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陶瓷文化 > 导航 >

品味钧瓷茶具,感受传统茶文化

品味钧瓷茶具,感受传统茶文化

陶瓷文化 古代传统瓷器 古代瓷器茶具

2020-08-19

陶瓷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又是瓷国。茶文化与陶瓷文化相结合,茶文化与陶瓷文化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从此浓得化不开。冲泡一杯佳茗,配具必不可少,尤如绿叶之于红花,彩云之于明月,有映衬之妙。古时痴迷茶艺的文人雅士,无不把茶具的选择搭配,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

在钧瓷繁荣发展的大宋时期,茶文化同样风行天下。然而其时,钧瓷与茶道,就像两条平行线,未曾交会。本文将带您一起品味钧瓷茶具,感受传统茶文化。

“人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民间俗话,最早始于宋朝。可见,早在宋朝时,饮茶之风就已盛行于民间,成为百姓居家与柴米油盐同样重要的生活元素。

看一个时代的文明程度,就要看那个时代的生活细节。以小见大,以精细见深广。在宋朝,在深厚的民间基础上,茶文化发展到了一个巅峰。

宋朝文人的生活别具品味。他们在仕途与现实的夹缝中,找到了比追求权力和财富更有意义的事情——寻求雅致、自然、随性的生活。舟车运来好水,摆上精美茶器,围炉品茶闲话。一壶好茶,将宋人生活中的仪式感发挥到了极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宋人最懂“慢生活”。

驿路边,一座凉棚,几张方桌;一片摇曳在风中的”茶“招牌,几个匆匆赶路到此歇脚的饮茶客。这番场景,似乎是宋人生活的经典重现。饮茶赋诗,琴棋书画;耕读传家,闲话桑麻。

在品茶者看来,茶具不仅要有实用功能,更有鉴赏把玩的趣味。随着陶瓷文化的发展、时代人文的变迁,茶具在风格上随之变化。

钧瓷,以其独特的窑变艺术闻名于世。

壶,在中国人心目中,一直有着很重的吉祥寓意。收藏的壶多了,意味着壶壶在福,多壶多福,吉祥如意。

钧瓷之美,美在形与意。其形也,古朴典雅,端庄秀丽;其意也,窑变天成,气象万千。钧瓷有百看不厌的艺术魅力,其釉色自然天成,而非人工描绘,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独一无二。

从前,在人们印象中,好茶具似乎都来自南方。似乎只有山水旖旎的江南才能孕育符合茶性、水性的茶器。其实不然。而今,在中原钧瓷之都,也能生产出精美的茶具,将钧瓷之美融入茶文化,集实用性和观赏性于一身,开创另一番实用美学的新天地:钧瓷茶具。

钧瓷壶极具观赏价值,且无论是谁,手中有一把好壶,既可把玩,又可品茗、交友、观赏、馈赠。钧瓷壶因实用性强、价格不高,更为钧迷、钧友所青睐。最值得称道的是,世界上所有人收藏的钧瓷壶,没有两件是一模一样的,正所谓“钧瓷无双,钧壶无双”。TaoCI52.CoM

钧瓷茶具胎质精纯,坚实细腻;釉色浑然天成、乳光晶莹、绚丽多彩、相映生辉、极富诗情画意。传统钧瓷厚重、大气,釉色可以温润如玉,传统茶具雅致、大方。

钧瓷入茶道,从殿堂级的观赏器发展出可观赏、可把玩的养生艺术品分支,钧瓷茶具大大丰富了茶器类别,钧瓷茶具也逐渐进入高端饮茶人士的茶桌。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托盏——茶文化的产物


中国是茶的故乡,秦汉前茶的主要作用是药用,到魏晋时期,茶作为饮料为人们所接受。东晋以后,南方地区饮茶成风,茶作为饮料的功能逐渐成为主流并一直延续至今。

饮茶之风的发展,带动了饮茶器具的发展。东晋以后,出现了专门用于饮茶的托盏。托盏是一个由茶盏与一个茶托组合而成的。茶盏一般为碗形,茶托又称盏托,一般为圆盘,下面有圈足或假圈足,盘中心部位有一个凸起的圆形托圈,茶盏放入托圈内与之套合。这种托盏是由汉代的耳杯和托盘发展而来的,东晋时期开始出现,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托盏兴起后,耳杯和托盘则渐被淘汰。青瓷莲花盏托(茶托)为茶绿釉,带有细小的开片,盘内刻有莲瓣纹,盘心刻有莲子形的小圈。青瓷托盏由上部的茶盏和下部的盏托组成,是当时比较流行的饮茶器具,茶盏放在盏托上,喝茶时不致烫手。

