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烧瓷器 > 导航 >

官搭民烧瓷器

官搭民烧瓷器

古代烧瓷器 古代民窑瓷器 古代瓷器烧造

2020-11-26

古代烧瓷器。

在彩瓷的各类品种中,粉彩最蓬勃发展,官民窑同时烧造,是唯一能与瓷器的主力军“青花”抗衡的。说了那么多彩瓷,其实,烧造量最大、使用最广泛的还是青花瓷。清代的青花瓷器以康雍乾时期最为精美,尤其是康熙朝。

前面介绍过清初时期的历史背景,顺治十一年(1654),御器厂开始恢复烧瓷,民窑也逐步恢复规模生产。顺治年间,仍沿袭明末采取的临时应急措施,“有命则供,无命则止”。官窑生产时停时续,所以官窑瓷器并不多见。顺治年间延续明代的“官搭民烧”制度,主要烧青花瓷器,钴料用浙青,釉色灰暗。

官搭民烧是明代嘉靖时期兴起的,因为御器厂难以完成宫廷下达的烧造任务,就把一部分瓷器分派给民窑去完成。这种权宜之计,后来变成了一种制度。明代以太监为督窑官,他会挑选条件最好的民窑,占据最好的窑位,令民窑代烧。烧成后,对成品进行严格的检验,稍有瑕疵就令民窑赔补。而且,还专将“细腻脆薄,最为难成”的瓷器交予民窑烧造,一旦烧不好,就要赔钱,或者到御器厂购买合格的瓷器来顶替。明代的官搭民烧,虽然形成了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但还是打开了官民交流的一个窗口,开始了互动。

到清康熙十九年(1680),清军平定三藩之乱已奠定胜局。当年,开始烧造御用瓷器。康熙帝解除了明代限制民窑生产的种种禁令,延续官搭民烧的制度。官窑器完成了制坯成型的工序,然后在民窑中搭烧,完成后付与费用。

康熙中期在青花浙青料中掺入了云南产的珠明料,使发色特别亮丽。您看我馆展出的“康熙青花十八学士图三足笔筒”、“康熙青花枯枝花鸟纹梅瓶”,这是八大山人的画风,小鸟都瞪着眼睛,表示对时事的不满。因为战争,康熙时期有很多刀马人的画片。

清康熙 青花十八学士图三足笔筒

观复博物馆藏

清康熙 青花枯枝花鸟纹梅瓶

观复博物馆藏

清康熙 青花空城计图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雍正青花瓷也使用浙青,但造型和装饰与康熙青花挺拔、遒劲的状态不同,代之以柔媚、俊秀的风格。雍正帝特别勤政,除了批阅奏折,最大的乐趣就是赏玩瓷器。据档案记载,他曾多次规定瓷器的造型、花纹图案,不仅要求烧成的瓷器各部分尺寸适度,而且重视气势和神韵,讲究轮廓线的韵律美,烧造的御用瓷器必须经他审定。您看观复展出的“雍正青花封侯图琵琶尊”、“雍正青花轮花缠枝海浪纹折沿洗”和“雍正青花波斯锦地纹壮罐”。

清雍正 青花封侯图琵琶尊

观复博物馆藏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明代官、民窑瓷器上的纪年款各有什么特点?


主要见于景德镇官、民窑瓷器上。官窑瓷器上冠以帝王年号款始自永乐朝,后成定制。但永乐官窑年号款只见四字款,官窑瓷器上落六字双行或三行楷书年号款并围以双重圆圆这一最常见的体式,则始自宣德朝;常见的六字双行围以双重方框的体式,始自成化朝。还有—种常见的环书于高足杯、碗足内沿的六字或四字年号款的体式,也始自成化朝。

