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唐代钧窑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清宫传世的钧窑是北宋烧的吗

清宫传世的钧窑是北宋烧的吗

唐代钧窑瓷器的鉴别 清宫窑瓷器鉴别 钧窑瓷器的鉴别与欣赏

2020-11-06

唐代钧窑瓷器的鉴别。

五大名窑中,均窑有点意思。先是逆袭为五大名窑,现在又被陶瓷界大多数专家认为不是宋代的东西。我也就奇了怪了,不是说牛津热释光检测多么准确吗?为什么就不把一件馆藏数目字的所谓宋均陈列瓷送去做热释光呢?还要引经据典,那么多人开会来发表这个看法?

均窑,又称钧窑。关于均窑还是钧窑,到底哪个说法更正确,其实意义不大。金灭北宋,占领了淮河以北之地,河南神垕一代地区划入了北国。均窑所在地禹州市在北宋时名曰阳翟(dí)县,归京西北路颍昌府管辖,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改为钧州。所以,钧窑以地名命名,称为钧窑应该是正确的。

但为何自古以来的鉴赏瓷器书籍都写的是均窑呢?研究表明,最早的均窑记载出现在明万历之后,万历皇帝名叫朱翊钧,万历登基之后出版的书籍肯定是要避讳钧字的,所以钧窑变成了均窑。“禹州,元曰钧州。万历三年四月避讳改曰禹州。”(这里暗藏了一个大秘密)

所以,一直到民国时期的《钦流斋说瓷》等古董书籍,都写作均窑。时间长了,钧窑本名反而不为人知,大家都叫均窑,叫惯了,也就约定俗成,不需要再改回去。所以,均窑也好,钧窑也罢,都行都对,没必要争论太多。

为什么说均窑逆袭呢?明初洪武曹昭写的《格古要论》是最早的陶瓷典籍,书中记有14个陶瓷窑,但却没有均窑。后来天顺年间王佐《增补格古要论》亦没有钧窑之名。也就是说均窑在明代早期并不是什么五大名窑之一,甚至曹昭都没见过。而《宣德鼎彝谱》这部书,虽有“内府所藏柴汝官哥钧定”一说,却早被证明非宣德本朝作,而应该是明晚期万历之后的文人作品。不能作为均窑收藏于明代宣德宫廷的证据。

禹州烧造瓷器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中期文献。《大明一统志》卷二十六曰:“瓷器、铁,俱钧州出。”《明会典》卷一百五十七曰:“钧州每年造瓶、坛、缸……俱送光禄寺供用。”[

明万历十九年刊行的高濂撰《遵生八笺》(之“燕闲清赏笺上”)“曰:“均州窑有硃砂红、葱翠青(俗谓莺哥绿)。底有一、二数目字号为记。”

明万历二十三年张谦德撰《瓶花谱》曰:“至唐始尚窑器,厥后有柴、汝、官、哥、定、龙泉、均州、章生、乌泥、宣、成等窑,而品类多矣!”

这两则文献极为重要。特别是高濂的《遵生八笺》。从此开始出现了均窑一词,并且把现在认定为北宋的数目字钧瓷的特征写在书里。同时期文献还有《清秘藏》、《事物绀珠》、《古董十三说》。《长物志》、《物理小识》、《通雅》等。

这些都是万历和万历之后出现的文人小书,均窑开始被大量认知了。但还没逆袭!直到清初,孙承泽(1592—1677年)撰《砚山斋杂记》才开始把钧窑排在定窑之前曰:“窑器所传柴、汝、官、哥、钧、定。”确定钧窑为宋代。

由此可见均窑一词,其实在万历之前是没有的。再回味一下我前面说的钧窑避讳为均窑的大秘密,其实这些陈设用的数目字钧瓷,极有可能就是明代禹州所烧者送光禄寺使用的瓷器,不过后来烧了一批陈设用器。就是后来清宫旧藏的那批被目为北宋徽宗时烧的陈设瓷器。

而在禹县钧台窑址发掘报告中,确实也没有发现和这种所谓北宋均窑的陈设器一样的残器和标本。则所谓五大名窑之说,更可能是清初人的杜撰了。但古董圈确实有一批被称为宋均的民窑器。

民间所说的宋均,其实应该是金均,也就是相当于南宋时期的制品。当然,那批原定为北宋徽宗的陈设器也不能百分百排除是金代官窑的可能性,毕竟还有那么大一块地没有被刨出来。但以目前的说法来看,深圳市考古研究所的清宫传世钧瓷明代说具有相当高的说服力。

原定为宋均的陈列瓷

金元时期的均窑,先人有鉴定口诀曰:“宋均之紫,汗漫全体,元均之紫,聚于二鱼。 宋均之紫,汗漫全体,仿均之紫,漫晕其半,宋均之紫,多在外层,仿均之紫,内外各半。宋均之紫,汗漫全体,仿均之紫,自成片段。”说的已经很明白了,也就是说宋均(金)的紫红斑是晕散全器的,而元代以后的都是一块块的。没有宋均那种汗漫全体的感觉。本文配图的这件钧窑碗就是典型的汗漫全体。

再者,宋(金)均器一般都是盘,碗,碟,瓶等器型,很少见其他器型。底部一般都有芝麻酱色护胎釉,大部分都施有本色釉。而元均则底部很少施釉,盘碗的外壁甚至也釉不到底。宋(金)均器的釉面肥润,而元均多有橘皮纹,釉面较宋均粗糙。配图这件月白碗就是典型的元均,大家可以对比上面那件碗看看。

原定为宋均的陈列瓷底部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发现“传世宋钧”的秘密


禹州因钧瓷而名盛,钧瓷因钧台窑内宋钧官窑遗址而名正。

郑州南行约80公里,有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禹州市。这里曾经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都城。因此,禹州市又被称为“华夏第一都”。

禹州城北,颍水河畔,古钧台旁,青砖红墙,琉璃金瓦,一片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这里便是充满神秘色彩的传世宋钧诞生地——宋钧官窑遗址。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它以古朴端庄的造型,严密冷峻的装饰,清化幽玄的窑变,五彩斑斓,光彩夺目,争芳斗艳,独树一帜。一经出世,便以其高洁澄明,清新泼辣的美感,纯洁洒脱的文人气质,备受达官贵人的喜爱。

北宋徽宗时期,钧瓷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徽宗下令设立了专门为皇宫烧制珍品的“官窑”,并把钧瓷列入皇室的“御用珍品”,规定民间不得使用。而位于禹州市城北的宋官窑遗址,正是当年为皇室烧制珍品的地方。

史料记载,每年皇室要从官窑精选36件珍品,对于剩余的产品要全部打烂,分别深埋于5个大坑之中,防止有人把打烂的瓷器碎片重新恢复。而负责此项工作的是朝廷的四品大员,由此足见宋徽宗对钧瓷的钟爱。也正因为此,便有了“莫道世间黄金贵,不如钧瓷一把泥”之说。

由于宋徽宗对钧瓷酷爱有加,下令钧瓷不得做随葬用品,致使宋钧流传下来的微乎其微。目前,只在北京和台湾故宫博物院有少量收藏,被称为“传世宋钧”。

然而,在禹州市钧台宋官窑遗址未发现之前,“传世宋钧”产于何地,却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疑案。

寻找传世宋钧诞生地的活动,始于1955年。当时,周恩来总理指示轻工业部恢复钧瓷生产。为了掌握钧瓷的艺术特征,了解钧瓷的着色机理,国家成立了专家组对禹州市的各个钧窑遗址进行了历时10年的拉网式调查。至1964年,专家组在禹州共发现了96处古窑遗址,采集到从北宋早期至元代的钧瓷残片上千万枚。然而,这些残片釉色多为天青、天蓝,带有红紫斑的并不多见。尤其是没有发现类似故宫博物院所珍藏的通体红紫、瓷片刻有子码的盆、奁、尊、洗等传世宋钧残片。

宋钧官窑究竟在哪里?禹州市是传世宋钧的诞生地吗?正当专家、学者感到前途渺茫的时候,关于一位古玩商人的传说让专家、学者们眼前一亮,兴奋不已。这位古玩商名叫王梦兰,家住禹州市西大街。据说,他存有大量传世宋钧的残片,且价值不菲。

专家组找到了王梦兰,他一语惊人:“传世宋钧的烧造窑口就在县城东北隅的‘古钧台’旁!”

