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中国古代十大国宝瓷器 > 导航 >

江西高安青花国宝:掘地五尺国宝现真容

江西高安青花国宝:掘地五尺国宝现真容

中国古代十大国宝瓷器 古代青瓷器 古代青釉瓷器

2020-09-19

中国古代十大国宝瓷器。

窖藏出土的6件元青花梅瓶 青花缠枝牡丹纹带盖梅瓶:短颈,丰肩,带盖,圆鼓腹下收,矮圈足稍稍外扬,全器纹饰多达九层,肩腹部主题纹饰为如意披肩缠枝牡丹纹,表面光洁滋润,造型饱满,视觉流畅,雍容华贵。这6个梅瓶盖内壁露胎处和底部分别写着墨书“礼”“乐”“书”“数”“射”“御”等儒家六艺。

高安市地处江西省西北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高祖时期,已经建县。唐时改为州,始命名为高安,并设置靖州。至元代,高安改州为路,归瑞州路治。高安城自古就沿锦河而建,漕运十分发达,商贾云集手工业成熟。

这批青花国宝的发掘地,如今已是高安市一个寻常的居民小区。市民们如同往常一样平静地生活,35年前的一次无意发现,让这个寻常之地变得神秘起来。这里 曾是江西第二电机厂的厂址。1980年11月29日下午2点半,时任高安县博物馆馆长的刘裕黑接到一个紧急电话:电机厂的工人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土 窖,里面藏有大量的瓷器。刘裕黑接到消息后马上与四五个同事赶到工地,工厂工人们已自觉停止施工,将土窖保护起来。为了保障文物的安全,博物馆的工作人员 进行了连夜发掘,到第二天清晨才基本发掘完毕。这是一个圆形窖藏,在窖藏上铺了一层锡片,离地表深约1.6米,直径约2米,器型大的罐子放置于土窖表面, 打开大罐,很多小件物品放置于内部。当时清理出的文物装满了整整6个箩筐,共计瓷器239件。工作人员当时并不知道他们精心发掘的文物来自哪个朝代,又有 怎样的价值,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这是国家文物,要好好保护,于是立即送往高安市博物馆保存收藏。

发掘后,当时的高安市博物馆馆长刘裕黑、副馆长吴萍生、考古组长熊琳等相关工作人员马上对发掘文物进行研究。研究过程是漫长的,在大量的资料比对后,发 现其中一件发掘的青花梅瓶与大英博物馆馆藏的元代无盖青花梅瓶的造型、纹饰、胎质一模一样。“这是元代的东西!国宝出土了!”用刘裕黑老人的话说,当时激 动得“心脏都要蹦出来了”。

后来又经过专 家仔细的比对研究,高安发掘的这批瓷器规格都很高,主要来源于景德镇的窑口,还有龙泉窑、钧窑、磁州窑的器物。其中最令人惊叹的就是19件元代青花瓷器。 蔡国声说,高安窖藏的元青花从器型、绘画、胎土等方面看都是那个时代的典型特色,是景德镇元青花的代表。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国宝级古瓷惊现民间博物馆


2013年6月8日,上海之根胡平文化发展中心会所百花吐艳、人头攒动。来自文化界、文物界、收藏鉴赏界的一流专家、学者及贵宾200多人汇聚一堂,观摩切磋,畅所欲言。

十点许,敦本博物馆隆重开馆,琳琅满目的收藏品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其中最夺人眼球的当是胡平先生收藏的洪武时代的釉里红龙纹大缸,缸形敦实厚重,气魄宏伟;缸腹釉里红巨龙,落笔豪放,气势磅礴;颈部、底部翻滚的海水、如意的云气,肩部仰天莲、八仙纹等均笔意纵姿,神气清朗,恰到好处衬托出了意趣入古、鲜活如生的巨龙形象。明朝以红色为尚,开国伊始,洪武盛世,釉里红龙纹大缸恰彰显了大明帝国洪武时期的朝气、霸气,为朱元璋宫廷陈设、祭祀、盛物之用,难得一见,系国宝级孤品。

因此,孤品被上海电视台第一财经、宁夏卫视、东方财经、香港NOW财经频道连续播放介绍几个月来,蜚声海内外。中国邮政部门又将此图形连同胡平收藏的其它十一件古瓷珍品,精制成邮票、明信片、电话卡纪念珍藏册,借敦本博物馆开馆之际,国家邮政总局领导特在此启动向全国发行仪式。

正当胡平收藏的部分古瓷图片被制作成邮票等“国家名片”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收藏协会鉴定委员会副主任李知宴及同仁们,在胡平收藏的一万多件古瓷中,又发现了多件珍稀器物。

