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陶意瓷砖 > 导航 >

古代陶瓷罐类(二)

古代陶瓷罐类(二)

陶意瓷砖 古代陶瓷器 陶瓷艺术

2020-10-21

陶意瓷砖。

荷叶形盖罐

罐式之一,流行于元代。南北窑场均有烧制。因罐口覆有荷叶形盖而得名。1980年11月江西高安出土的青花云龙纹荷叶形盖罐,罐体浑圆,荷叶形盖边缘有波状曲折,以莲杆为钮,并以钮为中心用青料绘出旋转放射状叶脉纹。此外亦有用凸起的线纹作荷叶脉纹的。明永乐、宣德时期继续烧制,荷叶盖沿的曲折起伏比元代大。

四灵塔式罐

带有宗教含义的一种罐式。出现于元代,是从唐代塔式罐发展而来的。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釉里红四灵塔式罐,平口,短颈,溜肩,腹部下收,平底,腹部贴塑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帽形盖覆于罐口,盖顶作喇嘛塔形,塔基为六棱形须弥座,塔龛内有一尊佛像,塔刹的根部有仰莲瓣纹。

镂空罐

元、明时期流行的罐式。有陶、瓷制品。陶瓷制品出现的时间较早,甘肃武威皇娘娘台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红陶双耳罐,腹下部有三角形镂空装饰;1965年出土于河北保定的元代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腹部采用镂空透雕工艺作装饰;明代珐华罐也多采用镂空技法装饰罐的腹部。

镂空罐

轴头罐

流行于明、清的一种罐式。明永乐时期创烧,因罐体似卷轴画的轴头而得名。造型为上小下大,斜直腹,圜底内凹,颈、腹之间有板沿,弧形帽式盖。清康熙、雍正朝多有仿制。

冬瓜罐

罐式之一。敛口,丰肩,长圆腹,假圈足,宝珠钮平盖,形如冬瓜,故名。其形制始见于湖北武汉龙泉明永乐年间楚昭王墓出土物,此后历朝未再见这一造型,至清代道光朝再度出现并成为晚清时极为流行的器形。道光、咸丰时盖钮似宝珠,同治以后则呈烛焰式。

法轮式罐

又称为戟法轮式罐,明宣德朝出现的罐式。直口,丰肩,广平底,罐肩部有凸起的8个长方形平面扳手,上绘青花折枝花卉;罐身分层饰有青花八吉祥纹、蓝查体梵文。莲瓣纹罐盖顶部下塌,盖内书有"大德吉祥场"篆书铭文,罐底亦有同样的文字与之相对应,为佛教法器。

壮罐

罐式之一。流行于明、清时期。造型特征为直口,折肩,筒腹,腹下内折,带盖。罐口、足直径基本相同。明宣德时制品釉面肥润。清代乾隆年间多有仿制,釉层较薄。

蟋蟀罐

专门畜养、斗弄蟋蟀的罐。有陶、瓷制品。烧制地区比较广泛。瓷器制品以景德镇为主,明宣德时期烧制的器形为鼓式,盖下凹,有钱形气孔,盖内竖写六字单行青花款,器底有六字双圈年款。万历时期,造型变化较多,有圆、方、梅花、瓜棱、扇面、八方等形式。清代仍有烧制。

编辑推荐

古代陶瓷罐的造型分类


盖罐配有盖的罐。新石器时代有的陶罐上已配有专用盖,如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出土齐家文化盖罐,盖的形式似倒置敞口碗。1955年江苏南京赵士岗出土的红陶人物飞鸟罐,盖似倒置直墙洗。南北朝时期比较注重盖钮的装饰,如1965年出土于江苏句容张庙的青釉覆莲罐,盖呈伞状,钮作方莲瓣式。宋以后盖钮的装饰比较丰富,有狮钮、玉免钮、塔式钮、宝珠式钮等。

描金荷花粉彩罐

五联罐五罐相联的一种罐形,是流行于东汉时期的陪葬冥器。造型为置于中心的大罐肩部或周边附堆起4个小罐或壶,腹间互不贯通:此外器身还堆塑各种瑞兽、飞禽。罐盖作为双线半环钮或鸟形钮两种。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五联罐装饰比较简练,4个相同大小的罐排成方形,中间置一较小的罐,五罐相连。这种罐式多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福建一带。五联罐在三国以后演变为堆塑楼阁的谷仓罐。

双唇罐又称复口罐、双口罐、流行于东汉末至南朝时期的一种罐式,多出土于江南地区。造型为双重口,内口直,外口略低于内口且外侈,溜肩,圆腹,腹下内收,平底,与今泡菜坛形状相似。从出土情况看,西晋以前的双唇罐器身较矮,肩部饰有扁条状竖系、横向半环四系;东晋以后,器身增高,内口直径较大,肩部亦有半环形系。

鸟食罐盛放鸟食的小罐。江苏镇江东汉永元十三年(101年)墓曾出土有黑釉器。传世品中偶有唐宋时期遗物。从器形方面看,明宣德时期景德镇烧制的种类最丰富,有钵式、瓜式、横向竹节式、筒式、罐式、水盂式等。各式鸟食罐的一侧均有固定用的环状系。此后各代所烧制的鸟食罐多仿宣德款式。