明代官窑瓷器纪年款以朝代款(又称年号款、年款)为主,民窑瓷器纪年款则以干支款较为多见。明代纪年款多以青花料书写,兼用暗刻、模印、釉上彩和白泥料书写。落款位置以器物外底最为多见。也有在器内底、近口沿、颈、肩、腹、流、柄等处的。多见的是在瓷盘、花瓶、茶具底部。官窑年款字体除永乐、宣德、弘治、万历朝有篆书体外,其他朝未见。款字排列方式,以六字双行和四字双行最为多见,六字三行、一排横书、一行直书、六字环形、四字钱文排列等极少见。官窑年款多由宫廷出样、御窑厂有专人负责照样书写,字体严谨规整。民窑纪年款则大抵随意书写,字体多草率不规。据有关专家考证,明代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生产始自洪武二年()369年)。止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此期间官窑瓷器上的纪年款以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较多见,其他朝则少见。有人根据明代各朝官窑瓷器上年款的特点,将明代官窑瓷器年款总结为五句口诀,即“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这与实际情况基本符合。

茄皮紫瓷器清代民窑有烧造吗


一般的瓷器,颜色大多是比较显眼的,比如白色、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等,非常漂亮,也很耀眼。但在这些瓷器当中,也有一些其他的颜色,比如茄皮紫色。这种颜色的瓷器比较少,但市场中还是存在的。因而引来无数藏家的关注。那么,茄皮紫瓷器的市场价值如何呢?茄皮紫瓷器清代民窑有烧造吗?一起来看看吧。

茄皮紫瓷器的市场价值如何

茄皮紫瓷器创烧时间是明代弘治时期,在当时的茄皮紫瓷器釉质比较肥厚,而且紫中带有蓝色,看起来非常绚丽。正德时期的茄皮紫瓷器是没有的。到了嘉靖时期,重新烧制这种瓷器,不过在嘉靖时期的茄皮紫瓷器分为两种,一种是深紫色,一种浅紫色,深紫色看起来是黑紫色的,像熟透的桑椹一样。浅色的茄皮紫瓷器则看起来像是没有成熟的茄子,充满了清雅。到了万历年间,茄皮紫瓷器的烧制技艺逐渐没落,釉色也变得淡紫且带有黑色。

清朝时期也烧制过茄皮紫瓷器,其中顺治年间的茄皮紫瓷器釉色中带有蓝色,康熙时期则分为三种,即浅色、深色以及老色。浅色比较显眼,配合彩器使用,深色看起来比茄紫色还要深,釉面发亮,一般在单色釉瓷器中较为多见。老色也是配合三彩使用的,釉色均匀没有开片的为上品。

到了雍正、乾隆年间,茄皮紫瓷器的釉层更加肥厚,且没有开片,器型也多了不少。比如镇江博物馆收藏的两件清代茄皮紫瓷器就是雍乾时期的。

茄皮紫瓷器清代民窑有没有烧造呢?

一般情况来说,是没有的。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从当前了解到的清瓷历史中可以看到,茄皮紫瓷器是非常正规的,数量非常少,而且几乎是都是精品存在。而民窑的制作工艺远达不到这个水平。所以,现在发展的茄皮紫瓷器中,几乎没有民窑烧造的存在。

如何收藏茄皮紫瓷器?

想要收藏这种瓷器必须要有一定的渠道,尤其是在真假鉴定方面,一定要有保障。最保险就是直接到拍卖会上拍卖,价格虽然高,但是却能保证是真品。如果没有这种渠道,那么,也建议可以考虑找专业正规的古玩交易平台。

现在网上有很多正规艺术品公司提供的交易平台,这些平台口碑好,信誉度高,值得藏家们选择。不过,在价格方面要注意,一定要事先了解一下茄皮紫瓷器的市场价格,根据行情来判断可能性,不要贪图便宜,以免吃亏上当。

清代茄皮紫瓷器精品鉴赏及拍卖成交价格:

1:清乾隆茄皮紫釉弦纹蒜头瓶(一对),尺寸:高24.5厘米,估价:RMB 7,000,000 ~ 9,000,000,成交价: RMB 8,510,000 ,成交时间:2014.06.04,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款。

