,除7人幸存外,其他全部殉难。

军官舱附近发现将士遗骸

陈悦说,本次发现的重要文物,几乎都位于致远舰的后部。

“带有致远舰舰徽的盘子、格林炮,以及多种私人用品的出现,都意味着目前正在调查的区域属于致远舰的后部。”陈悦说,瓷盘一般为船上军官使用,考古队员也在确认目前正在调查的区域为致远舰的军官舱。

“除了发现遗物外,考古队员还在军官舱附近发现了一些骸骨。”陈悦说,“这些骸骨就是致远舰上北洋将士的遗骨。”

陈悦说,这些遗骨被发现时已不完整,考古队员们也格外小心和细心地进行挖掘。

“由于在海水中沉睡了120年,目前还没有发现将士们的衣物,但在不久前考古队员发现了一枚钮扣。”陈悦说,“这枚钮扣是铜质的,是否属于北洋海军以及属于何种官阶还需要看到实物后在具体研究。”

史料记载,1894年9月17日,在甲午黄海海战中,由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在战斗中试图撞击敌舰,最终战沉,舰上252名官兵,除7人幸存外,其他全部殉难。

“当时绝大多数官兵是随船沉入海底的,他们的遗骸也应该还在船内。”陈悦说,这些甲午将士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和铭记。

据陈悦介绍,目前在考古队已经和相关方面取得联系,希望能够妥善处理将士的遗骸。

甲午海战中广乙舰管带、后担任济远舰管带的林国祥四代孙林其浩表示,希望可以建立一座“甲午海战致远舰无名将士墓”以及纪念碑供后人凭吊。

林其浩这一建议得到诸多北洋海军后裔的赞同。

统一标识:“中华帝国海军”

“除了在瓷盘上,在致远舰的餐具上也发现了舰徽。”陈悦说,“由于制作工艺以及使用地方的不同,这些舰徽在具体呈现上略有不同,但不管为何种样式,目前发现的文物上面都有一句英文标识:THEIMPERIALCHINESENAVY。”

对于这句话,陈悦认为应该翻译为“中华帝国海军”,知名历史学者萨苏则认为应该翻译为“中国皇家海军”。

陈悦说,在确认致远身份的瓷盘上,舰徽的中间为篆书致远,上面是致远的拼音CHIHYüAN。据陈悦介绍,该拼音为威妥玛拼音,是一个叫威妥玛的英国人创立的一套学汉语的注音方式。这种拼音在中国已停用,但在西方还有人在使用这套拼音学习汉语。陈悦说,在舰徽的下方是一句英文“THEIMPERIALCHINESENAVY”,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北洋海军当时的地位。

陈悦说,致远的舰徽目前在一些餐具等文物也有发现,但略有不同。

“由于雕刻难度,有的地方致远二字不是篆书,而是类似瘦金体样式。有的餐具上由于空间有限,只有致远的拼音和英文表示,没有致远的汉字标识。”陈悦说,结合在军事博物馆里展出的靖远舰瓷盘上的舰徽,可以发现整个北洋海军有一整套的VI设计,从这些细节上可以看出北洋海军是与国际接轨的,“与南洋水师、广东水师不同,北洋被称为海军,是带代表当时中国的国家海军”。

链接/北洋海军13将士遗骸葬在大鹿岛

如今在辽宁丹东的大鹿岛上还有一座“甲午海战无名将士墓”。

甲午海战中广乙舰管带、后担任济远舰管带的林国祥四代孙林其浩,希望可以为致远舰上发现的将士遗骸建立一座“甲午海战致远舰无名将士墓”以及纪念碑供后人凭吊。

对于具体的位置,林其浩说,可以选在大鹿岛。

1894年9月17日,这一天甲午海战爆发丹东东港大鹿岛海域。东港旧称为“东沟”,中日甲午黄海海战,也被史书称为“大东沟海战”。

当年,中日双方20多艘战舰交战,6艘日舰遭到重创,而北洋水师中的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舰沉没。除经远已确定沉没在距离大鹿岛20多海里的黑岛海域外,其余三舰均沉没在大鹿岛海域。

大鹿岛距离陆地大约有40分钟的船程,记者登岛时天气晴朗,目视极远。

站在大鹿岛海边的邓世昌塑像前,65岁的于开臣老先生指着前方海面对记者说:“你看,那里就是甲午战场。”于开臣曾在大鹿岛村委会工作过,算是岛上的文化人,非常注意搜集岛上老人有关那场海战的描述。

