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文物瓷器有哪些 > 导航 >

致远舰更多文物出水 发现将士遗骸已不完整

致远舰更多文物出水 发现将士遗骸已不完整

古代文物瓷器有哪些 青花发色鉴别瓷器 古代文物瓷器精品漫谈

2021-03-25

古代文物瓷器有哪些。

水下测绘。(图据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致远瓷盘复原图样

随着辽宁丹东港沉船被确认为致远舰,有更多的出水文物被发现。由于北方天气转凉,海况复杂,今年对致远舰的考古调查也将于10月中旬结束。

记者获悉,在今年的考古调查中,在海底发现了致远舰将士的遗骸。“这些遗骸都已不完整了,但这些甲午将士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和铭记。”参与此次考古工作的甲午史专家陈悦说,除了遗骸,考古队员还在水下发现了一枚铜质钮扣。

对于这些遗骸,甲午海战中广乙舰管带、济远舰继任管带林国祥的四世孙林其浩表示,希望可以建立一座“甲午海战致远舰无名将士墓”以及纪念碑供后人凭吊。史料记载,甲午黄海海战中,致远舰上252名官兵,除7人幸存外,其他全部殉难。

军官舱附近发现将士遗骸

陈悦说,本次发现的重要文物,几乎都位于致远舰的后部。

“带有致远舰舰徽的盘子、格林炮,以及多种私人用品的出现,都意味着目前正在调查的区域属于致远舰的后部。”陈悦说,瓷盘一般为船上军官使用,考古队员也在确认目前正在调查的区域为致远舰的军官舱。

“除了发现遗物外,考古队员还在军官舱附近发现了一些骸骨。”陈悦说,“这些骸骨就是致远舰上北洋将士的遗骨。”

陈悦说,这些遗骨被发现时已不完整,考古队员们也格外小心和细心地进行挖掘。

“由于在海水中沉睡了120年,目前还没有发现将士们的衣物,但在不久前考古队员发现了一枚钮扣。”陈悦说,“这枚钮扣是铜质的,是否属于北洋海军以及属于何种官阶还需要看到实物后在具体研究。”

史料记载,1894年9月17日,在甲午黄海海战中,由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在战斗中试图撞击敌舰,最终战沉,舰上252名官兵,除7人幸存外,其他全部殉难。

“当时绝大多数官兵是随船沉入海底的,他们的遗骸也应该还在船内。”陈悦说,这些甲午将士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和铭记。

据陈悦介绍,目前在考古队已经和相关方面取得联系,希望能够妥善处理将士的遗骸。

甲午海战中广乙舰管带、后担任济远舰管带的林国祥四代孙林其浩表示,希望可以建立一座“甲午海战致远舰无名将士墓”以及纪念碑供后人凭吊。

林其浩这一建议得到诸多北洋海军后裔的赞同。

统一标识:“中华帝国海军”

“除了在瓷盘上,在致远舰的餐具上也发现了舰徽。”陈悦说,“由于制作工艺以及使用地方的不同,这些舰徽在具体呈现上略有不同,但不管为何种样式,目前发现的文物上面都有一句英文标识:THEIMPERIALCHINESENAVY。”

对于这句话,陈悦认为应该翻译为“中华帝国海军”,知名历史学者萨苏则认为应该翻译为“中国皇家海军”。

陈悦说,在确认致远身份的瓷盘上,舰徽的中间为篆书致远,上面是致远的拼音CHIHYüAN。据陈悦介绍,该拼音为威妥玛拼音,是一个叫威妥玛的英国人创立的一套学汉语的注音方式。这种拼音在中国已停用,但在西方还有人在使用这套拼音学习汉语。陈悦说,在舰徽的下方是一句英文“THEIMPERIALCHINESENAVY”,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北洋海军当时的地位。

陈悦说,致远的舰徽目前在一些餐具等文物也有发现,但略有不同。

“由于雕刻难度,有的地方致远二字不是篆书,而是类似瘦金体样式。有的餐具上由于空间有限,只有致远的拼音和英文表示,没有致远的汉字标识。”陈悦说,结合在军事博物馆里展出的靖远舰瓷盘上的舰徽,可以发现整个北洋海军有一整套的VI设计,从这些细节上可以看出北洋海军是与国际接轨的,“与南洋水师、广东水师不同,北洋被称为海军,是带代表当时中国的国家海军”。

