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收藏 > 导航 >

搭茅屋收藏稀世国宝

搭茅屋收藏稀世国宝

古代瓷器收藏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干嘛收藏古代瓷器

2021-02-12

古代瓷器收藏。

坐拥连故宫博物院都没有的存世孤本,国家一级二级文物更是不计其数,可珠海这位收藏家却甚是“怪异”——

搭茅屋收藏稀世国宝

精美的明代佛造像

李辉柄鉴定乾隆青花六方盖罐

郭汉东给记者展开明心经上、中、下三册

周末大观

本月9日至11日连续三天,北京来的两位名人钻进珠海收藏家郭汉东的“茅屋”,捧着一个个宝贝“打分”。岁数稍大的李老,指点着一对青花罐:“这是一对清乾隆的青花六方折枝花果盖罐,仿明宣德,仿得很像。六方就比圆的要难,这对青花造型规整、色艳、精细,质量好,艺术水平高,是国家一级文物。”“茅屋”中还发现一批国宝级“金书”,随便一件都价值连城,可郭汉东这两年竟“破落”到带全家住进了烂尾博物馆边临时搭建的“茅屋”。

十二尊佛像,每组过千万

“李老”是李辉柄,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受聘南开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与李辉柄一起来的是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寓榕。她对羊城晚报记者说:“清三代(指康、雍、乾)这么大型的瓷器不多见,而且是一对,带字款,罐盖都是原盖,很难得。依它们的精美度和尺寸,一对的起拍价应在800万元-900万元。”

记者脚边还有12尊瓷佛造像,有白、绿两色,大的有1米高。李辉柄认为这是明代早期福建漳州窑的出品。他说,福建漳州和德化都喜欢烧造像,德化的技术水平高,瓷化程度高,德化瓷特别白,有透明感,而漳州瓷温度低些,呈牙黄色。但是漳州瓷存世少,大器更少。12尊造像也为国家一级文物。据称,漳州瓷是出口瓷,后由于禁海,出口不得又难以转内销,因而倒闭,所以现今反倒难见漳州瓷。李辉柄将12尊佛像分四组,每组三尊,分别是文殊、普贤和三世佛。董寓榕说,稀缺性和器型硕大决定了这12尊造像价格不菲,超过1米的瓷器很容易变形,烧制难度大。每尊造像的背后都有图章,是名家之作。因此,每组造像的起拍价肯定过千万。

国宝级“金书”,填补了空白

董寓榕向羊城晚报记者透露,这次为郭汉东鉴定的不仅仅是瓷器,还有一些杂项,如金银器,有些东西填补了国家的空白。郭汉东拿出了三个像茶叶罐一般的金属罐,罐子呈淡淡的金色,上面阳刻着:佛说心明经。郭汉东小心翼翼地从每一个罐里拿出一册,在茶几上展开。三册分别为上、中、下,每册由36枚金片若竹简般缀在一起,用隶书抄刻下《心明经》。金片并非纯金,是金、银、铜的合金,含金量为0.6%。李辉柄说,这是唐贞观年间的东西,非常完整,连故宫博物院都没有,是存世孤本,绝对是国宝级。

说话间,郭汉东又拿出一卷这样的“金书”,也是贞观时期的,展开来约有4米。上半部分是八幅白描画,画的是马头、孔雀等八个明王,下半部是用小篆刻写的每一个明王的故事。或许这就是唐太宗时的连环画。郭汉东承认,类似的国宝级“金书”有一批。

李辉柄先生用两天半时间将郭汉东30年积攒下的宝贝梳理了一遍,从8000年前的数百块红山玉、良渚玉到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南北朝、唐、五代、宋、元、明、清,从古玉到青铜、编磬、陶瓷、金银,脉络、年代都很清楚。郭汉东有六七千件藏品,记者记忆中,他收藏的汉代皇室编磬宋代玉枕和八只宋代供御兔毫鼠须盏均为国宝级,现在明确的国宝级藏品又多了这批合金的经书。国家一级、二级文物更是不计其数。

私人博物馆,“穷”得烂尾了

董寓榕说:“我以前认为珠海是文化沙漠,郭汉东的收藏让我彻底改变了看法。他的博物馆若能落成,会给珠海带来丰富的文化遗产。”然而,2002年就动工的汉东私人博物馆到现在还是半拉子工程,据说还差3000万元才能成为真正的博物馆。守着那么多宝贝却拿不出3000万?郭汉东的钱全买了文物。许多人劝他:卖两件,博物馆就建起来了。可他就是吝啬得“只进不出”。郭汉东对记者说:“这是30年的心血,当然舍不得,希望它们能留在珠海,一旦拍卖就不知去向了。汪洋书记说要建文化强省,我的收藏是珠海文化的一部分。除非万不得已,我不会卖。”

