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大理石瓷砖 > 导航 >

宜兴紫砂史话

宜兴紫砂史话

大理石瓷砖 新中源瓷砖 木地板好还是瓷砖好

2020-08-19

大理石瓷砖。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宜兴,战国时代称"荆溪",秦汉时置为"阳羡",晋时又改为"义兴",隋唐一直沿革"义兴"这个名称,宋时为避宋太宗赵光义之讳,在太平兴国年间改"义兴"为"宜兴"。宜兴制陶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考古对宜兴古窑发掘证实,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开始制陶,到了汉代则更大量生产日用陶器。

紫砂茶具,由陶器发展而成,属陶器茶具的一种。它坯质致密坚硬,取天然泥色,大多为紫砂,亦有红砂、白砂。这种陶土,含铁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紫砂茶具的色泽,可利用紫砂泥泽和质地的差别, 经过"澄"、"洗",使之出现不同的色彩,如可使天青泥呈暗肝色,蜜泥呈淡赭石色,石黄泥呈朱砂色,梨皮泥呈冻梨色等;另外,还可通过不同质地紫泥的调配,使之呈现古铜、淡墨等色。优质的原料,然的色泽,为烧制优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质基矗成陶火度在1100—1200摄氏度,无吸水性,音粗韵长。它耐寒耐热,泡茶无熟汤味,能保真香,且传热缓慢,不易烫手,用它炖茶,也不会爆裂。因此,历史上曾有"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之说。但美中不足的是受色泽限制,用它较难欣赏到茶叶的美姿和汤色。

紫砂茶具起始于宋,盛于明清,流传至今。在明代中叶以后,逐渐形成了集造型、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于一体的紫砂艺术。北宋梅尧臣《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中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欧阳修也有"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的诗句,说明紫砂茶具在北宋刚开始兴起。1976年宜兴鼎蜀镇羊角山发掘出一处宋代龙窑窑址,出土了许多紫砂陶残器,考古发掘的实物和文献记载互相印证。至于紫砂茶具由何人所创,已无从考证。

紫砂茶具则创造于明代正德年间,根据明人周高起《阳羡茗壶录》的"创始"篇记载,紫砂壶首创者,相传是明代宜兴金沙寺一个不知名的寺僧,他选紫砂细泥捏成圆形坯胎,加上 嘴、柄、盖,放在窑中烧成。 "正始篇"又记载,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出现了一位卓越的紫砂工艺大师——龚春(供春)。龚春幼年曾为进士吴颐山的书僮,他天资聪慧,虚心好学,随主人陪读于宜兴金沙寺,闲时常帮寺里老和尚抟坯制壶。传说寺院里有株银杏参天,盘根错节,树瘤多姿。他朝夕观赏.乃摹拟树瘤,捏制树瘤壶,造型独特,生动异常。老和尚见了拍案叫绝,便把平生制壶技艺倾囊相授,使他最终成为著名制壶大师。供春在实践中逐渐改变了前人单纯用手捏制的方法,改为木板旋泥并配合着竹刀使用,烧造的砂壶造型新颖、雅致、质地较薄而且又坚硬。供春在当时就名声显赫,人称"供春之壶,胜如金玉"。有一把失盖的树瘿壶,造型精巧,现存北京历史博物馆,是供春唯一传世的传品,但也有人疑为赝品。这位民间紫砂艺人最早地把紫砂器推进到一个新境界,供春壶成为紫砂壶的一个象征,其作品也被后世所仿造。

明清两代,宜兴紫砂艺术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名手所作紫砂壶造型精美,色泽古朴,光彩夺目,成为艺术作品。明代张岱《陶庵梦忆》中说:"宜兴罐以龚春为上,一砂罐,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愧色。"名贵可想而知。

从万历到明末是紫砂器发展的高峰,前后出现"四名家"、"壶家三大"。"四名家"为董翰、赵梁、元畅、时朋。董翰以文巧著称,其余三人则以古拙见长。"壶家三大"指的是时大彬和他的两位高足李仲芳、徐友泉。时大彬为时朋之子,最初仿供春,喜欢做大壶。后来他在游娄东时与名士陈继儒交往甚密,共同研究品茗之道,根据文人士大夫雅致的品味把砂壶缩校点缀在精舍几案之上,更加符合饮茶品茗的趣味。他制作的大壶古朴雄浑,传世作品有菱花八角壶、提梁大壶、朱砂六方壶、僧帽壶等。他制作的小壶令人叫绝,因此当时就有"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的赞誉,被誉为"千载一时",他为紫砂发展 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李仲芳制壶风格趋于文巧,而徐友泉善制汉方、提梁卣等。他晚年自叹说:"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也"。

另外,紫砂艺人李养心,是万历时人,他擅长制作小壶,朴素带艳,世称"名玩"。李养心的最大贡献是开创了"壶乃另作瓦缶囊闭入陶穴"的匣钵装烧法。还有欧正春、邵氏兄弟、蒋时英等人,他们借用历代陶器、青铜器和玉器的造型、纹饰制作了不少超越古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也广为流传。另外被誉为"桃圣"的项圣思也非常著名,他制作的大小桃杯,制作的精细入微。

