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全瓷的瓷砖 > 导航 >

触摸如花的瓷静谧的心跳

触摸如花的瓷静谧的心跳

全瓷的瓷砖 古代瓷器用什么土做的 瓷砖墙面

2020-09-28

全瓷的瓷砖。

始建于唐末的聚秀桥

挖掘高岭土的一号坑

祠堂边的消防池和古樟树

高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瓷用原料产区和享誉世界的“高岭土”命名地,目前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果不知道“高岭土”的来历,可能谁也无法想像这个村庄的名字,竟会是国际矿物学专业术语中的一个名词。

高岭土的故乡

从景德镇的里村汽车站乘上一部中巴车,半路下车后,过了一座仿明代式样建造的七孔石拱桥,走过一段水泥路,我们拐上一条麻石铺砌成的古道。古道宽约1米左右,据说修建于宋代,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由于有了宽敞的水泥公路,这条古路已少有人走动,不少地方石缝里长出来的草似乎把路面都盖住了。但在过去的几百年里,这一带挖矿的人们,却是沿着这条古道将一担担的高岭土挑到东埠码头装船运往景德镇,供官窑烧制御瓷。

翻过山没走多远,就是二号古矿坑。二号古矿坑为明万历至清乾隆时开采,全长1000米,内宽50米~200米。跨过水泥公路的下方是一号古矿坑,开采年份同二号古矿坑比较接近,两坑处在平行的纵轴线上。

那些被国际上命名为“KAOLIN”的黏土,就是从这些古矿坑里被开采出来,然后源源不断地经那条山间古道,抵达东埠码头,再乘船或用独轮车运往景德镇。

一号古坑下面的一条溪流沿着山蜿蜒曲折而下,在山坡上形成了三叠瀑布。在潭底旁边的一块石壁上,还清晰可见古人刻的“龙池”二字。

从一号古坑再往前走是一座聚秀桥,始建于唐末,巧妙地将桥、亭、庙、阁四种不同的建筑形式融为一体,桥上筑亭,亭内修庙,庙上架阁。

跨过聚秀桥往前走5分钟就是高岭村了。高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瓷用原料产区和享誉世界的“高岭土”命名地,目前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果不知道“高岭土”的来历,可能谁也无法想像这个村庄的名字,竟会是国际矿物学专业术语中的一个名词。这座中国普通的村落,坐落在闻名世界的高岭山脚下。村子虽然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但村里每幢民房上冒出的炊烟是一样清淡淡的蓝色,这里的农民一样卷着裤腿在农田里辛勤操劳。无论如何,高岭村所有的一切都跟中国其他村庄没有什么不同,甚至就是村子里唯一的一座宗祠,也跟中国许多的传统建筑一样,旁边有一株百年的古樟树。

延伸阅读

触摸旧州洼的上千年文明—聊城文化田野调查系列报道八


“看上去很像是汉代的陶罐,器型和花纹都比较像,不过具体年代还要继续考证。”在殷堂村发现了一个在旧州洼发掘出的陶罐,李泉教授对这个陶罐所蕴含的聊城悠久历史充满了兴趣。祝伟康路子强

一个又一个的蚌壳,告诉人们这里可能是龙山文化的遗址;一处又一处的古丘,告诉人们这里可能是上古文明的中心;一块又一块的瓦砾,告诉人们这里就是古博州的旧址——旧州洼,沉睡了近千年的古城遗址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聊城文化田野调查队员走进了这里,去探访那几千年的历史文明积淀。

“这个应该是瓷器吧,可能是唐朝的。”李泉教授对殷堂村的付春明出示的瓷碗充满了兴趣。据付春明介绍,旧州洼遗址也曾出土过个一个极为相似的器具,很可惜被外地商人购走。祝伟康路子强

小蚌壳里的大文明

在许营乡的西刘村到处可见大大小小的蚌壳,“原来这里的蚌壳还要多,后来慢慢地少了。不过,前不久有位文化部门的老专家还在这里捡到了不少蚌壳。”据当地村民介绍,西刘村有一处尧王坟,在传说中,尧帝就埋葬在这里,在尧王坟的周围,村民发现了大量的蚌壳,其中有不少蚌壳都非常光滑,而且比较厚实。

