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壶 > 导航 >

世博宜兴紫砂大师名壶展

世博宜兴紫砂大师名壶展

古代瓷器壶 博德瓷砖 展鹏瓷砖

2020-09-04

古代瓷器壶。

紫砂名壶专场拍卖

 在世博会召开之际,由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上海新世界旅游纪念品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和上海四海陶瓷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迎世博宜兴紫砂大师名壶展”正在南京东路558号上海旅游品商厦八楼珍宝馆举行,应中国广大壶迷的要求,主办方日前决定将本次展期延长至5月14日、5月15日下午2:00将由上海黄浦拍卖行有限公司在现场举行专场拍卖会。本次展会汇集了中国明代、清代、民国及现代的中国最著名的大师:王寅春、裴石民、顾景舟、徐汉棠、汪寅仙、徐达明、范盘冲、许四海等紫砂名壶作品300余件,其中预展拍品70余件。

在世博会召开之际,由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上海新世界旅游纪念品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和上海四海陶瓷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迎世博宜兴紫砂大师名壶展”正在南京东路558号上海旅游品商厦八楼珍宝馆举行,应中国广大壶迷的要求,主办方日前决定将本次展期延长至5月14日、5月15日下午2:00将由上海黄浦拍卖行有限公司在现场举行专场拍卖会。本次展会汇集了中国明代、清代、民国及现代的中国最著名的大师:王寅春、裴石民、顾景舟、徐汉棠、汪寅仙、徐达明、范盘冲、许四海等紫砂名壶作品300余件,其中预展拍品70余件。此次参展的紫砂名壶可谓国内有史以来最多的一次,也是精品最突出的一次。其中有著名的收藏家黄福弟参展的藏品100余件,都是历代名人之作,赢得了众多壶迷的青睐。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宜兴窑紫砂提梁壶


紫砂器,是采用江苏宜兴特有的一种绛紫色澄泥陶制作而成。

宜兴古名荆溪、阳羡,位于太湖西岸,具有久远的烧陶历史。紫砂从宋代开始创烧至明代末期臻于成熟,历经千年,此后经久不衰,产品畅销国内外,宜兴也博得个陶都的美名。

紫砂原料,是颗粒较粗的陶土,土内除高岭、石英、云母之外,铁和硅的含量也较高。紫砂料从颜色分主要有三种:一种呈紫红色和浅紫色,称作“紫砂泥”,肉眼就可以看见含有云母微粒,烧成后为紫黑色或紫棕色;一种呈灰白色或灰绿色,称作“绿泥”,烧成后为浅灰色或灰黄色;还有一种呈红棕色,称作“红泥”,烧成后为灰黑色。

紫砂器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茶壶类、花盆类、罐类和其他类。作为大宗的紫砂茶具,它的生产和发展与我国上千年的饮茶习俗密不可分。早在唐代,讲究饮茶已经形成理论,以后持续不断,这其中对茶具的要求也逐渐增高。宋人喜欢“斗茶”,对茶具的制法和色泽有特殊要求。明人认为“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阁”。品茶理论的发展,必然影响和促进茶具的生产,而茶具中,紫砂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清朝宫廷中,紫砂茶具更成为了皇家贡品。紫砂茶具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紫砂器发展史的基本部分。

文献中确切记载的紫砂历史,是从明代正德年间供春学金沙寺僧制作茗壶开始的。目前考古发掘所见有明确纪年可考的紫砂实物,当首推南京市博物馆的——明代紫砂提梁壶。

这件紫砂壶出土于南京中华门外油坊桥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壶高17.7厘米,口径7厘米。器形较大,壶为球腹,近底部略收敛。提梁在壶肩上弯成拱形,后部有一个用来栓绳系盖的小系。壶流弯曲,盖子平直,有宝珠形盖纽。盖内不是常见的子母口,而是凸起一个“十字筋”,它也起到固定壶盖防止滑落的作用。壶的流与腹部衔接处贴塑四瓣柿蒂形纹饰。整个壶没有过多的装饰,但高高架起的提梁与器型简洁流畅的线条,给人以美的享受。壶为褐红色,质地比较粗糙,近似缸胎,壶面上黏附着的点点“缸坛釉泪”证明当时紫砂器的烧制还没有另装匣钵,是与一般缸器同窑烧制,在窑内受到其它有釉器物的影响,粘着上的。提梁壶上的“缸坛釉泪”说明该器物是紫砂工艺早期的作品。这样的烧制方法在紫砂器发展史上时间很短,最晚在万历以前就得到改善。与该器物同时出土的砖地券表明,墓主人吴经葬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提供了该器物的下限时间,也就是说这件壶制作于嘉靖十二年以前。