三国时期,吴国占据长江流域,他们已将茶作为宫廷饮料。西晋灭亡后,晋皇室司马睿带领部分中原的世家大族于公元317年在建康建立东晋政权。这些南渡的中原贵胄初到南方地区,便受到了久习饮茶的南方文化的挑战。在《世说新语·轻诋》有这样一段记录:晋康帝的岳父褚裒(pou),字季野,他声名显赫,在朝中位居征北大将军。一次,江东本地的豪门权贵们在一个叫金昌亭的地方欢宴,褚裒来到这里。对这位褚大人,他们是只闻其名而不识其人,看见来了个北佬,决意戏耍他一番,于是,江东豪贵命侍者专给褚裒多倒茶汁,少给蜜饯,褚裒刚喝完,马上添满,让他吃不到其他食物。褚裒不慌不忙地喝完,慢慢站起来对众人说:“我是褚季野。”结果,四座惊散,无不狼狈。从这段记录中可以看到,江东人士已经习惯饮茶,而北来的晋室成员对饮茶的习惯还有待于进一步熟悉。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来的晋室成员渐渐适应并喜爱上了饮茶,东晋以后南方地区饮茶成风。据记载,东晋的司徒长史王蒙特别喜好饮茶,每次有人到他家,立刻命人上茶,以至于士大夫们都十分害怕去他家。每次要去他家,都很无奈,“今有水厄。”

酒器收藏:品味文化体现价值


刚刚过去的蛇年春节,家住河南省博爱县柏山镇柏山村的刘小继过得不同凡响,家里每天高朋满座、喜气洋洋。人家逢年过节都用美酒招待客人,他却用几千个样式各异的空酒瓶开起了“以瓶会友”的交流会,让来自焦作市的酒瓶收藏爱好者大呼“过瘾”、“有意义”,也让四邻八乡的人们在新春佳节领略了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美轮美奂:小小酒瓶让他如痴如醉

“这些酒瓶真是艺术品,真看着稀罕了。”在刘小继的家,秦先生不断发出赞叹。秦先生是专门约了朋友,驾车从焦作市区赶到刘小继家的。虽然早有耳闻,可真正看到刘小继收藏的酒瓶,他们还是非常吃惊。走进他的收藏室里,6000余个造型各异、美轮美奂的酒瓶,放在房间四面展柜上,就像一个博物馆。“酒瓶在收藏界一般被称为‘酒器’,收藏者主要收藏年代久远且有一定造型的酒瓶。”在中国,酒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只是更多人关注的是“杯中物”,对于酒瓶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许多人喝过酒,随手就将酒瓶扔了,太可惜啦!”刘小继不无遗憾。

作为一个商人,刘小继和酒有着不解的缘份,外出应酬推杯换盏在所难免,用他的话说,过去的自己几乎天天泡在酒坛子里,身体状况每况愈下。2008年,他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个猴子造型的酒瓶,一下着了迷。从此以后,除了生意,就是想着怎么收藏酒瓶,慢慢地,他竟然把酒戒了。“这时候才领悟到了真正的酒文化!”他感慨地说。

为了收藏酒瓶,刘小继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哪里有酒器展示会,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为了收藏,刘小继还学会了上网与收藏者交流,他珍藏的一套德国火车造型的酒瓶,就是从一位在德国留学的上海学生那里淘来的。因为收藏,刘小继还认识了不少外地的酒器收藏者。刘小继说,现在他经常坐火车到外地朋友家里小聚,藏友之间总有说不完的话。

在他的藏品中,有一些是由焦作生产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焦作有大小酒厂百余家,当时最有名气的武陟县古寺酒厂还赞助过电视连续剧《霍元甲》,名气大着呢。”刘小继说。当然,刘小继的收藏可不止这些,像“北京天坛”、“桂林象鼻山”等,都是他的藏品。不过,刘小继最钟爱的还是一套以竹林七贤为造型的酒器,为了淘来这套酒器,刘小继曾三次拜访这套酒器的原主人,“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我收藏酒瓶的经历也差不多”。颇有些传奇意味的是,他曾收藏一套印有伊拉克前政府官员通缉令的酒瓶,但唯独印着萨达姆照片的酒瓶多方寻找都没有结果。焦作市的秦先生在参观他的收藏时,突然想起自己有,“送给刘师傅就能凑成一套,我决定送了。”秦先生当即表示。这让老刘欣喜异常,高兴了好长时间。

酒器之美: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酒器,是酒的包装和载体。广义上讲,凡是与酒相关的器物均可称为酒器,但人们一般将盛酒的器物和饮酒的器物称为酒器,酒瓶作为盛酒的容器只是酒器的一种。研究我国酒文化的学者指出:酒器是随着酒的产生而产生的,自古有之。商周时期,酒器主要是由青铜制成的,其中盛酒的有尊、壶、区、卮、皿、鉴、斛、觥、瓮、瓿、彝等,饮酒的有觚、觯、角、爵、杯、舟。