乾隆一朝蒜头瓶式样丰富,尤以本品最称俊雅秀逸,其线条柔美起伏,尽见迤逦之姿,所施茄皮紫一色,匀净莹亮,静穆古雅,胎骨细薄坚致,丽质怡人,远视之,宛若佳人玉立,风韵无限。颈部装饰二道凸起弦纹,为修长的造型平添一份韵律之美,饶见匠心独运。底部阴刻六字篆书年款,笔道精练有神,为乾隆早期独特之写法。茄皮紫釉创烧于明代中期,流行于清代前期,因色如茄子之紫,故得名。系以锰为着色剂,在850度左右火候窑温中烧成。其色紫中泛蓝,釉质肥厚光润,釉色有深浅两种,深者呈紫黑,浅者呈淡紫,以无裂纹者为上乘。本品即属于后者,釉水深邃饱满,一如成熟的茄皮之色。此式蒜头瓶颈部有二道凸起弦纹,清宫原称为“双环蒜头瓶”,创设于乾隆二年五月,是乾隆早期御瓷尊贵之造型,有珐琅彩、青花和颜色釉诸品种。

2:清雍正茄皮紫釉牺首尊(一对),尺寸:高27.5厘米,估价:RMB 4,000,000 ~ 6,000,000,成交价: RMB 6,555,000 ,成交时间:2011.06.06,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

其罐身施以紫中泛蓝的茄皮紫釉,釉质厚腴光润,浓妍鲜亮,双肩对称饰以一对兽首耳,雕工精细,栩栩如生,底为“大清雍正年制”篆书阴文款,笔道圆润,结构规整。茄皮紫釉创烧于明代中期,流行于清早期,因色如茄子之紫,故得名。以锰为着色剂,在850度左右火候窑温中烧成。釉色有深浅两种,深者呈紫黑,浅者呈淡紫,以无裂纹者为上乘。此罐即属于后者,釉水深邃饱满,好似成熟的茄皮色。考察本品釉色之特征,应该为二次烧成,以1300℃高温烧成素胎后,将茄皮紫直接挂在素胎之上,再入窑用低温烧成。按照清代礼制规定,本品为祭天之礼器,明清两代祭天场所皆为天坛(圜丘),当年应该存放于此,祭祀活动时使用。

3:明万历茄皮紫地黄彩暗花云龙纹盌,尺寸:直径15.1厘米,估价:HKD 1,200,000 ~ 2,000,000,成交价: HKD 3,700,000 ,成交时间:2018.11.28,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双圈六字楷书款。

4:清乾隆茄皮紫釉梅瓶,尺寸:高22厘米,估价:HKD 300,000 ~ 400,000,成交价: HKD 2,060,000 ,成交时间:2009.12.01,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9秋季拍卖会。

5:清雍正茄皮紫釉三足水仙盘,尺寸:直径36.4厘米,估价:RMB 1,400,000 ~ 1,800,000,成交价: RMB 1,610,000 ,成交时间:2018.07.02,拍卖公司:厦门博乐德平台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清雍正年制。

此式釉色盘顺治朝已见烧制,以光素无纹者见多,亦有暗刻龙纹等纹饰者,雍正一朝,单色釉渐入佳境,一支独秀。此盘尺寸较大,花菱口,釉色深紫,沉穆高贵,底部暗刻双圈“大清雍正年制”篆书款。

6:清雍正茄皮紫釉八瓣菱花式三足水仙盆,尺寸:36.5厘米,估价:HKD 1,200,000 ~ 1,500,000,成交价: HKD 1,480,000 ,成交时间:2013.10.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

此水仙盆尺寸硕大,异于同侪,据录,相类大小之品,仅止数例。如一仿钧釉水仙盆,售于伦敦苏富比1988年6月7日,编号341。此类大号盆器,虽较一般常见者大约三分之一,但当施以此罕见之深紫釉料,亮泽耀目,散发雍正瓷特有的雅致端庄。器形相同之雍正水仙盆,虽有见仿宋窑诸色,但罩此亮丽深紫釉者甚罕,且其器足简约,有别于一般之如意形足。

