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墙面 > 导航 >

父子情深瓷塑

父子情深瓷塑

瓷砖墙面 全瓷瓷砖 瓷砖造型

2021-04-26

瓷砖墙面。

父子情深瓷塑底款

父子情深瓷塑

在古玩市场淘到了一件民国父与子吉祥粉彩瓷塑,高25.5厘米,底座宽11.5厘米,面目慈祥的父亲身着紫红色长袍,仰面含笑,步伐轻盈的用双手托着自己的孩子,举手投足表达了对孩子的疼爱和欢喜。活泼可爱的男孩手玩圆球,靠在父亲的肩上,其乐融融。从底部名款“会馆邓荣昌造”可以看出这件粉彩工艺是民国瓷塑名家邓荣昌的作品,整体造像非常生动传神,线条流畅,眉目清晰,神态自然,雕刻精美,通体施以粉彩,色彩明艳,釉色莹润,胎质老熟。瓷塑亦称“瓷雕”。陶瓷史上以德化白瓷,石湾广均以及景德镇加彩瓷塑为著名。粉彩是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是清康熙五十二年,官窑匠师们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民国粉彩瓷器在绘制技巧上有其独特的样式,不管是人物还是山水、花鸟都表现的简洁疏朗,并富有层次感。从而形成了淡雅、精细的效果。民国瓷器的画面往往潜藏着特定的吉祥寓意。这件瓷器底款的“会馆”指的是生产瓷器的“福建会馆”,据史料记载清代御窑厂的设立,带动了民窑的繁荣,瓷器的销售更是兴旺发达,九域瓷商纷纷去景德镇,“镇瓷通商天下”,热闹非凡,人员络绎不绝。为了在景德镇上安营扎寨,许多商家不惜巨资,建造气势恢宏的会馆。外省地同样也建有类似的会馆。瓷塑家邓荣昌在福建会馆专门从事瓷雕创作和制作。作品主要是传说故事人物,如观音、罗汉、八仙人物等。他用认真的态度和精湛的技艺创作出无数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珍贵的作品被很多爱好者收藏。看着这对父与子,心中一股暖流在流淌,父爱情深,父亲们总是用无私的爱奉献给自己的子女,而作为子女的我们更应该尊敬长辈,关爱长辈。这一尊“父子情深”不仅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更是一种爱的体现和传递,愿这份爱永远的留存并传承下去。文/李敏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明代德化瓷塑披坐观音像鉴赏


瓷塑披坐观音可见观音头部高髻盘发,披巾垂肩,长圆脸,丰腴端庄的容颜,五官清秀细腻,双眼低垂,似凝神静思,显露出安然宁静的表情,双唇紧闭,嘴角微微上翘,浮现出一丝若隐若现的笑意。观音着袒领宽袖衣,胸部微露,胸前挂一串珠,把面庞烘托得越发秀润娴静,形象端庄,文静慈祥,人物性格非常突出。观音左手藏于袖内,凭靠于几上,右手自然垂置于右膝上,右腿盘膝,赤左足袒露。整个人物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令人叹为观止,充分表现出陈伟的高超瓷雕艺术技巧,堪称不可多得的瓷雕传世珍品。

陈伟,明代福建省德化县著名雕塑家,除擅长创作瓷塑外,还善于制作精致的盒、碗等日用瓷。其作品在国内外有收藏。如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一尊陈伟制负书罗汉立像,塑像背面有方形篆书“陈伟之印”章款,塑像座下还刻有“内土一号”四字。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尊陈伟创作的观音坐像,佛像背面衣边上有楷书阴刻“山人陈伟”四字,下面有一枚方形无框篆书“陈伟之印”小印章。

这件瓷塑披坐观音采用捏制手法创作,人物形体堆雕完成后再挖去土芯,底座内还隐约可见手捏制痕迹,整件瓷塑胎骨坚实厚重。

异彩纷呈的民国德化窑瓷塑


民国 王母庆寿雕像(陈其泰款),高34、底22×12厘米

民国时期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时期,也是向现代社会过渡的一个特殊阶段。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动荡、大转变的历史背景下,全国瓷业虽然出现了萧条、衰落、艰难、困顿的生产态势,但以江西景德镇窑、福建德化窑等为代表的多个历史名窑,仍然坚持生产民间用瓷而获得生存发展的奇迹,并为后人留下了数量众多的能够反映时代风尚的珍贵器物。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著名陶瓷专家耿东升担任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级非遗“德化窑烧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德化县收藏家协会会长陈明良担任副主编的《明清德化白瓷》专著,从明清时期德化白瓷的胎釉、造型、装饰、纹饰等特征进行论述,精选百余件代表性器物辑录成册。本期,小编对该专著中的民国瓷塑部分进行选登,以飨各位收藏爱好者。

