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怎样鉴别玩玉瓷器 > 导航 >

玉马踏飞燕,砥砺现钧锋

玉马踏飞燕,砥砺现钧锋

怎样鉴别玩玉瓷器 古代瓷器马 金丝玉玛瓷砖

2020-08-19

怎样鉴别玩玉瓷器。

在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关帝大道上,有一座正玉钧窑,窑口主人王现锋大师,出生于1963年,神垕镇人。他是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传统工艺大师、高级工艺师。

每次与他见面,他都是满面红光,看上去倍儿精神,比实际年龄显年轻。见面带笑,眉头有意无意总是挑着。与人讲话时,习惯下颌内收,低头边思索边缓缓道来。一看,就是一个勤于思考,做事精细、沉稳的人。

王现锋

作为地道的神垕人,王现锋从小受钧瓷艺术熏陶,耳濡目染,十分喜爱钧瓷。高中毕业后,他到镇小学当了一名教师。工作之余,他钟情于钧瓷神奇的窑变,收集了不少钧瓷标本,闲暇时就拿出来欣赏,花心思利用理科知识探索钧瓷理论,研究钧釉随温度变化的化学机理。

从20世纪90年代起,王现锋开始对钧瓷釉料进行选择性试验,比照标本进行系列的数据统计、分析,对特定温度下钧釉的成色机理有了进一步掌握。“十分感谢我的一些同学、朋友!他们有的当时已经是钧瓷大师,我的工作得到了他们的热情帮助。”

正玉钧窑

看到钧瓷产品在收藏界逐渐走红,影响力日益扩大,王现锋决心正式开始创作钧瓷。2007年,他创立了正玉钧窑。

“我总觉得,如果不能亲手实践我的研究所得,那就太遗憾了。创立窑口是我深思熟虑后的决定。”王现锋说,立窑之初,他把工作目标定为烧制难度高的煤烧,立志烧出釉色真正如玉的钧瓷,窑口名称“正玉”的寓意就在于此。

“在创作中,还要追求超越!”在王现锋的宏图大计里,作品不仅要如玉,还要具备很高的艺术气质,这样才能“似玉非玉胜似玉”,升华钧瓷艺术,扩大影响力。

马踏飞燕 | 王现锋作品

提到正玉钧窑和王现锋,首先不能不提《马踏飞燕》。

王现锋2014年成功烧制出的作品《马踏飞燕》,可谓他创作钧瓷的里程碑,甚至是行业新突破。

《马踏飞燕》原作为东汉青铜器,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高超铸造业的象征,1983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被确定为国宝级文物。多年来,钧瓷从业人员梦想把《马踏飞燕》烧制成钧瓷艺术品,但都未能成功。原因在于钧瓷胎固釉厚,而一条弯曲的马腿难以支撑起马身的重量,且当炉温升高到1300℃时,承重部位会更加脆弱,导致坍塌。

为此,王现锋在泥料、釉色、成型、烧制等方面进行了大胆试验和创新,重新组合胎体材料,重新设计泥的配方,使之能适应更高的烧制温度。两年时间里,经过近百次实验,他终于解决了单腿承重并且耐受1300℃高温的难题。

益寿瓶 | 王现锋作品

钧瓷《马踏飞燕》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作品完美展示了骏马矫健、腾空而起的英姿,展现了青铜器原作的艺术风韵,体现了力量之美、动感之美,且飘逸轻盈、秀美洒脱、灵动庄重。该作品一经推出,便在市场上引起较大轰动,不少人认为“不可思议”。

钧瓷《马踏飞燕》被全国工商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会长宋建文称赞为“钧瓷之峰,大师之魂”。2014年,其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国艺杯”金奖,并被人民大会堂收藏。2015年8月4日,河南珍宝馆和正玉钧窑在郑州举行《马踏飞燕》新闻发布会,当晚的网络点击量达16万次。

象鼻天球瓶 | 王现锋作品

钧瓷《马踏飞燕》的光辉似乎遮盖了王现锋以“风雅玉润”知名的钧釉造诣。

王现锋在继承传统釉色的基础上,凭着扎实的科研功底,对配釉时所用原料的化学组成、在釉中所起的作用、对釉质的影响等等,都有系统的把握。因此,在配釉时,使用何种成分烧出何种颜色,都胸有成竹。这使得正玉钧窑的钧瓷作品釉色自然纯净、窑变奇美,莹润似玉、细腻如脂,层次分明、过渡自然。

他创制的代表釉色种类有“牡丹花釉”、“玉石釉”、“灵泉釉”、“玉彩釉”、“袈裟釉”、“玉净釉”等,窑变奇特、玉质感强、纹色细腻、釉面纯净,深受业界好评和藏家青睐。其中,“玉石釉”曾受到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原会长杨自鹏的高度评价。自创的“正玉铜彩”,获得业界好评。

豹纹荷口瓶 | 王现锋作品

“现在钧瓷界提倡传承、创新。创新固然重要,但传承是根本。只有完完全全地把传统工艺学扎实,才能有所突破,否则只能空谈创新!”

王现锋的作品《瑞兽印》,就是传承创新之作。器型稳重,端庄威严。施以独创的“玉石釉”,使瑞兽显得玲珑剔透,温润如玉,似玉非玉,妙不可言。《瑞兽印》所用的“玉石釉”又叫贵妃醉,烧制过程中,温度曲线非常难以控制,转火的温度哪怕相差一点,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效果。而即使是相同的窑位,窑内气氛有微妙变化,也可能功亏一篑。

“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虽是老话,但是至理。首先,必须敢于尝试、不怕失败,才能谈创新;其次,必须严谨做事、讲究科学,才能不断进取!”王现锋说。

瑞兽印 | 王现锋作品

王现锋在钧瓷烧制工艺方面也极具科研创新精神。

钧瓷釉质肥厚,往往在烧制过程中影响作品的细节表现效果。王现锋经过反复钻研,最后以加强细节处理、掌握施釉厚薄、控制烧制温度等方法,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使作品细节表现更细腻,艺术表现力更强。

王现锋独立开展的新型煤窑窑炉研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获得禹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对推动钧瓷窑变艺术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

他在取得《马踏飞燕》单点支撑烧制经验的基础上,先后以同样的方式烧制出了《虎虎生威》、《菩提观音》、《禅宗面壁》等钧瓷作品。

菩提观音 | 王现锋作品

虎虎生威 | 王现锋作品

秉承坚定的科研、创新精神,走特色立窑之路。截至目前,王现锋的钧瓷作品共申请专利50多个,有30多件作品分别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奖。他的作品被钧瓷收藏者和鉴赏大家啧啧称道,不少人甚至专门上门收藏他的作品。“传承发扬钧瓷文化,我义不容辞;创作出更美的似玉非玉胜似玉的钧瓷艺术品,我矢志追求!”王现锋说。

蝶恋花 | 王现锋作品

taoci52.com小编推荐

你是做“卧马”还是“飞马”


本报讯马年快到了,我市瓷器爱好者李健拿出了珍藏的两片绘有“马”的青花瓷片,巧的是,上面正好一匹卧着,一匹在腾飞。马年里,本报的读者们,你们是想做“卧马”还是“飞马”呢?

