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墙面 > 导航 >

瓷塑

瓷塑

瓷砖墙面 全瓷瓷砖 瓷砖造型

2020-06-23

瓷砖墙面。

用瓷器的原料和烧制工艺做出的雕塑艺术品,也包括实用瓷器上附加的装饰雕塑。瓷塑成型有的用瓷泥捏塑,有的用范模将泥料挤压成型,近代还有用石膏范注浆成型的。瓷器发明以后,开始都是生产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实用器物,如碗、盘、杯、瓶、罐等。随着工艺的成熟,逐渐做出一些满足人们意识形态需要的雕塑艺术品和陈设品。如东汉时的瓷灯、灯座塑成人物形象,身上还爬满偷油的老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青瓷谷仓罐,在一个瓷罐上塑出亭台楼阁、长廊列舍等多层建筑,上面有持械守卫的人物,有披麻戴孝作道场的送葬场面,庭园正中立看刻写年号和吉祥颂词的碑碣、周围还环绕着各种鸟兽。羊形器、牛形灯等也是以雕塑为丰的实用器具。西晋瓷塑有神兽尊、仙人骑狮、持械的部族武装、对坐的文人学士、各类动物、鸡笼狗舍模型、蛙形水孟等。隋、唐时期用雕塑手法或用陶范成型作出瓷俑,如镇墓兽、文吏武官、男仆女侍、明驼骏马、狮子,以及童于骑兽等玩具。宋、元、明、清时代的瓷塑包括瓷枕上塑出的人物、动物形象,还有童子拜观音、神仙故事、观音、达摩等。有的瓷塑还加彩饰,这些瓷塑是中国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陶瓷史上出现许多杰出的工匠,大多数没有留下姓名。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宋吉州窑的舒翁、舒娇,明末清初福建德化窑的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清代景德镇的六十四等人。其中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等人雕塑的白瓷观音、达摩形象,亨誉海内外,被誉为东方艺术的明珠。(见下图)

taoci52.com扩展阅读

瓷塑作品《月下独酌》


《月下独酌》

瓷塑作品《月下独酌》有感于李白诗意,表现手法夸张、抽象。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造型锁定其动作“举杯邀明月”上,诗人倚石独酌,于是突发奇想,把无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举杯共饮,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然而颜松柳的《月下独酌》里举起的手中没有酒杯,而是诗人淡淡的醉意与惆怅,只有诗人心中的明月愿意与他同醉,其造型体现诗人独行其乐的浪漫情怀。长方形的高山与人物较小的身躯产生强烈的对比,这正好放大了李白桀骜的性格和未能尽己才能的远大理想,如此大胆的设想与李白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夜晚,当灯光从白瓷滋润如玉的胎体中透出,朦胧中更加感受到诗人或许也是在此时的月光下独饮,给人予诗情画意之感。这又是作者颜松柳给我们的一阵惊喜——艺术台灯,同时也是“中国白”材质美的一种体现。是山、是瓷、是心,随着灯光的变化使得我们的心离艺术更近了,足矣,足矣!

阅读延伸: 艺韵瓷庄展厅的瓷塑精品——《天籁之音》

德化瓷塑精品《琴棋书画》 展现中国文化的精髓

瓷器诗

中国白瓷雕精品--孔子

德化“中国白”瓷器得到各国元首赞赏

中国白瓷雕作品《奥运和鼎》将亮相上海世博会

关注民窑瓷塑


瓷塑也称雕瓷。分立式、坐式,瓷塑种类很多,如佛像、人物故事、飞禽走兽、各种吉祥物等,有单色釉,有釉上彩、釉下彩,大多形象生动逼真、活泼可爱、富有情趣。这些瓷塑是当时人们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或观赏的工艺品,有较高的艺术性。

我国早在陶器时代就有了陶人、陶兽等,进入瓷器时代就有各种瓷塑。明、清两朝,民窑在烧制大量日用生活用瓷的同时,已烧制了很多艺术瓷,如花瓶、帽筒等。特别是民窑艺术瓷中的瓷塑,它具有极强的立体视觉效果及鲜活的生命感染力。如人物造型神态各异、眉目传神,有的抽象、有的写实,具有哲理,给人启迪,妙趣横生。这些瓷塑造型优美,釉色晶莹,色彩适中,雕工朴素流畅,有着浓郁的时代风格,有一定的品位和观赏价值。

瓷塑是立体造型艺术,要求制作者有极高的造型制作功底,因为它不是平面的画,与平面的瓷绘在技法上有本质的不同。瓷塑是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瓷塑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多年来,民窑瓷塑还未能得到人们的重视,在收藏领域中,大多数收藏者把目光的重点放到了艺术瓷中的花瓶、尊等瓷器上,还没有注意到潜在的瓷塑。其实,瓷塑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它未来的市场前景不容低估。时下,一些嗅觉灵敏的收藏者开始注重收藏民窑瓷塑。目前,古玩市场上的民窑瓷塑价位还不是很高,在市场上也不难见到。笔者认为,只要是具有民国以上年份、品相好、有品位的民窑瓷塑都值得收藏。

