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墙面 > 导航 >

父子情深瓷塑赏析

父子情深瓷塑赏析

瓷砖墙面 全瓷瓷砖 瓷砖造型

2020-09-18

瓷砖墙面。

在古玩市场淘到了一件民国父与子吉祥粉彩瓷塑,高25.5厘米,底座宽11.5厘米,面目慈祥的父亲身着紫红色长袍,仰面含笑,步伐轻盈的用双手托着自己的孩子,举手投足表达了对孩子的疼爱和欢喜。活泼可爱的男孩手玩圆球,靠在父亲的肩上,其乐融融。从底部名款“会馆邓荣昌造”可以看出这件粉彩工艺是民国瓷塑名家邓荣昌的作品,整体造像非常生动传神,线条流畅,眉目清晰,神态自然,雕刻精美,通体施以粉彩,色彩明艳,釉色莹润,胎质老熟。

瓷塑亦称“瓷雕”。陶瓷史上以德化白瓷,石湾广均以及景德镇加彩瓷塑为著名。粉彩是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是清康熙五十二年,官窑匠师们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民国粉彩瓷器在绘制技巧上有其独特的样式,不管是人物还是山水、花鸟都表现的简洁疏朗,并富有层次感。从而形成了淡雅、精细的效果。民国瓷器的画面往往潜藏着特定的吉祥寓意。

这件瓷器底款的“会馆”指的是生产瓷器的“福建会馆”,据史料记载清代御窑厂的设立,带动了民窑的繁荣,瓷器的销售更是兴旺发达,九域瓷商纷纷去景德镇,“镇瓷通商天下”,热闹非凡,人员络绎不绝。为了在景德镇上安营扎寨,许多商家不惜巨资,建造气势恢宏的会馆。外省地同样也建有类似的会馆。瓷塑家邓荣昌在福建会馆专门从事瓷雕创作和制作。作品主要是传说故事人物,如观音、罗汉、八仙人物等。他用认真的态度和精湛的技艺创作出无数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珍贵的作品被很多爱好者收藏。

看着这对父与子,心中一股暖流在流淌,父爱情深,父亲们总是用无私的爱奉献给自己的子女,而作为子女的我们更应该尊敬长辈,关爱长辈。这一尊“父子情深”不仅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更是一种爱的体现和传递,愿这份爱永远的留存并传承下去。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塑”说新语——徐靖雕塑作品赏析


“塑”说新语——徐靖雕塑作品赏析

不久之前有机会看了徐靖的雕塑作品。这些作品,大部分都以古朴浑厚、概括洗练的风格,诙谐幽默、情趣盎然的艺术语言向人们诉说其中深邃的哲理。每一件雕塑作品,个个都是栩栩如生,其构思也非常的新颖、巧妙,独具匠心,别有一番风情。

站在他的新作品《上学去》前细看,纯净的笑容,青春洋溢着一路上的时光,俏皮的斜跨书包,她那么快乐,使我不禁要想,若不是她听到一个有趣的故事要讲给小伙伴们听?或者是一个新学会的游戏要和小朋友一起来分享;也许她本来就是这会快乐的,因为在她纯净的心灵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通过上述这些真实的感受,看得出他是一丝不苟地在探索,认真而又严谨, 他的每件作品里均有一种内在的追求,即真诚,寄情于作品中而给人更多的启迪!对于形、色、量感与空间,不单单只有主题的表现,更具有形式美,以形传神,使人们在艺术观赏中受到艺术美的熏陶,又获得思想美的教益。

徐靖的人物雕塑比其他的东西复杂得多,随着时代的消费化特征越发明显,这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视觉经验和生存方式,也激发了艺术的创造。在当代艺术观念的影响下,徐靖的雕塑艺术从结构到解构,再到重建,从形式的追求到观念凸显,也在不断地转型、重新诠释、不断实验和体验。徐靖就是这样,具有一种执着认真而又锲而不舍的探求精神,一个充满勇气和实干探险的年青艺术家。

人物名片:

