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瓷器收藏 > 导航 >

火柴瓷缸收藏史话

火柴瓷缸收藏史话

古代瓷器收藏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干嘛收藏古代瓷器

2020-09-28

古代瓷器收藏。

我国陶瓷制造历史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历代各地窑厂烧制的各种日用陶具和观赏瓷瓶千姿百态、包罗万象。但是,一些使用时间较短的陶瓷器具,如火柴缸,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史料记载也基本处于空白。

火柴缸,顾名思义就是盛放使用火柴的瓷缸。早期火柴用易燃黄磷制作,在墙上和鞋底粗糙处都可以擦燃,俗称摩擦火柴。为了使火柴摩擦方便雅致一些,晚清时期,河北四大名窑的磁州、定州、井陉、邢窑在烧制瓷器时,也顺带制作了各种青花瓷火柴缸,放置客厅、居室供使用,既美观又实用。

青花瓷火柴缸形状大多呈圆形,也有六角形、八角形等形状。火柴缸内壁上釉,可存放火柴。外壁上半部印有青花图案,有花卉、动物和纹饰等多种图案;下半部涂上粗砂,取火柴在外壁粗砂处一摩擦便可取火。火柴缸作为一般的民用器具,属小件日用品,所以大多烧制于民窑。它们虽然比较粗犷古朴,不能与官窑生产的雍容华贵的高档瓷器相媲美。但由于来自民窑,没有官窑生产的条条框框限制和束缚,赋予了民间工匠艺人自由发挥和想象的广阔天地,所以各种火柴缸的设计图案和造型贴近现实生活,极富乡村情趣和浓厚的民族风格。如工匠在火柴缸上画了牛、羊、猪、兔等畜生家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体现了普通百姓渴望牛羊满圈、人丁兴旺的小康日子(图上)。还有一款长圆形火柴缸,工匠做了两个孩童俯在缸边玩耍,在他们背部涂上粗砂以供摩擦,煞是好玩。窑工们富有生活情趣的民间艺术才华得到充分的释放。

由于摩擦火柴使用时间短,火柴缸历史也就一晃而过,基本上没有留下文字记载,成为陶瓷制造业一段尘封和遗漏的历史。从使用地域来看,摩擦火柴在气候干燥时比较好使用,所以火柴缸大都在我国北方一带使用。而江南、华南一带由于气候潮湿,加之有黄梅雨季,裸放的火柴梗易受潮,不便使用火柴缸。因此,南方人一般对此不太了解,一些资深瓷器专家还误以为是笔洗了。现在,存世不多的火柴缸也逐渐引起人们重视,有人专题收藏并研究。小小火柴缸,以其古朴典雅、稀少罕见,谱写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陶瓷历史。

扩展阅读

钧瓷史话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钧瓷始创唐代,兴盛于北宋,宋徽宗时被定为御用珍品,因朝廷命民间优秀工匠在禹州城内“古钧台”附近设官窑烧造宫廷用瓷,故名“钧瓷”。钧台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北门里。据文献记载:夏启曾在今城南15华里的钧台坡宣誓即位,故有“夏启有钧台之享”的传说,并以“父传子家天下”而著称。从此,历代朝臣前来观瞻者络绎不绝。宾客纷至、车来轿往、兴师动众,已成为禹州地方士绅的沉重负担。唐代,禹州城北门里建禹王庙,庙前立山门台基,命名“钧台”,此后附近相继设窑烧造瓷器,因地名“钧台窑”,或谓其产品曰“钧瓷”。宋以后,禹州渐成钧瓷的中心,在发现的百余处钧瓷窑址中,无论是烧造规模或产品质量,钧台窑均为禹州诸窑之冠。

钧瓷至宋代达到鼎盛阶段,成为当时的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窑并驾齐驱。由于钧瓷盛名一时,宋室南迁后,钧瓷又得以复苏。金元时期,北方各窑仍竞相仿制。元代,北方钧瓷逐渐趋于衰落,而江南地区仿钧瓷又悄然兴起,蔚然成风。特别是一些著名的产瓷区,如浙江金华铁店窑、江西吉安吉州窑,在南宋至元代就烧制出了光彩夺目的窑变釉,江西景德镇烧制的铜红釉,其呈色原理显然与宋钧铜红釉一脉相承,甚至成为明清时期宝石红、霁红、郎窑红、美人醉等釉色品种的滥觞。明清时期,江苏宜兴、广东石湾和江西景德镇等地烧制低温釉艺术陶瓷,都是在钧瓷的影响下生产的新品种,不仅吸收了钧瓷工艺的优秀传统,而且又有所创新,由于历史变动等种种原因,钧瓷在新中国成立前已基本停烧。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钧瓷在她的故乡禹县得到恢复。如今钧瓷已成为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发展旅游、对外文化交流、开发和振兴禹州经济的重要载体。

钧瓷说宝

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它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焰中烧出窑变铜红釉,并衍生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鸡血红等多种窑变色彩,宛如蔚蓝色的天空出现一片彩霞,五彩渗化,相映交辉。釉中的流纹更是形如流云,变化莫测,意境无穷。

钧窑瓷器釉色丰富多彩,彻底改变了以往青釉类瓷器的单调格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天然效果,恰似“月夜望星空,晖晕自然成”,这种丰富多彩的特点,为后来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尤其是钧红釉的烧制成功为元代的釉里红,明清时期著名的宝石红、祭红、郎窑红以及美人醉等新品种的烧成,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钧瓷以釉色美妙而著称,而它的完美造型更为钧瓷增光添彩,端庄浑厚的造型,简洁明朗的线条,更适于釉子的溢彩流动,经过高温还原气氛,使厚釉出现拉丝、沉积、结晶等变化,呈现出类似兔毛的色线或蚯蚓走泥的痕迹,还有立体感的色点或针尖状的星点,纵横流淌的釉色组成各种奇异的画面,鬼斧神工又自然天成,随着人们丰富的想象而成为各种绝妙的自然景观,如高山云雾、峡谷飞瀑、星辰满天、翠竹生烟、节日礼花、浪激飞舟,令人叹为观止,拍案称奇,堪称国宝。

钧瓷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尤其北宋后期官钧瓷的制作,无论从造型设计、烧造工艺或品种、釉色、艺术风格、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以至金元明清各代仿钧之风盛行一时。由于工艺条件和审美的不同,金元以来各地仿钧窑口除继承宋钧的传统工艺,又创烧出一批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品种。

钧瓷谈美

钧瓷之所以备受世人喜爱,驰名中外,主要原因是釉色绮丽多变而产生的艺术魅力,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其独特的窑变工艺与其他瓷器截然不同。她不采用绘画、雕刻等表现手法,而是靠严格地控制瓷胎和釉料的化学成分,通过烧制过程中温度、冷却等因素,使瓷器表面的釉料涂层的颜色和花纹千变万化,产生“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效果。因而颇受青睐,身价不菲。

钧瓷颜色瑰丽,厚重鲜艳,青若蓝天,白如美玉,紫胜葡萄,红比牡丹。一件器物,可一色纯净,可几色辉映,加上变化莫测的流纹,其自然效果远非刻意追求和人工修饰所能及。体现出典雅大方,斑斓夺目、飘逸空灵的帝王之浩然之气。

钧瓷的造型线条简洁大方。传统造型约有200余种。主要有:香炉、宝象瓶、葫芦瓶、连座瓶、玉壶春瓶、梅瓶、双龙活环瓶、鹅颈瓶、出戟尊、三羊开泰尊、莲花尊、花盆、鼓钉洗、碗等。

新创品种有几十个品种,主要有鱼瓶、天球瓶、日月瓶、观音、弥勒、钟馗、十二生肖、动物、花插、文具、茶具、挂盘等。

欣赏钧瓷要关注以下几点。

造型:古朴厚重、典雅端庄,简洁大方、线条流畅,体现着古代宫廷的崇高和法度,表露出清新练达的民族含蓄之美,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深刻哲理。

釉色:釉色窑变,千变万化。最为人称道的有:朱砂红、鸡血红、茄皮紫、葡萄紫、天青、月白、孔雀绿、宝石蓝、礼花彩等,可谓万紫千红。有时多种颜色集于一身,“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有时还会出现珍珠点。因此有“画家笔拙,丹青难绘”之说。而且“窑变无双,钧瓷无对”,绝对不会有两件釉色完全相同的钧瓷作品。窑变如画的效果,早被文人墨客所赞美。如“画家嫌笔拙丹青难绘,诗人怨词穷锦句失色”、“晚霭微茫潭影静,残阳一抹淡流霞”、“烟光凌空星满天,夕阳紫翠忽呈岚”。