瞧,在敦本博物馆里吸引了众多目光的黑瓷就是件重器。那是由南宋时期的建窑烧制成的“黑釉兔毫金彩盏”(子孙满堂铭),底径3.5厘米,高5厘米,口径11.5厘米,为铁骨胎体,造型俊美,黑釉温润,凝厚润泽,手感极佳,为典型南宋风格。宋代流行斗茶,从皇帝到贵族、文人士大夫均爱用黑瓷为斗茶器具,建窑盏最受宠爱,宋徽宗特撰文备加赞赏,可见其名贵程度。其中金彩黑瓷兔毫盏更极稀少,国家博物馆均未展出过,今却惊现在民办的敦本博物馆,怎不令人折服叫绝!

同期在胡平收藏品中发现的展示在敦本博物馆的珍稀器物还有南宋建窑产的“黑釉油滴盏”、元期景德镇烧制的“青花匜”,明朝景德镇产的“青花飞翼龙大罐”、清朝康熙时景德镇产的“五彩人物纹梅瓶”等。真是惊喜频频,美不胜收。

敦本博物馆里千姿百态的古陶瓷,各自带着时代的印记,以特有的语言诉说着历朝历代灿烂辉煌的人文故事。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载体与标志之一的古陶瓷,将作为上海之根胡平文化发展研究的重点,敦本博物馆将络绎轮番展示胡平三十多年来收藏的古瓷大量精品,诸多珍品及若干孤品,同时敦本博物馆将不断开展文化艺术品展览、观摩、论坛、讲座、交流、交易等活动,以推进同仁交流合作,开拓创新,以提高国民鉴赏水平、文化素养,丰富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实为上海之根雪浪湖度假村平添了一个靓丽的文化活动平台。

国宝宋代瓷器鉴赏


钧窑天蓝釉鼓钉三足花盆托,元—明初,高11.5cm,口径25.2cm,足距16.5cm。器口内敛,浅腹,坦底,以三云头形足相承。近口沿处凸起一周弦纹,外口下及近底处各有鼓钉纹一周,上为23枚,下为19枚。外底有一周支钉痕,其内有“一”字标记及清代造办处玉作匠人所刻“养心殿”、“长春书屋用”款识。通体施天蓝色釉。

景德镇窑青白釉倒流壶,宋,高11.2cm,足径6cm。壶体呈瓜棱球形,一条堆塑其上的螭龙巧妙地形成壶流与提梁,平底,底中心有一注酒的圆洞。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此壶设计巧妙,因利用连通器原理,注酒时将壶倒置,从底孔注酒后,再将壶正置,即可从螭龙嘴往外倒酒,故称“倒流壶”。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注壶、注碗,宋,通高24.3cm。注壶:高21.5cm,口径3.5cm,足径9cm;注碗:高12.3cm,口径17cm,足径9.8cm。注壶直口,有盖,盖顶置狮形纽,折肩,弯流,曲柄,圈足。肩部划花缠枝牡丹。注碗葵瓣式口,碗体呈六瓣花形,圈足。注壶与碗通体施青白釉。注壶、注碗组合成套,是温酒用具。温酒时将注壶置于注碗中,以碗中热水温之。其形象较早见于五代顾闳中所绘《韩

三彩剔划花兔纹枕,宋,高10.5cm,面横36.8cm,面纵17cm,底横36cm,底纵14.5cm。枕略呈扇形,枕面边缘刻划花叶纹,中心为复线长方框,内有一花瓣形开光,开光内刻划黄兔、绿草、白色的土地。开光外为黄色剔花卷枝纹。施釉至枕侧一半处,釉边沿饰复线装饰。枕背面有一圆形通气孔。素底。

磁州窑白地黑花“镇宅”铭狮纹枕,宋,高12cm,面横24.5cm,面纵17.6cm,底横19cm,底纵13.2cm。枕呈八方体形,通体白地黑彩装饰。枕面绘一雄狮,昂首凝目,四肢紧绷,似要一跃而出。左侧以黑彩书写楷体“镇宅”二字。枕边缘以黑彩随枕形描绘八方边线,枕侧面绘缠枝花草。

磁州窑白地黑花“镇宅”铭狮纹枕,宋,高12cm,面横24.5cm,面纵17.6cm,底横19cm,底纵13.2cm。枕呈八方体形,通体白地黑彩装饰。枕面绘一雄狮,昂首凝目,四肢紧绷,似要一跃而出。左侧以黑彩书写楷体“镇宅”二字。枕边缘以黑彩随枕形描绘八方边线,枕侧面绘缠枝花草。