我们所见到的紫砂器物多为传世品,加上后代不断仿造,鉴定真伪存在不少困难。地下出土物,特别是出自纪年墓的随葬品,对鉴定传世紫砂器,可以起到很好的比较作用。从全国收藏紫砂壶的情况看,这件提梁壶是目前时间最早的一把紫砂器物,因此有“天下第一壶”之称。

宜兴168件(套)陶艺精品下月亮相世博


168件(套)陶艺精品震撼亮相

笔者近日从宜兴市陶协获悉,宜兴市参加“陶都风——中国宜兴陶瓷艺术上海世博展”的168件(套)展品目前均已确定。它们将借“百年世博”,向海内外宾朋展示宜兴市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

“陶都风——中国宜兴陶瓷艺术上海世博展”将于5月10日至14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是代表宜兴市陶瓷最高艺术档次、品位的一次重要展示活动。为确保展品的典型性、权威性和代表性,宜兴市确定此次参展紫砂、均陶、青瓷和美彩陶作品,其制作者必须为高级工艺美术师以上,含国家级大师、省级大师、省工艺美术名人以及全国陶瓷艺术创新设计评比中的部分获奖作品。

此次展览中,参展的紫砂艺术品有145件(套),均为大师、名家扛鼎之作。宜兴市曾在国际性展览中获奖的6件紫砂作品——1910年“第一次南洋劝业会”上获金奖的范大生“大柿子壶”,1915年美国巴拿马国际赛会获金奖的程寿珍“掇球壶”,1926年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获优秀奖的冯桂林“松鼠葡萄壶”和朱可心的“云龙壶”,1984年德国莱比锡春季博览会上获金奖的李昌鸿、沈蘧华夫妇的“竹简竹具”和顾绍培的“百寿瓶”均将参展。此外,12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顾景舟(已故)、蒋蓉(已故)、徐汉棠、徐秀棠、吕尧臣、谭泉海、汪寅仙、李昌鸿、鲍志强、周桂珍、顾绍培、何道洪的经典之作也将同时亮相。

据了解,上海的海派文化历来与宜兴市的紫砂文化交往密切。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沪上许多文人雅士、收藏家、鉴赏家就参与了紫砂壶的设计、制作和书画装饰,留下了不少珍品和文化佳话。此次展览期间,宜兴市陶协将在展厅播放电视专题片和科教片,介绍宜兴市历史及其灿烂的陶瓷文化。宜兴市的10位国家级紫砂艺术大师也将抵沪与紫砂艺术爱好者近距离接触,就紫砂(陶瓷)文化进行探讨交流。

183名陶瓷艺人汇集江苏宜兴参加"国大师"考核


12月6日,全国18个省的183名省级工艺(陶艺)大师来到江苏宜兴“赶考”。第三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选实际操作考核在宜兴举行,这次考核是参评“国大师”的门槛之一。

据了解,第三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选共分为三部分,12月6日进行的是实际操作考核,将进行两天,共有191名省级陶瓷艺术大师报名,实际参加考核的有183人。在申报者中有年龄超过76岁的老人,考虑到年龄和气候的因素,评选领导小组要求高龄申报者不来宜兴参考,由其在当地实操,当地陶协受委托进行“监考”。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史俊棠介绍,“国大师评选”对肯定陶瓷艺人的成绩,鼓励他们传承创新,起到重要作用,也获得了社会广泛关注。这种考核方式有效解决了社会上对历届陶艺大师评比的怀疑,过去是提供作品评选,现在要求进行技艺实操考核,更能体验出考试者的真实水平,这种做法在其他艺术门类考核评选中也很有借鉴意义。