堆塑谷仓罐又称谷仓、丧葬罐、魂瓶,由东汉五联罐发展而来,是专为陪葬烧制的冥器,流行于三国吴、两晋时期,有陶、瓷制口。南京博物院收藏有东吴凤凰二年(273年)红陶堆塑人物飞鸟谷仓罐,主体为唇口式深腹罐,佛像、麒麟、朱雀、铺首衔环等纹饰贴塑于罐腹四周,口部有双阙、人物、鸟雀等,顶部有倒置直墙洗式盖。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瓷谷仓罐最有代表性,罐口部不仅有双阙、楼阁、人物、鸟兽等贴塑,罐的肩部还有伏龟驮碑,碑文有"永安三年"纪年。1978年浙江慈溪鸣鹤瓦窑头出土的西晋堆塑谷仓罐,造型虽然与上述二例相似,但罐上部的堆塑着重表现了豪门贵族生前居住的城堡式楼阁建筑,在庄园门前有歌舞伎乐俑,以及飞鸟、牲畜等。

塔式罐带有佛教特征的一种罐式,多由罐和罐座两部分组合而成,流行于唐代。出土于陕西铜川黄堡镇的黑釉塔式罐,罐形作翻沿唇口,短颈,溜肩,圆腹,腹下部渐收,贴有模印叶纹。镂空多边形底座饰有佛像、花卉等。罐盖为七级空塔形,顶端塑有屈腿直身、抚头按膝、舒目远眺的小猴。唐代墓葬出土的三彩陶塔式罐最为常见。江西九江市博物馆收藏的元代青花牡丹纹塔式罐可谓唐代塔式罐的延续:修长的腹部绘青花纹饰,取代了繁琐的贴花,肩部堆塑两对狮、象首,盖作六棱七级重沿塔式。

横栓盖罐又称夹耳盖罐、夹梁盖罐。罐式之一。1955年出土于广东番禺石码村五代南汉墓的一件,器形为直口,丰肩,以下渐收,长圆腹,圈足。肩部有两对对称的板式带孔钮座。平顶盖两侧对称的位置伸出长方形带孔横栓,盖合时横栓插入钮座,与钮座的轴孔相合,可以在两孔中插销固定,或只固定一侧的轴孔,器盖能自由开合而不脱落。此类罐式标本,在长沙窑、越窑遗址中也有发现。

荷叶形盖罐罐式之一,流行于元代。南北窑场均有烧制。因罐口覆有荷叶形盖而得名。1980年11月江西高安出土的青花云龙纹荷叶形盖罐,罐体浑圆,荷叶形盖边缘有波状曲折,以莲杆为钮,并以钮为中心用青料绘出旋转放射状叶脉纹。此外亦有用凸起的线纹作荷叶脉纹的。明永乐、宣德时期继续烧制,荷叶盖沿的曲折起伏比元代大。

四灵塔式罐带有宗教含义的一种罐式。出现于元代,是从唐代塔式罐发展而来的。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釉里红四灵塔式罐,平口,短颈,溜肩,腹部下收,平底,腹部贴塑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帽形盖覆于罐口,盖顶作喇嘛塔形,塔基为六棱形须弥座,塔龛内有一尊佛像,塔刹的根部有仰莲瓣纹。

镂空罐元、明时期流行的罐式。有陶、瓷制品。陶瓷制品出现的时间较早,甘肃武威皇娘娘台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红陶双耳罐,腹下部有三角形镂空装饰;1965年出土于河北保定的元代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腹部采用镂空透雕工艺作装饰;明代珐华罐也多采用镂空技法装饰罐的腹部。

轴头罐流行于明、清的一种罐式。明永乐时期创烧,因罐体似卷轴画的轴头而得名。造型为上小下大,斜直腹,圜底内凹,颈、腹之间有板沿,弧形帽式盖。清康熙、雍正朝多有仿制。

冬瓜罐罐式之一。敛口,丰肩,长圆腹,假圈足,宝珠钮平盖,形如冬瓜,故名。其形制始见于湖北武汉龙泉明永乐年间楚昭王墓出土物,此后历朝未再见这一造型,至清代道光朝再度出现并成为晚清时极为流行的器形。道光、咸丰时盖钮似宝珠,同治以后则呈烛焰式。

法轮式罐又称为戟法轮式罐,明宣德朝出现的罐式。直口,丰肩,广平底,罐肩部有凸起的8个长方形平面扳手,上绘青花折枝花卉;罐身分层饰有青花八吉祥纹、蓝查体梵文。莲瓣纹罐盖顶部下塌,盖内书有"大德吉祥场"篆书铭文,罐底亦有同样的文字与之相对应,为佛教法器。

壮罐罐式之一。流行于明、清时期。造型特征为直口,折肩,筒腹,腹下内折,带盖。罐口、足直径基本相同。明宣德时制品釉面肥润。清代乾隆年间多有仿制,釉层较薄。

蟋蟀罐专门畜养、斗弄蟋蟀的罐。有陶、瓷制品。烧制地区比较广泛。瓷制品以景德镇瓷器为主,明宣德时期烧制的器形为鼓式,盖下凹,有钱形气孔,盖内竖写六字单行青花款,器底有六字双圈年款。万历时期,造型变化较多,有圆、方、梅花、瓜棱、扇面、八方等形式。清代仍有烧制。

天字罐明成化年间的一种小型斗彩盖罐,因罐底无边栏的青花"天"字而得名。器形为直口,短颈,圆肩,鼓腹下部内敛,内挖圈足,附盖。盖多平顶微凸,直壁,覆于罐口。罐腹主纹多为海马纹,还有海水龙纹、缠枝莲纹等纹饰。天字罐在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均有仿制,康熙朝仿品胎体厚重,雍正、乾隆朝胎薄质细,釉下可见明显的旋纹。