到了清代,紫砂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砂艺高手辈出,紫砂器也不断推陈出新。清初康熙开始,紫砂壶引起了宫廷的高度重视,开始由宜兴制作紫砂壶胎,进呈后由宫廷造办处艺匠们画上珐琅彩烧制或制成的珍贵的雕漆名壶。雍正也曾下旨让景德镇按照宜兴壶的式样烧制瓷器。乾隆七年宫廷开始直接向宜兴订制紫砂茶具,至此紫砂壶成为珍贵的御前用品。这一时期紫砂大家有陈鸣远、邵大享等名家,陈鸣远是继时大彬以后最为著名的陶艺大家。陈鸣远制作的茶壶,线条清晰,轮廓明显,壶盖有行书"鸣远"印章,至今被视为珍藏。据《阳羡名陶录》记载"鸣远一技之能世间特出"。著名现代宜兴紫砂陶艺家顾景舟先生评价说:"我从事砂艺六十年,明末清初最杰出的砂艺家首推陈鸣远。"可见其影响力之大。他的作品铭刻书法讲究古雅、流利。其传世作品也仅有难得的几件。另外此时期的名家还有虔荣、王南林、邵元祥、邵旭茂、陈观候等。乾隆晚期到嘉、道年间,宜兴紫砂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紫砂茶具式样繁多,所谓"方非—式,圆不一相"。在紫砂壶上雕刻花鸟、山水和各体书法,始自晚明而盛于清嘉庆以后,并逐渐成为紫砂工艺中所独具的艺术装饰。不少著名的诗人、艺术家曾在紫砂壶上亲笔题诗刻字。《砂壶图考》曾记郑板桥自制一壶,亲笔刻诗云:"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此时最著名的是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此人工于诗文、书画、篆刻,时任江苏溧阳知县,特意到宜兴和杨彭年制壶,创造了著名的曼生十八式。。杨彭年的制品,雅致玲珑,不用模子,随手捏成,天衣无缝,被人推为"当世杰作"。彭年配合制壶。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制作,再由陈氏镌刻书画。其作品世称"曼生壶",一直为鉴赏家们所珍藏。所制壶形多为几何体,质朴简练、大方,开创了紫砂壶样一代新风。曼生壶铭极具文字意趣,至此中国传统文化"诗书画"三位一体的风格至陈曼生时期才完美地与紫砂融为一体,使宜兴紫砂文化内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到了咸丰、光绪末期,紫砂艺术没有什么发展,此时的名匠有黄玉麟、邵大享。黄玉麟的作品有明代纯朴清雅之风格。擅制掇球。而邵大享则以浑朴取胜,他创造了鱼化龙壶,而此壶的特点是龙头在倾壶倒茶时自动伸缩,堪称鬼斧神工。在稍后的20世纪初叶,由于中国资产阶级蓬勃兴起,商业的逐渐发展,宜兴紫砂自营的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诞生了一些制壶名家,其中又以冯桂珍、俞国良、吴云根、裴石民、顾景舟、王寅春、程寿珍、朱可心、蒋蓉等人最为著名。

近年来,紫砂茶具有了更大发展,新品种不断涌现,目前紫砂茶具品种已由原来的四五十种增加到六百多种。例如,紫砂双层保温杯,就是深受欢迎的新产品。由于紫砂泥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强,渗透性好,所以烧成的双层保温杯,用以泡茶,具有色香味皆蕴,夏天不易变馊的特性。因是双层结构,开水入杯不烫手,传热慢,保温时间长。造型多种多样,有瓜轮型的、蝶纹型的,还有梅花型、鹅蛋型、流线型等。艺人们采用传统的篆刻手法,把绘画和正、草、隶、笼、篆各种装饰手法施用在紫砂陶器上,使之成为观赏和实用巧妙结合的产品。

紫砂器在世界上称得上造型最丰富的工艺品种,明清两代先后涌现出数十位德高望重的著名陶艺名家,创制出了人类艺术瑰宝,他们为中国陶瓷史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宜兴紫砂泥


宜兴的陶土品种繁多,广布于宜兴南部丘陵山区。张渚、丁山、渚东为主要产地。当地一般把陶土分为甲泥、白泥和嫩泥三大类。白泥是一种灰白色为主颜色单存的粉砂质铝土质粘土;甲泥是一种以紫色为主的杂色粉砂质粘土(通称页岩),未经风化,又叫石骨,材质硬、脆、精;嫩泥则是一种以土黄色、灰白色为主的杂色粘土,材质嫩、软、细。宜兴陶都所产的各种天然陶土,不论是甲泥或嫩泥,都含有多量的氧化铁。含量多的约在8%以上,含量少的也在2%左右。又因各种甲泥和嫩泥含铁量多寡不同,泥料经过适当比率调配,再用不同性质的火焰烧可以呈现颜色深浅不一的黑、褐、赤、紫、黄、绿等多种颜色。这就是紫砂壶呈现各种瑰丽色泽的原因。

宜兴紫砂陶所用的原料,包括紫泥、绿泥及红泥三种,统称紫砂泥。

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矿体呈薄层状、透镜状,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稳定性差,原料外观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后外观颜色则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主要成份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屑及铁质等。综合分析,紫砂泥属于粒土--石英云母系,颇类制瓷原料的特点,因此单种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强度高,干燥收缩率小,为多种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艺条件。

绿泥是紫砂泥中的夹脂,故有“泥中泥”之称(团山泥则是紫泥和绿泥混杂共生一起的泥料)。绿泥产量不多,泥质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为低,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颜色更为多彩。

红泥(或称朱泥)则是位于嫩泥和矿层底部的泥料,矿形琐碎,需经手工挑选。周高起云:“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乃变朱砂色。”因其含铁量多寡不等,烧成之后变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红等色。因为产量少,早期除销往南洋的水平小壶用朱泥制作胎身外,一般只用作化妆土装饰在紫砂泥坯上。至于朱泥的胎土,不过是制壶陶手,为了求得更精细的泥料,将红泥以洗泥沉淀,得到约140目到180目细孔的泥料,制成细如滑脂的朱泥壶。朱泥的土质成份,最大的特色是含有极高的氧化铁,约在14%-18%之间,这是朱泥所以烧成后壶身成为红色的主要原因。由于朱泥的泥性甚娇,成型工艺难度亦高,而朱泥由生坯至烧成,因收缩率高达30%-40%,故一般成品良率约仅七成。