他告诉专家组,过去日军侵华时曾派人问过,国民党政府也来人追问过,但他都没有说。现在该是钧瓷重见天日的时候了,为此他才毫无保留地把这一秘密告诉了专家组。

按照王梦兰的指点,专家组对钧台古窑址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发现了古窑址和大量窑具,拾到碎片100多枚,带有数码的5枚。经北京古瓷专家鉴定,他们一致认为,钧台窑的钧瓷残片与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传世宋钧属同一类型。为钧瓷研究倾注大量心血的著名专家陈万里获知此事后,一夜未眠,他高兴地称赞专家组“找到了钧瓷的真正‘老家’”。

1975年,河南省文物部门对钧台窑进行了全面钻探和重点发掘,终于证实钧台古窑是北宋钧官窑无疑。传世宋钧正是在这里千锤百炼,浴火重生,被精挑细选,送入皇宫的。

鉴于宋钧官窑遗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1988年国务院将其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深埋地下、沉睡1000多年的古钧瓷窑址重又焕发出青春的魅力。如今,这里已经建立起了东西1100米,南北350米,总面积30多万平方米的遗址保护区,成立了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和钧官窑遗址博物馆,2004年还被河南省旅游局命名为“AAA”级旅游景点,形成了集研究、博览、旅游、休闲等为一体的优美景点,成为来豫客人了解河南、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

宋钧官窑遗址的建筑风格以仿宋为主。整体布局以发掘出的宋钧官窑“双火膛窑”为中线,分为中院、东院和西院。院内共有宋钧官窑遗址、钧官窑址博物馆、钧艺坊(为游人提供制作技术场所)、钧瓷生产工艺流程、钧陶艺广场、中国钧瓷展览厅、现代钧瓷艺术展览厅等景观。

沿中线所建的主要景观依次是遗址门楼、遗址保护房和中国钧瓷展览厅。遗址门楼是钧台钧窑遗址一座三层仿古阁楼式建筑,总长14米,宽8米,高13.5米,门前成八字展开,右方竖一25米高的锦旗。既体现了遗址的古朴久远,又体现了官窑的威严与正统。

遗址保护房分别建在1号双火膛窑上和7号倒焰窑上。钧官窑1号窑炉为长方形双乳状火膛窑炉,造型结构特殊,极为少见。此窑坐南向北,其结构可分为窑门、观火孔、火膛、窑室、烟囱、窑道等,它揭示了古人如何在烧柴的情况下,使窑内温度达1200多摄氏度的奥秘,极具研究价值。

【陶瓷文化】就北宋钧窑鸡心罐谈钧窑的鉴定要点


家有财钱万贯,不如钧窑一片。”此话在今天听来,似乎有些夸张,但钧窑瓷器身价之高昂在现实中依然是不争的事实。钧窑是宋代一支异军突起的名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北宋初期,社会相对稳定,各行各业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陶瓷业更得到了飞跃的发展,成为中国陶瓷业繁荣昌盛的历史时期。经考古调查和发掘,证实钧窑烧制在北宋初期就已日见成熟,其产品也相当精良。到了北宋后期,具有丰富经验的制瓷工匠,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胆创新,突破了铜在釉中的作用,使钧瓷窑变釉的色彩缤纷,达到了精美绝伦的境地,而且还被宫廷垄断为“御窑”,并严格禁止民间烧造。钧窑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的窑变釉,往往产生出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神奇色彩,在窑变中千变万化,自然构成了一幅幅绝妙的图画。故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窑无对,窑变无双”、“千钧万变,意境无穷”等说。古人曾用“钧与玉比,钧比玉美”、等来称赞钧窑瓷器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和收藏价值。北宋宫廷钧窑御用瓷的造型,主要有陈设品和日用品两大类。陈设品有花盆(带托)、奁、胆瓶、三足炉等;日用品有碗、盘、洗、罐、碟等。北宋钧窑是北方青瓷窑系,胎子略厚,致密,色灰,先素烧后施釉,釉汁凝厚施釉均净有乳釉之称,其釉色主要以月白、天青、天蓝色为基本色调,釉中的铜分子经高温还原气氛,窑变美妙,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葱翠青,胭脂红,鹦哥绿和天青,月白等。有的多种釉色交相汇融,千变万化,釉色绚丽多彩,光亮莹润,表现出一种优雅含蓄之美。宋钧瓷的圈足多施薄薄的麻酱色保护釉。底足大多上乳釉,瓷器底刻有"一"到"十"的数字铭文,并非所有钧窑瓷器都有此铭文,这主要见于尊、盘、盆、奁和洗造型之上,其铭文在烧制以前刻上。在烧制时工艺十分高超和考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器型制作非常规整,胎质坚固,细腻缜密,敲击其声铿锵圆韵悦耳,胎釉选料优质精细,在制作釉浆用水方面也十分讲究。因为各种金属元素及矿物质在窑变时非常敏感,铜元素更为敏感,所以当时在制作釉浆时均用纯净的颖河水。其二,器物在制作过程中,分两道工序烧成,先用低温把坯胎焙烧,然后再浸釉,入窑时采用一钵一器,有的用支钉托烧,一般为3-5个细小支钉,有的采用垫饼烧法。

笔者收藏一件当时北宋宫廷钧窑御用采用垫饼烧法的鸡心罐,,高13.5厘米,腹径11厘米,口径6.3厘米,底径7厘米,主体造型为鸡心鼓状,亦称鸡心罐,胎质坚固,细腻缜密,敲击其声铿锵圆韵悦耳。器口薄并内收口沿微微内斜,器身挺绣,足部内敛,底上有弦纹,底及足涂芝麻酱色护胎釉,并见器物底部涂以芝麻酱色釉上聚集一块块不均匀的色青釉“蟹甲壳”。(见图片1)器物内外施釉,天青乳浊釉层丰厚,釉质浮浊莹润,底部施天青色乳浊釉。该器釉层肥厚,玉质感强稀稀疏疏明朗如珠的气泡散布在釉层中布满全器,放大镜下显得十分饱满、清晰、明亮(见图片2)近看可见纷纷现于器物釉色之中的“珍珠泪痕”。(见图片4)釉表的棕眼甚多,大小不一(“蟹行痕”见图片3)釉薄处呈羊肝色。口沿边棱因釉较薄,出现棕色的出筋,俗称“紫口”。其器底有细小磕断釉处,从此断口处可见细腻的糯米状的灰褐色胎骨。外釉层表面有多条“蚯蚓走泥纹”。(见图片4),釉面见两小铁质斑痕。此瓷器见天青乳浊釉面,玫瑰紫窑变,还交织着蓝、灰、褐、鳝鱼黄等颜色的斑点和丝缕,犹如蔚蓝的天空中忽然涌现一片形如流云的灿烂晚霞,使人叹为观止,正如古人曾用“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生时”和“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空中星满天。峡谷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来赞美的一样。这是经过窑变出现的神奇色彩,全器造型敦厚坚实,又显雅致挺秀。