“开战当天,整个大鹿岛都弥漫在硝烟之中,炮声震得大鹿岛都在抖。”于开臣说,当时消息闭塞大家并不知道是和日本打起来了,炮声一响大家都躲到屋里去了。

岛上的人在炮声中度过了一天。第二天一早,岛上准备出海的人被眼前的景象吓着了。

“当时港口里有漂来不少穿着北洋水师军装的官兵遗体,村里人商议后,将这些遗骸一一收敛葬在大鹿岛。于开臣说,最终经过点验,一共13具遗体。这就是如今岛上的“甲午海战无名将士墓”。

文物与古玩的区别


很多收藏爱好者问:古玩不是文物嘛,文物怎么能公开有偿流通呢?

国家法律不是禁止买卖文物吗?

看来在收藏爱好者队伍当中,

很多人对文物、古玩、古董、艺术品之间的区别并不清楚。先说文物。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典籍中就出现了“文物”二字,

不过,它最初指的是礼乐、典章制度的统称。

唐宋时期,“文物”才由礼乐、制度,转变为实物,特指前代的历史遗物。

所以,唐宋时期提出的“文物”概念,

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物”概念,在含义上基本贴近了。

再说古玩。

先于“古玩”出现的是“骨董”一词。

何谓“骨董”?

指的是人们珍视的古代器物,是先人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和珍奇物品。

上面沉积着无数的历史、文化、社会信息,而这些信息是任何一件其他的器物所无法取代的。

“骨董”一词最早出现在北宋,盛行于南宋以后。

这个“骨”字,取“肉腐而骨存”之意——肉腐烂了,骨头留存下来,有保存历史精华之意。

因为所有的“骨董”都是古代留下来的,所以后来写作“古董”;

又由于古董可作为一种玩物,

所以后来又称之为“古玩”——古代留下来的可以赏玩的珍贵物品。

从上述介绍可知:“骨董”、“古董”、“古玩”三者称谓,

实际上是同一个意思,只是时代不同,叫法不同而已。

文物作为具体的物质遗存,它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

二是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

文物分类比较复杂,

既可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两大类,

也可分为“公有文物”(国有文物)和“私有文物”。

不可移动文物,一般指古迹,包括遗址、古墓群、古建筑、石窟、寺庙、大型石刻、大型壁画、历史遗迹、代表性建筑等等。

可移动文物一般指馆藏文物,如艺术品、工艺美术品、手稿、图书资料、各种实物、化石等等。

最后说说文物与古玩的区别。

文物是一个大概念,它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

文物既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现当代的,只要符合文物的两个明显特征,就可以视作“文物”;

而“古玩”却只指古代的珍贵物品,现代、当代的物品,无论多么珍贵,也不能称之为“古玩”或“古董”。

这在时间跨度上有明确的界限。

因此我们可以说,“文物”的范围远远大于“古玩”的范围。

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水域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是不允许民间有偿转让流通的,更不允许拍卖,否则便是违法。

对于部分私有文物,国家也是禁止民间流通的,

但近年间,国家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对于非国宝级的民间文物,鼓励“藏宝于民”,特许民间依法流通。

这既是为了推动收藏事业的发展,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护民间文物,激活文物的社会价值。

古玩,犹如一个包罗万象的大市场,东西多得很,博得很,杂得很,玩法多得很。

国家繁荣向上,老百姓丰衣足食,古玩有市场。

国家萧条混乱,老百姓衣食无着,没人有那个闲心来搞古玩。

古玩的收藏与鉴赏,是一项高雅的玩,一种有品味的玩,一种有文化的玩,一种背负历史、寻旧怀古的玩。

古玩,作为一种商品,它的特质集中地表现在两点:

一点是古,具有历史重负的沧桑感,往往这些东西,是一个社会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最好见证;

另外一点是有文化,有品味,具有艺术性。

正是因为古玩作为商品的这两个最鲜明的特点,

决定了在古玩某一领域淘金的专门人才,

有可能在庞杂的良莠不齐的古玩市场中,赢它个罐满钵盈。

文物也好、古玩也好,我们只不过是一段时间的保管者而已。

舍得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抱着一颗舍得、感恩的心态,挺好!