纹理:钧瓷烧造,工艺独特,在色彩斑斓的釉面上,形成千姿百态的纹路,典型的如:冰片纹,看似锤击,抚之无痕;蚯蚓纹,龙走蛇行;鱼子纹,繁星点点。此外还有兔丝纹、蟹爪痕、雨丝纹等。特别具有审美价值的是冰裂纹,俗称“开片”。纵横交错,如网状分布,历来以大器开小片,小器开大片为佳。由于这种纹路是胎质和釉面的冷热收缩率不同而自然形成的。冰裂纹是烧制完成以后开裂造成的,不是在烧制中产生的隐于釉面之中,因此在开片形成的过程中,会产生裂开的声音,一边欣赏着“创过冰河玉凝透,碧莹浅底网捕鱼”的奇妙现象,一边听着轻灵而噼啪悦耳的开片之声,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审美意境。

因此,把玩欣赏钧瓷,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有画面,有声音的审美过程,其中心是一个“变”字,除了静止的诸多变化外,从不同角度,不同光线观赏,还会呈现千变万化。“变”的核心是趣成天然,堪称“神、奇、绝、妙”。鉴赏要“手把、眼观、耳听、心仪”,至少从上述四个方面整体把握,常赏常新。正如古人诗云:“层卷当受益,赏钧眼更新”。

钧瓷今日

钧瓷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经历了久远的辉煌,既有官窑的盛誉,入主宫廷,又得平民的厚爱,家传为宝。而如今,“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得到广大民众青睐,而且走向世界。究其原因,有几个方面:

一是钧瓷本身固有的艺术魅力,养在深闺,历久弥新,终有人识。

二是从20世纪下中后期开始的世界性的传统回归意识的觉醒。钧瓷是土与火的艺术,是人与自然的天作之合,其传统的凝聚和自然之美,超越时空,和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人群都具有强烈的亲合力。

三是国人生活水平、文化水平、艺术鉴赏水平均有提高,注重精神享受,提高生活质量,有钱而有闲收藏和欣赏。

四是当今的钧瓷产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家居特点,在工艺上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79年香港回归河南省赠送的礼品“豫象送宝”就是钧瓷创新的典型代表。

在器型上,不仅吸收其他陶瓷艺术的造型,如人物和动物造型,而且设计创新,如鱼瓶、花插,体现出现代陶瓷个性化的特点。

在釉色上,采用新的配料,烧制出以前没有的颜色,使钧瓷的色彩更加斑斓。有一件极品挂盘,上面呈现出七八种色彩,盘折曲绕,互相映衬,精美至极。

在装饰工艺上,采用了以前钧瓷没有的雕塑、雕刻和手绘山水图案的手法,尽管这种创新还略显稚嫩,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烧造设备和技术上,进行了改良。采用高速拉坯机,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了废品率。烧造由煤烧改燃气,火力均匀,使釉面洁净,色彩更加鲜亮。

这些创新,给古老的钧瓷注入了新的、强盛的生命力,使钧瓷长上了翅膀,飞遍祖国,飞向海外。

紫砂茶具的史话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宜兴,战国时代称"荆溪",秦汉时置为"阳羡",晋时又改为"义兴",隋唐一直沿革"义兴"这个名称,宋时为避宋太宗赵光义之讳,在太平兴国年间改"义兴"为"宜兴"。宜兴制陶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考古对宜兴古窑发掘证实,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开始制陶,到了汉代则更大量生产日用陶器,随着历史的发展,这里也逐渐成为了紫砂文化的中心,所生产紫砂壶和紫砂茶具名扬海内外。

紫砂茶具,由陶器发展而成,属陶器茶具的一种。它坯质致密坚硬,取天然泥色,大多为紫砂,亦有红砂、白砂。这种陶土,含铁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紫砂茶具的色泽,可利用紫砂泥泽和质地的差别,经过"澄"、"洗",使之出现不同的色彩,如可使天青泥呈暗肝色,蜜泥呈淡赭石色,石黄泥呈朱砂色,梨皮泥呈冻梨色等;另外,还可通过不同质地紫泥的调配,使之呈现古铜、淡墨等色。优质的原料,然的色泽,为烧制优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质基础。成陶火度在1100―1200摄氏度,无吸水性,音粗韵长。它耐寒耐热,泡茶无熟汤味,能保真香,且传热缓慢,不易烫手,用它炖茶,也不会爆裂。因此,历史上曾有"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之说。但美中不足的是受色泽限制,用它较难欣赏到茶叶的美姿和汤色。

紫砂茶具起始于宋,盛于明清,流传至今。在明代中叶以后,逐渐形成了集造型、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于一体的紫砂艺术。北宋梅尧臣《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中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欧阳修也有"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的诗句,说明紫砂茶具在北宋刚开始兴起。1976年宜兴鼎蜀镇羊角山发掘出一处宋代龙窑窑址,出土了许多紫砂陶残器,考古发掘的实物和文献记载互相印证。至于紫砂茶具由何人所创,已无从考证。

火柴缸 取火史上的一段绝唱


火柴在我国,最早是一种舶来品。作为五洋(洋火、洋皂、洋烛、洋烟、洋油)之一,早在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就通过贸易传入中国。

我国民族火柴工业出现于1877年。在旧中国,我国的民营火柴企业大都资本弱小,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一些北方地区的早期民族火柴厂商,主要以生产黄磷火柴(又称“摩擦火柴”)推广市场,获取利润。因黄磷含有毒性,以后又被硫化磷火柴所取代。黄磷和硫化磷火柴都有使用方便,随处可擦燃之特性。欠缺是安全性较差,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很容易引发火灾。

1950年6月5日,新中国“全国火柴工作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决议禁止生产黄磷火柴〔该类火柴,1906年就被日内瓦国际公约宣布禁止生产和使用)。1956年1月,“全国火柴工业专业会议”召开,决定在火柴行业全面停止生产硫化磷火柴,一律改产安全火柴。

上述历史背景,告知我们出产于我国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北方农村地区,用于盛放和擦划火柴的青花瓷火柴缸,其流传与使用的期限,应该始于民国前后,止于20世纪60年代末。

笔者每年都有机会去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觅一些古籍旧书和古玩杂件,因喜欢收集老火柴商标及相关杂件,见地摊上摆放的火柴缸,便情有独钟,买了下来。几年下来,经整理也收藏了近百只民国青花瓷火柴缸。很多藏友同好时常光临寒舍,见到我把玩于书桌和博古架上的这些青花瓷火柴缸,常误以为这类小玩艺是水盂或是笔洗,还有人说成是下围棋用的盛子罐。推其原因,主要是现今我们使用的火柴“安全火柴”,它是利用外侧磷面擦划火柴的,黄磷和硫化磷火柴,已为今人所不识;其次,即使在民国时期,火柴缸也不出自江南。因南方地区气候潮湿,每年有黄梅雨季。而北方则不同,这一带以盛产黄磷和硫化磷火柴为主,这类火柴对广大农村消费而言,经济实惠,加上该地区气候干燥,将火柴置于火柴缸内,放上一段时间也不会受潮。火柴缸放在灶台或客厅中,需用时随手取出,缸沿边,表面涂有的细砂,一划即燃,使用十分方便。

火柴缸,以青花最常见,祭红釉、釉里红、果绿釉和鳝鱼黄釉、茶叶末釉等也偶而见之。它的外形有三角形、方形、六角形、缸状及罐状等。火柴缸上部边沿的纹饰有几何纹、如意纹、蕉叶纹、锦地纹、缠枝纹、朵云纹、莲瓣纹等多种。

鉴赏青花瓷火柴缸,十分不易,多数缸上没有款识和铭记,一般都出自民间工匠烧制于民窑。从中国火柴工业发展史推断,该器物产生于民国时期,至解放后上世纪60年代今后期国家禁止硫化磷火柴生产为止。火柴在清末至民初期间,市场上虽能见之,但售价昂贵,属达官贵人、上流社会的一种奢侈生活消费品,一般平民百姓不能问津。笔者藏品中有一只火柴缸,其缸口边沿上有“甲子”二字,按“甲子”推算,应属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出品。由于火柴缸停用的时间距今只有三四十年,故潘家园一些“抓货”的旧货商,还能在北方一些农村地区收进该物,放在潘家园地摊上兜售。青花瓷火柴缸,因均烧制于民窑,属一般的普通民用器物,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从古玩角度而言,虽不可与官窑工整细腻、典雅华丽攀比,可它毕竟是中国取火文明史上的一段绝唱,曾经是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宠物”。它贴近于现实生活,为寻常百姓所看重,也体现了民间工匠艺人一种自由奔放、洒脱的情趣。

在我所见到的民窑青花瓷火柴缸,在制胎原料的选用上并不太讲究,绘画青料也多选用中、下等国产青料。青花瓷是属于釉下彩装饰,它是以含钴的矿物原料为着色剂,在干燥的白瓷坯上,用手笔勾画出多种装饰纹样图案,然后罩上一层透明的玻璃釉,再在高温下一次烧制成形。出窑后以青色图案花纹为装饰的瓷器,雅俗共赏,典雅大方,很容易博得使用者和观赏者的青睐。火柴缸造型单纯稳重,有一种优雅流利的美感,它将实用与美观有机结合起来,令人叫绝。

