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边纹 > 导航 >

旷世才女图纹瓷器,看看古代“旷世才女”

旷世才女图纹瓷器,看看古代“旷世才女”

古代瓷器边纹 古代瓷器旋纹 古代瓷器刻牡丹纹

2020-11-10

古代瓷器边纹。

虽然在古代,女子的地位普遍的十分卑微,但是也有一些出类拔萃的女子,敢于挑战世俗的偏见,执著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在中国女权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下面就让我们以瓷器为载体来认识一下这些伟大的女性。

墨彩描金尺盘《卓文君》

卓文君为四川临卭巨商卓王孙之女,姿色娇美,精通音律,善弹琴,有文名。卓文君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被人津津乐道。她也有不少佳作,如《白头吟》,诗中“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堪称经典佳句。

临邛县令王吉与司马相如交好,对他说:“长卿,你长期离乡在外,求官任职,不太顺心,可以来我这里看看。”于是相如在临邛都亭住下,王吉天天拜访相如,相如托病不见,王吉更显恭敬。

临邛富人卓王孙得知“(县)令有贵客”,便设宴请客结交,相如故意称病不能前往,王吉亲自相迎,相如只得前去赴宴。卓王孙有位离婚女儿,名文后,又名文君。因久仰相如文采,遂从屏风外窥视相如,司马相如佯作不知,而当受邀抚琴时,便弹奏了一曲《凤求凰》,倾吐爱慕之情。文君听出了司马相如的琴声,偷偷地从门缝中看他,不由得为他的气派、风度和才情所吸引,也产生了敬慕之情。盘上就是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粉彩《蔡文姬》爆竹瓶

瓷瓶上诗书不离手的就是西汉末年有名才女蔡文姬。瓶上有书案、笔墨还有画,渲染了一个书香味的闺房。蔡文姬不但诗书皆通,音乐天赋更是自小过人,她6岁时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了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其父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弦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长大后她更是琴艺超人。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汉后参考胡人声调,结合自己的悲惨经历,创作了哀怨惆怅,令人断肠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后,感伤乱离,作《悲愤诗》,是中国诗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清代无双谱人物罐

这件器物,瓷色洁白,光亮细腻。此罐所描画的主要人物是汉代有名才女班昭。她一身素净的衣裳,西瓜红长裙,坐在一张印花的靠椅上,手里捧着一本书,表情宁静平和。图案的左边写着“班惠班”,右边写着“曹大家”。

汉朝的班昭,字惠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博学多才的文学家,在其兄班固死后,奉旨入宫续写《汉书》。并得到汉和帝的赏识,成为皇后和贵人们的老师,号称“大家”,因其丈夫姓曹,故后世亦称“曹大家”。班昭是一个德才兼备的才女,曾为兄请命让其兄班超得以告老还乡,及谏言太后参与政事。班昭晚年写了一部《女诫》,主要论述了女子在夫家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她倡导的女性观念强调男尊女卑和顺从,成为古代妇女的行为准则。

《木兰从军》瓷瓶

瓶上的花木兰着红色斗篷,一身军旅打扮。一脸英气,和战友们在一起毫无闺房小女子的矫揉作态,英姿飒爽,后面的士兵颜色较浅,意在烘托出木兰这个特别女子的形象。

花木兰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

北魏太武皇帝在位时期早北魏孝文帝改革30年左右,所以时值太武皇帝时期,北魏经过孝文帝的改革,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定。但是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

但是木兰的父亲年纪大了,没办法上战场,家里的弟弟年纪又小,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多年的军旅生活。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人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更不要说木兰又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但是花木兰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十数年后凯旋回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认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不过,花木兰拒绝了,她请求皇帝能让自己回家,去补偿和孝敬父母。

民国刻瓷上官婉儿瓷盘TAoCI52.cOM

这是一件民国刻瓷上官婉儿瓷盘。磁盘上的上官婉儿身材修长,衣裙淡雅,略施粉黛,面容秀丽,发型高耸,乌黑如云。细长的手指一手执一把圆扇,一手握一卷书,目光低垂,仿佛在思考一个重大问题。在她身后的假山上,是一丛盛开的牡丹,大气而富贵。

唐代的上官婉儿,是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的孙女,饱读诗书,才思敏捷,13岁即为才人,14岁被武则天召见并重用,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有“巾帼宰相”之称。