陶瓷精品茗具“世博汉字壶”在佛园亮相


陶瓷精品茗具“世博汉字壶”在佛园亮相

如果把中华文明喻为长城,汉字就是筑起这长城的砖。有着数千年传承历史的汉字,首次与中国传统手工陶土工艺珠联璧合而成了精品茗具。这套向2010上海世博会献礼的经典“世博汉字壶”,在中国世博纪念品研发工作室胡建勇、余惕君、孙中柱的创意下,经过任全翔,范盘冲设计,并由沪上紫砂名家许四海与弟子夏海林、邓廷毅、范年丰、黄顺发、许泽锋共同制作,近日在百佛园亮相,令人耳目一新,受到了紫砂收藏爱好者的追捧。

汉字壶紫砂系列作品,还充分挖掘海派文化元素,以独特的紫砂陶艺视角,将世博精神的创造性和海派文化的时尚性融为一体,演绎了东方文明的博大精深。如“2010世博壶”、“东方之冠壶”、“石库门壶”、“海上玉兰壶”、“阳光鸿运壶”、“世博连理壶”、“世博神韵壶”等,其设计理念和艺术风格继承传统、紧扣主题、融入现代。

素有“江南壶怪”之称的许四海,是上海具代表性的紫砂陶艺高手。刘海粟、唐云、程十发、王蘧常、吴冠中、朱纪瞻、谢稚柳、陈佩秋、胡问遂、吴青霞等中国当代著名书画艺术家,都曾与“四海窑”合作创作过紫砂茗壶。中国世博纪念品研发工作室和许四海合作的这套紫砂精品,无论是构思还是造型都力求突破创新。

这套构思新颖、个性鲜明的世博汉字壶,造型独特,壶非一式,型非一体,款款别致,逸趣横生,方寸之间尽显大家气派。比如,用“上海”、“世博”四个汉字分别制成的壶体,在设计上别出心裁,将笔画延伸,自然形成流畅的壶把与壶嘴,堪称紫砂一绝。“舍得壶”、“儒壶”、“佛壶”、“欢聚壶’’、“平安壶”等,“泥、形、工、款、功”面面俱到,形神兼备,气象万千,紫砂工艺的魅力和汉字蕴藏的玄机合二为一,壶体上的古朴字形无不凸显了中华智慧和民族文化。

宜兴出台专门政策 伪紫砂大师将遭严惩


政策保障和促进紫砂产业健康发展

日前,宜兴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工艺美术(紫砂)专业技术职称管理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明确举措,以严把技术职称评定的前置关和事后监督关,保障和促进该市紫砂产业健康发展。

为维护“宜兴紫砂”美誉,传承和弘扬紫砂文化,宜兴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订出台了《意见》。《意见》针对当前紫砂行业的实际问题,对各类违规现象做出了界定,并明确了相应处罚措施,使职称管理更趋于规范化、科学化和权威性。

近年来,宜兴市不断完善工艺美术(紫砂)专业技术职称的管理办法,提升了工艺美术(紫砂)专业技术资格的含金量。截至今年3月28日,该市共拥有工艺美术员以上职称的陶艺人员2169人。其中,工艺美术员1081人、助理工艺美术师760人、工艺美术师223人、高级工艺美术师53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52人。但是,在工艺美术(紫砂)专业技术职称的申报、评审、注册和跟踪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工作盲点和问题。

《意见》规定,凡经查实存在剽窃他人创新成果、提供虚假申报材料、擅用虚假手段欺骗宣传、损害消费者利益、扰乱紫砂市场等不良行为的,以及因违法乱纪受处理的,将延迟3年申报职称;凡紫砂从业人员虚抬职称、请人代工、混淆市场、欺骗消费者,一经查实,坚决予以曝光,5年内不得申报更高职称。《意见》还突出了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客观、公正地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业绩和水平。进一步做好评委主任库、评审委员库和评审小组成员库的充实、调整工作,坚决实行在评审会前随机选定评委会执行委员,进一步提高评审结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在事后监督环节,《意见》则进一步完善了注册制度和跟踪管理制度。制订新的紫砂工艺美术职称注册办法,年内完成现有紫砂工艺美术职称第四周期注册工作。对用虚假手段欺骗宣传、损害消费者利益、扰乱紫砂市场秩序等不良行为的,经年度或周期考核不合格的,不予注册,并将其从《宜兴陶艺人物录》以及相关网站删除。继续通过“宜兴市人民政府网”、“宜兴网”、“宜兴人才网”等平台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公示已获陶艺职称并经注册的人员姓名、职称评定时间、级别等详情,继续编印《宜兴陶瓷艺术人物录》,扩大发放范围,以便全社会查询和监督。