别小看了这两片青花,它们可都是在镇江发现的(见图竺捷摄)。6年前,李健在镇江某工地上捡瓷片时,偶然捡到了它们,当时并不很在意,这些年他仔细研究了这两块瓷片,发现上面有不少文化内涵呢!

这怎么说呢?先看那匹“飞马”吧,年代上它属于明代晚期,大约是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的东西,底款是“上品佳器”,属于吉语款,明代很通用。这应是一只碗底,其图案直径有6厘米,用的是国产的青料。从纹饰上看,碗的反面是“寿山福海”图案,马脚下是海水纹,上面是火焰纹,马身形矫健,有腾云驾雾之感,有一往无前的闯劲。

它是什么寓意呢?谁又能想象这只残碗会与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事件有关。郑和本姓马,他于明永乐三年率舟师通使西洋,历时28年,繁荣了中西文化交流。而明代青花瓷画多谐音法记事言情,这只瓷碗上的海水马就是暗指郑和,“跑到海上去了”,寓意着“开放”、“奋进”的姿态。

如果说这只海水马是瘦马的话,那么那匹“卧马”一定是肥马了。这匹“卧马”青花瓷片,年代为清康熙年间,底款为“常丰轩珍玩器”,属于堂名款,青花料已接近“翠毛蓝”了。再来看马的造型。你看它,悠闲自在地卧着,一切像是养尊处优。也难怪,康熙盛世,一切太平,老百姓生活安逸。你看瓷片上,马的身后就是一座山,所谓“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讲的就是这种状态。

李健介绍,他玩瓷片有20多年了,属于本市最早的一批瓷片爱好者,前些年,还能在工地上捡到瓷片,这些年再也捡不到了,镇江的建设已经饱和,捡瓷片的历史也接近完结了。(竺捷)

宋瓷漱玉


北宋至明初,龙泉青瓷经历数个世纪盛衰历程,窑场主要分布于浙南山区。玉琮是古代重要礼玉,《周礼》:“以黄琮礼地。”宋龙泉青釉琮式瓶是古玉琮文化艺术的衍生。瓶高26.8厘米,满施青釉,蕴古玉之灵,渲陶瓷之华,泻鸿儒之志。宋人以龙泉青釉之洁莹致缜,嬗化古玉之静穆恬雅,恰是华夏先贤“我思古人,实获我心”思想的物质传承。

青白釉瓷宋代极为盛行,赣、浙、闽、皖等地窑场分布广泛。南宋青白釉蟠龙瓶,高41.6厘米,胎色灰白,质地坚硬,瓷化程度高。器外满施湖绿色青白釉,玻璃质感较强,透明度较高。泥条盘圈足,圈足宽实,足脊圆润。颈修长,盘口较深。腹部刻、划画水波、蔓草纹,线条酣畅淋漓。颈部蟠龙蜿蜒,倨足雷稴。瓶型秀颀雅适,貌似简洁,实则寓意隽永。

北宋中晚期至南宋,景德镇附近的湖田等窑场,将影青瓷制作工艺推向历史巅峰。湖田窑影青兽镇的工艺特色,标志着当时陶瓷雕塑制作工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兽镇高14.2厘米,圆形底座上塑昂首傲立之猛兽,龙首狮身,似猊似虬。怪兽四足踞地,五趾锐利,竖耳拭眦,纵目扬眉,咧嘴啮牙,相貌可畏。头颈镂刻鬈鬃虬髯,背、腿部刻、划画短茸顺髦,颈前簇点梅花斑点,缀铃铛三枚。造型夸张生动,刀法犀利,手艺娴熟。瓷胎细白坚致,釉质湖绿洁莹,胎釉结合紧密,瓷化程度完全达到近现代瓷的标准。

南宋湖田窑影青双鱼瓶,高度仅仅6.8厘米,造型却栩栩如生,惹人喜爱。双鱼瓶以极细腻的胎泥,手扌延模拓两片泥模黏合而成,阴干后刻、划画圆晴弧鳞,饰双环为系,荡极细薄的影青釉。形似双鲤合欢,吻圆体腴,憨态可掬。

南宋湖田窑影青娃娃莲子纹斗笠碗,直径20.2厘米,壁厚仅1毫米有余,口广胎薄,工如神助。此时瓷石原料精挑细选,澄湛工艺完善严格,拉坯成型娴熟老到。尤其采用旋坯工艺,使瓷胎薄腻坚致,造型规整秀美。碗内壁刻、划画娃娃纹、莲纹、水波纹等等,构图饱满,线条流畅,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吉州窑位于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西侧,始烧于晚唐而终于元末。五代至北宋时期,规模不断扩大。北宋中期至南宋,汲取南北窑场制瓷经验,顺应当时市场需求,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把中国古陶瓷的釉面装饰艺术推向历史巅峰。尤其是窑变釉中的鹧鸪斑、玳瑁斑、虎斑、兔毫纹等,在宋元陶瓷中独树一帜。据宋代吉州名士欧阳盺《杂著》和清代蓝浦、郑廷桂《景德镇陶录》等著录记载,吉州窑有些品种当时就非常名贵,“几与哥窑等价”。

玳瑁斑高腰双系罐,高23.5厘米,口径16厘米,胎呈灰白色。玉璧底,底径10厘米,底心较宽,略圆凹。自底向上渐形成高腰丰肩,再斜收至颈部,直颈外翻唇口。器形宛若盛妆的唐代仕女,腴腰丰肩,婀娜多姿。胎上先涂刷淡而薄的酱色釉,再施厚的酱黑色釉。釉面上以蛋黄色半透明窑变釉似点似画、似涂似洒,形成黄黑相间的斑块,艳丽异常,宛如真玳瑁覆贴而成。器内随意荡刷酱黄色釉,釉质明显与器外不同。

虎斑鼎式炉,高10.5厘米,口径6.8厘米.胎呈赭红色。三足矮实,圆鼓腹,直颈撇口。双耳贴颈,随外撇口折向两侧斜向上冲天,耳外侧有阳纹图案,器型敦实可爱。外施带青灰色的黄釉,釉面上以乳浊酱釉涂画不规则线条,纵横阡陌,井然有趣。未点画处,黄色釉上有大小不一的铁锈斑析晶,满布器身,使器物更显得古朴自然。

窑变釉剪纸漏花壶,高9厘米,口径5.7厘米,胎色垩白带灰。平底内凹,底径6.2厘米,鼓腹直口,腹部有明显接痕。流出肩胛处,流口斜平。执与流等高,两侧有双系小孔。先施淡酱色釉,再施窑变釉,正面剪纸贴折技梅花,背面贴两朵梅花。面釉底色赭红,窑变月白色散布器身,贴花呈酱色。同系色彩变幻纷呈,谐和谙雅。

