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珐琅彩瓷器鉴别 > 导航 >

珐琅彩瓷器的两大特点与鉴定要领

珐琅彩瓷器的两大特点与鉴定要领

珐琅彩瓷器鉴别 瓷器鉴别的五大要领 古代彩瓷器

2020-02-27

珐琅彩瓷器鉴别。

珐琅彩瓷器是在清康熙皇帝的亲自授意下而创造的新品种,因仿制于铜胎画珐琅器,所以珐琅彩又称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器的制作不同于其他瓷器,先由景德镇御窑厂制作优质素胎,送至皇宫,再由宫廷画师绘画,最后由清宫造办处的珐琅作坊进行二次烧制。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顶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工艺最美。乾隆时期慢慢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同时还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珐琅釉和粉彩共存。由于康熙时期尚属瓷胎画珐琅研究制作时期,因此康熙瓷胎画珐琅造型相对较少。此外,因为康熙时期是清代珐琅彩瓷的初创时期,不论是在彩釉、造型,还是制作技术上都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因此康熙珐琅彩瓷的种类与雍乾相比都显得略微单调。

两大特点

第一,它的数量不多,由于珐琅彩制作难度大,成本昂贵,往往制作一件珐琅小瓶要精描细绘三至四个月时间,所以传世的很少。据现存的资料统计,雍正七年八月十四日至十三年十月,呈进珐琅彩为“碗80对又17件,碟44对,酒圆36对,盘12对,茶圆26对又3件,瓶6对”。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收藏清宫珐琅彩瓷有400多件,近200个花色品种。

第二,没有相同的两件珐琅彩。素胎入宫时都由宫廷画师自行选择绘画图案,因此每件珐琅器都单独绘画,珐琅彩被称为“古月轩”瓷,然而传世珐琅彩中并无一件署此款,“古月轩”也成为了珐琅彩高贵身份的代名词。

鉴定要领

■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造型: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

■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10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蓝、绿、紫、胭脂色等。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差一些。雍正的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彩料更为丰富。乾隆时期珐琅彩继承了雍正的风格,但技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并且还出现了粉彩兼珐琅彩之间的作品。

■款识: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康熙四十年后才开放禁令让其落款。康熙的款识在珐琅彩器上均用色料写款,有红、蓝、紫、黑等色。落款仅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框。四字款有三种形式,其区别在于“康”字和“御”字各有两种不同用笔。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框,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只见兰科款。乾隆的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框形一种,乾隆有蓝料也有赫色料款。

taoci52.com编辑推荐

珐琅彩与粉彩的鉴定要点


珐琅彩是一种低温釉彩,通过加上不同的氧化物在一定窑温下催化反应而形成色彩斑斓颜色的装饰釉上彩。通常,珐琅彩在瓷胎呈色后立体感强。

粉彩是以玻璃白打底,通过生料勾勒轮廓并干透后在白底基础上继续施加多种彩料的低温软彩。

想要鉴定珐琅彩和粉彩,首先要将珐琅彩与粉彩从制作工艺加以区分,区分明白哪种彩后,再对数量、纹饰与不同时期风格进行区分。

1.数量

珐琅彩瓷器与粉彩瓷相比,数量要少的多。珐琅彩由于在康雍乾三朝主要供皇帝御用,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粉彩瓷器制作工艺较珐琅彩相对简单,并非仅供御用,瓷器数量相对较多。

2.纹饰与风格

珐琅彩

在康熙朝喜欢花卉,通常以厚重华丽的牡丹纹为主,加配以莲花、凤凰、月季、石竹、菊花、牵牛花等各类纹饰进行全景式装饰;雍正朝一改前朝风格,喜欢以花鸟鱼虫为主题的留白式构图纹饰,讲究题材意境深远;乾隆继承康熙、雍正的特点,并引进西洋画题材,种类较多,造型丰富。乾隆朝更是独创了“锦上添花”的“砑道”工艺,将珐琅彩推上了巅峰。

粉彩

由于是从瓷胎珐琅彩的工艺基础上蜕变而来,在造型风格与纹饰上仍保留珐琅彩的“影子”。纹饰繁多,如至乾隆朝,粉彩纹饰有龙凤纹、山水画、西洋风景人物画等等。器型种类多,有百鹿尊、天球瓶、净瓶等等。

瓷砖的两大误区


瓷砖是家居装修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那么怎样选择才能找到好的产品呢?瓷砖又厚又大就代表质量更好吗?釉层的厚度是否与抗菌有关呢?其实,选择瓷砖,稍不注意就会走入误区。