“在上古时期,这里都是一片一片的沼泽地,所以才会有这么多蚌壳的出现。如果我们能证明蚌壳是经过人工加工过的,那就很容易推断出这里是龙山文化的遗址。”聊城大学运河文化研究中心首席顾问李泉教授对秦汉以前的历史极有研究,对于聊城本地的历史文化也倾注了很大的心血,他近年来一直在关注聊城的旧州洼遗址,在他看来,旧州洼是龙山文化遗址的可能性非常高,“尤其是古代人惧怕洪水,经常居住在高地,我们现在看到了很多高地很可能就是先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据了解,聊城是龙山文化的重要代表地之一,仅阳谷、东阿、茌平三县就发现了八座城址,在旧州洼出现龙山文化遗址也并非绝无可能。聊城应当重视挖掘龙山文化的重要性,不要让上古文明变成“空头文明”。

“看上去很像是汉代的陶罐,器型和花纹都比较像,不过具体年代还要继续考证。”在殷堂村发现了一个在旧州洼发掘出的陶罐,李泉教授对这个陶罐所蕴含的聊城悠久历史充满了兴趣。祝伟康路子强

古丘下的人文遗迹

“当时全公社的男人都去那里拉土。”在西刘村当地村民的口中,尧王坟应当是一个很大的土丘,后来被平整,遗迹也荡然无存。根据当地的传说,这里的土丘中经常会发掘出瓶瓶罐罐、砖头瓦块。

“古人经常住在高地嘛,刚才我也提到了,所以在这里留下生活过的足迹很正常,出土一些生活用品也很正常。”对于尧王坟的具体信息,李泉教授还很难断定,但根据古代人的生活习性来判断,这里应当是一处古代文明的遗址。在东城办事处的徐田村,还有一处比较高的土岗,有十几米高,“当年全乡都来这里挖土,用了一个月才把这里的土都拉走。”徐田村的村民还记得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拉土的情景,参加过当年劳动的村民还能记起挖土的时候,挖出过不少瓦罐。李泉教授表示,“如果是这么高的土岗,那这里很可能也是一处古文明的遗址。”但现在还没有具体的证据,很难做出明确判断。尤其是一些上古的人文始祖的遗迹,更应当发掘保护,让大家去凭吊、纪念。

7月19日,聊城文化田野调查队员来到了最后一站——旧州洼,在这里调查聊城古城址存留的历史文化遗迹,队员们无不感叹聊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路子强祝伟康

破瓦块里的辉煌史

“聊城的繁荣不仅仅是在大运河开通之后,在隋唐时期,我们这里是博州,当年有魏博节度使,说明这里的军事地位非常重要。”李泉教授对旧州洼的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他看来,旧州洼所谓的“旧州”,就是古代的博州。博州在隋朝时设置,在唐朝时繁荣一时。聊城的县城旧址就应当在这里,宋朝以后,由于受水灾的影响,才迁到了现在的古城。

“这里原来一家一口井,有的井口都紧挨着。”村民介绍当年这里的水井数量非常多,这引起了康建军博士的关注。康建军博士对记者说,“水井是人口聚集的重要标志,说明这里原来聚集的人口很多。”虽然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开始,这里随着平整土地,高地逐渐消失,但时至今日,仍旧存留有大量的砖头瓦砾。“那时候我们村里盖房子,需要填一些碎砖头、破瓦块,就从这里拉,当时有很多,现在你也看到了,还有不少呢。”根据村民的介绍,能看到这些瓦砾的范围很大,大致也要有一公里见方。

“古代的县城差不多也有这么大,像现在的古城,也就是一平方公里左右。别小看这地面上的破砖头,每一块都是当年聊城辉煌文明的见证。”李泉教授推测,徐田村这里很可能是聊城古县城遗址。如果能把周围地区加以开发和保护,对于研究隋唐时期的聊城历史、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