陶器文物的养护


陶瓷类文物是以粘土、高岭土为原料,经过选料、淘洗、沉淀、捣揉后制胎、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制成器物或艺术品。粘土、高岭土、主要是天然硅酸盐原料。石质文物大都是天然石材雕凿和磨制的。按质地分,主要有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等。矿物成分很复杂,主要分两大类:一类为硅酸盐类,硅和氧的化合物(硅土SiO2)是大量矿石的基本部分,这些矿石包括燧石和石英以及玄武岩、曹灰长石、花岗岩、长石等。这类石质有很好耐酸性;另一类为碳酸和钙、镁的化合物(CaCO3、Mg2CO3),包括大理石、汉白玉、石灰石、白云石等。以上这两类材质的陶瓷、石器在地下潮湿环境中长期埋藏,地下水中的可溶性盐类及其有机质杂质均可浸入到器物内部,随地下温湿度的变化渗入器物内部的盐类,会反复出现重结晶和溶解现象,使器物强度降低,极易破碎、酥粉。

出土的陶质文物中,陶器依质地可分为细泥陶和夹砂陶,以及彩陶、釉陶、唐(宋辽)三彩等。陶器种类很多,如陪葬明器或生活用具中的陶罐、陶盆、陶鼎、陶奁、陶仓、陶楼,陶灶、陶井;陶塑人物俑、动物俑;陶范、泥塑、墓志砖、买地券、封泥、紫砂器等,陶质文物还有砖瓦饰件,如砖雕饰、画像砖、瓦当、筒瓦、板瓦、铺地砖、空心砖、脊兽等。这类文物在制坯时多以就地取土,制坯不精细,内部孔隙多,埋藏地下很易被盐类侵蚀,所以出土时多为破损,断裂和酥粉。

出土后的陶器表面泥土下大多沾染污垢和覆盖凝结物,这些硬结物主要是碳酸钙或石膏、粘土,以及硫酸盐、硅酸盐等类物质。

刚发掘出土的陶器,往往是湿得透而又透的。像陶罐、鼎、瓶类的器物不要急于用水冲洗,稍晾的干一干,可先掏出腹内湿土,不然风干后硬结得很难取。取土时注意土内若有植物种籽或食物残迹,应取出妥善保存,或交给有关专家来考证研究。陶器表面清洗前还要简单判断一下胎质烧制的火候,是否坚硬或糠酥。用指甲掐,表面有印痕或掉粉,说明胎质差或酥粉,不宜用水洗、还可以将其支起来轻敲,听声音的清脆或沉闷断定胎质程度;如果陶器较干燥,用乙醇洁擦一小片,待乙醇挥发后,用舌尖舔,有吸附感说明质地好,无吸附感则烧的火候差。

遇到有的器物上书写朱砂字、彩绘图案,以及墓志,买地券上书有朱砂字、黑迹,洁除时要特别注意,切不可急于水洗表土。用竹签挑剔,如泥土疏松,可以一点点剔除去表土。如泥土粘度大,可先晾的干一千,砖内水分挥发一下,再剥除泥土。古人书写朱砂字用的是动植物类胶调合的,常年在潮湿土壤中埋藏,砖内吸潮湿水分,胶质老化字迹的附着力很差,剔除表土稍有不慎,字迹会脱落起甲。应该在情土时,边清边加固字迹。加固剂为丙酮和乙酸乙酯各50%,配入2%的硝基纤维素先滴后涂,反复滴渗几次,待字迹全部固定下来,将字迹照原格式全部誉抄下来,如果字迹辨认不清可以用棉球沾水擦在字迹处,瞬间字迹鲜艳清晰,笔道难辨的异体字,也应尽快照其笔道誉抄下来,这是很重要的历史资料。对于字迹的加固,我曾试着用5%聚乙烯醇缩丁醛、乙醇溶液加固,效果不理想,字迹周围会反出一层白膜,改用4%的聚醋酸乙烯酯、丙酮溶液,处理过几块朱砂墓志,字迹很快固定下来。再用羊毛板笔沾水刷涂余泥,字迹毫无损伤。放置阴凉干燥后,表面可以涂一层有机硅防护材料。