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宋,高12.9cm,口径18cm,底径17.8cm。此樽直口,平底,口、底径度相若。外壁近口及近足处各凸起弦纹两道,腹中部凸起弦纹三道。下承以三足。外底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里外满施淡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

细节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宋,高4cm,口径18.5cm,足距16.9cm。承盘圆口,浅腹,平底,下承以三足。里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外底满釉,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乾隆皇帝曾为其题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以楷书镌刻于器物外底。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宋,高4cm,口径18.5cm,足距16.9cm。承盘圆口,浅腹,平底,下承以三足。里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外底满釉,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乾隆皇帝曾为其题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以楷书镌刻于器物外底。

哥窑青釉鱼耳炉,宋,高9cm,口径11.8cm,足径9.6cm。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S”形轮廓线上敛下丰,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腹两侧对称置鱼形耳,下承以圈足。造型古朴典雅。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织如网的“金丝铁线”开片纹,使素净的釉面富于韵律美。外底有6个圆形支钉痕。

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宋,高7.8cm,口横14.6cm,口纵11.8cm,底横11cm,底纵8.5cm。花盆呈四瓣海棠花式,直口微撇,出沿,斜壁,平底,下承四如意云头形足。里心有5个支钉烧痕。里外施灰青色釉,足底边无釉,呈黑色。釉面开片,外壁釉面开片较大,为冰裂纹,盆内釉面则开细碎片纹,称鱼子纹。片纹纵横交织,有较强的艺术魅力。

吉州窑玳瑁釉罐,宋,高11cm,口径12cm,足径3.2cm。罐唇口,短颈,鼓腹,浅圈足。罐外壁施玳瑁釉,罐内及底部素胎无釉。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蟠螭纹洗宋,高3.5cm,口径13.1cm,足径11cm。洗直口,平底微内凹,浅圈足。里外施青白釉,口边无釉,镶铜口。洗中心印团螭纹。此洗印纹凸起,立体感强,为景德镇窑南宋时期仿定窑产品,有“南定”之称。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蟠螭纹洗宋,高3.5cm,口径13.1cm,足径11cm。洗直口,平底微内凹,浅圈足。里外施青白釉,口边无釉,镶铜口。洗中心印团螭纹。此洗印纹凸起,立体感强,为景德镇窑南宋时期仿定窑产品,有“南定”之称。

吉州窑剪纸贴花梅花纹碗,宋,高5cm,口径15.7cm,足径3.2cm。碗敞口,斜壁,浅圈足。通体施黑釉,内壁兔毫纹为地,碗心装饰一株剪纸梅花,外壁以玳瑁斑纹为饰。此碗最大特色在于兔毫纹、剪纸贴花、玳瑁斑纹等多种装饰的综合运用,风格简洁大方,主题纹饰梅花突出醒目。碗的形状如斗笠,具有宋代瓷器的典型特征。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宋,高4.1cm,口径20.2cm,足径7.5cm。盘呈六瓣葵花式,浅腹,坦底。腹壁向里凸出6道棱线,圈足亦随腹壁起伏变化。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圈足露胎处呈黑褐色。

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唾盂,宋,高7.4cm,口径17.8cm,足径4.6cm。唾盂上部形状如盘,口内敛,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圆盒底部,浅圈足。通体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无釉。器盘部位刻划折枝花卉。此器造型端正,胎细腻坚硬,釉质,细润光滑,是定窑瓷器中的佳品。

景德镇窑青白釉带盖瓶,宋,通高21.6cm,口径3.6cm,足径10.8cm。瓶小口,短颈,硕圆腹,肩部置对称的双耳,圈足。瓶盖形如倒扣的茶杯,口部脱釉。里外满施青白釉,釉质光润,釉面开片。底部露胎无釉。

黑釉刻花玉壶春瓶,宋,高21cm,口径6.5cm,足径7.5cm。瓶撇口,细颈,圆腹下垂,圈足。通体施黑釉,腹中部一周素胎无釉,其上刻划两组水波纹。宋代瓷器大都形体秀美,朴素大方,既实用又具有较高的观赏性,此瓶即为一例。装饰方面,在深色的器物上显露一周浅色装饰带,颇为醒目。

定窑酱釉盖碗,宋,通高6cm,口径12cm,足径5.3cm。碗直口,深腹,圈足。盖顶置瓜蒂形纽。通体施酱色釉,碗口沿及圈足无釉,露胎处呈白色。

定窑酱釉盖碗,宋,通高6cm,口径12cm,足径5.3cm。碗直口,深腹,圈足。盖顶置瓜蒂形纽。通体施酱色釉,碗口沿及圈足无釉,露胎处呈白色。

白釉珍珠地划花折枝牡丹纹枕,宋,高12cm,长25.8cm,宽18.4cm。枕呈腰圆形,素底,后部开一圆形通气孔。枕面以戳印的细密珍珠状小圆圈为地,主题纹饰为划花折枝牡丹,两朵盛开的牡丹花各居一侧,卷曲的枝叶充溢其间。枕四侧面开光内均刻划卷草纹。