晚清细路粉彩精品人物苏小妹瓷碗

这是一只晚清细路粉彩精品人物苏小妹瓷碗。画面上:花红柳绿,溪水清澈,春风吹拂,荡起一圈一圈细细的波纹,水中长着两簇青青的水草,岸边的树枝上花开朵朵,苏小妹站在船头,举起双手,微笑着看着对岸。岸上站着她的相公秦少游,他的哥哥苏东坡,以及他的好友佛印,看起来他们也是手舞足蹈,兴高采烈的样子。

宋代的苏小妹是当时著名的才女,经常跟苏东坡一起外出游玩,跟佛印开玩笑,相互调侃和对对子,巾帼不让须眉。更经典的是苏小妹在新婚之夜,和相公秦少游一比才智高下。夫妻二人一边饮酒,一边沉浸在诗文对联的世界里,这便是民间流传的“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

《半笺娇恨寄幽怀》刻瓷盘

画面中的李清照,左手拿纸,右手握笔,凝神思句,神态芊芊,背后那首著名的《一剪梅》,既衬托了背景,又将词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神态表现的一览无遗。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山东济南人。

李清照是中国宋代罕见的才女,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通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她的词作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国典巨献旷世鸿篇 景德镇创作巨幅通景瓷板画


近日,由江西省文化厅主办,江西画院、景德镇市文化局承办的巨幅通景式屏风瓷板画——《西江揽胜图》在馆举行了开笔仪式。

江西是革命老区,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以及在新中国建设中,江西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改革开放后,江西人民发扬光荣传统、革命传统,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在全国上下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之际,为充分展示我省六十年来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今天,我们齐聚在这里,用国画艺术和陶瓷工艺完美结合的方式描绘巨型瓷板画卷,以此来表达我们对江西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豪迈和喜悦之情。

景德镇作为享誉世界的瓷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新平冶陶,始于汉世”,1700多年的制瓷史,创造出无数令世人惊叹的陶瓷精品,尤其以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四大传统名瓷著称于世。《西江揽胜图》的创意和制作,堪称规模空前,将成为国内同类艺术作品的一朵奇葩,对进一步提高我市的书画艺术和陶瓷技艺水平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将进一步在全省范围内提升景德镇的知名度。

通景屏风瓷板画《西江揽胜图》高260公分,全长42米,由60块高180公分、宽60公分的瓷板画构成,红木框架镶嵌,寓意新中国60华诞。瓷板画由江西省文化厅组织杨金星、方学晓、邹良材、瘳维章、孙宪、石大法、林峰、汤教勉、李焕荣、帅安等10位国画大师共同创作,王锡良、张松茂、周国桢、李菊生、熊钢如、熊汉中、姚永康、李林洪、范敏祺、杨曙华等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参与绘制,创作、绘制阵容空前强大。

西江者,江西之谓也。通景屏风瓷板画《西江揽胜图》由南至北,全景展现了江西的壮丽风貌。梅关驿道、红都瑞金、章贡合流、井冈圣地、安源巷道、明月山、仙女湖胜境、新钢壮景、赣抚粮仓、洪都新貌,匡庐雄姿、鄱湖入江、瓷都倩影、三清秀色……秀丽山川、古迹名胜与开发区、电气铁路、高速公路、大型企业等赣鄱新景融为一图,交相辉映,蔚为奇观!瓷板画采用青绿山水为主要表现手法,融入写意山水、界画等多种技法,是国画艺术的大胆创新。

雕刻双蝉纹古代艺术品定窑白釉花瓣形瓷器纹盘


定窑白釉花瓣形瓷器纹盘采用划花和按压技法。口腹成六曲花瓣式,折为平底。内底满划两只展翅飞翔的蝉纹,蝉间饰卷云纹,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底部划一行书“官”款。应该是宋代官窑瓷器,令我们后人惊讶的是这件瓷器盘子厚仅0.2厘米,可以说是薄如蝉翼了,可见古人对艺术品工艺的要求之高。这件定窑盘子高3厘米 口径10.3厘米 底径5.8厘米胎白坚致细腻,釉白莹润,外底无釉。

蝉在古代瓷器上象征着什么

定窑瓷器上使用蝉是有寓意的,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身影,在古代人心中蝉不仅象征着高杰的形象,更是被认为具有重生的象征,可见这件古代瓷器艺术品可能是陪葬品。