民窑烧制的火柴缸,北方民间寻常百姓家庭中离不开它,十分珍爱,即使破损之后,也不忍心扔掉,找补瓷工匠用骑缝铁钉修复后,继续使用,可见其极具实用价值,体现了劳动人民传统的勤俭节约的美德。一些精致漂亮的青花缸,被深宅大户人家置于客厅桌台或茶几之上,成为招待贵宾茗茶抽烟的点缀之物;在农村操办婚娶的洞房里,选上一只绘有双喜图案的青花瓷火柴缸,为新娘给嘉宾亲友敬烟点火提供方便,更衬托出一种吉祥喜庆的氛围。中国北方地区出产的这种独特的青花瓷火花缸,从现实生活出发,与民众心心相印,朴素的造型,粗放的纹饰,显露出一种劳动人民所特有的、浓厚的浪漫情怀。

青花瓷火柴缸除了它的实用价值外,其美学价值也不易忽略。虽说青花瓷火柴缸上的纹饰大多比较粗犷,尽管也有画意,但过于草率,有的只寥寥几笔,但我们仔细观赏后发现,这种简练不受拘束,奔放趋于自由的绘画手法,也能产生类似水墨画中的传统韵味。其天真烂漫的情调,从八大山人荒率苍劲、简练高雅的水墨画鉴赏中,感受到一丝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关联。

总之,民窑青花瓷缸是自由、欢乐和真、善、美的化身。而器物上的青花纹样,又是那么活泼、朴实、和谐、融洽。它是人自然的反映,是民间艺人性灵的凝结,是火与土结合的奇葩。美哉!青花瓷火柴缸。

金属加工史话之陶瓷刀的应用与发展历程


陶瓷刀

陶瓷刀具有许多独特优点,如高耐热性、很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能、良好的高温力学性能等,可以加工传统刀具很难加工甚至不能加工的超硬材料。有专家预测,陶瓷刀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刀具材料之一。

20世纪初,国外就开始尝试将陶瓷材料试作切削刀具使用,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陶瓷刀具材料才开始得到较大发展。前苏联是使用陶瓷刀具最早的国家之一,1947年就有数种陶瓷刀应用于工业中。

我国1953年研制出第一代Al2O3陶瓷刀,由于强度和韧性低,未能推广使用。20世纪60年代后研制成功数种陶瓷刀片,经工厂使用取得较好效果,至70年代末才开始系统研究开发和规模生产。

表演

1956年4月,全国机械先进生产者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期间,前苏联代表团进行了表演,其中高速切削能手沃兰佐夫就使用苏联制造的陶瓷刀进行了高速切削表演,这让我国与会的金属切削能手们大开眼界。本刊记者现场观看了沃兰佐夫的陶瓷刀高速切削表演,除了以画刊做了图文报道(见图1)外,还撰文作了较为详细的技术报道。

出席全国机械工业先进生产者会议的代表们,围绕着一台1A62车床,苏联代表团团员沃兰佐夫作了卓越的高速强力切削表演。沃兰佐夫是苏联最高苏维埃的代表,是苏联最优秀的先进车工之一。

沃兰佐夫用自己的快速卡头迅速地装卡好带黑皮的锻件毛坯,熟练地调整机床。开车了,转速最高达到1200r/min。工件飞快地旋转起来,车刀迅速地移动。随着车刀的移动,毛坯上出现了一圈圈闪着金属光辉的表面。切屑一大片一大片地流下来,变成深蓝色和金黄色。立刻,车刀就走到头了,他熟练、迅速地退回车刀,用油石研了一下刀刃,又继续车几刀,工件就加工好了。(本刊记者:《快速装卡高速切削--记沃兰佐夫的卓越表演》,《机械工人》1956年第5期)

(《机械工人》1956年第5期封二画刊)

专题

1958年,一机部新技术宣传推广所等单位在哈尔滨曾组织全国20多个厂学习和使用陶瓷刀。《机械工人》冷加工1959年第3期对陶瓷刀作了专题介绍和推广,专辑开篇语中写道:“早在1932年,苏联首次应用陶瓷刀切削瓷质半成品、塑料和有色金属制品。最近几年来,苏联大力研究并创造了多种新型的陶瓷材料,为扩大陶瓷刀的应用范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用作切削刀具的陶瓷同一般陶瓷不同,但它们同属非金属材料,用它来切削金属是刀具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具有深远的意义。1953年,我国积极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在应用陶瓷刀上取得了一定成就,积累了一些经验。目前,南京电磁厂和上海大中电瓷厂已正式生产,并能适量供应。”

为了便于读者们学习和掌握这项新技术,编辑部根据有关资料编写了一篇长达12页的文章,分为“陶瓷刀的性能”、“陶瓷刀几何角度的选择”、“切削用量的选择”、“陶瓷刀的结构”、“陶瓷刀的刃磨和研磨”、“陶瓷刀使用注意事项”等版块。

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陶瓷刀具材料的研制取得了不少进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艾兴是我国著名的切削加工和刀具材料专家,他首创融合切削学与陶瓷学于一体的陶瓷刀具研究和设计的理论新体系,他领导的刀具材料研究组是我国较早进行陶瓷刀具研制的研究团队。80年代初,艾兴率领小组经过几年的努力,研究成功了组合陶瓷SC-4和金属陶瓷LT-55两种陶瓷刀具新材料。(艾兴等:《组合陶瓷刀具材料》,《机械工人》冷加工1984年第3期,见图2)

(《机械工人》冷加工1984年第3期)

清华大学研制成功复合氮化硅(Si3N4)陶瓷刀具,具有良好的切削性能,是一种新型优良复合陶瓷刀具。(罗振璧等:《复合氮化硅陶瓷刀具》,《机械工人》冷加工1983年第9期)

中南矿业学院研制成功AG2刀片是通用性较大的陶瓷刀片,由冷水江市陶瓷工具厂生产,研究人员撰文介绍AG2复合陶瓷刀片与硬质合金刀片切削淬火钢、高强度钢的比较。(黄汉泉等:《陶瓷刀具的应用及效果》,《机械工人》冷加工1985年第9期)

近二三十年来,陶瓷刀的发展很快,本刊一直关注并及时报道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如成都工具研究所:《陶瓷刀具的发展》,1984年第7期;株洲硬质合金厂田润科:《陶瓷刀具材料发展与应用》,1993年第10、11期;清华大学齐龙浩:《陶瓷刀具的进展与应用》,1995年第7、8期;山东大学刘战强:《陶瓷刀具材料的新进展与应用》,2006年第10期)

应用

除关注研究进展外,本刊特别注重报道推广各地厂矿应用陶瓷刀具的生产实践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机械工人》冷加工1994年专门设置了“陶瓷工具应用专栏”(由长沙工程陶瓷公司协办),1994年全年连载刊登了多篇陶瓷工具应用的文章,包括首钢特殊钢公司的《可转位陶瓷圆弧刃端铣刀》(第2期),邢台冶金机械轧辊股份有限公司的《晶须增韧陶瓷刀车削轧辊》(第3期),太原重型机器厂的《陶瓷刀具在淬火表面高速精铣上的应用》(第4、5期),大连组合机床研究所的《陶瓷刀具在加工中心及组合机床上的应用》(第8期)等。

目标

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艾兴院士撰文回顾了国外陶瓷刀具材料的发展概况、我国陶瓷刀具发展历程,并呼吁建立陶瓷刀具研究新体系,加速开发新型陶瓷刀具,他指出:

切削加工是现代制造技术的最重要的基础技术,而现代陶瓷刀具则是先进制造技术的强有力的武器。生产实践已经证明,推广应用现代陶瓷刀具,将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陶瓷刀具面临很大的挑战,主要是成本高,使用条件也苛刻,性能分散性较大,可靠性差,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还很不够,所以在量大面广的工件材料加工中,除高速切削范围外,显示不出陶瓷刀具的优越性。

我国要加速推广使用陶瓷刀具,目前的主要目标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增加品种,迎接面临的挑战。(艾兴:《陶瓷工具的发展及应用》,《机械工人》冷加工2000年第9期)

收藏里的人生


豫君

好友甚爱瓷器收藏,每次去外地,总不忘逛逛当地的收藏市场,日久天长,家里的瓷器藏品多得可以办一个小型瓷器博物馆。

我与好友交往甚密,一来二去,在他的熏陶下,对瓷器的发展也有所了解,每次与好友探讨瓷器话题,我朗朗而言,朋友笑而不语,末了一句话定论:“你不当瓷器鉴赏专家,实在屈才。”然后他背手而立,对着面前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瓷器或凝神或眯眼、或皱眉或大声叫好。我想,那刻他一定沉浸在某种无与伦比的幸福之中。

上周,老家一位远房亲戚揣着一个老式旧皮包按响门铃。亲戚进屋后,简单客套几句,打开皮包,从中拿出一样用布裹了又裹的东西。纳闷之际,裹在外面的布一一展开,一件瓷器出现眼前。亲戚说是上辈子老人留下的,想托我找专家鉴定一下,看能值多少钱。我的第一感觉,亲戚的这件古董是青花瓷。若是真的,价值不菲,遂带亲戚携青花瓷直奔好友家。

好友捧起瓷器里里外外观察一遍,思考片刻后又从橱柜里取出放大镜,在青花瓷上搜寻。好友判断是件仿元青花瓷,不过这件仿品仿制得实在美轮美奂,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好友说得兴致勃勃,我的亲戚却非常失望。好友说,虽是仿品,也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好友感叹道:“收藏一件真品固然重要,但在我的所有藏品中,真品也就那么可怜的几件,十有八九均为仿品或赝品。而我明明知道它们是仿品或赝品,但我收藏的目的不是它们的价值,而是藏品背后的文化底蕴。”好友的话让我既惊讶又释然。

收藏如此,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对待生活,我们也应该有一颗平常心,名、利、贪、欲不过是烟花一场,在平凡的日子里能享受到自己心中追求的快乐,难道不也是一种幸福吗?