链接/北洋海军13将士遗骸葬在大鹿岛

如今在辽宁丹东的大鹿岛上还有一座“甲午海战无名将士墓”。

甲午海战中广乙舰管带、后担任济远舰管带的林国祥四代孙林其浩,希望可以为致远舰上发现的将士遗骸建立一座“甲午海战致远舰无名将士墓”以及纪念碑供后人凭吊。

对于具体的位置,林其浩说,可以选在大鹿岛。

1894年9月17日,这一天甲午海战爆发丹东东港大鹿岛海域。东港旧称为“东沟”,中日甲午黄海海战,也被史书称为“大东沟海战”。

当年,中日双方20多艘战舰交战,6艘日舰遭到重创,而北洋水师中的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舰沉没。除经远已确定沉没在距离大鹿岛20多海里的黑岛海域外,其余三舰均沉没在大鹿岛海域。

大鹿岛距离陆地大约有40分钟的船程,记者登岛时天气晴朗,目视极远。

站在大鹿岛海边的邓世昌塑像前,65岁的于开臣老先生指着前方海面对记者说:“你看,那里就是甲午战场。”于开臣曾在大鹿岛村委会工作过,算是岛上的文化人,非常注意搜集岛上老人有关那场海战的描述。

“开战当天,整个大鹿岛都弥漫在硝烟之中,炮声震得大鹿岛都在抖。”于开臣说,当时消息闭塞大家并不知道是和日本打起来了,炮声一响大家都躲到屋里去了。

岛上的人在炮声中度过了一天。第二天一早,岛上准备出海的人被眼前的景象吓着了。

“当时港口里有漂来不少穿着北洋水师军装的官兵遗体,村里人商议后,将这些遗骸一一收敛葬在大鹿岛。于开臣说,最终经过点验,一共13具遗体。这就是如今岛上的“甲午海战无名将士墓”。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河北考古发现将陶瓷涩圈叠烧工艺上溯至宋代


记者日前从河北省邯郸市磁县文保部门获悉,文物专家在该县都党乡冶子磁州窑遗址宋代地层出土的陶瓷器中发现了涩圈叠烧工艺,从而将陶瓷涩圈叠烧工艺考古年代由金元时期提前至宋代。

涩圈,指碗、盘类陶瓷器物内底刮去一圈釉后形成的露胎环状圈。碗、盘叠烧时,为避免釉液粘连,故将碗、盘内心刮釉成圈,在入窑时,将上件器物圈足(未施釉)直接置于下件器物的涩圈上,依次叠置,进行烧制,可以节省空间、降低成本、提高产量。涩圈的出现摒弃了依赖支架、支钉、垫饼、垫环等窑具实现叠烧的传统做法,在陶瓷制作工艺上是一个新突破。

涩圈叠烧工艺,盛行于元、明时期瓷器,从以往的考古发掘中,业界形成了涩圈叠烧工艺可能出现于金元时期的观点。河北磁县磁州窑博物馆馆长赵学锋说,在冶子磁州窑遗址宋代地层中发掘出土了较多白釉涩圈、黑釉涩圈和棕黄釉涩圈的陶瓷碗盘,用实物推翻了业界以往说法,即涩圈叠烧工艺应该起始于宋代甚至更早时期,而不是金元时期。

“南澳Ⅰ号”出水文物部分瓷器来自景德镇


明代沉船“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工作正在进行。10日,共有8箱文物出水,其中包括很多瓷器。在出水的瓷器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江西景德镇。

11日,考古研究所负责人向记者证实,目前“南澳Ⅰ号”出水陶瓷部分来自景德镇观音阁瓷窑。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南澳Ⅰ号”去年9月正式启动水下考古后,他们就非常关注“南澳Ⅰ号”出水文物的情况。

“南澳Ⅰ号”里的瓷器出水后,广东的考古专家及时将有关信息通报给考古研究所,根据现有的资料看,“南澳Ⅰ号”出水陶瓷部分来自景德镇观音阁瓷窑。

这位负责人称,景德镇观音阁窑是景德镇最著名的民窑之一,其产品几乎可与官窑媲美,其生产的瓷器主要用于外销。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景德镇的外销瓷主要通过东印度公司出口到欧洲以及东南亚。