瓷器的吉祥图


古瓷器饰以吉祥图案兴起于宋代,历经元、明两代,至清代更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它是我国古代先民们源于生活、源于美好愿望创造出来的一种民俗的美术形式与陶瓷艺术的完美结合。这种民俗的美术形式常常通过谐音、象征的手法将所寓意的朴素、美好的愿望表达出来,是当时的社会历史、时代风尚、宗教信仰、绘画艺术等弥足珍贵的资料。

元代景德镇卵白釉器和龙泉青釉器采用印花装饰八吉祥纹样,即由宝轮、法螺、宝幢、伞盖、莲花、宝瓶、金鱼、吉祥结八种吉祥物组成,这是佛教的八种法物,含有吉祥之意。元代的瓷器也常用一些古代的吉祥物品如珠、钱、如意、犀角、灵芝、元宝、珊瑚等“杂宝”组成图案,寓意吉祥。

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明宣德青花枇杷绶带鸟纹盘,一枝枇杷占据盘心,枝间果实累累,一只拖着长翎的绶带鸟栖息枝头,正啄食枇杷。枇杷,被古人称为“备四时之气”的佳果,故历来被视为吉祥之物。绶带鸟学名为寿带鸟,绶带是古代官吏佩官印所用的彩色丝带。绶与寿谐音,寓意高官与长寿。所以这幅枇杷绶带图案,寓意四时吉祥,高官长寿。

清代瓷器,不论官窑还是民窑,以寓意和谐音来象征吉祥的图案,使用得比明代更广。例如:牡丹象征富贵,桃子象征寿,石榴象征多子,松鹤象征长寿,鸳鸯象征成双,鹊象征喜庆,鹿象征禄位,蝙蝠象征福,游鱼象征富足有余,鹌鹑象征平安,戟、罄、瓶象征吉庆平安等。上海博物馆珍藏着一个清代乾隆粉彩百鹿纹尊,高逾一尺,因器腹上绘百鹿而得名。树林、山石、池塘,百鹿在其间或嬉戏或欢跃或小憩,神态各异,形象逼真。鹿与禄谐音,故此尊又称百鹿尊,取高官厚禄之意。另外,清代瓷器上常画一只鹭鸶和莲花,寓意“一路连科”,是对科举时代应试考生的祝贺语。画鹭鸶芙蓉,寓意“一路荣华”。画鹌鹑落在树叶上,寓意“安居乐业”。画喜鹊、鹿、蜜蜂和猴子,寓意“喜禄封侯”。画瓶与笙,且瓶内插三支戟,寓意“平升三级”。画满天飞舞的红蝙蝠,寓意“洪福齐天”。

明代陶瓷龙型图纹有哪些特点?


明代陶瓷龙型图纹有哪些特点?明代洪武年间的陶瓷龙纹传世不多,最有代表性的是江苏南京明故宫(微博)出土的洪武白釉红彩龙纹盘。其龙纹的造型基本上保持着元代龙纹的形状:头小,颈细,身细长,鳞状龙纹,周围衬托以火焰纹,如意头状朵云;头的疏毛和肘的毛比元代更少,仅三四条而已;龙爪五趾,改变了元代时三四趾的现象,而且这时的五趾相靠较近。

永乐、宣德时期的龙纹,改变了前朝那种身细、头小的幼稚龙形态,变得形体粗壮肥大,威武凶猛,形象高大。龙首比元代变大,上下颚较长,上颚比下颚长而高高突起,有张口和闭嘴之分,张口的伸舌(早期较长如戟状,后期略短微微上翘),闭嘴的上唇似如意状,鼻的两侧有对称的长曲须,下颚多有两束或三束的疏须,头毛是一束束的疏毛,前期发少,后期发多。发曲而向上冲,有怒发冲冠之势,显得很有神威,龙爪有三、四、五趾之分,趾甲成三角形,略微内弯,显得锋利刚劲。人们称明代的龙爪为鹰爪。这时的龙纹,周围衬托以海涛、缠枝花、火焰、朵云等等。这时的朵云与元代完全不一样。元代的是一头一尾,而永宣时是一头三尾或四尾;元代的云尾显得瘦而长,永宣时的云尾显得肥而短。所以,在鉴定时略加留意,就不难分辨清楚了。

永宣时的龙纹,从造型到描画,都是成功的艺术佳作;龙的身体“左盘右蹙如惊电”,这是凶猛、神威的体现。到明代中期,即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龙纹又有所不同。永宣时的张牙舞爪、威猛的龙少见了,常见一种闭嘴龙,多在花间、莲池、海水中出现,或者是彩云龙纹。除了闭嘴龙,也有少量张口龙、螭龙。