白釉剔花花卉纹枕,宋,高11cm,面横25cm,面纵22cm,底横21cm,底纵16cm。枕呈腰圆形,施釉至近底处。枕面出一窄沿,前部微低,后部略高,以利于头部枕卧。枕面剔刻出四花一叶,呈钱形分布。枕侧光素无纹,背部有一孔。素底无釉。

白釉剔花花卉纹枕,宋,高11cm,面横25cm,面纵22cm,底横21cm,底纵16cm。枕呈腰圆形,施釉至近底处。枕面出一窄沿,前部微低,后部略高,以利于头部枕卧。枕面剔刻出四花一叶,呈钱形分布。枕侧光素无纹,背部有一孔。素底无釉。

建窑黑釉兔毫盏,宋,高5.8cm,口径12.8cm,足径3.9cm。盏撇口,斜直壁,小圈足。胎呈铁黑色,里满釉。外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如泪痕。碗口釉呈酱色,口下渐为褐黑相间,近里心为纯黑色。釉中有丝状黑褐色兔毛般结晶,俗称“兔毫斑”。

国宝级瓷器欣赏


战国栾书 缶栾书缶战国时期的盛酒或盛水器,恒久以来学术界一样平常将“栾书”青铜缶作为春秋中期晋国的器物来对待,视之为一件极具史料代价的贵重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春秋牺形铜尊牺形铜尊于1956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为春秋时期的酒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周禹青铜鼎禹鼎 西周晚期闻名青铜器。为厉王时禹所作。禹鼎造型庄严,铸作风雅。1942年在陕西省岐山县任家村出土。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周盠青铜方彝盠青铜方彝于1955年出土于陕西郿县李村,为西周时期的盛酒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周虢季子白盘虢季子白盘 盘形制奇异,似一大浴缸,为圆角长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制止了粗笨感。四壁各有两只衔环兽首耳,口沿饰一圈窃曲纹,下为波带纹。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报告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席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怀念。铭文语言洗练,字体端庄,是金文中的书家法本。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周大盂鼎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传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省郿县,在1951年潘达于老师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其真实地反映了其时的社会状态,具有极高的史料代价。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新石器期间人面鱼纹彩陶盆人面鱼纹彩陶盆于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新石器期间前期,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利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曜变天目茶碗 是宋代黑釉的建盏(东部。今属南平市建阳区),是宋人斗茶用的。日本人形容这个碗,都是用“碗中宇宙”这种词,说内里仿佛是深夜海边看到的星空,高深莫测。现藏于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

宋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为宋代的摆设品为北宋后期宫廷用瓷,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注子温碗景德镇窑青白釉注子温碗,1983年出土于江苏省镇江市登云山南宋墓,为南宋时期的酒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宋哥窑鱼耳瓷炉哥窑鱼耳瓷炉,高8.8厘米,口径11.9厘米,足径9.2厘米,为南宋时期的摆设品。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战国串饰 串饰为战国时期的玉器,长20厘米,1957年出土于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坟场。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战国朱绘兽耳陶壶 朱绘兽耳陶壶,1957年出土于北京市昌平区松园村战国墓葬,为战国时期燕国的盛酒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搭茅屋收藏稀世国宝


坐拥连故宫博物院都没有的存世孤本,国家一级二级文物更是不计其数,可珠海这位收藏家却甚是“怪异”——

搭茅屋收藏稀世国宝

精美的明代佛造像

李辉柄鉴定乾隆青花六方盖罐

郭汉东给记者展开明心经上、中、下三册

周末大观

本月9日至11日连续三天,北京来的两位名人钻进珠海收藏家郭汉东的“茅屋”,捧着一个个宝贝“打分”。岁数稍大的李老,指点着一对青花罐:“这是一对清乾隆的青花六方折枝花果盖罐,仿明宣德,仿得很像。六方就比圆的要难,这对青花造型规整、色艳、精细,质量好,艺术水平高,是国家一级文物。”“茅屋”中还发现一批国宝级“金书”,随便一件都价值连城,可郭汉东这两年竟“破落”到带全家住进了烂尾博物馆边临时搭建的“茅屋”。