从矿层开挖出来的紫泥,俗称生泥,泥似块状岩石,经堆放在露天稍事风化,待其松散,然后用锤式破碎机初碎,轮碾机粉碎,泥料过60目筛(泥料如太粗则制作费劲,如太细制作时则易黏手,且烧成后收缩比大),湿水后通过真空练泥机捏练,便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料。红泥、绿泥的制备与紫泥相同。谈到紫砂泥料的练制,在50年代以前,还是沿用明清的老方法,把晒干捣碎的泥团围成一圈,用河水冲洗,人站在里面不停地走动、踩踏,直到泥料软硬适中。今人实难想像前人在练制泥料是如此的辛苦、落后。到60年代后期开始采用机械化、有雷蒙粉碎机、搅拌机、真空练泥机。

为了丰富紫砂陶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创作设计的需要,艺人们透过把几种泥料混合配比,或在泥料中加入金属氧化物着色剂,使之产生非同寻常的应用效果。大凡名家对泥料的配制皆各有心法,不相私授,进而形成紫砂泥有些特定泥料成为某些名家的代名词,也突显了名家的艺术风格。如作品烧成后呈现石榴皮、梨皮、天青、栗色、青灰、墨绿、黛黑、朱砂紫、海棠红、冷金黄、金葵黄……等多种颜色,吸引了紫砂藏家的目光。紫砂泥若再掺入粗砂、钢砂,产品烧成后珠粒隐现,产生特殊的质感。

紫砂器表面的色泽取于自然泥色,程序是这样的:先将各色原料分开碾细,然后用清水漂,浮在水面上的一层蜡膏,即为有用的色浆原料,烧成后永不消褪。近年来还试制成功了醮浆红泥,仿金属光泽液等化妆土,丰富了紫砂产品的色彩。

紫砂陶器所用主要原料紫泥,行家形容紫泥是泥中有“骨”。这个“骨”就是紫泥中的石英颗粒,也就是紫砂泥中的“砂”。它与云母、粘土、赤铁矿共生一体。紫泥不能用水直接膨润,粉碎至一定细度,不必与其它原料配合,单一原料即可成型烧成品种繁多的紫砂陶器。虽说鲁之博山、皖之寿县、粤之潮邑,均有出产类似的泥料,而一究其成份,则判若霄坏。若论色泽的瑰丽朴雅,质地的优良,当推宜陶为独步。但最使人引起艺术情趣的,要数那造型洗练别致,线条刚劲流畅,比例确切恰当,色泽纯朴古雅,经艺人精湛的手工制作,集书画、金石、镌刻于一体,使紫砂壶成为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实用器皿。

综上所述,紫砂泥的材质特点,归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干燥收缩率小:紫砂陶从泥坯成型到烧成收缩约8%左右,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变形率小,生坯强度大,因此 茶壶的口盖能做到严丝合缝,造型轮廓线条规矩严而不致扭曲。把手可以比瓷壶的粗,不怕壶口面失圆,这样与嘴比例合度,另外可以做敞口的器皿及口面与壶身同样大的大口面茶壶。

2、可塑性好:以紫泥为例,它的液限为33.4%,塑限15.9%,指数为17.5%,属高可塑性,可任意加工成大小各 异的不同造型。制作时粘合力强,但又不粘工具不粘手。如嘴、把均可单独制成,再粘到壶体上后可以加泥雕琢加工施艺;方型器皿的泥片接成型可用脂泥(多加水分即可)粘接,再进行加工。这样大的工艺容量,就为陶艺家充分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施展工艺技巧,提供了物质保证。

3、紫砂泥土成型后不需要施釉,它平整光滑富有光泽的外形,用的时间越久,把摩的时间越长,它就会发黯然之光。这也是其它质地的陶土无法比拟的。

4、紫砂泥本身不需要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单独成陶:成品陶中有双重气孔结构,一为闭口气孔,是团聚体内部的气孔;一为开口气孔,是包裹在团聚体周围的气孔群。这就使紫砂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气孔微细密度高具有较强的吸附力,而施釉的陶瓷茶壶这种功能就比较欠缺。同时茶壶本身是精密合理的造型,壶口壶盖配合严密,位移公差小于0.5mm,减少了混有黄曲霉菌等霉菌的空气流入壶内的渠道。因而,就能较长时间地保持茶叶的色香味,相对地推迟了茶叶变质发馊的时间。其冷热急变性能也好,即便开水冲泡后再急入冷水中也不炸不裂。

宜兴窑紫砂提梁壶


紫砂器,是采用江苏宜兴特有的一种绛紫色澄泥陶制作而成。

宜兴古名荆溪、阳羡,位于太湖西岸,具有久远的烧陶历史。紫砂从宋代开始创烧至明代末期臻于成熟,历经千年,此后经久不衰,产品畅销国内外,宜兴也博得个陶都的美名。

紫砂原料,是颗粒较粗的陶土,土内除高岭、石英、云母之外,铁和硅的含量也较高。紫砂料从颜色分主要有三种:一种呈紫红色和浅紫色,称作“紫砂泥”,肉眼就可以看见含有云母微粒,烧成后为紫黑色或紫棕色;一种呈灰白色或灰绿色,称作“绿泥”,烧成后为浅灰色或灰黄色;还有一种呈红棕色,称作“红泥”,烧成后为灰黑色。

紫砂器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茶壶类、花盆类、罐类和其他类。作为大宗的紫砂茶具,它的生产和发展与我国上千年的饮茶习俗密不可分。早在唐代,讲究饮茶已经形成理论,以后持续不断,这其中对茶具的要求也逐渐增高。宋人喜欢“斗茶”,对茶具的制法和色泽有特殊要求。明人认为“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阁”。品茶理论的发展,必然影响和促进茶具的生产,而茶具中,紫砂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清朝宫廷中,紫砂茶具更成为了皇家贡品。紫砂茶具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紫砂器发展史的基本部分。