在旧州洼调查采访的四个小时里,队员们不断地向当地老人打听过去的历史传说和文化遗迹,在田地里寻找当年残留下的历史痕迹,他们感触最深的就是这里的确沉淀了几千年的辉煌文明,行走在田间地头,文明的遗迹俯拾皆是,的确应当引起大家的重视,把这里很好地开发保护起来,充分展现她的历史文化价值。

仿生瓷的起源


从四川邛窑的植物果实类仿生陶瓷说起

有说法认为,古代仿生瓷器起源于越窑,浙江上虞的牛头罐等就曾令世人惊叹。如果说,大量的以动物为对象的仿生瓷器最早出现在两晋的青瓷系窑口,那么,大量的以植物果实为对象的仿生瓷器则最早出现在唐代四川的彩釉瓷器上。邛窑是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唐、五代时期,釉色计有深浅不同的色彩三十几种,加之模制、雕刻、镂空、捏塑等技术成熟,催生了大量的“荔枝、核桃、石榴和橘子”。

古代仿生瓷器起源于越窑 三国两晋的虎头罐牛头罐“前所未见”

仿生瓷也叫象生瓷,是指仿制生物形态的瓷器,或是貌似某种生物形态的瓷器。

这类的瓷器究竟起源于何时?

2006年11月,考古人员对位于浙江上虞东山边的尼姑婆山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一批三国两晋时期的虎头罐、鸡头罐、牛头罐、马头罐、鹿头罐等仿生瓷器,瓷罐上的各种动物头首的形态逼真,活灵活现,“前所未见”。这是我国考古发掘出土最多的一批仿生瓷。浙江上虞作为越窑青瓷发源地和主要产地之一,制瓷历史从东汉至宋代长达1000余年,在东汉及唐以前的越窑发展早期,上虞占据了制瓷业的统领地位。在三国西晋时,曹娥江两旁有160多处窑址,尼姑婆山窑址也是其中之一。因此,认定古代仿生瓷器起源于越窑是有一定道理的。

事实上,至少在东晋时期,东南沿海的江、浙、闽,长江中下游的川、鄂、湘、赣,都相继设立瓷窑,著名的越窑、固驿窑、青羊宫窑、德清窑、洪州窑、瓯窑等先后出现,均生产了以鸡首壶为典型代表的仿生瓷器。

制作以铜铁着色的多色彩釉 四川邛窑有首创之功

如果说,大量的以动物为对象的仿生瓷器最早出现在两晋的青瓷系窑口的话,那么,大量的以植物果实为对象的仿生瓷器则最早出现在唐代四川的彩釉瓷器上。

在2001年4月召开的中国邛窑古陶瓷科技考古研讨会上,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说:“唐代邛窑在制作以铜、铁着色的多色彩瓷器方面有首创之功”;对邛窑遗址考察研究长达数十年的陈丽琼教授说:“邛窑是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彩绘瓷的故乡”,是中国陶瓷制作史上的“一朵奇葩”;南京博物馆研究员张浦生先生说:“邛窑在着色用料上品种俱全,除常见的酱色、绿色外,还有铜红、钴蓝”;故宫博物院古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认为:“高低温釉下彩、三彩是邛窑的代表作品,均较早烧制成功。”

大量实物证据表明:邛窑最早烧制成功以铜、铁着色的多色彩釉,到唐、五代时期,釉色计有青绿、青黄、青灰、绿、深绿、浅绿、油绿灰白、乳白、蓝色、酱褐、黑、黄、米黄、茶黄、茶子黄等,深浅不同的色彩三十几种。据史料记载:“黄者如金,黑者如漆,绿者如玉,青绿苍翠可爱最为贵重,棕釉而有花纹,或釉彩如窑变者最难得,其釉水无美不备。”

在中国陶瓷史上,用铜着色的高温釉彩品种中,最少见的是乳浊绿釉。中国古代掌握乳浊绿釉生产技术的只有邛窑和长沙窑,但乳浊绿釉是邛窑在南朝时首先烧制成功的。此外,邛窑还烧制出了以钴为着色剂的蓝釉。