兔毫纹茶盏,高4.3厘米,口径11.6厘米。胎色灰白,碗壁斜直,口部直收。先施淡酱色釉,再施酱黑釉,表面施窑变釉。口沿釉色黄褐,向碗心月白渐次浓密。纵向流淌的月白釉交错重叠,形成放射状兔毫纹束。碗心有月白色釉水垂流集结。器外亦施窑变釉,近底足处明显可见淡酱色釉、酱黑釉及月白色窑变釉形成的三圈环线。

黑釉白花茶盏一对,高11.7厘米,口径5.5厘米。胎色灰白,碗壁斜直。口部泥条加厚,口沿一圈碗内起弦线装饰。先涂刷酱色釉,再施黑釉。碗内壁以灰白釉绘折技梅花,似写似画,生动写意。灰白釉局部有月白色窑变,使画面更加韵致灵动。

酱釉洗口蟠龙瓶,高23厘米,口径6.9厘米,胎呈灰褐色。平底浅圈足,向上渐开,腹壁相对平直,平肩长颈,盘口直而薄。接腹处器外侧手捏一圈丝带飘忽状泥条装饰,既加固接缝,防止烧裂,又显轻盈素雅。颈部蟠龙奋趾张目,悍武有力。飘带装饰有如祥云涌动,蛟龙大有腾云而去之势……

辨识唐代三彩马


马是唐代文化艺术中最常见的题材。唐太宗李世民取得政权后,为了追念跟随他征战四方、同生共死的六匹战马,曾命当时的能工巧匠在昭陵雕刻了“昭陵六骏”,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对唐代马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今天,通过馆藏名贵唐三彩马仍然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这一点,在它们的身上,我们或多或少都能看到昭陵六骏的影子。

作为中国艺术瑰宝,唐三彩马可以多方位地折射出唐文化的绚丽光彩,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中国唐文化历史价值的宝贵实物资料,而且也使得一批又一批中外藏家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倾倒。唐三彩马具有巨大的投资保值潜能,因而长期受到国内外商家的关注,并稳坐中国陶瓷艺术品拍卖最高价的宝座。

根据考古发现,唐三彩是在高宗时期才开始生产的,因为在此之前的墓葬中没有发现过三彩器。高宗时唐王朝国力日渐强盛,统治阶级的奢侈之风也愈演愈烈。达官显贵们期盼死后仍能享受荣华富贵,因而在自己的墓穴中总要随葬大批珍宝和三彩器,从而使厚葬之风日盛。由于社会需求激增,使三彩器生产出现过度发展之势,唐王朝不得不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和节制,并颁布规定对随葬三彩器实行限制,如规定各级官员的随葬品数量为:“三品以上九十事(件、套);五品以上六十事;九品以上四十事”,并规定各种器物的高度应在一尺之内。但根据考古发掘,当时的随葬冥器数量和高度大都超过了规定。有的三彩马已高达1米以上。唐朝末年,由于国力日衰,三彩器生产也开始逐步萎缩,质量大不如前。宋辽时期各地仍有三彩作坊存在,但工艺和装饰已与唐代三彩器有了明显的不同。

一、唐代三彩马的造型

三彩马形体硕大、构造复杂,无法使用普通手工拉坯法来完成,所以多用模制法成型。虽然是合模制作,但所有三彩马都各具特点,几乎找不出完全一样的三彩马来。从现存三彩马可以看出,唐代三彩匠师们不仅对马的外貌特点十分熟悉,而且对马的神态、秉性也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塑造起来得心应手。他们不仅使三彩马在外形上做到了十分逼真,而且充分发挥了艺术想像力,恰当地运用了艺术夸张的手法,使马的内在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唐三彩马的造型看,大致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五类。

一是奔马俑。如腾空奔马俑,1966年西安出土,现藏西安市文物管理处。唐代三彩雕塑者抓住了奔马四蹄腾空一瞬间的景象,塑造了一匹极具动感的三彩马,其“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的形象有着十分强烈的视觉效果,让人回味无穷。奔马俑在出土彩绘陶器中屡有发现,但在出土唐三彩中却极为罕见。据现有资料显示,国内馆藏三彩器中挂蓝釉腾空骑马俑仅此一件,国外尚未发现有类似的三彩马俑。

二是提腿马俑。唐三彩提腿马俑通常是三蹄落地,右前蹄抬起 。这匹挂蓝釉三彩马的构思非常精妙,三蹄踏于三角形底板之上,前腿直,后腿弓,右前腿略微抬起,腿部肌肉突显矫健。唐代匠师抓住了马的特点,塑造了一匹栩栩如生、异常健美的战马形象。

三是马上人俑。马上人俑是唐三彩马中的重要品种。三彩马上人俑的坐骑一般都采用立姿,而马上人则多姿多彩,既有狩猎射箭者,又有打马球者;既有胡人,也有汉人;既有男人,还有女人。马上胡人通常都是深目高鼻,落腮胡子,面容粗犷,肌肉发达,反映出强悍豪放之气。马上女俑则婀娜多姿,衣着华丽,发髻高耸,体态丰腴,飒爽英姿。

四是马拉车俑。在三彩马俑中,马拉车俑较罕见。拉车马体形虽然不大,但造型格外逼真。马头高昂,双目圆睁,仰天长啸,同时马尾上翘,富有生气,使一件静态的作品突显动感。

五是立马俑。立马俑是唐三彩中最常见的品种,即四腿直立于长方形底板之上的三彩马,但三彩立马中也不乏精品。该马高40厘米,通体呈白色,伸颈低头,装饰工艺极为精湛,任何细部都处理得一丝不苟,比如梳理整齐的马鬃,杏叶形的饰片和鞍鞯上的绿边饰等,无一不是如此。该马1959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市,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二、唐代三彩马的装饰

唐代三彩马的装饰非常丰富,装饰手法变化多端,使人大有常见常新的感觉。其装饰手法主要有:

彩带装饰法。这是一种利用釉料本身的流动性,在底釉的一定部位刷上浓厚的各色釉汁,任凭其自然流淌而形成的一条条斑驳的彩色条带的装饰手法,是三彩马最为常见的一种装饰手法。

点彩装饰法。即用毛笔在马的躯体上点染各色釉汁斑点,或在深色底釉上点浅色斑点,或在浅色底釉上点深色斑点,使之疏密有致,呈现出自然天成的效果。通常点蓝彩马比较名贵。如图9 和图15。图15的这匹点蓝彩立马,系民国初年流失海外的三彩器,现藏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这匹三彩马不仅造型新颖独特,而且运用贴花法在鞍披上贴塑了马蹬子。这在三彩马的装饰中是绝无仅有的。

