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为什么古代瓷器好 > 导航 >

为什么宋钧是“传世钧瓷”

为什么宋钧是“传世钧瓷”

为什么古代瓷器好 古代瓷器为什么这么贵 什么是瓷砖

2020-08-19

为什么古代瓷器好。

说起钧瓷,大家都会想到是在源自于神垕古镇,想到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特性,也会想到钧瓷的价值之高,是很多艺术品没法比拟的,比如说传世钧瓷。

为什么称为“传世钧瓷”,就是因为钧瓷制作难度和不可控造成的,使真正的极品钧瓷极少现世,非人力能为的。

目前能被称为是“传世钧瓷”的是宋代时期钧瓷官窑的作品,真的是少之又少,紧紧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世界顶级的博物馆才有收藏,属于国宝级别的文物。

为什么说宋朝的钧瓷被称为是“传世钧瓷”呢,这个是有历史背景存在的,下面给大家细说一下。

其实,钧瓷从唐朝都开始发展,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特性区别于其他瓷器,深受皇帝喜欢,唐太宗李世民曾下令“钧不随葬”,可见钧瓷的名贵之处。

唐朝钧瓷并没有得到大的发展,到了宋朝,钧瓷才发展到了顶峰,因为宋徽宗是一个非常有才的皇帝,特别爱好钧瓷,所以下令建立官窑专业烧制钧瓷。

宋徽宗下令,每年不惜任何代价生产36件极品钧瓷送往皇宫,供皇宫使用,其他残次品挑剩下全部砸碎深埋,绝对不允许流入到民间,把钧瓷定义为皇家御用品,民间禁止收藏和使用,把钧瓷烧制技艺和发展推到了顶峰黄金时代。

由于“钧不随葬”,所以现代钧瓷出土基本没有,经过历代历朝收藏家传承下来的也就寥寥无几,所以能流传下来的宋代钧瓷,基本都是极品钧瓷,可遇而不可求的。

因此,宋朝的钧瓷都被成为是“传世钧瓷”,价值不可估量,所以如果你说你购买的钧瓷是从墓葬出来的,基本是不可信的。如果是从收藏家那里淘来的,也许就会价值连城哦。

以上就是“传世钧瓷”的来历,物以稀为贵,钧瓷如今已经做为国礼赠送给国际友人,可见其价值有多高。

taoci52.com小编推荐

传世宋代钧瓷为什么要以数字为底款呢?


传世的宋代钧官窑产品中,以底部刻有汉字数码的钧瓷最为珍贵。但为啥要刻数字底码呢?说来话长。

从宋朝仁宗开始,钧台窑被宫廷所垄断,产品器型都要按照皇宫设计的样式进行生产,并定期向皇宫进贡。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宋,高15.8cm,口径22.8cm,足径11.5cm。 七刻款

话说这一年,又到了进贡瓷器的日子,阳翟(今禹州市)钧台窑一个姓杨的督窑官,把烧好的钧瓷挑了又挑,选了又选,共挑得葵花式花盆及盆托十套,莲花式花盆及盆托十套,其它样式花盆及盆托十六套,共计三十六套钧瓷珍品作为贡品进贡朝廷。

这三十六套钧瓷送到都城汴京,先要送到王府,经内务大臣王强过目。这王强是个奸臣,也是个贪官,他查看完三十六套钧瓷后,问督窑官:“带的东西还有吗?”杨督官答:“就这些,没有了。”王强的意思是,凡到我王府来的人,谁不送点儿礼上点儿货什么的,你不可能就这么空着手来。杨督官是个实诚人直性子,他哪懂得王府的这些“规矩”,也听不出王强的话外音。就为这,王强老大不高兴,对杨督官怀恨在心。等杨督官一走,王强就开始打起了坏主意:干脆把钧瓷砸碎它几件,就说是督窑官失职,路上把皇上心爱的宝贝给打烂了。又一想,不行,这三十六套钧瓷可是完整无缺的送到我王府来的,这事内外皆知,要说打烂的话,只能是自己不小心造成,这岂不是引火烧身,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吗?!王强思前想后,没了主意。

北京故宫博物院及上海博物馆均收藏有出戟尊,现存最大者底部标号为“三”,高32.6厘米,最小者标号为“八”,高22厘米。

却说王强有个幕僚,名叫苟耀仁,这家伙一肚子坏点子。他见自己的主子愁眉不展,问清缘由后,眼珠一转,想出个坏主意,便对着王强的耳朵耳语了几句,王强听着听着,脸色开始由阴转睛,一会儿又变得眉开眼笑,连声说:“妙!妙!妙!”