文献中确切记载的紫砂历史,是从明代正德年间供春学金沙寺僧制作茗壶开始的。目前考古发掘所见有明确纪年可考的紫砂实物,当首推南京市博物馆的——明代紫砂提梁壶。

这件紫砂壶出土于南京中华门外油坊桥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壶高17.7厘米,口径7厘米。器形较大,壶为球腹,近底部略收敛。提梁在壶肩上弯成拱形,后部有一个用来栓绳系盖的小系。壶流弯曲,盖子平直,有宝珠形盖纽。盖内不是常见的子母口,而是凸起一个“十字筋”,它也起到固定壶盖防止滑落的作用。壶的流与腹部衔接处贴塑四瓣柿蒂形纹饰。整个壶没有过多的装饰,但高高架起的提梁与器型简洁流畅的线条,给人以美的享受。壶为褐红色,质地比较粗糙,近似缸胎,壶面上黏附着的点点“缸坛釉泪”证明当时紫砂器的烧制还没有另装匣钵,是与一般缸器同窑烧制,在窑内受到其它有釉器物的影响,粘着上的。提梁壶上的“缸坛釉泪”说明该器物是紫砂工艺早期的作品。这样的烧制方法在紫砂器发展史上时间很短,最晚在万历以前就得到改善。与该器物同时出土的砖地券表明,墓主人吴经葬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提供了该器物的下限时间,也就是说这件壶制作于嘉靖十二年以前。

我们所见到的紫砂器物多为传世品,加上后代不断仿造,鉴定真伪存在不少困难。地下出土物,特别是出自纪年墓的随葬品,对鉴定传世紫砂器,可以起到很好的比较作用。从全国收藏紫砂壶的情况看,这件提梁壶是目前时间最早的一把紫砂器物,因此有“天下第一壶”之称。

宜兴紫砂壶的价格


江苏宜兴丁蜀镇是紫砂壶的原产地,在我国的明朝正德年间就开始制作其制作原料为紫砂壶,因为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所以在拍卖市场的行情大涨,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有着“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之称。因为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所以这样的紫砂壶尤为的珍贵,加上紫砂壶泡茶的好处和茶禅一味的文化,令人回味无穷,增加了紫砂壶的高贵不素的雅韵。市面上充斥着非常多的紫砂壶但是紫砂名壶却很少,例如树瘤壶这种壶的壶面凹凸不平,有树皮模样的刻文整体壶身呈暗栗色,是明代至壶大家供春创制的一种壶式,因为制作工艺复杂所以传世极少,现在的价格是无法估计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就有着树瘤壶是我国最早的紫砂壶实物,价值是无法用价格进行估量的。

虽然树瘤壶是最早的紫砂壶但是因为其传世量非常的少,所以说衍生出了其他名壶,例如二泉铭壶,是清末时期邵二泉的名壶,其造型质朴,呈色为土黄色,有着“祝福”的美好象征,其价格在几十万到百万不等,关键还是要看其原料和制作的工艺才可以进行具体的判断。冰心道人壶其壶体颜色似瓷器的茶叶末釉,壶身正面是个凹进去的龛,内坐一人是古代的紫砂壶中外形最具有特征的紫砂壶,在其外部装饰有桃树、桃花、桃叶,其壶身另外三侧为雕刻的云纹,因为做工精艺的复杂所以说冰心道人的紫砂壶的收藏价值也是极其的高。紫砂壶有很多但是有着显著的特征。原料上乘、做工精致具有收藏价值的紫砂壶却很少,可见其上等紫砂壶的价值。

紫砂壶的烧制一般原料都为泥土、紫砂壶泥(紫泥、绿泥、红泥),可以烧制紫砂壶的泥一般深藏于岩石层下且,泥层的厚度从几十厘米至一米不等,所以采取难度较大,烧制温度一般控制在1100到1200摄氏度之间所以烧制的限制因素较多,烧制好难度较大。紫砂壶是用来泡茶煮茶的,有着“色香味皆蕴”的赞誉,是因为它具有较高的气孔率和透气性好的。

再加上不渗漏、不老化的特点使用率越高越显光润的原因,这种粉质细砂岩的紫砂土是“宜陶宜壶”的最佳泥料也是宜兴所独有的宝藏,这是现代无论多么高超的技术都无法制作成古代时的特征,一方面是泥料的变化另一方面就是烧制工艺的变化所以在购买古代的紫砂壶时一般的市面上没有的只有在一些拍卖会上才可见到上等的紫砂壶,但是因为其收藏性和实用性的极其高所以价格也使许多收藏爱好者望而却步。

紫砂壶的代表就是宜兴紫砂壶手工用砂锤炼出来的陶有着耐高温、透气性好、收缩率小、冷热急变适宜性强的特点,价格虽高但却价值极高。

汝瓷史话


中国自古就以陶瓷工艺名扬于世,在英语中China(中国)的原意就是瓷器。名列宋代五大名瓷的汝瓷,因产自汝州而得名,其创烧、形成与发展几起几落,历时数百年,博采众家之长,荟萃陶艺精华,在我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特别是汝瓷瑰宝——汝官瓷,作为宋代宫廷用品,自公元1086年到公元1106年,仅短短20年间昙花一现,便消隐于战乱的尘烟。因为是御用品,不得流传民间;又因其以玛瑙为釉,在特定的光线下七彩纷呈,灿若星辰,被认为阳刚之气太盛,帝王公卿也不敢用它陪葬,更使之成为稀世之珍。当今世界上藏有宋代汝瓷的博物馆不足10家,藏品不到70件,遂有“家有万贯,不如汝瓷一件”之说。1992年秋,一件直径仅为8厘米的宋汝窑盘在纽约拍卖,成交价高达154万美元。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宋汝窑三牺尊又以5000万元港币的身价物易其主!