贴花装饰法。即将模印好的各种装饰物贴在三彩马的一定部位,使马显得更加华贵庄重。常见的装饰物有马鞍、披毯、铃铛、宝相花等。

绞胎装饰法。又称搅胎,即模仿大理石纹路的一种装饰手法,其操作方法,过去说法不一,经过国内科研工作者的多年努力现已基本掌握。从出土三彩器看,唐三彩的绞胎纹实际上有三种艺术表现形式:其一是器身用绞胎技术制作而成,即先用白、赭两色瓷土分别制成薄泥片,然后层层叠加,拉坯或手捏成型,使坯胎呈现大理石或类似树木年轮的纹路。其二是贴面绞胎,即将绞胎纹薄片贴在器物外面,使器物的局部呈现绞胎纹。其三是仿绞胎。1971年乾县唐代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出土的射箭马上人俑,即为仿绞胎三彩的代表作。该马俑高36厘米,现藏陕西省博物馆。其器身大理石纹实际上不是通过绞胎技术整体成形制作成的,而是用笔画在胎体上,然后施釉,再入窑烧制而成。其器身纹路显得更加匀称得当,且线条流畅,色泽圆润,其艺术表现力远胜于绞胎纹。

拉毛装饰法。即在马鞍部位通过刻画形成一种粗毛毯的效果。这种装饰手法在三彩骆驼身上经常见到,三彩马身上较少见。有一匹极为名贵的拉毛三彩立马,高75厘米,通体棕褐色,头小颈长,双耳直立,鞍革詹俱全,革带是饰绿色蟾蜍纹杏叶,鞍外贴塑大块绿色毛毯,体态矫健骨肉匀称,使人过目难忘。1981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安菩墓,现藏河南省博物馆。

三、唐代三彩马的价格

由于受到藏家的追捧,唐代三彩马一直是国际拍场上的亮点,成交价屡创新高,动辄就是数万美元,精品甚至可达数十万美元以上。至今仍然保持着中国陶瓷艺术品拍卖最高价的就是一匹蓝黑釉三彩马,成交价在当时约合4955万港币。本文题图的三彩女骑马俑在4年前拍卖时,估价也高达三四万美元。那么决定三彩马价格高低的因素有哪些呢?

一是釉色。在品相完好、造型大致相同的情况下,通体黑釉和蓝釉的三彩马最为名贵,价格也最高,与其他釉色马相比,价格可高出数倍甚至几十倍,如图12。其次为白釉和挂蓝釉的三彩马,成交价很多都达到数十万美元。再次为其他釉色的三彩马。当然,其他釉色三彩马中的精品,价位也有高达一二十万美元的。但由于较常见,价位相对较低。

二是造型。相同釉色的三彩马中造型奇特、生动的价格一般要高于普通立马。比如:奔马、提腿马、马上人的价位就要比立马相对高些。

三是品质。主要指三彩马的品相和是否出土于官墓,这也是影响三彩马价位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出土于官墓的三彩马的工艺水平明显高于民间墓葬,其造型更为考究,装饰更为华丽,施釉也更为精细,所以价位明显高于民间墓葬中出土的三彩马。三彩马均为冥器,形体硕大,极易损坏,完好无损者不多,因此,品相优劣对价格影响很大。但就品相而言,三彩马与瓷器又有不同,瓷器稍有磕、冲,价格就会大跌,而三彩马的微磕、冲,局部脱釉,只要不影响整体美,一般来说对其价格影响不大。

四、唐代三彩马的鉴定

唐三彩在本世纪初被发现时,并未引起国内收藏界的注意,主要因其是殉葬冥器,不甚吉利。但外国人无此顾忌,大肆收购,终使大批三彩器精品流出国门。当国内收藏界醒悟时,三彩资源已近枯竭。此后,唐三彩这个代表着盛唐文化结晶的古代艺术品被成千上万的作伪者弄得面目全非了。特别是近年来国内的收藏热有增无减,唐三彩的经济价值在国际性拍卖活动中扶摇直上,又进一步激活了作伪者的贪婪。在此大背景下,各种三彩赝品以前所未有的数量涌入国内市场,使收藏者真假难辨。但假的终究是假的,只要收藏者真正把握了唐三彩的特点,鉴定唐三彩的真伪并不困难。

(一)釉 一般书籍在论及唐三彩鉴定时都把造型、胎、釉作为鉴定的三要素。但在高仿唐三彩赝品花样不断翻新的情况下,已很难从胎和造型上发现高仿唐三彩的破绽了。惟有把握唐三彩釉面特点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唐三彩真品表面釉层较厚,一般在0.12至0.15毫米左右,釉中气泡很少,用肉眼观察,表面裂纹不明显,更不会有横七竖八的长纹开片。由于多用刷釉法,釉面均匀,如用淋釉法上釉,也只是在器物底部釉厚处才能见到厚薄不均的情况。从本质上讲,唐三彩是一种亮釉,其光泽亮丽柔和,具有古瓷器表面的莹润感。而赝品通常表面有一种耀眼的“贼光”,这主要是由于仿品釉内玻璃质成分过高所至。但对于高仿唐三彩来讲,用肉眼已很难从釉面光泽来分辨真伪,必须借助高倍放大镜。由于唐三彩都是出土器,在地下埋藏了1000多年,其釉表会形成一种极其特殊的物理现象,即民间所说的“翘皮纹”或“芝麻釉”,看上去是一些细碎的小开片,大小均匀,透明而浅淡,片纹两旁的釉微向上翘,很少分离,故片纹中一般没有杂质浸入的现象。但表面脱釉严重的三彩马俑,片纹会有分离现象。而仿品一般开片都较大,片纹也较长,横七竖八很不稳定,两者之间是有差异的。迄今为止,作伪者还无法仿出与真品唐三彩一样的“翘皮纹”来。因此,有无“翘皮纹”是唐三彩鉴定中最过硬的依据。

(二)造型 真品唐三彩马从造型上看,一般都是头小颈长,体壮膘肥,臀部发达,腿部强劲有力,处处都可透出一种内在的、真实的美。其眼睛、耳朵、筋骨、肌肉等局部雕琢精细,刀工娴熟,符合实体马的特点。而仿品往往是只见其形,不见其神,各部器官比例失调,线条生硬。高仿唐三彩马在外形上一般无可挑剔,但在马的神态上总会有一些破绽。特别是官墓出土的三彩马,其装饰物很多,件件饰物做工都一丝不苟,十分到位。而仿品则很难做到处处都天衣无缝。真品三彩马都是使用模制法成型,双模左右拼合而成,局部修胎。马肚中间留有一孔洞,透过孔洞可以清楚地看到马脊处留有合模时的痕迹,并可看到器壁上留有一些不规则的手工痕迹。而仿品内部通常是平滑的。真品三彩马尾部和身躯均连为一体,特别是尾部常有残损。仿品中器型较大者往往采用分件制作,有的在马尾部留有插孔,烧成后再插入,然后再上釉二次烧制而成。因此,马尾部破绽往往难以掩饰。