宜兴紫砂史话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宜兴,战国时代称"荆溪",秦汉时置为"阳羡",晋时又改为"义兴",隋唐一直沿革"义兴"这个名称,宋时为避宋太宗赵光义之讳,在太平兴国年间改"义兴"为"宜兴"。宜兴制陶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考古对宜兴古窑发掘证实,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开始制陶,到了汉代则更大量生产日用陶器。

紫砂茶具,由陶器发展而成,属陶器茶具的一种。它坯质致密坚硬,取天然泥色,大多为紫砂,亦有红砂、白砂。这种陶土,含铁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紫砂茶具的色泽,可利用紫砂泥泽和质地的差别, 经过"澄"、"洗",使之出现不同的色彩,如可使天青泥呈暗肝色,蜜泥呈淡赭石色,石黄泥呈朱砂色,梨皮泥呈冻梨色等;另外,还可通过不同质地紫泥的调配,使之呈现古铜、淡墨等色。优质的原料,然的色泽,为烧制优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质基矗成陶火度在1100—1200摄氏度,无吸水性,音粗韵长。它耐寒耐热,泡茶无熟汤味,能保真香,且传热缓慢,不易烫手,用它炖茶,也不会爆裂。因此,历史上曾有"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之说。但美中不足的是受色泽限制,用它较难欣赏到茶叶的美姿和汤色。

紫砂茶具起始于宋,盛于明清,流传至今。在明代中叶以后,逐渐形成了集造型、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于一体的紫砂艺术。北宋梅尧臣《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中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欧阳修也有"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的诗句,说明紫砂茶具在北宋刚开始兴起。1976年宜兴鼎蜀镇羊角山发掘出一处宋代龙窑窑址,出土了许多紫砂陶残器,考古发掘的实物和文献记载互相印证。至于紫砂茶具由何人所创,已无从考证。

紫砂茶具则创造于明代正德年间,根据明人周高起《阳羡茗壶录》的"创始"篇记载,紫砂壶首创者,相传是明代宜兴金沙寺一个不知名的寺僧,他选紫砂细泥捏成圆形坯胎,加上 嘴、柄、盖,放在窑中烧成。 "正始篇"又记载,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出现了一位卓越的紫砂工艺大师——龚春(供春)。龚春幼年曾为进士吴颐山的书僮,他天资聪慧,虚心好学,随主人陪读于宜兴金沙寺,闲时常帮寺里老和尚抟坯制壶。传说寺院里有株银杏参天,盘根错节,树瘤多姿。他朝夕观赏.乃摹拟树瘤,捏制树瘤壶,造型独特,生动异常。老和尚见了拍案叫绝,便把平生制壶技艺倾囊相授,使他最终成为著名制壶大师。供春在实践中逐渐改变了前人单纯用手捏制的方法,改为木板旋泥并配合着竹刀使用,烧造的砂壶造型新颖、雅致、质地较薄而且又坚硬。供春在当时就名声显赫,人称"供春之壶,胜如金玉"。有一把失盖的树瘿壶,造型精巧,现存北京历史博物馆,是供春唯一传世的传品,但也有人疑为赝品。这位民间紫砂艺人最早地把紫砂器推进到一个新境界,供春壶成为紫砂壶的一个象征,其作品也被后世所仿造。

明清两代,宜兴紫砂艺术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名手所作紫砂壶造型精美,色泽古朴,光彩夺目,成为艺术作品。明代张岱《陶庵梦忆》中说:"宜兴罐以龚春为上,一砂罐,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愧色。"名贵可想而知。