收藏宋瓷从喝茶开始


《闲事与雅器——泰华古轩藏宋元珍品展》正在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展览,280件不同功用的漂亮宋元器具共同构建出宋人优雅闲适、清净精致的生活情趣。用了20多年光阴收藏这批珍品的藏家,是香港泰华古轩主人麦溥泰。麦溥泰昨日接受了记者电话采访,分享收藏趣事。

喜欢喝茶而收藏宋代茶具

麦溥泰致力于收藏海内外的宋元文物,其中以宋人所谓“四般闲事”(烧香、点茶、挂画、插花)之茶器为主线。其泰华古轩藏品曾参加过2010年“北京首都博物馆世界华人收藏精品展”,2011年“河南禹州钧官窑遗址博物馆开馆特展”,2012年“香港国际古代艺术品大展”等。

本次展览的280件(套)器物,时代从唐至明纵跨近千年,其中大部分为宋代(包括北宋、南宋和金代)的器物,材质以瓷器为主,也有金、银、铜器、漆器、石器、玛瑙等;器类又以茶、酒器为主,又有花器、香器与文具,这些不同功能用处的器具,将宋人平和优雅、含蓄蕴藉的诗意生活展现在现代观众面前。

麦浦泰告诉记者,他收藏宋元瓷器,是从喝茶开始,“我特别喜欢喝茶,所以我的目标锁定在茶器,而从接触宋代茶器开始,我发现它正合我意,宋代瓷器的造型简洁、流畅,没什么装饰,也不强调色彩,一般都是单色釉,沉静、简淡,让我很着迷。”麦浦泰说,在用宋代茶器喝茶的过程中,他又感受到宋人闲适的生活态度,“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不只是读书、考功名,而是趣味盎然、生机勃勃的。虽然生活时有动荡,但他们的内心始终有所追求,注重个人的生活品质和修养。”

而最能代表宋人文化趣味的,莫过于“四般闲事”,即烧香、点茶、挂画、插花,麦浦泰说,宋代的士大夫们都喜欢郊游雅集,他们聚会时,流行用茶末点茶,也会有酒器、果品,还会焚香,在宋代文人画中也时常能看到宋人做这些“闲事”。

麦浦泰用了20多年收藏宋元器具,对于如何买到这些藏品,麦浦泰说,是来自拍卖行和古董商,“参加竞拍的过程非常刺激,因为你已经有所钟情,当这件作品开拍时,你的心就会提到嗓子眼上,直到它一槌定音属于你了,才会长长地舒一口气。”除了参加竞拍,麦浦泰的很多宋元器具,是他靠古董代理人到欧洲、美国、日本等地的古董商行“淘宝”回来的。

在麦浦泰的藏品里,宋代的精品超过三四百件套,而其他时期的,他自己也说不准有多少了。在这些数量众多的宋代茶具中,在日常生活中,麦浦泰是否会使用它们?麦浦泰说,一些民间、古代的宋朝器具,就会使用,但如果买到很稀有的博物馆级藏品,就不会使用它们,“我觉得我有历史责任,如果使用这些博物馆级藏品,使它们损伤了,我觉得对不起古人。”

在自己收藏宋元文物过程中,是否遇到赝品,麦浦泰告诉记者,自己虽然收藏了这么多年,有一些经验,但仍不能盲目自信,他一般是依靠古董行家“帮帮眼”,“行家们在这个行业浸润多年,眼力好,也有广泛的渠道,相信专业才能不出或少出差错。”

深圳市望野博物馆馆长阎焰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宋代陶瓷器皿,这类制品都属于实用器具,而完全出于陈设欣赏目的生产的艺术瓷非常少,因时间推移今天我们将这类器用视为文物和艺术陈列品了。不过阎焰也说,宋人器皿,茶、酒、水器为大宗,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器用,主要是观赏它的工艺、造型、花纹等艺术表现形式,至于“民用生活类”的这个概念,对宋瓷收藏没有什么特别的影响。要讲影响,最大的影响就是器物的精美程度及工艺表现形式。

年轻人成为宋瓷收藏生力军尽管日常用具方面的宋瓷在拍场并无特别亮眼表现,但麦溥泰提到,在自己20余年的收藏过程中,的确感受到越来越多人介入宋瓷收藏,自己竞争对手变多了。这样是否意味着宋瓷收藏变热了?

阎焰说,关于宋瓷的收藏,20世纪初叶以来,就一直被藏界关注。美国、英国、法国、瑞士、日本等西方世界的收藏机构和收藏家一直都很重视,今天最主要的古代陶瓷精华多在海外。“国内关注宋瓷收藏严格意义说应该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华北区域大面积的旧城改造,大量出土高古陶瓷城市遗迹标本开始。也是在此后社会流散高古陶瓷大量进入各地的旧货市场和古玩城,后被海外收藏家关注,而形成潮流。”

阎焰说,同时期内地也有许多陶瓷收藏爱好者关注宋瓷的收藏和研究,同时近几十年国内的窑址调查和发掘,给古陶瓷的研究和收藏提供了最重要的学术支撑。如今所说的宋瓷收藏热原因,是因为近两年各地拍卖市场上,这类宋瓷的成交热和行业关注度高而形成的涟漪效应。阎焰认为,古陶瓷的收藏以后会更热,这的确是可以肯定的,所有喜爱宋瓷的朋友都会遇到激烈的竞争。80后、90后的年轻收藏爱好者已然是这类收藏的生力军。

采访中,麦溥泰也谈到,现在完整的宋代茶、酒器往往创造天价,那么这类宋瓷存世量多吗?阎焰说,客观而言,现在完整的茶、酒器类宋瓷制品,存世量不是很多,毕竟七八百年过去了,这些古代陶瓷难以完整保存。完好无损、整套组合者,较少。“整器”的收藏价值比有瑕疵的肯定是要高的。

不过阎焰同时表示,在高古陶瓷收藏的序列里,世界各地公私机构收藏的许多世界级宋瓷名品,也都是有残损修复的,就已经公开发表的图录材料研究比对,这类被世界各地公私机构收藏的残损品的数量高达30%以上,但残损并不影响那些稀绝高古陶瓷的行业价值,“同时我们还要细致判断,近些年高古陶瓷的修复出售已经是一门很大的产业了,且修复水平和技术日新月异,最新的古陶瓷修复技术可以做到紫外线荧光灯都无法照射出来,对这类修复完全需要有经验的鉴赏者用肉眼和触觉来判断。所以,一件高古陶瓷的品相如何不是简单看一眼就能定的。”

青花瓷器永远的收藏


2007年,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发行,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王恩怀、熊刚如等共同创作的限量型“永久和平”青花陶瓷梅瓶,已经作为爱我中华——“母婴平安”公益拍卖活动的重要拍品在国内主要媒体与读者见面。此项拍卖所得将全部捐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母婴平安工程”计划。消息在收藏界和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很多具有爱心的人士和投资者纷纷打来电话询问有关青花瓷器的收藏和投资的相关问题。

无论是公益拍卖会还是商业拍卖会,青花瓷最近几年总是频频亮相,得到了很多收藏家和投资者的青睐,古旧青花瓷和现代青花瓷的收藏氛围正在预热,它的市场价格也在一路飚升,真可称得与书画并驾齐驱的佼佼者。青花瓷的艺术魅力究竟在哪里,是很多刚刚起步的玩家非常关心的问题。

历史的长河荡漾着诱人的芳香

青花瓷,又称“蓝花”,“白釉青花”或“釉下蓝”等,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以透明釉,再经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它的主要特点是:瓷质细白,釉下兰色彩绘,幽青可爱,图案洁净素雅,装饰雅俗共赏。由于是釉下彩,因此色彩永不褪脱。青花瓷器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出现了青花瓷。1975年在扬州唐城遗址出土了一件瓷枕的残片,枕面釉下用蓝彩绘出菱形轮廓线。在浙江龙泉县金沙塔和绍兴环翠塔的塔基中,还发现了一批宋代的青花瓷片,其花纹较暗,蓝中带黑灰色,经分析测定,其所采用的钴料是国产钴矿土,烧成温度在1270摄氏度。