莲子罐流行于明崇祯朝的一种罐式。直口,垂肩,长圆形鼓腹,圈足,附盖,盖面略鼓,整体造型似一颗莲子。

将军罐一种罐式,是佛教僧侣盛敛骨灰的器物。因宝珠顶盖形似将军盔帽而得名。初见于明代嘉靖、万历朝,至清代顺治时基本定型。清康熙朝最流行。罐身为直口,丰肩,敛腹,平面砂底,附宝珠顶高圆盖。

瓜棱罐罐式之一,明代较为流行,因罐身呈瓜棱形而得名。嘉靖、万历时烧制量较大。

粥罐罐式之一。流行于清代,康熙时始创。器形为直口,圆肩,深腹,底微敛,圈足,器肩部有对称双孔,可系绳索或配金属环以便提携。同治以后,粥罐使用广泛,产量猛增。

鼓罐罐式之一,流行于清代康熙至道光年间。器形似鼓,一般无盖,罐身上下部各饰一周凸起的鼓钉,腹部巾塑一对铺首衔环。唯有雍正朝的开蓝釉鼓罐器口配盖。

日月罐一种罐式。敛口,溜肩,长圆腹渐收,圈足,弧形圆盖若太阳,腹侧贴双耳若月牙,故称"日月罐"或"月牙耳罐"。始见于清代康熙朝,为雍正至道光时期官窑独特器形之一。

西瓜罐一种罐式。敛口,圆腹,形如西瓜,又似宝珠,故南方称其为"西瓜罐"或"西瓜坛",北方地区称为"一颗珠罐"。其形制创始于清代乾隆朝,延续至清末民国。平盖,盖钮早期若宝珠,晚期形如烛焰。

中国陶瓷罐的的制造历史概述


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带耳、带提梁的陶罐制作。原始青瓷在其创烧之初,也就开始生产印有凹弦纹、云雷纹等花纹的带系青瓷罐。汉代,青瓷罐因烧造技术成熟,质地坚固,又有迷人的青绿光泽,便取代陶罐,成为人们的首选。东汉时,青瓷罐形制多样,其中青釉印纹四系罐、青釉五孔罐堪为代表。罐的肩部带系的模式在两晋南北朝非常流行,并延续至唐宋。这显然与系在当时所起的能提能挂作用有关。同时,亦与四系、八系给人以平稳感及美感有关。譬如,西晋青瓷不单把系设计成弓形、桥形,还出现狮形、羊形等造型;东晋时又刻意在系上施加点彩;南北朝时的系竟多达8至10枚,这些,并非都出于实用,亦有的是为了美观,或者说,是集实用与装饰于一系。到了唐宋,烧造技术进一步提高,青釉、白釉如冰似玉。器物的线条美与色彩美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加上罐体又出现了瓜棱、柳条形等花样制式,才让肩部之系显得不那么重要,逐渐退居于次要地位。元代,基于堆、贴、刻、划、镂雕等装饰技法的广泛应用,瓷罐的发展进入了辉煌时期。南方和北方的如龙泉窑、吉州、耀州、磁州等民间著名瓷窑均有非凡建树。元代中期,景德镇窑的高温釉下青花及釉里红彩绘异军突起,使瓷器艺术跃上了新的境界,不但奠定了景德镇窑一统天下的局面,亦让器形大度的瓷罐越发神采飞扬、蔚为大观。明代是我国瓷罐史上的鼎盛时期,由于人们意识上的一些原因,特别是“罐”与“官”谐音,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超过了瓶、尊,成为明代景德镇窑琢器生产中的大宗。造型则更加丰富,新品种有:永乐宣德的轴头罐、壮罐、法轮式罐,成化的天字罐,嘉靖的将军罐,崇祯的莲子罐等。清代,罐的地位逐渐被瓶、尊取代,康熙以后,罐的生产以实用为主,除传统型的一些品种外,干隆时期创烧的西瓜罐流行甚广,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国。有关粥罐的始烧年代,近年来的古陶瓷专著一般认为是清代康熙时。笔者在研究了不少早期的粥罐后发现,明代崇祯时期就已经有了粥罐,清初顺治朝粥罐生产已具规模,康熙朝长达61年,粥罐的烧造量最多。粥罐不仅仅在胎、釉、纹饰、工艺等方面具有各自的时代特征,还在形制上各有各的特色和风貌,即:敛口或束颈(口微撇)、平底涩胎,属崇祯、顺治时期的造型特点;直口圆腹或直口直腹及圈足、釉底,为康熙朝的造型特点。

陶瓷文化:中国古代民窑青花瓷画鉴赏(二)