7:清乾隆茄皮紫釉爵形杯,尺寸:高12.5厘米,估价:RMB 600,000 ~ 800,000,成交价: RMB 1,092,500 ,成交时间:2014.07.05,拍卖公司:江苏爱涛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乾隆年制。

敞口,深腹,二柱,柱顶为宝珠形,左右各一方形系,三足外撇,平底,底部有“乾隆年制”四字二行暗刻篆书款。整施茄皮紫釉,釉质深邃腴润,釉色淡紫,造型古朴,小巧精致,具典雅之美感。

8:清康熙茄皮紫釉暗刻龙纹盘,尺寸:直径25厘米,估价:RMB 800,000 ~ 900,000,成交价: RMB 897,000 ,成交时间:2011.12.05,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康熙年制。

撇口,弧腹,圈足。盘内壁暗刻正面五爪立龙及火珠卷云纹,外壁刻双龙戏珠纹。周身满施茄皮紫釉。釉面平滑匀净。此器所刻云龙纹气势磅礴,底蕴十足,而外观却宁静典雅。动静结合,内外呼应,和谐完美。体现出乾隆盛世官窑瓷器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器底青花双圈内暗刻“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

“官钧”瓷器分类


传世和钧台窑遗址出土的“官钧”瓷器,明显可分两类。一类胎薄,工艺较精致,一类胎体较厚(仅限花器),工艺较粗率。两类的区别如下:

精致型与粗放型 “官钧”瓷器的主要区别是:

1.精致型胎体普遍较薄,造型匀称;粗放型胎体普遍较厚,造型笨拙。

2.精致型支钉痕细小而疏朗;粗放型支钉痕大而密集。

3.精致型外底多为芝麻酱釉;粗放型外底少见芝麻酱釉。

4.精致型泄水孔较大;粗放型泄水孔多数较小。

5.精致型器足较小,精致;粗放型器足较大,粗放。

6.精致型圈足规整;粗放型圈足不甚规整。

7.精致型数字位于外底,位置固定,多戳印而成,字体规整;粗放型数字位于圈足内墙、器足内侧或外底,均刻划而成,字体草率。

8.部分粗放型瓷器如鼓钉盆托釉面垂流现象较严重;而精致型鼓钉盆托釉面少见垂流现象。

传世“官钧”瓷器中存在两个不同类型的情况,早已引起一些学者的注意。罗慧琪”、余佩瑾“提出“官钧”瓷器可能存在 “祖型群”与“后仿群”,即原型与后仿问题。不过在谈及后仿问题时,她们均将后仿瓷器与高濂《遵生八笺》所载“诸窑假钧州紫绿二色洗与水中丞多甚,制亦可观,俱不入格”的情况相联系。余佩瑾还据此猜想传世品中的粗糙呆板之作,如鼓钉盆托可能即属后仿品,并进一步发问: “难道均是文献出版的十六世纪晚期?究竟有无可能延续至清朝?”。然而,根据1973~1974年及2004年两次钧台窑遗址发掘材料来看,所谓“祖型群”与“后仿群”两类产品,均为钧台窑烧造。其中1973—1974年发掘的“官钧”瓷器标本与所谓的“祖型群”(精致型)特征相吻合;而2004年发掘的“官钧”瓷器标本中的绝大多数特征则与所谓“后仿群” (粗放型)相一致。由此看来,“后仿群”实为钧台窑烧造的两种类型“官钧”瓷器中的一种,与《遵生八笺》所说的仿钧州瓷器的情况并无关联。 2005年禹州钧窑学术研讨会上,参与2004年钧台窑遗址发掘的研究人员认为:2004年发掘出土的“官钧”瓷器,与1973—1974年发掘的“官钧”瓷器及故宫博物院旧藏典型“官钧”瓷器明显不同,推测其年代可能晚至元代。也有代表认为2004年钧台窑遗址出土的“官钧”瓷器为明初生产;而1973—1974年钧台窑遗址出土的“官钧”瓷器,与故宫博物院旧藏“官钧”瓷器特征一致,为北宋产品,并强调1973/1974年发掘的钧台窑遗址为所谓“北宋官窑”。应当指出,这种对出土和传世“官钧”瓷器简单分类与断代的做法是十分草率的。如前所述,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等旧藏“官钧”瓷器本身就可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正与2004年出土“官钧”瓷器特点完全相同。而且,从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2004年发掘的“官钧”瓷器中也有少量精致型制品。因此在对两次钧台窑遗址发掘遗物及传世“官钧”瓷器未做深入了解和研究的情况下,匆忙作出上述结论,也就难免失之偏颇了。