(三)胎 真品唐三彩马的胎料大都经过反复淘洗,杂质很少,用肉眼观察比较柔软细腻。但陕西与洛阳的唐三彩马在胎质上还是有一些区别的。陕西三彩马胎质多数为白色,或白中闪红,胎中细小颗粒多一些,显得略微粗糙一些,手感不如洛阳产那样细腻。有些产品坯体修整略显草率,不如洛阳产光洁。有的底部有短小“窑缝”。用放大镜观察,可看到细微的铁褐色杂质,胎体分量略重于洛阳产三彩马。而洛阳产三彩马的胎质更为洁白细腻。其所用瓷土性质同高岭土一样,具有坚柔粘韧的特性。基本色调为白色,也有白中略微泛黄的。露胎处手感极为细润,但硬度仍然很高。仿品通常由于原料淘洗不净,使胎质杂质较多,显得比较粗糙。有些仿品火候掌握不当,会使胎质过硬,叩之会发出类似瓷器的清脆声。对于高仿三彩马来讲,仅从胎质已无法可靠地辨别其真伪了。遇到这种情况就只能从其他方面来考虑了。

(四)化妆土 唐三彩马的底板和马上人的头部一般都不上釉,唐代工匠在制作三彩马时总要在底板和马上人的头部刷上一层白色的化妆土,然后再根据需要,在马上人的头部用各种颜料上色开相。由于三彩马在地下埋藏了上千年,出土后的三彩马底板和马上人面部的化妆土常常会出现斑驳脱落的现象,这种自然形成的缺陷呈现了一种自然美,也是我们辨别真伪的一个重要依据。

(五)其他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方法可以辨别唐三彩马的真伪。比如,唐三彩马大都站立于一块底板之上,通常立马的底板都是长方形的,菱型、前缺角和中空底板比较少见。提腿三彩马的底板大多是三角形的,其他形状的较为罕见。每匹马的底板尺寸、厚薄都有一定规律可循,一般都与马的形体相对应,大马配大底板,中马配中底板,小马配小底板。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一匹三彩马的底板与马躯体不匹配的。仿品提腿马的底板一般都做成长方形,且缺乏陈旧感,遇到这种三彩马,应格外小心。

五、唐代三彩马的清洗

三彩马在地下埋藏了上千年,总会沾染上各种污物,出土后一般都难以显露出本身的光彩,需要进行必要的清洗,以便除去污物。首选方法是使用清水清洗或用机械法除污。但三彩马的底板和马上人的头部通常不上釉,有些三彩马只是局部施釉,在清洗这些没有釉的部位时应格外小心。可以用毛笔轻轻刷,或用棉球蘸上水轻轻擦拭除去污物。如三彩马表面受到石灰质(碳酸盐)、石膏质(硫酸盐)和硅质(硅酸盐)等化学物质的侵蚀,用清水是很难清除的,必须使用化学除污法。比如,可以用10%的盐酸进行清洗。在不影响彩釉的情况下,对石膏质沉积物,也可以用硝酸进行清洗;对硅质沉积物一般用机械法除垢,也可以用1%的氢氟酸去除,但氢氟酸有剧毒,应尽量避免使用。如三彩马表面同时有多种不明沉积物,通常按照先石灰质,后石膏质,最后硅质的程序清除。

从钧窑鸡心罐谈钧窑的鉴定


家有财钱万贯,不如钧窑一片。”此话在今天听来,似乎有些夸张,但钧窑瓷器身价之高昂在现实中依然是不争的事实。

钧窑是宋代一支异军突起的名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北宋初期,社会相对稳定,各行各业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陶瓷业更得到了飞跃的发展,成为中国陶瓷业繁荣昌盛的历史时期。经考古调查和发掘,证实钧窑烧制在北宋初期就已日见成熟,其产品也相当精良。到了北宋后期,具有丰富经验的制瓷工匠,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胆创新,突破了铜在釉中的作用,使钧瓷窑变釉的色彩缤纷,达到了精美绝伦的境地,而且还被宫廷垄断为“御窑”,并严格禁止民间烧造。钧窑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的窑变釉,往往产生出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神奇色彩,在窑变中千变万化,自然构成了一幅幅绝妙的图画。故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窑无对,窑变无双”、“千钧万变,意境无穷”等说。古人曾用“钧与玉比,钧比玉美”、等来称赞钧窑瓷器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和收藏价值。

北宋宫廷钧窑御用瓷的造型,主要有陈设品和日用品两大类。陈设品有花盆(带托)、奁、胆瓶、三足炉等;日用品有碗、盘、洗、罐、碟等。北宋钧窑是北方青瓷窑系,胎子略厚,致密,色灰,先素烧后施釉,釉汁凝厚施釉均净有乳釉之称,其釉色主要以月白、天青、天蓝色为基本色调,釉中的铜分子经高温还原气氛,窑变美妙,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葱翠青,胭脂红,鹦哥绿和天青,月白等。有的多种釉色交相汇融,千变万化,釉色绚丽多彩,光亮莹润,表现出一种优雅含蓄之美。宋钧瓷的圈足多施薄薄的麻酱色保护釉。底足大多上乳釉,瓷器底刻有"一"到"十"的数字铭文,并非所有钧窑瓷器都有此铭文,这主要见于尊、盘、盆、奁和洗造型之上,其铭文在烧制以前刻上。在烧制时工艺十分高超和考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器型制作非常规整,胎质坚固,细腻缜密,敲击其声铿锵圆韵悦耳,胎釉选料优质精细,在制作釉浆用水方面也十分讲究。因为各种金属元素及矿物质在窑变时非常敏感,铜元素更为敏感,所以当时在制作釉浆时均用纯净的颖河水。其二,器物在制作过程中,分两道工序烧成,先用低温把坯胎焙烧,然后再浸釉,入窑时采用一钵一器,有的用支钉托烧,一般为3-5个细小支钉,有的采用垫饼烧法。

笔者收藏一件当时北宋宫廷钧窑御用采用垫饼烧法的鸡心罐,,高13.5厘米,腹径11厘米,口径6.3厘米,底径7厘米,主体造型为鸡心鼓状,亦称鸡心罐,胎质坚固,细腻缜密,敲击其声铿锵圆韵悦耳。器口薄并内收口沿微微内斜,器身挺绣,足部内敛,底上有弦纹,底及足涂芝麻酱色护胎釉,并见器物底部涂以芝麻酱色釉上聚集一块块不均匀的色青釉“蟹甲壳”。器物内外施釉,天青乳浊釉层丰厚,釉质浮浊莹润,底部施天青色乳浊釉。

