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德化瓷器鉴别 > 导航 >

高难度的德化瓷塑

高难度的德化瓷塑

德化瓷器鉴别 全瓷的瓷砖 瓷砖墙面

2020-05-14

德化瓷器鉴别。

福建德化窑雕塑品大都不施色彩,以单纯的雕塑美和胎釉材料的质地美取胜。

明清德化窑各类雕塑品以佛教人物居多,如观音、达摩、如来、文殊、普贤、弥勒、罗汉、准提观音等,姿势或坐或立,形态迥异。

单是观音一种,就有诸多变化,如手持净瓶、杨柳的杨柳观音;坐岩、手持经卷的读经观音;漫步五色祥云之上、潇洒悠闲的游戏观音;手提鱼篓为钓鱼、降妖之相的鱼篓观音;乘莲花浮于水面,漂行自若的一叶观音;坐崖畔、手持莲花凝神静思的威德观音;头戴佛像宝冠的延命观音;怀抱婴儿的送子观音;双手合掌的朝圣观音;趺坐、左手放于弯膝上,右手向地的众宝观音;三目十八臂手执杵、瓶、剑、镜、印等法器的准提观音等。

此件十八手准提坐像观音,通高25.8厘米,宽14.6厘米,分上下段塑造,上段准提趺坐,头戴僧帽,上披巾帽,下垂璎珞至左右臂,正身双手合十作祈状,两臂后方另有十六只手臂,自背部上下作扇形展开,宛如“背光”,掌中各握“杂宝”,肩披巾垂后背和腹间,穿过玉带飘垂于趺座下,袒胸挂念珠,着长裙腰束结花带,坐于莲花托盘之上。下段有一圆柱上接莲花托盘,下接浪座,座前浮雕两游龙昂首对峙,翻腾于浪涛中,龙尾盘绕座背,座的左右各塑一人(人称海龙王),立于龙背上,拱手执物,侍立两旁。

坐像通体施釉,色乳白,釉润亮洁。座空心,底露胎,胎厚坚细,造型新颖奇特。

十八手准提坐像在艺术的处理和与瓷质的结合上都是非常成功的。

从外部观察,瓷雕胎体致密,于细腻洁净的白色中闪黄,釉水的质地坚韧莹润,素静淡雅,典雅可爱。瓷雕分上下段塑造:上段准提趺坐,下段有一圆柱,上接莲花托盘,下接浪座。

如此层次复杂,又以上下两部组成的瓷雕,在雕塑制作和烧制工艺上的难度都是很高的,体现出作者高超的技术功底和技巧以及对作品艺术处理的理解程度和文化素养的造诣程度,实属难得。

编辑推荐

散落在欧洲的德化古瓷[图]


16世纪以后,随着西方殖民者、商人和传教士的络绎东进,中国的瓷器、丝织品、漆器等也被传到欧洲。一时间,在欧洲上层社会中出现了使用中国物品、仿制中国式样的时尚。当时中国的瓷器除了江西景德镇外,福建德化瓷器以它洁白的瓷胎和釉色、适应西方用途的品种和具有东方艺术风格的观音瓷塑像而闻名于欧洲。欧洲人由于德化瓷器所特有的洁白如玉的釉色,而称它为“中国白”。

目前已发现的德化外销瓷开始于宋代。当时福建的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很发达,陶瓷大量运销海外。元代统一中国后,幅原辽阔,海陆畅通,国外贸易盛极一时,陶瓷运销范围也有所扩大。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泉州盛赞德化的瓷器:“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购价甚贱”。并于1292年归国时,从福建带回中国的白色瓷器及彩色小瓷瓶等,存于威尔斯市之圣马可宝藏所。难怪有人把德化外销的瓷器,称为马可·波罗瓷器。明代,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瓷器成为当时对外贸易的畅销商品,特别是永乐、宣德年间。郑和下西洋以后,陶瓷销售数量远远超出宋元时期,当时德化烧制的富有特色的“建白瓷”(或称“乳白瓷”、“象牙白”)曾传人欧洲,法国人高度评价其为“中国白”,誉为“乃中国瓷器之上品也”。清代康、雍、乾是我国瓷业的鼎盛时期,德化外销瓷仍有发展。牛津大学1924年出版的《远东陶瓷概述》曾谈到当时厦门的欧洲商人,特别是法国人把德化瓷介绍到欧洲,使欧洲熟悉德化瓷器并仿制德化瓷器。