陶器文物长久埋于地下,表面吸附的大量硬结锈斑,可以作为年代久远的象征。只要存放条件较好,一般情况下可以不清除。陶器表面硬结的碳酸钙或石膏类物质的检查,可用5%的盐酸溶液在硬结物表面滴上几滴,如果发出“咝咝”的响声,就可以接着用该溶液继续浸渍,尼龙刷子刷洗,如果硬壳难溶将酸液加热至180℃~200℃浸刷,石膏硬壳会渐渐变成粉状物,很容易刷洗掉,在田野发掘时,会遇到砖室墓底铺一层白奎质积炭土层,胎质酥粉的陶器在这种环境中,孔隙内会填满碳酸钙与白垩土混杂物,这类器物切不可用酸类溶液洁除。会蚀毁陶胎。可用中性的5%六偏磷酸钠溶液去除。硫酸盐类物质需要浓硝酸滴在硬结物上,待硬结物软化后,用机械方法剔除。硅酸盐类的则用1%氢氟酸施在硬结物上除去。陶器中吸附的可溶盐类和用酸类处理过的器物要用蒸馏水浸渍反复冲洗。对带釉的陶器,可用盐酸清除,切不可用硝酸或醋酸,以免腐蚀釉料。其它附着的污垢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去除。

酥脆陶器用减压渗透加固法,渗透剂可用a、4%聚醋酸乙烯酯、丙酮溶液;b、2%的硝基纤维素、丙酮溶液;c、2%的可溶性尼龙、乙醇溶液;d、稀释的聚醋酸乙烯乳液。釉陶器釉面酥粉用5%可溶性尼龙、乙醇溶液或10%聚醋酸乙烯酯、丙酮溶液加固。

破碎的出土陶器,需经过碎片的拼对、粘结、补配、仿色作旧等过程,才能恢复器物的原貌。粘结材料主要有硝基纤维素、聚苯乙烯、丙酮溶液。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酮溶液、914环氧树脂快干胶、GJ301快干胶等。最方便快捷的还要属热熔胶,这种胶的型号与性能我们在后面胶粘剂和模具翻制部分中介绍。这种热溶胶呈棍状,用时在酒精灯上烤化,涂在陶片茬口上,迅速将陶片拼对,立即粘对。如果粘错位,将粘缝在火上一烤即化开,校对后离开火焰,又粘牢了。使用粘接剂的凝固时间在半小时以上的,陶片接缝要紧紧的挤合拢,用一根有松紧性的绑带把压力维持到至少半小时之久。最好陶片置于砂箱内,便于与其他陶片以任何适当角度粘合不易错位。大型破碎陶器粘接则用小砂袋衬垫。接缝上挤出的多余胶干燥后用一把锋利刀刮除。

造型各异的东汉彩绘杂技俑,在清理一座大型东汉砖室墓时,临近墓底连下几天雨,将墓内淤土湿透,当清理出这组陶涌时,曾被盗扰过,头与肢体四散分家,出土时泥糊难辨。将其运回室内处理时先剔除泥土,棉球沾水轻轻擦洗,红外灯下烘烤脱水。这批杂耍俑粉彩基本脱落,残留的朱绘衣纹依稀可辨,凡衣纹清出当即进行加固。这组陶俑烧的火候不够,比较酥脆,洁除烘干后用5%的聚乙稀醇缩丁醛、乙醇,对俑胎渗固,这种材料会反白,正好与白色粉彩底色一致。面对数百截残头断肢,拼对工作很麻烦,只有拼对两截粘一段,放在一边,遇上再粘一截,多件同时校对,很难一下拼出一件完整俑人。为了粘接牢固,主琴胫部、四肢内芯均用竹签棍加固,对接固定孔用一只钟表起子,手拿着轻轻向里捻着钻至1cm深,胎质脆用力过大会造成再破碎。然后将对接孔内灌胶,裁2cm长竹签对插进孔内,断茬缝挤严,挤出的余胶干后刮除。稠漆汁调石膏、色料填补残缺,修复后作旧。残缺的手、脚、冠、饰等维持原状,不搞任何添加复原。