珠海文化局局长刘福祥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社会文化应该社会化,政府将出台有关细则,支持建私人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剧场,比如以土地划拨或资金奖励的形式予以扶持。”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喂鸡破罐竟是稀世古瓷


50多岁的永川农民刘远书偶然捡到宝贝:花几十元钱买来的邻家喂鸡破罐,经专家鉴定竟是距今约千年的稀世古瓷——“紫定黄地酱彩剔花盖罐”。昨日,刘远书在亲戚陪同下赴京寻买主。

刘介绍,5年前,从邻家院子经过,发现一破旧的喂鸡粮槽,“有花纹,很古朴,像古董。”刘虽是地道农民,平时却喜欢古董。遂找来邻居,掏钱买下“破烂”。除掉瓷器表面水泥,用胶水将瓷片粘在一起,成了一个扁扁略鼓的圆形罐子,上面还有精美的牡丹花纹。查阅资料后,刘远书越来越觉得这个破罐是古董。

刘远书决定找专家“诊断”。今年6月,刘找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汝瓷鉴定权威专家赵青云。赵青云非常肯定地认为,这件瓷器是稀世珍品,并出具了盖有自己钢印的鉴定证书。赵青云认为,该瓷器年代在北宋到金代之间;整件保存基本完好,釉层光亮而匀净,造型古朴,丰满圆润,器物上雕刻的牡丹花精美而精细,“实为北宋-金定窑紫定之精良作品,乃传世之稀有佳品”。

昨下午,记者致电赵青云,他证实了鉴定证书的真实性。赵青云说,宋定窑瓷器中,白定、黑定较为常见,而像这样的紫定则非常罕见,完整的紫定更是极为少见。因此,虽然刘远书的瓷罐是碎片重新黏合而成,仍具很高的收藏价值。

手捧权威专家的鉴定证书,刘远书决定到北京卖高价——少了千万元不卖。有专家认为,有裂痕将使这件瓷器的价值大打折扣。

刘远书的定窑瓷罐,与我们使用的芝麻酱颜色较为接近,而非紫色。专家介绍,“紫定色紫”是一种误解,所谓“紫定”其实是酱釉,用的是铁金属烧制而成。

据介绍,定瓷精品原本是众多藏家追寻的目标,而黑定、紫定更是因为罕见而被推崇。有报道称,我国收藏定窑的三大博物馆即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定州博物馆,在它们的文物图录中,发表了56件定窑瓷器,其中53件是白釉即“白定”,仅3件是“紫定”。

江西高安青花国宝:掘地五尺国宝现真容


窖藏出土的6件元青花梅瓶 青花缠枝牡丹纹带盖梅瓶:短颈,丰肩,带盖,圆鼓腹下收,矮圈足稍稍外扬,全器纹饰多达九层,肩腹部主题纹饰为如意披肩缠枝牡丹纹,表面光洁滋润,造型饱满,视觉流畅,雍容华贵。这6个梅瓶盖内壁露胎处和底部分别写着墨书“礼”“乐”“书”“数”“射”“御”等儒家六艺。

高安市地处江西省西北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高祖时期,已经建县。唐时改为州,始命名为高安,并设置靖州。至元代,高安改州为路,归瑞州路治。高安城自古就沿锦河而建,漕运十分发达,商贾云集手工业成熟。

这批青花国宝的发掘地,如今已是高安市一个寻常的居民小区。市民们如同往常一样平静地生活,35年前的一次无意发现,让这个寻常之地变得神秘起来。这里 曾是江西第二电机厂的厂址。1980年11月29日下午2点半,时任高安县博物馆馆长的刘裕黑接到一个紧急电话:电机厂的工人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土 窖,里面藏有大量的瓷器。刘裕黑接到消息后马上与四五个同事赶到工地,工厂工人们已自觉停止施工,将土窖保护起来。为了保障文物的安全,博物馆的工作人员 进行了连夜发掘,到第二天清晨才基本发掘完毕。这是一个圆形窖藏,在窖藏上铺了一层锡片,离地表深约1.6米,直径约2米,器型大的罐子放置于土窖表面, 打开大罐,很多小件物品放置于内部。当时清理出的文物装满了整整6个箩筐,共计瓷器239件。工作人员当时并不知道他们精心发掘的文物来自哪个朝代,又有 怎样的价值,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这是国家文物,要好好保护,于是立即送往高安市博物馆保存收藏。

发掘后,当时的高安市博物馆馆长刘裕黑、副馆长吴萍生、考古组长熊琳等相关工作人员马上对发掘文物进行研究。研究过程是漫长的,在大量的资料比对后,发 现其中一件发掘的青花梅瓶与大英博物馆馆藏的元代无盖青花梅瓶的造型、纹饰、胎质一模一样。“这是元代的东西!国宝出土了!”用刘裕黑老人的话说,当时激 动得“心脏都要蹦出来了”。