这时龙纹的特征是:闭嘴的龙首呈扁长方形,上唇鼻处凸起,呈如意状,鼻端和眼眉有对称毛上竖着,头毛束成疏发或成蓬状,也向上冲,几乎和首垂直成90°,下唇须三条一束向前上冲,两眼并列,圆睁平视。龙爪五趾紧靠成风车状。身上的鳞片,早期绘工精细,后期简单粗糙。

这时期,还出现一种螭龙,也叫草尾龙。身似兽体,脚有似兽足或鸟足两种,张口伸舌,上颚长于下颚,上颚高高上翘且前卷,略似象鼻。龙尾多开叉,似春草纹,口衔折枝莲花一枝。这种龙纹以后较为少见,仅见清康熙时有仿制品。

明代晚期的嘉靖、隆庆、万历时期,龙纹形式多样,以游龙为多。有相对而舞的,有正面张牙舞爪的,有两龙争珠的,有回首而望的,有龙凤对舞的;有的行于花间,有的舞于彩云,有的游于海涛之中。此时的龙纹,分张口和闭嘴龙。这时的龙纹已大不如前期,画工简单草率,有的龙鳞画成简单的网格纹,神气也差;有的显得瘦弱,似失去了龙冲天入地、驾云行海叱咤风云的神威。

这时龙纹的特征是:龙的头部略圆,比前朝显细,鬃毛成蓬(过去是疏发),毛有向上冲或向后斜上冲之势。上下颚较长,特别是上颚端肉发达,高高突起,呈如意状,形如猪嘴,所以人称“猪嘴龙”。鼻翼的两侧长出对称的长须,向上冲或向前冲。两眼并列,圆睁视前,眉毛绘成锯齿状或是并列对称成束,像匕首状前冲。张口龙往往伸舌,舌短直成匕首状,有的舌端微上弯。龙爪五趾,像前朝绘成“风车”状,往往是形似而无力。

晚明的龙纹,正如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衰退一样,显得苍老、无力。我们从崇祯五彩龙纹盘中可以看出,崇祯时的龙纹脸瘦尖,长胡须,蓬头散发,爪似蟹爪,显肚凹腰,恰似一条垂死的老龙。所以说,龙纹的艺术表现,也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的反映。

陶瓷文化:明代陶瓷龙型图纹的特点


明代洪武年间的陶瓷龙纹传世不多,最有代表性的是江苏南京明故宫(微博)出土的洪武白釉红彩龙纹盘。其龙纹的造型基本上保持着元代龙纹的形状:头小,颈细,身细长,鳞状龙纹,周围衬托以火焰纹,如意头状朵云;头的疏毛和肘的毛比元代更少,仅三四条而已;龙爪五趾,改变了元代时三四趾的现象,而且这时的五趾相靠较近。

永乐、宣德时期的龙纹,改变了前朝那种身细、头小的幼稚龙形态,变得形体粗壮肥大,威武凶猛,形象高大。龙首比元代变大,上下颚较长,上颚比下颚长而高高突起,有张口和闭嘴之分,张口的伸舌(早期较长如戟状,后期略短微微上翘),闭嘴的上唇似如意状,鼻的两侧有对称的长曲须,下颚多有两束或三束的疏须,头毛是一束束的疏毛,前期发少,后期发多。发曲而向上冲,有怒发冲冠之势,显得很有神威,龙爪有三、四、五趾之分,趾甲成三角形,略微内弯,显得锋利刚劲。人们称明代的龙爪为鹰爪。这时的龙纹,周围衬托以海涛、缠枝花、火焰、朵云等等。这时的朵云与元代完全不一样。元代的是一头一尾,而永宣时是一头三尾或四尾;元代的云尾显得瘦而长,永宣时的云尾显得肥而短。所以,在鉴定时略加留意,就不难分辨清楚了。

永宣时的龙纹,从造型到描画,都是成功的艺术佳作;龙的身体“左盘右蹙如惊电”,这是凶猛、神威的体现。到明代中期,即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龙纹又有所不同。永宣时的张牙舞爪、威猛的龙少见了,常见一种闭嘴龙,多在花间、莲池、海水中出现,或者是彩云龙纹。除了闭嘴龙,也有少量张口龙、螭龙。