从万历到明末是紫砂器发展的高峰,前后出现"四名家"、"壶家三大"。"四名家"为董翰、赵梁、元畅、时朋。董翰以文巧著称,其余三人则以古拙见长。"壶家三大"指的是时大彬和他的两位高足李仲芳、徐友泉。时大彬为时朋之子,最初仿供春,喜欢做大壶。后来他在游娄东时与名士陈继儒交往甚密,共同研究品茗之道,根据文人士大夫雅致的品味把砂壶缩校点缀在精舍几案之上,更加符合饮茶品茗的趣味。他制作的大壶古朴雄浑,传世作品有菱花八角壶、提梁大壶、朱砂六方壶、僧帽壶等。他制作的小壶令人叫绝,因此当时就有"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的赞誉,被誉为"千载一时",他为紫砂发展 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李仲芳制壶风格趋于文巧,而徐友泉善制汉方、提梁卣等。他晚年自叹说:"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也"。

另外,紫砂艺人李养心,是万历时人,他擅长制作小壶,朴素带艳,世称"名玩"。李养心的最大贡献是开创了"壶乃另作瓦缶囊闭入陶穴"的匣钵装烧法。还有欧正春、邵氏兄弟、蒋时英等人,他们借用历代陶器、青铜器和玉器的造型、纹饰制作了不少超越古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也广为流传。另外被誉为"桃圣"的项圣思也非常著名,他制作的大小桃杯,制作的精细入微。

到了清代,紫砂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砂艺高手辈出,紫砂器也不断推陈出新。清初康熙开始,紫砂壶引起了宫廷的高度重视,开始由宜兴制作紫砂壶胎,进呈后由宫廷造办处艺匠们画上珐琅彩烧制或制成的珍贵的雕漆名壶。雍正也曾下旨让景德镇按照宜兴壶的式样烧制瓷器。乾隆七年宫廷开始直接向宜兴订制紫砂茶具,至此紫砂壶成为珍贵的御前用品。这一时期紫砂大家有陈鸣远、邵大享等名家,陈鸣远是继时大彬以后最为著名的陶艺大家。陈鸣远制作的茶壶,线条清晰,轮廓明显,壶盖有行书"鸣远"印章,至今被视为珍藏。据《阳羡名陶录》记载"鸣远一技之能世间特出"。著名现代宜兴紫砂陶艺家顾景舟先生评价说:"我从事砂艺六十年,明末清初最杰出的砂艺家首推陈鸣远。"可见其影响力之大。他的作品铭刻书法讲究古雅、流利。其传世作品也仅有难得的几件。另外此时期的名家还有虔荣、王南林、邵元祥、邵旭茂、陈观候等。乾隆晚期到嘉、道年间,宜兴紫砂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紫砂茶具式样繁多,所谓"方非—式,圆不一相"。在紫砂壶上雕刻花鸟、山水和各体书法,始自晚明而盛于清嘉庆以后,并逐渐成为紫砂工艺中所独具的艺术装饰。不少著名的诗人、艺术家曾在紫砂壶上亲笔题诗刻字。《砂壶图考》曾记郑板桥自制一壶,亲笔刻诗云:"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此时最著名的是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此人工于诗文、书画、篆刻,时任江苏溧阳知县,特意到宜兴和杨彭年制壶,创造了著名的曼生十八式。。杨彭年的制品,雅致玲珑,不用模子,随手捏成,天衣无缝,被人推为"当世杰作"。彭年配合制壶。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制作,再由陈氏镌刻书画。其作品世称"曼生壶",一直为鉴赏家们所珍藏。所制壶形多为几何体,质朴简练、大方,开创了紫砂壶样一代新风。曼生壶铭极具文字意趣,至此中国传统文化"诗书画"三位一体的风格至陈曼生时期才完美地与紫砂融为一体,使宜兴紫砂文化内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到了咸丰、光绪末期,紫砂艺术没有什么发展,此时的名匠有黄玉麟、邵大享。黄玉麟的作品有明代纯朴清雅之风格。擅制掇球。而邵大享则以浑朴取胜,他创造了鱼化龙壶,而此壶的特点是龙头在倾壶倒茶时自动伸缩,堪称鬼斧神工。在稍后的20世纪初叶,由于中国资产阶级蓬勃兴起,商业的逐渐发展,宜兴紫砂自营的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诞生了一些制壶名家,其中又以冯桂珍、俞国良、吴云根、裴石民、顾景舟、王寅春、程寿珍、朱可心、蒋蓉等人最为著名。