后来又经过专 家仔细的比对研究,高安发掘的这批瓷器规格都很高,主要来源于景德镇的窑口,还有龙泉窑、钧窑、磁州窑的器物。其中最令人惊叹的就是19件元代青花瓷器。 蔡国声说,高安窖藏的元青花从器型、绘画、胎土等方面看都是那个时代的典型特色,是景德镇元青花的代表。

国宝宋代瓷器鉴赏


钧窑天蓝釉鼓钉三足花盆托,元—明初,高11.5cm,口径25.2cm,足距16.5cm。器口内敛,浅腹,坦底,以三云头形足相承。近口沿处凸起一周弦纹,外口下及近底处各有鼓钉纹一周,上为23枚,下为19枚。外底有一周支钉痕,其内有“一”字标记及清代造办处玉作匠人所刻“养心殿”、“长春书屋用”款识。通体施天蓝色釉。

景德镇窑青白釉倒流壶,宋,高11.2cm,足径6cm。壶体呈瓜棱球形,一条堆塑其上的螭龙巧妙地形成壶流与提梁,平底,底中心有一注酒的圆洞。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此壶设计巧妙,因利用连通器原理,注酒时将壶倒置,从底孔注酒后,再将壶正置,即可从螭龙嘴往外倒酒,故称“倒流壶”。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注壶、注碗,宋,通高24.3cm。注壶:高21.5cm,口径3.5cm,足径9cm;注碗:高12.3cm,口径17cm,足径9.8cm。注壶直口,有盖,盖顶置狮形纽,折肩,弯流,曲柄,圈足。肩部划花缠枝牡丹。注碗葵瓣式口,碗体呈六瓣花形,圈足。注壶与碗通体施青白釉。注壶、注碗组合成套,是温酒用具。温酒时将注壶置于注碗中,以碗中热水温之。其形象较早见于五代顾闳中所绘《韩

三彩剔划花兔纹枕,宋,高10.5cm,面横36.8cm,面纵17cm,底横36cm,底纵14.5cm。枕略呈扇形,枕面边缘刻划花叶纹,中心为复线长方框,内有一花瓣形开光,开光内刻划黄兔、绿草、白色的土地。开光外为黄色剔花卷枝纹。施釉至枕侧一半处,釉边沿饰复线装饰。枕背面有一圆形通气孔。素底。

磁州窑白地黑花“镇宅”铭狮纹枕,宋,高12cm,面横24.5cm,面纵17.6cm,底横19cm,底纵13.2cm。枕呈八方体形,通体白地黑彩装饰。枕面绘一雄狮,昂首凝目,四肢紧绷,似要一跃而出。左侧以黑彩书写楷体“镇宅”二字。枕边缘以黑彩随枕形描绘八方边线,枕侧面绘缠枝花草。

磁州窑白地黑花“镇宅”铭狮纹枕,宋,高12cm,面横24.5cm,面纵17.6cm,底横19cm,底纵13.2cm。枕呈八方体形,通体白地黑彩装饰。枕面绘一雄狮,昂首凝目,四肢紧绷,似要一跃而出。左侧以黑彩书写楷体“镇宅”二字。枕边缘以黑彩随枕形描绘八方边线,枕侧面绘缠枝花草。

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宋,高12.9cm,口径18cm,底径17.8cm。此樽直口,平底,口、底径度相若。外壁近口及近足处各凸起弦纹两道,腹中部凸起弦纹三道。下承以三足。外底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里外满施淡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

细节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宋,高4cm,口径18.5cm,足距16.9cm。承盘圆口,浅腹,平底,下承以三足。里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外底满釉,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乾隆皇帝曾为其题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以楷书镌刻于器物外底。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宋,高4cm,口径18.5cm,足距16.9cm。承盘圆口,浅腹,平底,下承以三足。里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外底满釉,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乾隆皇帝曾为其题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以楷书镌刻于器物外底。

哥窑青釉鱼耳炉,宋,高9cm,口径11.8cm,足径9.6cm。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S”形轮廓线上敛下丰,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腹两侧对称置鱼形耳,下承以圈足。造型古朴典雅。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织如网的“金丝铁线”开片纹,使素净的釉面富于韵律美。外底有6个圆形支钉痕。

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宋,高7.8cm,口横14.6cm,口纵11.8cm,底横11cm,底纵8.5cm。花盆呈四瓣海棠花式,直口微撇,出沿,斜壁,平底,下承四如意云头形足。里心有5个支钉烧痕。里外施灰青色釉,足底边无釉,呈黑色。釉面开片,外壁釉面开片较大,为冰裂纹,盆内釉面则开细碎片纹,称鱼子纹。片纹纵横交织,有较强的艺术魅力。