“高温铜红釉”也是四川邛窑和湖南长沙窑最早创烧的,至今在古陶瓷研究界对此还没有不同意见。

素胎类仿生水果或供百姓祭祀 彩釉类则多供上层人士享用

四川邛峡窑是古代著名瓷窑,因邛峡在唐代属于邛州,故而也成为邛窑。邛窑在唐宋时期就烧制出了颜色种类各异的单一颜色瓷器和多彩瓷器,加之制瓷的模制、雕刻、镂空、捏塑、堆贴、刻划等工艺技术相当成熟,于是大量以植物果实为对象的仿生瓷应运而生。

邛窑生产的以植物果实为对象的仿生陶瓷有以单一果实为创作对象的,也有以多个果实的集合体为对象的,主要分为两大类:素胎类和彩釉类。如荔枝、干核桃和石榴果就是以灰胎、深灰胎和红胎为基本色烧制的素胎类仿生瓷。这类瓷器制作工艺简约,造型朴实无华,成本低,想来是适应普通百姓供奉祭祀所用。另一类是供社会统治阶级和上层人士享用的彩釉仿生瓷,工艺比较讲究,除了素胎类仿生瓷必需的工艺过程外。还必须根据果实颜色、质感的不同,运用素胎类仿生瓷所没有的配釉、施釉、加彩等工艺技术。毫无疑问,彩釉类仿生瓷的烧制体现了邛窑高超的彩瓷烧制水平,如带叶桃子和集束状带叶橘子就是明证。

邛窑两类仿生瓷器共同的特点是灵活运用模制、雕刻、镂空、捏塑、堆贴、刻划和彩绘等工艺加工制作,形态逼真,造型生动。

浙江上虞仿生瓷衰败之谜

北方望族迁至上虞 封山占水使窑址荒芜

2006年,浙江上虞尼姑婆山窑址曾发现一批三国两晋时期的虎头罐、鸡头罐、牛头罐、马头罐、鹿头罐等仿生瓷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领队郑嘉励就此曾对媒体说,考古人员从该窑址中发现了刻有隶书“朱君”两字的器物,估计这是姓朱的一个地方豪族的产业,可见当时制瓷盛极一时。后来到东晋南朝时,曹娥江两岸却只有14处。这些窑址为何急剧减少?据郑嘉励解释,东晋初,大批北方士族,如王羲之、谢安等望族都迁到上虞、绍兴一带,这些士族在政治上有特权,每到一地,便封山占水。“谢安东山再起的东山,就在不远处。”这些士族没有制瓷的传统。很多窑址处于这些贵族的领地上,当地地方豪族没有发展瓷器的空间,也就从此荒芜了。