徐靖 1974年出生于景德镇,大专毕业。从事陶瓷雕塑设计工作,江西省工艺美术学校兼职雕塑教师,98年创立徐靖雕塑工作室。其作品多取材于古代历史人物,神话故事和民间生活题材,风格古朴自然,清新典雅,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更能够展现自己的艺术个性“童年”婴戏瓷雕1992年获得第三届景德镇国际陶瓷节二等奖作品“三个小沙弥”瓷雕1992年获得第三届景德镇国际陶瓷节三等奖作品“布袋罗汉”雕塑1993年获得江西省工艺美街技师成果展三等奖。作品“小三星”1999年获得第十届景德镇国际陶瓷节旅游产品大奖赛二等奖。作品“童年”婴戏瓷雕人选《景德镇中青年陶瓷艺术家作品博览》

作品创作体会:

田田: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每当读起这篇熟悉的诗篇,眼前就会浮现出千年前的六月江南,荷风莲叶,嬉嬉莲娃和水中自由自在的鱼儿。时光荏苒,转瞬已过千年,那千年前的荷风少年是否依然天真快乐。我想他如果生活在如今的现代气息里,一定会陶醉在“青花瓷”的优美旋律中,像游戏在荷叶中的鱼儿一样无忧无虑,纯净可爱。

简单的造型,轻松的题材,随意的装饰。我希望这件作品能给观者带来一种简单的美感,平淡的真实和悠悠的复古情怀。

春山:

春的姿态温柔而美丽,山的性格沉静而博大,眼前的少女,青春洋溢,娇憨可人,她微笑着伸着懒腰,浑身像有着使不完的劲,让我们想起从沉睡中醒来的春山,生机勃勃,风光无限。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时光,有着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然而他也有着太多的坎坷和苦难,在新世纪的曙光里他展现出一种崭新的姿态,充满了生机和自信,像一棵历经风雨行将倒下的老树的躯干下绽放的一簇簇新绿,有着美好的未来和幸福的憧憬。

上学去:

静静的昌江河水,悠悠的江南古镇,岸边的笑声轻扬,古朴的青瓦白墙,林间的青石路上,蹦蹦跳跳着上学去的小姑娘,纯净的笑容,青春洋溢着一路上的时光,她那么快乐,使我不禁要想,是不是她听到一个有趣的故事要讲给小伙伴们听;或者是一个新学会的游戏要和小朋友一起来分享;也许她本来就是这会快乐的,因为在她纯净的心灵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禅宗:

中国的禅宗始祖即是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他所传来的佛教禅宗教义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的宗门,后人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始祖。这件作品用抽象的手法塑造达摩的躯干,突出一代宗师伟岸博大的形象,怒目圆睁的表情,似乎看透人们内心的善与恶;那只坚定的手指好象指向道法的彼岸;其时我觉得懂得道理本来就不是目的,它只不过是我们消除内心魔障的指路牌。它就像达摩的手指,指向的是我们内心深处的真善美,这才是我们短暂人生应该努力追求的理想生活和超然境界。

达摩·悟:

禅心是悟出来的,你如果没有怀着一颗真诚善良的心是永远体会不来它所包含的玄机;不管你是达官显贵或是名人巨贾,也不管你的外表多么虔诚,行动多么勤奋,它不是附庸风雅的标签,也不是消除罪孽的良药;它应该是人世间一种超然的生活品位,是一种真、善、美的大境界。泥条盘出的造型,让人们可以感觉到陶瓷最质朴的真实,五、六种不同颜色釉的相互覆盖,然后通过1350度的高温,融合成不可再生的流光溢彩和五色斑澜;微闭的双眼,似乎达摩祖师已经入定,神思已出入于天上人间,融合在万事万物中了。

漫话“文革”瓷塑的收藏


目前,"文革"瓷器的收藏越来越热。一般说来,"文革"雕塑瓷具有如下特性。

1.历史时期的特殊性。"文化大革命"时期极端的狂热冲击了社会的各个层面。人性、人格、人的思想意识被严重扭曲,人们追求着一种极端的也是惟一的政治快感。雕塑瓷就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带着深刻历史印迹的怪胎,是见证"文革"、警示后人的重要符号之一。

从雕塑组成上说,"文革"瓷塑一般有个塑、群塑和系列塑。

个塑是指以一个人或一件物为主体的单个雕塑。"文革"瓷塑中,以毛泽东小型素白瓷塑为最多。在全国,人们可以在任何角落里见到他的影子,小者不盈2寸,大者可达2米,景德镇、唐山、德化、邯郸等瓷厂竞相烧制。

