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宋耀州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陆游是否冤枉了耀州窑

陆游是否冤枉了耀州窑

宋耀州窑瓷器鉴别 如何鉴别耀州窑瓷器 耀州窑瓷器真假鉴别

2020-10-21

宋耀州窑瓷器鉴别。

在耀州窑陶瓷文献中,有一则来自南宋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卷二载:“遂宁出罗,谓之越罗,亦似会稽尼罗而过之。耀州出青瓷器,谓之越器,似以其类余姚县秘色也。然极粗朴不佳,惟食肆以其耐久多用之。”这条文献既肯定了耀州窑青瓷釉色与越窑秘色青瓷有类似之处,耀州青瓷甚至被宋代人直呼为“越器”,但陆游又说耀瓷质量“极粗朴不佳”,唯有食肆酒楼以其耐用而多采用。这条记述常使阅读者感到迷惑不解,陆游笔下的耀州青瓷既然具备胎釉上的优点,并且被民间广泛采用,何以又称其品质极其不佳?

金代·耀州窑青釉刻花莲纹盘

南宋·重庆涂山窑仿烧的耀州窑风格青瓷印花碗

通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铜川耀州窑址发掘,结合近年不断发现的金代耀州瓷窖藏,都显示金代初期到中期的耀州青瓷质量仍属上乘,并且还创烧出月白釉瓷器,以今人的眼光看,大量的出土实物显示陆游生活的时代耀州窑青瓷并未衰败,与同时期全国各地窑口加以质量比较,陆游对耀州青瓷的评价显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通过对新面世文献和实物的比较,笔者对陆游的记述又有了一种新的看法。

《老学庵笔记》为陆游晚年所著,陆游出生于1125年10月,虽然出生于北宋末年,实际生长在南宋,他在1170年曾任夔州通判(今四川奉节),乾道八年离夔州抵汉中在四川宣抚使司王炎幕下任职,同年十一月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后又在蜀州、嘉州、荣州任职,至淳熙五年(1178年)方离蜀东归,陆游在四川任职近十年,因此他在介绍遂宁出罗名为越罗的同时,提到耀瓷也被称作“越器”,遂宁指宋代遂宁府(今四川遂宁县)。

在陕西关中通往陕南和四川的沿途曾多次出土宋金耀州窑瓷器,如1959年蓝田县城关镇南寨出土金元时期瓷器窖藏,出土有耀州窑月白釉方炉、贴夔纹三足炉等,丹凤博物馆陈列展现有北宋耀州窑刻花青瓷执壶照片及明代白釉高足碗实物,宝成铁路沿线的凤县双石铺、凤州等地出土的一些青瓷从纹饰和造型可判定为宋金耀瓷,陕西略阳县出土宋瓷窖藏中三足炉3件墨书有南宋“嘉泰四年七月”(1204年)年号,1984年四川荣昌县曾出土窖藏瓷器145件,其中耀瓷66件,基本被定为金代产品,荣昌窖藏出土的金代刻花水波游鸭青瓷碗质量仍属上乘。

川陕沿途宋金耀瓷多次出土,说明宋金时期耀瓷存在着输入四川的通道。陕西在金代初期曾归属南宋管辖,在金国彻底占据陕西后,金与南宋仍保持有商业贸易,耀瓷可沿丹江输入陕南,经广元运至成都;亦可沿嘉陵江输入四川并运至重庆一带。馆藏文物、考古发掘品与《老学庵笔记》相结合,说明陆游在四川(或陕南)具备亲眼见过耀州青瓷的条件。

近期四川的陶瓷研究者向笔者提供了一批南宋重庆涂山窑仿烧的耀州窑风格青瓷印花碗图片,这些南宋四川涂山窑印花青瓷碗在造型、纹样、印花工艺等方面明显借鉴或模仿了金代耀州窑的印花青瓷,另外四川还保留有一些带有耀州窑风格的南宋浅刻印花牡丹纹、菊纹碗盆等,釉色明显比黄堡产品发褐、发灰,刻花也比较粗糙,四川的陶瓷研究者将其归类为邛窑、巴县梓桐乡清溪窑的产品。