第二天,王强上朝把三十六套钧瓷送到宋仁宗跟前。宋仁宗一看很是高兴,只见贡品釉色五彩斑斓,很是漂亮。但再一看器型,脸又沉了下来,变得很不高兴。原来,这些花盆与盆托都不配套,小花盆放在大盆托上,大花盆放在小盆托上,有的甚至放不下,十分难看。这就是苟耀仁给王强出的坏主意。

眼看着宋仁宗就要发怒,王强在一旁暗暗高兴:“哼哼,姓杨的,等着吧,下面有你的好看,这回够你受的,不砍你的头,也得革你的职!”满朝文武大臣也面面相觑,不敢言语。

正当这关口,从文臣行列里走出一人,大家一看,是宰相寇准。这寇准可是个大清官,他看出王强这个奸臣又在使坏,就对宋仁宗说:“启禀皇上,臣有本启奏。”仁宗说:“爱卿请讲!”寇准说:“这些花盆和盆托不是不配套,而是摆放得不对,请允许督窑官再摆一次。”仁宗准奏,传督窑官上殿。杨督官就在朝堂上把花盆和盆托重新摆放了一遍。这一来,花盆与盆托大小配套,恰到好处。宋仁宗看了转怒为喜,赏了些银两给杨督官,让他下殿回钧台官窑场去,再烧些钧瓷珍品出来,明年继续给朝廷进贡。

却说杨督官回到钧官窑场,可就犯了愁,思前想后,觉得在朝廷上若不是寇准大人给讲情,差点儿把性命给丢了,这王强也太坏了。明年还要进贡钧瓷,贼王强若要再加害自己咋办?为这事,杨督官是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想不出个好办法。

一天晌午头儿,窑工们正在吃饭,有个要饭的白胡子老头儿,颤颤巍巍地来到钧台窑场乞讨。这老头儿穿得破破烂烂,衣服脏兮兮的。有窑工见了想把他撵走,杨督官看了看老者拦住窑工说:“谁还没有个难处,给他些饭菜吃吧!”白胡子老头儿就在这里吃了一顿饱饭。

吃罢饭,那老头儿对杨督官拱了拱手说:“老夫在这里谢过了!你真是一个大好人。临走时我送你几句话,可能对你有用处:‘一对一,二对二,背朝天,写数字。’”说完,那白胡子老头儿就走了。杨督官听得真切,心想:看那白胡子老头儿鹤发童颜,咋也不像个凡人,莫非是知道我的心事,特来点化于我?但这几句话又是啥意思呢?于是杨督官就想呀,想呀,还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杨督官终于解开了这几句话的含义,并且照着去做了。

这“一对一,二对二”是说同一型号的花盆配同一型号的盆托,即几号花盆就配几号盆托;“背朝天,写数字”是说把花盆及盆托翻过来,底(背面)朝天,在上面分别刻上配套用的从一到十的数码字。杨督官想:有了数码为证,花盆配套时就不会再出差错,往后就不怕奸臣使坏了。

从那儿以后,钧台官窑烧制的钧瓷花盆与盆托都刻上了底码,并规定刻一者为最大,刻十者为最小。到后来,只要是同一器型但不同尺寸的钧瓷,也都刻上了底码,以示大小区别,如出戟尊、鼓钉洗等。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传世宋代钧官窑产品,很多底部都刻有汉字数码。

宋官钧瓷和民钧有什么区别,如何鉴别


钧瓷是因为产于古钧州而得名,民国时期是钧瓷价格最高的时候,形容宋官钧瓷稀有的一句话就是家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而宋代民窑的钧瓷就不那么值钱了,虽然都是有窑变现象,虽然是同一时期的瓷器,但是二者工艺和价格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是说明钧瓷窑变的确定性,正是这不确定性决定了钧瓷做为宋代五大名窑的地位,钧瓷是宋代是皇家的御用珍品,钧瓷的出现改变了“南青北白”的格局,从此使中国陶瓷进入了万紫千红的世界,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宋代钧窑分为官钧和民钧,那么如何区分宋代官钧和民钧,如何鉴别二者的区别呢?