其一,瓷砖越大越好?不可否认,大的地砖让家看起来大气雅致,但并非是越大越好。瓷砖的大小厚薄并不直接跟品质成正比,目前瓷砖正朝着轻、薄、结实的方向发展。一般来说,常用的抛光砖或玻化砖选用厚度在10~12毫米为宜,800毫米规格的砖单块重量在15千克左右,越大越厚的砖不仅经济性不占优,而且还会增加对楼层的压力。与此同时,瓷砖大小还要与室内的环境和空间相匹配。

其二,釉层厚代表无菌?目前随着抗菌概念不断地被炒作,有些商家也借机玩抗菌概念,更有商家自吹较厚的釉层可以达到无菌的效果,其实陶瓷上用多少釉料是厂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的,为了使产品表面光滑,厂家会根据需要多上几层釉料,以达到产品表面更加光洁的效果。而实际上,多少层釉料都不重要,只要产品表面的光洁度达到国家标准就算是合格产品。另从技术角度来说,卫浴产品达到某些厂家所说的“无菌”也是不现实的。目前只能说某些产品由于在釉料里添加了抗菌剂,有自洁和抗菌的功能,但其抗菌效果的持续时间却难以测定,而且也不会是一劳永逸。

珐琅彩瓷器的发展史与鉴定


珐琅彩瓷器是由景泰蓝演变而来。景泰蓝是铜胎上珐琅釉而成,若改为瓷胎上珐琅釉则叫珐琅彩。

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顶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 工艺最美。乾隆时期慢慢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同时还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珐琅釉和粉彩共存。这是过渡时期的珐琅彩器,你说它是珐琅彩吗,它有粉彩,你说它是粉彩吗,它又有珐琅釉,但瓷艺水平都很高。

珐琅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由宫中画上珐琅彩釉烘烤而成。画工技艺特高,加工水平严格控制,如有缺陷即刻打碎处理。由于珐琅彩器是专供宫延皇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数量特少。收藏者很少人可见到此类珍稀品,故一般很难鉴别珐琅的与粉彩的区别。

现介绍珐琅彩的主要特征以供鉴别参考:

一、先看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二、造形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三、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

四、珐琅彩色。

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五、色料特点。

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六、绘画与纹饰。

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

在色地上画缠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团花中心书寿,“万寿无”,九秋菊花等。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差一些。

雍正的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彩料更为丰富。雍正时期有色地彩绘,但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绘。白地彩绘能更好地突出珐琅彩釉的艳丽鲜亮。雍正珐琅彩纹饰多为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同时在绘画中配以相应的诗句,溶诗、书、画于一体,别有风味,显得更加高雅。雍正时期还盛行单色作画,如用胭脂红、深兰、墨彩……任选一色成画,颇有中国画风格。这是独创,特别靓丽。

乾隆时期珐琅彩继承了雍正的风格,但枝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由于乾隆帝对粉彩情有独钟,很关心和发展粉彩的枝艺。于是乎珐琅彩有些退后,而出现了粉彩兼珐琅彩之间的作品。这些过渡时期的产品也有其较高的艺术水平。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绘画以花鸟、山水、人物和西洋女人为主,并配御题诗句。此时又出现了轧道工艺,随之而来就有了非常优美的锦地开光的山水、人物、花鸟纹饰,这一新的工艺实质上也不是珐琅彩了,而是粉彩,也叫“绿里粉彩”。

七、款识。

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

康熙四十年后才开放禁令让其落款。不过必将原用“熙”字改写成“熙 ”字,这个“ 熙”仅出现在康熙的瓷器上。

康熙的款识在珐琅彩器上均用色料写款,有红、兰、紫、黑等色。落款仅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匡。四字款有三种形式,其区别在于“康”字和“御”字各有两种不同用笔。

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匡,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只见兰科款。 

乾隆的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匡形一种,其特点见图七,乾隆有兰料也有赫色料款。

瓷器鉴定技巧与要领


瓷器鉴定是一门新的学科,文物考古工作者四十年来做了很多工作,发掘了很多古遗址、古墓葬,出土了大量陶瓷器,尤其是纪年墓出土的瓷器为我们鉴定提供了典型的标本和样板。陶瓷鉴定本身也是一门科学——器物学。国内一些大学目前教授这方面的课程,为陶瓷鉴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我根据自己四十年研究陶瓷的亲身体会与经验,摸索出从以下五个方面鉴定瓷器,即瓷器的造型、纹饰、胎釉彩、款识、支烧方法。这五方面互为补充,不可偏废,偏重一方面而忽视其它方面鉴定便有误差。五方面联系起来看,对瓷器的年代、产地的判断,其可*系数就比较大。下面谈谈五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一 造型及纹饰