明代青花,按时代早晚来看,装饰题材上由少到多,由简入繁。早期多云气,植物纹有牡丹、莲荷、菊、灵芝、松竹梅等,动物纹有鱼纹、水禽,碗心多以福寿字装饰,写法以草渐转正隶。小件器物上未见成群人物出现。明中期以后,题材逐渐广泛,动植物品种增加,植物纹主要有榴、瓜、萱草、秋葵、菊、莲荷、山茶、葡萄、芦苇、松竹梅、柳、蕉等,动物纹有鱼、雁、雀、龙、凤、犀牛、鹿、狮、马、鹤等。人物纹饰大量增加,婴戏图很有特色,多人物场景多见,且有山水,庭院作衬景,中期成化以后,款识的运用开始常见。明代晚期,装饰题材更为丰富,广泛。植物纹饰有牡丹、芍药、柳、蕉、松竹梅、桂、芝、兰、菊、鸡冠花、山茶、石竹、石榴、佛手、莲荷、桃、豆荚、葡萄、枯林幽篁等,人物纹饰中带有仙幻色彩,祈福降愿,或带有明确身份的人物大量出现,民间故事也大行其道,如青云直上、蟾宫折桂、高官厚禄、一路莲科、广寒秋月、魁星点斗、寒山拾得、达摩渡江、东方塑偷桃、吹箫引凤、二十四孝、八蛮进宝、八仙人物、群仙祝寿等。另外,高士图和婴戏图也是明晚期青花中两个永恒的主题。动物纹饰除延续早中期的主要品种如狮、马、鹿外,小型动物大量出现,有鹰、鸬鹚、青蛙、螺蚌、猿、虾、蟹、松鼠、翠鸟、飞虫、蜻蜓、鸡、蟋蟀、蝴蝶等。明代民窑产品的青花色泽除早期洪武一朝多较灰涩外,永宣后一般均较为稳定、深沉,其中精者明亮青蓝、微泛紫光。中期后用陡塘青,精者平衡淡雅,粗者灰暗不清,带有杂质。晚期青花精者幽者可爱,掺回青者蓝艳泛紫,粗者则青色狼籍,深浅不分。四、清代民窑青花清代民窑青花瓷画的轨迹与明代颇有暗合之处,清早期笔势硬挺,不论精粗,大多笔力劲润,铁划金钩,爽利流畅,早期偏晚至中期则趋于润滑圆满,唯气势稍逊,晚期则多笔力呆滞,垂暮老笔,了无生气,光绪一朝,似有回光之兆,然而转瞬而逝。清早期一般用狼毫或兼毫,线条一气呵成,然长线多有接笔,雍正以后,狼羊毫兼用,笔速放慢,晚期青花,勾勒渲染,狼羊毫兼用,分水随意,时有弥漫涣散者,粗者也有似一笔点染法为主,然而绘画者往往神不守舍,气散神飞。总的来说,清代瓷画,顺治时期,精粗不一,粗者居多,然而气沉韵厚,主题突显,康熙至雍正,由粗放向精致秀润转化,视觉冲击逐弱,器物远观不如近玩。乾嘉以后,瓷画生气渐失,萎靡之感更盛,构图繁琐散乱,突出华饰,堆砌硬造,某些俗物几不能睹。清代一朝瓷画题材,早期除延续明代绘画题材外,出现一批贴近生活的题材,如渔家乐、耕织图、好古图、捕鱼图等,人物故事题材十分流行,刀马人物亦盛行。吉庆图案的出现远超于明代。经常出现的植物纹饰有牡丹、芍药、西番莲、菊、松竹梅、海棠、灵芝、万年青、月季花等。动物纹有螭、龙、凤、鹤、狼、狐、天禄、虎、鹿、松鼠、兔、鸡、犬、鱼等,人物纹饰基本与山水庭院场景结合,衣饰表现清晰,厅堂建筑变为主要衬景,体现了高士生活的周敦颐爱莲,陶渊明爱菊,梅妻鹤子,体现传统故事的西游记,三国志、水浒传、杨家将等,体现现实生活的十八学士,四妃十六子等均频频出现。值得一提的是,康熙时期特别是中期以后瓷器装饰的人物均较大。早期的山水纹样也较特色,层次分明,气韵生动,一般均配有人物、船只,与明代山水纹饰相比,显得更为完整、具体,但略显拘束。清代中期以后,瓷画题材重复,以缠枝莲、折枝花、吉祥图为大宗,可赏可玩之处愈少。清代青花色泽可分四期,顺治一朝幽蓝与灰蓝兼有,前者一般在细瓷上。康熙至雍正朝,瓷绘发色由粗转精,由灰转正,特别是康熙中期以后所用的翠毛蓝彩分五色,可称青花发色的极致。乾嘉之际,青花发色浓艳、沉着、有些蓝艳泛紫。道光以后,青花瓷色泽飘浮无根,正色极少。只有光绪时期细瓷青花花色尚可远观,近看则亦是无木可缘,乏善可陈。纵观我国传统青花瓷画,可谓是源远流长,变化无穷。但细究瓷画的潮起潮落,无不是紧贴时脉。只要能深入了解历史,了解了古人的审美情趣,了解历史上社会经济的真实情况,瓷画的创作理念和轨迹也就一目了然了,民窑瓷画的重要意义也就不言而喻。

陶瓷礼品简介(二)


一、陶瓷礼品的主要特点

1、健康是高品质陶瓷礼品的第一元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日用陶瓷的环保性、健康性越来越重视。日用陶瓷在生产工艺上都在追求无铅铬溶出。同时,一批抗菌陶瓷、易洁陶瓷、活水陶瓷等生态健康陶瓷的产生,更赢得了市场好评。博纳研发的中华玉瓷被称为能量陶瓷的开创者。

2、骨质瓷是最高档的瓷质

骨质瓷(如:唐山骨瓷)采用的基本陶瓷原料是动物的骨炭(来自动物骨骼中的磷酸三钙)。骨质瓷长期以来是英国皇家和贵族的专用瓷,是世界上公认的高档瓷种,素有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美称。

3、工艺性与实用性结合

日用陶瓷工艺化,工艺陶瓷实用化的趋势越来越突出。人们在使用健康的陶瓷的同时,还有相应的精神需求。

二、高档陶瓷礼品象征着品位

陶瓷历史源远流长,传承着文化,是中华文明繁荣昌盛的象征。长期以来,瓷器一直是皇室主要贡品之一,并出口远洋。古代贵族以使用珍贵瓷器,来彰显豪华尊贵。文人以瓷器,附庸风雅,体现品位。所以,高档陶瓷礼品是尊贵、非凡品位的象征。

元代青花八棱瓷罐


一件在鞍山发现的元代青花八棱瓷罐,全世界仅存两件;市场价值估计在2亿元人民币以上,现成为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市博物馆馆长路世辉透露,鞍山新博物馆目前正在建设之中,一旦落成,计划向省文化厅申请,让八棱罐回到鞍山展览

一件在鞍山发现的元代青花八棱瓷罐,全世界仅存两件——鞍山市博物馆馆长路世辉认为,它的市场价值估计在2亿元人民币以上!