群塑是指两个以上人物或物体的雕塑。"文革"群塑以彩塑为主,时代气息浓郁,如《毛主席与人民群众在一起》《齐心移山》《永远紧跟毛主席干革命》《庆丰收》等。群塑主要是景德镇烧制,其他厂家少见且质量也较逊色。

系列塑是指围绕一个主题内容而设计创作的整套雕塑。系列雕塑在"文革"瓷塑中占有重要位置。它是围绕忆苦思甜、批判牛鬼蛇神、歌颂领袖、紧跟文艺旗手等主题精心创作的。但由于创作周期较长、技术水准要求高、烧制难度较大,产品数量相当少,有的并未发行,最后大都封在了仓库里“文革”系列雕塑瓷之精品当数《毛主席和五十六个民族人民在一起》《收租院》和样板戏系列。

2. 题材层面的狭隘性。"文革"是一场残酷的政治运动,艺术家们受极左思想的禁锢,绝不敢越雷池半步, 雕塑作品的题材也只能被定格在政治标准之内,色彩单调,千篇一律。"文革"后期,邓小平同志出山主持工作,狠抓生产建设,个别陶瓷厂烧制了一部分古典文学名著中的人物雕塑,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但数量有限。由于年限较短,又无特别的政治特征,因此很难确认,大都被视为新产品而被冷落。

3.蕴含深刻的文化性。一是把普通老百姓作为作品的主人翁搬上雕塑舞台,歌颂他们翻身当家作主的新生活,彻底动摇了千百年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佛道人物等独占雕塑舞台的局面;是人物服饰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quot;文革"创造的工农兵瓷塑作品,人物身着红、黄、蓝色服装,或折袖,或挽腿,或开胸昂首,一个个红光满面,英姿飒爽。对领袖人物从青年到晚年,无一形象不是神采飞扬,光艳照人,用瓷塑为一个人创作如此丰富的造像实为世所罕见。三是反映出了当时人们在政治高压下的日常生活状态,从田间地头、村头巷尾,到机关海岛、边防车间,人们无不在学习政治,阶级斗争。

4. 升值空间的广阔性。"文革"雕塑瓷因其历史时间短暂,数量少,质量优,政治文化背景特殊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升值空间。这一点最早引起了海外收藏家的重视。6年前,新加坡一位藏家从国内花15万元重金买了一套《收租院》瓷塑,如今一般应在20万-25万元以上,且不易再买到。现在"文革"瓷之精品已形成商者抢、智音藏的市场氛围。5年前,一件20厘米高的唐山产毛主席素白瓷塑只有10来块钱,如今己翻至百元以上,个别造型特殊的价格还要高些。100厘米左右的毛主席站立素白瓷塑,5年前只有2000元左右,而今市场已喊到1.5万到2万元, 5年长了10倍。一件20厘米左右高的"文革"彩色个雕,5年前不过几十元,而今品相好的一般都在千元左右。25厘米左右高,两三个人物的彩色群雕,工艺水平较高的,如今均已在3000元以上,个别尺码大的更为珍贵。一般40-50厘米的彩色群塑都在2.5-3.5万元之间, 至于系列雕塑价格就更是不菲了,不是一般工薪阶层能收藏得起的。即使是这样,"文革"彩塑瓷的增值空间仍然很大。

瓷塑作品《月下独酌》


《月下独酌》

瓷塑作品《月下独酌》有感于李白诗意,表现手法夸张、抽象。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造型锁定其动作“举杯邀明月”上,诗人倚石独酌,于是突发奇想,把无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举杯共饮,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然而颜松柳的《月下独酌》里举起的手中没有酒杯,而是诗人淡淡的醉意与惆怅,只有诗人心中的明月愿意与他同醉,其造型体现诗人独行其乐的浪漫情怀。长方形的高山与人物较小的身躯产生强烈的对比,这正好放大了李白桀骜的性格和未能尽己才能的远大理想,如此大胆的设想与李白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夜晚,当灯光从白瓷滋润如玉的胎体中透出,朦胧中更加感受到诗人或许也是在此时的月光下独饮,给人予诗情画意之感。这又是作者颜松柳给我们的一阵惊喜——艺术台灯,同时也是“中国白”材质美的一种体现。是山、是瓷、是心,随着灯光的变化使得我们的心离艺术更近了,足矣,足矣!