十二尊佛像,每组过千万

“李老”是李辉柄,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受聘南开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与李辉柄一起来的是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寓榕。她对羊城晚报记者说:“清三代(指康、雍、乾)这么大型的瓷器不多见,而且是一对,带字款,罐盖都是原盖,很难得。依它们的精美度和尺寸,一对的起拍价应在800万元-900万元。”

记者脚边还有12尊瓷佛造像,有白、绿两色,大的有1米高。李辉柄认为这是明代早期福建漳州窑的出品。他说,福建漳州和德化都喜欢烧造像,德化的技术水平高,瓷化程度高,德化瓷特别白,有透明感,而漳州瓷温度低些,呈牙黄色。但是漳州瓷存世少,大器更少。12尊造像也为国家一级文物。据称,漳州瓷是出口瓷,后由于禁海,出口不得又难以转内销,因而倒闭,所以现今反倒难见漳州瓷。李辉柄将12尊佛像分四组,每组三尊,分别是文殊、普贤和三世佛。董寓榕说,稀缺性和器型硕大决定了这12尊造像价格不菲,超过1米的瓷器很容易变形,烧制难度大。每尊造像的背后都有图章,是名家之作。因此,每组造像的起拍价肯定过千万。

国宝级“金书”,填补了空白

董寓榕向羊城晚报记者透露,这次为郭汉东鉴定的不仅仅是瓷器,还有一些杂项,如金银器,有些东西填补了国家的空白。郭汉东拿出了三个像茶叶罐一般的金属罐,罐子呈淡淡的金色,上面阳刻着:佛说心明经。郭汉东小心翼翼地从每一个罐里拿出一册,在茶几上展开。三册分别为上、中、下,每册由36枚金片若竹简般缀在一起,用隶书抄刻下《心明经》。金片并非纯金,是金、银、铜的合金,含金量为0.6%。李辉柄说,这是唐贞观年间的东西,非常完整,连故宫博物院都没有,是存世孤本,绝对是国宝级。

说话间,郭汉东又拿出一卷这样的“金书”,也是贞观时期的,展开来约有4米。上半部分是八幅白描画,画的是马头、孔雀等八个明王,下半部是用小篆刻写的每一个明王的故事。或许这就是唐太宗时的连环画。郭汉东承认,类似的国宝级“金书”有一批。

李辉柄先生用两天半时间将郭汉东30年积攒下的宝贝梳理了一遍,从8000年前的数百块红山玉、良渚玉到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南北朝、唐、五代、宋、元、明、清,从古玉到青铜、编磬、陶瓷、金银,脉络、年代都很清楚。郭汉东有六七千件藏品,记者记忆中,他收藏的汉代皇室编磬宋代玉枕和八只宋代供御兔毫鼠须盏均为国宝级,现在明确的国宝级藏品又多了这批合金的经书。国家一级、二级文物更是不计其数。

私人博物馆,“穷”得烂尾了

董寓榕说:“我以前认为珠海是文化沙漠,郭汉东的收藏让我彻底改变了看法。他的博物馆若能落成,会给珠海带来丰富的文化遗产。”然而,2002年就动工的汉东私人博物馆到现在还是半拉子工程,据说还差3000万元才能成为真正的博物馆。守着那么多宝贝却拿不出3000万?郭汉东的钱全买了文物。许多人劝他:卖两件,博物馆就建起来了。可他就是吝啬得“只进不出”。郭汉东对记者说:“这是30年的心血,当然舍不得,希望它们能留在珠海,一旦拍卖就不知去向了。汪洋书记说要建文化强省,我的收藏是珠海文化的一部分。除非万不得已,我不会卖。”

珠海文化局局长刘福祥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社会文化应该社会化,政府将出台有关细则,支持建私人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剧场,比如以土地划拨或资金奖励的形式予以扶持。”

西市馆藏 民间国宝(组图)


耀州窑青釉刻花缠枝牡丹纹直口尊——巧如范金,精比琢玉

大唐西市博物馆展出的宋代耀州窑刻花缠枝牡丹纹直口尊曾在《寻宝》节目中被评为民间国宝。

该器之所以被评为国宝主要有以下特征:

1.釉色很漂亮。釉面光洁匀静,色泽青幽,宋代是最为重视釉装饰中釉本身对陶瓷器的美化装饰作用,实现了釉质如冰似玉,釉色雨过天青,千峰翠色等愿望。印证耀州窑以青瓷最负盛名。

2.本器采用刻画相结合的装饰方法。这种装饰方法在北宋中期日臻成熟。刻主题纹饰,刀法犀利,线条流畅而奔放;画陪衬纹饰时,纤细如丝,排列有序,整体纹饰层次清楚,繁而不乱,有浅浮雕的装饰效果。