元代后期青花瓷的烧制有了长足的发展,并进入到成熟的阶段,尤其是景德镇所烧的青花瓷最佳。目前在江西景德镇和吉州、浙江江山、云南玉溪和北京元大都遗址都发现了元代青花瓷。在浙江湖田也发现了元代青花窑址。目前湖田青花瓷也是被收藏家所关注的。

明清时期,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景德镇已是我国制瓷业的中心,其产量之多、品种之丰富、工艺之精湛是前朝难以相比的。曾经有人说:“天下窑器所聚至精至美的瓷莫过于景德镇”,并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美誉。当时皇帝不仅用它来赏赐大臣,体现皇恩浩荡,而且用来作为外交礼品,显示中国的科技生产力。因此,平民百姓是无法得到官窑瓷器的。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不少官窑瓷器,或被损坏或散失或流入海外。

稀世珍品的价格一路飚升大有“钱途”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两大著名拍卖公司———苏富比和佳士德开始拍卖中国瓷器,如今两大拍卖行已成为拍卖中国瓷器的龙头企业,并主导着中国瓷器的市场行情。

早在1989年,伦敦苏富比推出的一件“唐三彩”,出人意料地以4955万港元拍出,一时轰动全球。同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南宋官窑笔洗被拍至2200万港元,创当时宋代瓷器的市场最高价。这两件拍品的天价纪录一直保持了十几年,直到近两年,这一纪录才陆续被青花瓷器所打破。

从目前的行情上看,青花瓷器一马当先,一直处在拍卖市场的领军地位。如2004年香港佳士得推出的“明永乐青花绘龙戏珠纹十棱洗”受到市场追逐,以4330万元高价拍出。同年在美国朵儿拍卖会上,“元青花四方还水云龙纹扁壶”以583.15万美元成交。2005年,一只“元青花锦香亭图罐”被佳士得拍至4716万港元。时隔1年,另一只元青花“岁寒三友”图罐,在2006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以2268.4万元成交。而在2004年纽约朵尔拍卖会上,元清花四系海水云龙纹扁壶被拍至583.15万美元。

最值得关注的是,2006年,一件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瓶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亮相。开拍前,佳士得公司估价为1000万美元,但结果大出意外。看好此罐的一位台湾买主出价到1000万英镑,但终不敌西方藏家,最后被一位英国藏家以2.3亿元的价格收入囊中。创造了中国艺术品的天价,同时为中国其他官窑瓷器价格上升打开了巨大的空间。景德镇官窑青花瓷于今是拍卖领域最为追棒的精品中的极品。

从投资角度看景德镇新青花瓷的收藏

青花瓷的收藏是永远的热门。古瓷收藏的文化和经济价值已经早有定论,但是新瓷的收藏也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所谓景德镇新瓷是指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多年生产的瓷器。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的瓷器在“珠山八友”带动下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其中的田鹤仙、徐仲南、王大凡、毕伯涛、刘雨岑等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仍在不断出作品,他们对景德镇瓷艺绘画影响甚大,作品流传不少。“珠山八友”作品在1985年前未引起关注,二十年前几十元、几百元可以买到,现在已经价值数万元或数十万元以上。

目前景德镇青花瓷创作和发展已经超过历代。大师朱顺茂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雕塑工艺瓷生动逼真。陶瓷艺术家周国祯教授是当代雕塑瓷艺术旗手,他的“童子掏鸟巢”灯台是1959年周先生25岁时的作品。前几年谢世的哑巴雕塑瓷艺术家曾山中,能够用右手对人当面捏塑的人像,惟妙惟肖,堪称一绝。景德镇艺术瓷雕塑瓷厂代表了景德镇新中国艺术瓷水平。1985年未完全承包之前,不计较成本生产的雕瓷作品,底座大都有清晰的“△”或“◇”形印章,基本上为精品。

青花瓷是景德镇瓷业代表性的品种,被誉为“青花大王”的王步在前人基础上大胆创新,由他设计制作的青花瓷器已经被很多玩家和博物馆收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王恩怀、熊刚如的作品也是不断吸引着收藏家们的眼球。他们为中国公益事业创作的作品“永久和平”青花陶瓷梅瓶,已经被收藏界称为“旷世精品”,花落谁家的谜底不久就会揭晓。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也和中国的青花瓷一样正在被大家看好,一路飚升。

建盏的鉴赏与收藏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茶文化历史悠久,陶瓷茶具發展亦与时俱进。宋代是茶与器融合历史上的一个高峰,从王公贵族到坊间百姓斗茶成风,北宋的斗茶之风成就了中国八大名瓷之一的“黑瓷”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建盏”。建盏是黑瓷代表,产自建窑,因为产地为宋建州府建安县,因此被称为建盏。其始烧制于五代末,在宋时达到鼎盛,出品多为皇室御用,深受北宋宫廷皇室所钟爱。北宋名臣蔡襄在《茶录》中就有记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即今建阳)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糒之久,热难冷,最为妥用,出他处者皆不及也。”

造型古朴,胎体厚重,器型饱满,釉汁肥润乃建盏的基本特征。建盏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在高温中,釉面会产生变幻莫测、绚丽多彩的斑纹。鉴赏建盏首先要了解建盏的烧制流程。建盏的烧制要经过一系列工序,包括洗浆、沥浆、炼泥、手拉坯、晾坯、修坯、上釉、晾釉、烧窑、出窑等诸多环节,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一个细节上操作有瑕疵都会影响建盏的整个品质。建盏烧制要求极高,过温盏型变形,温度不到则无法产生釉斑。因此,火是建盏制作中最难控制的环节。柴烧,只能用肉眼看火焰的颜色,判断温度,有时多扔几块木头,就会烧坏一窑的建盏。建盏的工艺特点表明,烧成一件完美作品,必然伴随着大量的废品和次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大家一些鉴赏建议:

一、建盏的胎土选择

建盏最大的特点就是表面神奇的斑纹。能够在烧制的过程中出现斑纹的首要条件就是胎土,建盏的胎土是从建窑附近的山里挖来的,含铁质多,能耐1300℃以上的高温,所以才能烧出建盏黑釉瓷独特的“铁胎”。鉴赏建盏,先看建盏的底胎。含铁量高的胎土耐高温性差,极易发生变形和开裂,所以建盏的胎土另外一个组成部分就是颗粒较粗的石英石等耐高温的天然矿物。好建盏的胎,颜色接近深灰或者深褐色,且胎质较粗糙坚硬,敲打会有似金属碰撞之声,它的优点是胎质厚重,散热比较快,注入开水也不会觉得烫手。其炼制手法需要经过炼制和简单陈腐。由于含铁量高,所以烧制时易变形报废,这也是为什么喜欢研制建盏的陶艺家都要到建阳水吉去买胎土的缘由。

二、建盏的斑纹差异

建盏作为上等茶器,与生俱来有着它的独到之处。建盏的魅力取决于斑纹,而斑纹又是千变万化,无一相同的。其品种有兔毫、鹧鸪斑、油滴斑、曜变等。兔毫斑纹有长有短,有曲有直,有疏有密,有隐有显,所以兔毫形状清晰不一,不同部位的斑纹差异较大,分布不均匀。兔毫盏的条纹形态以柔长为美,条纹的分布不稀不紧,丝丝相扣,条纹清晰可见且有三维立体效果,条纹从盏口延伸至盏底为最佳,但这点极难做到。油滴斑纹的形成是浮萍机理,釉面斑点是由许多小斑点拼合而成。小斑点像浮萍在釉面上漂游,随机而遇靠在一起,组成许多形状不一的大斑点,斑点内的结晶物质没有连成一体,是分散的,所以有肉眼可见的沟纹。好的油滴盏,析晶彻底,斑纹清晰可见,斑纹大小均匀,密布在釉层的表面,尤其是盏口位置能布满斑纹的为上品,且斑纹的三维立体感非常强烈。曜变斑纹则是建盏表面的花纹,各种不同斑纹的建盏的烧制难度也不同。建盏的斑纹变化受胎土、釉料、温度以及还原气氛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总之,釉面斑纹越奇特,烧制难度越大,收藏价值就越高。

三、建盏的品相界定

一个上好的建盏,一定要满足没有明显的变形,表面无开裂,气泡、针眼较少这几个条件,界定器型是否圆润可以从盏口用肉眼观察,界定是否畸形可以将建盏倒扣在表面平整的桌子上,看它和桌面的贴合度,如果可以左右晃动,则说明变形严重。而针眼开裂等也是可以用肉眼观察出来的。

四、建盏的幻彩效果

好的建盏能折射出不同色彩的光芒,在阳光或灯光下亦或是装进茶水后都能放射出不同的光芒。建盏的幻彩主要以金色银色蓝色为主,也有一些盏能焕发出多种色彩。乍看兔毫,低调黯淡,其貌不扬,但是细观会发现青黑的釉面光亮如墨玉,灵动的纹样或如兔毫。而盏上的纹样由窑火自然烧制而成,竟能成就这般奇迹,让把玩者不胜冥想,出自自然圣手,亦静亦动,大同之中各有特色。而像曜变、异毫之类的绝品,则只能期待窑神的恩赐了。