阅读延伸: 艺韵瓷庄展厅的瓷塑精品——《天籁之音》

德化瓷塑精品《琴棋书画》 展现中国文化的精髓

瓷器诗

中国白瓷雕精品--孔子

德化“中国白”瓷器得到各国元首赞赏

中国白瓷雕作品《奥运和鼎》将亮相上海世博会

关注民窑瓷塑


瓷塑也称雕瓷。分立式、坐式,瓷塑种类很多,如佛像、人物故事、飞禽走兽、各种吉祥物等,有单色釉,有釉上彩、釉下彩,大多形象生动逼真、活泼可爱、富有情趣。这些瓷塑是当时人们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或观赏的工艺品,有较高的艺术性。

我国早在陶器时代就有了陶人、陶兽等,进入瓷器时代就有各种瓷塑。明、清两朝,民窑在烧制大量日用生活用瓷的同时,已烧制了很多艺术瓷,如花瓶、帽筒等。特别是民窑艺术瓷中的瓷塑,它具有极强的立体视觉效果及鲜活的生命感染力。如人物造型神态各异、眉目传神,有的抽象、有的写实,具有哲理,给人启迪,妙趣横生。这些瓷塑造型优美,釉色晶莹,色彩适中,雕工朴素流畅,有着浓郁的时代风格,有一定的品位和观赏价值。

瓷塑是立体造型艺术,要求制作者有极高的造型制作功底,因为它不是平面的画,与平面的瓷绘在技法上有本质的不同。瓷塑是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瓷塑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多年来,民窑瓷塑还未能得到人们的重视,在收藏领域中,大多数收藏者把目光的重点放到了艺术瓷中的花瓶、尊等瓷器上,还没有注意到潜在的瓷塑。其实,瓷塑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它未来的市场前景不容低估。时下,一些嗅觉灵敏的收藏者开始注重收藏民窑瓷塑。目前,古玩市场上的民窑瓷塑价位还不是很高,在市场上也不难见到。笔者认为,只要是具有民国以上年份、品相好、有品位的民窑瓷塑都值得收藏。

瓷塑负书罗汉


德化窑因窑址位于福建省德化县而得名。这里瓷土资源丰富,水源充足,交通方便,是烧造瓷器的理想之地。德化窑曾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三大古瓷都”,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工艺独特的名窑之一。

德化窑在宋代已烧制白瓷和青白釉瓷器,元代青白瓷已远销海外。德化窑的明代白瓷胎质致密,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白色,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脂。胎釉浑然一体,如霜似雪,被称为“猪油白”、“象牙白”,法国人把它称为“鹅绒白”。

明代德化窑生产的白瓷,品类繁多,最负盛名的是生动传神的瓷塑像,所制达摩、寿星、观音、弥勒佛等像均极精致。瓷像不仅面部刻画细腻,衣纹深而洗练,而且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瓷像背面常见一些瓷塑艺术大师的钤印。尤以何朝宗为代表的“象牙白”瓷塑雕像最具特色。他是明代嘉靖年间福建德化人,他雕塑的观音像以世俗女子形象为蓝本进行艺术加工,一丝不苟,准确生动,宛若出水芙蓉,典雅可爱,令人叹为观止。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着一尊明代德化窑瓷塑负书罗汉立像,高23厘米,底径9厘米,胎体厚重,洁白坚细,通体施乳白色釉,色泽莹润如玉。罗汉光头大耳,笑容可掬,袒胸露腹,脚踏浪花,眯双眼,口微开,面相丰满,显露出喜笑颜开的神态。身披袈裟随风飘动,右肩负几册经书,右手握系书之绳。形神兼备,惹人喜爱。像背后正中钤阳文篆书“张寿山”葫芦状戳印。张寿山与何朝宗同为明代德化瓷塑名家,作品传世很少。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这尊负书罗汉立像为张寿山的代表作。