刻花是在未干的瓷坯上用竹、木、铁等硬质工具刻出花纹,然后施釉入窑焙烧。这种直接在坯体上刻花的方法操作方便,线条刚劲流畅,颇具动感,浮雕感强。为达到最佳效果,并不单独使用,常与划花、剔花组合使用。划花在尚未干透的陶瓷器表面用木刀、竹条、铜铁制器等尖状工具浅划出的线条状花纹。

3.此器刻划富丽的缠枝牡丹花。耀州窑刻花题材丰富,牡丹纹是常见的装饰题材之一。牡丹素有“花中之王”的美称,寓意富贵,象征着对美好幸福、繁荣昌盛的追求。唐代便开始在瓷器上作为装饰纹样。宋代牡丹花装饰纹样尤为多见,花形写实,花朵硕大。形式有独枝、交枝、折枝、串枝、缠枝多种。

这件器物刻纹犀利洒脱,划纹柔和流畅,色泽青幽,图案立体感强,造型精巧规整,是一件反映耀州窑北宋刻画花工艺水平的代表作品。印证了文献中对耀州窑“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记载。

金框宝钿白玉带銙——身份、地位的象征

大唐西市博物馆展有一组精美绝伦的唐代金框宝钿白玉带銙。带计十四事,八刓,四銙;另铊尾、带扣各一。玉质晶莹剔透、细腻温润。掐丝工艺做框,其间镶嵌各色宝石,金玉珠宝相映生辉。

这一组金框宝钿白玉带銙曾在《寻宝》节目中被评为民间国宝。其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1.拥有者地位高贵。古代附于腰带上的装饰品,它的质地和数量是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的。“至唐高祖……一品、二品銙以金,六品以上以犀,九品以上以银,庶人以铁。”唐制“文武三品以上金、玉带,十三銙”。 此器从带銙数量及玉、金质地来看,可知玉带的拥有者为其时显贵。

2.创造性的多种加工技法并用。此带计十四事,八刓,四銙;另铊尾、带扣各一。玉质晶莹剔透、细腻温润。运用掐丝工艺制成的金丝纹样分布在刓、銙、铊尾内侧,其间镶嵌各色宝石,金玉珠宝相映生辉。设计构思巧妙,富有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多种加工技法,掐丝就是将捶打得极薄的金银片,剪成细条,纽搓成丝,用镊子之类的工具把金丝掐成各种纹样并焊接于器物表面。镶嵌就是在金银器上嵌饰珍珠、水晶、绿松石、红绿宝石等材料的饰物,以增加器物的富丽程度。

3.腰带的起源,有学者认为最早起源于鄂尔多斯青铜器中的带扣。唐宋时期,有用革制作镶嵌有金、玉的玉带和金带,腰带上按等级缀以金、玉、银等。他们可以用来系束袍服,还用来佩带一些生产、生活使用的物件。

古人腰带上常携挂着弓、剑、砾石、算盘等。挂弓、剑等在古代是地位高的象征,也必然会受到别人的羡慕。从主人腰间的皮带上,就能体会到其忙碌的状态和尊贵的程度。但在今天,如果一个男人再在腰上挂一大串东西的话,那么就显得没有品位,没有内涵了。这正是古今的差别。

文/王彬

醴陵窑国宝瓷器“巴拿马瓶”


“醴陵窑”为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座官窑,在清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官员熊希龄先生上书湖广总督端方,由政府拨银十二万两在湖南创办湖南官立瓷业学校。1906年创办湖南瓷业公司,专程从国外引进了新式设备,设置陶瓷样品陈列室,供学生学习制造,培养自谋改良的能力。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成功烧制出闻名世界的釉下五彩瓷器,突破了中国陶瓷史上单色的釉下彩瓷的局面。醴陵釉下五彩瓷成功创烧后,以其独特的魅力获得了各项金奖。1907年—1915年间,醴陵釉下五彩瓷器先后在“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意大利都朗博览会”和“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得四项金奖,从此,醴陵釉下五彩陶瓷名扬天下。

解放后中央政府将其定为“国瓷”,为社会主义服务,被选为国家专用瓷,有些作为国礼赠送给各国元首及领导人,后被世人称之为“红色官窑。”受世人称赞。如今醴陵釉下五彩陶瓷,已经成为广大收藏爱好者收藏关注的热点,醴陵釉下五彩从晚清创烧到成功烧制,由于当时社会特殊的历史环境所决定,像宋代汝官窑一样前后仅有一二十年的辉煌时期,制作的精品非常少,经过近百年的洗礼,现今存世的釉下五彩作品十分稀少,且极为珍贵,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近日,一件宣统元年制造的国宝级醴陵窑釉下五彩凤尾尊在湖南面世,它的出现更进一步体现了当时官办瓷厂进贡选样的事实。湖南有关文博单位人员及湖南省收藏协会的一位文物鉴定专家对此瓶进行了初步鉴定,连声叹道:“醴陵窑国宝瓷器,太漂亮了,太漂亮了!!!象这样精美的醴陵窑藏品北京故宫也很难找到”。