汝瓷的禅境


“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南宋·叶真《坦斋笔衡》是宋徽宗成就了汝窑的辉煌。宋徽宗不仅书画技艺精湛,还十分喜欢瓷器,是他首先肯定了汝瓷的精美。据南宋史料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所指正是徽宗下诏书“弃定用汝”的决定。在一幅古画中,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桌上陈列着许多瓷器,足见那个年代瓷器业的兴盛,而此图正是宋徽宗皇帝亲手所绘的《文会图》。关于汝瓷的来历也有一段如诗般的传说,相传一天宋微宗做了个梦,梦到一种被水洗过雨过天晴的颜色题为“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醒来后即命工匠烧造这样颜色的瓷器,名为天青色。当然另一种说法是徽宗崇尚道教,道教与上天的交流时靠一种叫“青词”的文字方式,道教犹爱这种青绿色,故此皇上爱屋及乌了;青词又叫绿章所以汝窑是这种天青色。那汝瓷的天青色又是如何而来的呢?汝窑采用了南方越窑的釉色,同时又吸收定窑的印花技术,创造了印花青瓷的特殊风格,南宋周辉《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汝窑产品土质细腻,胎骨坚硬,釉色润泽,釉中含玛瑙末,产生特殊色泽,其色有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虾青、虾青中往往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和天蓝等。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汝瓷注重釉色的典雅,为开片唯美,不讲究刻划装饰,个别器物仅仅装饰一道或几道弦纹。造型大多模仿古代青铜的样式烧造,古朴而端重。制作精细,盘、碗、洗等均采用裹足支烧,圈足外撇,器底留有细小如芝麻大小的支钉烧造痕迹。鲁小革介绍说:“汝窑瓷器的胎体都较薄,并呈现我们常说的香灰色,而其也已作为鉴定标准。而其器型普遍为小器型,我们常提的汝窑不过尺,正是由于其特殊的烧造工艺决定的,难怪乾隆皇帝手扶水仙盘仿品叹道,‘仿汝不似汝也’。” “清雅浑厚夺造化,珠光宝气移人魄”汝瓷首先表现在工艺形式上的美感:和谐、单纯、平淡。她和谐的美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端庄的形体,流畅的曲线,宁静的釉色,优美的韵律。而她的单纯和平淡,绝不是“淡乎寡味”。在釉色上汝瓷最讲究细洁和净润,又更追求奇妙丰富的肌理层次和“精光内蕴”的质地效果。在造型和装饰上,汝瓷既注重于矛盾中的统一,又善于从统一中寻求变化,在充满生命的动感中求得和谐的表现。当然,解读汝瓷的美,我们既要看到她形式的美,又要把握她意蕴的美。“罗丹说,要等夜晚进入教堂,才能感受白天活动后的印记,当我将自己沉浸到汝瓷的风景时,那些青精灵开始与我对话……”浸淫汝瓷多年的鲁小革将对汝瓷的赏析上升为一种禅境。“汝瓷通灵,每当我站在家乡的汝瓷展厅里,汝瓷的灵光就会光环般罩在我的头顶,汝瓷的灵性小猫般舔着我的意识,唤醒我拥抱本真的天性;催发我飞翔的欲望;激活我想像的翅膀……” 韩琴汝瓷研究所所长韩琴说:汝瓷的天青色最能表达禅的意境--天人合一。  善读汝瓷者读其境界。我们品读汝瓷——物化心灵,净化欲望,摒弃浮躁,求其悠远,退其名利,走向禅境。汝瓷为美而生。汝瓷的美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纯美的一面,童心、亲情、爱情、友情……尤使我们联想到美丽的女人。汝瓷色纯、胎细,在半透明的状态中弥漫着神秘而温润的气息,似乎和东方女性的纯洁温柔细腻内敛有着隐秘的联系。汝瓷质脆、宁静,具有脱俗的气质,这使我们想到生活中需要时时呵护的爱情——防止失手将它打碎,要经常拭去它身上的尘埃。惟其如此才能永远释放出冰清玉洁般的光辉。每观汝瓷,总要听到她——青精灵艺术的歌唱:追求物之理念;佛之辉煌;道之宁静;禅之淡然;天地之谐;万物之序……

汝瓷的复活


采访完60岁的朱文立,记者脑子里突然冒出来两个字——“瓷神”。这是个颇具传奇色彩、表情始终无甚变化的老人,在与他相处的几个小时里,他竟没有笑过一次。国内外的许多知名人士都以与他结识为荣,把他的作品视若珍宝,但他是个十分简单的人,除了汝瓷,别的话题不想提,好像他的生命中除了汝瓷,再无其他。

【前传】800年后,汝瓷在朱文立手中“复活”了

瓷器,像古代中国的肌肤,那么汝瓷定是看着最清丽摸来最温润的那一种。各种名瓷发展到北宋,跟后宫的佳丽一样,竞争激烈,要争的是皇帝的宠爱,后来,“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窑脱颖而出,而其中又以曼妙的汝瓷最为出类拔萃,当时就仅限宫廷使用,大臣之中唯有权倾朝野的蔡京才能拥有,它太珍贵了,以至于历代帝王均不以其作为冥器殉葬。然而世事多变,汝窑毁了,汝瓷碎了,那惊鸿一现的美艳转瞬在战火纷乱、世事变迁中消逝,化成一种瑰丽的记忆凝结在宋代,现世仅存的60多件成了绝世珍宝分散在世界各地。后世的许多人不甘心,为重现那一抹青光的灵气用尽心力,无数工匠的努力只在身后留下一串串沉重的叹息。800多年过去了,汝瓷在汝州一个叫朱文立的人手中“复活”了。