造型与纹饰二者密不可分,是鉴定瓷器的关键问题,抓住这两方面鉴定的可*系数即可达85%,一般来讲,胎、釉、彩、款识、支烧方法只占很小的比重,但在某个时期有些器物则例外。

(一)魏晋南北朝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

从墓葬出土情况可以看出,自汉代出现瓷器以来,发展到六朝时期,青瓷逐渐代替了青铜器、漆器。大陆很多省份的汉墓出土的陪葬品以青铜器、漆器占主要比重,而江南六朝时期的墓葬出土的器物绝大部分是青瓷器。表明青瓷已经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出土的这一时期的瓷器,其造型、纹饰与汉代陶瓷、青铜器有很密切的继承关系。

西晋青釉洗,腹部有一条印纹饰,两面帖铺首衔环,具有明显的汉代特征。这类青釉洗出土数量很多。青釉三足尊,也饰有印纹饰,下为三个熊足,两面贴奔兽纹,另两面贴铺首,造型、纹饰也具有汉代特征。槅,汉墓出土有青铜槅、陶槅,器形特点为平底。西晋青釉槅胎体厚重,为拿取方便,底边镂空。西晋谷仓,上部中心为主罐,周围有四个小罐,是继承东汉五联罐和五管瓶造型而略加变化,上面浮雕佛像、鸟雀、动物,下部为罐。谷仓是墓主生前庄园情况的真实写照,也表示其企望死后能过如生前一样仓满粮食的富有生活。谷仓在江南地区稍大一点是吴、西晋墓葬中都有出土,有铭文谓之“廪”者,是装稻谷的,北方装谷的叫仓;虎子,汉代多有提梁,西晋保留了这一传统,采用立烧,口向上,臂部触地。东晋虎子也采用这种立烧法。圆虎子多为正烧。虎身一般刻划飞翅纹。西晋牛头罐,肩上有两个鼠形系,是这一时期比较少见的。从以上器物可以看出西晋瓷器的器形种类及装饰特征。造型上多取自汉代铜器、陶器,壶、罐一类器物造型比较矮胖。装饰上也借鉴铜器,多于壶、罐、洗、碗等器物的肩、腹部饰一条带状印纹装饰,间饰铺首衔环、兽纹等。

东晋瓷器种类与西晋相近,造型上的显著变化是器形向瘦高发展,肩部的系多为桥形,故称桥形系。装饰上以光素为主,少量器物的口沿、肩腹部、动物眼睛等部位点以褐色斑点,形成了这一时期器物的装饰特点。从最具有代表性的鸡头壶(罐)的演变,可以看出各时期瓷器造型与纹饰的特征。西晋鸡头罐,肩有双系,双系间饰鸡头、鸡尾。西晋早期罐的最大腹径在中间,以后重心上移,最大径在肩部,腹径与罐的高度大体相近,所以给人以矮胖的感觉,肩部有印纹饰,东晋鸡头壶盘口,壶颈较长,桥形系,有的壶口沿饰褐斑,鸡头有颈约一寸左右,鸡尾则演变为壶柄,壶的高度明显大于腹径,故给人以瘦长感觉。除青釉以外,还有黑釉鸡头壶。黑釉在汉代已经出现,东晋继续烧造,目前发现烧黑釉的仅有浙江的余杭、德清两窑,两窑同时也烧青釉。到南朝时期,鸡头壶壶身更长,柄向上发展,装饰上出现复线莲瓣纹。莲瓣纹的出现与东汉佛教传入有关。这一时期其它器物如盘、碗、罐等也有饰有莲瓣纹,形成了这一时期的装饰特点。东晋除鸡头壶以外,还有羊头壶,其数量少于鸡头壶,但目前出土数量逐渐增多。香薰,两晋墓出土不少,西晋造型继承汉代特征,球体上镂孔,球体与承盘之间有三足。东晋改为以支柱连接球体与承盘。

(二)隋、唐、五代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

隋青釉印花四系壶,高35厘米,盘口、长颈、长圆腹、平底。肩部四个双条形系,颈、肩、系、腹部作四层印花装饰,印花为扇形花瓣组成的团花和叶纹。这是隋代瓷器的装饰特点。釉施至腹部,下半截露胎,是隋代青瓷施釉的一般规律。湘阴窑、淮南窑、安阳窑产品多采用印花装饰。常见的有朵花、草叶、莲瓣、几何纹等,多为独立的花、叶,连续的花纹不多见。