另外在修复印纹陶时,如将陶器残缺复原要求纹饰一致,可采用塑型复原法。首先将文物放在转盘上固定,绘出它的整体形象及内径、外径圆周等处及尺寸,然后用油泥参照图纸把缺少的部分全部补齐,表面要略高出实物2mm,以便下一步压印纹饰。经检验定型后,方可印纹。绳纹,根据陶器上面的绳纹粗细,用麻搓成一条相似的麻绳,绳长30cm,再选一根木棍,木根长15cm,直径1.5cm,在木棍的一头把绳固定住,按照陶器上面的绳纹间隔,把麻绳缠绕上去,呈螺旋形。为了印纹准确,将制好的印纹工具,用一块油泥片进行试印,如印出的绳纹租细,间隔不合要求,可进行调整,为使印纹不粘工具,印纹前先在泥型表面用排笔均匀地弹撒一些滑石粉,接着从残缺范围的边,顺着原有绳纹的方向自上而下的滚印。但要注意其终结总应搭到旧的绳纹上面,使新印上去的绳纹和原有陶器上面的绳纹连接起来,做到规则而不乱行。每印一次都要注意到旧绳纹的连接,使新旧绳纹尽可能地一致起来。采用其它自制工具,同样可以印出相应的纹饰。

浙江金华古玩市场现文物瓷片 文物部门称正调查


金华市古玩城惊现标注“汤西夏y1”等字样的陶瓷片

金华孝顺镇的史全力(化名)是个古玩爱好者,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去各地的古玩市场转转。

6月初,史全力和朋友在浙江金华的古玩聚集地——古子城的“旧雨楼”书店买了几件宝贝,底端标记有“金汉灶y”、“汤西夏y1”等字样的陶瓷片。

可是没多久,该书店老板就被警方带走调查,原因是那些有字样的瓷片可能是考古出土的婺州窑陶瓷碎片。坊间还传言,这批瓷片可能出自当地文物部门,属于盗卖。

传言是否属实?中新网记者采访了金华市文物局局长蓝跃军,他表示此事目前正在调查。另外,记者也在金华市进行了多方面调查。

每片20元的碎瓷片可能是文物?

金华市古子城一带是当地有名的古玩市场,每周日,古子城附近摆摊的人和“寻宝”的人络绎不绝,造成交通拥堵。金华的出租车司机称古子城为“星期天”,意思是“星期天堵得无法通行”。

旧雨楼是古子城里一家不起眼的旧书店,但有文物爱好者透露,这家旧书店不时会有一些好宝贝出售,是其他地方淘不到的。

史全力告诉中新网记者,当天在旧雨楼书店,老板娘拿出了一麻袋碎瓷片供他挑选,并声称绝对是文物。记者看到,史全力买的碎瓷片底端标注着“金汉灶y”、“汤西夏y1”字样。

“麻袋里的碎瓷片都有标记的,一看就是货真价实的文物。”史全力说,碎瓷片的价格并不贵,一片大概20元左右。如果整麻袋买下,还可以便宜一些。因为当时不方便拿,所以他只买走了两件比较完整的碎瓷片。

但最令史全力心动的并非这些碎瓷片,而是一只年代久远且被火烧过的花瓶。“花瓶口已被火烧裂了,烧裂的碎片用报纸包着放在花瓶里面。”史全力说,他朋友打开报纸看,发现是一张1979年的旧报纸。

而老板娘说这只花瓶是文物局着火时烧成这样的,她前几天已经卖出一只稍小点的,这只花瓶以前在金华侍王府都有照片,绝对是文物局拿出来的东西。

于是,史全力拍下了花瓶的照片,想找文物鉴定的朋友鉴定后再去购买。然而没多久,有朋友告诉史全力,书店老板被警方带走调查,“警方怀疑这批碎瓷片是考古出土的婺州窑陶瓷碎片,上面的字样是文物专家标注的。”

史全力告诉记者,坊间还传言,这批瓷片可能出自当地文物部门,属于盗卖。

文物专家确定这批碎瓷片是文物

婺州窑传承人、婺州窑陶瓷研究所所长陈新华听说过市场上在卖一批婺州窑陶瓷片。而他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那些标注有“金汉灶y”等字样的碎瓷片可以肯定是文物。

据陈新华介绍,金华有几个窑都是文物保护单位,只是级别不同,有国家级、省级,还有市级。“金汉灶窑是金华市的文物保护单位,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个牌子竖立在那里。”

金华市文物局专家蒋金治在鉴定过这批碎瓷片后表示,目前还无法确定,可能这批瓷片中也有外边的瓷片,不全是婺州窑瓷片。

对于碎瓷片上的标注,蒋金治认为确实是文物研究人员所写。“研究人员到一个地方都会做一个标记,否则拿回来就忘记了。”