关于粗放型与精致型瓷器孰早孰晚的问题,从前者工艺比较原始、落后的特点来看,其年代或有可能早于后者。因为精致型的诸多工艺特点,均似在粗放型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如粗放型支烧工艺,原采用密集的锯齿状支圈,齿端与器物底部接触面较大,烧成时容易粘连,留下难看的疤痕;而精致型则改用较为稀疏的锯齿状支圈,齿端尖细,与器物的接触面很小,这样烧成时既不宜发生粘连,又可使支痕变小而求得美观。又如精致型器物底部的刻字,也应是在粗放型基础上的改进和规范。粗放型的数字,大多刻于圈足内侧或云头足内侧,字体大都草率不工,位置亦无严格要求。而精致型的刻字,其字体、位置、手法都非常考究,似已形成规范。

瓷器装烧方法


在《中国陶瓷史》第九章"明代的陶瓷"中论述到嘉靖,万历时期的五彩瓷器与成化斗彩有明显不同的一节时,有这么一段文字:

"在清代康熙时期的釉上蓝彩发明之前,瓷器上的蓝色,只能用釉下青花来表现。五彩图案中,有了这种蓝色,就能增加色泽的对比感;没有这种蓝色,就显然减少了鲜艳的程度。在这里,青花和红,黄,绿等色处于一样地位该用蓝色的地方,就用釉下青花来表现。在成化彩瓷中,就有这种表现手法。这一类成化彩瓷究竟仍称斗彩呢?还是应该称为青花五彩,甚至就称为五彩,是值得进一步讨论的。"见《中国陶瓷史》384页。

这里,要把相同的表现手法用几个名称去归纳时,似乎产生了这样的矛盾,举棋不定而徘徊于几者之间,或者说,不知怎样去称呼这两个阶段中共同的表现手法。而这容易让读者感到迷茫-- 一种无所适从之感。

其实问题的解决也很简单。首先让我们把几个名称明确一下,同类的表现可归纳成一个概念,在这总概念下,同类的两个历史阶段再分别称呼。那么,凡是在明代先用釉下青花勾画出了图样,烧成后再以釉上彩彩绘了的彩瓷,不论是成化朝或是嘉靖,万历朝是以浓艳取胜的,可以一概归纳为"大明五彩,在这个概念下,根据成化年间与嘉,万年间的不同特点分别称之为"成化斗彩"和"青花五彩"。这样,概念清楚,关系分明,对于陶瓷史中明代彩绘的研究也就富于条理性。

根据明清时代彩绘史的发展,可知这样的概念成立的。

成化斗彩的主要成就,是成熟和较为普遍地烧制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色相结合的新产品。由于是釉下青花与釉上色彩互相争奇斗艳,故谓这斗彩。在这一阶段的彩瓷中,青花是构成整个图案的决定性主色。在以青花勾好图案的轮廊线,釉上色彩按青花规定的范围填入,或者先用青花画好图案的一部分,釉上再着色画色彩的部分,甚至有的图案,基本上由青花表现,釉上只是略加点缀色彩,有时这种点缀还是显得可有可无的。所以尽营成化斗彩的釉上色鲜艳,但从整个装饰风格与嘉,万年的彩瓷及清代康熙五彩比较来看,认疏雅为化成彩瓷的风格,这正是釉上釉下相互争春头斗艳的特点。所谓"争"、"斗"、当然要釉上釉下各有相当的"实力",才能争、斗得起来。正因为釉下青花的雅色分量占了装饰画面分量的相当部分,才显得清疏淡雅。再从釉上色的配方工艺来看,是溯自唐三彩和宋代红绿彩以来的低温铅釉系统,主要着色元素为铁、铜和钴。这一点有别于西方传入我国的景泰图、珐琅彩那含硼、含砷等特点的釉上彩。