对于“南澳Ⅰ号”出水的来自景德镇的瓷器,考古研究所将会作进一步的研究,形成专门的报告。

浙江省上虞尼姑婆山发现罕见完整越窑址


昨日上午,参加中国青瓷学术研讨会的百余位中外专家会聚上虞尼姑婆山,对新近发掘出来的大量精美碎瓷片与越窑址进行考察,从初期考察的情况来看,专家们认为该窑址是罕见的保存完整的越窑址,距今约两千年的历史。极有可能代表了三国西晋时期的最高生产工艺水平,反映了我国早期越窑鼎盛时期的面貌,为三国、西晋时期越窑之典型。目前,浙江省文保会组织中外专家正在进行进一步的考证。

罕见的牛头壶嘴

在上虞市上浦镇大善村尼姑婆山的一条小路上,一片片闪现着青黄色泽的连方格、连珠纹碎瓷片纹饰清晰精美,胎质坚硬,釉色莹润散落在两旁。依山而上,便看到了刚挖掘出来的这座古越窑。这是一个依山坡斜度而建的长方形倾斜砌筑,没有拱顶,窑内散落的瓷器半埋于土中,因形体细长似龙,又称龙窑。这个龙窑前有火膛,后有烟道,窑总长十三余米,宽二点一米,保存比较完整。古窑不同于在地下十几米的墓葬,埋藏较浅,极易受生产破坏,保存得如此完整的窑址在同时期窑址中实属罕见,对全面了解当年的制瓷工艺十分有帮助。

这些器件或瓷片让到场的专家赞不绝口。来自意大利的罗伯特•伽德林对一片拇指大小的连珠纹瓷片爱不释手,他想把他做成吊坠挂在脖子上;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的章金焕仔细端详着一块碎瓷,表示他从来没见过这样的西晋时期的青瓷;意大利威尼斯大学的荣思彬博士对中国陶瓷情有独钟,她拿着相机拍个不停,并表示要将这些照片带回国内给她的学生们看。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张浦生从造型和装饰上对瓷器作出了评价:“尼姑婆山窑址中出土的瓷器档次很高,精美漂亮,融实用性与观赏性为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据悉,本次在上虞尼姑婆山的发掘工作是东汉到唐以前窑址序列发掘工作的第二站。上虞作为的越窑青瓷发源地和主要产地之一,制瓷历史从东汉至宋代长达一千余年,在东汉至唐以前的越窑发展早期,上虞占据了全国制瓷业的统领地位。本次发掘为全面研究早期越瓷的生产工艺寻找更丰富的瓷器标本,解答学术疑问,再现了早期越瓷生产的盛况。

巧遇出水瓷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一位长江航运公司的船员老张。吃饭闲聊,我津津乐道地讲起自己的瓷器收藏,这位船员听了之后,带笑向我说:“我们的沙刁子(指专门在江里捞沙的船舶)在江心里夹沙,捞了许多瓷器在船上,我们不懂,你肯定有用。明天我带你上船看看。”

听到这样的消息,对一个搞收藏的人来说,内心的喜悦可想而知,夜里难以入睡,第二天按约定的时间和地点来到江心的大沙刁上,惊奇地发现,到处都是明清时期青花瓷片,有的器皿几乎只残缺一点。进了老张的舱室,我第一眼就看见他的床铺底下有一只蓝地白花螭龙盘,拿起细看是清雍正年间所制,底足内是笔锭如意花押图记款。那釉色,那幽菁的青花色调,令我赞叹不已!接着,老张把我领进船员的舱室,向大家介绍说:“这位先生是搞瓷器收藏的,我们每人把捞上来的那些玩艺儿拿出来让他鉴赏鉴赏!”船员们听说,纷纷从自己的床铺底下拿出许许多多的碗、杯、鸟食罐、瓶等,大都是明清两朝的民窑青花瓷。我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一一观赏,并十分认真地挑选了其中的10余件完好无损的瓷器。当我要按市场的时价付款时,他们都一个劲地推让,后来在老张的协调下,我付了一半钱算是给他们买香烟抽的,他们才乐意地接受了。

午饭时,我发现桌上的餐具全是出水瓷器(有伤残),酒壶是宋代的影青执壶(长流缺盖、毛边、冲口),杯子、碗、盘全是明清的,清一色的出水餐具所造成的氛围仿佛将我带入时间隧道,使我感到似乎是生活在古人之中,那心情、那感受,是我从未经历过的。