古代平民百姓盛酒器最多的就是坛子了,这坛子的材料和样式都大同小异,在当时应是最平常的。而皇宫贵族的酒器多是昂贵而华美的金银器、瓷器等。当然作为装酒的容器,比如游侠腰上的葫芦,骑士鞍间的皮囊,具有民族特色的竹筒等,都应列入其中,不一而足。装酒的容器发展到现在,更是千奇百怪、琳琅满目,从品种上看,有单瓶、对瓶、套瓶、系列瓶;从材质上看,以陶瓷、紫砂为主,还有金属的、玻璃的、竹木的、瓜果的;从容量上看,大的可盛装5000毫升、小的仅装50毫升;从形态上看,有人物、动物、植物、交通工具、军事兵器等,可谓千姿百态、造型奇特、设计精美、五彩斑斓。这些酒器不仅蕴含着文化的气息,也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和感受,或欣欣之气,或盎然古意,或大拙藏工,或小巧纳志,让人未启而先怡其神。

除了制作精致、用料讲究、艺术性较高的酒瓶外,一些酒厂在一些特殊的年份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开发了具有纪念意义的系列酒,制作了具有纪念价值的现代酒瓶。1997年7月1日,为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四川宜宾酒厂生产了“圆梦”礼品酒和“回归喜庆酒”。为纪念李时珍和《本草纲目》问世400周年,湖北李时珍保健药品厂生产的“李时珍补酒”,以李时珍全身站像和半身肖像为造型,用著名特产竹、蛇、龟精雕细刻制作了艺术酒瓶。观音、罗汉、鉴真和尚、释迦牟尼、屈原、钟魁、财神、关公、济公、孔子、孟子、老子、张仲景、曹操、诸葛亮等诸多历史和神话传说人物都曾被酒企雕塑成艺术酒瓶。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里留。”千百年来,小小的酒瓶见证了酒的生产、酒的饮用,见证了朝代的更迭、世事的兴衰,见证了世人的荣华富贵、贫困潦倒,见证了英雄豪杰的豪言壮语,也见证了才子佳人的情思爱意,它凝结了无数的文化信息,体现了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酒器收藏:体味文化,体现价值

作为焦作市骨灰级的酒器藏友,中国中外酒器文化协会常务副主席、河南酒器收藏联谊会会长王冀宁可谓名声在外。春节专门参加“以瓶会友”交流会的他,看到刘小继收藏的酒瓶后,兴致盎然,当场为各位藏友讲述了目前我国酒器收藏的大好前景:“酒器收藏山东人数最多,江苏资格最老,武汉水平最高,咱焦作要做到的就是收藏的精品最多!”

酒器收藏在国外历史悠久,而在中国还属于比较“年轻”的大众收藏,近几年才开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起初只是有人收藏酒标,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收藏热的兴起,酒器才被纳入收藏品行列。

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时代,酒由国家统一控制,生产企业普遍没有营销意识,当时酒的包装十分简陋,酒瓶造型单调,缺乏个性。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酒类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包装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企业开始设计、生产艺术价值较高的酒瓶,值得收藏的酒器多起来。如今酒器不但成了收藏者的宝贝,酒器收藏也渐成气候,形成了一个大的市场,收购、交流、出售等活动均纳入其中,一些地区的收藏者还成立了酒器收藏协会,定期参加全国和地区的酒器展会,抱着自己的宝贝赚回自豪,也赚了大把的银子,把酒器收藏这项艺术兼生意的活动做得红红火火。

刘小继坦言进行酒器收藏有三大好处:一是在艺术上获得熏陶,二是能结交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三是在经济上可以增值。为了收藏酒器,刘小继经常参加全国的酒器文化交流会。“来自全国各地的‘瓶友’带着自己的酒瓶聚到一起,交流收藏心得,交换酒瓶。”刘小继说,“这是收藏酒瓶的最大乐趣,也让我认识了很多外地的朋友。”“我的这些酒瓶现在全都升值了,升值10倍以上的也有,有的酒瓶已经值千元了。”在刘小继的影响下,近几年开始酒器收藏的焦作市孙先生已经尝到甜头了。孙先生的酒器大多是他在酒店饭店淘来,每个瓶子的成本很低,“有的根本就不用掏钱”。赵先生家里收藏了一只桃花扇酒瓶,一只山西的天坛特曲酒瓶……“这些好的酒瓶现在都比酒贵多了,有的酒厂停产了,市场上找不到货,价格就会一路飙升。”对收藏酒器颇有心得的他介绍:还有一些具有古玩性质的酒瓶,升值空间就更大。几年前他从古玩市场淘来一只清朝的酒瓶,瓷质,是马的造型,当时觉得好看,花1000多元买下,谁知到年底就有人出价2万元要买,他怎么都舍不得卖,现在价格据说又在攀升。