隋青釉高足盘,南北方瓷窑皆大量烧造,是隋代具有代表性的器形。隋青釉四系罐,施半釉,肩有四个双条形系,系高于罐口,是隋代器物的造型特点。

隋白釉龙柄双联瓶,可谓北方白瓷的代表。双瓶相联,以龙为柄,龙张口,双双衔住瓶口,造型生动。此瓶胎色较白,质地坚硬,施釉不到底,釉层薄而微微泛黄。自北朝北齐出现长颈瓶以来,至隋代瓶式更为丰富,以后历代均有烧造,造型各不相同。

唐代青釉黑斑壶,壶身画圆圈纹,系唐代特征。黑褐斑装饰西晋晚期出现,东晋盛行,唐代沿用,但数量不多。吴越王钱氏墓出土薰炉等两件大器,顶、盖镂空,周身用褐彩绘云头纹,是晚唐时出现的。浙江青釉壶,短流,平底,双带形柄。青釉玉璧底碗,碗壁45度斜出,点褐斑。窑址未发现,只能定为浙江产品,日本出光美术馆有收藏。

唐代北方盛行白瓷,白瓷器物腹部丰满,平底。平底无釉是唐代瓷器的特征,青、白、黑釉都如此。到唐代晚期,出现少量圈足器物。定窑壶,短流,双条形柄,腹部丰满,平底,河南、西安的大型墓葬出土较多,河北唐墓亦有出土。唐代定窑白釉碗,玉璧形底,有的为唇口,这种碗出土于公元763~840年间的墓葬,说明盛行于这80年间。除白釉外,还有青釉玉璧底碗。邢窑白釉盏托,五出口,卷荷叶边。五出口器物还有盘、碗等,是唐后期开始出现的,直至五代。唐中期以前碗为四出口,器里凸起四条线。北宋器物为六出口。因此,从器物口部花口四出、五出、六出就可以判断出它们是唐中期以前、晚唐、五代或宋代的器物。花口碗是在胎半干时用工具按出几条线,外为阴线,里为阳线。邢窑五出口碗是晚唐、五代之间的产品。

唐青釉凤头壶,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造型、纹饰受波斯文化影响,又有所区别。柄、流用中国传统的龙、凤装饰;纹饰中人物形像为西亚人,花叶与南北方青瓷亦不相同。北方青瓷中有40年代出土的凤头壶。除青釉以外,三彩凤头壶比较多,以洛阳、西安两地出土得为大宗,很多已流传到日本等国家。宋代仍有凤头壶,福州宋墓出土的白釉凤头壶,没有贴花装饰,亦无柄,只保留唐代凤头壶造型的遗风。

青釉鱼形瓶,唐代后期开始出现,越窑、广东梅县窑、湖南、长沙窑都有这种器形,三彩亦有这种器形。瓶以双鱼为身,背部有脊,并刻划鱼眼、鱼鳞,有的脊呈水槽形,可以穿带提起。到五代,定窑还烧制白釉双鱼瓶。

海棠式杯,是唐代常见的器形,口部为四瓣花口,杯外刻线,里有凸线。越窑、长沙窑、邛窑都烧制这类杯。上海博物馆收藏一件越窑青釉海棠式杯,口径30厘米,是国内最大的一件。传世品中小海棠式杯较多。

长沙窑贴花壶,贴棕榈树及两只飞鸟,贴花装饰最早见于唐三彩,在瓶、罐等器物上先贴花,后上釉。贴花一般采用局部帖花,内容有奔兽、狮子、团花、宝相花等,与丝绸印染有关。唐乾封三年(668年)白釉帖花钵,比长沙窑早,纹饰风格亦有西亚遗风。长沙窑的贴花有棕榈树、栏干、舞蹈俑和葡萄等纹,并有贴花的陶范出土。