残瓷赏析


时代在变,收藏观念也应随之而变,昔日收藏家不屑一顾的清晚期官窑器,已在当今拍卖会上占了相当比例。在大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下,古物变得越来越稀少,尤其是易碎的瓷器,历经岁月沧桑,大量的物件粉身碎骨后与泥土为伴了,而存留于世生命力顽强的那部分,经过兵荒马乱劫后余生者也难免身负重伤。近年来国内拍卖市场上有残、有修、有补的陶瓷拍品比例上升,且价格不菲,足见收藏者对瓷器品相的要求正在走向理性化地趋势。非五大名窑不藏,除明清官窑不收的理念标准,已成昨日的陈旧意识。古玩行“瓷器起了毛,不值半分毫”的老话,也在陶瓷收藏热升温的大背景下,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伤残的瓷器由于“残不失其真,残不失其美,残不失其珍”,也就自当“残不失其值”。正如同人们接受断臂维纳期赐于人的美一样,收藏者以一种新的理念包容着伤残瓷器带给的缺憾。笔者收藏品中有明代嘉靖、万历时期两只青花罐,虽均残缺,但存世量较为有限,愿发表同析共赏。

1、明代嘉靖青花婴戏纹罐

明世宗嘉靖一朝共45年,是明代仅次于万历时期在位时间较长的一位皇帝。在嘉靖时期,中国制瓷业继续向前发展。随着中国瓷本主义因素逐步增长,官窑器的烧造由御窑厂独家制作而改为一部分钦限瓷器,以“官搭民烧”的方式由民窑来完成,这样原本御窑厂所垄断的工艺、技术、原料难免流入民间,使官、民窑之间的界限变得不像明初以来那样分明了。

这件青花罐高40厘米,口径20.5厘米,最大腹径39厘米。直口,溜肩,砂底平修稍下凹,器身内外满釉。肩腹纹饰分为三层:肩部绘嘉靖时期典型云鹤纹一周;腹部则画着十八个形态各异的男童戏耍、玩闹画面,极为生动活泼:骑竹马拉车、玩提线木偶、蒙眼捉迷藏、放风筝、敲花鼓、玩莲、持花、戏水、提鸟笼,有两位捧盆者不知在玩什么游戏无法解读。再看两位读书的小儿郎,一个聚精会神,另一个则掷书于地双眼斜看,心不在焉的样子;下腹部则画嘉靖、万历时期独特的仰莲瓣一周。此罐由口至底裂为两半,经粘接合而为一。

对于这件大罐的年代判断,笔者作如下分析:胎质较粗,胎体厚重,器外用手可摸到接痕。釉面发青而无肥润光泽感,即就是通常所讲的嘉靖时期在前朝后世瓷器中不多见的有皮无肉的釉面特征。胎釉结合处火石红呈橘黄色。纹饰部分已如前所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男童那硕大的脑袋和长衫(除一着肚兜者外),颇显出非常鲜明的时代气息。罐的青花发色微微泛紫,但总体上又发色青灰,这是大多数嘉靖民窑青花器含回青料者的普遍特征。

2、明代万历青花树鸟纹罐

明神宗万历一朝48年,是明代皇帝中执政最长的。万历时期官窑的生产分前后两个阶段,在万历三十五年以前官窑瓷的产量极大,在此以后官窑趋于衰退。但同时期的民窑青花瓷器的生产从质到量各方面却有惊人的发展。

这件青花树鸟纹罐的口、颈部残损较甚。其高18. 5厘米,口径13厘米,足径18厘米,最大腹径25厘米。此罐总体造型扁圆,唇口,丰肩,砂底浅圈足。腹部接胎痕明显可见,胎釉结合处火石红呈橘黄色,釉面青亮。青花料为典型的石子青发色,微泛黑灰。肩、腹、颈三层纹饰:颈部以变形卷草纹装饰;肩部四开光辅以锦地纹陪衬,开光内各画小鸟一只站立枝头;罐腹两松两竹对画,松竹之间40余只小鸟神态各别;或振翅欲飞,或两首相望窃窃私语,或呆立枝头若有所思,或减速欲落,或急飞穿林而过,或回头张望——好一幅鸟王国的热闹场面,把个万历朝瓷器绘画繁密的时代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件青花树鸟纹罐的可贵之处,首先是其独特的造型,腹径大于高度,矮胖却不显笨拙,无意中多了几分沉稳。其次,这种器型、纹饰的青花罐十分珍稀,在国内未见资料发表,国外仅见1991年拍卖资料中一件与此罐造型、纹饰相同者。最后,它那繁而不杂、密而不乱的树鸟图主题纹饰,更表现出同万历五彩一样的艺术特色。似入密林,曲径通幽,画中有画,景外有景。这种用树木山石将画面分割但又连成整体而避免单调的全景处理方式,对后世官窑瓷器也影响。