瓷神台的传说


在旧北门村东南角的湖水中,有一个方圆170米,高出水面3米余的土堌堆,上面绿树成荫,中间建有三间小庙。这土台一色白粘土,土质坚硬,又含有大量的砂礓、贝壳,它就是瓷神台。说起瓷神台,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一段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

那是明嘉靖二十一年,黄河泛滥,大雨连天。县城是城外高、城内低,洪水将县城围困,四周一片汪洋。县官老爷们见县城难保,便丢下满城百姓乘船南逃了。城里有一位英武美丽的姑娘名叫白瓷,一十八岁,为防洪水涌进城内,她带领百姓在城墙上筑堰抗洪。但终因洪水特大,眼看满城百姓就要遭受灭顶之灾,白瓷姑娘忧心如焚。这时,城内突然凭空一声霹雳,烟雾升腾,地陷3尺,白瓷姑娘转眼变成一块好大好大的土堆耸出水面。人们纷纷从四面涌来,爬上土堆。不少百姓得救了,而原来的官署民居荡无一存。从此,县城成了一片湿地。而那土堆历经朝代更易,风雨沧桑,依然如故!人们都说,这土堆是白瓷姑娘变的。

后来,这土堆上常常出现乳白色金边的陶瓷日用品,专供穷人使用。为了纪念白瓷姑娘,穷人都称这些瓷器为“白瓷”。不久,官府贪财,霸占了土台,并且从土台上贪婪地攫取瓷器。白瓷姑娘大怒,从此再也不出借瓷器了,而瓷神台却由此出了名。

海归的外销瓷


“海归”外销瓷

历史上,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追捧几乎众所周知,甚而由此在17世纪引发了“东方崇拜”与“中国热”。那么,又是怎样的瓷器,一度在欧洲价抵黄金,竞相收藏呢?近日,在瓷器藏家杨小涟先生的瓷器陈列室里,这些瓷器中的“海归”令笔者叹为观止。 明崇祯时期的青花降龙伏虎罗汉筒炉是杨先生的得意收藏。筒炉颈部微束,腹部圆鼓,腹底环收,矮圈足外撇。炉体满施白釉为地,釉质细腻莹润,釉色纯净光亮。腹外以青花绘制降龙伏虎罗汉故事图,以深浅不一的青花表现出生动的景物。怪石林立,水波荡漾,林木茂密;罗汉体态飘逸,面部丰满,镇定自若,正气凛然;虎为罗汉所擒,面露怯色,畏缩惧怕。降龙罗汉(迦叶尊者)和伏虎罗汉(弥勒尊者)是十八罗汉的最后两位,有趋吉避凶、安民保宅的寓意,是力量和能力的象征。

杨先生说,明代早期瓷器多较为粗糙,但到了明代晚期变得非常精细,并以崇祯为最,为康熙时的鼎盛打下了基础。这件欧洲购回的外销作品的水平跟官窑的水平不相上下。炉身外镶嵌着法国风格的铜镀金支架,这是欧洲人依据自己的需要对中国瓷器进行的一种改良。中国人比较喜欢自然淡雅,而欧洲人则追求富丽堂皇,这种金属支架对瓷器本身既是一种保护,又是一种装饰,使瓷器有了“中西合璧”的味道。很多人为了追求经济价值,将海外购回的瓷器金属支架去除掉,而杨先生则认为,这框架少说也有200年了,“应保持文物原来的样子。”