五、建盏的艺术美学表现形式

建盏的艺术美学表现形式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它除了日用功能、陈设审美、把玩品味,还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制盏艺人本身的思想感悟。审美趋向,造型意识等,这些表现在精神世界方面的内容,决定了建盏的结构、风貌和基本风格,是其艺术表现形式的延伸和发展。每一件作品,都是科学和艺术的融合,是实用性与功能性的统一。在形象美、形态美、古朴美、典雅美、舒适美中,通过造型表达,通过创作感悟,通过使用怡人,通过收藏悦情,通过品玩者贯通而达到一种新境界。

收藏建盏,一个大的原则是尽量收集宋代老盏,鉴定老盏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釉面和陶土。仿古建盏釉面大多浮亮且亮光扎眼,用酸性物质浸泡者则釉面呆板晦涩,缺乏建盏的柔润深沉之感。仿品胎土淘洗大多较细腻,胎体表面平整光滑且较薄,手感较轻飘。其次,仿品大多不见冰裂纹,也有人为利用热胀冷缩原理产生的冰裂纹,但裂纹较粗。第三,仿品若用手指轻轻弹击,发出的声音较清脆;而宋代老盏发出的声音较深沉。第四,底足刻“供御”“进盏”是在入窑之前,烧后未必是优品,这类铭文不能作为判断珍品的充分条件。建盏碗口的金扣、银扣也不能作为评价品位的依据,因为民窑众多,谁都可以给自己的盏镶金戴银,而往往这些作品盏口有缺陷。所以珍品只能通过比较产生。如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有魅力一样,往往一枚宋代老盏即便你对它知之甚少,只需静心屏气就能发现它的与众不同。

建盏集天地灵气于一体,融雅玩、实用于一身;在火的锤炼中,与天合其德,与地合其性,与人合其情;一把好盏,承载着岁月的变迁,表达着制盏者的心声,流淌着鉴赏者的酸甜,表达着建盏文化的精华。

梁晓新:收藏的艺术


正观堂主人梁晓新

北宋绿釉棘刺纹高足陶杯高7.5厘米正观堂藏

编者按:5月28日,芷兰雅集艺术月谈第二十二讲邀请梁晓新先生主讲“收藏与投资的艺术”。梁晓新先生1995年毕业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和苏富比学院,攻读中国艺术史;1996-2003年在北京担任私人艺术品鉴藏顾问;2004-2005年担任苏富比艺术学院中国首席代表;2007年成立正观堂中国古代艺术品鉴藏与投资顾问公司;2011年成立正观艺术投资管理公司。专业和专长主要是中国陶瓷和佛教艺术。

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人类在远古创造的文明文化,大部分已经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通过语言、音乐、文字传承下来的历史,不免有很大的人为因素的错漏差异;而一部分物质文明文化,却可以通过遗留下来的古代艺术品传承下来,艺术品本身就是最真实的历史实证。文化历史永远是个大谜团,而一件件艺术品就是这个大拼图的碎片,它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一个社会、一宗历史事件的缩影和结晶,它所蕴含的信息是最真实、最丰富的,是无价的。所以收藏古代艺术品,就是收藏和传承历史。

站在个人的高度来看,古代艺术品是古代社会、人文、科技、物质的综合结晶品。比如一件官窑瓷器,汇集了冶炼、雕塑、物理、化学、书法、绘画、建筑、社会流行文化、宫廷审美趣味等等因素,每一种因素都值得去探索和学习,从而发现美和价值。这个收藏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提高、自我培养、自我熏陶的历程,为每一个真心喜欢艺术品收藏的人带来思想上和心灵上的新视野和享受。此外,它还能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回报。

中国的历史是连绵不断的,无数的战乱、厮杀、灾难、侵略都是痛苦的,但是遗留给我们后人的实物却是一件件最美好、最美妙的礼物,所以收藏古董艺术品的人是有缘的、幸运的,是高尚的、高雅的,是幸福的。

艺术品的分类

如何开始收藏艺术品?做一个适合自己条件与要求的收藏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也许大部分玩古玩收藏的朋友在收藏或投资的开始时候,并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

每一件艺术品都有它独特的价值,认识这些价值的区别,再按照个人的品位追求、经济实力和收藏目的,基本上就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收藏的方向与框架。很多盲目的、没有理性、没有价值的收藏,往往就是因为对艺术品本身的性质和价值缺乏明确的认识所致。

一件艺术品的真正的价值是怎么来的?根据我的经验,一件艺术品最终的价值是由五个部分或五个因素组成。每一件艺术品的身上都能找到这五种因素,只是比例不同,有时候也会因为地域不同而产生差别。这些千差万别,形成了每一件艺术品的独特的属性与综合价值。很多人可能只是看到了某一种或者是某两种价值,但是看不到整体,因而造成了鉴定或者是判断上的错误。

第一是文物价值,以适合专业考古和文物研究的作品最为显著,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

第二是历史价值,以某些特定的、特殊的历史重要人物或事件所产生的作品最为显著。很多年前曾拍卖的天安门城楼的红灯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第三是人文价值,以经过名人名家制作过、收藏过、鉴赏过的作品最为显著,如名人信札。

第四是艺术价值。凡是富有美学表现性和艺术创造性的作品都具备艺术价值,不仅包括老的作品,某些优秀的新进艺术家的油画也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第五是经济价值,这是根据制作原材料的稀缺性和珍贵性、制作工艺过程的复杂性和难度、经济市场的认可度、流通稀缺性与被需求的程度而综合体现出来的市场价值。最近在拍卖市场上非常火爆的犀角雕刻就属于这一类。

这五个因素综合起来才是一件真正的艺术品或者古玩。每一个人看到的价值都不一样,那就应该根据自己收藏投资的最终目的来判断一件作品到底适不适合收藏或投资。不一定老的东西就值钱,也不是说新的东西就一定不值钱,最近拍卖市场里面被很多拍卖公司重新挖掘出来的景德镇大师新做的作品,都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追捧,这就说明了一件艺术品其内在的艺术性是非常多面性的,有价值的艺术内涵有待于大家去挖掘。

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收藏初衷、目的、想要达到的收藏效果,来综合衡量和判断一件作品是不是适合收藏:仅仅是为了个人的业余兴趣爱好?还是针对专业的研究探索?或者是为了投资获利?但是无论如何,我觉得最好还是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持之以恒,形成自己的系列。这种主题式的收藏不但能够带来深层的文化知识的了解,将来在面对市场的时候,也更容易受到关注和包装。现在拍卖公司都非常流行做主题式的专场拍卖,这种手法和趋势将来会成为市场的一种主流形式。

收藏和投资的基本准则和标准

收藏或者投资艺术品,有一套基本的准则。这套准则应该是从历代收藏家身上以及拍卖市场上总结得来的,它代表了这个圈子和行业里的基本共识和要求。根据我的经验,评论或者鉴定一件艺术品,有一个核心和四个要点。

一个核心是指美和艺术性。既然是收藏艺术品,那么艺术应该先行。先不论新老年份,这件作品美不美,有没有艺术性,就是首先要考虑的核心要素。如果一件艺术品直观上不具备打动你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唤醒不了你对它的感觉,那么对你来说,它就是个陌生人,你也就不会重视它,不会主动再去研究它。在此同时,对美和艺术性的认识、涵养有多少,也决定了每个人对同一件作品有不同的看法。这是来自每个人对美和对艺术的天生的感悟力,以及后天经过学习和熏陶得来的经验。行里有所谓的“捡漏”一说,实际上,“小漏”说的是价钱上的差异,而“大漏”则是这种天生的领悟力上的差异。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收藏,适合做古玩古董这一行。就像唱歌一样,没有先天的乐感,后天再如何努力,始终都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因此,玩古董收藏的人,首先是具有良好的、高于普通人一等的艺术天赋。

除了艺术和美的核心以外,还需要以另外四个硬件标准去衡量一件古物是否值得收藏或投资,即“真”“精”“新”和“名”。

“真”是指真伪,这是选择的首要条件;“精”是指作品的艺术性在同类里是不是最高的;“新”就是指作品的品相好坏;“名”就是指作品的传承递藏背景是否明朗。传承记录最近越来越受到收藏界的重视,连带过去的拍卖图录和出版物都被抢购一空,说明了大家对传承的尊重,也就是对作品过去的历史、对前辈收藏家的尊重和认同。另外有一个因素是因为做假和做伪的手段越来越高明、复杂,有一个良好可靠的收藏传承,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能给我们带来一份安心和踏实。