长沙窑白釉绿彩器产量多,用绿彩绘花草、菱形、几何、山形纹。白釉绿彩是北方河南、河北地区经常采用的装饰,但多点彩或条彩,以绿彩画纹饰的还没发现。长沙窑釉下彩绘装饰是其首创,它的出现对以后的磁州窑、吉州窑有很大影响。长沙窑釉下彩绘以氧化铜、氧化铁做呈色剂,绿色是氧化铜,红色、褐色是氧化铁。氧化铁在釉下呈褐色,在釉上呈红色。呈红色的器物长沙窑出土有十几件,纹饰有花奔、禽鸟、动物、龙纹。长沙窑以诗词作装饰的也很多。婴戏纹注壶,绘一孩童持荷奔跑。仅发现一件,婴戏纹在唐代尚属少见。长沙窑壶,短流,流一般呈八方形。北方邢窑、定窑的壶,流为圆形。越窑壶,流有八角、圆形。长沙窑壶,壶身为六瓣瓜棱形,双带形柄,流比唐代其它瓷窑产品略长,造型上仍具唐代遗风,实际上是北宋早期的产品。

花瓷拍鼓,在河南鲁山窑发现大量腰鼓残片。除鲁山窑外,河南禹县唐代也烧拍鼓,与鲁山窑产品有共同特征,都是黑地月白色斑纹,鼓身饰有七条弦纹。此外,陕西耀州、山西交城也烧拍鼓。除以上四个窑以外,估计还有窑烧这种拍鼓。传世的陶俑中,有作拍鼓动作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音乐发达,宫廷乐队多,乐器需用量大,拍鼓正是应这种需求而生产的。花瓷除拍鼓以外,还有黑地白斑罐,月白地黑斑罐,茶叶末釉地月白斑壶、罐,是利用釉中含铁量的不同,而产生出的不同的色调效果。禹县、内乡(邓窑)、鲁山都烧花瓷器物,但产量最大、质量最好的还是鲁山窑。

唐代绞胎枕,是利用二三种不同颜色的泥组成花纹装饰。这类枕底部有铭文“杜家花枕”或“裴家花枕”。由此得知,这种枕唐代称之为“花枕”,杜、裴为作坊姓氏。上面的小圆圈图案是模仿金银器、漆器的。在陶瓷发展史上,瓷器受其他工艺品影响的例子是比较常见的。

珐琅彩瓷器的鉴定常识


珐琅彩松竹梅纹瓶

珐琅彩瓷器是在清康熙皇帝的亲自授意下而创造的新品种,因仿制于铜胎画珐琅器,所以珐琅彩又称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器的制作不同于其他瓷器,先由景德镇御窑厂制作优质素胎,送至皇宫,再由宫廷画师绘画,最后由清宫造办处的珐琅作坊进行二次烧制。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顶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工艺最美。乾隆时期慢慢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同时还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珐琅釉和粉彩共存。由于康熙时期尚属瓷胎画珐琅研究制作时期,因此康熙瓷胎画珐琅造型相对较少。此外,因为康熙时期是清代珐琅彩瓷的初创时期,不论是在彩釉、造型,还是制作技术上都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因此康熙珐琅彩瓷的种类与雍乾相比都显得略微单调。

两大特点:

第一,它的数量不多,由于珐琅彩制作难度大,成本昂贵,往往制作一件珐琅小瓶要精描细绘三至四个月时间,所以传世的很少。据现存的资料统计,雍正七年八月十四日至十三年十月,呈进珐琅彩为“碗80对又17件,碟44对,酒圆36对,盘12对,茶圆26对又3件,瓶6对”。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收藏清宫珐琅彩瓷有400多件,近200个花色品种。

第二,没有相同的两件珐琅彩。素胎入宫时都由宫廷画师自行选择绘画图案,因此每件珐琅器都单独绘画,珐琅彩被称为“古月轩”瓷,然而传世珐琅彩中并无一件署此款,“古月轩”也成为了珐琅彩高贵身份的代名词。

鉴定要领:

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造型: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

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10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蓝、绿、紫、胭脂色等。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差一些。雍正的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彩料更为丰富。乾隆时期珐琅彩继承了雍正的风格,但技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并且还出现了粉彩兼珐琅彩之间的作品。

款识: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康熙四十年后才开放禁令让其落款。康熙的款识在珐琅彩器上均用色料写款,有红、蓝、紫、黑等色。落款仅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框。四字款有三种形式,其区别在于“康”字和“御”字各有两种不同用笔。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框,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只见兰科款。乾隆的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框形一种,乾隆有蓝料也有赫色料款。

如何鉴定珐琅彩瓷器的真假


珐琅彩瓷器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有特色、釉上彩中最为精美、清代的代表性瓷器之一的瓷器,在雍正时期开始创烧,到雍正、乾隆的发展,每一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同时也将珐琅这一彩料彩瓷器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中也是珐琅彩发展的巅峰时期。在康熙晚期皇帝授意下,将铜胎画珐琅技法在瓷胎上创造出了新的彩瓷品种,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多以胭脂红、蛋黄以及蓝色最为常见,还有一些宜兴的紫砂胎上画珐琅彩的器物、有诗、书、画等相结合的艺术品,看似普通的珐琅彩瓷器不仅实用性能较好,也有着较高的视觉审美性。