瓷塑负书罗汉


德化窑因窑址位于福建省德化县而得名。这里瓷土资源丰富,水源充足,交通方便,是烧造瓷器的理想之地。德化窑曾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三大古瓷都”,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工艺独特的名窑之一。

德化窑在宋代已烧制白瓷和青白釉瓷器,元代青白瓷已远销海外。德化窑的明代白瓷胎质致密,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白色,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脂。胎釉浑然一体,如霜似雪,被称为“猪油白”、“象牙白”,法国人把它称为“鹅绒白”。

明代德化窑生产的白瓷,品类繁多,最负盛名的是生动传神的瓷塑像,所制达摩、寿星、观音、弥勒佛等像均极精致。瓷像不仅面部刻画细腻,衣纹深而洗练,而且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瓷像背面常见一些瓷塑艺术大师的钤印。尤以何朝宗为代表的“象牙白”瓷塑雕像最具特色。他是明代嘉靖年间福建德化人,他雕塑的观音像以世俗女子形象为蓝本进行艺术加工,一丝不苟,准确生动,宛若出水芙蓉,典雅可爱,令人叹为观止。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着一尊明代德化窑瓷塑负书罗汉立像,高23厘米,底径9厘米,胎体厚重,洁白坚细,通体施乳白色釉,色泽莹润如玉。罗汉光头大耳,笑容可掬,袒胸露腹,脚踏浪花,眯双眼,口微开,面相丰满,显露出喜笑颜开的神态。身披袈裟随风飘动,右肩负几册经书,右手握系书之绳。形神兼备,惹人喜爱。像背后正中钤阳文篆书“张寿山”葫芦状戳印。张寿山与何朝宗同为明代德化瓷塑名家,作品传世很少。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这尊负书罗汉立像为张寿山的代表作。

珍稀的南宋龙泉窑瓷塑


说起南宋龙泉窑的产品,首先使人想到的是湿润如玉的粉青和梅子青釉,以及古雅端庄的器物造型。因为它们集中体现了龙泉窑烧造历史上制瓷工艺的最高成就。1960年出土于龙泉大窑窑址南宋堆积层的一组人物塑像,却从另一侧面反映南宋时期龙泉窑精湛的瓷塑技艺。

这组人物塑像,是家喻户晓的八仙故事中何仙姑、韩湘子和钟离权像。

何仙姑像通高17.5厘米,端坐于山石之上,发梳两垂髻,右衽长袍,斜襟、衣领腰际结有飘带,右手托膝,左手执荷枝放至右肩,服饰、荷枝施青釉,开片,余皆露胎。

韩湘子像通高18.4厘米,端坐于山石之上,头戴方巾,身着博袖宽袍,腰际系有束带。头饰、服饰施青釉,其余露胎。

钟离权像通高18.8厘米,端坐于山石之上,头顶两侧各扎一髻,肩披蓑衣,袒胸露腹,裹腿,脚踏草履。服饰施青釉,其余露胎。

八仙的传说,最早起于晚唐,多见于唐宋以降文人的记载,直至明代吴元泰小说《东游记》的集成之作,流传久远,众说纷纭,有一个逐渐演绎的过程。这三尊八仙人物塑像,应该是取材于当时社会流行的形象。在人物塑造上,注重内在气质的刻划。仪态端秀的何仙姑像,神情安祥娴雅;相传韩湘子由白鹤修炼成人,故其像面容俊朗,神态飘逸犹如野鹤闲云;钟离权,又名汉钟离,相传系上仙守牛童子转世,他的塑像最为奇特,留有络腮胡须的面容,却梳有“鹁角儿”的发式,这是我国古代最常见的一种儿童发型,式样活泼,活脱脱一个老顽童的扮相。汉钟离的表情,既含有天真,又透露出狡黠的微笑,十分传神。三位仙人的着装,线条简洁,褶纹圆转流畅,系结在服饰上的飘带,更显现出动感。人物塑像以山石为基座,在整个造型中起到了均衡和稳定的作用。作者刻意雕塑出山石那玲珑剔透的质感,瘦骨嶙峋、云气萦绕的山石,使得端踞其上的人物更显得仙风道骨、超凡脱俗,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效果。

这些形神兼备的人物塑像,代表了当时制瓷工艺技术的高超水平。作者使用了露胎装饰技法,即在人物的脸、手和山石等部位,采用不施釉的方法。由于南宋龙泉窑特有的胎釉成分,不施釉的部分在烧成后期受到二次氧化,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火石红色;施釉部分的青釉,则色泽淡雅柔和,两者对比鲜明,相映成趣。人物塑像露胎的部分更接近自然色,达到了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