酒器博物馆:做酒文化的传播者

蛇年春节,在“以瓶会友”交流会现场,焦作酒器收藏第一人、70多岁的张汝福看到这么多的藏友欢聚一堂,不禁十分感叹:“看到这么多的人喜欢收藏酒器,尤其是还有这么多年轻人,我真是太开心了,后继有人了啊!”得到了前辈们的肯定,刘小继十分高兴,他呼吁大家积极保护焦作本土老瓶,以免这些酒器外流。“这个交流会办得不错,今后我还会继续办下去,让各位藏友资源共享,不断丰富各自的藏品。”刘小继说。

对于刘小继来说,有多少酒瓶就有多少个故事。在他家的收藏室里,小到0.025公斤一瓶的鹿龟酒,大到300公斤一坛的杏花村酒,应有尽有,已经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他家开眼界。这也让刘小继萌发了办个酒器博物馆的想法。

“我希望有一天能办一个酒器博物馆,让大家一起欣赏这些智慧和艺术的结晶,让更多人了解到酒的历史,弘扬中华文化。”刘小继常想,如果将古今中外的酒器,各选一件陈列起来,当是一条永远观赏不尽的艺术长廊,人们在里面流连忘返、品味欣赏,那是多么难得的艺术享受啊。

这两年随着他收藏的酒瓶越来越多,随着他对酒历史、酒文化研究得越来越深,这种想法也越来越强烈了,蛇年春节“以瓶会友”交流会的成功,让他更加坚定了这一决心。“别看酒瓶不起眼,但它融陶艺、绘画、书法、民间故事、风俗民情等于一体,展现了中国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刘小继说,“我准备把这些年收藏的酒瓶整理一下,建一个‘酒器博物馆’,举办酒瓶文化展,让更多人了解酒的历史,弘扬中华文化。”

作为酒器收藏家,他不想让收藏成为私有,他想让他的藏品走出家门,走向更广阔天地;作为酒文化的爱好者,他已经不满足于做酒文化的收藏者、传承者了,他正积极谋划着做一个酒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

传统经典钧瓷器型介绍


关于钧瓷的器型叫法,很多钧瓷爱好者以及了解瓷器的人都不是特别完全了解,甚至是售卖的人也并不完全能叫正确。通过对这个瓷器市场的了解发现,很多传统瓷器的器型名字都被叫错了,大多都是随心所欲的命名,甚至是看着像啥就叫啥。下面带大家简单认识一下传统经典钧瓷器型的名字,希望能提升大家对钧瓷的正确认识。

观音瓶

传统经典器型之一,传说观音菩萨曾用此瓶普度众生而得名,观音瓶特征是侈口,颈部较短,丰肩,肩下弧线内收,至胫部以下外撇,浅圈足,瓶体修长,其线条流畅温润,深受喜爱。此件钧瓷观音瓶窑变出现经典的鱼子纹,釉色清新素雅,更是妙不可言。

梅瓶

传统经典器型之一,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梅瓶也称"经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玉壶春

传统经典器型之一,玉壶春为撇口、细颈,圆腹,圈足。前期器型多承袭宋制,晚期颈部粗短,下腹部肥大。明,清的瓶式大致相同,口侈、颈较宋短,腹大足肥。这种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物。

贯耳瓶

传统经典器型之一,贯耳瓶是古代工匠烧制的瓷瓶之一。流行于中国宋代。器形仿汉代投壶式样,直颈较长,腹部扁圆,圈足,颈部两侧对称贴竖直的管状贯耳。

葫芦瓶

传统经典器型之一,形似葫芦的瓶式,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喜爱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除传统器形外,又有上圆下方式,蕴含天圆地方之意.至清康熙时,成为外销瓷品种之一,器形比明代的高大,并出现三节或四节式葫芦瓶.雍正以后,创制一孔葫芦瓶,嗣后变化多端,其中器口内敛,卧足。

柳叶瓶

传统经典器型之一,柳叶瓶是瓶的一种式样。器型为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故又有"美人肩"之称。

胆瓶

传统经典器型之一,胆瓶,因器型如悬胆而得名。直口,细长颈,削肩,肩以下渐硕,腹下部丰满。为花器,始烧于唐代至清中晚期。盛行于宋代,是陶瓷器型中的经典。胆瓶由于造型典雅优美,给人超烦脱俗的无限情趣,为当时宋代朝野各界所追捧。

纸槌瓶

传统经典器型之一,纸槌瓶是宋代十分流行的瓶类制式,因它形制尤如造纸打浆时所用的槌具故而得名。又称做直颈瓶,一般用于陈设插花,是非常具有审美价值的一种瓶型,一直流传至今。