1.从钧窑瓷器的底款区分

宋代官钧瓷器底部虽然没有明清的什么纪年款,但是官钧底部刻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些数字,表示一套器物的大小序号,还有的刻有“奉华”等字样。并且底部还有上釉;而民窑都是生活用品,就没有这么细致了;

2.瓷器烧造工艺

宋代官窑瓷器都非常讲究,都是高要求高标准,用料考究,而且都是当时顶尖的窑工烧造的钧窑,所以胎体和釉色都是严格按照工艺来的,窑变也非常稳定,而民钧胎体粗燥,工艺水平也很一般;

3.钧窑釉色

钧窑瓷器之所以名贵,就在于它的釉色,官钧和民钧主要区别也在于釉色的把控,这釉色的不同就通过钧窑瓷器工艺和窑工技术来决定了,官钧釉色变化流畅自然,钧官窑釉色为典型的窑变釉,往往在天青色或紫红色背景上密布着淡蓝至蓝白色的窑变流纹,颜色的变化非常生动美妙。钧官窑瓷器釉色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釉面多有蚯蚓走泥纹。民钧窑瓷器釉色则多为天青、天蓝、月白、豆绿,釉面变化比较少,不见蚯蚓走泥纹,很少有通体呈紫红色釉的;

4.产地不同

宋官窑产地只有一个地方,就是官方御用烧瓷地方,钧州;而民窑钧瓷烧造的地方有很多,北方南方都有多处窑口,据考古调查,目前发现烧造钧瓷的窑口已有4省27个县、市,河南除禹州外, 汝州、郏县、许昌、新密、登封、宝丰、鲁山、内乡、宜阳、新安、焦作、辉县、淇县、浚县、鹤壁、安阳、林州等地均有烧造。在河北磁县、山西浑源县和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等地也烧造钧瓷,都是民钧范围;

5.器型不同

钧官窑的瓷器造型为皇宫御用陈设用品,主要是各式花盆和盆奁、洗、盘、炉、钵、碗、尊等。花盆、盆托、尊等器物底部往往刻有一至十的数目字等。花盆有葵花式、莲花式、方形、长方形、六角形、渣斗式、仰蛊式和海棠式。造型古朴端庄,胎体厚重。民窑的产品则多为民用的盘、碗、碟多是以生活用瓷为主。

北宋钧窑天蓝釉碟

北宋钧窑天蓝釉碟,高2.1cm,口径10.3cm,足径4.7cm。

北宋钧窑天蓝釉碟碟平口外翻,浅弧壁,圈足。通体釉色呈天蓝色,是钧窑最具代表性的标准釉色。圈足底部无釉。

对此钧窑瓷器的用途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日用类的浅碟,有的认为属于文房类的笔掭。而据传世钧窑墩式碗造型的尺寸、大小来看,这种浅碟有可能是墩式碗的盖子,与碗配套使用。

钧窑瓷器真的创烧于宋代吗?经过多年的研究还存在争议,因为在多年的考古发现还为在宋代和元代墓葬中发现钧瓷实物,而在明代才发现钧瓷实物,而宋代五大名窑也是明代人著书提出来的,所以现在多数人认为钧窑是明代时期烧造的,现代西方拍卖公司已经把钧窑改成明代的了,但是故宫还是支持宋代说。

什么是钧瓷


什么是钧瓷: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而河南是瓷器的原生地。产于禹州的钧瓷以其神奇窑变、色彩瑰丽、品种繁多、造型独特而名闻天下,自古以来,就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说法。钧瓷它以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效果在瓷林独树一帜、卓尔不群,“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即是对钧瓷窑变的完美诠释。

钧瓷的釉色窑变艺术效果不是人为的,而是在窑内炉火的高温下自然形成的。钧瓷入窑的时候,是没有任何色彩的,是一体素净。那七彩辉映、让人心旌动摇的绚丽色彩和自然逼真的画面都是在烧制过程中在窑内形成的,这就是窑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窑变原理就是釉料中所含矿物在炉火高温下 转化呈色的物理化学现象。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只有禹州神垕才出产具有自然窑变得钧瓷,烧制钧瓷,用的是神垕的土,神垕的釉(含矿物质的石料)。好的窑变效果的形成所需要的因素非常复杂,它需要性能良好的窑炉、器物在窑中的最佳位置以及科学的烧成制度等因素的巧妙组合才能实现。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就是在人们对窑变现象有了相当认识和了解的今天,人们对窑变效果也不能完全掌握,往往是招之不来、不期而至,这也更增添了钧瓷艺术震撼人心的魅力。