近年来,紫砂茶具有了更大发展,新品种不断涌现,目前紫砂茶具品种已由原来的四五十种增加到六百多种。例如,紫砂双层保温杯,就是深受欢迎的新产品。由于紫砂泥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强,渗透性好,所以烧成的双层保温杯,用以泡茶,具有色香味皆蕴,夏天不易变馊的特性。因是双层结构,开水入杯不烫手,传热慢,保温时间长。造型多种多样,有瓜轮型的、蝶纹型的,还有梅花型、鹅蛋型、流线型等。艺人们采用传统的篆刻手法,把绘画和正、草、隶、笼、篆各种装饰手法施用在紫砂陶器上,使之成为观赏和实用巧妙结合的产品。

紫砂器在世界上称得上造型最丰富的工艺品种,明清两代先后涌现出数十位德高望重的著名陶艺名家,创制出了人类艺术瑰宝,他们为中国陶瓷史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宜兴紫砂陶


宜兴手工紫砂陶技艺是指分布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一种民间传统制陶技艺,此项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艺术成就,享誉世界艺林。并以其独特的原料材质,精湛的手工技艺,古朴的自然色泽和百态千姿的造型艺术,在工艺美术苑林中独树一帜,异纷存彩、经久不衰。

由于宜兴独有一种澄泥陶,颜色绛紫,其制品通称"紫砂器",通常也简称"紫砂",紫砂经过生产、发展的过程,到明代末期臻于成熟,此后经久不衰。宜兴紫砂从明、清开始就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其产品畅销国内外,日本也以紫砂为珍品而来华学习造壶技术。此外,宜兴紫砂茶壶更与中国茶同销欧洲,成为欧洲制壶的蓝本,足见宜兴紫砂的珍贵。

溯源

宜兴陶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五千多年前,这里的先民就开始在这个土地上制陶。我们宜兴陶瓷的特点是在历史上多少年来一直没有中断过,五千多年来,不管什么朝代,宜兴陶瓷一直制,一直有。在宜兴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说是在二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亡了吴国之后,就弃官隐退,带着美女西施乘一叶轻舟来到太湖之滨的宜兴定居,并以制陶为业。后来当地人尊奉他为陶业祖师,称他为 "陶朱公"。当然,这仅仅是个传说。千百年过去了,作为陶都的宜兴,最为知名的是它的紫砂陶。可以说宜兴的紫砂陶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宜兴紫砂陶是集陶瓷工艺和器皿造型、雕塑、绘画、书法、文学、金石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自宋代延至明正德(约十世纪至十六世纪),为紫砂陶初创时期

1976年,宜兴羊角山古窑遗址出土了大量紫砂陶残器。经南京大学历史系和南京博物院鉴定,这座紫砂古窑址的年代为北宋。1966年南京出土的吴经墓(明嘉靖12年墓葬)紫砂提梁壶一件,其紫砂造型,制作技法与羊角山宋窑残器的拼复件对比,完全一脉相承。宋代诗人欧阳修、梅尧臣等的诗作中,也都有关于紫砂茶具的诗句,明正德年间,见诸文献的记载的杰出陶工有金沙寺僧和供春。

2、明嘉靖至万历年间,是宜兴紫砂的成熟时期

先有董翰,赵梁,元畅,时鹏"四大家",继有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家"。其中以时大彬最负盛名。其制壶技法一改早期的制法,完全改用槌片、围圈、打身筒的成型法和泥片镶接成型法,是紫砂技艺上的一个飞跃。

世博之首瓷——中国


藏家点睛 百年世博

醴陵文史学者刘放年说:“醴陵陶瓷要重返国际大舞台,融入经济全球化,需要通过参加世博会这样的形式,找到醴陵瓷世界化的定位。我们醴陵这次把陶瓷精品送到上海世博会展出,是再次向世界传递一个信息,东方陶瓷艺术要创造新的高峰。”

陶瓷瓶颈部的世博标志将“国瓷春满人间”打上了世博的中国印,在新世纪中国瓷器再次与世博结缘。陶瓷瓶底部的“红官窑”字样是血统纯正的最好见证。二者的完美结合,此乃皇家珍品,是不可多得的瓷中瑰宝。中国瓷器历史悠久,早已享誉海内外,在历届世博会上都有不少的中国瓷器获奖,而上海世博会是中国首次举办综合性世界博览会,代表中国瓷器最高水平的,醴陵瓷器为本届世博会专门设计制造的“国瓷春满人间”更是被称为新世纪以来的世博第一瓷,是中国献给这届世博会最珍贵的大礼。李人中大师以其独特的视角让上海市市花首次现身瓷器,取其白如玉、洁如雪节节高升的美好寓意,描绘出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和本届世博会最为朴实的祝福。