昨日,市博物馆馆长路世辉透露,鞍山新的博物馆目前正在积极建设之中,一旦落成,市博物馆计划向省文化厅申请,让八棱罐回到鞍山展览。

1977年,一中年男子到文物站献宝

1977年,鞍山文化部门向全市征集散落于民间的文物。一天,一位穿着打扮普通的中年男子来到了文物站,拿出一个包裹并打开,胆怯地问:“这个你们要吗?值多少钱?”

包裹里面是一件通体布满多层纹饰的松竹梅纹八棱大罐。罐高39.7厘米,口径15.3厘米,腹部八面绘有松、竹、梅及莲池水禽图,纹饰繁密,质地晶洁,绘画生动,气韵非凡。路世辉说:“当时接待这个事的文物工作者十分惊讶,第一判断认为一定是个重要的文物,但它究竟是什么?出自哪个时期?还无从断定。因为之前学术界还没有发现与之类似的物品。”

经专家鉴定,稀世八棱罐世界仅存两件

市里的文物工作者马上将这个发现报告了省博物馆,但省里的专家似乎也不太确定这究竟是哪个时期的物品,而后会同国家博物部门的专家共同研究。

随后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经专家鉴定,八棱罐是极为罕见的元青花瓷器珍品,全世界仅发现两件,除鞍山面世的这件以外,另一件在泰国古都素可太塔基下出土。

路世辉说,由于元代统治者不太习惯用瓷器而独钟金银制品,这使得真正的元青花存世量极少。有关数据表明,目前国内外仅存300件左右,其中大件器物,如大盘、大瓶、大罐等更是十分稀罕,而且多深藏于国外。

八棱罐估计成交价将超过2亿元

2005年7月,一件绘有“鬼谷下山”图案的元青花人物大罐在伦敦佳士得拍卖行以1568.8万英镑(约合人民币2.3亿元)成交,创下了迄今为止中国古代艺术品拍卖天价。而这件大罐是圆形罐。

路世辉认为,像八棱罐这种八个面的元青花瓷器罐价值要高于圆形罐,也就是说如果拍卖,八棱罐成交价也将在2亿元人民币以上。不过,因为这件元代青花八棱瓷罐已成为国宝,所以这个价格只是其估价,根本不可能被拍卖。

稀世珍宝曾被用作腌鸭蛋的罐子

这样一件稀世珍品是怎么落到那个中年男子手中的?他又为什么把它卖了?当时,市博物馆副馆长陈心明刚参加工作不久。昨日她介绍说,这位捐献者自己说是关内人,后到鞍山定居。青花八棱罐是他家祖传下来的,但男子的母亲并没有意识到瓷罐的珍贵,平时竟把它当成腌制鸭蛋的罐子使用。可能是受当时特殊社会风气的影响,老太太怕瓷罐影响到她的生活,但砸了怪可惜的,还不如卖了换点钱花,于是就让儿子把瓷罐包好,送到市文物收购站。而市收购站也按照征集的一般文物价值给了相应的报酬。

文物站要给原主人补钱,主人竟以为要“退货”

后来经专家鉴定,八棱罐为元代物品,是个稀罕的宝贝。市文物收购站根据收购八棱罐时登记的原始资料找到了该男子,想给他补上一部分钱。当男子接到电话后,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他在电话里大声喊:“咱们可是说好了这个价钱,你们可不能反悔。”男子极力反对文物收购站的人找他,生怕不买这个八棱瓷罐。

文物站工作人员耐心地说明原由后,男子才同意见他们,最后文物站又给补了几百元钱。从收购到补钱,男子一共得到的钱大概1000元。

昨日记者试图找到当年捐赠的人,了解更多的关于捐赠国宝前后的细节,但多方联系后,也没有他们的线索。

八棱罐已成省博镇馆之宝

八棱罐在鞍发现,但它最终却没留在鞍山。路世辉说,当时鞍山没有成立博物馆,没有保管的条件。按规定,这件宝物必须上交到省文化厅。但省文化厅对此文物调拨给省文物店还是省博物馆一直没做决定。

恰好当时在北京召开一个全国收购文物展览,在省文化厅的同意下,省文物店将该八楞罐取走参展,结果震动考古界。

八棱罐在北京展出结束后,被省文物店直接运回沈阳。后经省文化厅决定,拨给省博物馆收藏,成为馆里的镇馆之宝。

鞍山市博物馆欲申请八棱罐回鞍展览

对于鞍山人来说,八棱罐没落户鞍山似乎令人遗憾。但路世辉透露的信息或许给人以安慰。他说,新的博物馆目前正在积极建设之中,一旦落成,市博物馆计划向省文化厅申请,让八棱罐回到鞍山展览。届时,广大市民就可以见到这件稀世珍宝了。