该器釉层肥厚,玉质感强

稀稀疏疏明朗如珠的气泡散布在釉层中布满全器,放大镜下显得十分饱满、清晰、明亮,近看可见纷纷现于器物釉色之中的“珍珠泪痕”。釉表的棕眼甚多,大小不一。

釉薄处呈羊肝色。口沿边棱因釉较薄,出现棕色的出筋,俗称“紫口”。其器底有细小磕断釉处,从此断口处可见细腻的糯米状的灰褐色胎骨。外釉层表面有多条“蚯蚓走泥纹”。

,釉面见两小铁质斑痕。此瓷器见天青乳浊釉面,玫瑰紫窑变,还交织着蓝、灰、褐、鳝鱼黄等颜色的斑点和丝缕,犹如蔚蓝的天空中忽然涌现一片形如流云的灿烂晚霞,使人叹为观止,正如古人曾用“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生时”和“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空中星满天。峡谷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来赞美的一样。这是经过窑变出现的神奇色彩,全器造型敦厚坚实,又显雅致挺秀。

在此我把"蚯蚓走泥”纹与“蟹爪纹”,“蟹行痕”“珍珠泪痕”“蟹甲壳”讲一下,有很多人这几点是不分的,被误导啦。

什么是蚯蚓走泥纹?初学者不大明白,就是有的行家也概念模糊。我记得曾在某本图册上有人介绍说是一些直线相交的裂纹(并有图片证明)。也有专家在书上解释说:“蚯蚓走泥纹是釉面开裂后又被热熔釉填满裂缝所成”。这两种论点大同小异都不正确。釉上裂纹就是裂缝,这不能叫蚯蚓走泥纹。即算又被釉填满了则裂缝不复存在。更不是蚯蚓走泥纹的标志。

据本人考察和研究,认为要说明蚯蚓走泥纹得作如下说明(结合本文所展示的图片):宋钧瓷,胎子略厚,致密,色灰,先素烧后施釉,釉子很厚,以月白、天青、天蓝色为基本色调,由于该釉材料成份特殊,当挂釉后则器壁处和表层的釉温度有所不同。但整个釉层还是处于熔液状态,釉中的铜分子经高温还原气氛,呈现紫红颜色。因为釉子较厚,锻烧时釉子翻滚,釉中所含金属分子重量不同,有的浮在表面,有的沉在釉底,冷却时釉子上下收缩温度不一致,在温差和密度的差异下,会使釉层产生两种不同的运动。一种是受重力影响下从上向下流动,一种是釉层内壁与釉表层之间的内外运动。两种运动相互作用则产生一种流变力的作用。而它运动的结果是及其美丽的:釉层上漂着浅色的浮釉,釉层下都是深色的。线条流畅,圆润自然,色调柔和、靓丽。恰似蚯蚓在稀泥上爬过的痕迹。在当时,只有“御窑”烧制出的产品有“蚯蚓走泥纹”,而一般的民窑产品却没有这种现象。因此,它成了宋代宫廷御用瓷显著的特征之一作为宋钧瓷的精品或极品,一定要在其青白釉中有一根或很少几根“蚯蚓走泥纹”(不能是几只鸡爪啊)。这才叫“雨过天晴云破处,婴啼如歌新生来”。

美术大师画笔下也很难达到这一水平。

看唐、宋均窑的均瓷首先要看它的蚯蚓走泥纹。如果连这一特征都没有,就难说它的可靠性。“蟹爪纹”就不同啦,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或是在烧制过程中,刚开始温度较低,釉在低温时会产生釉层裂或缩釉,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部分釉质流入孔隙填补裂痕重新弥合所致。在釉层表面出现线条圆润自然、色调柔和靓丽、形如“丫”形大小不一的痕迹。“蟹行痕”就象蟹立行泥地,留下用足尖行走的痕迹,在釉表形成的甚多大小不一的棕眼。棕眼原本指动物表皮粗糙的毛孔。借喻到瓷器上指釉表皮细密的小坑点。宋代钧窑大多数都存在棕眼的现象,只是在不同时期器物中棕眼的大小和密度是不同的。“珍珠泪痕”呢?它大小如麻豆,有如干后的泪痕,它来原于釉色,却不同于釉色。好象人的影子,与原色具同却可区分。纷纷现于器物釉色之中。

"蟹甲壳”是指宋钧瓷器物底部涂以芝麻酱色釉上聚集一块块不均匀的色青釉,或称“龟裙色”“鳖甲裙”,这是介于蓝绿之间的釉块层。它如同生蟹的甲壳涂上啦一层清釉,青中有一点点淡绿,薄而清亮。是否有"龟裙"色也是鉴定真假宋钧瓷的重要依据。

在当今的国内古玩市场上,仿钧窑的瓷器屡见不鲜。仿品总体施釉层薄,无肥厚玉质感,釉表面光泽刺目,有的淌釉太明显;紫斑釉面在放大镜下不见气泡,有的经化学药水浸蚀,气泡呈模糊状;器身不见棕眼,不见铁质斑痕;有的底足所露胎色为黑褐色,胎质粗松干燥,不见细腻、温润、熟旧感;有的器皿底部所刻的数目字,用刀软弱无力,笔划线条的两壁粗糙起毛,不像真品所刻数目字那样有力、干脆、光滑。少部分的仿品釉面因弱酸蚀或涂抹黄土等做旧处理,釉色呆滞,缺少宋钧瓷釉面那种熔化流动,厚润浑拙的质感。明代以前的钧窑产品均通过还原焰气氛烧成,施釉前先将坯胎烧素胎,待冷却后再在熟胎上施2-3次釉,然后再入窑烧成。面现代仿品基本上是氧化焰一次烧成。宋钧瓷窑变自然,各种色彩过渡无固定边缘,而现代仿品大多窑变无过渡,有固定边缘,人为痕迹较明显。

现代仿品中也偶见一些传统工艺方法仿制的精品,甚至也仿得"蚯蚓走泥纹"的现象,其逼真程度高,容易迷惑大家,古瓷由于存在时代差异给人的感觉总是存在一种古拙之美,古瓷由于是按着当时的审美观点和习俗而做,看着虽然陌生,但是看着还是非常舒服的,但是新仿之物由于溶入了新的文化信息,风马牛不相及,虽然看着也挺好看,但细看起来,活很粗糙,看着总是觉得别扭。故当鉴别钧窑瓷器时要仔细观察,从器物的胎,釉,造型,底足,成形工艺等方面综合分析和判断。

总之,宋代御窑钧瓷除色彩神奇之外,特别是其中高温铜红釉的烧制成熟,在我国陶瓷史上,彻底改变了以往只有高温青釉和黑釉的局面,为元、明、清三代景德镇鲜红釉的高度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它精湛高超的工艺、优美典雅的造型,色彩神奇的釉色,堪称一代精品。后世各朝代及现代的仿制品,都无法仿制出这种精美的产品。