父子情深瓷塑赏析


在古玩市场淘到了一件民国父与子吉祥粉彩瓷塑,高25.5厘米,底座宽11.5厘米,面目慈祥的父亲身着紫红色长袍,仰面含笑,步伐轻盈的用双手托着自己的孩子,举手投足表达了对孩子的疼爱和欢喜。活泼可爱的男孩手玩圆球,靠在父亲的肩上,其乐融融。从底部名款“会馆邓荣昌造”可以看出这件粉彩工艺是民国瓷塑名家邓荣昌的作品,整体造像非常生动传神,线条流畅,眉目清晰,神态自然,雕刻精美,通体施以粉彩,色彩明艳,釉色莹润,胎质老熟。

瓷塑亦称“瓷雕”。陶瓷史上以德化白瓷,石湾广均以及景德镇加彩瓷塑为著名。粉彩是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是清康熙五十二年,官窑匠师们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民国粉彩瓷器在绘制技巧上有其独特的样式,不管是人物还是山水、花鸟都表现的简洁疏朗,并富有层次感。从而形成了淡雅、精细的效果。民国瓷器的画面往往潜藏着特定的吉祥寓意。

这件瓷器底款的“会馆”指的是生产瓷器的“福建会馆”,据史料记载清代御窑厂的设立,带动了民窑的繁荣,瓷器的销售更是兴旺发达,九域瓷商纷纷去景德镇,“镇瓷通商天下”,热闹非凡,人员络绎不绝。为了在景德镇上安营扎寨,许多商家不惜巨资,建造气势恢宏的会馆。外省地同样也建有类似的会馆。瓷塑家邓荣昌在福建会馆专门从事瓷雕创作和制作。作品主要是传说故事人物,如观音、罗汉、八仙人物等。他用认真的态度和精湛的技艺创作出无数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珍贵的作品被很多爱好者收藏。

看着这对父与子,心中一股暖流在流淌,父爱情深,父亲们总是用无私的爱奉献给自己的子女,而作为子女的我们更应该尊敬长辈,关爱长辈。这一尊“父子情深”不仅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更是一种爱的体现和传递,愿这份爱永远的留存并传承下去。

宣德青花塑瓷太平有象


从古暹罗至今,大象一直被视为珍宝,是泰国王室权利的重要象征,在中国历代皇帝也视为祥瑞之物。“太平有象”是中国传统吉祥饰物。《汉书·王莽传》:“天下太平,五谷成熟”。太平有象即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的意思,亦是“国有象则天下太平,家有象则吉祥平安”的美好愿景。

所以历代帝王均以象为供,千年传承;以铜、玉、瓷等材质御制“太平有象”器型,或陈于厅堂之中,或置于案台之上,以求“时事安宁平和,形容河清海晏、民康物阜”,至为吉祥之福瑞。

此宣德青花塑瓷太平有象,展示了宣德朝御用重器的“皇家血统”,造型庄重,气势朗阔,大器已成而锋芒不露,繁复之处亦极考工艺。象身四足直立,身姿沉稳,长鼻内卷,象牙修长,象尾自然下垂,表情祥和温驯,耳阔大如蒲叶,形象地表现出象身上的斑脉、经络、骨骼的质感,使象的造型更加栩栩如生。象鼻之上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

器身青花有着独特魅力,色泽深沉,浓艳青翠,浓淡不一,有着自然晕散的艺术效果,料色熔融在釉下,好似深入胎骨一般,特别浓色处出现银黑色结晶斑点,在一定光线下有锡光色,另外还有凹凸、泛绿现象,这种凹凸与斑点共生,肉眼能观察,用手抚摸更为明显。

这就是“苏麻离青”料,它开创了元代青花,并且成就了永宣青花。永宣青花“苏麻离青”的“密码”或“指纹”。是永宣青花的身份象征,高仿者永远拿不到这个身份证。

宣德 青花塑瓷太平有象 尺寸:

高:22cm

足径:35.5X19cm

晚明独特精美的瓷塑


收藏陶瓷的专家,每谈及明代瓷塑,多数侧重德化窑白瓷方面,因为有何朝宗和林朝景等白瓷塑像大师。其实,晚明嘉靖与万历时期,另有不少品种不同和釉彩种类各异的独特精美瓷塑,为有识之士觊觎,因为釉色大胆,形象生动可爱,兼富民间色彩。例如附图为紫金釉加黄彩(眼、耳、口、鼻、爪和尾部)小狮形瓷水注,就是晚明时烧造的代表作之一(现藏于博物院),造型原始稚拙,十分趣怪。