在此我把"蚯蚓走泥”纹与“蟹爪纹”,“蟹行痕”“珍珠泪痕”“蟹甲壳”讲一下,有很多人这几点是不分的,被误导啦。什么是蚯蚓走泥纹?初学者不大明白,就是有的行家也概念模糊。我记得曾在某本图册上有人介绍说是一些直线相交的裂纹(并有图片证明)。也有专家在书上解释说:“蚯蚓走泥纹是釉面开裂后又被热熔釉填满裂缝所成”。这两种论点大同小异都不正确。釉上裂纹就是裂缝,这不能叫蚯蚓走泥纹。即算又被釉填满了则裂缝不复存在。更不是蚯蚓走泥纹的标志。据本人考察和研究,认为要说明蚯蚓走泥纹得作如下说明(结合本文所展示的图片):宋钧瓷,胎子略厚,致密,色灰,先素烧后施釉,釉子很厚,以月白、天青、天蓝色为基本色调,由于该釉材料成份特殊,当挂釉后则器壁处和表层的釉温度有所不同。但整个釉层还是处于熔液状态,釉中的铜分子经高温还原气氛,呈现紫红颜色。因为釉子较厚,锻烧时釉子翻滚,釉中所含金属分子重量不同,有的浮在表面,有的沉在釉底,冷却时釉子上下收缩温度不一致,在温差和密度的差异下,会使釉层产生两种不同的运动。一种是受重力影响下从上向下流动,一种是釉层内壁与釉表层之间的内外运动。两种运动相互作用则产生一种流变力的作用。而它运动的结果是及其美丽的:釉层上漂着浅色的浮釉,釉层下都是深色的。线条流畅,圆润自然,色调柔和、靓丽。恰似蚯蚓在稀泥上爬过的痕迹。在当时,只有“御窑”烧制出的产品有“蚯蚓走泥纹”,而一般的民窑产品却没有这种现象。因此,它成了宋代宫廷御用瓷显著的特征之一作为宋钧瓷的精品或极品,一定要在其青白釉中有一根或很少几根“蚯蚓走泥纹”(不能是几只鸡爪啊)。这才叫“雨过天晴云破处,婴啼如歌新生来”。

美术大师画笔下也很难达到这一水平。看唐、宋均窑的均瓷首先要看它的蚯蚓走泥纹。如果连这一特征都没有,就难说它的可靠性。“蟹爪纹”就不同啦,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或是在烧制过程中,刚开始温度较低,釉在低温时会产生釉层裂或缩釉,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部分釉质流入孔隙填补裂痕重新弥合所致。在釉层表面出现线条圆润自然、色调柔和靓丽、形如“丫”形大小不一的痕迹。(见转载图片5)“蟹行痕”就象蟹立行泥地,留下用足尖行走的痕迹,在釉表形成的甚多大小不一的棕眼。棕眼原本指动物表皮粗糙的毛孔。借喻到瓷器上指釉表皮细密的小坑点。宋代钧窑大多数都存在棕眼的现象,只是在不同时期器物中棕眼的大小和密度是不同的。“珍珠泪痕”呢?它大小如麻豆,有如干后的泪痕,它来原于釉色,却不同于釉色。好象人的影子,与原色具同却可区分。纷纷现于器物釉色之中。(见图片4)

"蟹甲壳”是指宋钧瓷器物底部涂以芝麻酱色釉上聚集一块块不均匀的色青釉,或称“龟裙色”“鳖甲裙”,这是介于蓝绿之间的釉块层。它如同生蟹的甲壳涂上啦一层清釉,青中有一点点淡绿,薄而清亮。是否有"龟裙"色也是鉴定真假宋钧瓷的重要依据。(见图片1)

在当今的国内古玩市场上,仿钧窑的瓷器屡见不鲜。仿品总体施釉层薄,无肥厚玉质感,釉表面光泽刺目,有的淌釉太明显;紫斑釉面在放大镜下不见气泡,有的经化学药水浸蚀,气泡呈模糊状;器身不见棕眼,不见铁质斑痕;有的底足所露胎色为黑褐色,胎质粗松干燥,不见细腻、温润、熟旧感;有的器皿底部所刻的数目字,用刀软弱无力,笔划线条的两壁粗糙起毛,不像真品所刻数目字那样有力、干脆、光滑。少部分的仿品釉面因弱酸蚀或涂抹黄土等做旧处理,釉色呆滞,缺少宋钧瓷釉面那种熔化流动,厚润浑拙的质感。明代以前的钧窑产品均通过还原焰气氛烧成,施釉前先将坯胎烧素胎,待冷却后再在熟胎上施2-3次釉,然后再入窑烧成。面现代仿品基本上是氧化焰一次烧成。宋钧瓷窑变自然,各种色彩过渡无固定边缘,而现代仿品大多窑变无过渡,有固定边缘,人为痕迹较明显。

现代仿品中也偶见一些传统工艺方法仿制的精品,甚至也仿得"蚯蚓走泥纹"的现象,其逼真程度高,容易迷惑大家,古瓷由于存在时代差异给人的感觉总是存在一种古拙之美,古瓷由于是按着当时的审美观点和习俗而做,看着虽然陌生,但是看着还是非常舒服的,但是新仿之物由于溶入了新的文化信息,风马牛不相及,虽然看着也挺好看,但细看起来,活很粗糙,看着总是觉得别扭。故当鉴别钧窑瓷器时要仔细观察,从器物的胎,釉,造型,底足,成形工艺等方面综合分析和判断。

总之,宋代御窑钧瓷除色彩神奇之外,特别是其中高温铜红釉的烧制成熟,在我国陶瓷史上,彻底改变了以往只有高温青釉和黑釉的局面,为元、明、清三代景德镇鲜红釉的高度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它精湛高超的工艺、优美典雅的造型,色彩神奇的釉色,堪称一代精品。后世各朝代及现代的仿制品,都无法仿制出这种精美的产品。

钧窑瓷器值得收藏吗?


钧窑瓷器值得收藏吗?古玩淘宝一直是收藏者必须修炼的功课。当您正在为眼力不够而茫然无助时,当您正在为家里古玩之真伪而焦头烂额时,当您正在为想淘宝而无从下手时……本报“淘宝”栏目将引导您漫游于博大精深的艺术之海,助您早日成为艺术品收藏与投资的行家里手。

钧窑在河南省禹县,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钧瓷著称于世,传世不多,评价甚高,民间历来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它属北方青瓷系统。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晚期,其黄金时代大约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即1101~1125年),以后历代都有仿造。它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

钧窑瓷特点

钧窑瓷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其区别于其他青瓷的一大特色。钧窑釉色大体上分蓝、红两类、具体的可呈现月白、天青、天蓝、葱翠青、玫瑰紫、海棠红、胭脂红、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红等。其中,蓝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淡的称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都具有莹光一般幽雅的蓝色光泽。

钧窑瓷的胎质虽不精细,甚至胎色泛灰,深色者几乎呈褐色,但胎骨坚硬。釉色为多次施釉,釉层肥厚、平静腻润,并时有流淌现象,且釉面常有扭曲的蚯蚓走泥纹。当时,宫廷除烧造少量的碗、盘等日用生活器皿外,大多烧造御用瓷,器型规整严谨,比例协调合理,重心或多或少有下坠感。总体来看,宋代钧窑瓷器古朴典雅,规整大气,釉层肥厚而平静,窑变丰富而协调,犹若贵妇人般的雍容华贵。