珐琅彩的工艺尤为的讲究,从瓷器的底胎、画工、图案、色彩要求的非常严格,选胎要求其胎壁较薄,画工要求极为的规整、图案色彩的搭配要紧密结合以及胎质要求较为细腻,做工工艺较为复杂且烧成率较低,有着较高的艺术收藏价值。

清代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多以黄、红、蓝、绿等色为主,内容多以缠枝牡丹、缠枝秋葵、花卉等,色彩、绘画以及款式都贴合了当时瓷器烧造的特点。我们在进行购买的时候主要注意其显著特征,如:所有的色彩以及绘画都在器物外面,内壁较为洁白、底部有圈足、深弧壁,制作工艺较为精湛,不会出现质地不平的情况。例如:以康熙时期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色泽以蓝色为主,光润度较高,加上牡丹等花卉的衬托,使其碗的层次更加的丰富。从其碗内看,做工较为的精细且内部施加的釉色工艺较好。

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延续了康熙时期的珐琅瓷彩绘,但是最为特殊的就是通过“勾”、“画”、“染”等工艺,对纹饰的细节刻画以及生动性上有了更加深层次的展现,特别是芙蓉鸳鸯、牡丹、麻雀、八哥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融入其中,贴合了当时的社会风情,雍正水墨珐琅彩以及蓝彩山水珐琅瓷器都是非常著名的瓷器。我们可以通过观其工艺以及细节之处的刻画、纹饰花样来进行判别。

乾隆时期的虽然在烧制量上较少,主要对绘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更加注意颜色以及配景,所以我们在进行辨别时,要注意圈足外墙的纹饰、形态。现今的珐琅彩瓷器深受大众的喜爱,一方面是它的色彩、另一方面是做工,康熙时期的色彩浓重、雍正时期的清新淡雅以及乾隆时期的精美复杂的纹饰都是我们进行鉴定的方式。

珐琅彩瓷器鉴赏及成交价格参考:

1:清雍正珊瑚红地珐琅彩牡丹纹碗,尺寸:直径12厘米,估价:RMB 3,000,000 ~ 4,000,000,成交价: RMB 4,424,000 ,成交时间:2013-12-15,拍卖公司: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秋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雍正年制”,本朝官窑。

此碗以珊瑚红为地,上绘蓝彩对角牡丹三朵,花瓣边缘以黄白二色渲染,衬托出阴阳反侧之态,四周辅以绿彩枝叶,翻卷自如。底为青花双方框“雍正年制”四字楷款,色泽淡雅,章法规整。制作工艺、纹饰均沿袭康熙朝,绘画技法、纹饰风格摹自西洋,符合康雍时期宫廷对西洋艺术追求的历史背景。款识与前朝风格一脉相承,是极为尊贵的宫廷御用瓷器。此类彩瓷为雍正朝颇为独特之种类,宫中此类碗在清代乾隆时期所配制的木制匣盒上称为珐琅彩瓷器。同类之作尚见巴黎吉美博物馆有藏。

2:清康熙珊瑚红地珐琅彩九秋同庆小碗,尺寸:直径10.8厘米,估价:RMB 3,000,000 ~ 5,000,000,成交价: RMB 4,370,000 ,成交时间:2011-11-13,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2011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康熙御制”四字二行楷书款,康熙本朝。

珐琅彩瓷器是清代康雍干三朝极为名贵的宫廷御器,创始于康熙朝,是在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故在当时也称作“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在制作程序和用料上是其它众多品种无法比拟的,无论用料、绘工,皆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故其一直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

此碗胎体细薄坚致,内壁施白釉,温润莹美,外壁施珊瑚红彩为地,色泽匀净浓妍,以诸色彩料绘就牡丹、秋葵、菊花、兰花、罂粟花、秋海棠、山茶、芍药、栀子花等九种秋天盛开的花卉,构成九秋图。图中花枝招展,风姿绰约,妍美妩媚之态在秋日华光之下一展无遗。绘画技巧高超,以彩料之浓淡的变化来表现花叶的阴阳向背,突出花卉的立体感。布局繁密有致,自带清疏之气。因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遂集九种秋草于一图,寓意九秋同庆,共贺丰收。底以青花双方框内书“康熙御制”四字款。整器隽秀娇巧,堪称收藏绝品。