嘉靖以后,彩釉瓷塑更多样化,龙、虎、狮、孔雀、昆虫、云鹤等也成为盛行的题材。在制作方面,分工甚细,所谓“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从舂土、澄泥、造坯、汶水、过利……以至烘烧,道道工序皆一丝不苟。

嘉靖及万历青花瓷器虽然远不及永乐和宣德官窑,斗彩亦大大逊于成化,但在其它色釉方面却千变万化,多姿多彩。像嘉靖的红釉山型镇纸、孔雀蓝釉鱼型洗、褐釉加金彩小件灵芝洗和回青釉火石红蟠螭水丞等,皆如紫金釉般特别。

万历时期有些小件瓷塑,不纯是“文玩”,但造型与釉色均具时代风格。

像黄釉五彩五龙首笔山、哥釉青花松鹿、枣皮红或珊瑚红蟾蜍等,工艺釉色俱精美。

南宋青白釉人物瓷塑艺术


艺术之始,雕塑为先,此最古最重要之艺术,向为国人所忽略。先人梁思成先生发出如此感慨!我国的雕塑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东北地区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等诸多遗址出土的一些动物和人物捏塑,造型已相当准确,甚至已出现了夸张的表现手法,显示出我国古代工匠丰富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由于雕塑的起源最早来自于生活用具和原始宗教崇拜,自商至春秋战国,从陶器装饰到青铜、石刻雕塑再到瓷器雕塑,清晰地展示出雕塑由器具陪衬阶段发展到一门独立艺术的过程。每当提起我国雕塑,一般必提及魏晋南北朝及秦汉、唐代,至于造型必言曹衣出水或吴带当风等式样,而对于我国宋代瓷塑发展的研究却很少有国内外学者去涉足,往往把宋代雕塑视为衰落期,这是不符合事实且不公平的。在我国历史上,宋代是我国封建文化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宋人推崇儒道哲学精神,儒道哲学尊天命,崇尚自然,受其影响这时期雕塑表现手法飘逸、庄严、典雅、淳朴、淡泊、天真、稚拙。这时期的人物瓷塑极为工细,以现实人物为蓝本,通过人物外貌的不同表情结合冠帽服饰和道具配备的各异,着力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一反晚唐臃肿夸张、比例失调的弊病,造型多取材于生活,更忠实地体现人间的喜怒哀乐,即使佛教雕塑也力求以现实人物为原形,在形象面貌和肌肤的刻画上显示出俗界人物的美和力量。

《荀子·王制》篇称:“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义,故最为天下人贵也!”《荀子·天论》中提出形具而神生的论断,这种形神合一的艺术在宋代人物瓷塑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每当于夜深人静,笔者以极其崇敬的心态,抚摸着这些历尽岁月沧桑又残缺不全的宋代人物瓷塑,与之进行超越时空的情感交流与对话,终于发现,在她们面前,我们每个人只不过是历史匆匆过客,面对这沉默不语的宋代人物,突然有一种奇怪的想法,究竟是我在审视她们,还是她们在审视我?我确切地相信,其实这些无言的瓷塑,在我之前,已经默默地审视了无数我等芸芸众生!这种想法令我大彻大悟,感到一种出自内心的崇敬和羞愧,在历尽千年沧桑的瓷塑人物面前,世人会感觉自身的渺小、脆弱,会感悟生灵之短暂!

这些残肢断臂的瓷塑人物,历尽岁月沧桑,透过她们的躯体和表情,依然感动着现代文明熏陶下的我辈。宋代许 《泥孩儿》记述“牧渎一块泥,装恣华侈,所恨肌体微,金珠载不起。双罩红沙厨,娇立瓶花底,少妇初尝酸,一玩一心喜,潜乞大士灵,生子愿如尔,岂知贫家儿,呱呱瘦如鬼,弃卧桥巷边,谁或顾生死,人贱不如泥,三叹而已矣”。在宋代,这些栩栩如生的瓷塑娃娃,曾是达官贵人家庭中孕妇的掌上玩赏之物,祈求来日生个贵子,而当时上品泥娃娃竟然比穷人家的孩子还贵,真是人贱不如泥啊。你看这观音,面容圆浑柔美,细眉修目,眼俯视露齿微笑,表情慈祥,含蓄娴雅,比之早期观音更富有人情味;你看那罗汉,他的血液似乎还在流淌着,他的脉搏还在跳动着,他张开大嘴笑了一千年了,笑得如此开心,令世人看过忘却所有的尘世烦恼,罗汉微微抿嘴含蓄的笑容,笑出超凡的智慧,似乎能洞察红尘之心。

(注:附图为南宋景德镇湖田窑罗汉、观音、童子瓷塑。)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瓷塑》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瓷塑》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墙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