吉州窑玳瑁釉罐,宋,高11cm,口径12cm,足径3.2cm。罐唇口,短颈,鼓腹,浅圈足。罐外壁施玳瑁釉,罐内及底部素胎无釉。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蟠螭纹洗宋,高3.5cm,口径13.1cm,足径11cm。洗直口,平底微内凹,浅圈足。里外施青白釉,口边无釉,镶铜口。洗中心印团螭纹。此洗印纹凸起,立体感强,为景德镇窑南宋时期仿定窑产品,有“南定”之称。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蟠螭纹洗宋,高3.5cm,口径13.1cm,足径11cm。洗直口,平底微内凹,浅圈足。里外施青白釉,口边无釉,镶铜口。洗中心印团螭纹。此洗印纹凸起,立体感强,为景德镇窑南宋时期仿定窑产品,有“南定”之称。

吉州窑剪纸贴花梅花纹碗,宋,高5cm,口径15.7cm,足径3.2cm。碗敞口,斜壁,浅圈足。通体施黑釉,内壁兔毫纹为地,碗心装饰一株剪纸梅花,外壁以玳瑁斑纹为饰。此碗最大特色在于兔毫纹、剪纸贴花、玳瑁斑纹等多种装饰的综合运用,风格简洁大方,主题纹饰梅花突出醒目。碗的形状如斗笠,具有宋代瓷器的典型特征。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宋,高4.1cm,口径20.2cm,足径7.5cm。盘呈六瓣葵花式,浅腹,坦底。腹壁向里凸出6道棱线,圈足亦随腹壁起伏变化。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圈足露胎处呈黑褐色。

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唾盂,宋,高7.4cm,口径17.8cm,足径4.6cm。唾盂上部形状如盘,口内敛,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圆盒底部,浅圈足。通体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无釉。器盘部位刻划折枝花卉。此器造型端正,胎细腻坚硬,釉质,细润光滑,是定窑瓷器中的佳品。

景德镇窑青白釉带盖瓶,宋,通高21.6cm,口径3.6cm,足径10.8cm。瓶小口,短颈,硕圆腹,肩部置对称的双耳,圈足。瓶盖形如倒扣的茶杯,口部脱釉。里外满施青白釉,釉质光润,釉面开片。底部露胎无釉。

黑釉刻花玉壶春瓶,宋,高21cm,口径6.5cm,足径7.5cm。瓶撇口,细颈,圆腹下垂,圈足。通体施黑釉,腹中部一周素胎无釉,其上刻划两组水波纹。宋代瓷器大都形体秀美,朴素大方,既实用又具有较高的观赏性,此瓶即为一例。装饰方面,在深色的器物上显露一周浅色装饰带,颇为醒目。

定窑酱釉盖碗,宋,通高6cm,口径12cm,足径5.3cm。碗直口,深腹,圈足。盖顶置瓜蒂形纽。通体施酱色釉,碗口沿及圈足无釉,露胎处呈白色。

定窑酱釉盖碗,宋,通高6cm,口径12cm,足径5.3cm。碗直口,深腹,圈足。盖顶置瓜蒂形纽。通体施酱色釉,碗口沿及圈足无釉,露胎处呈白色。

白釉珍珠地划花折枝牡丹纹枕,宋,高12cm,长25.8cm,宽18.4cm。枕呈腰圆形,素底,后部开一圆形通气孔。枕面以戳印的细密珍珠状小圆圈为地,主题纹饰为划花折枝牡丹,两朵盛开的牡丹花各居一侧,卷曲的枝叶充溢其间。枕四侧面开光内均刻划卷草纹。

白釉剔花花卉纹枕,宋,高11cm,面横25cm,面纵22cm,底横21cm,底纵16cm。枕呈腰圆形,施釉至近底处。枕面出一窄沿,前部微低,后部略高,以利于头部枕卧。枕面剔刻出四花一叶,呈钱形分布。枕侧光素无纹,背部有一孔。素底无釉。

白釉剔花花卉纹枕,宋,高11cm,面横25cm,面纵22cm,底横21cm,底纵16cm。枕呈腰圆形,施釉至近底处。枕面出一窄沿,前部微低,后部略高,以利于头部枕卧。枕面剔刻出四花一叶,呈钱形分布。枕侧光素无纹,背部有一孔。素底无釉。

建窑黑釉兔毫盏,宋,高5.8cm,口径12.8cm,足径3.9cm。盏撇口,斜直壁,小圈足。胎呈铁黑色,里满釉。外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如泪痕。碗口釉呈酱色,口下渐为褐黑相间,近里心为纯黑色。釉中有丝状黑褐色兔毛般结晶,俗称“兔毫斑”。