此瓶高60cm,口径32cm,底蓝料行楷书款“宣统元年湖南瓷业学堂制造”。器型为古代有名的“凤尾尊”式样,大喇叭口,但又与古代的凤尾尊有一定的区别,瓶口大并慢慢向下收敛,线条更优美,更显得瓶子庄重大气,这就体现了当时陶瓷艺术家的一种创新之作,这种创新在很多醴陵窑陶瓷艺术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最有意思的是此瓶与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得金奖的釉下五彩双鸟瓶是同一造型,所以大家又叫“巴拿马瓶”。此瓶以工笔重彩的工艺手法,采用代表吉祥富贵的锦鸡及牡丹纹为装饰,又采用釉下五彩中极少见到的“斗彩”工艺手法进行绘画,即釉下五彩与釉上五彩相结合的方法。

“斗彩”的名贵大家是知晓的,在明代,就有“成化一斗值万钱”的说法。此瓶花叶、枝杆、锦鸡纹饰部分以釉下五彩装饰,花朵、石头、蝴蝶、边饰则以釉上彩装饰;特别是在瓶子的口沿和脚边发现用粉彩、金彩装饰纹,釉下五彩、釉上五彩、粉彩、金彩同时装饰在一件花瓶上的工艺装饰手法,这是在中国的制瓷史上没有的先例,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釉下五彩属于高温瓷,采用“三烧制”烧成,高温烧制最容易变形,大件更难,所以醴陵窑制作的大件作品非常稀少,是受当时的条件所限制。并且此瓶无论从造型、绘画纹饰风格、款识来看,都是当时制作的一件最经典的釉下彩瓷精品,并且当时应该是进贡朝廷的御制品,为何流落民间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这件宣统元年制造的釉下五彩加釉上五彩及粉彩描金锦鸡牡丹纹凤尾尊,流传百年而保存得非常之完美,真是值得庆幸。湖南省博物馆藏有一件大小差不多的花卉凤尾尊,口沿尚有缺损,也被列为馆藏珍宝。由于醴陵窑釉下彩瓷的存世精品极少见到,据本人所考证及所见到的晚清至民国醴陵窑瓷器中,一些国有馆藏和私人收藏的醴陵窑瓷器珍品都难能与之媲美,所以称之为“国宝重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当记者问到专家此件釉下五彩官窑凤尾尊现在的收藏价值时,专家久而不答。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专家含笑道:“那件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得金奖的瓶子估价都上千万,而这个打个五折也值500万吧,但这件御制凤尾尊无论从制作工艺、绘画艺术、装饰手法等多方面都超过了那件得金奖的巴拿马瓶,所以有关收藏人士还冠以“巴拿马之王”之称。”

“巴拿马瓶”,指的是1915年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的醴陵釉下五彩扁豆禽瓷瓶(又名竹鸡喇叭瓶),是1911年湖南瓷业公司的经典之作。现存湖南湘瓷科艺股份有限公司(原湖南省陶瓷研究所),瓶高46厘米。由于其特殊的历史意义,有关文物专家估价千万身价。

沈胜利慧眼识国宝


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

前不久我与朋友去扬州博物馆参观,在一个圆形展厅里看到只有一件展品赫然陈列在中央,凑近一看,是一件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此梅瓶高43.5厘米,腹径25厘米,蓝釉白龙,釉彩鲜亮,口小颈短,口沿平坦,肩丰渐滑,肩以下逐步收敛,至近底处微微外撇,瓶腹部刻画了云龙赶珠图案。龙首上仰,双角微翘,龙眼突出,炯炯有神。特别是颈部细长,一束长鬣作飘拂状,背部脊纹动感鲜明,四肢伸出,每肢三爪,指尖锐利,其尾似蛇形秃尾。考察其图案特征,有着典型的元代特征。