德化瓷器进入欧洲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成为帝王、宫廷和贵族所搜集、收藏的艺术品。在欧美各国著名博物馆都有大量德化窑藏器。“在美国的波士顿、费城、芝加哥藏明、清历代的德化瓷器150多件。其中包括何朝宗早期的作品,丹麦国家博物馆有26件,英国剑桥、牛津等博物馆有300多件。英国博物馆珍藏的德化窑瓷最早是1511年(明代正德十年)。丹麦国家博物馆有一件德化瓷,它是1690年的王室贵族财产”(见《中国白一德化瓷器》1982年第2期“福建工艺美术”)。

明代德化窑的瓷塑在当时获得很高的评价,特别是“象牙白”瓷塑,被称为“国际瓷坛的明珠”、“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品”。特别是德化民间瓷塑艺术家,他的瓷雕有“东方艺术的精品”之称。

德化瓷器传到欧洲,对欧洲陶瓷生产也起了很大的影响,当时瓷器在欧洲还是新奇而珍贵的用具,而中国却是廉价的日常生活用品。这样,欧洲商人就想到用德化的瓷器模仿欧洲家庭厨房所使用的银餐具和陶器。于是,德化窑工便按照欧洲商人提供的式样,不断地研究和改进产品造型,烧制成带过滤的茶壶、带嘴的水罐、咖啡壶、啤酒杯等日用饮食器供应欧洲市场。同时表现欧洲人生活题材的雕塑作品如商人、家庭妇女、旅行者以及狮子、骆驼和神话里的怪兽等,也由德化窑烧制而流行于英、法、荷兰等国。当时欧洲不少皇家瓷器工厂也纷纷模仿德化瓷器。例如“法国的圣科得和查得密瓷器工厂、德国的迈森工厂、英国的伦敦本部切尔西工厂都纷纷仿制,德国迈森还模仿德化的弥勒佛;著名工艺家柏特格也用红色黏土复制了高1 4寸的观音”(引自《中国白一德化瓷器》一书)。由此可见,明代德化瓷器传人欧洲,对国外瓷业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世界陶瓷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孙艺灵)

德化青花瓷艺术特点


青花瓷创烧于元代,是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而后施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明代德化窑已生产青花瓷。“德化十排岭窑址废于清康熙年间,应该是一个明代窑址。该地曾发现过带有“月记”款识的叠烧的青花大型器……屈斗宫在明代除了盛烧白瓷外,也烧青花器”。就目前所见德化明代青花瓷粗器较多,细瓷较理想的器物寥寥无几。

福建省博物馆藏德化窑青花三足炉,为明中期以后之物,此乃目前所见德化青花瓷中较完美的一件。进入清代,白釉瓷的刻、划、印、贴、堆花装饰退为次位,而青花瓷却已臻成熟,并成为德化窑产品的主流。其装饰艺术具有鲜明的地方民窑特色及其风格,深受世人喜爱,为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

德化青花瓷的装饰艺术,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我国民窑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明代兴起,清代盛行的青花瓷,以其鲜明而感人的艺术特点为人们所关注。

德化青花瓷装饰具有强烈而丰富 的地方色彩,图案呈现自然活泼、简洁舒展、朴实粗犷的艺术风格。

《中国白德化白瓷鉴赏》——简介


德化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瓷业生产区和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陶瓷制造历史悠久,唐代即已开始生产青瓷,宋元以来,德化所产的各类瓷器,如青瓷、青白瓷、白瓷等,远销海内外,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曾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古瓷都,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工艺独特的名窑之一。

明代白釉瓷器,是德化窑白瓷生产的一个高峰期。明代中晚期,德化白瓷进入成熟繁荣时期,德化窑烧制的白瓷,色泽光润明亮,纯净而高雅,瓷质如脂似玉,美不胜收,代表了当时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德化白瓷驰名海内外,被誉为“中国白”、“国际瓷坛上的明珠”,“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品”。明代又是德化窑瓷塑艺术最为繁盛的时期,以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林希宗、林孝宗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瓷塑艺术大师,采用“中国白”这一优异瓷质,创作出大量造型别致,形神兼备的艺术珍品,把德化窑瓷塑艺术推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境界,他们的瓷塑作品,被视为天下独特的艺术瑰宝,以至于当时的“日本富人,不惜以万金争购之”,有“天下共宝之”的美誉。进入清代以后,青花瓷成为德化窑陶瓷生产的主流,但白瓷的生产仍然从未间断过,仍然有许多精美的白瓷问世。德化白瓷大量销往全国各地以及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东南亚以及欧洲、非洲各国。

德化白瓷以其质地洁白坚硬、色泽莹润、工艺精良、造型雅致、种类繁多等独特的艺术魅力,备受国内外的青睐,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德化白瓷集实用、装饰、观赏于一体,散发出民间陶瓷艺术的芬芳。德化窑白瓷作为我国陶瓷艺术的精品,宛如一枝充满生机的奇葩,绽放出闪亮的异彩。