辞别老张和船员们,回到家,我细心地把这些瓷器进行分类整理。有宋代影青撇口外卷入棱瓜楞杯二只,高13.5cm,口径12.5cm,足径7.7cm。两杯胎质洁白细腻,胎壁极薄,瓷化程度高,胎呈半透明状态,是典型的湖田窑瓷。明代青花鸟食罐3只,蓝釉水水盂一只。青白釉高足杯一只,口径12.5cm,高7.5cm,足径4.7cm,足高3cm。青花小碟一只,口径12cm,足径6cm,高2.5cm。明代晚期青花碗5只,清代青花碗3只,青花盘4只。从出水瓷器和船上的大量瓷片推断:长江这一水域运载瓷品的沉船时间上朔可到北宋,下至清代乾隆(因为乾隆以后的瓷器未见)。后来我经过多次调查,事实和推断是吻合的。据船员们介绍说:古代长江这一流域情况极为复杂,水流湍急,主航道逐渐北移,因此,清代嘉庆以后,这一水域的沉船事件就少了。

偶然获得的这10余件出水瓷品,开拓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收藏。待有机会再向藏友们介绍实物,向藏友们求教。

汉代陶瓷博物馆悬赏打假 发现假文物奖5万元


日前的“冀宝斋”事件在国内文物收藏界闹得沸沸扬扬。就在人们反思方兴未艾的民间博物馆建馆潮之际,广州市越秀区引入国内首家汉代陶瓷民间博物馆——广州普公汉代陶瓷博物馆,并计划年内开张。日前,本报记者独家采访到普公汉代陶瓷博物馆的馆长——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蒲重良。蒲重良表示,他从事汉代陶瓷的收藏与研究已有二三十年,设立博物馆是他一生的夙愿,之所以挑在这个敏感的时机来筹建博物馆,是因为他对自己毕生收藏的汉代陶瓷有强烈的信心与底气。

缘跨界之能人心系汉陶瓷

从蒲重良的名片就能看出他是一个“跨界”能人,既是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中华收藏家联合会副主席、古陶瓷鉴定师,又是企业家,但他不断强调的是古陶瓷收藏家身份。

年过五十的蒲重良是四川泸州人,说起与收藏结缘,他回忆主要是受父亲的影响,“我的父亲曾在长江跑船运,有时会带一些古董回来,很小的时候我就记得家里有几件古代藏品,耳濡目染之下,打小就对收藏产生了兴趣。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搞实业,企业经营得有声有色,但心里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于是自然而然地就走上了收藏之路。”蒲重良先是关注元明清陶瓷和唐宋瓷器,直到遇上汉代陶瓷他便一发不可收拾。2011年,蒲重良编写了国内首本关于汉代陶瓷鉴赏类的专著——《汉代陶瓷鉴赏》。

膺买膺品上万“潜伏”练眼力

从实业家到古陶瓷收藏家,蒲重良说他的转身并不容易,也吃过大亏,甚至险些倾家荡产。

番禺区大石江边一个小区是蒲重良安放藏品的一处“仓库”,入户花园里横七竖八摆着几百件陶瓷,“这些全是当年我交的学费。”蒲重良说,刚开始搞收藏时,他几年买了上万件古陶瓷,“邀请一位鉴定大师来看,大师看后问我有没有心脏疾病,原来我的藏品几乎全是膺品。”

吃了大亏后,蒲重良并没有放弃。他乔装成膺品买家,深入到江西景德镇、河南神垢镇等陶瓷高仿集中地,花高价待在工坊里观摩工匠制造膺品。这一招很管用,“潜伏”了一段时间后,蒲重良练就了“火眼金睛”,任何一件古陶瓷膺品他都可以说出出自哪个地方甚至哪一名工匠之手。蒲重良还到各地的博物馆向鉴定大师学艺,最后到清华大学读了两年的古陶瓷鉴定课程,所有的本领齐全后,他重新杀回了古陶瓷收藏领域。