民国 渔翁立像,高43厘米

民国 达摩卧像(苏学金、博及渔人款)

民国 岳母刺字像(许裕源制款), 高19、底13×8厘米

民国 牛郎织女像,高27、底17×9.5厘米

民国 童子拜观音像,高36厘米

民国 披坐观音像(福建德化款), 高23.5厘米

民国 披坐观音像(福建德化款),高24厘米

民国 卓晚春坐像,高23厘米

民国 地藏王像,高23厘米

尼克松赠毛泽东的瓷塑天鹅


高99厘米最长175厘米[保存到相册]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长期对中国实行封锁、孤立、遏制和敌视的政策。1969年尼克松当选总统后,开始把改善中美关系作为外交目标之一。经过双方共同努力,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经过广泛、坦率的会谈和艰苦的谈判,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这件“瓷塑天鹅”就是中美外交史上这次“破冰之旅”的重要历史见证。

尼克松为了挑选送给毛泽东的礼品可谓煞费苦心。经过多次精选,最终选定这件大型烧瓷天鹅艺术品。天鹅是很受美国人民喜爱的吉祥、淳朴的动物,传说它能给人类带来幸福和好运。为了迎接这件礼物,周恩来总理特意在人民大会堂北京厅安排了双方互赠礼品仪式,这在外交礼仪中尚属首例。在仪式上,尼克松亲自向周恩来介绍“瓷塑天鹅”及其所含的深刻意义—天鹅象征着对和平、友善的祈望,祈盼它给美中两国关系发展带来好征兆。

这件艺术品是由美国新泽西州波姆陶瓷艺术中心烧制。该中心的创始人爱德华?马歇尔?波姆,是美国著名生物学家和鸣禽硬瓷烧制大师。他毕生踏遍欧美著名山林,悉心观察鸟类的栖息动态和习性,创作了大量飞禽艺术作品。瓷塑天鹅是其晚年的杰作之一。作者成功地把天鹅繁衍、哺育和爱抚后代的生态本能,塑造得维妙维肖。作品大小天鹅、水草、鱼虫,无不栩栩如生,盎然成趣,是一件塑、雕、色结合得十分缜密、和谐的艺术品。

青釉堆塑谷仓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46.4cm,腹径29.1cm,底径16cm

生产时代: 三国

生产窑口或产地: 其它窑口

品种: 青瓷

陶瓷造型: 其它陶瓷造型

说 明: 三国时期 此谷仓为20世纪30年代后期浙江绍兴三国墓出土。其胎体呈灰白色,通体施青釉,釉面不甚匀净。

谷仓上半部堆塑多种饰物:有三层崇楼居中,一层两侧各有一条狗把门,楼檐之上有栖息的鸟和觅食的老鼠。崇楼两侧各立一亭阙,阙下有八位侍仆各执不同的乐器,正聚精会神地演奏乐曲。谷仓顶部堆塑五只相连的罐子,大罐居中,一鼠正从罐口爬出。四小罐分列大罐四角,周围簇拥着引颈觅食的雀鸟。谷仓的下半部为一完整的青瓷罐形,罐肩部塑贴一龟驮碑,碑上刻“永安三年时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24字。龟之周围塑贴人物及鹿、猪、龟、鱼等动物,其间还夹杂刻划狗、鱼、龙等纹饰,另有 “飞”、“鹿”、“句”、“五种”等字样。

青釉堆塑谷仓罐


青釉堆塑谷仓罐,三国吴,高46.4cm,口径11.3cm,底径13.5cm。

谷仓上半部堆塑多种饰物:有三层崇楼居中,一层两侧各有一条狗把门,楼檐之上有栖息的鸟和觅食的老鼠。崇楼两侧各立一亭阙,阙下有八位侍仆各执不同的乐器,正聚精会神地演奏乐曲。谷仓顶部堆塑五只相连的罐子,大罐居中,一鼠正从罐口爬出。四小罐分列大罐四角,周围簇拥着引颈觅食的雀鸟。谷仓的下半部为一完整的青瓷罐形,罐肩部其余部位塑贴一龟驮碑,碑上刻“永安三年时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24字。龟之周围塑贴人物及鹿、猪、龟、鱼等动物,其间还夹杂刻划狗、鱼、龙等纹饰,另有 “飞”、“鹿”、“句”、“五种”等字样。胎体呈灰白色。平底略内凹。通体施青釉,釉面不甚匀净。

青釉堆塑谷仓罐底部

该器以欢庆丰收、百鸟争食、牲畜满栏等题材的立体雕饰展现了1700多年前江南吴地庄园五谷丰登的场景,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器用来随葬,称为“冥器”(又称“明器”),目的是祈望死者仍能保持生前的种种享受。