价值分析收藏界每逢重大事件,最受关注的藏品多是最具特色的藏品,世博会也不例外。而瓷器堪称中国之代表。业内人士提醒,投资瓷器要把握住三个原则:一要看题材好不好,是否值得收藏;二要看“血统”正不正,是不是大师原作;三要看发行机构是否权威,发行量是不是稀少。

▲国瓷春满人间高46.8cm直径30cm,以简洁明快的线条为主韵,色泽丰富和谐,整体布局与造型浑然一体,其釉面晶莹润泽,色彩沉稳,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被国外舆论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巅峰”。瓶颈下面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瓷瓶背面由李人中大师亲笔题词“领略陶艺巅峰,博览世界风情”,将国瓷春满人间的高度展现得淋漓尽致。瓶底有火漆烧制“红官窑”字样,是系出名门的最好见证

国瓷与世博的完美结合 必将创造新的价值神话

重大题材就是升值的最大动力收藏界讲究题材,凡是重大题材发行的藏品无一不是创造价值高峰,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之后又一个在中国首次举行的全球盛会,而瓷器堪称艺术品之王,在这样的时候发行的世博国瓷是千载难逢的收藏良机,这样的机会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说,错过之后就不可能再有。抓住这样的机会就是抓住升值的原动力。

由中国醴陵红色官窑携手“瓷届泰斗”李人中大师出品,其纯正血统无与伦比。收藏界的升值规律讲究就是“血统纯正”系出名门。醴陵瓷器在近现代已经享誉全球,从成名之作“扁豆双禽瓶”,到“毛瓷”,再到“世博瓷.春满人间”其完整的传承纯正的血统就是升值的最大保障。李人中大师作品已经非常抢手,其继创作“毛瓷”之后的呕心力作—“世博国瓷春满人间”,必将创造瓷器收藏界的价值神话。

由上海世博会特许授权,全球绝版限量2010套,并印有世博标志是不可多得的收藏珍品,买到就是赚到。无论任何藏品,权威性永远都是最为核心的价值保证,“国瓷春满人间”由上海世博会特许授权,每套都有唯一的世博特许商品标签,特许商品编号。这就是官款,特许标识,足以证明“国瓷春满人间”是官方的,是权威的,保值增值有保障,加上数量极其稀少,买到就是赚到。

藏家点睛 百年世博

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关注上海,这让中华民族无比的骄傲和自豪!陶瓷是中华千年艺术之魂,而国瓷春满人间堪称东方艺术的巅峰,是千载难逢的收藏良机

今天的一只瓶就是明天的传家宝,是绝无仅有的价值财富,陶瓷是中华艺术之魂,而世博国瓷堪称东方艺术的巅峰,但国内陶瓷收藏市场起步较晚,目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的陶瓷原创作品价格动辄上万或者几十万,专家称,现代大师瓷的艺术价值高,且目前尚处于收藏的初级阶段,随着越来越多的关注,瓷器价格势必会大大上扬。同时由国家级工艺大师设计出品的陶瓷已经日渐稀少,对于瓷器收藏者来说机会也越来越少,收藏现当代顶尖工艺大师的作品,就意味着你拥有一坐金山,拥有薪火相传的富贵。今天的一只瓶就是明天的传家宝,是绝无仅有的价值财富。

▲李人中(1936-)湖南醴陵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陶瓷界德高望重的重量级大师,硕果仅存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名家。唯一在世的曾经参与当年1974年毛瓷制作的大师,设计制作的毛瓷四季花卉碗享誉全球,其作品一直被陶瓷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家收藏

阅读延伸: 醴陵釉下五彩瓷受到各国客商热捧

醴陵釉下五彩瓷-百余年薪火传承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陶瓷历史

古代瓷器收藏悄然升温 现代名瓷或成热点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世博宜兴紫砂大师名壶展》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世博宜兴紫砂大师名壶展》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