中国红瓷赏析


曾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中国工匠为了烧一种红色大瓶历经艰难,一位工匠女儿怜惜其父劳作艰辛,不惜纵身跳进炼炉火海,这个用生命换来的红瓶便是陶瓷史上有名的祭红,它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红瓷。

红瓷,是中国特有的瓷器品种,从专业术语上讲,红瓷又称釉里红。顾名思义,红瓷以中国传统的大吉大利大红色为主色,大红的瓶身上裹着用黄金等贵金属烤制而成的精美图案,整件器物洋溢着富贵、吉祥。红瓷历史悠久,凝聚了深厚的历史底蕴,蕴含高超的艺术功底,是传统文明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是当代瓷器珍品。

悠悠红瓷跨千年

一般人认为,中国瓷器以青蓝白诸色闻名,红色为主色调的瓷器并不多见。事实上,中国红瓷历史源远流长。红瓷的发展历史可分为晚唐的始创期、元明的成熟期、明清的极盛期、当代的复兴期等几个特性明显的阶段。

据考证,红瓷历史可追溯到1100多年前的晚唐。20世纪70年代末历史学家在中国湖南湘江边的铜官小镇发现了多处晚唐陶瓷窑址,从中发现了中国瓷器釉下彩的最早身影------也就是中国红瓷的最早记录。

红瓷始于晚唐,但从工艺角度分析,红瓷的技术成熟期是元朝。元朝景德镇发展并创新了前朝以来的釉里红技术,开始了批量生产釉里红的历史。

明清是红瓷发展的极盛期。明洪武是釉里红发展史上的第一个极盛期,本朝釉里红大多色呈较淡,红色晕散,纹饰以花卉为主,有较多扁菊花纹是一大时代特征。明宣德是釉里红瓷发展的又一高峰,该时期红瓷创新性分为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两大类。

清代在红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清康熙朝,自明成化以来的红瓷技术日渐走下坡的颓势一举得以遏止,并得以继续向前发展。清康熙红瓷制造工艺相当突出,该朝红瓷成品色调浓艳鲜亮,有不同的浓淡层次,品种也较为多样,有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加彩、釉里三彩等。

清雍正是新中国建国以前红瓷发展史上最高峰期。雍正朝所所制红瓷在工艺上达到历史最高峰,其红瓷成品红艳,尤其是青花釉里红在色彩、设计上皆有前期未有的新意,青花色调浓淡不但很鲜亮,且时有晕散。

千年瓷艺当代复兴

20世纪初,由于战乱等原因,相传千年的中国红瓷工艺一度失传。20世纪八十年代,为了挽救并发展中国独有的传统红瓷炼制工艺,中国科学家开始了长达近二十年的红瓷工艺再造的艰辛探索。

1998年,中国科学家攻克了陶瓷大红色釉不耐高温的世界性难题,烧出了色泽鲜艳、表面纯净的大红色瓷器,失传近百年的中国红瓷得以在20世纪末得以重生。这一技术实现了中外陶瓷艺人百年的大红梦,填补了世界陶瓷史上的空白。

2002年,陶瓷大红釉料高温分解试验成功进行----在1250摄氏度的高温中,陶瓷大红釉料没有明显的分解,首次解决了瓷器炼制须要1200℃以上的温度,而大红色料在800℃就分解的世界难题。自此,中国红瓷在21世纪的今天走上全面复兴之路。

同年,大红色釉正式通过专家组鉴定。这种瓷器被意味深长地命名为中国红。中国红的诞生,再次验证了中国陶瓷在世界上领先者的地位。

中国红瓷造就非凡价值

中国民间自古有“红瓷诚可贵,代价实在高”一说,充分体现了红瓷的非凡价值。中国红瓷因其工艺独特、材质贵重、炼制极具艺术造诣,因而是非常珍贵的艺术珍品。

中国红瓷解决了瓷器炼制须要1200℃以上的温度,而大红色料在800℃就分解,稍有偏差色相便不正,过温色即去的世界难题,其全球领先的核心技术成就了红瓷的非凡地位。

在工艺方面,中国红瓷更是体现了艺术珍品对高超工艺的“苛刻”追求。红瓷烧制难度很高,工艺复杂,通常要四次进炉:一是素烧;二是釉烧:三是红烧:四是金烧。每一环节不可偏差。通常情况下,中国红瓷器在烧制3件中才能产出1件成品,大型成品中10多件瓷坯中才能有1件成品,所谓“十窑九不成”。近乎苛刻的制造工艺与极低的成品率,彰显中国红瓷稀缺性与珍贵性。