成化斗彩的高度工艺成就,历经弘治、正德两朝,发展成为彩瓷史上又一新阶段的嘉靖、万历五彩瓷器。这个阶段彩瓷装饰特点与成化彩瓷的区别在于,如果说成化彩瓷的釉下青花是决定性主色的话,那嘉、万时期的彩瓷只把釉下青花作为与釉上五彩同等的一种色存在,在需要蓝色的时候,就以釉下青花来代用。若需要釉上蓝色,那就有待于康熙时期的发明了。嘉、万时期彩瓷的这种特点,称为"青花五彩",意即青花与五彩作为色的价值在一件装饰上的同等存在,所以,这时期的彩瓷图案花纹满密色彩浓艳,釉下青花已失去与釉上色互相争斗的实力,再也不具成化斗彩那清疏淡雅风格。但其它,如烧成工艺和釉上色配方工艺与成化斗彩基本相同。仍先画釉下青花烧成后再彩绘釉上色,只是釉上色上得更多更满密而已。配方工艺也是沿袭成化斗彩的低温铅釉系统,只不过在着色剂、氧化铝和石粉(石英)配比上变化而得到更多的颜色品种罢了。

铅釉釉上彩,构成了"大明五彩"这个概念的基础;也标明了明代五彩瓷彩绘艺术的特点。由成化斗彩到青花五彩,则是大明五彩发展的进程。

如果上面所述条理清楚、言之成理的话、那么对于在两个阶段中出现的相同表现手法的怎样看待也就有了根据。

让我们先下不要拘泥于"成化斗彩"或"青花五彩"的名词中,走出这个圈子站在客观评价的立场,那么,对成化朝出现的青花五彩式的作品,在年代上从其本身出发如实地承认是成化朝的产品,在彩绘装饰上也从作品出发如实地归类于青花五彩;不过得指出,这是成化斗彩中早熟的嘉、万青花五彩的胎儿,启示着后者有反于前者风格的彩瓷新阶段之产生。同样,对在嘉、万朝中如出现成化斗彩式的作品,也是用上述方法在年代上归嘉、万朝,在装饰风格上归类于成化斗彩,而在彩瓷史上则体现了前后者表现手法上的因袭关系。如果说在今后还发现成化朝之前的斗彩作品,也可以此法分别归类。

由此看来,大明五彩中的成化斗彩和青花五彩除了作为成化朝和嘉、万朝两个彩瓷阶铝的名称外,还具备了装饰风格上的专业性名称的性质,这可能对于从整体把握明代彩瓷史不无裨益。不知然否,请同行们指教。

怎么通过纪年款区分明嘉靖官民窑瓷?


1、官窑款(1)字体特征:明嘉靖官窑款,多为楷书,未见篆书。运笔遒劲,笔粗色浓,结体健美,刚柔相济,苍劲中飘秀逸。从款字结构来看,“大”字通常开脚较宽,一撇一捺均顿笔明显。“明”字的“月”旁一撇,弯曲明显。“嘉”字中部的“吉”字,下面的“口”部较为宽扁。“靖”字左边的“立”旁位置较高,常与右边“青”旁的上半部看齐。由于嘉靖皇帝掌国长达45年之久,明代后期,景德镇瓷器御器厂掌写款识的陶艺家另换他人,尽管其署款沿用前辈字体,但字体风格毕竟有所变化,例如“靖”字左边的“立”下移,“嘉”字中间一横加长。