收藏古玩,既是收藏历史,也是收藏文化和艺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德化窑瓷认识的深入,独具特色的德化窑瓷逐渐成为收藏爱好者的新宠。明清时代的德化白瓷,是德化窑瓷的瑰宝,以其温润、雅致、精巧、细腻等特点,代表了当时中国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素有“中国白”之美誉,被誉为“中国瓷器之上品也”,备受收藏界的青睐。尤其是以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瓷塑艺术大师,把德化窑瓷塑艺术推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境界,为德化白瓷在中国瓷坛上奠定了翘楚的地位。为比较全面地介绍德化白瓷的发展情况,展示其独有的艺术魅力,也方便收藏爱好者的鉴赏,特采集出版《“中国白”——德化白瓷鉴赏》一书,图文并茂地介绍德化白瓷。

德化白瓷胎体滑润致密,釉面晶莹光亮,乳白似象牙,如凝脂冻玉,无论是器型,还是装饰艺术,都十分丰富精湛。本书以大量的精美的实物图录为主,附有实物尺寸,同时有意识地收集了大量的款识、商号窑号,并有选择地对部分精美的瓷器作简略的鉴赏,图文并茂,弥补了德化窑古瓷研究鉴赏中实物资料不足的缺陷。同时在德化白瓷的发展史略中,简要介绍了独树一帜的德化白瓷的特点及艺术价值,并附有各个时期的标准器,力求为古瓷研究者研究、鉴赏德化白瓷提供较为全面的参考资料。在实物图录的编排方面,主要以器型为经,以时间先后为纬,便于比较、研究和鉴赏。由于德化窑瓷属民窑性质,其生产工艺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烧制、装饰等风格变化并没有十分明显的年代特征,要准确地为瓷器断代有诸多的困难。因此,许多实物只能根据胎釉、装饰、器型等方面的特征,较为笼统地归于“早期”、“中期”、“晚期”。

此书的编辑出版,大大丰富了德化陶瓷文化的内涵,对进一步推进德化瓷的研究,弘扬瓷都德化源远流长的陶瓷文化,促进瓷都陶瓷文化的全面提升,将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

黄春淮,1957年出生,福建省南安市人,1984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从事宣传文化工作20年。主编出版《青青戴云山》(诗文集)、《瓷都风采》(新闻集)、《德化陶瓷研究论文集》、《德化风光》(大型画册)。其中《德化风光》荣获福建省第二届“金帆奖”。长期从事德化瓷研究,著有《德化青花五彩瓷全书》(合著)。

郑金勤,1974年生,福建省德化县人,1994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泉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有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作品发表在《人民文学》(增刊)、《短篇小说》、《阅读与写作》、《福建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其中小说《欲望街的一天》获《人民文学》当代新作评奖讨论会一等奖。长期从事德化瓷研究,著有《德化青花五彩瓷全书》(合著)。

德化陶瓷企业


民国以前,德化陶瓷在私人作坊(窑场)加工制作。民国期间,德化有少数私人陶瓷厂和1家官办企业。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的陶瓷生产在曲折中发展壮大。1951年,全县有国营瓷厂2家。1956年,出现国营、集体、公私合营、私营等多种体制的陶瓷企业。1958年,陶瓷企业有国营和集体两种体制。全县陶瓷职工2752人,总产值173.86万元。1961年,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陶瓷工业进行调整。1965年,全县陶瓷职工1793人,产值220.09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批判所谓“资本主义倾向”、“唯生产力论”,陶瓷生产受干扰。1970年,在“以粮为纲”的思想影响下,批判“重瓷轻农”,全县社队集体瓷厂全部停产。国营瓷业亦受到损失,瓷业职工减至1149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陶瓷生产全面复苏。1987年,国营、集体、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的陶瓷企业并存。全县有陶瓷企业职工9414人,总产值为3027万元。

1988年,德化县大力发展以陶瓷为主的传统产品,大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国际经济大循环。在发展多种经济形式上,大胆发展合作经济,支持、鼓励发展私营经济。分配形式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积极推行定额、计件等工资制度。至1990年,全县有陶瓷企业职工15425人,年产值9431万元。

1993年,德化县在抓好国有瓷厂技术改造的同时,大力创办陶瓷加工区。引导广大群众走股份制办企业的新路子,鼓励发展民营陶瓷科技实业,开发新瓷种,新产品,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1995年,从业人数达4.62万人,产值7.5亿元。