讲解员告诉我,这件梅瓶是从民间得来的,物主是扬州的一个市民,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扬州市政府为了抗震,搭了许多抗震棚让市民入住。正谊巷一位姓朱的市民藏有一件祖传梅瓶,怕在地震中毁坏,就将它卖到扬州市文物商店,收购价是18元钱。其时也,扬州市文物商店认为此瓶顶多也就是清代雍正年间的东西,并不太当回事,一直放在店内待沽。后来民间收藏热勃兴,上海收藏界老法师沈胜利先生应邀前去鉴宝,与此瓶一照面后就两眼发亮,经郑重鉴定后当即判定是典型的元代遗珍。听沈老这么一说,扬州文物商店的领导马上重视起来了,后来还请来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先生和南京博物院的王志敏先生共同鉴定,两位专家都一致认为沈胜利的结论完全正确,系元代江西景德镇窑蓝釉龙纹梅瓶,应为国宝重器。如今扬州博物馆专门为此国宝布置了一个专厅。

回上海后,经沈胜利的学生刘国斌兄引见,我登门拜访了沈胜利先生,请教了一些关于元代瓷器的问题。谈及此事,沈老爽声大笑地告诉我: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存世极少,全世界只余三件,一件在法国吉美博物馆,一件在北京颐和园管理处,而扬博的这件最大。

年过七旬的沈胜利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就到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工作,专门鉴定从民间收购来的文物古玩,定级遴选后出口换取国家建设紧缺的外汇。他拜过两位很厉害的师父,一位是孙经品,另一位是周志强。跟前者学瓷器鉴定,跟后者学鉴定和仿制古玉器。独当一面后,沈胜利就负责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和上海四省一市的古玩收购工作,每年的广交会也要去。后来在货源紧张的情况下,还专门指导过苏州、扬州两市玉器厂的技师做仿古玉器,琮璜圭璧一应俱全,作为现代工艺品进入国际市场。现在有人从国外回购的所谓古玉,经他法眼一照,还认得出是当年在自己指导下仿制的。

聊起玉器,沈老还想起一件“得意之作”,有一次他在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对收来的古玉器进行定级分档,发现了一件从扬州文物清理小组移交的黄玉瓶。此瓶高二十多厘米,材质上乘,雕刻精细,它的工艺特征是上口与底足自然外撇,中间鼓出,应该为觚式瓶。上口内外雕了一圈蕉叶纹,中间鼓出部分雕了三条螭龙,瓶底深处刻有“乾隆年制”四字,沈胜利当即认为黄玉瓶应为此类器具中的上品。后来,这件宝贝就送到了上海博物馆,现在还陈列在玉器馆里。

八十年代,沈胜利调到文物商店工作,他经常利用午间休息指导青年员工,对照店内实物,传授独门秘技。退休后,他被上海国际拍卖公司聘为顾问,2001年被上海卫视聘为特邀鉴定师。

在公司或文物商店工作时,沈胜利严格遵守业内规定,从不购买古玩文物,退休后才买几件把玩研究。此次在他的鉴古精舍里,我欣赏到了唐代黄釉绞胎碗、唐代白釉点蓝彩小罐、北宋定窑水浪纹温碗、元代磁州窑诗文高足碗、清康熙斗彩缠枝莲水盂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珍玩。“只求怡情,不存妄想。鉴宝千万,胜于己有。偶然得之,烟云身后。敬重古人,不入俗流”——这就是沈胜利鉴宝和收藏的心态。

清代乾隆三螭纹黄玉觚(现为上海博物馆收藏)

专家揭秘国宝青铜器价值


由国家权威文物研究机构中国文物学会首次监制的国之重器“司母戊方鼎”及至尊瑰宝“中华和尊”等22件国宝级青铜礼器仿品,自今年年初发行以来,在京城收藏市场中形成了一股“国宝青铜”收藏热潮。4月8日,专家揭秘了其中三件国宝青铜器的文物价值。此次首仿的青铜器,除司母戊鼎外,有被列为中国十大国宝青铜器的四羊方尊、龙虎尊,在器型上包括鼎、尊、觥、卣、罍等14个种类,限量翻制。模具翻制到规定数量后即予销毁。这批仿品中,司母戊鼎仅仿制1尊,其他品种各仿制36件,每件国宝青铜器高仿品均附中国文物学会出具的监制证书,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单位北京华夏雅颂青铜艺术中心全国独家发行。

国宝档案一:

羊鼎(商晚期食器)

羊鼎通径17厘米,高23厘米,重3公斤。殷墟晚期鼎的造型中出现了一种束颈、曲壁的新形式,此鼎即是其典型的代表。鼎的两耳三足安排十分妥帖,整个造型富于稳重感。在器物的颈腹部分别装饰对称的回顾式鸟纹和兽面纹,衬以细密的雷纹。纹饰线条深刻劲锐,范铸极精,使粗犷的兽面和精细的雷纹水乳交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