国宝级瓷器欣赏


战国栾书 缶栾书缶战国时期的盛酒或盛水器,恒久以来学术界一样平常将“栾书”青铜缶作为春秋中期晋国的器物来对待,视之为一件极具史料代价的贵重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春秋牺形铜尊牺形铜尊于1956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为春秋时期的酒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周禹青铜鼎禹鼎 西周晚期闻名青铜器。为厉王时禹所作。禹鼎造型庄严,铸作风雅。1942年在陕西省岐山县任家村出土。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周盠青铜方彝盠青铜方彝于1955年出土于陕西郿县李村,为西周时期的盛酒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周虢季子白盘虢季子白盘 盘形制奇异,似一大浴缸,为圆角长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制止了粗笨感。四壁各有两只衔环兽首耳,口沿饰一圈窃曲纹,下为波带纹。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报告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席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怀念。铭文语言洗练,字体端庄,是金文中的书家法本。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周大盂鼎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传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省郿县,在1951年潘达于老师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其真实地反映了其时的社会状态,具有极高的史料代价。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新石器期间人面鱼纹彩陶盆人面鱼纹彩陶盆于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新石器期间前期,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利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曜变天目茶碗 是宋代黑釉的建盏(东部。今属南平市建阳区),是宋人斗茶用的。日本人形容这个碗,都是用“碗中宇宙”这种词,说内里仿佛是深夜海边看到的星空,高深莫测。现藏于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

宋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为宋代的摆设品为北宋后期宫廷用瓷,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注子温碗景德镇窑青白釉注子温碗,1983年出土于江苏省镇江市登云山南宋墓,为南宋时期的酒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宋哥窑鱼耳瓷炉哥窑鱼耳瓷炉,高8.8厘米,口径11.9厘米,足径9.2厘米,为南宋时期的摆设品。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战国串饰 串饰为战国时期的玉器,长20厘米,1957年出土于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坟场。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战国朱绘兽耳陶壶 朱绘兽耳陶壶,1957年出土于北京市昌平区松园村战国墓葬,为战国时期燕国的盛酒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流失的国宝 日本美术馆收藏的中国陶瓷组图


1998年2月,笔者因筹办"耀州窑陶瓷展",前往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工作了一个星期,期间通过参观、考察及与日本同行的交流,对该馆的收藏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大阪位于本州的关西地区,是日本仅次于东京的第二大城市。它北与日本著名的千年古都--京都相邻,东边则紧靠日本另一个著名都市--奈良市,这两个城市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大阪古称"浪速"、"难波"。据日本史书记载:神武天皇乘船至九州向东航行巡视,到大阪附近,水流湍急,浪花翻滚,遂将此地称为"浪速"。大阪之名是因为附近多山,上町台一带坡地面积广大且坡面平缓,始称为"大坂",明治初改称大阪。这座城市濒临濑户内海,市内河道纵横,自古以来凭借河海交汇之优势,与国内及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进行频繁的交往,位于大阪的港口"难波津"就是与海外进行交流的重点地区。

被称为"水之都"的大阪历史悠久,境内已发现弥生时代的遗迹多处。历史上曾有几代天皇在此建都,位于市内的难波宫遗址即为建于七世纪中叶的奈良时代的古皇宫。市内的名胜古迹还有平安时代的大会佛寺,江户时代的丹珠庵,明治时代造币局的泉布观等。位于东区的大阪城是16世纪末的的霸主丰臣秀吉所建,是大阪最著名的旅游观光景点,包括13处被日本政府指定为重要文化遗产的建筑。其主体建筑天守阁巍峨宏伟,镶铜镀金,十分壮观,内部保存有丰臣秀吉的木像、使用过的武器及绘画等。此建筑后遭遇火灾被毁,现在的大阪城为1931年民间集资重建,唯有城内的樱花门因全用巨石砌成而免遭火焚,成为目前仅存的遗迹。大阪的名胜古迹还有日本最早的官寺-四天王寺,于公元593年圣德太子摄政时所建,也是几经烧毁后重建。住吉大社则是全日本住吉神社的总本宫,是为祭祀航海安全的保护神于公元三世纪时创建,该大社的四栋本殿已被指定为日本的国宝。夹在堂岛川和土佐堀川之间两条河流之间的中之岛位于大阪市北区,从江户时代就是经济、金融中心,聚集在这里的大阪府立中之岛图书馆和中央公会堂等西洋建筑都是著名的观光名胜。以专门收藏东洋陶瓷而闻名的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就位于以玫瑰园著称的中之岛公园附近。

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的收藏主要来自于旧安宅产业(株)的收集品。安宅产业的原会长安宅英一是一位极具艺术天分的收藏家,在他的指导下,安宅产业从战后的50年代就开始收集中国、朝鲜以及东南亚陶瓷,至1976年时已收集了1000件左右。从1969年开始,就陆续举办陶瓷展,供公众参观研究。1975年旧安宅产业(株)出现经营危机,其珍贵收藏面临失散的危险,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后由住友集团收购全部捐赠于大阪市,并捐赠巨额资金建馆收藏、展示这些珍贵藏品。1982年11月,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正式建成开放,并从1992年起开始收集日本陶瓷。同时又接受了在日韩国人李秉昌捐赠的351件朝鲜陶瓷和中国陶瓷。通过不断的捐赠与收购,馆藏品得到不断地充实,目前约有2000多件藏品。上世纪90年代末该馆又进行了扩建。新馆是世界上首次尝试以自然采光展示的美术馆,在空间设计上富有新意,部分区域适时让自然光进入,将陶瓷原本的色彩与光泽展露无遗。目前,该馆已是大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设施,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东洋陶瓷宝库之一。