钧瓷历史简略:

钧瓷的烧制是一项复杂的高难技术,前后共72道工序,钧瓷窑变釉色的还原程度很难控制,在烧制过程中有近70%的产品报废(无法达到合格级),而其中的珍品则更是十窑九不成,自古就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尊贵声誉,在宋代,钧瓷盛极一时,宋徽宗时,钧瓷艺术几乎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唐玄宗立令“钧不随葬”,宋徽宗时又称为御用珍品,明确规定钧瓷为皇家御用瓷器,不许民间使用,诰封“神钧宝瓷”,每年钦定生产36件,禁止民间收藏。靖康之变后,酷爱钧瓷的宋徽宗成为金人的阶下囚。其后改朝换代,时势迭变,钧瓷渐呈式微之势,几欲失传。目前国家博物馆统计出土的完整钧瓷不超过一百件!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邓小平的倡议下,成立国有钧瓷一厂、钧瓷二厂恢复钧瓷烧制工艺,开始烧制钧瓷,时至今日,钧瓷已多次成为国礼赠送给国外友邦,这也是中国所有其他瓷器所无法获得的殊荣!

钧瓷产地概要:

河南禹州神垕镇是“中国钧瓷之都”,是位居“中国五大名瓷”之首的钧瓷的发源地,它以盛产“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而闻名于世,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烧制钧瓷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早在夏商时期,这里的先民就从事农耕和冶陶,宋代时期已成为北方陶瓷中心,盛极一时,当时流传民谣“进入神垕山,十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历史上因陶瓷兴盛、钧瓷御用而致使神垕地名被四次皇封,厚重的钧瓷文化孕育了神垕古镇。

钧瓷的独特:

与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所产名瓷相比,钧瓷最大的特色就是窑变。别的瓷,描云是云,画竹是竹。而钧瓷不然,你想让它是什么,它烧不成什么,你不想让它是什么,它也许会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钧瓷烧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釉料的配方不同,所用燃料不同,窑内温度不同,窑炉结构、烧制程度不同,都会造成千差万别的结果。有美艳绝伦的,也有根本不成器的。即便同用一种釉,同装一个窑,同烧一种燃料,同样三天出窑,烧出来的钧瓷也是境界各异。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些色彩构成了绚丽多彩的钧瓷世界。

钧瓷长颈荷口瓶

什么是钧瓷: 窑变丰富多彩的钧瓷赏析

钧瓷双龙尊

钧瓷的窑变纹路:

钧瓷周身还往往会布满珍珠点、兔丝纹、鱼子纹、蟹爪纹或蚯蚓走泥纹等各不相同的窑变流纹。甲有的像春花烂漫,有的像冬雪裹枝,有的像高山流瀑,有的像繁星满天……这种流纹的变化是无法事先设计的,所以有钧瓷无对,窑变无双之说。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多端之美。一个小小的钧瓷窑,简直能烧出缤纷天下。

钧瓷还有一个神奇之处是开片。出窑时,钧瓷会响起一种噼噼啪啪的声音。之后,这种声音渐渐趋缓,一般来说,可以断断续续地响几十年。伴着响声,钧瓷釉层下会出现纵横交错的冰裂纹路,而表面却依旧光洁如镜。这就是钧瓷的开片。(具体参看图文介绍:“钧瓷开片”)

其他: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河南省人民政府向香港特区政府赠送的礼品就是一对钧瓷豫象送宝,这对钧瓷巨制总高1.997米,意寓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这一永载史册的重要时刻。禹州人说,宋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所以当时钧瓷鼎盛。现在国家空前兴旺,人民安居乐业,钧瓷再度辉煌已经为期不远。

如何鉴识宋哥窑传世品


据说有人曾统计过宋哥窑传世品的存世量大约在300件以上,比汝窑器的存世量大约要多3倍左右。这300多件传世哥窑器是根据什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被确定的,我们不可能件件均知、一一都明。我们认为,要真正算得上名副其实的宋代哥窑器传世品,起码应当具备下述种种特征。

首先,哥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前者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釉器有“紫品”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铁色”相悖。

其次,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再其次,哥窑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最后,就是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显然,“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但孙老说得比较笼统,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本人曾见过这样的实物。可惜的是,在许多介绍哥窑的著作中却很少提到这个“攒珠”且“聚球”的特征。而这个特征又是历来仿哥器无法做到的,著名的雍乾时期最能乱真的仿哥制品,能做到“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却无法做到“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结合以上特征加上这个重要依据,让我们回头看看存世的300多件宋哥窑器有多少是传世的?又有多少合格者被拒之门外?