天球瓶

传统经典器型之一,天球瓶是受西亚文化影响极深的一种瓷器造型,创烧于明代永乐,永乐朝开始成为观赏式瓶,宣德年间较为流行。瓶形为小口、直颈、丰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圆球腹硕大,像是从天降下来似的,故名。

以上为一部分中国传统器型的简单介绍,希望其中所介绍的内容能帮到大家更清晰的了解其相关文化,后续本站会陆续更新相关知识,大家可持续关注。

品茗赏钧:精品钧瓷茶具鉴赏


钧瓷茶具以其独特的钧瓷魅力而深受茶友和钧瓷爱好者的欢迎,钧瓷与其他瓷的名贵之处在于百看不厌的釉色窑变。

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独一无二的,“钧瓷无双,窑变无对”,人力不可为,是天人合一的杰作,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朋友的青睐。

下面就为大家展示一些钧瓷精品茶具供大家鉴赏,这些都是大师级的钧瓷作品,釉色窑变极佳的作品。

四方抽角如意壶(<-点击购买)-白胜利(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作品(炉钧)

秦权壶(<-点击购买)-白胜利(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作品(炉钧-支钉烧)

竹节如意壶(<-点击购买)-温红远(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作品(炉钧)

猴钮吉祥壶(<-点击购买)-李朝斐 作品

直筒壶-白伟锋(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作品(碳烧)

天青色美人肩套装(<-点击购买)(一壶两杯)-薛朝勋 作品

天青色高潘壶套装(<-点击购买)(一壶两杯)-薛朝勋 作品

天青色侧把壶套装(<-点击购买)(一壶两杯)-薛朝勋 作品

炉钧公道杯(<-点击购买)

公道杯(<-点击购买)

以上钧瓷茶具都是我们精挑细选出的部分钧瓷茶具作品,每款作品都有独一无二的特色和魅力,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钧瓷作品可以点击:禹州钧瓷

器物之美-工匠之心-论钧瓷茶具


草木捣碎后,能做成纸张。枯叶腐烂后,会归于尘土。玻璃遇火,总会融化。就连坚韧的铁,也会因空气氧化而变得锈迹斑斑。万事万物,似乎都不能以一种永恒不变的姿态存留于世。可当我们在博物馆内发现千年前的陶瓷,透过昏黄的灯光向展柜望去时,不觉惊叹它的外表还是那么光洁,它的色彩依然如此艳丽,就仿佛刚从存有余温的窑窖里捧出来一般地青春焕发。它的存在,令世世代代的君王贵胄们如痴如醉。世人对瓷的爱大抵也与它的永恒不灭有关吧

中文里有三个字进入英文,比如说“茶”是我们送去的tea,我们的衣料就是那个“丝”,英文叫silk,再下来就是china,就是“瓷”。已经规划成西方语言的一部分。——余光中

钧、汝、哥、官、定,在中国五大名瓷之中,钧瓷以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下,被誉为“国之瑰宝”。每一件瓷器,无论是在造型还是色泽上,都会存留住一个时代的审美意趣。屹今为止,也再没有一种瓷器能够动摇钧瓷在其艺术成就上的地位。“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这句在收藏界流传了数百年的名言,也说明了钧瓷地位的长盛不衰。再富贵的人家,若是没有一片钧瓷,又怎能彰显其尊贵呢?

君王之瓷

钧瓷,创于盛唐,在宋时达到顶峰。自诞生之日起,就因烧制艰难的工艺以及独特的窑变而惊艳于世。从此,它便有了尊贵无比的血统。钧瓷进了皇宫,成了君王御用的瓷器。皇权的崇高与不可侵犯在钧瓷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既是君主专用之物,民间百姓自然是不可私自收藏的,若用发现寻常人家私藏了一件钧瓷,那也就等于犯了重罪。自唐时期,君主就曾颁布“钧不随葬”的条令。君王下葬这等举国大事,纵有千万金银珠宝随葬,也绝不会出现一件钧瓷。坐拥天下的君主在死后却未曾随葬一件钧瓷,可见钧瓷的珍贵与稀少。

宋徽宗时期,钧瓷的发展一度达到顶峰,其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这位专注于艺术的皇帝对钧瓷的钟爱已达到痴迷的程度。他亲自动手参与过钧瓷的造型设计,力求在造型和钧釉的变化上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宋徽宗也曾下令,规定钧瓷每年只准进贡的36件以作为国宝珍藏,其余则全部砸碎深埋。在极盛的时期走向衰落,这也似乎预示着钧瓷必得经过一番锤洗磨炼,越过历史的坎坷才能重现于天下。由于战乱频发,钧瓷断代于宋,烧制钧瓷的工匠们流散四处。到金元时期,钧瓷重烧,至明代又再次断烧,连同钧瓷的烧制工艺也再不复存。金元至明朝时期,虽钧瓷重烧,但其造型与工艺却已不复大宋时期的鼎盛了。