陈新华认为,碎瓷片上的标注不能确定是文物专家所做,也有可能是文物爱好者标注的。因为有一些文物是可以在市面上买卖的,不能由此断定是否从文物部门流出。

另外,陈新华还表示,虽说是文物,但这些碎瓷片并没有多高的经济价值,只是具有一定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警方:案件还在调查,需省里文物专家鉴定

上周,记者在调查时了解到,旧雨楼的老板已被保释出来,记者随即赶到古子城。

书店老板娘在听说记者想买那批碎瓷片时,多次询问是否真的想买。但书店老板对此事却不愿多提,只说瓷片已经交给文物局,不卖了。

随后,记者采访了负责办案的金华市婺城区城东派出所所长丁锋。他表示此案件仍在调查中,暂时无法确定那批碎瓷片是否属于文物。

丁锋说,警方正在等浙江省文物专家前来鉴定,而一切只能等鉴定以后再说。

金华市婺城区公安分局政治处副主任黄斌解释,公安机关并没有鉴定文物的能力,只能通过当地文物部门与省里的文物专家联系,进行鉴定。而目前从金华市文物局得到的答复是,省里的文物专家还没联系好。

对此,金华市文物局局长蓝跃军也称事情目前正在调查,现在还还无确定。而文物局文物处处长刘文极则认为,这是一件很敏感的事情,大家都不能轻易说。

文物部门内部人士透露:收藏碎瓷片的仓库曾遭破坏

虽然警方正在调查此案,但当地一些文物专家及知情者则确认“旧雨楼”书店出售的碎瓷片确是登记在册的文物。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当地文物专家说,这些瓷片及花瓶经济价值虽不高但文物价值很高,只有文物工作者才可能完成发掘、筛选、标注、保存等系统工作。

“这只花瓶我在清单上见过,应该是文物局的。”金华市文物局内部一位员工向记者透露,判断市场上的碎瓷片是不是从文物局流出的,根本不需要省里派专家过来鉴定,只需要对照登记入册的文物清单就知道了。

他还告诉记者,金华市文物局的那批婺州窑陶瓷碎片一直存放在当地天宁寺的仓库内。

记者联系到一位曾经手文物局婺州窑陶瓷碎片的文物局工作人员,他看过旧雨楼的碎瓷片后,确认就是在天宁寺存放的那批。

“这上面的字都是贡昌写的。”他告诉记者,贡昌是金华地区有名的文物专家,从事婺州窑研究多年,这些就是研究用的珍贵标本,而当时这批婺州窑陶瓷片也是经他标注过的。

据他介绍,天宁寺于1999年着过一次火,当时这些文物从工作室抢搬到其他仓库,很多都有被烧过的痕迹。

他还透露,就在上个月,天宁寺存放文物的仓库遭到破坏。预计市面上这批文物就是当时流出去的。

另外,据记者了解,旧雨楼书店除了卖这批碎瓷片外,还对外卖出了一批据称是“70年末代文物局出来的浙江藏品卡贴文物照片”,和一张金华市文物局的文物清单。

当记者联系到文物照片购买者胡小军时,他手头的两三百张照片已经在网上全部拍卖完毕了

陶瓷文物的养护知识


陶瓷类文物是以粘土、高岭土为原料,经过选料、淘洗、沉淀、捣揉后制胎、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制成器物或工艺品。粘土、高岭土、主要是天然硅酸盐原料。石质文物大都是天然石材雕凿和磨制的。按质地分,主要有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等。矿物成分很复杂,主要分两大类:一类为硅酸盐类,硅和氧的化合物(硅土SiO2)是大量矿石的基本部分,这些矿石包括燧石和石英以及玄武岩、曹灰长石、花岗岩、长石等。这类石质有很好耐酸性;另一类为碳酸和钙、镁的化合物(CaCO3、Mg2CO3),包括大理石、汉白玉、石灰石、白云石等。以上这两类材质的陶瓷、石器在地下潮湿环境中长期埋藏,地下水中的可溶性盐类及其有机质杂质均可浸入到器物内部,随地下温湿度的变化渗入器物内部的盐类,会反复出现重结晶和溶解现象,使瓷器强度降低极易破碎、酥粉。