古代陶瓷珍品传承古代历史文化


1991年遂宁市中区南强乡金鱼村农民王世贵的一锄头,让我们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宋代走进了精美的瓷器世界。一件、两件……在这个全国最大的一宗宋瓷窖藏里,共出土了完整和可恢复原器物1005件,几乎件件属于国家珍贵文物。保护这批珍贵文物的使命就落在了全国唯一的一家专业宋瓷博物馆——四川宋瓷博物馆身上。四川宋瓷博物馆坐落于遂宁西山路,背山面水,环境优雅,风光宜人。在近3000平方米的展厅里,500件宋瓷正敞开心扉,向我们讲述几百年前的历史。

带着对宋瓷的向往,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走进四川宋瓷博物馆,近距离感受那份神奇与美妙。好一座典雅、大方的建筑,它奇特的造型一下子就将你带入了宋瓷的世界。据介绍,这个设计的灵感来自于馆中所珍藏的弦纹瓶,它腹部的容量很大,按照这样的造型设计预示着遂宁大地还可能蕴藏着更多更美的瓷器。

进入展览大厅,一个漂亮的宋瓷“窑洞”便呈现眼前,在“窑洞”的正面墙上,有一幅气势恢弘、精美生动的大型五行传说浮雕,完美地表现出陶瓷起源与华夏文明的关系。浮雕从左至右依次用金、木、水、火、土、女娲和伏羲生动再现了陶瓷的历史渊源。

全馆展览由《读瓷篇》、《听瓷篇》、《赏瓷篇》、《制瓷篇》、《鉴瓷篇》5部分组成,容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让人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上,全方位感受宋瓷文化的魅力。

读瓷篇品阅遂宁历史

来到《读瓷篇》,仿佛在翻阅遂宁光辉历史。从“海内文宗”的陈子昂到“蜀中诗人之冠”的张问陶都是遂宁悠久历史中灿烂的星辰。明清古建筑群广德寺、千年古刹灵泉寺、陈子昂读书台……一处处风格各异的历史名胜都展现出遂宁的古老文明。在拥有这样厚重的历史胜地观赏国宝级宋瓷可堪称人生之福。

从中国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红陶到明清时期的彩瓷,中国的陶瓷史向我们展现出中国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乃至政治经济和民族艺术与科学的发展历程。

听瓷篇聆听宋瓷旋律

瓷器是中国古代独有的一项伟大发明,它在人类的生活领域中无处不在。我们用瓷碗吃饭、用瓷杯喝茶、用瓷器盛水,但你可能不曾听过用瓷器演奏的乐曲。而在四川宋瓷博物馆,你不仅可以听到瓷编钟发出的优美乐声,还可以用T型木棰亲手敲打瓷编钟演奏一曲。瓷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大型打击乐器,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之一。它由大小不同的瓷钟分成上中下三层排列,造型古朴幽雅,音色纯正悠扬。加之旁边展柜陈列的其它瓷乐器,一场古音乐盛会正在上演。

赏瓷篇欣赏国宝魅力

四川宋瓷博物馆的宋瓷主要产于南宋浙江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窑、河北定窑、陕西耀州窑、四川彭州窑等名窑。造型精美、胎骨敦厚、釉色明丽。其中,荷叶盖罐、龙耳簋式炉、青白釉梅瓶、三足蟾形水盂等文物更是稀世之珍,被誉为“国之瑰宝”。

走进二楼的宋瓷精萃展厅,“宋瓷精萃”4个大字映入眼帘,这是中国瓷器鉴定第一人耿宝昌先生亲笔所书。从那苍劲有力的笔迹中,深深蕴涵着他对这批宋瓷的珍爱之意。

荷叶盖罐体形硕大,是窖藏出土瓷器中最大的一件。盖罐呈荷叶状,其造型端庄秀美,圆润丰满,釉色纯正明亮,盖和身形成一动一静的完美结合,整体给人以和谐的韵律美感。顶部的小钮仿佛告诉人们,它是刚刚被人从河中摘下倒扣在罐子上的。在出土时,罐内装有99件青白釉小碟,象征着九九归一之意,它的主人正用这种方式祈祷人、瓷还能重新相聚。

簋在西周时期是和鼎配套使用的礼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龙耳簋式炉也是金鱼村出土文物中特别珍贵的,但是在农民取土时遭到了破坏,口沿留下一个V型缺口,耳部也被破坏。当时挖掘的专家戏称,这个农民不是挖去了几块瓷片,而是挖掉了几千万,否则它的价值将会超过荷叶盖罐。

制瓷篇亲手制瓷过把瘾

当走出宋瓷展览厅后,如果你仍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也想收藏一件宋瓷真品,那就去VIP鉴赏室。在那里,可以学到鉴赏宋瓷的所有技能。要是还想亲手制作一件稀世珍品的话,博物馆的陶吧,它会将带你穿越时空,带你走进宋代,走进瓷器时代。

如今的四川宋瓷博物馆,优美的环境、完美的音效、热情周到的服务,让置身于宋瓷世界的你备感温馨。据了解,为让游客拥有舒适的游览环境,更深切地感受宋瓷的魅力,四川宋瓷博物馆全面改进和完善了馆内的基础设施。

瓷器制造是一门泥与火的艺术,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历史的车轮碾过千百载岁月,时光流逝,留存下来的每一时代的代表作品都真实记录着当时人们的习俗、时尚、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宝贵的文化遗产。观赏这批精美绝伦的宋瓷,我们深切地体验到一种美好的艺术感觉,感慨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八百年的世事沧桑,八百年岁月无情,这批稀世之宝留给今人的是历史的震撼和文化的传承与熏陶,这是历史之大幸,也是遂宁今人之大幸。

陶瓷粉彩山水画(二)