此谷仓为20世纪30年代后期浙江绍兴三国墓出土。

推荐阅读:另一款青釉堆塑谷仓罐(故宫收藏)

人形贴塑彩陶壶(新石器)


人的艺术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 人形贴塑彩陶壶

高33.4厘米

1974年青海省乐都县柳湾采集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在众多远古文化遗存中,人体造型艺术及其传统是一个有趣而又带点神秘色彩的话题。人是万物之精,以人为模型塑造的作品,反映了原始人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和创造。这件彩陶壶不是单纯地塑造人体,而是将人形贴塑于壶上,可能具有更加复杂的意义。

夸张造型

壶用细泥红陶制成。敞口鼓腹小平底,腹下部有双耳。颈部略歪,正面塑人头像,其余为曲折线。腹部两耳上方绘两大圆圈纹,其间填以网纹,前后又施有蛙纹。唯正面中部蛙纹略去,在空档处浮塑彩绘人体像。

人体正面全裸,头部贴塑在壶颈上,五官齐全,招风耳和张着的嘴特别突出。手脚由泥条对称贴塑,双手经过仔细刻画,两足则较粗略,躯体上有突出的肚脐和双乳,乳头特意用黑彩描绘。女性生殖器官用雕塑完成,被夸张地放在躯体正中央,也是陶壶的正中位置。

母神崇拜

在陶器上表现女性人体,可能出于一种对母神的崇拜心理,采用这种装饰与人类繁衍生殖的观念有关,腹部隆鼓的陶容器(如壶),则是储种丰产的象征。陶壶上贴塑人形,成了神秘观念和生存丰产愿望的载体,加重了它在氏族生活中的地位,也使它成为中国史前工艺中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简约而不简单堆塑罐


谷仓罐作为一种冥器,代表了古人仓满廪实的美好愿望。流行于三国、西晋时期,东晋以后少见,有陶、瓷制品,是由东汉的五联罐演变而来,为当时的随葬用品。东吴、西晋时又称谷仓、丧葬罐、魂瓶、堆塑罐等,形状如坛,下部为罐形,上部用堆贴与捏塑相结合的手法,堆塑出楼阁、人物、鸟雀、走兽、亭阙和佛像等形象。其目的在于“所堆之物,取子孙繁衍,六畜繁息之意。以安死者之魂,而慰生者之望”,散发浓郁的生活气息。这种器物用来随葬,目的是祈望死者仍能保持生前的种种享受,反映了汉代以来事死如生的葬俗。

制瓷技术的发展为堆塑复杂的谷仓罐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堆塑内容主要表现为楼阁、飞禽、动物、乐舞杂技,栩栩如生,自然生动。东汉以后,随着封建割据和庄园经济的发展,豪强地主的宅院建筑愈来愈具有封建坞堡的性质,谷仓罐就着重表现豪门贵族生前居住的城堡式楼阁建筑以及奢华的生活场面,形象地再现了东汉末年及三国两晋时期豪强地主庄园的一个侧面,同时谷仓罐也反映了这一时期制瓷工艺在成型技术上所取得的高度成就。至两晋时期,谷仓罐已成为一种流行的瓷器,成为当时成型最复杂、装饰手法和内容最丰富的一种明器。

东汉青釉堆塑五联瓷罐(图1):通高46.5、口径6.4、底径16.5厘米。五联罐主体为三节葫芦形。其上腹为两节葫芦形,周围堆塑四个小罐。束腰处塑贴熊、龟和蜥蜴等。下腹有4道弦纹,胫部渐收,平底。

关于五联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商周末年,伯夷叔齐兄弟,立誓不做周臣、不食周粟,最终双双饿死。家乡父老将两人遗体安葬时特地把“五谷袋”等放入墓中,以抚慰亡魂。王肃《丧服要记》也有“五谷囊者,起自伯夷叔齐不食周栗而饿死,恐其魂之饥也,故设五谷囊。”的记载。