钧窑造假历程

钧窑瓷器的生产制作自元末以后渐次衰败。明代万历年间,钧瓷的“钧”字因犯了神宗的名讳,窑场被官府封闭,此后钧瓷生产一蹶不振,陷于濒临绝境的地步,尤其是钧瓷烧制过程中自然窑变的奥秘更是技艺失传,无人知晓。直到清光绪五年(1880年),钧瓷的烧制才开始有了初步成果,芦氏兄弟烧制出了色彩单调的孔雀绿和碧蓝相间的仿宋钧“雨过天晴”器,此后又在“天晴”器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抹红、飞红等新工艺。芦氏仿宋代钧瓷是近代最早、也是较为成功的仿作,其精品之作虽已达到了真假难分的程度,但还是有较为明显的破绽:除缺少“蚯蚓走泥纹”外,窑变红斑发暗,而且内外各半,自成片段,不及宋钧自然。1907年,芦氏第二代艺人芦光东已成为一名优秀的钧瓷工匠,烧制的钧瓷精品与宋钧相比,几能乱真。钧窑瓷器仿制品的大量出现应该是近几年来的事,由于钧窑瓷器普遍不存在花纹装饰,故其作伪者主要是伪造真品的釉色和造型。

市场分析

在宋代钧瓷为御用珍品,严禁民间使用,凡是烧坏的一律砸碎深埋,不可能流散于民间。后又经战乱流离,故存世量极少。再加上历代帝王对钧瓷的推崇备至,更使其盛名远播天下。唐玄宗李隆基赞钧瓷为“赏其精美、喻起峻险、示其独秀、惊起易变。”宋徽宗赵佶则赞钧瓷是“神钧宝瓷,绝妙精品”,由此可见其珍贵。在拍场上,钧窑一直备受藏家厚爱,价格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由于宋代真品非常难得,因此一批艺术价值较高的仿钧窑瓷也被市场看好。

钧窑的兴起


河南 许昌 御钧鼎

钧窑的兴起是和唐代鲁山花瓷的烧制成功与发展密切相关。花釉瓷是在黑釉、黄釉、天蓝釉或茶叶末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色斑点。斑点有的排列规整,有的随意点画。由于大多装饰在深色釉上,浅色的彩斑更显得清新典雅。这类花釉器的器型有罐、双系壶、花口瓶、葫芦式瓶、三足盘、腰鼓等,而以壶、罐为常见。罐类又多双系,一般造型丰满,配以大块彩斑,气势庄重大方,具有典型的唐代风韵。

唐代花釉瓷器的出现,为钧瓷的兴起,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经过晚唐和五代十国的发展,陶瓷工艺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特别是到了北宋,随着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农业技术的不断改进,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尤其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国家的统一与生产的发展,使钧瓷手工业有了迅速的发展,官窑兴起,民窑林立,各地窑口,竞相争辉,五大名窑中的汝窑、官窑皆在河南境内,其中钧瓷以窑变美妙的艺术,不仅受到民间的青睐,更受官廷的偏爱,并把钧窑垄断为官窑,到了北宋晚期,特意在钧瓷的故乡--禹州城北门里的钧台附近设窑,专门为宫廷烧造御用品。由于宫廷以豪华奢侈为尚,选料严格,不计成本,工艺要求更高,由生产原系为民间烧制的碗、盘日用生活器皿,也主要改烧各式花盆和盆奁儿,以及尊、瓶、炉之类的艺术陈设品。所烧钧瓷禁止在民间流传,当开窑都由官府派职官把关监选,合格者当选,其余一律砸碎就地深埋。从此大家只好望窑生叹,然钧瓷的声望更高。造型端庄,技艺娴熟。窑变美妙,琳琅满目。变化之多,难以胜数。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千钧万变,意境无穷。尤以红、紫为基础,熔融交辉,形如流云,灿如晚霞,变幻莫测,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在争芳斗艳的花园里独树一帜。根据对钧台窑的考古钻探与发掘获得的资料证明,钧瓷的兴盛之日,大约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即1101~1125年),亦即钧瓷的黄金时代。

钧窑系的形成与石湾窑的仿钧


钧窑是我国北宋时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它与汝、官、哥、定窑齐名于世,然由于它造型端庄,胎质细腻、坚实致密。扣之其声,圆润悦耳、清脆动听。釉色莹润,色彩缤纷。尤其以多种窑变,为其它窑口的产品所不及。不仅受到宫廷青睐,而且也被各地窑口所仿制,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放射着灿烂的光辉。据考古调查资料表明,北方地区仿钧生产波及四省二十七县市,相继江南地区仿钧也蔚然成风。其中广东石湾窑仿钧,更颇具特色,现就钧窑的兴起,钧窑的艺术特色,钧窑系的形成及其石湾窑仿钧的成就等问题就教于诸方家。

一 钧窑的兴起

钧窑的兴起是和唐代鲁山花瓷的烧制成功与发展密切相关。花釉瓷是在黑釉、黄釉、天蓝釉或茶叶末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色斑点。斑点有的排列规整,有的随意点画。由于大多装饰在深色釉上,浅色的彩斑更显得清新典雅。这类花釉器的器型有罐、双系壶、花口瓶、葫芦式瓶、三足盘、腰鼓等,而以壶、罐为常见。罐类又多双系,一般造型丰满,配以大块彩斑,气势庄重大方,具有典型的唐代风韵。

唐代花釉瓷器的出现,为钧瓷的兴起,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经过晚唐和五代十国的发展,陶瓷工艺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特别是到了北宋,随着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农业技术的不断改进,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尤其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国家的统一与生产的发展,使钧瓷手工业有了迅速的发展,官窑兴起,民窑林立,各地窑口,竞相争辉,五大名窑中的汝窑、官窑皆在河南境内,其中钧瓷以窑变美妙的艺术,不仅受到民间的青睐,更受官廷的偏爱,并把钧窑垄断为官窑,到了北宋晚期,特意在钧瓷的故乡--禹州城北门里的钧台附近设窑,专门为宫廷烧造御用品。

由于宫廷以豪华奢侈为尚,选料严格,不计成本,工艺要求更高,由生产原系为民间烧制的碗、盘日用生活器皿,也主要改烧各式花盆和盆奁儿,以及尊、瓶、炉之类的艺术陈设品。所烧钧瓷禁止在民间流传,当开窑都由官府派职官把关监选,合格者当选,其余一律砸碎就地深埋。从此大家只好望窑生叹,然钧瓷的声望更高。造型端庄,技艺娴熟。窑变美妙,琳琅满目。变化之多,难以胜数。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千钧万变,意境无穷。尤以红、紫为基础,熔融交辉,形如流云,灿如晚霞,变幻莫测,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在争芳斗艳的花园里独树一帜。根据对钧台窑的考古钻探与发掘获得的资料证明,钧瓷的兴盛之日,大约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即1101~1125年),亦即钧瓷的黄金时代。

二 钧瓷的艺术特色

郏县黄道窑,除了烧制白釉、黄釉、黑釉瓷外,从唐代起,还利用不同金属氧化物的釉料,成功地掌握了两色釉技术,产品有黑釉蓝斑器,或在白釉上施青蓝斑彩,形成了此窑产品的独特风格。特别从晚唐开始,鲁山段店窑,郏县黄道窑,内乡大窑店窑和禹州赵家门窑,出现的“雨丝状”的窑变斑彩更为宋钧窑变工艺开创了先河,故有人称这种窑变斑为“唐钧”。钧瓷数百年之盛烧不衰,有其独特的工艺特征和风格,钧瓷的窑变艺术更技高一筹,有着极高声誉。钧瓷铜红釉的烧制成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在我国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唐代的花釉,采用简单的工艺处理,却达到了给人以美感的艺术效果。更引人注目的郏县黄道窑所烧制的黑釉蓝斑器,在白釉上施青蓝彩斑,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窑变工艺可能是在蘸釉之后,采用涂彩或点彩的方法,以加重色彩,经过窑变,使其形成块状的斑彩,这种块斑,形状各异,变化万千,黑里泛蓝,或黑釉黄斑,恰似金光闪闪,独具风姿。