珍藏品逾三千馆藏超省博

蒲重良的别墅内,每一个房间,甚至走廊,都摆满了高矮大小不一的包装盒,蒲重良走进其中一间房,随手打个一个包装盒,从里面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件陶瓷,在灯光下向记者逐一介绍其年代与艺术价值。穿行在这些古陶瓷当中,恍若在时光中旅行,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以及两汉,几乎每一个年代的陶瓷都可以在这里找得到。

“到我这里参观的人会有两种反应,对古陶瓷不大了解的朋友会高度怀疑,不敢相信是真的;古陶瓷的鉴定专家看了就很震惊。”蒲重良说,这些年他收藏了三千多件古陶瓷,从目前他了解的情况,全国没有一家省一级博物馆的汉代及汉代以前古陶瓷的馆藏数量比得上他。“当前人们还不是很懂得汉代陶瓷,很多地方都不怎么珍惜与保护,我想肯定有那么一天,汉代陶瓷会大放光彩。”

真三百套文物鉴定属汉代

这些展品是真的吗?为了打消记者的疑惑,蒲重良出示了一份广东省文物鉴定站鉴定意见的红头文件,其中表示,4名文物鉴定专家共鉴定出汉代陶瓷器300件套,该批藏品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具有较高的博物馆收藏和陈列展示价值。

“这些文物的具体级别还需要专家的进一步评定。”蒲重良对文物的定级充满着期待。他表示,博物馆开馆后会第一时间挂出告示,欢迎市民对藏品进行打假,若最终确定是假文物将奖励5万元。另外,他还会开辟专展膺品的展位,将曾经买回来的上万件假古董分批展出,并向市民介绍如何认识膺品。

记者通过越秀区委宣传部及区文化局相关人士了解到,目前普公汉代陶瓷博物馆已通过了区文化部门、区民政部门的审批,拿到了牌照,等装修完毕就可以择日开馆。据相关人士透露,近日省文物鉴定站的专家将会对普公汉代陶瓷博物馆的藏品进行文物级别鉴定,本报记者将继续关注报道。

出水的德化青花瓷


日前在报上读到一则新闻:170多年前沉没于南中国海的清代商船“的星号”被打捞出水,捞获了35万件德化窑烧造的青花瓷。这是世界陶瓷考古史上最大的一次发现。部分瓷器珍品将于今年11月17日在德国斯图加特城拍卖。这引起了笔者的兴趣,谈一谈清德化青花瓷。

据史料记载:“的星号”船长50米,宽10米,重1000吨,是当时中国少有的巨型帆船。1822年1月满载着住在印尼各国富商订购的价值连城的德化青花瓷从厦门港出发,朝古称爪哇的印尼驶去,在中沙群岛触礁沉没,除了少数人员侥幸获救外,其余人员均罹难。

德化紧靠福建沿海。这里河谷深邃,溪涧密布,山峦叠嶂,森林葱绿。一条大樟溪入闽江到福州,一条桃溪入晋江到泉州,交通便捷,素有“福建瓷都”之誉。

德化唐代建窑,宋元时期有较大发展,从碗坪仓及屈斗宫两窑遗址发掘来看,都烧青白瓷。明代德化“象牙白”的问世,在国际市场上引起了轰动,特别是以何朝宗为代表的“象牙白”瓷,把德化白瓷推向了白瓷生产鼎盛时期。到了明中晚期,受到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生产工艺的影响,勤劳智慧的德化瓷匠开始研究试烧青花瓷器。德化盛产高岭土,这是生产瓷器的主要原料。在德化境内已发现103个矿点,大都不含硫化物,属于最优质的高岭土。入清后,清政府平息抗清活动,鼓励发展生产,扩大贸易,加上国内外市场需求青花瓷,使德化青花瓷窑迅猛发展。清代青花窑址竟达177处之多,为历代窑址最多的一个时期。

德化青花瓷属釉下彩绘,以含钴的矿物作为着色剂在瓷坯上进行绘画装饰,再罩以透明釉,入窑高温(1300℃左右)焙烧而成。清康熙、雍正、乾隆是德化青花瓷的繁荣期。此时青花瓷器取代白瓷成为瓷业的主流。康熙51年殷式训《瑶台陶烟》云:“宇内闻声说建窑,坚姿素质似琨瑶;乘闲每上峰头望,几道青烟向暮飘。”