该馆收藏的中国陶瓷在数量上仅次于朝鲜陶瓷,不仅量大、质精,而且品种多,时代跨度长,从东汉的釉陶到明代的青花、彩瓷都有收藏,其藏品几乎涵盖了中国陶瓷史上各个著名窑口的著名品种,既有充满宫廷趣味的官窑器,也有在传统鉴赏领域被忽视的民窑作品。但清代的中国陶瓷不在安宅的收藏范围之内,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是他们认为唐宋元明是中国陶瓷最为华美,并充分发展到成熟的时期,因此宋代瓷器是这批瓷器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其二是由其在收藏中奉行的"彻底的完美主义"即日本学者所说的"安宅品味"所决定的,要求藏品的品质要具有"静谧"和"峻烈"感,认为陶瓷器不应该简单地给人以美学价值,更多的应该是具备使人精神高扬奋发的力量。

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的中国陶瓷中有13件分别被指定为日本的国宝、重要文化财,其中有2件被指定为国宝,11件被指定为重要文化财,此外还有一件被指定为重要美术品。日语中的"文化财"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日本的文化遗产保护走在世界前列,早在明治初期的1871年,日本政府就颁布了保护工艺美术品的《古器物保护法》。1950年日本制定了首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定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专门负责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其保护范围包括古建筑、书画作品、手工艺品、自然景观、地下文物等,还把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也列入保护范围。日本的公立和私立博物馆中收藏的中国文物有很多被列为国宝、重要文化财和重要美术品,其中就包括有为数不少的中国陶瓷精品。现在就让我们来共同欣赏这些流失在海外的国宝--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的被列为重要文化遗产的中国陶瓷精品。

油滴天目茶碗,口径12.2厘米,南宋建窑产品。碗内外壁釉面上散布着均匀密集的闪着银灰色光泽的小圆点,浅褐黄色的碗沿釉色均匀整齐,貌似扣金工艺的装饰效果。碗外壁施釉不及底,可看见黑灰色的胎。此件油滴釉茶碗无论从造型还是油滴的形成效果,都可称是宋代建窑烧制的最为完美的一件油滴釉产品,因此它被指定为日本的国宝。

油滴釉是黑釉中的名贵结晶釉之一,盛烧于风靡点茶与斗茶的宋代,以建窑产品质量最佳。它的着色剂主要是铁的氧化物,其中三氧化二铁的含量为5.34%,二氧化硅与三氧化二铁的比值比其他黑釉瓷高,在烧制过程中铁氧化物聚集,冷却时形成饱和状态,并以赤铁矿和磁铁矿的形式析出晶体,形成闪着金属光泽的油滴状圆点。油滴的形成对于烧制火候和釉层薄厚都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火候过急,氧化还原气氛控制不当,油滴形成效果不理想或不能成为油滴。如果釉层过薄,烧制过程中釉聚集少或达不到聚集,也形成不了油滴或油滴过小。由此可见,烧制一件完美的油滴釉产品是多么的不容易。

油滴在宋代也被称为"鹧鸪斑",是因其酷似鹧鸪鸟胸部羽毛的斑纹。油滴盏和兔毫盏一样,都是当时倍受珍视的饮茶用具,宋人有诗云:"点茶三昧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不仅中国的达官贵人喜用它来斗茶,也受到酷嗜茶道的日本人的青睐,并由当时在浙江天目山佛寺留学的日本僧人带回,故此类黑釉瓷在日本被称为"天目"瓷,是被日本收藏界认为是茶道世界中享有最高地位的陶瓷制品。它对日本的茶道及陶瓷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15世纪的濑户窑所生产的天目茶碗即是仿其制作的。此件油滴天目茶碗是一件流传有序的传世品。它最早的持有人是丰臣秀吉的养子关白秀次,后流入位于日本京都的西本願寺,经三井家、若狭酒井家传来。

收藏品与"稀世古瓷"几乎一样 西安藏家期待鉴宝


这套古瓷和报道中的那套几乎一模一样。

大连一市民家中收藏的一套瓷壶,很有可能是五代时期柴窑的古瓷,“如果确实如此,它将是迄今为止面世的唯一一件柴窑瓷器,也将填补我国青瓷史的空白”。当天下午,西安市民肖先生打来热线反映,自己也收藏着一套同样的古瓷,希望能确认一下该古瓷的价值。

昨日上午,记者在钟楼附近见到了肖先生及他收藏的这套古瓷。古瓷分为瓷壶和瓷碗两部分,呈浅绿色,有暗纹,壶盖的上方是一尊卧式坐狮,瓷碗的碗口直径有15厘米左右,形似莲花,共7片莲花瓣。从外形上看,肖先生收藏的这套瓷壶和报纸上刊登的那套瓷壶几乎一模一样。