宋钧窑变色釉的形成机理,有其复杂的过程。由于钧瓷的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浅如天青,深如天蓝,比天青更淡者为月白,而且具有莹光般幽雅的蓝色光泽。其色调之美妙,为一般窑口的产品所不及。钧釉在化学组成上的特点:三氧化二铝含量低,而氧化硅含量高,还含有0.5~0.95%的五氧化二磷。早期宋钧在二氧化硅与三氧化二铝之比介于11~11.4之间,五氧化二磷多数占0.8%。官钧釉的二氧化硅与三氧化二铝之比为12.5左右,五氧化二磷在0.5~0.6%之间。关于宋元时期钧瓷胎釉化学组成的范围,可参考淄博市硅酸盐研究院对宋元钧瓷标本所作的化学分析如下表:

宋、元钧瓷胎釉化学组成表(略)

钧釉的红色是由于还原铜的呈色作用。红釉中含有0.1~0.3%的CuO(氧化铜),还含有一定数量的SnO2(二氧化锡)。在天蓝、天青和月白色釉中,CuO含量极低,只有0.001~0.002%,和一般白釉中的含量相近,钧釉的紫色是由于红釉与蓝釉互相熔合的结果,钧瓷的紫斑是由于在青蓝色的釉上有意涂上一层铜红釉所造成的。

钧窑在烧成上采用素烧和复烧两道工序,在复烧时先用氧化焰,当釉熔融时,改用还原焰的气氛,由于铜的还原作用,使其出现美丽的艺术效果。形成钧瓷釉面的五光十色,相映生辉,钧瓷著名的窑变色彩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葱翠青、胭脂红、鹦哥绿、火焰红,还有天青、月白、碧蓝、米黄诸色。釉中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青,可谓纷彩争艳,瑰丽多姿。

三 钧窑系的形成

钧瓷从唐代兴起,到了北宋初年已蓓蕾初放,赢得了信誉,倍受广大用户所喜爱,尤其钧瓷铜红釉的烧制成功,及其复杂的窑变机理,形成钧窑绚丽多彩,艳美绝伦,窑变奇特,红紫相映,更为其它窑口所不及。到了北宋末年曾一度被宫廷龚断为官窑,一方面从民间集中能工巧匠,按照宫廷设计的式样进行生产,同时又采用种种措施限制民间生产钧瓷,就连钧台窑为宫廷烧制的御用品中,除成品经挑选之后,其不合格的残次品一律砸碎深埋,禁止在民间流传,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对钧瓷技术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然控制越严,偷袭越甚,传播更广。所以从宋以来,仿钧之风波及全国,尤其到了金元时期,更风靡一时,近而达到复苏的程度。

禹州是钧瓷的故乡,神垕镇一带,从赵家门的唐代花釉兴起,直至刘家门窑从北宋初年已获成功,到北宋晚期官办的钧窑又设在禹州城北门里的古钧台。由于钧瓷盛名于世,各地竞相仿制,并以禹州为中心,形成了一庞大的钧窑系。

据考古调查,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烧制钧瓷的窑口已有四省二十七县、市。河南省除禹州外,有汝州、郏县、许昌、新密(原密县)、登封、宝丰、鲁山、内乡、宜阳、新安、焦作、辉县、淇县、浚县、鹤壁、安阳、林州(原林县);河北省磁县;山西省浑源县和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等。河南各地窑口的产品以神垕刘家门窑为北宋早期的代表作,以钧台窑的产品最为精致,据考古发掘证明,钧台窑属于官窑性质,其产品完全是宫廷陈设用品。瓷艺精良,质量上乘。而禹州神垕刘家门窑属于北宋早期典型的民窑,当地盛产瓷土、釉药和燃料,附近山区更盛产铜矿石-孔雀石,凭着工匠们长期制瓷的经验和对金属特质着色机理的认识,把孔雀石研成粉末,加上草木灰配入釉中,经高温还原焙烧,就能得到理想的钧红效果,这种新工艺一旦成功,便引起各地窑口的密切关注,所以群起而仿制,以禹州神垕为中心,烧制钧瓷的技术逐渐向周围传播。

在仿制过程中,各窑口不仅注重钧瓷的原有造型,还根据各自的特点,增添一些新的品种,如新安北冶窑、石寺窑,除生产碗、盘器皿、还有瓶、罐、炉、钵等,并在釉色上也尽量做到与宋代钧瓷相似,其中新安窑的窑变玫瑰釉者为最佳产品。河南各地仿钧产品,虽多数比宋钧大为逊色,但也有少数窑口保持了宋钧的传统工艺,窑变美妙,红紫相映,青若蔚蓝,紫若茄皮,晶莹发亮,光颜甚佳的艺术效果。

河北磁县是磁州窑的主要产地之一,然到了元代,由于受到禹州钧窑的影响,为适应广大钧瓷消费者的需求,在产品激烈竞争条件下,也不得不改烧钧瓷,但其生产规模不大,产量有限,其次彭城、观台、内丘、隆化等地也相继仿烧钧瓷,山西省除浑源外,尚有临汾、长治等地也仿烧钧瓷,但施釉特厚,工艺欠佳,釉色以天蓝居多,外部露胎处呈酱黑色,这与河南、河北两省的钧窑系瓷器露胎部分色调迥然不同,应属于浑源窑的独特风格。

至于内蒙古的清水河窑址和呼和浩特市的白塔村出土元代钧瓷香炉,钧瓷镂孔高座双耳瓶,不仅造型优美,制作工整,窑变美妙,釉色明净,而且香炉印有“己酉年九月十五日自造香炉一个”的铭文,其烧造年代应系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这些铭文的钧瓷香炉,的确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也是钧窑断代的好资料。

由于宋钧名声大振,金元以来,仿钧之风,遍及北方各地,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窑系,元代末年钧窑系逐渐趋于衰落,而江南地区仿钧又蔚然成风,及至明清两代,仿钧之风又悄然兴起,以现有的考古资料表明,江南地区仿钧主要有浙江的金华、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及广东的石湾窑等。

四 石湾窑仿钧的成就

钧瓷颇负盛名。宋金以来自成系统,除北方各地窑口竞相仿制,相继也影响到南方许多窑口,如吉州窑在南宋至元也烧出了光彩夺目的窑变釉,景德镇也生产出了高质量的红釉、釉里红瓷器,明清著名的宝石红、霁红、郎窑红、美人醉等品种,都是在钧瓷工艺的启迪下发展起来的,在景德镇、宜兴、广州等低温釉艺术陶瓷中也仿烧钧釉作品,而这些作品往往都冠一个“钧”字,如宜兴的釉陶称“宜钧”或“泥钧”,景德镇窑的低温装饰釉则称“炉钧”,而广州石湾窑的釉陶称“广钧”。各窑工艺有别,而广州最具特色,并有其独特的成就。