价值连城的汝瓷国宝,在源远流长的中华陶瓷文化史上,又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呢﹖

悠久的历史 丰厚的物华

中国名瓷“汝、钧、官、哥、定”,河南有其三。汝瓷出自平顶山。就目前的考证看,陶瓷古窑址在现今平顶山所辖的汝州、鲁山、宝丰、郏县及洛阳的汝阳南北150多公里内广有分布,大致分为两个自然区和6个生产区。

汝河东南区包括“严和店汝窑区”、“大营清凉寺汝窑区”和“段店、梁洼汝窑区”。其中严和店区目前已发现26个古汝窑场,产品以汝瓷豆绿釉刻印花为主,也有大量的天蓝釉、天青釉、月白釉、黑釉、花釉、棕红釉、挂彩和白釉等。遗物丰厚,器皿多样,为宋代汝窑早期遗址。

段店、梁洼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主要产品有缸、罐、壶、瓶、腰鼓等民用瓷。花釉具多,胎如坚石,釉质细润,蓝如宝石,云絮飘动,观之赏心悦目,史称花瓷,又曰“唐钧”,是集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身的工艺品。唐代烧造花瓷的窑址迄今只发现五处,四处在河南,其中两处在平顶山。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件黑釉蓝斑腰鼓和一件黑釉斑点壶,已被有关专家根据唐代《羯鼓录》中有关记载和对段店窑址出土物的调查,证实为“鲁山花瓷”。这一区域以鲁山段店为中心,接连白象店和桃花店,与梁洼明清时期兴起的汝窑相呼应,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集生产工艺、产品开发、烧成技术、经营管理之大成,鼎盛时商贾云集,对后期汝窑的兴起和我国陶瓷技术的开发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促进作用。

汝河东南区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宝丰大营清凉寺汝窑遗址(宝丰曾为汝州地域)。该窑址北距汝州25公里,总面积110万平方米,瓷片和窑具堆积如丘,窑址毗邻交错,遗物丰厚,既有汝瓷,又有钧瓷、唐三彩、河南黑釉天目瓷、白地黑花瓷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87年考古试掘,就发现了窑炉、作坊、灰坑等遗迹。在一个小窑藏坑内,一次出土较完整的各类瓷器20余件,其中汝窑天青釉盘口折肩瓶、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天青釉汝瓷盘,粉青釉刻莲花茶盏等,均为汝瓷传世佳品。其色青翠如脂,润泽似玉,细碎的冰裂纹薄如蝉翼,晶莹剔透,被认定为汝瓷传世珍品。此次开掘揭开了汝官窑口之谜研究的序幕,被国内外专家称为陶瓷考古史上的重大突破。

为进一步探寻汝官窑所在地,1988年秋和1989年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清凉寺窑址又进行了两次发掘,共出土各类完整可复原的瓷器和窑具两千余件,其中的窑藏品与传世汝官瓷对照,胎釉完全一致。1999年,该所在清凉寺居民住宅便道上再次进行试掘,收获汝官瓷片上千片。2000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该所对这一遗址进行了第六次发掘,在475平方米的区域内,清理出汝官窑炉15座,作坊2处,大型澄泥池2个,釉料坑2个,灰坑22个,还有一眼水井和大批形状比较完整、品种比较丰富的汝官窑瓷器和匣钵、垫饼、垫圈、支烧等烧具。同时出土的一枚“元丰通宝”,为汝官瓷的历史上限提供了重要依据。同年10月18日,省文物管理局、宝丰县人民政府在清凉寺召开了汝官窑遗址考古新发现“专家研讨会”和“新闻发布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古陶瓷研究会近20名专家出席了这次会议,专家们高度赞扬了清凉寺汝官窑遗址的发掘成果,认为该成果对于进一步研究中国陶瓷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神秘的土地 稀世的珍藏

1978年冬季的一天,汝州市纸坊乡阎村的几个村民无意中挖出几件陶器。其中一件就是如今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彩陶缸——《鹳鱼石斧图》。经碳十四测定,这件国宝为原始社会仰韶文化时期的产物,距今已有6000年之遥。

位于郏县西北10公里的黄道汝窑生产区,早在唐代中叶,就盛产瓷器。窑址分布于黄道村东的马蹄河畔,总面积10500平方米,文化层厚达3米。产品主要有白、黑、青、月白、天蓝、紫红等釉色。有的碗、罐上还绘有花草图案,写着“风花雪月”、“春夏秋冬”等字样,釉色浑厚质朴,光彩夺目,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都有黄道窑的花釉白斑罐。黄道窑的产品常以白斑花釉、黑釉、黄褐釉、天蓝釉、及茶沫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斑点,窑变出多种色彩,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工艺开辟了先河。而位于郏县西北15公里处的谒主沟汝窑遗址,是一处宋、金、元时期的古窑址,总面积约18000平方米,产品多为民间用品,釉色有天青、天蓝、月白等,同时兼烧钧瓷釉色,如玫瑰红、葛花紫、龙肝、马肺、雨后红霞等。这里的山岭上到处都是优质的制瓷原料高岭土和釉料,至今禹州钧窑还来此购料。全国著名陶瓷专家叶喆先生有诗曰:“漫道汝钧不可分,神前神垕地昆邻,天青釉色虽相近,各有千秋自超群。”