(2)布局

嘉靖官窑款大多以“大明嘉靖年造”六字款为常见,很难见到四字官窑款。款识大多安排于底足,少数横排一行,布列于器口外或内的沿下,或直排一行于器壁,个别作半环形安排于圈足内口沿下。

安置于底足的六字官窑款,字体较大,布局疏朗开阔,外围双圈或双方框。不少双圈六字官窑款,开阔到近足墙下。

2、民窑款

嘉靖民窑款,虽为楷书,但与官窑款的字体有别,笔力欠苍劲。嘉靖民窑,除了“大明嘉靖年制”外,还有“大明嘉靖年造”,但不见“嘉靖年制”四字款。

怎么鉴定官字款瓷器?


怎么鉴定官字款瓷器?瓷器上的官字款,不是“官窑”的代名词,而是意指定烧单位。唐宋时,与"官"字有关的机构有两个,一是“太官令”;一是“甄官署”。前者专管皇帝的饮食。后者,既要负责供应宫廷用瓷,又要承担皇帝赐给大臣丧葬用的明器。

考古资料表明,除了定窑窑址和窖藏外,唐、五代、北宋和辽的一些皇室重臣墓中,如临安晚唐钱宽墓及其妻水丘氏墓、北京辽赵德钧墓、赤峰县辽驸马卫国王墓等都出土过官字款瓷器。这类器物,乃是由“甄官署”定烧,用于皇帝赐给已故大臣的丧葬用瓷。当然"甄官署"定烧的官字款瓷器,还可作它用。下面小编给大家讲解一下定窑的特征:

定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著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宋代瓷窑装烧技术最为重要的成就,就是发明了覆烧法和“火照术”。北宋后期起,定窑大量采用覆烧方法,还使用了一种垫圈式组合匣钵。这种烧制方法的优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位空间,既可节省燃料,又可防止器具变形,从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度地提高了产量,对南北瓷窑都产生过很大影响,对促进我国制瓷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划花

划花是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刚劲流畅、富于动感。莲瓣纹是定窑器上最常见的划花纹饰。有一花独放、双花并开、莲花荷叶交错而出、有的还配有鸭纹,纹饰简洁富于变化。立件器物的纹饰大都采用划花装饰,刻花的比较少见。早期定窑器物中,有的划花纹饰在莲瓣纹外又加上缠枝菊纹,总体布局显得不很协调,这是当时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一种新装饰手法,也给定窑器断代提供了一个依据。

刻花

刻花是在划花装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时与划花工艺一起运用。如在盘、碗中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缠枝花卉轮廓线,然后在花叶轮廓线内以单齿、双齿、梳篦状工具划刻复线纹。纹饰中较常见的有双花图案,生动自然,有较强的立体感,通常是对称的。定窑刻花器还常常在花果、莲、鸭、云龙等纹饰轮廓线一侧划以细线相衬,以增强纹饰的立体感。

印花

定窑纹饰中最富表现力的是印花纹饰。这一工艺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晚期。最精美的定窑器物纹饰在盘、碗等器物中心,这类器型内外都有纹饰的较少。定窑器物纹饰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间,常用回纹把图案隔开。纹饰总体布局线条清晰,形态经巧妙变形,繁而不乱,布局严谨,讲究对称,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工整素雅,艺术水平很高。定窑印花大多印在碗盘的内部,里外都有纹饰的器物极为少见。

北宋官汝与民汝的一大区别特征


北宋官汝与民汝的一大区别特征

北宋官汝源于五代的“青如天”的天青釉,历经约200年得烧制过程,才逐渐发展起来。自五代柴窑的天青釉开始,开创了人们最崇尚和敬重的天青色,但确切的说,他是在烧前就已调好了基本的色种,然后进入了全程低温烧制,始终采取了一个保色为主的烧制方法。从五代到仁宗以致到后来与北宋官窑同时期的民窑器,也皆如此。民汝中不论低温还是高温器,为单一天青色的器物都是围绕这一个保色的烧制方法。