出土的陶质文物中,陶器依质地可分为细泥陶和夹砂陶,以及彩陶、釉陶、唐(宋辽)三彩等。陶器种类很多,如陪葬明器或生活用具中的陶罐、陶盆、陶鼎、陶奁、陶仓、陶楼,陶灶、陶井;陶塑人物俑、动物俑;陶范、泥塑、墓志砖、买地券、封泥、紫砂类器具等,陶质文物还有砖瓦饰件,如砖雕饰、画像砖、瓦当、筒瓦、板瓦、铺地砖、空心砖、脊兽等。这类文物在制坯时多以就地取土,制坯不精细,内部孔隙多,埋藏地下很易被盐类侵蚀,所以出土时多为破损,断裂和酥粉。

出土后的陶器表面泥土下大多沾染污垢和覆盖凝结物,这些硬结物主要是碳酸钙或石膏、粘土,以及硫酸盐、硅酸盐等类物质。

刚发掘出土的陶器,往往是湿得透而又透的。像陶罐、鼎、瓶类的器物不要急于用水冲洗,稍晾的干一干,可先掏出腹内湿土,不然风干后硬结得很难取。取土时注意土内若有植物种籽或食物残迹,应取出妥善保存,或交给有关专家来考证研究。陶器表面清洗前还要简单判断一下胎质烧制的火候,是否坚硬或糠酥。用指甲掐,表面有印痕或掉粉,说明胎质差或酥粉,不宜用水洗、还可以将其支起来轻敲,听声音的清脆或沉闷断定胎质程度;如果陶器较干燥,用乙醇洁擦一小片,待乙醇挥发后,用舌尖舔,有吸附感说明质地好,无吸附感则烧的火候差。

遇到有的器物上书写朱砂字、彩绘图案,以及墓志,买地券上书有朱砂字、黑迹,洁除时要特别注意,切不可急于水洗表土。用竹签挑剔,如泥土疏松,可以一点点剔除去表土。如泥土粘度大,可先晾的干一千,砖内水分挥发一下,再剥除泥土。古人书写朱砂字用的是动植物类胶调合的,常年在潮湿土壤中埋藏,砖内吸潮湿水分,胶质老化字迹的附着力很差,剔除表土稍有不慎,字迹会脱落起甲。应该在情土时,边清边加固字迹。加固剂为丙酮和乙酸乙酯各50%,配入2%的硝基纤维素先滴后涂,反复滴渗几次,待字迹全部固定下来,将字迹照原格式全部誉抄下来,如果字迹辨认不清可以用棉球沾水擦在字迹处,瞬间字迹鲜艳清晰,笔道难辨的异体字,也应尽快照其笔道誉抄下来,这是很重要的历史资料。对于字迹的加固,我曾试着用5%聚乙烯醇缩丁醛、乙醇溶液加固,效果不理想,字迹周围会反出一层白膜,改用4%的聚醋酸乙烯酯、丙酮溶液,处理过几块朱砂墓志,字迹很快固定下来。再用羊毛板笔沾水刷涂余泥,字迹毫无损伤。放置阴凉干燥后,表面可以涂一层有机硅防护材料。

陶器文物长久埋于地下,表面吸附的大量硬结锈斑,可以作为年代久远的象征。只要存放条件较好,一般情况下可以不清除。陶器表面硬结的碳酸钙或石膏类物质的检查,可用5%的盐酸溶液在硬结物表面滴上几滴,如果发出“咝咝”的响声,就可以接着用该溶液继续浸渍,尼龙刷子刷洗,如果硬壳难溶将酸液加热至180℃~200℃浸刷,石膏硬壳会渐渐变成粉状物,很容易刷洗掉,在田野发掘时,会遇到砖室墓底铺一层白奎质积炭土层,胎质酥粉的陶器在这种环境中,孔隙内会填满碳酸钙与白垩土混杂物,这类器物切不可用酸类溶液洁除。会蚀毁陶胎。可用中性的5%六偏磷酸钠溶液去除。硫酸盐类物质需要浓硝酸滴在硬结物上,待硬结物软化后,用机械方法剔除。硅酸盐类的则用1%氢氟酸施在硬结物上除去。陶器中吸附的可溶盐类和用酸类处理过的器物要用蒸馏水浸渍反复冲洗。对带釉的陶器,可用盐酸清除,切不可用硝酸或醋酸,以免腐蚀釉料。其它附着的污垢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去除。