回顾千年的钧瓷史,它曾盛极一时,也曾数度衰落,它曾至高无上,也曾颠沛流离漂泊海外。再观今日钧瓷的蓬勃发展,一片欣欣向荣之势,这当中的变化万千,亦如它曼妙的窑变一样不可揣测。钧瓷不语,却可观天下,懂得欣赏钧瓷之美的人,也定能够体悟这岁月的无常曼妙。

钧瓷胎质细腻敦实,釉厚浑活。钧窑的釉色基调是青色,偶然有在青色中出现或深或浅的红色或紫色来,而这种紫色,有时像云后迸射出万道霞光,有时像万里晴空飘浮的彩云。古人有诗赞:“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烟光凌空星满天,夕阳紫翠忽成岚。”

钧瓷色泽,红若胭脂朱砂者为最,青若葱翠紫若墨者次之。这些绚烂奇妙的色彩在烧制中自然形成,即使同施一种釉,一经烧成即五光十色,变幻无穷。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五彩渗化,相映生辉。在不同光线、不同角度下观赏各有情趣,耐人寻味,并辄有新意。

闲观窑变神韵色,静听钧瓷开片声。钧瓷开片裂纹的声音,如铃如泉,虚妙清冷;如琴如涧,令人浑然忘我。而钧瓷开裂的纹路,似蟹爪,似蛛网,似冰裂,釉面晶莹剔透,而纹理清细可观。釉中更有点如珍珠,星溪银河,光泽润目,此乃钧瓷在形色以外,另具神韵之处。

老窑瓷:建窑茶盏与饮茶文化的思考


中国人最爱喝茶,随着华人经济圈的成长,茶文化以及花、香、书、琴等各种生活余事也日益蓬勃发展,连带周边的各种道具行情也直线上升。有接触古董市场的藏友一定会注意到,过去一些一两千元可入手的铁茶壶,现在已上涨到万元;前些年五千元左右的银壶,价格突然跃升到两三万元,短时间内突如其来的涨幅,令饮茶人难以消受。

作为茶仪中心的茶碗,近年价格亦是节节攀高,建窑、景德镇窑、耀州窑、德化窑……各种窑口的杯子,只要能作为茶具,莫不备受关注。其中建窑茶盏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茶碗,备受历来中外茶人的宝爱而享有大名,只要一出现市场,莫不成为众人头号珍藏目标。不过,好品相的建盏其实数量不多,由于宋墓极少出土建窑瓷器,因此我们目前在市场上所见的建窑,多是传世品、出水品或是捡自窑址的窑址货。传世品几乎只见于日本,这些自宋朝以来代代相传的建盏,箱书上题签着完整的递藏史,标志着箱中茶碗尊贵的血统。经过无数鉴赏家的审视挑选,这些传世茶碗多是具有卓越品质的名品,曜变、兔毫、油滴……各种变化令人目眩神迷。而像这类充满历史气息、艺术性高超的建盏,当然也不是轻易就能得到的。

目前流通的建盏绝大多数都是窑址废品,碗上通常都带有些缺陷,有些软塌变形、有些因温度不足釉面未烧结、又或是烧造时倾覆而与匣钵沾黏等等。由于这些窑址标本长期埋在土中,在风化沁蚀下,无论怎么煮都还是会带有一丝微微的土沁味,这点令对茶味讲究的喝茶人似乎有点难以忍受。

真正全品端正、尺寸标准、纹路清晰、气息清雅的建碗,实际上相当难得;然而,在各处的茶席却经常可见各种纹色大小不同的建碗,这当然是因为其中掺有不少新仿茶碗的缘故。建碗由于含铁量高、釉色漆黑,不像青瓷等可以轻易看见釉层的风化,再加上新仿胎、釉、工艺不断提升,常令不少藏家跌跤打眼。不过,许多茶人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依旧以仿建碗饮茶,并在品茶时感怀古人,长发议论。有些人以假建盏饮茶时,还认为茶味因此特别甘美,并由此归纳出一些磁场方面的理论,这令人想起1955年由毕阙博士(Henry K. Beecher)所提出的安慰剂效应,即尽管医生开的是假药,但由于病人“相信”医生给的药会有效,于是心理的力量产生效果,进而产生了治疗的作用。仿建盏似乎也是如此,虽不像老件有着因岁月风化而柔和的釉光,也没有沉厚且富有层次的美感,但由于“古物”两字在饮茶人心里起了作用,以致于对味觉也产生了影响。