汝河东北自然区另外两个生产区,一处位于大峪乡嵩箕山脉西侧。东侧便是禹州神镇,是生产钧瓷的重要基地。此地有72座汝瓷窑之称,已被文物部门发掘的窑场就有14个。产品主要是生活用瓷、文具、工艺品等。造型精致,光素无纹较多,釉色天蓝、天青为主,清雅庄重,汁水莹泽,釉面呈细碎冰裂纹,产品曾在开封宋宫遗址多次被发现。另一处位于汝州市内及郊区,这一带发现遗址8处,出土的古瓷片,有豆绿刻印花和天青、天蓝、月白等釉色。2000年5月,省文物局在汝州市中大街和张公巷的交汇处开沟发掘,出土了大量匣体钵片,其中两件保存完好。同时出土了大量独特的青釉瓷片,和清凉寺的天青釉汝官瓷完全一样。其色清雅莹润,釉呈冰裂纹薄如蝉翼,多为餐具、茶具、酒具、文具、工艺品。工艺考究,薄釉薄胎。一起出土的还有古钱币和粉碎的玛瑙釉料、刻花用的玻璃棒、雕塑用的骨器,素烧过的坯片等。

2001年6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张公巷进行第二次挖掘,掘面40平方米,发现大量素烧胎片,除个别胎片能看出底部形状为传世水仙盆外,其他多不能辨别器型。出品胎片厚薄均匀,制作精细,不但继承了清凉寺汝窑的卷足支烧工艺,且有所发展,足部直、窄、矮和宋代其他瓷都不一样,匣钵种类繁多,桶式、碗式、盘式等应有尽有,底部和口沿儿涂有碱土。经过对出土釉料的试烧,成色和发掘出的瓷片一致,烧成温度在1250摄氏度,和史书记载汝官瓷烧造工艺相符。

2001年7月,一户居民在汝州市望嵩路与中大街交汇处建房挖地基时,发现一层独特的物质,面积约40平方米,经汝瓷专家朱文立试烧,认定为宋代天青釉。该址出土的瓷片与张公巷的瓷片样品,从釉色和冰裂纹及器皿制作的精美程度看,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的碗奁极相似。同年10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2001年汝州年会暨汝瓷国际学术研究会在汝州召开,专家根据对宝丰清凉寺和汝州文庙、张公巷出土瓷片的科学测试,断定汝州可作为汝官瓷新窑器目标考查发掘地。

由以上尚不完全的发掘可以得出结论:汝窑工匠代代传承前人智慧,创造出国宝花瓷和风格独具的刻、印花卉青瓷。到了北宋晚期,因皇宫认为定州“白瓷有芒”,改命汝州建青瓷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绝妙工艺:胎坚细密,釉层匀净,色泽丰润,造型典雅。品类齐全的汝官瓷为宫庭珍藏,民瓷更为众多百姓所喜爱,曾在宋代百花瓷艺苑中获“青瓷之首,汝窑为魁”的美誉。

陶瓷知识:汝瓷史话


中国自古就以陶瓷工艺名扬于世,在英语中china的原意就是瓷器。名列宋代五大名瓷的汝瓷,因产自汝州而得名,其创烧、形成与发展几起几落,历时数百年,博采众家之长,荟萃陶艺精华,在我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特别是汝瓷瑰宝汝官瓷,作为宋代宫廷用品,自公元1086年到公元1106年,仅短短20年间昙花一现,便消隐于战乱的尘烟。因为是御用品,不得流传民间;又因其以玛瑙为釉,在特定的光线下七彩纷呈,灿若星辰,被认为阳刚之气太盛,帝王公卿也不敢用它陪葬,更使之成为稀世之珍。当今世界上藏有宋代汝瓷的博物馆不足10家,藏品不到70件,遂有家有万贯,不如汝瓷一件之说。1992年秋,一件直径仅为8厘米的宋汝窑盘在纽约拍卖,成交价高达154万美元。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宋汝窑三牺尊又以5000万元港币的身价物易其主!

价值连城的汝瓷国宝,在源远流长的中华陶瓷文化史上,又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呢﹖

悠久的历史丰厚的物华

中国名瓷汝、钧、官、哥、定,河南有其三。汝瓷出自平顶山。就目前的考证看,陶瓷古窑址在现今平顶山所辖的汝州、鲁山、宝丰、郏县及洛阳的汝阳南北150多公里内广有分布,大致分为两个自然区和6个生产区。

汝河东南区包括严和店汝窑区、大营清凉寺汝窑区和段店、梁洼汝窑区。其中严和店区目前已发现26个古汝窑场,产品以汝瓷豆绿釉刻印花为主,也有大量的天蓝釉、天青釉、月白釉、黑釉、花釉、棕红釉、挂彩和白釉等。遗物丰厚,器皿多样,为宋代汝窑早期遗址。

段店、梁洼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主要产品有缸、罐、壶、瓶、腰鼓等民用瓷。花釉具多,胎如坚石,釉质细润,蓝如宝石,云絮飘动,观之赏心悦目,史称花瓷,又曰唐钧,是集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身的工艺品。唐代烧造花瓷的窑址迄今只发现五处,四处在河南,其中两处在平顶山。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件黑釉蓝斑腰鼓和一件黑釉斑点壶,已被有关专家根据唐代《羯鼓录》中有关记载和对段店窑址出土物的调查,证实为鲁山花瓷。这一区域以鲁山段店为中心,接连白象店和桃花店,与梁洼明清时期兴起的汝窑相呼应,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集生产工艺、产品开发、烧成技术、经营管理之大成,鼎盛时商贾云集,对后期汝窑的兴起和我国陶瓷技术的开发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促进作用。

汝河东南区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宝丰大营清凉寺汝窑遗址。该窑址北距汝州25公里,总面积110万平方米,瓷片和窑具堆积如丘,窑址毗邻交错,遗物丰厚,既有汝瓷,又有钧瓷、唐三彩、河南黑釉天目瓷、白地黑花瓷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87年考古试掘,就发现了窑炉、作坊、灰坑等遗迹。在一个小窑藏坑内,一次出土较完整的各类瓷器20余件,其中汝窑天青釉盘口折肩瓶、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天青釉汝瓷盘,粉青釉刻莲花茶盏等,均为汝瓷传世佳品。其色青翠如脂,润泽似玉,细碎的冰裂纹薄如蝉翼,晶莹剔透,被认定为汝瓷传世珍品。此次开掘揭开了汝官窑口之谜研究的序幕,被国内外专家称为陶瓷考古史上的重大突破。