另一件雍正时期的粉彩大将军罐是杨先生在美国南部小镇的一个古董店,从一位已逾八旬的老人手中购得的,颇为珍爱。瓶身画面表现的是“太平盛世图”,有商贾,更有民情民俗与市井百态。构图看似杂乱,实际上每一幅都有主题,官员、员外、樵夫、戏婴、牧童,一组组的情节关系巧妙联接。此外大到画面结构、情节安排、人物故事、动物神情,小到人物的服饰、帽饰、道具、动作都一丝不苟,充分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杨先生介绍道,由于粉彩最初成熟于清康熙年代,因而这件作品成形时尚属于粉彩的“幼年”阶段,由于工艺还不是很成熟,所以较容易脱落,保存得这么完整实属不易。加之,雍正一朝11年,非常短暂,因而雍正时的瓷器非常罕见,这样的作品“在国内从未出现,只在欧洲的博物馆里见过。”

另有嘉庆大瓶粉彩人物瓶、清中期梧桐青花壶等都精美绝伦,令人耳目一新。杨先生认为,外销瓷的生产集中了当时最好的工匠和原材料,满足了欧洲人的审美要求,是中国瓷器在明代和康乾盛世制造出来的艺术精品,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白瓷的发展概述


湖南长沙东汉墓已出现早期白瓷。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曾出土比较进步的白瓷,但成熟的白瓷要到隋代才出现。陕西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胎质洁白,釉面光润,胎釉已不见白中闪黄或泛青的现象。隋代白瓷已较普遍,河南内邱邢窑曾发现隋代窑址。唐代达到极盛时期,已查实北方地区生产白瓷的窑址有河北内邱邢窑、曲阳窑,河南巩县窑、鹤壁窑,密县窑、登封窑、郏县窑、荥阳窑、安阳窑;山西浑源窑、平定窑,陕西耀州窑,安徽萧窑等。其中以邢窑白瓷为代表,与南方地区越窑青瓷相匹敌,世称“南青北白”,为唐杜甫赞诵的四川大邑窑,至今未查明其产地。

南方地区未发观唐代白瓷窑址。唐代广州亦曾产白瓷。唐代对白瓷的白度要求很高,因此在部分较租的瓷胎上,先施化妆土,以增加烧成后的白度。到中、晚唐,已多数采用高质量的坯料,因而减少或不用化妆土加工瓷胎,其精品已达体薄釉润,光洁纯净地步。五代时期,白瓷生产仍以北方为主,唐代窑场大多继续烧造,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曲阳窑、鹤壁窑、耀州窑的黄堡镇和玉华宫窑等。晚唐、五代墓中多次发现带有“官”字款的白瓷,其中多数应属河北曲阳窑及辽白瓷。

景德镇五代窑址是南方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白瓷产地。宋代白瓷以河北曲阳的定窑为代表。山西介休、盂县、平定和阳城窑也都生产白瓷,四川彭县窑的仿定窑瓷,曾有人误认为唐大邑窑。此外,河南地区某些瓷窑也在烧制白地黑花器的同时,生产白瓷。泗州窑和宿州窑在南宋初已有仿定器的制作。福建德化宋代亦曾烧造白瓷。元代纯白瓷的制作已趋于低潮,景德镇枢府器卵白釉的烧制成功,对明代白瓷的成就有很大作用。明永乐时期的甜白釉是白瓷史上的最高成就。但由于青花瓷和斗彩、五彩的盛行,纯素白瓷的制作已渐趋低落。除景德镇外,福建德化的白瓷在世界享有极高声誉,其特征,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色”、“象牙白”之称。

中国瓷器制作的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除了高贵典雅的青花和色彩艳丽的彩瓷外。素雅的白瓷也是人们喜爱的一个品种,虽然看上去没有斑斓的花纹和艳丽的色彩,但在朴实无华中,它展示给人们的是那自然天成的美。白瓷一般是指瓷胎为白色,表面为透明釉的瓷器。在上海博物馆中珍藏了很多唐代白瓷。这些唐代的白瓷制作讲究,胎土淘洗洁净,杂质少,个胎很细,而且白度比较高,上了一层透明釉以后,反映出来的颜色很白,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曾推崇唐代邢窑白瓷为上品,并形容它的胎釉像雪和银子一样洁白。

清光绪 ·素烧白瓷仿铜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