这时龙纹的特征是:闭嘴的龙首呈扁长方形,上唇鼻处凸起,呈如意状,鼻端和眼眉有对称毛上竖着,头毛束成疏发或成蓬状,也向上冲,几乎和首垂直成90°,下唇须三条一束向前上冲,两眼并列,圆睁平视。龙爪五趾紧靠成风车状。身上的鳞片,早期绘工精细,后期简单粗糙。

这时期,还出现一种螭龙,也叫草尾龙。身似兽体,脚有似兽足或鸟足两种,张口伸舌,上颚长于下颚,上颚高高上翘且前卷,略似象鼻。龙尾多开叉,似春草纹,口衔折枝莲花一枝。这种龙纹以后较为少见,仅见清康熙时有仿制品。

明代晚期的嘉靖、隆庆、万历时期,龙纹形式多样,以游龙为多。有相对而舞的,有正面张牙舞爪的,有两龙争珠的,有回首而望的,有龙凤对舞的;有的行于花间,有的舞于彩云,有的游于海涛之中。此时的龙纹,分张口和闭嘴龙。这时的龙纹已大不如前期,画工简单草率,有的龙鳞画成简单的网格纹,神气也差;有的显得瘦弱,似失去了龙冲天入地、驾云行海叱咤风云的神威。

这时龙纹的特征是:龙的头部略圆,比前朝显细,鬃毛成蓬(过去是疏发),毛有向上冲或向后斜上冲之势。上下颚较长,特别是上颚端肉发达,高高突起,呈如意状,形如猪嘴,所以人称“猪嘴龙”。鼻翼的两侧长出对称的长须,向上冲或向前冲。两眼并列,圆睁视前,眉毛绘成锯齿状或是并列对称成束,像匕首状前冲。张口龙往往伸舌,舌短直成匕首状,有的舌端微上弯。龙爪五趾,像前朝绘成“风车”状,往往是形似而无力。

晚明的龙纹,正如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衰退一样,显得苍老、无力。我们从崇祯五彩龙纹盘中可以看出,崇祯时的龙纹脸瘦尖,长胡须,蓬头散发,爪似蟹爪,显肚凹腰,恰似一条垂死的老龙。所以说,龙纹的艺术表现,也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的反映。

红釉瓷器(组图)


矾红彩藏草瓶 (--对) 清乾隆 高22厘米

估价:RMB80000一100000

此类器是清宫廷赏给藏传佛教喇嘛插草供佛之用品,故名"藏草瓶",又名"甘露瓶"。唇口,细长颈分段,中下部凸起一周,鼓腹,束颈,弧形足,以矾红绘折枝莲纹,此瓶主要流行于乾隆朝.

珊瑚红御题诗菊瓣形茶盖碗 (一对) 清乾隆 口径11.2厘米

估价:RMB1O0000一120000

通体满施红釉,碗腹较深,碗盖弧形,均模印成菊花瓣状,碗底盖顶上的圈足和把环束腰外翻,内描金"乾隆年制"四字篆体印章款,碗心和盖心亦描金乾降御制诗,落款为乾隆丙申年,即乾隆四十一年(1776),乾隆时期仿制各类工艺品的瓷器制作成就极高,此对菊瓣形茶盖碗的釉色为模仿福建红皮漆制品,惟妙惟肖。

祭红釉梅瓶 清雍正 高30.5厘米

估价:RMB25000一35000

曲线流畅,造型优美。口内施凝润的白釉,瓶身施浓艳的祭红釉,釉色鲜美有如宣德时的牛血红,此等工艺当为官窑制品无疑,惜底釉及款被磨。

缠枝纹瓷器


缠枝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战国时,作为传统装饰中的一种,缠枝纹有着它独特的特征。在明代的时候,缠枝纹是很流行的,它将植物的藤蔓相互交叉和缠绕,之间呈现曲线形或者圆形,波浪直线流转在瓷器上,之间还会穿叉一些花朵、果实之类的装饰品。

唐代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大好时期,而这个时候的装饰物样多采用花卉,所以唐代的缠枝纹能够和华回忆起勾勒出一片梦幻的花园,自由的伸展着藤蔓,鲜花盛开在期间,每一片树叶,每一片花朵都好像在倾诉者致敬的故事。