钧瓷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钧瓷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一千多年来,瓷器的釉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青瓷、白瓷、黑瓷、红瓷、彩瓷,色彩变得异常丰富,那么,是什么决定了瓷器的颜色呢?

钧瓷釉色微观图

决定瓷器颜色的因素非常复杂,不同的胎、釉原料,烧成温度,烧成时间,烧成气氛等都会影响瓷器的色泽。

从一般概念上说,许多美不胜收的颜色釉瓷器,其基础色都是用铁或铜做着色剂的。如青瓷、白瓷、黑瓷的着色剂都是氧化铁,而氧化铁的含量决定了它们的不同色泽。青瓷釉中氧化铁的含量为3%以下,黑瓷釉中氧化铁的含量为8%左右,而白瓷釉中氧化铁的含量则在0.63%以下。

但不同的烧成温度及火焰气氛却直接影响着瓷器的颜色。如红釉是以铜为着色剂而形成的,而氧化铜在低温烧制时(700℃左右)却呈绿色,高温烧制时(1200℃左右)才回呈现鲜美的红色。

不同的烧成气氛也会决定瓷器的颜色。如陶器在氧化气氛下烧成,多呈红、褐色;在还原气氛下烧成,则成黑、灰色。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青釉瓷,在氧化气氛下烧成,釉色发黄;用还原气氛烧成,釉色偏青。

钧瓷是一种色彩丰富的窑变釉,仅窑变釉就有单色釉、彩斑釉和花釉三种。其基础釉色以铜、铁为着色剂,基本成分为二氧化硅、二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钛、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钠等。

孔家钧窑钧瓷鉴赏


孔家钧窑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孔相卿主理,以“传承文化,缔造经典”之创作理念,率先奠基了当代钧瓷的发展体系,把钧瓷发展带入产业化道路,并成为连续1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国礼制作商,完善了科学理论与钧瓷实践的有机结合,成为了当代钧瓷品牌的代言者。

孔家钧窑是“中国钧瓷名窑”,1987年成立于河南省神垕镇,2002年被省政府首批认定为“河南名牌”,2006年认定为“河南省著名商标”、“河南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作品“伟人尊”、“国泰鼎”、“丰尊” 、“小口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伟人尊》、挂盘《国色天香》入选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美术》教科书;作品《四海升平》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国礼由联合国总部收藏,2007年和2008年分别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河南省十佳民营文化企业”、“河南省文物复仿制基地” ,2012年8月,被文化部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炉钧广口瓶-孔家钧窑

连升三级-孔家钧窑

荷口凤耳瓶-孔家钧窑

双龙戏珠荷口瓶-孔家钧窑

双龙尊-孔家钧窑

炉钧观音瓶-孔家钧窑

虎头瓶-孔家钧窑

虎头瓶-孔家钧窑

炉钧观音瓶-孔家钧窑

孔相卿简介:

孔相卿出身钧瓷世家,铜系青兰釉“松石兰”缔造者。1978年参加工作,从事钧瓷艺术研究近30年,在钧瓷的釉色、工艺造型、烧成方式等方面均有重大技术突破。

孔相卿经过研究、整理北宋钧瓷的传统工艺手法,论证釉色形成的理论依据,创立了当代钧瓷的制作方法和工艺流程,并率先在钧瓷界带头推广、规范钧瓷的制作工艺,一改建国以来钧瓷制作笨拙、单一的局面,真正体现出宋钧的艺术美。

他大胆汲取传统技艺精华,结合现代艺术,成为当代钧瓷艺术创作的扛鼎人物,被誉为当代钧瓷理论体系创立者和钧瓷技艺的领跑者。

在钧瓷的釉色、工艺造型、烧成方式等方面均有重大技术贡献。 孔相卿曾多次在国内主要陶瓷刊物上发表过论著,1992年“钧釉形成机理”发表于《中国陶瓷》杂志,2001年“钧瓷八美”发表于《中国陶艺》杂志;2002年“灵气的凝聚”发表于《中国陶艺》杂志,在陶瓷业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宋钧与后世仿品辨伪