继承和发扬钧瓷窑变工艺的优良传统,钧瓷窑变美妙,工艺卓绝,为诸窑之冠。石湾窑仿钧成功之所在,不仅对钧瓷的窑变工艺加以继承和发扬,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仿钧制品。曾有“钧窑以紫胜,广窑以蓝胜”的记载广为流传。据寂园叟《陶雅》所云:“宋钧之紫汗漫全体,晕成一片。” 石湾窑仿钧器则以蓝色为基调,错间白、红、紫诸色。窑变釉或作垂流状,或似云纹斑,或呈兔毫纹。纹理细而密,且变化多样,显得光亮艳丽,斑驳淋漓。石湾窑仿钧“雨过天晴”的青色釉烧出独特的“雨淋墙”,象丽日晴空,突然而来一阵骤雨,并在蔚蓝中现出葱白的点点,这在《陶雅》一书中被赞誉谓:“较之天青尤极浓艳”又有翠毛釉,蓝色中映掩绿彩,以似翠鸟(钓鱼郎)之羽毛而得名。还有一种浅蓝而近于青,发出芝麻点状的紫红色,幽艳之极。

石湾窑窑变色彩非常丰富,并注重调和,一般常见的釉色是蓝与青、青与白、紫与红、红与黄诸色的混合、调配,利用窑变机理,使其出现深浅、浓淡层次的复杂变化,从而达到融合、协调而又蕴润的美丽效果。给人以古朴、典雅、富丽清新的美的感受。

石湾窑还特别注重不同题材,选取用不同釉料,以增强美术作品的感染力。注重色彩与器物特征、人物性格的配合。如仿古器物蟠螭瓶和贯耳壶,偏重于蓝釉,色调低沉,显现其稳重、古朴的特点。人物形象的达摩则全身施浑厚、凝重的红釉,以表现受人敬重的佛法大师,和他特有的那种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釉色种类与器物形态协调,也是石湾窑仿钧的另一特点。如仿钧蓝窑变釉,釉面多呈垂流状,将其施于人物衣服上,能流畅地显示其衣服的纹理,给人以一种衣带飘拂的动感。石榴红的特点是在突棱处现出其黄色的纹理。施于狮兽身上,不仅能显现出毛发的层次,并能充分表现出狮子活灵活现的神态。

石湾窑仿钧,既注重釉色,又注重造型,既仿钧器,却又有自己独特风格,仿钧的造型种类,除各种文房四宝和美术陈设用品,瓶、尊、碗、盘各种日用生活器皿也皆仿之。既善于摹仿,又有所创新,仿造范围之广,仿力之强,品种之多,为世人所称道,即仿商周的尊、鼎、彝、觚、壶等青铜器,又仿各名窑的代表作品,也仿瓜果、象生、琢石等自然界的造型。不仅仿其造型,也更注重颜色。甚致连定窑的“粉定”、龙泉窑的“梅子青”、建窑的“鹧鸪斑”也都仿烧,可谓博采众长,发挥其效仿的技能和优势并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进而为石湾窑持续振兴,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五 结语

钧瓷从唐代兴起,到了宋代达到鼎盛阶段,成为全国的五大名瓷之一,并与汝、官、哥、定并驾齐驱,然由于钧瓷颇负盛名,涉及很广,宋室南迁之后,金元时期各地窑口则竟相仿制。战乱后的钧瓷,又得以复苏。北方地区,钧瓷从唐代兴起,历经宋、金、元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而盛烧不衰,在工艺上有其自身的特点。钧瓷铜红釉的成功,乃是我国古代劳运人民的伟大创造,正是由于还原铜的呈色作用,经过窑变,使其出现美观的色调,古人曾有“夕阳紫翠忽成岚”的诗句,形容钧瓷窑变之美妙,釉色之艳丽。钧瓷的传统工艺技术,在我国陶瓷工艺美术史上留下了一份宝贵资料。由于钧瓷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故在北方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瓷系,然时代更迭,元代以后钧瓷日趋衰落,而江南地区仿钧之风又悄然兴起,并蔚然成风。

其中有浙江金华、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乃至广东的石湾窑仿钧,更是将本地技术与外来经验相结合,以创新的手法,生产出风格独特、质量高、品种多的产品,并以四大名镇(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镇、广东佛山镇)及其广州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优势,广销海内外,一跃成为岭南地区一个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的一朵奇葩。

钧窑的特点


1955年,禹县陶瓷厂开始研制、探索湮没已久的钧瓷胎釉的基本配方与烧成技术,不仅烧制出玫瑰紫,海棠红、天青、月白等传统色釉,还发展了十多种花釉,并增加了现代日用器皿、艺术陈设瓷等新品种。 

钧窑址在河南省禹县,烧造年代众说不一。禹县战国时为韩都、名阳翟,至北宋、金曾置钧州,故名。目前在河南禹县境内已发现宋、金时代的钧窑址100多处,而且向四周扩展至临汝、峡县、新安、鹤壁、安阳、林县、浚县,北至河北的磁县,山西的浑源以及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形成了一个遍及华北地区的庞大的钧窑体系。

钧窑有以下特点:宋钧目前就传世出土器物所见有两种:一种为浊釉,称暗釉。一种为亮釉,称玻璃釉。前者为早期产品,后者为晚期产品。一般人认为亮釉钧器为后仿是误断。北宋钧窑的胎土淘洗较细,胎色浅灰,釉汁肥厚,晶莹匀润,以天蓝釉为多见。通过窑变,产生出绚丽多彩的月白、玫瑰茄皮紫、丁香紫等色调,其中红与天蓝釉融为一体的"钧红"。这类器物,外壁施红釉,内里则为天蓝或月白釉。内外都为红釉的制品大多为后世仿品。钧红釉面上往往呈细小颗粒状的黑疵斑点,多有蚯蚓走泥纹和细小棕眼,在器物口沿和边棱凸起釉薄处,呈现米黄色。蚯蚓走泥纹是北宋钧釉的一大特征。金元钧瓷已基本不见蚯蚓走泥纹。清代及近现代的仿品常以开片来表现蚯蚓走泥纹。北宋钧窑一般多施满釉,圈足底部刷一层酱褐色釉,俗称芝麻酱釉。这种芝麻酱釉与器身的乳浊状天蓝釉没有啥区别,只因圈足处施釉薄,釉下胎色和薄釉交融呈现浅酱色。洗类器三足局部釉厚处仍泛天蓝色,釉层虽薄,但呈色光亮。后世仿品底部刷釉干涩,有斑驳不匀之感。北宋钧器的铭文不多见,有铭文的都是北宋后期宫廷用瓷。铭文主要刻一至十的数字,即器底一、三、五、七、九单数的施钧红釉;二、四、六、八、十双数的施天蓝,月白釉。但器底的数字的真正用意是为了标明器物的大小规格,器物越大编号越小,"一"代表器物最大的。钧窑的铭文一般都是在器物成型素坯时刻上的,然后在铭文上施芝麻酱釉。后世仿品往往在施过釉的胎上刻字,从而露出了马脚。还有以刻北宋宫廷建筑名的,如"奉华殿"、"养心殿"、"重华宫"、"景阳宫"等,铭文字体的笔画纤细。从钧窑实物看,宋钧与金钧均已达到钧瓷烧制的高峰。今人重宋轻金只是个审美视角问题。金代钧窑的胎质细腻紧密、烧成后多呈浅灰或米黄色。釉面较滋润,玻璃光比北宋要强,红釉不像北宋那样呈通体融为一色的玫瑰红或茄皮紫色,而是在天蓝或月白的釉面上加饰红斑,红斑的边缘不清晰,有逐渐晕散的感觉。器物一般多施满釉,圈足足端处无釉,胎釉交接处不整齐,垂釉很厚,俗称鼻涕釉。底部不再有芝麻釉,而施与器身相同的色釉,不见蚯蚓走泥纹,多有开片。烧造工艺采用大于圈足的垫饼垫烧,在板沿盘上采用三支钉支烧。由于支钉与器物粘连在一起,烧成后多是敲掉的,故支钉痕较大且高低不平。元代钧窑的产量不断增加,但质量下降。个别精品中其工艺水平却堪与宋钧媲美,只是为数不多罢了。