1996~1997年,德化县国有、集体陶瓷企业全面改制。

1998年,德化县提出科技兴瓷,调整产品结构。引导陶瓷企业向集团化发展。全县陶瓷业不断壮大,一批企业技改扩建项目相继投产。至2001年,从业人员达11万人,全县陶瓷工业总产值38亿元。

德化陶瓷民俗


古代,人们往往把瓷业兴衰寄托于神的保佑,塑造一些偶像进行奉祀。这些偶像有的是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形象,有的是为陶瓷业作出贡献甚至献身的人物。由于各地传说不一,所奉祀的偶像亦不尽相同,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一、祀奉窑神

传说唐末德化宝美有位瓷工叫林炳,一心想试拱大窑烧瓷。因技术不得法,屡试屡败。一天夜里,梦见九天玄女飘然而至,露出一对乳房,频频示意。林炳领悟梦中寓意,将窑房砌成象乳房一样的圆拱形大窑,称为鸡笼窑。后来,又利用山坡地形,把几个窑房串连起来,逐渐演变成龙窑,亦称蛇目窑。

为了感谢九天玄女“点化”之恩,人们按照林炳梦中情景塑造了玄女像,建立玄女宫奉祀,并把制陶始祖虞圣大帝(即虞舜)尊为陶瓷业圣神。后来,又塑林炳像恭奉于玄女之右,林炳被当地住民尊为窑坊公,一同供奉。明初,玄女宫更名为白沙宫;清同治年间,又更名为祖龙宫,并一直沿用至今。每逢农历五月十六日,为窑坊公诞辰之日,当地都要举行庆典活动,供品以新开发的订单产品,或新创作并获奖的瓷塑艺术品为主。

二、纪念瓷圣

明万历年间,观音岐四周瓷民为弘扬瓷圣何朝宗的瓷雕艺术,于观音岐上建一座观音岩寺,取名为碧象岩。该岩寺正殿和左右副殿为斗拱,四点金式、木结构,还建有藏物室、佛事管理室,香客接待室等。正殿中奉祀的神像,有何朝宗雕塑的l尊观音菩萨,以及善财、龙女等。两边殿中供奉达摩祖师、二代祖帅、吴公真仙等神佛像,香火必旺。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碧象岩重修。民国25年(1936年)又维修。岩寺中住有和尚、居士、尼姑一负责管理日常事务。“文化大革命”期间.碧象岩及泥塑观音神佛像均被毁坏。2002年冬,由陈、邱、苏、颤、孙、林、吴等姓氏村民联合重建。小论历史如何变迁,碧象岩始终是附近瓷民纪念瓷圣何朝宗的载体。

三、窑坊公圣诞节日

农历五月十六日,是窑坊公圣诞纪念日。这一天,在乐陶等村,以窑炉合伙人为群体,各自在祖厝或较大民房设坛敬奉陶瓷业圣神——虞圣大帝、玄女和风火童子。供品有茶、酒、馔盘(内置糕点、果品)、三牲(猪头、鸡、鱼)及菜肴,请道士主持做道场。各道场又统一请木偶戏班演出。这一天,工厂放假,瓷业卡宴客.热闹非凡。做道场、演戏时间长达5~7天。

四、宝美舞龙灯

宝美制每逢春节便舞龙灯游乡。从农历正月初二起,每个窑主游一个晚上,当时已有14个大窑,所以游至元宵节止。龙灯全长53米,每节龙体安上烛座,插上烛火,由人撑着,并配以鼓乐,依鼓点踏步起舞,在宽敞的场地或大街上走动,整条龙灯栩栩如生,场面十分壮观。

五、窑炉点火仪式

凡是新窑炉点火,或旧窑炉重新点火,都要举行祭祀窑坊公仪式。有设神坛者,在神坛举行;未设神坛者,则在窑炉前举行。点上香火,摆上猪头、菜肴等供品恭请窑坊公,保佑窑炉红火兴旺,烧好瓷,卖好价钱。瓷业主还要给点火几送红包,恭喜发财。

六、民间故事

德化陶瓷生产活动的民间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成为人们荣余饭后,月下灯前的文化佐餐。除了“玄女托梦教拱窑”外,还有“瓷公鸡”、“瓷眠床”、“瓷洞箫”、“瓷观音与观音岐”、“乐陶地名传说”等,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以“瓷洞箫”的传说最为神奇。说的是远古时,德化有一个瓷雕大师,花了10年时间,精心研制,终于烧成一支奇特的瓷洞箫。这支瓷洞箫送人皇宫,皇帝以此洞箫一吹能风凋雨顺,二吹会五谷丰登,二吹会人民康乐,四吹会天下太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