考古资料也表明,远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有把谷物、鱼肉等装在陶器中陪葬的做法,至商周已成为传统。大约到秦汉,这种专供魂食的粮缶、五谷袋发展成仿制实物特制的“陶谷仓”,几乎所有已发掘的汉墓中,都有“陶谷仓”出土。有的陶仓制作精美,造型复杂,并且还有少量的人物、禽兽等捏塑、堆塑,这为堆塑性魂瓶的出现开启了先河。到了三国、两晋时期,中间罐增大,附属四罐缩小,罐肩和上腹部堆塑发展成人物、楼阁、飞鸟、走兽等,装饰日渐繁复,到了西晋演变成谷仓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国青釉堆塑谷仓罐(图2):通高46.4、口径11.3、底径13.5厘米。谷仓上半部堆塑多种饰物:有三层崇楼居中,一层两侧各有一条狗把门,楼檐之上有栖息的鸟和觅食的老鼠。崇楼两侧各立一亭阙,阙下有八位侍仆各执不同的乐器,正聚精会神地演奏乐曲。谷仓顶部堆塑五只相连的罐子,大罐居中,一鼠正从罐口爬出。四小罐分列大罐四角,周围簇拥着引颈觅食的雀鸟。谷仓的下半部为一完整的青瓷罐形,罐肩部其余部位塑贴一龟驮碑(图3),碑上刻“永安三年时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24字。龟之周围塑贴人物及鹿、猪、龟、鱼等动物,其间还夹杂刻划狗、鱼、龙等纹饰,另有“飞”“鹿”“句”“五种”等字样。胎体呈灰白色,通体施青釉,釉面不甚匀净。堆塑群有起有伏,形象细腻生动。该器以百鸟争食、欢庆丰收、牲畜满栏等题材的立体雕饰展现了1700多年前江南吴地庄园五谷丰登的场景,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西晋青釉堆塑谷仓罐(图4):通高42、腹围72、底径15厘米。谷仓罐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半部为两层楼阁加堆塑装饰。上层中间立一楼阁,四角各立一阙,四面各有一跪俑;下层四角亦各有一阙,两面各有一牌坊,另两面各有两跪俑。下半部为一罐,腹部塑贴三组骑兽人和三组舞俑。灰白色胎,胎质细腻,施青釉不及底,釉色柔和滋润。在制作工艺上运用拉坯、拍片、模印、捏塑、镂雕等多种技法,技术水平高超。

堆塑谷仓罐是研究古时丧葬习俗、制瓷工艺、建筑特色及审美特征的珍贵实物资料,它不仅仅是一件明器,同时也是一件精美的工艺美术品。

寿州窑青釉贴塑罐


安徽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寿州窑青釉贴塑罐(见图),高22.5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9.5厘米,1982年安徽寿县出土。

此罐直领,平沿,圆肩,鼓腹,平底。肩上置八个系,其中四个为桥形系,四个为双股泥条形系(有残缺),对称交错分布,很有特色。罐体施青黄色釉,釉面不匀,有明显的流淌现象,下腹部呈现数道蜡泪痕,积釉处呈深暗的窑变色,尤以腹部两道凸弦纹积釉最多,已近黑褐色。罐身以两道凸弦纹分割成上、中、下三个部分,各部分皆有大量贴塑图案。其中上部饰莲蓬纹、朵花纹;中部贴犬、虎等动物纹饰,间以莲蓬纹交替;下部饰覆莲座、菩提、花草等纹样。从这些纹饰的制作方法看,应当是采用模印贴花的装饰手法,即将模印好的纹样图案贴于胎体,再施釉烧成。工艺流程是较为复杂的,而这样的贴塑,加之别致的肩部八系与腹部二道凸弦纹,使得整个器型突显强烈的立体感,为早期寿州窑中的极品。

另值得注意的是,该罐的贴塑纹饰有浓郁的佛教元素,如菩提、覆莲座以及莲蓬果都与佛教息息相关,这些纹样让其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笔者认为,此罐的用途极有可能与宗教仪式有关。而这样的贴塑纹饰风格又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宗教瓷器,如宋元时期,江西、安徽一带大量存在的“魂瓶”(又称“日月瓶”、“龙虎瓶”、“谷仓罐”),其肩部就大多堆塑有龙虎、日月、蛇鸟等纹样。

寿州窑位于今天的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上窑镇,是隋唐时期知名窑口之一。唐代陆羽的《茶经》中即有对寿州窑的记载:“寿州瓷黄,茶色紫。”就是说:寿州窑生产的茶具是黄色的,泡出来的茶是紫色的。从窑口和各地出土的寿州窑瓷器看,确实以黄釉瓷器居多,兼有青釉、黑釉瓷器。其主要产品隋代以盘口壶、大罐、碗盘等较多,唐代则以碗盏、执壶(注子)、瓷枕等最为多见,而近年又出土了北宋“大中祥符”铭文字样的瓷枕,这又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寿州窑制瓷的下限至少延迟到北宋中期。

关于寿州窑的创烧时间,近年来学界研究认为,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在郡县侨置的大背景下,南迁的侨民带来了先进的制瓷生产技术,推动了淮河流域制瓷业的出现和发展,因此寿州窑的创烧时间很可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同时,这件寿州窑青釉贴塑罐从器型风格看,应早于隋代,公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产品。

不过之前的著录中多称其年代为南朝,笔者认为不确切。这件寿州窑青釉贴塑罐与1982年山东淄博出土的一件青釉贴塑莲花尊风格十分相近,尤其是腹部的贴塑花卉纹饰几乎完全一样,器型具有浓郁的北方造型特点,应该不是南朝,而是北朝的产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