然而不管真也好、假也罢,目前建盏似乎都不应如此使用,也不应会让茶更好喝。建盏之所以流行于宋代,与当时的饮茶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宋代流行点茶,方式类似现今日本茶道所饮用的“抹茶”,是先将茶叶碾制成粉末,点茶时再将茶粉直接放入茶盏中以水注点,并用茶筅击拂搅拌后饮用。另也有先用香膏等调和茶末,模印押制成团样精致的“腊茶”,要饮用时再将团块碾成粉末注点。当时有茶色“尚白”的流行,以突变的建州全白茶种为第一,不过由于白茶难得,大部分茶汤多是如嫩叶般的绿色。当色黑如漆的建盏,映衬着雪白、嫩绿的茶汤,那种对比强烈的美学效果以及自然风情,堪称是中国茶文化中最浪漫的景色之一。

然而除了少数场合,中国目前很少人喝抹茶,绝大多数都是以明清以来流行的淹茶法泡茶,无论喝的是高山茶、普洱茶、老茶……茶汤都是茶褐色的,像普洱、老茶一类更是浓得近乎深褐。当这样的茶汤注入深黑色的建盏里,不要说难以欣赏茶色之美,实际上根本就是一团漆黑,与建盏原本的设计意趣大相违背。尽管如此,以建盏饮茶目前仍很流行,这实在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这令笔者想起中国传统艺术中以“废墟”、“遗迹”为题的作品。中外历代都有相关母题的怀古作品,在这类绘画里,艺术家抓住特定时刻中,人们直接面对往昔时的那种强烈情感,藉由遗迹与古人神会,赋诗抒怀,抒发对于历史以及人生的感喟。有趣的是,不像欧洲艺术需要一个真正的、半毁损的废墟,东方艺术藉由某些荒芜情境留下的虚空,加上诗文的搭配,即能引发观者对往昔的悲伤哀叹。一系列的赤壁艺术即是如此,无数的文人、画家在江边,抚摸着峭崖岩壁,遥想着千古人物之风流。作为古代遗存的“迹”的意义,并不在于反映历史的真实,而是为古和今的会面提供了契机。

现代人已失去了古代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手作工艺之美以及生活的品味,许多人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为了追寻失落的美感或是生命的禅境而开始学习饮茶。建盏的设计虽已不合时宜,然而其于现今茶文化中的存在,或许是已成为一种古代茶仪的诗意象征,凝结着往昔美好的历史记忆,因而能激发茶人对远古浪漫情怀的领悟。也许,无论真与假,下回再用建盏饮茶时,就会在茶的滋味中发现,原来我们在生活中寻寻觅觅的,也就是那与古相会的小小契机而已。

在瓷器上感受春意


“春日春山春水流,春草春塘放春牛。”

浅绛彩童子牧牛图瓷壶

绛彩瓷是清末时期景德镇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新品种。浅绛彩瓷中的“浅绛”,特指晚清至民国初流行的一种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绘出花纹,再染以淡赭和水绿、草绿、淡蓝及紫色等,经低温650℃—700℃烧成的一种特有的低温彩釉。

这件清光绪浅绛彩童子牧牛图瓷壶,高10厘米,造型古朴大方,胎质缜密,釉色莹润,通体施白釉,器身绘有牧牛图,绿草茵茵,绿树葱茏,鲜花烂漫,春意盎然。线条美观,款识工整,笔意精致,构图疏朗,勾描精细。

粉彩柳树黄莺图瓷盘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为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粉彩是一种釉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

这件民国粉彩柳树黄莺图瓷盘,直径25.2厘米,上绘柳树黄莺图,柳树枝叶茂盛,桃枝花朵绽放,黄莺立在柳树枝头鸣叫着春天的到来。此盘瓷质洁白细腻,造型舒展大方,胎釉坚密温润,纹饰绘工精细。

五彩花鸟纹瓷罐

五彩瓷是釉上彩的一种,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600℃-900℃烘烤而成。五彩瓷并非一定有五种彩,施彩多寡依据整体装饰效果而定,有釉上五彩瓷和青花五彩瓷两种。这件明代五彩花鸟纹瓷罐,高25厘米,罐腹四面以不同的花鸟题材构成装饰主题,画中花卉竞相绽放,姹紫嫣红,鸟儿栖身花枝上,浓浓春意扑面而来。此罐瓷质洁白细腻,造型优美隽秀,胎釉坚密温润,纹饰绘工精致。

青花斗彩鸭子瓷碗

青花斗彩是以釉下青花作为一种色青而与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瓷器装饰技法。“斗”在景德镇方言里的意思是几种东西合并组合在一起,斗彩就是把几种色彩组合在一起的技法。斗彩是一种釉上、釉下都有彩的彩色瓷。这件青花斗彩鸭子瓷碗,高7.5厘米,口径17.5厘米,底径10厘米。侈口窄唇,弧形深壁,矮圈足,外壁青花斗彩绘有鸭子戏水图,红花绿叶,分外妖娆。两只彩鸭在水中欢快地追逐嬉戏,尽情享受春天的惬意,在花卉和水草的映衬下,呈现出一派悠闲自得的春日美妙图景。