钧窑为我国宋代名瓷之一,以“釉俱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在河南省禹县、临汝、宝丰、郏县、鹤壁、辉县、林县、安阳、新安、宜阳、河北磁县、山西浑源、内蒙包头、浙江金华均有窑址发现。钧窑源于唐代花釉瓷,鼎盛于宋代,以后历代都仿烧有钧窑瓷器。 宋代的钧窑瓷器由于釉料中掺有少量的铜,并使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在还原条件下成功地烧出了铜红釉,这是宋代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创造与突破,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境界。铜红釉的烧成对烧成温度、开温曲线,冷却保温时间都十分敏感,条件稍偏离规定要求就得不到正常的红色,技术难度大。宋代铜红釉的成功烧制为以后红色高温釉的烧制奠定了基础,如元代釉下釉里红,明清宝石红,郎窑红等。 蓝色乳光釉是钧瓷的又一大特色。蓝色较淡的称为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青更谈的称为月白,这向中釉都有莹光一般幽雅的蓝色光泽,色泽如青玛瑙和蓝宝石一般的美丽,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北宋钧窑瓷器造型秀丽,古朴端庄,器形有碗,碟,洗盆,炉,瓶,缸,出戟尊,奁,花盆等。器物外形优美流畅,极富韵味,胎质坚实细腻,叩之,其声圆润悦耳,胎有深灰色胎,紫褐色胎等,以深灰色多见。器物外底部常涂以芝麻酱色釉,并留有支钉垫烧痕迹。宋钧窑釉汁凝厚施釉均净,窑变美妙,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葱翠青,胭脂红,鹦哥绿和天青,月白等。釉色绚丽多彩,光亮莹润,表现出一种优雅含蓄之美。 釉表面是否有棕眼和蚯蚓走泥纹是鉴定真假宋钧窑瓷的重要依据。棕眼原本指动物表皮粗糙的毛孔。借喻到瓷器上指釉表皮细密的小坑点。宋代钧窑大多数都在棕眼的现象。钧窑器在上釉前为了避免瓷坯在高温烧造成破裂或变形,只用较低温度素烧坯体,以便于挂厚釉。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袭,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部分釉质流入孔隙填补裂痕,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隐纹,如象蚯蚓在泥中游走,因此称为蚯蚓走泥纹。传世器形较大的器物无一例外有这种现象。很小的碗,碟类器物上少风这一现象。 器物底部涂以芝麻酱色釉是宋钧瓷的又一明显特征。这种釉上聚集一块块不均匀的"蟹甲壳"色青釉,或称"龟裙"色,这是介于蓝绿之间的釉厚块层。是否有"龟裙"色也是鉴定真假宋钧瓷的重要依据。 宋代钧窑瓷器带铭文的很少,仅见"奉华"及"省府"两种。另外刻一到十数目字,数字越小,器物越大,一是同类器中最高或口径最大的,一是最低口径最小的。金代制作的钧窑瓷一般器皿内里施满釉,器外常施半截釉,器底心施满釉,胎质细灰紧密,釉面润泽有开片,有的有晕斑或带小墨点,制作不甚规整。胎釉结合不紧密,经常有脱釉现象。釉色以天青,天蓝为主,少数出现紫红斑窑变。造型较宋代简单,有碗,盘,罐,瓶,香炉等。釉色较单调,与宋钧艳丽多彩的丰富窑变相比,略逊一筹。 元代仿钧瓷器以碗,盘,炉为主,不见盆,奁,洗,尊等陈设物件,多为民间日常生活用品。胎体修胎较粗糙,不规整,工艺不精细,胎质粗松,瓷土杂质多,淘洗不纯净,瓷胎烧成温度较低,叩之其声沙哑,个别的因为叠烧,碗内心亦露胎成素烧圈。底心多露胎且有明显凸起的鸡心点。釉面多棕眼,光泽较差。釉色单一,仅见天青,天蓝两种,施釉不到底。 明代景德镇窖窑仿钧瓷从宣德开始。传世品有炉,盘,碗。炉胎骨厚重,器内施白釉,外壁挂玫瑰紫色釉,碗均为浅式,口外撇,里外施紫红色釉,底部无釉,修胎留有旋纹,圈足平削,盘,敞口,圈足,内外施玫瑰紫色釉,外底无釉,釉面泛橘皮纹。但明代仿品只注重釉色,造型为明代窖窑瓷器典型样式。 清代雍正七年,恢复了钧瓷的制作,一是仿北宋红釉,底部无釉,二是以天蓝,月白为主,雍正窖窑仿钧瓷大多有篆书刻款,较易识别。但如果不落款的仿钧器要仔细鉴别。其造型和釉色虽乱真,但雍正仿钧瓷器红釉色较谈而釉色较薄,有的器物有凸现的出棱部位能看到白色胎骨,其底部虽大多涂有一层黑色釉汁,但胎土却为白色,更为典型的是不见蚯蚓走泥纹。 晚清民国直到现代,仿造宋代钧瓷之风甚盛。现代仿品胎细白,火候较高,叩之声脆。器物形态一种是比例失真,如瓶类,不是东歪,就是西斜,或是器腹过大,二是造型线条生硬拘谨,失却宋钧窑瓷器造型端庄厚重,线条流畅,形态优雅的韵味。仿品总体施釉薄且大多薄厚不匀。仿品火气较重,釉色大部分泛亮光,玻璃感强烈。少部分的仿品釉面因弱酸蚀或涂抹黄土等做旧处理,釉色呆滞,缺少宋钧瓷釉面那种熔化流动,厚润浑拙的质感。明代以前的钧窑产品均通过还原焰气氛烧成,施釉前先将坯胎烧素胎,待冷却后再在熟胎上施2-3次釉,然后再入窑烧成。面现代仿品基本上是氧化焰一次烧成。宋钧瓷窑变自然,各种色彩过渡无固定边缘,而现代仿品大多窑变无过渡,有固定边缘,人为痕迹较明显。 现代仿品中也偶见一些传统工艺方法仿制的精品,甚至也仿得"蚯蚓走泥纹"的现象,其逼真程度高,容易迷惑大家,故当鉴别钧窑瓷器时要仔细观察,从器物的胎,釉,造型,底足,成形工艺等方面综合分析和判断。