为进一步探寻汝官窑所在地,1988年秋和1989年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清凉寺窑址又进行了两次发掘,共出土各类完整可复原的瓷器和窑具两千余件,其中的窑藏品与传世汝官瓷对照,胎釉完全一致。1999年,该所在清凉寺居民住宅便道上再次进行试掘,收获汝官瓷片上千片。2000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该所对这一遗址进行了第六次发掘,在475平方米的区域内,清理出汝官窑炉15座,作坊2处,大型澄泥池2个,釉料坑2个,灰坑22个,还有一眼水井和大批形状比较完整、品种比较丰富的汝官窑瓷器和匣钵、垫饼、垫圈、支烧等烧具。同时出土的一枚元丰通宝,为汝官瓷的历史上限提供了重要依据。同年10月18日,省文物管理局、宝丰县人民政府在清凉寺召开了汝官窑遗址考古新发现专家研讨会和新闻发布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古陶瓷研究会近20名专家出席了这次会议,专家们高度赞扬了清凉寺汝官窑遗址的发掘成果,认为该成果对于进一步研究中国陶瓷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神秘的土地稀世的珍藏

1978年冬季的一天,汝州市纸坊乡阎村的几个村民无意中挖出几件陶器。其中一件就是如今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彩陶缸《鹳鱼石斧漫道汝钧不可分,神前神垕地昆邻,天青釉色虽相近,各有千秋自超群。

汝河东北自然区另外两个生产区,一处位于大峪乡嵩箕山脉西侧。东侧便是禹州神垕镇,是生产钧瓷的重要基地。此地有72座汝瓷窑之称,已被文物部门发掘的窑场就有14个。产品主要是生活用瓷、文具、工艺品等。造型精致,光素无纹较多,釉色天蓝、天青为主,清雅庄重,汁水莹泽,釉面呈细碎冰裂纹,产品曾在开封宋宫遗址多次被发现。另一处位于汝州市内及郊区,这一带发现遗址8处,出土的古瓷片,有豆绿刻印花和天青、天蓝、月白等釉色。2000年5月,省文物局在汝州市中大街和张公巷的交汇处开沟发掘,出土了大量匣体钵片,其中两件保存完好。同时出土了大量独特的青釉瓷片,和清凉寺的天青釉汝官瓷完全一样。其色清雅莹润,釉呈冰裂纹薄如蝉翼,多为餐具、茶具、酒具、文具、工艺品。工艺考究,薄釉薄胎。一起出土的还有古钱币和粉碎的玛瑙釉料、刻花用的玻璃棒、雕塑用的骨器,素烧过的坯片等。

2001年6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张公巷进行第二次挖掘,掘面40平方米,发现大量素烧胎片,除个别胎片能看出底部形状为传世水仙盆外,其他多不能辨别器型。出品胎片厚薄均匀,制作精细,不但继承了清凉寺汝窑的卷足支烧工艺,且有所发展,足部直、窄、矮和宋代其他瓷都不一样,匣钵种类繁多,桶式、碗式、盘式等应有尽有,底部和口沿儿涂有碱土。经过对出土釉料的试烧,成色和发掘出的瓷片一致,烧成温度在1250摄氏度,和史书记载汝官瓷烧造工艺相符。

2001年7月,一户居民在汝州市望嵩路与中大街交汇处建房挖地基时,发现一层独特的物质,面积约40平方米,经汝瓷专家朱文立试烧,认定为宋代天青釉。该址出土的瓷片与张公巷的瓷片样品,从釉色和冰裂纹及器皿制作的精美程度看,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的碗奁极相似。同年10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2001年汝州年会暨汝瓷国际学术研究会在汝州召开,专家根据对宝丰清凉寺和汝州文庙、张公巷出土瓷片的科学测试,断定汝州可作为汝官瓷新窑器目标考查发掘地。

由以上尚不完全的发掘可以得出结论:汝窑工匠代代传承前人智慧,创造出国宝花瓷和风格独具的刻、印花卉青瓷。到了北宋晚期,因皇宫认为定州白瓷有芒,改命汝州建青瓷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绝妙工艺:胎坚细密,釉层匀净,色泽丰润,造型典雅。品类齐全的汝官瓷为宫庭珍藏,民瓷更为众多百姓所喜爱,曾在宋代百花瓷艺苑中获青瓷之首,汝窑为魁的美誉。