破解作伪古玉


一些黑心古董商为了提高玉器的价格,往往采取各种手段将玉器作旧,现笔者将几种作伪方法揭示出来,以防藏友被骗上当。

老提油:据传甘肃的深山中有一种虹光草,将它捣成汁液,拌入少许瑙砂搅匀,再将新玉器浸入,用点燃的新鲜竹枝烘烤,草汁便渗入玉器纹理中,呈现出鸡血红色。

新提油:这个方法适用于含石质量较差的夹石玉,选红木屑或乌木屑入水,再将夹石玉放入浸泡,用火烘,汁液即可渗入玉器纹理中,含石处呈现红色或黑色。

伪石灰古:古玉中有一种俗称“鸡骨白”的玉器,这是由于子玉受地火所致。凡玉经火其色即变白,形同石灰,故俗称石灰浸。这种方法制成的玉,虽说颜色相似,但有火烧裂纹,而真的古玉是没有裂纹的。

羊玉:将活牛或活羊的腿部割开,把小件玉器填入缝合,经过数年之后,血液浸入玉中,冒充古玉中的红丝沁,但这种玉没有古玉温静,显得枯涩。

狗玉:将狗杀死,剖开腹部,趁狗血尚热未凝固时,把玉器放入狗腹中并缝合,埋入地下,过数年后取出,玉上出现有土花血斑。但与真古玉相比,带有新玉的颜色与雕琢的痕迹。

梅玉:选用质地疏松的玉质,如石性较重的玉或玉皮,用浓重的乌梅水烹煮,重复数次,疏松之地被乌梅水浸泡透呈现水浸痕,再用“提油法”上色,以仿造“水坑古”,但不如真古玉自然。

风玉:选用石性较重的玉质,用乌梅水加浓灰水蒸煮后,将玉器趁热放置于寒冷的风雪中,使质地坚硬的玉器冻裂出细如发丝的纹理,最后也用“提油法”上色,以冒充“牛毛纹”古玉。

叩锈:将玉器用铁屑与热醋拌和浸泡,再埋到潮湿的地下十几日,取出埋到大路下数月。玉器由于铁屑的腐蚀而形成深红色的橘皮纹,并带有不易消除的土灰斑。然而,这种假古玉的红色较浮,时间稍长土灰斑和红色均会消退。

钧窑瓷器


钧窑是大宋官窑五大名瓷之一,跟汝窑、官窑、哥窑、定窑并称宋代五大名窑。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在古钧州境内,故名钧窑,亦称“均窑”、“钧州窑”。钧瓷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之微妙。

钧窑是北方名瓷,创烧于唐代,兴盛于北宋,随着北宋南迁,经历宋金至元代,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钧窑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 红,还有窑变。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 钧窑瓷器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号数,相传一、三、五、单数为红色,二、四、六复数为青色瓷器。

钧瓷的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北宋钧窑瓷器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盆托、洗、盘、炉、钵、碗、尊等。花盆、盆托、尊等器物底部往往刻有一至十的数目字,表示一套器物的大小序号,还有的刻有“奉华”等字样。 钧窑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城内的八卦洞。

钧窑月白釉瓶,高28cm,口径4.8cm,足径7cm。

瓶唇口,口沿微撇,长颈,颈部上宽下窄如喇叭形,圆腹下垂,圈足。通体施月白釉,口沿处釉薄微显胎色,足边呈酱色。

钧窑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主要釉色有月白、天蓝、紫红等,胎重釉厚。此瓶为宋钧窑的民窑产品。民窑器物形制多为碗、盘、瓶、罐之类生活用品,釉色以天青或天蓝釉居多,无官钧之玫瑰紫和海棠红色。此瓶造型别致,釉色匀净,为民窑中较好的作品。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宋,高32.6cm,口径26cm,足径21cm。

尊的造型仿古代青铜器式样,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颈、腹、足之四面均塑贴条形方棱,俗称“出戟”。通体施月白色釉,釉内气泡密集,釉面有棕眼。器身边棱处因高温烧成时釉层熔融垂流,致使釉层变薄,映现出胎骨呈黄褐色。圈足内壁刻划数目字“三”。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风格古朴、庄重,为宋代宫廷使用的典型陈设用瓷。

钧窑天蓝釉玉壶春瓶,北宋—金,高16.7cm,口径4.8cm,足径4.7cm。

瓶撇口,细长颈,溜肩,垂腹,圈足,足心内凹。通体施天蓝色釉,近底处垂釉明显。圈足内素胎无釉。

钧窑素被认为有“官”、“民”之分,“官钧”多烧造宫廷陈设用瓷,以供御赏;“民钧”则大量烧造碗、盘、瓶、罐等日用生活用瓷,深受北方民间百姓的广泛喜爱。这两种钧瓷因性质不同、生产目的不同,所以造型、质地和装饰风格有很大区别。

钧窑天蓝釉缸,北宋—金,高14.6cm,口径17.9cm,底径7.9cm。

缸敛口,鼓腹,圈足。通体施天蓝色釉,口沿、足边呈酱色。

由于钧窑声名远播,致使仿钧之风遍及北方各地。据考古调查,目前发现烧造钧瓷的窑口已有4省27个县、市,河南除禹州外, 汝州、郏县、许昌、新密、登封、宝丰、鲁山、内乡、宜阳、新安、焦作、辉县、淇县、浚县、鹤壁、安阳、林州等地均有烧造。在河北磁县、山西浑源县和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等地也烧造钧瓷。

钧窑玫瑰紫釉花盆

钧窑玫瑰紫釉花盆,宋,高18.4cm,口径20.1cm,足径12cm。

花盆撇口,长颈,圆鼓腹,圈足外撇,足底开有五个渗水孔,并刻有数目字“六”。通体内外施窑变釉,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口沿至颈部以天蓝色釉为主,又散晕着玫瑰红色釉,犹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红色为主,明亮艳丽;外底施酱色釉。此器造型端庄,色彩变化丰富,堪称钧窑瓷器中的精品。

雍正款仿钧窑变釉弦纹扁肚瓶,清雍正,高25.5cm,口径7.3cm,足径12cm。

瓶唇口,细长颈,颈、肩部凸起七道弦纹,扁圆腹,形如荸荠,故称荸荠扁瓶。圈足。外底刻划篆体“雍正年制”四字双行款。胎体厚重,从近底部釉可以看出系采用多次施釉而成。

器内施天蓝色窑变釉,器外施红色窑变釉,釉面尤如丛丛燃烧的火焰,自然垂流至近底处,红色中闪现着蓝色星点,变幻迷离,绚丽多彩。足内釉面不匀。

钧窑因其变幻莫测的釉色被后世追仿,雍正时期督陶官唐英为了仿烧钧窑瓷器曾于雍正七年(1729年)三月派厂署幕友吴尧圃亲赴钧州,调查钧窑釉料配制法。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八年(1730年)三月已做得仿钧窑瓶,十月年希尧呈进仿钧窑瓷炉大小十二件,受到皇帝的赞赏“此炉烧造甚好,传与年希尧照此样再多烧几件”。由此说明,雍正时期由于唐英的努力,仿烧钧窑瓷器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此瓶釉面仿宋代钧窑瓷器窑变釉,器形却是宋代钧窑瓷器中所不见,为雍正时期创新之作。