北宋官汝是在民汝的基础上,采用了更好的原料,更合理的配方,更先进的烧制工艺,在烧前虽然也确定了基本的色种,在烧制中依据温度的把握,还原,使其达到在保主色的同时,又创烧出一至两个共容色,于是汝官器一定是在鲜明的主色调中,还有他色在其中,相容相汇。如青中泛绿,绿中微红透青等,至于有人讲,什么温度下会出什么色,可能有误,单一色中的器物,应划不到官汝之中。

北宋官汝特殊的色彩风格,靠什么被展示出来,尚不得而知,是否加入了磷和钙的物质,帮其还原出现了多色,也仍需探究,但任何一种特征的出现,应有本有源。当然话也不能说过了头,民汝器也可能会有创新品的器物存在,而官汝也未必个个都内含多色,那只能全方位的从胎到釉以致釉下的变化进行综合的认定。不过汝官的总体风格,是莹润有佳,内分五色。民汝的单色也是他的主要风格,二者可以作为一个考量的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包括清宫旧藏中刻有乾隆御书款的汝器也多为民汝,足见北宋官汝稀有难得,弥足珍贵。

官字款瓷器怎么鉴定?


官字款瓷器怎么鉴定?

越窑、耀州窑和定窑都曾烧造过官字款瓷器,其中以定窑瓷器为多。其时代有晚唐、五代和北宋。

瓷器上的官字款,不是“官窑”的代名词,而是意指定烧单位。唐宋时,与"官"字有关的机构有两个,一是“太官令”;一是“甄官署”。前者专管皇帝的饮食。后者,既要负责供应宫廷用瓷,又要承担皇帝赐给大臣丧葬用的明器。

考古资料表明,除了定窑窑址和窖藏外,唐、五代、北宋和辽的一些皇室重臣墓中,如临安晚唐钱宽墓及其妻水丘氏墓、北京辽赵德钧墓、赤峰县辽驸马卫国王墓等都出土过官字款瓷器。这类器物,乃是由“甄官署”定烧,用于皇帝赐给已故大臣的丧葬用瓷。当然"甄官署"定烧的官字款瓷器,还可作它用。下面小编给大家讲解一下定窑的特征:

定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著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宋代瓷窑装烧技术最为重要的成就,就是发明了覆烧法和“火照术”。北宋后期起,定窑大量采用覆烧方法,还使用了一种垫圈式组合匣钵。这种烧制方法的优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位空间,既可节省燃料,又可防止器具变形,从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度地提高了产量,对南北瓷窑都产生过很大影响,对促进我国制瓷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划花

划花是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刚劲流畅、富于动感。莲瓣纹是定窑器上最常见的划花纹饰。有一花独放、双花并开、莲花荷叶交错而出、有的还配有鸭纹,纹饰简洁富于变化。立件器物的纹饰大都采用划花装饰,刻花的比较少见。早期定窑器物中,有的划花纹饰在莲瓣纹外又加上缠枝菊纹,总体布局显得不很协调,这是当时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一种新装饰手法,也给定窑器断代提供了一个依据。

刻花

刻花是在划花装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时与划花工艺一起运用。如在盘、碗中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缠枝花卉轮廓线,然后在花叶轮廓线内以单齿、双齿、梳篦状工具划刻复线纹。纹饰中较常见的有双花图案,生动自然,有较强的立体感,通常是对称的。定窑刻花器还常常在花果、莲、鸭、云龙等纹饰轮廓线一侧划以细线相衬,以增强纹饰的立体感。

印花

定窑纹饰中最富表现力的是印花纹饰。这一工艺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晚期。最精美的定窑器物纹饰在盘、碗等器物中心,这类器型内外都有纹饰的较少。定窑器物纹饰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间,常用回纹把图案隔开。纹饰总体布局线条清晰,形态经巧妙变形,繁而不乱,布局严谨,讲究对称,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工整素雅,艺术水平很高。定窑印花大多印在碗盘的内部,里外都有纹饰的器物极为少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官搭民烧瓷器》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官搭民烧瓷器》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烧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