在宁波、扬州等地虽曾出土北宋耀瓷残件,但笔者从杭州市文物考古所获悉,杭州出土宋金耀瓷的残件较少,另外笔者在河南商丘豫东陶瓷博物馆看到永城一带隋唐大运河古道沉船中出土的耀州窑系宋金青瓷多数为河南新安、临汝、宜阳等窑口烧造,而少见黄堡耀州窑中心窑场的产品,这些河南窑口烧造的耀州窑风格青瓷多为印花而少见刻花产品,虽然有些釉色较好,与黄堡耀瓷类似,但底足挖足和粘砂垫烧手法明显较黄堡耀州窑粗糙。这些都说明耀瓷输送至南方的高潮时期是在北宋中后期。

扩展阅读

陶瓷文化鉴赏-耀州窑


耀州窑:在今陕西铜川市,宋属耀州,故名。始烧于唐代,北宋中期以后达鼎盛,终于元代。烧制唐三彩、白瓷、青瓷、黑瓷和酱色釉瓷等品种,以青瓷最负盛名。其青瓷产品的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色灰白,胎质坚硬,露胎处呈现酱黄色。(2)釉色青黄、深沉,釉层较厚,器物往往上部厚,下部薄,胎釉交接处呈姜黄色。此外,青釉釉面上有的出现小的露胎褐斑,为其它青瓷所不见。(3)器型丰富,盘、碗、杯、碟、瓶、壶、罐、炉、盒、香薰、注壶、注碗、盏、钵、灯、枕等均有,器物造型多变,有花瓣式、瓜棱式和多折式,外形美观。其中力士炉颇具特色,炉身底座四周跪有力士。(4)唐末、五代青瓷采用划花装饰,纹饰题材多为水波与花草纹。(5)宋代装饰技法主要是刻花、印花、划花以及模印刻划相间,以刻花、印花为主。北宋中期刻花发展成熟,刀法犀利,线条刚劲有力,刀痕有斜度,是宋代刻花技法中最优秀者。北宋晚期的印花也很精美,布局严谨,对称匀衡。纹饰有缠枝莲、把莲、牡丹、缠枝菊、波浪、飞鹤、飞蛾、犀鹤、博古、海水游鱼、莲塘戏鸭和婴戏图案等,龙凤纹则是宫廷瓷器专用题材。水波纹外一般刻划以六角形边线,水波中三鱼多见。婴戏图案则以荡秋千为主。宋代花纹装饰特点是,早期于器面刻划简单的花瓣纹;中期则花纹满布器面;到了晚期花纹线条大多纤巧。(6)金代产品瓷胎呈灰白色,青釉呈色偏黄。大量使用陶范印花,满布器面的花纹逐渐减少,而在盘、碗内壁,大量出现菊花、莲花、水波、鱼鸭纹等,构图简单,呈圆圈形。(7)元代产品器外一般施半釉,挖足浅,足较宽,似玉环底足,足内心有乳状凸起。(8)晚唐、五代盘、碗一般采用支钉支烧,通体满釉,足内有3个支钉痕。宋代器物足端无釉,足内有釉。金、元时期一般采用叠烧,盘、碗内有叠烧痕,也有用一钵一器装烧的,则仅足端无釉。

陶瓷文化鉴赏-耀州窑陶瓷


耀州窑位于西安以北一百多公里的铜川市黄堡镇。窑址以黄堡为中心,其范围包括上店、立地坡、玉华、陈炉,及耀县塔坡一带。此地在宋代辖于耀州,故名耀州窑,其产品称为耀州瓷,或名耀瓷。