在确认了核心之后,这四个要点就是加减分的过程,这件作品该不该买?能不能收藏?多少钱能收藏?最后就能得出一个基本的价值与价钱的概念。所以,对一件古代艺术品的鉴定,光是鉴定它的年份和真伪,仅仅是入门级的工作和技术;而剩下的其他几个要点,才是全面认识它的价值的手段,这就要求鉴定和收藏者本人具备丰富的学问知识、艺术涵养与市场经验。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著名的收藏大家,他们很多本身是显赫的企业家和富甲一方的商人,但同时也是艺术品位超群脱俗,具有专业般的学问知识,在收藏领域也几乎都是专家级人物,所以这些收藏家的藏品也是拍卖市场里最受追捧的。文博系统的某些专家不懂市场情况,而古玩市场里的一些商家对买卖的东西一知半解,都说明了收藏古代艺术品的难度,它要求一个成功的收藏者必须同时具备专业和市场两个完全不同领域的见识。拍卖市场只能提供一些最流行的东西,提供一些价钱上的指引,也不能全面地反映一件古玩真正的内涵,只有靠自己不断地学习,才是一个正确的路子。

作为投资工具的艺术品

古代艺术品不单可以收藏和研究,它的一些特征和条件也同时使它成为了投资工具。西方很早就把中国古代艺术品当做一种投资工具来看待、操作,我国拍卖行业起步比较晚,真正开始运作是在2000年左右大量海外文物开始回流的时候。随后的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几乎是以翻倍的速度高速膨胀,在如此短时间之内有了这么巨大的增长,很自然会让很多人经验不足的玩家和收藏家,乃至投资者们感到迷茫。

从18世纪开始,精美的中国艺术品开始大量流入西方国家。外销外贸、火烧圆明园、清末民初大量的流失、“文革”时期的破坏、改革开放头二十年的流失,造成了国内几乎已经没有东西幸存下来的局面。一直到2000年开始,由于国内经济增长和财富累积,流散国外的艺术品才陆续开始回流。

西方对于中国古代艺术品的研究和收藏从18世纪开始至今,已经相当成熟完备,所以中国古代艺术品在西方的流通认知度等同硬货币。中国古代艺术品是通行全球的,分布在全世界各个角落的中国人以及中国艺术品爱好者、收藏家们,以及遍布全球重要城市的苏富比和佳士得拍卖公司,使中国古代艺术品有了一个全球的标准化的流通市场。这一点非常重要。

中国古代艺术品收藏历史源远流长,是非常稀缺的、无法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这就决定了它永远是财富阶级追求的对象。

除了一批先富起来的成功商人财富阶层以外,经济发展,物质生活的发达,也催生了庞大的中产阶级以及对他们对文化与精神生活的回归与追求,又进一步扩大了对古代艺术品的认识和需求。

所以,仅仅是资源稀缺性与全球流通性两点,就使中国古代艺术品成为了可以投资的工具。与股票、地产等商业金融投资工具相比,艺术品更具备了独特的人文与艺术内涵。这两点可被挖掘的内涵与潜在价值是无穷无尽的,但是需要非常专业的人来操作才能成功,专业的鉴定功夫、老到的市场经验、精密的投资分析,缺一不可。所以真正的中国古代艺术品投资要求极高,非常专业,一般人无法做到,而这也是艺术品市场至今仍然不能发展壮大起来的原因。因为找不到既有艺术眼光,又懂鉴定,又懂市场,同时还懂得金融操作的通才,这个市场一直没有被打开,但是这是迟早的问题。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市场就传闻已经有信托公司和银行,还有一些资深的古董行家联手搞了私募性的资金,尝试性地推出了市场,我觉得这种方式一定会形成一个大的趋势,将来高端艺术品的市场会成为资本和金融家们争夺的一个地盘,肯定会带动艺术品市场整体往上,但是还需要一段时间。

在国外,艺术品投资已经相当成熟了,有专门为艺术投资配套的银行、保险。我国这方面的各种服务设施现在都没有到位,市场有待于开发,可以借鉴海外市场的某些经验,很多拍卖公司已经在积极向这个方向靠拢。

相对书画类的投资,器物类的要求与门槛更高,难度和专业性更大,但反过来这种难度抑制了门槛低、投机重、泡沫大的情况发生。现在,高端的艺术品,尤其是瓷器,资源越来越枯竭。从刚刚结束的北京2011年春拍可以看出,精品的比例、数量一届不如一届,整体的拍卖数量规模虽然继续在扩大,但是精品的质量却在下降。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就是说,拍卖公司征集精品越来越困难,而一旦买到了精品的收藏家也大多不愿意短期内拿出来卖,以至市场上能够流通的精品买少见少。

反过来,香港的苏富比和佳士得两个老牌拍卖公司走的是另外一个路线,他们追求的不是拍卖会的规模、数量、成交额,而是单件艺术品的成交额。他们立志要把高端的市场做到极致。他们只服务最高端的收藏人群,高昂的佣金比例和苛刻的拍品选择,都是因为他们的这种的市场策略。大陆拍卖市场目前走的是一种大规模、上数量的策略,和香港是完全两个路子,双方都不担心会被对方取代。但现在有一个趋势,一些实力较强的公司已经加大了对高端资源的掠夺,想方设法征集高端的拍品,市场争夺的白热化阶段到来了。这是好事,因为市面上出现越来越多的精品。来自上个世纪的一些很伟大的收藏家都忍不住市场的诱惑,逐渐释出了一部分甚至全部的珍藏,让现在的收藏爱好者和收藏家们终于有机会看到了很多百年不遇的稀世奇珍。对于有能力或者有实力的买家来说,这是很好的时机。我从1995年开始在这一行工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在一年之内能看到这么多高端的精品,即使买不上,有机会去看一看也是非常值得的。

艺术品投资的误区

由于我们对收藏古玩和对艺术品投资在认识上的一些误区,让我们犯了很多不该犯的错误。

首先说说变现的难度。现在大家都说卖古玩挣钱,买古董挣钱,可是实实在在地说,古玩变现是非常困难的。现在看到市场这么繁荣,成交量这么高,完全是因为这个领域以前是空白的,现在大量资金涌入市场,投机气氛浓厚,不经过成长的环节,直接就是收获。实际上,古玩变现之难在国外市场上非常明确。按照苏富比和佳士得以前的做法,如果今年在他们的拍卖会上买了一件东西,除非这件东西很特殊,他们认为可以提前一两年、两三年拿出来再拍,否则至少要等五年到八年之后,才接受你送回来再拍,这是一个市场的周转期、循环期,而且再一次送拍的估价最多在五年、八年的价钱上加百分之二三十。但现在北京的拍卖市场是另一种情况,春季在纽约拍下的,秋季放在北京再拍就赚钱了,周转期大幅缩短,连带着苏富比和佳士得为了抢货源也把循环的年份缩短了,前年买的,今年就可以拿回来再拍,这完全是国内市场刺激下带来的正面影响。

古代艺术品作为投资工具,首先要清楚认识到它的风险。一个是真伪,一个是变现能力。真伪是唯一一个绝对的风险,买假了,肯定血本无归;买的是真的,那就仅仅是价钱上涨得快慢高低的问题而已。但是不要忘记,艺术品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所以要让一件艺术品进入市场变现,是一件有难度、讲经验和选时机的事情。首先的前提就是投资的作品是不是主流交易市场也就是拍卖市场所接受认可的东西。举例来说,买了上古彩陶器、唐代的陶俑、明代空白期的青花瓷、清代的外销瓷,甚至是最近火热的海捞瓷,都是真东西,甚至在过去的市场里非常值钱,但是放在现在的拍卖市场里不行,或者是目前阶段不行,如果期望升值或者高回报,那就要谨慎考虑了。比如在上世纪70年代,唐三彩非常稀罕,一匹三彩马可以卖到上百万元,现在还卖不到当年的十分之一。因为现在主流市场不承认它。

再如宋代的瓷器,不论是造型、技术还是艺术性、审美上都是非常高超的,但是主流市场就是不接受,必须面对这个现实。比如刚刚在伦敦苏富比举办的宋瓷专场,拍品质量极高,而且稀缺,可以说件件都是精品,可惜市场成交落花流水,虽然有一两件特别突出的,成交价极高,可是剩下70%的东西都可以说达不到原来的要求,说明主流市场不接受。因此,如果是为了变现,为了投资,寻求回报的话,就要认真考虑一下手里的东西是不是主流市场所承认的。

另一个误区是混淆了价值与价钱的概念,很多人把两者等同看待了。实际上,价钱是由拍卖市场制造出来的一个暂时性、地区性的价格标签,是一件商品化的外衣;而价值则是这件作品通过历史与传承而形成的一个认可和共识,更真实,更可靠。比如一件瓷器,在上海、北京和在香港卖的价钱肯定会有三个不同的价钱,价值是三个地方都承认的,但价钱有人为、地理、区位因素,是可变的、暂时的。如果把眼光更多地放在价钱上,而忽略它的价值,就很容易被市场假象所迷惑,因为价钱是可以被操控、被运作的,但是价值不会。比如一枚唐代的铜镜拍卖到了4千多万元,我觉得这个价钱有一点超乎我的想象。如果我也想跟着买铜镜,到了这个水位我就要考虑它的价值和价钱是对称的吗?想想一件商周的铜鼎才卖多少钱!我们看到范增的画卖得比文征明还贵,也是价值和价钱不对称的例子,因为不论是艺术价值还是历史地位,前者都不能跟文征明相比。但是很多人还没有完全分辨出哪些东西真的有价值,哪些东西仅仅是价值的假象而已,而拍卖公司也会制造这种假象,带动市场的热度。