据肖先生介绍,这套瓷壶是他十几年前从市场上买回来的,当时花了几千元,自己一直认为这是一套宋瓷,因为很喜欢,所以收藏至今。直到9月6日,肖先生看到《西安晚报》上刊登的《家藏稀世古瓷“身世成谜”疑是五代柴窑古瓷》新闻后,发现自己收藏的这套古瓷和报道中的看上去一模一样,很可能是五代柴窑古瓷,具有重大意义,于是将这套宝贝拿出来,希望有关专家能给它验明正身。

西市馆藏 民间国宝(组图)


耀州窑青釉刻花缠枝牡丹纹直口尊——巧如范金,精比琢玉

大唐西市博物馆展出的宋代耀州窑刻花缠枝牡丹纹直口尊曾在《寻宝》节目中被评为民间国宝。

该器之所以被评为国宝主要有以下特征:

1.釉色很漂亮。釉面光洁匀静,色泽青幽,宋代是最为重视釉装饰中釉本身对陶瓷器的美化装饰作用,实现了釉质如冰似玉,釉色雨过天青,千峰翠色等愿望。印证耀州窑以青瓷最负盛名。

2.本器采用刻画相结合的装饰方法。这种装饰方法在北宋中期日臻成熟。刻主题纹饰,刀法犀利,线条流畅而奔放;画陪衬纹饰时,纤细如丝,排列有序,整体纹饰层次清楚,繁而不乱,有浅浮雕的装饰效果。

刻花是在未干的瓷坯上用竹、木、铁等硬质工具刻出花纹,然后施釉入窑焙烧。这种直接在坯体上刻花的方法操作方便,线条刚劲流畅,颇具动感,浮雕感强。为达到最佳效果,并不单独使用,常与划花、剔花组合使用。划花在尚未干透的陶瓷器表面用木刀、竹条、铜铁制器等尖状工具浅划出的线条状花纹。

3.此器刻划富丽的缠枝牡丹花。耀州窑刻花题材丰富,牡丹纹是常见的装饰题材之一。牡丹素有“花中之王”的美称,寓意富贵,象征着对美好幸福、繁荣昌盛的追求。唐代便开始在瓷器上作为装饰纹样。宋代牡丹花装饰纹样尤为多见,花形写实,花朵硕大。形式有独枝、交枝、折枝、串枝、缠枝多种。

这件器物刻纹犀利洒脱,划纹柔和流畅,色泽青幽,图案立体感强,造型精巧规整,是一件反映耀州窑北宋刻画花工艺水平的代表作品。印证了文献中对耀州窑“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记载。

金框宝钿白玉带銙——身份、地位的象征

大唐西市博物馆展有一组精美绝伦的唐代金框宝钿白玉带銙。带计十四事,八刓,四銙;另铊尾、带扣各一。玉质晶莹剔透、细腻温润。掐丝工艺做框,其间镶嵌各色宝石,金玉珠宝相映生辉。

这一组金框宝钿白玉带銙曾在《寻宝》节目中被评为民间国宝。其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1.拥有者地位高贵。古代附于腰带上的装饰品,它的质地和数量是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的。“至唐高祖……一品、二品銙以金,六品以上以犀,九品以上以银,庶人以铁。”唐制“文武三品以上金、玉带,十三銙”。 此器从带銙数量及玉、金质地来看,可知玉带的拥有者为其时显贵。

2.创造性的多种加工技法并用。此带计十四事,八刓,四銙;另铊尾、带扣各一。玉质晶莹剔透、细腻温润。运用掐丝工艺制成的金丝纹样分布在刓、銙、铊尾内侧,其间镶嵌各色宝石,金玉珠宝相映生辉。设计构思巧妙,富有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多种加工技法,掐丝就是将捶打得极薄的金银片,剪成细条,纽搓成丝,用镊子之类的工具把金丝掐成各种纹样并焊接于器物表面。镶嵌就是在金银器上嵌饰珍珠、水晶、绿松石、红绿宝石等材料的饰物,以增加器物的富丽程度。

3.腰带的起源,有学者认为最早起源于鄂尔多斯青铜器中的带扣。唐宋时期,有用革制作镶嵌有金、玉的玉带和金带,腰带上按等级缀以金、玉、银等。他们可以用来系束袍服,还用来佩带一些生产、生活使用的物件。

古人腰带上常携挂着弓、剑、砾石、算盘等。挂弓、剑等在古代是地位高的象征,也必然会受到别人的羡慕。从主人腰间的皮带上,就能体会到其忙碌的状态和尊贵的程度。但在今天,如果一个男人再在腰上挂一大串东西的话,那么就显得没有品位,没有内涵了。这正是古今的差别。