随着经济的发展,宋代出现了以往所没有的瓷窑体系,其中耀州窑便是一个自成窑系的北方著名窑场。它以盛产独具风格与特色的刻花和印花青瓷,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进而又成为耀州窑系的中心窑场和代表。其精美优良产品的出现,是宋代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的产物,也是宋代工艺技术水平和社会审美意识的一种体现。

溯源

该窑创烧于唐代,五代成熟,宋代鼎盛,金元延续,止于明代中期的十五世纪末,有八百多年的连续烧造史。宋代青瓷得到较大发展,北宋末为鼎盛期。耀州窑以铜川黄堡镇为中心窑场,沿漆河两岸密集布陈,史称"十里陶坊"。同时还有立地、上店村、陈炉镇、玉华村等窑场,依次排列,绵延百里。

唐代烧制了黑、白、青、褐、黄、茶叶沫、花釉瓷,及白釉绿彩、白釉褐彩、素胎黑花、青釉下绘白彩等彩绘瓷。器物造型丰满大器,反映出大唐帝国的兴盛。此外,还烧制唐三彩和琉璃瓦,是当时我国烧制陶瓷品种最为丰富的一个窑场。

五代该窑以烧青瓷为主,青瓷烧制工艺已经成熟,青釉有灰绿、青绿、天青、淡天青等色调。还兼烧少量黑、酱釉瓷。造型秀丽华美,多仿金银器。往往采用剔花或划花手法,制作出各种生动流畅的纹样。在瓷器纹样中发现有专为皇室用瓷设计的龙、凤图案。还发现有刻"官"字款的青瓷器底多件。这些优美瓷器的发现,是目前我国北方地区五代时期仅见的重要青瓷窑场的系统陶瓷考古资料。宋代是该窑烧造青瓷的鼎盛期。入宋后,窑场为了保持和发展它在晚唐五代时期北方青瓷的领先地位,保持原有销售市场和争夺占领新市场,在制瓷工艺上有了很大的革新和创造。宋代以后,耀州窑又继续烧瓷数百年。金代前期该窑延续了宋代青瓷的烧造,又突出了月白釉青瓷的创新。其后期,姜黄釉青瓷的烧造重点面向中下层民众,烧成上突出了可以增加数量的无釉圈叠烧工艺,装饰纹样也趋于简练。元明两代该窑发展趋于衰落,一方面继续烧造姜黄釉青瓷,另一方面逐渐加强了黑、白、酱、茶叶沫釉瓷和白地黑花瓷的烧造。在多品种色釉瓷的烧制中,白地黑花瓷是此一时期该窑的代表作品。至此,该窑青瓷的烧制已明显衰落。不久,窑场亦终烧,从此以后就在其原有的历史舞台上消失了。经过金元兵灾及各朝代的动荡变迁,各陶场均已停烧,惟有陈炉镇延续至今,成为西北地区的制瓷重镇。艺术特色耀州窑的传统工艺主要体现在原料的采配、成分及加工,泥料的储备及练揉,手工拉坯及修坯,手工雕花、刻花、划花、贴花、印花,釉药的选配、制备及敷施,匣钵、窑具的制作及装窑,火焰气氛及烧成等七个方面。一件制品完成要经过采料、精选、风化、配比、粑泥、陈腐、熟泥、揉泥、手拉坯、修坯、釉料精选、配制、施釉、手工装饰(雕、刻、贴、印)、窑具制作、装窑、烧窑等17道工序。各工序都有相应的技术要求,掌握相关技艺的人被称为"匠人"。耀州窑主要产品有:碗、盘、瓶、罐、壶、盆、炉、枕、彩合、香薰、注子、盏托、钵等,凡属生活需要的品种应有尽有。