宋钧窑器与后世仿品辨伪


钧窑为我国宋代名瓷之一,以“釉俱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在河南省禹县、临汝、宝丰、郏县、鹤壁、辉县、林县、安阳、新安、宜阳、河北磁县、山西浑源、内蒙包头、浙江金华均有窑址发现。钧窑源于唐代花釉瓷,鼎盛于宋代,以后历代都仿烧有钧窑瓷器。

宋代的钧窑瓷器由于釉料中掺有少量的铜,并使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在还原条件下成功地烧出了铜红釉,这是宋代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创造与突破,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境界。铜红釉的烧成对烧成温度、开温曲线,冷却保温时间都十分敏感,条件稍偏离规定要求就得不到正常的红色,技术难度大。宋代铜红釉的成功烧制为以后红色高温釉的烧制奠定了基础,如元代釉下釉里红,明清宝石红,郎窑红等。

钧窑月白釉

紫斑莲花式碗(北宋)

蓝色乳光釉是钧瓷的又一大特色。蓝色较淡的称为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青更谈的称为月白,这向中釉都有莹光一般幽雅的蓝色光泽,色泽如青玛瑙和蓝宝石一般的美丽,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北宋钧窑瓷器造型秀丽,古朴端庄,器形有碗,碟,洗盆,炉,瓶,缸,出戟尊,奁,花盆等。器物外形优美流畅,极富韵味,胎质坚实细腻,叩之,其声圆润悦耳,胎有深灰色胎,紫褐色胎等,以深灰色多见。器物外底部常涂以芝麻酱色釉,并留有支钉垫烧痕迹。宋钧窑釉汁凝厚施釉均净,窑变美妙,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葱翠青,胭脂红,鹦哥绿和天青,月白等。釉色绚丽多彩,光亮莹润,表现出一种优雅含蓄之美。

钧窑鼓钉洗(北宋)

釉表面是否有棕眼和蚯蚓走泥纹是鉴定真假宋钧窑瓷的重要依据。棕眼原本指动物表皮粗糙的毛孔。借喻到瓷器上指釉表皮细密的小坑点。宋代钧窑大多数都在棕眼的现象。钧窑器在上釉前为了避免瓷坯在高温烧造成破裂或变形,只用较低温度素烧坯体,以便于挂厚釉。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袭,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部分釉质流入孔隙填补裂痕,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隐纹,如象蚯蚓在泥中游走,因此称为蚯蚓走泥纹。传世器形较大的器物无一例外有这种现象。很小的碗,碟类器物上少风这一现象。