禹县是钧窑的发源地。考古工作人员在河南禹县的古钧台找到了宋代为宫廷烧制御用钧窑瓷器的窑址。钧窑花盆、盆托、出戟尊的外底一般刻有从“一”至“十”的数目字,数字越大器物越小,反之,数字越小器物越大。此花盆底刻“六”字,说明尺寸大小适中。钧瓷以釉色取胜,其典型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窑变釉,在还原气氛下烧成后,釉色千变万化,素有“钧瓷无双”之说。

唐三彩陶瓷马


唐三彩以陶瓷马俑最为出名,唐三彩简单的红绿白釉色表现出唐代朴实尊贵的艺术品器物,让我们感受到盛世唐朝的艺术氛围,深故而久远。唐三彩是指将制成的陶坯烧到1100℃后重新上釉,二次烧窑而成的一种工艺。它以铅为熔剂,配以铜、铁、钴等元素作着色剂,烧制出深浅不同的颜色。唐三彩使其成为这一时期陶俑的典型艺术品。

1.唐三彩马

唐三彩马,唐,高76.5cm,长88cm。

此马两耳上耸,双目圆睁,直立于托板上,表现出伫立时宁静的神态。头戴络头,身披攀胸和鞦带,上挂杏叶形饰物,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衬雕花垫和障泥,尾系花结。通体施白、绿、赭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准确,比例匀称,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画得尤其生动。

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视,与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统有关。李世民将骑马狩猎视为大丈夫三大乐事之一,让阎立本画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骏样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质浮雕,永远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驯养舞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节上应节踢踏,翩翩起舞。诗人李白吟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之佳句。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马众多,反映出唐人对马的喜爱。

2.三彩马

三彩马,唐,高76.5cm。

此马两耳上耸,双目圆睁,直立于托板上,表现出伫立时宁静的神态。头戴络头,身披攀胸和鞦带,上挂杏叶形饰物,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衬雕花垫和障泥,尾系花结。通体施白、绿、赭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准确,比例匀称,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画得尤其生动。

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视,与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统有关。李世民将骑马狩猎视为大丈夫三大乐事之一,让阎立本画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骏样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质浮雕,永远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驯养舞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节上应节踢踏,翩翩起舞。诗人李白吟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之佳句。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马众多,反映出唐人对马的喜爱。

3.唐陶瓷三彩马

唐陶瓷三彩马,唐,高76.5cm。

此马两耳上耸,双目圆睁,直立于托板上,表现出伫立时宁静的神态。头戴络头,身披攀胸和鞦带,上挂杏叶形饰物,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衬雕花垫和障泥,尾系花结。通体施白、绿、赭三色釉。

上面马的图片唐三彩陶瓷马作品造型准确,比例匀称,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画得尤其生动。

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视,与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统有关。李世民将骑马狩猎视为大丈夫三大乐事之一,让阎立本画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骏样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质浮雕,永远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驯养舞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节上应节踢踏,翩翩起舞。诗人李白吟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之佳句。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马众多。唐三彩陶俑马是唐三彩典型代表,早在小学历史课本里就记载了唐三彩陶俑马。

唐三彩马,唐,高47cm,长47cm

唐三彩马马首略低,偏向一侧,戴辔头,额前饰杏叶状物。短鬃,前有攀胸,后有绿色鞅鞦,配有马镫。鞍鞯色彩丰富,鲜艳夺目。

舞马衔杯纹银壶


舞马衔杯纹银壶系用银片锤打、焊接而成。壶口位于顶部一侧,形体粗短,略呈圆柱状,其上配有鎏金覆莲形盖,壶盖以一条银链与弧形鎏金提梁相连;壶腹为扁圆形,下接圈足,微向外撇。就其形制而言,显然是模仿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所习用的皮囊壶。壶身两侧各饰一捶揲出的鎏金舞马纹样,舞马口衔酒杯,颈上彩带飞舞,昂首奋蹄,前腿直立,后腿弯曲,长尾上扬,正自翩翩起舞;壶身与圈足相接处饰有“同心结”一周,亦鎏金。该件作品造型饱满,富有张力,线条圆润自然,比例恰当。舞马纹样由于是锤凸成像,马具有立体感,结构准确,生动逼真;边缘处理巧妙圆熟,具有极好的体积感和空间感;工匠善于抓住瞬间的动作表现骏马曼妙的舞姿,飘拂的鬃毛,飞扬的绶带,以及奋首鼓尾的姿态,使舞马献寿时“

奋鬣时蹲踏,鼓怒骧身忽上跻”的场面跃然眼前。

据史书记载,唐玄宗时曾训练舞马百匹,每当八月五日玄宗生日时,在勤政楼前大宴群臣,以舞马跪拜献寿。正如唐人张说《舞马词》所咏:“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银壶上的舞马形象表现的正是这一场面。舞马表演时装饰华美,“咀衔拉铁并权奇,被服雕章何陆离,紫玉鸣珂临宝蹬,青丝彩络带金羁。”(薛曜《舞马篇》)。但它们中的一些,其结局却令人为之扼腕叹息。安史之乱时,玄宗仓皇出逃,无暇顾及这些舞马。安禄山入长安后,知其能舞而“心爱之”,于是将数匹置之范阳,以后它们又辗转归于田承嗣所有,田不知其技而视作一般战马。一日军中宴饮奏乐,马闻乐起舞,军士以为妖异,用扫帚责打,马以为是自己舞得不好,更加卖力,田承嗣更令痛打,这些技艺超群的舞马就这样毙于枥下,唐代的舞马也就此失传。

这件银壶造型仿照皮囊壶,是同类器形中迄今所发现较早的一件。这件银壶发现于唐代中心地区,反映了汉族与边疆游牧民族的文化交往及相互影响。关于舞马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南北朝时的文献,而有关唐代舞马的描述则更为详细。但由于缺乏形象材料,长久以来只能根据诗文描写加以想象。这只舞马衔杯纹银壶提供了具体的实物资料,使我们能够得窥唐代舞马之一斑,其文物价值弥足珍贵。

唐代金银器目前发现较多,精品迭出,久享盛誉,故作伪者也较多。鉴别时应首先从整体风格入手,多看原作,仔细揣摩其内在神韵,方能高屋建瓴,从根本上把握其时代面貌。

鎏金银器,尤其是纹样鎏金的所谓“金花银器”,平时不应过多擦拭,并尽量避免接触有机物质如汗液等,以防造成污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