红釉的材质是用稀有金属钽烧制而成的,金属钽是比黄金还贵的稀有金属,且红瓷上的图案是用纯度在99%以上的金烤制而成,中国红瓷从用材方位就体现了高贵艺术珍品的品味与内含的现实价值。

中国红瓷通身玉如凝脂,细白晶莹,通身图案栩栩如生,是中华传统绘画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 技术、工艺、材质及艺术综合造就了中国红瓷的非凡价值。

不世奇珍引领风尚潮流

“千窑一宝”的中国红瓷在现代社会,因其独特的制造工艺、高超艺术水平、炼制的稀缺性、材质的贵重性越来越受到中西方各界欢迎,尤其越来越受到收藏界主流人群及尊崇高品质时尚潮流人士的欢迎。

中国红瓷业已成为中西方主流人群高品质风尚潮流的主风向标之一。

珍稀的南宋龙泉窑瓷塑


说起南宋龙泉窑的产品,首先使人想到的是湿润如玉的粉青和梅子青釉,以及古雅端庄的器物造型。因为它们集中体现了龙泉窑烧造历史上制瓷工艺的最高成就。1960年出土于龙泉大窑窑址南宋堆积层的一组人物塑像,却从另一侧面反映南宋时期龙泉窑精湛的瓷塑技艺。

这组人物塑像,是家喻户晓的八仙故事中何仙姑、韩湘子和钟离权像。

何仙姑像通高17.5厘米,端坐于山石之上,发梳两垂髻,右衽长袍,斜襟、衣领腰际结有飘带,右手托膝,左手执荷枝放至右肩,服饰、荷枝施青釉,开片,余皆露胎。

韩湘子像通高18.4厘米,端坐于山石之上,头戴方巾,身着博袖宽袍,腰际系有束带。头饰、服饰施青釉,其余露胎。

钟离权像通高18.8厘米,端坐于山石之上,头顶两侧各扎一髻,肩披蓑衣,袒胸露腹,裹腿,脚踏草履。服饰施青釉,其余露胎。

八仙的传说,最早起于晚唐,多见于唐宋以降文人的记载,直至明代吴元泰小说《东游记》的集成之作,流传久远,众说纷纭,有一个逐渐演绎的过程。这三尊八仙人物塑像,应该是取材于当时社会流行的形象。在人物塑造上,注重内在气质的刻划。仪态端秀的何仙姑像,神情安祥娴雅;相传韩湘子由白鹤修炼成人,故其像面容俊朗,神态飘逸犹如野鹤闲云;钟离权,又名汉钟离,相传系上仙守牛童子转世,他的塑像最为奇特,留有络腮胡须的面容,却梳有“鹁角儿”的发式,这是我国古代最常见的一种儿童发型,式样活泼,活脱脱一个老顽童的扮相。汉钟离的表情,既含有天真,又透露出狡黠的微笑,十分传神。三位仙人的着装,线条简洁,褶纹圆转流畅,系结在服饰上的飘带,更显现出动感。人物塑像以山石为基座,在整个造型中起到了均衡和稳定的作用。作者刻意雕塑出山石那玲珑剔透的质感,瘦骨嶙峋、云气萦绕的山石,使得端踞其上的人物更显得仙风道骨、超凡脱俗,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效果。

这些形神兼备的人物塑像,代表了当时制瓷工艺技术的高超水平。作者使用了露胎装饰技法,即在人物的脸、手和山石等部位,采用不施釉的方法。由于南宋龙泉窑特有的胎釉成分,不施釉的部分在烧成后期受到二次氧化,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火石红色;施釉部分的青釉,则色泽淡雅柔和,两者对比鲜明,相映成趣。人物塑像露胎的部分更接近自然色,达到了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父子情深瓷塑赏析》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父子情深瓷塑赏析》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墙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