文/王彬

醴陵窑国宝瓷器“巴拿马瓶”


“醴陵窑”为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座官窑,在清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官员熊希龄先生上书湖广总督端方,由政府拨银十二万两在湖南创办湖南官立瓷业学校。1906年创办湖南瓷业公司,专程从国外引进了新式设备,设置陶瓷样品陈列室,供学生学习制造,培养自谋改良的能力。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成功烧制出闻名世界的釉下五彩瓷器,突破了中国陶瓷史上单色的釉下彩瓷的局面。醴陵釉下五彩瓷成功创烧后,以其独特的魅力获得了各项金奖。1907年—1915年间,醴陵釉下五彩瓷器先后在“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意大利都朗博览会”和“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得四项金奖,从此,醴陵釉下五彩陶瓷名扬天下。

解放后中央政府将其定为“国瓷”,为社会主义服务,被选为国家专用瓷,有些作为国礼赠送给各国元首及领导人,后被世人称之为“红色官窑。”受世人称赞。如今醴陵釉下五彩陶瓷,已经成为广大收藏爱好者收藏关注的热点,醴陵釉下五彩从晚清创烧到成功烧制,由于当时社会特殊的历史环境所决定,像宋代汝官窑一样前后仅有一二十年的辉煌时期,制作的精品非常少,经过近百年的洗礼,现今存世的釉下五彩作品十分稀少,且极为珍贵,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近日,一件宣统元年制造的国宝级醴陵窑釉下五彩凤尾尊在湖南面世,它的出现更进一步体现了当时官办瓷厂进贡选样的事实。湖南有关文博单位人员及湖南省收藏协会的一位文物鉴定专家对此瓶进行了初步鉴定,连声叹道:“醴陵窑国宝瓷器,太漂亮了,太漂亮了!!!象这样精美的醴陵窑藏品北京故宫也很难找到”。

此瓶高60cm,口径32cm,底蓝料行楷书款“宣统元年湖南瓷业学堂制造”。器型为古代有名的“凤尾尊”式样,大喇叭口,但又与古代的凤尾尊有一定的区别,瓶口大并慢慢向下收敛,线条更优美,更显得瓶子庄重大气,这就体现了当时陶瓷艺术家的一种创新之作,这种创新在很多醴陵窑陶瓷艺术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最有意思的是此瓶与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得金奖的釉下五彩双鸟瓶是同一造型,所以大家又叫“巴拿马瓶”。此瓶以工笔重彩的工艺手法,采用代表吉祥富贵的锦鸡及牡丹纹为装饰,又采用釉下五彩中极少见到的“斗彩”工艺手法进行绘画,即釉下五彩与釉上五彩相结合的方法。

“斗彩”的名贵大家是知晓的,在明代,就有“成化一斗值万钱”的说法。此瓶花叶、枝杆、锦鸡纹饰部分以釉下五彩装饰,花朵、石头、蝴蝶、边饰则以釉上彩装饰;特别是在瓶子的口沿和脚边发现用粉彩、金彩装饰纹,釉下五彩、釉上五彩、粉彩、金彩同时装饰在一件花瓶上的工艺装饰手法,这是在中国的制瓷史上没有的先例,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釉下五彩属于高温瓷,采用“三烧制”烧成,高温烧制最容易变形,大件更难,所以醴陵窑制作的大件作品非常稀少,是受当时的条件所限制。并且此瓶无论从造型、绘画纹饰风格、款识来看,都是当时制作的一件最经典的釉下彩瓷精品,并且当时应该是进贡朝廷的御制品,为何流落民间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这件宣统元年制造的釉下五彩加釉上五彩及粉彩描金锦鸡牡丹纹凤尾尊,流传百年而保存得非常之完美,真是值得庆幸。湖南省博物馆藏有一件大小差不多的花卉凤尾尊,口沿尚有缺损,也被列为馆藏珍宝。由于醴陵窑釉下彩瓷的存世精品极少见到,据本人所考证及所见到的晚清至民国醴陵窑瓷器中,一些国有馆藏和私人收藏的醴陵窑瓷器珍品都难能与之媲美,所以称之为“国宝重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当记者问到专家此件釉下五彩官窑凤尾尊现在的收藏价值时,专家久而不答。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专家含笑道:“那件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得金奖的瓶子估价都上千万,而这个打个五折也值500万吧,但这件御制凤尾尊无论从制作工艺、绘画艺术、装饰手法等多方面都超过了那件得金奖的巴拿马瓶,所以有关收藏人士还冠以“巴拿马之王”之称。”

“巴拿马瓶”,指的是1915年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的醴陵釉下五彩扁豆禽瓷瓶(又名竹鸡喇叭瓶),是1911年湖南瓷业公司的经典之作。现存湖南湘瓷科艺股份有限公司(原湖南省陶瓷研究所),瓶高46厘米。由于其特殊的历史意义,有关文物专家估价千万身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