器物底部涂以芝麻酱色釉是宋钧瓷的又一明显特征。这种釉上聚集一块块不均匀的"蟹甲壳"色青釉,或称“龟裙”色,这是介于蓝绿之间的釉厚块层。是否有“龟裙”色也是鉴定真假宋钧瓷的重要依据。

宋代钧窑瓷器带铭文的很少,仅见“奉华”及“省府”两种。另外刻一到十数目字,数字越小,器物越大,一是同类器中最高或口径最大的,一是最低口径最小的。金代制作的钧窑瓷一般器皿内里施满釉,器外常施半截釉,器底心施满釉,胎质细灰紧密,釉面润泽有开片,有的有晕斑或带小墨点,制作不甚规整。胎釉结合不紧密,经常有脱釉现象。釉色以天青,天蓝为主,少数出现紫红斑窑变。造型较宋代简单,有碗,盘,罐,瓶,香炉等。釉色较单调,与宋钧艳丽多彩的丰富窑变相比,略逊一筹。

钧窑天蓝釉梅瓶(元)

元代仿钧瓷器以碗,盘,炉为主,不见盆,奁,洗,尊等陈设物件,多为民间日常生活用品。胎体修胎较粗糙,不规整,工艺不精细,胎质粗松,瓷土杂质多,淘洗不纯净,瓷胎烧成温度较低,叩之其声沙哑,个别的因为叠烧,碗内心亦露胎成素烧圈。底心多露胎且有明显凸起的鸡心点。釉面多棕眼,光泽较差。釉色单一,仅见天青,天蓝两种,施釉不到底。

钧窑天青釉紫斑碗(元)

明代景德镇窖窑仿钧瓷从宣德开始。传世品有炉,盘,碗。炉胎骨厚重,器内施白釉,外壁挂玫瑰紫色釉,碗均为浅式,口外撇,里外施紫红色釉,底部无釉,修胎留有旋纹,圈足平削,盘,敞口,圈足,内外施玫瑰紫色釉,外底无釉,釉面泛橘皮纹。但明代仿品只注重釉色,造型为明代窖窑瓷器典型样式。

清代雍正七年,恢复了钧瓷的制作,一是仿北宋红釉,底部无釉,二是以天蓝,月白为主,雍正窖窑仿钧瓷大多有篆书刻款,较易识别。但如果不落款的仿钧器要仔细鉴别。其造型和釉色虽乱真,但雍正仿钧瓷器红釉色较谈而釉色较薄,有的器物有凸现的出棱部位能看到白色胎骨,其底部虽大多涂有一层黑色釉汁,但胎土却为白色,更为典型的是不见蚯蚓走泥纹。

仿宋钧玫瑰紫釉瓶(现代)

晚清民国直到现代,仿造宋代钧瓷之风甚盛。现代仿品胎细白,火候较高,叩之声脆。器物形态一种是比例失真,如瓶类,不是东歪,就是西斜,或是器腹过大,二是造型线条生硬拘谨,失却宋钧窑瓷器造型端庄厚重,线条流畅,形态优雅的韵味。仿品总体施釉薄且大多薄厚不匀。仿品火气较重,釉色大部分泛亮光,玻璃感强烈。少部分的仿品釉面因弱酸蚀或涂抹黄土等做旧处理,釉色呆滞,缺少宋钧瓷釉面那种熔化流动,厚润浑拙的质感。明代以前的钧窑产品均通过还原焰气氛烧成,施釉前先将坯胎烧素胎,待冷却后再在熟胎上施2-3次釉,然后再入窑烧成。面现代仿品基本上是氧化焰一次烧成。宋钧瓷窑变自然,各种色彩过渡无固定边缘,而现代仿品大多窑变无过渡,有固定边缘,人为痕迹较明显。

现代仿品中也偶见一些传统工艺方法仿制的精品,甚至也仿得"蚯蚓走泥纹"的现象,其逼真程度高,容易迷惑大家,故当鉴别钧窑瓷器时要仔细观察,从器物的胎,釉,造型,底足,成形工艺等方面综合分析和判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