唐代政治经济文化都是很繁盛的,正是这样的时代,才会对工艺的要求更上一层楼,唐代人对自己的工艺是很有自信的,的确他们也做到了,在审美上的创新与变化,给唐代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时的改变,更是一个时代的繁荣昌盛,这些和缠枝纹和花卉在一时的表现过程中,彰显着自己独特的美丽。

元代延续着将花卉作为缠枝纹的一种主要组成部分,表达了飘逸豪放的性格,以及追求恬静舒适的生活的一种向往,为了满足大家的需求,这个时候的纹饰在延续花卉温婉的性子的同时,也带有了元代游牧民族的粗狂豪情,缠枝纹中的花卉变得更加的饱满华丽。

明代的时候,缠枝纹还是比较单一,没有质量上的突破,直到西方那绘画精神的传入,才打破里缠枝纹的古板,增添了许多其他的图案,使得其更加的丰富,也更迎合了当下人们对于审美的追求,虽然融合了游牧民族的异域文化,但是它始终是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在前进,是代表吉祥的文化。

中国缠枝纹在一步步的做出改变,一步步的创新前景,是民族文化的融合,更是与世界的接轨,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大放异彩,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作为瓷器上最常见的一种纹饰,它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喜爱,广泛运用于陶瓷家具、剪纸碑刻当中,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

对于喜爱缠枝纹的朋友,可以选购带有缠枝纹的器物,每一根藤蔓的变化,都是富有动感的,是优美生动的,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它的生命力将经久不衰,它的寓意是生生不息,是吉祥蔓延。

清代陶瓷龙型图纹的特点是什么?


清代陶瓷龙型图纹的特点是什么?入清以后,龙纹形象还离不开明末的遗风。例如,顺治云龙纹花瓶,龙为张牙舞爪,头细圆,上下颚长,上颚突起,如意状鼻,鼻翼两侧对称的长须向前起舞,头毛成蓬向上竖。但龙的食趾和拇趾不像明代龙爪紧紧相靠,而是距离较大,向鸡爪形状发展。故人们称清代的龙爪为“鸡爪”。

清初的康熙、雍正、乾隆,是封建社会“回光返照”的时期,龙纹以新的形象出现。这时的龙首变化很大,过去长长的“猪嘴”缩了,显得下颚比上颚长。康熙时龙口形略带圆,雍正时则显方形,张口的龙,舌随下颚伸出,舌尖上卷,不像明初的戟状,也不像明后期的匕首状。上下颚的须,康熙时呈锯齿状,以后则分两边,或分成两束长密的羊须状。上颚鼻翼的两侧,长出特别长而卷曲的须。头部的角,长而显直且分叉,比过去显大,雍乾后期角的分叉则成山字形。明代龙头毛是成束的疏毛,呈向上或向后斜上冲势;这时的头毛细密成蓬(康熙时还有向后斜冲,后期则向后垂或向两侧分向),为了绘成老龙形,下颚都有细密鬃须。龙的眼睛,康熙时略长形,雍乾后则显圆。龙的爪,已不似明代鹰爪,五趾相靠成“风车”状。其时的龙爪,拇趾与食趾相距较大,趾甲显得细小,没有元、明时的三角形那种锋利感。所以,清代龙爪给人以有形无力之感。

这时所绘的衬托云纹,其朵云的尾云不大清楚,呈长长的块状,或在尾中长出几大块,一头三尾的,给人印象是两条尾成了两翼。或把几个朵云画在一起,成一枝灵芝状。艺术造型比前朝差矣。

雍正以后各朝,仿明代龙纹也有,但仅在龙嘴绘成猪嘴,其他则是清代形态。清末的龙纹,其精神大不如前朝的威武、健壮了,显得腰硬,老态龙钟,四肢无力。以前的龙体盘曲程度大,有三波九折之美,而清末时盘曲少了,故有腰体硬直之感。体上的鳞片也不像前朝的一片一片绘上去,而是绘成网状,再在其中加上小点。有的更粗糙得只绘网纹,不加小点。龙爪也不像前朝的有骨有肉、骨节清楚,此时的龙爪仅是直直的向左右伸出,没有动的美感。

清末龙纹喜欢衬以火宝珠、火焰纹、朵云、花卉等。朵云也由过去的一头几尾变成二头一尾、三头一层;或在尾中长一头、二头。从纹饰设计到描绘都显得简单粗糙,工艺大不如前。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旷世才女图纹瓷器,看看古代“旷世才女”》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旷世才女图纹瓷器,看看古代“旷世才女”》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边纹

相关推荐