3:清雍正蓝地珐琅彩花卉"万寿长春"字盌,尺寸:直径11.7厘米,估价:HKD 4,000,000 ~ 6,000,000,成交价: HKD 4,034,100 ,成交时间:2002-10-27,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2秋季拍卖会。

4:清康熙黄地珐琅彩折枝莲纹碗,尺寸:直径13厘米,估价:RMB 1,800,000 ~ 2,600,000,成交价: RMB 3,190,000 ,成交时间:2004-06-07,拍卖公司: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4春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康熙御制”楷书款。

碗地子为明黄色,以衬托四朵黑粉二色花瓣的莲花,绘者用绿、紫、蓝等色绘莲花的卷叶,并用丰富的色彩描绘细微之处,图案生动,形态逼真。绘者运用了康熙皇帝所喜爱的西洋透视法,色彩浓淡处理适度,赋予画面生动的立体感。同时,多姿多彩的颜色增添了欢快的色调。表面晶莹剔透的釉质,与画面浑然一体。

5:清雍正御制珐琅彩月季海棠图盌?,尺寸:直径12.7厘米,估价:HKD 1,800,000 ~ 2,500,000,成交价: HKD 2,880,000 ,成交时间:2007-05-29,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7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双方框蓝料《雍正年制》楷书款。

口微撇,深腹,圈足。胎体轻薄,内壁光素无纹饰,外壁绘嫩黄色月季和粉红海棠,诗题朱庆余的《题蔷薇花》:「粉着蜂须腻 光凝蝶翅明」,「佳丽」迎首,下钤「金成」、「旭映」红料印,底蓝料双方框《雍正年制》楷书款。在雍正皇朝短短的十三年中,把粉彩工艺推到了高峰,如此?绘月季、海棠,意境清幽,色彩绚丽,幽姿淑态,互相辉映,正如《陶雅》曰:「粉彩以雍正朝最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艳夺目。」

6:清雍正珐琅彩白地轧道牡丹玉兰花卉瓶,尺寸:高23厘米,估价:RMB 1,800,000 ,成交价: RMB 2,016,000 ,成交时间:2008-10-11,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8金秋(第63期)拍卖会。

7:清雍正珐琅彩红地西番莲纹茶碗,尺寸:直径11.6厘米,估价:RMB 800,000 ~ 1,200,000,成交价: RMB 1,380,000 ,成交时间:2013-11-17,拍卖公司:北京诚轩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雍正御制”四字二行双方框楷书款。

此品碗形较浅,外壁以浓艳的红彩为地,绘三组西番莲纹,花叶翻转自然,以不同彩料区别阴阳向背,富有立体感。胎体坚致轻盈,釉面莹洁温润,填彩准确,色料鲜亮妍丽,为雍正时期彩瓷之精品。

8:清乾隆珐琅彩万花锦碗,尺寸:直径10.3厘米,估价:HKD 1,200,000 ~ 1,500,000,成交价: HKD 1,365,000 ,成交时间:2000-10-31,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0年秋季拍卖会。

9:乾隆年制珐琅彩花鸟瓶(一对),尺寸:高17.8厘米,估价:RMB 350,000 ~ 500,000,成交价: RMB 1,035,000 ,成交时间:2013-07-12,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铭文:高邮。秀擢三秋干,奇分五色葩。碧,露。款识:乾隆年制。

陶瓷文化:珐琅彩瓷器的发展史与鉴定


珐琅彩瓷器是由景泰蓝演变而来。景泰蓝是铜胎上珐琅釉而成,若改为瓷胎上珐琅釉则叫珐琅彩。

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顶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工艺最美。乾隆时期慢慢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同时还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珐琅釉和粉彩共存。这是过渡时期的珐琅彩器,你说它是珐琅彩吗,它有粉彩,你说它是粉彩吗,它又有珐琅釉,但瓷艺水平都很高。

珐琅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由宫中画上珐琅彩釉烘烤而成。画工技艺特高,加工水平严格控制,如有缺陷即刻打碎处理。由于珐琅彩器是专供宫延皇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数量特少。收藏者很少人可见到此类珍稀品,故一般很难鉴别珐琅的与粉彩的区别。

图:浪漫三色堇珐琅彩炫金咖啡杯

现介绍珐琅彩的主要特征以供鉴别参考:

一、先看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二、造形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三、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

四、珐琅彩色。

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五、色料特点。

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六、绘画与纹饰。

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

在色地上画缠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团花中心书寿,“万寿无”,九秋菊花等。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差一些。