德化的白瓷,瓷土淘炼精细,胎体呈洁白色,分量较沉,这是德化白瓷生产的基础。它采用一种单纯的安定宁静的青色颜料,通过民间匠师灵巧的手笔,在白素坯上描绘图案,上釉烧成后融合于釉质中,在光润的瓷面透出明快的花纹,表达时代特点和生活气息,反映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理念,展示了一种永久的艺术魅力。图案主要有山水、人物、动物、植物、宗教杂宝、吉祥文字等。山水图案多绘于瓶、罐、炉等较大器皿的外壁;人物图案多绘于盘碟类浅平底的器物内里;其他图案多见于碗、杯、盂三类小件器的腹部。

德化青花瓷在工艺上受景德镇窑的影响,但又具有自身的特点,青花发色常有晕散现象,呈色不一致,鲜亮的较少,大多发色灰蓝,有的暗淡,这可能是使用含钴的石墨作青料的缘故。清初后,德化开始从外地进口青料,改变专用本地钴料的状况。构图简洁舒展,笔法自由奔放,画面单纯朴实,粗犷大方。造型自然不笨重。施釉采用全器满釉,足缘刮釉;涩圈削足;底足露胎,内外全釉等。

清德化青花瓷数量颇大,至今古玩市场上常常可以见到,价格也不算昂贵,收藏者稍加留意,即可觅到。

如何分享更多的陶瓷资讯


如何能够更好地分享这些陶瓷资讯

现在,陶瓷行业得到了快速地发展。随着这些年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周边行业的经济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每一个新买的房子,在入住之前都会选择各种各样的陶瓷产品,成为人们装修房子不可缺少的材料之一。陶瓷行业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每一天都会有很多新的生产工艺产生,会有很多新的产品推向市场。让销售者了解到这些陶瓷资讯非常重要,能够让陶瓷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那么,如何能够更好地分享这些陶瓷资讯呢?

首先,可以考虑构建陶瓷行业的网站。在这个陶瓷行业网站上,可以发布行业内的最新资讯,让更多的消费者,更多的企业能够基于这个平台了解到更多有用的资讯。在这个平台上,也可以将最新的生产工艺分享到这个平台上,供其他生产厂家进行学习,能够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生产工艺的探讨活动中来,促进陶瓷行业的不断发展。

其次,可以利用各种最新的信息渠道分享陶瓷资讯。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人们可以利用各种最新的信息渠道快速地分享各种资讯。而这些信息渠道传播力量之大,传播速度之快已经超过了很多人的想象。而借助于这些信息渠道分享这些陶瓷资讯,能够让更多的人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各种行业资讯,掌握更新的行业发展趋势,对行业的发展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制作瓷器的完整流程是什么?


制作瓷器的完整流程是什么?

制作瓷器的完整流程,一般要经过如下几道工序:

练泥:将陶瓷的原料——高岭土、瓷石经过磨洗、除杂揉匀后调和成为用于制作瓷器的瓷泥。

制坯:将调质的瓷泥经过模具等制成所须要的瓷器的外形,将坯胎凉至半干后至于车盘,用刀旋削表面,保证瓷器外表的光洁。最后在依照需要使用材质不同(铁、骨、木等材料)的雕花刀在外表刻出花纹。

上釉:依照瓷器的几何外形有不同的上釉方式。圆口瓷器(指通过拉坯方法成型的口径较圆的器皿种类)将瓷胎浸泡在釉浆中。大一些的瓷器或者形状不规则的瓷器,采用吹釉的方式上釉。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保证釉浆的均匀分散是重要的一点。

釉下彩:一般家用瓷器和中国元代青花瓷均属此类:

将颜料直接涂在未上釉的瓷胎上,再进行上釉。由于颜料被包裹在釉之下,使得色彩能够长期保存,并不易被磨损。但由于施加釉下彩将使颜料经过约1天的高温灼烧,会导致部分瓷器颜色变化,因而釉下彩的瓷器颜色变化较多。

釉上彩:将未上色的瓷胎途釉后放入窑内烧结为素瓷,待冷却后再进行上色,并放入相对低温(约700℃—900℃)的窑炉中进行二次烧结。这样的做法能够保证釉彩的花纹和颜色丰富多彩,但长期暴晒或使用会导致表面磨损,导致颜色脱落。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致远舰更多文物出水 发现将士遗骸已不完整》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致远舰更多文物出水 发现将士遗骸已不完整》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文物瓷器有哪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