情感的特征,折射着作品的精神面貌,要想使画面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其中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用心去画。所以说画家在把心象变为笔墨时,用得更多的是心灵而不仅仅是手巧。作画时必要工整、要静心、要静气、要慢、要投入、要入境,品悟其道,善于将艺术家们特有的艺术性表现并展示于画面,以求达到现实与精神的完美交汇。

一、亲于自然,溶于自然

在创作体裁的选择上,如巍峨的山岭、涓涓的小溪、婷婷玉立的莲花、娇滴滴的牡丹花、淡雅的秋菊、幽林中的小鸟等,都是画家最易选择的题材。古语有云,一叶知秋,一木知山林,从大自然中,画家在品味常人熟视无睹的妙美,再将它们用心灵进行“净化”,以恰当的绘画语言、完美的绘画手法展示于世人。这其中的无声之乐、无丝之弦,恰是艺术家们将其温柔特性用笔尖表现于瓷上的首选。

由于艺术家们特有的对自然与生活细腻、独特的感受,所以在进行创作时便可信手拈来。画家在每一幅作品的创作选材中,无不将其与之俱来的天性蕴含其中,使作品温润优美。这些不经意之间感悟到的自然点滴,恰恰是亲近自然、诠释自然的最好表述。

粉彩山水画强调笔墨情趣,强调画面的意境。山水画常采用夸张、变形、概括、简练的手法来表现对象。在描绘客观对象时,不以表现对象真实为目的,而是借助笔墨为手段,以达到画面的诗情画意为最高境界。因此,粉彩山水画的山水要比真山真水更美,更符合诗意,更符合人们的理想境界。

如王乃水老师为扩展创作视野,搜集瓷画素材,先后多次游历名山大川,从大自然中陶冶情志,寻求灵感。

二、个性风格,笔墨传情

陶瓷绘画作品中首先要蕴含书卷之气、灵动之气,要包含人的品格、气质及个性,作品要诠释出画家当时的心理活动,这一切均来源于画家当时的心态。无论画家此时的心态怎样,有一点是不能忘却的,那就是创作风格。

在艺术界,越有个性的作品价值也就越高。陶瓷绘画作品的个性也是画家本人的个性,是其气质、性格、学识、修养、品格及观念的统一表现,是多元化的糅合体,各个元素缺失不得。要做到主宰自己艺术的同时,又能带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去变化自然、营造自然。

色彩笔墨在山水中的形象创造,自然风貌被意象经营为“林泉”境、“丘壑”意。主观情势与程式意味的注入将自然重构成笔墨意义上的“胸臆山水”。元四家中,王蒙的“苍郁幽野”、倪瓒“孤岸疏林”,清四僧中八大的“秃林荒丘”、弘仁的“世外清寂”等山水意象都是画家运用笔墨程式、婉转情思的形象再造,陶瓷绘画意象造型思维是一种个人意识财富。

画面色彩的取向与营建,和画家的性格有关,也跟艺术风格有关。色彩的使用是附于形而助于形的表现,为了将画面表现得更佳而为画面赋予色彩,而不是为了设色而设色,所以在色彩的使用上要用心。色彩在陶瓷绘画中无论是浓重的渲染,还是飘逸的轻描淡写,均要追求色彩的恰到好处。

如中国陶瓷大师汪桂英的作品,她的粉彩山水瓷画,既得其父遗韵,又借鉴西画技法,广采山水画名家名画的画风画技,其构图简洁明了,意境宁静高远;用笔或不拘成法,雄浑豪脱;或工致秀丽,细密清妙。写意工笔,各有所长。她的色釉综合装饰,气韵生动,形意自然。她在瓷器造型和装饰设计结合上,长期实践,苦心探求,作品型巧而画美,技法圆熟,笔法纤秀。

汪桂英大师瓷画艺术

三、注重人生实践价值的艺术,追求文化超越

山水画的产生与中国的道家思想是密不可分的,道家思想追求的是自然无为、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能“官天地,府万物”、“能胜物而不伤”。道家思想追求素朴自然,简淡肃静的艺术精神,所以山水画多以清闲淡雅为主。

艺术家们作品画面上展开的一切,不是概念,而是或眷恋,或创痛,或欣喜的情绪吐露,是画家内心或潜意识中激越而又纠缠不清的感性心力的直陈。这种绘画追求,比之对概念的阐释或事件的记叙,更贴近绘画的特性,且有更高的要求。

在作品的表现上,要赋予自然人格、感情,让自然的生命在瓷上继续延展,继续生发。画家个人的艺术修养来源于平时的日积月累,它需要汲取绘画理论、书法、文学等诸多学科的营养,将其以我所学,为我所用。以此达到技法、理论及个人艺术修养的完美统一。

总而言之,艺术如诗,需要用心去经营。只有画家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到所要描绘的意象之中,托物抒情,才能创造出写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意溢于水的最佳意境。诗与画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苏轼称王维的画与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张舜民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与画既有表面的结合,又有内在的结合,表面的结合体现在依诗作画与为画题诗上,内在的结合体现在诗画意境上的结合,结合得好,相得益彰。这样才能说是画如其人。粉彩山水技法不但要继承,发扬光大,更要取长补短,创新于世,让景德镇瓷器艺术走得更远。

雷州窑元代瓷罐成“镇馆之宝”