神钧窑与钧窑


钧窑自唐始、宋盛以来,因缺少确切的记载和详实的论证,其真实面目一直扑朔迷离。建国后,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钧窑的恢复,乃至其卓越成就的展现,钧窑理论的建构已成必然。钧州说、钧台说、神后说等从不同角度丰富着钧窑理论,成为古陶瓷研究的一大亮点。与此同时神钧窑的理论诞生,更为钧窑的研究注入了新鲜活力,并将钧窑研究推上了新的层次。

神钧窑是在综合诸多钧窑理论的基础,尤其是在神后窑的资源优势基础上进行补充中完善起来的。它在强调神后的自然资源优势的同时,更强调社会文化资源优势。它认为:自然资源为钧瓷的发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社会资源却为钧瓷入主宫廷、显赫瓷林,创造了必备条件。

神钧窑理论的创建者为润雅斋的龙山逸人。通过对民俗文化的研究,收集大量的民间传说和神后禹州的史实记载等素材,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倾向,总结钧瓷的成功发展,包括工艺特征、艺术史实、文化思惟、当今成就之后提出,钧瓷就是君瓷,君王之瓷,是君王之瓷的略写。

首先,他从民俗理论角度作了论证。他认为,产生了钧瓷的神后,一直与皇帝君王有着密切联系。

早在秦汉时期,汉高祖刘邦避实击虚,因借道神后率先入关,一统江山。每当思及在神后古龙山化险为夷、兵精将广时,便觉有天助,于是封山建庙祭天,此后改古龙山为今大刘山。(详见《钧州志》)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追捕刘秀,幸亏躲在大刘山山神身后谐音(神后),才躲过一劫。光武帝登龙廷,讲及此劫,认为是先帝庇佑,便封该地为神后。(神后一带盛传有王莽撵刘秀的传说,其中有压妹台、扳倒井、冷星明之说)。

唐开元年间,神后一带出了个大名人画圣吴道子。据说钧瓷就是由他帮助神后艺人创烧成功的。为了纪念他的功劳,便起名为道玄瓷。(详见王锡玉、耿花玲编著的《神州之宝——中国钧瓷》1991年)

真正将钧窑定名的当是唐玄宗李隆基。他利用自己丰富的宫廷经验、结合道玄瓷的特定审美体验,效仿唐太宗的三镜为鉴的典例,御封了“精警惊尊”四大特征,昭诰王孙、借此谨行,诰封为“君王之瓷”。(详见温剑博《钧瓷的理念》、《惚兮恍矣,其中有象——钧瓷审美二论》)

五代十国时期,酷爱陶瓷艺术的后周世宗柴荣的一句御求诗“雨过天晴云破处,诸般颜色捉将来”,将钧瓷推上了文化艺术的更高层次。(见温剑博《柴世宗与钧瓷》及《开山立祖话钧瓷——宋钧的成就》)。

北宋时期,重文抑武的治国方针,极大地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钧瓷也再次得到大发展,徽宗赵佶御封“神钧宝瓷,绝妙精品”,严禁民间私藏,将钧瓷艺术达到极致,从而入主宫廷。并因神奇的“神后”所独产钧瓷而封为“神后”,作诏告示天下。

靖康之变,三峰山大战,将阳翟(今禹州市)的陶瓷基业毁于一旦。宋高宗赵构偏安杭州,苟且残生之时,仍笔墨生花,思汝念钧,有了“杀无赦”的“祭红”悲女,御封“神后”,以示普天下之土,都比神后之土高贵。可惜,终不能得,因他不过是半个皇帝。(见李争鸣《追根求源话钧瓷》)。

元太祖忽必烈敬封道教为国教,御封丘处机为国师。受到恩宠的丘处机思及百千,便赴神后,再次烧出祭天的钧器,贡奉朝廷,以作回报。

明永乐年间,周王棣在神后猎获“瑞兽一驺虞”,进京作贺,神后再次声名远播。(见苗锡锦《钧瓷志》)

明嘉靖年间,世宗朱厚熜,追慕先贤,笃信道教,曾花费黄金百两购一钧瓷花盆为获取钧器,免派钧州赋役。不能得,便为其儿穆宗起名朱载后,为其孙神宗起名朱翊钧,以祈神钧宝瓷的再现。(见李争鸣《追根求源话钧瓷》。)

清雍正帝为讨儒雅文武大帝康熙的欢心,曾密令臧应癣年希尧烧制钧瓷。鳝鱼黄、蛇皮青、黄斑点、吉翠等风格别具的钧瓷深受大帝所爱,因此也为自己取得“九五之尊”提供了有力保证。(见温剑博《诗话钧瓷》)。

雍正七年,著名窑官唐英,得御旨亲仿钧器,终不能成,只得派幕友吴尧圃到禹州调查取料,才有几分相似。(见晋佩章《钧窑史话》及杨静荣《历史名窑与原料》)。

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寿诞贺禧,知州曹广权贡奉“禹贡九鼎”,惹得老佛爷芳心大开,赏金封官,调至京都为吏。并附庸文雅点评神后的“后”字,她讲:光武帝封“后”,不足为奇;宋徽宗封“后”,以土压人不对;宋高宗封“后”以人压土,也不对;自封为土人并行为“垢”。幸运的是,清王朝不复久矣,要不神后就真成了一个污垢遍地的神垢。(见温剑博《钧瓷一千五百年》)。

这样自封建王朝建立伊始的秦汉至唐宋元明清的终结,神后这个神奇的地方,一直因有着与王室的关系,也就将钧瓷文化推上了另一个境界。

其二,从等级制度造就了钧瓷的至上地位方面作了论证。封建社会的中国有着等级森严的传统,影响到陶瓷行业,不可避免地推出一种至尚 的瓷器,因钧器的特有风范,无可替代地成为瓷中之王。

秦汉封建王朝伊始,便有董仲舒的尊卑观念。文化方面最为突出,建筑方面也得到充分反映,在各种装饰上也得到表现,服饰方面、车行仪仗方面也都有鲜明的体现,陶瓷艺术更是不例外。

有一位陶瓷考家在考证了“天下名瓷,汝窑为魁”时,便大胆地提出“汝”实际上是“你”,第二人称代词,在旧时是“汝辈”“另类”之意,是“君王”的“孤”、“朕”的对立面。作为汝瓷的对立面,无疑当是“君瓷”——钧瓷。另外汝瓷所张扬的文化氛围是似玉、胜玉之美,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一种人格精神。故为旧时士大夫文人所尊仰。因此,钧汝瓷关系,实际上是尊卑关系,是作为君王与文武群臣的象征关系表现出来的。在程朱理学兴盛之际,这种等级观念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

其三,从钧瓷美学方面作了论证。钧瓷自身的魅力昭示着其丰富的王者思惟,而不仅仅是审美和鉴赏的一种单纯悦乐。

在钧瓷创烧之前,一直是南青北白的瓷业现状,南方以越窑的秘色瓷千峰翠色著称,北方以邢窑的似冰类银著称。一直是素裹淡妆。到了唐代,因有了唐三彩的绚丽色彩,更多地启示瓷业的努力,一直试图有所突破,最终有了黑底泼斑的黑唐钧诞生。紧接着一位钧瓷艺人横空出世,那就是给绘画奠定基石的巨擎人物——一代画圣吴道子。