宜兴紫砂壶线条的艺术


一、前言

线条,为中国绘画线条规定了最原始的审美价值取向,并对我国的青铜器、玉器的纹饰乃至其后丰富的工艺美术作品。自然也包括紫砂陶的装饰用线起到开山的作用 紫砂壶的线条装饰,其实是茶壶造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立体线条有子母线、灯草线、凹凸线、云肩线以及云水纹、花瓣纹和菱纹等20余种。 二、紫砂线条装饰 线条装饰在我国陶器上的使用可谓源远流长。彩陶纹饰中的线条运用变化万端,主要以它的二维平面形态,如折线、曲线、直线、点线来适应造型的变化。这种蕴涵着主体审美情感及想象力的线条,为中国绘画线条规定了最原始的审美价值取向,并对我国的青铜器、玉器的纹饰乃至其后丰富的工艺美术作品. 自然也包括紫砂陶的装饰用线起到开山的作用。 相关阅读:琐谈紫砂成型工具 中国陶瓷的造型。基本上是线条的运用。线条艺术是紫砂壶艺术的最基础的本质。壶艺所用之线是最富有情感之线,陶艺家情感宣泄的主要艺术概括手法就是线条,常言有“壶如其人”,但更是“线如其人”。线条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表现形态,有各种各样的、变化多端的,如:S形、V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螺形、波形,以及长与短、粗与细、纵与横、曲与直、虚与实、断与续等,它们可以使人们心理产生快与慢、刚与柔、滞与滑、利与钝、顿与挫等不同感应。整体造型线条流畅、轮廓分明、平稳庄重,曲线则是有优雅、柔和、活泼、流畅等特性,给人以一种活力感。又如:壶艺泰斗顾景舟的“石瓢壶”,整体看似金字塔结构。一个三角形沿着它的两边画两根平行线作为嘴、把,它通体几乎是没有直线的,把所有的线化为似直非直的线、似曲非曲的线。当这样的线融于壶的造型中,使茗壶一下变得生动起来并充满张力。 三、总结 对于线条的运用,从事紫砂造型的艺人一般都在自觉运用,不同艺人所创制的线条技法和线条风格都应体现出对容体的真挚感受。当主体个性涵养的显露及容体形神的表现相融并现时,线才充分地体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这一精神境界,以及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审美观念。这也使线得以源源流长、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线条的运用正是具备了人类共同的审美意识,体现出人类的认识意识。表达出人类的情感意义,反映了人类的真美精神和民族意志。因而,体悟和表达陶艺人意境的语言,正确理解点、线、面的构成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宜兴紫砂壶问答知多少


宜兴紫砂壶8问8答:

1、问:什么叫宜兴紫砂?

答:宜兴紫砂是以当地独有的陶土矿源“紫砂泥”所制的茶具、文玩、雕塑、花盆等各种无釉器皿,其中茶具最有代表性,几百年的发展,它已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艺术语言的优秀工艺美术门类。

2、问:宜兴紫砂茶具始于何时?

答:据考古资料及有关历史文献记载,宜兴紫砂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荣兴旺于当今。

3、问:为什么紫砂不是单纯的“紫”色,而壶有各中颜色?

答:紫砂土颜色有紫、黄、红等几种天然色彩,以紫为主色调,故又称“五色土”、“富贵土”,经艺人用不同泥色互相调配,而形成各种色泽。

4、问:紫砂壶有哪些特点?

答:紫砂土不含铅等任何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制成壶后,透气性特别好,泡茶特别香,暑天盛茶不易馊,有益于人体健康。

5、问:为什么市场上有的紫砂壶仅卖几元钱,有的却几千几万?

答:好的壶,用料考究,构思复有艺术品性,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加上作者名气等无形资产,俗话说:“艺术无价”。这几个因素一对比,价位的高低就自明了。

6、问:紫砂历史上和当代有哪些巨匠?当代有哪些紫砂名家呢?

答:明代开始至民国,有供春、时大彬、陈明远、陈曼生、杨彭年、邵大亨、黄玉麟等,当代有顾景舟、、蒋蓉、王寅仙、吕尧臣、徐秀棠、谭泉海、徐汉棠、李昌鸿、鲍志强、何道洪、周桂珍、顾绍培等工艺美术大师及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谢曼伦等16位,高级工艺美术师80余人。

7、问:从一般角度来评论,壶的好坏标准在哪里?

答:造型端庄,口盖平整,壶“咀”出水顺畅,壶“把”端拿舒适,用料色泽纯正,烧成火候适度,就是一把适用的好壶。

8、问: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喜欢紫砂壶呢?

答:紫砂壶虽小,它却集造型、书法、绘画、印章、陶刻等诸多艺术于一体,既有实用、又有欣赏和把玩的价值,是中华民族紫砂文化中的佼佼者之一,所以会有愈来愈多的人喜欢它。

宜兴紫砂壶理论基础


近年来由于紫砂壶陶艺行业的兴旺发达,紫砂文化也随之得到了长足的推进,有关紫砂陶艺方面的图谱、著作和文章已经大量的编写出版或报刊杂志上刊登和发表,可喜可贺。与此同时商业性文化也一片繁荣,其中负面的作用也得到了顺势的蔓延,若不正视,这个倾向将会遮盖另一个倾向,将对紫砂艺术的健康发展遭受不可估量的伤害,因此对紫砂文化艺术理念的进一步认识并升华提高必将是我们紫砂业者的一个大课题。

紫砂陶的创始首先基源于宜兴陶业生产工艺基础条件的存在,紫砂茶壶的出现主要因素就是宜兴是文人聚集的茶叶产地,是受茶文化的推动,故紫砂壶自创始起就得到了爱茶文人的介入,他们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设计,题铭镌刻,题词吟诵,著书立说。这就使紫砂茗壶在实用泡茶的功能之中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宋、元就有一些文豪在诗词中出现称颂紫坭新品、紫砂罐等的题颂,这已被一些文稿引为宜兴紫砂器创始的佐证。

明代万历年间出现了第一部紫砂专着《阳羡茗壶系》(今江苏江阴人周高起着)。书内分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等章节。这就成为历史以来研究紫砂文化的最主要的史料依据。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吴骞(今杭州海宁人),因世祖为吴颐山(曾读书于宜兴湖滏金沙寺,供春给使之暇,首创紫砂壶)之故,并有别业在荆溪桃溪(今宜兴张渚),着《阳羡名陶录》。此书在《阳羡茗壶系》的基础上经细审、精勘、排比,并作了充实,在后又增加了文瀚——记、铭、赞、赋、诗、诗余等章节,收集了名人的大量有关称颂紫砂壶艺等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篇章,让我们对研究紫砂壶工艺品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宜兴紫砂史话》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宜兴紫砂史话》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大理石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