器物纹饰层次丰富,线条活泼流畅,构图严谨。1957年于雷州市雷城西湖水库区墓葬出土。

日前,广东省博物馆从数十万件文物宝藏内甄选出的30件重量级文物经过网络公示和观众投票,我市雷州窑釉下褐彩凤鸟纹荷叶盖罐(元代)得票第三,和信宜铜盉、阳春孔雀石荣誉前三名。另外,广东本土文物的代表如端石千金猴王砚、金漆木雕大神龛、“南海I号”出水的鎏金腰带、广彩人物双耳盖盅,也纷纷入选前十名,涵盖了自然、木雕、玉器、书画等文物类别。

雷州窑釉下褐彩凤鸟纹荷叶盖罐

据文物专家介绍,湛江雷州半岛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史料记载,唐初已大量生产,到宋元已具规模,是古代广东陶瓷生产重要基地之一。其陶瓷统称雷州瓷,与广州瓷、潮州瓷齐名,共称广东三大窑系。雷州窑釉下褐彩凤鸟纹荷叶盖罐(元)于1957年在雷州市雷城西湖水库区墓葬出土,这件器物纹饰层次丰富,线条活泼流畅,构图严谨,相互呼应,是件精美之作,精美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雷州窑釉产品。

该器物纹饰层次丰富,线条活泼流畅,构图严谨,相互呼应,是件精美之作,1957年于雷州市雷城西湖水库区墓葬出土。这件器物鹤立鸡群,精美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雷州窑釉产品。是古代广东本土窑口的罕见经典之作。

中国·陶瓷艺术(二)——中国陶瓷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篇 中国陶瓷的起源与发展

从初创于商代、到真正创制于东汉时期的中国瓷器,是中国人为世界文明史的又一重要贡献。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其中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和枫溪、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和邯郸、山东淄博等。

原始时代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断定中国原始陶器开始于距今七千年左右是不成问题的。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龙其以陕西的泾河、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甘肃东部大地湾一期文化,不仅在器形上比较规整,而且绘有简单的纹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这一时期已出现陶轮技术,制陶术已成为一种专门技术。半坡文化的彩陶在略晚于大地湾一期文化,其纹饰也略为复杂,以几何纹样为主。在陕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区为中心的庙底沟文化,彩陶花纹则更加富于变化,以弧线和动感强烈的斜线体现变形的动物形象。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鱼、鸟、猪以及人类自身都被作为装饰纹样。这些纹饰的描绘手法都很生动,布局合理,是原始绘画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可靠形象资料。

距今约四千年左右的马家窑文化,是由半坡文化派生发展的古羌集团的一个分支。与之相关的另外两个支系是半山文化和马厂文化,是龙山文化之后的又一个辉煌时期。马家窑文化类型的陶瓷,表面都经过打磨外理,器表光滑匀称,以黑色单彩加以装饰。装饰图案以满见长,在钵、盘、碗一类的敞口器物内侧,也都绘有图案。

上古之民,穴居野处,生活中的工作中心都围绕着渔猎饮食,所以最初迫切的发明需要都釜瓮之类。陶瓷上出现装饰,说明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大有进步,解决果腹问题以外,尚有余力,于是人们开始在满足最低需求之外,追求美的表现。

河西走廊一带的马厂类型彩陶,器形一般较小,有的器皿上留有穿系小孔,便于携带反映出这一地区半农半牧的经济状况。而在半山彩陶瓷上则出现了播撒种子的人形图案,说明农业的发展和人们创造力的进步。

在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完善成熟。图案形象直观性强,在当时具有标志性、装饰性等性能,所以对彩陶图案的研究也会给古文字研究提供佐证。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在原始时期,氏族部落更为繁杂,在特定的生产条件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需求的文化特征,它们各自有着代表氏族文化的标志性形象,也产生着不可低估的精神凝聚力量。而随着氏族文化盛衰变化,陶器装饰也出现了不同的内容的形式。

早期人类在制陶过程中,对原料的探寻和使用上缺乏经验,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火的使用上也不够成熟。所以制成的陶瓷质地疏松。至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陶器种类开始增多,从泥质或夹砂陶发展到灰陶、黑陶、彩陶和白陶等。另外,为装饰或提高质量方面着想,又创造出白色、红色陶衣,以及用Fe2O3(黑)、MnO2(红)为着色剂的彩料。在成形工艺上,开创并住处逐步完善了轮制、模制、表面抛光、薄胎成形、拍印纹饰等多项手段。原始的烧成条件比较简陋,这使早期陶器的胎体多为红棕色。这是因为在烧成过程中,大量空气的混入形成强氧化焰,使粘土中的氧化铁成份变红、变黄,加之原料中AL2O3较低,助熔剂量高,也对陶器红色的形成有明显影响。

远古时期的陶瓷烧造技术资料,迄今尚无从找寻,但从现有资料推测,可能在新石器时代初期是用柴草在平地上用篝火直接烧制,这种方法至今在许多偏远落后地区被使用,统称为“无窑烧陶”。抑韶文化的窑型基本是横穴式和竖穴式,就泥地挖掘而成,以柴草为燃料,无烟囱,窑内温度较均匀,热量损失较小,烧成温度可达1000度。从龙山文化时期以后,普遍采用竖穴窑,由火膛、火道、窑室三部分组成,窑室直径1米左右,燃烧时空气供应较足,使柴草充分燃烧,火焰可沿窑底均匀进入窑室,使窑内温度提高,可达1050度高温,也为后来出现的馒头窑、倒焰窑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纵观中国彩陶的技术与艺术,历时四千八年。其实它的上限年代还是个难以考据的迷,随考古发掘工八的不断进行,可能还会出现不同的新认识。就目前现有的资料而言,可以说原始陶器不仅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它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史上无比辉煌的一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