正是基于辞官退隐故乡的吴道子的神来之巧,一种别具风格的高温窑变、自然天成的颜色瓷终于诞生了。从此改写了青白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综观钧瓷的特质可以发现,(一)钧瓷的釉色丰富多彩:色浅时,有韵质的变化;色重时,有山水风光四时季节的展现,更有花木鸟兽、风雨雪霜的隐现,有包罗大千世界之象。正如,唐玄宗李隆基的感悟,是江山社稷的象征。她是如此美好,人人都想得到它,拥有它。作为君王岂不珍爱它。(二)钧瓷的迸片行纹之特征,看似破裂,实则一体。对于玄宗来讲,已上升到社会矛盾的层次,也即大唐江山,远观富丽堂皇、雄伟壮阔,不可一世;当你走近细观时,实际上恰如破裂的纹片,处处皆有,岌岌可危。这种感触使身经宫廷迭变的玄宗而言,更为阵痛,他认为江山社稷也恰如此器,易碎之、易覆之,作为君王不能熟视无睹。(三)钧瓷还有一种特质,那就是迸音。无人触摸却能不时发出似琴胜钵的惊音。夜深人静时,似乎可以洞穿心腑,在唐玄宗时期,因不能很好解释这种理化现象,便蒙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被玄宗认作是上苍的物语,天帝的劝诫,因此作为君王,在睡眠的时候,也不能悼以轻心,更不能淫欲无度。(四)假如将更多的钧瓷放置在一起,根本找不到色彩、意境一模一样的两件钧器,在玄宗看来,这是“一国不藏二君”的惊示。基于上述四种理由,便赋以“精警惊尊”,四大美学风格,唐玄宗便改道玄瓷为君王之瓷。睹物思情,以此为镜,方不失一位贤明君王,用以劝诫王室子孙。

其四,从考古角度进行了论证。从考古发掘的事实来看,钧窑遗址中确实证明了钧瓷的许多独特的个性,而且这些个性更能倾向于作为君王之瓷的证据。

(1)在宋钧官窑遗址中,基本上没有一件整器,都是被击碎,深挖埋掉的,这就证实了“严禁民间私藏”的传说,确实存在。

(2)钧瓷的足部处理,极为罕见,为芝麻底釉,这就喻示了钧瓷是作为祭天的神器,而出现的。

(3)钧瓷的足部装饰也很特别,多为三足如意云兽。有专家论证,这是唐宋时期,“天人感应”理念的物化,寓示天人合一。

(4)钧窑器底款为“数码款”,迄今为止,是古陶瓷中唯一现象。 有专家考证认为,是程朱理学支配下,对君王“九五之尊”的敬重,而不是简单地标示大校

(5)钧器有乳钉、鼓钉习惯,有专家推定为哺育万物,盘古开天之意。

(6)钧器造型有青铜器仿物,如出戟尊等,这是远古社会中中央集权的演示和演化,是其权力和尊严的象征。

(7)钧器多为花盆,盆托类造型,显然是服务于怡情尚志的纯欣赏类功能的,并非日常使用功能。

诸多迹象证明,钧瓷艺术是建立在为君王服务的基础上。

其五,从古文字方面作了论证。从古文字学方面看钧中的“钧”瓷,确有帝王之气。

李格非《汉语大字典》1876页中解释道:

钧之七“喻国政,《抱朴子·外篇·汉述》,阉宫之徒,操弄神器,秉国之钧、废正兴邪、残仁害义”。

钧之八:“喻天工《汉书贾谊传 》,‘大钧播物,块虬无限’。颜师古注引如淳曰:“陶者作器于钧上,此以造化为大钧也”。

钧之十:旧时对尊长或上级的敬词 。如钧安,钧座,钧府,钧局等。宋岳飞《申安抚司乞兵马粮食状》“欲望钧慈”。

同时“钧”还有衡量、和谐、调节之意。用于钧瓷时,实际上,更有一种近似王者之意。如:钧天之享、钧天之乐等,故钧瓷自身的含义,实际上就隐含着至尊至瓷之意。

其六,从当今理论缺陷,盲点方面逆向作了论证。如果肯定了钧瓷的地位,也就顺理成章地解决了钧窑的诸多历史疑案:如“钧不随葬”,“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钧不过尺”,“雅室无钧不可夸富”;也就解决了为什么唐宋时期为何鲜有记载的历史事实,也解决了钧瓷造型的特殊性、数码底款、芝麻酱铁足底、鼓钉、乳钉、如意之兽装饰等个性。

基于此,龙山逸人认为:钧瓷是在神后特有的文化氛围中将富有个性的颜色瓷披上了帝王色彩,入主宫廷,从而成为陶瓷艺术中的另类。

支持这一观点有著名钧瓷学者索宗剑先生,在他的《宋瓷二十四品》一书说中了,他道:

“赵佶,这位依封建社会皇权世袭制度而即位的北宋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书画名家的地位胜过了他的皇位,文艺复兴的天才倡导胜过了他‘实内虚外’的卑弱和无奈,他在位二十五年,最大的功绩在于……他把雅与俗,巧与拙,这种艺术上的双重性表现得完美无缺。……并把 这一切提到某种彻底了悟的哲理高度。……只有‘此中有真味,欲辩已忘言’的钧窑,……才是徽宗所珍视的对象,并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

著名钧瓷鉴赏家温剑博先生也肯定了钧瓷的地位,他认为钧瓷实际上有两种概念,一是自元至今民间见到的钧瓷,是作为日用品、工艺品存在的,另一种就是民间难得一见的君王之瓷,是作为警世、劝诫作用的。民间钧瓷至尚至美者,可为真正意义的钧瓷。可谓龙毛凤角,百千件不得其一。(见其作品《钧瓷的理念》)。

总之,神钧窑理论更着意于钧瓷的文化内涵,强调钧瓷形而上的理念,并以当今诸多理论为依据,结合唐宋时期文人际会,程朱理学的影响,对钧瓷进行了阐释。这种理论已为大多数钧瓷美学家、社会学家乃至考古学家所认同,相信不远的将来,钧窑的理论体系必将会更完善。

这是清代钧窑盘瓷器吗 有收藏价值吗


不是清代钧窑盘,又有何收藏价值?

孟女士父亲自己经营的古玩店,在2006年花了 3万元收购的这个盘子,据那人说这是清代钧窑盘。见过之后的确发现这个盘子艳丽夺目。直径30cm有,孟女士的朋友看过觉得是清代的,不过孟女士的父亲,对此盘有了保留态度。

孟女士的父亲经营古玩店这么久,从来没见过这种釉,虽然说颜色很艳丽,但是并不俗气。那父亲为何觉得不是清代钧窑盘呢?

父亲说美学上的确很美,但是年代不对。清代的时候唐英当官,历史上所有的品种全都仿制出来了,唯独钧窑仿制不出来。后开派助手到河南专门寻找钧窑使用的料子,挖回来之后珍贵到由皇帝亲手掌控。造型上在官窑里没有这样的形式,釉色仿得再好,可是当年的料确实都没了。所以如果是清代的钧窑那就不得了,但是很遗憾不是真的。

既然如此,孟女士的父亲为何又要花3万元买下这个假盘子呢?

他摇了摇头,这个盘子从来都不假,虽然不是古代瓷器,但是从外形上看有点像外国陶艺家所烧制的作品,因为在欧洲市场上见过。作为一个陶艺品来说釉色十分完美,收藏并不是只有古玩才有意义,现代许多的艺术品别出心裁,颇有别样美感,作为一件艺术品也是很有收藏价值的。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清宫传世的钧窑是北宋烧的吗》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清宫传世的钧窑是北宋烧的吗》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唐代钧窑瓷器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