将军黄宏:从茶具看文化发展史


与所有喜爱收藏的人一样,在黄宏的工作室里是一屋子大大小小的瓷罐陶碗。这个是西晋的,那个是长沙窑址发掘出来的,旁边那个是红山文化的……黄宏如数家珍,看得人叹为观止。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个工作室里陈列的500多件藏品,还只是他收藏的一个系列,这个系列是与茶相关的。

茶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饮茶传承了中国文化当中很重要的部分。“一部陶瓷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黄宏如是说。

“陶瓷博物馆”

黄宏的工作室更像是一个“陶瓷博物馆”,林林总总的大小陶器装满了整整一间屋子。而更令人惊奇的在于,这些物件儿居然都是与饮茶有关的。黄宏很认真地告认记者,据他这么多年收藏陶瓷的知识积累来分析的话,他认为,一部茶具史,就是一部中国陶瓷史,而一部陶瓷史,就是中国文化发展史。

黄宏这么说有他的道理。在他这么多年的收藏当中,瓷器是其中的一个门类,其他如铜镜、石器等也都是他喜爱的。近些年来,为了系统地将自己的收藏展现出来,从而推动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黄宏打算做一系列的展览。于是他再一次细细地整理自己的藏品,大致将它们归为了17个系列。就在他梳理到陶瓷这一门类,并将它们的作用按类划分时,他的发现令自己都吓了一跳原来,在他众多的陶瓷藏品中,与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饮茶息息相关的茶具,就占到了500余件。这一发现让黄宏重新认识了中国的茶文化在中国社会发展当中的地位,它真的是如“柴米油盐酱醋茶”所概括的那样,是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开门七件事之一,也是很重要的事件之一。

品味紫砂壶

说到了茶具,就不能不提到紫砂。黄宏认为,作为中国古代的茶具,紫砂是茶具发展的一个巅峰。无论是它的制作工艺、审美、文化内涵都应该是最丰富的,同时,它也是集中国茶具之大成者。在黄宏的案头,有一把菊瓣壶。这把制作于上世纪50年代的壶是黄宏的父亲使用把玩过的。也许是因为有着对父亲的思念之情融合其中,在黄宏的眼中,这把全手工制作的壶删繁就简,毫不拖泥带水,很有大家风范。父亲去世的那年,黄宏回到故乡,看到这把壶还置于案头,便将它带到了北京。

另一把黄宏较为喜爱的壶是把老壶。据黄宏介绍,这把壶是乾隆年间的工艺,壶身是堆塑的山水,壶嘴和把都镶着玉,非常细致。这种工艺同时也反映了在乾隆盛世所盛行的争奇斗艳、繁复华丽,不惜工本的奢侈之风。壶身上亭台楼阁、回廊水榭,令人兴味悠然,而装饰的书法则像扇面上的书法一样清新雅致。一把壶可以品味把玩和琢磨,深得黄宏喜爱。

弘扬茶文化

茶具所承载的也许并不单是历史价值,其很重要的一面是文化艺术价值。

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收藏经历让黄宏认识陶瓷所承载的艺术价值,它们身上展现了绘画、雕塑、书法、金石等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有一年黄宏到长沙去做报告,在长沙文物商店看到了当时出土的一批执壶,那上面的荷花、小鸟、水草等,寥寥几笔,生动极了,完全就是一个唐人绘画的小品。这一批执壶他那时就觉得文化含量很大。于是,他把长沙文物商店所有拿得出来的20多把执壶全都买了。做报告的讲课费变成了陶罐,黄宏很开心。

云南是黄宏的故乡,普洱茶是云南一道独特的风景和独有的文化,此次茶具展正是他为家乡弘扬茶文化做的实事。饮茶是中国5000年的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各个窑口的瓷品,还是工艺、绘画,都反映了不同时期艺术发展变迁的历史,及中国在不同时期工艺发展的水平。也因此,黄宏认为一部瓷器史,就是中国陶瓷的发展史,中国的美术史及工艺史。

在与北京大学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为民探讨展览主题的时候,赵为民提出的“茶和天下”让黄宏深以为然。因为,在承载着中国艺术传承重任的同时,茶以及相关的茶具也无时不在体现着中国文化当中“和”的境界,反映了当今社会和谐是很重要的一个主题。黄宏认为,我们可以弘扬一种充满包容性的文化“不要吵架,我们来喝茶”!

黄宏,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原所长,全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领导小组副组长、少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