酥脆陶器用减压渗透加固法,渗透剂可用a、4%聚醋酸乙烯酯、丙酮溶液;b、2%的硝基纤维素、丙酮溶液;c、2%的可溶性尼龙、乙醇溶液;d、稀释的聚醋酸乙烯乳液。釉陶器釉面酥粉用5%可溶性尼龙、乙醇溶液或10%聚醋酸乙烯酯、丙酮溶液加固。

破碎的出土陶器,需经过碎片的拼对、粘结、补配、仿色作旧等过程,才能恢复器物的原貌。粘结材料主要有硝基纤维素、聚苯乙烯、丙酮溶液。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酮溶液、914环氧树脂快干胶、GJ301快干胶等。最方便快捷的还要属热熔胶,这种胶的型号与性能我们在后面胶粘剂和模具翻制部分中介绍。这种热溶胶呈棍状,用时在酒精灯上烤化,涂在陶片茬口上,迅速将陶片拼对,立即粘对。如果粘错位,将粘缝在火上一烤即化开,校对后离开火焰,又粘牢了。使用粘接剂的凝固时间在半小时以上的,陶片接缝要紧紧的挤合拢,用一根有松紧性的绑带把压力维持到至少半小时之久。最好陶片置于砂箱内,便于与其他陶片以任何适当角度粘合不易错位。大型破碎陶器粘接则用小砂袋衬垫。接缝上挤出的多余胶干燥后用一把锋利刀刮除。

造型各异的东汉彩绘杂技俑,在清理一座大型东汉砖室墓时,临近墓底连下几天雨,将墓内淤土湿透,当清理出这组陶涌时,曾被盗扰过,头与肢体四散分家,出土时泥糊难辨。将其运回室内处理时先剔除泥土,棉球沾水轻轻擦洗,红外灯下烘烤脱水。这批杂耍俑粉彩基本脱落,残留的朱绘衣纹依稀可辨,凡衣纹清出当即进行加固。这组陶俑烧的火候不够,比较酥脆,洁除烘干后用5%的聚乙稀醇缩丁醛、乙醇,对俑胎渗固,这种材料会反白,正好与白色粉彩底色一致。面对数百截残头断肢,拼对工作很麻烦,只有拼对两截粘一段,放在一边,遇上再粘一截,多件同时校对,很难一下拼出一件完整俑人。为了粘接牢固,主琴胫部、四肢内芯均用竹签棍加固,对接固定孔用一只钟表起子,手拿着轻轻向里捻着钻至1cm深,胎质脆用力过大会造成再破碎。然后将对接孔内灌胶,裁2cm长竹签对插进孔内,断茬缝挤严,挤出的余胶干后刮除。稠漆汁调石膏、色料填补残缺,修复后作旧。残缺的手、脚、冠、饰等维持原状,不搞任何添加复原。

另外在修复印纹陶时,如将陶器残缺复原要求纹饰一致,可采用塑型复原法。首先将文物放在转盘上固定,绘出它的整体形象及内径、外径圆周等处及尺寸,然后用油泥参照图纸把缺少的部分全部补齐,表面要略高出实物2mm,以便下一步压印纹饰。经检验定型后,方可印纹。绳纹,根据陶器上面的绳纹粗细,用麻搓成一条相似的麻绳,绳长30cm,再选一根木棍,木根长15cm,直径1.5cm,在木棍的一头把绳固定住,按照陶器上面的绳纹间隔,把麻绳缠绕上去,呈螺旋形。为了印纹准确,将制好的印纹工具,用一块油泥片进行试印,如印出的绳纹租细,间隔不合要求,可进行调整,为使印纹不粘工具,印纹前先在泥型表面用排笔均匀地弹撒一些滑石粉,接着从残缺范围的边,顺着原有绳纹的方向自上而下的滚印。但要注意其终结总应搭到旧的绳纹上面,使新印上去的绳纹和原有陶器上面的绳纹连接起来,做到规则而不乱行。每印一次都要注意到旧绳纹的连接,使新旧绳纹尽可能地一致起来。采用其它自制工具,同样可以印出相应的纹饰。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文物]出水文物迷住瓷都专家》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文物]出水文物迷住瓷都专家》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文物瓷器有哪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