雍正的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彩料更为丰富。雍正时期有色地彩绘,但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绘。白地彩绘能更好地突出珐琅彩釉的艳丽鲜亮。雍正珐琅彩纹饰多为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同时在绘画中配以相应的诗句,溶诗、书、画于一体,别有风味,显得更加高雅。雍正时期还盛行单色作画,如用胭脂红、深兰、墨彩……任选一色成画,颇有中国画风格。这是独创,特别靓丽。

乾隆时期珐琅彩继承了雍正的风格,但枝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由于乾隆帝对粉彩情有独钟,很关心和发展粉彩的枝艺。于是乎珐琅彩有些退后,而出现了粉彩兼珐琅彩之间的作品。这些过渡时期的产品也有其较高的艺术水平。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绘画以花鸟、山水、人物和西洋女人为主,并配御题诗句。此时又出现了轧道工艺,随之而来就有了非常优美的锦地开光的山水、人物、花鸟纹饰,这一新的工艺实质上也不是珐琅彩了,而是粉彩,也叫“绿里粉彩”。

图:清乾隆珐琅缠枝花卉蒜头瓶

七、款识。

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

康熙四十年后才开放禁令让其落款。不过必将原用“熙”字改写成“熙”字,这个“熙”仅出现在康熙的瓷器上。

康熙的款识在珐琅彩器上均用色料写款,有红、兰、紫、黑等色。落款仅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匡。四字款有三种形式,其区别在于“康”字和“御”字各有两种不同用笔。

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匡,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只见兰科款。

乾隆的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匡形一种,其特点见图七,乾隆有兰料也有赫色料款。

珐琅彩瓷器都有哪些特点


珐琅彩瓷器的烧造工艺技术非常繁杂精细,综合了千百年来中国瓷器烧造的丰富经验。在康熙时期,珐琅彩方才问世,瓷器表面的绘画吸取了西方油画技法的精华,色彩鲜艳夺目,画风富丽华贵。

到了雍正时期,珐琅彩的制作工艺提高了不少,人们先在景德镇御窑烧制出精细白瓷,然后将胎体运输到京城的造办处,交由宫廷画家在白瓷表面描绘纹饰,直接用珐琅彩在白底上满描绘图案,在当时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方式,也有一些人在色底上面描绘图案。根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我们可以得知在雍正时期,珐琅彩瓷器的颜色鲜艳丰富。公元一七二八年,清宫造办处已经研制出了多色阶的珐琅彩,与此同时增添了不少釉料颜色。在这个时期,珐琅彩瓷器的制作工艺已经慢慢趋于成熟,并且逐渐褪去铜胎画珐琅器的影子,成为一个独立的瓷器品种。

和康熙珐琅彩瓷器相比,雍正珐琅彩瓷器除了颜色更加丰富以外,纹饰也更加多样。雍正珐琅彩瓷器表面图案取材广泛,基本上都是花鸟、竹石、山水等等,而人物少之又少。并且雍正珐琅彩瓷器上面多有书画款印,这是在康熙珐琅彩瓷器上面所鲜见的。

雍正珐琅彩瓷器上面的书法极为精妙,并且在题诗的印首、句后,配上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红印章,其印面文字与通常和表面图案和题诗内容相互呼应。北京故宫博物院里面收藏了一件精品——珐琅瓷雍正雏鸡牡丹纹碗,画工借鉴西方油画技法,精细地描绘出极具立体层次感的画面,所用色料多达数十种,栩栩如生的雏鸡、妍丽华美的牡丹以及嶙峋粗糙的石头,无不使人赞叹连连。另外,这件珐琅瓷雍正雏鸡牡丹纹碗上面的书法隽秀、图章精细,更是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它的艺术价值,堪称绝世精品。

现如今,市场上的古代珐琅彩瓷器越来越少,雍正珐琅彩瓷器更是寥寥无几。不少无良商家在利益的驱动下,开始大量地仿制赝品。导致现在国内瓷器收藏市场上,充斥着大量雍正珐琅彩瓷器赝品。由于珐琅瓷年份距今较近,并且现在仿造技艺十分高超,这些赝品往往难以辨别真伪。如果你想要收藏珐琅彩瓷器,但是又缺乏鉴别瓷器的知识和眼光,笔者建议您请人帮忙鉴定,以免上当受骗。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珐琅彩瓷器的两大特点与鉴定要领》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珐琅彩瓷器的两大特点与鉴定要领》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珐琅彩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