目前,拍卖会仍然是主流艺术品交易买卖的唯一正式渠道,国内的拍卖会也日益成熟完善,与艺术品市场和收藏群体一起成长。可以说,初期的混乱是一个必经的阶段,将来肯定会越来越好。所以我们收藏或投资艺术品,将来要想变现,最终还是要通过拍卖会来实现,也就是说,这件作品最后必须要面对主流市场,接受主流市场的运作。所以,在投资收藏之初,就应该意识到这一点。

古代艺术品的收藏,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是一件宜情养性、陶冶精神的高雅活动,并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投资而获得丰厚的利益回报,但是收藏也讲究一个正确的规划、一份热爱和坚持,以及不断的学习与领悟。认识艺术品收藏的本质、真正的艺术内涵和价值,如此,收藏与投资才可以成功成熟,立于不败。

提问环节

提问:现在艺术品市场的亿元拍品越来越多:2010年11月14日,英国班布里奇拍卖的清乾隆洋彩玲珑瓶创下5。5亿元的纪录;2011年3月22日,纽约苏富比拍卖的“类属民国”霁蓝描金开光粉彩花卉纹双耳瓶以1。18亿元成交;2011年5月22日,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在中国嘉德以4。255亿元成交。您能分析一下买家的状况和未来的趋势吗?

梁晓新:非常明显,能出到这样一个价钱,基本上已经脱离了收藏的范围,纯粹是投资行为了。而且,这个投资行为背后牵扯的资金和投资的意图也非常明显,因为像《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这样一幅画,确实在画家本人的创作史上是属于顶尖的作品,买一张等于买了一百张,但是价钱出到这样一个位置上,我们就不应该从收藏的角度来看了。

如果从投资的角度、金融的角度来考虑这种行为,我觉得一点都不出奇,因为资金量到了,高端的市场已经基本上脱离了正常的收藏范围,进入了一个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在推,推不到这个位置上,对投资者没有任何吸引力。区区几百亿的全球全年中国艺术品拍卖总额,在金融、期货行业看来,盘子太小了,能创造多大的利益呢?所以他们提不起精神进入这个行当。只不过最近国内的投资渠道被堵塞了,房地产、股票投资都受到了严格的控制,我觉得进入艺术品市场是唯一正确的选择。这个市场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投资肯定获利丰厚。花4。255亿元买一张齐白石的巨制,本身就像王府井的地皮一样,是最好的,最中心的,不可复制的,再转手一次,肯定升值,只要开价一定有人接,因为没有第二件。高端的艺术品市场确实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所以资本已经脱离了,已经和收藏没有任何关系,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子。

提问:您如何看待基于“权益拆分”模式的艺术品“股票”的发行?

梁晓新:完全不可行。“权益拆分”模式是将一个资产包分成若干份,投资者可以通过认购拆分的份数,来获得该物品的部分所有权和部分收益。这只是偷取股票金融交易的形式,本身对古玩没有任何认识,一幅画分成几百份来认证,而且认领这一份还可以传给第二个人,很荒唐,但是因为市场的击鼓传花的过程太吸引人了,它创造的利润太大了。很多地方都在复制这个模式,这并不是一种健康的现象。我觉得这是聪明的商人想了聪明的方法,钻了市场的漏洞,利用人们在认识上的盲区和急于获利的心态才形成的,但是只是披了一件交易的外衣而已,不可能长远。

提问:您认为目前佛像的价值和价格对等吗?将来佛像投资的方向在哪里?

梁晓新:我觉得现在佛像市场还处于一个初步的阶段,市场的价格还明显偏低。因为从大的方面来看,我国是一个佛教的国家,几千年的文化被佛教渗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收藏的群体,决定了佛像收藏具有非常强大、深厚、悠久的群众基础。但是另一方面,从东汉末年至今,千年下来,佛像制作的年份很长,数量、种类、规模庞大,只有找到了其中真正有艺术性的精品,才有价值。目前我们对佛像的研究,尤其对佛像艺术性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所以佛像的市场也处于刚刚开发的状态。

有一阵子永乐的官佛卖得非常火,价格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元,但这个价格不能代表整体的佛像市场,而只能代表这一门类。因为这个门类在用料、制作工艺和流通的数量上都已经形成了共识,贵得有道理。但是这并不代表其他卖的便宜的佛像就没有价值,而只是没有开发、研究出来而已。

对于佛像,我的原则是美和艺术性是第一位的。有一些在尼泊尔新做的佛像,照样能卖几十万、上百万元,就是因为以美和艺术性取胜。但是一件好的古代的艺术品,既有艺术内涵,还有历史内涵,肯定会比这些新的佛像要卖得好。只是我们对这个门类的理解和认识还处在一个非常低的状态。

现在,已经有一些先行一步的收藏家已经开始关注早期的佛像,比如在藏传佛像系统里开始往印度、帕拉、尼泊尔的方向发展。这些早期的佛像在根源性和艺术性上都比后期佛像更加重要,更加明显。但对早期佛像的深入研究主要是在欧洲,高古的佛像都在瑞士、德国、意大利,欧洲的一些收藏家手中,基本没有释放出来。国内跟风就是因为英国收藏家在香港苏富比做了一个永乐和宣德宫廷佛像的专场,高价拍出,一下子轰动了,价钱一下子上来了。但是现在这个热潮已经过去了,永乐和宣德的宫廷造像的价格已经回落了一部分,但是明显可以看到,人们对早期的富有艺术性的佛像更加关注,价钱涨得更快。

佛像市场还有一块完全没有被开发过,就是宋代以前的汉传佛像,包括唐代和南北朝时期的佛像。这个时期的佛像以金铜造像和石头为主,目前还没有真正进入主流市场,因为这一类作品的存世数量太小了,大量比较优秀的作品在抗日战争初期就已经被日本人抢走了,现在日本人手里有大量唐代和唐代以前的造像,被他们奉为国宝,不会轻易拿出来卖,很少流到国际、国内的拍卖市场,所以我们几乎看不到。最近这三年偶尔有一两樽流出来,一看就是日本包装,流到美国、欧洲的拍卖市场,全部被英国古董商艾斯肯纳齐收走了。

提问:文物艺术品投资的趋势愈演愈烈,会给行业发展、艺术品市场的购买者的结构带来什么影响?

梁晓新:这个问题非常现实,也非常有意义。从艺术品的本质来看,真正明白艺术品的人其实很有限,古往今来,中西方世界都是如此。虽然现在号称全民玩收藏,但是真正能获利的只是很少数。如果没有艺术天赋,没有感悟能力,那就永远在这个门外徘徊,可以逛一逛市场,参加一些小拍,但是真正的古董是买不到的,他也不会去买。所以艺术品收藏或者投资都是属于非常小众的活动,跟财力有一定关系,但是没有绝对关系,是关乎到每一个人对艺术品的认识。而且,我在这么多年的经历中深有感觉,每一件真正有价值的古玩冥冥之中都有自己的命运,有它自己的生命,它会去找到合适的主人。

有人问我是否反对造假。我不反对造假,也不反对赝品。市场有需要,赝品才会产生,没有需要自然就消失了。反过来说,如果你有眼光,假的就是假的,真的就是真的;假的越来越多,你的真品就越来越值钱。所以对真正有眼光的人来说,赝品不是威胁,只是对刚入行的人,或者眼光不好的人有影响。

提问:现在文房四宝,特别是宣纸涨得很离谱,您怎么看?

梁晓新: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操作或者是炒作的例子,本身的价值和价格不对称。当价钱被过度地抛高或者是夸张的时候就是泡沫。

提问:以往明清瓷器收藏多追求康熙、雍正、乾隆这“清三代”的作品,今年中国嘉德春拍推出了开创业界先河的道光御瓷“慎德明道——五台山人藏瓷”专拍,58件(套)拍品创出了1。59亿元和100%成交率的成绩,一件青花缠枝莲纹粉彩十八罗汉图扁方瓶居然卖了3105万元。

梁晓新:现在的热点已经不是“清三代”了,而是“清五代”,以后还将是“清全代”。这次道光瓷专拍的藏家是一个山西太原的商人,早期开始收藏时,有人建议他收藏道光瓷器,因为数量多而且便宜。累积到今天已经有了相当规模,现在拿出来卖也是看中了市场行情非常好。十多年前买的时候非常便宜,普遍就是一两万元,现在涨到上百万元。这个满堂红的拍卖结果也说明,收藏必须确定一个主题,形成系列,而且会越来越细化、深化。以前那种什么都有的杂乱式的收藏,可能将来不被市场承认。

但是从我个人来讲,花3105万元为什么不去买一个康熙或者是雍正的瓶子呢?艺术成就和艺术价值可能会更好一些。我觉得这是个人口味和追求的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