产品特征:唐和五代时胎质稍松,呈灰色,釉质失透,有乳浊感;宋代青瓷胎体较坚簿,胎色灰褐或灰紫,釉质莹润透明,釉色青绿如橄榄,釉薄处呈姜黄色;金、元时胎质稍粗,胎色呈浅灰或灰色,釉面多数姜黄,青色者少。釉质稀簿而不润。装饰手法上以刻花和印花为主,刻花尤为精美,刀法犀利流畅,刚劲有力,立体感较强。装饰艺术上,纹饰丰富多彩。纹样有动物、人物、花卉和图案等。纹样中的动物有龙、凤、狮、犀牛、马、羊、狗、鹤、鹅、鸭、鱼、鸳鸯等。人物有婴戏、佛象、力士等。花卉有莲花、牡丹、菊花、梅花、水草等。图案纹有:八桂纹、三角纹、回纹等。在纹饰上,五代以前古朴大方;宋时丰富多样,且技艺精湛,出类拔萃;金元时日趋简单。

耀州窑的烧造工艺和装饰技法,对全国各地的影响较大,除陕西境内的一大批窑仿烧外,它的技艺还传到河南省的临汝、禹县、宝丰、内乡等窑,传到广东的西村窑、广西的永福窑,形成了以黄堡镇窑为首的一个庞大的窑系。

传承意义耀州窑为北方青瓷的主要产地,宋朝时被列为贡品,并远销世界各地,在陶瓷发展史上影响深远。虽然被称为"十里窑场"的黄堡窑在元代已衰落,但遗址内涵丰富,保存完整,文化层叠关系清晰,是我国古陶瓷艺术的一笔珍贵遗产。而只有陈炉镇继黄堡窑之后成为西北地区的制瓷重镇。陈炉镇11个村庄几乎家家烧瓷,被誉为"陈炉不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镇作坊并为国营陶瓷厂。20世纪70年代,在李国桢等专家的帮助下,恢复了耀州窑的传统技艺,生产出耀州青瓷、黑釉及剔花瓷、白釉及剔花瓷、兰花瓷、铁锈花瓷、花釉等六大系列陶瓷,成为铜川市的支柱产业。但近20年来,在现代化工业产品的冲击下,陈炉镇的陶瓷业一度萧条,加之年轻人纷纷出外打工,年纪大的"匠人"相继去世,使得流传了一千多年的传统陶瓷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急需抢救。

陶瓷文化: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


耀州窑在唐代就是中国陶瓷烧制的著名产地,宋代更进一步达到鼎盛,成为我国“六大窑系”中最大的一个窑系,其产品则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耀州窑以铜川黄堡镇为中心窑场,沿漆河两岸密集布陈,史称“十里陶坊”。同时还有立地、上店村、陈炉镇、玉华村等窑场,依次排列,绵延百里。经过金元兵灾及各朝代的动荡变迁,各陶场均已停烧,惟有陈炉镇延续至今,成为西北地区的制瓷重镇。陈炉镇11个村庄几乎家家烧瓷,被誉为“陈炉不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镇作坊并为国营陶瓷厂。20世纪70年代,在李国桢等专家的帮助下,恢复了耀州窑的传统技艺,生产出耀州青瓷、黑釉及剔花瓷、白釉及剔花瓷、兰花瓷、铁锈花瓷、花釉等六大系列陶瓷,成为铜川市的支柱产业。

耀州窑的传统工艺主要体现在原料的采配、成分及加工,泥料的储备及练揉,手工拉坯及修坯,手工雕花、刻花、划花、贴花、印花,釉药的选配、制备及敷施,匣钵、窑具的制作及装窑,火焰气氛及烧成等七个方面。一件制品完成要经过采料、精选、风化、配比、粑泥、陈腐、熟泥、揉泥、手拉坯、修坯、釉料精选、配制、施釉、手工装饰(雕、刻、贴、印)、窑具制作、装窑、烧窑等17道工序。各工序都有相应的技术要求,掌握相关技艺的人被称为“匠人”。

近20年来,在现代化工业产品的冲击下,陈炉镇的陶瓷业一度萧条,加之年轻人纷纷出外打工,年纪大的“匠人”相继去世,使得流传了一千多年的传统陶瓷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急需抢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